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要素十篇

时间:2024-01-05 17:42:15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要素;要素内容;要素特征;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12-03

[作者简介]詹慧芳(1974―),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外语教学法;莫小泉(1980―),男,广西北海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科学管理。

一、引言

2012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1],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2],所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先了解原有课堂教学要素,再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加入课堂教学后课堂教学要素的变化,只有这样,才可能控制教学结构的变化,优化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基本要素的内容、特征和要素关系

课堂教学离不开六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具有各自的特征:1.教师和学生作为人员要素,具备各自的素质、情感和态度、知识和经验、认知方式、教或学的方法、生活环境,因而表现出各自的生理、情感和文化特征。2.教学内容作为师生间传递的信息要素,包括学科知识和人类经验,也包括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能力,而传统教学内容往往只有唯一的载体形式――教材,固定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所展示的知识呈固定封闭状态,教学目标也只是实现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3.教学手段通常是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实物、挂图等,非常有限,因而也限制了教学方法。4.时间和空间属于环境要素,时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固定安排的上课时间,即某课程每周安排在什么时间上课,另一方面是课时,1次课通常为1~4个课时不等,1课时有40分钟、45分钟、50分钟之别;空间环境局限于教室,讲台、黑板、清一色横竖排列的桌椅,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进行讲解,课堂氛围完全依赖教师口头语言的魅力、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或教室实体环境的布置(画、板报等)。

课堂教学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形成了教学结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传统课堂中,首先,作为人员要素的教师具有对其他教学要素内容的选择权,而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权利未能实现。教师为了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形成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课堂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借助口头语言、板书、教具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补充课外内容或个人经验,学生以听、记笔记等形式接受知识,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把教学内容讲完了、讲清楚了,而很少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虽然教师会用提问或其他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但课堂中教师仍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结构很难实现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其次,时空要素有限组合,即固定时间的固定教室,这种组合关系限制了教学的其他要素,例如师生的活动被限制在教室中;教学内容根据课时确定,不宜过多或过少;教学手段必须是在教室环境下可利用的设备。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内容及其特征的变化

(一)教师和学生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要素,仍是教学系统中的两大主体,但已经成为深受技术影响的主体。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他们教和学的观念、生活和学习环境、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信息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他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道德品质、学识、技能提高,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知识结构和经验进一步丰富。

(二)教学内容的变化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快速增长,作为人类宝贵经验财富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学科知识不断增加,知识更新步伐加快。以往的教学内容仅限纸质教材这一种资源,信息技术却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在经过选择和整理后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前沿。资源获取渠道多样化、纸质资源数字化丰富了教学内容,各类人群提供的知识和经验、专家的讲解和分析借助网络得以即时共享,教学内容也得以即时更新。此外,负载教学内容的资源形式也不仅限于书面文字和图画,还有数字化的图文、音频和视频,视频有动画、仿真模拟、现实场景等,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和新颖性。

(三)教学手段的变化

教学手段的极大丰富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后教学要素最直接、最显著的变化。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教材、粉笔、黑板、挂图等而言,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媒体工具:录像机、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设备、激光笔等,还有存储数字化资源的U盘、光盘、移动硬盘等。教学内容的载体形式也表现为丰富的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视频或音频教学材料、各类学习软件等,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要素内容不断增加,为探索教学方法提供了可利用的手段。

(四)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一般认为教学的时空环境是影响教学过程外在因素的慢变量,是一种变化较小、相对稳定的外部条件因素。[3]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时间变化较小,但教学空间内媒体设备的增加使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得以改善。以往,如果错过了某一次内容的课堂教学,就只能请教师重讲才能再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复制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教学时间成为可有可无的要素,教学空间已不取决于实体教室,而取决于互联网。教学突破实体教室的限制,对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的依赖程度减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学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日益普遍。

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要素关系的变化

与传统条件下相同的是,师生作为人员要素,对其他四个物的要素在使用时间、使用量或使用方式上进行选择,同时,各要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信息条件下,由于要素内容和特征发生了变化,要素间的关系必然发生变化,这些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动态发展,较为复杂。从要素性质看,要素关系分为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类,其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物与物关系的变化

物与物的关系是指四个物的要素――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之间的关系。物与物关系最突出的变化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学手段丰富,媒体设备多样化,进而引起了其他三个要素的变化:教学内容不仅极大地丰富,而且更新加快,呈现方式变得有趣;教学时空的限制减小,任何能够登录互联网的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获取更新、更系统、更全面、更广博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般是先确定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在传统条件下教学手段受时空限制较大,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手段的功能强大到可以决定教学内容,甚至影响教学时空,例如:借助互联网这一手段可以进行任何内容的教学,其方法是采用网络教学,其时空环境只受互联网的限制,尤其是当教学内容为最新的学科知识时,教学内容只有借助网络这一手段才能获取,因为其他手段相对滞后。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虽然还是纸质教材,但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的载体更为多样化,反之,对教学内容的高质量要求也使得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此外,课堂教学时间可以与任何空间无限组合,借助互联网等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能呈现。

(二)人与物关系的变化

人与物的关系即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的关系。无论在传统条件还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物的要素都由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手段的增加拓宽了师生对其他四要素的选择,由于信息获取便捷,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教师可以不再依赖封闭的教材,而选择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的知识,选择自由度变大;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更可能利用更多新的媒体设备,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时空条件,实现虚拟课堂教学、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

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对教学的认识不再只是通过教师告知而获得。借助网络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可能与教师同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媒体设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环境。由于学生的选择范围和能力范围扩大,学生与其他四要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参与教学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技术手段提供的良好的交互性都可能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物能否尽其用还有赖于人员要素,因此,人在这些要素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物的要素的使用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方面,在师生所选择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学习氛围会受师生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影响,例如: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有趣,媒体手段运用恰当,这时学习氛围好,教学整体效果好。另一方面,学习氛围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情绪和积极性,甚至影响教学手段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由此,物与人的要素会相互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需要师生在教学中很好地控制和利用。

(三)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人与人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在教学前先行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活动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4]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受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学习者、建构的学习者,教师认识到自己可以不再承担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而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空环境的选择权有意识地“下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信息技术使用上和信息面前,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再只有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可以不再是学生求助的唯一对象,课内或课外,教师都不再是学习的唯一促进者,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寻求专家或其他个人的帮助,任何一个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别人。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不再拥有绝对权威,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以谁为主体的问题,而是在什么教学活动中以谁为主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某一学科知识系统上和人生阅历上,师生关系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更是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人际关系。

此外,由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和技术的支持,课堂教学可以不再只是针对中等群体,学科知识在课前就能获取,这使得课堂教学面向每个学生成为可能。教学反馈和评价变得非常重要,这对教师作为导学者和评价者的要求更高。

五、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改变了教学要素内容和特征,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系统结构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是因为系统借助它的自调功能维持了自身的稳定,而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总是停留在要素自成的内部系统的变化上或师生对物的要素选择这一层次的结构变化上,并未触及教学系统顶层的师生结构的改变。因此,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变化、各种要素关系变化如果不能实现系统良性发展时,就必须进行人为干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了解传统教学要素、教学结构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要素和要素关系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技术的应用最终还在于人的掌握,因此,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和对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师生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重组结构、实现结构最优化是现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2013-08-20]..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9-23.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2

一、信息素养是21世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如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同样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在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支持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化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逐步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信息素养”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用教育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研模式,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并不十分乐观,大部分还停留在一些简单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上,这为教师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时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更应走在时展的前列,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目标、新的课程教学结构、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信息技术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并使课堂的信息呈现方式、学校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资源范围、师生的学习空间、学习材料表现形式、教与学的工具发生变革。教师信息素养成为新课改要求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决定因素。作为处于教学前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者,认识、掌握并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必然,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

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国民信息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和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各国一致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深化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培养方法、现状调查和量化评价方面。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总体上来说,国内在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方面研究较多,实践性的研究较少;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法的研究较多,但对培训本身的效果评价和富有潜力的校本信息技术的培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西部地区中小学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发展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2010年课程改革对教师信息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因此,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途径并通过此途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必要的、紧迫的。

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89-04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的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大系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必然受此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然而,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却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也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潜力。因此,重视和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研究,对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意义

信息化素养是信息社会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更是职业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教师,其信息化素养体现为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适应与操作能力,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组织与优化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等等。培养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为信息化社会培养创新人才,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促成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而必然选择的一条发展道路。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获取信息的强烈意识,具有对信息好坏进行评判的分析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广泛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益,帮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二)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结构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因此,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将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在当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强调的重中之重。

(三)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校获得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需要教师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要获得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其教师必须要成为研究型教师。教育改革要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然而,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科学研究的基础较为薄弱,教师的科研水平亟待提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可以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和科研过程中全面、广泛、熟练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内涵

信息化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主要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整合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能力。它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观念、内容、组织、技术、模式、环境、评价等一系列教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创新,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其内涵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洞察力、敏感性、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是

们对信息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人们信息意识强弱主要体现在能否很好地利用所处环境中蕴藏的各种信息。提高信息化素养的关键是强化信息意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对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信息化素养等有正确的理解;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教育或者科研工作等问题能够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并且这种信息获取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大不相同。所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指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信息搜集的方法及对信息的预测、分析、利用的知识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体现了其信息知识的丰富与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有足够的信息知识和较强的信息利用能力,才能做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主要涵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各种教育媒体的使用方法与主要特点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作用等基本知识;信息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以及信息化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等。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教学资源后要能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发制作出有利于开展教学、丰富课堂、培养技能的教学软件,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多维的信息能力,即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基本利用技能、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技能、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技能、教学设备简单故障的排除技能、多媒体教室的驾驭技能等。同时,要具备六方面的信息化素养,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输出能力等等。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道德

所谓信息道德就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要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关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道德素质才能做到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责任意识,能够理性地选择信息,保证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传递信息的思想性与科学性;要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道德意识,维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不可分割的整体。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扮演教师的角色,更好地担当起教师的责任,以期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一)强化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前提条件是改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强化其信息意识,培养其对信息的敏感度。信息化素养这一指标在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结构中一直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意识尚未到位。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转变,但还是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有些高职院校教师甚至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对信息不敏感,信息思维能力不强,对现代教学手段不会使用,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低下。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重视强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同时搞好软件和硬件建设,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优良环境。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课堂教学配备各种常规的教学媒体,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并且使用方便的多媒体教室,为教师配备足够多并能

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使之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应用网络,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使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使用网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提供便利条件。良好的网络环境只解决了信息传播的载体问题,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还必须解决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建立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库的组成要包括音频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基础教育资源库、习题库和vod视频点播等系统。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建成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学资源库。

(三)制定规章制度

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作出规定。

首先,各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培训方面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邀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培训和讲座等,具体培训内容可由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

其次,各高等职业院校要定期更新、修订培训的内容。在确定培训内容时,要依据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行整合式培训。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进行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应该经常更新。

最后,培训要有的放矢。在培训前应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需要科学地确立培训目标,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制定相应的分级培训大纲,进行分级培训。

(四)完善激励机制

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激励机制,促使整个教师团队产生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的外部动机,调动广大教师的应用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应予以鼓励,要坚定教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信心和不断深入探索的精神。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应多以肯定、鼓励的方式给予积极引导和激励。高等职业院校可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建立个人教学主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师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情况与教师工作总体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可把取得相关的教育技术培训证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入职、晋职、晋级的重要考核条件,对于不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或培训未合格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得评优评先以及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虽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目标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促进手段。

(五)参与科学研究

教育信息化试图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解放出来,但传统教育制度仍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无论在内在结构上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愈加科学和高效。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有关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课题的研究。这样做有利于帮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拓展研究思路,积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向前快速发展。当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也将鞭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制高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想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主阵地上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占领这个制高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刻苦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j].江苏高教,2004(4):109-111.

[2]马淑芳.对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构想[j].教育信息化,2006(6):69-70.

[3]王丽娟,吴陈.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02-103.

[4]罗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2):15-17.

[5]翁国秀.论信息时代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及其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2):150-152.

[6]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2):21-24.

[7]王威扬,刘庆治.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86-87.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 信息素养 中职特色 信息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1-01

1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现状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使用信息的能力”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克斯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信息素养水平高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快速获得社会的认可。然而现阶段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意识方面:据调查分析,学生信息守法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守法意识;上网时一般具有盲目性的特征,对他们来说,网络只是娱乐的工具。

(2)信息知识与能力方面:经过调查得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知识水平较低,信息能力较弱。常用的网络功能主要是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下载软件等,互联网的娱乐、资讯功能是他们重视的,并非其学习功能。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自主获得和利用信息。

(3)信息伦理道德方面:对于中职生来说,其信息伦理道德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典型的表现为在多媒体课室上课时,蓄意破坏教学设备,擅自更改设置,随意删除资料或卸载软件等。为了泄私愤而在网络上辱骂性语言,为表示不满而发表不属实的言论等。

2 强化教师信息素养是提高中职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前提

授课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信息素养水平之后,才能教会学生怎样获得、利用甚至创造信息,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中职学校专业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控上与专职信息教师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胜任现代化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自身信息觉悟和信息观念,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所以需要通过开展各种信息技术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授课的管理和奖惩机制,以提高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教师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示范作用,是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3 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1)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根本—— 以信息技术教师为基础,逐步辐射到所有教师。

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任课教师应从思想上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克服畏惧高科技设备的心理障碍,对于多媒体信息化装备要敢于动手操作。从思想上意识到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才能从心理和行动上接受信息技术培训。通过校内培养与校外机构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搜索、获取利用及信息传播的能力。适应“领路人”地角色。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大包大揽的满堂灌,应将课堂留给学生,教师的角色适当的转变成了“领路人”,应引导学生将其创造力、创新性在课堂上完全体现。

(2)信息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现阶段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体系包含以下部分:成立信息化管理部门(制定近、中及长期培训目标,建立培训制度);全面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教务部门与信息化部门联合成立课程整合管理小组,负责对校内所有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以保障进程的有条不紊进行;建立适当、操作性强的信息化制度和考核标准,促进全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不断提高。

(3)体系的运行环境。

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往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引导。为预防因特网对学生各方面的冲击,中职学校要加强德育管理,适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绿色校园网”,让学生在学校的督导下,绿色上网。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应当使校园网成为学生能够使用,乐于使用的平台。积极鼓励信息资源应用。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信息运用知识(技能)竞赛,让师生在各种应用中锻炼信息素养能力,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行“文献信息检索”学习,提高师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师生掌握初步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学会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

(4)体系的实施。

根据目前中职学校信息素养的具体情况:专业课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信息专业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也参差不齐。应当选取信息素养水平高,信息技术应用熟练的信息技术教师率先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授课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作为试点,成熟后作为示范,逐渐带动整个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对本学科课程进行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形成有中职特色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要上好课、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学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授课的有效性。因此在专科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应当鼓励教师将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以信息化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师生公共促进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5)体系的运行控制—— 一个分工明确且各司其责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是体系良好运行的保证。信息化教学的进行,师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是良好的保证。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体系的运作:建立近、中及远期信息化建设目标;建立信息化考核标准;建立信息化奖惩制度;负责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负责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等等。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完善修改相应制度等等,引领师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水平。

4 结语

总之,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信息素质的培养需要植根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具有专门管理部门监督下良好运行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发展。而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信息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应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性强的特点,将信息化技术与专业课程有机整合,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信息化教学体系,逐步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水平,使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乃卓.关注青少年学生上网行为[J].闽江学院学报,2001(4):66-68.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5

我国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全国各高校的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信息技能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提高。然而,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未能与已建设完成的信息化设施相匹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尚待提升。高校相应部门与教师应当紧密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化运行体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注重信息的获取、整合、利用及创新,实现信息与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效结合,发挥信息化的效益,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关键词】

高校教师;信息化建设;信息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其中包括各学科最全面、最前沿的信息。信息素养不仅是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应该且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涵盖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的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整合利用及信息的创造创新等方面。在我国需要通过多种手段的实施,来改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我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越来越大,高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体系,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逐步改善,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及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稳步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信息氛围。在此环境下,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广大教师注重信息的获取,并将信息整合后应用于科研、实验及教学等环节中,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师生受益颇多。然而,信息系统的资金投入与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并没有形成合理的正比例关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往往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没有合理地、系统地去应用高校的信息体系或其他网络渠道,信息素养相对缺失,以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信息渠道没有实现其原本所能创造的价值。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缺乏体现在诸多方面。一是教师对多媒体设施的使用不熟练,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教学环节出现中断;教学PPT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不衔接,缺乏条理,学生对PPT内容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教师甚至抵触使用多媒体设备。二是教师单纯依靠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料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注重互联网专业知识的获取,某些教师的教学内容甚至多年没有变化。这样的话,无论是对教学还是科研都产生不良影响,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将来的工作内容脱节,自身的科研实验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三是教师本身由于创造性思维的缺乏,即使注意知识信息的获取,但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科研和教学上的价值。除上述三点以外,信息素养的缺乏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各高校应在教师信息素养方面进行必要的实践探索。

二、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策

高校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教育部门推行多项举措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开山铺路,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政策的要求,更是社会信息化的大势所趋。高校教师都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其优秀的文化素养及出众的学习能力等优势为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客观条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校方和教师本身的共同努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前提,若高校没有信息化的硬性条件而空谈教师的信息素养,无异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媒体设施、校园网系统、电子数据库这些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资金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对教师队伍进行针对性培训,以熟悉信息的获取流程及设施的操作应用。校方根据自身实际,出台合理的规定,制定有效的体系,督促教师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鼓励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及在信息获取之后的科研创造和教学创新,也可将信息素养列入对教师的考核当中。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导者,任务之一即是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而信息素养提高的关键在于信息意识的培养,在信息意识的作用下促进信息技能的提高,进而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一)信息设备的使用。

信息设备的使用显然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在会用的前提下做到熟能生巧。广大教师应当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计算机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等方面的学习就如磨刀,教学和科研实验就是砍柴,磨刀不误砍柴工,反而能使教学科研事半功倍,教学科研遇到的设备操作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教师对多媒体设备、打印机或其他教学科研设施也应熟练掌握。

(二)信息获取的渠道。

一些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完善的电子数据库、图文信息中心或其他信息系统,这对教师来说是高效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从这里,教师能搜索到所需的大部分学科知识,也包括学科的前沿性内容,这将有利于拓展视野,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除此之外,传统纸质文献、专业网站、专业论坛等也是高校教师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加强英文学习,有效获取外文信息,也是教师的信息技能之一。

(三)信息的整合利用及创造创新。

教师在多渠道获取信息之后,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对其进行整合并保存,方便以后将它们用于科研实验和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与科研、教学实现有机结合,将获得科研、教学方面的更多思路。互联网上庞杂的信息就像是多人的谈论交流、互换观点,从中可以了解到更全面的知识,促使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就教学来讲,帮助学生了解全面、系统、前沿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在科研和教学中,发现问题,触发灵感,实现信息的再创造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和合理合法的信息获取渠道,杜绝学术抄袭作假。此外,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信息获取和利用等方面的信息素养引导。

三、结语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各部门要落实相关的政策规定,推进校园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发挥信息化在教学科研中的价值效益。教师加强信息意识修养,主观学习信息知识、使用信息技能、发挥信息作用,实现信息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结合,在实践中提高信息素养,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高校及高校教师共同营造校园信息化氛围,与时俱进,实现教育信息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江月玲,刘顺枝,胡位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J].科技信息,2011,5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6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阻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3-04

一、问题及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纲要》突出强调“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这表明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来看,国家将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上,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当务之急。

关注研究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已是老生常谈,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也屡见不鲜。研究归纳的阻碍因素涉及农村教师信息意识和观念落后、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足,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教学信息资源应用状况较差,以及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和措施失效等方面。[2]针对这些问题,各方也在积极行动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然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却长期阻滞不前,原因何在?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从何处突破?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人们往往强调的阻碍因素,一是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教师无法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二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三是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能较差,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措施失效。[3][4]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其一,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数字化鸿沟的存在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承认这个事实并不是要求在短时间内抹平差距,实现教育平等,而是要求从实际出发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须立足既有条件,积极主动地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农村教师不能等待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再去发展能力,而是要通过自主的能力发展带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过去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的研究放大了现实困难与阻力,从而导致了一味追求人、财、物的投入而忽视发挥农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错误做法。以此为出发点,本研究通过对样本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探寻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真正原因,希望对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二、过程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012年5-10月,笔者在陕西全省10个地市28个县的村、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进行抽样,样本数量为407人,其中,初中教师166人,小学教师241人。发出调查问卷407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为86.73%,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小学教师207人,初中教师146人。在有效填写问卷的教师年龄构成上,其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教师有116人,约占总数的33%,36-45岁之间的教师173人,约占总数的49%,45岁以上的教师64人,约占总数的18%。同时,笔者还选取了36名教师(小学教师21名,初中教师15名)进行深度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另外,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20余份教学设计方案和近70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现实因素入手,以实证研究为主线,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抽样调查和小型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对参加教学比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性分析。

在调查问卷内容维度的设计上,将问卷题目划分为影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基本类目,外部因素包括硬件设备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三个二级类目,内部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二级类目。[5][6]利用问卷调查农村教师在以上五个二级类目因素的主观反映,判断他们在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因素上的认可度、态度、自信心和动机表现,同时借助访谈等方法挖掘造成这种表现的真实原因。

3.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文献检索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二步,选取调查对象,实施调查和访谈,开展调研活动。根据研究方案,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步,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调研访谈结束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主要是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访谈的资料进行质性分析。第四步,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离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现从调研的结果出发,对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分析

从外部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教学信息资源条件,还是在教学工作的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都比较明显地阻碍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首先,硬件条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条件总体上仍然不足,有6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公设备、教学设备、机房、网络和光盘资源等方面处于较差的水平。其次,在环境因素方面,只有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或对此提出了要求,这是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教师对人际环境因素(相对于制度环境因素)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水平,14%的受访教师认为是良好的,还有38%的受访教师认为一般。可见,教师群体人际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也对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教师个体而言,参加培训学习和教学比赛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机会较少或没有机会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获得培训或比赛机会的水平方面难以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尽管外部因素不能成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但却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访谈中提到硬件资源的时候,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表示,“学校里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在校长办公室,另一台在会计办公室,还讲什么信息化教学”;还有的教师表示,“学校的电脑很多都坏了,没人管也没人用”;有的教师在谈及家庭设备条件时则表示,“很多老师家里是有电脑,但大都是为孩子买的,自己根本不用也不太会用”。由此可见,为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农村学校的设备条件还缺乏最基本的投入和管理。

2.内部因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参见表2),受访教师在教师自身内部的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比较低的自我认可度,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欠缺。比如,在对教学设计理论和能力掌握水平的调查中,仅有6%的受访教师显示为良好,而有80%的教师显示为较差。同时,在对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中,89%的教师水平较差,一般以上的教师仅占11%,只有3%的教师行为表示为水平良好。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更缺乏获得发展的自信心。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迈出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这就阻碍了其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了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此外,受访教师对技术因素的自我认可度比观念因素更低。比如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以及“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上,“良好”和“一般”水平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较差的水平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感觉掌握技能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也更缺乏信心。知识、观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掌握是教学能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或许可以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则要依靠良好的设备条件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等外部因素。

针对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看法,访谈中不少年轻教师表示,“学校里的琐事太多,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怎么看过书,大家都在想办法调动工作,也没有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至于问卷提到的各种理论只有在上学时的记忆里好像还有些影子。”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年长的教师则认为,“我们年龄大了,学习新东西比较困难,以前也有过好好学一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中使用的机会太少,又很难拿出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学了也就忘了。”从访谈记录的内容来分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种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面临的阻碍因素有所不同。年轻教师接受、掌握新技术比年长教师有优势,但是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方面显得心浮气躁。而年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性知识,比较容易领悟和理解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掌握新技术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3.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受访教师在内、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均表现出比较差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发展态度,以及较低的能力发展的自信心和动机水平。

对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言,内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观性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性因素,要依靠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只有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更新和提升,外部的设备、环境、机会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无论多么优质的外部条件都会成为摆设。

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见表2)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归根结底还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以革新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观念因素为前提,因此,革新观念因素自然也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并构成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原因是由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信息意识等观念因素和各种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等技术因素)是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是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此外,农村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也缺乏发展能力的自信心,更缺乏主动尝试探索的行动,也是形成阻滞的关键的主观因素。

2.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先化人,后化物”。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消解阻滞的突破口。

第二,农村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如通过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既有设备条件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第三,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发展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认识,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确立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五、结束语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局,其发展长期陷入阻滞必然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本研究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仅从农村教师自身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仍显不足,比如并没有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等,有待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2]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

[3]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

[4]赵兵川.山西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34-136.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师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nhancing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Capabili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UE Jicheng

(Huaiyin Advanced Vocational &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Improve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will promote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to achieve self-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vocational teacher achiev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to train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eachers with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apac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information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简单的定义是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在1989年提出的,它主要包括:能够判断需要的时间,并且了解怎么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在《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作了全面的描述。其中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学评价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核心技能。

教育部门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对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在全国职业学校实施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并且要求对上到校长,下到老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意见》要求,制订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依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关培训机构以及实践企事业,建成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并且建立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其中要重点加强职业院校信息主管的培养。每一所院校都要一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管行政领导、一名校园网络主管和一名高级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节。要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各地区院校要对在职人员组织学习、应用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为了积极响应与落实上级的精神,职业学校都对学校的网络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硬件和软件都紧跟时代步伐,但真正能让这些资源合理利用于教育教学的较少,造成不少的资源浪费。多数学校只注重平台搭建,对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重视不够。我校是部级重点中专校,学校很重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原有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策略存在着不少弊端。

(1)培训讲座过于单一,而讲座的内容无法与老师的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无法激发教师们对“信息探求”的兴趣。(2)后续培训不到位,在培训时,教师热情度本来就不是很高。培训结束后又没有进行强化训练,久而久之,教师对此又索然无味。(3)培训的教学方法不好,没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教师参与进来,没有让教师把 “学”、“做”、“用”结合起来。应该让教师在“做”中“学”,“学”中“用”,才能真正激发教师对信息技能的“渴望”。

因此,为了确实解决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我校提出对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进行研究。

通过前期对我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校作为信息化应用较早的学校,基本的信息素养已经不再是主要的技术应用障碍,所以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培训内容,对我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已经起不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影响,对于像我校现阶段的情况,已经基本解决了信息化专业知识能力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完成了技术扫盲的部分。所以现阶段需要及时更新对于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内容及方式方法。而怎样将教师已有的信息技术及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就涉及到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实施,这些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的薄弱环节。这也是在教师信息化发展道路上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

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主要以如何培养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培养教师信息化主要立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服务教师教学的目的需求,(下转第85页)(上接第83页)立足于教师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注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并且通过信息素养的提高来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模式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最佳途径。 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我们通常的培训模式,另外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模式。我们认为,应用模式是最适合当前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最佳模式,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那么我们所说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种应用模式的支撑性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这种模式作了很好的诠释。

教师的专业成长成果最显著的途径,就是着眼于教育问题的探索性的实践。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素养作为教学专业成长的一部分。它也是立足于教师着眼于解决自己实际问题而应用信息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研究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应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岗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素质结构及管理。(2)研究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意识及运用能力。(3)研究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师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求有创新之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的方案体系入手,同时研究出与我校护理、检验等专业相结合具有我校特色的一些信息化教学方法。

通过该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研究,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提升教师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同时,通过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将提高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进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我们也深信通过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建设能够在我校营造一个信息文化的氛围。在这种信息文化的背景下,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玲.教师信息化教学工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08-01.

[2] 张豪峰.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03-01.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8

关键词: 教师信息素养 认识 内容 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建立一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要素,信息化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信息素养最终体现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学实践是信息素养的职业体现,作为一种职业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未来教师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

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的主观需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和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快速接收新知识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习,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教学。只有具备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1]

但是,面对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广大教师还缺乏应有的准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学领域中重大变革的意义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教师不可能游离于信息化教学进程之外,信息化教学也不能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是所有教师无法回避的事实。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角色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组织者。只有摒弃旧的教育思想,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师要了解教学信息资源中的硬件环境、软件支持系统及公共系统资源和特色系统资源;掌握文字录入技术及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会在数字信息资源中检索与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并进行信息资源的重组。[2]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信息化教学的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界面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教学资源,掌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从而充分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地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此外,教师还要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只有具备教学评价能力的教师,才会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授课质量;才会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如何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呢?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呢?这些问题是在信息时代的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队伍是推进教学信息化的主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培训,势在必行。培训要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知识结构,培养和强化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目的。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3]

首先,要创建快捷、方便的教学信息化环境,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建设。其次,要分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对参加培训的教师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教师现有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院校现有资源状况,确定细致的、分层次的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培训一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重点支持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起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项目和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二要循序渐进,注重应用,重视对教师信息意识及获取和创造性地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坚持以掌握知识为方向,以能力培养为原则,以熟练运用为目的,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讨。培训的重点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在培训中,授课教师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培训活动当中,引导培养教师把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作反思的靶子,找出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给培训教师切身、直观的现场感受,形成改进教学的新设想。

当前,信息化已经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要在院校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普及和应用,组建一只信息素养高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了适应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把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人才观,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在信息化教学中实现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永林,尹瑜新,方华.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教育[J].中国军事教育,2007,(4):13-15.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9

关键词: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生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1]。我国的王吉庆教授在他的《信息素养论》中对信息素养有这样一段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

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只是简单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对信息意识、态度层面和运用信息创新能力层面较为忽视,甚至针对如何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也关注甚少。面对当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堪忧的现状,不少教学研究专家与教师为此进行了理论层面与实践方面的种种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我国从2000年底起,教育部就开始倡议在我国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计划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从而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3]。

一、加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1.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展的迫切要求

人类正步入一个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为此,目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及其培养的问题相继被各国教育界当作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立足。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适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尤其要重视并加强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点就是将培养和发展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就教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懂得需要何种信息、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因此教育界应对各个层次、各阶段的教育活动都要通过改革,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信息素养

我国的教育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同时也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高级认知技能的同时也为他们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给人才不断创新提供机会。

二、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中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特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采用演示、游戏等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可以通过举行电脑绘画、网页、电脑小报制作等竞赛活动,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我们应改革目前“考试”这种单一形式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落实到每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之中,将创新精神渗透贯穿其中,提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的新思路、新问题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激活思维、追求真理,又给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环境。对于调动学生的信息能力、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勇于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

2.注重学科整合,培育信息氛围

学科整合应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例如,学了网上搜索信息,却不知道用它去查一下中考资料。既然叫整合,就应该在上课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不然就跟计算机辅助教学没什么区别[4]。

为了培育信息化氛围,学校可以为学生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比赛和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等为主要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学校还可以建立网上学习研究中心,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网上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技能,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复、经常地练习、巩固,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严格控制好老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时间,一定要改革死板的教学方式,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周六兴趣小组等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因此,教师自己必须利用工作之余有计划地不断进修、自学,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以增加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也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对日常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学术讨论会,帮助教师掌握了解信息的处理过程,熟悉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5]。

参考文献:

[1]王旭卿.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0(3):7-8.

[2]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6-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Z],2000.

[4]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29-31.

信息化教学的要素篇10

那么目前,我院教员的信息化素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经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意识不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事业的渗透,教员对自身信息化素养也越来越重视,但在日常的工作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些教员愿意以旧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具备应有的信息化意识。尤其是学院外场课专业种类繁多,相当一部分外场专业课程的教员,还是持有老的思想观念,认为外场课和信息技术手段无关,只要个人单兵业务素质过硬就能上好课,不愿意使用信息化手段,甚至是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更不用说花时间学习了。

二、信息化能力还比较欠缺。在学院的教员队伍当中,年龄偏高的教员数量占有一定比例,他们中有一小部分人,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信息化知识,因而信息化意识相当淡薄,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以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能使用的信息化能力就是通过计算机浏览网页,不会用信息化手段帮助自身工作;作为主干力量的中青年教师有着相对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但除了在参加比赛时会充分利用到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精力的不足,还是以传统的,或较简单的信息化手段为主。

三、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部分教员觉得所谓的信息化素养就是只要使用多媒体就行了,上课时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手段,一堂课往往是一个PPT放映到底,和学员交流变少,不组织启发式的讨论课,而且,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无法播放多媒体课件就不知道如何上课。

四、硬件设备制约了教员信息化素养的提高。由于我院整体信息化硬件水平还不是特别高,不能为教员提供优越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导致一些教员感觉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准备过程十分麻烦,降低了教员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热情,这也是教员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受到限制。

针对以上学院教员信息化素养发展的现状,在此提出几点改进提升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我院教员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一个开拓思维的引导作用

一、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意识的培养。当前,教育信息化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员能不能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对于学院教员而言,关键在于教员能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即如何实现信息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有效结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授课质量,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学院教员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应当紧紧围绕这个目的,开展组织、实施、评价和考核工作,树立以提升教员信息化教学水平为中心的观念,不断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拓展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二、做好教员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员不可缺少的职业技能,这一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员信息素质的高低。因此,学院应该结合学院与教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教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全员参与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学院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手段。针对教员队伍中信息素养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有高有低的现实情况,学院也可以培训中青年教员为突破口,重点培训,在通过帮带传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全体教员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三、以信息化手段整合课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教员要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要把培养教员的信息素质的重心放到探索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

四、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要把提升教员信息化素养落到实处,既要有硬性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又要有软的政策加以鼓励。因此,学院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做到负责有专人、培训有记录、后续有跟踪、工作有成效、经费有保障、考核有依据、激励有政策。特别是要把教员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晋升、评优等工作挂钩,充分调动教员的积极主动性,以保证教员信息化素养的提高。

五、营造有利于教员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良好氛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员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要求,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为此,学院应该积极更新学院的硬件设备,加强学院的网络建设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制定制定相应的激励手段和保障措施鼓励教员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有利于教员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良好氛围。如,给每位教员配备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要求教员使用计算机进行教案、课件、试卷、教学总结。论文等的编辑,并将这些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