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03:13:06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60-02

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于2011年1月19日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2]然而,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多年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未能跟上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步伐,其课程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基于此,拟以《通知》和《标准》为依据,来讨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科学编选适宜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目前,教育部已经加强了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将教学要点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每年两期“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聘请国内专家就相关专题作报告,从而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素材。此外,教育部还组织编写制作了及时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含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可以说,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教育部已经有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合理取舍。

笔者认为,就具体内容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始业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行业形势教育、就业指导等。就理论形态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是国际与国内形势教育;三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政策教育。

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方法论来分析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由学校相关领导、行政党群职能部门领导、院系党总支书记及学校辅导员教师组成。最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多学科性、宽领域性、广范围性的特点要求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队伍,根据形势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做形势与政策讲座,不断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安排的常态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教学安排常态化,即教学任务有计划、教学活动有场所、教学时间有保障。首先,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公布教学计划进程表,并纳入学籍管理。“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合理规划学分和学时,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进程表来规范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4]其次,教学活动有场所。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环境、多功能报告厅等。应该依托学校和教师资源,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专门教室集中观看专题影视,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到企业或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最后,教学时间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定期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提前安排好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时间,使教学时间得以保障。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是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宏观性等特点,要从宏观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系统讲授。针对社会形势的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来校举行专题讲座,并且建立定期形势报告会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互补。

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集体领导干部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的报告和讲座。“走出去”就是授课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要求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考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内容,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系统的学习,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课外讨论、交流,特别是数字化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有重大影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四是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收看电视、读书看报、座谈和网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补充作用。

五、教学考查的科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必要环节是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即将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与撰写专题论文、报告会心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形式相结合。

第一,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作业考核和命题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及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的情况。

第二,专题论文考核。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理论内容给出选题范围,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论文撰写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撰写论文。

第三,报告会心得体会考核。在学生听取报告会前,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记录“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主题、思路、报告方法、切入点、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报告心得体会考核,可以综合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考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考察过程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六、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管理。一是建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讲课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通过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保障管理。包括: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教材建设的质量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度;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制度等等。

第三,加强考试环节管理,即构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细化考试环节,避免考试考核的随意化。这就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建立试卷考核、论文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制度。

七、教学研究的专业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驱动力量是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既有利于教师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不仅能够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素质,以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目的。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保障,如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规划中,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等。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套成熟稳定的综合性机制与结构性范型。[5]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教学安排的常态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查的科学化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才能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真正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EB/OL].[1998-08-16]..

[3]文军.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一、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领导重视是关键,组织机制完善是保障。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同于其他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高校应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由学校党委分管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人事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规划工作,指导和协调各职能部门,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建设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要保证资金到位、课时到位、师资到位。应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政工干部相结合、省市党政领导和学校党政领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领导小组应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汇报,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交校党政联席会议上讨论研究。实践证明,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制度,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大大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近两年多来,不少省市党政领导走进校园,给大学生作“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许多学校党政领导走进大学生课堂,上“形势与政策”课,深受大学生欢迎,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校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紧跟形势,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性、现实性、政策性较强,它深刻洞察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幻,正确阐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直面社会中的种种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而应根据教育部每年每学期下达的时事教学要点,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了解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很多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使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作为教材,以《半月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等主流媒体的时政资料作为学习参考,就是很好的尝试。

三、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大学生是青年人中最敏感,最具有思想个性的群体,他们关心政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对国内外形势的敏感度和参与度是非常积极的、非常活跃的,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听课、思考、提问、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要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努力实现课程建设网络化、课堂讲授电教化、课外指导信息化。建设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专题网站,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要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讲授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切以符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而不能居高临下,高高在上,我讲你听。为了改变单向灌输法调动不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积极倡导“双向交流法”,除了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提问、讨论等形式开展启发性教学外,每节课还必须留下一定的双向交流时间,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即席解答,如果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提问学生。

四、拓展教师队伍的层次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应是拉得出、讲得好、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学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还可以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其次,要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形成“传、帮、带”的梯级结构。青年教师要在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方面下扎实的功夫,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再次,要不断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鼓励教师人人讲授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使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加强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辐射性

有的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业务、轻思品,弱化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念,以致“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关怀,使大学校园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理念。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电台、宣传栏及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专题网站、广播台播放时事要闻、时政分析,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充分利用大学生中“红色”社团的优势资源,大力扶持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为代表的理论学习型社团,发挥它们的载体作用和带动作用,使社团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促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知识、受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78-79.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键词: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地位与作用 教学模式 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无论是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角度,都显示出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

1.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当今国际国内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更要应对诸多的挑战。而我们国内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大学生靠自己去辨别真伪和把握本质,是很有难度的[1]。所以,我们要通过覆盖全员、多方位渗透、不间断开展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增强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机遇,努力练就自身过硬的本领,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好,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可或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多种形式的国际竞争中对我国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在世界政治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演变。目前,我们国内改革进入深入和攻坚阶段,许多深层次矛盾凸显,破解的难度非常大。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仍就是压倒一切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利用多种形式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全面提高理论素质。另外,通过系统授课进一步激发培养广大学生对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思考,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性地看待国际、国内所发生的事件,把握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明确其所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激发他们的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2]。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重要的思想保证。

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使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首先在思想最为活跃、最充满热情和智慧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学习领会和认同践行,使大学生时刻与祖国同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还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既对当前形势与政策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性、针对性、实践性。通过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以及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同时,通过紧跟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还可以激励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模式,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自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来,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看出,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教育保障机制是前提和基础,多渠道并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有力保证,系统化、科学化的内容体系是核心,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关键,真正实现育人的功能才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最终目的。

1.要有健全的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必须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保障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基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部门多、教育内容涉及面广且更新变化快、师资队伍结构多元等特点,必须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其次,必须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在校大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按课程建设的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大学本科四年《形势与政策》课课时确定为32学时,学分为2学分,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来评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学籍管理之中。同时,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以“精品课程”建设劳动《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

最后,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开展优秀教案评比、教学课件评比、教学研究论文评比等教学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推行青年教师的助课制度、新教师的试讲制度、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制度等。

2.要多渠道并进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形势与政策》课为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分析形势、把握政策、提高素质。同时,在大学四年中可以开设通识课程,包括《军事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以及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座,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这些内容都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有益补充。

指导学生理论社团和党团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这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渠道。以我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学校不断加大对理论社团的指导力度,一方面为社团骨干提供学习资料,指导社团定期出工作简报,另一方面亲自指导他们开展工作,参加他们的研讨学习活动。对大学生理论社团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每年组织一次主题鲜明的学习活动、开展一次大学生发展的调查活动、每名会员读一本理论书籍、开展一次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目前,大学生理论社团成员已成为了学生理论学习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在其他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影响和辐射效用。而高校中的党团组织通过组织生活和主题教育等方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和行动。

利用网络与多媒体信息系统,拓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渠道。高校可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职能部门的专题网站,以及学院的学生工作网站及时、广泛、深入地开展理论宣传、政策引导、交流讨论等,满足学生了解和学习的需要。

3.要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内容体系。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必须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校情,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最新事件和最新话题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辅助教育与之互补,科学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体系。

第一,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由相对稳定的内容和不断变化的内容组成,其课程体系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无论是针对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还是面对时效性非常强的热点问题,教师都应该做到教学内容的“三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时效性与连续性相统一、思想性与需求性相统一。

第二,课外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服务性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移情功效,抓住课外的每一个环节。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走、看、讲、想、干”来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在实践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实践中感知、内化、提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实践和与他人交往,提高自觉选择符合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的能力,促进个人道德的社会化,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

4.要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表明,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和教育方法及途径的先进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过去,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和渠道单一,教师多以课堂上的说教和板书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为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在第一课堂主渠道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资源,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活力。同时,还要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学校百年校庆等诸如此类的重要节日、庆祝活动、重大事件的发生时机为载体,积极引导时事热点,把握政策导向,从而不断为全校师生参与国家与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提高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是高校必须要重视的环节。

第一,要重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的组建工作,增强这支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以我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学校首先从教师队伍组建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首先,立足于现实,确立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建设一支以专业化的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包括各学院的党委书记、副书记、部分专职辅导员,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以他们为主体既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又能使他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其次,通过自愿报名,严格选拔,成立了学校层面相对固定的主讲教师队伍,同时还建立了一支助课教师队伍,形成了教师梯队。最后,学校根据个人的学科背景、教学经历、研究方向等把整个师资队伍划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台海、国际六个专题教学与研究小组,并明确了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和秘书,增强了教师队伍的组织化程度,教师教学与研究目标明确,团队归宿感有了很大的增强,也大大促进了这支队伍的成长。

第二,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育建设。首先,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班学习、进修。其次,学校要通过开展教学示范活动,包括经验丰富的教师作课堂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等,通过举办新教师试讲活动等保障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而确保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最后,学校要不定期举办教学经验及不同专题教学内容的交流研讨活动,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可深入进行形势与政策的专题研究,为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对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提出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时代所需,是大学生成长所需。

目前,教育的渠道遍布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部门和学院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和掌握的媒体,为实现全员受教育、不间断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特别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统筹和规划工作,以及指导引导工作,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成为学生最欢迎、从中受益最大的一种教育内容。

2.积极探索网上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上授课将成为一种学习的趋势,网上授课新颖,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少,也能满足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还可以开展互动教学,今后可以进行一些探索。

3.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安排教学内容,强化教育的针对性。

一是要通过围绕当前国家和学校的工作重点,把握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兴奋点,精心设计,科学构建教学内容框架,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二是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完善内容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教材,并结合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需要,灵活地为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指导性读物,引导学生分析形势、理解政策、强化使命。

4.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教学绩效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雪.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41-42.

[2]高明章.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25-28.

[3]操菊华,邓新洲.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5):111-112.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4

[论文摘要]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容量、拓宽教学对象的范围。在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一系列基本问题和抓住几个关键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也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的育人环境,网络时代的育人环境已经演变成现实校园、社会环境和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新环境。这种育人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增强时代意识,主动、自觉地深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的创新空间,从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尽管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各个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即课堂教学或开设讲座进行单一灌输教学,并且多数高校教学时间安排上多为双休日或晚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人为缩短教学时间。简化教育教学过程;课堂多为大课堂或集体讲座,因此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显得单一。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这种状况也限制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缺少师生间应有的互动交流,教育效果很难达到,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创建教学网站、利用网络论坛、QQ、MSN、博客等新型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许多现实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基本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同时教师利用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形势与政策问题答疑解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重大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等活动,这样就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交流不够、没有时间安排学生讨论等一系列问题。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增加课程教学内容的容量

由于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安排时间有限、教师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决定了与课程的实际要求相比,教师所教的内容相对偏少,而“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同时国内外的重大时事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这种动态的、庞大的教学内容想通过教师在每学期几节课的时间完成是不可能的,而通过网络化教育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例如,魁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站,以网络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学习专区,教师将相关的教育教学文字资料、图片图表资料和影视音像资料等上载到网站教育平台。这样不仅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空间。并且随着国际风云变幻。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突飞猛进,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可迅速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一般很难做到的。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可以拓宽教育对象的范围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式主要以有限的课堂教育和专题讲座为主,这就使得教育对象相对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许多高校的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正常需要,特别是教师资源。许多高校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都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学课堂都是以最大容量来设置。专题讲座的对象更是动辄上千、上万的数量级。这种状况形式上看是教育的对象不可谓不“广”,但是,只能说是流于形式而已,且不说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普遍存在,教学秩序混乱,其实这种教学的形式、方法根本不符合基本教育规律,更不用说教育的实效性。

而“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为已经毕业的学生继续学习提供方便;不仅可为本校大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而且也可以为其他院校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实际上各高校甚至各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全国都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或者可以建立不同层次的资源共享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平台,从而为众多的受教育者提供较好的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网络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课堂集中讲授或专题报告是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有的优点。我们要继续发挥。但传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我们应该加以避免和改进。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发挥网络信息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影视音像,拓展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将传统的网下教育延伸到网上,它是积极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要求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作用发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因此,我们不能用网络化教学简单代替传统教学,网络化教学只是传统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形势与政策”课传统教育方式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二者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二)网络化教育要与课堂教育、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适当减少课堂教育的数量和时间,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但学生自主学习可能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那么课堂教学就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补充。一方面可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检查学生网络学习的情况。而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加强课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与考察,适时的组织学生到有关的教育基地和教育场所参观学习。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借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社会形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分散的多样性的网络化教育与统一、集中教育相结合

网络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自主灵活地选择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信息媒体学习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所以,网络化教育一般具有分散、灵活的教育特点。尽管网络化教育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从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转变为分散的多样性教育;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从单词的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但是,仅有这种分散、灵活的教育还是不够的,分散、灵活的教育不能代替统一集中教育。统一集中教育包括教师定时定点的课堂理论授课教育、外请专家所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和学校、学院、系部、班级统一组织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以及集体进行的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四)网络化教育和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结台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是一项全面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一工作需要有关各方面积极协调主动配合。“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要与学校的广播宣传工作、班主任工作、辅导员工作、学生社团工作、学校的党团工作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态势,形成教育的“合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领导机制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体制基础。因此,必须确立领导体制,促进部门协作,加强规范管理,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管理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管理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确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在学院主管、学生处(学工部)及校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即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宣传部负责每学期网络化教育专题设置和主要内容的审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所在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日常管理以及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团委负责组织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等。只有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二)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前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既懂“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规律、教学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新型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适应网络化教育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培训提高评估检查制度。首先,有计划地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和辅导。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一些教师提高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创造条件。其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走出去进修学习、参观考察。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再次,通过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授课教师之间定期交流教育教学体会与经验,统一落实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这既可以弥补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有限的不足,也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整体效果。最后,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教学评估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评估检查,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并定期反馈交流总结,从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创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站正是适应了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新情况而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网站是集教学、学习、交流、讨论等于一身的新型交互式教育教学平台。因此,不同于一般网站建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网上的内容要坚持主旋律,体现指导性。坚持主旋律要求紧扣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服从国家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源。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板块设置上一般可设立文字资料学习区、视频资料学习区、图片新闻、师生讨论学习区、论坛区、友情链接等板块。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将教学资料、教学课件放于网上以便学生学习;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于网上进行。部分教学考核也可网上完成。

(四)积极拓宽和畅通与学生交流的网络教育渠道

由于传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普遍以大班甚至以更大群体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时教学时间屈指可数,因此可以说教学中必须的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很难实施。加之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多个校区分离,教师工作量巨大,所以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传统交流形式在客观上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感到找教师难。而教师因在几个校区来回跑,对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网络化教育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师生缺乏互动交流这一难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专网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网络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形式,积极拓宽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实施个性化教育,开展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网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在沟通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体现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经常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靠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项工程建设好,才能有效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网络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R],教社政[2000]10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R],教社政[2004]13号。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5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分析;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7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矛盾,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加以认识和分析,任何只强调矛盾的某一个方面的观点与做法,都将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内容上:时效性与学术性的矛盾

时效性与学术性,是“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是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认同。但是,它毕竟不是一门理论学科,它是以通过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然而,仅仅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还是不够的。时效性是重要的,但并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全部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自1987年教育部决定在普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实际上起到了与教学大纲类似的作用,对“形势与政策”课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但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时效性非常强,没有也不可能有较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具体做到三个统一:

1.政治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要突出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同时还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就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而言,与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了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形势与政策,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有关学科的前沿成果,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性与学术性,如:讲,需要运用国际法学知识批判所谓“法理”的阴谋;讲伊朗核危机,需要讲解有关核武器生产、尤其是铀的生产情况的知识。注重知识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将大大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更好地贯彻其政治性。

2.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该课程既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又具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形势与具体政策,往往是不断变化的,但基本方针与战略、理念是相对稳定的,要求学生在基本方针与战略、理念的相对稳定之中去把握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识,要求学生在规律的认识之中去观察和追踪国内与国际形势的演变过程。如在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中,增加有关中日古代交往的历史背景知识,使同学们了解中日两国关系的实质与发展趋势,对两国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轮廓,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变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3.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课本质上属于政治理论课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教学。我们要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并在教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应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问题,确定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上:多样性与规范性的矛盾

在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不足,教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强化“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许多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突出“变革、创新”的特点,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力求多样化,“五花八门”,花样迭出,只求学生感兴趣、满意,只求教学方法与形式的新意,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本身应具有的规范性与严谨性,便日益式微了。

因此,我们要在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强化必要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只有达到了规范性,才能真正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我们具体要在三个方面达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规范性:

1.加强规范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和有关教学部门,应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和国际动态,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实效性。学校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有关教师开展形势与政策的科学研究,对相关研究科研课题予以必要的支持,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园地。

2.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考核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任课教师的考核。由有关教学职能部门按教学制度统一管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正常开展。任课教师讲课应有规定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可自编)、教案,不能以布置班级学生工作、处理学生具体问题等方式代替课堂教学;第二,对学生的考核。“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内容与形式,各高校、各教学单位应结合本校、本院系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不应强求一律。根据学校教务处有关考试的要求,可以采取开卷考试、论文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也可以参加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又体现课程教学的规范性。

3.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素质建设,坚持“精选、重用、严育”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师资结构建设。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适应规范化教学的需要,为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矛盾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课、提问、测验与考试的情况,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确保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教学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主体。许多学校还通过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如: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大家对授课教师的意见;有的学校还由学生直接给任课教师打分,作为教师学期考评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此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地位的下降与作用的削弱,最终将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正常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形势与政策”课像其他大学课程一样,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其正常进行教学。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我们要在以下几方面明确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基础。实践表明,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保证课堂教学课时,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或优惠政策,是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高度重视的直接体现。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最受学生的欢迎。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对形势的认识。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教学形式:第一,讨论式教学;第二,辩论式教学;第三,直观式教学。

3.重视师资队伍培养,提高师资水平。第一,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确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第二,鼓励学校党政干部、有关专家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积极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和倾斜。第三,确保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与师资建设的投入,在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一璀.开拓创新,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2] 余双好.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J].高校理论战线,2005,(4).

[3] 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4] 里光年.试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魅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困境 对策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和建党90周年之际,重新思考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目的和意义,科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规律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专指《形势与政策课》。广义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除了《形势与政策课》外,还包括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1]等对大学生进行以下四项教育:一是基本理论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内容的重要决议和纲领性文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二是基本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基本走向和我国外交原则立场等内容;三是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括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内容;四是国内国际热点教育。主要包括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热点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趋势和产生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狭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思政课具有相同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为三个“统一”,即研究对象上知识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内容体系上稳定性与动态性高度统一、教学方式上规范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2]。

知识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研究对象上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看,既有国际形势又有国内形势,既有宏观态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问题,既有社会变革又有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有着强烈的思想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内容体系上的特点。形势与政策本身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一方面,政策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政策的出台或者变更总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形势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有时其复杂程度和变化之快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

规范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体现其在教学方式上的特点。规范性是指该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应与其他课程一样有大纲、有教材,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规范要求组织教学;灵活性则是指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其受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同志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郑重告诫全党:“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必须保持高度警觉,做到警钟长鸣。”这些重要论断都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选择。充分发挥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2.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要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素质,健康成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其内在本质。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又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做到知行统一,德才并进。

三、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困境

1.形势与政策教育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做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在潜移默化中通过知识传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专业知识的多学科性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3]。但是从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与这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辅导员,其学科背景五花八门,同时还要承担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党团活动、奖评助贷等繁重的工作,用于钻研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显得不足。二是各高校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不够。最常见的做法是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很少有高校能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更谈不上有充足的专项经费作为支持和保障,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2.形势与政策教育稳定性和动态性的高度统一与固定教材的编写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稳定性和动态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需要常编常新,这就要处理好稳定性和动态性的辩证关系。然而,各高校教材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授课教材。这些高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根据每学期教育部最新的《教育教学要点》,列出几个专题制作授课课件,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授课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国内国际热点教育,对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二是少部分高校虽然自编了教材,有的还正式出版了,但是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周期,等正式出版后,书本的内容特别是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已经不再是热点,这就给教材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打了折扣。

3.形势与政策教育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与教育教学手段单一之间存在矛盾。形势与政策教育规范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在规范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然而,各高校在教学方式上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部分高校重视作为狭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即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却忽视甚至轻视了作为广义概念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把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纳入进来,这就势必影响教育效果。二是少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排课受限、场地有限、师资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连教育部明文规定的每学期16学时的授课时间都难以保证,而以大班多人、集体听取报告会等形式代替,这也是引起学生普遍不重视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1.制度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首要前提。高校要树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党委宣传部应负责教育教学内容确定和政策把关,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指导、监督与考核;教务处则负责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计划以公共必修课形式纳入培养计划和统一课表,安排好每学期教学地点与教学设备,组织考试、登记成绩,并按照课程建设的要求给予一定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经费支持;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应共同负责邀请领导、聘请专家开设形势报告会,对任课老师进行集体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开展上课教师的选拔、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落实,开展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确定课程考试方式、考试题目和评定标准,负责“形势与政策”网站建设等。

2.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校建设规划,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引进培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而带动该学科持续良性发展[4]。其次,高校应按照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原则,严把任课老师选配关,大力培育和建设思想政治觉悟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可以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选聘,兼职教师可以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学校党政及党群职能部门相关干部和学生工作干部组成。最后,高校应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训计划,采取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供外出考察机会、集体备课等方式,全面推进师资建设水平。同时应列出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3.方法论教材编写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力保证。第一,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4]。没有材的教学活动,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编写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教材而不是“新闻罗列型”教材,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首要前提。第二,尽管当前形势与政策和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是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却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决定了教材必须囊括以上四项内容,缺一不可,这也为编写相对固定的教材提供可能。第三,固定的方法论教材并不能完全体现形势与政策的动态性特点,还应根据随时可能发生和出台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增发教材”的形式作为补充。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即时便捷的特点,开发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全方位覆盖教学内容。

4.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然选择。第一,应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把专题讲授和重大事件教育相结合,把专题教育和专家讲座相结合,把教师讲课和学习研讨相结合,把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达到在理论上知晓、在情理上接受、在实践中履行的教学效果。第二,应重视和发挥实践教学主渠道作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5]。我们应把形势与政策教学和组织学生政治学习、青年志愿者活动、党团日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第三,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对高年级学生,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这也符合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识过程的变化发展规律。再如对以理性思维见长、注重实践的理工科学生,应多安排实践教学,把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对思维活跃、关心时政的文科学生,应多安排课堂教学,通过知识点的讲授,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形势,自觉理解并执行政策。

参考文献:

[1]邵明英.“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9,06,增刊(1)总169.

[2]高明,郭万牛,张进明主编.形势与政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苑申成.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科学化探析.课程教学,2011,2,(上).

[4]喻永红.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着力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 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通过新的传播途径(如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数字终端(如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和传播手段(如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虚拟社区、博客、微信、微博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与传统平面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途径和方式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海量的信息、快捷的传播、互动式的表达、多元化的观点、虚拟性的特性,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就“形势与政策”教学而言,课堂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才能有好的效果,是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选取、讲授重点转换以及教师素质提升等角度,分析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改革措施。

1 新媒体传播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通过解读大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分析形势,解读中央的大政方针,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从而坚定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信心。自1987年教育部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以来,教师以自己的理论优势、所占有的大量知识信息和丰富历史人文积淀,通过个人教学魅力展示,把握时政动态,传播主流声音,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教师占有知识信息优势的格局被改变,突出表现为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海量信息在第一时间充斥于新媒介,各种的评论和观点五花八门。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不仅能便捷、快速地获取各种所需信息知识,而且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发表各种看法,介入对一些重大时政问题的评价和辩论之中,对教师通过阐释所掌握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和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热点问题的背景信息在网络迅速传播,各种分析评论被新媒体平台广泛散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准确把握和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加强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引导难度加大。

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目前,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议题设置是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年编写的两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主,各省市高校结合本地省情、民情、校情拓展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参考资料方面,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资料》《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库。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教学要点和参考资料为各地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任何一个资源库都无法比及的。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真实和虚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字、影音和图片资料及信息,在第一时间甚至若干年后都能方便、快捷地查阅。同时,作为一项教学活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从选题到备课、从教学安排到组织实施,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给高校“形势与政策”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提出了挑战。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围绕相关主题组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2.1坚持舆论引导,确保热点问题分析和政策解读的准确性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党和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深刻领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效引导”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快捷传播、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热点问题的多元评论,大学生不仅能从网络上迅速获取所关注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新媒体的虚拟社区、BBS、博客、微信、QQ群、网络论坛等各种媒介热议的国际国内问题,散播和传递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一些看法与党和政府的声音不尽一致,甚至充斥着发泄对现状和政策不满的别有用心的炒作和煽动性言论,这些非主流的、错误的观点往往能先入为主地影响大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判断和看法。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应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和党的政策,阐述和解读不能夹杂个人的判断和倾向,不能受网络观点和舆论左右,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确保原汁原味地传递党和政府对热点问题的声音。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关注新媒体上的各种舆论和观点,掌握网络舆情动向,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重点分析和评议,以确保引导的有效性。那种对新媒体上的各种观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课堂讲授上自说自话,无视其他的做法,既不能有的放矢、达到排疑解惑的效果,也很难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的。

2.2 调整讲授重心,重视重大事件的背景解读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分析

海量知识信息通过新媒体在第一时间的迅速传播,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和重心必须有相应转变,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多样化需求。换言之,高校学生对关注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的知识信息大多已通过新媒体获得,教师占有知识信息的主导地位没有了,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兴趣点转向事件的背景和政策形成过程的关注。这就使教育的重心不得不从叙述和解读文本信息转向对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背景、产生原因、政策考虑的分析和对各种非主流观点的述评和引导上来。教学既要叙述文本知识信息又要解释重大热点问题的相关背景;既要解析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又要分析政策背后的战略考虑、既要传播主流声音又要批驳各种错误认识。通过不断增加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满足大学生寻求了解对重大热点问题背后的逻辑联系的愿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问题能力,以达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教学目的。

2.3 强调政治性和政策性,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极强的课程。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资讯和观点的和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新媒体空间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新媒体空间交流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容易摆脱道德和责任的约束,导致一些非理性和极端的观点得以渗透和传播,这就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时政热点发生在当下,各种评论和观点充斥在新媒体中,要求教师对重大热点事件的解读、分析和引导,既重视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更要分析和批驳各种错误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策理论水平,以确保分析解读的准确性,提高对新媒体空间各种舆论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热点问题议题广泛,领域各异,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议题,也牵涉国际国内局势走向,热点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的学科领域和驾驭能力之外,需要教师及时补充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对相关领域不熟必然导致分析问题避重就轻甚至误读,削弱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有效性。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新媒体在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只有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改进教学方式,占领新媒体阵地,提升应变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1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络平台和虚拟互动网络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形势报告会、专题教学等涉及的议题有限,覆盖面窄。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配合校园数字化建设,各高校应适时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即从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网站维护、内容更新、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细化管理规定;从利益分配、任务落实、责任追究等方面引导教师关心网络平台的建设;从考试改革、学分设置、成绩评定等方面吸引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交流和互动。构建虚拟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关键是丰富网站的资料信息和搭建实时互动的交流平台。来源渠道可靠和丰富充实的信息资料,不仅为学生关心重大时政热点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权威信息,而且能有效避免虚假信息对学生的误导;而网络实时互动平台既能满足大学生热衷于新媒体交流的潮流,也避免“形势与政策”形势报告会和专题教学课堂容量大,缺少互动交流的缺失。

3.2 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主要是兼职的政工干部、临时外聘的专家学者或政府负责人,也有部分专职的思政课教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学动态性强,备课任务重,难度较大,兼职政工干部各有主业,教学热情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将新近毕业的学生工作干部作为教学主力,临时性和随意性的教师队伍既导致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缺失,也难于管理和要求,由于对新媒体舆论走向关注不多,教学的引导性不足,实效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各部门多头交叉管理、但只抓不管的状况,成立专门教研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其次是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轮训力度,一方面培训教师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对中央政策的深刻领悟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训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和掌握能力,特别是对涉及热点时政问题舆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以提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3.3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发挥网络舆论引导和正面教育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让媒体和网络舆论对重大时政热点问题随意揣测,不如主动发声引导,这种引导既要重视线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要重视线上的教育引导。高校因应鼓励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站,博客、播客和微信平台,搭建与大学生的虚拟空间交流方式,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方式,及时传播关于重大热点时政问题的评论,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批驳新媒体上各种错误观点,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言论。同时,要通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设置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运用网络实时教学交流工具,通过理论灌输和沟通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丁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讲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则。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

 

1.形势政策教育现状与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在于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趋势,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最有效地对大学生政治思维和社会品质进行培育和塑造,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得以不断延续和发展。它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关注,尽早定位,把握机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我们“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并且指出应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充分说明了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目前各高校的形势政策课程实践中,尽管有成功经验,但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照本宣科,不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要求,缺乏时代性。

(2)“热点追踪”式讲座为主,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

(3)与大学生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结合度不高,教学成效甚微。

(4)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导向。。

目前,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情怀、提升人格品质和情操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多元思维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浙江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在重视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明确形势政策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品格养成的重要性。在形势政策教育实践中,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热点,有选择、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和经济形势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为毕业后的择业和创业补充知识、拓展视野。在近两年的教学中,课程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努力将形势政策课打造成为学校另一个创新创业文化传播基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丰富思政教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声誉。但我们看到,形势政策教育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结合程度仍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在传统课程教学的边缘,成为单独的课程单元,这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持续稳定地推进和发展。

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指出在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的同时,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即要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让劳动者“主动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全社会正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创业类课程和培训得以迅速普及并延伸。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支持下,在高校各部门和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努力下,创业教育在大学校园内也在迅速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紧跟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时政教育课程如何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先进思想的主要传播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理解国家政党方针政策的严肃使命。形势与政策教育更需要结合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为大学生引航指路,从根本上塑造大学生勤奋坚韧、服务社会、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大处着眼,小处找手,把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行动落实到实处,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构建以“两创”教育为基础的形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有力的拓展和补充。大学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其中对创业的正确认知和定位、以及作为创业者需要培养和塑造的品质素质可作为创业理论教育的基础经由“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普及和加强。。本文关键研究如何从实践教学中探索出能够提升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行为的积极评价和热情参与的方法;如何塑造大学生成为成功创业者的潜质和素质;如何将参与式的创业培训教学方式应用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当中,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学生参与性等。

3.1开发和探索提高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可度和参与性的方法途径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创业活动意义和价值,转变“非公不娶”、“非公不嫁”的就业观念,明确自主创业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意义,在树立自身创业价值观的同时带动周边人群的创业激情,探索出一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创业为荣的方法和途径。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特性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们充满理想抱负、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思维更加感性,充满了激情。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倾向于将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与事业创造的成功与否相互关联,更容易受到来自身边的成功典范的榜样引领作用。据此,形式政策教育可适时组织、安排初创成功的创业典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场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成功创业的可能性,积极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3.2开发和塑造大学生成为成功创业者的潜质和品质

成功的创业者各有各的成功之道,但是必定具备了普遍意义上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和思维的培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我,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掘和塑造,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理智对待就业创业选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顺应社会改革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形式政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情操、品质素质的塑造教育课程,完全可以担当起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品质的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发现自身价值、发掘潜质、开发新能力,为毕业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丰富了形式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特色性和专业性。

3.3开发和探索创业教育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中的应用

依据成人学习原理,结合创业教育参与式培训方式,利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小组活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环节,改革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开发与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增强课程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实现教学空间最大化、教学时间无限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广泛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0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多学科资源 教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4-01

一、多种学科资源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作为校内公共必修课,每一位学生在讲座中感受到当前丰富而多变的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也会体会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而做出的政策选择。形势与政策课程使大学生从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现实责任感。

1.形势教学的时代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分为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源于国内和国际的形势一直处于变化当中。教育部社科司每个学期都会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例如,2013年上半年教育教学要点就以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分别列出国内和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国内和国际教学要点,都包含多个层面的热点问题。国内教学要点有:学习十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2013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和任务等。2013年上半年国内形势政策教学要点,包涵了经济部分、政治部分、社会管理部分等,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讲好这些专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功底。2013年上半年国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有:认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学习十报告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阐述等。这些国际要点涵盖了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等相关学科。

每一期国内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社会形势等,基本涵盖当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五位一体”的布局。每一期国际形势政策要点,包涵国际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形势等,基本涵盖国际经济规则、国际政治规则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态势。这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每学期都会讲述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大国关系的调整、国际军事布局的变化。通过单个经济专题的讲述,使学生明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大致走向和趋势。在此基础上,需要分专题、分模块具体分析各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国内外形势的现状和走势。形势教学的时代性决定了多学科资源在形势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2.政策教学的时效性需要多学科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在形势阐述的基础上,明晰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对国际形势做出的政策部署。讲述在党和政府在形势基础上的政策等一系列抉择,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衔接性环节。政策既包括原则性、理论性的大政方针,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党的十精神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等,也包括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形势做出的具体阶段性政策措施。

二、多学科资源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势内容讲授的多样性和政策内涵的深入性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学的特色。形势讲述涉及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形势内容讲述的多样性,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好所讲的形势热点难点专题。

2.教师教学水平与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包括形势教学和政策教学两大部分。政策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大学生明晰当前国家政策的选择、变化和走向趋势,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政策变化的初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政策变化的表面简单现象。进入新世纪,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政策的变化、选择和走势。

三、以多学科资源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提升的路径

1.整合多学科资源,扩展多学科教师结构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整合多学科资源,拓展多学科教师结构,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虽然有多个学科的教师授课,但是整体而言,教师专业结构显得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形势教学内容多样性需求,也不能满足政策教学深入浅出的需要。高校要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水平,必须整合多学科资源,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资源投入,吸纳多元化专业教师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专业结构应该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多样性特点非常鲜明,不同的专题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国内经济形势和特征专题,应当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模式。

2.加强教师自我提升与培训,提高形势政策教学质量

除了高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多学科资源的投入之外,现有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自我提升也非常重要。现有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实际工作,其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增强。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可以按照不同教师的专业特色进行加强。教师讲授专题可以根据自身专长进行划分,然后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专题讲授。这样以来,长期的教学实践会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使教师不断加强某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重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参与全国、各省组织的学术理论研讨会等,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授课水平,特别是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此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