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改革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05 17:46:45

妇联改革方案

妇联改革方案篇1

    2018年是区妇联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妇联改革精神之年。区妇联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系列讲话和各级妇联改革的重要指示,以增强“三性”、克服“四化”、大力推动妇联改革为强大动力,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基层、服务妇女为基本职责,聚焦重点、狠抓落实、开拓奋进,推动各项工作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整体提升。新的一年,区妇联计划做好以下妇女维权工作:

一、做好源头维权,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推动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行政、法律、社会工作等多种渠道,解决家庭暴力、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女童受侵害等妇女维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争取公安机关加大力度打击性侵女童、虐童等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的犯罪行为。同时,增强未成年女孩家长的保护意识,不断推进留守妇女互助、流动妇女和外来女工的维权工作。

二、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创建平安江北的部署要求,继续推动普法宣传、文化科学、道德教育、安全知识、帮扶帮教进家庭,着力提高家庭防拐卖、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防欺诈、防艾滋的能力,努力实现家庭无毒品、无、无纠纷、无邪教、无暴力、无犯罪,加大力度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配合省、市做好对各区县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工作的督导和考核。

三、加强基层维权工作网络建设。区妇联要定期到街道(镇)妇女维权站管理和指导,完善基层妇女维权站的工作管理制度,加强与综治信访三级平台的合作,及时总结经验和好的做法,要充分利用“妇女之家”的网络开展维权工作,组织“妇女之家”等基层维权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同时,要针对当前涉及或将来可能涉及的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如“出嫁女”权益维护、土地承包确权、留守女童性侵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议案、提案、调研报告、信息报送等形式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有关部门呼吁反映,积极推动问题解决,切实将源头维权落到实处。

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要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用好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载体平台, 深入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有关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努力营造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

妇联改革方案篇2

妇联基层组织改革是群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召开现场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群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州委关于妇联改革的部署要求,总结全州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工作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步基层妇联组织改革重点任务。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州委、州政府向辛勤耕耘在妇女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向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和提供优质保障服务的会东县表示衷心的感谢!

昨天,大家一起考察学习了会东县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和改革情况。刚才,刘晓博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各县市妇联的同志围绕深化改革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推进妇联基层组织改革的好做法,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为全州妇联组织创新发展提供了好的经验,希望大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扎实推进改革落实。会上,马燕灵主席就妇联改革任务作了全面部署,讲得很好、很实在、很具体,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全州妇联改革和妇女儿童工作,讲三点意见。

第一,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切实抓好妇联基层组织改革

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群团改革的重要精神。推进党的群团组织改革,是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为适应党的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各级群团组织适应发展变化的自我革新。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群团改革工作,2015年1月中央印发了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去四化”“强三性”的改革目标。今年2月,省委印发了全省群团系统5个改革方案,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群团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州委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深化群团改革的意见和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全州妇联基层组织改革的具体任务和工作举措。近日,再次对群团改革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群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各级党组织必须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抓好党的群团工作,各级群团组织必须把‘去四化、强三性’贯穿改革全过程,共同把群团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使之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央改革精神、省委改革部署和州委改革要求,为全州妇联基层组织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改革路径。各级妇联组织要站在党要管党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州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改革自觉、肩负使命责任,持续深化全州妇联基层组织改革,推进妇联组织和妇女儿童工作与时俱进。

二是要准确把握妇联基层组织改革的目标任务。妇联基层组织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体制机制问题。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准改革方向,突出改革重点,勇于突破创新,确保改革实效。要健全组织体系。严格按照省委“五个100%”和“六个有”要求,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妇联区域化建设改革,扎实推进村、社区“会改联”工作,在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的同时,全面落实领导班子“专挂兼”和“减上补下”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妇联领导班子结构,改进机关机构设置,减少中间层次,推进工作重心、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和末端延伸,打通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基层妇联组织建好建强。要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党建带群建”制度,围绕“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加快推进妇联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努力把“妇女之家”建成基层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要在巩固提升现有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共享的群团工作社会化动员机制,加快推进新领域、新阶层妇联组织建设,重点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延伸,做到哪里有妇女群众,哪里就有妇联组织,更好地联系和服务广大妇女群众。要拓展改革领域。突破传统按行政层级设置组织的模式,打开大门建妇联,纵向向妇女生活的最小单位扎根,横向向女性集中的领域拓展,把妇联组织建在合作社,建在产业链,建在生产基地,建在妇女群众集中的每一个地方,织就一张密实的基层组织网,把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巾帼正能量。要强化妇联职能。主动顺应时展新变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交流平台,大力推进网上群团建设,努力打造“互联网+”妇联工作新模式,把更多女能人、女带头人、女热心人吸纳到妇联组织中来,更好地体现妇联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要主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积极承担一些适合群团组织的社会治理职能,使妇联工作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聚人气。要提升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挖掘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改进服务作风,全身心地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关爱帮扶等活动,正真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凝聚、引导、服务广大妇女儿童的主阵地。

三是要切实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妇联基层组织是妇联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对妇联组织赋予重任,妇女群众对妇联组织寄予期望。深化妇联基层组织改革,是妇联组织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各级妇联组织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意识,准确把握新时期党对群团工作的具体要求,充分认识妇联基层组织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按照改革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方法步骤,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最广泛地把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共同奋斗。

第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全州妇联组织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大局开展工作,为妇女儿童提供服务,是妇联工作的根本任务。各级妇联组织要立足自身职能和独特优势,自觉融入州委、州政府中心大局,在推动全州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一是要在推动脱贫攻坚上下功夫。凉山是全国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11个县被纳入国家深度贫困县。州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是当前全州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6月23日,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八条意见”。8月15日,省委东明书记主持召开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提出了“五项要求”。9月中旬,州委、州政府还将召开全州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面部署我州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群众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要认真学习贯彻和省委王东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委决策部署上来,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积极参与“七个一批”行动计划,聚焦精准、聚力攻坚,把工作重点放在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身上,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落实帮扶举措,因地制宜抓好“巾帼脱贫行动”,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妇女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在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发挥“半边天”作用。

二是要在深化“四好创建”上下功夫。“四好创建”既是我州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其基本内涵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一方面是要在物质层面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是要在精神层面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各级妇联组织要重点聚焦“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攻坚发力,切实加强妇女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进村入户开展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妇女群众在教育子女品德、传续良好家风、倡导健康生活、建设幸福家庭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四好村”和“四好家庭”创建。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自觉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主动参与“三建四改五洗”,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引领带动家庭其他成员共同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要在广大妇女群众中大力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相夫教子、邻里和睦等优良传统,让好家风、好家训蔚然成风。要号召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向身边“四好家庭”学习,加快形成婚丧嫁娶不攀比、日常生活不浪费,不酗酒、不吸毒贩毒、不搞封建迷信等好风气,切实树牢现代文明新风。要深入实施“幸福家庭”行动,认真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廉政文化建设“三进家庭”,引导妇女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三是要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上下功夫。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联的一项基本责任。各级妇联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2011—2020年凉山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动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全面落实。要始终把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对侵害妇女儿童的违法行为和突出问题,要主动发声,敢于为受侵害的妇女儿童说话。要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维权站点、法律援助站点和12338维权热线作用,整合群团组织和相关部门力量,切实维护广大妇女儿童在健康、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法权益。要更加注重维权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维权网络,巩固延伸“大维权”工作模式,着力构建“大群团—大维权”工作格局。要加强对妇女儿童艾滋病患者的特殊关爱,切实抓好贫困妇女“两癌救助”工作,主动参与全州计划生育专项整治,教育引导广大妇女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减少计划外生育人口比例。要以贫困妇女儿童、病残妇女儿童、单亲母亲、留守妇女儿童、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在生产生活、教育就学、身心健康等方面,广泛开展帮扶救助活动。

四是要在服务妇女创业就业上下功夫。支持帮助广大妇女群众创业就业,是妇联的一项重要职能。州县两级妇联组织要摸清广大妇女群众创业就业需求,广泛收集用工就业信息,积极争取适宜妇女创业的项目,帮助妇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要针对各类妇女群体,广泛开展现代农业、家政服务、网络电商等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妇女积极参加“素质提升”“双学双比”等活动,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考取职业证书等,提升妇女就业技能。要推动妇女创业就业相关政策落实,帮助基层妇女解决创业就业资金“瓶颈”等现实问题,引导广大基层妇女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要加强“巾帼建功标兵”“巾帼微企创业先锋”“农村妇女科技致富能手”培育工作,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培养扶持更多农村妇女致富能手,带动更多妇女实现成功创业就业。

第三,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推动全州妇联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要加强妇联自身建设。多次强调,群团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去四化”“强三性”抓落实、求实效。对此,各级妇联要以中央深化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使妇联组织更具活力。要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妇联组织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妇联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妇联干部为全州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出谋划策、献智献力,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群众中展现更大作为。要强化机关廉政建设,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守纪律、讲规矩,做到不越底线、不踩红线。要扎实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组织妇联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访妇情、办实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使妇联工作落实在基层、受益在基层、满意在基层。

二是要全面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要按照“领导有力、支持有力、保障有力”的原则,切实担负起组织推进妇联改革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和督察问责,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州县组织、编办、人社、财政、目督等部门和改革办,要把支持和推进妇联基层组织改革作为分内之事,深度参与进来,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强化督查考核、跟踪问效,为深化改革提供保障支撑。各级妇联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实践创新,把“三严三实”精神贯穿改革工作全过程,真刀真枪抓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妇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引领全州各族妇女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是要注重总结先进经验。特别强调,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各级妇联组织要在前期改革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深入查找问题,及时纠偏纠错,总结经验做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全州妇联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取得更好实效。同时,州县宣传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类传统报刊、杂志和新兴网络媒体,加大对妇联基层组织改革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全州深化改革的浓厚氛围。

妇联改革方案篇3

2017年,介休市妇联在上级妇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省、市群团改革要求和党的精神,以联系妇女、服务妇女、教育妇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以妇联改革为抓手,不断探索创新,全市妇联工作取得新发展。下面按照会议安排,将市妇联2017年工作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妇建服务党建,全力深化妇联改革

介休市妇联始终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把妇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为妇女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堡垒。

1.抓组织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下发介休市妇联改革方案和乡镇妇联区域化建设方案,着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圆满完成了市、乡、村三级妇联领导班子调整工作,乡镇(街道)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在符合条件的“两新”组织和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妇委会133个,补齐了基层组织短板,真正实现了妇女工作新跨越。

2.抓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妇联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她们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2017年,依托“巾帼创业就业基地”培训妇女500多人,建立巾帼志愿者队伍20支700余人,不断增强基层妇联工作力量,彻底解决妇联工作力量“倒金字塔”的问题,实现了妇女群众工作妇女群众做。

3.抓妇女之家,实现工作重心下移。通过整合资源、聚合项目,将“妇女之家”打造成融宣传教育、知识传播、服务合作、维权维稳、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建成“妇女之家”289个。同时,积极开展网上联系、网上服务,市、乡、村三级妇联建立微信群283个,联系覆盖妇女群众3万余人次,实现线上线下“妇女之家”有机融合。

4.抓主体责任,严格队伍管理。市妇联党支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反腐倡廉工作,严格执行《介休市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程记实制度》,对班子成员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情况实施全程留痕记录。2017年,组织妇联干部到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举办廉政教育讲座,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促使党员干部明法纪、知敬畏,增强廉洁意识。

二、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妇女发展

1.强化导向,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组织“贡献一份力、美化一座城”“巾帼爱心月饼 情暖大众食堂”“爱粮节粮保安全,优粮优价促增收”“为爱防艾 我们在行动”等系列公益活动;举办了“妇女手工作品展”、“春.醒”妇女美术作品画展、“喜迎,巾帼展风采”、户外瑜伽妇女健身项目展演;召开全市女性创业者座谈会,举办各类专题讲座30余次;在农村(社区)两委换届中,进行微信接力签订文明选举承诺活动,开展“两委换届正当时 看我巾帼展风采”宣传,大力弘扬了社会主旋律。

2.积聚力量,做好妇儿民生实事。圆满完成“两癌”免费筛查任务,为12000名妇女进行免费筛查,为18名患病贫困妇女争取救助资金10.5万元。开展“点亮心灯、为爱行动、助力脱贫”“金秋助学”“易龙奉献爱心、助力春蕾圆梦”等爱心助学活动,共筹集捐助资金18.63万元。组织45名爱心妈妈为困境儿童编织爱心毛衣,开展“编织梦想 共筑幸福——二〇一七恒爱行动”。

3.完善机制,保障妇女儿童权益。2017年,市妇联以法律进家庭为载体,深入基层开展三八妇女维权月宣传和法律知识、反邪教知识进家庭、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女子维权法庭、妇联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2338维权热线的作用,做好妇女信访接待工作,共接待来信来访群众40余人次,信访案件接处率达到95%以上。

4.开拓创新,打造特色亮点工作。一是尝试社会化项目运行机制,依托商祺培训中心创立介休市巾帼创业就业培训基地,集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技能专项培训、信息、项目推介、指导咨询、成果展示六大服务功能,一年来共举办培训班15期,受益妇女500余人次。二是指导建立了家庭教育协会、人文素质教育协会、旗袍协会3个巾帼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弘扬志愿精神、具有巾帼特色、满足城乡社区妇女群众需求的活动,目前三个协会共有会员168名,开展各类活动35场次。三是创新妇联运营和服务模式,建成极具特色的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心将巾帼创业就业服务基地、儿童成长学堂、女性文化学堂、教育培训、心理咨询等八大服务进行整合,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

三、2018年的工作打算

2017年,在全体妇联干部的努力下,我市妇联重点工作被晋中市妇联评为优秀等次,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严格按照市委“三个三”工作要求,落实基础工作、重点工作、亮点工作“三个清单”,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确保妇女儿童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1.扎实做好5项基础工作。实施好巾帼文明工程,开展“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活动,组建党的妇女宣讲团,深入推进“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实施巾帼建功工程,成立女企业家协会,用好巾帼创业就业培训基地,为从业妇女提供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一站式服务。实施巾帼维权工程,开展全市“七五”妇女普法工作,继续引深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12338维权热线的作用,做好妇女信访接待工作。实施巾帼关爱工程,扩大妇女“两癌”筛查和治疗救助覆盖面, 实施“春蕾计划”,帮扶贫困留守儿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召开介休市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建好活动阵地,扩大“妇女之家”覆盖面,在妇女集中地建立形式多样的妇女组织;强化队伍管理,加强各级妇联干部的教育培训,发挥好巾帼志愿公益组织的作用。

2.着力抓好1项重点工作。坚持重心下移,突出工作转型,全面推进妇联改革。一是突出强化基层,把基层妇联建设成广泛联系各界妇女、社会组织和网络社群的“端口”,提升基层妇联组织联系服务妇女群众的能力水平。二是突出网络拓展,发挥好市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的作用,形成互联互通、覆盖广泛的妇联网络集群。三是突出创新方法,努力建设成为工作上有活力、组织上有凝聚力、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妇女组织。

妇联改革方案篇4

上午九时,随着雄壮的《国际歌》歌声结束,省妇联副主席李子敏首先宣读了全国妇联授予河南省档案局保管利用处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河南省妇联、河南省档案局授予高秀花等30名同志为全省档案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省妇联同时授予于笑竹等10名同志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的决定。对多年来占全省档案系统干部职工总人数60%的女同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围绕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全省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进行了充分赞扬,同时,号召全省广大妇女档案工作者振奋精神,扎实工作,迅速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讲奉献的热潮,为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轻松欢快的乐曲声中,身佩红绶带,胸带大红花的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代表和省"巾帼建功"标兵、省"三八"红旗手依次走上前台,接收省档案局、省妇联领导颁发的奖牌和证书。

在热烈的掌声中,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局长刘伟同志发表了热情扬溢的讲话。他对获得荣誉称号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广大妇女档案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他说:妇女不但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撑起了半边天,特别是在档案战线上撑起三分之二的天,有些地方甚至撑起一个天,是档案事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她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淡泊名利,为档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各级档案部门要经常关心、体贴、爱护妇女档案工作者,做到政治上多关怀、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帮助,为她们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刚刚风尘仆仆从驻村工作点回来的省档案局保管利用处副处长关虹代表先进集体满怀喜悦地发了言。她说:这一殊荣既是全国妇联和省妇联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和鞭策,更是一种希望和要求。面对荣誉,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更加奋发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时刻做到进一步强化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优质服务意识;进一步强化自身素质建设,用实际行动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

来自王屋山下愚公家乡的济源市档案局局长刘建军以她那朴实无华的语言代表先进个人介绍广大妇女档案工作者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高尚风格。她说:档案工作清苦、辛苦、艰苦;无权、无名、无利,然而一大批勤奋工作、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兰台之花却常年奋斗在这个岗位上。从库房管理到查阅利用,从档案业务指导到档案法规宣传,从档案馆库建设到档案经费的争取解决,无处没有档案妇女干部的身影,每项工作无不包含着她们的辛勤汗水。面对荣誉她希望广大妇女档案工作者更加戒骄戒躁踏实工作,一如继往地耕耘好兰台这块清幽、富饶的"土地"。

妇联改革方案篇5

充当脱贫攻坚“半边天”

当代贵州:脱贫攻坚是“十三五”贵州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省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杨 玲:贵州拥有近2000万女性人口,其中农村妇女人口占65%左右,她们既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也是主要力量。全省各级妇联把帮助贫困妇女脱贫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作为保持和增强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具体行动,立足职能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引导广大妇女立足岗位创优创新、建功立业,自觉投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建设的火热实践。

一是深入实施“锦绣计划”。2013年我们着手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争取到每年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保障。从2015年起,“锦绣计划”每年都被列为省政府的十件民生实事项目。目前,通过参与手工业而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达1.01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而一个中等技能的绣娘年收入可达3万元,相当于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美丽脱贫”正变为现实。在全国妇联十一届六次执委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对贵州省妇联实施“锦绣计划”、帮助农村妇女把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由“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进行了充分肯定。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我们联合省农科院成立了“贵州省巾帼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为全省农村贫困妇女和巾帼示范农业基地免费提供培训、一对一帮扶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种养殖技术培训和服务。联动女企业家与各市州妇联签订“携手助力精准脱贫承诺书”,爱心结对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三是做强家政服务。家政服务领域从业人员90%以上都是妇女,且对技术要求不高、门槛相对较低,我们把发展家政服务作为帮助城镇下岗女工、返乡女农民工和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的路子,打造了“黔灵女”家政服务品牌,免费培训家政人员,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扶持妇女创业就业。现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且符合市场需要的育婴专业培训体系,有覆盖9个市州的“黔灵女”家政品牌店50余家,在岗3600多人,带动3.5万名妇女就业。

四是用好小额贷款,助推创业脱贫。推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落地落实,积极为妇女创业解决资金困难。2016年发放妇女小贷8.3亿多元,带动1万余名妇女创业。

夯实家庭建设凝聚力

当代贵州:2016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来自贵州的8户家庭荣获表彰,并得到亲切接见。他们的事迹温暖人心、备受尊崇,充分展示了我省家庭文明建设的新成效、新风貌。

杨 玲:家庭是妇联工作的传统阵地和优势领域,做好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是妇联组织的重要任务。

我们把家庭建设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自2014年起开展了“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家庭”主题活动暨寻找“最美家庭”“十佳慈母”“十佳贤妻”“十佳孝女”和“家庭美德之星”活动。依托各地“妇女之家”进行了层层发动、广泛宣传,组织群众积极开展自评、自荐、互推、互评活动,各地讲家风家训、秀家庭故事、谈家庭美德,涌现出一大批事迹突出、感人至深的先进典型。同时在全省各地启动了百场家庭美德大讲堂活动、百场家教公益讲座活动、“巾帼风范・家园情怀”歌唱大赛、“共享知识、共建和谐”家庭读书系列活动等,积极推动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

今后,我们将按照关于家庭工作的重要指示,以“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为主题,在党政机关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培育“勤廉和美”家风,促进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同时深耕基层,充分利用“妇女之家”、居民活动中心和社区(村)各类宣传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家风吹进千家万户,遍地开花。

当代贵州:家庭建设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妇女儿童的权益?

杨 玲:多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积极回应妇女儿童利益关切,重权益维护,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进步。

认真履职,推动维权服务在源头。《贵州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列入省人大立法计划;编制“十三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立足贵州实际新增“妇女与反贫困”,“儿童与安全保护”两个发展领域;“两纲”实施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督导并获高度肯定;成功将分性别统计写入《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建立全国首个传媒领域性别平等监管机制。

强化宣传,构建和谐法治环境有行动。以《反家庭暴力法》出台为契机,开展“建设法治贵州・巾帼在行动”维权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进高校、到身边,开展“远离・黔城行动”禁毒预防等法制宣传、现场咨询活动,为群众发放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组织妇女参与妇女普法知识线上线下答题。

搭建平台,确保实事维权在基层。建立德馨关爱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志愿者联盟、女律师联盟等专兼群相结合的维权组织和队伍。“平安家庭”创建实现村和社区全覆盖。推动在社区建立“儿童之家”,依托社区倡导儿童权利保护与服务体系建设。

激发改革发展新活力

当代贵州:今年是妇联的“改革创新年”,坚持改革创新,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杨 玲:推进妇联改革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妇联组织或多或少地存在“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现象,同时基层妇联组织出现松散、人力不足等问题,我们要扎实推进妇联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党的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017年是全省妇联改革元年,省委已正式印发《贵州省妇联改革方案》,我们将重点深化两个方面的改革,重点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妇联组织的基层力量薄弱等问题。

一是改进省妇联领导机构人员构成、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省妇联领导班子、省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省妇联执委、常委中将更多地吸纳各族各界、各行各业优秀妇女代表。各级妇联干部将以“专兼挂”形式增强妇联干部队伍活动,在省妇联挂兼职副主席中提高各族各界、各行各业优秀妇女代表比例。

二是改革创新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推进乡镇(街道)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改革。把乡镇(街道)妇联的组织覆盖拓展到辖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拓展到各种女性社会组织。推动城乡社区把妇代会全部改建为妇联。乡镇(街道)妇联成员扩大为25人左右,村(社区)妇联成员扩大为15人左右。

当代贵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省妇联如何借助新媒体、拓展新阵地,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网上妇女群众工作?

杨 玲: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省现有网民1346万人,其中女性接近700万人。在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凝聚网上“半边天”力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课题。

妇联改革方案篇6

1.PBL教学法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妇产科学在全科医学教学中的现状及模式探讨

3.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接——以妇产科学为例

4.本科生妇产科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分析

5.PBL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6.妇产科学网络(精品)课程的创建与管理

7.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模拟辅助教学效果评价

8.来华留学生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新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9.PBL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0.PBL教学法与妇产科学临床见习教学

11.浅谈第二课堂活动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12.PBL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3.PBL式妇产科学双语教学应用研究

14.应用网络资源改进妇产科学教学

15.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

16.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7.妇产科学进展与发展设想

18.妇产科学临床见习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19.2006-2007年中国妇产科学发展动向分析

20.妇产科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及构建

21.“一对一”带教联合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双轨教学模式在八年制妇产科学实习中的应用

22.临床路径结合目标管理教学法在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3.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24.中国大陆妇产科学领域SCI-E论文产出分析

25.PBL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26.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27.新形势下妇产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28.符合科学记忆的妇产科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29.妇产科学男生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30.基于WebQuest的妇产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31.妇产科学临床诊疗中的思维

32.妇产科学双语教学查房中PBL教学方法应用效果观察

33.浅谈妇产科学教学改革

34.提高妇产科学临床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讨

35.妇产科学与人文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36.妇产科学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37.浅谈妇产科学教学方法

38.妇产科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39.双语教学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40.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妇产科学学习态度调查

41.妇产科学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实践改革探讨

42.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43.关于妇产科学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44.改善妇产科学实习教学效果的探讨

45.试论明代封建礼教思想对妇产科学的影响

46.妇产科学TBL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47.如何提高妇产科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48.妇产科学临床见习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

49.妇产科学教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

50.正确认识和对待妇产科学见习中存在的问题  

51.妇产科学系统课程见习教学方式的探讨

52.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53.妇产科学实习面临的负面因素及对策浅析

54.妇产科学ESI高被引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55.PBL结合临床模拟技能练习在妇产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56.妇产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探索与思考

57.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58.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改革与探索

59.妇产科学教学中全程健康管理理论的引进与应用

60.浅析提高妇产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认识

61.妇产科学双语教学查房中PBL教学方法应用效果观察

62.多种教学实践在妇产科学临床实习中的作用

63.加强妇产科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及措施

64.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65.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

66.外国留学生妇产科学的教学体会

67.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妇产科学临床学习

68.妇产科学教学档案的管理及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69.妇产科学教学中选用PBL教法的探究

70.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妇产科学教学质量

71.中国妇产科学的现状与发展

72.医学留学生妇产科学教学模式探索及经验

73.重视妇产科学教学中的性医学教育

74.网络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本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75.留学生《妇产科学》课程全英语教学体会

76.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妇产科学CPPT课程改革

77.引入循证医学概念 提高妇产科学教学质量

78.谈妇产科学多媒体在制作与教学运用中的体会

79.浅谈影响妇产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80.微课应用于妇产科学见习课堂的可行性探讨

81.妇产科学全英教学探讨

82.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提高妇产科学教学质量

83.《妇产科学》四位一体教学改革探讨

84.留学生妇产科学见习课全英教学探讨

85.对妇产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86.以病案为中心的妇产科学CAI课件在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87.完善妇产科学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

88.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与考试改革

89.妇产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完善

90.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91.境内外医学本科生妇产科学成绩比较分析

92.因特网上的妇产科学信息资源分析

93.第八届全国妇产科学病理学术会议暨妇产科学病理医师高级培训班会议纪要

94.妇产科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95.长学制医学生妇产科学系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96.关于妇产科学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的探讨

97.综合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98.妇产科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妇联改革方案篇7

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深入开展“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团结带领省直机关广大妇女建功新时代,形成推动省直机关各项事业科学持续发展强大合力。

一、加强机关妇女组织的思想政治引领,把学习贯彻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1.引导省直机关各单位机关妇委会把深入学习贯彻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妇女十二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组织召开省直机关妇工委2019年工作会议,总结省直机关妇工委2018年工作,部署省直机关妇工委2019年工作任务。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标新时代机关妇女工作目标任务,团结带领机关妇女建功新时代

3.引导省直各单位机关妇委会按照2019年全省机关党的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深入领会和把握关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引领妇女等重要论述,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系列活动,引导省直机关广大妇女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打牢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紧跟党走的思想政治根基。

4.组织开展庆祝“三八”节系列活动。

5.深化“巾帼脱贫行动”。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姐妹手拉手·巾帼脱贫”活动,帮助贫困妇女早日脱贫奔小康,引导妇女抵制封建迷信、带头移风易俗,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让基层妇女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6.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按照省直机关工委和省妇联的安排部署,组织机关妇女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采取组织宣讲报告、参观大型展览,开展书画摄影等文体活动方式,激发机关妇女干部爱国之情,立足岗位作贡献。

7.创新“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妇女先进典型的选树方式,注重从基层一线、平凡岗位发现宣传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机关妇女建功立业。

三、发挥妇女独特作用,深耕家庭家教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8.引导省直机关妇女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三个注重”重要指示,做好家庭工作,发挥机关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

9.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引领广大妇女建设好家庭、传承好家教、弘扬好家风,形成家家幸福安康的生动局面,引导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当好表率。

10.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创建和推荐评选表彰工作。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做好新时代机关妇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1.落实省委办公厅关于《云南省妇联改革实施方案》和云南省妇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妇联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工委《关于加强和改进省直机关妇女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抓好省直机关机构改革后各单位妇女组织的更名、组建和换届工作,保障机关妇女工作的有序开展。

妇联改革方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3-0060-07

一、下院议员选举制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色之一,是上院贵族的一再参与,甚至发挥中坚领导作用。第一次议会改革就是由他们所领导的。13名阁员里,有10名贵族和一名从男爵。下院骨干发言人也多是贵族子弟。

辉格党首相格雷伯爵担任首相时,已经66岁。他早年就是倡导议会改革的老手,早在1792年,他意气风发,领导创立激进派团体“人们之友社”,呼吁议会改革。38年后,他再次成为改革的领袖,已是老道政客了。新内阁建立不久,他就任命了由罗素等人组成的议会改革草案起草委员会,并指示他们:最佳议案应是一个尽量少地满足公众的改革要求,最大可能被议会两院和国王接受的文件。

1831年3月1日,久经盼望的议会改革方案问世。议案规定取消60个不足2000人的小选邑,47个居民在2000-4000人之间的较小选区失去一个议席。余出议席的大部分给那些代表人数不足或没有代表的工业区。

两院围绕该议案连续辩论3周。托利党人仍断言议案有些过激。23日凌晨,议案仅以一票之差通过。格雷亲临上院作了长篇演说。该院议长跪求贵族们不要将之否决。尽管如此,上院还是以修正案的方式将之否决。

舆论顿时大哗。为继续扩大政府在下院的力量,格雷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大选在空前激动人心的气氛中进行。辉格党人以一百多席的绝对多数取胜,重新通过改革议案。但在提交上院后,又遭到否决。国内出现了暴动和混乱。议会改革派要求国王加封足够多的贵族,改变上院的力量对比,以确保政府议案的通过。格雷忧心忡忡,尽力说服阁僚保持团结。

1831年12月,罗素第三次提交改革议案,在下院顺利通过。几个月后,在上院以44票的差额否决。格雷敦促国王做出选择:要么批准政府辞职,要么加封足够的贵族以保证政府议案通过。国王选择了前者,邀请威灵顿和皮尔组阁。但皮尔不肯从命。威灵顿的住宅受到袭击,亦予以拒绝。威廉四世只得同意加封足够的贵族,并建议托利党贵族以缺席的方式来避免采取这种非常手段。6月4日,议案再次提交上院。表决时,反对党贵族纷纷退席。法案终于以绝对多数通过。

根据1832年改革法令,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但仍有一些小选区被保留;一些人口较多的城市依然无权选送代表。郡选区和城镇选区之间席位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几乎未作任何改变。总人数超过1000万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不足600万的城镇选区竟产生了364名代表。改革法案还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镑者、租地经营达50镑者才有选举权。全国选民大约增加了30万,即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8%。

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政党政治的转折点。辉格党借机将长期盘踞英国政治舞台的托利党赶出政府,在以后几十年间相当稳固地把持着政治权力,从而造就了一个“自由主义”时代。

1832年议会改革的保守性是相当明显的。在这场斗争中担任了绝大部分斗争任务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没有选举权。为此,工人群众的报刊《贫民卫报》载文揭露说:在世界上所有已经提出的法案和阴谋中,辉格党的法案是“最不开明、最暴虐、最可憎、最不光彩和最下流的”。

尽管如此,1832年议会改革仍然是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随后,英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多方面变化,使该国出现了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改革时代。

第一次议会改革极不彻底,议会下院的多数议席依旧被土地贵族所控制。土地贵族仍在下院占有大约一半的议席,所有地产利益的代表则超过400余人。1832~1865年间土地经营者的代表仅下降6%,下院的阶级结构仍未发生根本变化,议会改革任重道远。

然而,从运动失败到50年代后期,英国议会中除了偶尔上演的两党领袖的改革游戏之外,始终没有出现群众性的议会改革运动。

第一国际建立后,根据马克思的建议,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同意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结成暂时联盟,以扩大斗争规模。很快,“全国改革同盟”在伦敦成立,它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各种宣传品,号召民众积极参加争取普选权和秘密投票的斗争。

1866年3月,自由党内阁因形势所迫,授权格莱斯顿提出一个相当保守的改革议案,预计将选民增加40万,遭到左右两翼的反对,6月间被投票否决。罗素内阁立即向女王呈递辞职书。德比伯爵第三次组阁。

新内阁在下院缺少多数,并面临着下层民众争取普选权的斗争,若处置不妥会导致下台,乃至引发革命。当年夏季,民众在特拉法加广场和海德公园等地举行大规模集会。爱尔兰发生革命运动。改革同盟加紧了政治攻势。它成立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要与政府面谈普选权问题。1867年5月6日,50万民众聚集在海德公园;数百名议员聚首于下院大厅,倾听政府发言人介绍新的改革议案。7月15日,文件经自由党修改补充后在下院通过,经上院和女王的批准成为法律。

1867年议会法规定:凡缴纳济贫税的房主和一年缴纳10镑以上年租的房客,可获得选举权;在各郡,年收入达5镑的农户或缴纳5镑租金的佃农可成为选民。于是,英国选民由改革前的130万增加到200余万,但全国半数以上的男子和所有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法案调整了选区设置,46个“腐败选区”被清除,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和利兹等大城市拥有3个席位,选民甚多的伦敦选区则独得4个议席。

1867年议会改革迫使土地贵族再次让步,使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角。选民阶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使两个统治阶级政党以后不得漠视工人阶级的投票力量。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他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工人的要求。这也促使两党领袖和骨干分子抓紧组织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全国性政党机构。

第二次议会改革虽然扩大了选举权,但不合理现象仍然突出,大小选区之间的居民和选民差别还很明显。城镇所获得的议席过多。如珀塔林顿居民不足3000,选民仅有百余,却仅比拥有50万居民和6万选民的利物浦少选一名议员。全国合计1369万人的郡选区总共只有170个议席,而不过1119万人的城镇选区却拥有281个席位。

与议席分配不公并存的是选举腐败行为的存在。为此,一再有人倡导秘密投票制,均因统治阶级上层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而未能成功。1872年,格莱斯顿政府向议会提出并通过了《秘密投票法案》,各投票站开始采用无记名投票法,选举腐败行为明显收敛。

而后,两大政党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加剧。以约瑟夫·张伯伦为首的自由党激进派和其他团体在全国各地召开数百次会议,呼吁实现男子普选权。与此同时,保守党完成了组织更新,在各地加强竞选活动。所有这些对自由党政府构成威胁,迫使格莱斯顿推动新的议会改革,以改变自由党和政府境况。

第三次议会改革的序曲是1883年颁布的《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它规定禁止贿赂、款待、威胁以及冒名顶替等不正当行为,违者处以罚金和监禁。但在另一方面,此令还规定了所谓“合理费用”,用来支付监票人的报酬、竞选宣传和公共集会的开支,这为各党候选人及赞助者从事变相舞弊提供了借口。尽管如此,此令仍具有积极意义。颁布之后,议会选举中的腐败现象和“必要开支”明显减少。

1884年12月,格莱斯顿促使议会颁布了新的议会改革令。法令对郡区选民和城区选民规定了同样的财产资格,每年收入10镑的成年男子均可成为选民。大批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英国选民由1883年登记的315万人增加到改革后的570余万,占成年男子的60%。1885年,议会还通过《重新分配议席法案》,废除了实行数百年的由各选区选派两名代表的制度;规定除22个城镇选区和牛津、剑桥大学选区外,各选区均选送一名议员。81个居民不到15000人的城镇丧失了选派议员的资格,被取消议席的选区并入郡选区;居民在50000人之下的选区各减少一个议席。下院议席增至670个。

二、女性的抗争

19世纪的历次议会改革,逐步扩大了男子选举权,却对妇女权利不屑一顾。由于《圣经》和教会的说教,不少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夏娃只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女性天生属于家庭,没有必要参加选举。

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扎根于习惯法中。一旦婚姻关系确立,则男女双方的权利合二为一,实属男性主导。19世纪中叶,在宫廷的激励下,英国又倡导所谓的“维多利亚风范”,将退隐家中相夫教子的淑女誉为“天使”。一些男性断定女人的任务就是取悦丈夫,别无他图。

英国男人的傲慢使妇女选举权问题被长期搁置。第一次议会改革运动中根本无人提起。甚至运动也成为“男人的事业”——妇女选举权没有提上日程。当中产阶级妇女游行示威要求参政权时,大男子主义的政治家报以冷笑,不信弱女子能在政治上形成气候。甚至激进派领袖约翰·布莱特也宣扬妇女应该接受父亲、丈夫、兄弟乃至儿子的指令和庇护,不必去争取选举权。1867年,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下院提出授予妇女投票权的动议,遭到议员们的嘲笑。三年后,他再次呈递了题为《消除妇女无权状况》的私议案,要求在任何出现“男性”的文件上加上“女性”一词,以示男女平权,但仍被否决。1884年的议会改革对热情高涨的妇女参政者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即便如此,争取妇女参政权的呼声还是越来越高。1825年,威廉·汤普逊发表论著,呼吁授予妇女投票权。第一次议会改革实施后月余,著名演讲家亨利·亨特在议会转呈了约克郡玛丽·亨特的《为人类的另一半请愿》的请愿书,要求依照必要的财产资格,授予未婚女子选举权,未果。运动中,某些妇女政治团体开展活动,但她们的声音被要求成年男子普选权的声浪所淹没。

再后,密尔的《妇女的屈从低位》《承认妇女的选举权》《妇女的参政权》等系列论著,强调授予妇女同样的参政权,并将女权提高到人权的高度,坚持男女应该一视同仁。于此前后,女权运动此起彼伏。

1865年,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和亨利·佛塞特向议会递交了一份请愿书,上有1449名女士的签名,要求不加区别地授予女性参政权,但很快被否决。1867年,地方性政治组织“全国妇女参政会”在伦敦成立,很快得到其他大城市妇女界的响应。以后几十年,妇女参政运动此伏彼起,但均未能在议会中实现突破。

面对困境,全国妇女参政会仍在积蓄并扩张实力,她们在地方上的影响稳步扩大。1869年,议会颁布《城市选举法》,开始授权女性未婚交税人地方选举权。1894年,已婚妇女可以参加教区和地方管理。这就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她们的自尊、政治经验和斗争性,并为突破男子政治专断打开了一个缺口。

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暴力的妇女运动者”,其起点是1903年“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在曼彻斯特的建立。领导人是杰出的女权运动家爱米林·潘克赫斯特。成员多为中产阶级知识女性,其中单身未婚女子占有一定比例。骨干分子里有潘克赫斯特夫人的两个女儿克里斯塔贝尔和西尔维娅,以及女权战士爱米丽·戴维森等。潘克赫斯特夫人早在1889年就建立了女权联盟;1908-1909年,她率领“暴力的妇女运动者”散发传单,号召群众冲击下院,3次入狱,毫不妥协。

1912年3月,妇女暴力参政运动进入热潮。她们涌向伦敦市中心,四下纵火、打碎玻璃,捣毁商店门面,破坏公共设施,造成了巨额损失。潘克赫斯特夫人和她的123名战友被捕。其女儿克里斯塔贝尔逃往巴黎,呼吁国际社会支持英伦女权运动。不久,潘克赫斯特夫人在狱中绝食,官方碍于舆论,将她一再地临时释放,但在健康恢复后又重新监禁。一年里,她12次入狱,总计拘禁30天。年轻的戴维森性情刚烈,翌年6月4日,她在国王巡游德比时,突然从人群里冲出,迅疾躺倒,被御马活活踩死。死亡激发了民愤,女权运动愈演愈烈。一年后共有100多座公共建筑物被烧毁。她们还将破布点燃,填入邮筒;将墨水倾倒邮筒里;用盐酸硝酸在高尔夫草坪上烫出“妇女投票权”的大字口号;甚至自行绑缚在白金汉王宫的铁栏杆上,羞辱政府显要。首相阿斯奎斯也受到冲击。

面对空前激烈的女权运动,自由党政客气急败坏但又无可奈何。幸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政府为动员国民一致抵御外敌,借机释放了全部因民权斗争而被拘捕的罪犯。潘克赫斯特夫人决定暂时停止女权运动。但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1918年,鉴于妇女在战争中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联合政府同意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年所有成年妇女获得了完全平等的选举权。

1948年,议会颁布《人民代表法案》,正式废除了复数投票制。历经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一人一票”议会民主制终于在英国形成。

英国议会改革的最后一次举措是在1969年将公民的选举年龄放宽到18岁。

三、上院改革

1832年以来的历次改革一点点地蚕食着上院贵族特权,但他们特权的完全失落还有待时日。

很大程度上,上院贵族的实力取决于两党实力的变化。19世纪中期,自由党长久执政,并封赐新贵改变了上院成分,两院冲突减少。仅有两次较严重的摩擦分别发生在1860年和1871年,上院先拒绝了自由党政府的“纸税法案”,继而反对取消陆军军职的买卖。不久,保守党人逐渐占据政治优势;他们敕封的贵族也相应增多,使上院成为该党政治工具。

随着上院保守党势力的加强,两院冲突逐渐升级。1880年,上院拒绝了关于赔偿爱尔兰被逐佃农的法案。1893年,以419票对41票否决了自由党政府的第二个《爱尔兰自治案》。翌年,上院彻底修改了由下院转来的“教区议会法案”和“雇主责任法案”,迫使自由党政府将它撤回。

1906年大选时自由党获胜,控制了下院75%的选票,但上院仍然是保守党的优势场所。它一再行使否决权刁难自由党政府。1906-1910年间,自由党提出的议案中,有18个未能在上院通过。众多事实说明,直至20世纪初,英国上院还不是一个清谈馆和养老院,它隶属于党派斗争并总与保守党站在一起;一旦自由党政府在推行政策时行车过速,它就傲然出面充当刹车角色。

为了争取下层选民以求长期执政,自由党内阁于1906-1914年间,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改革,先后实施了《养老金条例》《国民保险法》等法令,奠立了20世纪英国福利国家的基础。

自由党政府实施社会福利计划需要巨额开支,这就要求它不断调整财政政策和增加预算。

1909年4月29日,劳合·乔治提出一个称为“人民预算案”的财政计划。此案不仅保留了累进税制和对高收入者征收附加税的做法,还大幅度提高遗产税,增收土地税。

“人民预算案”一提出,即遭到反对党的猛烈抨击。保守党领袖们不仅在下院痛斥劳合·乔治“劫富济贫”,还动员上院保守党贵族去否决它。财政大臣不甘妥协,在议院内外演说中詈骂上院是保守党领袖的哈巴狗。随后,财政法案在下院以379对149票通过。

上院议员经过长久辩论,以350:75的绝对多数通过了保守党领袖兰斯多恩勋爵的动议:在提交全国人民做出判断之前,本院不会同意这项法案。

下院和媒体一致谴责上院侵夺了久已确认的由下院单独掌管钱袋的权力,是违宪行为。由于此事还与两党对立有关,它很快成为1688年以来的最严重的宪法争端。在劳合·乔治的鼓动下,工党主张根本取消上院,但自由党宁愿将之改造保留。执政党的强硬态度,使保守党的老练政客预见到这场斗争的可怕后果。

1910年大选后,自由党的下院多数减少到两名,只是由于工党和爱尔兰自治党的支持,它才勉强执政。1910年4月29日,新选下院对政府的预算案略加修改重新通过。上院面对自由党政府在大选中的胜利,不便再作刁难,只好照它以前许下的诺言,不经分组表决就匆匆通过了。

自由党不肯就此罢休。政府重提财政议案之前,就在下院通过决议宣称:应该以法律剥夺上院的拒绝或修正财政法案的权力;上院对其他法案的权力也应加以限制,等等。在上述议案通过的当夜(4月14日),阿斯奎斯傲然宣称:如果上院贵族继续抵制下院的决议,政府将请求国王加封足够的贵族来改变上院的党派成分。

国王爱德华七世否决了阿斯奎斯敕封400名自由党贵族的建议,只同意两党各加封100名新贵。不料,爱德华七世去世,乔治五世即位。两党领袖频频会面,以求达成协议,但仍无结果。政府再操故伎,12月重新进行大选。自由党依靠工党和爱尔兰自治党的联合,获得多数,重新就上院否决权问题提出议案,主张削弱上院权力。1911年3月,下院以368票对243票通过二读。5月又以同样的票数通过三读,转送上院。于是首相宣称:他已得到国王恩准,在必要时敕封足够的自由党贵族。面对下院多数党的强硬态度,上院保守党领袖兰斯多恩建议他的追随者放弃投票,让政府议案照原样通过。经过一段波动,最后政府议案以131票对111票通过。新法令于8月18日颁布。

法令首先规定:凡下院通过的议案,于闭会一个月前提交上院,而上院于一个月内未加修正和通过者,该法案就可直接呈请国王批准而成为法令。任何其他的公议案,经过下院连续3次通过,交上院被3次否决后,可直接呈请国王批准而成为法律。这些规定,使上院余威大减。以后,上院中虽然还是由保守党占据多数,但再也不是该党扼杀自由党或工党议案的有效工具了。

《1911年议会法》的又一重要规定是关于议员支薪制。即每名下院议员每年可从政府领取400镑的薪金。这种举措对无固定收入的大多数工党议员来说无疑是很必要的。自此,他们免除了生活上的窘迫状态,增加了政治独立性。《1911年议会法》最后规定:议会的任期由7年改为5年。

然而,这并非事情的结束,1949年议会再次通过法令,继续削弱上院的残余权力。法令规定:财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上院不得随意修改。至此,上院对财政议案就失去了所有的重要权力。

随着英国贵族地主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衰落,他们逐渐偏离国家权势重心,突出表现为内阁中贵族阁员的减少和非贵族阁员的增加。

20世纪英国议会的另一个特点,是下院“专职议员”的增加。尤其自1911年向下院议员支薪以来,随着对议员工作能力和经验要求的加强,一些议员逐渐放弃了原有的职业,全力从事议会活动,并因此成为“全职议员”。1951年,尚有80%的下院议员另有职业,1992年下降为40%。甚至一些原本是律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议员,也忍痛割爱,专心政务。19世纪末,英国的460家大公司中,约有36%的大公司,由一位任议员者主持要务;两次大战间下降为20%。到了70年代,更降为4%。专职议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议会法律法规,不仅有助于他们在选区中赢得胜利,还为某些议员以后在政界的继续发展,进人政党和政府权力核心准备了条件。

20世纪以来,上院的权力、威望和作用在不断下降。1948年,各党联合组成协商会议,审查第二院的作用。会议声明:以后各党都不应该在上院长期拥有多数;爵位继承不应再成为上院成员的资格;退出上院的贵族可以竞选下院议员。1949年,议会通过新的议会法,对《1911年议会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它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下院提出,上院不得对其进行修改;上院对公共议案的延搁权被减为一年。至此,上院特权已被严重剥夺。1958年,首相开始任命非世袭性的“终身贵族”,上院成分的重大变化和世袭贵族的自然减员不可遏止。截至1999年,英国上院中的终身贵族约占总人数的1/3。名义上,上院成员总数多达1290名,但其中每年能够出席该院一半会议的成员仅有1/6。1963年,议会正式准许世袭贵族退出上院参加下院选举,该院成分变化加快。

在反对第二院的势力中,工党态度最坚决,一贯主张取消上院,理由是贵族院是一个非由选民选举产生的特权机构,是国家立法机构中不负责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民主的障碍,将之废除于国于民有利无害。工党取消上院的决定可追溯到20世纪初,以后在1918年、1935年又重申此点。1964-1970年工党执政时,一再就上院前途问题提出讨论:有的主张将之废除;有的主张取消其世袭成分,将它改造为新型的第二院。1978年首相卡拉汉对上院严加谴责。两年后,工党屈居台下,却照样提出取消上院的动议。1983年大选时旧话重提。工党对上院的最近一次恫吓是在1998年,它利用执政的优势地位改组上院。

11月24日上午,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驾临上院,宣布政府将剥夺759名世袭贵族议员在上院的席位和表决权,废除延续了六百多年的传统世袭贵族在上院的特权,以期达到英国宪法改革、上院民主化的目标。

翌年1月20日,英国政府公布了旨在取代议会上院中世袭贵族的改革计划要点:取消五级贵族出席上院的席位,仅允许91位上院议员在过渡期留任;在过渡期,上院的职责不变,但最终的调整必须实施。

2003年以来,执政工党陷于伊拉克战争,以及由此引起的丑闻和内讧,上院改革并无大的动作。2004年,布莱尔政府又出台一项新计划,根据计划,英国政府将废除上院改革中残留的92名世袭贵族的上院议员席位,并创建一个独立的委员会来负责任命部分上院议员。2006年,上院议员还首次选出了议长,废除了由英王任命的旧例。

2010年3月,英国即将举行新的大选。工党和保守党孰胜孰败?一时难以料定。为不使本党的上院改革计划长久搁置,工党政府公布了一份改革预案:设立美国式的“参议院”,未来第二院的300个席位完全经选举产生。选举时间与下院选举同步,每次改选1/3。这些议员最长任期15年。当改革计划实现时,英国这一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的贵族院将会完结。

然而,未来的政治改革还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多年来,议会贵族议员是“义务”在第二院服务,至多可以根据出席议会的日数等,领取适量的补贴。而在未来的参议院中,所有的成员将仿效下院议员——当然,有可能会少一些——领取薪金。届时,政府在财政上为他们所付出的开销,每年要多以亿计。人们是否还会为此说三道四?

四、下院选举的遗留问题

180年来,英国选举制度多次改革,选民一再增加,实现了不受性别和财产限制的普选制。与其他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英国选举制度的特点是对各选区内候选人竞选的费用有着严格的限制,使竞选费用不足美国总统选举的1/100。而且,为了保持选举的严肃性,规定每个候选人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若某候选人得不到本选区内选票总数的1/8,则会失去保证金。各种限制导致竞选活动简单化,而且大选历时只有数周。政府对各党使用电视竞选的时间专门分配,每个大党只有几小时。这些都说明英国议会选举的温和性、短暂性和非商业化。

英国议会选举的弊病也是明显的。就选举方式而言,英国长期实行简单多数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可由得票最多的人当选,但不论这一多数是否达到或超过选区内总票数的一半。简单多数当选制导致执政党得票偏少,不能充分代表民意。1935年以来的16次大选中,执政党的得票率没有一次达到50%。最高的一次是在1955年大选时,保守党获得44.7%的选票。而在1974年2月的大选中,工党仅获37.1%的选票便可上台执政。

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另一不合理现象,是各党在下院中所得到的议席与其所获选票不相符,甚至出现反差。例如在1974年2月的大选中,工党赢得37.1%的选票,却获取47.4%(301席)的席位;保守党赢得37.9%的选票,只得到46.8%(297席)的席位。最受委屈的是自由党。它得到19.3%的选票,却只得到2.2%(14席)的议席。即是说,工党每获取一个议席平均需要38669个选民的支持,相反自由党每赢得一个席位却需要433105名选民的支持。两者比较相差十余倍。英国两大政党在历届大选中获取席位率过高,一是由于它们有着比较完备的政党组织系统,培养了许多“安全选区”;再是这种选举制度提高了保守党和工党的“票值”,有效地维护了它们的政治利益。

选举制度不合理导致选民投票率偏低和两大政党得票率的下降。在50年代的4次大选中,选民参选率超过80%,两党赢得了所有93.7%的选票。可在1983年大选中,选民参选率仅有72.7%,两党总共得到了所有参选者的70%的选票,仅占全国选民总数的51%。选民投票率偏低和两党得票率下降,反映出许多选民对现行选举制度的不满和对两党争夺的政治游戏不感兴趣。英国选举制度的再一个弊病是对妇女和少数民族的歧视。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妇女在下院中的席位从未达到5%。有色人种和亚裔人极难进入下院。

妇联改革方案篇9

2010年,卫生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围绕继续扩大卫生信息化覆盖的范围和领域,提高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保障系统安全,持续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北京市卫生系统信息化领导小组委托,现在由我向大家做工作报告,总结2010年工作,部署2011年重点任务。

2010年卫生信息化工作情况

1. 积极推动医改各项工作

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改方案,2010年北京市制定“北京市2010~201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卫生信息化工作,在北京的医改文件中提出:“启动医药卫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前期工作。探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试点发展远程会诊。推进信息化标准建设,逐步统一规范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和信息采集,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

2. 卫生信息化人员机构和队伍建设又见成效

2010年,昌平区卫生局新成立了信息中心,使我市16个区县中,区县卫生局成立信息中心的数量达到12个。目前,只有海淀、丰台、通州、门头沟4个区县卫生局仍然没有成立信息中心。

3. 坚持卫生信息化行业管理不松懈

自2003年后,为避免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数据多头采集,北京卫生信息化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原则开展工作。

起草《北京市“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

2010年是十二五规划之年,《北京市“十二五”卫生信息化规划》专项规划是《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改革“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卫生局全面征求区县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和直属三级医院的意见,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征求意见。目前,已经完成了规划的制订,准备近期。

制订医院门急诊信息系统相关标准规范

完成《北京地区医院门急诊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数据采集规范》(试行稿),于9月19日向北京地区50家三级医院及11家远郊区县中心医院下发《关于建立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京卫医字〔2010〕212号)以及《关于做好门急诊信息系统接口改造工作的通知》,该规范作为医院门、急诊信息系统改造以及数据采集的规范依据正式试行。

完成了《北京市药品分类与代码规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经将其列入2011年北京市地方标准修订计划之中。

完成卫生信息化项目前置审核工作

按照《北京市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京卫办字〔2008〕107号),做好卫生信息化项目的前置审核评审等项目管理工作。2010年共收到各单位上报项目76项,涉及资金3亿元。经市卫生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核,通过22项。

通过统一评审和归口管理,可以全面了解各单位的卫生信息化情况,做到统筹管理,使得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符合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同时利用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及相关专家资源对于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评估,使得方案在总体设计、安全管理、网络建设、国产软硬件产品和信息共享等方面更加全面、科学。

4. 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新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推广实施顺利

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全面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管理机构,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支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系统,符合社区卫生改革的要求。

在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着力建设社区卫生业务和财务等应用系统,实现市、区县和基层三层体系架构。2010年完成了试点项目验收,6月24日启动全市推广。截至到2011年3月6日,在西城、原崇文、原宣武、顺义、朝阳、海淀、石景山等8个区县、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稳定运行,建立电子健康档案526万份,原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基本完成实施推广任务,顺义、海淀、石景山、昌平区、密云县进展顺利。

借助医联码系统,实现门急诊信息采集

北京市实名就诊卡完善(医联码系统)项目是我市建立门急诊信息报告制度的支撑项目,是我局针对目前管理需求对原北京市实名就诊卡完善项目进行变更后重新启动的项目。该项目在全市三级医院及十一家区级中心医院实施,将为非医保患者建立统一的条码,通过此条码采集门急诊就诊信息。项目实施至今,已在全市推开,医联码发放及信息采集工作业已开始。截至3月15日,已有39家医院完成接口改造,大兴人民医院、妇产医院、同仁医院、房山第一医院等31家医院共计发放医联码28.95万条。朝阳医院、妇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中日友好医院等17家医院已经上报门急诊信息,共计93.8万条。

5. 固化卫生行业信息安全保障成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010年的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是固化奥运和国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成果,在行业内以推动等级保护为依托,进一步提高全行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各单位圆满完成了2010年信息安全相关工作。

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检查

2010年,为督促我市卫生行业各单位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细化各项信息网络安全工作措施,进一步提升网络与信息系统支撑医疗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确保我市卫生行业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市公安局和市卫生局对全市大中型医院及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检查。

出台《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2010年,结合近几年信息安全联合检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信息中心组织出版了《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规范了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法,指导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建设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对搞好医疗卫生信息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信息安全培训

2010年,在卫生局直属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员信息安全保障知识培训,共进行了8次授课,共400余人次接受了培训,提高了信息安全员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各单位的信息安全保障奠定了基础。

2011年卫生信息化重点任务

1.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基本任务

未来五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张网络、两级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

一张网络,是指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网络;两级平台,是指市、区/县两级卫生信息交换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是指执法相对人数据库、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和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上述目标,依靠的是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保障两个体系。

2. 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电子病历试点工作

卫生部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于2010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85号)文件,决定在北京市等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确定试点工作时间为1年。市卫生局根据卫生部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管理、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同时还制定了《北京地区电子病历试点技术方案》,指导试点医院推进电子病历工作。

医联码相关工作

医联码系统为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信息采集提供了支持,奠定了基础。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建立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京卫医字〔2010〕212号)文件要求,三级医疗机构及11家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2011年1月起,正式启用门急诊信息上报工作。今年要继续推进医联码相关工作,希望各医院建立院内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医联码接口改造、信息上传、门急诊就诊信息上传等工作。

3. 推广实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市卫生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改革与管理工作的意见》(京卫基层字〔2010〕25号)要求,“以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方便居民、有利于加强管理为目标,全面推广应用全市统一的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完善功能。到2011年底,建立起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搭建完成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互联互通的网络。加强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各区县积极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年底之前,完成16区县推广应用部署工作。目前,推进较好的区县为东城、西城、顺义、海淀、石景山、昌平、密云、大兴等。

4. 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综合利用

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工作

根据医改要求,把为辖区常住人口重点人群自愿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及时更新健康档案,并逐步试行计算机管理等工作列为本市为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1年的医改任务责任书中,各区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指标有所不同,但全市总体要求达到50%以上。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已经提供了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工具,请各区县组织人员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相关工作,以便建立实时动态变化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家庭医生服务。

启动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二期

3月启动妇幼保健二期建设,系统将覆盖北京市妇幼保健院、16所区县妇幼保健院(所)、近800家承担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1000余家托幼园所等机构,以妇幼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与医院和社区信息共享的、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妇女儿童保健信息库。计划9月开发完成,试运行。各区县不需再单独建立妇幼信息系统。

2011年工作要求

1. 领导重视,加快落实信息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仍有部分区县没有成立信息中心,部分直属机构没有信息管理部门,卫生人才队伍薄弱,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尽快落实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问题。

2. 加强管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

今年市卫生局将继续以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为依托,继续加强全市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继续联合市公安局对行业进行信息安全检查,重点针对电子病历试点单位、重要公共卫生部门进行安全检查。

按照市信息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工作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快推动等级保护。

3. 树立大局观念,加快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要求各区县加强组织,落实责任,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推广力度,2011年底之前完成任务。

使用全市统一的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妇联改革方案篇10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妇女地位 变化 原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成为当时中国最民主、最进步的地区,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1]在这个新天地里,劳动妇女“再不做奴隶,也不是货物,更不是玩意儿,她们已经是独立自由的人了”。[2]她们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次真正获得了解放。

一、中央苏区妇女地位的变化

1、政治上彻底翻身,从奴隶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主人。

革命前的苏区,妇女没有自由,更没有权利,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的“劳苦实在比男子要厉害,她们工作繁重,这件未歇,那件又到。她们是男子经济(封建经济以至资本主义经济)的劳动工具。男子虽已脱离了农奴地位,女子却依然是男子的农奴,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一切人大。”[3]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妇女从奴隶变成了主人。她们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和男子一样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参加市乡苏维埃工作的很多,每每占了全体代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个别的地方,如上杭上才溪乡妇女代表四十三人,占了百分之六十,下才溪乡五十九人,占了百分之六十六。”[4]不少女同志,如康克清、李坚贞、钟月林等还担任了省一级苏维埃政权的重要职务。政治地位的变化使得她们再也不愿死守在家里,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如组织选举委员会,登记选民,准备候选名单和提条;组织宣传队到各村庄向群众谈话演讲;加入工会、贫农团、雇农工会、革命互济会、反帝拥苏同盟、少年先锋队、赤卫队、青年团、共产党等。她们“热烈鼓动他自己的老公父子兄弟加入红军,有些是把全乡全村全家精壮勇敢的男子都一齐鼓动上前线,瑞金的‘八兄弟’、太雷的‘五父子’、会昌的‘四房之独子’以及送郎送子当红军的光荣例子,已经不止一处两处,而是发展成为广大的群众潮流了。”[5]甚至许多妇女也要求加入红军,仅兴国县“赤卫军已编好的10255人中妇女占了5751名,少先队共5439人,而劳动妇女占了4447人。”[6]“兴国长岗乡的赤卫队,妇女一百二十人,编成一连,占全队的百分之七十五,班长排长连长和政治指导员都是妇女。少年先锋队中女子占了百分之八十。”[7]作战中,苏区妇女的表现也非常勇敢,如“在七次攻吉四次攻赣时有多数妇女出发斗争前线与敌人作战,尤其有少数妇女加入冲锋铁丝网与敌肉搏”。[8]

2、经济上获得解放,从依附到独立。

以前,苏区的妇女不具有与男子平等的经济权利,经济上也不能独立,经济地位相当低下。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劳动人民不分男女都享有分配土地的权利,且“妇女亦与男子一样,有独立支配自己所分配得来的土地的自由。”[9]由此,广大妇女一改从前经济上依附于男子的状态,毅然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春耕时,她们组织耕田队、开荒队、宣传队;秋收时,她们组织割禾队、突击队,举行革命竞赛。犁田、耙田、下料、换种、开垦荒地、修池塘、筑河坝、割禾打稻样样精通。“永远是那样紧张,没有丝毫的疲倦。上杭才溪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妇女参加生产,占了全体劳动者的半数以上,而她们做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作。兴国的妇女本来会犁田耙田的只有几个,自从参加生产以后,她们竞争着学习,……每区能犁田耙田的有二十多人,个别的区竟有八十多人了。去年红五月里,江西全省,除了瑞金、会、浔、安四县,共消灭荒田十万石”。1933年,“闽浙赣省平均每亩田收谷四担,比前年增加了一担,木花油每人比以前多收一担,油菜比革命前增加一倍,棉花足以自给,不用到白区去买;开荒三万多亩,增加几十万担米谷;修成水路六百零二条,石坝二百三十支,山塘七百五十口。整个苏区的秋收,平均增加了一成半。”[10]她们经常在田野里唱着解放的山歌:“如今世界唔比先,劳动妇女学犁田,英勇哥哥前方去,后方生产涯担承”。[11]

3、文化上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历史上,广大劳动妇女世世代代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她们第一次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成了新的文化人。1932年6月20日,临时中央政府下令,各级的文化部都应设立妇女半日学校,组织妇女识字班,办家庭临时训练班、田间流动识字班,以此提高妇女的政治文化水平。1934年,闽浙赣省委妇女部更明确要求,每个妇女都要加入识字班,加入工农补习夜校。于是,越来越多的妇女入校学习。当时兴国夜校有学生15740人,男子4988人,占31%,女子10752人,占69%。兴国识字组组员22519人,男子9000人,占40%,女子13519人,占60%。[12]福建长汀县“村村设夜校,入学的成人比小学生还多,特别是妇女占75%以上”。[13]入夜以后,在田间地头、锅台灶尾,忙碌了一天的妇女们,或提着马灯,或点着松明火把,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夜校里来,一阵阵“咿呀”学读的声音打破了白天的沉寂。“工农妇女上夜校,读书识字开心窍;封建礼教全打倒,三从四德都唔要”。这首打油诗反映了苏区妇女要求受教育的强烈愿望。通过学习文化,妇女不但受到了教育,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而且也涌现了一批妇女人才。许多妇女自此之后就开始主持教育,担任小学与夜学的校长,作教育委员会与识字委员会的委员。

4、婚姻上获得了自由解放。

旧式的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婚姻包办制度,是束缚广大妇女的一把沉重枷锁,它剥夺了妇女自由择偶的权利,使妇女在婚姻家庭里始终处于屈辱地位,包办买卖婚姻、童养媳、寡妇不能再嫁等封建婚姻制度更是把广大妇女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苏区政权建立后,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婚姻条例》和《婚姻法》明确规定:“确定男女婚姻,以自由为原则,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实行一夫一妻,禁止一夫多妻。”“男女双方同意离婚的,即行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亦即行离婚。”[14]这些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男女结婚、离婚只须双方当事人同意,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强迫包办或出面干涉,使女子能够自主地选择对象。“这种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打破了中国四千年束缚人类尤其是束缚女子的封建锁链,建立适合人性的新规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之一。”[15]它不仅将妇女从封建婚姻的痛苦中解放了出来,而且极大地调动了青年妇女的革命积极性。在苏区,有相当一批妇女是从破除封建婚姻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

二、苏区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对妇女问题的重视及正确领导。

重视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16]列宁也曾指出,“没有大批劳动妇女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是无法完成的。”[17]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非常重视妇女运动,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将妇女解放运动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紧密联系。在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时,将妇女运动引入其议程,并明确规定:“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18]1928年6月,中共六大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提出,今后妇女运动的重心转向农村,“党的最大任务,是认定农民妇女乃最积极的革命参加者,而尽量的吸收到一切农民的革命组织中来,尤其是农民协会及苏维埃。”[19]1929年7月16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案》通过的《妇女问题决议案》指出,党今后的工作路线是引导广大妇女参加革命斗争;提拔妇女干部;加强对妇女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她们解除旧礼教的压迫;使妇女明白,压迫妇女的自由的不单是妇女的家庭,而是整个封建阶级,妇女要彻底解放应与男子一致参加革命,彻底地从旧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1929年9月,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在《湘赣边界目前工作任务决议案》提出,苏维埃应该注意提高妇女的政治等认识,使她们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根据地“区域内应有妇女教育之设施,创办各种妇女学校,设立妇女工厂,与妇女学习职业。”[20]

为了加强对妇女运动的领导,吸引妇女参加苏区各项工作,1930年成立的苏区中央局设立了妇女部,并在所辖省建立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妇女群众中建立了女工农妇代表会。1932年,又设立了保护妇女权利的专门组织――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其任务是进行“关于妇女生活的调查统计研究和拟定改善妇女生活的办法,并考查下级政府对于执行妇女方面的各种法令情形,来向同级政府报告和提出具体的建议。”[21]还把劳动妇女代表会议作为加强劳动妇女教育、造就劳动妇女干部的机关,强调每次开会讨论问题,应多注意劳动妇女本身有关的一切问题。中国共产党对妇女工作的重视及正确领导,是苏区妇女地位发生变化并发挥伟大作用的重要前提。

2、苏区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作保障。

中央苏区的妇女,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村中的劳动妇女。长期以来,她们在半封建的农业经济社会中,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身受反动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束缚和支配,没有政治地位和经济权利,没有人身自由和婚姻自由。为此,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相继颁布和实行了《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与《婚姻法》、《婚姻条例》等一系列保护妇女的条例和法规,规定“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2]“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彻底的实行妇女解放为目的,承认婚姻自由,实行各种保护女性的办法,使妇女能够从事实上逐渐得到脱离家务束缚的物质基础,而参加全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23]劳动人民“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限”[24]“女工青工与成年男工做同样的工作领同等的工资,”[25]还须受特别保护,孕期、产后、哺乳期均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工资照发,等等。这些为苏区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与婚姻上追求解放和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广大妇女因此从被压迫、被奴役中解放出来,一跃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主人,第一次享受到了做人的基本权利。

3、中央苏区妇女自身的觉醒。

要实现妇女解放,首先要妇女自己解放自己。列宁曾经明确指出:“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自己的事情,同样,女工的解放也应当是女工自己的事情。”[26]几千年来的封建道德、宗法思想的重负以及军阀战争的延续,不但给工农群众造成巨大的痛苦,而且加重了对广大妇女群众的压迫与剥削。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苏区妇女,政治上没有权利,社会上没有地位,经济上受人支配,生活上不能独立,婚姻不能自由,受教育不平等。她们忍辱负重、俯首低眉、逆来顺受,过着非人的生活。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她们逐步认识到,劳动妇女的解放与整个阶级的解放是分不开的,只有阶级的解放,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中国共产党是为工农劳苦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更是为被压迫、剥削的劳苦妇女谋解放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解除妇女群众的痛苦,广大妇女群众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为了实现妇女的自身利益及保障妇女的既得权益,就应当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就应当拥护红军,就应当鼓动自己的丈夫、兄弟、儿子当红军,就应当积极努力地学习与参加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做苏维埃强有力的拥护者和拱卫者。一首《妇女解放歌》就是当年苏区妇女自身觉醒的真实反映:“我们妇女苦连连,好比石板压笋尖,毛委员掀开大石板,翠竹顶起半边天。鸡嬷开啼改了腔,辫子剪掉梳半装,走出灶房闹革命,唱歌演戏当当响。妇女团结有力量,敢和男子比高强,四条绳索一刀断,扶起犁耙背起枪。开天到如今,今日妇女得解放。永远跟着毛委员,永远跟着共产党。”[27]妇女自身的觉醒,是苏区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1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4年。

[2][4][7][10] 娜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妇女》,《斗争》,1934年3月29日第71期。

[3]:《寻乌调查》,1930年5月。

[5][6][8][11][12][14][21]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8页、第166页、第15页、第209页、第149页、第33―34页、第62页。

[9]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13]郑镇峰:《浅谈汀州客家的教育特色》,《长汀文史资料》第30辑。

[16][17][2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中国妇女出版社,1978年版,第59页、第298页、第585页。

[1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1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59页。

[20]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资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