公车改革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4-02-02 18:14:56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高校;公务用车;模式

作者简介:陈建华(1982-),男,江苏兴化人,河海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9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海大学高教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B090202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8-02

2011年,新华社发表文章称“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公车改革的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文件出台后,有关公车改革的呼声一直未停,[1]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高校公车改革也一直进行。各高校结合校情进行的改革其结果各异,曾经的改革对于节约经费、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些年随着物价、人工费用的上涨,运行成本增加,目前高校的公车运行模式已不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2]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高地,各项改革理应走在社会的前列,公车改革应冲破阻力,借鉴多方经验,寻求更科学、合理的改革管理模式,为教育教学做好服务。

一、高校公务用车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校公务用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用于各高校多校区办学后学校教职工班车,第二类主要为高校各行政部门日常公务用车及重大活动用车。

从广州、南京等地的高校调研结果来看,高校公务用车基本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办法,开支实报实销,不搞核算,至多只有年初的预算。这种制度暴露出了种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车辆费用增长过快,经费紧张

公车购置由国家无偿拨款,教职工免费乘坐公车,随着2000年以后各校扩大办学规模,多校区办学浪潮席卷之后,“事业费”中的“养车”费用增长较快,严重挤占了紧张的教育经费。[2]因此,控制公车费用过快增长,已成为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2.车辆利用率低,服务质量不理想

由于高校公务用车需求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上下班繁忙时刻,车辆不够用;正常工作时间,车辆不能充分使用,故车辆利用率无法跟专业汽车公司相提并论。并且,驾驶员与教职工之间无经济利益关系,公务用车总体服务水平不尽人意,教职工普遍不满意公务用车的服务质量。

二、高校公务用车改革模式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高校针对公务用车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东风,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后勤社会化改革本身并无统一模式,各高校均按照单位实际情况改革公车管理模式,造成现阶段高校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五花八门。笔者针对南京、广州等地的部分高校做了调研,归纳为以下三种主流模式。[3]

1.规范化改革亦可称为传统式改良

即完善传统公车管理制度,控制车辆的购置、使用和维修,堵塞公车管理中的漏洞。这种改革方式比较保守,难以解决公车管理中调度困难、使用效率低、维修费用高、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目前较少使用。

2.市场化改革亦可称为专业性管理

学校成立管理车队的专门机构,一般下挂后勤处或委托后勤集团代管,将现有全部公车及人员转为经营性实体,参照企业经营,实行有偿服务,学校投入一定启动资金作为车队运行基金,该投资日后逐步以服务的形式收回。车队面向校内外提供服务,学校为各部门和单位建立公务用车的专项经费本,可以直接转账至车队运行基金。车队正常运行的所有费用,包括车辆运行成本和人员工资福利均从基金中支出。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原有公车制度的弊端,但应注意控制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学校重大、特殊任务的保证率。

3.货币化改革,即取消公务用车,按工作人员级别、岗位性质发放交通补贴

这种方式被认为符合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法则,也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公车弊端的改革举措,因而有不少地方政府机构采取了此类方式,个别高校采取此管理模式,从初期运行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实现了多方共赢,学校的后勤管理机构缩小、人员负担减轻。用车货币化补贴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需要高校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后决策。该模式改革应高度重视人员的妥善安置和思想工作,同时,一段时间后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无法从制度上优先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用车。

高校公车改革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杜绝公车弊端、取消公务用车,而应是如何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益和服务水平,目标应定位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三、完善高校公务用车改革对策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私用;公车改革

作者简介:李秉坤(1965-),男,黑龙江省集贤县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预算、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4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94-02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所指的公务车,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配置的单位所有模式,这是一种落后的配给制,其弊端甚多且暴露出的问题日益严重,近些年来公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

一、我国公车改革现状及问题

(一)公车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例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与此同时,这种庞大的采购规模和财政支出还在继续增长着,这样一来,每年政府都要投入大量的公共资金,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

(二)公车私用泛滥成灾

我国的公务车实行分散管理,公务车分配到各个单位和部门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各单位工作,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监督,公务车的管理一直处于悬空状态,领导公车私用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办公事却得不到保证。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公务使用比例仅占1/3左右,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司机私用等行为不仅背离了公车的属性,造成公车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了政府形象,极大地浪费了国家财政资金。

(三)公车腐败侵蚀公众利益

多年来公务用车中腐败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用公车办私事,在公车购买、使用、管理等环节利用各种方式侵占国家财政资金。据有关部门调研结果显示,有的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达10万元以上;有的公车一年竟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1个;有些机关个人在公车加油、维修,养护等过程中虚开发票,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这些超额超费使公车支出成为“无底洞”,在给政府机关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的同时,也影响了政府机关正常公务活动的开展,加重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

二、公车改革困难的原因分析

公车改革作为一场行政改革,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其主要症结和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预算约束弱化

目前我国机关单位公车财务支出漏洞多。很多机关通过各种资金渠道超编制、超标准购置和配备公车,甚至有些不需配备公车的部门也配了专门用车,致使公车数量不断膨胀,增加了财政负担。在公车财务支出的问题上,缺少必要的预算、核算和审计制度是造成公车改革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只有在财务管理方法的源头上“截流”,控制好公车的采购和编制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加强必要的财政监督,从而提高车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既得利益者的行政阻碍

自上世纪末开始,部分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少数地方政府就开始了公车制度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深层原因就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车改模式都没有触碰、打破公车使用中的“特权”。主导公车改革的决策者本身就是公车福利享受者,让这些享受着利益的人主动放弃利益,这样“自己改自己”的自身改革难免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存在漏洞。

(三)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空缺

从我国目前的体制情形看,地方政府车改的动力来自于财政压力、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公车私用滥用现象严重;而公众期待的动力在于纳税人的钱――社会公众资金不能肆意挥霍浪费,应该用在更有意义的“民生” 上。另外,支付公车使用成本的纳税人没有任何话语权。这就导致车改的动力、车改的主体与社会公众的期望不在一条线上,一个在没有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真空”中进行的车改,缺乏大众的声音,缺乏公众的监督,不可能实现我们期待中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四)实践中司法审查监督作用的缺失

公车改革很容易随既得利益人的意志动摇,所以在车改中加强司法审查监督极其重要。但从目前看还存在着这方面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表现:一是对于政府财政机关作出的政府采购规定,法院事先不能、也无权介入;二是政府财政机关制定的许多关于政府采购的种种规定,都被视为是“抽象性行政行为”,而非具体的实际行动,不能列入司法审查范围,这就使公车改革钻了司法审查的大空子。

(五)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

公务用车的改革需要行政法规等法律政策作保障。没有具体的法律标准、改革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对公车改革中出现的管理不公、秩序混乱等问题难以规范。目前,公务员用车虽然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章程,但是比较抽象,对于具体的处罚细节没有严格可行的规定,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易受到人情网和关系网的束缚,使惩罚力度大大减弱。

三、公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公车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

公务用车作为机关和事业单位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运用政府采购制度,从公车的购买、养护、维修到公车保险一系列过程都由政府统一招标管理,能有效地预防公务人员在公车消费方面的腐败行为。与此同时,公务车的招标购买更要加强审批,改变过去的由一两位领导决定,实行集体审批购买。由财政局、纪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监督,集体商议公务用车的审批管理。另外,对于公务用车的预算审批应该严格把关,坚决按照审批确定的数量、标准执行。

(二)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

建立严格的预算制度,尽快把公车消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统一管理。财务部门在制定预算前,可以根据单位性质、公车类别,确定每类车的定额费用,同时确定每个单位需要的车辆数目,防止超编车辆,然后再计算出各单位所有车辆的定额费用。在执行预算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并计算出公务用车的各项基本费用,诸如燃油费、维修费、保险费等,在定额的基础上,实行每辆车都档案化管理,并由相关部门定期审核,最后归入财政部门结算,并及时分析实施中的偏差现象,这样建立一条有效可行的责任链条,公车改革的进程会更加顺利,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三)严格公车使用的监督管理

为了加强对公车使用的监督,减少腐败现象,改革中就需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加强公车管理。通过完善各个敏感环节管理制度,即建立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细则及违纪处罚规定、公车使用情况定期公开量化制度、车辆维修保养场所公开招标制度、公车使用财务公开制度等。同时,可以建立群众监督信箱对公车滥用私用现象进行监督。政府也可定期召开记者招待会,让社会大众和媒体共同参与监督,透明地公开政府公车购买和公车使用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定期晒公车的“账本”,让大众对公车的采购使用情况做到人人监督、人人管理,避免公车使用暗箱操作的现象。

(四)逐步建立健全公车管理法规制度

在公车改革中必需加强法制化建设,使车改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公车改革法制化成果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出来,尽量做到科学、详细、具有实际操作性,对于违反法规的行为要有明确的惩处条例。各地的公车改革,要根据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方案要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节约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前提,真正做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所虑、为民所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车改革的顺利地进行,进而促进党政廉政建设,充分调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以达成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李强.公车管理制度的弊端与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2] 南刚志.公车改革货币化模式评析[J].理论前沿,2007,(09).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3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广东东莞沙田镇等单位就开始取消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199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中实行公务用车改革,范围涉及其直属机关61个部门,234台车辆,1000多名干部职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自此以后,各地公车改革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进入21世纪后,在各地党委、政府推动、指导下,公车改革愈加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和县以下基层单位,更是形成了改革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广东、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江西、辽宁、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宗教局等一些中央国家机关都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公车改革试点,国家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总署等不少中央和国家机关实施了班车改革。通过改革试点,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模式。其方向是,市场化,货币化,规范化。就当前情况看,较多采用的模式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取消公车,定额发放交通补贴。这是目前多数地方和单位采用的办法。补贴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以现金形式发放给公务人员自行支配;二是费用由单位集中管理,个人在限额内凭票报销,或者发放交通补贴券,凭券使用或租用公务用车,超支不补,节余转入下年度使用或按一定比例提成;三是发放部分现金,其余部分由单位集中调剂使用。

2003年6月,广东省纪委下发文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目前,全省已有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佛山等6个地级以上市和部分省属企业按照职务消费货币化的改革思路,实行了公车改革试点。具体办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按月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补贴标准主要根据职务、岗位责任、公务用车量及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目前,党政机关人员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在3500-1200元之间。企业车改补贴标准普遍在4000-1000元之间,个别企业高于或低于这一标准。二是一次性发放购车补贴。如《深圳特区报》社为鼓励私人购车用于公务,自1996年开始,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在本单位工作3年以上、有驾驶执照的采编和行政管理人员,一次性发给车改对象购车补贴每人10万元。所购车辆8年内产权仍归单位所有,个人只享有使用权,8年后产权方归个人。三是既发放一次性购车补贴,又按月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如佛山市高明区为了减轻车改对象首次购车的经济压力,对私人购车并用于公务的车改对象发放一次性购车补贴,标准大约为购车费用的三分之一。车改对象终身只享受一次购车补贴,不购私车或私车不用于公务的不给补贴。目前,大多数车改单位还是采用第一种办法。江苏南京、常熟、无锡,成都青羊区、武侯区以及上海市、湖北省老河口市等地的车改,主要采取这种办法。

第二种,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公车使用制度。这一导向正日益引起各地重视。2002年以来,辽宁省葫芦岛市对市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压缩车辆编制、限制购买新车,鼓励原有车单位以财政部门制发的租车券取代车辆编制,统一到出租公司租用办公车辆等办法,将养车变为租车,探索出了一条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其具体办法,一是政府不投资购买新车,鼓励使用公务出租车。规定除公、检、法、司等特殊部门外,其他市直机关事业单位278台车辆全部参加车改。规定凡目前能正常使用的车辆允许继续使用,但每台车的车辆燃油费每年削减2000元;不再购买新车,每年给每台车编4万元租车券到出租公司租车用于公务;同时鼓励取消公务车,凡有车辆空编而不购买或自愿减少编内车辆的单位,每年同样发给每台车编4万元租车券。二是成立公务出租车公司,保障公务用车需求,市委、市政府责成交通局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由市汽车运输总公司控股,组建仕通公务出租车股份有限公司,保证24小时全天候公务用车。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财政不投入资金,亦不介入公司管理。三是规范人员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公务出租车公司管理层只设3人,司机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严格考试选拔。根据服务对象和企业管理的特点,公司制定了驾驶员保密制度和服务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公司实行封闭管理,不参与社会营运,驾驶员统一着装,规范服务。公务出租车公司成立以来,节支成效明显。据市财政部门测算,此次编入公务租车单位的43台小汽车编制,可一次性节省购车费800万元。市财政局一位副局长介绍,实施公车改革后,仅车燃费一项,每年可节省财政资金上千万元。市长刘铭表示,除特殊行业部门外,葫芦岛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公车将全部参加改革,在今后几年内逐步实施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

实行类似办法的,还有山东省的泰安市、河北省滦县等地。湖南资兴市2004年尝试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所有市级领导及市直机关领导干部一律取消“专车”和专职司机,只留下部分车辆组成机关服务车队。上自市委书记、市长,下到科局“一把手”,按工作性质、用车情况分别实行每年最高5.5万元最低0.48万元的小车补贴和交通补贴,补贴由财政掌握。所有领导干部用车均“打表计费”,费用均按实际里程数每月从补贴中扣除,超标自掏腰包,剩余则50%奖励给个人。首批改革涉及122台公车,改革一年后,直接节约四笔费用共952万元。

第三种,改革机关后勤管理制度,堵塞公车私用、以车谋私的“黑洞”。这是较多上层领导机关采用的办法。当前主要方式有:公车维修、加油等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制定规范,控标缩编,全面清理、拍卖招标车;封存部分小汽车,促进干部转变作风。

除了这三种较多被采用的模式,有的地方还尝试采用了其他一些方式,比如: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采取“自购公助”的办法进行车改。处级干部自愿个人贷款购车,管委会统一提供按揭贷款担保,并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交通费作为还贷的基础。成都市新都区龙桥镇采取全年一次交纳租金租用公车的方式进行公车改革。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采取“公开竞标”的方法出售现有公车,产权归个人,用车单位再以一定租金倒包,管理权归用车单位。宁夏自治区,山西太原、运城,浙江平阳,吉林靖宇,黑龙江牡丹江等地,都采取了公车标识措施,防止公车私用。

通观各地公车改革的情况,可以发现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县以下基层特别是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的积极性相对更高;二是采用货币化补贴方式的相对更多;三是改革的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况;四是上级党委、政府重视并且加强指导的地方,改革的力度相对更大,效果更为显著。

悖论:改革存弊众说纷纭

在各地车改竞相上路的浪潮中,今年初,浙江省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省纪委在春节前召开的党风廉政会议结束后决定,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浙江是我国开展公车改革比较早、也比较积极的一个省,改革的效果也不能说是否定的。那么,究竟为什么要暂停改革呢?浙江省纪委党风室的同志这样阐释:对改革效果的比较都是以改革前情况为参照,但改革前很多地方的公车使用都大大超过中央规定的标准,是违规的,而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并且,由于各地都在试点,怎么改、补贴多少,都是各地自己说了算,不少地方仅车贴一项就远远超过了公务员的工资,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

反观前述各地货币化改革的试点可以看到,浙江省改革中的这个现象,在其他地方照样存在。各地的车改方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特权,遏制了腐败,也程度不同地节省了开支,但却没有得到广泛赞扬,即使在拿了补贴的公务员中也有非议,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有的地方车改方案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和革命战争年代实物分配供给制下形成的现行公车制度,实行改革就难,要想彻底改革则更难。

公车改革之难,首先难在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任何改革都要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有一位纪检干部说:“车改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单位‘一把手’,因为这种改革触动的,恰恰是‘一把手’的既得利益。”而一些改革先行者、探索者往往吃亏。湖北省老河口市纪委常委、市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办公室主任陈玉启,因尽心尽责推行改革,得罪了不少领导干部。在2003年底市第九次党代会期间,虽然他在新一届纪委常委候选人中排在第一,却在差额选举中意外落选。他的遭遇在当地干部中引起了震动。该市纪委一位负责人说,对“四大家”的公车拍卖、交通费货币化工作还没有安排,“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四大家干部不是老河口管理的干部,我们纪委总不能叫市委书记、市长不坐公车!”在很多领导干部的心目中,官车代表的是官员的脸面、架子和派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搞了车改,“脸面”就没有了,即使每月发一两千元交通补贴,但“当官坐轿”的感觉就找不到了,岂不是太失落了!难怪湖北老河口一些单位、部门领导到省里开会、活动,由于没有了专车,就感觉低人一等、面上无光。特别是会议期间现场参观,搭乘其他县市的专车,心里就特别难受,这一畸型的官车崇拜文化无疑是车改更深层次的巨大阻力。

公车改革之难,还难在制度的设计与实践。首先是谁来设计制度,完善方案。长期作为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公车改革中要革自己的命,大幅度地削减已拥有的利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这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怎么有利于自己怎么改,自己定规则、自己执行又自己解释,广大公众和一般公务员却没有话语权,这样的改革还有什么民主、透明、公正可言?其次是方案怎么细化,是不是只有货币化改革一条路?如果搞货币化改革,有两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一是交通补贴按什么标准发放?是按职务还是按需要发放?按职务发放便于操作,但势必造成官越大补贴越高,可能孕育新的不平等,激化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按需要发放,怎么量化需要很难掌握,弄不好等于变相涨工资,而且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行政效率,该下基层的不下去,该出差的不出差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认为,发放补贴不能仅仅满足于行政总成本的降低,还要确保促进工作标准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如果降低成本的代价是牺牲效率,那么改革就可能走向反面。二是交通补贴的标准是多少合适?怎样才能体现公平?现行的方案基本上是按级别发车贴,有的地方正处级干部每月3000元,在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县每月2100元,副县1800元,远远超过了公务员的工资。甘肃省群众来信说,这个数额几乎是一般公务员工资的2倍,是退休职工平均养老金的4至5倍。车改成了变相腐败,在当前贫富差距悬殊,下岗失业工人增多的情况下,怎不引起老百姓的强烈反对?而且这样搞的结果,车改很难往上推,既然县处级那么高,地厅级该多少?省部级又该多少?这是人为地为深入车改制造阻力。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4

尽管此前一直没有中央层面的强力推动,但全国公车改革并没有处于停滞的状态,部分中央部门和地区一直在积极探索。“以前领导干部的阻力比较大。”参与讨论的国家发改委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20年的公车改革探索,除了面临难解的“特权思维”,还存在三个棘手问题:一是规模庞大的公车存量和体制内的司勤人员去向何处?二是公车取消后对公务员的补贴标准如何界定?三是如何让民众和公务员都认同、支持改革?这关系到公车改革的成败。

公车改革是政府部门自己改自己、真正触动现实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此次市场化公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发端,能撬动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社会化服务采购,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颇具标本价值。”韩晓青说。

三大难题

存量车及人员安置、补贴幅度、民众认同度,是此次全面公车改革的三大难题。

“公车拍卖的价位很难定,定的价格高没人买,定的价格低,老百姓说你们让国有资产流失,卖多少都说国有资产流失。”上述国家发改委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方案讨论时,很多部门和人员都面临舆论压力。而体制内的司勤人员是公车改革的利益受损最大群体,讨论中有人曾开玩笑说:“李自成就是司机,他下岗就造反了。”

而对于涉及金钱的车补,更是难以达成一致,车补成为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杭州一局级领导在公车改革后,因一个月可获2600元补贴饱受诟病。而昆明准备在全市全面推行公车改革时,最高可达1800元的补贴标准在当地引起舆论反弹,最终不了了之。

调查表明,车补高于基本工资线、低保线的现象,在许多试点地区普遍存在。例如,2004年,海南省澄迈县公务员的月工资水平,正科级1500元左右,正处级1700元左右,而车补每月分别达2200元和3200元。

2005年,在昆明市曾制定的车改补贴中,副厅级干部的月补助1800元,即使是办事员、工勤人员,其车补金额也高于最低生活保障金,而当时的昆明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是210元。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车改革后,账面上看肯定节省了财政支出,但同时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考虑减少改革内部阻力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公平问题。”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中央破题

基于上述困扰公车改革多年的难题,中央国家机关的本轮公车改革方案将会做出指导性示范。

《财经国家周刊》得知,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案会提出,对取消的公务用车,要制定统一规范公开的处置措施,处置好取消的公务车,避免造成闲置浪费。

办法可能包括,由主管部门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统一处置。在公开处置前,可委托中介机构对公车进行资产评估,竞价时以评估价为标准。同时,加强对保留公车的管理。可采取GPS等新技术,对公车运行实行全方位监管,也可借鉴其他国家做法,在公务用车上喷涂标识,让社会参与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形式主义,既有打折扣、搞变通现象,又有简单化、走极端倾向,已引起中央关注。其中,包括一些地方和部门把超标车封存后,又花钱购买符合标准的车辆,造成新的浪费。

在司勤人员安排上,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本级及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司勤人员约5000人,非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司勤人员约6700人。改革方案会明确“针对不同用工体制,依法依规妥善安置司勤人员”的原则。

可能实行的办法是,安置司勤人员以本单位内部转岗为主,保障待遇不降低,只要人在就不减编制,逐步消化。对于继续保留下来的司勤人员,要逐步转换用人机制,最终全部实行聘用制。

对于公车取消后公务员的补贴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规定:“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叶青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适度”二字已经说明车补不会很高,要注意的是,这是“公务交通补贴”,不是公务员所有的交通补贴,办私事不在其中。“而且也只是市内的公务交通补贴,出差依然可以报销。”

“饱受质疑的巨额三公经费的支出,只是一小部分公务员能享受到,大部分公务员无权支配。现在改革后经费虽然少了,但惠及了大部分的公务员。”上述国家发改委人士称之为“苦乐均匀了一些”。

这位人士还表示,对于地方上“公务交通补贴”的额度设定,就要统筹考量,不搞全国统一标准的“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交通成本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既不能妨碍正常公务办公需要,也要防止过度补贴。

据悉,方案明确强调,特别是要防止将交通补贴变为变相福利,防止出现“既拿钱又坐车”现象。

牵一发动全身

公车改革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小切口,但牵扯人员之广,触动利益之大,颇为复杂,若能妥善破题,则可带动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等领域的进一步完善。

“公车改革的难度很大,原因就在于公车改革涉及到政府官员自身的利益,制定政策的人就是改革的对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对权力的制约必须贯穿改革的始终。

车改后,财政在公务交通方面的支出是否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是衡量公车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叶青希望公车改革在节约数以百亿计的财政支出之外,还能够重树政府的形象,赢得民众对改革的认同和支持。

“把公车消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统一管理,政府采购什么车、花多少钱、干什么用,都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监督。这样财政减负、政治加分。”叶青表示。

前述国家发改委人士也认为,当大部分公务员开始自己解决出行问题,也需要去摇号买车时,他会反思、会更加亲民,会更加考虑百姓的感受。“这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正能量’,是车改能否得到百姓支持的关键。”

此外,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的人士均认为,公车改革需要整个国家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化,以及其他配套的改革措施,才能真正推动。

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建立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以公车改革为一个切口,能带动考核考绩制度、工作统计制度、公务活动公开制度、监督举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惩戒制度、信息公开法、财产申报法等一系列改革。”叶青说。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5

一、我市公务用车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制订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置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同时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置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市近期发生的几件公车私用的案件,群众反响很大,人民群众对于公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二、目前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的不规范,所造成目前公务用车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大同小异,就我们瑞安市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突出问题:

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成为权力象征。由于制度缺乏约束力,导致公车私用现象屡禁不止。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单位或部门的公车使用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因为公车费用不仅全部由财政采承担,而且个人(驾驶员)有时还享受出车费、加班费等。正因为如此,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公车不公、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扫墓、公车钓鱼、公车接送子女上学等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市纪委纠风办每年在节假日进行的突击检查中,查证违规使用的公车达30辆。少数人更是凭借手中的权利或职务上的便利,使得公务车几乎成了他们的私家车,上下班哪怕几分钟的路要坐车、下班后赴宴要车、节假日走亲访友要车,甚至家属子女、七姑八姨办私事也要车。据调查,在某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

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左右,党政机关则的公务用车运行成本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至少为公车的5倍以上,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效率的低下,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任领导都有相对固定用车,有的则成了专车。由于是领导的专车,其他需要用车的业务处室却很难用到车,造成了公车的闲置浪费。

三、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不仅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级机关一直在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从1998年起,我国公车改革进入快车道,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行公车制度弊端的有效方法。从先行改革的地方情况分析,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6

新时代赋予机关事务服务工作新的任务,新的内涵、新的标准,我们必须以全市作风建设“治庸”“提能”“问效”三年行动为契机,锤炼过硬作风,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市机关事务工作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信息化建设培训会上的讲话、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经市政府批准,今天召开全市机关事务工作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信息化建设培训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全省机关事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机关事务工作,对下半年机关事务工作进行部署安排。上半年,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五“新”上:

一是办公用房管理取得新成效。市直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启动前,我们主动作为,组织专班,深入到市直单位实地调研办公用房情况,科学拟定市直涉改单位办公用房调配方案。机构改革后,我们对×家市直涉改单位办公用房进行了调整,对×家市直单位重新制作安装单位标牌,目前,市直涉改单位办公用房基本调配到位。

二是公车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坚持严把三关,全力推进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严把车补发放关口,审核市直事业单位上报的公车改革方案,批复符合政策车补发放人员×人。严把车辆编制关口,批复×家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实施方案,车改后,保留各类车辆×辆,公开处置×辆、报废×辆。严把车辆处置关口,×月×日,由×拍卖公司对此次车改取消的×台公车,进行公平、公开拍卖处置。

三是机关物业服务得到新拓展。机构改革后,机关事务管理局更名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我们更加专注于服务,根据《×省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的规定,我们先后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原市城管局、市委督查考评办公室、市委编办等单位办公场所维修改造工程方案进行了审批,并按工程招投标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维修改造,为市直单位提供了舒适的办公场所。

四是安全保卫工作得到新发展。提升安保人员素质,按准军事化的模式,加强安保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技防水平,增设高清探头,实现滨湖大厦及周边区域监控无盲区、全覆盖;对×大厦出入人脸识别系统进行优化升级,确保进出人员安全。投入×万元,建设×大厦智慧消防系统。上半年,消防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上访事件为零。

五是后勤保障水平实现新提升。我们积极推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单位聘用人员,采用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公司,提供优质管理和服务。比如:引进餐饮服务公司对机关食堂进行托管,引进物业管理公司为滨湖大厦提供保洁服务,公车运保中心驾驶员和理发室工作人员实行劳务派遣,由专业的公司对大楼的电梯、中央空调等设施设备和水电维修提供维保服务,大大提升了后勤保障水平。

上半年,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机关事务信息化水平不高、标准化工作推进缓慢、干部的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切实加以改进。为进一步贯彻全省机关事务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作风建设“治庸、提能、问效”三年行动要求,就做好下半年的机关事务服务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加强政治建设,不断开创机关事务工作新局面

本轮机构改革后,市区两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更名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职能发生了变化,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站在了新起点,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底线思维,体现责任担当,更好地服务大局。

一是着力提升办公用房管理水平。《×省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集中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规划、统一权属、统一配置、统一处置。目前,市直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基本调整到位,市直各单位要结合单位“三定”方案,重新核定单位办公用房的情况,等一会,还要召开办公用房信息化建设培训会,各单位要做好信息录入工作,共同完成办公用房信息化平台建设。同时,各单位要做好机构改革期间国有资产整体划转、部分划转、跨级次划转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二是着力提升公务用车管理水平。要做好公务用车定编工作。结合市级机构改革,重新审核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编制,合理调剂涉改单位的公务用车,确保公务出行。要强化公务用车监督管理。扎实推进“公务用车监管全市一张网”工程,×区、×区、×区公车监管平台建成后,要逐步与市级平台对接,实现全市公车信息监管平台一张网,提升监管水平。要深化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加快完成事业单位保留车辆的标识化工作,启动事业单位公车信息化管理,将保留公车统一纳入公车信息化平台管理。

三是着力提升后勤保障服务水平。以厉行节约为原则,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以滨湖大厦为基础,探索建立大物业管理模式。统筹做好市直部门办公场所的维修改造工作,为干部职工提供舒适的办公场所;指导市直部门的保安、保洁等物业管理工作,逐步规范机关的物业管理;指导市直部门机关食堂的运营和日常监管,建设健康职工食堂,为干部职工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选择有条件的单位,试点建设智慧消防系统,确保机关消防安全,创建平安机关。

二、加强“三化”融合,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推进机关事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促进“三化”理念、方法、成果与机关事务工作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推进“三化”融合,发挥信息化优势,推进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机关事务规范化建设。要树立程序意识,强调规范理念,形成规范流程,塑造规范行为,按照规范进行服务保障,建设一支忠诚廉洁高效的“正规军”。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安全保卫、公务接待、物业管理、公车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是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当前,省机关事务部门围绕管理、保障和服务工作制定了一些标准文体,有效促进了机关事务工作规范发展。我市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尚未起步,下一步,要坚持务实管用的原则,优先制定工作亟需、作用重大的内部标准,借用和实施省级部门制定的地方标准,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推进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前期,我们在公务用车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要落实“互联网+”战略,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智慧消防、智慧食堂等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机关事务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加强能力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机构改革后,部分市直部门和各区从事机关事务工作的人员岗位调整了,我们必须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着力提振精气神,解决“不想为”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我们要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和老方式开展工作。要充分发挥省局片区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牵头做好今年鄂东南片区机关事务工作联席会议工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重点课题调研,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二是着力提高能力本领,解决“不能为”的问题。当前,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职能调整后,有的同志感到不适应、工作不得法,重点难点工作找不到门道、摸不到诀窍。要破解这些问题,只有提升专业能力,大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不断不断增强能干事、干得成事的能力和本领。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机关;公务用车;科学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36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机动车作为公务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在机关单位中得到了普及。部分单位的公务用车数量较大,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公务用车资源的科学分配与使用以及安全管理问题。这就要求在完成公务车辆改革之前,落实制度化管理措施,以安全管理为重点,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从而做好公务用车管理工作。

1 加强公务用车制度化管理

公务用车管理必须依据制度加以管理,做到用制度管人和管车。一是要健全公务用车管理组织机构。在具体实践中,可组建公务用车管理领导小组,由单位分管领导负总责,其下设立车队,规定车队队长是公车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管理驾驶员,再由车队队长向机关办公室主任负责,而机关办公室主任向单位分管领导负责。涉及公车管理的人员应当逐级签订安全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人人抓落实。应当依据本机关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公车管理制度,从而切实加强机关公务用车的管理工作。二是要创建公务用车明细台帐,为每一辆公车建立起车辆管理档案,便于管理人员随时查阅。三是要建立公务用车检修制度,确保所有的公务车辆均能做到无病出勤。机关办公室应当定期对公务用车开展巡查检修,一旦出现问题就应当及时安排维修机构排除故障,从而保障车辆能够正常运转。一旦本单位车辆在执行公务过程中由于车辆自身因素而产生抛锚或者出现事故,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承担检查不到位的责任。四是要建立用车审批制度。驾驶员每一次用车都一定要进行登记,记录人员应记清楚用车人姓名、用车缘由、用车目的地、出车时间、返回时间及审批领导等具体内容。在对用车情况实施了严格审批之后,一出现问题,即可查询原始出车登记审批记录,明确具体责任。五是建立每月督查与通报制度,以保障各项监管措施到位。应当由机关纪委(纪检组)和办公室、组织人事部门等共同组成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务用车辆性能、检修情况、保养情况、用车里程数及各部门用车情况等实施督查,明确出车是否经过了相关领导的批准,并对检查的结果作出公开通报。通过完善公务用车档案、规范用车审批手续等手段,做到公务车辆管理使用有手续、油料使用有标准、维修保养有规矩,从而真正建立起对公务用车实施科学管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2 落实公务用车安全管理措施

在机关公务车辆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安全管理为核心,这是因为安全行车不仅直接关系到机关单位各项公务活动能否按时完成以及机关单位的全面建设,而且更加关系到机关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一是要强化法制教育,提升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做好驾驶员的思想工作为基础。要结合机关工作重点以及当前发展形势,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题教育及随机教育。应当重点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及实践性,并且树立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具体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分清教育的层次,重点要进行交通法律法规以及安全行车等常识教育,从而让每位驾驶员都能明确自身承担的重要责任,提醒驾驶人员应当做到防患于未然。要不断提升驾驶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教育让其更加自觉地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车辆管理法律法规。力求做到重在预防与安全第一,不断提升驾驶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更加自觉地履行自身的重要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决不开特权车和违规车,自觉服从交通管理。二是要强化学习培训,不断提升驾驶人员的业务能力。要定期组织开展驾驶岗位培训,让驾驶员认真学习。培训的内容应当包含心理素质训练、驾驶技术训练以及故障排除训练等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提升驾驶人员的专业能力。其中,心理素质训练主要包括了有针对性的应急反应能力培训、适应不同路段的驾驶能力培训以及承受力培训,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掌握应对不良环境以及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培养驾驶员的良好心理素质。驾驶技术训练应当依据工作所在地的具体地理环境,依据实际状况不断提升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比如:雨天、雪天以及雾天等)的驾驶方面技巧,提升不同环境之下(比如:凌晨、黄昏以及上下班高峰等)的应对能力,提升应对险情(比如:会车、超车以及机械失灵等)的能力。故障排除的培训方式应当做到灵活多变,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还可聘请汽车维修技师在现场讲解如何维修车辆,并且针对机关驾驶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实施现场指导与示范,从而激发驾驶人员学汽车维修技术的强烈兴趣,提升驾驶人员排除车辆故障的技能。

3 稳步推进机关公务用车改革

一是要不断完善公务用车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用法律约束机关公务人员使用公务车辆的行为,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规定,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控制住滥用及违规等行为。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依据这一方案,我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要求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目前,中央国家机关车改已全面完成,各省市公务用车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当然,对于用车过程中的各类具体情况还可运用政策或指导性文件来加以规范,从而明确机关公务车辆的使用范围、标准和公务车辆改革的原则,让各地的公车改革能够做到有法可依,通过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从而为落实公务用车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二是形成刚性的财政预算制约体系。国外的公务用车费用均列入财政预算之中,且对费用的增加与变动均有十分严格的审批手续,如此即可在制度层面上更好地制约随意提高公务用车相关费用的可能性。因此,在公车改革之后,继续保留的公务用车费用应当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之中,未经过预算批准的费用一律不得报销。三是全面实施机关后勤服务体系改革。目前的机关后勤服务体系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具有显著不适应于当前市场的特性,也影响到了我国当前的行政体系改革进程。因此,要以实施机关公务车辆改革为契机,真正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的社会化与市场化。

4 强化公务用车监督机制建设

对于公务用车,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公务用车在车身上喷绘公车字样等方式,切实有效地调动起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对于公务用车管理情况的全面监督。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媒体建立公务用车信息公开管理平台,并且欢迎群众举报公务违规情况,甚至还可设置一定的奖项鼓励群众举报。对于民众所举报的具体情况,应当由相关部门加以核实。一旦确认有违规现象,就应当对违规者依据情节之轻重分别采用适当的制裁举措。同时,还可积极鼓励民众对公务员用车管理提出意见建议,并对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公车改革进程加以监督,更好地调动全社会来共同关注这一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于违规使用公车的行为,应当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处罚方式,重者应当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加以处理。

5 结 语

公务车辆管理在机关工作中十分重要,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关公务活动能否顺利完成,更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公车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落实。在公务用车管理过程中,教育和管理是保障车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既应当严格抓好教育环节,形成坚实的安全管理意识,做到防患未然,又应当全面实施制度化管理,监督管理公车运转的各个环节,从而切实保障车辆管理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主要参考文献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8

一场异于“货币化”的岳阳公车改革也正在运行当中,与广州“车改”颇为相似的成果是,两者都能够做到“零私用”或“零超标”,且两者均采用了科技手段,对公车进行“技术监控”。

“湖南省委常委统一上交越野车”

2013年8月,在湖南省领导层中,一场清理和腾退办公用房及越野汽车的行动正在拉开。

省委书记徐守盛带头退掉湖南省人大、省军区为他准备的办公室。同时,湖南省委领导每人只保留一处办公用房,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副省长原配备用于下乡的越野车统一上交,每人只保留一台工作用车。

8月18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从湖南省委获悉,在省委大院里,省委常委们正掀动一场名为“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的专题活动。

湖南省委一名副厅级官员向本刊介绍,2013年7月,徐守盛安排了6天时间,对株洲、岳阳、怀化等6市、州的农村社区进行调查走访。

这位年初刚刚履新的湖南省委书记一方面走家串户,与当地老百姓面对面交流,从民间收集老百姓关心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则从其他更广阔的层面展开信息收集。

其时,湖南省委常委会专门委托一名常委对19位省级老领导进行拜访,逐一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上述副厅级官员向本刊记者介绍,从底层老百姓到省级原领导,再到各地市、各厅局,一场密集的走访调研正在湖南推开。

湖南省委有关领导先后主持召开了7个座谈会,听取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省级老领导、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湖南省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期间,又向参会的122位县、市、区委书记书面征求意见和建议。

湖南省委委托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党组和省直部办委局、市州、省属企业和高校,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简单梳理后,原汁原味地向省委常委会反馈。

如此密集地收集各种意见后,8月份,湖南省委常委和省政府副省长将原配备用于下乡的越野车统一上交,每人只保留一台工作用车。这一举措迅速见诸媒体头条,并被舆论解读为“厉行革新”。

上交越野车的背后

本刊记者了解到,8月16日,湖南省委组织召开的省委督导组相关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守盛颇为严厉地提出了要求,“督导组要真督严导,征求意见没有聚焦的要打回返工,领导干部自己找不准问题的要责其重来,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到位的不能过关,边整改边没效果的要进行补火。”

督导之下,效果初步体现。《瞭望东方周刊》在湖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湖南省委经过密集走访调研,共收到10.3万名干部群众向湖南省委常委会及成员提出的意见,根据省委工作人员的分类整理后,意见依然还有2000余条。

干部和群众反映最尖锐的问题是什么?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湖南省委随即召开常务会议,与会人员进行研究后,决定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从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常委会最后分类整理出了10条整改意见。

本刊记者注意到,10个方面的整改措施中,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摆在了首位。其他的有全面清理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办公室用房、规范因公出国(境)管理、严格清理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及协会、整治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全面清理超职数配备干部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规范选人用人等。

也正是在该10条整改措施公布之后,湖南省委书记和省委常委们便开始了行动。

纵览国内公车改革的各种试验,县区、地级市较为广泛。此次湖南省委常委带头统一上交越野车的举措,“掀起了一股新风”,一度成为湖南坊间热议的话题。

对于这个举措的解读,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郭树人给出一个诠释,他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说,“通过省委常委一班人的带头示范,边整边改,立说立行,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改,一级带着一级干。”

自上而下的公车管理

湖南省委常委们的“交车”举措,开始在湖南各厅局和地州市中得到响应。

当公车问题列为湖南省整改的10个问题之首时,不少政府人士认为,公车改革或将成为时下最为重要、最艰难的一个问题。

与湖南毗邻的广东省也正在着手公车改革。据广东当地媒体报道,2013年伊始,广东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并将“继续推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列入2013年省纪委省监察厅机关重点工作之一。

珠三角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被媒体称为“挺进了深水区”。相邻省份的湖南,能否自上而下地来一次公车改革?这也成为当地人最为关心的话题。

本刊记者多方联系湖南省的政府组成部门和省直属机构,其中湖南省发改委、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卫生厅等单位均表示,“公车改革”工作刚刚开始,暂未取得成绩。

有少数不愿具名的厅局官员表示,省委领导作了表率,他们也会执行。一名厅局的主要负责人已将原来配备的越野车主动上交给单位处理,并打算在下一步展开更深入的行动,但希望不予报道。

“现在活动刚刚开始,是否能够取得效果,请给我们一些时间。”湖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表示,现在湖南有数个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已经主动将自己的原有车辆作了更换,其排量均在1.8以下,价格也在18万元以内。

并非“一刀切”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走访岳阳时发现,一场围绕公车的变革正在岳阳低调前行。

本刊记者了解到,岳阳在2013年上半年便开始对越野车的处置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2013年9月2日,本刊记者在岳阳市纪委获悉,岳阳市纪委已经多次召开常委会,研究违规车辆处置措施,并以纪委的名义带头行动。

岳阳纪委将一台牌号为湘FAA037汉兰达越野车和原市级领导退休后交市纪委使用的湘F00102丰田霸道交财政拍卖处置。

随后,当地以一种名为“公务用车联席会议”的制度安排,组织成员单位和该市“四大家”分管公务用车的副秘书长召开会议,就违规公务用车处置方案和进一步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措施进行了研究部署。

截止到9月13日,岳阳将该市41台越野车进行了处置。其中拍卖了23台,拍卖总价值573.5万元。

对于剩余的越野车,岳阳市纪委也解释了原委:岳阳位于洞庭湖畔,依长江、纳三湘四水,江湖交汇,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突出。所以,岳阳对越野车的处理也并非“一刀切”。当地对防汛救灾公务用车作了特殊处理,保留防汛救灾公务用车9台,其中包括岳阳市委办、市政府办、市人大、市政协的防汛救灾用车。

岳阳对党政机关原有悬挂军警号牌车辆11台,作出了处理。

本刊记者了解到,越野车的处置,只是湖南以及岳阳公车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地公车改革的一个延续。事实上,湖南公车改革已经试水多年,多个县市早已实施,岳阳市的公车管理问题也经历了多年尝试,因此能否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公车管理得以良性运行成为岳阳探索的目标。

低调进行的“货币化”

本刊记者曾于2012年9月了解到,岳阳制定了《关于市直单位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当时就确定了20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对公务用车改革方式、费用标准等作了规定。

岳阳对“货币化”进行的探索并不算太早。本刊记者了解到,全国最早的车改试点是珠三角,1993年,广东就出现了以发交通补贴取代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其终极目标则是取消所有公车。

这些改革颇有成效,其后,浙江、海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开始效仿,延续至今。

2004年,珠三角的货币化模式在多个城市开始试点推行,因为客观上增加了公务员的现金收入,货币化模式不得不承受“车改等于公务员加薪”的质疑。

广东的公车改革变得低调。9月10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一名工作人员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公车改革问题,中央有要求,广州肯定也会按照中央的部署前行。佛山市纪委与广州市纪委最后均表示不愿再对公车改革问题细谈,他们要用实践来证明。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时下的公车改革大多是基层工作实践的创举,公车改革措施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都是官员自身,改革的难点也会在官员身上,没有上级部署的统一行动,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都是自担风险。

“在各地自发改革的情况下,公车改革没做好便会有各种质疑和非议,而不改的地方公车照样继续使用。”湖南岳阳一名政府人士向本刊记者介绍,“导致很多政府部门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就应该适当地给予公车改革先行者一些鼓励。”

“那是变相发福利”

岳阳自2012年9月开始了重新实施公车管理办法,其中对货币化也进行了尝试。当地公务交通费的包干,以公务人员履行公务发生交通消费为依据,以岗位职务及其公务交通量定额,实行按月核定,年度调剂使用。

明确公务用车改革资金即公务交通费用的来源和列支渠道与改革前相同,明确正处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2600元;副处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1800元;正科级实职干部每人每月不超过800元;其他干部职工每人每月不超过300元。

本刊记者在岳阳采访期间,正值这项改革一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前往岳阳市纪委采访时,却得到了一个异常结果。

对于货币化改革,岳阳市纪委工作人员对“货币化”表示反对,甚至不愿意提及货币化改革的问题。

“货币化的改革,我们尝试过,不成功,改不成功。也是社会上争议最多的,我们不支持做。货币化改革有许多弊病,大单位没办法实行,影响工作,老百姓会认为那是变相发福利。”岳阳市纪委党风廉政室主任陈绍东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自2012年新的配备管理办法出来后,岳阳市纪委很快对货币化进行了否定。陈绍东的观点是,既然公务用车能够管理好,为何要把公车废掉和货币化?货币化改革不会成功,“我们基本‘踩死了’这个货币化改革。有的做得好,但不适合推广。就全国来说,也不适合这样改革。”

本刊记者了解到,这些改革与广东、浙江的货币化改革大同小异。岳阳市纪委毛岳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他曾去温州考察货币化改革,温州有成效但争议很大,回来将学习经验在单位作了分享。岳阳经过研究和实践,否定了货币化的改革方案。

“联席制度后,领导来检查,我们很坦然”

时下,全国公务车的改革方式多为3种模式。一是集中管理,有偿使用。即公车集中到一起,成立公务用车服务中心,谁用谁埋单。

二是单位保留公车,交通费货币化发放,实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谁用车谁出钱,多得少贴。

三是货币化发放,将公车全面推向社会公开拍卖。即取消公务用车,交通费按照级别实施货币化发放。

《瞭望东方周刊》从岳阳市纪委了解到,前述“联席会议”已经在当地召开了20余次,约为每季度一次,对全市新购或更新车辆进行集体审批。

“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办牵头,市纪委、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公安局四个部门参与。

通过编制、控购、上户、监督等环节,并由市委编办、财政局、公安和纪委对车辆审批联合把关,形成了对当地公务用车管理审批的新模式。

此前,岳阳的编制审核、控购审批同属于一个部门,监督制约乏力。

本刊记者了解到,岳阳的公车管理制度参照了公务员编制管理模式,并在岳阳市委编办新成立了公务车编制管理科。同时,岳阳建立市直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档案,专门负责全市各单位公务用车的编制管理,使编制部门把管人员编制与管车编制结合起来,车辆编制的确定更加科学。

联席会议召开20余次,形成了公务用车联席会议纪要20余期。其中,一项最直接的效果是,更新审批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1100多台,共否决30多台超编超标公务用车购置申请。

相关统计表明,3年时间,岳阳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平均递减10%以上,节约财政支出700多万元。

岳阳市纪委党风廉政室主任陈绍东向本刊记者介绍,“成立联席之后,没有一台车超标了,现在上面领导来检查,我们很坦然了。即便有小的违规,我们也立刻查处,有一名副县长违规之后,我们当即就查处了。”

本刊记者看到一条规定,在单位车辆申购过程中,财政部门负责对购车资金审核。对于购车单位挪用工程项目资金、扶贫救灾等专项资金购车、豪华装修公务用车、拖欠工资的企事业单位新购公车,财政部门一律不予受理。

当然,严格的措施中也有“特事特办”。岳阳市纪委对因有防汛、防火、防疫、救灾、接待、交通建设任务等特殊公务或特殊执法需要购置越野车、商务车、旅行车的,公务用车管理联席会议会对申购单位提供的相关说明材料从严把关,然后作出是否审批通过的决定。

卫星定位,全面监控公车

“对所有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进行全方面的监管,对联席会议进行监管。”陈绍东说。

如何控制车辆编制数量,以及执行中央有关公务用车购置标准。岳阳市纪委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也出台了相关的通知,对于县处级单位一般配备排气量1.8(含)升以内、价格18万元以下的国产轿车,严格控制车辆排气量和价格;对于乡科级单位一般不配备公务用车,确因工作需要配车的,可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内、价格15万元以下的国产轿车。

行政事业单位执法执勤用车配备排气量1.6升(含)以内、价格12万元以下的国产轿车或其他小型客车。旅行车、商务车价格控制在30万元以下。此外,当地对公务用车的越野车也有了相关的细则规定。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时下,岳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均将超标的车辆作了替换。

2013年6月,岳阳完成了北斗定位监管系统考察工作。7月份,邀请具有北斗定位系统安装资质的公司进行了投标,目前已经确定了中标服务商,完成了技术参数的审核。

2013年8月,该工作进入了服务平台建设期。岳阳计划用3个月时间,在全市4000多台公务用车上安装北斗监控管理系统。

本刊记者了解到,该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定位、通信、身份识别(上车刷卡启动)、实时监控、历史轨迹回放等功能。所有的监控数据会实时传回到监控中心,系统对每辆公车建立使用情况报表留作档案,由专人负责处理“报警”等信息提示。

对于相关的公务车,均喷涂统一标识。对保留的防汛救灾越野车由防汛部门统一保管使用,不得作为领导干部相对固定工作用车,一般公务不得乘坐。

“从横向纵向监管,车的油费可以上网,如果超出了车标和规格,都会报警。对于不该停的地方,比如出现在娱乐场所,就会报警;还比如行驶范围设置在岳阳市,出了岳阳也会报警。有人举报说是公车私用,我们立马就可以查到。”岳阳市纪委的黄元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像管人一样管车!”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hark2009”为你整理了这篇客运出租汽车运营成本调查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定价目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按照《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国家发展改革委第7号令)、《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8号令)有关要求,遵循公平、科学、规范、效率的原则,师市发展改革委对胡杨河市银驰出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客运出租汽车运营成本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本调查项目

胡杨河市银驰出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客运出租汽车运营成本调查。

二、被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胡杨河市银驰出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0年5月,现有出租车15辆。经营范围为巡游出租车经营服务;网路预约出租车汽车经营服务;保险服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三、成本调查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三)《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国家发展改革委第7号令);

窗体顶端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新发改成本〔2006〕1065号)。

(四)《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8号令);

(五)国家发改委《客运出租车运营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办价格﹝2006﹞2406号);

(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目录》;

(七)国家发改委《定价成本监审一般技术规范(试行)》(发改价格〔2007〕1219号);

五、成本调查程序

(一)初审:对报送的成本资料进行初审,确认资料提供完整,按规定转入具体的审核程序。

(二)审核:按照相关法规规定,对被调查单位成本费用支出进行审核。

(三)实地调查:对被调查单位的原始凭证进行实地取证、审核。

(四)反馈意见:提出成本调查有关意见。

六、成本调查主要内容

(一)成本构成

出租汽车运营定价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直接成本包括车辆折旧费、行车燃料费、车辆保险费、修理费、轮胎消耗费、车辆规费和其他费用。间接成本包括驾驶员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车船使用费和上交公司管理费。

(二)成本测算情况

根据国家发改委《客运出租汽车运营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核定成本数据如下:

1.车辆折旧费

大众桑塔纳汽车1.5L排量车型为运营成本核算基本车型档次,车辆总价为66134.74元。

根据出租汽车的购置总成本,残值率为3%,按照折旧年限8年计算,每年车辆折旧费为8018.84元。

2.行车燃料费

燃油燃气费按0.3元/公里核定。

3.车辆保险费

车辆保险费7029.73元,车船税360.00元/年,合计车辆保险费金额7389.73元/年。

4.维修费

《客运出租汽车运营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第十六条规定:“大修理费用和日常修理费用合计一般不超过核定的固定资产原值的2%。”据此,出租车大修理费和日常维护修理费共计1322.7元/年。

5.轮胎消耗费

年轮胎消耗费1280元。

6.车辆规费

经询问及统计出租车车辆规费280元/年。

7.驾驶员工资

根据胡杨河市银驰出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人工费用按每辆出租汽车配置2人核定,工资标准按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0年统计年鉴》中“第七师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2019年为51330元/年·人。

8.上交公司管理费

根据胡杨河市银驰出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数据,出租车每车每年向公司缴纳管理费为23901.16元。

10.全年行驶总里程

根据胡杨河市银驰出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预计运行天数为每年340天,按照每车2名司机,每天运营16小时,每小时行驶25公里计算,年行驶总里程为136000公里。

六、成本核增核减情况

经调查核定,胡杨河市银驰出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客运出租汽车运营成本核增核减情况如下:

(一)核减费用项目

车辆折旧费160.5元

修理费5617.3元

轮胎消耗费160元

计价器费700元

其他费用1000元

工资30654元

福利费18663.96元

社会保障费33715.13元

工会经费2666.68元

职工教育经费1599.77元

核减费用共计:95636.94元

(二)核增费用项目

车辆总价700元

行车燃料费16173元

修理费(大修理费)65.89元

上交公司管理费160.5元

核增费用共计17099.39元

以上项目共计核减成本78537.56元

七、成本核算公式

单位运营成本(元/公里)=年运营总成本÷年运营总行驶里程

八、成本调查结论

经测算,胡杨河市银驰出租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客运出租汽车单车年运营成本为185652.43元,单位里程行驶平均成本为1.37元/车·公里。

九、说明

(一)本调查机构及参加本次调查的工作人员与被调查单位无任何利害关系。

(二)本结论为出租车在正常运营条件下的社会平均成本,与单个出租车实际运营成本有差异。

(三)本调查结论仅作为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制定价格的基本依据,不作它用。

公车改革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公车改革 困境分析 路径选择

一、我国公车改革的困境分析

(一)公车消费成本惊人。

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2007年该项经费支出已经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例较高。同时,各部门每年的采购公车的规模和财政支出还在不断增长,导致公车的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严重削弱了政府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共资源的投资。

(二)公车私用的现象严重,难以控制。

我国的公务用车实行分散管理的制度,公务车分配到各个部门以方便不耽误工作。但由于公车的使用过程很难进行监督,很难判断公务用车到底是被派出去办理公事了,还是用于私人事件。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公用的比例仅占1/3左右,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的私用,公务人员的私用,司机人员的私用都造成了公车资源的浪费。

(三)公车的腐败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利益 。

公车的腐败问题一直都包括公车私用问题,公车的超限配置,购买使用环节运用各种手段侵占国家的财政资金。举例说明:有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的维修费就高达十万,一年中换了40多个轮胎,有些单位在公车加油,维修,养护的过程中虚开发票。类似这种超额超费使公车支出成为了“无底洞”,不仅给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也加重了企业和民众的纳税负担。

二、改革中存在问题,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地区的公车改革方案。

许多“车改”模式,不仅没有着力去“改”掉公车使用中的特权,相反,是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合法化。“官本位”思想使公务用车成为领导之间进行盲目攀比、贪图享乐的工具,成为特权、地位的象征。有些政府随便搬来其他城市沿用过的模式,不加修改,生搬硬套,改革的办法不适合本地政府部门和交通环境的具体情况,导致改革进程放缓,不满情绪高涨,改革效果甚微。

(二)有关公车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强制性惩罚措施出台,导致公车滥用不能杜绝。

针对公务用车的配备和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随意性大,很容易产生腐败出现不平等问题,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截止到目前,我国公车改革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裁量空间比较大,也就是说现行的法律法规只规定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明显缺乏了惩罚力度。所以应该从“负面清单”出发,详细规定出来“不能做什么”从负面的角度去限定行为,避免潜规则。由于这方面的缺失,导致没有形成足够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公务人员的思想没有根深蒂固的改变,改革措施被变相的执行。

由于没有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公务人员的思想工作做的不到位,宣传教育工作落后,只有强硬性的命令是不能改变公务人员的意识的。公务用车制度在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的同时,形成了权力的滥用。一方面领导阶层的直接私用,另一方面公司司机的私下滥用,显然滥用公车的领导和司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而实质上公务用车是为众多利益相关群体服务的。我国公车改革之所以效果微弱,归根结底就是相关利益集团的存在。

三、公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因地制宜的创新自己的改革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革模式。

优化改革方案。1、在公车的配给资格上,坚持现有规定,取消省部级以下官员的专车,开展工作一律使用公务用车。2、根据当地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核定保留一定量的公务用车。3、在公车管理中引入电子监控系统。如江苏省吴江率先将GPS 监控系统配备到了全市公车,遏制公车私用效果明显。4、公务用车模式向社会化转变。政府可向公车公司租用公车,驾驶员可以按照国有企业人员人流办法统一安排。5、任何个人不得介入公务车的保养环节,公务车的保养应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费用由政府向维修部门统一结算。

(二)法制创新是公车改革的关键出路,建立健全公车管理的法律法规。

公车改革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财政与舆论两方面的压力,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则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这正是公车改革屡改屡败的根本原因。公车改革应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构建体现公平正义的公车使用管理法制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此能够对公务用车提供规范化,法治化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公车改革走出困境。

(三)加大公车改革的教育,从根源上杜绝公务人员的特权意识,平衡公车改革的各方利益。

加强对司机的教育和管理。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教育,使其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手册,杜绝司机使用车辆时在加油、维修等出现的问题。还要引入奖惩机制,加强司机的绩效考核加大宣传公车改革的力度,加强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培训,培育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从传统的统治型政府转换为服务型政府。要求公务人员从思想根源上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结束语

公车改革有利于减少公车消费,为公共财政减负; 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政府形象; 消除公车特权观念; 杜绝公车使用中的腐败行为。因此,不管公车改革难度如何,政府都应大力促使公车改革向前推进。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相关内容,我们应该对公车改革怀抱一个坚持的态度,虽然也会受到诸多阻力,真正落实很难。通过公车改革,也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民众谋求更大的幸福,更好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