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方式十篇

时间:2024-02-01 18:11:04

网络交易方式

网络交易方式篇1

关键词:网络拍卖;固定价格;信息不对称;物品属性

一、 网络购物交易方式及其特性

21世纪以来,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服务与保障技术的完善,全球网络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2010~2011年度全球电子商务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6 8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高盛年度报告预测,到2013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将达到9 630亿美元。在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规模达4 980亿元,较2009年增长89.4%。

在交易规模剧烈增长的过程中,世界各地都出现了许多购物网站,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第三方的平台型购物网站和自主销售类的B2C购物网站。前者包括eBay、淘宝等著名网络交易平台,而Amazon、京东、凡客等则属于后者。它们的具体交易规则虽不尽相同,但不外乎两种基本的交易方式:固定价格和拍卖。自主销售网站多数采用固定价格交易,而平台类网站的交易方式就更为多样化,因为这类网站本身并不提供商品,而是吸引买卖双方加入平台来完成交易,众多卖家销售迥异的商品,对交易方式的偏好自然各有不同。

同为网络交易方式,拍卖和固定价格具备一些相似的特征。比如相比线下交易,网络交易双方有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备性,但交易成本和搜索成本则有了明显的下降。同时,它们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这是两种主导方不同的定价机制。固定价格由卖家决定,拍卖成交价却是由买家自主决定的,这一差别使这两种交易机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网络拍卖能够让购买意愿最高的消费者获得物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此外买家自主出价竞拍并决定成交价格的方式,也使成交的过程更有乐趣。但网络拍卖在交易成本上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固定价格交易可以立刻达成,拍卖却必须等待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同时买家还要承担最后无法获得标的物的风险,而在拍卖过程中买卖双方也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拍卖的规则,关注拍卖的进程等等。

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在网络交易中起步更晚的固定价格机制能够适用于更多类别商品的交易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以至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网络拍卖的优势地位。2010年eBay的CEO约翰·多纳霍称当年以拍卖成交的交易不到总量的45%,预计2011年将降至40%以下。许多针对eBay网的实证文献也认为,当同时采用网络拍卖和固定价格两种交易方式时,固定价格的成交均价要高于拍卖。华桂芬(2009)证明销售多件同类商品且顾客随机抵达时,商家采用英式拍卖将弱优于固定价格机制。

既然固定价格交易方便快捷且有较高的收益,网络拍卖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网络购物市场用事实在回答这个问题:2003年建立以来就全部通过固定价格交易的淘宝网正有越来越多的商品通过拍卖成交,2011年5月,淘宝还专门设立了拍卖专区以方便网络拍卖的推广。同时,有17年发展历史的eBay网上,拍卖交易依然占据半壁江山。那么,是哪些优点使网络拍卖依然存在并活跃着,卖家又应该如何在两种交易方式中进行选择,这就是本文希望通过对于网络拍卖作用的阐述来回答的问题。

二、 网络拍卖的主要作用

网络拍卖的过程是,先由卖家确定拍卖商品的数量、结束时间、起拍价格、加价幅度以及是否设定与公开保留价格等,然后买家决定是否参与,竞拍者公开竞价,出价最高者获得标的物,支付的价格为次高出价加上最小加价幅度。虽然各网站的拍卖细则略有差异,但皆可视同英式拍卖。Vickrey(1961)证明了“收益等价定理”,指出英式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是等价的,竞拍者的最优出价策略是报出其真实估价。

网络拍卖独有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固定价格交易所无法取代的功用:

1. 价格发现。Bohm-Bawerk从供求的数量与强度两个方面指出了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1)买方对物品的需要的数目(即需求程度);(2)买方对物品评价的数字(即需求强度);(3)卖方提供出售物品的数目(即供给程度);(4)卖方对物品评价的数字(即供给强度)。在这四个因素中,买方的需求强度信息是卖方最难以准确获得的。若卖家不了解买家对于某件商品的估价情况,也就不知道应该制定怎样的固定价格最为合适——既保证商品售出,又能避免由于定价过低带来较大损失,那么他可以藉由拍卖来形成最后的价格并获得消费者的估价信息。拍卖可以让估价最高的竞拍者获得商品,所以是一种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

网络交易中二手商品的拍卖活跃程度要大大高于新商品(见表1),就是价格发现作用的体现,因为根据卖家描述的二手商品的折旧或瑕疵程度,不同的买家愿意支付的价格有较大的差别,这往往是卖家无法准确预测的。此外,对于新推出的商品,如果卖家没有足够的买方估价信息作为定价依据,也可以采用拍卖方式。但由于交易成本较高,使用拍卖交易的数量不宜过多。需要销售多个同质物品时,卖家可以先通过拍卖获得买家估价信息,然后将大批量商品通过固定价格销售。

2. 价格歧视。在平台类网站上,销售同种商品的卖家往往不止一个,这正是网络交易促进竞争的体现,也造成了其区别于传统拍卖的一个重要现象——竞拍者不再报出真实估价,而是以搜索到的同质或同类商品的固定价格作为出价的上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网络拍卖成交价往往低于固定价格。这种情况下,虽然拍卖无法带来高的收益,但却可以成为卖家实行价格歧视的工具:对于不同估价水平的买家,通过不同的定价方式,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质物品。Etzion,Pinker和Seidmann(2006)认为网络拍卖可用于识别估价低于固定价格的买家。所以如果卖家同时采用两种方式销售同质商品,那么估价低于固定价格以及时间成本较低的买家可以通过竞拍获得商品,而估价更高或风险规避型的买家就可以选择固定价格交易。这既扩大了销售量,又不像降价等促销方式会降低可由原固定价格售出的商品所带来的利润。

3. 网络拍卖的其他作用。在上述两种主要功能之外,卖家还可以通过网络拍卖实现推广商品、清理库存等目的。平台网站上买家的搜索结果往往会按照某一指标进行排序,其中价格排序的使用非常频繁。这时拍卖的商品更容易被买家发现,因为网络拍卖中普遍存在的末尾抢标 现象使拍卖在其持续阶段的大多数时间内显示的价格接近于非常低的起拍价格。如果消费者对这一件商品感兴趣,一般会去关注卖家的店铺,这就同时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浏览和销售。新进入市场的卖家也可以通过拍卖吸引低保留价格和低时间成本的消费者,起到扩大知名度和拓展买家群体的作用。另外,由于拍卖的价格是由买家自主决定的,只要卖家不设置过高的起拍价格和保留价格,拍卖一般可以将物品成功售出,这将方便卖家清理积压的库存以实现资金的周转,在需要清理的库存商品较多或进行较大力度的推广促销活动时,卖家甚至可以考虑同时拍卖多件商品。

三、 交易方式的选择依据

综合网络拍卖的几种作用,就可以由商品和卖家性质总结出这两种交易方式的选择依据。

1. 卖家的信息不完备程度。使用哪种交易方式的决策是由卖家做出的,如果他们了解买家的具体估价分布或者需求函数,就可依此定出使利润最大化的固定价格,从交易成本考虑自然不会选择拍卖;只有不具备足够信息时,才会利用拍卖的价格发现作用。而线下交易中即便存在这样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卖家也不可能采取拍卖的方式,网络拍卖无疑摧毁了传统拍卖高昂的交易成本所造成的壁垒。

2. 物品属性。传统拍卖强调拍卖机制本身,并且物品的分配标准仅仅基于竞标者的竞标值,因为其所涉及的都是非常稀缺的商品,网络拍卖成本的下降,使得能够通过拍卖交易的商品种类大大增加,但由于存在网络固定价格这种交易成本更低的定价方式,网络拍卖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适宜拍卖的物品属性的选择。

(1)价格参照性。不同的交易个体对于商品价值的不同认知,有可能导致竞价行为产生差异,因而影响交易结果。而在网络拍卖中,这往往源于不同个体对商品参考价格的认知差异,因此参考价格对买卖双方交易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价格参照性指的就是买家能够通过网站搜索到的销售同质或同类商品的卖家数量,它反映了物品的稀缺程度。网络拍卖面临参与双方的一个基本矛盾:卖家希望通过拍卖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买家的目的则在于以更低的价格购得商品。究竟哪一方能得偿所愿,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价格参照性的大小。

若商品的价格参照性较高,就说明买家在网站上很容易搜索到可作为出价参考的同质商品的固定价格水平,这时保留价格高于此固定价格的消费者不再会如传统拍卖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竞拍中报出其真实估价,所有消费者的最高报价不会超过这个固定价格水平。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卖家应该选择成本更低的固定价格交易,但旨在实现价格歧视、产品推广或库存清理等目的的卖家则可以采用拍卖。对于价格参照性较低的商品,由于买家难以搜索到商品的参照价格,在拍卖中会报出其真实估价,卖家可以期望通过拍卖获得比较高的利润。

(2)价格水平。与固定价格相比,网络拍卖的交易成本更大,低价商品的买卖双方从拍卖中获得的收益甚至不足以抵偿交易成本,故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当商品价格较高时,因为固定价格交易的销售时间短、数量大,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累积较多的买家评价和反馈,有利于消费者放心购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网络交易存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质量和信用风险问题,而网络拍卖则不然。总之,过低的价格水平制约买家参与拍卖的积极性,过高的价格使买家出价趋于保守,卖家亏损的风险增大,选择拍卖的意愿降低。Gilkeson,JH Reynolds和Kd(2003)认为对网络拍卖起到重要作用的有两个因素: 拍卖成功率和最终收盘价格,从这两点出发考虑,网络拍卖更适合于价格水平居中的商品。

(3)耐用性。如果物品消耗的速度快,人们从有需求进行搜索到购买的时间不会太长,拍卖的时间成本使这类商品选择用拍卖交易的可能性较小。这里不单指绝对意义上的耐用程度,也包括由于更新换代导致的商品淘汰,所以食品、日用品、数码产品等类别的商品,往往采用固定价格交易。

四、 对我国发展网络拍卖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种重要的辅交易机制,网络拍卖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但网络购物市场中不断激增的用户规模、日渐丰富的商品种类和更加开放的交易观念,为网络拍卖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能针对其内在特性采取相应措施,我国的网络拍卖亦将大有可为。

1. 发展C2C拍卖。非商户卖家多数不需要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并可能存在很多二手及闲置商品,此类物品的定价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卖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买家的估价分布,这恰是网络拍卖非常适合的领域,并且不会给交易的效率和成本造成过大的负担,还能够有效促进买卖双方参与交易的积极性。第三方平台网站应该为个人用户进行的拍卖提供更好的环境,比如制定促使买家参与竞拍的机制和更完备的物流和售后保障,通过提供选择权和定制化的服务,使网站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以推动C2C网络拍卖的发展。

2. 网站提供信用担保。竞拍时买家出于对产品质量、外观等描述真实性的怀疑,往往不敢踊跃参与,这也间接降低了卖家使用拍卖的激励,高价商品尤其如此。如果网站能够设置拍卖专区并为符合一定条件的卖家提供信用担保,买家的参与度将大幅提高。基于庞大的用户数量,网络拍卖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新技术的运用。科技的发展会为网络拍卖带来新的局面,比如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以使买家从三维角度甚至触感上对拍卖商品有更直观的认识,在试用体验方面也可以通过不断发展的音视频技术来进行模拟仿真。这种高新技术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买家无法看到商品实物所导致的对价值判断的偏差,降低在质量问题上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增加消费者参加拍卖的积极性。

4. 利用虚拟社区发展拍卖。当参与的消费者人数较多时网络拍卖才会带来较高的成交价格从而对卖家构成有力的吸引,而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蓬勃发展的今天,虚拟社区的口碑传播无疑成为提高消费者参与度的有力途径,因为社区的信息相较于经营者所提供的信息来说,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虚拟社区也可以帮助卖家扩张市场,因为它可以将某种类型的参与者以及关于这类参与者的信息聚集在一起,,而在这个社区之中,卖家可以很有效率的取得自己需要的用户信息。构建活跃的社会化商务平台,将更好地促进买卖双方对于拍卖方式的运用。

五、 结语

与固定价格交易相比,网络拍卖是一种出现更早但却并不甚为我国网购用户所熟悉的交易方式,它作为传统拍卖和新兴电子商务的结晶,拥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优势。或许囿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网络拍卖的使用频率和适用范围并不能企及固定价格交易方式,但基于参与方信息完备程度和物品关键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适宜进行网络拍卖的条件。若能以此为依据,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将使网络拍卖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机制在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通过购物网站中拍卖交易方式的探索,可以为拍卖在企业产权交易、搜索引擎排名和汽车牌照出售等方面的应用积累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宏.多物品网上拍卖的最优设计.管理科学学报,2011,(12):1-16.

2. 华桂芬. 网上英式拍卖与固定价格机制的比较. 信息系统工程,2009,(10):85-87.

3. 许永国.拍卖理论综述.经济研究,2002,(9).

4. 蒋缨.网络拍卖定价策略探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1):68-69.

5. 张金城.在线拍卖网站的营销策略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7):121-123.

6. Etzion H, Pinker E, Seidmann A. Analyzing the Simultaneous Use of Auctions and Posted Prices for Online Selling.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4):18-32.

7. Gallien J. Dynamic Mechanism Design for Online Commerce. Operations Research,2002,54(2): 291-310.

8. Vickrey, W. Counter-speculation,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Sealed Tenders. Journal of Finance,1961,16(1).

9. 刘晓君,席酉民.拍卖理论与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0. 张金城.网上拍卖研究综述.管理世界,2004,(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边市场的运行模式与政府规制研究”(项目号;06JA630038)。

网络交易方式篇2

关键词: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0-4827-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爆炸化的发展,今天,电子商务已经作为一种多样化的电子交易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淘宝、易趣、阿里巴巴等网络购物,网络贸易方式已经成为广大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商务活动中最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交易支付。因此,网络贸易的出现也必定离不开网络支付。

1 网络支付的产生及现状

网络支付作为电子商务的衍生品,其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也影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安全可靠的网络支付手段,才能为网络交易保驾护航;同样,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也必须要求网络支付技术不断完善发展。2008年我国网络支付的总额为2800亿元人民币, 2009年上升至5000亿元人民币,而最新的数据显示,2010年网上支付规模已达到1.0105万亿元,比2009年激增一倍。然而,网络交易的安全性随着网络交易量的急增也快速成为人们网上消费的最大顾虑,尤其是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如交易的诚信问题,信息被截取等等。《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也显示,目前阻碍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在线交易的安全性和诚信度。

2 网络支付的概念及主流的支付模式

2.1 网络支付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网络支付是指依托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的行为。它是电子商务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也是电子商务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网络支付主要有支付网关和第三方担保两种支付模式。支付网关是由网络支付企业向各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同时提供多家商业银行的支付服务。该支付模式借助网络的优势提高了支付效率,但是由于互联非实名制带来的虚拟性问题,交易双方的诚信问题始终制约着该模式的广泛应用。第三方担保侧是由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进行担保。交易双方所涉及的交易款项, 在交易双方接受的时间周期内的由独立第三方保管。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非实名制环境下网络交易的诚信问题,降低互联网的虚拟性所带来的伤害。正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高效性,安全性,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第三方支付模式的首创者,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更是成为网络支付企业的引领者,它与腾讯的财付通,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网络支付市场份额,也是当前网络支付当中最主流的支付平台。

2.2 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工作流程

第三方支付模式设立诚信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充分保障货款安全及买卖双方益。基于该模式的各支付平台支持我国种类银行的多种卡,交易双方可以查询在线交易单据的结算情况,且免收银行手续费,极大的方便了喜欢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第三方支付模式采用数字认证技术,买卖双方都要提供真实可靠的身份信息,使交易具备了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

支付宝这是我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交易的过程是:买家确定购物,货款汇到支付宝,支付宝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买家收到货物并确认满意后,支付宝打款给卖家完成交易。交易流程图如图1。

2.3 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分析

电子商务的最关键环节是支付,而支付的核心问题是安全。网络支付安全同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相辅相成, 互为条件。可以说, 没有安全的网络支付环境, 将大大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由此, 网络支付是网络贸易中交易双方实现各自交易目的的重要一步, 也是电子商务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网络支付的安全性通常由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不可撤消、、身份验证、不可伪造和不可抵赖性等要素组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各个环节去完善健全网络支付的技术及法律法规。

2.3.1 常见的网络支付安全隐患及对策

1)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多样、开放、共享等特性,使得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支付在交易过程中有可能受到外部网络的攻击,数据被截取,更改和伪造,或是支付被无故中断、身份难以识别、支付信息被篡改、泄漏等风险。因此,在交易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环境。从外部环境上抵制各类病毒、木马等各种攻击手段。

2)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制法规,也容易让网络交易中的常见纠纷缺乏法律依据。尤其是第三方支付中的第三方资质问题,需要健全的法律依据来保证其可靠性。这几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若干保障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发展电子商务网上支付若干意见》等,为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营销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今年5月,央行终于对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颁发了“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的牌照。解决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质问题。为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打了一剂强心针。

3)网络支付自身的技术隐患,如何更加有效保证交易的可靠、有效,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服务。目前许多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合适、稳健的方法来保障网络支付的安全性, 例如网银在线, 它为中国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了安全、便捷、稳定的网上支付平台。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中更是采用了数字签名、加密、身份认证等核心技术,对网络交易中各个各个关键环节,如交易双方身份确认,交易信息完整有效,交易过程不可否认等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3.2 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几种核心安全技术

1)身份认证:由权威可靠的第三方信任机构CA认证中心,提供网络身份认证服务, 负签发和管理数字证书。

2)数据加密:利用数字证书、对称加密算法、数字签名、数字信封等加密技术,为网络支付搭建安全程度极高的加解密系统, 确保电子交易有效、安全地进行, 防止交易中一些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等问题的威胁。

3)更为严密的安全协议:SET协议采用公钥机制、信息摘要和认证体系, 提高应用程序之间数据的安全系数。能提供更为严密,更有针对性, 更安全的网络支付保障。

3 结束语

网络支付作为电子商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规模及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随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颁布,首批第三方支付机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等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可以预料,网络支付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必将出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网络支付需要更合适的模式,更完善的技术,更安全的性能,这对网络支付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更是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尤学智,陈荣.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的发展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6).

网络交易方式篇3

关键词:网络拍卖、网上拍卖、C2C、网络交易平台、责任

2004年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波澜起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网络拍卖用户人数由2003年的600万发展到2004年的1200万,市场规模较2003年实现217.8%的增长,全年成交金额达到34亿人民币。据保守预计,网络拍卖用户人数在2007年将达到3500万,市场规模应达到210亿人民币。网络拍卖(AuctionOnline)已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新交易机制,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但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不明,导致无法用法律规范网络拍卖行为。因此,研究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对解决网络拍卖法律地位、交易纠纷、法律适用,网络交易服务行业自律和电子商务立法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分析

目前,在互联网络进行拍卖活动的形式、方式各种各样,主体较为混乱,大致有三类:1、拍卖公司。因技术、专业人员、资金等因素,目前只有非常少的拍卖公司能够单独成立网站开展网络拍卖业务,现阶段,拍卖公司的网站一般多用于宣传和信息;2、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这种形式包括拍卖公司之间为联合开展拍卖业务而合作建立的网站,其代表有“中拍网”、“嘉德在线”;3、网络公司。在我国以eBay易趣、淘宝网为首要代表。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指具有开展网络拍卖业务的资格,即能够成为网络拍卖的主体。现对以上三类在互联网络开展拍卖活动的主体进行分析,看谁具有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

拥有经营性网站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网站作为销售商品(服务)的工具(手段);一类是将网站作为服务于他人从事在线交易的手段,从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利润。本文称前一类网站为销售型网站,后一类为服务型网站。这两种分类可能存在着交叉。两者的主要区别为:

1、前一类网站设立人(企业)本身从事在线交易;后一类网站设立人本身并不从事在线交易。

2、前一类网站设立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现实空间中销售商品(服务);后一类网站设立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为他人提供服务。

3、前一类网站的设立人是利用网站进一步扩大业务,网上在线交易只是它开展业务的手段之一;后一类网站设立人是依靠网站为他人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业务,网站就是它的唯一(主要)的业务平台。

4、前一类网站设立人并不仅仅是利用网站从事在线交易,还利用网站来提高企业知名度,获得声誉,进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但它利用网络所提高的知名度和声誉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企业在现实空间中的实力和商品(服务)质量;后一类网站设立人依靠网站开展业务,它的知名度和声誉一般来源于它在虚拟空间中提供服务的优劣程度。

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出拍卖公司单独建立的拍卖网站是属于销售型网站,因为它是将网站作为销售商品(服务)的工具(手段);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的拍卖网站,也属于销售型网站,因为它的性质和拍卖公司单独成立的拍卖网站的性质是一样的:两者都是拍卖公司为实现其现实空间中的既有业务而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的联合经营行为应视为他们之间的业务合作。这两者进行的互联网络拍卖活动只是传统拍卖在网络上的当然延伸。拍卖公司自身从事或参与了在线交易。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是不具有网络拍卖主体资格的。

网络公司的网站是属于服务型网站,网络公司在网络拍卖过程中处于第三方地位,它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网络拍卖交易平台为其会员、用户提供服务,网络拍卖的整个过程由买卖双方独立使用网络公司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据相关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在互联网络进行拍卖的网站中,网络公司网站的访问量和市场份额占绝对的优势。法律界对互联网拍卖进行的探讨和思考基本上是针对网络公司的互联网拍卖业务,网络公司具有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拍卖公司独立建立的拍卖网站、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开办的拍卖网站的拍卖中,它们的操作规程、运作理念和《拍卖法》所规范的拍卖是一致的,它们的经营行为也完全符合《拍卖法》。即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然后对拍卖标的进行审查,最后在网站上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拍卖,并收取佣金。而网络公司的拍卖网站采用的模式是其用户将拍品的信息上传到交易平台,网络拍卖的一切交易过程由网站的程序自动完成,网站方对拍品的质量、真实性、合法性等不进行实质性审查,亦不审查卖家出售物品的能力或买家购买物品的能力。

这里把在互联网络进行的所有拍卖活动定义为互联网拍卖,其种类有两种:一种是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为开展传统拍卖业务而进行的网上拍卖——指具有拍卖资格的主体单独或和他人合作将传统拍卖业务搬到互联网络进行的拍卖活动,是传统拍卖在互联网络的开展,即纯粹的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传统拍卖。另一种是网络公司所从事的网络拍卖——指网络服务商利用互联网通讯传输技术,向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权益所有人提供有偿或无偿使用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让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权益所有人在其平台上独立开展以竞价、议价方式为主的在线交易模式。网络公司在网络拍卖中提供交易平台和交易程序,为众多买家和卖家构筑了一个网络交易市场(Net-markets),由卖方和买方进行网络拍卖,其本身并不介入买卖双方的交易。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认定只有网络公司开展的互联网拍卖业务才是网络拍卖。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进行的网上拍卖业务应当严格按照《拍卖法》进行运作,按照《拍卖法》的规定确定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关系,因网上拍卖所产生的纠纷和解决都适用于《拍卖法》的调整。

二、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分析

网络拍卖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议,对于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网络拍卖源于传统拍卖,并采用了类似于传统拍卖的方式或手段,所以网络拍卖就是传统拍卖的简单翻版。换言之,其认为网络拍卖实际上就是传统拍卖。但网络拍卖和传统拍卖有着本质的不同。

网络拍卖的交易方式主要类型有:从传统拍卖中演变来的网络英式拍卖、网络荷兰式拍卖;为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和消费者的喜好而出现的集体议价(集体购买)、逢低买进、反拍卖(标价求购)、一口价等②。有的网站可能同时兼有几种交易方式。

因为网络拍卖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网络英式拍卖、网络荷兰式拍卖这两种类型(交易方式)及其表现的竞价形式和传统拍卖中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所采取的竞价形式极为相似,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表现为:1、以竞价机制为核心。在交易过程中,物品的价格是由卖方先设定好(起始价、底价),由买方通过不断出价达到最终价格,如果这个最终价格不低于卖方交易前确定的保留价(即底价),交易成交;2、采取公开的方式。交易过程采取了公开进行的方式,以便更多的人参与交易,保证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3、最高应价者获得物品。交易过程中,竞价分为加价、减价两种方式。即两者都采取了表现形式相同的价格竞争机制,这种价格竞争机制的特点就是:公开竞价、物(权利)归最高应价者。我国《拍卖法》第三条规定:“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据此有人认为:“无论以何种名义,这种网上竞买就是一种拍卖活动,利用网络进行只是拍卖活动的载体改变,但不改变拍卖活动的本质特性。网络拍卖的所有类型(交易方式)都应属于传统拍卖模式的变种——网络拍卖的本质就是传统拍卖。”

这里对网络拍卖和传统拍卖中各方法律关系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明确网络拍卖的本质属性:

传统拍卖中,委托人和拍卖人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作为受托人的拍卖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拍卖活动而不是以委托人的名义,委托人和竞买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在拍卖活动中,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处于缔约关系,拍卖人在缔约过程中与竞买人形成的是拍卖服务合同关系;拍卖成交后,拍卖人按照约定向委托人交付拍卖标的的价款,并按照约定将拍卖标的移交给买受人,此过程中,拍卖人与买受人之间成立买卖合同关系,而拍卖人按照约定向委托人交付拍卖标的的价款的行为标志着委托合同的完成。即一个完整的拍卖合同应该由委托拍卖合同、拍卖服务合同和买卖合同三部分组成。

网络拍卖中,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值得思考。有的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或是居间合同关系。也有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和卖方存在的是“柜台”租赁合同关系。事实上,在网络拍卖活动中,平台提供商向卖方(商品提供商)提供了一个网络交易技术平台,卖方在技术平台上展示其要出售的商品,由买方竞价或非竞价购买。那么,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网络交易平台有偿或无偿使用。交易平台很大意义上是一个网络商场,平台提供商只是这个在线商场的网络空间、服务和交易程序(系统)的提供者,其本身并不商品信息(广告),也不参与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是提供一种为买卖双方达成买卖合同的服务。它和卖方形成的正是基于这种服务而产生的服务关系,这种民事法律关系明显不是委托合同关系,和传统的居间合同关系也不能等同,虽然类似于“柜台”租赁合同关系,但平台提供商除了提供交易平台外,还为用户提供其他辅助推广交易的服务,其基于交易达成而收取相关费用。有学者认为:“交易平台的服务形成了事实上的居间,而这种居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居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居间只是起一种“管道”或信息传递的作用,这里不存在居间行为,只是在效果上与居间类似③。”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买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卖方的法律关系性质是一样的,即为服务关系。这种服务关系,本文倾向于把它定义为依靠网络技术提供交易信息从而产生的服务合同关系,它应当受到《合同法》的调整和规范。

在网络拍卖中,买卖双方之间成立的是买卖合同。合同的订立过程大致如下:1、在网络拍卖采用竞价式交易的类型中,卖方在网络服务商的交易平台上登陆商品、商品信息、展示商品、公告竞买底价等行为构成要约邀请,网站会员(用户)进入页面浏览商品,点击物品、进行投标,构成要约。在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前,虽然竞买人输入的竞买价格可以传输至商品提供商,但只要竞价截止时间没有终止,商品提供商就有权对该物品继续进行展示和销售,商品提供商此时处于一种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对方要约的地位。等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如果出价人出价等于或高于卖方的保留价,最高应价者拥有对该商品的排他购买权。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可视为商品提供商对最高应价者做出了承诺。而且在网络拍卖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卖家可以在竞价结束后选择最合适的买家交易商品,买家的信用、所在地区、交易方式对交易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2、在其他类型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商品供应商已经在交易技术平台明确展示和具体标明了出售商品的价格,那么依据《合同法》第14条规定,其构成了签订网络拍卖交易合同的要约,如果买方做出了回应并对其要约内容没有做出实质性变更,即视为承诺。当电子数据到达卖方时,电子合同成立。网络拍卖合同应当适用《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无效、可撤消、效力待定等条款。当买卖双方在技术平台上就某物品达成买卖协议时,标志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为买卖双方交易这个物品所提供的服务结束,其和买卖各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随买卖协议的达成而结束。一个完整的网络拍卖活动中存在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买卖各方之间的服务合同、买卖双方间的买卖合同。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做出以下结论:网络拍卖采用怎样的交易类型,只是一个商业选择,根本不涉及法律上的合法性问题。而且这些交易类型中某些方式类似于传统拍卖的交易类型,也不能反推其就是传统拍卖。网络拍卖不是传统拍卖,网络拍卖本质是在网络上以竞价、议价为主,其他交易形式为辅,为达到在线(网络)交易目的而产生的一种交易方式或手段;它是为适应电子商务的特殊环境和令网络经济快速发展而将传统拍卖中的某些拍卖类型引入网络从而衍生并发展的一种在线交易的特有模式。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是为网络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网络信息服务,与用户之间形成的是服务合同关系。

三、C2C、B2C的法律问题分析

C2C是网络拍卖的首要代表,即用户对用户模式的网络个人拍卖。因国内主流观点把网络拍卖视为传统拍卖,所以对于网络个人拍卖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也颇有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个人网上拍卖很难被法律承认,进行网上个人拍卖有很大的法律与政策风险。”

在上文中,已经对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探讨,根据结论可以得出:无论C2C模式采用怎样的交易类型(竞价或非竞价),其是个人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品价值而采取的在线销售方式。因为C2C是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和在线交易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交易模式,它的存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这种模式下签订的交易合同是属于无名合同,是一种基于当事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签订的网络买卖合同,《合同法》124条对它有原则性的规定,受《合同法》中有关买卖合同的规定调整。

因为C2C交易的双方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体,且使用匿名进行交易,而这种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一般是买家先付款,卖家再发货。这种交易方式可能存在的投机行为会导致大量纠纷的产生,这是C2C发展的瓶颈之一。在C2C模式下,商品提供商为个人,买方遭遇欺诈或商品存在问题时,只能依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解决纠纷。但是因为交易的匿名性和网络的虚拟性、无地域性导致侵权人身份和合同成立地点很难确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确立当事人和案件管辖地等问题,增大了被侵权人寻求救济的难度。且法律对C2C的规范是一片空白,其纠纷的解决实际操作中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在C2C模式下,交易的多是小件物品,价值不会太高。产生纠纷后,因取证困难、寻求救济的途径极少或无法寻求救济,过高的救济成本往往让被侵权人望而却步。

B2C模式的本质和C2C是相同的。B2C模式中,卖方为法人(企业)。所以当买方遭遇欺诈或商品存在问题时,卖方身份和住所地很容易确认。被侵权人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寻求法律救济,救济成本较低,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承担问题,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已经有了共识: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ICSP地位,即交互式计算机服务提供商(InteractiveComputerServiceProvider)。平台提供商对网站上他人的信息不承担责任,因为其本身并不参与信息的,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对于平台提供商的归责原则是:在网络上的信息引起侵权或违法,由信息人承担责任,平台提供商对其知道信息侵权或违法、被告知信息侵权或违法而不采取补救措施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对商家(企业)或店铺经营者开设店铺时所提供的资料(如主体资格证明、经营商品的合法证明等)的真实性存在审查义务。如果平台提供商在经营过程中,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侵犯了该用户的合法权益,用户可以选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网络拍卖的立法思考

网络拍卖的法律真空带来争议不断、纠纷叠出,其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法律和政策的空白。在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出台承认其法律地位的情况下,网络拍卖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在网络拍卖迅猛发展的同时,关于是否对网络拍卖进行立法的争论也越发激烈,很多观点比较赞成对它应该采取“最小程度”原则:将已经存在的法律进行修订,使其适用于网络拍卖,以确保网络拍卖的发展。但是国内的网络拍卖市场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交易模式和类型也基本确立下来。据相关数据表明:“随着网上购物站点的增多,对网站不信任,担心被骗已经成为了网民不进行网上购物的首要原因,接近三分之二的网民选择了这一因素。”如果仅仅是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是不利于网络拍卖的发展,因为网络拍卖的特殊性将导致对好几部法律④进行修订,这必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且修订后的法律条文之间、法律和法律之间会不会产生冲突,这是很难预料的。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其修订内容对法律原有内容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现有法律多是从实体上进行规范,如果对网络拍卖采用实体性规定,反而限制了它的发展。所以为了网络拍卖更好的、更迅速的发展,应该制订一部《网络交易法》对其加以规范。这部新法律的内容应该倾向程序性而非实体性,而其中关于网络拍卖的具体条款应该包括:1、确立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2、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ICSP地位;3、确立网络拍卖模式(C2C、B2C等)和交易方式的法律地位;4、确立网络交易服务及网络交易辅助服务的法律地位;5、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6、确定合理的交易规则;7、C2C、B2C模式下纠纷解决的管辖权、救济方式、具体法律适用等问题;8、考虑到网络拍卖市场已经初步稳定,可以适当对网络拍卖做出实体性规定,应该限制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及责任承担方式上,其中包括平台提供商在得知纠纷产生后应积极提供当事人在其平台上的交易信息和侵权人的详细资料等。

对网络拍卖进行程序性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网络经济。因为网络交易的特殊环境,仅仅从立法上解决了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对其进行监管是不够的。要赢得广大网民的信任,合理、迅速的发展网络拍卖市场,就必需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合理的交易机制和一套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以配合《网络交易法》的实施。这套交易机制应当包括:建立统一的网上支付体系;完善和推广实名认证制度;采用电子身份证,这将有助于对网上交易的交易者身份的确认;增加网络交易的透明度,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产品;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在我国,因多方面因素,短时间内是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支付体系和完善的信用体系。所以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这套机制的立足点不仅仅是解决网络拍卖或网络交易纠纷,而是应该以推动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为目标。国际上所指的在线争端解决机制的全称是Online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缩写为:ODR。即指“涵盖所有网络上由非法庭但公正的第三人,解决企业与消费者间因电子商务契约所生争执的所有方式。”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克服了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它特点是:解决纠纷方式和适用规则的灵活性、处理争端的效率性、解决纠纷的经济性。我国首家在线纠纷解决中心是“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⑤。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机制是针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缺失提出的。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没有建立,信息条块分割⑥等因素是其所面临的困难。建立一个由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的全国性网上争端解决机制对网络拍卖、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且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具体构思有这几点:1、这个机制其框架涵盖法律、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政府管理等;2、它区别与ODR,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信息产业部联合组建,成立一个专门的网上争端解决机构;3、建立一个权威性、全面性的在线争端解决平台。4、通过发展网上法庭、网上仲裁、网上公证、网上调解等司法辅助机制,建立灵活的法制体系,以弥补现有法律环境灵活性不足的缺憾。这种机制的特点是:解决了管辖权问题、克服了网络的无地域性,增加了救济途径、降低了救济成本,便利、快捷,便于纠纷的解决,也保障了政府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如果当事人双方自愿,这种机制也可以解决跨地域、标的小、案情简单的非网络纠纷。

网络拍卖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保护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合理的约束。不仅要从立法上对其加以肯定与规范,更要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来促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拍卖的监管直接关系到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促进我国网络拍卖政策法律环境的改良,进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注释:

①电子商务目前可以清晰的划分为四类:消费者——消费者模式C2C(ConsumertoConsumer),企业——企业模式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消费者模式B2C(BusinesstoConsumer),消费者——企业模式C2B(ConsumertoBusiness)。

②集体议价、逢低买进两种方式经常被一些网站结合使用,如:雅宝网。反拍卖(标价求购)这种交易方式也在雅宝网得到了实际运用。

③参见华东政法学院电子商务法研究所高富平、苏静、刘洋《易趣平台交易模式法律研究报告》

④就目前国内的观点来看,这其中可能包括《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拍卖法》、《广告法》等。

⑤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由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北京德法智诚咨询公司发起成立。

⑥我国法律、银行、税务等部分都有各自的信息库,信息在这些部门之间很难联网使用,更无法与社会共享。

参考资料:

[1]高富平:《电子商务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

[2]张楚:《网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马俊、汪寿阳、黎建强:《网上拍卖的理论与实务》,科学出版社2003年

[4]韩冀东、成栋、张艳妍:《网上拍卖模式与传统拍卖模式的比较研究》,管理现代化2002年第3期

[5]李颖琳:《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与监管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1年01期

[6]袁翔珠:《网络拍卖的法律障碍与对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5卷第2期

[7]刘德良:《网络交易中网站的地位与责任问题探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5期

[8]iResearch:《2003年中国网上拍卖研究报告》,2004年2月

[9]iResearch:《2004年中国网上拍卖研究报告》,2005年2月

网络交易方式篇4

关键词:网络拍卖、网上拍卖、C2C、网络交易平台、责任

2004年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波澜起伏,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网络拍卖用户人数由2003年的600万发展到2004年的1200万,市场规模较2003年实现217.8%的增长,全年成交金额达到34亿人民币。据保守预计,网络拍卖用户人数在2007年将达到3500万,市场规模应达到210亿人民币。网络拍卖(Auction Online)已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新交易机制,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其中。但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不明,导致无法用法律规范网络拍卖行为。因此,研究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对解决网络拍卖法律地位、交易纠纷、法律适用,网络交易服务行业自律和电子商务立法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分析

目前,在互联网络进行拍卖活动的形式、方式各种各样,主体较为混乱,大致有三类:1、拍卖公司。因技术、专业人员、资金等因素,目前只有非常少的拍卖公司能够单独成立网站开展网络拍卖业务,现阶段,拍卖公司的网站一般多用于宣传和信息;2、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这种形式包括拍卖公司之间为联合开展拍卖业务而合作建立的网站,其代表有“中拍网”、“嘉德在线”;3、网络公司。在我国以eBay易趣、淘宝网为首要代表。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指具有开展网络拍卖业务的资格,即能够成为网络拍卖的主体。现对以上三类在互联网络开展拍卖活动的主体进行分析,看谁具有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

拥有经营性网站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网站作为销售商品(服务)的工具(手段);一类是将网站作为服务于他人从事在线交易的手段,从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利润。本文称前一类网站为销售型网站,后一类为服务型网站。这两种分类可能存在着交叉。两者的主要区别为:

1、前一类网站设立人(企业)本身从事在线交易;后一类网站设立人本身并不从事在线交易。

2、前一类网站设立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现实空间中销售商品(服务);后一类网站设立人的商业活动主要是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为他人提供服务。

3、前一类网站的设立人是利用网站进一步扩大业务,网上在线交易只是它开展业务的手段之一;后一类网站设立人是依靠网站为他人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业务,网站就是它的唯一(主要)的业务平台。

4、前一类网站设立人并不仅仅是利用网站从事在线交易,还利用网站来提高企业知名度,获得声誉,进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但它利用网络所提高的知名度和声誉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企业在现实空间中的实力和商品(服务)质量;后一类网站设立人依靠网站开展业务,它的知名度和声誉一般来源于它在虚拟空间中提供服务的优劣程度。

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出拍卖公司单独建立的拍卖网站是属于销售型网站,因为它是将网站作为销售商品(服务)的工具(手段);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的拍卖网站,也属于销售型网站,因为它的性质和拍卖公司单独成立的拍卖网站的性质是一样的:两者都是拍卖公司为实现其现实空间中的既有业务而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的联合经营行为应视为他们之间的业务合作。这两者进行的互联网络拍卖活动只是传统拍卖在网络上的当然延伸。拍卖公司自身从事或参与了在线交易。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是不具有网络拍卖主体资格的。

网络公司的网站是属于服务型网站,网络公司在网络拍卖过程中处于第三方地位,它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网络拍卖交易平台为其会员、用户提供服务,网络拍卖的整个过程由买卖双方独立使用网络公司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据相关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在互联网络进行拍卖的网站中,网络公司网站的访问量和市场份额占绝对的优势。法律界对互联网拍卖进行的探讨和思考基本上是针对网络公司的互联网拍卖业务,网络公司具有网络拍卖的主体资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拍卖公司独立建立的拍卖网站、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开办的拍卖网站的拍卖中,它们的操作规程、运作理念和《拍卖法》所规范的拍卖是一致的,它们的经营行为也完全符合《拍卖法》。即先接受委托人的委托,然后对拍卖标的进行审查,最后在网站上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拍卖,并收取佣金。而网络公司的拍卖网站采用的模式是其用户将拍品的信息上传到交易平台,网络拍卖的一切交易过程由网站的程序自动完成,网站方对拍品的质量、真实性、合法性等不进行实质性审查,亦不审查卖家出售物品的能力或买家购买物品的能力。

这里把在互联网络进行的所有拍卖活动定义为互联网拍卖,其种类有两种:一种是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为开展传统拍卖业务而进行的网上拍卖——指具有拍卖资格的主体单独或和他人合作将传统拍卖业务搬到互联网络进行的拍卖活动,是传统拍卖在互联网络的开展,即纯粹的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传统拍卖。另一种是网络公司所从事的网络拍卖——指网络服务商利用互联网通讯传输技术,向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权益所有人提供有偿或无偿使用的互联网技术平台,让商品所有者或某些权益所有人在其平台上独立开展以竞价、议价方式为主的在线交易模式。网络公司在网络拍卖中提供交易平台和交易程序,为众多买家和卖家构筑了一个网络交易市场(Net-markets),由卖方和买方进行网络拍卖,其本身并不介入买卖双方的交易。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认定只有网络公司开展的互联网拍卖业务才是网络拍卖。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和网络公司或其他公司联合经营进行的网上拍卖业务应当严格按照《拍卖法》进行运作,按照《拍卖法》的规定确定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关系,因网上拍卖所产生的纠纷和解决都适用于《拍卖法》的调整。

二、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分析

网络拍卖自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议,对于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网络拍卖源于传统拍卖,并采用了类似于传统拍卖的方式或手段,所以网络拍卖就是传统拍卖的简单翻版。换言之,其认为网络拍卖实际上就是传统拍卖。但网络拍卖和传统拍卖有着本质的不同。

网络拍卖的交易方式主要类型有:从传统拍卖中演变来的网络英式拍卖、网络荷兰式拍卖;为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和消费者的喜好而出现的集体议价(集体购买)、逢低买进、反拍卖(标价求购)、一口价等②。有的网站可能同时兼有几种交易方式。

因为网络拍卖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网络英式拍卖、网络荷兰式拍卖这两种类型(交易方式)及其表现的竞价形式和传统拍卖中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所采取的竞价形式极为相似,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表现为:1、以竞价机制为核心。在交易过程中,物品的价格是由卖方先设定好(起始价、底价),由买方通过不断出价达到最终价格,如果这个最终价格不低于卖方交易前确定的保留价(即底价),交易成交;2、采取公开的方式。交易过程采取了公开进行的方式,以便更多的人参与交易,保证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3、最高应价者获得物品。交易过程中,竞价分为加价、减价两种方式。即两者都采取了表现形式相同的价格竞争机制,这种价格竞争机制的特点就是:公开竞价、物(权利)归最高应价者。我国《拍卖法》第三条规定:“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据此有人认为:“无论以何种名义,这种网上竞买就是一种拍卖活动,利用网络进行只是拍卖活动的载体改变,但不改变拍卖活动的本质特性。网络拍卖的所有类型(交易方式)都应属于传统拍卖模式的变种——网络拍卖的本质就是传统拍卖。”

这里对网络拍卖和传统拍卖中各方法律关系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明确网络拍卖的本质属性:

传统拍卖中,委托人和拍卖人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作为受托人的拍卖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拍卖活动而不是以委托人的名义,委托人和竞买人之间不直接发生关系;在拍卖活动中,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处于缔约关系,拍卖人在缔约过程中与竞买人形成的是拍卖服务合同关系;拍卖成交后,拍卖人按照约定向委托人交付拍卖标的的价款,并按照约定将拍卖标的移交给买受人,此过程中,拍卖人与买受人之间成立买卖合同关系,而拍卖人按照约定向委托人交付拍卖标的的价款的行为标志着委托合同的完成。即一个完整的拍卖合同应该由委托拍卖合同、拍卖服务合同和买卖合同三部分组成。

网络拍卖中,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值得思考。有的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或是居间合同关系。也有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和卖方存在的是“柜台”租赁合同关系。事实上,在网络拍卖活动中,平台提供商向卖方(商品提供商)提供了一个网络交易技术平台,卖方在技术平台上展示其要出售的商品,由买方竞价或非竞价购买。那么,平台提供商和卖方之间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网络交易平台有偿或无偿使用。交易平台很大意义上是一个网络商场,平台提供商只是这个在线商场的网络空间、服务和交易程序(系统)的提供者,其本身并不商品信息(广告),也不参与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是提供一种为买卖双方达成买卖合同的服务。它和卖方形成的正是基于这种服务而产生的服务关系,这种民事法律关系明显不是委托合同关系,和传统的居间合同关系也不能等同,虽然类似于“柜台”租赁合同关系,但平台提供商除了提供交易平台外,还为用户提供其他辅助推广交易的服务,其基于交易达成而收取相关费用。有学者认为:“交易平台的服务形成了事实上的居间,而这种居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居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居间只是起一种“管道”或信息传递的作用,这里不存在居间行为,只是在效果上与居间类似③。”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买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卖方的法律关系性质是一样的,即为服务关系。这种服务关系,本文倾向于把它定义为依靠网络技术提供交易信息从而产生的服务合同关系,它应当受到《合同法》的调整和规范。

在网络拍卖中,买卖双方之间成立的是买卖合同。合同的订立过程大致如下:1、在网络拍卖采用竞价式交易的类型中,卖方在网络服务商的交易平台上登陆商品、商品信息、展示商品、公告竞买底价等行为构成要约邀请,网站会员(用户)进入页面浏览商品,点击物品、进行投标,构成要约。在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前,虽然竞买人输入的竞买价格可以传输至商品提供商,但只要竞价截止时间没有终止,商品提供商就有权对该物品继续进行展示和销售,商品提供商此时处于一种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对方要约的地位。等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如果出价人出价等于或高于卖方的保留价,最高应价者拥有对该商品的排他购买权。竞价截止时间结束可视为商品提供商对最高应价者做出了承诺。而且在网络拍卖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卖家可以在竞价结束后选择最合适的买家交易商品,买家的信用、所在地区、交易方式对交易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2、在其他类型的交易过程中,由于商品供应商已经在交易技术平台明确展示和具体标明了出售商品的价格,那么依据《合同法》第14条规定,其构成了签订网络拍卖交易合同的要约,如果买方做出了回应并对其要约内容没有做出实质性变更,即视为承诺。当电子数据到达卖方时,电子合同成立。网络拍卖合同应当适用《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无效、可撤消、效力待定等条款。当买卖双方在技术平台上就某物品达成买卖协议时,标志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为买卖双方交易这个物品所提供的服务结束,其和买卖各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随买卖协议的达成而结束。一个完整的网络拍卖活动中存在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和买卖各方之间的服务合同、买卖双方间的买卖合同。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做出以下结论:网络拍卖采用怎样的交易类型,只是一个商业选择,根本不涉及法律上的合法性问题。而且这些交易类型中某些方式类似于传统拍卖的交易类型,也不能反推其就是传统拍卖。网络拍卖不是传统拍卖,网络拍卖本质是在网络上以竞价、议价为主,其他交易形式为辅,为达到在线(网络)交易目的而产生的一种交易方式或手段;它是为适应电子商务的特殊环境和令网络经济快速发展而将传统拍卖中的某些拍卖类型引入网络从而衍生并发展的一种在线交易的特有模式。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是为网络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网络信息服务,与用户之间形成的是服务合同关系。

三、C2C、B2C的法律问题分析

C2C是网络拍卖的首要代表,即用户对用户模式的网络个人拍卖。因国内主流观点把网络拍卖视为传统拍卖,所以对于网络个人拍卖的法律地位问题,目前也颇有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个人网上拍卖很难被法律承认,进行网上个人拍卖有很大的法律与政策风险。”

在上文中,已经对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探讨,根据结论可以得出:无论C2C模式采用怎样的交易类型(竞价或非竞价),其是个人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物品价值而采取的在线销售方式。因为C2C是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和在线交易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交易模式,它的存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这种模式下签订的交易合同是属于无名合同,是一种基于当事人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签订的网络买卖合同,《合同法》124条对它有原则性的规定,受《合同法》中有关买卖合同的规定调整。

因为C2C交易的双方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体,且使用匿名进行交易,而这种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一般是买家先付款,卖家再发货。这种交易方式可能存在的投机行为会导致大量纠纷的产生,这是C2C发展的瓶颈之一。在C2C模式下,商品提供商为个人,买方遭遇欺诈或商品存在问题时,只能依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解决纠纷。但是因为交易的匿名性和网络的虚拟性、无地域性导致侵权人身份和合同成立地点很难确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确立当事人和案件管辖地等问题,增大了被侵权人寻求救济的难度。且法律对C2C的规范是一片空白,其纠纷的解决实际操作中是非常困难的。目前,在C2C模式下,交易的多是小件物品,价值不会太高。产生纠纷后,因取证困难、寻求救济的途径极少或无法寻求救济,过高的救济成本往往让被侵权人望而却步。

B2C模式的本质和C2C是相同的。B2C模式中,卖方为法人(企业)。所以当买方遭遇欺诈或商品存在问题时,卖方身份和住所地很容易确认。被侵权人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寻求法律救济,救济成本较低,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承担问题,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已经有了共识: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ICSP地位,即交互式计算机服务提供商(Interactive Computer Service Provider)。平台提供商对网站上他人的信息不承担责任,因为其本身并不参与信息的,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对于平台提供商的归责原则是:在网络上的信息引起侵权或违法,由信息人承担责任,平台提供商对其知道信息侵权或违法、被告知信息侵权或违法而不采取补救措施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对商家(企业)或店铺经营者开设店铺时所提供的资料(如主体资格证明、经营商品的合法证明等)的真实性存在审查义务。如果平台提供商在经营过程中,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侵犯了该用户的合法权益,用户可以选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网络拍卖的立法思考

网络拍卖的法律真空带来争议不断、纠纷叠出,其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法律和政策的空白。在没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出台承认其法律地位的情况下,网络拍卖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在网络拍卖迅猛发展的同时,关于是否对网络拍卖进行立法的争论也越发激烈,很多观点比较赞成对它应该采取“最小程度”原则:将已经存在的法律进行修订,使其适用于网络拍卖,以确保网络拍卖的发展。但是国内的网络拍卖市场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交易模式和类型也基本确立下来。据相关数据表明:“随着网上购物站点的增多,对网站不信任,担心被骗已经成为了网民不进行网上购物的首要原因,接近三分之二的网民选择了这一因素。”如果仅仅是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是不利于网络拍卖的发展,因为网络拍卖的特殊性将导致对好几部法律④进行修订,这必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且修订后的法律条文之间、法律和法律之间会不会产生冲突,这是很难预料的。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其修订内容对法律原有内容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现有法律多是从实体上进行规范,如果对网络拍卖采用实体性规定,反而限制了它的发展。所以为了网络拍卖更好的、更迅速的发展,应该制订一部《网络交易法》对其加以规范。这部新法律的内容应该倾向程序性而非实体性,而其中关于网络拍卖的具体条款应该包括:1、确立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2、确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ICSP地位;3、确立网络拍卖模式(C2C、B2C等)和交易方式的法律地位;4、确立网络交易服务及网络交易辅助服务的法律地位;5、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6、确定合理的交易规则;7、C2C 、B2C模式下纠纷解决的管辖权、救济方式、具体法律适用等问题;8、考虑到网络拍卖市场已经初步稳定,可以适当对网络拍卖做出实体性规定,应该限制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责任及责任承担方式上,其中包括平台提供商在得知纠纷产生后应积极提供当事人在其平台上的交易信息和侵权人的详细资料等。

对网络拍卖进行程序性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网络经济。因为网络交易的特殊环境,仅仅从立法上解决了网络拍卖的法律地位对其进行监管是不够的。要赢得广大网民的信任,合理、迅速的发展网络拍卖市场,就必需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合理的交易机制和一套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以配合《网络交易法》的实施。这套交易机制应当包括:建立统一的网上支付体系;完善和推广实名认证制度;采用电子身份证,这将有助于对网上交易的交易者身份的确认;增加网络交易的透明度,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产品;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在我国,因多方面因素,短时间内是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支付体系和完善的信用体系。所以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显得十分迫切。这套机制的立足点不仅仅是解决网络拍卖或网络交易纠纷,而是应该以推动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为目标。国际上所指的在线争端解决机制的全称是Online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缩写为:ODR。即指“涵盖所有网络上由非法庭但公正的第三人,解决企业与消费者间因电子商务契约所生争执的所有方式。”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克服了管辖权和法律适用问题。它特点是:解决纠纷方式和适用规则的灵活性、处理争端的效率性、解决纠纷的经济性。我国首家在线纠纷解决中心是 “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⑤。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争端机制是针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缺失提出的。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尚没有建立,信息条块分割⑥等因素是其所面临的困难。建立一个由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的全国性网上争端解决机制对网络拍卖、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且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具体构思有这几点:1、这个机制其框架涵盖法律、专业信用服务机构、政府管理等;2、它区别与ODR,应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信息产业部联合组建,成立一个专门的网上争端解决机构;3、建立一个权威性、全面性的在线争端解决平台。4、通过发展网上法庭、网上仲裁、网上公证、网上调解等司法辅助机制,建立灵活的法制体系,以弥补现有法律环境灵活性不足的缺憾。这种机制的特点是:解决了管辖权问题、克服了网络的无地域性,增加了救济途径、降低了救济成本,便利、快捷,便于纠纷的解决,也保障了政府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如果当事人双方自愿,这种机制也可以解决跨地域、标的小、案情简单的非网络纠纷。

网络拍卖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保护它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合理的约束。不仅要从立法上对其加以肯定与规范,更要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网上争端解决机制来促进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网络拍卖的监管直接关系到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促进我国网络拍卖政策法律环境的改良,进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注释:

①电子商务目前可以清晰的划分为四类:消费者——消费者模式C2C(Consumer to Consumer),企业——企业模式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消费者模式B2C(Business to Consumer),消费者——企业模式C2B(Consumer to Business)。

②集体议价、逢低买进两种方式经常被一些网站结合使用,如:雅宝网。反拍卖(标价求购)这种交易方式也在雅宝网得到了实际运用。

③参见华东政法学院电子商务法研究所高富平、苏静、刘洋《易趣平台交易模式法律研究报告》

④就目前国内的观点来看,这其中可能包括《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拍卖法》、《广告法》等。

⑤中国在线争议解决中心——,由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北京德法智诚咨询公司发起成立。

⑥我国法律、银行、税务等部分都有各自的信息库,信息在这些部门之间很难联网使用,更无法与社会共享。

参考资料:

[1]高富平:《电子商务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 2004年

[2]张楚:《网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马俊、汪寿阳、黎建强:《网上拍卖的理论与实务》,科学出版社 2003年

[4]韩冀东、成栋、张艳妍:《网上拍卖模式与传统拍卖模式的比较研究》,管理现代化 2002年第3期

[5]李颖琳:《网络拍卖的法律问题与监管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1年01期

[6]袁翔珠:《网络拍卖的法律障碍与对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4月第5卷第2期

[7]刘德良:《网络交易中网站的地位与责任问题探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32卷第5期

[8]iResearch:《2003年中国网上拍卖研究报告》,.cn 2004年2月

[9]iResearch:《2004年中国网上拍卖研究报告》,.cn 2005年2月

网络交易方式篇5

关键词:政府采购;零星小额;网购模式;法律适用;网络交易;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037-05

我国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在采购零散的办公用品时,长期存在程序混乱、价格虚高、产品质量瑕疵以及监管缺位等问题,将网购模式引入到“零星小额”政府采购之中,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政府采购行为在引入网购模式后所引发的产品质量纠纷也将面临着法律适用上的争议,本文由此展开研讨。

一、“零星小额”政府采购引入网购模式之初步界定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的“大潮”开始来临。快速发展中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但直接改变了市场活动中的私人购物行为,传统的公共购买领域也逐渐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力,政府采购活动正试图体验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融入电子商务元素的新型政府采购模式开始孕育。

(一)网购模式下“零星小额”政府采购的现象

为了解决政府采购中市场出现的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问题,堵住政府采购竞标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制度漏洞以及由此引发的腐败现象,对传统采购方法进行改革已是大势所趋。“零星小额”政府采购中引入网购模式,是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购买采购目录以外或公开招标限额以下、“零星小额”的经常性或消耗性办公用品时的采购方法所实行的改革,由原来采购人直接与供应商洽谈与购买变为采购人通过互联网与多个供应商进行商谈,[1]进而利用网络中充分的竞价行为来采购“零星小额”办公用品,最终实现政府采购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在“零星小额”办公用品政府采购工作中试水网购模式也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举措的重要目的在于利用新型的政府采购过程逐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并适度地拓展采购范围与规模,最终为将来借助电商平台全方位开展政府采购改革奠定基础。

“零星小额”政府采购开启网购模式后,采购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网络交易平台系统中输入相关商品的名称,便可以获取相关商品的基本信息、价格与售后服务等相关内容,并利用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交流软件与供应商在网上进行信息咨询并协商价格,采购工作人员在综合比较后最终确认完成采购。利用网购模式采购的商品主要包括日常办公中需要临时采购的、零散的办公用品,如计算机、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移动硬盘、U盘以及其他常用的消耗性办公用品与配件等。[2]在通常情况下,采购单位将采购资金划入招标投标中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资金专户,这个资金专户专门用于电子商务采购,并由(市级)财政部门先期划拨特定数额的资金用于下单后向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资金。而“零星小额”办公用品政府采购的具体网上流程则与普通的网购流程(如“淘宝”)极为接近,[3]采购单位在签收后的特定工作日内自行或邀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共同对货物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向招投标中心提交“付款通知单”,招投标中心收悉后在网上进行确认付款操作;采购单位逾期未提交“付款通知单”的,视为验收合格,网络交易平台系统将会自动付款。

(二)网购模式下“零星小额”政府采购的法律适用问题

目前,促进政府采购管理模式与以“淘宝”为代表的网络交易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托新建设的网络交易管理平台,将“淘宝网”的在线交易模式引入到政府采购中,建设具有特色的政府采购网上商城,对政府采购的模式优化具有重要意义。[4]但网上政府采购不同于实体采购。相对于熟知商品信息的网络经营者而言,采购工作人员对于商品基本信息的认知能力本就有所欠缺,而且在虚拟网络中的采购活动,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商品的事物,采购人员在信息上的劣势将会暴露得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网购模式下“零星小额”政府采购行为也会面临与普通网络购物一样的信息不对称与产品质量风险,由此引发出网络交易中法律争议也就在所难免。

从政府网上采购的基本流程来看,如果通过网络购买的产品发生质量争议后,采购单位可向招投标中心提交“退换货申请单”,由招投标中心与网络经营者进行沟通,如果双方协商一致后可以对产品进行退换,采购单位可以将货物寄回,而退换货的运费通常由采购单位承担。当然,如果卖家能够证实所提供的产品并不存在质量问题,则相关的不利后果也只能由采购单位来承担。而在另一方面,在双方经过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存在明显的争议时,虽然采购流程中通常会规定由财政部门、招投标中心、采购单位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集体商量决定,但出于充分保护国有资产的考虑,政府采购中的商品争议最终解决可能仍会是诉诸于法律途径,而明确双方争议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则是解决政府采购双方争议的基本前提。

二、网络交易法律规范对政府网络采购模式的适用性考察

从本质上来看,网购模式下的“零星小额”政府采购也是网络中的交易活动,但由于我国用于规范网络交易活动的相关法律的调整范围所限,现有的网络交易法律框架未能将政府的网上采购行为纳入到调整范围之内,这也暴露出我国网络交易法律规范适用上的局限性。

(一)我国规范网络交易的法律框架及其适用对象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32.6%和31.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33.8%。调查显示,我国线上交易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虚拟网络中商品交易活动占据的市场份额已经逼近现实中的商品交易量。①目前,我国直接用于规范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包括2013年修订并于2014年3月15日施行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以及与《消法》同步施行专门用于规范网络交易活动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其中,《消法》所调整的网络交易活动集中在《消法》第二十五条关于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后悔权的规定;②《管理办法》以“规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立法目的,全面地规定了规范网络交易活动的相关制度。《管理办法》除了进一步明确了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所享有的七天无条件后悔权之外,还明确规定了网络交易中的经营者条件及实名制原则、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及其民事责任、信用评价机制、交易记录保留义务等多项内容。[5]

考察《管理办法》的立法目的及其与《消法》的关系③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关于网络交易的法律规范的适用对象限于消费者,即“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④所调整的法律关系是消费者在网络交易活动中与网络经营者及网络交易平台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对于消费者之外利用网络所进行的网络交易或网络购物活动,我国关于网络交易的法律规范尚未将其纳入到调整范围之内。同时,从我国网络交易法律规范的立法演变来看,网络经营者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义务呈扩张趋势,国家鼓励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保证金制度和作出更为有利于消费者的承诺,并且对网络交易活动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经营者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

(二)网络交易规范对政府网上采购行为的适用局限

政府采购行为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合同形态,学界一直存在着“民事合同说”与“行政合同说”的争议,对于这一合同属性上的争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作出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合同方式约定”。客观而言,政府采购合同在多个方面都不能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民事合同,加之其又同时具有某些行政合同之特点,我国《政府采购法》明确对其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主要是出于平等保护政府之外的合同相对人的考虑,践行合同法中意思自治的基本理念,避免政府利用其强势地位在采购活动中产生对合同相对人不利的结果。[6]当然,由于我国《政府采购法》制定之时我国的网络交易活动尚未能全面开展,立法者在立法当时未能考虑到日后政府采购中的网络交易行为以及法律适用的问题,实属法律局限性的客观情况,情有可原。

考察《管理办法》第二章“网络商品经营者和有关服务经营者的义务”的具体规定可以看出,网络经营者义务的履行对象及其核心内容都是针对消费者而作出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目的十分明确。由于《管理办法》的适用对象为消费者的生活消费行为,而政府采购活动并不属于生活性消费的范畴,因此,我国目前网购模式下的“零星小额”政府采购行为也无法被纳入到我国网络交易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范围之内,而只能由合同法来调整。在合同法意思自治的框架下,淘宝模式下的政府采购机关与网络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应当依据双方的合同约定以及《合同法》的规定,《消法》及《管理办法》所明确负担给经营者的信息告知义务、赋予网购消费者的后悔权、消费者索赔中的惩罚性赔偿权以及在举证责任方面的特别规定,政府采购机关都无法获得。

三、“零星小额”政府网络采购应纳入网络交易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

考虑到网购模式下“零星小额”政府采购行为与消费者普通的网路购物行为极为相似,相对于网络经营者而言,政府采购机关也是处于弱势地位,将淘宝模式下“零星小额”政府采购纳入网络交易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范围之内具有正当性。

(一)纳入网络交易法律规范调整范围的正当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不同主体之间在掌握专有知识与获取信息能力上的差异日益加大。对于种类繁多的采购商品而言,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识别技能以及信息获取能力都难以与专业从事商品生产、销售的经营者相比。同时,由于网络交易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数字化的特点,这就导致网络交易过程中的交易信息极易被夸大或伪造,甚至有很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信息是从别处直接复制过来;加之网络商品交易中商品信息的提供完全倚赖经营者一方,采购人也只能通过文字或图片描述来进行信息获取,无法直观感受,[7]其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其所处的弱势地位也愈发明显。

毫无疑问,在利用网购模式所进行的“零星小额”政府采购中,采购行为本身与普通的网络购物的流程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首先,较网络经营者而言,作为政府采购主体的机关法人与普通网络购物中的消费者地位是极为相似的――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且二者也都将面对网络购物有的风险;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可能遭受到的权利侵害,政府采购人员同样可能面临。其次,从政府与消费者的差别来看,政府采购机关是出于日常工作的需要利用国家财政经费在网络中购买零星小额的办公用品,而消费者则是出于生活消费需要由个人支付价款来购买商品,交易流程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最后,从网络经营者的方面来看,网络经营者在网络交易活动中无法去刻意地区分交易对象――普通消费者还是政府采购人员,进而选取不同的交易流程、交流方式、产品类型及售后服务,也不会在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进行区别对待,可以说,政府采购机关与消费者在实质上的弱势地位是十分相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零星小额”政府采购中的网购模式纳入到网络交易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之内,才能对我国的政府采购活动提供更为充分的法律保护。

(二)纳入网络交易法律规范调整范围的路径选择

总体来看,将我国“零星小额”政府采购中的网购模式纳入到网络交易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存在两种可行性路径选择,路径之一是扩张消费者概念的外延,路径之二则是拓展网络交易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

网络交易方式篇6

关键词:网络交易 税收征管 税收监控

 

一、我国网络交易的现状 

 

网络交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在网络中推销商品并进行货款结算。这种交易快捷、方便的营销手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企业网络交易对于传统商务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据it市场研究公司(idc)的调研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民人数首次超越位居全球第一的美国:预计到2012年将增至3.75亿。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最新推出的《2007-2008中国b2b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通过b2b电子商务完成的交易额达到21 239亿元,较上年增长65.g%:据2008年3月我国商务部编写出版的《中国电子商务报(2006-2007年)》描述,“2006年我国19267家大中型企业的电子商务采购金额达到5928.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达到7210.5亿元。据此估算,2006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5000亿元。2009年全球的企业网络交易总额有望突破900亿美元”。随着我国企业网络交易的不断发展,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络广告等网络交易正在迅猛发展。其实,网络交易的电子形式并不改变其贸易的特性,其迅猛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税源空间,无疑能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税收。但税务部门的征管及其信息化建设还跟不上电子商务的进展,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而目前法律规章尚未对企业网络交易这个新兴事物如何计税、纳税作出明确规定,网上交易成了税收的真空地带,网上交易的税收损失逐年扩大,企业网络交易的税收流失问题严重。

网络交易本质上仍然是销售行为,如果它没有相关的免税政策,那么网络交易就应该依法缴税。如何针对企业网络交易中的税收问题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及税收办法,已成为国内外税收中讨论的热点问题。2007年8月7日,我国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一场影响着全国4000万网络贸易用户的研讨会,会议的议题为是否应向进行网络交易的群体进行征税,大多数专家认为不能因为税收问题把电子商务行业毁掉。在2008年“两会”上,民建中央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提案:电子商务是一种交易方式,按我国现行税法规定,无论是线上线下,只要达成了交易就应纳税,否则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避税,而资本通过网络进行国际流动,也将导致大量税收流失或转移。网络经济引发的税收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研究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原则、政策、法规、征管和企业如何在网络贸易条件下合法、高效纳税等问题已经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网络交易所产生的税收问题,从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解决网络交易税收难题。

二、企业网络交易存在的税收问题及影响

 

(一)网络交易税收征管不到位

我国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给税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传统税收征管提出了挑战。企业网络交易的纳税人、适用税种、适用税率等难以界定。使税收征管从一开始就陷入无从着手的窘境。

企业网络交易的销售往往既无合同又无协议,双方均通过电子商务(网络)的形式形成交易,网上的价格可以随时被修改、删除或变更,销售计量难以得到真实、合法的保证,且随时有收不到或收不足价款的可能。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传统企业的“收入”概念非常清晰和明确。然而在企业网络交易行为中,通常买卖双方的网上交易往往被虚拟化、无形化、随意化、隐匿化,实物形态存在的商品以数字在网络上进行传输。对于企业网络交易的销售收入,无论是在线实现商品销售收入,或是在线实现服务收入,都面临着确认问题。如何对网上交易进行监管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地入库是税收征管的一大难题。 

在网络交易时代,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无纸化的交易没有有形载体,许多交易对象都被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交易双方在网络中以加密的电子数据形式填制。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方式掩藏交易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身份或交易信息的难度,不易查清买方和卖方的身份,收入难以确定,征收税款无从下手,从而造成税款大量流失。无纸化的网络交易却不能适应传统的货币交易的税收征管制度,为

 

我国现行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稽查等环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二)税务机关稽查难度大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网络交易具有无形性、隐匿性、虚拟性、全球性、快捷性等特点,供求双方在网上直接见面,网上看样品、谈价签合同、支付货款,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生成各种电子凭证,无纸化的网络交易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网络交易对象均被化威“数字化信息”在网上传送,税务机关很难确定其交易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电子凭证可轻易地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据,无法追踪。据2007年10月18日河南财经报道,网上交易通过无纸化操作达成,交易数据、账簿、凭证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随便修改而不留痕迹,且纳税人可以运用加密技术隐藏相关信息。而目前的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以财务账册、财务报表等书面凭证为主,对网上交易相关资料的收集十分困难,使得传统征管和稽查方法陷入窘境。而且,网上交易规模大、对象多,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网上交易税务管理机构,普通税务人员日常管理难度大。 

 

(三)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 

根据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网络交易的税收归属于增值税当中。纳税人应该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对网络交易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等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纳税主体不清晰、征税对象不明确、纳税地点难确定、纳税环节将改变、法律责任难定性。企业网络交易税务登记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网上身份认证制度,税务机关没有掌握每一公司的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电子银行账号等上网资料,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交易的情况、申报纳税情况不清楚,无法在线核查和监控。随着企业网络交易的发展,商业交易已不存在任何地理界限,也就是说,企业网络交易利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已无法依靠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来规范网上交易行为的课税。

  三、完善我国网络交易税收的对策 

 

(一)完善现行税法,补充有关针对网络贸易的税收条款 

目前我国尚没有与企业网络交易相配套的税收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得网络税收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对企业网络交易中的纳税义务人、课税对象、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等税制的各要素给予明确的界定,以确保建立公平的税收法制环境。 

建立专门的企业网络交易登记制度,使用企业网络交易专用发票,确立电子申报纳税方式,明确电子申报数据的法律效力;确立电子票据和电子账册的法律地位,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例如,我国可以立法规定网上交易者应经工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注册批准,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登记,税务部门根本无从查起。同时我国应加快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快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费优惠政策,加强电子商务的税费管理。 

针对网络贸易的特征,重新界定居民、所得来源地、商品、劳务、特许权转让等互联网税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点修改与网络贸易关系重大的流转税、所得税法。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首先,增值税法中要增加有形贸易(离线交易)的征税规定,明确货物销售,包括一切有形动产,不论这种有形动产通过什么方式实现,都征收增值税;其次,营业税法的修订,把网上服务归结于营业税范围,计入服务业,按服务业征税,而将在线交易明确为“特许权”,按“转让无形资产”的税目征税;再次,相应的所得税也应适当调整,如因网络贸易引起的所得税税基在国家之间任意发生转移,造成国际避税,给国家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带来严重的冲击,因此网络贸易在所得税法中的完善成为税法修订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企业网络交易税收制度能够规范网络交易市场,促进良性的竞争市场,使其健康地发展起来。 

 

(二)建立完善的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实现征税自动化 

为适应网络经济的“无纸化”,必须尽快建立电子纳税申报制度。征税机构必须首先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并使自己的网络和银行、海关、工商、网络营销者的私人网络甚至国外税务机构的网络连通,建立完善的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实现征税自动化。全国从国税总局到省、地市、县四级建立一个统一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该系统实现税务机关对企业网络交易及电子商务经营状况的严密监视。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可以减少征税成本和工作量,增强税务部门的征税效率和监管力度。而纳税人则不出门就可以通过该系

统进行报税和缴纳税款。同时,税务局与银行实现了税银联网,保证了税款能及时上缴国库。 

税务部门应当加大税收征管科研投入力度,从硬件、软件和人才上改善监控条件,提高硬件的先进程度和软件的智能程度,建立备案、核算、代扣代缴等税收征管制度,开发自动征税软件等专业软件,利用高科技技术来鉴定网上交易,审计追踪电子商务活动流程,简化纳税登记、申报和纳税程序,对电子商务实行有效税收征管。

(三)在互联网上设立税收监控中心 

税务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立一个税收监控中心。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的合法身份证明和银行账户信息、税务登记证等资料,与提供网上支付手段的银行、交易双方的认证机构等部门联网。当买方企业登录到卖方企业主页的网站,选购商品,通过卖方主页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要求每一笔交易都被实时地传送到税收监控中心。通过该中心,反馈信息给买方,保障买方合法的权益,同时也能令卖方(网络交易企业)顺利完成电子票据的生成,以此无纸凭证进行缴税。税务部门通过在互联网上的税收监控中心,提供统一的计算机发票管理系统,将发票系统与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行对接,掌握网络交易卖方进货渠道、进货量、进货价格等信息。这样,税务部门联合物流公司、仓库、银行等各个环节通过交易平台的税控装置,获得了纳税人真实的网上交易数据,就可以监控网络交易的应纳税额,实现网上交易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了网络交易平台的征税管理。 

 

(四)完善征纳双方共享的网络交易税务管理平台 

由于企业网络交易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纳税申报等过程无需人员干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它要求税务、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 

网络交易方式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时代 电子商务 网络购物 税收征管 税收管辖权

网络交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在网络中推销商品并进行货款结算。这种交易快捷、方便的营销手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生产、贸易方式的基础之上并与之相对应的。而有别于传统商务的电子商务的出现,已使现行税收制度的一些规定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电子商务,并涉及国际税收关系和国内财政收入等一系列有关税制和税收征管的问题。

1.网络交易引发税收新问题

1.1网络交易引发税收管辖权的重新确定和选择

在现行税收法规中,网络交易导致税收管辖权重新确定和选择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确定税收管辖权,有的是以行使属地原则,有的是以行使居民管辖权原则为主,有的是二者并行行使。如果以居民管辖权原则进行税收管辖,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优势,将会不公平地从发展中国家获取收益,而发展中国家的涉外税收几乎为零。如果以所得来源地原则进行税收管辖,网络交易的虚拟化会使所得来源地确认困难,属地税收管辖权行使的难度增加。

1.2网络交易税收征管不到位

我国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给税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对传统税收征管提出了挑战。企业网络交易的纳税人、适用税种、适用税率等难以界定。使税收征管从一开始就陷入无从着手的窘境。

在网络交易时代,网络经济的虚拟性,无纸化的交易没有有形载体,许多交易对象都被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交易双方在网络中以加密的电子数据形式填制。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方式掩藏交易信息。无纸化的网络交易却不能适应传统的货币交易的税收征管制度,为我国现行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稽查等环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1.3税务机关稽查难度大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企业网络交易具有无形性、隐匿性、虚拟性、全球性、快捷性等特点,供求双方在网上直接见面,网上看样品、谈价签合同、支付货款,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生成各种电子凭证,无纸化的网络交易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网络交易对象均被化威“数字化信息”在网上传送,税务机关很难确定其交易对象的性质和数量。电子凭证可轻易地修改而不留下任何痕迹,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据,无法追踪。而且,网上交易规模大、对象多,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网上交易税务管理机构,普通税务人员日常管理难度大。

1.4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

根据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网络交易的税收归属于增值税当中。纳税人应该主动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对网络交易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税目、税率等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纳税主体不清晰、征税对象不明确、纳税地点难确定、纳税环节将改变、法律责任难定性。企业网络交易税务登记制度不完善,尚未建立网上身份认证制度,税务机关没有掌握每一公司的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电子银行账号等上网资料,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交易的情况、申报纳税情况不清楚,无法在线核查和监控。

2.网络交易对税收影响的具体分析

由于网络交易带给用户更加便捷的交易方式和更加便宜的交易成本,以致网络交易越来越被跨国公司所采用。具体来看,网络交易对税收的影响主要可分为网络交易对税务管理的影响、增值税的影响等方面。

2.1网络交易对税务管理的影响

由于网络交易发展迅速,各国税收征管对策难以跟上其步伐,这将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因此在研究网络交易影响税收原则、概念的同时,必须注意其对税务管理的影响。网络交易的全球性、隐蔽性、流动性、数据化等特点,将给税务管理带来以下影响。

(1)网络交易为纳税人逃避税务稽查提供了高科技手段。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交易记录以电子形式出现,电子凭证可以轻易地被修改,而且不留下任何痕迹、线索,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证,使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了基础,这样税务部门就得不到真实、可靠的信息。

(2)网络交易为税收征管制造了难度。各国税收征管都离不开对凭证、帐册和报表的审查,为了确认纳税人申报的收入和费用,纳税人需要以书面的形式保留准确的会计记录以备税务当局检查。然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传统商务的纸质合同、帐簿、发票、票据、汇款支付等均变成了数字流和信息流,以电子形式存在。电子凭证可被轻易修改而不留任何线索,导致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失去基础。

(3)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成熟,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保护方式掩藏交易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剧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身份或交易信息的难度,税务机关既要严格执行法律对纳税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的保护规定,又要广泛搜集纳税人的交易资料,难度很大。

(4)电子货币影响传统的征税方法。电子货币的存在使供求双方的交易无需经过众多的中介环节,而是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转帐结算。以往税务机关通常通过查阅银行帐目得到纳税人的有关信息,判断其申报的情况是否属实,这样客观上为税收提供了一种监督机制,电子货币的使用使这种监督机制几乎失去了作用。

2.2网络交易对增值税的影响

(1)对现行增值税课税的影响。现行的增值税都是适用目的地原则征收,目的地的确认是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增值税的关键。但在网络交易中,就数字化商品而言,销售者不知其用户所在地,不知其服务是否输往国外,也就不知是否应申请出口退税。同时,用户也不能确知所收到的商品是来源于国内还是国外,也就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应补交增值税。网上交易的电子化和网络银行的出现,使税务机关清查供货途径和贷款来源更加困难重重,难以明确征税还是免税,不仅导致目的地原则难以为继,而且对税负公平原则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2)如何区分国内销售和出口销售。许多流转税都对出口实行零税率。在有形货物的情况下,由货物的运送地点或邮寄地址可以很容易地判定该批货物是国内销售或出口销售。但是,在线交易中的网上定购者是国内还是国外却无从得知了。国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任何用户都可以拥有一个无国籍地址,网上销售商不可能通过目的地址确定某笔销售是出口还是国内销售,这样就无法确定某笔数字产品的销售是免税还是要承担税负。

(3)如何对进口数字产品征税。数字产品如果以有形方式(如光盘、磁盘或CD)进口,在通常情况下是要征收进口关税和国内流转税的。但如果这些产品通过网上订购和下载使用,就可以逃避对进口征税的海关和邮局的检查。

3.完善我国网络交易税收政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网络交易的飞速发展对现有的税收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尽管如此,还是应该尽早提出应对网络交易的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结合我国网络交易发展具体状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完善现行税法,补充有关针对网络贸易的税收条款

目前我国尚没有与企业网络交易相配套的税收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得网络税收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对企业网络交易中的纳税义务人、课税对象、纳税环节、纳税地点、纳税期限等税制的各要素给予明确的界定,以确保建立公平的税收法制环境。

同时对税收政策与法规中涉及新经济相关条款加以完善和修改。首先,各税种对于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重新界定居民、所得来源地、商品、劳务、特许权转让等涉及网络交易税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严格和细致地规定其征税环节、纳税期限和地点。其次,对于流转税方面,可以增大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将一些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纳为征税对象,并详细规定这些新型商品的税目、税率和计税标准,最重要的是明确规定这些商品的交易只要达成,无论是通过在线方式还是现实交易方式,都必须纳税,从而规范其纳税义务。

3.2建立完善的计征和稽核网路系统,实现征税自动化

为适应网络经济的“无纸化”,必须尽快建立电子纳税申报制度。对电子商务平台、网上银行和网络交易中介机构的涉税经济行为进行集中管理。因为这些公司和机构是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活动的中枢神经,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建立健全与这些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他们的代扣代缴义务和监督法则,才能够获得真实和准确的税收经济信息,从源头上控制网络交易和电子商务行为,使网络贸易的税收征管规范化、法制化。

3.3在互联网上设立税收监控中心

税务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立一个税收监控中心。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的合法身份证明和银行账户信息、税务登记证等资料,与提供网上支付手段的银行、交易双方的认证机构等部门联网。当买方企业登录到卖方企业主页的网站,选购商品,通过卖方主页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要求每一笔交易都被实时地传送到税收监控中心。

建立专门针对虚拟公司、虚拟交易的网络税务登记、税务申报制度,要求所有这类企业必须同传统企业一样严格执行税收制度,并提供真实、有效网址、电子邮箱号码、电子银行账号等网上资料,在其网络平台上公布税务登记号、营业执照号等信息。

3.4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要防止网上贸易所造成的税收流失,应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税务机关的密切合作,运用国际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情报交流,深入了解纳税人的信息,使税务征管、稽查有更充分的依据。在国际情报交流中,尤其应注意有关企业在避税地开设网址及通过该网址进行交易的情报交流,防止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贸易进行避税。

总之,在网络交易日渐发达的今天,顺应国际发展大趋势,致力于网络交易的开拓和推广,加紧征服网络交易征税的技术难题,不断规范网络交易市场,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加网络交易的交易品种,扩大网络交易的交易范围。

参考文献:

[1]张莉.《电子商务对我国税收的影响及其对策》,p5-p13

[2]孙振玲.《财政与税务》,p33-p68

[3]贾绍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问题及其对策》,p22

网络交易方式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法律责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我国的网络购物市场步入了快速增长期。网络购物增长的同时,网络交易引发的纠纷也层出不穷。这些案件引起了人们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责任问题的关注,而现行法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法律主体定位

《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第二条中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指从事网络交易平台运营和为网络交易主体提供交易服务的法人。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本身并不参与商品或服务的实际交易,只是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为贸易双方提供服务。目前,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卖方或合营方说。这种观点将网络购物与现实购物相等同。第二,柜台出租方说。这一观点认为平台提供商通常与销售者签订网络空间(即所谓的“柜台”)租赁合同,并向其收取商品登陆费等相关费用,即所谓的“空间使用费”或“柜台使用费”。第三,居间人说。这一观点认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行为类似于传统的居间行为。第四,新型中介服务提供商说。此观点认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同于网络内容提供商(ICP),它的运营模式是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卖家在网上商品信息,买家通过浏览网站平台信息,直接与卖家联系交易事项,应属于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的一种,但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的四类中介服务提供商,而是一种新型的中介服务提供商。目前,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可,也为司法判例一致的适用。上述四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做出了分析。

二、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义务分析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义务是通过其参与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并在与交易双方订立网络使用协议的过程中产生的民事义务。

(一)约定义务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与用户之间,在用户进行网上注册时就形成了一种服务协议。这种服务协议有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拟定,而用户只有在同意了该协议的内容之后,才能正式注册,成为该网络的合法用户。针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而言,约定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网上交易顺利运作义务。包括维护整个网上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行,并努力提升和改进技术等。第二,回复义务。主要是关于用户在本交易平台遇到的与注册、交易有关的问题。第三,协助义务。对于用户因在本平台交易发生纠纷或产生诉讼的,交易平台应该提供协助,并积极提供相关资料。

(二)法定义务

关于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商的义务目前法律并无明文规定,对于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不能完全套用现有的法律进行规制,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设定其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审核主体资格的义务。商家作为网络平台服务关系的一方,提供商应该对其有关主体身份信息履行审查、核实和保管义务,在网络交易双方发生纠纷时,提供商不能证明已对商家的主体资格进行形式上的审查义务或不能提供商家的有关身份资料,则应对买家的损失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交易平台信息的监管义务。提供商对交易平台内的信息内容负有合理的事后监督义务,这是因为:第一,基于提供商与商家服务关系的合作性,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商誉和利益,提供商有维护网站信息内容健康、合法、真实的义务;第二,提供商对消费者负有有限的谨慎义务的。如淘宝商城中《商品如实描述规则》中就有相关规定。第三,保密义务。非经用户同意,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向任何第三方披露、转让、使用或出售交易当事人名单、交易记录等涉及用户隐私或商业秘密的数据。第四,资料存储管理义务。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尽谨慎义务保存在其平台上发生的网络交易的相关信息、记录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使其日后可以调取查用。第五,信用管理义务。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可为交易当事人提供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系统,与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披露制度以警示交易风险。

三、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民事法律责任分析

平台提供商对使用其提供的交易平台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民事责任是受服务关系和交易关系之间的联系和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两方面的影响的。第一,真实身份确定责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容易隐藏当事人的真实身份,从而对交易安全带来影响。如果平台提供商没有或者疏于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二,用户隐私保护责任。平台提供商不仅要防止他人利用非法手段盗取,同时也不能利用自己拥有的用户信息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第三,平台提供商对于平台上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的责任。第四,平台提供商的证据控制责任。平台供应商应该对交易中的要约、承诺等关键性证据直接进行控制。第五,交易平台安全保证责任,这是网络交易平台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从技术上及客观上却无法保证网络交易过程中各种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不发生变化,交易安全和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不受到威胁。因此,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可以在履行了法律和服务协议所规定的合理注意义务和提醒告知义务的前提下免于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汪涌,史学清.网络侵权案例研究[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72

[2]曹恒民,党文强.论平台式B2C中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义务[J].中国商界,2010(06):145

[3]韩洪今,陈蕾伊.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法律责任[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9(01):99

[4]刘晓纯,马兆婧.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民事法律责任[J].天津大学学报,2011(05):76-81

作者简介:

网络交易方式篇9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也日益增多。而不同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之间由于提供的服务及盈利模式的不同,其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一致。以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唯品会为例,对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唯品会;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61

电子商务日益发达的今天,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作为电子商务的中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国内的淘宝网,国外的eBay,都是大众熟知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近年来,除了传统电商淘宝网继续保持业绩的强势增长外,一些新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也开始崭露头角,大放异彩。如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唯品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唯品会自2008年运营至今,已拥有过亿的注册会员。其依靠独特的“精选+导购”的在线折扣零售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淘宝网的发展之路。2013年3月,唯品会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而在艾瑞咨询的“2014Q1中国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和“2014Q1中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市场占比”等研究报告中,唯品会与天猫网、京东商城跻身前三。唯品会的成功,得益其独特的经营模式,而这种新的模式与传统电商淘宝、天猫有着很大不同,这也就使得唯品会这种新型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的法律责任值得我们探究。

1 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法律地位简述

目前在我国,关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的法律地位,大致有以下几种学说:

1.1 “卖方或合营方”说

该学说认为消费者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成购物,整个消费过程都离不开网络交易平台的支持,所以应当认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具备卖方身份,至少是与直接卖方共同经营的一方。

1.2 “柜台出租方说”

该学说认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类似于商场中的柜台出租方,卖方通过和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签订网络空间租赁合同,从而获得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的网络空间进行货物的出售。

1.3 “居间人”说

该学说认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类似于现实中的居间商。即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为潜在的交易双方当事人提供交易机会或媒介服务。

1.4 新型服务中介提供商说

该学说认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提供的是一种能够让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完成交易活动的新型中介服务。

2 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归责原则

在网络交易活动中,由于买方居于弱势地位,一旦发生产品质量纠纷,买方往往很难找到卖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资金雄厚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则很容易找到。为了充分保护买方的合法权益,在早期的西方国家大多对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采用严格责任。但网络交易纠纷层出不穷,严厉的严格责任损害了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利益,从而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上,严格责任显然对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是不公平的。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归责原则也逐渐从严格责任转变为过错责任,即以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是否存在过错作为承担法律责任的标准。

笔者认为,对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到底是应该承担严格责任还是过错责任应当根据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在交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判断。不同的网络交易平台在交易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1)交易辅助型,即该类型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对消费者的交易只起到帮助引导的作用,如为卖方提供网络店铺,商品宣传,商品展示等。而交易的核心部分比如商谈价款,支付货款,选择交易方式等仍是消费者与商品售卖方直接商定,交易平台不予干涉。如淘宝网、天猫网等。对于辅助型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为在辅助型网络交易平台下,交易平台提供商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价的平台,为买方和卖方提供了充分接触的机会,但并不是交易行为的当事人。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平台提供商仅仅承担及时披露和合理审查的责任,不对交易本身负责。所以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只有在违反了法定义务的情况下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交易主导型,即该类网络交易平台主导交易的全过程,直接决定交易是否能顺利完成,如直接以交易平台的身份与消费者商谈商品价格、确定交付方式、负责产品售后服务等。交易过程中,商品卖方不与消费者接触,消费者只需通过交易平台即可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如唯品会、赵涌在线等。对于主导型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该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因为在主导型网络交易平台下,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提供商作为交易行为的当事人,实际上起着卖方的作用,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消费者也并未与真实卖方直接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不仅应该承担及时披露和合理审查的责任,还应当承担和卖方等同的责任。

唯品会与淘宝网最大的不同在于,淘宝网只提供交易平台,买家和卖家的交易过程淘宝网不予直接干涉。而唯品会的卖家只负责提供商品,至于商品的出售、交易的进行全部由唯品会负责。由此可知淘宝网属于交易辅助型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而唯品会则属于交易主导型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因此唯品会应当承担比淘宝网更为严格的法律责任,故其适用严格责任原则更为妥当。

3 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理清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仅能对买卖双方的权益进行更好的保护,也可以更好的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根据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地位和特征,可以发现第三方出网络交易平台应承担以下六个方面的责任:

3.1 交易规则合法责任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第三方网络交易交易平台不断涌现,除大家熟悉的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外,像1号店、乐淘网等知名相对较小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也大量涌现。而目前第三方交易平台都有着各自制定的交易规则,这些交易规则虽然可以各具特色,但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只有在合法合理的交易规则下进行交易,才不会损害买卖双方的权益。为此,2014年1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对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在交易规则的制定上做了相关规定。

3.2 用户信息保密责任

由于网上交易的特殊性,用户的大量个人信息以及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信息都会汇聚到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上,用户的这些信息,不仅存在经济价值,而且可能涉及用户的个人隐私。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会对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所以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有责任对用户的信息保密,并应当采取相关措施,提高用户信息的安全度。

3.3 广告担保责任

目前,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产品的宣传广告,如淘宝网、京东商城等。通过对刊登的产品广告进行收费,成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盈利的手段之一。对于这些产品广告,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作为广告的者,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一旦发生虚假宣传侵害卖方权益的事件发生时,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当根据《广告法》承担民事责任。

3.4 交易活动审查责任

对交易主体资格的审查。网上交易活动涉及买方、卖方以及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作为网上交易的媒介,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拥有者买卖双方的详细信息。对于买卖双方信息的真实性,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应当承担信息审查责任,对于提供的信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买方或卖方应当禁止为期提供平台服务。特别是类似如淘宝网之类的C2C网络交易平台,拥有着大量的个人卖家,这些个人卖家由于数量庞大,且国家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监管,这就要求相关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承担起相关的审查责任,确保交易过程的安全。

对交易活动内容的审查。由于网上交易比现实交易更具隐蔽性,不少犯罪分子选择通过网上交易来出售法律法规禁止的相关物品,而交易活动的详细信息只有卖方、卖方以及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了解。这就要求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应当对交易活动的内容进行审查,一旦出现违法交易,第三方网络平台应当及时关闭交易,并将违法交易信息告知相关监管部门。

3.5 正确传输数据信息责任

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如果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不能保证交易平台系统的安全稳定、信息数据传导的准确保密,将会直接损害用户的权益。所以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水平,避免技术性错误的发生影响用户的交易。而由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自身技术原因导致的交易失败或错误交易导致买卖双方产生经济损失,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应当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3.6 遵守公序良俗责任

网上交易由于以网联网为媒介,很容易突破传统交易中的地域限制,而近年来海淘代购逐渐兴起,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通过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自由买卖成为常态。这就要求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在提供服务时应当遵守各自国家的公序良俗,对于各个国家特殊的社会秩序,风俗习惯应该予以尊重,对于有可能破坏公序良俗的网上交易进行禁止。

参考文献

[1]张楚主编.电子商务法[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网络交易方式篇10

“网络创业”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由于网络创业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服务相对便捷、个人易于管理、白领工作特点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创业方式。近年来,对于多数准备网络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存在许多困惑,特别是对于完全没有网络创业经验和创业资本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创业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创业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形式,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平台的网络创业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特点

互联网是一个汇集了人类各种需求和机会的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7月15日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用户达2.77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高。,’[1]微软创始人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休学创业获得的巨大成功的事例,激励着每一个就业困难时代的大学生。一般而言,大家认为1999年4月的学生公司一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网络公司,紧接着,1999年6月注册成立的清华大学邱虹云参股的学生公司——视美乐公司成为大学生以技术参股协同创业的典型范例。[2]1999年8月,北京的清华创业园成立,初期就有11家学生公司入住,其中就有颇为著名的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鲁军创办的北京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3]2004年首届中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活动中,全国上万名大学生在短短三个月内成交额达681万元。[4]综合这些创业范例,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网络创业门槛较低

“网络创业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没有太多的资金,就是自我雇佣和自负盈亏,是网络创业的个体户层次。另一种就是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具有大量的员工的企业类型。”[5]大学生网络创业一般属于第一个层次。在资金、人员、经验、风险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和局限,一台服务器和一个后台支持的数据库,加上只要热爱网络、熟悉网络,就可以去开设网络公司或网站赚钱了。在这个平台上只要有好的理念、思维和营销策略,加上勤奋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二)网络创业前景广阔

我国商务类网络应用表现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的门槛降低,网络渗透的重点从低龄群体逐步转向中高龄群体所致。可以说互联网发展空间很大,网络创业大有可为。同时,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这些都为大学生网上创业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三)网络创业具有多元化的优势

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环境看,他们处在一个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校校园,这里往往是产业革命和技术传播的发源地,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大学生网络创业出现多元化趋向。从技术、产品到服务方式都比较灵活。从经营方式看,大学生网络活动也呈现多元化创办网站、网上开店和网上自由职业,可以说网上创业自主性强,时间比较灵活,工作地点不受限制,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多样性特征。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分类及基本模式

当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种类也日新月异,分类依据也各不相同,主要分类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是按照网络形式分类,主要分为网店、论坛(或社区)虚拟货币、网站广告、有偿调查等形式。

二是按照交易形式分类,主要分为实物交易与交换、虚拟货币交易等形式。实物交易主要指有实际商品买卖的交易方式,大学生所开的多数网店的买卖交易基本上都是实物交易。虚拟货币交易指通过实物货币充值为虚拟货币消费的经济行为,目前在网络中应用也十分广泛,许多网络游戏的点卡交易、装备交易、VIP下载交易等都可以通过虚拟货币交易方式来实现。

三是按照商业模式分类,网络上的这类交易方式主要分为B2B(BusinesstoBusiness)、B2C(BusinesstoCustom)、C2C(CustomtoCustom)二种方式。B2B是指公司对公司的商业贸易方式;B2C指商场到个人的零售交易方式;C2C指个体之间的商品交易模式,多数个人网店即属于C2C模式。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二种方式都存在,但以小型的B2C方式占主导地位。

以上二种模式分类的依据不同,其中第一种分类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

网店是大学生创业中最常见到的一种创业方式,主要是将传统的实体店面形式的百货商品交易发展到网络交易平台。主要运营模式是:①消费者网上选择购物;②付款到第三方平台;③店主通过普通或快递等物流方式发货给消费者;④消费者通知第二方付款给店主。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不少网店都以此为依托。

论坛(或社区)虚拟交易是一种新型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方式。多数论坛采取收取费用后给用户账户充值虚拟货币的方式,因此论坛虚拟交易不为大多数人熟知,特别是低层次网民。主要模式是:①用户向论坛(或社区)缴费;②论坛管理人员确认收款后向用户账户充值虚拟货币;③用户使用虚拟货币付费浏览、查询或下载有关高级信息资料。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介入论坛社区模式的占有较大比例,服务群体以高层次网民占主导地位。

网站广告是目前互联网络发展中最为成熟的经济盈利模式之一。服务者在网站上放置有付费服务的广告,通过点击率以获得利润。主要模式是:①创业人员到有关公司网站注册账户,选择与自己网站相关的广告;②创建自己的网站,放置注册申请到的广告;③互联网上网民登录网站并点击广告后,创业者的账户上会产生与点击率相关的广告费。事实上,互联网上97%以上的网站也都是依靠该模式盈利。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此类模式。

有偿网络调查是伴随着网络信息调查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创业模式。主要创业模式是:①创业者注册账户完成有关调查以收取佣金;②发展下线,依靠下线完成创业者承揽的调查任务,从下线收取提成。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介入这类模式者较少。

不同的网络创业模式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同时它们之间也有符合网络经济的相似点以及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大学生网络创业需要同时关注共性与差异,结合自身优势,选择最优的网络创业模式。

三、当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短缺

在校大学生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庭供给的主要是生活费和学费,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大学更多的是让孩子学习,而不是创业,所以一些创业者主要是利用向他人借来的资金进行创业。资金问题限制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规模和形式。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他们只能选择一些简单的网络创业模式,这正是许多大学生网络创业者面临挫折、轻轻折翼即一跌不起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技能和资源不足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很多所大学没有开设相关创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课程。就创业本身而言,大学生更多的是激情而不是理性。大多数学生都是从书本上来认识网络创业,知识面不够开阔。同时,他们还缺乏社会资源。刚步入社会,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和行业内的资源,如人际资源、货品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占有面往往很窄,这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时所花的成本要高出社会平均成本很多。这些困难与壁垒,令不少大学毕业生面对网络自主创业时裹足不前。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缺乏良好的环境

就网络创业而言,我国目前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够发达,网络交易的信用不足,缺乏规范、规则和必要的法律,没有形成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条件。由于相应法律法规的缺失,网购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消费者,也束缚着行业的发展。国内各企业及电子商务运营商各自为战、自行产品信息,存在着产品信息不规范、不共享,产品信息相关增值服务不丰富,假冒伪劣产品信息充斥网络市场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电子商务深化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当前我国的社会诚信文化缺失,网络商业欺诈现象时有发生,这也给大学生网络创业带来了难度。

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相关法律建设

网络创业和现实中的创业存在有一定区别,这就必然导致在法律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必然出现一些不利于网络创业的其他因素。其实,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够发达,网络交易信誉不足,缺乏规范、规则和必要的法律,网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电子商务存在产品信息不规范、不共享和不透明,假冒伪劣产品也充斥网络市场,严重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为此,有关立法机构应重视和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公平、有序的网络竞争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和培训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要进行创业观念、创业技能的培训,作为高校还要积极进行创业指导教育。创业观念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改变传统封闭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地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自主精神,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灵感。就创业技能而言,就是要学会沟通,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学会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网络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诚实经营、合法劳动的意识。比如建立开办“创业论坛”、建立实训基地、通过“手把手”授课、轮岗锻炼、注重对学生的网络创业进行跟踪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网上的创业方式,为在校学生提供网络创业的指导、培训和实践机会。还可以安排相关专业人员给学生重点讲授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或者安排科研技术人员到学生网络平台给予创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为网络创业提供可靠保障。

(三)积极培育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给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良好的政府和社会环境。可以说大学生网络创业是一个涉及各个层面的和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得许多有想法、敢于创新的学生从中脱颖而出。就目前的创业情况而言,大学生在创业融资方面还有不少制约因素,相关的配套服务还有很大空白,这些都是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创业环境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公平竞争的氛围,不应该强调某个阶层或团体的特殊性,如果有激励机制也应该面向全社会和所有创业人员,最重要的在于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松绑。建议政府建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平台,提供适当的低利息贷款,简化贷款程序,为网络创业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