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肠梗阻十篇

时间:2023-03-30 12:21:18

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篇1

[关键词] 机械性肠梗阻;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092-03

肠梗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在小儿外科中较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是腹胀、腹痛、呕吐、无大便和无排气等。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病毒性肠梗阻三种。其中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是儿科肠梗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两种。而临床上,这两种肠梗阻类型均有肠梗阻的一般症状,且缺乏各自的特异性症状,从而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困难,引发误诊风险[1]。因此,综合分析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特点、发病原因及辅助检查差异,加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予以患儿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临床医学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该研究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诊治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历资料,以总结分析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和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以该院收治的82例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1~11岁,平均(7.2±2.2)岁。病程3~14 d,平均(6.2±3.0)d。所有患儿均无既往肠套和手术史,均为急性起病。82例患儿经术后病理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52例,其中,26例,女26例,平均年龄(7.3±2.3)岁,平均病程(6.1±3.2)d;机械性肠梗阻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1±2.0)岁, 平均病程(6.4±3.1)d。

1.2 回顾性分析

1.2.1 病历资料收集

1.2.1.1 查阅 在研究前及研究活动中,随时查阅患者的医疗病历、护理病历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查阅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地点、疾病诊断标准);②临床表现;③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其它特殊检查。包括:腹部X线平片检查:所有患者均摄取腹部立位及水平侧卧位 X线平片;腹部B超检查:采用美国 GE-PRO-200 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 MHz。对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即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耦合剂涂于患者腹部涂,经腹部行横向、纵向、斜向等多切面、多方位按扫查;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粪便检查:包括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寄生虫、结石等检验项目;④诊断及鉴别诊断;⑤治疗效果及转归(药物、手术)的比较;⑥并发症的比较(兼症)情况;⑦疾病的影响因素(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以及可能致病因素等。

1.2.1.2 交谈 以调查问卷的交谈方式,以患者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体征状况及诊断、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并详细记录。

1.2.1.3 观察 运用感官或借助简单诊疗器械系统收集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包括视觉观察、触觉观察、听觉观察、嗅觉观察等。

1.2.2 病历资料收集质控措施 ①加强培训,客观、真实、具体、准确地记录疾病发生、变化及转归信息。②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掌握病历书写规范及收集要点,以保证提供规范的病历作为参考,促使病历质量改进。③深入到临床科室,收集影响病历收集质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即使是很细小的问题,如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等,均逐一及时进行解决[2]。

1.2.3 病历资料分析和统计方法及步骤

①确定需要分析的病例及来源,制定选择病例的诊断、纳入、剔除3个标准;②确定一定时间段内分析病例的基数,确定样本的大小;③根据资料性质,选择具有齐同性,可比性的对照组;④确定分析内容,选择需要分析的要素和指标;⑤制定分析表格,逐个摘录相关信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比(n/%)表示,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

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均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腹泻、蛋花或水样便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同时,有肠鸣音亢进、病初呕吐,、脱水、发热、腹部肿块症状。30例机械系肠梗阻患儿均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鸣音亢进。同时,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症状,腹胀、呕吐、腹泻、恶心症状出现较少。具体临床表现对比分析,见表1。

2.3 两组患儿辅助检查结果

在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见表3。

3 讨论

肠梗阻的发病有缓、急之分。临床上,急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不仅高于慢性肠梗阻,而且仅次于急性阑尾炎,病势迅猛,病情发展较快,可引起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十分重要[3]。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典型的肠梗阻是不难诊断的,但缺乏典型表现者诊断较困难。尤其是儿科,患儿不能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准确描述,进一步增加了肠梗阻临床诊断的难度[4]。目前,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是儿科肠梗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如能及时予以诊断,予以患儿积极、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以致治愈[5]。

该研究中,为总结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要点,对比分析了二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以期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①在临床表现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的病初恶心和呕吐、脱水、病初发热、腹部肿块、腹泻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李兴锋[3]在其研究中指出小肠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出现腹部局部压痛,甚至腹肌紧张,同时有呕吐,胺胀和停止排便、排气等。马其彬[4]则指出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临床多以病毒感染症状为主,如病初恶心、发热、呕吐、脱水及腹泻等,而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出现较少,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因此,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可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初步鉴别诊断。

②在肠梗阻的病因分析上,徐敏[5]强调轮状病毒肠炎可并发肠梗阻,既可并发机械性肠梗阻(肠套叠),又可并发动力性(功能性)肠梗阻,为轮状病毒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而钱卫学[6]等则指出机械性肠梗阻 常见的病因有粘连与粘连带压迫、嵌顿性外疝或内疝、肠扭转、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等。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发病原因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肠腔堵塞、肠管受压和肠壁病变。

具体分析如下:①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病因分析。该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大便A群轮状病毒均呈阳性(+)表达。轮状病毒于1973年最早由Bishop从澳大利亚腹泻儿童肠活检上皮细胞内发现形成如轮状的病毒[5]。临床上,因小儿的肠胃调节功能差,容易出现肠功能紊乱。且小儿正处于刚添加辅食的阶段,其发生肠道病毒感染的机会随之增多。病毒入侵后,于小肠上皮细胞上着床细胞绒毛变短或脱落,造成小肠功能的下降或丧失,降低了粘膜双糖酶的活性,导致肠腔内木糖及蔗糖水解并吸收障碍,被细菌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进而增加肠内渗透压,造成大量水及电解质于肠腔进入减少了肠吸收量,从而诱发肠梗阻。因此,轮状病毒入侵是诱发轮状病毒肠梗阻的主要病因。②机械系肠梗阻病因分析。机械性肠梗阻则是由腹膜黏连、肠腔狭窄、肠套叠、嵌顿疝、肠扭转等机械性原因而引发的梗阻,例如小肠气、肠内蛔虫团,先天性肠道畸形以及肠套叠、肠扭转、肠黏连等。临床上,其主要病因机制包括:①肠腔堵塞。包括粪块、胆石、寄生虫、异物等,在机体肠道内结聚成团,导致局部肠管痉挛而使肠腔堵塞,进而引发肠梗阻。②肠管受压。包括肠管扭转、粘连带压迫、嵌顿疮等造成的肠道压迫。③肠壁病变。如狭窄、炎症、先天性肠迫闭锁、肿瘤等引起[6]。

同时,在辅助检查的鉴别上,X线腹部透视或腹部B超检查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小肠内有气体和液平面,表明肠内容物存在通过障碍,这是肠梗阻存在的重要标志[7]。而临床上,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的对比分析,可有效促进鉴别诊断。同时,在特异性指标上,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呈阳性是诊断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的重要标志[8]。

因此,通过对患儿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临床上,诊断医师应加强患者病因、病史及临床表现的深入分析,结合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以促进正确诊断,为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证患儿生命质量。

另外,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对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仅仅从临床表现、病因及辅助检查等方面探讨了机械系肠梗阻和轮状病毒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而缺乏其他要素的深入挖掘。加之研究样本量较小,患儿的信息尚未实现全方位、多方面的整理,从而造成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总体上该研究得出的结论以期带给其他临床研究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康.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的价值分析[J]. 中外医疗,2013,32(26):189-190.

[2] 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2(8):1221-1224.

[3] 李兴锋.小儿急腹症患儿的鉴别诊断[J]. 临床医学,2013,6(8):201-203.

[4] 马其彬.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283-284.

[5] 徐敏.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2012,5(16):72-74.

[6] 钱卫学,谈瑞生,王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5(17):242-243.

[7] 余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6(1):304-306.

机械性肠梗阻篇2

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是指发生于腹部脏器手术后≤4周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1]。尽管并不常见,但仍是构成术后系列并发症的重要内容,其诊断及处理正确与否显著影响患者转归。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14例腹部手术后因诊断早期机械性肠梗阻(排除肠麻痹和炎性肠梗阻)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病例,就其原发病诊断和手术、肠梗阻原因、治疗方式及转归作一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及治疗方法,见表1。表1 临床资料表(略)

2 结果

14例均经再次手术,其中治愈11例;形成肠瘘、保守治愈2例;死亡1例,病死率7.14%。

3 讨论

腹部手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约1%,其中90%由粘连所致,余则由(内)疝、腹腔脓肿、肠套叠、外科技术失误等因素造成。如诊断延误或处理失当,可致15%的病死率[2]。在术后早期,通常有2~4d左右的肠麻痹阶段,是由手术干扰、麻醉、药物等因素造成的一过性肠道功能抑制,属“正常”过程。但若此阶段有其它病理因素的参与,造成继发性机械性肠梗阻,则需包括非手术和手术在内治疗的介入,而明确有无机械性肠梗阻存在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是历经术后轻度腹胀、肠鸣音恢复、甚至已有肛门排气等一般术后恢复征象后,再次出现腹胀、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肠鸣音亢进、停止排便排气等表现。本组除例1、例4外,其余均符合上述表现。但若早期肠麻痹直接进展为机械性肠梗阻,则有时难于鉴别,临床上极易耽误诊断。早期肠麻痹阶段,肠道平滑肌过度扩张而无力回缩,因而临床上无法产生典型的小肠梗阻症状。这类肠梗阻表现隐匿,但值得高度警惕。一般说,术后>4d仍有持续腹胀,并伴有腹部绞痛,需考虑是否有肠梗阻存在[3]。

近年来炎性肠病性肠梗阻日益受到重视[4]。此类肠梗阻是由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动力性和机械性并存的一种早期肠梗阻。炎症所致肠蠕动减弱的主要原因,是肠壁水肿。由于炎症波及范围大,故不易造成绞窄。治疗以保守为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TPN)、生长抑素等,多可在2~3周缓解。但不恰当的手术介入易造成肠瘘等并发症。作者曾治疗1例小肠类癌,小肠部分切除后发生炎性肠梗阻,因梗阻较完全,早期再次剖腹探查,产生肠瘘;又因肠瘘不能控制,先后手术>5次,虽未造成死亡,但临床过程显然曲折,教训深刻。反观本组再次手术效果较满意,因属于“内疝”或束带压迫性质的绞窄性肠梗阻。此类肠梗阻的特点是病情进展相对较迅速,易绞窄,急需再次手术解决,不宜拖延。因此术后机械性肠梗阻与炎性肠梗阻的鉴别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炎性肠梗阻的腹痛不甚剧烈,体检时可发现腹部质地坚韧,肠鸣音偏弱,无气过水声或高频金属音,CT提示病变区域肠壁增厚,边界不清,无高度扩张的肠管[4]。

鉴别诊断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另一方面是避免延误手术时机导致肠绞窄坏死等形式的损害出现[5]。因此未明确梗阻必须由手术来解决以前,宜行保守治疗和严密观察。有作者指出若无手术介入指征的,可保守长达10~14d[1,2]。作者强调较保守治疗更重要的仍然是严密观察与确定有无绞窄的迹象,而一旦出现手术指征,则果断地手术介入。作者认为临床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征象时应(1)作定期的腹部X线摄片,对比相同部位肠液平面大小和宽度变化及液平数量的变化。特别是观察有无孤立的肠袢影,如有进展,则支持再手术;(2)口服造影剂试验:以胃管注入或口服水溶性造影剂,观察8h后是否到结肠,如8h或更长时间未到,多属较完全的小肠梗阻。此点作为判定手术指征的参考之一[6];(3)全身情况有无恶化;(4)有无出现腹膜炎体征及其它变化;肠鸣音在一个时期的正常或活跃后又归寂静,要警惕已出现肠缺血损害;(5)腹部CT、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有无腹内感染性因素如积液脓肿所致的肠梗阻;(6)需由手术解决的另一类机械性肠梗阻原因为原有合并疾病的后果,如例8、9、10,需通过详尽的病史体检与辅助检查来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1 Pickman J, Lee RM.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nn Surg,1989, 210:216~219.

2 Soybel DI. Ileus and bowel obstruction. In: Greenfields LJ(ed):Surgery: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practice. 3rd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hilaphia, 2001.805~806.

3 Fielding LP,Welch J (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 1st Ed, Churchill Livingstone, New York, 1987.163~172.

4 朱维铭,李宁,黎介寿,等.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19~220.

机械性肠梗阻篇3

【关键词】 振水音;肠梗阻;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14-03

振水音常用于诊断胃潴留,正常人餐后或者饮大量液体可有上腹部振水音,若在清晨空腹或者餐后6-8小时以上仍出现振水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者胃扩张和胃液分泌过多等。我科2008年开始,将其作为肠梗阻的常规检查体征,发现其在肠梗阻诊断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先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科2008―2013住院诊治的肠梗阻病人60例,病人年龄15岁―78岁,男43例,女17例。A组单纯机械性肠梗阻40例。B组麻痹性肠梗阻6例。C组麻痹性肠梗阻后机械性肠梗阻9例。D组术后早期局限性炎性肠梗阻5例。A组,第3日出现振水音2/36(2例振水音,36例未缓解,4例缓解)。第4日,出现振水音2/26(2例振水音,26例未缓解,10例缓解)。第5日,出现振水音1/12(1例振水音,12例未缓解)。5日不缓解中转手术。B组,6例病人中4例为肾脏周围血肿,2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表现腹胀,腹部均匀隆起,肠鸣音弱,腹部立位平片肠胀气,无振水音。经保守治疗5-7日缓解。C组,9例病人,3/9为急性阑尾炎术后,第4日腹胀加剧,不对称,隆起处局部可闻及振水音。再次手术发现梗阻由索带所致。4/9非腹部手术后,静脉镇痛治疗48小时,既往腹部手术史,腹胀渐加剧,按麻痹肠梗阻处理,第4日普通外科会诊,腹部不对称,局部可闻及振水音,转普外科手术,小肠粘连成角,近段扩张直径达6cm,2/9腰椎压缩骨折,伤后5日腹胀加剧,来普外科就诊,既往腹部手术史,腹部不对称局部振水音,考虑麻痹肠梗阻后机械性肠梗阻,手术证实。 D组,5例均为肠梗阻手术,既往有1次以上有下腹腹部手术史,本次手术发现右下腹粘连较重,左上腹无粘连,予以粘连松解。术后3-5日,病人排气。7-12日不等,病人停止排气,腹胀。右侧腹硬韧,肠鸣音较弱,左侧腹隆起较软,肠鸣音活跃,闻及振水音。考虑右侧腹局限性早期炎性肠梗阻。左侧腹(近段肠管)因右下腹(远端小肠)局限性早期炎性梗阻而引起肠梗阻(机械性)。给以胃肠减压补液地塞米松10mg入壶日一次,术后3-4周, 病人右侧腹渐变软,肠鸣音渐活跃,同时左上腹渐平坦,振水音消失,排气;梗阻缓解。

1.2振水音的检查方法,腹部听诊时,用手指轻冲击触诊听诊器头旁或用听诊器头轻冲击触诊,腹部多部位听诊,检查振水音。

2结果

2.1从以上资料得出结果,A组单纯机械梗阻早期出现振水音机率低,随着梗阻时间延长,振水音出现率增加。B组单纯麻痹性肠梗阻未出现振水音。C组早期为麻痹性肠梗阻未出现振水音,后因合并机械因素,出现振水音。D组资料,早期炎性肠梗阻可以出现在局部,此部位未出现振水音,其口侧段肠管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出现振水音。

2.2分析以上结果,振水音易出现机械性肠梗阻,梗阻时间长,程度重的病例。它反应梗阻肠管扩张较重,积气积液较多。可作为肠梗阻诊断体征,也可用于观察肠梗阻变化的体征,反映肠梗阻肠管扩张程度。

3讨论

3.1振水音在教科书中作为胃潴留的体征介绍(1),黄家驷外科学肠梗阻一节查体提了一句(2),也有报道其诊断左侧嵌顿膈疝有价值(3)。许多临床医师对此体征认识不足,回顾分析本组资料,认为诊断肠梗阻尤其机械性肠梗阻、观察肠梗阻病情变化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希望加深对其认识,进一步完善振水音、肠梗阻相关资料。

3.2振水音是空腔脏器内气液振荡产生的声音,只要空腔脏器内气液潴留到一定程度,振动时会出现振水音。肠梗阻时只要肠管扩张到一定程度,肠腔内积气积液到一定量,其局部就会出现振水音。本组资料,麻痹性肠梗阻整个腹腔空腔脏器麻痹扩张积气积液,但难达到出现振水音的量,振水音出现机率低,本组病例数少,尚需进一步增加例数。单纯机械性肠梗阻,随梗阻时间延长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的量越大,出现振水音机率越大。麻痹性肠梗阻继发机械性肠梗阻,早期麻痹性,因粘连,麻痹时扩张程度不一致,可能致成角,肠蠕动恢复时间不一致,致肠管成角。肠蠕动恢复后继发机械性肠梗阻,因其特点被麻痹性肠梗阻掩盖,直到出现振水音及腹部不对称性隆起才考虑机械性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特点发生于对腹腔干扰较大的腹部手术后1-2周内,腹胀,不排气或排少许气后不再排气,查体,腹部柔韧感,叩诊实音,肠鸣音弱或消失。可以出现在局部也可以出现在全腹。病理特点,肠管炎性水肿粘连壁厚,它动力性与机械性同时存在的炎性肠梗阻。本组资料,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出现在局部,病人因右侧腹部反复手术,本次手术后右侧腹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表现,考虑局部早期炎性肠梗阻。左上腹部查体软局部隆起可闻及振水音,考虑机械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由于远端的炎性肠梗阻引起。按炎性肠梗阻处理原则[5],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地塞米松等治疗,术后3-4周右侧腹炎性肠梗阻恢复,左上腹梗阻缓解。

3.3振水音可诊断肠梗阻(特别是含机械性因素)、观察肠梗阻变化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引起重视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2.

[2]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89.

[3]张学志,胸部振水音诊断左侧膈疝的临床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08,7B:1300.

机械性肠梗阻篇4

【关键词】 急性肠梗阻; X线片; 诊断; 临床价值

目前在临床上,肠梗阻为一种常见急腹症,对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调查发现,机械性因素最为常见,肠梗阻的类型包括有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障碍性肠梗阻3种类型,其中机械性肠梗阻患者所占比例最高[1]。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典型性,以腹痛、腹胀、呕吐、不排便、不排气为主,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影像学诊断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像学检查在提高早期诊断依据的同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判断等均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基于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X线拍片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肠梗阻患者的X线片诊断结果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急性肠梗阻患者,抽取其中的45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23例,女22例,年龄21~76岁,平均(43.5±13.7)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等检查手段得到确诊,符合肠梗阻诊断标准,在入院后接受了X线片检查,自愿接受临床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表现 45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及腹胀情况,具体临床表现为:恶心及呕吐36例,排气及排便停止29例,腹部反跳痛45例,腹部肌肉明显紧张45例,肠鸣音明显减弱32例,休克5例。其中38例患者有腹部手术史,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4例,脾切除手术6例,小肠切除术7例,阑尾切除术9例,胆囊切除术3例,胃大部分切除术9例。

1.3 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以及X线片诊断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所需仪器为本院500mAX线数字胃肠机,常规定位,检查时对患者同时展开腹部透视与拍片检查,首先摄取常规立卧位腹部平片,同时结合腹部透视进行肠管动态观察。

1.4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典型临床症状如胀、闭、吐、痛等于不同程度及不同范围的肠腔积气和气液平面等肠梗阻X线影响展开判断,各种类型肠梗阻诊断标准为:(1)机械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患者有阵发性腹痛且伴随肠鸣音亢进,患者腹部立位片和透视检查可发现扩大肠腔中存在液平面,且液平面多为阶梯状。(2)动力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诊断的主要依据为患者具有持续性的腹胀痛,肠鸣音完全消失,通常存在原发病因,经X线拍片可以看到所有的结肠及小肠均存在明显长期。

2 结果

X线片诊断结果及表现 本组45例患者经X线片检查均得到准确诊断,诊断率为100%。45例患者中29例患者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占64.4%,X线片表现为肠腔内存在积气,其内可观察到异物、肿瘤、肠襻粘连肥厚阴影;X线片间接征象表现为可观察到大小不一的多个液气平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排列,肠腔明显扩张,黏膜褶皱呈现出横向的排列,呈现出空肠黏膜褶皱。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扩张肠腔内黏膜褶皱横向排列相对较少甚至是没有,多呈现出回肠肠襻,该征象证实梗阻部位相对较低。本组有13例诊断为动力性肠梗阻,X线片表现为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肠腔发生显著扩张,在肠腔内能够观察到大小不一的液平面,呈现为阶梯样排列,肠壁明显增厚,经分析可能为肠壁水肿所导致。患者的肠蠕动消失,胃内存在积气并发生明显扩张,直肠内可观察到积气、腹膜线消失。检出血运障碍性肠梗阻患者3例,X线表现为肠腔发生显著扩张,肠腔内可观察到存在大量的血性液体,类似球形,密度明显增加,呈现出假肿瘤的征象。由于小肠发生扭转而导致不完全性血运障碍性梗阻者可观察到空回肠内的换位征象,同时可以观察到扭转的肠襻。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效果良好。

3 讨论

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也即肠梗阻,按临床发病的缓急可分为慢性肠梗阻及急性肠梗阻两种类型,其中慢性肠梗阻在临床上常有反复发作。急性肠梗阻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其发病原因为多种原因所致肠腔堵塞、狭窄或出现动力障碍,导致肠管中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肠管出现梗阻后可导致一系列局部及全身性病理变化,病情多变且进展迅速,若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故在临床中应对急性肠梗阻发病原因有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诊断方法,为急性肠梗阻的及时诊断提供便利,从而为该病的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急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机械性肠梗阻发病原因:有可能是由于肠管内外或者是肠壁本身发生病变而导致,诱发肠管狭窄,最终致使堵塞的发生,譬如说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肠结核、肿瘤等;(2)动力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神经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肠管张力或者是动力障碍,常见原因以创伤、腹部手术、炎症等为主;(3)血运障碍性肠梗阻发病原因:主要为肠系膜血管由于血栓的形成而导致栓塞、受压而导致肠管血运出现障碍[4-6]。

肠梗阻的病理研究发现,肠内容物运行障碍为各种类型肠梗阻的主要病理改变。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腹部出现阵发性绞痛、腹胀、呕吐、不排气、不排便、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等为临床诊断肠梗阻的重要参考依据;(2)其次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针对急性肠梗阻患者需要展开认真的检查以及细致的诊断,切忌将内科的急性肠胃炎、爆发性食物中毒、心绞痛等当成是机械性肠梗阻进行诊断和治疗;(3)对于肠梗阻患者而言,梗阻之上的肠腔存在着大量的液体、气体,无法及时的吸收或者是排出,会导致分泌、吸收功能出现障碍,因肠腔内的气体、液体相对较多,并且会逐渐增加,从而导致肠管会出现明显的扩张,在扩张发生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导致腹胀、腹痛、呕吐、不排气、不排便等临床症状的出现;(4)在对肠梗阻患者实施X线检查时,若是患者发病不足3 h,则经过腹部透视或者是X线平片检查可获得非阳性诊断结果,在发病3~6 h之后,经腹部透视和X线平片检查可观察到肠管发生充气、扩张显像,并且存在液平面;(5)将临床检查与X线腹部透视、X线平片等手段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肠梗阻的效果,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7-9]。

曾有研究报道,传统的X线立位或者是卧位腹部平片在急性肠梗阻检查中的诊断正确率为46%~70%,X线平片对梗阻的具体部位以及性质等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而经螺旋CT手段则可以实现对肠梗阻深入的检查[10]。有学者对16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分别行X线片检查和CT检测,结果发现,X线检查的诊断率为70%,而CT检查的诊断率则达96%,由此可证实CT检查在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中存在显著的临床效果,准确率较X线平片检查高[11]。

在经影像学检查确定患者存在肠梗阻之后,首先需对患者梗阻类型进行分类,肠梗阻类型主要包括机械性肠梗阻与动力性两组,在分类诊断时,以两种类型肠梗阻临床特点、立卧位腹部平片和透视特征X线综合起来进行诊断相对准确,这两种类型的肠梗阻X线表现本文结果中已描述,此处不再赘言。另外,在确定患者为机械性肠梗阻之后,还应明确患者是绞窄性还是单纯性,是不完全的还是完全的,同时应对梗阻位置及梗阻原因加以明确。在对梗阻位置进行判断时,可依据积气肠管特征及分布范围,在平片下可轻松对梗阻位置的高低进行判断。在判断梗阻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时,可依据平片动态复查进行判断。国内有研究人员认为,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的X线平片检查结果各有相应的特征性表现,在利用X线拍片对小肠绞窄性肠梗阻进行诊断时,应把握闭襻肠管为期主要的特征征象,主要包含咖啡豆征、假肿瘤及空回肠换位征等,另外,绞窄段无气现象及腹腔积液也是绞窄性肠梗阻的重要征象。对肠梗阻病因进行及早诊断对于患者临床处理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有研究发现,X线片在诊断肠梗阻、分析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4%、53.5%和34.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X线拍片在肠梗阻疾病诊断中准确率较高,然而在分析肠梗阻病因时应用相对局限。因此在分析患者病因时,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超声、CT及钡灌肠等进一步的影像检查,同时应通过手术予以探明。

近几年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使得其在肠梗阻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广泛的应用。螺旋CT可以提供大量的诊断信息,密度、空间分辨率均较高,CT图像能够对各种数据重叠等不利因素进行避免,使显像更加清晰,能够对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显示,即便是患者的一般状况相对较差,依然能够在屏气条件下完成扫描[12-13]。曾有学者指出,CT检查特别是增强扫描,对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对异常的肠壁、系膜、系膜血管等进行清晰的显示,在肠缺血部位、程度、原因等进行鉴别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14]。

在本次研究中,45例患者经X线片检查均得到准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9例诊断是机械性肠梗阻,占比为64.4%,X线片表现为肠腔内存在积气,其内可观察到异物、肿瘤、肠襻粘连肥厚阴影;其余13例患者诊断为动力性肠梗阻,X线片表现为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肠腔发生显著扩张,在肠腔内能够观察到大小不一的液平面,呈现为阶梯样排列,肠壁明显增厚,经分析可能为肠壁水肿所导致。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效果良好。本次研究中并未将X线检查与CT检查进行对比,单纯依靠X线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手段,并与患者临床症状相结合依旧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尽管CT检查的诊断率较X线检查更具优势,但是患者和临床医师对X线检查更能够接受,应用也因此更加的广泛[15-18]。

综上所述,肠梗阻为诸多因素导致的一种常见急腹症,包括有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以及血运障碍性肠梗阻,经X线片检查可做出明确的诊断,X线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优势主要为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诊断快速等,尽管CT检查可以对肠梗阻是否存在进行诊断,并且肠梗阻的病因、部位、类型以及性质等也能够通过CT检查做出明确判断,但是X线检查更容易受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接受,将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和X线腹部透视、腹部平片相结合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在肠梗阻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广使用,以提高临床急性肠梗阻的诊断率,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19-22]。

参考文献

[1]陈鹏.术后早期肠梗阻再手术17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0,12(4):12-13.

[2] Lu X, Kang X, Zhan L, et al. Dai Huang Fu Zi Tang could ameliorate intestinal injury in a rat model of hemorrhagic shock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blood flow and intestinal expression of p-VASP and ZO-1[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4(1):80-82.

[3] Crispín-Trebejo B, Robles-Cuadros M C, Orendo-Velásquez E, et al. Internal abdominal hernia: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ue to trans-mesenteric hernia containing transverse colon[J]. Int J Surg Case Rep,2014,5(7):396-398.

[4]王瑛.DR检查技术在小儿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J].大家健康,2013,7(2):54-55.

[5]米荣,康利民,马继东,等.先天性肠旋转不良84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5):1204-1206.

[6]李斌.腹部X线平片检查及螺旋CT检查对肠梗阻诊断的价值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5):909-911.

[7]范俊萍,翟怀红,韩萍.小儿急腹症的超声特点及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8):46-47.

[8]农俊,刘楚,农理红.超声、腹部X线平片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中外医疗,2012,11(13):181.

[9]黄梅,王光霞.超声在肠梗阻及其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1):119-120.

[10]刘露阳,王燕霞.超声在小儿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5):505-507.

[11]张世胜,杨超,郑燕.CT、DR、超声检查在诊断肠梗阻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13,34(2):301-303.

[12]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8):1221-1224.

[13]苏芬莲,陈小勋,莫旭林,等.超声、CT和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33-2335.

[14]曹沛伟.在肠梗阻诊断中比较CT和 X线检查的临床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2131-2132.

[15]韦素琴,高红丽.肠梗阻的X线诊断(附100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1,15(9):1109-1112.

[16]孙洪义,王一.机械性肠梗阻X线诊断要点[J].哈尔滨医药,2008,28(5):39-40.

[17]陈鹏,楚心策,唐敏.术后早期肠梗阻再手术17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89-90.

[18]孙效松.177例老年肠梗阻临床诊疗分析[C].长春:吉林大学,2011.

[19]王贵良.16层螺旋CT和腹部平片检查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5(8):213-214.

[20]温赐祥,陈雪松,梁志勇,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CT3种影像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22(4):1099-1102.

[21] Denisenko V L, Gain IuM.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complicated by intestinal obstruction using the "fast-track recovery" technique[J]. Vestn Khi Im II Gre,2012,171(5):69-72.

机械性肠梗阻篇5

病因及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系机械性因素引起肠腔狭小或不通,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类型。小儿最常见的原因是肠套叠和腹股沟斜疝嵌顿等。

动力性肠梗阻,主要是肠麻痹引起肠蠕动不能而梗阻,小儿常见重症肺炎毒血症、低血钾引起或发生在腹腔手术后或弥漫性腹膜炎病人。

如仅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肠管无血运障碍叫单纯性肠梗阻。因肠壁急性缺血引起的梗阻叫绞窄性肠梗阻,并极容易引起肠坏死、肠穿孔,病情重预后差。

按梗阻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但各型梗阻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单纯性肠梗阻如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如时间过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症状与诊断

1阵发性腹痛常常突然发生,机械性肠梗阻绞痛剧烈,麻痹性肠梗阻可有持续胀痛。腹部有压痛,出现绞窄后可有反跳痛及肌紧张。

2呕吐,腹胀;

3不排便、不排气是肠道完全梗阻的表现。

4其他:肠绞窄6~8小时就可发生肠环死,常伴中毒性休克。因呕吐以及毒素吸收等原因,病儿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烦躁或嗜睡、发热等一系列全身性改变。若并发肠管缺血和坏死、肠穿孔,则可危及生命。

体检腹部体征可出现肠型、蠕动波、X线腹部透视、照片、钡灌肠可协助诊断。肠梗阻预后取决于梗阻的原因和类型,并与诊断治疗的早晚有密切相关。一般单纯性肠梗阻,无合并全身严重中毒症状者,手术预后较好,若已有肠坏死,则取决于坏死肠管长短和范围。

治疗

对于单纯性肠梗阻、感染中毒性肠麻痹或低钾性肠麻痹,除治疗原发病外,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是黏连性肠梗阻,可用灌肠来刺激肠道,促其排便。若上述治疗后症状未减,趋向完全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去除肠梗阻的病因。蛔虫性肠梗阻在缓解后应行驱虫治疗。

对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畸形所致的肠梗阻等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应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

注意事项

1无论何种肠梗阻,都要禁食,并注意观察腹疼、呕吐及排便排气情况。如果病儿腹疼剧烈或腹胀渐渐加重,或有烦躁、脉博增快等现象时,说明病情加重,应及时和医生联系。

2病儿手术后回家要注意饮食,防止胃肠受刺激后梗阻复发。

3注意防止感冒。

4小儿肠梗阻的早期临床症状非常容易被误当成急性肠胃炎,要多留心防延误。

5一岁以内的婴儿正处于添加辅食的阶段,发生肠套叠的机会也多,一旦小孩出现腹痛、阵发性哭闹、呕吐等症状要及时看医生。

6注意饮食卫生,不洁饮食除了会引起急性胃肠炎外,还会引起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篇6

通讯作者:葛明星

【摘要】 目的 总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经验,提出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31例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以及复方大承气汤的应用。结果 31例患者中28例治愈,平均治疗时间为(24.5±8.8) d,2例合并肠外瘘再次手术,1例因再发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其余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采用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对患者经济安全,手术治疗则并发症多,危险性大,预后差。

【关键词】 炎性肠梗阻; 营养支持; 大承气汤; 术后并发症

腹部手术后的肠梗阻有多种类型,术后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肠梗阻原因不同。治疗措施亦不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本院自1992~2009年底共收治31例,全部采用非手术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9~78岁,平均43.5岁。原手术次数和方式:腹部1次手术者9例,2次手术者10例,2次以上者12例。手术方式:阑尾手术6例,胃部手术5例,小肠手术9例,结肠手术6例,妇科手术5例。入院时营养状况:由于术后长时间禁食原因,营养摄入减少,同时手术创伤和感染等原因,营养消耗大量增加。因此入院时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脱水和体重减轻。入院时血浆白蛋白水平小于30 g/L者10例(31%),介于30~35 g/L之间者12例(38.7%)。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措施:禁食,胃肠减压,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等。复方大承气汤可部分自胃管内注入,达到通里功下的目的,具体为:大黄15 g,芒硝10 g后下,枳实、厚朴、炒莱菔子、黄芩、红花、木香各10 g,加600 ml清水武火至沸后中火煎15 min到300 ml去渣,早晚各一次,若已插胃管,则注入胃管内100 ml,200 ml灌肠。开始治疗的第一周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性反映:具体是地塞米松静脉注射,5 mg/8 h,一周后逐渐停药[2]。同时可以应用抑制消化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施他宁3 mg/12 h,微量静脉滴注,以减少消化液的分泌,直到病情缓解。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全身给予抗生素治疗。严重低蛋白血症者或全身水肿者给予白蛋白注射及利尿,也可给与血浆静脉支持治疗。在进行营养支持前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酸碱紊乱的纠正。

1.3 治愈标准 恢复每日排气排便,24 h胃管留置引流液少于400 ml,不含胆汁,肠鸣音恢复,腹部平软,坚韧感消失,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2],腹部透视无梗阻表现。

2 结果

31例患者中治愈28例(90.3%),其中2例患者合并有肠外瘘,在炎性肠梗阻治愈后行择期手术,1例因患者在炎性肠梗阻治愈后两年因机械性肠梗阻再次入院行手术治愈。其他患者症状没有复发。患者住院时间(24.5±8.8) d。出院时营养状况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全部恢复正常饮食,脱离药物治疗,其中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5~15 d,平均8.3 d。

3 讨论

3.1 炎性肠梗阻的诊断 凡近期有腹部手术史,有明显的肠梗阻表现,查体腹部质韧,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没用高度扩张肠管,排除机械性和麻痹性肠梗阻[2],即可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临床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别炎性肠梗阻和粘连性肠梗阻。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术后早期的并发症。一般术后1~3周。长时间肠管暴露、广泛粘连分离、腹膜炎、腹腔渗血、积液或坏死组织和异物刺激可引起肠壁的炎症反应,包括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和肠管粘连,导致肠麻痹、粘连和不通畅造成梗阻[1]。炎性肠梗阻病变范围较广,炎症造成的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肠壁水肿引起的肠腔阻塞,所以很少有剧烈腹痛。肠管广泛粘连在体检时表现为腹部坚韧感,肠管粘连越重、坚韧感越明显。由于肠管广泛粘连水肿,因此肠管扩张不显著,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腹胀和膨隆不重,叩诊多为实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肠管炎症的消失,肠腔逐渐恢复通畅,蠕动恢复,梗阻缓解[2]。全腹CT对炎症性肠梗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帮助排除其他腹腔病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通过动态观察患者腹部症状体征以及CT影像的变化,能够了解病变的进展情况,区分粘连性肠梗阻和炎性肠梗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错把炎性肠梗阻当做粘连性肠梗阻,可能错误的选择手术治疗,而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如将粘连性肠梗阻误认为炎性肠梗阻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能贻误手术时机,同样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炎性肠梗阻的病理改变和正确的诊断。

3.2 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炎性肠梗阻的病程较长,国外统计治愈时间约为17天[3]。本组由于禁食时间长,患者营养状况难以维持,同时营养不良可加重肠壁水肿,不利于肠壁退肿及功能恢复。因此应尽早放置腔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纠正营养不良,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蠕动恢复。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促进炎症消退和粘连松解,但不能长期大量应用,本组一般使用3~10 d。

由于炎性肠梗阻患者完全依赖肠外营养,因此还需使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因此容易出现胆汁淤积,所以应尽量避免淤积胆汁的发生,避免过多的热卡摄入,制定合适的糖脂比,合理使用氨基酸,有效控制感染。

本组患者采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具有良好的效果,复方大承气汤具有通里功下的作用,能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对部分带有不全性粘连的患者效果尤佳。行胃管内注入大承气汤的患者应注意体质好、腹胀不严重且无形成吻合口瘘及肠瘘可能的患者,一次约100 ml,行直肠或乙状结肠手术的患者,短期内勿作保留灌肠。

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因此对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不宜手术治疗,以减少再粘连的可能性。炎性肠梗阻时肠管高度水肿,致密粘连,甚至呈脑回状或冰冻状。分离肠管时将严重损伤肠管浆膜,较易形成肠瘘。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特别提防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一旦出现肠管绞窄的迹象,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 朱管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机械性肠梗阻篇7

【关键词】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诊断;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为腹部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不易区别炎性肠梗阻和粘连性肠梗阻,易误诊误治。2000 年1月至2009 年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2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条件者被认为是炎性肠梗阻:有近期腹部手术史,尤其是反复手术的历史;有明显的肠梗阻表现;查体发现腹部质地坚韧;腹部 CT 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没有高度扩张的肠管;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1]。

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2~76岁,平均49 岁。手术类型:胃癌根治术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手术6例,肠粘连松解、小肠切除肠吻合术4例,阑尾切除术8例(均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并穿孔),结直肠癌根治手术4例。本组患者均在术后7~14 d内并发急性肠梗阻,全组有不同程度的腹胀,伴恶心、呕吐20例,腹痛19例,停止排便、排气18例。22例均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部未扪及包块,叩诊为浊音,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全部病例均进行了腹部平片及腹部CT检查,按上述标准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1.2 治疗及结果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措施包括:①禁食,胃肠减压; ②早期使用生长抑素(善宁,25 μg/h持续静脉泵入),持续3~7 d,以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内炎性渗出; ③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20 mg/d静脉推注); ④应用地塞米松5 mg 静脉滴注,3 次/d,减轻肠道炎症和水肿,3~5 d 后逐渐停药;⑤早期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

治愈标准:恢复每日排气排便;24 h 鼻胃管引流液少于 400 ml,不含胆汁;停用生长抑素后症状没有反弹;肠鸣音恢复;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1]。

本组患者全部经非手术方法治愈,症状缓解的时间为4~8 d(平均6 d)、住院时间为7~45 d(平均26 d)。随访时间为6~12 个月(平均9 个月),随访中有1例再次出现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治愈。

2 讨论

2.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 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定义: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无绞窄的情况。EPISBO并不是一种新型肠梗阻,仅仅是为了突出其特点及更准确地进行治疗,黎介寿将其称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发生在术后早期,肠蠕动曾一度恢复部分患者已恢复饮食,此病大部分出现在术后 2周左右;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或无腹痛;虽有肠梗阻症状体征典型,但很少发生绞窄;与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密切相关;X线摄片发现多个液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腹部 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非手术治疗大多有效[2]。

全腹 CT对炎性肠梗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积液积气、肠管扩张和腹腔渗出等现象,同时帮助排除其他腹部病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通过动态观察患者腹部症状、体征以及CT影像的变化,能够了解病变的进展情况。区分粘连性肠梗阻和炎性肠梗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错把炎性肠梗阻当做粘连性肠梗阻,可能错误地选择手术治疗,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如将粘连性肠梗阻误认为是炎性肠梗阻,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能贻误手术时机,同样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正确认识炎性肠梗阻的概念、特点,严格区分粘连性肠梗阻和炎性肠梗阻,是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2.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 本组病例全部经非手术治疗治愈。腹部手术后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腹腔内粘连,而腹腔内粘连有其发生、发展、吸收、部分以至完全消退的过程。故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中必然有一部分随粘连的消退而自愈。如果对此无明确认识,一味强调早期手术治疗,势必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手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本身无肠管狭窄或阻断等机械性因素存在,手术治疗并不能恢复其通畅。反而会因再剥离而损伤肠管,增加粗糙面,更增加梗阻机会,严重者可致肠瘘发生。同时,由于肠梗阻时肠腔内压力增高,肠管血运差加上肠壁水肿,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若行肠切除或短路手术,则易引起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肠坏死,发生致命性并发症。对于早期炎性肠梗阻来讲手术应该是其禁忌证[2]。

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方法主要是肠外营养,同时辅助生长抑素,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在肠蠕动恢复阶段还可应用肠动力药以促进梗阻肠道运动功能的恢复。生长抑素可以大幅度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如在 TPN 基础上使用生长抑素,可使消化液分泌量减少 90%,减轻肠道的负担,更有助于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生长抑素还能抑制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减少胃液丢失时伴随的血浆蛋白丢失,防止营养状况恶化,同时还能减轻大量液体积聚导致的肠管扩张、缺血和屏障完整性的破坏[3,4]。由于肠壁循环的改善,无疑有助于减轻症状,有利于水、电解质的平衡,也有利于肠壁炎症的消退,肠道的再通。地塞米松具有确切的抗炎和减轻术后肠管粘连的作用,并促进肠壁水肿的消退[3]。早期肠管纤维蛋白渗出、水肿等病理生理改变最为显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宜及早进行。为避免肾上腺皮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采用短期、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策略,一般起始剂量为10~15 mg/d,5~6 d后逐渐撤减。总之,正确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病理生理特点,严格区分粘连性肠梗阻和炎性肠梗阻,是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良好。

参 考 文 献

[1]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6.

[2] 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39.

机械性肠梗阻篇8

[关键词]术后早期肠梗阻;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57-01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它也是外科急腹症,但不是一个独立类型,在诊断治疗上仍存在有较大争议;治疗选择是否合理,对患者身体、精神、经济均有很大影响。现总结我院外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术后早期肠梗阻33例患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5~72岁,平均61.3岁,其中大于60岁者11例。肠梗阻发生于阑尾切除术后6例,腹股沟疝术后2例,直肠癌术后6例,结肠癌术后11例,胆道结石术后8例。梗阻出现时间为术后第3~11d,平均5.8d。

1.2 临床表现:33例患者临床均出现不同程度腹胀、腹痛、停止排便排气。其中3例肠鸣音弱,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显示小肠、结肠均有扩张,发生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术后2例,结肠癌术后1例。余30例患者肠鸣音活跃至亢进,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显示小肠扩张明显,有液平。

1.3 治疗及结果:33例患者均先试行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低压灌肠、经胃管注入石蜡油、抗炎补液以及胃肠外营养,并且密切观察腹部情况及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变化。其中保守治愈27例,占81.8%,肠梗阻解除时间3~12d。中转手术6例,占18.2%,其中2例小肠缝合于侧腹膜成角,1例小肠嵌入盆底腹膜,1例炎性肠梗阻合并上消化道穿孔,1例减张缝线缝合于小肠壁,1例行肠粘连松解、内疝复位术。

2 讨论

腹部手术并发肠梗阻可分为早期及晚期。术后早期肠梗阻一般是指剖腹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梗阻[1];也有的指发生在手术后2周内的肠梗阻[2]。倾向1个月者占大多数,我们也支持这一观点,因为太早不能脱离原发病及手术的影响,太迟不能与晚期肠梗阻相区别。本组病例均发生于手术后2周内。

2.1 病因:大多数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于腹腔污染较重或操作范围较大致使手术时间较长,肠管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而未加以适当保护的手术。腹腔污染、操作范围大,术中盲目大把钳夹结扎组织、腹腔多处留置引流管,腹膜缝合不当,术中探查不完全,多次手术等是造成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危险因素。

2.2 诊断:此类肠梗阻的诊断一般并无困难,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腹部X线透视、平片发现多个液气平面,并有肠腔积液、胀气征象,大致可以确诊。但关键的一点就是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的鉴别,因为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临床症状中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呕吐,既可见于机械性肠梗阻,也可见于动力性肠梗阻,要鉴别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肠梗阻有时也相当困难,麻痹性肠梗阻多表现为全腹胀而腹痛较轻,无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表现为全部肠管扩张胀气,机械性肠梗阻以腹痛明显,伴高调肠鸣,部分可有气过水音,其胀气限于梗阻以上的部分肠管,即使晚期并发肠绞窄,结肠也不会全部胀气。结合本组病例,有3例患者症状以腹胀为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表现为全部肠管扩张胀气,以麻痹性肠梗阻给予抗炎,促肠蠕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为主,痊愈而归。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腹部摄片有时失去其典型表现,故对于诊断术后早期肠梗阻,应结合腹痛性质、肠鸣音、腹膜炎体征甚至全身情况,腹部X线摄片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以免误诊。诊断方面还应注意排除肠坏死,该病预后差,如一旦发生漏诊,延误治疗,便可有生命危险。

机械性肠梗阻篇9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术后早期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外营养;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09-0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的概念于1995年由黎介寿院士首次提出,它是腹部手术后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早期并发症,事实上EPISBO在临床并不少见,一般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有严格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治过程中也有其特殊临床特点,但其特殊性常不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在诊断和治疗上常发生错误,甚至实施了不必要的再次手术,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严格系统的保守治疗一般都可以治愈,手术治疗是完全不必要的口J。现将21303年10月~2009年10月我科收治的3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经验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18~80岁,平均44.6岁。原发病及手术方式: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后1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后4例,结肠癌根治术后4例,直肠癌根治骶前吻合术后9例,胃癌根治术后5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2例,外伤性脾破裂血腹6例,外伤性肠系膜动脉破裂5例,胰十指肠根治切除术后2例。本组38例患者均在术后2周左右肠功能一度恢复开始进流食或半流食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症状发生具体时间为:术后l周内9例,1~2周26例,超过2周3例。38例均停止排气、排便,36例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但腹胀多不明显,且为弥漫性对称性轻度腹胀,腹痛一般不严重或只有轻微腹痛,腹痛部位不固定,触诊腹部呈坚韧感,无明显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等腹膜炎表现,肠鸣音减弱32例,肠鸣音消失6例,均无高调肠鸣音或金属音,腹部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腹部叩诊多星实音,无明显鼓音。腹部x线平片: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气积液;CT检查提示肠壁轻度水肿、增厚、肠腔积气,所有病例均排除低血钾性及解痉药物所致麻痹性肠梗阻。

1.2 治疗方法全组38例患者中37例采用保守治疗,主要方法有:(1)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2)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加强三大营养物质的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时补充多种微量原素及多种维生素;(3)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每12小时给予5mg,1周后逐渐停药,以减轻肠壁水肿,减少渗出、缓解炎症反应;(4)使用奥美拉唑、洛塞克、生长抑素等抑制和减少胃肠消化液分泌,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停药;(5)8例患者因轻度发烧,血白细胞升高使用了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等抗感染治疗,其余患者一律不常规应用抗菌素;(6)腹部理疗如微波治疗、腹部热敷及腹部按摩;(7)中医针炙及中药灌肠治疗。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18天后无明显好转,且怀疑发生十二指肠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在家属的一再要求下实施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小肠肠管高度水肿,肠管间形成广泛致密炎性粘连,肠管粘连成团呈脑回状或冰冻状外观,类似腹茧症,试行分离肠管间粘连感十分困难,肠管浆膜多处损伤、撕裂及出血,为防止形成肠瘘,随即终止手术,术后继续保守治疗而治愈。

1.3 治疗结果按朱维铭等提出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标准:①腹胀腹痛消失;②恢复排气排便;③24h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ml,不含胆汁;④停用生长抑素后症状没有反弹;⑤肠鸣音恢复;⑥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⑦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38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治愈时间在第一周内10例;第二周内为16例;第三周内为8例;第四周内为2例;第五周内为2例,均为腹部严重外伤合并广泛肠管挫裂、破裂及血腹患者。平均治愈时间18.5天。

2 讨论

2.1 严格按诊断标准做出正确诊断是EPISBO治疗成功的第一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诊断标准为:(1)症状:无腹痛或腹痛轻微;(2)体征:①腹胀多不明显,元肠型及蠕动波;②触诊腹部无压痛,一般无腹膜炎体征;③叩诊呈鼓音或浊音;④听诊一般肠鸣音较弱或消失,无肠鸣音亢进及金属音;(3)大多数病例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4)腹部x线检查:一般可见多个大小不等液气平面,但很少见到肠管扩张的影像。EPNBO发生后因肠袢广泛粘连水肿,肠管间肩并肩粘连成为一体,肠管蠕动及扩张均受限,因此肠管扩张不明显,亦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腹部包块;腹胀或膨隆不重,叩诊多为实音;因并存机械性和动力障碍性因素,故肠鸣音减弱、稀少、甚至消失,绝不会听到气过水声或金属音。EPISBO均发生在术后2周内,发生的时间较为固定,这是由创伤后炎症反应的病理变化决定的,而其它类型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时间差异较大。在国内发表的有关EPISBO文章中,有的作者将术后4周内发生的肠梗阻均归于EP~BO的范围内,这种观点并不准确。还有的作者将术后早期出现的肠梗阻伴有肠鸣音亢进、气过水声作为EPISBO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之一,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是将术后早期肠梗阻和EPISBO混为一谈,是对EPISBO概念不清的表现。

2.2 正确理解其致病机制是成功治疗EPISBO的基础EPISBO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为术后2周内),由于腹部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应激因素,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因素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创伤指广泛分离肠管粘连、长时间的肠管暴露以及其它由于手术操作所造成的肠管损伤。腹腔内炎症一般为无菌性炎症,如腹腔内积血、腹腔积液、异物残留或其他能够导致腹腔内无菌性炎症的残留。而手术应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并致胃肠蠕动减弱。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肠壁及肠粘膜水肿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肠壁浆膜面损伤,水和纤维蛋白渗出,胃肠动力障碍,最后导致肠管粘连、麻痹、梗阻。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一般无绞窄的情况。为了突出其特点、更准确的

做出诊断和进行正确的治疗,黎介寿将其称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而事实上EPISBO并不是一种新型肠梗阻。因手术所致腹腔内粘连有其发生、发展、吸收、部分或完全消退的过程,故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人中必然有一部分随粘连的消退而自愈,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对EPISBO坚持保守治疗的理论依据,否则一味强调早期手术治疗,势必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手术。EPSBO的出现表明肠粘连及炎症正处于较严重的阶段(术后2周左右),此时再手术难度很大,不仅难以确定梗阻部位,手术时易导致肠管损伤、易造成术中及术后出血、感染、肠瘘等并发症。从我们错误实施的一例手术中我们也发现EPSBO期间腹腔内粘连广泛而致密,呈“腹茧症样”、“冰冻状”、“脑回样”外观,此时分离肠管间炎性粘连几乎是不可能的。

2.3 明确的鉴别诊断是成功治疗EPISBO的关键EPISBO容易与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混淆,术后早期肠梗阻和EPSBO二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发生在术后早期,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但术后早期肠梗阻中,除了EPISBO外,其他原因导致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有典型的机枕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即明显的痛、吐、胀、闭表现。而EPISBO则这些症状较轻微。Ellozy等认为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30d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及影像学存在肠梗阻的证据,这一概念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其诊断应具备2个条件:(1)术后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体征及x线影像学肠梗阻的证据;(2)经手术或x线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我们可以把EPISBO看成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且其诊断和治疗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2.4 按治疗原则施治是成功治疗EPISBO的保证从EPISBO诊断标准和致病机制我们可以看出EPISBO这一并发症发生于术后2周内,且梗阻为非机械性。此时段内腹腔炎性粘连严重,不能也不应该进行手术治疗,这决定了临床对EPISBO的治疗必然是以保守支持治疗为原则。即(1)有效的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一方面减轻肠道负担,另一方面利用胃管注入胃肠动力药物药,如西沙必利、马叮啉、泛影葡胺、蓖麻油、承气汤等(2)合理的静脉营养,补充足够能量,纠正低蛋白,维持良好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3)促进肠蠕动药物的应用: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无菌性炎症,所以保守治疗期间一般不使用广谱抗生素,我们一般应用红霉素,300mg/d,静脉滴注,利用其促进胃肠道蠕动作用以加速EPISBO恢复。(4)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减少胃液及胆汁分泌,减轻肠道负担。(5)应用生长抑素、奥曲肽等抑制胰液及肠液分泌,同时改善腹腔内脏血流分布,减少肠坏死几率。(6)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以减轻肠壁水肿,减少渗出、缓解炎症反应。(7)电针刺激足三里或足三里新斯的明注射,促进肠功能恢复。通过上述方法笔者观察治疗的38例患者,37例达到预期效果并治愈,1例错误实施手术后仍应用保守支持治疗治愈。应该强调的是在对EPISBO实施保守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当然EPNBO的最后转归可能是好转消退,也可能在经过2-3周治疗后由炎性肠梗阻转化为机械性肠梗阻,但此时的肠梗阻已不再属EPISBO范围,其治疗原则也必将按机械性肠梗阻的治疗原则做相应的改变,在此不做论述。

2.5 掌握预防措施是降低EPISBO发生率的根本。从EPISBO的概念和致病机制我们认识到EPISBO主要由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应激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因此紧紧把握这些致病环节,减弱或消除这些致病因素的作用是预防EPIsBO的根本。(1)腹部手术过程中轻柔操作,细心保护了胃肠组织及器官,减少肠管损伤,避免暴力牵拉胃肠道,腹腔内尽量减少电刀应用,减少不必要的大范围的腹腔探查,尽量缩短腹部器官暴露时间,对血腹或其他类型腹膜炎术毕要彻底冲洗腹腔,同时保证充分引流,适当应用透明脂酸钠等预防肠粘连药物预防该病发生。

总之,通过对3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治疗,我们认识到EPISBO为一种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2周内的炎症性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创伤、腹腔内炎症、应激因素,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因素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肠壁水肿、渗出增加及蠕动减慢或消失是其致病机制;为明确诊断需与术后早期肠梗阻等其他各种机械性肠梗阻进行鉴别诊断;保守支持治疗是EPISBO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治疗过程中应警惕EPISBO可能最终发展转化为其他类型的机械性肠梗阻;减弱或消除EPISBO的致病因素是预防和减少其发生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91。

2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受性肠梗阻,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39。

3 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国实用外科

杂志,2000,20(8):456―458。

4 施保民,王敬文,杨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8):488―491。

5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9―42。

6 翟保平,任金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81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6):467―468。

7 杨建光,赵宇,于作夫,等,老年人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5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6):1638―1640。

8 Ellozy SH,Harris MT,Bauerr JJ,et a1,Early postoperativesmall bowel obstruction: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in242 consecutire abdominal operations,Dis ColonRectum,2002,45(9):1214―1217。

9 王斌,李红艳,术后早期炎症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 1(8):479―480,

10 Fraser SA,Shrier I,Miller G,et a1,Immediate postlaparotomysmMl bowel obstruction:a 16 year retrospective analysis,AmSurg,2002,68(9):780-783。

机械性肠梗阻篇10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为腹部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腹部手术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广泛粘连,并有胃肠功能抑制,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原因并存的特殊类型的肠梗阻。本病一般发生于腹部手术后1~3w以内,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有一定困难,对患者术后恢复影响较大。2003年8月~2013年6月我院发生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56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龄15~78岁,平均53岁。手术类型:上腹部手术11例,小肠手术5例,阑尾手术28例,结肠手术3例,盆腔手术9例。本组均在术后3~24d内并发急性炎性肠梗阻。其中3~7d19例,8~14d21例,15~24d16例,全组均有不同程度腹胀,伴恶心呕吐45例,腹痛48例,停止排便排气47例,均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未及包块,叩诊为浊音,听诊均有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立位X线平片均见多大小不等的气液平面,CT检查有不全性肠梗阻,小肠壁广泛水肿、增厚粘连,肠腔内积液及腹腔渗出等表现。均符合诊断标准:①腹部手术后7~30d发生肠梗阻。;②术后早期短暂排气、排便,进食后在出现梗阻,且症状逐渐加重,具有肠梗阻4个典型临床症状之一(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③腹部X线平片见多大小不等的气液平面, 并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全腹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出,无高度扩张的肠管,无绞窄性肠梗阻特点;④除外内疝、肠扭转、肠套叠等机械性肠梗阻以及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1.2方法

1.2.1非手术治疗 共51例,治疗措施包括: ①禁食,胃肠减压;②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滴注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内炎性渗出;③使用H2-受体阻滞剂;④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2次/d,减轻肠道炎症和水肿,3~5d后逐渐停药;⑤给予抗生素防感染;⑥早期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⑦中医针灸,包括热疗,足三里封闭,艾条灸足三里等。

1.2.2手术治疗 有5例。手术方式主要是:单纯肠粘连松解术、肠减压术、腹腔冲洗术。

2 结果

本组经保守治疗治愈51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1d。手术组治愈5例,平均治愈时间为21d,其中1例,男,68岁。因降结肠癌于2005年6月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第3d出现排气,进少量流质,渐改为半流质,术后第8d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保守处理2d无效,行剖腹探查,大小肠均有扩张、肠腔内有积液。肠袢间有粘连,未见有明确梗阻部位,未做任何处理,减张缝合关腹。给予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肠外营养等保守处理。1w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3.1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w,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2]。EPII的临床表现与其它肠梗阻有相同之处,都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但EPII有其明显的特殊性。EPII患者除有近期腹部手术的病史外,还有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即患者术后可能有少量通气或通便,但绝不能据此认为胃肠道功能已经恢复,可以进食了,因为一旦进食马上出现梗阻症状。经常的叙述:术后很早就排气了,或者排出少许干便,随后开始进食,但进食后很快出现梗阻。这是典型的EPII症状。EPII的腹痛症状不显著,如患者有剧烈的腹痛,应警惕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由于梗阻原因中有麻痹因素,所以患者通常只表现为胃肠道不通畅,而腹胀程度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那样显著。EPII可能为弥漫性,也可能只局限于腹部某一处,这主要取决于腹部手术和肠管受累的部位和范围,局限性病变最多见的部位是切口下方。EPII患者无高热,腹胀一般为对称性,腹部膨隆,但程度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严重,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腹部触诊有柔韧感,但各部位的柔韧程度不均一,最显著的部位即是肠管粘连最重的部分,一般位于脐周或切口下方,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腹部叩诊多为实音;听诊可见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梗阻的逐渐缓解,肠鸣音渐渐恢复。全腹CT对EPII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检查可以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出等现象,同时帮助排除腹部其它病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通过动态观察患者腹部症状、体征以及CT影像的变化,能够了解病变的进展情况。

3.2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大多数学者基本上倾向于先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是病情不再继续恶化或向好的方面发展。本组病例中5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临床上多有1次或多次手术史,肠管间有着广泛炎症、水肿和紧密粘连,以致肠襻解剖不清,因此手术治疗极为困难。而且,再手术不仅不能有效地解除梗阻,反而会因再剥离而损伤肠管,增加粗糙面,更增加了梗阻机会,严重者可致肠瘘发生[3]。同时,因为肠梗阻肠腔内压力增高,肠管血运差加上肠壁水肿,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若行肠切除或短路手术,则易引起吻合口瘘及腹腔感染、肠坏死,发生致命性并发症。另外,炎性肠梗阻本身无肠管狭窄或阻断等机械性因素存在,手术治疗亦不能恢复其通畅。本组1例左半结肠切除术后第8d发病,行剖腹探查,大小肠均有扩张、肠腔内有积液;肠袢间有粘连,未见有明确梗阻部位,未做任何处理,减张缝合关腹;给予胃肠减压、肛管排气、肠外营养等保守处理;1w后症状缓解。因此我们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不是首选方法,特别是在手术后近期2w内尤应慎重,以免导致更多严重的并发症。当然如有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应及时中转手术。我们认为,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保守治疗要点为:①胃肠减压;②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③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给予生长抑素;⑤必要时予以广谱抗生素;⑥肠外营养支持(TPN);⑦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监测,慎重选择中转手术时间与方法。生长抑素可以大幅度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如在TPN基础上使用生长抑素,可使消化液分泌量减少90%,既可减轻肠道负担,更有助于非手术治疗的成功。生长抑素用于治疗无绞窄性肠梗阻的作用在于减少胃肠道分泌,减轻梗阻近段肠腔内液体的淤积和肠腔的扩张,有利于肠壁水肿的消退、循环的改善,有助于减轻症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也有利于肠壁炎症的消退,肠腔的再通[4]。本组51例加用生长抑素后,疗效均佳。

3.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 预防的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腹腔内任何异物(包括自体血液和组织碎屑等)都能刺激腹膜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造成无菌性炎症和肠管粘连[5],从而导致EPII的发生。术者操作进入腹腔应彻底洗手,避免异物进入腹腔;手术操作要轻柔,分离粘连应尽量采取锐性剥离,尽量消灭肠管粗糙面,使之浆膜化;创面仔细止血,减少渗液渗血在腹腔聚集;术终应用大量盐水冲洗腹腔,减少异物、炎性介质等残留于腹腔;术后充分引流,减少渗液、渗血在腹腔的残留。对术后很早出现的排气症状应慎重对待,延长禁食时间,避免过早进食加重EPII,同时应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19-22.

[3]龚伟,徐美东,姚礼庆.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处理[J].中国临床医学,2008,15(6):82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