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十篇

时间:2024-01-30 17:56:07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缺失,使国家在各类考试的管理中难度不断加大,考试的公平性受到挑战。为了遏制这种考试不诚信现象的继续蔓延的势头,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相继制定了规章条例,并采取了一些的措施,但考试作弊的歪风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探讨如何制定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对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

1.1 学生个人因素

第一,学习能力差。高校的扩招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的管理办法与老师的授课方式使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第二,厌学现象严重。各种社团活动、交友恋爱、打工兼职、电子网络等严重分散大学生精力,一学期只有一次的期末考试让他们在学习上毫无危机与紧迫感,学生中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甚至逃课厌学现象时而发生;第三,对待考试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方面是对自己学期学习的检验,另

一方面也与个人评优评先、入党、就业等紧密挂钩。有的人急功近利,被扭曲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考试的诚信度,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一心追求合格以保证毕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追求高分以获取奖学金,从而出现考试时不择手段的行为。

1.2 学校教育因素

①考试选拔功能的异化。考试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可过度异化就会使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如今,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资格,以及学位的获得都与学生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切身利益与考试分数息息相关,不论是平时不认真企图顺利拿到学位证的学生,还是那是那些想拿到奖学金、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生都愿意在考试时铤而走险,尤其在监考宽松的情况下。②考试管理制度不完善。考试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是指考试前清场不彻底,考生任选座位,监督力度不够、监考不严厉的情形。一般来说监考人员都会给违纪学生机会只要学生动作不明显。监考人员不愿做作弊登记,一是碍于情面内心里不想抓学生,二是不想麻烦。监考教师的不严格、不负责任在客观上纵容了考试作弊这一歪风邪气,给学生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是指学校有关部门没有严肃考风、考纪,对考试作弊现象缺乏明确的说明,处罚力度不够。

1.3 社会、家庭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思想文化多样,传统诚信观念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大冲击。在各个领域普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食品安全、工程质量、学术造假等事件层出不穷,社会上诚信价值观缺失,诚信危机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未能将孩子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诚信方面出现问题时,家长未能及时教育,还以为是幸运了,这是助长了孩子的诚信缺失。

2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的对策

2.1 开展学风建设

学校应通过开展学风建设,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首先,各位老师需要传承“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严谨治学,从严治教,以优良的品德感染学生,以端正的教风推动学风建设。其次,学校应开展关于诚信考试教育和学风建设的主题班会,并通过校园展板、校报杂志、学校网站等媒介形式宣传学风建设和诚信考试的必要性。各班成绩优秀者应及时帮助后进学生,配合老师解决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此外,在考试之前,学校应组织大学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诚信考试的必要性。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以诚信考试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考试观念,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源头上预防考试作弊,对加强大学生诚信考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诚信影响的活动,其内容包括提高诚信觉悟和认识,陶冶诚信情感,锻炼诚信意志,树立诚信信念,培养诚信品质,养成诚信习惯。诚信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前提,是大学生诚信自律的基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作用。从家庭教育来,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注重拓展诚信教育的内容。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的诚信品质。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诚信教育方式的创新。

2.3 丰富考核形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学生之所以对分数高度重视,重要原因就在于“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在作祟,打破对考试的过度迷信就应该使考核形式更加多元,比如理工类减少对死记硬背内容的考核,或者在卷面上直接给出公式类的内容供学生参考,毕竟我们着重培养的是一种素养和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本领,没有必要在公式上为难学生;比如社科类的考试可以采用开卷的方式,因为我们要考核的是学生们论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必要在记忆力上较劲……当然这也不是走向完全取消考试的另一个极端。考核形式多元化之后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打破总结性评价的权威,把阶段性、形成性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掌握好权重的分配,把平时表现、理论考试、创意创新、技能操作等有机结合,减少学生对考试的极端反应。

2.4 强化家庭教育,构建社会诚信氛围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家庭对孩子诚信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通过家长自身言行,从身边、电视网络等事例的正确分析引导,让其懂得诚信的重要性,懂得不诚信是要付出代价,从小在孩子心灵筑起一道诚信的堤坝。在社会中对具有强烈公民诚信意识的行为要给予广泛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与感化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公民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责任,培育学生的诚信;对不具备公民诚信意识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批评和道德谴责,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崇尚美德、人人具有公民诚信意识的健康的、良好的、是非分明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问题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人们根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作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个人诚信品质对其发展、国家的未来、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接触较高的一个庞大群体,理应是自觉遵守诚信的模范,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存在着背弃诚信的现象,尤其以考试作弊最为严重和明显。这种现象在高校里日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

当代大学生中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甚至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随着社会对于毕业大学生的证书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培训、技能证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滋生了很多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大学各课程学分以及技能等级证书的事例。考试作弊无疑成为一些大学生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

(一)考试作弊现象普遍存在

考试作弊在不同成绩水平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的大同学基础薄弱,平时对于学习不上心,对课堂知识掌握比较少,在最后的考试中抱着冒险的态度采用作弊。成绩中等的学生平时只能算基本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为了保证考试的通过,采用考试作弊的手段以防万一。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需要好的成绩来争取各项评优和荣誉,也会在考试过程中运用作弊手段。

(二)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

在各种类型考试当中,大学生的作弊手段非常多,有个人作弊,也存在团队作弊。个人作弊是个人在考试前提前准备小纸条或其他存储工具记录相关考试信息,在考试过程中利用监考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进行抄袭或者在考试过程中对其他学生的试卷上进行偷看等方式获取考试信息。团队作弊是几名考生在考试前已经商量好作弊手段,其中包括主动为他人展示考卷、传递纸条、轻声讨论、互换交卷、替考、利用各种身体姿势传递暗号等手段进行考试作弊。

(三)考试作弊工具的多样化

大学生为了进行考试作弊可以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进行作弊。从原始的制作小纸条到现在利用电子存储工具、电子信息传递,甚至考试中通过手机上网来搜索考试信息,也有通过私下讨论制定的各种身体动作来传递考试信息。考试作弊工具的高端化、现代化、隐性化、小型化、令监考老师防不胜防。

二、大学生不能诚信考试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复杂因素影响的结果,有社会大环境影响,也受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程度、学生个人原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在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大多数人都知道抛弃诚信是错误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通过不诚信手段获取各个领域成功的现象。虽然诚信这一传统的道德观念并没有从多数人心中消失。但随着人们对物质刻意追求攀比下,精神文明淡薄的人也不在少数。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都可以选择不择手段,不在乎对他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害,正因为这样,才使很多人面临着诚信危机。这对大学生的单纯的诚信观念带来了较强的冲击,这种风气直接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评价出现利益化倾向,使大学生缺乏对诚信的认同。

第二,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如今,学生的很多评选都与学生考试成绩直接挂钩。因此,大部分学生为了与自己切身利益会选择在考试时铤而走险,从而导致坚守诚信的大学生不能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考试弄虚作假的大学生有利可乘。

考场监督处罚制度不完善。很多考试考前不能很好的清理考场,考试过程中考生座位的不固定或者固定方式不够多变。监考老师错误定位“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对于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不能有效果断的制止,监考的不严格、不负责任也纵容了一些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对于考试作弊学生的处罚模棱两可或者只是口头教育都会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大学生诚信教育落实不到位。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是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不够忽视的内容。诚信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缺少改进,诚信教育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第三,学生个人诚信理念没有形成,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复习又不充分,在考试过程中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在考试中能够通过作弊来及格。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获得相关荣誉而选择作弊,这类学生对考试成绩有很高期望,还有就是对于别人作弊不服气,感觉吃亏的学生,他们认为别人能通过作弊达到各自想得到的效果,觉得心理不平衡,从而也跟风参与到考试作弊的行列中去。虽然大家都知道考试作弊是不可取的,考试作弊会受到严厉的处分。但是很多学生还是在考试过程中选择作弊,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性质认识不到位,另外,学习不认真、自我控制力差,是非辨别能力弱、抵制诱惑能力不强都能使大学生参与到作弊行列中去,从而丧失考试诚信。

第四,家庭教育环境的不良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学生从小建立个人诚信的启蒙老师。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家庭的父母偏重于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正确的诚信观念,导致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已经是大学生诚信建设中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深入分析大学生诚信危机所反映的问题,从与学生能够接触的各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完善、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度。

(一)加强社会、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加强完善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建立。大力宣传大众诚信意识,努力使诚信成为人们道德行为规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个领域贯彻诚信的重要理念。建立健全相关社会评价体系,对缺乏诚信的人或事情进行严厉的打击。给大学生塑造一个良性的诚信意识培养环境。

(二)学校完善各项诚信教育体系和制度

学校通过各种宣传方法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宣传,使诚信教育随时随地的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通过课堂或者讲座的形式组织大家学习诚信教育内容。另外完善对考试纪律的管理处罚制度,对于考试作弊行为必须要果断处理,要对被处分学生跟踪帮助,与他交流并督促其在思想上认识到诚信考试的重要性,在严抓考试作弊的同时也要加强监考老师责任心的培养。对于监考过程的松懈和不作为要严肃指出,并根据情况可以给予相应的警告和处罚。改善大学生评优条件,在各项评比过程中加大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比例,对大学生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建立良好的学风和学习生活环境

良好的学风建设是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老师之间的教学比赛,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诚信道德规范的认识,并在实践中逐步树立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胡小进.从考试作弊看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3.

[2]周佳.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诚信外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

[3]佘丽.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问题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5.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3

[关键词] 诚信;考试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1)12-018-04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诚恳;信即守承诺、讲信用。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诚实为本、言行一致。通俗地讲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古书《中庸》说“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管子》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论语》说“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些都明确将诚信的美德看作是天下伦理秩序的基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诚信是立身、立业、立国之根基。诚信的社会是其成员普遍诚实守信的社会。然而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巨大的诚信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在考试活动中有明显体现。任何一个和考试打交道的人(包括考生、考官、考试命题者、考试管理者等)都遭遇过别人不信任的目光,同时也把这种不信任的目光给予过其他人。社会诚信通过社会个人作用于社会关系,诚实、坦诚等个人内在的品质是使其社会行为能够遵守契约、信守承诺的心理基础。[1]上世纪80年以来,特别是近一段时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造成缺乏诚信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的失信行为情况比较普遍,其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从社会学观点的角度来说,这种超出个人特定生活环境的公共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社会而非个人。对于任何一种缺乏诚信的行为,失信者都难推卸其责任,他们大多利欲熏心,不讲道德,败坏整体社会的诚信环境,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应该受到谴责和制裁。但是社会失信行为出现得如此广泛,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第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诚信问题出现的社会文化因素;第二,相对应于传统文化的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体实践中的失误是诚信问题加剧的历史原因。可以看到自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没能使传统的社会诚信道德及时向现代意义上的诚信道德转变,而且还使得传统的诚信根基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这个转化过程的失败是造成当前广泛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的社会历史原因。只有在理论上清醒,才能在行动上坚定,理论和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诚信问题时,只是发泄感情上的激愤并仅靠舆论上的空洞谴责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以上对于失信现象历史和文化两方面社会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社会环境,使得诚信行为深入人心,一方面来讲,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和指导,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较多地接受现代的诚信观念,这里的社会化包括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另一方面,就需要有关组织加强社会诚信的相关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只有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才能从个人的道德约束和社会的制度约束两方面共同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显而易见,这个过程会持续一定的时间,但只要能坚持加以实施,我们社会的失信问题要解决就有了希望。

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等等。但最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对诚信本身的真诚信仰。在传统道德教化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中国,大多数人从理论上都知道不应当抛弃诚信,参加考试的绝大多数考生也都能认识到抛弃诚信是错误的。于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道德悖论:理论上人们似乎都知道不应当抛弃诚信,但现实中抛弃诚信的依然大有人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道德悖论呢?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诚信危机表面看起来似乎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周围的大部分人还是讲诚信的,诚信这一道德观念并没有从我们多数人心中消失。但是,自从“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蔓延开后,物质追求无休无止,精神境界一片废墟的大有人在。由于没有任何真正的精神信仰,导致灵魂里没有自我道德约束准则,缺乏自觉追求完美人格和崇高境界的动力,因此凡事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功利,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可以不择手段,至于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损害那不是所关心的问题,没信仰的人对自己做过的不信用、不道德或不诚实的事情没有“问心有愧”。正是如此,才会有这么多人面临诚信危机。

二、诚信考试系统构建

诚信考试的系统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社会方面加强诚信社会建设,一是从个人方面加强诚信档案建设。

显而易见,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是构建诚信社会、公正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扼制考试作弊之风的根本途径。考试是一种社会活动,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只有参与考试环节的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考试规范,才能发挥考试在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因而,诚信考试和诚信社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诚信考试作为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构建诚信社会同步并行。维护和发展诚信考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风尚,有利于促进诚信社会的形成,没有诚信考试,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诚信社会。另一方面,诚信考试必然要依赖于诚信社会,依赖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诚信社会的建立,将为诚信考试、和谐考试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反之,没有诚信社会,诚信考试就会失去社会基础,成为空中楼阁、一纸空文。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诚信已经成为全社会大力推崇的社会公德,在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民族整体道德水准及综合素质将会大幅度提高,建设诚信考试的社会基础及外部条件越来越成熟。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借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时机,研究并探索建设诚信考试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建设国家各项诚信考试的实践中有所作为。“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不仅是构建诚信社会、公正社会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扼制考试作弊之风的根本途径。”[2]

长期以来,对于考试作弊的现象,人们普遍存在着善恶不辨的问题。大部分人在心底里并没有将考试舞弊看作是多么严重的“恶”,再严重也只是认为这种行为不老实,根本没有考虑到考试问题上存在“善恶”问题。这种观念类似“窃书不算偷”这种观念,因为只是违背了教育体系内的规则,而我国传统文化就有将教育与读书神圣化,因此连作弊这种事也被漂白化了。正是存在这种荒谬的观念,大部分人把考试中的不诚信行为看作是无伤大雅、无关原则问题的,以为考试舞弊只是权宜之计,与人的德行无关。殊不知,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体制的严密性,大部分考试直接关系社会资源的分配,考试作弊的行为不仅触犯社会公共道德,而且从出发点来讲是自私邪恶的。只有真正地把考试作弊行为视为邪恶不可原谅,社会才会更自觉地致力于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构建。在现代社会的各种体制下,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考试,而其考试行为是否诚信,将是个人是否具有诚信品质以及诚信程度如何的直接体现。试想一个人,经常在考试中作弊,那么他的其他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会是诚信的。

综上所述,建立个人考试诚信档案,不仅对于用人单位用人、量人和选人的正确、合适与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诚信考试建设意义深远。具体来讲,个人考试诚信档案不是单独保存的档案,应该是个人诚信档案的一部分。正好可以以建立考试诚信档案为契机,在全社会普遍建立个人的社会诚信档案,当然社会诚信档案还包括金融信用等其他社会信用方面。建立个人诚信考试档案这种体制方法是构建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个人诚信考试档案,作弊的长效惩罚机制就能落到实处。在考试中诚信缺失的行为及现象表现出极大的社会危害,不仅影响公平竞争,而且限制个体之间的互动;不仅抑制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加重了教育体制的异化和考试目的的扭曲。正因如此才迫切需要构建诚信考试及诚信考试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其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1)建构诚信的形上基础,让人们有所信仰。信仰的作用就在于让人们有所敬畏拒绝作恶,把诚信作为一种终极境界的追求,将“诚”视为天道自然,视为人的本体。(2)建构诚信的理性基础,让人们能够以守信自律为荣。教育的目的在于“求真,向上,唯美”,学生在考试中的诚信可间接反映学生“向善”的道德素质。(3)建构诚信的人格基础,让人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4)建构外界环境,社会各方协作,支持并互相监督。[3]539

三、人性诚信与考试

道德感化与教育是使诚信考试控制系统实现其效用的重要支撑。考试规章的宣传普及要经由教育感化实现,对作弊行为的惩戒效应要经由教育感化实现,自律机制在道德修养中的构建亦必须通过教育与道德感化实现。显而易见,这种教育不能止步于考前的法规教育,而是诉诸感性的道德教育,它需要尽早地开始于道德与价值开始建立的年龄阶段,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使受教育者从小树立相关的道德观念,在内心修为的自觉层面上发挥作用。

或有论者称,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体制性力量对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是诚信危机产生的原因,因此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强化体制对市场机制的监管,是提高诚信水平的关键所在。但众所周知,正如清廉不能被廉政承诺书所保证。诸多关于提高考试诚信度的建议认为,加大法规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威慑力,提高失信成本,是提高考试诚信度的关键。换言之,作弊可能获得的风险收益必须被其风险成本超过,以能给作弊者带来威慑力。此类观点包含着较大的强制意味,但却对铤而走险选择考试作弊,置诚信于不顾的行为解释失效。所以,诚信道德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反是法律有效性的形成要倚重人们道德层面的自觉认同。对于没有从心底里认同法律的人来说,法律是一种异己力量。这样不但不能杜绝考试作弊,实际情况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治标不治本,考试作弊反而会越演越烈了。因此,考试诚信的可能性必须由内在修为解释,而不能由外在制度得以解决。直观的事实是,考试的是人,考试是人建立的考试,诚信考试的意义更是在于人的意义。古人讲究“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说白了,佛家的“治心”与基督教的解决灵魂空虚问题,说的都是信仰的问题。共同追求的都是人的生命价值,人生崇高的境界,和心性修养的完美人格。考试首先是对人的道德的检验,惟有经历过这一意义的检验,考试的公平公正才能在此基础和前提上展开。

解决不诚信问题,首先要提高对于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在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学生受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更是如此。因此,考试作弊随考生年龄的增长而越演越烈就不足为怪了。那么据此岂不是得出接受教育越多考试作弊可能性越大的结论?一个人接受教育越多,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就越大。考试不仅没有把人教育好,还把人引向歧路,那么,教育岂不是起着负面的作用?那还要教育做什么呢?考试诚信或作弊是行为表现,背后是知识、情感、意志的共同作用。从小学生到成年人,谁都知道考试要遵纪守法,作弊是不光彩的行为,每个人都具有这方面的知识是不成问题;但要真正认同这一知识,上升为价值观,且能经受住各种诱惑而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考试诚信正面教育带来的正向功能是鼓励和嘉奖考生在考试中讲诚信。而负面教育带来的问题是怂恿和教唆考生在考试中作弊。总体上说,学校教育是正面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在考试中要讲究诚信,另一方面促进情感、意志的转化并落实到行为上。然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渗透在人的成长中,由于整个社会诚信度不高,对考试带来的直接影响大,具有很大的负面性。相当多的人因为考试作弊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收益多多,其结果就是使越来越多的后来者仿效并愿意铤而走险,故不可简单地把考试作弊归结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负面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着学校教育的正面的功能;考试诚信是社会诚信的一部分,学校不应该承受考试作弊的全部责任。

不能仅仅将诚信看做是结果,它更是一个过程。而作为过程,诚信就必须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停滞的。正因如此,诚信需要人们去尽心地创造和争取。而这个争取、创造诚信的过程也就是超越的过程。在这里超越的意义对于诚信考试这个范畴而言,就是是否能够突破人性的虚假和伪善的过程。以这个角度来理解,真诚的意义并非在于简单地否定“伪”。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真诚的同时又不愿意正视真诚所孕育出的虚伪性,以致于不仅做不到真诚,反而无法逃脱虚伪的终局。真诚并不是伴随人天性的,需要通过自我的修养与道德要求去实现。并不存在与虚伪完全隔离的真诚,完全否认了虚伪存在的真诚本身就是虚伪。因此,真正的真诚是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真诚本身有可能是在虚伪的欺骗性外衣下才产生。这种情况下,积极承担真诚所附带的虚伪性是一种酷烈如壮士断腕的自我否定。承认自己不真诚需要极大的真诚,这种对虚伪的正视才是真诚的开始。这种对每个健全人格的考试几乎以一种悖论的形式存在。饱含勇气的真正真诚是这样一种选择:当他背后有一个无限可能的谎言世界时,真诚的人总是以他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选择。没有人格,诚信何言?什么时候,我们的人格变得健全,也许我们离诚信的考试也就不远了。也许,我们无须把真诚作为固有的本性,而应当在拷问自己的灵魂和人格的过程中,把诚信当成一个永远需要追求的目标和理想。[4]538

[参考文献]

[1]王效仿.诚信缺失的社会性原因分析[J],天府新论,2004,(5).

[2]江畅.诚信考试控制系统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5-8-24.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4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追求诚信。诚信之风朴实憨厚、历史悠久。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不时侵蚀着洁净的校园。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少数同学身上,反映出道德的偏差、诚信的缺失!欺骗他人的有之,言行不一的有之,作业不交的有之,诚信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当代学生身系国家的未来,肩负历史的使命。我们的国家能否繁荣昌盛,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就在于我们这一代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有没有诚信。那么,什么是诚信呢?所谓“诚”就是忠诚老实、诚心诚意、言行一致、不撒谎、实事求是;“信”就是遵守信用,严格履行和遵守诺言。诚实守信就是做人要真诚,言行要一致,言必行、诺必践。现在,国家已把“诚信”写入新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中。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诚信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抓好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三大重点。因此,诚信教育事在必行。通过诚信教育可以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品质上得到升华。

同学们,我们新郑中专已济身于国家重点中专之列!“团结、文明、诚信、创新”八字校风已深入人心,“以道立校、追求卓越”已内化为全校师生自觉的行动。但是,学校还要进一步的发展,学校的品位还要进一步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全校师生继续高举“负责”的大旗,诚实守信,不断进取,努力拼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学会诚信,坚守诚信。只有弘扬诚信美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才能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荣,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遵纪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诚信、讲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5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措施

诚实守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当今社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可以说,自古至今,诚实守信一直是人类社会和谐交往沟通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当代大学校园里,诚实守信问题却越来越让人担忧。因此说,诚信教育迫在眉睫,如何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是本文主要分析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一)考试与学费方面的诚信缺失

考试是现代高校普遍采取的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学生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学习,考试合格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学生经常上课开小差,学习不刻苦,不认真,平时不注重学习,就不容易通过考试。然而,一些不怎么用功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就想尽各种方法作弊,如利用手机作弊、考试时夹带小抄等。许多学生将考试作弊看做一种很正常的行为,他们说,为了能够通过考试,作弊也没什么大不了。作弊跟、道德、做人、诚信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思想观念不仅影响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后树立诚信观念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另外,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故意拖欠学费。一些学生将家长给交学费的钱用来谈恋爱、买电脑、换手机,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拖欠学费。还有,近年来,高校学生故意拖欠助学贷款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经济困难的学生根据国家惠生政策享受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学生在毕业后,本已经有了偿还贷款能力,却找出各种理由故意拖着不还,这种信贷危机,使我们意识到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二)社会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学校和家庭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当今社会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始终还存重智轻德的问题。一些高校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忽视情感教育。将本应高度重视的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更有甚者,有些教育者本身就诚信形象欠佳,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诚信理念的树立。其次,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诚信理念的树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成绩的好坏,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只强调学生对自己负责,一些家长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就有不诚信的现象,家长自身不诚信行为的影响,也是学生诚信缺陷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由于许多学生在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导致许多学生存在惰性思想。自私、心理脆弱,责任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都容易导致在日常生活中诚信的缺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诚实守信这一原则。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

(一)加强诚信环境建设,营造诚信校园氛围

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不仅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而且应该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使学生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另外,加强诚信环境建设,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尤其是辅导员的素质更加重要。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诚信环境优化,大学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懂得为人师表德为先,以身作则,循循善诱,教师自己应先做到,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同时,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索形成诚信素养的规律,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在诚信教育中,教师要以身示范,作好榜样,自觉加强自警、自励,“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学生树立起“诚信”形象。

(二)推行诚信档案制度,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不能够仅靠诚信教育,要想让大学生从内心树立起诚信意识,还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在制定诚信评价机制时,要体现诚信的基本内涵要求,如学生违纪违规惩罚制度、优秀学生的评定制度、奖学金的评选制度等,都要体现诚信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另外,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也是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奖惩状况、品行说明、信用记录等进行记录,定期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依据个人档案诚信等级评优获奖。还有,学校应施行预防监督机制,在建立诚信档案的基础上,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监督,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严重不良行为记录和严重不讲诚信的人,要严厉处罚。

综上所述,诚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缓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才能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邓琳.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及诚信教育的途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2] 蒋笃君.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3] 黄仕强,李莉,曾赛波.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2(30).

[4] 张凯,朱雪琴,张一飞.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6

基金项目: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2011-2015 年)“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研究”(课题编号:Z20122003);2013 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思政课中的综合运用”。

一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知行关系理论认为,知就是认知,是指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它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认识和评判。

行就是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有目的的行动。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必须从人的认知态度入手。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讲课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诚信是大学生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重要表现。培养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责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加强诚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的考试诚信的真实情况,我们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校的共三届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从自2011 年10 月到11 月,调查对象包括2008 级、2009 级、2010 级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调查法。调查对象涵盖了该校化工学院、能动学院、外语学院等全校14 个学院,再按相同比例对每个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发放等量问卷,分别占发放总人数的33.7%、34.1%、32.2%。调查使用了无记名形式,共发放问卷1100 份,收回1092 份,回收率99.2%,其中有效问卷1058 份,有效率96.18%。2011 年11 月学校总人数23660 人,抽样比例为4%。

二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在问卷设计时,根据研究需要将问卷分为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两个大的方面,自主设计了50 个问题。为了比较好地反映出大学生在考试诚信方面的行为表现和认知态度,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分别对大学生就考试作弊的认知和行为一共设计了两道题。

(一)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行为表现

从行为角度考察,调查显示,在考试中,有34.1%的学生从来没有作过弊,而65.9%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有作弊行为。有过作弊经历的大学生占到被调查者的一半还要多,这个调查结果是惊人的,说明考试不诚信问题在当今的高校校园里是非常突出的。调查数据见下表:

(二)大学生对考试诚信问题的认知态度

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考试诚信的呢?我们来看看大学生是怎么想的。在回答“你对考试作弊的看法”时,调查结果显示:37.6%的学生坚决反对作弊,其他大学生则表示可以理解或者赞同作弊。其中坚持考试作弊“有违道德观,坚决反对”占了37.6%,虽然是比例最高的,但不到总数的一半。

有34.4%的大学生选择“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大”,反映出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明白应该诚实考试,不该作弊(即知),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却反映出明知不对而为之,对作弊行为表现出更多理解,更包容的态度。

16.4%的大学生选择了无奈,不作弊会吃亏。这暴露出高校管理环节的一些漏洞。考试成绩是大学生在评优、评奖学金、入党、保研等环节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考试成绩的,学生间的竞争在所难免。一些学生通过作弊提高成绩后,在评优等奖励时占了便宜,会引起不良影响,“榜样”会引起他人效仿。当没作弊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考试不诚信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好处,如获得奖学金、评上优等生,便会产生不公平感,不作弊会吃亏的,这会引发认知与行为的矛盾,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会使作弊之风气盛行。

还有8.4%的大学生选择了“只要不被抓就行了”,存在侥幸心理,也给学校管理者敲响警钟。

另外,以上两个调查项目的比较,即从行为表现与认知态度的对比发现,此次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作弊”的认知(表2)与行为(表1)在数据上显现出了一致性:37.6%的人坚决反对作弊,34.1%的人回答没有做过弊,主观反对作弊的人数与实际没有作弊经历的人数多相差3.5%,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被调查大学生在填写本调查问卷时还是实事求是的,也反映出本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我们应该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抱有积极的态度。

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的考试诚信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关于考试作弊行为的认识和态度呈现了多元化的的特点,而且给予作弊行为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有必要对这些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三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 从国家社会层面看,诚信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今中国处于转型时期,传统道德规则面临挑战,现代道德规范的形成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社会成员之间的诚信度下降,反映出道德意识上的个人功利主义观念。但即便是市场经济也是一个讲诚信的经济,坑蒙拐骗等不正当行为也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不耻的。另外,网络、大众传媒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一些大学生考试抄袭作弊提供了物质条件。从现有诚信制度体系分析,具体制度暴露出种种漏洞,社会公平、公正遭到挑战。

2 从高校层面看,学校内部考试诚信体系不健全。近年高校扩招,高校教育遇到新挑战,正经历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日常管理跟不上,考试环节存在漏洞,作弊成本低廉。对于考试违纪的学生,学校迫于就业分配等压力,往往网开一面。不良校风影响大学生诚信的态度与行为。校风是学校风气的简称,它包括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探索氛围,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教师作为道德“知”的传授者,要想使学生知而后“信”并践行,教师自身的言行非常关键。如果教师的言行有悖道德要求,学生自然无法“信”,更无法谈及“行”了。

3 从家庭教育看,存在家长对子女诚信教育缺位的现象。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言传身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对子女的思想行为观念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一些家长更多地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对于思想行为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有的甚至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功利主义、金钱主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给子女,从而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不一致的现象。

(二)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要从大学生自身寻找。此次调查发现,上世纪80 年代出生的人数占到被调查对象的15.50%,而90 年代出生的学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84.50%,说明自2008 年入学至今,“90 后”已经成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数从小物质条件优越,备受家长宠爱,学习管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较以往的大学生要差一些。一些人经常旷课、逃课、长时间上网、过度消费等。他们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有些自恋,接受自我意志力锻炼的机会有限。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出现意志力不强、存在侥幸心理等都属正常。其中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受投机取巧、急功近利、随大流等心理驱动导致失信行为。在竞争压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一些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小群体”的存在让大学生产生归属感,然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不稳定时期,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四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途径的思考

诚信问题属于社会道德领域的范畴。社会道德要“内化”为个人道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大学生关于诚信的认知到诚信行为的转变需要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出现。然而,诚信之风的形成,诚信行为的养成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更需要通过道德约束来形成。因此,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对策应该从法律制度和道德,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来思考。

(一)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传统美德,国家完善信任制度体系的建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非常重视“信”,《论语·为政》中讲“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一个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必须自己讲信用。《论语·子路》讲“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出的事一定得具有可信度;说过的话必定会去做,言与行一致。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诚信的负面因素不会短时期内消失,所以,一方面通过“立”,即宣扬、树立正面的道德规则;另一方面,要通过“破”,即批驳、批判有违诚信的不道德言行。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意识形态。诚信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社会诚信还得落实到个人,人人诚信则社会诚信。

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践行诚信的外部有利条件。大学生常用的作弊手段之一就是夹带缩印资料。曾经看到过内蒙古某高校校园内的一家复印社,在学生进入考试周后立一个告示:“谢绝缩印”。这件事反映出该复印社主人的良知,如果社会环境都如此,何愁没有一个诚信的社会?

国家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因此,国家有能力也有责任为诚信之风的形成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诚信的建立需要道德和法律双管齐下。目前,我国已经搭建了“全国个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其中专门设置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平台强调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目的在于通过“真实记录在校表现,使真正的优秀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守信者受益”……也让“失信者受戒””,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肆意逃课、违反校规、论文抄袭、捏造成绩、助学贷款违约、肆意编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获得各项奖励、伪造社会实践活动……”[1]这反映出我国在推动大学生诚信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存在的不足在于诚信档案并不完整,不能涵盖所有毕业和在校的大学生,以及如何保障有大学生个人诚信记录的客观性等问题仍很突出,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学校层面:健全高校内部考试诚信制度体系

1 为了配合国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真实记录和跟踪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为客观评价大学生诚信基础资料。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考试诚信意识的教育。

2 建立和完善学校考试诚信监督、执行等规范体系。制定严格的监考制度,完善各个监考环节,弥补监考环节的漏洞。配套监督制度、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举报制度等。诚信教育中坚持奖惩并举,鼓励与约束并用的原则。建立和健全行为规范是预防和矫正不规范行为的有力保障。从知行关系看,个别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惩戒,可能会使该种行为再次发生,或者产生联动效应,引起他人效仿。反之,如果正确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或鼓励,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强化而减少再发生的几率。所以,一方面奖励要公正。对于真正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加以宣传,树立正面的榜样。另一方面必要的惩罚必不可缺。对于考试中违规、失信的学生给予实事求是的惩处,根据具体违纪情节给予相应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惩处。当然,无论奖励还是惩处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及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标准,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成绩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是高校育人的目标。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突出地位,积极探索学生评价标准,改革考核方式。长期以来单一的闭卷考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无论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考核方式都面临挑战。考试方式多样化,增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是目前考试改革的突出特点。例如,实行开卷或半开卷考试方式,大幅增加能力测试和基础知识的扩展和应用,避免了单一笔答不容易全面考核教育教学效果的弊端。而平时成绩比重的增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思想品德的考量。

4 发挥教育者的诚信示范作用。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做诚信的榜样。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对任课教师进行持续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整体道德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要制定配套制度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教师要以身作则。例如,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能作弊的时候,首先自己不能在学术上弄虚作假。

(三)家庭教育层面:家长以身作则,诚信示范

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然而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复印,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复印,家庭也可以是创新的复印机。家长是大学生坚守诚信的榜样,所以,父母首先要做诚信的好表率。父母言传身教,表里如一。同时,要积极应对特殊家庭增多带来的新的挑战。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念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离异、单亲家庭出现,再加上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出现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针对这种新的问题家长应该尽最大的可能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抽出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注意子女的思想、行为。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当承担起责任,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行为观念,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进行特殊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给予更多的关爱。对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和思想行为偏差的特殊学生,学校还应该提供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心理辅导。

(四)大学生自我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意志力往往表现为一个人为达到预定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如果缺乏意志力,会使正确的认知向行为转化过程中发生扭曲。意志力强就会在周围环境被不诚信笼罩时洁身自好,能够不随波逐流;在遇到考试难题时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弄虚作假。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有意识地增强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与锻炼,并加以正面的引导,消除急功近利、投机等心理。例如,家长要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创造机会有意识地使之面对挫折,增强为实现目标不折不扣的能力,而不是降低标准更不是包办代替。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拖地、洗碗、洗衣服等。学校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新生的军训是一个被保留下来的很好的锻炼意志力的方式,但是要拿捏好一个“度”,避免流于形式,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制定训练的强度、形式、时间等。

诚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诚信教育是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德育的重要内容,塑造诚信的大学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7

一、 大学生诚信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体制为应试教育,检验学习成果莫过于考试测验。大学生在平时课堂有课堂测验、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还有所应具备的能力资格考试如计算机等级考试、四六级考试。一些学生应对考试学风不正,通过夹带小条或者抄袭他人答案等各种考试作弊行为,而学生心理是面对众多考试,采取作弊行为似乎自我安慰是可以原谅的态度。在校大学生课堂诚信缺失屡见不鲜,普遍表现为:旷课、逃课、点名代答、作业随手抄袭。在专业学术上,更有大学生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盗用他人学术成果为己所用,随意从网上下载拼凑整合成自己的论文。

就业诚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诚信品格的首要检验,在激烈的竞争中当今社会也更重视大学生诚信品质,而一些大学生面对就业招聘盲目浮夸自我,常见诚信缺失表现为个人求职简历造假。大学生在自荐材料中夸大其词作秀造假,例如学习成绩平平却变成门门优秀,担任职务比比皆是“学生会主席”,社会实践更是附上子虚乌有的一些经历,荣誉证书作假“克隆”他人荣誉成果等等。还有些大学生自身就业定位缺乏深思熟虑,擅自单方撕毁合约,求职过程中频频跳槽,另攀高枝严忽视诚信品德,破坏社会就业稳定性和损害了学校诚信声誉。

二、分析大学生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负面影响

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复杂化的大背景下,更多商业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盲目拜金主义、形式主义,违背社会职业道德准则,借机社会经济信用法律不完善,使用各种非法途径造成众多诚信失信现象。如食品行业用次品混入原产品加工制造,经济领域做假账工资拖欠,市场伪劣假冒商品众多,政治官场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等,这些不道德现象如同大气污染笼罩着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致使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受到误导“对这些见怪不怪”,对身边诚信缺失现象抱有“宽容”的态度。严重损害社会生活健康发展,给高校诚信教育造成阻力。

2.学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过度重视德育理论灌输,但是教育内容空洞化、教育方式陈旧、教育理念脱离实际。这种教育模式忽视大学生德育内化自我教育,使得教育形式化缺乏实效性。高校把成绩评定作为学生评价标准,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高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记录,对学生道德行为考核的规定不够全面,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更没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而对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的约束措拖也不够完备。

3.大学生自身素质缺陷

当今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溺爱环境下成长,以自我为中心,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他们自身懒惰对学业自控能力不强,对是非道德判断能力差,缺乏道德自律意识,对于诚信主观明确大方向,但行动践行与道德标准相违背。面对负面消极状况和个人利益荣誉选择时,主观意向摇摆往往无法控制自身行为倒向诚信缺失行为随波逐流。例如考试、评奖、入党、毕业、求职等,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坚守诚信的道德意志力不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1.大学生德育内化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校诚信教育理论最终为其达到的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诚信教育中大学生占主体领导作用,自主践行诚信行为做到积极主动的认同接受从而规范自己诚信行为。这样使大学生自身形成自我约束,思想上认识到不能靠侥幸心理获得荣誉成果,行为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做到知行合一。教育体制可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由外在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需要。

2.多渠道营造诚信氛围

高校教育应脱离死板课本宣读教育,开展多种活动渠道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使大学生走进生活实践诚信行为。比如举办诚信讲座观看教育片、开展诚信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建立诚信教育网站等等,扩宽诚信教育空间搭建诚信教育平台。高校教师做到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带动学生进入诚信教育氛围,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认识诚信的可贵树立诚信准则。

3.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校园风气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 ,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一、高校诚信缺失的现状

1、言行缺乏诚信。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诚信随之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

2、信贷缺乏诚信。1999年,国家推行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重棒。有媒体报道,各高校在5~10 年内的贷款平均归还率不超过80 %。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有29. 71 %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听说过“个人资信制度”,近两成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7 %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

3、考试缺乏诚信。各高校为严肃考场纪律,制定了严格的考场纪律。许多学校要求学生考试时必须凭三证:身份证、学生证、考试证参加考试。对监考老师学校也明确规定监考时严禁看书、玩手机。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笔者经过调查还发现,在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一系列考试中存在严重的答案买卖和聘请“”等现象。

4、就业缺乏诚信。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在就业中脱颖而出,部分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修饰”求职简历上,如修改成绩、制造虚假荣誉证书、虚构社会实践经历等。有用人单位很无奈的说,一场招聘会下来可以同时接触到同一学校几名校学生会主席。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

1、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我国于2002年1月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必须成为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经济,即"法制经济"或"诚信经济"。经过多年的经贸合作,我们发现"诚信"便是赢得合作伙伴,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对即将入世的大学生来说,肩负着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制度的重任,他们的诚信品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

2、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更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缺乏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就可能导致人格缺陷或偏离,甚至可能使其误入歧途。近年来,犯罪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从其根本上来探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接受良好系统的诚信教育。

3、诚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人才是有德之人,而高校培养人才必须以诚信这个做人的基本行为要求为准则。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和校园基础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相结合。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开展校园基础文明建设,逐渐培养大学生文明意识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例如开展“说实话、办实事”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校园内形成讲诚信的气氛,让大学生感觉任何事都可以也应该依赖诚信来办。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走出校门,积极宣传和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使助人者受到表扬,受助者受到感染和鼓舞,形成一种明礼诚信、友爱互助的良好气氛,为形成一个守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而服务。

2、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和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相结合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形成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华中理工大学的涂又光先生提出“泡菜理论”,他认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所浸泡的萝卜、白菜的味道。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影响熏陶着学生的品质。学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重要场所,利用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最后高校还应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和建立合理的整体评价体系相结合。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包括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学习成绩、助学贷款以及各类素质表现。部分学校也可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增加诚信教育的透明度和实效性。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的状况与大学生素质拓展、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将其纳入奖学金评定、升学考试、年度评优、助学贷款等相关评优推荐活动的重要指标,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暂缓贷款等措施,对诚信的先进典型进行通报表扬,真正起到制约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诚信意识。

总之,高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繁荣发展的大事。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运用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积极探索适合各大高校的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为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9

一、医学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

1. 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

从人性的角度而言, 每一个人都有懒惰心理, 即付出的少, 又想获得最大的成绩。医学院校的学习任务繁重,加之现在90后学生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 独生子女偏多, 从小缺乏意志力的锻炼, 加上对学习失去目标、学习动机不足, 怕吃苦者大有人在。懒得上课、懒得复习, 但又想考试过关,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作弊。

2. 虚荣心理。

由于医学院校设有奖励制度及国家资助项目很多, 不仅发证书, 而且还发现金鼓励, 这对很多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有相当一部分同学, 尤其是对名利看得比较重的同学为了获取高分成绩, 不惜铤而走险而选择作弊这一捷径。

3. 只求过关心理。

这类医学生对考试要求不高, 只求及格万岁。他(她) 们平时不用功读书, 甚至有逃课的习惯, 由于害怕考试不及格无法向家长交代, 考试就只好临时抱佛脚或者作弊以求考试及格。

4.反感心理。

这是现代医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几十年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度的反感心理, 早已不知道考试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对学习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 一考试大脑就不好用, 只好作弊以求应付了事。[1]

5. 功利心理

有的医学生把帮助别人考试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通过帮助别人作弊,达到获得别人尊重、情感或某些承诺甚至获得物质利益的一种方式,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心理表现。

6. 冒险心理

有些医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平时又不积极努力,几个学期下来,没有什么进步,这时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会自动产生作弊的冒险心理。[2]

7. 侥幸心理

医学生之所以作弊甚至反复作弊动因之一在于他们存有侥幸心理或者有侥幸“成功”的经历。自己作弊抱着侥幸心理,有机会便做,没机会便撤,即使被老师发现了也会高抬贵手。但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是同学是因为复习不好担心挂科所以作弊,可见绝大多数的作弊者是意图鲜明有意为之。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侥幸心理都在作弊者的内心深处作祟。[3]

二、如何对医学院校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与时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要从多方面加强诚信教育。对于医学院校学生,将来面对的是身患疾病的弱势群体,进行诚信教育尤为重要

1.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

高校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章程、规章、守则、公约,形成道德承诺制度,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承诺,加强自我约束。教育单靠简单的灌输和说教是难以触动学生心灵的,所以,诚信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事业单位,体会诚信在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自觉成为诚信的接受者、宣传者和捍卫者。

2. 不断强化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走出考试作弊的心理误区所谓自我意识,简单的讲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作为学生个人,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就需要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要学会悦纳自己、保护自己,既要重视身体健康,更应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以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友情,力求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只有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成熟、诚实的品性,才能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

3. 塑造大学生的诚信人格

诚实和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是衡量品行的道德标准之一。不管是何种心理的考试作弊行为,都集中反映了考生不诚实的一面。德国诗人海涅就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所以,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之中,从杜绝考试作弊做起,共铸诚信校园。

4. 培养教师的诚信作风。

我们一方面呼吁学生要正确看待考试成绩, 明白考试的成绩仍旧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 也是对自己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测。另一个方面教师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严守诚信, 不过分夸大考试成绩, 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关卡来划分学生的等级, 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对考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失去信心。

5. 优化社会诚信环境。

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在惩恶扬善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当诚实守信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时,守信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的行为,失信才会受到公众的谴责,失信者将为之付出高额的道德和经济成本。我们既要吸收中外文化在诚信道德方面的合理因素,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把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和个人的正当权益结合起来,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兼顾。

6. 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氛围。

高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建立一个有诚信内涵的校园大环境,形成严谨、求实、创新的校园诚信文化,为大学生诚信理念形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诚信教育不能只靠思想政治课上的口头说教,而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树立优秀典型,歌颂诚信的个人和事迹,在校园中营造出“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有益氛围。高校可以专门开设“诚信教育”课要求每位同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学习、锻炼,并把诚信行为纳入素质考核的内容之中,严格把关、落到实处。还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即以学生的各类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实践诚信。[4]

参考文献

[1] 刘郁《从诚信角度透视考试作弊现象》教学与管理, 2007(4)

[2] 魏素珍 赵国增《从考试作弊谈诚信教育的重要性》2006(12)

小学生考试诚信教育篇10

关键词 中学生 诚信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近日网上一段视频,安徽亳州市蒙城县某中学一老师要求学生们交考试卷,但几名学生不仅不交考试卷,反而对老师进行辱骂,师生矛盾骤然升级,最终发生了学生群殴老师的事件。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迅速引发全社会的热议。人们不断追问,学校作为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为什么会屡次出现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失衡的不和谐事件?为此,不少社会有识之士和教育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群殴事件揭露了师生诚信关系的彻底失守,暴露了学校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

因此,如何加强新时期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创新诚信教育模式,激发青少年诚信动力,筑牢诚信道德底线,改善师生关系,提高青少年诚信水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1中学生诚信及其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

青少年时期本是良好个性和优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出现了如本文提到的群殴老师这种缺乏诚信、散失师道尊严的行为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中学生诚信缺失的情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和学校日常德育管理,我们发现中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表现还有:学生考试作弊、上课期间偷去网吧、在家中骗取父母的钱,利用网络参与、欺骗他人、借同学或老师的钱财不归还、言行不一,违反学校纪律,欺凌同学等等。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当今中学生的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令人担堪忧。

2中学生诚信及其诚信教育的缺失的原因

新时期青少年“诚信危机”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原因繁杂,多变的。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原因。

2.1主观原因是青少年自身心理素质不成熟和个性发展的不完善

现在的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像温室的花朵,缺乏社会经验,责任意识薄弱、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弱、逆反心理重;表现欲望强,自由要求高,约束要求弱;使他们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容易将一些负面的现象当成社会的本质,从而迷失方向, 做出种种缺乏诚信事情,甚至如群殴老师这种令人不齿的大事件,诚信危机带来了青少年道德的严重滑坡。

2.2客观原因

2.2.1社会发展中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成熟、国家相关法制尚不健全、执法不能准确到位、全体公民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受市场主体的趋利性特点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造假售假”、“欺诈拐骗”等非诚信行为,在守信者收益小,失信成本低的错位利益驱使下,整个市场道德失范状态泛滥成灾,使得社会生活弥漫着不诚信的情绪和价值取向,浸润其中的人们自然容易被“染红”变色。而处于“道德典范之窗口” 的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感染这种“社会病毒”也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2.2.2学校德育教育的无力

(1)学校教育长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性,甚至德育智育化和弱化德育的做法,导致了德育积重难返的错位。

(2)学校和老师的失信行为,误导青少年对诚信的错误认识甚至效仿。如学校经常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一些虚假的短期行为;教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经常要学生做假,配合当好“演员”,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往往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地印象。这些都最终导致了德育教育不能够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诚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意识上未能够到位的严重后果。

2.2.3 家庭诚信教育的不足

父母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接受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诚信品质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诚信教育不尽人意,甚至往往严重缺失。有些父母受社会影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社会复杂,做老实人吃亏”之类的世俗观念;有的父母对孩子“成人”思想品德养成不重视,不作为。甚至个别家长自身对孩子出尔反尔,不讲诚信,为孩子树立了不诚信的“榜样”,这些都是造成青少年诚信缺失的原因。

3中学生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明礼诚信”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品德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和实践的重要关键期。学校是开展诚信教育和实践的主阵地。当今的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公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 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4重新构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对策与体系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也说过: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以诚信内涵为基础,充分调动和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诚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然。

4.1强化诚信认知,获得诚信认同感

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必须从诚信认知开始,使他们明是非,知道哪些行为是诚信行为,哪些是诚信缺失的不该为的行为。并通过榜样、身边的真人真事等来增强他们对诚信的认同感。

4.1.1加强诚信内涵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诚信

学校要参照国家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道德修养课程等开发适合各学段青少年年龄和心理认知特征的诚信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制订完整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诚信规范,内容要涵盖学习、考试、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师生关系、理想信念等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各个层面,课程展现形式要多元化,并突出视觉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并以此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如主题班会、级会,国旗下讲话、小组讨论会、创设诚信长廊或花园,诚信主题墙报、诚信汇报会等,创设校园诚信的环境氛围,使学生时时处于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大海之中,丰富其诚信认知,浸染其诚信之品性,并使他们行之有范,不断有自教的内容、自查的方法、自律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诚信,认识和理解诚信的内涵和本质,获得诚信认同感。

4.1.2树立诚信榜样,发挥榜样的辐射作用

约翰・洛克曾经说过:没有什么事情能像好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教书育人之工作,诚信是基础。教师应该是诚信的典范,教师要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教师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因为学生的信任除了来自教师渊博的学识水平之外,更多是来自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处处讲究“诚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好诚信的表率和楷模。教师的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是诚信教育的根本所在。

同时,学校要把同学和社会上诚信守信的典型事迹及时在学生中广为传播,大力表彰,宣扬正能量,使学生人人知晓,个个羡慕,争相效仿,使校园成为“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一方净土。

4.2 聚焦诚信实践,内化诚信行为

诚信教育是养成教育,不但需要讲条条框框、更需要诚信主体的亲自实践、参与、体验和反思。正如约翰・洛克所说,我们不可能把学生关在密室里面,永远不准他和别人来往。他这样被蒙骗的时间越久,一旦走到光天化日之下,便愈加看不清楚了,愈加容易做自己与别人的牺牲品。

因此,学校要搭建形式多样化的诚信实践平台,设计形式新颖的活动,开展贴近生活,走进真实生活的诚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行,行中思,思中进。

(1)开展参观、走访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2)开展诚信考试活动。学校的每次考试都是学生践行诚信的最好机遇。学校应该每次考试都与学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认书,实现考场零监考老师监考,创造条件让学生践行诚信考试。

(3)开展诚信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发生在同学中、校园内的诚信和不诚信事例,进行正反对比和教育,如学生们查找出诸如说谎、抄作业、称病逃课、借了同学的东西不归还等身边不诚信事例,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开展党团日活动,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宣誓活动和签名活动,签定诚信承诺书等深入开展“树诚信校风,做诚信学子”活动。

(5)搭建诚信教育活动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平台,让青少年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表现如一,使青少年在家做诚实的孩子,在学校做诚信的学子,在社会做守信的公民。通过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按照社会对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及时“匡正”自身的言行,内化诚信行为。

4.3 突出诚信评价,固化诚信品德

教育评价理论证明,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能够通过评价活动本身引起评价对象的变化和改变。从而实现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调节和教育等功能。因此,开展诚信评价活动,能够有效地诊断学生的为人处世的行为,激发其诚信动力,教育和改进其不良行为,固化其诚信品德。

首先学校要建立诚信教育评价目标体系。评价目标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科学的教育方式与策略,目标还要体现阶段性和系统性。评价手段要具体、科学,好操作。其次,开展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活动,突出动态的形成性评价,实施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注重即时反馈和调整的评价过程发展。最后,评价过程要重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重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评价对象对照评价目标,开展“学习―自查―改进―提升”的循环评价活动,评价时既要看到成绩,又要找到差距,及时改进,在评价过程中使评价主体真正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从而实现如约翰・洛克所说的,在德行培养方面,教师不只应该进行劝导讨论它,而且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和技巧,把它供给心理,把它固定到心田里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诚信的养成是慢功夫,诚信教育更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诚信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诚信教育,内化青少年的诚信行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诚信品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