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瘤的早期症状十篇

时间:2024-01-10 17:50:17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1

文/海珊

一些发生在体内的恶性肿瘤,可在皮肤上表现出异样改变。识别这些危险信号,有助于推断某些脏器是否存在恶性肿瘤,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

鱼鳞癣

成年人皮肤偶然发现有局部的蛇皮状皮损,表明有可能潜在某些恶性肿瘤。其中,以恶性淋巴瘤为多,如霍奇金病、组织细胞肉瘤、T细胞淋巴瘤等。也曾有报道,骨髓瘤、乳腺癌、肺癌、宫颈癌患者可出现鱼鳞癣。

红皮病

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水肿、脱屑,可伴有全身发热。发生红皮病的原因较多,但其中约有5%-10%的病人可发生T细胞淋巴瘤或内脏肿瘤。

皮肌炎

皮肌炎是一种皮肤肌肉发生的弥漫性炎症性疾病。皮肌可见红斑、水肿,尤其是眼睑部出现紫红斑、浮肿,可有肌肉疼痛、乏力及活动障碍等表现。据研究,此类成人患者中,伴发内脏恶性肿瘤者占20%-40%,其中以肺癌、胃癌、贲门癌为最多见;女性则以乳腺癌、宫颈癌多见。

黑棘皮病

病变多发于下、腋下、脐部、腹股沟、外生殖器及头颈部等皱褶部位。病变初期,皮肤色素沉着、干燥粗糙,然后皮肤呈灰棕色或黑色,皮纹加深,表现为小隆起如天鹅绒状,也可呈瘤状或疣状突起。该类病人大多数伴有内脏恶性肿瘤,其中以胃癌为多见,其次为胰腺癌、肝胆管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研究证实,皮疹与内脏肿瘤同时发生率占61%。

皮肤结节触痛

皮肤结节触痛伴游走性静脉炎,提示有胰腺癌的可能。如出现结节性红斑样皮疹,要考虑白血病的可能。

皮肤变黑

引起皮肤弥漫性色素沉着、皮肤发黑,临床上常见有脑垂体肿瘤、肾上腺肿瘤及黑色素瘤。如皮肤上的黑痣经日晒后迅速增长、痒痛,则提示恶变的可能。

皮肤或黏膜瘙痒

顽固性皮肤瘙痒,屡治不愈,要考虑是某些癌前病变或癌症本身在皮肤上的特殊表现,如霍奇金病、蕈样肉芽肿、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都会出现全身性皮肤瘙痒。曾有报道,脑瘤病人可出现鼻腔黏膜剧烈瘙痒。

多形性红斑皮疹

皮肤出现类圆形红斑及水肿,皮损中心可有小水疱或呈彩虹样。多形性红斑大部分为良性病变;但有少数病人可发现白血病、肺癌、乳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

喝水不解渴 小心三类病

文/杨明霞

有的人每天喝水也不少,喝完水后仍然不解渴。遇到这种情况要提高警惕了,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干燥综合征

口干是干燥综合征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唾液减少,吞咽干的食物十分困难,舌及口角开裂疼痛,易生龋齿。半数左右患者腮腺肿大,部分患者有颌下腺或附近淋巴结肿大的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疼痛,以肘、膝关节多见。严重者可致肾小管受损,造成心律失常等危险后果。患干燥综合征者眼内还常有异物感、烧灼感,且鼻结痂。干燥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它的口干症状多不为患者和医生所注意,以致造成漏诊和误诊。

糖尿病

糖尿病人常有口干、口渴症状。糖尿病人尿量和排尿次数增多,体内失去大量水分而口干喜饮,因此,口干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糖尿病的诊断较容易,高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只要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能鉴别清楚。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2

第一:黑色素瘤是肿瘤的一种,主要分布于皮肤表面,所以也是皮肤癌的前期症状,死亡率高。主要引发原因有:大气污染、化学类化妆品、滥用雌激素类药物、免疫缺陷,有的患者是对长在足部、会阴部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未引起足够重视。

第二:黑色素瘤在临床上早期主要是黑痣的形态发生变化,变的边界不清晰,形状不规则,且有发红发痒等症状,随之在黑痣的周边也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黑痣,这一般是黑色素瘤早期的常见现象。

第三:黑色素瘤是肿瘤中的一种,而且也是皮肤癌前期的表现之一,它是因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长而引发的,多发生在人体的皮肤表面或皮肤黏膜附近,还可出现在软脑膜、脉络膜等部位。

(来源:文章屋网 )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3

[关键词] 皮肤病;内脏肿瘤;首发症状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2-0131-03

Clinical analysis of visceral malignant tumors whose first symptom was skin disease

ZHENG Yunyan1 WU Changping2 YANG Yuhua1

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3, China;2.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skin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visceral malignant tumor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malignant tumor. Methods Fourteen cases with viscera malignant tumors whose first symptom was skin disease,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6 to 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fourteen patients were consisted of 12 males and 2 females. Six cases presented with skin metastasis as the first symptom, four of them displayed skin nodules or masses, other two showed ulcers. Paraneoplastic dermatosis as first symptoms occurred in other six cases, including three cases with dermatomyositis, two erythroderma and one malignant acanthosis nigrican. In addition, there were two cases manifested with herpes zoster. Conclusion Recognizing the skin manifestations that served as first symptom of tumor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arly discovery of visceral tumors

[Key words] Skin disease;Visceral tumors;First symptom

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根据病理生理学特点,可分为肿瘤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肿瘤的皮肤转移为直接效应,是指恶性肿瘤转移灶生长影响周围器官或组织的正常功能;副肿瘤性皮肤病是间接效应,是指恶性肿瘤或其转移灶经复杂生物学效应,影响远处器官或组织的正常功能[1]。部分恶性肿瘤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所以认识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具有重要性,而且皮肤体格检查具有直观性、无创性,为潜在的内脏恶性肿瘤提供诊断线索。现对本院2006年~2013年中14例以皮肤病为首发症状的内脏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皮肤转移性恶性肿瘤

以皮肤结节、肿块或溃疡首诊,通过病理检查确定是皮肤转移癌患者共有6例。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9岁,皮疹出现到就诊时间3个月~1年,原发肿瘤及皮肤转移肿瘤均通过手术标本病理证实。例1及例3均有误诊史,分别误诊为脂肪瘤、皮肤软组织感染,病程也长,后半年皮肤肿块迅速增大,伴轻度疼痛。例1确诊时已有肾脏、肝脏、肾上腺等多脏器转移。例2因右大腿肿块3个月就诊,手术切除病理示转移性腺癌,但进行详细检查未发现内脏肿瘤,直到10个月后皮肤肿块再次复发进行胸部CT才发现患有肺癌。例4及例6均以头部皮肤肿块伴溃疡首次就诊,溃疡在外院抗感染治疗无效,长期不愈合,之后不久出现其他多处皮肤转移灶,确诊时均有其他脏器同时转移。见表1。

1.2 副肿瘤性皮肤病

副肿瘤性皮肤病是指从患者所表现的皮肤病症状中能发现体内可能存在着某些恶性肿瘤的一组疾病,皮疹往往与内脏恶性肿瘤的病程相平行[2]。对2006年1月~2013年4月住院期间病历资料完整的6例副肿瘤性皮肤病分析如下,见表2。

8例患者中有3例是皮肌炎,均具有典型的眼睑紫红斑,皮疹范围广累及面颈、上背部,例1及例2曾分别误诊为接触性皮炎、湿疹,2例有甲周红斑,实验室检测只有1例患者肌酸激酶超出正常范围,另2例未检测出异常。

红皮病合并肿瘤患者2例。1例女性患者皮肤弥漫性红斑3个月,皮疹表现为面、躯干、四肢弥漫性红斑,瘙痒剧烈,入院体检后腹部CT示胆囊癌,予手术切除病理示胆囊腺癌Ⅱ-Ⅲ级侵及全层,手术治疗后瘙痒及红斑均减轻,但术后5个月皮肤红斑又加重,瘙痒感剧烈,再次腹部CT检查发现淋巴结多处转移。另1例男性患者年仅36岁,原有痛风、癫痫史,临床表现为全身弥漫型红斑,其上丘疹,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高热,难以消退,入院后测血常规白细胞30.8×109/L,乳酸脱氢酶升高,CT示纵隔、腋窝、小网膜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活检后确诊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予以化疗控制病情。

黑棘皮病合并胃癌患者1例。该患者男性,76岁,以面颈部、四肢角化性皮疹16个月来我院就诊,皮疹表现为口唇、上腭、舌尖成群分布正常黏膜色角化性丘疹,眼睑、鼻尖、四肢远端绿豆、米粒大小褐色角化性丘疹,部分呈菜花状(图1)。颈后、腋下、腹股沟黑褐色丘疹,聚集成天鹅绒样(图2)。皮疹病理示鳞状上皮状瘤,细胞空疱变性(图3)。先予全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胃黏膜紊乱、粗大。进一步胃镜发现食道表面多个息肉状隆起,病理示鳞状上皮状瘤,贲门后壁2 cm×2.5 cm不规则隆起,病理示贲门腺癌(图4)。手术切除胃部肿瘤,半年后随访患者黑棘皮病症状明显减轻,皮肤瘤样皮损亦明显缩小。

1.3 非特异性皮肤表现与肿瘤

2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76岁、62岁,均以带状疱疹入院治疗,皮疹表现为典型的单侧性分布的簇状水疱群,但水疱数量多,累及范围广,疼痛剧烈,愈合时间长。2例患者经胸部CT检测均患有肺癌,转外科手术治疗。

2 讨论

恶性肿瘤有0.6%~10.4%的患者会发生皮肤转移[3],占皮肤肿瘤的2%[4]。转移性皮肤肿瘤临床表现形态多样,无特异性,皮疹大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的质硬结节或肿块,表面可有溃疡,不同的内脏肿瘤引起的皮肤转移瘤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在诊断时有一定比例误诊,病理是确诊的有效手段。另外,皮肤转移可能是无临床症状内脏肿瘤的首发症状(男性为37%,妇女为6%)[5]或肿瘤复发的一个线索,在确诊后多数患者同时已有其他器官转移,本组6例皮肤转移癌患者在确诊恶性肿瘤时已有4例同时合并其他器官转移,预后差。所以对于皮肤科医师来说,认识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转移表现是很重要的。对不明原因的质地偏硬肿块、难以愈合的溃疡需做病理明确诊断,也可以做微创的细针吸取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6],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延长生命。

副肿瘤性皮肤病有多种皮肤表现,皮肌炎、恶性黑棘皮病、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红皮病、匍行性回状红斑、获得性胎毛增多症等。本组病例主要是皮肌炎、恶性黑棘皮病、红皮病3种。

朱旭利等[7]报道中老年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7.4%,肿瘤类型多以胃癌、卵巢肿瘤、食道癌为主。伴发恶性肿瘤的皮肌炎患者血沉、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羟丁酸脱氢酶的水平较不伴发恶性肿瘤者高,肿瘤标志物阳性率较不伴恶性肿瘤患者高。但也有学者报道,皮肌炎合并肿瘤与血清肌酶升高无明显关系,认为年龄>40岁的男性DM患者,尤其伴有皮肤异色样改变、吞咽困难和血沉增快者易并发恶性肿瘤[8],本组皮肌炎患者有2例肌酸激酶仍在正常范围内,2例患者有甲周红斑。对临床上具有皮肌炎特征性皮损伴甲周红斑的患者如肌酸激酶正常更应高度怀疑合并内脏恶性肿瘤。1例患者确诊肿瘤后手术治疗皮疹明显好转,但不久又加重。

红皮病表现为全身弥漫性红斑、肿胀、脱屑,可伴有全身症状。红皮病病因复杂,有以下几种:①继发于原有皮肤病,②药物过敏,③继发于恶性肿瘤,④原因不明。红皮病患者中伴有恶性肿瘤者占8%~20%[9]。肿瘤可先于红皮病发生,亦可同时或在其后发生。2例患者乳酸脱氢酶均有升高,文献报道[10]LDH升高和高龄(>60岁)为恶性肿瘤相关红皮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故红皮病患者合并LDH升高应高度警惕存在恶性肿瘤可能,对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弥漫性红斑,自觉瘙痒剧烈,一般抗组胺药及外用药物难以缓解,且伴全身症状,发现恶性肿瘤后积极原发病灶治疗后皮肤症状及瘙痒得以迅速缓解,但1例患者3个月后再次加重,瘙痒明显,检查发现原恶性肿瘤出现淋巴结多处转移,进一步说明红皮病症状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其主要措施是治疗原发病。对年龄大的、按湿疹和皮炎治疗无缓解且瘙痒剧烈的患者需进行系统检查排除恶性肿瘤,或定期随访,以早期发现恶性肿瘤。

恶性黑棘皮病病因尚不明,可能为恶性肿瘤产生某些物质,如雄性激素和各种肽类,此种物质具有在细胞受体水平上胰岛素样活性,直接或间接诱发黑棘皮病[11]。恶性AN多见于成人,皮损发展迅速且严重,色素沉着明显且不限于增厚皮损,黏膜及皮肤黏膜交界处亦有典型皮损,可累及四肢、掌跖及指尖部有特征性“天鹅绒样”改变,常伴有患处瘙痒或刺激症状,是恶性肿瘤伴发皮肤损害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与内脏癌变同时发生者占61% ,发生于恶性肿瘤之前者占17%,之后者占22%[12]。黑棘皮病伴发的恶性肿瘤以腺癌居多,常见于胃肠道、肺及乳腺,这类患者需要重点检查消化道,排除胃肠道肿瘤。

本组1例患者以黑棘皮病、皮肤黏膜瘤样改变为特点,在确诊胃癌后手术切除,半年后患者皮肤症状明显消退缓解。其皮疹表现与肿瘤有平行关系。所以观察黑棘皮病的皮损变化也是观察恶性肿瘤是否进展、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

非特异性皮肤表现与肿瘤、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且是自限性疾病,但与肿瘤也有相关性。Ayyamperumal等[13]研究发现非特异性皮肤表现与内部的恶性肿瘤中,带状疱疹(27%)是第一位的,乳腺癌是带状疱疹相关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宫颈癌(18%)居第二。本组2例患者虽然并不是播散性,但均是老年人,具有皮疹范围广、患者疼痛剧烈、愈合时间长的特点,经胸部CT检查均为肺癌,对此类患者应注意排除内脏恶性肿瘤。

认识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对高度怀疑合并恶性肿瘤患者需要通过皮肤和系统的全面检查可以发现与患者病情相关的重要信息,提供内脏肿瘤的第一线索,必要的血液学、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恶性肿瘤的性质和部位,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Brenner S,Tamir E,Maharshak N,et al.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internal malignancies[J]. Clin Dermatol,2001,19(3):290-297.

[2] Boyce S,Harper J. Paraneoplastic dermatoses[J]. Dermatol Clin,2002, 20(3):523-532.

[3] Lookingbill DP,Spangler N,Helm KF. Cutaneous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rcinoma: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020 patients[J]. J Am Acad Dermatol,1993,29(2 Pt 1):228-236.

[4] Nashan D,Meiss F,Braun-Falco M,et al. Cutaneous metastases from internal malignancies[J]. Dermatol Ther,2010,23(6):567-580.

[5] Itin P,Tomaschett S. Cutaneous metastases from malignancies which do not originate from the skin.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 Internist (Berl),2009,50(2):179-186.

[6] 曾红.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皮肤转移性恶性肿瘤120例诊断报道[J]. 贵州医药,2007,31(5):458- 460.

[7] 朱旭利,廖康煌. 17例中老年皮肌炎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374-375.

[8] 周娅妮,陈爱明,周乃慧. 皮肌炎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3):133-135.

[9]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M]. 第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701.

[10] Foulc P,N'Guyen JM,Dreno B. Prognostic factors in Sezary syndrome: A study of 28 patients[J]. Br J Dermatol,2003,149(6):1152-1158.

[11] Williams DS. Acanthosis nigricans[J]. J Insur Med,2005,37(2):166-167.

[12] Mekhail TM,Markman M. Acanthosis nigrican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Gynecol Oncol, 2002,84(2):332-334.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4

宫颈糜烂

致癌几率:

宫颈炎症、宫颈糜烂是已婚女性的常见病,很大程度都是由分娩、流产或手术操作损伤宫颈,以及产褥期、经期不卫生及细菌感染而导致的。资料统计表明,因宫颈糜烂发生宫颈癌比未患此病得宫颈癌的几率高7~12倍,故发现此病后必须认真治疗,直到彻底治愈。

乳腺增生

致癌几率:

乳腺增生有多种,乳腺囊性病、状瘤和纤维腺瘤,都是乳腺的良性病变,但其中有一部分可以转变为恶性。特别是有乳腺病家族史的女性,应该做好乳腺的定期检查,若发现肿瘤增长迅速、变硬或溢出血性分泌物等,应尽快到专业妇科医院诊治。

子宫肌瘤

致癌几率:

这是中年女性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肿瘤,且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子宫肌瘤的病因与内分泌紊乱有一定的关系。子宫肌瘤若迅速增大,可压迫直肠、膀胱而引起排便、排尿困难,也有部分人可能演变为恶性肿瘤。一旦确诊为子宫肌瘤,就应该密切观察和随诊,或及早采取措施,慎防发生恶变。

外阴色素痣

致癌几率:

外阴色素痣是发生于外阴皮肤上的黑色斑点,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可有毛发生长。外阴色素痣比身体其他部位的痣更容易恶变,这是因为外分常受摩擦和刺激,又因色素痣对性激素的刺激作用较为敏感,往往在青春期和妊娠期增大、变黑。据统计,40%~80%的恶性黑色素瘤都发生于色素痣。对于外阴色素痣,一定要尽早到专业妇科医院进行检查,或进行预防性切除,以防止发生恶变。

子宫内膜增殖

致癌几率:

子宫体癌是我国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的病症之一。子宫内膜增殖属一种良性病变,是由于大量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所致,表现为不规则的、大量的异常子宫出血。这种病变有演变为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女性一旦出现这种病症现象,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对于子宫内膜增殖,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宫腔镜手术,创伤小、子宫损伤小,而且可以做到保留生育能力。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5

疾病对白带的影响主要是色和量的变化。女性生殖系统是相互连接的一个整体,盆腔内的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一旦出现“故障”,四通八达的管腔就会相互串通,把内部的异常现象反映到外部来,其中白带就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白带异常并非是孤立的病理现象,其根在盆腔组织。异常的白带便是盆腔病变的蛛丝马迹。

白带异常是一般炎症性疾病的早期症状,也是恶性肿瘤的重要信号,对其不可粗心大意。

白带夹血 在非月经期(排卵期偶带血丝也属正常现象),没有明显的炎症、创伤者,出现红白夹杂或白带中有血丝,特别是性生活之后加重或出现者,同时伴有四肢乏力、消瘦,以往有严重的子宫糜烂、多次流产史者就应警惕宫颈癌。由于癌细胞之间的粘附力低下,癌细胞散落的时候,微血管极易破裂出血,触动后常常加重。这种出血常常夹杂在白带之中。一旦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诊断。

黑色白带 白带不白而黑者极为少见,恶性肿瘤患者的白带多为黑色,这是由于子宫颈或阴道黑色素癌细胞脱落所致。其颜色常如乌贼鱼液样或墨汁状,妇科检查可发现局部黑色斑块、溃疡,病理切片即可正确诊断,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因凡属此种情况,绝大部分为恶性肿瘤,良性疾病的可能性很小。

赤色白带 白带呈淡红色或暗红色,有明显异味,如妇科检查已经排除阴道炎症,又是发生在非月经期,尤其发生在绝经后的1年以上者,应特别警惕子宫体癌、子宫内膜癌等。为了慎重起见,年龄只要在45岁以上,无论白带色赤轻重、时间长短,都应及时做诊断性刮宫术,并将刮出组织做病理检查,以防癌细胞漏网。

水样白带 白带如水、量多、伴有异味,常常需垫用卫生巾者,应警惕子宫颈管病、输卵管癌等。因这些组织被癌细胞浸润后,管腔分泌液增多,故不可轻视。出现这种情况时,宜用刮子宫颈管或做下腹部B超检查的方法确诊。水样白带也可见于一些慢性炎症,如子宫黏膜下肌瘤伴有感染、慢性输卵管炎、宫颈管炎等,这类疾病的白带虽有异味,但无癌组织脱落的恶臭味。

保持性生活卫生,计划生育,避免多次流产、引产,不早婚、多育,搞好经期卫生和产时保健都是防止妇科肿瘤发生的基本条件。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妇科肿瘤与上述因素有重要的关系。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6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幼儿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统计,死亡率为43.2%。这还不包括放弃治疗的病例。多发于5岁以下的小儿,最小者为生后1个月。多单眼发生,双眼发生者为8%~10%。现已证实,本病与遗传有关。

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分为4期。①眼内期:初无明显症状,很少被家长发现。肿瘤组织只限于视网膜上,病变多白眼后开始。视力状况常因肿瘤初发的部位而异。自前部开始且生长慢者,可在相当长时间内视力不受影响;若肿瘤自后部开始,则常较早地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肿瘤如发生在视网膜外层,往往为脱离的视网膜所掩盖;多数肿瘤发生在视网膜内层,容易突向玻璃体内,表面有新生血管或出血。此时瞳孔开大,有如猫眼样的黄光反射。此期通常历时半年至1年,绝大多数家长因发现孩子有猫眼症状而来就医。②青光眼期:肿瘤在眼内继续增大,导致眼压增高,眼球扩大,出现青光眼症状。患儿头痛,眼球胀痛。由于小儿眼球壁富有弹性,有一定扩张余地,角巩缘处(黑眼珠与白眼珠处)可被拉长,形成间部葡萄肿。此时眼压可暂时下降,疼痛反而减轻。此期一般为7个月。③眼外期:肿瘤增大终于穿破巩膜,向眼外发展。此时眼内压对肿瘤的生长障碍消失,它可无拘束地生长。加之营养状况的改变,肿瘤增大极为迅速,以至充斥整个眼眶,使眶骨变薄、破坏,眼眶扩大。肿瘤组织向前突出于眶外,大者如小儿拳头,可将鼻部挤向对侧,患儿痛苦不堪。肿瘤还可沿视神经蔓延至颅内,直接危及患儿生命。④转移期:除颅内直接转移外,视网膜母细胞瘤还可通过血液、淋巴系统等途径转移到全身各处,如骨骼、肝、肾及鼻腔、口腔等处。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早期可作眼球摘除术,手术时应尽量多剪除眶内段的视神经。亦可作放射疗法,还可用激光、冷冻等手段摧毁肿瘤组织,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眼外期可作眶内容剜出术,并配合放射疗法,这样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延长生命。此外,还可应用抗癌药物治疗,如环磷酰胺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虽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还是有治愈希望的。问题在于患儿年幼,不能主诉,检查时又很难合作,因此往往被忽视。故凡幼儿视力不佳、眼睛反应不灵敏或有斜视者,应领他到医院眼科就诊,以免漏诊。瞳孔有黄光反射者,多为本病的征兆,但有时也易与化脓性葡萄膜炎、眼内出血、全眼球炎等呈现出的“猫眼”相混淆,应作全面检查,如x线摄片、B超、CT、房水和玻璃体脱落细胞检查等,以识别之。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7

女性原发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恶黑)临床罕见,因表现为尿道或尿道口肿块,常易误诊为尿道肉阜并发感染,病例报道较少,笔者近期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因排尿疼痛5个月,尿道口肿块10天,以尿道口肿块待查:(1)尿道肉阜?(2)尿道肿瘤?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出现排尿疼痛,无血尿,曾多次在外院就诊,以尿道炎予以治疗,症状反复,10天前患者无意见发现尿道口有块状物而就诊。入院查体,一般情况佳,心、肺、腹(-),尿道口见约2.0 cm×1.0 cm肿块,局部呈紫黑色,质硬伴触痛,肿块与阴道壁无粘连。双侧腹股沟区未及肿大之淋巴结。常规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于2001年12月5日在持硬麻下行尿道肿块切除术。术后病检示:尿道口恶性黑色素瘤,拟行尿道部分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然患者及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出院随访,患者于28个月后死亡。

2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于皮肤,占皮肤肿瘤的第三位。黏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较少,原发于女性尿道则非常罕见,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0.2%。文献多为个案报道,缺少大宗样本研究。好发于50岁以上的女性,临床表现为尿道或尿道口肿块,尿道出血或膀胱刺激症状,局部检查可见菜花状、息肉状或黑褐色肿块,表面可发生溃烂,常有恶臭。临床易误诊为尿道肉阜伴感染,尿道黏膜脱垂,尿道炎,该例被误诊为尿道炎而予以抗炎治疗达5个月之久。本病早期易通过淋巴管转移区域淋巴结,然后至腹股沟淋巴结、盆腔淋巴结,晚期则通过血运系统发生广泛转移,甚至可能出现两种特异的临床表现:(1)黑色素症: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发生黑褐色;(2)黑色素尿:表现为新鲜尿液澄清,放置后呈黑色,或加醋酸再加氧化钠后呈蓝色。约2/3患者在诊断未明确前仅行肿瘤局部切除,待病检后方才确诊。

治疗上以手术和化疗为主,其它则包括放疗、卡介菌瘤内注射、干扰素治疗。手术的基本术式为全尿道切除、膀胱造瘘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以浸润超过3 mm的,可行全盆腔脏器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但该术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虽然治疗方案多,但预后极差。亦有报道1例,80岁患者未行手术而保守治疗存活7年[1]。本例仅行肿瘤局部切除也生存了28个月。笔者认为对某些患者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局部切除也是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8

恶性黑色素瘤在欧美的发病率一直比较高,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及电离辐射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由于患者往往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常常在就诊时往往就已是晚期,使治疗效果极差。如果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经手术及生物治疗,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60%~80%,但晚期病人五年生存率不到5%。

黑痣可见于任何人以及人体的任何部位,但以面、颈、背等部位最为多见。有的与生俱来,出生时即已存在:有的则是后天的产物,多在两岁后陆续出现。黑痣大多增长缓慢,或持续多年无变化、无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痣细胞逐渐由皮肤的表层移入真皮,其数量也逐渐增加。一般于青春期达到顶峰。黑痣是一个大家族,常见的成员有局限性黑痣、巨型黑痣、单纯性雀斑样痣(俗称痦子)、雀斑(发生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呈棕色。日晒后颜色加深)等。值得留意的是,长在手掌、脚掌、生殖器四周的痣,因频繁摩擦,易发生病变。尤其是足底的黑斑,不痛不痒、无伤大雅,其实常是最危急的“”。其次是头部、颈部的痣,因长期阳光暴晒,也轻易发生病变。

通常情况下,30岁以后很少出现新的黑痣,如果发生新的黑痣,且直径超过0.5厘米,就应请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诊断,以排除黑素瘤。由于恶性黑色素瘤几乎60%是由黑痣恶变而来,所以如何识别黑痣恶变,对于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一般与生就带来的黑痣、存在10年或10年以上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黑痣存在恶性黑色素肿瘤恶变的情况不多,而且多数黑痣为良性,边缘整齐、均匀,呈黑色或深褐色,很容易用一条直线把它们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黑痣发生恶变的特点是:边缘不整齐、不规则地迂回和扭曲;不是清一色的黑色,而是杂色,相互交错,通常无法用一条直线将它们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初起时很小不易察觉,但呈进行性生长,待长到像铅笔上的橡皮头那般大小时,则一目了然。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9

一、发病原因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该病的田间发生与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发生期及其带毒率密切相关,与气候及作物栽培也有密切关系。横县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白背飞虱迁入。据我站灯下观测,每年4月中下旬始即有白背飞虱从外地迁入横县,如果水稻受到带毒率较高的白背飞虱危害,就有可能发生此病。在2010年早稻期间,由于农民缺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正确认识和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等因素,在防治上用药不当,没有采取“治虫防病”的方法而是按常规使用杀菌剂,导致该病在个别田块严重发生。

二、田间发生特点

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但在苗期和分蘖前期最易感染发病,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病害发生范围也会逐渐扩大;晚稻发病大于早稻;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轻病田病株呈零星分布,重病田病株呈集团分布;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及防控措施。

三、主要为害症状

1.典型症状

水稻发病后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高节位分枝及节部有倒生须根,茎秆表面有乳白色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2.秧苗期症状

病株植株矮小(病株比健株矮1/3左右),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小而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3.分蘖期症状

感病稻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丛生,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

4.抽穗期症状

病株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瘤状突起。

四、病原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毒立体球状,至70~75nm,呈晶格状整齐排列在病毒基质中;在未成熟的病毒基质中发现有管状结构,病毒粒体排列在管状结构中。

五、传播途径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白背飞虱携带病毒感染水稻。白背飞虱是一种迁飞性的水稻主要害虫,在横县常年发生较严重。

六、防控措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技术核心是“前期预防与防治,最关键是治虫防病”。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它措施,达到防控目的。

1.加强宣传培训

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加强病虫监测预警,落实工作职责,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培训工作,科学用药,强化专业统防统治,提升防控能力,提高防治效果,切实推进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在2010年晚稻由于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于7月29日,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主持召开了全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会议;8月初县植保技术人员到各乡镇大力宣传并在街上张贴宣传材料;8月12日在广西区植保总站的支持下,在莲塘镇平普村召开全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现场会;9月2日在县农业局举办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为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 9月23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拟写“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发到各乡镇政府。同时,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我站发出病虫情报3期,印发防治技术资料2000多份,举办培训班5期,在横县电视台连续播放《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治》科普专题片5天,并在圩日到各乡镇播放30余次,接受群众咨询1200人次。由于对此项工作宣传力度大,培训及时,防控措施得力,在2010年晚稻该病没有严重发生。

2.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准确预报

加强对稻飞虱进行系统监测,随时掌握田间病虫发生动态,重点监测秧田及本田早期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发出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控。

3.科学防控

3.1健身栽培 选择抗病虫品种,适时播种,培育无病虫壮秧;合理密植,移栽时剔除疑似病株,田间发现感病植株要及时拔除深埋,减少本田毒源,并从健株上掰蘖补苗,重病田要及时翻耕改种;及时排水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等,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发生的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发生。

3.2药剂浸种或拌种 在水稻播种时进行药剂浸种或拌种,减轻白背飞虱的危害。浸种浓度为10%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h;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kg(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3.3秧田避虫 秧田应远离感病稻田和玉米田,最好使用防虫网育秧,以保护秧苗,防止白背飞虱为害。

3.4药剂防治一是秧田防治:在秧苗一叶一针期开始施药防治白背飞虱进行保护,以后每隔7~10天防治1次,直至在移栽时实行带药移栽,施“送嫁药”或移栽时浸秧。二是大田防治:秧苗移栽大田回青后开始用药防治白背飞虱1次,以后每隔7~10天连施2~3次,以确保水稻有效分蘖安全渡过危险期。防治药剂可亩用48%噻虫啉20毫升或10%醚菊酯悬浮剂80毫升或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克或10%烯啶虫胺水剂30ml加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雾。虫口密度较大时,可亩用80%敌敌畏乳油350毫升加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200克拌细沙土20公斤撒施。同时,施药时要注意田间保持浅水层,施足用药水量,尽量将药液喷到稻株中、下部。施药后不足4小时遇到下雨应及时补施,另外,这些药剂要轮换使用,不要连续几次使用同一种药剂。

参考文献:

[1]罗锦锋,陈兆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J].植物医生,2011(6):6-7.

[2]王华弟,祝增荣,陈剑平,等.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3):141-146.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篇10

一、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称黍轴黑粉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牛吃了病残体,排出来的粪便里的病菌还能存活,用病残体堆肥未经充分腐熟也能造成粪便带菌;病菌附着在种子的表面也可以越冬。所以土壤、粪便、种子都是来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初侵染源。其中土壤、粪便带菌传病作用显著大于种子带菌。土壤中越冬菌量大、侵染时间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越冬的病菌随种子发芽而萌发并从玉米幼芽或幼根侵入。种子开始萌发至5片叶期间都能受病菌侵染,但以3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4叶期以后侵染率显著下降。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的病,一般在玉米6―7片叶时才表现明显症状。症状为发病株矮化,节间缩短,茎基部膨大,下粗上细,株形稍弯曲,叶片密集,叶色浓绿。有的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大多数品种苗期症状不明显,到抽雄或出穗后才在雄花和果穗上表现明显的黑穗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期长,防治难度大。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的抗病性、土壤中的病菌数量、环境条件有关。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条件下发病率不同,说明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玉米种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穸忍跫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一般在土壤温度20℃左右,土壤含水量20-40%时玉米发芽生长迅速,约经6-10天即可出苗。由于玉米出苗快,缩短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了病菌感染的机会,发病就轻。当土温在15℃左右,土壤含水量低于20%,则不利于种子萌发和生长,出苗缓慢,延长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机会,发病就重。早播和播种过深、种植感病品种、连作地块土壤病菌数量大、春季低温干旱年份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重。

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症状相似,但有本质的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和丝状物,或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黑粉极少,整个花序变成黑粉,或变形增生,颖片延长。玉米瘤黑粉病危害植株地上部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受害部位由于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外为白色柔嫩组织,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没有丝状物。病株较矮小,受害早的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玉米丝黑穗病对产量的影响比玉米瘤黑粉病大。

二、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

绿色植保理念,坚决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选用的农药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生育期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调整种植计划,避免连作是减少田间菌源、减轻发病的有效措施。

3、施用腐熟的农肥:含有玉米秸的农肥,农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施用。

4、拔除病株:在玉米6-7片叶,病株明显表现症状时拔除病株,连续拔3-4次,把病株基本拔净,可大大降低第二年的发病。

5、药剂防治: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可采用种子播前用药剂处理,不仅能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对接近种子土壤中的病菌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药剂主要有速保利、立克秀、卫福,应该注意的是含有克百威、福美双的克.福种衣剂对此病基本无效,含克百威、多菌灵的克.多种衣剂防效很低,只在50%左右,且克百威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杜绝使用。

(1)未催芽的玉米种子用12.5%速保利0.4公斤加水2-3倍拌种100公斤,阴干后播种。

(2)玉米种子催芽刚露白时用2%立克秀0.6公斤加水2-3倍,拌种100公斤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后播种。

(3)玉米种子催芽刚露白时用40%卫福胶悬剂0.4升加水2-3倍拌种100公斤,阴干后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