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十篇

时间:2024-01-22 18:16:42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1

【关键词】养成教育;榜样;鼓励;配合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觉得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以榜样作引导从点滴抓起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学生没有尺子,她就上来跟我说了一声。我听了,就随手拿了讲台上的一把尺子递给了她,还跟她说下次要记着带。过了一会儿,她用完了,就上来还给了我,没想到她还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老师。”我听了,愣了一下,突然觉得心里很温暖。

(二)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二、养成教育要表扬鼓励,激励学生的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学期,我们班继续开展“雏鹰争章”的活动,每位学生平时在学习、纪律、劳动、习惯等方面表现好的就能得到老师的五角星,得到十颗的话就可以到我这儿来换一个大苹果,然后贴到墙上自己的绿苹果上,一个月到了,就进行评比,比出得到苹果最多的五位学生再进行奖励,到学期结束的时候看谁的苹果贴得最多,就最红,可以跟学期的评比挂起勾来。当然,如果有学生进步特别大,或表现特别好的话,我就会直接奖励她一个大苹果,作为最高的奖励。如:在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或者进步快的学生等,都获得了大苹果的奖励。这样,学生竞赛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所以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如:我班有一名特别调皮的学生叫“罗海”,他很聪明,却总是时不时的犯一些小毛病,调皮捣蛋,而且总是屡教不改。因此我总是需要时刻的提醒他,教育他,要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一年多来,他身上的小毛病已经改好了不少,但有时还会出现。习惯养成固然要严,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在训练学生坐端正时,我说“一、二、三”刚数到“三”时,学生就会一边坐端正,一边说着“坐坐好。”反反复复,学生们便在活动中得以训练,在训练中养成习惯。

四、养成教育要注意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2

【关键词】: 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 小学生 基本任务 养成意识 小学德育工作 习惯培养 良好行为习惯 日常行为 教师

【正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地习惯呢?

培养一个知书达礼、举止文明的孩子,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因此,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本人想就此谈谈这方面的点滴心得

一、流利的语言在活动中培养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言行甚至思考的习惯。

例一,为了培养学生说话和读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采用口才历练,即使使课堂效率下降也在所不惜,从逼迫学生说,到引导学生说,到学生愿意说,敢说,会说,强化日常学习总的口才培训和锻炼能力,使口才训练和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信息互为提高。

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等形式开展口才训练,以班队课为抓手,开展:“课前五分钟大擂台和“辩论课”等活动,促进读书成为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主题内容。

例二,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第一,我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师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第二,我作为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课件十分钟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也能随机性的对班级学生不良行为就事纠正;第三我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职能作用,提醒、监督、制止班级违规行为;第四根据班级内部制定一套奖励措施、每周开展雏鹰争奖等活动。这些小点子也都是我和其他老师一起摸索总结出来的,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半个学期以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杜绝了打闹和叫骂的不良行为。

二、良好的行为用榜样来引导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会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师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如要求学生注意卫生保洁,不乱丢果皮纸屑。每天我走进校园,如果发现校园内地面上有纸屑,我都会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要求学生不要在楼道大声喧哗,我必须会轻声细语第对学生说话等等。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老师应努力要求自己先做到。

半年以来,我时刻注意自己的的一言一行,并没有随时指责孩子们的做的不到的地方,而是随时和孩子们一起纠正错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集体的公共事务都有学生热心参与,对于份内的事情没有学生互相推诿了。

三、善良的品质在细节中形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是对的、善的、恶的,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需要我们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在和孩子平时的交流中,我会利用一切时机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我们班有两个学生说话不流利,上课会嗲问题咬字不清,都会有有同学偷偷嘲笑。我不动声色,等全班安静下来之后,慢慢地说“刚才你们在笑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到?”有孩子举手说:“老师没有笑,在认真听。”我顺势引导孩子,“对啊!老师在认真倾听他说话,我们其他同学也应该像老师一样,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这样,你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学生。”如此几次,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比我们老套的说教要更有成效。虽然孩子身上已经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坏习惯,但我相信只要逐步引导,还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四、不良的习惯在关怀中消失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费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称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而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

作为班主任我深刻的理解不管什么样子的孩子他们都有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渴望,那个孩子也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经常的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了习惯在作祟。当班主任、任课教师将这些“问题“孩子提溜到德育处任你处置时,你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提醒和鼓励,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们班有一位“问题”学生,总是爱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骚扰别人,不停地找麻烦。我曾经很认真的和她谈话,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大扫除中他有非常卖力的表现,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和同学商量,由他暂代劳动委员工作,他和同学们都欣然接收了我的建议。每天早上,他都第一个出现在清洁区打扫卫生;每天放学,他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干净教室才离开;每天的作业,也开始认真完成;每天他都能和同学逐渐学会了礼让,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并主动把自己的学具借给同学使用;更可喜的是,他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他的变化,所有同学都给与了肯定。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他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劳动委员。从此,他的劲头就更足了。后来,他也有反复,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提醒,他又做的很好了。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身上的坏习惯逐渐改掉,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五、教育在家校联合时最容易成功

教育者叶圣陶曾说过,“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我们家长也经常反映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简直就是天壤之别。那么大的差距究竟问题在哪呢?其实,我不说大家也明白这个责任就在我们家长。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并且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等特点;家长的言传身教、情境影响对孩子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对此,上个学区我组织了多次家长学校活动,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交流育子心得,开展专题讲座等,就是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是一点一滴进行培养的,是通过不断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孩子,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孙云晓、卜卫主编《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教育出版社,l997年

3、周南照、孙云晓主编  走进学习时代丛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2 1世纪教师和父母必读》,北京出版社,1999年

4、孙云晓主编《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 l997年。

5、钟启泉、黄志成编著  《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6、陈鹤琴著 《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l990年

7、《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师读本,开明出版社,2004年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92-01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大家都知道,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一直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品德课上的重点来抓。具体做法如下:

1.在学校的领导下常抓养成教育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学校领导重视,常抓养成教育。

2.在课堂上展开养成教育。

2.1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举行"争做合格小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知道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每学期演讲都会改变许多的学生。然后,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勤下班,用心观察,从学生的一点细微动作,如衣着打扮、语言、对待人的言行等生活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2.2立标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可以使抽象的道德教育具体化、形象化,易为学生接受。心理研究也证明: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好办法之一就是向他们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榜样和实例,再通过启发讨论、观摩学习,使他们明是非、辨善恶,从中得到借鉴和教育。因此,养成教育也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i树立和培养学生中间的一些优秀分子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效仿学习,使学生赶有目标,学有榜样。由于榜样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就使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变得近、小、实、亲,贴近学生实际,更易为学生接受、理解和学习,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育和他育得到有机结合,又避免了养成教育内容高、大、全、空的不可把握的抽象性弊端。

3.注重实践,,规范养成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要从行为出着眼。如果发现了学生什么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从内心帮助学生,丢弃不良行为,再塑好习惯。五年级学生面临升级考试,有时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家校配合,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参加家长会,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形成合力的局面。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我相信,在我们红旗小学这片沃土上,培育出的都是正品,都是合格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与研究》2001年第9期,P5

[2]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359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4

    一、明理激趣,广泛发动。

    道德认识是学生产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依据,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正确的道德行为,所谓“知然后行”《规范》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而是要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领会,懂得行为规范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就是师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去自觉地遵守。规范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即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宣传发动阶段,我们主要做到了:

    1.全面深入。规范教育作为学生在现实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必须接受的训练,与那些扼杀学生自由天性的封建教条有天壤之别,不呢不管死板地进行。在教育中应让师生走出一种误区,即学习规范便是要听话、顺从、随大流。因此,学校在动员大会上号召全体学生“做规范生,成文明人”时,把学习规范同遵守交通法则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指出学习规范便是学会在人生路上懂得必要的通行法则。充分阐述了规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意全体师生认识。此后,大队部两次组织学生开座谈会,并利用班队课由各班主任再行宣传,自上向下,由点到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动员。

    2.具体形象。作为一种道德知识,学生仅拿《规范》背背记记,显然有口无心。《规范》中的条文,要求必须作具体的道德形象、要求让他们去理解。因此在《规范》教育初期,我校组织各中队举行“《规范》在我心中”系列主题班队活动,通过班队这一少先队特有的活动方式,利用诗歌、相声、小品、快板等艺术将《规范》中的种种要求具体、形象化,如我们将诚实同列宁打碎花瓶主动认错的故事联系起来,把尊敬他人同孔融让梨的传说结合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并产生同感,利于内化。此外大队部为每个中队准备了《讲故事学规范》、《养成教育》等辅导材料,要求大讲其中的规范故事。为了避免规范知识的学习与具体行为问题脱节,政教处大队部还定期利用晨会、校宣传栏等将校日常活动中遵守行为规范的良好结果与不遵守规范的不良后果作比较,学生在具体的行为辨析中,明白遵守《规范》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规范达标活动的兴趣。

    二、设法导行,逐步训练。

    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导行”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深化其道德情感,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好学上进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逐步引导、训练他们的行为走向规范。

    1.竞赛展开。竞赛能激发班级,学生强烈的竞争欲望,营造热烈的竞争气氛,使行为训练顺利进行。规范教育活动开始后,我校除进行行为规范四项常规竞赛外,着重开展了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和行为规范达标考核竟带,政教处制订出《行为规范达标生考核表》和《行为规范达标班考核表》,将规范考核内容归纳为“守纪”、“勤学”、“博爱”、“讲卫生”四个方面,分阶段实施,每月进行一项内容考核,实行百分制竞赛考核,个人和班级分期达标。竞赛开始后学生之间班级之间便你追我赶,争做单表学生和达标班级,还努力在此基础上成为“优秀达标生”和“优秀达标班”。

    2.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生道德认识到为,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过程中,榜样起了表率催化作用。在榜样选择声我们坚持“高、近、小”相结合的原则,除定期讲述马克思、邓小平等伟大革命导师,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教师、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如在“人人争当国旗手”的活动中,每周在学生中选出本周表现出的学生作为下周的升旗手,介绍其先进事迹,使学生在达标活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本学期我校还开展了校园十佳评选活动,经全校学生投票十位在学习、守纪、助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队员作为“校园十佳少年”。并在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相片、事迹,使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们“小”得可爱,“小”得实在。

    3.情景设置。教育研究显示,创设具有一定教育因素的情景和氛围,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每年三月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添春色”活动,捐资所得全部用与校园绿化、美化。我们在教学楼走廊上挂伟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黑帮报定期刊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刊,营造出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而雏鹰行动“礼仪章”等章项的来站有床单和出和谐的人际环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文明礼貌行为。如苏霍母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在规范教育中环境若能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用,确实可达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但要使学生真正做到爱校如爱家,还应使其参与管理。产生主人翁意识。因此,我们学校绿化带由各班分片管理,种上他们喜爱的花草树木,定期进行评比。同时,还举行“爱我校园”等作文比赛。让少年儿童那起笔讴歌自己的校园。

    4组织活动 活动在德育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少先队及学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道德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巩固。有以下几项内容:(1)主题队会,“学规范,见行动。”“争当规范达标声”(2)传统节日教育,(3 )结合重大时事,热点新闻进行教育,如:奥运会创佳绩,神舟飞船上天。( 4)阵地性活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入队仪式等。( 5)有关的学科教育活动。

    三,监督矫正,全面提高。

    儿童道德品质发展规律指出,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那么应如何加强监督,并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呢?

    1. 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我校大队部成立大队委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大队部印制了“行为规范监督表”发给每位学生,发现并制止违纪行为的,每次奖一张光荣卷,班四项竞赛加分,违纪学生所在班级扣分,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2.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联系卡”制。我校开办“家长学校”后,先后组织好几次家长来校学习,他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深刻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穴道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我们还给家长们印发《学生校外表现联系卡》,每周一次,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教育效果极为显着。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5

论文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6

关键词:养成;习惯;小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社会各种新生事物及思潮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易呈现非规范性特征。现在小学生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痞话,以及不良行为习惯对他们负面影响很大,使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深刻的阐释了养成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养成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其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注重养成教育,并提高养成教育整体质量,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习惯和品质的人,促其终身发展。通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与教师在一起,其自然受到教师行为、仪表、谈吐等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将“教书育人”重大理念切实放在心里,并付诸实践,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例如,早晨老师、学生干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周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以规范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另外,老师要特别重视自身行为对学生的引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爱干净,讲卫生,自己还要以身作则保持穿着的朴素洁净;要求学生爱劳动的同时,教师也应天天和学生一起搞清洁卫生;见到地上有垃圾,要带头拾起;要求学生惜时守信,老师就应准时上下课,按时上下班…….只有这样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和美丽才能充分彰显。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中,家庭、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家长道德行为、思想意识、日常习惯、礼仪文化等做出规范和要求,通过家长的言行影响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形成教育和训练的合力。家庭教育一定要有充实的内容,例如,不允许孩子玩游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学校、教师的形成教育思想、理念、方法达成共识。在学校,老师会严格要求学生,在家里,家长同样也应严格要求孩子,督促他们健康思想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为监督学生,学校聘一批热心群众担任学生校外行为习惯监督员,建立学生校外行为习惯评估机制。这样凭借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使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留空挡,并得到充分的巩固延伸。

三、抓住关键期,强化学生行为训练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金石镇中心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在学生中开展了在学校做“好学生”家里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少年”的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可一蹴而就,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如在开展“劳动能手大比拼”、“学习标兵”、“礼仪之星”、“体育竞技”的竞赛评比活动,我校在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中,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让训练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体验。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

四、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加强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德育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等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需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

一、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利用自身优秀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举止影响学生,将抽象的德育教学和道德品质具体化,让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将德育工作落实到行为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影响学生,如与学生轻声的问好,教学期间不玩手机,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卫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看到歪斜的课桌主动摆放整齐等等。通过这些细小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自觉完善自身的行为习惯。

二、用心感召,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学校,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在成长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解答。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照顾到学生的各个方面,用宽容和耐心对待学生,解决他们出现的各种困难。而且,宽容和耐心不仅要体现在好学生的身上,对于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宽容、耐心地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是难免的,不论是从整体还是个性上,学生的发展必然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包容学生的优缺点。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课堂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如果只是泛泛的批评或直接点名批评某一位学生,其他学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点名表扬某位学得好的学生,其他人就会效仿,使课堂变得井然有序。而且,严厉的批评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发挥不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常常表扬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够积极地影响其他学生,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细化行为习惯教学目标,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关注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在学校行为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细化教育目标,不断调整德育教学内容。例如,注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攀比行为,现在学生家庭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好,而且独生子女偏多,学生长期生活在优越、宠爱的家庭环境中,难免出现与他人攀比的现象。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情况,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还有,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也逐渐变强。因此,教师只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联性,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落实小学德育教学的任务。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8

关键词:农村 养成教育

引言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名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虽然养成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1]

一、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野性十足、不守纪律、散漫随意、讲粗话、打架斗殴。

2.小学不良习惯的延续如随口说粗话、大声喊叫、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由于旧习惯的影响,许多不良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3.是非观念模糊。例如把与老师公然对抗、损坏公共财物、冒险、危险行为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

4.任性执拗、自私自利。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使孩子变得野蛮。

5.逆反心理、明知故犯。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

二、解决策略

1.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目前农村小学生随地吐痰、随手丢果皮纸屑甚至满口脏话的现象极为严重,虽然他们对于各种各样的《守则》《规范》倒背如流,这些现象表明养成教育仍在这还停留在行而上学的层面。为什么要等到每年雷锋月的时候,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在学校能积极打扫卫生,回到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需要从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声好……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所以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2.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力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应避免出现“5+2=0”的现象。这个现象是说当前常常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两天的周末里,学生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作为教育者在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而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同,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3.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时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有关养成教育的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在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中要特别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入手,从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具体细微的行为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开始,坚持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等。[2]

4.养成教育需要突出社会公德的作用

为使中小学生做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在中小学的养成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让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班爱校、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其次,教师要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场所卫生及保护环境、关心公益事业等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入手,对中小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第三,要制定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他们“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根据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小学生自测自评,开展“社会公德,文明礼貌”问卷调查。建立小学生精神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检查监督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以此来塑造小学生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

总之,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而对待农村的小学生,又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要从点滴做起,结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并突出社会公德的作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平时督促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属于人们的道德资本,这个道德资本是不断增值的。对于人们的现实生存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只是依靠理性进行支配,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制约,使规范的期待可以变成稳定的习惯。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最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如果只是利用传统的方式,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结合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找到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实效性策略。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问题

小学生思想道德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过程中,其中的制约因素是比较对应的,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教育者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和家长没有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过于重视读书的分数,规范只是一些表面性的工作。教育的方法也比较陈旧,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缺乏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学生资产行为规范养成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当前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我国正在不断的社会转型,存在很多诚信缺失和假冒伪劣等行为,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影响。社会中不良的环境削弱了学校的教育作用,很多的学校都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利用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将学校的人文环境进行优化,让学生在和谐环境下受到影响,养成行为规范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学校中的教师和校园环境需要进行协调统一,形成一股合力,让学生可以在人文环境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出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管理呈现出规范化,引导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做人。例如:某农村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创办文明角,张贴各种励志宣传语言,利用各种夸张又强烈的背景和图片,吸引学生前来观看,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长。

2.将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进行渗透,习惯主要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通过积累,就会在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习惯的养成教育,需要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有机的渗透,使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的联系,并且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先进思想的主要载体就是知识,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渗透各种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容易的接受。教师需要以学科教学的特点为基础,将教育的目标确定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目标进行细化,小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属于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提高其道德认知,需要符合心理成长的规律,养成过程的设计需要具有阶段性和层递性。

3.健全监督机制。在各个班级活动当中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少先队活动,利用大型的校队活动,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训练。在活动开始之后,学生要以排队的形式入场,并且按照一定的次序就坐,要求他们认真的听讲,给予礼貌的故障,严格规定队员的敬礼和站立等行为,使学生可以集体活动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明确遵守规范的意义,结束了互动,需要让每个学生对活动给予反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融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校的生活要具有规范化和序列化。

4.优化乡镇德育环境。利用乡镇德育,可以有效的延伸和补充学校德育,德育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自身具有辐射力和渗透性。社会环境对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属于一种社会外部控制,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建设出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社会文明风尚。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对策进行全面的论述,提出具体的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当代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可以更好的做人。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80-85.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篇10

【关键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0-01

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基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少年儿童的教育实质上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关键的环节。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少年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二、当前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其成因

笔者曾对一所有近1000名学生的小学学校进行学生行为习惯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存在问题。

其中有30%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有20%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自己主动洗脸刷牙、穿衣不整洁,28%不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超过30%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讲公共卫生。还有学生安全意识差,近半数的学生不遵守人际交往规则。同时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有约50%以上的学生说过谎话,与人交往不诚实、不守信。有的学生经常说脏话,有的学生利己思想严重。课堂上,学生不知道怎样听课,不能集中精力,他们不是左顾右盼,就是做小动作。家庭作业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根源何在?据调查,造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社会不良文化及公共道德素质滑坡造成的影响

少年儿童存在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等心理特点。而在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广大少年儿童处于交流文化逐渐扩大,多种信息影响以及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立体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其中各种思潮、黄赌毒和社会腐败等现象强力地影响着少年儿童,影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1.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家长认为,无论从学识和品行方面老师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统全面的,思想上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存在教育上的误区。表现为“两过”,即过多责罚,过分溺爱。由于现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使得大家对孩子同一习惯的评判标准不一,让孩子无所适从,思想上产生混乱。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成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温床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一些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未成年人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这无疑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自暴自弃。

三、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丰富学习内容,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少年儿童具有极强可塑性,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小学生礼仪知识》等进行学习,提高认识以此来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应制定严密的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学校、班级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先入为主的规律,先给学生制定一套严密的礼仪、常规制度,并向学生宣传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在头脑中打下礼仪、常规制度的烙印。尤其是对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教师还要为他们留出较为宽松的扬长避短的空间,通过爱心去浇灌学生这棵小苗,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助,通过成功教育创造的机会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甚至要允许学生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改掉一种不良行为习惯。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知悉班规校纪,在多数学生和老师的提醒帮助下,逐渐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从而融入班级,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坚持常规教育,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