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4-02-01 18:11:11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1

第一条为加强地图审核管理,保证地图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开出版地图、引进地图、展示、登载地图以及在生产加工的产品上附加的地图图形的审核,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全国的地图审核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图审核工作。

第四条下列地图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一)世界性和全国性地图(含历史地图);

(二)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图;

(三)涉及国界线的省区地图;

(四)涉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的地图;

(五)全国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中小学教学地图;

(六)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地图;

(七)引进的境外地图;

(八)世界性和全国性示意地图。

第五条下列地图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一)涉及国界线的省级行政区域地图;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地图(不涉及国界线);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性中小学教学地图;

(四)世界性和全国性示意地图。

第六条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图。

第七条下列地图无明确的审核标准和依据时,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商外交部进行相应地图内容审查:

(一)历史地图;

(二)世界性地图;

(三)时事宣传地图;

(四)其他需要商外交部审查的地图。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八条下列情况下,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地图审核部门提出地图审核申请:

(一)在地图出版、展示、登载、引进、生产、加工前;

(二)使用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标准画法地图,并对地图内容进行编辑改动的。

第九条申请人提出地图审核申请时应当填写地图审核申请表,提交需要审核的地图及下列材料:

(一)编制公开版地图(不含示意地图)的,提交经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图出版范围或者单项地图的批准文件以及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具有相应等级和业务范围的测绘资质证书;

(二)编制公开版世界性和全国性地图的,提交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编制地图的证明文件;

(三)涉及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配套的教学地图,提交经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核准的有关证明文件;

(四)涉及使用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编制的地图,提交经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机构进行保密技术处理和使用保密插件的证明文件;

(五)涉及专业内容的地图,提交经过本专业保密部门审查的证明文件。

申请人送审地图时,应当提交试制样图(样品、光盘等)一式两份(彩色地图提交彩色样图;黑白地图提交原稿样图),电子版地图除提交数据等相关资料外,还应当提交与地图审核内容相关的纸质样图。

第十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人提出的地图审核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并送达申请人:

(一)决定受理:申请材料齐全并符合法定要求的;

(二)告知: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审核范围的,告知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申请材料不齐全的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告知补正;

(三)决定不受理:不属于审核范围的。

第十一条直接使用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标准画法地图,未对其地图内容进行编辑改动的,可以不送审,但应当在地图上注明地图制作单位名称。

第三章内容审查

第十二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地图内容的审查包括:

(一)保密审查;

(二)国界线、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包括中国历史疆界)和特别行政区界线;

(三)重要地理要素及名称等内容;

(四)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规定需要审查的其他地图内容。

审查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按地图审核权限分别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地图内容审查工作职责,应当有明确的地图内容审查工作机构承担。

第十四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地图审核申请后,应当及时将地图内容审查通知书和相关申请材料一起转地图内容审查工作机构进行审查。地图内容审查工作机构,自接到地图内容审查通知书和相关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的需要省级地图内容审查工作机构协助进行审查的地图,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协助审查任务书,省级地图内容审查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地图内容协助审查任务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并出具加盖地图内容审查专用章的地图内容审查意见书。

第十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从事地图内容审查工作:

(一)具有中级以上地图编制专业技术职称或者从事地图内容审查工作三年以上;

(二)持有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图审查上岗证书。

第四章审批与备案

第十六条地图审核自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电视、报刊及其他媒体上使用的时事宣传地图,原则上实行即送即审。

第十七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地图内容审查意见书后,在五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意见。作出批准意见的,编发审图号,发出地图审核批准通知书。

不予批准的,说明原因,发出地图审核不予批准通知书,并将申请材料退还申请人。

第十八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图号为:GS(××××年)×××号[如:GS(*4)001号]

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图号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S(××××年)×××号[如:京S(*4)006号]

第十九条地图审核申请被批准后,申请人应当:

(一)按照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地图内容审查意见书和试制样图上的批注意见对地图进行修改;

(二)在正式出版、展示、登载、以及生产的地图产品上载明审图号;

(三)在出版发行、销售前向地图审核部门报送样图(样品、光盘等,下同)一式两份备案。

送审或者可不送审的地图样图,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一条要求备案。

第二十条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网站上公告获得批准的地图名称、审图号等基本信息。

第二十一条申请材料的原始图件保管期为五年,备案样图保管期为三年。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对地图审核不予批准通知书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在地图上载明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审图号的;

(二)经审核批准的地图,未按规定报送备案样图的。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送审地图的或者擅自使用未经审核批准的地图的;

(二)经审核批准的地图,未按审查意见修改的。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弄虚作假、伪造申请材料,骗取地图审核批准的;

(二)伪造或者冒用地图审核批准文件和地图审图号的。

第二十七条地图审核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地图审核机构的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在地图审核工作中、的;

(二)在地图审核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一定影响的;

(三)在地图审核工作中未经申请人同意,擅自将送审的地图提供他人使用的。

第六章附则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2

今年来,xx县民政局深入开展以清理核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阳光行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低保、五保工作规范化建设,努力打造公开、公平、诚信的阳光救助,实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进退及时“的工作目标。目前,全县城乡低保对象14176户、24520人,其中城镇4111户、8514人;农村10065户、16006人;农村五保对象2573人。

一、程序规范化、把实入口关

坚持勤入户,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难、暖千家心。一是强化核查力量。成立了社会救助“阳光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并核拨15万元的经费专门用于开展社会救助“阳光行动“,由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具体抓,抽调力量组成3个城乡低保、五保清理核查小组对乡镇、村(社区)初审初核过关人员进行入户核查。各乡镇、村(社区)均分别成立3-5人的初审初核领导小组,对申请户进行初步审查核实,对不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耐心解释,并退回申请和有关材料;对符合规定的申请户予以公示。二是细化核查程序。今年,县民政局在坚持低保对象个人申请、村(社区)初审、乡镇初核、县级民政部门复核审批等工作程序的基础上,对复核审批环节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完善了入户调查制度和评议听证制度。对没有入户调查的申请不审批,对不参加评议听证的申请不受理,做到“核查必入户、逢进必评议、要保必听证“,形成县、乡镇、村(社区)、群众四级监管模式,城乡低保、五保规范化建设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是量化核查内容。统一印发发《xx县城乡低保申报对象入户调查书》和《关于开展社会救助“阳光行动“的通知》。核查小组根据村(社区)报送的名单逐户核查,把核查内容量化为“四看四查四访“,即:看申请户房产、生活用品、消费水平、身体状况等情况;查申请对象家庭收入、隐性收入、就业状况、子女等情况;访乡镇、村干部和对象周边的群众、亲朋好友。

二、作业阳光化,严格审批关

坚持低保五保政策、低保五保程序、低保五保审批“三公开“,实行全社会监督,保证阳光操作。一是政策透明。通过报纸、电视、网站、村(社区)低保五保固定公示栏等形式刊登城乡低保五保政策,向城乡村(居)民公布低保五保申报条件、申报流程、拟定人选和补助档次,将审批过程和结果公布于众,让群众了解审批管理机关是如何审批的,以及审批的结果如何,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今年,先后在电视、报纸上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印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专项清理核查通知500份、低保政策宣传手册200份、入户调查表2.5万份。二是过程透明。所有低保、五保申请对象必须经过三榜公示,审批结果必公示。各乡镇和县民政局均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及时受理群众咨询和举报,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通过三榜公示,县、乡镇共受理投诉举报221起,重点核查新申请和已享受低保的对象221户410人,共核减城乡低保对象185人。三是审批透明。严格执行政策,规范审核、审批程序,对不按程序申报的不批、条件不符的不批、手续缺项不全的不批、群众有异议的暂时不批,在全县全面推行“一户一评“的民主评议听证制度。按照村民代表不少于15人、村干部人数不超过5人的原则,在所有乡镇、村(社区)建立了“低保五保民主评议小组“,让最有发言权的群众参与低保对象的资格认定,杜绝“优亲厚友“、“人情低保“、“关系低保“和“以权定保“等现象发生。如:今年4月28日,在城关镇晋屏社区组织召开的城镇低保对象民主评议会上,经过调查人员逐一通报入户核查情况及建议、被评议对象陈述理由、评议人员质询等环节后,采取“无记名票决制“,当场表决、当场计票、当场公布结果、当场定补差档次,该社区31户59人被评议对象中,评出不符合享受城镇低保待遇条件的27人。

三、管理动态化,疏通出口关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3

( 一) 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及备案清理优化情况。2012 年7 月,根据《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方案》,盐田区印发了《深化盐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方案》,共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合计257 项; 经进一步整合、转移,现有行政审批事项107 项,其中,保留行政审批事项79 项、承接上级下放事项27 项、新增街道办事处行政许可事项1 项,取消或改变管理方式73 项;形成了《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2013 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于2013 年9 月在盐田区政府在线对外。

2013 年10 月,根据《关于调整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管理工作牵头部门通知》文件精神,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管理工作牵头部门由区法制办调整为区编办承担。根据通知要求,盐田区坚持全面审核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推进相关改革工作。一是对107 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进行了优化。另,增加了街道办事处行政许可事项1 项,转移了住建局事项2 项,目前,盐田区行政审批事项共计106 项。二是对全区行政服务( 备案) 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和流程优化。共清理出全区行政服务及备案事项共118 项( 行政服务事项75 项、备案事项43 项) ; 其中,由行政审批转为行政服务及备案的67 项,新清理出各单位原有的行政服务和行政备案事项51 项( 行政事项40 项,备案事项11 项) 。三是形成了《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2014 年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及备案事项目录》。于2014 年7 月在盐田区政府在线对外。经过两次对行政审批的清理优化工作,对事项的办理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期限三方面同时优化的有60 项、对其中两方面进行优化的有89 项、对其中一方面进行优化的有61 项、三方面皆无优化的有16 项。

( 二) 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情况。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盐田区在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相关文件: 一是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社区管理体制框架图,厘顺社区服务管理主体关系,明确社区各类组织的工作事项清单,有效避免了职责不清的问题。二是出台《盐田区加强社区综合党委规范化运行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党委议事决策的制度机制,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三是出台《盐田区加强社区工作站规范化管理制度》,清理工作任务和考核项目,建立健全准入机制,将社区工作站承接的工作事项,采取取消、合并、交回街道等办法,将原来的214 项工作压缩至30 项; 考核项目从70余项压缩到2 项。四是出台《关于调整区机关事业单位临聘及社区工作站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通知》,切实提高社区临聘人员工资待遇水平,新设立了基层岗位补贴,有效激发了社区人员的积极性。

( 三) 事中事后监管情况。为督促相关部门提高行政效率,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政务服务,盐田区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监管: 一是区监察局全程参与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及备案事项的清理,并对各事项的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方案逐一进行了审查; 二是升级效能监察系统,将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深圳盐田分厅与盐田区网上办事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对接,全程监察各单位事项办理情况; 三是区委( 府) 办和区监察局利用监察系统网和投诉点两个平台,受理服务对象对事项办理的有关投诉,并进行专项督办; 四是区委组织部和区监察局将各单位维护、办理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及备案事项情况,按一定权重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指标,计入各单位年终考核总成绩,特别是在年终综合考核中,侧重对行政审批相关工作的考察和评价。改革后,近几年盐田区监察系统网和政务服务大厅、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盐田分厅投诉点未收到一起投诉和举报。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特色

( 一) 全面界定、首次公布行政审批权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经区政府审定后,依法向社会公布,进一步明确了区政府行政审批权力的法律边界,有力推动了盐田区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同时,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关要求,盐田区缩减行政审批事项幅度接近六成,在全市各区中行政审批事项最少,为区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二) 周密严谨、把关严格开展审核工作。审核分审核小组与区职能部门一对一审核,审核小组会同区直部门与四个街道办一道编制街道事项通用目录,审核小组组织区直部门与驻盐单位共同审核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 市编办、市法制办) 意见等三个阶段。除完成自查清理、联合会审、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等规定动作外,增加了集中审核、重点复审、抽查审核、公布前再次对重点指标审核等自选动作,最终形成一致的优化意见,确保每个事项权责统一、合理合法、精简高效。

( 三) 严格依法、注重实际清理审批事项。行政审批的名称须与向社会公布的目录事项名称保持一致,原则上保留法律、法规所需的办理材料,精简、取消区级职能部门自行要求提交的材料。既优化精简,又不将精简率片面,既考虑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又考虑要达到精简后高效便民效果,并考虑是否有利于各部门有效行使有关职能。

( 四) 突出重点、不留死角彻底清理事权。重点优化涉及盐田区民生、环保、安监、计生领域的审批服务事项; 涉及区级职能部门之间、区职能部门和驻盐单位之间的多部门审批事项,消除重复审批,压缩审批时限。编制职权内、外部运行流程图,全面摸清底数,逐个查找风险点。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统一标准及统筹兼顾。一方面,由于市政府未过统一的区级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和权责清单事项目录,导致全市各区在开展清理工作过程中,在清理范围、清理方式和统计标准等各方面上存在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各区审批机构、审批事项名称、流程上的不同,增加了企业和政府的审批成本,导致公民、企业无所适从,甚至跑冤枉路。另一方面,行政审批事项权力下放统筹兼顾不足,有些部门没有考虑到下级部门的承受能力,将大量审批权下放至下级,出现了部分环节在市里办、部分环节在区里办的现象,申请人不是更方便,而是更不方便了。

( 二) 审批权下放与承接缺乏协调。审批权在下放时,必须基层能够稳妥接收权力,这是因为区级就是最基层,没有再往下放审批权的空间。但是下级部门由于人员编制有限,在专业审查方面有心无力,造成承接困难。而且,在基层承担大量工作的同时,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却没有相应的待遇增长,甚至需要每天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工作,长此以往,也难保不出现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对接、无能力对接等情况。

( 三) 审批信息资源共享及评价机制不健全。第一,各单位的审批系统在硬软件方面有着天然的不对接性,各部门应用系统种类繁多,虽然审批项目与网上审批系统有直接接入,但系统依然达不到无缝链接和资源共享的效果。第二,上下级之间跨越多个层级的审批仍然较为繁琐,并联审批十分困难。第三,虽然在网上办事大厅设置了审批绩效考核,但由于考核项目及内容、手段有限,往往聚焦在时限办理件数上,对审批的合法、合理以及工作效率、工作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的内容较少。

四、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的建议

(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亟需顶层设计。建议市级部门在区级事项通用目录的制定、办理材料和办理流程的优化、市区并联的审批等方面,进行统筹设计和规范,以便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统一的政务服务。并将人员配置与审批权下放同步,使人员配置向下走。引导富余管理人员分流至基层审批部门。同时,加大对基层审批部门工作人员的能力培训力度,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证基层审批业务部门能接得住,做得好。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4

一、适用范围

我市范围内由市级直接办理和审核转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二、指导原则和工作目的

坚持“一门受理、限时办结、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切实简化办事程序,依法维护投资者权益,规范投资行为,促进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办理程序

(一)项目确立阶段

1.项目受理。市发改委通过设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专门窗口,统一受理项目申报材料。

实行核准制、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含外商投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按有关规定提交申报材料,市发改委窗口工作人员会同相关部门窗口工作人员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出具项目受理通知书;不符合规定的,一次性告知需补充或者修改完善的材料。

政府投资的项目,由建设单位提交项目建议书,市发改委综合平衡并报市政府研究同意后,按规定程序办理。

2.项目初审。市发改委按规定对项目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市发改委在3个工作日内出具项目前期工作联络函,连同受理材料一并送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窗口,同时通知项目单位。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部门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在5个工作日内分别出具规划选址用地、土地预审、环评初审等书面意见,反馈至市发改委窗口。项目同时涉及市安监局、水利局等部门的,参照上述程序办理。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市发改委在3个工作日内出具不予批复、核准、备案的通知,并书面说明理由。

3.项目批复、核准、备案。市发改委综合各有关部门的初审意见,对符合规定的项目,在2个工作日内出具项目批复、核准、备案文件或转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在2个工作日内下达不予批准、核准、备案的通知并书面说明理由。

对按有关规定需进行咨询评估的项目,以及可能对公众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由市发改委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咨询评估或征求公众意见,建设单位根据咨询评估和征求公众意见的情况对申报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后,市发改委在2个工作日内出具项目批复、核准、备案文件或转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

4.环评审批手续。市环保局在进行初审的同时,进入环评审批程序,按照填写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报告表和报告书3种情况,分别在3个、7个和15个工作日内出具环评批复文件,发项目单位并抄送市发改委。

5.提交市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小组研究的项目。城市规划敏感区(具体范围由市有关部门界定)内的项目,可暂不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市发改委窗口受理、有关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并由市发改委提报市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小组研究同意后,项目单位再提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市发改委按规定时限办理有关手续。

对项目初审阶段部门意见不一致,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项目,由市发改委提出意见报市城市建设项目审批小组研究后按规定办理。

6.其他事项

(1)以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市发改委直接办理项目核准文件。

(2)在项目单位现有场地内的改建、扩建项目,市规划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市发改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准、备案或转报手续。

(3)已取得合法项目批复、核准、备案文件的项目,可直接进入开工准备阶段。

(4)*高新区范围内的市级直接办理项目,由*高新区参照本规定办理。

(二)开工准备阶段

1.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项目单位取得项目批复、核准文件或备案证明后,向市规划局申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市规划局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建设用地规划通知书),12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

2.办理用地手续。项目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向市国土资源局申请办理用地手续。对不涉及农用地转用和集体建设用地征用的项目,市国土资源局在15个工作日内办理土地权属变更、用地性质变更或土地出让等相关手续。

对涉及农用地转用和集体建设用地征用的项目,市国土资源局在受理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不含组织听证时间),完成勘测地界、权属调查、指界签章、规划调整、耕地占补平衡、拟制建设用地说明书、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方案、征地方案,在建设单位缴纳有关规费后报市政府审核后转报省政府。

3.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审查。项目单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后,组织编制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报市规划局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审查核准意见书(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同时编报的,市规划局在12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审查核准意见书(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仅编报其中1项的,市规划局在8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审查核准意见书(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

4.施工图审查、缴纳规费。项目单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审查核准意见书(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后,向市行政审批中心施工图联合审查办公室提报施工图设计文件,各联合审查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图联审,出具相关审查通过文件和城市建设综合配套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联络单,项目单位持联络单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到市建委缴纳城市建设综合配套费、到市人防办缴纳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

5.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项目单位凭联合审查通过的施工图及城市建设综合配套费和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交讫凭证、土地证,向市规划局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规划局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6.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项目单位组织施工、监理招标,凭土地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通过文件、施工、监理合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市建筑工程手续通知单等相关材料,向市建委申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市建委在2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发。

四、监督和保障措施

(一)实行项目办理情况旬报制度。每旬旬初,市发改委将上一旬项目确立阶段受理情况和各部门办理情况,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将本部门的受理和办理情况报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对有逾期未办结事项的部门出具督办意见书,并于每旬旬初上一旬各单位项目办理情况,作为部门考评的重要依据。

(二)市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受理投资项目前期办理工作方面的有关投诉,监督各有关部门对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理等制度的执行情况。对投资项目前期办理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严肃处理。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5

福建省林地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条 为进一步规范林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林地保护、管理和利用,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国有林场、林业采育场、苗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林业单位经营区范围内的其他土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也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林地管理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林政资源管理机构承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对林地保护、管理和利用中的违法行为,任何里位或个人均有权检举。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各种举报件,应依法查处;不属职权范围的,应当转送有权查处的机关。

第五条 在林地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 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林权登记与发证

第六条 依法实行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以下简称林权)登记发证制度。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林权登记的具体工作。林权登记按照国家林业局《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执行。林权依法登记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发放林权证。

第七条 国有林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

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已经属于村集体所有的、村内两个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或乡(镇)集体所有的,应将林地所有权分别确定给以上各有关单位。

第八条 林权的设立、变更、转让、灭失,自依法登记之日起发生效力。

第九条 林权证是林权权利人依法享有相关权利的法律凭证。新发、换发的林权证应使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林权证记载的事项应与登记台帐记载的事项一致,记载不一致的,以登记台帐为准。

第十条 因转让、互换、入股、赠与、分割、合并等取得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的,应当依法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林权变更登记。

第十条 林地全部或部分灭失,致使林地使用权不能实现的,或放弃林地使用权以及经营的期限届满的,应办理林权注销登记,受理登记的机关应收回或注销林权证。

第十二条 林木、林地作为抵押物时,当事人应持合法有效的抵押合同、林权证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抵押登记,

第十三条 林权权利人应当按《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五、六、七、八条规定的义务协助登记机关进行林权登记。

林权权利人有权查阅、抄录、复印与自己有关的林权登记台帐记载的相关事项。

第十四条 林权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认为林地权属登记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经查实,登记事项确有错误的,登记发证机关应予更正。

第十五条 林权发生争议的,根据《福建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协商不成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规定,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申请处理。

当事人认为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侵犯其依法取得林权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向有权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章 林地保护与开发利用

第十六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使用林地,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建立林地总量控制制度,采取措施遏制林地面积逆转。

第十八条 禁止毁林开垦、采石、采砂、采土、筑坟以及其他毁坏林地的行为。禁止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耕地。

第十九条 严格控制在闽江、汀江、九龙江、晋江、赛江、木兰溪和铁路、国道、省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以及城镇周围一重山占用、征用林地露天采矿、筑坟等。

第二十条 确因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征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的,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占一补一的调整计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签订新的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书。

第二十一条 经依法批准,临时占用林地进行勘测、修筑非永久性没施、采石,采矿,采砂、采土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保护林地和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不得造成滑坡、塌陷,不得损毁批准用地范围以外的林木、林地。

第二十二条 未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改变林地用途的,林权单位有权抵制并按本办法第四条的规定举报、处理。

第二十三条 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转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五条和《福建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执行。

第四章 占用征用林地的申请

第二十四条 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讯等建设工程,需要占用征用林地或者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当向所在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按下列规定分别向有关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一)省属国有林场应向所在地设区的市林业主营部门提出申请;

(二)自然保护区向其所归属的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三)其他森林经营单位向所在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五条 建设工程申请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使用林地申请表》;

(二)项目批准文件;

(三)被占用或者被征用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

(四)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的票据复印件;

(五)与被占用或者被征用林地的单位签订的林地、和安置补助费的协议或付款凭证复印件;

(六)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做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第二十六条 建设工程申请临时占用林地的,应提交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材料(安置补助费除外),还应提交用地单位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签订临时用地期满后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合同或缴纳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保证金合凭证复印件。

第二十七条 森林经营单位需在所经营的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的,应提交本办法第二十五条(一)至(四)项规定的材料。

第二十八条 一个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征用林地的,应当根据项目批准文件或总体设计一次性提出申请,不得化整为零。

建设项目工程量大、施工期长,进行分期分段建设的,必须提供分期分段建设的立项批准文件或项目分期分段初步设计的批复。

第二十九条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用地单位或个人委托有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务所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主要包括用地单位或个人名称、项目建设目的、占地总面积、林地面积;

(二)被占用征用林地区域概况:以行政村或乡镇为单位。主要包括面积、人口、经济等社会基本情况,林地总面积、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生态公益林面积等森林资源状况。

(三)被占用征用林地所处的位置和地貌情况:上要包括被占用征用林地单位,林地位置、权属、总面积、分地类或林种面积,树种,蓄积或株数,保护树种的情况,按照规定标准计算的各项补偿费用;

(四)对森林生态效益影响的评价,造成重大影响的应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五)使用林地是否可行的结论。

第五章 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权限和程序

第三十一条 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按《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实行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和省林业主管部门两级审核制度,经审核同意的,核发《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第三十二条 为简化手续,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除防扩林、特种用途林和省属国有林场经营区范围内的林地外,占用或者征用林地面积0.2公顷以上不足1公顷的,由省林业主管部门交由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代审核;占用或者征用林地面积不足0.2公顷的,由省林业主管部门交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代审核。

第三十三条 建设工程临时占用林地的,按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权限采用文件审批。

第三十四条 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没施需要占用林地的,按下列规定的权限采用文件审批:

(一)凡需要占用生态公益林(《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的范围)林地的,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二)部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省属国有林场需要占用林地的, 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三)其他国有森林经营单位需要占用林地的,由省林业主管部门交由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四)其他森林经营单位需要占用林地的,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五条 林权有争议的,在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采伐林木,不得占用或征用林地。

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急需占用或征用的,可先审核同意。但应将林地,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劲费上缴争议双方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山林纠纷工作机构,待争议解决后,归还林地、林木所有单位。

第三十六条 林业主管部门在受理用地申请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用地单位送审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送审材料不齐全的,应一次性告知用地单位,并限期补齐。

送审材料齐全的,应派出不少于两名林地管理人员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会同用地和被用地等单位,对拟用林地范围进行现场查验,并对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内容进行核实。

第三十七条 使用林地现场查验包括下列内容:

()面积核查采用的方法(实测、勾绘);

(二)核对被占用、征用林地的权属情况;

(三)调查被占用、征用林地的基本情况:

1.面积、地类、林种、亚林种;

2.林班、小班应按林权证记载和最新森林资源档案记载对应填写;

3.是否涉及国家或省重点保护的珍贵树木、生态公益林林地以及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林地等。

(四)标有四至位置的林业基本图和林权图复印件;

(五)查验人签名和查验单位盖章。

第三十八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占用征用林地初步审查同意后,应制定异地恢复森林植被的措施。

异地恢复森林植被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植树造林的规划设计单位名称(盖章)、造林前的地类、造林时间、地点(林班和小班)、面积、树种、方式、密度以及资金的安排计划。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在收到用地申请后,经审核,对符合用地规定且材料齐全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或者审批;需要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也应当在15小工作日内在《使用林地申请表》上签署审查意见后,逐级上报。

对不符合用地规定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退还用地单位或下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并在《使用林地申请表》中明确记载不同意的理由。

第四十条 工程建设临时占用林地和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在批准时应同时报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认为下级林业主管部门对不符合规定予以批准占用林地的,应在收到报备之日起30日内通知其撤销或直接下文撤销。

第四十一条 占用或者征用林地未被批准的,有关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不予批准通知之日起7日内将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如数退还。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占用地审核和审批管理档案。

第六章 补偿费用的管理与使用

第四十三条 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用地单位必须依法分别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第四十四条 林地、林木补偿费的标准,按照《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的规定执行;未作规定的,按照福建省物价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林业厅闽价[1993]费字78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安置补助费的标准,经济林地按《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其他林地按福建省物价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林业厅闽价[1993]费字78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森林植被恢复费是法定收费项目,法律、法规均无规定减或免的审批机关和审批权限,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减免。在国家统一标准下达之前,暂按每平方米一元收取。工程建设占用、征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统收取。

临时占用林地和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属于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和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统一收取;属于设区市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分别由其审批的林业主管部门收取。

第四十六条 森林植被恢复费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由有关林业主管部门按规定统一安排异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

省属国有林场在经营区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其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应大部分返还各有关国有林场安排植树造林。

第四十七条 林业主管部门收取的临时占用林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保证金,在用地期满后一年内,用地单位已经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应退还保证金;逾期未恢复的,由收取保证金的林业主管部门用预缴的保证金代为恢复。

第七章 检查监督

第四十八条 按照省人民政府下达的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占用、征用林地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检查监督实行分级负责、逐级检查制度,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门实施检查监督。

第四十九条 占用、征用林地检查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执行情况;2.占用、征用林地的起数和面积审核率;3.违法占用(含未批占用和少批多占)林地及查处的情况;4.违法批准占用、征用(未按规定和越权审核或审批)及查处的情况;5.森林植被恢复费的使用和异地恢复森林植被的情况。

第五十条 建立违法占用林地重大案件报告制度。

对下列违法占用林地案件,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应于了解情况之时起24小时内将案发情况、初步调查情况和进一步查处的意见报告省林业主管部门:

(一)违法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的;

(二)违法占用除生态公益林以外20亩(1.33公顷)以上林地的;

第五十一条 代审核审批的设区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除按月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报送审核审批台帐外,各设区的市林业主管部门还应按季度将本单位及本市各县、市、区已核发的《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存根联及相应的申报材料和审核同意书输入软盘汇总上报省林业主管部门。

第八章 责任追究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十九条规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款和《福建省森林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或临时占用林地逾期不归还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审核审批的占用征用林地文件无效:

(一)未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的;

(二)超越职权审核审批的;

(三)化整为零审核审批的;

(四)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骗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审批的;

(五)不按法定程序或非法定形式审核审批的。

第五十五条 省林业主管部门发现下级林业主管部门违规行使占用征用林地代行审核权的,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或通报;视情收回代行的审核审批权,情节严重的。建议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要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六条 违规批准临时占用林地或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林地的,由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要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七条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林业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有关林业主管部门做出行政处罚或者直接绐予行政处罚,并相应追究有关林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要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五十八条 干预或改动占用、征用林地管理有关统计报表数据的,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负责的主要人员和其他直挂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五十九条 林地保护管理人员在审核审批、现场查验以及调查设计人员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有关林业主管部门对同级人民政府的有关指示、批复或决定违反法律法规的,不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报送有关法律法规条文,或不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情况,盲目执行造成林地资源破坏的,追究该部门主要负责人员的法律责任。

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门负责人的有关指示、批复或决定违反法律法规的,不及时向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报送有关法律法规条文,或者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情况,盲目执行造成林地资源破坏的,迫究该工作人员的责任;同时追究做出违法的指示、批复或决定的有关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第五十二条至第六十条规定的情形,涉嫌犯罪的,有关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省林业主管部门此前制定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林地的基本介绍林地,是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土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中国宜林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以上。1994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对林地所作的解释是: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林地又分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迹地和苗圃6个二级地类。

我国有林地资源全省5606000公顷有林地中,乔木林5494321公顷,占98.01%;竹林111679公顷,占1.99%。

(一)乔木林资源

全省乔木林中,纯林面积4336366公顷、蓄积247251819立方米,混交林面积1157955公顷、蓄积55297201立方米

乔木林按龄组划分:幼龄林2832166.5公顷、蓄积93553124立方米,分别占51.55%、30.92%;中龄林1917256.7公顷、蓄积139713644立方米,分别占34.90%、46.18%;近熟林496012.4公顷、蓄积48065598立方米,分别占9.03%、15.89%;成熟林215778.6公顷、蓄积17117855立方米,分别占3.93%、5.66%;过熟林32783.9公顷、蓄积4098800.2立方米,分别占0.60%、1.35%。

全省乔木林中,马尾松1480842.3公顷、蓄积109223134立方米,分别占26.95%、36.1%;杉木1065212.2公顷、蓄积84153629立方米,分别占19.39%、27.81%;阔叶类树种(包括栎类、桦类、杨树、阔叶混、其他软阔类、其他硬阔类、乔木经济林树种等)2343299公顷、蓄积87650050立方米,分别占42.65%、28.97%;其他树种604968.6公顷、蓄积21522209立方米,分别占11.1%、7.11%。

全省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57.54立方米/公顷,其中:乔木纯林为60.29立方米/公顷,乔木混交林为48.06立方米/公顷。

乔木林中低郁闭度等级的占19.96%,中郁闭度等级的占54.80%,高郁闭度等级的占25.24%。平均郁闭度为0.58,郁闭度以中为主。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6

根据省政府《关于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的若干意见》(**政发〔**〕39号)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我市投资环境,有效承接国际、国内新一轮资本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均为绿色通道服务的承办和联络单位,要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投资者从项目洽谈直至投产验收提供全程服务,创造顺畅、宽松、便利的投资服务环境。对国家和省没有规定不得下放的权限一律下放,对国家和省没有规定不得取消、简化的事项和环节一律取消、简化,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并的审批事项一律整合,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的涉及项目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

(二)主要目标。通过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实行简政放权、行政提速、减免收费“三同时”,着力解决投资项目存在的办理环节多、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形成环节少、效率高、运转协调、操作规范的工作机制。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相关规定,以及我市产业导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布局要求和节能环保标准,所有项目均无障碍进入和无障碍实施。

二、降低投资项目准入门槛

(三)实施更加开放的准入政策。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创新投融资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吸引省内外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内资开放。无论内资外资,无论国有民营,均可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对涉及垄断资源开发利用,需统一规划的项目,政府在确定建设规划后,可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项目投资者。凡在我市境内开发投资的项目,各地各部门都必须为投资者提供无差异化的全程服务。

(四)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经营项目,工商部门都要予以登记、注册。大力推进网上登记、网上年检和网上名称核准。各级工商部门在办理投资项目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时,凡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要当场受理并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依法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审核的,办结时间为2个工作日;领照时间由法定的10个工作日减为5个工作日。对需要办理前置审批又不涉及安全、环保、节能审批,且登记时无法提交前置审批文件、证件的重大建设项目,实行生产经营筹建登记制,核发经营范围为项目筹建的营业执照,为重大建设项目办理非工商登记有关手续提供支持。放宽重点投资项目企业集团登记条件,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原来的3000万元降为1000万元,子公司由至少5家降为至少3家(可以是相对控股的子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合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原来的5000万元降为3000万元。重大建设项目中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型企业、现代物流企业、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核心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为5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合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为1000万元。对已领营业执照后又需要扩大经营或转业经营的,工商部门应依法及时予以变更、核准、登记。

(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放开一切能开放的领域、地域和行业。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

三、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全程服务机制

(六)公开办事指南。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向社会作出公开服务承诺,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信息公告栏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对审批项目和依据、申请条件、办事程序、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数量、办结时限、收费项目的标准及依据、申请书示范文本、投诉、监督方式,以及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实行“阳光运作,政务公开”。

(七)实行首办责任制、主办责任制。各有关职能部门不论分工如何,首家受理部门要负责告知办事程序,属本部门办理的,要组织内设相关业务部门审查申报材料,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即向投资者发放项目受理通知书;对基本条件具备,申报材料主件齐全,其他条件和材料不能一并申报的,一律先受理,但在下达审查意见、批文、发给证照前必须补齐,以符合法定要求。对不属本部门办理的事项,必须在1个工作日之内告知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并转送相关部门。对于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事项,业务属哪个部门为主,哪个部门就必须负责协调。对无正当理由不受理的,投资者有权向监督部门投诉,有关部门应责令相关责任人作出检查。

(八)减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对政府投资项目,根据事权划分分别由市、县(市、区)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原则上只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上面有要求例外)。申报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只需编制资金申请报告。

(九)提高项目核准效率。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之内的投资项目,按照核准权限的规定,企业只需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核准的投资项目,只要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财政、银行等主要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相关审查意见的,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可先予以核准。交通、水利、电力、林业、地震、卫生、安全、文物等部门可根据项目核准文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核准办理时限从受理之日起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减为10个工作日,依法应当听证、委托评估、专家评议所需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十)严格执行项目备案制度。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无论规模大小,一律实行备案制。除跨区域、跨流域或投资主体有特殊需要的外,均实行属地备案管理。实行备案的项目,企业不再编制项目建设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简化为直接填写《湖北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提出备案申请,并如实提供项目法人的工商登记等书面证明材料。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对备案项目主要从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等方面进行审查。项目单位根据项目备案证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和海关报关手续。任何部门不得擅自抬高项目备案门槛,搞变相审批。备案申请实行书面申请和网上申请两种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投资主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备案项目,应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结,对不符合条件的,亦应在3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否决意见书,并列出否决意见的依据,不得无故拒绝或拖延办理。

(十一)加快办理用地审查。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化调整内审程序,简化环节,报件符合条件受理的,及时实行科室并行审查,相关科室审查通过后不再进行会审,在2日内出具审查意见,并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对特殊项目用地上报要特事特办。按规定应当实施招拍挂公开出让的经营性用地,以及实施成片土地开发的,在报批用地手续时,按批次用地报批,只要附具开发建设方案和控制性规划。

(十二)优先保障用地计划。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用地计划向公路、铁路、机场、输变电、油气输送管道、水电站等国家和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急需的社会公益项目、重点外资项目、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和效益好就业多的招商引资项目倾斜。对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计划,要争取省国土资源部门在省级预留计划中优先安排;对列入省政府直接协调督办的重大项目,省政府已定在全省建设用地指标中专列计划,不占市、县指标。对列入市级重大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用地计划。

(十三)搞好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对符合条件,依法办理规划等相关行政许可手续的,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办事进程。由城乡规划部门核发的“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限由原每项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竣工验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由原15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

(十四)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对按规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不再编制环评大纲,可直接编制报告书,一般项目只需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对区域环评、规划环评经过批准的、按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环评审批一律从简;对区域环评、规划环评未经过批准的项目,按一般建设项目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报批材料齐全、符合报批要求的投资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分别在30、15、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项目环评原则上由审批、核准、备案的同级环保部门审批。需由省环保局和环境保护部审批的重大项目,提前告知项目审批程序,在申报材料齐备的情况下,10个工作日之内向省环境保护部门申报。

(十五)动态调整项目建设规划。投资者在办理项目前置审批事项时,如涉及规划调整的,可结合发展建设规划中期评价,根据新情况、新变化,政府授权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在符合产业政策、区域布局和行业规划的前提下调整项目发展规划,并允许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十六)落实项目法人招标自。除符合国务院批准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第二条至第七条规定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外,其他项目是否进行招标由投资者自行决定。生产型企业采购进口设备,除国家规定必须招标的外,其他进口设备是否招标由投资者自行决定,有关部门要限时办理《项目确认书》和《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指定招标机构和进口机构。

(十七)加快项目交付使用。市、县(市)消防部门消防审核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对重点项目消防审批变总体报审、总体验收为“分段审核,分段验收”。市、县两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依法实施的项目实行随到随检,必要时可先行检验检测,后补办手续,对符合条件需要进行审批的项目,3个工作日内办结;属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局审批事项,受理后24小时分别与总局、省局相关部门联系,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告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办证,只要资料手续完备,受理后1个工作日内取证。规划、环保、档案、卫生监督及按国家、省规定组织验收的部门,要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及时进行专项验收和综合验收,以保证项目早日投入使用。

四、加强绿色通道平台建设

(十八)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市、县开发区享有同级政府审批权,项目审批一般不出园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凡是同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可以完成的行政许可及其相关监管事项,同级人民政府授权开发区管委会独立完成。积极探索开发区运营体制市场化改革,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

(十九)认真落实扩权县(市)相关政策。省政府对扩权县(市)在项目审批、办事程序等方面,赋予其与市本级相同的权限。市政府各部门必须同步下放不得截留。要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促进项目入驻。

五、提升绿色通道服务质量

(二十)整合审批环节。国土资源部门在办理土地预审过程中,如涉及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临时用地复垦、地质灾害、矿产压覆、土地出让金评估等方案审查和备案的,应尽量整合,原则上实行联审联评、分别办理;市、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项目环评审查、审批时,如涉及区域、行业、规划环评等评审事项的,应尽量实行联审联办;投资主管部门组织项目评审时,对项目核准涉及交通、水利、电力、林业、城建、地震、文物等行政许可或审批的行业主管部门,应通知其参加,并限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相关部门对项目报告、资料有关内容如无原则分歧,要实现审查结果信息共享,不再单独组织项目评审。

(二十一)加强审批部门相互配合。省、市级审批管理权限下放后,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市、县之间要加强沟通、会商会办、协调一致。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投资项目,应在当地政府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项目前置审批事项应实行同级审批,避免重复、多头、交叉、无人审批,形成新的“卡壳”。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都必须为项目提供顺畅、便利的服务。对于互为条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审查审批的,各有关审批部门原则上应在同一时间内及时对所申请审批事项及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并在承诺时限内提出具体明确的审批意见。有些审批环节需要较长时间的,主办部门在规定的审批时限内应提高效率,保证同步审批。

(二十二)积极为投资项目提供服务性审批、核准。对需要转报省、国家有关部门核准或审批的项目,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有关职能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和拟文转报,并提供跟踪服务。权限下放后,对某些项目为有利于争取国家投资和列入国家专项规划,以及金融机构贷款、设备进出口免、退税等,按照项目法人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提供服务性审批、核准。

(二十三)加大重点在建项目协调服务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和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重点建设项目省、市、县三级协调服务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省、市重点在建项目,要逐一明确协调服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督促、指导、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确保重点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重点项目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重点办牵头,市国土资源、环保、电力、通信、广电、交通、林业、城建、金融等部门明确专人参加,对项目所在地政府和协调服务责任单位报告反映的重大问题,在24小时内摸清情况,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协调解决意见,并抓紧督办落实。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的各类检查、评比、各种名目收费等,实行事前申报备案制,未经市重点办同意的,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实施检查、收费,重点建设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二十四)创造良好的项目施工环境。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公安、工商部门要依法维护项目投资者和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工程建设过程中生产原材料供应的欺行霸市、强卖行为。任何单位和领导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帮人介绍工程和原材料供应。

(二十五)提供便捷式税务服务。对引进投资项目新办企业,办理涉税事宜,实行“一站式”服务。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资料不齐全的,可先办证,后补齐资料。在开业初期或试营业期,税务部门主动提供税收辅导,由企业自行申报办理涉税事宜,不进行税务检查。

六、规范投资项目收费行为

(二十六)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于没有合法依据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于规定收费的项目,要将收费的名目、标准和依据向社会公开;对于收费有弹性的项目,原则上执行下限标准。外来投资者的收费标准按《**市区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黄政发〔2007〕28号)文件执行。电力、电信、广电和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涉及“三电”迁改、地面附着物拆迁的,应分别研究制定合理补偿标准,按规定报批。

(二十七)防止变相收费。各级审批部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实行资质资格管理,要与为项目审批提供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实质性脱钩。发展改革、国土资源、林业、建设、规划、环保、电力、消防等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向项目投资者指定咨询、设计、测量、勘察、监理、评估、招标、施工服务机构和购买指定设备、产品。

七、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保障措施

(二十八)加强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离不开强有力的新闻宣传。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创建绿色通道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要定期公布绿色通道进展情况,做到公开透明,有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电视台、报纸、电台、政府网站都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的宣传和报道,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定期公布一批典型案例。

(二十九)强化投资者自我约束责任。投资者必须对项目申报材料的实质性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所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并依法依规配合主管部门办理项目审批工作。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7

行政审批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其他管理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制还不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政审批制度在某些领域,还有其特殊作用。因此,这方面改革的进程要适应现阶段管理的需要,要把握好与其他管理手段的协调关系。

第一,把握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法制建设进程的关系。这次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审查确认的3945项审批项目中,经济事务管理类项目就占有2042项,占总数的51.72%,在取消的1235项审批项目中,经济管理类有822项,占取消项目总数的66.56%,这还不包括以管理文化、宣传等意识形态领域等名义设立的、实质是文化市场准入的审批项目。考察设立这些审批项目所依据的文件可知,这些审批项目绝大多数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当时,我国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规范被突破,新的规则还未建立,为维护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只好采用行政手段来管理。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是法制体系以及其他社会制度规范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了弥补这一过程中立法、制度规范和执法工作的缺陷,预防有人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给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对现有审批项目进行处理时,要充分考虑法制建设的状况,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适应改革过程管理的需要,防止审批手段取消后管理脱节。

第二,把握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认证体系、社会评价体系完善程度的关系。在市场化条件下,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提供服务,特别是作为服务的购买者、商品消费者的个人,不可能对供应商的能力、信誉等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更不可能对将要消费的商品进行逐一检验。要使社会经济活动顺畅运行,就需要相应的市场信誉体系来支持,就需要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认证机构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对一些提供特殊服务的法人或个人的能力、信誉、技能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证或评价。认证、评价的结果,一方面作为该法人或个人从事某一特定行业经营或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另一方面作为其他社会成员是否决定与其发生业务联系或合作的参考依据。这就是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和其他社会评价体系。不论是被认证者的能力、信誉,还是认证机构的评价水平,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而我国目前的认证体系才刚刚开始建立,许多还不能独立承担检验、认证、评价功能,一些工作不得不由行政机关组织,或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发给许可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行政审批现象。因此,对这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改革,要把握好度,待条件成熟时,逐步转移给具备条件的独立认证机构。

第三,把握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近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量还比较小,人均水平还很低,生产的科技含量也比较低。在这种国情下,要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地方不惜引入已经淘汰的落后设备和技术,以牺牲环境和发展后劲为代价,追求眼前利益,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城乡之间、城镇人口个人之间收入差距悬殊,消费需求层次多,假冒商品还有一定的存在空间……凡此种种,都会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和环境。在现阶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发挥监管作用还受到一定局限的情况下,为了预防这类问题的出现,还有必要保留相应的行政审批手段予以控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要与这一特定要求相适应。

应尽快研究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行政许可法》衔接的有关问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行政审批制度更加规范,走上法制化轨道。而制定和实施《行政许可法》,是使行政审批走向法制化的根本措施。但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改革原则、设立审批项目的权力要求等与《行政许可法》的立法思想、设立许可的原则、权力要求不同,二者的调整范围、使用的概念也不相同。要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行政许可法》顺利衔接,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明确二者的不同,及早着手研究以后的衔接问题。

首先,《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目的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所能达到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别。制定《行政许可法》是要建立一项法律制度,对行政许可适用的范围和许可的种类、许可的设定权、实施机关、程序、监督规范等依法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使得设立行政许可有法可依,行使许可权受到法律的约束。而现阶段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是针对现行审批项目中过时的、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可以用其他手段替代的审批项目予以取消,对保留、合并、下放给下级机关审批的项目,要求设立、实施该审批的部门制定监督措施。这种改革的成效是有限的,不能以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具有强制力的行政审批(许可)管理制度。

其次,《行政许可法》的调整对象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对象之间存在差别。《行政许可法》所要规范的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者确立其特定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行为,即调整对象为设立和实施许可的行政机关与申请许可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申请者,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审批事项不在该法的调整范围之内。而现行行政审批还包括了一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审批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统一政策标准。由下级机关行使的政策执行权,在执行中需要在上一级行政区域内就具体标准进行综合平衡,下级制订的执行标准要报上级政府或主管机关批准。二是协调规划方案。一级政府制订的规划方案需要纳入上级政府总体规划,或者该方案将对本行政区域之外的其他行政区有影响、制约作用,需要由上级政府进行协调。三是规范技术标准。如采用一项新型管理技术,但尚不具备全面推行的条件,故先在一定区域内使用,为以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通用做好准备,下级机关在本行政区应用该项技术标准要经过上级机关审查批准等。

再则,《行政许可法》对设立许可的权力要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设立审批项目的权力要求存在差别。按照《行政许可法》对设定行政许可的定义,设定行政许可是对行政机关赋予某项权力的授权行为,属于立法行为,应当符合《立法法》确定的立法体制。因而,《行政许可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有权设立行政许可,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可以设立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可以设立许可的事项,只有在全国人大还没有颁布法律、国务院还没有制定行政法规和普遍约束力决定的情况下,通过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才可以设立行政许可。这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设立审批项目的依据文件是有很大差别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要解决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的问题,又要尊重现实、考虑目前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此,国务院批准的《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查处理确定了五项原则,即合法原则、合理原则、效能原则、责任原则、监督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依据这些原则对各部门上报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分析,只要是现阶段管理所必需的,即应予以保留。这样,对部分依据部门规章、文件,甚至部门内设机构文件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也暂时予以保留了。如何使这些审批项目满足《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设立行政许可的法定权限要求,如何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设立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对这些项目进一步处理,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最后,《行政许可法》使用的许可类型与行政审批使用的审批类型存在差别。《行政许可法》对许可的定义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审批的定义完全一致,但《行政许可法》所划分的许可类型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界定的审批类型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概念。《行政许可法》按照各类许可所对应对象的特征,将许可分为特许、普通许可、认可、核准、登记五种类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则是按照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的权力大小、行使权利的特点将行政审批划分为审批、审核、核准、备案四种类型。两类概念的含义分别如下:

《行政许可法》所用的概念:特许,是指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权利,主要是分配稀缺资源,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准入等,一般有数量限制。普通许可,是指由行政机关确认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具备从事特定活动的条件,其功能主要是防止危险、保障安全,适用于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利益、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事项,一般没有数量限制。认可,是指由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其功能主要是提高从业水平或信誉,适用于为公众提供服务、直接关系公共利益并且要求具备特殊信誉、条件或技能的资格、资质,一般没有数量限制。核准,是指由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判断、确定,其功能也是防止危险、保障安全,适用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没有数量限制。登记,是指由行政机关确认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特定主体资格。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8

为加快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提升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实施方案》(包府办发号)及区委、区政府《关于印发<强化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办发号)文件要求,结合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公开透明原则。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的名称、设定依据、办理要件、办事程序、办结时限及收费标准等内容要向社会全面公开,增强办事过程的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

(二)依法行政原则。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设立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执行规定的办事程序、办结时限和收费标准,保证各部门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三)便民高效原则。因地制宜结合网上审批、窗口审批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努力减少办理要件,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减少审批事项原则。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彻底清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通过下放、取消和转变管理方式,不断减少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已取消、下放和转变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得自行恢复。

(五)集中办理原则。各部门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职能,全部集中由部门内部审批管理机构负责,并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凡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部门,不得在本部门自行办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

二、实施范围

区属各机关、事业单位。

三、主要内容

对各部门、单位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和规范,并制定规范的办事流程,明确办结时限。行政许可事项是指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是指由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执法权的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实施的,除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等确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外的审批事项,主要形式包括审批、审核、核准、核查、同意、确认、验收、验证、备案、年审(检)、登记、会审等。

四、实施步骤

根据全区强化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要求,本次集中清理规范工作分为部门自查、集中审查、全面实施三个阶段。

(一)部门自查(7月28日前完成)

各有关部门认真梳理本单位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并制定审批事项业务流程图。7月28日前将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登记表、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登记表(附表2)、服务项目登记表(附表3)纸质文件一式两份及审批事项业务流程图经单位主要领导审签后,加盖公章,连同电子版报区政府法制办。

(二)集中审查(8月10日前完成)

1.区政府法制办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对各部门上报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及办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审查。

2.区政府法制办、区监察局、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抽调专人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各有关部门对上报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实地检查、核实和清理。

3.将清理、审核后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分类整理,并将确定保留的事项类别、名称及设立依据、办理要件、办事程序、办结时限、收费依据和标准等内容,经区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开。

(三)全面实施(8月15日前完成)

1.区政府法制办、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根据清理规范后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结合审批服务中心实际,提出入驻审批服务中心的部门及事项的初步意见,并报区政府研究审定。

2.经区政府研究确定入驻审批服务中心的部门,要按照要求确定入驻人员名单、人员信息及工作职责并报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经区政府研究不需入驻审批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事项,也必须一律使用行政审批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办理。

3.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根据入驻中心的部门和事项,合理安排入驻部门的办公窗口和办公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并加强对入驻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定期将各部门入驻情况及使用审批业务管理系统办理审批事项情况反馈区监察局。

4.区监察局对各部门入驻审批服务中心以及使用审批业务管理系统办理审批事项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集中清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是区委、区政府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方案要求,认真梳理并按时上报本部门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服务事项。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9

2009年2月,宝鸡市金台区审计局在对区文化馆进行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单位报账员曲某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摹仿财务负责人笔迹审批签名,摹仿相关当事人笔迹签名领款,以及收款不入账、编造虚假原始凭证等手段,贪污、挪用公款15.54万元。区审计局迅速将案件移送监察、检察机关,2009年6月,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法院进行了判决,曲某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审前调查确定重点

2009年2月金台区审计局对区文化馆2008年度预算执行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对区文化馆的组织机构、财务隶属关系、业务范围、会计核算等情况做了审前调查,从单位内部和两个角度了解了该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初步发现该单位账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在此基础上,审计组对其内控制度进行了评估,确定了重要性水平,明确了审计目标,拟定了审计实施方案,决定把审计的重点放在该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完整性上。

疑点初现深挖细刨

针对审前调查时该单位财务负责人提供的情况,报账员手里有大量的领导审批过的原始凭证,却一拖再拖,不能及时报账的情况,审计人员严格审核每一笔经济业务和每一张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审计发现,该单位在平时业务量并不大的情况下,报账员于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期间,先后多次大额提取备用金共计68000元。提了这么多的备用金,一些该报的费用又报不了,问题出在哪呢?种种疑惑,再结合报账员个人到处借债的传闻,职业判断告诉审计人员:报账员曲某一定有问题。为了不打草惊蛇,审计人员并没有直接向曲某询问,而是决定先从账务资料中找到突破口。

经过反复仔细地核对该单位全年所有的备用金申报单,细心的审计人员发现,其中几张申报单,在单位财务负责人意见栏中,该单位财务负责人王某签名的笔迹和年月日数字写法与其他申报单有细微的差别,其中一个“侠”字和数字6和9的特点不同。随请该单位财务负责人王某前来辨认,结果让审计人员和王某都大吃一惊,报账员曲某模仿负责人王某的笔迹签名冒领了该单位备用金,5次共计6.8万元。

签名模仿得极其相像,可以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有些连王某自己都难辨真伪,只能结合当时的业务工作来综合辨别。

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初战告捷后,审计人员迅速调整战略,集中力量对全年所有原始凭证的签名笔迹进行审查核过,并请单位负责人王某逐一甄别。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细致的核对,有了重大收获。

审计发现,报账员曲某在冒领备用金6.8万元之外,还采取模仿财务负责人笔迹审批签名,模仿相关当事人笔迹签名领款,编造虚假原始凭证等手段又套取公款120248.18元,并据为己有。

在审查签名和经济业务真实性的同时,审计人员利用审前调查该单位的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信息,以及了解到的一些信息,根据已发现的事实,结合该单位的一些主要经济活动,又发现报账员曲某在担任区文化馆报账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采取私自截留,偷梁换柱,涂改日期等手段挪用公款35200元。

移交协查办成“铁案”

审核审查审批的区别篇10

一、绿色通道的含义

本方案中的绿色通道是指在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遵循基本建设规律的前提下,通过部门联动,压缩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开辟重大建设项目动工前的便捷审批路径,提升行政效率,加快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进程的一项工作制度。

二、实施目标

(一)确保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畅通快速;

(二)简化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合并各审批部门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

(三)完善重大建设项目部门联动机制。

三、项目范围

进入绿色通道的项目包括两类:

(一)纳入省、市年度重大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项目;

(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重要工程项目。

四、主要举措

(一)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

1、简化审批环节。以国家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规律为依据,将资金综合平衡、土地供应、环保和规划设计作为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主线,明确必要的审批环节,包括:

(1)项目建议书审批;

(2)选址意见书(划拨用地提供);

(3)环评文件审批;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5)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

(6)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或土地使用权证办理;

(7)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8)初步设计审查;

(9)概算审核;

(10)中介预算审核;

(11)工程各事项招标;

(12)施工许可。

非上述环节中的审批事项,以两种方式处理:一是依附于必要环节与之并联;二是合并至与其相关联的必要环节。

2、优化审批流程。一是市行政服务在线网上办理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审批、核准、备案)手续时,系统自动加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字样,实行快速审批,其中核准、备案事项须做到“即受即理,快速办结”。二是加快构建重大建设项目协同办公系统,按照“能合不分,能并不串”的原则,由市审改办继续对审批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使各审批环节能充分利用上一阶段成果,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审批条件相互牵制。

3、压缩审批时间。各审批部门在原承诺的审批时间上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对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40个工作日(仅指在审批部门审批过程所需的总时间,不包括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中介服务所需时间),对社会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18个工作日。对资料不齐但能在办理过程中补充的重大建设项目一律采用“缺项受理”,所缺资料由上一环节审批部门出具证明文件,作为下一部门审批依据,正式批准文件在所有资料补齐后发出。

4、理清报审材料。市审改办应理清重大建设项目在各审批环节要求审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清单,按照必备、补充和追加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汇总后公开,并编印成册供审批申请人参考。

5、前期工作前移。一是本年度需要开工的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在上一年度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并着力深化前期工作,尤要深入研究项目建设及运营成本、融资方式等问题,保证投入资金发挥效益。二是凡列入“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项目,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要提前介入,开展项目有关前期工作。三是加强规划和土地储备,保证项目用地。四是在编制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时,增加政府投资预备项目,实行年度投资计划滚动调整。五是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导初步设计,坚持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结算的原则,有效控制项目投资。

(二)明确责任,实现提速。

各相关部门、镇区要安排专人承担重大建设项目审批、协调工作,确保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加快建设进度。相关部门及镇区主要职责如下:

市发展和改革局:对财政性资金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指属市审批权限或经市政府同意按功能分子项目立项的项目)实行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次性审批,对非工业项目、非岸线工程的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经市政府同意并通过环评审批、规划部门核定的选址意见书(划拨用地提供)、落实项目用地(国土部门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或土地使用证)的,5个工作日内出具项目批复文件(含项目招标核准意见);项目概算审查在申请人提交概算书后7个工作日内审批(核增超投资估算需报市政府研究的项目除外)。社会资金投资的工业、涉及岸线工程类的重大建设项目(属市核准、备案权限),在落实项目用地、环评审批、规划后,5个工作日内出具项目核准、备案文件(含项目招标核准意见),但个别项目需行业主管部门出具意见所需时间除外。

市建设局:对重大建设项目,在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许可条件(项目立项批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土地使用证或建设用地预审报告书、建筑工程消防审核意见书、工程施工图审查合格书等)基础上,已落实施工单位且施工现场具备开工条件的,提前介入,可以边开工边报建。建设单位承诺在规定时限内补齐其余申报材料的,给予办理施工许可证。

市招标办:对重大建设项目招标公告审查备案即来即审。

市消防局:对重大建设项目消防审核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书;重大建设项目消防验收受理后7个工作日内进行验收,消防验收后5个工作日内出具意见书。对消防设计要求低的非甲、乙、丙类生产、储存企业和公众聚集场所的多层民用建筑可视情况采取简易审批程序。对投资规模大,能实现“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超常规进行分期审核。

市规划局:尽快制定出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每一区域土地总量、用地性质和方位,为选址、拆迁等前期工作的提前介入创造条件;制定重大市政工程的规划方案,与市国土资源局建立联动机制,使国土资源局可以提前开展项目土地权属确认等征地工作。

市国土资源局(含征地拆迁办):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市国土资源局应自收齐有关用地申请资料之日起10日内发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书(上报国家、省项目除外)。用地预审批准后,征地拆迁办统一协调征地拆迁工作,负责督促和检查各镇区征地工作进展,定期将征地拆迁情况向市重大建设项目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反映。创新征地拆迁工作机制,提早介入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建设用地,力争本年度前期预备项目在下年度能转入建设。

市财政局:对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安排财政资金,缩短请款拨付时间,按年度预算及项目进度,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市采购办:提高财政投资重大建设项目集中采购限额标准,按广东省采购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