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十篇

时间:2024-01-08 17:45:21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 自动化 未来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79-01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工业发展中,为一线制造领域内的科技开发、设计制造提供相应的人才。在融入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以后,该专业的主要任务在于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工程中遇到的一些复杂的问题,能够用智能化、自动化的设计与制造进行解决。

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在机械行业中的不断应用,对于现代机械产品而言,从性能、结构、应用水平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为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机械制造的水平更高,速度更快,质量更好。对于这种变化而言,很多相关的专业也在不断的调整,更加注重这门学科与智能化的结合,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以服务地方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就业现状的影响,也使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遇到的困难增大。在该学科的研究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个时代环境下已经有些跟不上步伐,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足够的创新机制,阻碍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的针对性不强,专业综合性不强,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的竞争力下降,就业困难的现象,此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当前新兴科学技术的融合不够紧密,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面方面比较窄,存在技术落后等现象。基于该专业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进行解决,才能增强该专业的竞争能力。

2、机械设计制造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应该进行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更具针对性,更具竞争力,更具综合性。因此,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与行业及产业要密切结合,对紧缺人才要加快培养步伐。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建立起适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建设入手,这也是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应该立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并向综合优化的专业群建设方向发展,发挥出专业群结构的整体功能。首先,构建点线面体的专业结构,根据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特点,确定专业主干,然后构成主要专业群,最后再建立专业体系。在优化原则、系统原则及整体原则的基础上,对该体系不断的进行完善充实,使之更加的科学合理,符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规律。其次,对于本专业而言,应该重视实践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实践强度,从而不断的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积累及能力。例如,某高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只针对石油石化行业来培养自己的机械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非常强,因此也增强了人才的竞争能力。

3、机械设计制造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改革方向

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而言,其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共同构成了人才需求的方向。所以,摆在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在现代机械工程中,几乎每一个工程都是跨多个学科的综合,因此在人才的要求方面,也越来越苛刻,要求是必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对于机械类专业的人才而言,首先应该具备宏观的思想,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基础,除此以外,还要具备宽泛的基本知识。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所谓扎实的业务基础,是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专业所需的科学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通过一系列的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培养、教育基础课程培养、专业方面选修课程培养等,最终使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某专业院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实践教学系统、课外调研系统相结合,构成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平台,使得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在专业知识方面非常扎实,并且对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也非常熟悉,从而大大提高了人才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也为用人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会更广泛。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全方位的把握行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培养出更具针对性的人才。而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式,分析自身专业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社会需求,提升个人素养,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也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不断的适应社会需求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坤,王淑霞,王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化工装备技术,2011(4).

[2]胡克石.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3(3).

[3]程世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反思与前景展望[J].湖南农机,2012(3).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就业前景;学科特点;优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030

0 引言

中国的综合实力正在与日俱增,而且综合实力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如何,其还能够对一个国家的国家地位起到决定性影响,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大力培养高知识含量、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中国的国家地位和综合实力。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进行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社会中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性,进而制定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下文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科特点和优势以及就业前景和方向进行具体分析探讨。

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科特点和具体优势

1.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特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中包括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等,所以,其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就是对机械设施设备进行设计、制造、控制,以及在生产中的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方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有效解决机械制造领域的复杂技术难题,进而提高我国现代化机械设施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关键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们能够在机械一线生产过程中充分掌握机械设施设备的设计、制造、运用、研发、运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才能,进而使学生们都能够成为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1]。

1.2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具体优势

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促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前进,很多自动化产品一般都是由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控制的,并且其也能够完成自身的数据处理和控制,进而提升自动化产品的质量,完善产品的使用性能。另外,随着微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自动化产品的控制获得了更好的技术支持,使得产品的控制更加的简单和便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自动化产品在正常操作的情况下,产品可以再既定的方式下进行运转,不会受到操作者的影响,也就是说,产品在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具有安全性和效率性,因此,在技术工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地提升产品的合格率,提高工作效率。

2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从事的行业和要求

2.1 成为机械制造工程师

想要成为高素质的机械制造工程师,就必须有电子学、机械工程学、计算机技术以及控制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能力,并对机电一体化有着充分的认知,应该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对机电一体化进行基础训练,进而使学生们成为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因此,机械制造工程师必须要对机械设施设备的制造原理、基础、微机原理应用和设计等课程进行良好的学习。除此之外,机械制造工程师能够在国家的国防部门、机械研发部门以及各种企业之中进行机械的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管理等工作[2]。

2.2 设计与制造模具

该专业的高技术人才还能够在型腔模、冷冲模和工装设计和制造方面进行工作,比如说机械模具的制造、钳工操作、机械维修等等巩固走,另外,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作的人还应该具有工程力学、电工技术、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机械制图以及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就业的需求。

2.3 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和应用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等。自动化技术在当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应用技术,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对运筹学、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科学、信号与系统、电路原理等知识进行良好的学习和掌握,并能够将其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另外,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以及电子工程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从事自动化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具备扎实的理科知识和技能基础,一定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偏科现象[3]。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这就是自动化技术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影响的,并且自动化技术工作想要转型的话也非常容易。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了解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而且就业前景非常开阔,所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交叉学科,学生们不但要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还应该对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充分的掌握,而且就业之前还需要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在就业的时候专业技术和能力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逐渐将自身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丁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就业前景[J].群文天地,2012(10):258-259.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3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应用,并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进行了分析。

0 引言

作为全国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到贵州主政不到一年的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指出,工业强省战略是贵州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师,深感机电一体化专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但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如何,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这些问题成了很多家长和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1.1 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靠企业规模、生产批量、产品结构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其生产盈利是靠机器取代人力,靠复杂的专业加工取代人的技能来获取的。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信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形式的全新的机械制造业,其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近年来,制造工程领域的新技术相继诞生,如计算机数字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并行工程等。

1.2 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可以大大改善食品饮料包装生产设备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1.3 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2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

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是日本提出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名古屋大学最早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含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属高新技术,也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推动了当前制造技术的迅速更新换代,是产品向高、精、快迅速迈进,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由于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加上传统企业面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国内急需大量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人才。而“十二五”时期贵州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因此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立足贵州,放眼全国,就业前景很好,而且往届毕业生普遍反应待遇较好。毕业生主要在各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机械、电气工程、常用电器的维修、安装与调试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体就业方向有:

2.1 机电一体化专业

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在大型啤酒、饮料、食品及商品包装生产企业从事现代化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的自动机与生产线的生产厂家或设计部门、营销单位从事技术工作。

2.2 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

从事机电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并熟练使用和维修数控加工设备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设计及制造、机械加工、塑料、五金、电子产品、计算机生产等企业从事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设计编程,数控机床的调试、维护及加工操作,从事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国内外数控设备的营销工作。

2.3 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CAD/CAM方向)

从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模具、机械、五金、塑料、家电等生产企业从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工作。

2.4 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CAD技术方向)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市场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我校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维修电工,PLC程序设计师,CAD制图员等部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必须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后才能取得毕业证,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历届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行业需求;就业形势前景

中图分类号:TD402文献标识码: A

1.学科简介及其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专业设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设备工程和汽车服务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入学不分专业方向,前两年学习本专业的平台课程,从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可选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设备工程和汽车服务三个专业方向之一学习。

行业发展方向与需求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与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是一个发展前景好,社会需求量高的专业。其一,与生活紧密联系,只要有使用设备的地方就离不开这一专业。 如汽车、手机等这些都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合得相当紧密的工具式的设备。手机作为日常必备的工具,需求量大,加上电子产品更新快,对手机的品质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这就需要本专业的人才加强创新,努力满足社会需求,而汽车从奢侈品行列到日常代步工具的这一发展过程也促使了社会需求量的增加,这也无疑增加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航向。除此之外,本专业的人才通用性强,如学建筑机械的也能设计医疗器械,又如在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后,可以成长为工程师,从而胜任管理岗位,而不仅仅局限于生产一线的职位 其二,立于生产方面的重工企业很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对此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如三一重工武钢鞍钢等与生产制造一线的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三,一个国家的的军事实力与此专业也息息相关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该国对内保持社会稳定,制止国家分裂内部能力,也反映了该国对外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外部实力(External Power);同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种“产出”,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资产,因为军事实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的一个显函数,也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达函数 而军事实力除了与武装部队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有关以外,武装配置也不容忽视,大到军舰卫星,小到手枪榴弹等都离不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个人努力与就业形势的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制造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机械制造企业,对机电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本专业的同学应顺应就业形势,逆流而上,结合自身努力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强化理论基础,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培养技术创新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以弥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快的融入实践,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 这样既不会浪费教育资源,也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更可以促使毕业生在新的环境中尽快找到归属感其二,根据个人意向确定就业目标与职业规划,在面临就业选择的时候能够明确目标,而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毫无头绪地胡乱选择 其三,掌握

知名企业的动态,针对企业需求,努力强化自身薄弱的地方尽量实现他弱我强,他强我更强的目标 通过以上的努力,个人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机械类专业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专业,大到万吨巨轮,小到移动电话,高精到航天飞机,普通到曲别针的制造,都离不开该类人才。而且,机械类专业还具有通用性的优势:学建筑

机械的去搞医疗器械能适应,学石油机械的去造飞机也没问题。另外,并非只有机械行业才需要机械专业人才,任何行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研发性单位,只要使用设备、生产线,就要给机械专业人才用武之地,如制药、乳品、食品、橡胶等行业都需要他们来安装和维护生产设备。只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该专业毕业生就不乏就业岗位,他们既可以成长为工程师,也能胜任管理岗位。“毕业生”的基本心态是,我要毕业了,我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安排自己的下一步生活,属于迫于无奈型,他们只是被动地在“应聘”;而“求职者”的基本心态是明白自己所学一切本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明白工作不仅是一个糊口的饭碗,

同时也是人们实现理想的主要方式,这时候他就该更积极主动地投入社会,拥抱社会,在市场风浪中搏击,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片天地。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就业面广前景开阔,本专业的学子可以通过自身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适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努力成为社会不可获取的高新技术人才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与个人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5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势在必行,而职业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参考要素。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章从职业素质出发,探讨提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职业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

职业素质;创新;复合型;学分制度

职业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含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还包括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各种因素[1]。它是人们在岗位中所拥有的所有个体因素的总和,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职业素质较高的人工作能力较强,任务完成得较出色,在企业中的价值也较高。职业素质是员工在工作中的整体能力,也是员工的发展潜力及劳动价值的决定因素。相比普通员工,职业素质较高的人员工作更顺利、职业规划更成功。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如超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操作能力。现阶段,我国市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实际上供不应求。21世纪,国际机械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这对我国机械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一方面,加强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学有所成;另一方面,深化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全球机械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一、职业素质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作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贯穿专业化教育,要求人才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品质、团队精神及开拓精神等。职业素质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以下作用。

(一)有利于改革教育方式和内容

以往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验、实习为教学的辅助,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枯燥、难度较大、内容复杂,学习者容易出现排斥、厌学等心理。同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督促者,起着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但在职业素质视角下,教师还需起到评价作用,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表作为考核学生基本能力及专业能力的依据,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以实际应用为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挖掘学生的特长及潜在价值,并创新、改革教学模式[2]。

(二)有利于变革教学管理方式

职业素质引导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管理方式。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就要构建学生能力评价系统,加快教学管理改革的进程。在学籍管理上,教师可采用开放式学分制度,按照学生职业的不同需要给予相应的学分,学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考核学生职业素质的依据。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职业要求,制订相应的学习方案,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对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课程安排不能过于死板,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如通过实验、多媒体教学、与企业合作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等方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有利于改变学生管理方式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一般实行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适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学校管理部门应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本能力,建立学生能力评价体系。辅导员应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并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采用个性化管理。最后,公布学生评价结果,让学生动态掌握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到彼此的差距,培养自身的自律能力,加快职业素质提高的步伐[3]。

二、提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职业素质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明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在国际市场中,我国制造业还是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缺乏创新能力与革新精神。提高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及发展新的技术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目标。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建设成完善的计算机自动化生产模式与数字化管理的综合集成体系模式,使人才向职业素质方向发展[4]。

(二)明确人才培养的原则

1.牢固基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需以理论知识为其他工作做铺垫。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其职业能力必然受限,毕竟理论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石。2.立足应用。学生应具备理论知识,也需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理论知识才能发挥到实处,才具备价值。一切没有立足于应用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5]。3.适应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就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技术,紧跟市场潮流,才不会被淘汰。这需要学生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总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4.综合素质。职业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有时又等于综合素质。因为在工作中体现的往往是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所以,要强化素质、重视素质,使人才具备以现代工程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三)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式

明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是提高职业素质的关键。首先,应转变思想。我国关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来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这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其次,应追求创新。以创新为指导思想,加强专业人员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行业前进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在机械类行业,创新是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以创新为核心的职业素质能帮助工作者更出色地完成职业挑战。最后,应提高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所必备的品质。即使专业能力再强,如果缺乏一定的道德素养,则仍然不具备人才的资格。所以,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道德,是具备职业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6]。

三、结语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性人才如果得不到市场认可,不能适应市场,就会被淘汰。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数据管理、自动化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发展的关键。提高人才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是提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水平的有力保障。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目标。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丰富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复合型人才就是综合型人才,其必然是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人员。总而言之,无论是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还是加强人才队伍的现代化建设,职业素质都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云峰.本科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9(3):31-32.

[2]张清艳.关于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7(3):88.

[3]福州大学课题组.机械工程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调查及有关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01(1):30-34.

[4]胡亚娥.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3(2):123-128.

[5]李小平.新世纪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创造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2(6):71-75.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机械制造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课题组成员对省内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有明显差距。一是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毕业生往往需要重新学习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初步适应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需要;二是课程设置模式还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为主,缺少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的思路和经验;三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虽然也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有些院校也引入了大量的企业资源,但未能进行校企深度融合,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难以很好地解决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的衔接问题;四是许多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对学生入学要求较低,因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则出现学习能力较低、思路僵化、后劲不足等问题。

2 构建符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

2.1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设置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正确全面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此基础上实施课程体系改革。近年来,课题组所在专业积极探索与周边企业合作模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先后与郑州日产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长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立了由机械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兄弟院校骨干教师、本校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每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专业定位,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相关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本专业主要培养机械制造及其相关工作岗位的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模具制造与设计等工作。次要就业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的检测与维修、机电设备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等。能够以职业岗位行为技能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合理调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任务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把学生需求、社会需求与学生素质及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2.2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柱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对机械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分析,结合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重点建设一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项技能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下转第89页)(上接第44页)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并实施教学实践。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行业、企业生产的主要技术环节和关键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之中,生产部门的各工作岗位过程作为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技术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2.3 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构建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改革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有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的订单培养计划,构建并完善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双主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成立企业冠名班,其课程体系将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而构建,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新模式。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以实验、实训、生产为载体,突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专家及有关的人员进行调查,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整体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及素质课程教学体系,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 实施效果分析

3.1 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不断完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课程设置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建设水平,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3.2 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及课程教学资源

通过不断开发、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建设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有力地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模式,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工学结合更加紧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发展方向

一、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的表述

机械设计就是对于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机械的专门化设计,以适应客户的发展。并对机械的各种零件进行专业化的定制,使机械制造更加符合当前的发展水平。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工业也在全面的发展着。以自然科学、计算机发展为基础的机械自动化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结合生产中的实践经验与机械设计的原理创新机械制造的发展,使机械自动化全面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

二、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特征

自动化的应用技术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与机械制造进行融合。机械制造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与设计中被广泛的进行应用。技术手段的创新型,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进行着变化,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都存在着技能方面的不足,自身的调控性能较差,已经不能在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进行机械设计的突破与设计理念的更新,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发展的水平。

1.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可以综合发展各方面的技能

自动化的机械对于技术人员的综合性要求很高,要求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思维,创新改革工作方法,将新技术、新理念等应用到实际的工作技能中。

2.提升专业人员的技能,创新发展应用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技术

自动化是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的过程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管理人员也必须有全新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全面升级。

三、机械设计在当前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出现的时间较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各行各业都在应用着。当前的机械设计的效率以及所生产的质量都比较的低,对于在机械制造的质量与进度都不能很好的进行把握。设计的方式与手段都比较的落后,客观的实际因素都在制约着机械自动化的发展速度。对于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没有进行有效的了解,所以不能很好的把握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的发展规律。

四、我国对于机械设计研究的发展方向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我国机械制造业全面提升的综合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影响着其他领域。人们对于机械设计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要想由摆脱制造大国,就必须在全面创新的同时还要对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发展上下大力的功夫。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对于自动化的关注也越来越高,自动化逐渐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网络上进行资源的有效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对机械自动化发展进行全新的定位,优化产业结构的组成。进行有效信息的全面的回馈,使机械自动化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不仅能有效的缩短设计的时间,更能提高工作的效率,从而大大提升产品的质量。

五、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这一发展的速度,推动了机械自动化的普及。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实现了在机械制造中的信息搜集,降低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的出现频率。为产品的质量提升与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机械自动化使机械生产的单一性发展成为制造的多元化的发展。提升了生产过程中的灵活性,转变了生产的思路,在节约成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扩宽了产品的应用领域。

传统的机械制造业都是为了实现生产目标而单一的进行生产,不仅耗时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随着自动化的发展,机械代替了人工的操作。不仅节省了大量成本投入而且更有利于节约生产资源。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有助于我国机械制造进行全面的改革。由于机械的应用十分的广泛所以要提高机械设计的自动化水平。自动化的发展促进了行业之间的整合,进行有效的合理优化产业的升级。

六、我国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探究

1.在进行发展机械自动化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技术的改革。全面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要依据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实际的发展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结合,注重实际的应用水平,产生更高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效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已经影响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发展水平,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例如一些著名的企业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由于经营的不善,造成了大部分企业的兼并倒闭。虽然一些企业暂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发展的速度却受到了影响。不得不开拓新的发展业务。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之间的交流加强了竞争的严峻性。这种现象的出现进一步的激化了国际市场的矛盾,机械制造业的第一表现就是网络化越来越发展,网络化的出现使机械制造业出现了全球化的发展。

2.自动化的自身的提点使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这一技术。投资成本少,快速的收益都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低成本的投入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的投入,节省更多的资金进行其他行业的投资,为企业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资金。这种特点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国情与计算机的发展都为自动化技术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加速了企业之间的交流,节省了生产的成本,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缩短了生产的周期。使企业更加有计划的进行投资管理,组织更加有效的管理,推动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七、结束语

自动化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一个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自动化的应用要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缩短与其他国家的距离。现代的机械制造的发展标志一个国家的重工业的科技水平,彰显着一国的综合实力。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对机械设计自动化的研究力度,早日实现国家的机械自动化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提升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05)

[2]张世昌.先进制造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 森林工程,2005.

作者简介: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理论教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省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SYJG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33-02

前言

理论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由于专业性强以及知识面涉及范围广,导致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差。而且,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依然落后,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更增加了学生对该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难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应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出具有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机械类专业人才。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的现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学、数控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液压与气动等课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理论课程多并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课程内容概念性强且大多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该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困难。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如理论力学,老师教学单一,教学会比较枯燥。对于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课程,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需熟练操作不同机床力以及切削过程中测量力、温度和粗糙度等数据的相关实验设备,由于实践教学的原因学生常常缺乏对机器设备的感官认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影响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越来越多的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不仅增加新知识也增加了学习难度,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在学生的思维上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独立,学科上的统一完整。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导致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差以及不能综合的运作各种知识的能力。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较为偏向理论教学,对理论教学的重视度较高,而实践教学的环节相对较弱。我国实行的应试教育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了学生视野的扩展,降低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与大量新技科相互交叉的学科,涉及范围广且内容不断更新[1]。为了学生在本科四年中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对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在保证课程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去掉一些陈旧繁琐的内容,并引入一些新技术和新知识,比如,对于传统的以及面临淘汰的制造技术可做简单教授即可,而对于3D打印技术这类新型制造技术可增加教授时间以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要去除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很多学生都认为目前的理论教学课程太多、太乱、太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握住真正的重点,对重点进行讲解,对无关紧要的内容一语带过,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另外,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氛围,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自主思考。而对于授课,教师应当在新的一堂课开始之前,与上一堂课教授的内容做好衔接,不要让学生还没有记起上堂课学习的内容就继续开始讲新的内容,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回忆起上堂课的内容。如此,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单一地学习理论知识或者只进行实践而脱离了理论基础,这都是不行的[2]。在理论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将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兴趣带动起来。在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举例生活中的事例或者使用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模型、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将静态转变成动态,将抽象转变成具体,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缓解枯燥的理论讲解进而活跃教学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课堂上,对实践过程的每一个步骤用理论知识进行一一讲解,使学生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如此,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反过来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对理论教学中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开发学生独立性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不应当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往一个方面进行发展,使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对学生自主、独立的思维开发有非常大的好处[3]。比如在教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时,给学生一件毛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机床上将毛坯按照一定的工艺加工成成品,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工作,将灌输知识改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从讲台上走向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四)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生产管理、机械产品售后服务以及销售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市场的需求[4]。为了实现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市场这一需求,有必要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使学生实现不同的就业方向。在此,将理论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大类,其中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一致,而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确定不同的就业方向。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英语、体育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能力。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公共选修课则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专业选修课可分为三个方向。机电方向,主要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传动控制和可编程控制原理及应用;现代制造技术方向,主要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有: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制造工艺学和计算机辅助分析与制造。车辆方向,主要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有:车辆电传动与控制技术、内燃机构造原理和车辆结构设计及计算。

(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当前的教育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只不过是整个教学整体的一小部分,这就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在最少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并且可以被学生吸收。机械类专业的课程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枯燥的语言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制作与开发一些多媒体教材和CAI课件,并将这些对媒体、视频和CAI课件等一些先进的教育手段引入到课程中,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5]。如在教授机械设计课程时,讲解课程中连杆机构的运动时,学生只能通过想象不易理解,通过flas来演示机构的运动后,老师讲课轻松,学生容易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四、结语

教育改革的道路是光明的,但也是曲折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在继承一些好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要摒弃那些不好的教学方式,以此来适应当前教育的改革之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教学改革中,应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强,米林,冯文杰、杨翔宇.地方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8):164-165.

[2]杨俊茹,张悦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探索[J].高教论坛,2010,(4):86-88.

[3]王生泽, 吴良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21(2):77- 79.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9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它以其强大的应用潜力培养出一大批高技术的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当数量的在实际工作部门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因此,必须针对机电类专业宽口径的特点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其他一些新兴学科一样,它所要求的人才及人才知识结构、技术素养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工程人员,又不同于传统的电子工程人员。目前在这方面对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还处于一个逐步完善阶段,其培养模式及课程群优化设置与建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误区

1、重“机”轻“电” 由于目前不少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由机械院系主办,因传统学科专业认识的偏向性,使很多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也是以机械学为主,占用了多半的教学时间,由此造成微电子及相关课程安排的不足,形成了一种重机械而轻电子的现象。这显然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内涵不相符,也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总趋势认识不足的一种表现。

2、重“电”轻“机” 也有一些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由电信院系主办,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线路设计等纯“电”课程相对较多。这多半是因为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元器件的采购和装配调试全过程,时间短、见效快。电子学、计算机方面知识可以在学校里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容易较快成材,成效立竿见影。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则需要多人配合,过程长,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知识的掌握特别强调实践环节,需要实际锻炼,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

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是机械工程,从课程安排上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确实应该涉及机械工程的传统课程,但对这些传统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也应该是不同的。机械电子工程人员更多的是考虑机械电子系统的整体,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必需的知识内容,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钻研相关的课程深度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做到一定的宽度,对专业主要技术课程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工程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能接触到更多的工程实际,从而能更快地进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

1、应用型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理论基础,适应机械、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控制及工程管理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行业和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行业内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调试、检测和维护,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综上,机电一体化是一个既涵盖传统专业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学科,由此对设置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总体方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既要考虑该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既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又让学生掌握各个体系的基本技能。这是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设置和安排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呢? 笔者认为,在制定其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先明确如下几点:

2.1明确本专业的特点,选准重点方向。本专业的重点学习知识应该是在控制及与控制相关的学科方面。

2.2明确认识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就业方向。现在许多由机械院系主导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以数控技术为主要培养和发展方向的,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但体现的是把机电一体化技术狭义化。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必学知识的多样性,使其不可能在机械加工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要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必须学习大量非机械类的课程。那么,机电一体化培养的学生的就业流向如何呢? 由实际就业趋势可以得出:他们主要是在机械行业和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行业内面对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调试、检测和维护,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2.3正确把握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以盐城工学院为例,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除了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外,应以安排专业基础学科为主。按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教学时数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主要安排3个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

总之,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应抓住“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结合”的方向,从应用的角度讲授电工电子知识,强调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相结合,提高学生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综合解决机械行业及其相关行业中机电一体化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 自动化技术;应用;前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也给新时期的机械制造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机械自动化技术,正是机械制造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挑战的产物。对于我国而言,虽然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表现形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甚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概述

机械自动化技术,其实质就是将机械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进行结合,对需要加工的对象,进行自动化、连续性的生产作业,从而使得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化、安全化和自动化,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机械自动化技术属于一门专业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的学科技术,一般来说,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系统工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程序单元

是机械自动化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对系统的工作进行判断,明确系统“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

(2)作用单元

主要是对系统进行能量的施加和定位明确,确保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3)传感单元

传感单元是机械自动化系统中的基础性单元,可以实现对系统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以及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分析。

(4)制定单元

制定单元属于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利用相应的设备,对传感单元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相应的动作信号。

(5)控制单元

指用于确保系统正常工作,对系统动作进行调节和管理的保障性单元部分。

机械自动化技术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可以使机械制造的过程更加高效和迅速,从而减少制造过程中的人力成本,降低设备的成本造价;其次,可以显著提高机械制造的产品质量,强化生产效率,不仅可以控制产品的生产周期,便于产品的批量化生产,还可以提高机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然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机械制造的自动化,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应用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化应用

自动化的应用是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涉及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可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的自动化

机械制造中的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对产品数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辅助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等,通过对设备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可以在自动化系统中输入相应的参数信息,从而实现控制生产的目的,是产品质量和实用性的有力保障。

(2)物资供输的自动化

物资传输的自动化,可以利用系统,实现对于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自动运输到相应的位置,也可以将成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后,运出生产线。对于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而言,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减少机械制造的生产成本。通常情况下,物资传输的自动化系统,必须包括自动传输装置、自动控制装置和单机自动装置等。

(3)生产的自动化

生产自动化是自动化的关键,是指生产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人为操作,系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参数和数据,自动完成生产过程,从原料的运输、抽检、装配一直到包装,完全由系统自动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条生产线往往只需要几个管理人员,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而由于完全由机械自动生产,不存在疲劳操作,可以在机械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持续重复生产,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减少出错率,确保产品的质量。

(4)设备装配的自动化

设备装配的自动化,主要是针对生产设备而言。可以利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结合相应的参数、规格、形态等,对生产中需要用到的设备进行自动化装配,之后结合相应的数据信息,对设备进行调试和组装,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生产工艺流水线。

2、集成化应用

集成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技术功能和技术经营的集成。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机械制造的过程进行优化。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以及数控技术等的有效集成,确保其各自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地发挥,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较为常见的集成方式,是CAD/CAM 为主的 CIMS工程应用方式,可以切实保证机械制造的稳定和发展,在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行业的全面覆盖,其本身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也决定了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机械制造行业最为核心的生产方式之一。

3、智能化应用

智能化应用,是指融合了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系统工程管理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措施,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与专家系统的结合,实现智能化生产的技术措施。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系统能够自主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结合实际情况,对生产进行管理和控制。就目前而言,智能化应用的重点和关键,在于专家系统。所谓的专家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数据库中集成了大量的专家水平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专家系统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形象地说,应用专家系统对机械制造的过程进行管理,就好比聘请了一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可以对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检测,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机械制造的顺利进行。

4、柔性化应用

柔性化,是指机械自动化系统可以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表现出相应的适应力,具备良好的可操作空间。也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的产品,对于市场有着极强的适应力,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的变化情况。在当前的机械制造行业,不仅需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保证,还必须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做出反应,对生产结构和产品类型进行适当调整,避免生产与市场的脱离。而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柔性化应用在机械制造中表现为敏捷制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

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证产品的生产周期;

③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强化;

④对企业结构进行优化,满足市场对于机械制造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柔性化应用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举一个较为显著的例子,在某县城拥有两家农机生产企业,企业规模和产品结构相似,相互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在发展过程中,甲公司实行技术保密措施,固守自身的生产方式,一味埋头生产;而乙公司实行柔性管理,安排专人到农户家中,了解农户对于农机的实际需求,并努力做好技术攻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规格进行了适当调整,虽然在一段时期中加大了成本的投入,但是由于顺应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其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迅速扩大,一举超过了甲公司,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三、机械自动化技术前景展望

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机械自动化技术开始逐渐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数字化环节:可以使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产品的零件使用情况进行模拟,从而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和创新,确保自动化生产的合理性。

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的生产过程,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实现企业机械自动化的过程,实际上正是数字化生产的形成过程。

③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是指通过对系统数字信号的处理和传输,实现对于机械制造过程的管理,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机械自动化技术开始出现虚拟化的趋势。虚拟化制造技术实际上与数字化环节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同样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机械制造的实际生产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从而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在实际生产中尽量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从而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机械制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将机械自动化技术和机械制造的相关工艺技术进行融合,才能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械化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差距巨大,但是也在不断缩小,相关技术人员要加强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会卿.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家,2013(18)77-79.

[2] 李秀昌.浅谈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9)201.

[3] 黄永亮.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4)95.

[4] 胡阔海.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机电信息,2012(30)115-117.

[5] 杨旭光.有关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和应用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3)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