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十篇

时间:2024-01-12 17:48:19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1

关键词:生态性;墓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一、墓园概述

墓园即为坟地,古而有之,作为埋葬逝者之地,在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生老病死,入土为安,在中国的传统殡葬文化中,墓地与住所有着同等的地位,一样的被重视,故有“阴宅”之说。传统园林里皇家陵园更是占有相当比重,每每帝王即位,通常一边修建行宫一边大型陵寝。现代墓园中,以园的理念来经营墓地则是源于西方,以法国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墓地公园为代表,包括美国的乡村墓地、教堂墓地等。新式墓园摈弃了早先墓地给人带来的死亡的恐惧和不安的神秘,通过营造安静、恬适的公园般的景观环境,为生者提供了追忆逝者的场所,更有以其优良环境与深厚人文积淀成为人们游览胜地的名人墓园。

区别于住所等建筑形式,墓园景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更多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关于生死的认识、不同民族的观念、等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草坪葬、冰葬等新兴墓葬形式的出现也影响着现代墓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而对新的墓葬形式的接受同样受到等精神因素的制约。由于种种非物质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墓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样性,同时也对墓园景观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实现墓园自身的功能性,又可以通过环境营造,体现墓园的景观价值。因此,墓园景观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态性原则

生态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 于1869年提出,随着学科的交叉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的概念延伸至各个领域,景观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等等。继承生态学最初对于生态系统内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原生状态的尊重,现在我们提倡的生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现有自然、社会环境内多样性的尊重,维持其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具体到景观设计中,生态性原则可阐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原生场地环境的尊重。主要包括场地的水文、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以尊重现状为原则,避免较大范围的人为干扰,减少土方破坏,维持场地现有肌理,合理、充分的利用现有条件。

2、对本土人文状况的尊重。人是社会的人,景观也具有同样的社会性。没有人参与的景观是不存在的,因而在设计景观时就必须考虑到参与其中的人,尊重参与者的信仰差异、种族差异、精神需求等,充分了解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运用于景观设计之中,服务于景观参与者与使用者,使得设计出的景观融入本土,从而得以可持续。

3、乡土植物的合理运用。与建筑、水文、土方一样,作为环境构成要素之一的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乡土植物都是在当地原生环境下长期生长的植物,对于当地环境有着极高的适应性,是长期环境选择的结果,在营造人工景观时选择此类乡土植物能够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从而得到理想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西湖区转塘生态公墓的景观设计实践

生态性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景观设计,突出了对本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运用乡土植物,在景观环境的营造成本上也大大降低,进而突出景观设计的经济生态性。具体的,以西湖区转塘生态公墓设计为例,探讨生态性原则在墓园景观设计中运用。

土葬是国内传统而且较为常见的墓葬形式,火葬虽然推广已有数十年,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大量的骨灰盒仍然是存放在土地之中。大量水泥浇筑的墓穴,破坏了土壤结构,土地“固化”、“白化”现象严重。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速,大量墓葬土地的需求,相对有限的土地供给,活人与逝者争地的现象频频发生。近年,新兴的墓葬形式相继涌现并为人们渐渐接受,草坪葬、壁葬等,新的墓园建设避免了早先对于土地破坏性利用的墓葬形式,解决了墓葬的需求,同时也改善了墓园的景观环境质量。

西湖区转塘生态公墓属于拟建墓园,主要用于安置西湖街道下属行政村的迁移墓葬,并服务于街道居民。该生态公墓位于山林之中,依山而置,现有场地条件中植被丰富,水源奇缺,相关配套暂无,总占地面积约32000平方米。

图1 转塘生态公墓总平图

项目设计除要合理布置好相应数量的墓穴之外,主要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园区内道路系统的布置、山林火灾的防范、原生植被的保留与墓区景观营造等。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对于整个墓园的平面布局进行设计:1、主入口区域。通过宽敞的台阶、一定长度的甬道和两侧高大的翠柏,形成整齐肃穆庄严的祭奠氛围,环境基调苍翠雄浑。沿台阶拾级而上,设约400余方的集散平台,平台中央放置一座石碑,以寄托来访者的哀思。

入口甬道两侧以原生植被保留为主,选择性的补种行列式翠柏等氛围营造类骨干苗,避免对原生环境的破坏;入口实现管理功能的门房,选用杉木材料与环境融合;甬道台阶用材选用老石板,与原有山石色调上统一。2、墓地分区。墓区和主园路完全依托地势,按照等高线的走势进行布置,以减少土方工程量,实现墓园建设上的生态性。墓区的朝向以遵循“抱阳负阴”的传统风水理念为原则,让每一位墓主都能有个理想的安息之地为方向。

项目用地位于山地之中,施工机械的进出场和施工难度较大,减少土方开挖量既可以保持原有山地水土,维持原有生态环境,又可以控制施工工程量,节约建设成本,是环境生态和经济生态的良好结合。

由于墓园性质的特殊性,既用于安放逝者的身体,更安放生者的思念,在墓区划分和布局上,需综合考虑传统观念的原则性要求,对于选址和风水的一些习惯等,尊重人的合理需求是生态的一种核心理念。3、墓区防火与祭奠。山林墓区禁止烟火,而传统祭奠方式中焚香、烧纸是习俗之一,如何解决这种实际需求与管理要求的冲突,是墓园建设和后期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落实在景观环境建设上,在整个墓区的西侧僻静之地,开辟出专门的焚香之处,提供传统祭奠形式的场所,在限定范围内可以允许进行有限制的焚香烧纸等存在山火隐患的祭奠行为;香烛采用集中管理,专人负责;场地周边铺地选择老石板,植栽和环境材料避免选择易燃品种;场地内设置天然蓄水池,收集雨水,保证一定的蓄水量,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可以用于植物浇灌,减少市政用水量。

4、植栽设计。墓区原生环境中山林覆盖率较高,绿量充分。墓园建设时遵循保护和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山林的大乔木,以保留为主,因建设需要适当进行移栽。补种品种以乡土的松柏类、色叶类植物为主,乡土性保证植物的适应能力,色叶植物营造墓园整体的纪念氛围,契合墓园祭扫者追忆逝者的心境需要。同时,充分利用场地内原生植物,也大大减低建设成本,保障墓区完成后的即时景观效果。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2

【关键词】声观景 声生态 景观生态

0、引言

声景观设计是通过分析声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声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声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声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根据区域声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声学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声景观协调和相容的社会活动布局和生活居住的环境结构,提出声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

由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这里提出的声景观设计更趋向于景观生态学之欧洲学派的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设计。即这里所说的声景观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城镇。

1、声景观设计的原则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姿态和文化的纽带。参照西蒙兹和斯图亚特.考恩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以为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声景观设计即声生态设计就是其中的一种,声景观即声生态景观是景观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研究声景观的学者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声景观设计的原则,但其实,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它们无不包含在景观生态规划所遵守的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七项基本原则之中。

区域原则:根据2008年10月1日起执行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国将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了五大类:一类是指康复疗养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二类是指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三类是指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四类是指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五类是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声景观设计必须遵守国家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就必须要遵守区域原则!这是从遵守国家规定的层面上来说的。而就声景观的理论要求而言[?],要遵从个性化与共性化的协调与平衡,也必须要坚持区域原则,进行必要的功能区划分。减少功能区声音的互扰,是声景观设计必然的首要选择。

生态原则:通过中外学者对国内外的人们对声景喜好程度的调查证实,人们对自然声的喜好程度要高于人工声。无论是在喧闹的商业区或是较为安静的居民居住区,还是在休闲的城市公园或是繁忙的集市贸易区,只要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少一些水泥地,多一些泥土地,少一些坡洼地的平整,多一些自然的沟渠流水与山坡林木,少一些移动盆栽,多一些实地种植,少一些人为景观,多一些自然景观等等,都是生态原则的必然。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见到更多的树林花草、山坡流水,也才能见到更多的鸟儿、昆虫等等这些有生气的自然生物,也才能听到现代人潜意识里非常渴求听到的自然的潺潺的流水声,婉转动听的鸟鸣声,空灵祥和的昆虫叫声或蛙声,以及微风吹过树木花草的沁人心脾的沙沙声。眼见勃勃自然美景,耳听声声自然美音,这是声景观设计的自然生态追求。

发展原则:声景观设计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性。随着城镇范围的不断扩大,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声景观的评价要求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发展原则,是声景观设计的又一原则。一个区域的声景观的发展变化,可以用林芙美子(HayashiFumiko)在1999年提出的【声景观图(soundgraphy)]来进行描述。2008年7月30日中国环境保护部批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同时决定于2008年10月1日废止1982年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就是声景观设计发展原则的非常重要的具体体现。因为声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出声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新的《声环境质量标准》就是这样一种管理措施。同时,基于后面提到的优化原则与经济原则,在声景观设计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坚持发展的原则,为今后声景观的建设预设发展方案,以待将来进一步的完美与提高。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性

一、生态的原则

人们在生态面前,一方面要从技术上着手加紧科学研究,寻找可再生能源的方法,另一面应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解决生态问题。可实施生态设计有三个的基本原则。

一是敬畏自然不破坏原则,确立人与自然的正确伦理关系。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比较少,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对自然不仅是顺应更多是畏惧的状态。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自然地态度大为改变,人成为主宰世界的主人,对环境的破坏也加大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应该遵从“敬畏原则',只有客观的认识到人对自然还有很多无知的领域。在大自然的面前是极其渺小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睦相处,共同生存。

二是悲悯之心的节约原则,确定人与自然的正确道德关系。不去破坏自然,不为一己私利去毁坏自然,要明白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如果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人类的下一代如何去生存?毁坏自然,破坏生态环境那就是自掘坟墓。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很多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要有节约的意识,利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减少对自然的压力,减缓资源的损耗,为子孙留点自然资源空间,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尝试着怀一种悲悯之心,来过一种悠然的生活。

三是系统设计原则,就是将生态问题作为限制条件纳入到设计系统中,是设计遵循设计原则,这样生态设计的好坏就有明确的指标。比如,是否符合生态的材料,是否用节约的方法去创造物品,是否建造无毒环境,是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材料的性能,是否有利于培养使用者良好的道德情操等等。将生态问题作为系统要素纳入到设计之中,能更好更有效的实施生态设计。

二、生态美的原则

景观是经济条件下实现的一个综合的整体,在满足社会功能的同时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设计就会存在缺陷。

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设计师也有自己的侧重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如果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相互平衡,而其中又以一到两个因素特别突出。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批评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同时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盲目的追求文化性、艺术性,但却连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没有得到满足的设计,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美学原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的为满足人类活动娱乐的场所,而是在于协议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可以归纳总结这么几点,一是协调共生原则,二是能源利用最优化原则,三是要实现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他们的使用也需要采取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四是废物生产最小化原则、循环再生原则、持续自生原则。

四、结语

景观设计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促进了景观事业的发展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展。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只是因为今天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更为受到关注。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的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艺术、功能和科学是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三个目标。景观设计要不断发展,艺术和科学就成了突破的方向。代表科学的生态主义思想和原则渗透到景观设计中并且成为设计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王丽霞.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及应对思考[J].山西建筑,2015(05):174-175.

[2]w琳.现代景观设计中野花景观的实际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2):148.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4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空间艺术

1景观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对于空间,我们通常用长宽高或者大小来进行表现,它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可观存在。而所谓的景观空间,即景观园林中具有一定容纳量的空间,它由一种或多种景观元素构成,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人们停留或使用,更好的满足人们休闲生活的需要。景观空间艺术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空间环境为载体,通过艺术化设计,实现景观空间在尺寸比例、功能结构、平面布局形态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协调和统一,展现更突出的美学艺术,以达到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环境审美要求,丰富人们休闲生活活动的目的。景观空间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景观空间的分类,根据参考的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划分。(1)根据使用人群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景观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如院落)、半公共空间(如厕所)和私密空间(如卧室)。(2)根据空间视线的围合性划分,可以将景观空间分为开敞空间(如广场)、半开敞空间(如廊架)和封闭空间(如密林),这是对景观空间进行分类的最常见形式。这三种空间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开敞空间空透、敞开、给人一种敞亮、明朗的感觉;而半开敞空间可以给人一种依靠,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封闭性空间,则让人觉得聚气、沉闷和有压迫感。(3)根据空间的态势来划分,可将景观空间分为动态空间(如溪流)和静态空间(如湖面)。动态空间形象、流动,可以增加人的自由感,而静态空间在形成视线焦点方面则比较有优势,能够缓解人们的情绪,给人一种平静之感。

2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对景观园林进行空间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景观空间,因此,景观园林空间设计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对各个要素的设计都要考虑人们实际使用的情况。比如在确保景观空间的大小时,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容量及常用人群等。要充分的对各种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更好设计和利用,从而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空间环境。

2.2绿色健康原则

绿色健康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更要突出绿色生态、健康的原则。这在景观园林空间设计中主要体现为空间设计不能以牺牲园林生态来实现,比如说,为了追求更大的景观空间而缩减或直接省略掉绿化植被,这是不符合绿色生态的原则的。另外,就是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也要低碳环保的设备与材料。

2.3和谐统一原则

景观空间设计是对园林中的各个景观要素进行有效的利用和设计,所包含的景观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园林植被、路径、水景、建筑、山石等等,因此,在对这些景观要素进行融合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使景观园林空间给人一种内容丰富却又不显杂乱之感。

2.4功能多样化原则

假山、花圃、指路牌、解说牌、座椅等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基础设施,景观园林是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体,因此,在对园林中的基础设施进行设计时,在提升审美性的同时,还要确保设施的实用性和功能多样性,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审美上和使用上的需求。

3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设计

3.1地形的空间艺术设计

在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设计中,地形是影响整体设计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设计的骨架基础,而我国地形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且优势突出,有些地形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因此,在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中对地形优势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在地形进行设计时,首先,要遵守自然界地形变化的规律。在设计时,不应对原本地形进行过大的改变,而是应该充分发挥自然地形的特征优势,根据地形的自然形态设计出不同的生态景观空间;其次,合理安排利用地形优势进行设计,如对于比较平坦的地形,由于比较开阔明朗,那么在空间设计上可选择廊架或广场等开放式空间;而如果是坡度较缓的地形区域,就不适合设计成硬质活动的空间,可以考虑台地式的景观空间或缓坡草坪式的休憩空间,这样可以为游人带来更好的景观视觉和触觉体验;而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陡坡地形,虽然说存在着不利于游人活动的特点,但是却具有较好的视觉敏感性,可以利用地形设计视觉焦点,打造山体空间,让游人体验空间的压迫围合感。

3.2植物的空间艺术设计

在景观园林的空间艺术设计中,植物是景观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元素,也是空间设计的一个主要软质元素,对于空间艺术的打造有很大的作用。植物空间艺术的设计关键在于根据植物的基本特点及设计中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对景观环境进行打造。对于以植物为主的空间进行艺术设计,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植物来进行设计,绿乔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等在空间艺术的设计上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其次,由于植物存在着季节性,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季节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形态也是有所不同的,而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如天迎春花、夏天荷花、秋天桂花、冬天梅花等,所组成的空间艺术也是各有千秋的。此外,应该根据不同的景观空间主题选择植物,比如在纪念性的园林景观中,为了营造压抑庄重的空间艺术效果,常绿松柏是最佳选择;而对于道路园林景观,采用色调鲜明的丛植花卉则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开敞愉快的空间艺术之感。另外,植物种植方法不同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空间艺术感受,只有合理选择,才能更好的进行空间艺术打造。

3.3水体的空间艺术设计

在景观园林空间设计中,水可谓是一个活跃性和可塑性最强的景观元素,也是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充分的利用水的流动性,在景观空间艺术设计时,可以让空间在动态和静态之间自由切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空间艺术感受。

3.4建筑的空间艺术设计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建筑是一个中要的服务性设施,也是景观园林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而由于建筑造型及功能的多样性,在空间艺术设计中也会组成不同的空间艺术形态,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常常可以成为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的点睛之处,如景观亭、艺术文化廊等,就是充分的利用建筑的功能特征来实现景观空间的丰富。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艺术设计是一个重点,合理的空间艺术设计对于景观园林的品味与环境空间使用情况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中,要根据不同景观空间类型的特点,遵循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原则,根据不同的景观空间元素进行针对性设计,以充分发挥景观空间要素的优势,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有效设计和统一,设计出内容、形式丰富的景观空间艺术形态,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景观园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崔岩岩.浅谈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J].艺术科技,2013,8:255.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5

关键词:景观园林;工程设计;艺术性

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的表现方法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艺术性表达手法展示城市景观的艺术性效果,把景观设计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起来,满足统一美、调和美、均衡美和韵律美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展示城市的美观、开放的良好形象。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值得不断地研究,在实践中传承、发展、完善,促进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

1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的艺术性原则

1.1景意交融原则

城市景观中的树木花草错落有致、造型各异,从形态上为城市的形象增添光彩,从生态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绿色植物覆盖率越高,降尘、消声、调节环境温度、净化大气质量的功能就越强。树绿花红,高低相间,随风舞动,令人惬意。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原则就是要把景观的形态美与意境美结合起来,使人置身景观之中,能够净化思想,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1]。以街头公园建设项目为例,应注意土石景观工程与绿化工程的搭配设计,土石景观要作为绿化景观的中心,突出绿化景观的层次感、色调感及其园艺特色,还要思考绿化景观的有机组成与街道隔离的绿化带的乔木选型、灌木选型、花草配置等,使草地、灌丛、乔木与土石景观相互掩映衬托,浑然一体,使人置身其中有“身在画中走,画在心中留”的景意交融的美的享受。

1.2形式美原则

城市景观建造的亮点就是实现景物与美术的和谐统一。景观工程完成后,从上面俯瞰或从侧面远眺,要有一幅画的感觉,这就是形式美的艺术表现效果。甬路两旁高大的树,绿化隔离带的灌丛,绿地中的花卉,公园中多种景观,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使生理感应、环境作用、物理特性形成和谐统一的感官效应,强化城市景观的表现效果。以古代园林建造设计为例,很多有名的园林都是文人、画家和曲师等会商合作的结果,园林建造艺术与诗文、绘画、音乐可以融汇贯通,如明末张南垣给王时敏设计建造的乐郊园就是成功的案例。王时敏能诗善文,其园林设计以雅为主,从形式上表现中国古典山水画、诗歌的意境之美。园寓诗文,诗、书、画、山、水、草、树,互为表达衬托,相得益彰,为诗人墨客游园即兴赋诗、作画提供灵感,把形式美的资源最大化地盘活。又如,青岛市青年广场的树木、花草、艺术雕像等错落有致,展示出青春活力的形式美,给游客留下很深的艺术印象。

1.3静态与动态表现原则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生长周期的往复,城市景观整体或局部的美感效果不断变化,形成一定的动态效应。例如,冬天人们看不到树绿花红、草青燕舞,到了春天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及至夏日,叶绿茂盛、翠滴,秋天树叶则由绿变黄、叶落草枯。为了展现生机,有的地方则栽植常绿植被,如万年青、松柏树、竹子等,最大限度发挥艺术性设计表现手法的功能[2]。园林设计的动静结合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和形态上,错季延时的花草树木的落叶、常绿、开花等,能够形成时间视觉上的流动;流水、喷泉等设计与土石、花草景观则形成形态上的动静结合,如跌水与叠水设计、假山喷泉设计、人工湖设计等,都是动静结合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4地方特色原则

园林建设必须与当地的风俗文化传统相结合,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园林建设中的人文情怀。在园林中休闲、游玩、漫步健身的以当地人居多,各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及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利于为人们营造舒适的观赏氛围,所以园林建造设计要遵循地方特色原则,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中挖掘园林的艺术特点,开发相应的艺术项目,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园林建造设计中的标志性石雕、铜像等,都是在当地有所作为的著名人物,不仅象征了历史上当地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值得尊重,更重要的是传承延续先人的精神血脉,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1.5人性化与创新原则

园林建造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户外健身活动的场所,因此建造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人们的休闲、游玩的需求,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对传统的建造模式进行创新,最大限度适应现代人对园林的需求。1)根据人流量确定园林建设规模。每个城市的园林不止一处,园林建造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园林周边常驻居民和流动游客的流量,以确定园林建设的规模大小。流量大,园林建设规模相对大;流量小,园林建设规模就相对小,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2)围绕人们的精神需求,确定园林的景观布置和文化特色。例如,有些城市的市花、市标等都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元素,还有本地的文化传统特点、歌舞活动特点等也是重要元素,在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2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

2.1注重生态与整体艺术效果的表现

园林景观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地域特点、传统风俗、文化习惯和气候条件,运用艺术的设计表现手法,实现生态与美观的有机结合。要有整体效果观念,对设计理念、方法、效果与实际作系统性的比较,既不能过分追求生态效益,不顾及美术的协调,又要避免过分追求景观园林的美术艺术效果,轻视景观园林生态功能的发挥。在艺术性设计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必须保持一盘棋思想,要有整体意识、整体思想和整体观念,注重艺术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景观绿化与土石设施项目的协调搭配。若确定艺术表现方法时不顾及整体性要求,效果便可能不佳。例如,部分城市公园景观工程设计在艺术性发挥中过分追求奇花异草和树木花草的多样性,投入巨资从外地甚至国外引进树木花草品种,结果树木花草不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早早枯萎死亡,更有甚者,增加了新的病虫害,危及其他生态植被。历史上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方法注重整体效果的成功案例也不少,如颐和园泉眼式小水域设计与万寿山不搭配,经过不断完善,从整体布局考虑,改为昆明湖大水域景点设计,与万寿山相得益彰。整体性设计符合当地水系功能特点,表现出山稳水活的艺术效果,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强化了园林设计的艺术效果。

2.2注重植物景观设计艺术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设计通常侧重植物的多样化组成,从动态、静态景观视觉效果的需要出发,结合绘画艺术、园艺艺术的效果功能,进行有机组合的创新和发展。1)形态组合的多样性。园林景观由乔木、灌木、藤类、花草等组成,形态各异,根据场地不同,在选择品种、确定数量上有所区别。例如,街道、甬路两旁主要的景观植物品种是乔木,乔木多种多样,有的地段适合栽植国槐,有的地段适合栽植垂柳,有的地段适合栽植法桐。绿色隔离带植物则以灌木为主,有的路段适合栽植冬青,有的路段适合栽植紫薇。对于公园、广场的植物景观的设计则另有特点。2)个体形态的艺术性。街头公园植物景观的艺术性比较明显,有绿色大球、蘑菇形国槐、飘带式紫薇和雨伞式乔木等。设计要根据景观植物的株高、空间造型和园艺工修剪的难易程度,结合场地和周边建筑进行考虑,力求和谐统一。3)景观设计形式的选择。植物景观与山石景观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具有动态性变化。春夏秋冬,发芽、开花、茂盛、落叶,要保持形态美感的连续性、长期性,就要熟悉建筑式设计、图案式设计、造型式设计的有机选择方式,并能综合运用,使植物景观表现出不同风格。

2.3注重景观色彩的远近轻重的艺术性表现

园林景观与绘画艺术在色彩感官方面息息相通,主要是根据人们的色彩感官体验,进行艺术效果的表达。红黄色彩给人的感觉通常是热情、温暖,蓝色给人的感觉是凉爽舒适,绿色则呈现生机盎然。因此,园林景观艺术性表现方法要注重色彩的轻重感、色彩的距离感、色彩的冷暖感的合理搭配。例如,北方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选择在公园周边及道路两旁设计枫树景观,每到秋冬季节天气变凉,枫叶逐渐变红,置身其中,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因此,在设计中,艺术表现方法要有较强的针对性。1)远近色彩的处理。根据人们视觉感官习惯,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采取动态方法,公园、园林、小区等公共植物景观集中的地方,从入口处,一直向内延伸,多采取草本景观设计,根据季节不同植入不同的色彩,冬春季节增加红黄色彩设计,炎炎夏日,则注重增加绿色植被的比重。2)轻重的处理。根据园林整体特色,使景观色彩比重不尽相同,以满足不同游览人群的休闲需要。3)冷暖的处理。绿凉、红暖、蓝安、黄兴,不同的色彩给人的艺术感觉不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从游客或者休闲居民的从需求出发,做好冷暖色调的处理,力求使艺术效果能符合人的艺术享受需求[3]。

2.4注重环境氛围设计的艺术性表现

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设计目的,就是通过园林景观形象情景营造特定的场景,给人以艺术享受,在错落有致的景观中给人以愉悦、爽快、洒脱的体验。生活小区、广场的景观设计则更要注重营造生活气息,将节日、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等多种需求元素统一,提高艺术水平,强化艺术审美效果[4]。

2.5注重生态和谐设计的艺术性表现

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园艺艺术、园林景观设计艺术与生活的艺术性需求紧密相连。园林景观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闲、观赏艺术服务,是陶冶人们艺术情操的载体。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艺术性的表现方法要注重生态和谐设计的艺术性表现理念,从城市的发展规划、建筑布局、基础设施功能等方面就景观植入的可行性、艺术性与人们的需求性进行各方面的权衡,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尊重自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创新拓展艺术空间,提高特色设计水平[5]。从人们的娱乐休闲、观赏美景、休憩等生活需求出发,提升城市品位、打造靓丽形象和优美环境,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

3结语

设计是景观园林工程施工的标准化规划,运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景观美感的构建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打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城市的独特个性。因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中的艺术性的表现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在发扬传统艺术设计表现手法优点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晨林.小区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原则与植物多样性分析:以宿州院子C区一期景观工程为例[J].江西建材,2021(5):44-45.

[2]孔祥龙.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空间氛围营造分析:以自行车专用路同成街景观工程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0):73-74.

[3]龚行华.园林景观工程的植物配置设计研究[J].居业,2021(3):24-25.

[4]王淦太.园林工程中假山景观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咸阳秦汉历史博物院景观工程为例[J].江西建材,2020(10):227-228.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6

关键词:生态建筑;景观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以放松。

1.2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1.3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有很多居住区设计美轮美奂,但转来转去没有一处可供坐下休息的地方,让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因此要强调休息设施的合理配置。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1.4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二、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2.1 景观道路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关注与喜爱。居住区园路设计还要着力关注方便居住者的进出,防止设计的园路因不方便使用而导致业主自行在景观地上随意踩踏成路。

2.2 景观植物设计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充分保证种植植物能够成活,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灌木、草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层次性,使景观构造能够体现层次性,要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养护的难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发挥景观植物的功用性。同时还要避免由于过度追求植物的密度和丰富度和堆坡造景而对低层建筑的视线和采光造成负面影响。

2.3 建筑小品设计

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建筑景观小品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自觉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三、结语

建筑景观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环境及整体布局,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绿色和生态的理念,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精心设计建筑景观各要素,从而保证建筑景观与建筑实体的协调,创造一种视觉冲击,从而增加人们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满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们对建筑的喜爱程度,使人们能够充分与自然接触,在居住环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进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瑾. 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J]. 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 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J].文艺研究,

2009(1)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7

【关键词】滨水城 景观设计 生态规划 原则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远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机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和设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们的关注。 "海上建城市,湿地建公园,人在城中行,城在水中映。随着各地滨水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各地的滨水经济区都成为了全国当地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借鉴总结国内外滨水区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原则摘要:

一、整体优化原则

从滨水区自身来看,滨水区的设计在整体上应具有和谐感和整体感。虽然因各地块属性、自然环境的不同,滨水区内各部分在使用性质上会有所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该统一。城市的滨水区和市区之间要加强联系,防止将滨水地区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规划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把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滨水区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还要求设计者探究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要从城市整体和区域空间来考虑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形态和涵盖功能,以促进城市的整体活力和繁荣。

二、景观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内各要素之间或景观要素内的差异性,是景观复杂性的表现形式。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应是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原则。维持良好的景观异质性,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景观的持续发展。

三、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由于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应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重物种的多样化,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景观配置,提高景观异质性。

四、景观针对性原则即地域特色原则

每一景观都有和其他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不论从生态还是地理、历史、气候、文化差异等角度看,每个城市的滨水空间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征,这些地域差别形成了纷繁多彩的风格和特色。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征,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选用地方材料,造就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自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一样的,滨水空间要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和当地的条件仁。

五、遗留地保护原则

即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和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建设也越来越注重这种文化的挖掘和继续,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成为一个具有“记忆”的地区。

当今地球上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人类的干扰和影响,并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真正原始的自然保留的己经极为稀少,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具有不可补偿、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价值。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应对这样的区域加以绝对的保护。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尤其是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或修复。对水源地、名胜古迹、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加以格外的保护。

六、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注重一切设计都联系人的生活和尺度。只有建立在对现代人的心理、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得到更大的延伸,遗失了这一点,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成为和城市环境良性循环相抵触的消极因素,成为“为设计而设计”、和现代人需要相抵触的东西。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和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七、平安性原则

确保城市堤防的稳固,防止因绿化植被或其他景观设施破坏大堤结构,防止堤防在洪水来临时发生管涌、溃堤等事故的发生,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不受水灾的侵扰是城市堤岸的首要职责,是综合开发城市堤岸、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创造多重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八、亲水性原则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很轻易就能达到的物理现象,也可以说是手能触及到的心理现象。滨水区设计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性几乎是滨水区规划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九、综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滨水区的分析不是某单一学科所能解决,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所能完全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景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等。

参考文献摘要:

1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北京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北京摘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赵宏伟,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基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反思.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生长的自然阶梯.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

作者简介: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8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特别是濒江近海的城市。此类型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条件,在暴雨季节容易出现城市“内涝”现象。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为“海绵城市”。

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 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有着巨大作用。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组成的一部分,近年来,一直提倡生态设计,如何进行生态设计并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已经成为濒江近海城市发展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海绵城市”的提出,为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提供了思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概念,其在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适合于当前提倡的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

1 “海绵城市”及其核心思想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建设速度迅猛,沥青、混凝土类的硬质材料覆盖城市地表上,使城市的水循环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无法利用自然力量控制地表径流。而人工排水设施根本不能承受暴雨带来的巨大洪峰,造成城市出现“内涝”现象,危及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2012年提出“海绵城市”概念,突出强调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优先考虑自然力量,并把有限的雨水资源存蓄下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将城市打造成为具有自然渗透、自然存蓄、自然净化功能的新型城市,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好的弹性,对地下水、自然雨水及地表径流等起到良好的吸纳、渗透、存蓄、过滤、净化作用,保护城市水环境,缓解城市生态危机。南京市濒江近海,城市生态环境脆弱,为解决“内涝”问题,有效利用雨洪,应朝着“海绵城市”方向发展。湿地在城市有蓄水防洪、保护水资源、控制地表径流等作用,其景观设计理应纳入城市整体水循环系统中。因此,南京市湿地景观设计可融入“海绵城市”核心思想,将城市湿地景观与城市水循环系统相结合,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2 “海绵城市”优势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引用“海绵城市”理念,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1 设计原则

2.1.1 防洪原则。湿地景观设计:一方面具有景观功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夏季强降雨后,有效吸纳雨洪,避免雨洪危及城市安全。

2.1.2 空间层次性原则。空间层次设计是否合理,对景观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垂直方向的景观设计,如根据地形变化设计植物种类高度,使垂直景观看起来更立体、更丰富。

2.1.3 生态原则。设计湿地景观时,利用生态理念,尽可能地不破坏自然景观,最大程度地保护当地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建设湿地景观。

2.1.4 完整性原则。为了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要注重点、面、线的合理配置,将城市湿地与城市水环境结合起来,互相协调,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2.2 设计措施

2.2.1 水陆消落区域景观设计。城市湿地中的水面与陆地交界处属于水陆消落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在很多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为了预防水流冲刷驳岸,该区域经常用混凝土砌筑定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湿地的过滤、渗透、净化等作用,影响湿地景观的一致性。南京市湿地景观设计应避免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尽量采用地介入的设计手法,将湿地原有基质土壤保留下来,作为水面与陆地的自然过渡区域,并根据该区域原来的形状、生物分布设计水岸的形态、生物景观,充分保留原生态驳岸的自然形态,不进行硬化造地。对于易被冲刷和土质疏松的驳岸,在不破坏原形态的基础上,用卵石、片石等硬质材料做加固处理,形成自然护岸,防止驳岸水土流失。

2.2.2 水循环系统设计。水循环系统是城市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纳、蓄水等重要功能。在湿地水循环系统建立上,要把湿地景观与城市中的自然江河、自然水道等结合起来,使湿地打造成为具有水资源调节和运输能力的“绿色海绵”。一般情况下,城市湿地地势低洼,有自然水渠、水荡等集水单元。设计湿地水循环系统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的水渠、水荡、低洼,如将低洼区域改造成为草滩绿地,把水渠改造成为水道,与南京周围的江河相通,形成互通的内外水循环系统,为城市湿地公园带来活力。特别是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力量,到了雨季,雨水集中于水道之中,随着水道流向江河,有效缓解了城市雨洪压力,以免出现城市“内涝”现象。

2.2.3 湿地植物配置。植物在城市湿地景观中属于视觉要素,既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又有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的功能。为了体现出“海绵城市”的优势,提高湿地景观的视觉效果,应科学合理的配置湿地植物。城市湿地植物配置采用“保育为主、增补为辅的”理念,也就是保留当地原有的优质本土植物,并根据美学需求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植物种类,多种植物通过优化配置完美地融于一体,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水生植物是城市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湿地的景观效果。水生植物的配置,以湿地水体的形态、功能、位置、水位以及水生植物的特性等为依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取适宜的水生植物,例如,芦苇、灯芯草、睡莲、金鱼草等。比如,浅水区域适合种植灯芯草、香蒲等植物;岸边或深水区域适合种植芦苇等植物;岸边浅水区域适合种植睡莲等植物,浮在水面上,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水底适合种植金鱼草等,摇曳的姿态透过清澈的河水传递出来,美不胜收。

除了水生植物外,还应注重城市湿地公园内的陆生植物配置工作。陆生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守上文提及的防洪原则、空间层次性原则、生态原则、完整性原则,根据南京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种类等情况选择适合的植被,尽量营造具有空间层次感的植物景观环境,提高湿地公园景观效果。特别是为了打造“海绵城市”,应种植一些灌木树种,固化土壤,防止地表雨水径流带走过多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景观是城市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蓄水防洪、美化城市、控制径流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职责,是城市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当下,可以选取城市中适宜的场所作为湿地公园建设地,基于“海绵城市”进行湿地景观优化设计,让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相联系,有效利用自然力量进行雨洪管理,实现雨洪资源化,让城市形成良好的吸纳、渗透、存蓄、过滤、净化等功能,为“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 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2)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9

引言

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譬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一系列问题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来弥补人类犯下的错误。于是,绿色发展的思想应运而生。生态设计的理念也就此诞生,并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生态设计的涵义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追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尽量不去破坏环境,乃至保护环境的一种设计形式。景观生态设计的涵义莫衷一是,大部分人认为它是一种运用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对某一园林景观进行的景观设计。简言之,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就是园林的生态设计。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园林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来考虑的。

生态设计的原则

1.生态原则

正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定义所示,生态设计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设计的前提,也就是说,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在规划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最大程度地适应生态环境。

2.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设计要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如果要在一定尺度的空间内进行园林设计,那么最好先对周边的居民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只有了解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居民的生活习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园林的进行规划,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其次,为了贯彻生态设计的理念,还应当将周边的自然环境诸如地貌、气候、植被等因素考虑在内。

3.经济适用原则

在园林设计中,还要考虑一定的经济因素。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最好的设计方案是能够用最低的成本,设计出最漂亮舒适的园林。同样一定尺度的空间,有的设计师就能在设计中努力节省资本,因地制宜地利用周边的植被、材料,设计出最令市民满意的原理景观。当然,在园林设计中,也不可一切都以节约资本为目的,必要的材料即使较昂贵也要购置。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途径

1.适当保留一定的原有植被

为了实现生态设计,节约一切可节约的资源,设计师在作园林设计规划时,应该对所选地址周边的土地及植被进行观察研究。如果选址周围的植物与周边的地理环境已经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并且这些植物对园林景观有辅助的作用,那么在建设中最好能将这一批植被保留下来。这不仅节约了一定的成本,也保护了这些植物,一举两得,符合生态设计的原则。另外,对于那些不适于放在园林景观内的植被,最好不要丢弃,可将其移栽到适合其生长的空间,让它们继续存活下去。

2.优化植被之间的关系

有一定生物常识的设计师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向外释放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其周边的植物会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设计师在作规划的时候,务必要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譬如松树与云杉如果种在一起,它们分泌的次生代谢物质,就会对二者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而白蜡与皂荚在一起种植,则会促进二者的生长。植物与植物之间这种依存与悖离的关系,在园林设计中必须注意。设计师在作园林规划时,可以请教一些资深的植物学家进行讲解,在弄清了植物之间的关系之后,遵循互利共生的原则,设计好植物种植的位置,并协调好与周边植物的关系。

3.注意自然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平衡

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自然景观成为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那些极为珍贵的自然景观。譬如在设计中,可以将森林带、风景保护地带、果园地带辟出,给游人或居民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像河流、小溪、山谷、丛林等自然景观,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其引入到园林景观中,并与人工湖泊、人工植被、花草协调起来,共同构成一处美丽的景观。这样就能使园林景观看起来更自然美丽,也保护并有效利用了自然景观。

4.注重物种群落的保护,维持生物系统的稳定

生态学里有一个理论,在同一生物系统中,各种群对整个群落的存在与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非阻碍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系统越复杂,包含的物种越多,那么整个群落就越稳定,发展也就越好。所以,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最好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这样既有益于美化园林景观,也有利于维持这一物种群落的稳定性,使得这一群落中的物种获得正常的生长。如果园林景观中的物种过于单一,那么这些物种存活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就浪费了投入其中的资金,不符合生态设计的经济适用原则。

结语

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问题;生态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包含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水产渔业等多种工程设计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是不能完成一个好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吸纳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组建由相关专业人士构成的综合性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团队,保证和提高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水准。

1 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水利工程在建设当中都是以遵循以人为本、生态、景观等设计原则。这些水利工程建设都大大地改善了工程周边环境质量,增加了工程的观赏性,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发现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若干问题:

1.1 景观设计问题

1.1.1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许多水利工程景观设计都是在工程实施完成后才进行这一项设计,这种没有和工程项目一起规划的景观设计方式无疑会增加了景观设计的难度,而且这种设计方式往往不尽人意。

1.1.2 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缺少人文因素。水利工程景观设计应结合工程所处位置的地貌、自然景观和当地文化等要素,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得人造景观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中,突出其独有的人文特色。

1.1.3 景观设计缺乏创新。当前,许多景观设计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缺少具有鲜明地方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景观设计创意。

1.1.4 景观设计中只考虑设计,忽略了景观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

1.2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2.1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生态环境要求,满足不了良性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2 缺乏具体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及标准。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考虑生态的水利工程就应该具有特定性和区域性,因而制定具体的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非常困难。

1.2.3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的生态意识不强。由于专业分工,以及规划设计人员与生态科技工作人员合作少,这样就导致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人员采用基于生态环境规律来进行设计的意识并不强,以及基于生态环境的水利工程设计不普及。

1.2.4 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缺乏当地的生态、水文等具体资料。

1.2.5 即使重视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但却忽略了水利工程建成后的生态管理和生态运转。

1.2.6 生态设计满足不了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

2 新时期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新时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 安全第一,经济合理的原则。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水利工程应满足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要求,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水利工程的设计应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做到经济合理。例如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除应满足一般的防洪要求外,还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工程建成后将会有大量的游人进入,因此,在工程设计中既要满足人们亲水、嬉水的要求,同时还要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2.2 以人为本的原则。水利工程设计应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工程安全为基础,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设计者应该把更多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从而营造出高品位的景观和环境。

2.3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作为城市景观的水利工程,要保证工程景观功能的正常运行,蓄水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4 坚持生态化和自然化的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工程、景观以及生态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采取因地制宜,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2.5 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原则。人工景观设计是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原有天然景观的类型、分布和特点,将人工景观与天然景观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

3 设计要点

3.1 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设计前,应研究工程所建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设计时应解决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和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使设计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3.2 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给水利工程带来良好社会、经济和环境在内的综合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3.3 水利工程设计应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相结合。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并运用生态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所以水利工程设计中应重视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3.4 设计时应重视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作为城市景观的水利工程,其文化品位通常是决定该城市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计应在对城市的自然文化、人文风俗等特点深刻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建筑小品、水域绿地的布局和规划,使水利工程的文化氛围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融为一体。

3.5 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景观设计。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在设计时应重视景观的设计。

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

(1)景观设计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应尽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尽量保持原生态。

(2)注重因地制宜,参与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相结合,真正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3)应重视与周围建筑的协调,重视当地文化和经济合理性。

结语

水利工程设计除了满足工程的功能要求之外,还应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的保护、景观的设计以及当地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经济合理、功能齐全、美观、生态环保的和谐统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水利工程设计应把握“工程与生态、景观与文化、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主题,做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水利建筑整体与景观设计内容相融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水工建筑物个性、布局、色彩和创新,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性、整体性等因素,真正做到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美观、可持续性等。再者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和安全等原则。针对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景观设计等方面出发,以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爱军.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及设计理念[J].山西水利科技,2009,21(01):68-70.

[2]徐立荣.无锡5个水利工程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回顾[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0,31(04):124-126.

[3]孙明英,刘枫彩.浅谈黄河水利工程景区景观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8,26(06):80-81.

[4]刘正茂,赵艳波.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J].水利发展研究,2007,29(08):26-28.

[5]鲜花.21世纪水利建筑工程设计发展趋向[J].内蒙古水利,2008,27(05):118-119.

[6]董哲仁,孙东亚.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