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十篇

时间:2024-01-08 17:45:24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1

    (一)在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基础上,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很多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比如,会计专业开设的基础会计、生产企业会计、纳税实务等专业课程,刚入学的学生对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还有所欠缺,较难理解在会计中运用到的核算的理念与会计核算方法。所以通过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来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会计专业的学习热情。

    这类实训基地,一般开始都是由专任老师或相关的专业人员与企业在原有联系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这类“合作型”的实训基地构建成本一般较低,而且具有多样的实训内容、真实的实训环境的优点。但是“合作型”实训基地一般都比较短期而且也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松懈地与生产企业保持联系,双方通过长期的合作产生相互信任后,进而进一步加强深化合作,这时就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企业进行协商和沟通,在此基础上共同拟定“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在挂牌后,这个校外实训基地就正式成立了。

    一般而言“合作型”校外实习基地是给一年级学生提供认知实习的,这段时间,学生不管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上都达不到在会计部门实习的资格,所以先让学生在生产车间进行实习,即可让学生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在这个认知实践中还可邀请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流程的讲解,让学生见识常见的一些会计凭证,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流程有进一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这种认知实习一般安排半天即可,即不会对企业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又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

    鼓励师生大胆自建或与他人合建经济实体,进而成立“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因为会计工作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对设备和投资的要求不是很多,因而风险较小。以我院为例,我院会计专业创建了河北顺捷会计公司,为社会提供会计信息咨询、会计技术服务工作,这样会计专业的师生就能够直接参与到公司的日常运作中,能够实际操作。“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满足本专业学生的生产实训需要,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水平和研究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师生的整体水平。这种“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既有利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操作能力的培养,又可节约实训成本,还可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通过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建立“培训型”实训基地。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2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逐步得到重视,实训条件也有一定的改善,但从目前实施效果上看,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水平上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相比有很大差距:会计核算的实训教学大都停留在手工做账或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做账的低端水平上,对学生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益处不大,而且现在的会计实训基地的作用能够完全发挥出来的很少。基于此,我国的会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高职教育飞快发展的的背景下需不断完善和优化。

一、国内外会计实训基地的现状

对于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研究,国外早就已经开始,从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基地的效益、会计实习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实训基地模式上,主要采用“教学工厂”、“合作型”、“技术与继续教育”等模式。我国可以借鉴已有的这些实训模式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把其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实训基地模式。

而我国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使用建立起的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实施情况来看,对校企双方来说还存在很多难以跨越障碍,实训基地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虽然各地都在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但是在使用会计实训基地的同时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从企业角度来看。首先要去实习的学生多,而可以用于实习的岗位少,不能满足实习生的需要;其次由于各企业都有商业秘密,这就限制了学生实习的内容;第三会计岗位的分工限制了学生实习的业务范围,工作手段制约实习效果;最后就是会计岗位的指导人员理论水平不够高。

从学校角度考虑。好多学校用于实习的经费不足,不能保证所有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还不能实现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实习时的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二、解决的方法

解决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难题的措施: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实训形式。根据创办的方法不同、用途不同、作用不同,实训形式不同可创新不同的实训基地。本人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可与企业建立“合作型”实训基地,也可通过学院的老师自办或和他人合作创办经济实体,来建立“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还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建立“培训型”实训基地。

(一)在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基础上,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由于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很多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比如,会计专业开设的基础会计、生产企业会计、纳税实务等专业课程,刚入学的学生对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还有所欠缺,较难理解在会计中运用到的核算的理念与会计核算方法。所以通过建立“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来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会计专业的学习热情。这类实训基地,一般开始都是由专任老师或相关的专业人员与企业在原有联系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这类“合作型”的实训基地构建成本一般较低,而且具有多样的实训内容、真实的实训环境的优点。但是“合作型”实训基地一般都比较短期而且也不稳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松懈地与生产企业保持联系,双方通过长期的合作产生相互信任后,进而进一步加强深化合作,这时就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企业进行协商和沟通,在此基础上共同拟定“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在挂牌后,这个校外实训基地就正式成立了。一般而言“合作型”校外实习基地是给一年级学生提供认知实习的,这段时间,学生不管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上都达不到在会计部门实习的资格,所以先让学生在生产车间进行实习,即可让学生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在这个认知实践中还可邀请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流程的讲解,让学生见识常见的一些会计凭证,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流程有进一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这种认知实习一般安排半天即可,即不会对企业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又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鼓励师生大胆自建或与他人合建经济实体,进而成立“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因为会计工作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对设备和投资的要求不是很多,因而风险较小。以我院为例,我院会计专业创建了河北顺捷会计公司,为社会提供会计信息咨询、会计技术服务工作,这样会计专业的师生就能够直接参与到公司的日常运作中,能够实际操作。“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满足本专业学生的生产实训需要,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水平和研究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师生的整体水平。这种“自主型管理”实训基地既有利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操作能力的培养,又可节约实训成本,还可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3

【关键词】认知规律 基础会计 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江苏省发展迅猛,每年达到几万人的招生规模,全国其他省份如上海、山东省也在尝试这种办学模式,它主要是满足那些因为高级中学资源不足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或是家长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新形式,从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和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社会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它比三年制中职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明显增强。最近,有专家对于会计是否适合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提出了疑问,无非是因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是初中起点,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与高中生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从三年职中专会计、各地财校多年办学的经验来看,这似乎不是症结所在,多年前的中专、财校也是中专起点的学生,从各地的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是现在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应该从办学水平、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找原因才是,笔者仅从《基础会计》课程方面的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的尝试来阐述这个问题,以供商榷。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一般具有抽象思维比较差、形象思维比较强的特点,有较强的表现欲望,通常把过剩的精力放在“人际交往”上,谈恋爱、上课无精打采,学习上漫无目的,信心不足,精神空虚,理论学习是他们的弱点,通常表现为数学、英语科目成绩差,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习效果常常不明显,而职业学校主要是着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正好符合了他们形象思维强的优点,理论知识方面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所以,他们的学习应该立足于以仿真实训为主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及整个认识过程,揭示了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地阐明了人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充满矛盾的、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无限深化的辩证过程。同时还指出了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它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还通过实践给予客观世界以能动地改造。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作为它的构成因素。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因此,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发展和检验认识,又要重视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认识和实践即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意义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入门的专业基础课程,此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四基”素质的培养,会计的专业课程是互为基础的,环环相扣,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仍以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重理论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对会计专业理论的学习只能是处于似懂非懂,为下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设置了新的障碍,同时忽视了学生以工作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相去甚远。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五、“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促进《基础会计》有效教学

“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显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知规律,把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会走进一个全新的教学世界,它也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发展,在教学设计中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仿真案例为主线,融合了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分析法等教学法,很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思想,教学案例设计以“整体―局部―整体”模式为原则,即首先从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教学案例的整个会计处理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会计工作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会计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相反它是一个很具体的东西;其次,通过一个个局部的案例来进行贯穿全面知识点的学习;最后再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实训来结束整个《基础会计》的学习。它也很好地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让学生在案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也体现了学习理论是更好地去实践的思想,让他们也学会在实践中去总结经验的学习习惯。

“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勇于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已经习惯于讲解细致完整,勇于挑战教学难度,没有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既要考虑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需求,又要考虑以后《财务会计》课程学习的需要,所以讲解过程中力求全面,这是一种“大而全”的教学理念,它寄予了《基础会计》太多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个不符合实际的愿望。《基础会计》学习的就是会计基础内容,是对会计的初步认知,为后续的会计专业课程打基础,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以以其他方式进行教学,不能混为一谈,加大《基础会计》的教学难度。

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基础会计》是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专业入门课程,课程的地位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于没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的,事实上我们的专业师资队伍中有相当多的老师是没有实践经验的。

三是教学设计方面必须以工作导向的案例为主线。案例以“整体―局部―整体”模式为原则,内容以会计综合业务认知;会计凭证的识别、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及错账更正;会计报表的编制;综合强化训练等。四是要改革学生课程的评价体系。高职学校的学生既然采用以仿真实训为主的“双主”教学模式,所以教学评价体系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应该辅以课堂的参与度、作业的提交、期末的考核,过程性评价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评价体系。

(一)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使用“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要勇于打破学科体系

《基础会计》之所以要打破学科体系,是因为基于工作导向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与学科体系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学科体系为基础的《基础会计》强调的是知识的全面性,而工作导向为基础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讲究的是技能的实用性。所以《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要重新设计,要以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为手段、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以前没有会计专业教育的时候,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在师傅的带领下三个月就学会了做账,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这么学?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时候,连“会计凭证”的内容包括多少个要素都要去死记硬背,当然就不好学了。更何况企业的生产流程学生从来不知道,如何能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也只好死记硬背了,死记硬背的东西多了,学生自然就不愿意学习了。把一个本来可以用形象思维能解决的问题转而用抽象思维来解决,当然讲起来也就越来越费解了。所以《基础会计》也就学不好了。

(二)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使用“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下,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大多数专业教师均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需要学校从校企合作方面考虑教师去企业进行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挂职锻炼,必须是全职的。这样既利于教师的专业实践,也利于企业对专业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过去频繁的从事变动不利于企业财务工作的稳定。教师只有经过企业财务的实践才能体会到传统教学中“学”和“用”的脱节有多么严重,让学生去适应这个过程是有难度,学生去应聘这个岗位就没信心了。也就做不到“无缝对接”了。

(三)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使用“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下,以工作导向的案例为主线,主要还是讲究知识点自成体系,利于教学的需要

一个没有体系的教学,也就没有了章法,随意性太大,教学质量也就没有保障。“整体―局部―整体”的设计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设计体例。先是用一个简单的企业案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组成的会计档案,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从局部分阶段对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进行解剖式的学习,把以前的理论知识都在第一次学习的时候作为知识链接贯穿于案例之中,也就是不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而是以实践应用为目标的学习,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理念;最后,又以一个比较复杂一点的整体案例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四)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使用“实训―理论―实训”教学模式下,课程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

结合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实践作品完成的情况、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情况,既考虑过程性评价,也要考虑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会计工作也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所以在评价体系中也要注意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人和小组评价的结合。

(五)教学资源的建设也是五年制会计专业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说会计就靠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话,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质量可言了。会计系列实训、仿真系统的建设是必要条件,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保障,学生专业实践的场所。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趋向,会计仿真和会计实训室的建设要考虑一定的超前性。例如厦门网中网会计教学仿真实训平台,除了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之外,还能给老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帮学生纠错、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在线考试、校本教材的开发等。

如果说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与三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学习习惯的不一样,五年制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加强管理,毕竟他们的年龄要小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那么强,三年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习的独立性、自律性相对要强一些。但是如果说会计专业不适五年制高职学生,应该来说是把问题考虑得过于严重了些。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后两年的学习也相当于三年制大专学生的年龄,关键是学生前三年的学习,要把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三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差距补上完全是有可能的。所以会计对于五年制高职这种办学模式无疑是适合的,如果说效果不明显,只是办学理念上不够开放,改革的理念不够先进。

五年职高职会计专业在每年的招生中都是热门专业,而且招到的学生基本上是中考分数较高的学生,这应该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五年制高职专业社会的认可度。只是在我们在实施会计专业教学的时候,要遵从事物的认知规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要把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到实践实训环节上来,不要忘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是职业学校的宗旨。

校级课题“《基础会计》课程'实训―理论―实训‘模式研究”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张丽,刘维.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4

【关键词】 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学;三位一体

一、引言

“精品课程是一个载体,是符合它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学生水平的一个示范性载体;精品课程是个平台,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它又是一个认知基础的平台。”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法、经、教育等相互渗透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其“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基于实务应用的特点,自然应打造成一个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平台。三者的基本目标是知识目标――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作好相关知识准备;能力目标――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素质目标――初步培养基本会计专业素养。三者的基本关系是:素质教育为主线,知识传授为手段,能力培养为基础。

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基于素质培养理念的精品课程平台设计就成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的主体。

所谓素质,实质上是指那些内化了的知识在头脑中的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它会内化成一种涵养、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所以,素质培养实际上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灵魂,素质教育不可能通过某一门课、某一堂课、某一场报告、某一项活动等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逐步培养。

因此,“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素质培养的综合教育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通过这三大部分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基础上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共享平台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培养的过程,其最大特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从而就要求必须有一个满足学生需求的来源――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或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初学者亟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对会计专业的总体概念;二是对基础会计学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求;三是对学习疑问的解答。针对这三个问题,在网站设计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仔细安排。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网站首页的“Accounting Introduction”予以解决。该栏目从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会计知识谈起,一直到会计课程体系、会计职业、学习方法等,使初学者在学习基础会计学之前,从自身出发自然地对会计学建立起一个总体概念,从而对会计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或亲和力,进而保持对会计学学习有一种较强的向往。

对于第二个问题,主要设计了“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习题与试卷、参考资料、相关资源”等10个栏目。基本思路是:为学生在基础会计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需求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以及获取资料的渠道和方式,而且着重突出学习辅导的特点,以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对于第三个问题,主要通过“在线答疑”予以解决。第一,面向所有基础会计学习者,由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队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基础会计学相关问题及时解答;第二,面向建设队伍老师授课班的学生,在课内外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深入探讨。

四、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传授与专业认同平台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乃至学科内容的非稳定结构使得会计学科的各门课程都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基本内容,必须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并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同时各门课程还应该厘清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累积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以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基础会计学课堂理论教学必须同时注重知识传授和专业认同。

理论知识素质是各种素质的基础,其培养的基本手段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题理论教学。同时,教学实践证明,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亦即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与专业认同度成正比。因此,在设计课堂理论教学体系时,充分考虑了理论知识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教案与课件设计,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精神。教案设计侧重于基础会计理论框架的完整、知识点的界定、教学方法的确定、课堂授课的安排、学习指导等,从而使其既较好地保持相对独立和完整基础上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又实现了与课件的匹配;课件设计则侧重于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会计学的实践性问题,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见到会计核算中涉及到的各种相关实物,并形象地展现会计核算程序。因而,教案与课件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关系,而非代替关系。

二是课堂讲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贯彻素质培养思想,并引导学生专业认同。从初学者角度看,基础会计学习的最大难点在于建立会计学概念――会计专业理论体系概念和会计职业概念。如几乎所有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认为基础会计学很简单,但又都承认在学习时感觉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会计思维,而会计思维决定于“会计学概念”。譬如,初学者有不少人借贷分录总是作反。所以,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发挥工科院校优势,在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经济业务过程的基础上学习核算原理――企业经济业务过程在价值管理中的重演。

三是业务练习与考试,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遵循素质培养要求。会计学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理论知识学习必须与经济业务实际和会计实务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经济业务――经济信息――会计信息”转换的概念,这就要求在理论方法学习的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如作为基础会计核心的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讲授,基本上遵循了“三大循环”、“五大练习”的模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三大循环”是指教师课堂授课时随机结合具体业务讲解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提供具体业务要求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练习、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讲完后的综合业务练习或随堂测验。所谓“五大练习”即学生课本例题复习练习、课堂讲授举例练习、课后作业练习、期中综合业务练习、期末考试练习。这种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较好地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经济业务处理会计实务的素质。

五、实验实践教学――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训练平台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学科,一方面,要求在学习阶段就密切结合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加深理解会计循环和牢固掌握会计处理的各种方法;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越来越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传统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难以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实验实践教学实际上也是一个专业素养培养平台,而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则是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模拟企业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由学生以一个会计的身份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通过模拟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比较容易地了解会计信息的常用载体――证、账、表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一般账务处理的程序和规范。在账务处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关于什么是经济业务、什么是会计业务、什么是会计岗位、什么是职业判断等专业素质。为此,设计和实施了“三段式”会计模拟实验模式。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堂教学阶段的模拟实验是指在初中级财务会计等会计学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讲授,按照会计循环的要求,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上通过感官认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实物资料,逐步了解和接受会计实际操作方法,进而安排适当的动手训练活动,以加强和提高感性认识的效果。

第二阶段,手工模拟阶段。手工模拟阶段的模拟实验主要是指正常安排的三大循环的课程实践训练,即会计核算程序实践、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财务成本会计课程实践。这一阶段的操作技能训练全部结合实物操作进行,以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触实际操作过程。为使学生能够有机会熟悉会计各个岗位的实际操作要求和方法,可适当采取全过程综合操作模式的实验方法,即由一人模拟所有岗位操作。

第三阶段,上机模拟阶段。上机模拟阶段的模拟实验主要是指手工模拟上机训练、电算化上机训练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上机训练。其中,手工模拟上机训练是指采用计算机手工模拟软件实现学生上机模拟实务操作训练,从而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量;电算化上机训练是指结合计算机会计的学习,穿插安排学生上机,进行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训练,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见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上机训练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手工操作方法和基本的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会计知识进行必要和适当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块的设计,并进行上机实际演练,既使学生掌握简短的会计程序设计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段式”会计模拟实验的主要特点。

一是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从而取得协同效应。通过课堂教学阶段的操作技能训练以及手工模拟阶段的训练,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而且这种动态结合本身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相互促进作用,从而取得协同发展的效果。

二是老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探索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双主体互动进行。作为教学过程双主体的老师和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探索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

三是手工模拟与上机演练相结合,从而实现动静结合、互相促进。手工模拟本身就是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环节,因而在通过其训练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动态模拟实际优势,从而实现动静训练的有效结合。

四是感官认知与理论抽象相结合,从而实现“认识――提高”递进发展。感知与抽象是认识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基本方法,二者在“三段式”模拟实验中可以通过不同阶段实现有效对接。

五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循环提高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螺旋式提高。基本技能训练是会计学习的基本要求,而通过实验实现循环提高是其根本目的,通过这种多轮的循环渐进训练,从而实现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螺旋式提高。

六、结论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会计入门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综合教育平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同时,使会计专业学生尽可能早地实现专业认同,从而有利于其在会计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后续课程,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晶.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3-144.

[2] 赵筠. 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 会计之友(下),2008(11):67-68.

[3] 郭立婷. 精品课程及其建设研究[D]. 山西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5

关键词:会计学;卓越会计师;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48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地方本科高校“卓越会计师”角色定位与能力框架

(一)角色定位。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服务于地方经济,面对具备“卓越”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培养熟悉最新会计法律法规,能够独立承担行业会计业务,具有系统的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预算与决策、审计与税收筹划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创新素质的会计管理人才。

(二)未来职业体现

1、毕业目标:0培训就业;

2、1~3年内目标:达到企事业单位财务骨干、会计主管、财务总监的能力与素质;

3、5~10年内目标: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能力框架。卓越会计师应遵循“知识体系――岗位技能――卓越能力――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基本框架进行分层交叉培养,层次划分如下:第一层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第二层次――会计分工岗位知识;第三层次――财务管理岗位知识;第四层次――综合会计业务运作能力;第五层次――创新创业能力;第六层次――会计执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质。

二、基于“卓越会计师”理念的培养方案设计

卓越会计师应按照校内校外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即实行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3+2”培养模式,是指校内对学生按照“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三方面进行阶梯型培养,同时在校外以“社会精英会计人才”担任的社会兼职实践教师在其所任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其中,“专业认知”包括学科基础认知和会计专业认知;“专业技能”包括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财务岗位运作能力、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专业创新”包括创新、创业能力两部分;“执业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会计职业道德素养和会计职业能力素质。校外培养部分通过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精英会计人员”作为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执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走向社会即能成为合格会计员工投入工作。

(一)强化理论知识体系基础,构建职业性“模块化”选修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语言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类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等);人文素质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体育等)。

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数学类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法律类课程(经济法、税法等)。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等。

4、专业选修模块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模块方向课程以及任意选修课程。其中,模块方向课程是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能力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行业会计模块,课程可设置非盈利组织会计、银行会计、酒店会计、医院会计等;会计控制模块,课程可设置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审计案例等。

5、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应用写作、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等。

(二)建立“教师-会计师”有机结合的“双证型”师资队伍

1、基础理论课程由“双证型”优秀校内教师担任。优先聘任具有全国会计师职称证书并且具有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导师”。

2、扩大“双证型”教师数量,提升“双证双师型”教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应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会计实践培训,或者参与联合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提升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强化任课教师的会计实践背景。

校外导师同校内专业导师结合,共同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讲授、专业认知、岗位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指导。形式可分为两种:①企业教学顾问。应能举办会计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为学生及时介绍会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②企业兼职教师。能担任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并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三)构建“双导师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校外“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重点部分,在实践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来实现,一方面在学校由专业教师通过课程实验和综合模拟实训等对学生进行专项会计岗位能力、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由聘请的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在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两方面相互配合,旨在培养拥有卓越理念的“卓越会计师”人才。主要按以下思路和流程进行:

1、校内“专业认知、专业技能、专业创新”培养体系。校内培养由校内导师完成,包括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专项会计岗位运作能力训练、综合财务管理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1)基本认知能力训练。重点解决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缺乏认识和职业体验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制造、服务、运输等行业的基本构成单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管理模式的认知,理解会计业务和财务系统在不同行业中的基本特征,了解会计的基本岗位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学科基础认知。通过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理论课程学习和实验课程学习完成。学生应系统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应用于企业经济事务认知中;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要求学生在认识、了解、定位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基础上,对自己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3~5年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初步形成“卓越理念”(卓越追求+卓越能力)。

(2)会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会计业务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会计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操作内容,并能熟练模拟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这部分能力的训练结合会计主干课程例如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法等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可与相关课程的开设学期同时进行,按照出纳、往来结算、成本核算、审计、报税等会计岗位所需的专项能力要求分项设计实验内容。这些实验贯穿于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持续的不间断岗位能力训练。

(3)财务岗位运作能力培养。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岗位训练,使学生了解每个财务管理岗位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这部分能力的训练按照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作等岗位,结合财务管理学课程实验、管理会计学课程实验、财务岗位分工实训、ERP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演练等完成。

(4)综合会计业务能力培养。针对“卓越会计师”培养要求,按照企业会计主管岗位的要求,采用仿真企业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会计资料,让学生以会计主管的身份进行会计岗位的分工、工作权限安排、建账,对整个年度的会计业务进行相应处理,最终进行年终决算,提供年度财务报告。这部分训练旨在通过对制造、服务、商业等基本行业中一个典型企业会计系统的综合运作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各行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运作管理的方法体系和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财务管理能力,为培养企业未来“卓越会计师”打下良好基础。培养学生胜任会计主管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即了解并体验会计主管运作企业整个会计工作的过程。

(5)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业创新设计旨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或者某产品供应链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设计等。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通过专业创新创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各种形式,由学生自选作品、自组团队、设计作品,可进行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酒店出纳工作流程)、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创新设计(例如医院药品采购业务流程),也可设计某产品供应链运作流程战略和财务管理流程(例如某食品企业某食品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回款等一系列流程的创新创业设计),也可全面设计某公司创业计划,模拟企业从注册创建到实际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以上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2、校外“执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将学生分配给校外兼职实践教师,在企业相应的特定会计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具体岗位如出纳;稽核;资本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总账核算、会计信息化、会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做法: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主管或中级会计师职称以上企事业单位精英会计人员作为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安排学生在兼职教师所在单位进行真实业务的处理,由兼职社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会计执业能力培养。通过校外导师对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校外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法规和制度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处理,从而解决理论知识和前沿的脱节问题,使学生在经过企业实习后切实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并形成对未来会计实务处理的综合业务能力。

(2)会计职业素质培养。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遵守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等各方面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作为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姚丽琼,王菁华,梁旭雯,王浩林.“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2.8.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6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实训教学;教学模式;改革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学好园林规划设计也是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设计手法的基础上,注重园林艺术基本知识的介绍和学生审美艺术的培养;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对一些中小型园林绿地进行规划设计。笔者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时,对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现将此次实训教学内容、方法、实施及成果进行分析总结,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与体会。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传统实训教学模式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传统实训教学模式介绍

以前在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时,实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体验该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收集对自己设计有帮助的资料和素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让学生多参观、多调查、多感受、多总结,即“参观―调查―总结”模式。

具体教学设计过程是:参观,带领学生多出去看一些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的设计作品(这些设计作品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失败的),要求学生在进行参观、游览、使用过程中,感受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其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说明。调查,学生在进行参观游览时,以小组的形式对常用的造园要素在设计中的运用及表现方法进行调查、记录,记录时有相关的实训表格。总结,是通过对现场的参观、调查,对该处园林绿地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提出大家的看法与认识。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的体会

(1)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有关实训任务,就是为了增加每个小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最后来完成实训成果。这也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

(2)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现场环境的调查与记录,要求学生必需学会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去总结说明调查结果,这样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

(3)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收集设计素材的机会

通过参观、调查、记录,学生可以收集一些设计优秀的作品,作为今后方案设计的素材,为设计思想的表现奠定基础。

(4)学生对课程实训教学认识不到位

在我们的实训教学设计中首先就是外出参观,多数学生认为《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学就是去逛公园、去玩耍。学生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参观者的角色,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设计参与者的角色,这种认识是非常不可取的。

(5)课程实训的成果质量不高

实训成果就是以小组的形式交1-2份实训报告、总结以及一些主要景点的效果图。从报告、总结及图纸的表现上可以看出,实训成果不能体现一个团队的合作,而是某个人的观点;有些学生作为小组成员,但实际并未参与小组的各项活动。

(6)学生缺乏参与实训教学的主动性

从实训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可以看出,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实训的全部资料都是由教师来准备,学生只是辅助教师来完成一些资料的收集与统计。而真正意义上的实训教学应是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学生缺乏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这一点值得思考。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1.改革背景

随着生源质量的不断变化,学生总体知识水平的差异性,相关专业学制的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的修改,结合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情况,针对传统实训教学模式运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方案。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方案设计

参加此次实训教学活动的为2009级园林技术专业一、二、三班,参加实训的人数为116人,学制两年,实训的时间为每班2.5天。现以园林技术一班的实训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题目

根据教学的进度及实训时间的安排,这次实训教学题目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拙政园的欣赏与表现。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目的

实训目的是为了告诉学生通过这次实训要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立意、造园手法等方面有所了解与认识,提高徒手绘图的表现能力。从园林技术一班的实训目的(见表1)中可以看出:要求学生先去查阅、收集与拙政园有关的资料,从资料中整理出我们需要的几个方面。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来解决,一是网络,二是图书馆资料。通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生最后通过图纸的表现来说明自己对拙政园的了解和认识。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是在实训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查阅、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实训内容(见表2)的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而不是无从下手。让学生从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生在本次实习中的位置由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这次实训内容的设计非常概括,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列出,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要求

实训要求是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遵守的规范(见表3)。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完成相应的各项任务,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

(5)《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作业

实训作业也是实训教学的最后成果或作品,这次实训教学的成果既有文字材料,也有相关的图纸表现(见表4)。能够比较综合、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情况。

(6)《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答辩考核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是参与教师对学生成果作品的评价,这次实训教学侧重的是对学生图纸表现、资料整理、实训总结三个方面的评价(见表5)。

这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方案的最大特点就是从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进行训练,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所有的工作由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完成,教师仅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

该实训教学方案把教师定位在一个“观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实训成果。参与实训评价的教师为3人,参考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具体实施分以下几个步骤:

1.自我介绍

每位参加答辩考核的学生都必须携带图纸和相关的资料,向参与评价的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包括班级、姓名、学号等内容。

2.图纸介绍

向参与评价的教师展示自己所绘制的平面图,并对图纸进行相关的说明解释。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己对某个古典园林的认识程度,其中包括功能分区、主要景点、著名景点、建园的目的、立意等。介绍学生自己所选择的景点并进行相应的说明,要求言简意赅。

3.回答教师提问

针对不同的学生在对作品进行汇报时的情况,参与评价的教师一般提出1-2个问题要求其进行现场解答。提问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或独到之处进行。

4.实训总结

这一步是学生在进行汇报结束后要完成的内容。也是实训成果的内容之一。通过这样一次课程实训教学,每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要求学生会总结。

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成果分析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教学的成果评价主要依据参与评价的教师评分、学生提交的实训作业两方面汇总产生。通过对三个班级的分析(见表6)可以看出,这样的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五、《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训改革体会

1.提高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

每位学生的现场展示时间在13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该如何来讲述内容、回答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准备。现在学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材料,但对于这么大的信息量,如何进行整理汇总,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思考与摸索的一个问题。通过这次实训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2.提高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现场的提问与回答,对学生随机应变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许多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没有锻炼过,而通过这次实训他们知道了自己该如何进行答辩前的准备。这是学生在答辩结束时说过的话。从知识运用的角度看,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相关知识进行组织、联系,从以前的被动、机械的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了。

3.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了一个平台

许多学生很少有机会跟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这次实训教学,他们在教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优势。这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4.时间短、教师资源不足

这次实训教学把学生进行现场答辩的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一天的时间,学生完成自己实训作业的时间相对比较紧张;每次参加评价的教师尽量是3位,涉及到教师工作量等诸多问题,所以人数不能多。今后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一种能够几者兼顾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有华,等.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训教学 教学方法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自1999年以来,在高职院校的大力推动下被广泛开设。该专业源于中专院校和社会培训学校的美容美发专业,随着专业细分化和整体化的整合过程,演变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旨在培养人物形象设计师、化妆师、美容师和美发师以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业管理人员。不同的院校基于原有的资源等因素,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不同,如服装类院校开设本专业就会以服装类课程为主导,而以化妆、发型设计等课程为辅助。不论是怎样的课程内容设置和培养方向,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实践和实训教学是必要的而且非常重要。

1 实践实训教学的含义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理论知识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要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模拟真实岗位的实习、到真实的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对应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包括相关学科、专业所要求的基本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特点,整合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实训教学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2 专业基础课的实训开发

专业基础课的实训开发,关键要从专业特点出发,并与专业需求紧密联系。

2.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根据授课内容是以理论为主还是以实践为主的不同,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类。针对素描、色彩、化妆品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一直有争议,主要的争议要点是: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必要?多少课时比较合适?此类课程应该怎样与专业技能课程紧密联系?从客观角度出发,以上课程设置是有必要的,而且对专业人才未来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关键是怎样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与专业方向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联系。

2.2 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素描、色彩等艺术类专业基础课为例,针对不同的艺术类专业,从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有所区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应该以人物的整体、局部绘画为主,例如,加强对人物面部五官的形象进行绘画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面部骨骼、肌肉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化妆造型的设计和塑造。而色彩的实训内容也应该多融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化妆、发色搭配、整体色彩搭配等内容。素描、色彩等绘画类课程,要求手脑并用,是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空间观察能力、整体塑造能力的培养,对于相对枯燥的造型训练,可以设计成创意能力的训练,或者趣味性绘画作品的训练,依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根据内容设计的不同,实训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在进行骨骼肌肉实训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情况,带领学生到医学院参观和了解解剖学的简单知识,加深学生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认识,可以带领学生观摩艺术设计展览和比赛,让学生谈感想,给学生导入设计项目和主题,引导学生参加艺术设计类的比赛,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兴趣,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的弊病,体会到自身的不足,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绘画类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关系,可以让专业技能教师为学生讲解二者之间的关联,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妆面、发型、整体造型等,让学生体会绘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3 专业技能课程实训(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发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有:化妆造型、美发造型、美容技能、服装搭配等,实训教学的手法灵活多样化。

3.1 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场景的实训方法

一般的校内实训基地都会根据真实的场景进行设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担任不同的工作任务:接待、引导、技术服务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熟悉整个店面的工作流程,加深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体会到工作的艰辛。在实训中,学生的多方面思维得到开发,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以宣传和介绍服务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广告,广告的设计要应用到色彩搭配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己在学校内部发放,动员教师和学生到实训基地接受化妆造型和美发造型等项目的服务,避免实训流程没有真正的内容,或者因没有真实的顾客而枯燥无味。对宣传广告的设计,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艺术设计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也可以分小组竞赛,出点子,看谁设计的广告形式更吸引顾客。

3.2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

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检验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校外实训基地不同于校内实训,顾客群更加复杂和真实,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服务性工作的辛苦和不易,通常本专业工作人员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基本以站立为主,顾客的刁难和对服务过程的不满也是非常普遍的。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但会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知识,还要能够很好地与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学生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心理,不同个体的消费喜好。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学到的大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

3.3 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类型的专业设计技能大赛

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各种级别的人物形象设计技能比赛比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意愿,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开阔眼界,体验大型比赛的恢弘场面,认识到自身的技能水平层次。对于那些专业兴趣且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重点进行比赛内容辅导,力争让他们拿到比赛名次,这对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非常具有积极和普遍意义的。

3.4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

实训教学的社会服务意义也很重大,可以让学生为一些社会团体、演出、剧组进行化妆和造型方面的服务,锻炼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体验另外一种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也体会到相关行业工作之艰辛,让学生真正认识社会和生活。

3.5 实训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能力

定期针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训机制,例如让学生养成如实填写实训手册、纪实训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认为有意义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拿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展开讨论和集体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化解,了解学生的心态变化,客观评价学生的进步并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

在以往的实训过程中,个别学生对顾客的刁难、难以沟通、工作时间过长等情况产生厌烦感,甚至对进入社会工作也很反感,此时,实训教师的及时疏导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3.6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与企业、相关院校、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建立相对完整和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该从教师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设置、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等角度考虑,例如:可以尝试让一年级学生深入企业,通过实践和实训,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明确学习目标,避免盲目性地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4 结束语

实训教学是一种非常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也不应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不论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专业技能课程,都要在实训技能点的设计方面极其认真,紧贴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使每一个实训技能点完美结合起来,环环相扣,在实训结果方面要强调技能,并最终强调其艺术性。

实训(实践)教学方法的顺利进行也是建立在各种客观条件基础之上的,如:实训教室的建设、实训教学用具的配备、实训规章制度的制定、校外实训基地、专家的指导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实训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完善,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模拟实训;教材开发

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十几年了,从基础的存货核算到财务主管,几乎将所有的岗位都轮流了一遍。所以对企业的账务处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在学校指导了两届的《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我花费的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如意。学生学了几年的财经专业课程,参与了整个模拟实训过程,却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缺乏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连简单的日常账务处理,他们都迟迟不敢在会计凭证上动笔,常常打电话向我求助。这是教学的失败,还是实训教材存在局限呢?经过我仔细研读教材,并接合自己积累了十几年的会计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关于职业学校《会计模拟实训》校本教材开发的几点思考。

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现状

目前市场上的《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一是编写周期较长。很多教材的编写期是几年以前。原始凭证如增值税发票等票据陈旧,账务处理方式滞后,教学内容与实用脱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会计核算制度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若《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不及时更新,在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难以在新旧知识的交替中,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且还会将新旧知识混淆,脑海里无法理出清晰的账务处理思路,一旦遇到实际的账务处理,无从着手。二是大多数实践教材只注重单纯的经济业务题型训练,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原始凭证齐全,学生的模拟实验与平时做作业差不多,没有实作技能方面的突破,没有“如何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阐释和案例。实作练习缺乏“仿真性”,实验操作缺少行业发展的现实性和企业具体实例的应用性。学生在模拟实习中,没有机会“动”起来,乃至亲历工作场景时,无法与实际"接轨",故难于融入企业“会计”这一角色。

二、教材开发理念

我认为,会计专业性强,一名称职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模拟实训》教材应结合专业特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若我作为编者来编写《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一定以实体企业典型的经济业务为实例,按岗位分流程的实作指导作为开发理念。着重于对不同岗位和各个流程具体操作技巧和操作方法的详细指导,再以企业典型的经济业务予以强化训练。从自制原始凭证,一直到期末的纳税申报,让大多数学生跟着教材,在不停的“动手”中,体验到高仿真实用性强的实作训练,圆满地完成实训任务。他日在实体企业的日常账务处理中,遇到有疑问的账务处理,还能在《会计模拟实训》教材这位无声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会计经济业务的核算。

三、教材开发内容

我认为《会计模拟实训》教材应重视会计日常操作规范,强调作业程序和流程。按“专业本身所需的常识”、 “具体经济业务怎么做”和“实训成果的验收”三个大内容分为《总论》、《分岗位实训指导》和《综合实训》三章。

第一章《总论》。应介绍企业会计人员的分工、主要职责及具体的工作内容。通过此章节的学习,让还未跨出校门的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常识,明确不同岗位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以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对号入座,认真履行会计的神圣职责,完成领导交待的工作任务。

第二章是《分岗位实训指导》。该章应根据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及岗位分工,具体分为出纳实训指导、制单会计实训指导、记账会计实训指导、会计主管实训指导等实训内容。每一节知识点与实体企业经济业务贴近,从人民币真假鉴别和人民币的清点、保管等常识开始,到如何填制支票、银行汇票、销售发票等原始凭证的基础训练,再到日常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和各类账簿的登记操作要领,最后到财务报表、税务报表的编制技巧。还应弥补大多实训教材“成本核算”的空白。“成本核算“是工业企业账务处理的难点和重点,教材应从工业企业典型的经济业务出发,将实体企业从领料到产品入库的核算融入到教材中,最大限度地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更重要的还应在该章节的“制单会计实训指导”里打破全国通用教材的“统编”性,增加重庆地域特色和实用性非常强的“Windows版增值税防伪开票系统(重庆地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电子申报系统(重庆地区)”、“企业所得税涉税通报税系统(重庆地区)”和“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系统(重庆地区)”等报税系统。由于各“纳税申报软件”只针对实体企业,无论是财经类理论教材,还是实训教材,都没有涉及相关纳税申报系统的操作流程。为了让企业常用的报税软件流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和接受,编者应加强行业联系,到企业单位进行充分的调研。从企业实际的报税软件流程中截图,并对详细的操作步骤配以文字说明。同时,税收政策还应与时俱进,比如2011年个人所得税作了大幅度修改,就应将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按2011年公布的最新税法进行账务处理。这既让学生掌握了重庆经济发展以之相适应的报税流程和最新政策,突出了学校重“区域”的专业教育特色,还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知识新、针对性强的特点,就能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用性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章是《综合实训》。该章应涵盖一般工业企业各类典型的经济业务内容,实习时由学生一人分角色独立完成。即由学生一人根据经济业务事项,按不同岗位进行轮换,完成每一种业务、每一个环节的账务处理。这个阶段应以学生自己做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引导学生逐步从第二章的案例过渡到实作。学生通过在第二章案例的反复训练中,熟悉了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掌握了账务处理的方法与技巧。在第三章实作训练时,就会对企业的核算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完整的认识,将典型案例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习指导教师要严格验收第三章的实践成果,并把财经法规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实习环节穿插讲述,使学生在从业前就养成依法办事、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意识与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强化准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达到胜任企业会计工作的目的。

总之,职业学校校本教材《会计模拟实训》的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尽可能地使实训内容与就业岗位接轨,最大限度地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还要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循规蹈矩” 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整个实训过程, 由被动转为主动,在课堂上亲历亲为,动起手来,才能达到实训的目的,为以后的就业无缝对接。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双师素质;实训;校企合作;在行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jxxm558)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对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创新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广大会计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演变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不断地在探索中前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工作从未停止。在实践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有“零”实践教学模式、“分散”实践教学模式、“2+1”实践教学模式、“1+2+1”实践教学模式等等。

“零”实践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校三年,一心一意专升本或沉湎于考证过关,强调理论教学,实行题海战术,无精力、缺时间顾及实践教学。“分散”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一些分散的、不够系统的实践操作,“实践教学”只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2+1”实践教学模式则是先安排学生理论学习两年半时间,在专业课程结束时进行两周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最后一学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 “1+2+1”实践教学模式与“2+1”实践教学模式差别不大,一般在学生进入两年半的理论课程学习同时,会在“基础会计”理论课程结束时安排一周的“基础会计实训”、在“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结束时安排两周的“财务会计岗位实训”,最后一学期离校顶岗实习。可见,“零”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接受的完全是理论教学,没有任何实践教学内容,这与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分散”实践教学模式、“2+1”实践教学模式、“1+2+1”实践教学模式等等实践教学模式下,实践操作的内容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大,但会计教学仍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对于会计实践教学仍未摆脱原有的辅助教学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及模式与高职教育的目标极为不符。

2 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制约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好是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而且每个单位都有相应的会计部门,实践的机会也应该是最多的,而事实是企事业单位根本不愿让学生去实习,即使去了也不让他们接触实际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双元制,但由于我国的国情与德国的国情不同,这种职业教育典范在我国没能推广开来,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环境,在法律方面,我国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税收优惠。

2.2 难以打破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确立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即由教师先讲授各章节知识点,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是公式化的,每堂课教学的形式都是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学生练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使得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书本到书本”的简单重复、照本宣科,教学与实践一直停滞不前。

2.3 有限的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在校三年,要完成学理论、强基础、长技能、考证书、专升本……等任务,再要接受系统的操作训练、实践体验和顶岗实习,大多数学生的毕业实习就只能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通过实训来完成了。另外,学生们的实习通常是在毕业前夕完成的,这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4 明显不足的实践教学资源

近年来全国存在的扩招造成的多数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量偏大,加上企业没有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的社会环境,使得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资源的严重不足!当然近两年国家开始投入、高职院校自己也在想方设法投入并进行资源整合和专业共享的努力,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明显不足的基本面未变。

2.5 不合时宜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其改革进程远远滞后于理论教学改革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考核方法单一,缺乏考核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所有学生按部就班地做一样的实训,完成实训内容完成考核任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考核内容缺少综合性、研究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3)忽视学生个体对实践教学考核的需求,实践教学考核往往采取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的评价,既没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也无法真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

2.6 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和必须环节,但实施实践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或“双栖型”教师很关键。在我国,目前大多数老师都是从正规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学校的,并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职高专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而在澳大利亚等国,想成为高职院校会计老师,前提是“在行”职员,从事会计教学以后,每年都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在行”经历和自己参与专业会计工作的记录。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尽管引进了少数来自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但总体数量偏少,还存在缺乏教学经验的明显缺陷

2.7 缺陷明显的校园仿真实训

校园仿真实训有缺陷明显,直接导致岗位意识难以鲜明。校园仿真实训,偏重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往往忽视帮助学生对会计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行业法规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和社会实际相脱节。会计实践教学业务再注重仿真处理,由于缺少实际会计工作的情景,使学生无法完全理解会计业务实际发生的过程,往往出现实训过程结束了,但究竟怎样与银行税务部门打交道、怎样与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相联系、怎样办理结算业务、税务登记、申报和纳税、甚至出纳如何处理报销业务也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实训无法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无法帮助学生对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形成明确的认识,更谈不上新会计准则下强调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3 高职高专会计实践教学完善策略

3.1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三个模块构成:专业实践模块、素质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主要指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包括认知模块训练、基础模块训练和仿真模拟训练。认知模块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的财务凭证、账簿、报表及企业基本生产经营环节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具备会计操作流程的能力;基础模块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获取对原始凭证的处理、记账凭证填制、成本核算、账簿登记、财务报表编制和电算化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仿真模拟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仿真的模拟职业现场环境中,巩固前面两个层次的能力训练,并加以综合运用。

素质实践模块主要指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主要包括学生身心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等。基本素质是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引导逐渐形成,职业素质是为了更好的从事会计工作在专业知识外所必须具有的一些知识与能力,如财经法规知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操作、点验钞等,是从事会计专业的基本保障,也是从事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综合实践模块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后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一般包括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两种形式。但考虑到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企业实际认识现状,所以综合实践的重点一般放在校内综合实训上。但校外实习不能少,至少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实际中的会计岗位设置与会计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3.2 拓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

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的培养。先实行混岗与分岗训练,按会计的实际工作环境设置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让学生对会计分工及各岗位的权限职责有详细的了解,深刻体会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各岗位之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其次训练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运用,重视沙盘实验等手段,可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会计职能的深入理解。如何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问题、如何防范工作中的风险以及如何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等,都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迫切需要的,这种人际协调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3.3 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丰富实践内容

实训资料的编写必须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和仿真性原则。每种实训资料的编写以及各种实训资料的衔接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此外,资料仿真度越高,学生感性认识就越强.训练的质量也就越高,因此,编写者应该广泛深入到具体的大中小微型企业中,全面搜集会计核算等相关资料,同时编写时应请会计工作的实务人员参与或指导。既要体现各会计岗位的实习要求,又要满足业务流程的需要,要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

3.4 改革会计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时要明确实际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按照实际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准备案例、安排实训并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实训一个模块就能掌握一个岗位技能,按照实际会计运作模式安排综合实训,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在练习,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完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重视学生训练效果的评估,根据学生参加实训的科目和掌握情况评判等级。

3.5 提高双师素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实践水平。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会计教师到实践基地和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和顶岗锻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社会执业资格考试,丰富实践经验,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让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企业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审计经理等上课堂。

3.6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式,创建校内实体性实训基地

通过自办实体公司,由教师、学生双方角色参与转变到教师 、学生、员工三方角色参与,形成了“校中企”联合服务创新教学新模式。

3.7 培养“靠前”的职业素养

会计专业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即这些专业人才既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胜任企业的操作。这就需要与中小企业用人的忠诚度、专业性、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一句话,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要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三个职业素养: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各种财会业务岗位的职责和能力集于一身;会计人员的“忠诚与公正”的素养——既要正确处理各项财会业务又要忠诚于企业;既要对老板忠诚又要对其施加影响、既要服从又要公正;会计人员的“全能”素养——即应对税务、债务、内务、业务的全方位能力,既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才能又要有灵活与规范的技巧。这就是中小企业对财务会计人员普遍真实的需求和现实需要,也自然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标准和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苏中天.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管见.财会月刊.2008.4

[2]黄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经济视角(下) .2009.10

[3]赵红英.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J] .会计之友.2010.10

[4]王一中.会计教育的国际比较级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启示[J].市场周

刊.2011.1

[5]吴霞.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

[6]钟顺东.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企业研究.2013.16

对会计实训的认识与体会篇10

1传统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

传统成本会计的教学,无论教学组织是板书还是多媒体,讲授的基本都是教材的知识点并加入例题进行练习与巩固,而且课程内容滞后于企业的具体成本会计工作过程,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对该领域的前沿问题由于受课时限制只能简单讲授,一些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新思想学生理解不够,以致于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工作任务。同时,学生缺乏对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的认知,对工厂、车间、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组织方式的认识只能通过老师的讲授来想象,大脑中形成的抽象概念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想深入学习。

1.2大量核算方法的机械式讲授导致学生机械式学习

该课程的特点是核算方法较多、计算公式繁多,学生理解不到位往往容易产生混淆。从平时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对单一章节的掌握并不难,如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损失的核算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费用的划分等,但是很难对这些方法系统地认识并理解其核算意义,造成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不熟悉成本核算的流程,不理解哪些是输入数据、哪些是输出数据以及各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1]。究其原因,是对单一知识点的掌握存在照例题套数字的现象,没有理解公式真正的意义,学习过于机械化,面对一整套成本核算资料时无从下手,困难重重。显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核算方法的机械式讲授,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对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重视不够。

1.3教学目标不重视实训环节

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取决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以往的教学偏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因而课程目标主要为理论知识的掌握。然而实践应用型教学是现代普通高校改革的重点之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多,从这个角度而言,在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时,除了有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目标,还应有实践操作技能教学目标。同时,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为此,还应确立职业道德目标,在课程设计时,对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教学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训环节保证其实现。因此,如何使该课程的教法、学法以及做法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真正学懂成本会计,会做成本核算与管理等是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文秘站:)改进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以上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下完成项目教学,将理论讲授与分项实训、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以实践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由教师确立一个或几个以实践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项目,并以之为导向,将所要学习的多、散、碎的新知识隐含在这些项目之中,学生通过认真分析、讨论工作过程的项目,明确该项目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项目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传授的一种教学方法[2]。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应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计几个教学项目进行教学;其次,项目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式,要使得这种探究式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具体详细的安排与组织,否则既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使教学过程出现混乱。

2.1重组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设计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为以下六个部分:成本会计基本理论、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生产费用在各对象之间的分配与归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及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教学,满足该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实现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成本会计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应该注意项目设计的全面性、逻辑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即项目覆盖全部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项目与项目之间递进连

贯且能反映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此,设计如下教学项目(见图1所示)。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设置为五个教学项目,项目一:成本会计基本理论;项目二: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项目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间的分配;项目四: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项目五: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此教学项目的设计完全按照成本会计的工作过程,在任务驱动下完成项目教学,学生明确任务要求以后,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最后对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总结。这种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以教师为主体变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变实践项目为中心,以学习专业知识为目标变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从而使得灌输式教学变成探究式教学。 2.2教学项目的组织实施

为了完成任务驱动下的项目教学,更好地实施这种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2.1建立学生学习兴趣小组项目教学下学生要根据任务要求,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扮演成一名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履行该岗位的工作职责,那么整个工作任务就需要同学们分工合作完成。比如,可按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进行混编,以便进行优势互补,相互学习,每个岗位可指定2名学生来完成,相互监督,执行力度更强,同时在不同岗位间适时轮换,以便学生全面掌握项目过程。这种学习方案的设计,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培养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缺一不可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也改善了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2.2将理论教学与分项实训相结合首先,应依据各项目教学内容,在任务驱动下,分发有关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主要为转账凭证)和不同格式的账页(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多栏式等);其次,在每个任务下分别设置四个岗位,分别是根据原始凭证分析计算数据、审核并填制原始凭证、填制并审核记账凭证及登记账簿。根据原始凭证分析计算数据这个岗位主要是使用大量的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如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组内成员可共同分析问题,最后由岗位人员完成计算,以便每位同学都能掌握任务要求。其中,审核并填制原始凭证这个岗位由成本会计的工作特性所决定,企业中大量的自制原始凭证来源于成本核算过程(如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填制并审核记账凭证这一岗位根据上一岗位的原始凭证即可完成,最后登记账簿的过程需要清楚这些特殊账户所使用的账页格式并正确登记。尽管对这一过程的练习,部分环节在基础会计中已经学过,但是从试验结果来看,学生掌握的并不好,实践操作技能较差。因此,这部分接近现实情况的实训在整个项目教学中非常重要;最后,在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中,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面临出现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出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并持续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展,记录是否履行着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遵守会计准则,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后续的过程评价奠定基础。当然,由于分项实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任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不宜太复杂,选取的实训资料可能只反映局部,其完整性受限,因此对于成本报表的编制在综合实训中完成比较妥善。

2.2.3将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在这五个教学项目完成后,为了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应该组织综合实训。根据企业真实的或仿真模拟的全套实验资料,选择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系列的核算要求。因此,此部分的设计应主要针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的训练和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每个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实训要求,找到各项目中任务的解决方法和分析思路,独立完成实训操作,并书写实训总结。老师根据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其完成任务要求,同时,对每个实训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对实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复习相关理论知识,从实训中让学生真正学懂成本会计,全面掌握课程知识。当然,为了增加综合实训的可行性,该部分实训最好采用相应的信息化实验软件,适用性更强,能提高实训效率,并且更加规范成熟的完成实训要求。

3教学方法改进实施的保障

3.1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传统教学方法下,对于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的评价。在实践性教学模式下,考核评价方法应该是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因为本课程旨在培养出具有本专业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的是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共同的教学目标。所以,考核应注重过程,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除了把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等)和期末考试作为评价依据,还应当根据分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情况考评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那么,建立的综合考评体系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可反映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的过程可反映实践操作技能的水平,职业道德的表现与考勤、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全面反映,然后分别给予考试成绩、实训成绩与平时成绩这三个方面合适的权重构建考评体系。根据调查与试验结果,笔者认为,分别给予4∶3∶3的权重应该比较合理。

3.2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聘请实务人员座谈

成本会计的核算过程是从生产费用的发生开始直到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的过程,但是学生缺乏对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的认识,对工厂、车间、生产工艺过程及生产组织方式的认识仅仅通过老师的讲授来想象,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观摩,让学生了解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形成一定的具体印象并引发学生对成本会计问题的思考。同时,可以聘请专业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与熟悉生产资料的工人进行座谈,让学生熟悉整个生产过程和核算过程[3]。

3.3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在实践教学方式下,采用的实验数据若是企业真实的或者仿真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更贴近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尤其是在综合实训阶段,系统的实验任务才能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但是,企业的成本信息往往不易取得,持续获取先进的成本会计信息难度更大。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接轨,应社会所需,实现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