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装设计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4-01-03 17:52:02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1

要讲何为设计,我们就以最简单的定义去理解它:个人生活上,设计可满足自己物欲的需要,借着视觉的满足、产品的包装及效用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在社会上,设计的存在可表现出社会资源的丰盛,让民众感受到美、效率及科技快速的发展。

设计创造由概念至数据搜集到物料选取再到草图制作直至制版等,无不是“取舍”的过程;艺术创造就是将一个美学概念以商品形式展现出来,它带有文化及商业价值。艺术创造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设计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设计的角度来阐述笔者心中所认为的艺术创造。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的研究生,笔者对时装“爱恨交织”,恨的原因是时装有别于其他设计,它可以很实用但也可虚浮、美但不恒久。但它最大的内在作用是,要做好的设计我们就要放眼世界涉猎不同视野。下面将从笔者个人的毕业设计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艺术创造的大概过程。学习的过程即模仿的过程,要在创作和制作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同时,坚持原创及积极借鉴萌生创作概念,创造出一系列完整的极具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作品。

服装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寻找创作灵感、确定设计概念、资料搜集、确定主题、营造氛围、设计图稿、修改制作这几大部分。

1 创作灵感

任何创作讲求灵感,时装设计亦然。灵感的寻求通常在不同范畴,例如,时事、艺术、小说、电影、哲学等。当然时装本身也有大量资源去发掘灵感。投身时尚业的人讲求实际,创作灵感多直接从时装史、服饰细节、不同年代风格或现有品牌去寻找新设计方向。

2 设计概念

在设计过程上,有了灵感便需“讲故事”,这故事蓝本便是概念的骨架,亦可说是设计师的创作灵魂,贯穿整个创作系列过程的意念。笔者的毕设作品《墨代金属》,此系列服装是以汽车工业为灵感,以工业设计的理念进行创作,意在表达汽车工业、金属动力,机械与艺术、刚硬与人体曲线之柔美的结合。其灵感直接来源于中国汽车业发展迅速、方兴未艾,旨在利用汽车的刚性和流线型表达服装特色,实现“跨界融合”的设计理念来作为设计者表达服装的想法。

3 资料搜集

没有数据搜集,设计师便不能系统的塑造他们的时装系列。时装设计师并不只是涂鸦几笔就当作是完成设计做成衣服。有系统的设计师应根据概念搜集相关资料,以草图本记载有关图片,也可以是文字、实物或拍照,最后可根据以上数据以手绘草图及衣饰细节表现个人构思。

4 气氛

当设计师掌握了主题,构思了他们心目中的“缪斯”或概念时,下一步就是营造气氛。整个时装系列是根据气氛而创造;这故事的气氛可以是浪漫、也可以是优雅……视乎设计师想创造什么故事及迎合哪一类顾客的需要。

5 设计图稿

当做好了以上的所有部分,接下来就到了至关重要的草图部分,图稿大多不是一遍成功,而是要经过多次与自己、与社会的沟通与斗争最后修改直到最终效果的呈现。在设计的过程中,又有款式、廓形、颜色、结构、面料等多方面的考虑。笔者的毕业设计从开始设计到设计图稿的完成经历了近三个月的时间,这期间笔者一次次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与讨论直到最终效果图的完成。

6 服装制作

在制作准备及过程中,材料是设计的重点和载体,在选择制作材料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在材料的购买与制作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冲突,买到的材料在制作时如不能表达原创的意图,则要另寻更换材料。由于材料与表达之间的差异使笔者在不断否定和追求中前行。制作中必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墨代金属》这一系列服装材料比较特殊,使用PVC材料,由于材料表面镀有光泽感金属层,在缝纫机缝纫时总会磨损,进行研究后最终在PVC表面铺上一层透明薄膜这样机针走过之后把薄膜撕掉即可。这是一个在创作中不断需要磨合改变的过程,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达到材料与创作、艺术与科技的平衡融合。

在一系列作品制作完成之后,还有化妆、造型、摄影、T台展示等部分需要完善只有做好以上这些,一次对于服装的艺术创作才算真正的完成。

历时四个月终于克服一切困难高质量完成毕设并上交了棚拍作品,使其每个作品都呈现最佳状态及效果,并成功入选参加北京大学生时装周。通过从设计到制作的过程,使笔者对色彩、形态延伸、支撑结构运用等都有了深刻认知和提升。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2

解构主义最早出现于建筑设计上,因此在20世纪80年的建筑风格上出现了不同的造型效果,比如立体形态与平面形态的结合,运用一些破坏、扭曲等处理手法达到耳目一新的设计效果,如盖里的跳舞的房子。艺术家利用这种分解的概念,将原有的形态打破,而后进行重组、叠加,在不破坏原有秩序的前提下重视局部的表现,创造出一种神秘的不确定感。解构主义是一种前卫的、时尚的服装风格,始终保持着在世界范围内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并且将设计理念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将解构的特点融入到服装设计理念当中展现出不一样的设计特点。作为服装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色彩、款式和面料,同样可以从解构的理念入手对三个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新。

在服装造型当中色彩能够美化人体形象。色彩的解构与重组要在对色彩理论知识熟知的前提下进行色彩设计。将原有的色彩提取后再创造,运用色彩对人心理刺激反应的原理,将其更加概括抽象,在艺术作品当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以及更为广阔的色彩世界。服装的风格是一种审美特征和审美认知,并且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服装的结构主义风格是以人的主体为造型基础,从而强调其造型的比例、层次以及立体感。解构主义则是将构成服装造型的基本元素进行分离、组合形成独特的轮廓特征。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对社会学、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有着“面料魔术师”之称的三宅一生,提倡没有结构的设计模式。1992年三宅一生推出其代表作品褶皱系列,将整体的面料打散把东方传统的平面构成的概念运用到服装造型当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1997年川久保玲的春季会名为DressMeetBody,将服装与人体合二为一,把服装当中的零部件进行重组排列,将口袋的造型颠倒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不平衡感。凯洛林里诺滋米尔布克对解构主义时装解释说:“解构主义时装,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身体与服装之间所保留的空间。他们的服装,应用了多样化的方法,配合多样化的创意,顺着身体的曲线设计。”

解构主义最初是以东方的设计思维为基础,以和谐为设计根本所创造出来的二次空间。它打破了传统对服装结构的设计,除了突显服装的层次以外更加注重人体的舒适感。并且给穿着者一定的主动权,由穿着者来感悟和展现服装的设计理念。解构看似无形,但是又疏而不散这同时又和东方的玄学文化像通,展现出来其神奇的魅力。解构将服装设计带入一个充满活力的风格当中,他将设计语言与禅宗文化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运用打散、分割、组合将服装的各个结构进行再设计,将服装本体与穿着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语言。解构主义在当今服装设计当中更加具有吸引性。一件服装早已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结构状态,经过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手法,将解构的理念展现出来。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3

关键词:绿色环保;发展趋势;有机设计;再生设计;慢速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下,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引发了绿色科技革命,扩大了绿色消费市场。与此同时,也给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即生态时尚。众所周知,服装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工业废水排放后对土地、水产生的严重污染问题,影响我们甚至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这种影响是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的。为了解决服装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推动服装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进行服装设计改革,走绿色环保的设计道路,这样才能实现低碳发展,适应可持续发展。

1 绿色环保下的绿色服装设计理念

1.1 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绿色服装设计是一种基于绿色环保提出的一种服装设计理念,它产生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影响巨大。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现代化发展规模、速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然而,由于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许多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反过来制约社会文明发展。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保护自然环境,提出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绿色环保思想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在可持续发展科学观念指导下逐步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了一种基于绿色环保的全新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催生了绿色服装设计理念。服装产业被列为“夕阳产业”,主要原因在于服装生产对自然环境有着很大依赖,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影响环境质量,并且对人体健康有威胁。为了改进这一现状,将服装产业从“夕阳产业”中脱离出来,以环保、健康、节能、舒适为核心的绿色设计理念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服装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1.2 绿色服装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

绿色服装设计,是一种贯穿于服装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种绿色环保设计理念,符合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这种设计理念以服装设计为基本目标,以环保、健康、节能、舒适为基本要求,注重服装的环保属性,讲究艺术与技术、环境与社会、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平衡。在不危害自然环境的条件下,通过设计来呈现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功能价值的现代服装,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具备美观、得体等特点,符合大众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绿色服装设计具备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内涵。进行绿色服装设计,不仅要注重美观、时尚等元素,还要融入健康、自然等元素,每一个环节都要以环境为核心,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绿色服装设计的特点

(1)节约资源。绿色环保是绿色服装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一前提条件下,绿色设计贯穿于服装的整个生命周期,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服装销售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多应用环保材料,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2)回收再利用。这一点是针对服装面料提出的。在绿色服装设计理念下,服装生产所使用的面料都应是环保型的,淘汰后可以在自然环境下降解,而且不污染环境。此外,淘汰后的服装可以回收再利用,制作其他产品或产生其他用途,如制作成包装袋、工艺品。

(3)使用健康。使用健康是绿色服装设计的基本特点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绿色环保的设计要求,更是为了符合服装设计的人性化发展需要。为了服装使用者的健康,进行服装设计时,选择的面料应是环保的,尽可能少使用化学染料制成的染布,以免对使用者的健康产生威胁。

2 绿色环保下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

绿色服装设计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服装设计理念之一,也是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引发了服装设计思维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设计方法,它要求设计者在服装设计活动中充分考虑整个服装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益,缓解甚至解决服装产业现有的一些环境问题。一方面,满足环保、健康、节能、舒适等要求;另一方面,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设计出新时代的服装产品。

2.1 有机设计

有机作为一个概念,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另一个是哲学意义上的有机哲学。在生物学上,有机体被定义为一个生命体,能够生长和繁殖;在有机哲学上,有机具备结合、增加的含义。综合以上两种解释,对有机设计概念进行界定,即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创造出能与自然环境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设计行为。从根本上讲,有机设计形成与发展的契机是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机产品在食品行业大规模发展,让人们对有机产品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这对认识有机服饰是有益处的。某种意义上看,有机食品对有机服装的出现及内涵理解是有影响的。有机服装,指的是在一定生产标准下生产制作的服装产品,主要材料是有机原料,整个生产制作过程倾向于环境友好型。简单地说,就是使用有机原料生产制作有机服装产品,且过程中不使用有害于环境的化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其中,在有机原料生产过程中,坚决不使用化学肥料、污水等生产要素,以免危害环境。由此可见,有机设计是一种在一定限制条件下进行的服装设计,其中的限制条件是有机原料和益于环境的生产工艺。

在有机设计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服装设计方法,即有机代替法。这一种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个是有机化的过程,另一个是代替的过程。在有机化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有目的、刻意地选择已有的一切有机要素,如有机面料、色彩等,设计主动环保型服装产品。用这种理念和方法设计出来的服装,其对环境的影响几乎接近于“零”,是非常具备环境效益的一类服装产品。在代替过程中,设计师可以用现有的环保型设计元素来代替那些不是环境友好型的设计要素,如取代对环境有影响的染色工艺等。经过以上两个过程,可以得到适合于环境的有机服装。无论怎样,在有机设计中,始终将服装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宗旨,跳出传统的设计框架,探索出不同以往的全新设计步骤。同传统的服装设计相比,有机设计多了对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的环节,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科学的论证评估,发掘设计中影响环境健康的不足,然后提出完善措施,再评估、再完善,直至利于环境健康,从而完成有机服装设计。

有机设计将服装设计看成了一个能够创造生命力的过程,是一种可持续设计,与当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相适应的,考虑到了服装设计整个过程的环保能力,利于保护自然,创造了具有环保价值的服装产品。例如,在服装面料设计中使用有机面料,代替传统的对环境、使用者健康有影响的面料,在保证服装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环保价值。

2.2 再生设计

这一种服装设计发展的基础是再生思想,共包含三层含义,分别是回收、再生、减少。具体来说,就是在新产品生产中运用已经使用过的材料,从而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燃烧、掩埋等行为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保护土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所以,基于再生设计产生的服装产品,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利于保护环境。特别是服装产业对天然纺织物的消耗量是巨大的,通过再生设计,能明显提高天然纺织物等的重复利用率,资源节约优势十分强大。

服装产品是一类有一定再生能力的产品种类,其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人们自然想寻求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来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而再生设计成了一种好的选择。通过再生设计,充分发挥服装产品的再生能力,减少天然纺织物消耗,减少服装产品生产、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压力,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对服装产品进行再生设计,可以采用循环再制法,主要包括回收、分解、整合三个环节。具体是:将回收回来的破旧服装产品看成是同一个废弃整体,对其进行分解,从中提炼出可以再次利用的有价值部分,然后进行整合,将这些可用部分组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从而产生新的服装产品。这一过程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服装产品的再生能力,将服装产品的二次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一种适合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服装设计思想和方法。有的人认为,利用回收后的破旧服装进行新产品设计,与设计艺术提倡的创新思想相悖,实则不然。在再生设计下,重复利用的是服装原料的功能和价值,不是旧有的形式,这一方面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的二次设计,仍具备强大的创新价值,符合服装设计未来的发展需求。

2.3 慢速设计

进入21世纪后,在服装产业内兴起了一股快速时尚风,引起了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推动了服装产品消费,甚至产生了过度消费的问题,以至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这样的快速时尚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服装设计思维,将服装产品变成了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工具,使得服装设计领域盲目模仿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降低了服装产品的质量,也对高级成衣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在快速时尚下,服装产品价格逐渐下降,一些高级成衣品牌为了适应服装产品快速生产的周期,不得不缩短设计周期,推出一些售价比较低的产品。正所谓,厚积薄发,若没有积累坚实的艺术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出来的服装产品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可能性较低,必然被快速丢弃,加大了自然环境的降解压力。服装产品设计周期的缩短,从侧面表明服装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人们丢弃服装产品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服装废弃物,无论是燃烧还是掩埋,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压力。从另一个方面看,随着服装产品设计周期的缩短,消耗的天然纺织物规模随之增加,无形中增加了资源消耗。为此,应在服装设计中提倡慢速设计,延长服装产品设计周期,降低腐蚀丢弃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服装产品质量,推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服装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天然纺织物消耗,节约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3 结语

绿色服装设计是绿色环保下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可持续发展观和低碳经济模式相适应,是一种在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和使用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减少服装产品生产、消费等环节对环境影响的设计理念。在这一种设计思想影响下,服装设计将朝着有机设计、再生设计、慢速设计等方向发展,这是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4

摘要:服装作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实用品,早已脱离了御寒蔽体的范畴,它不仅能反映出穿着者的个性爱好,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交流越来越频繁,服装由原先的地域化局限性逐步走向一个开阔的发展空间,巴黎时尚会各大秀场的时装,隔天就会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的时尚精品店当中。在这种快速消费的现代化当中,人们追求个性的潮流逐渐成为服装设计师设计作品的发展趋势。因此从服装的结构入手,将解构的艺术理念融入其中,展现给穿着者与观看者不一样的感官体验。正是服装设计师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 服装设计;解构;潮流

解构一词的出现与二十世纪,它的出现与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它是一种反传统的观念同时又是人类进步的文明表现。解构主义者称没有结构是一成不变固定静止的,任何作品都是由一种开放的状态形成的。德里达认为,解构并不是简单的颠倒原有的位置,关键在于其认定不同物体之间仅有一些微小差别,而没有优劣的等级秩序,不同物体同时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同时又是对原有事物按照新的逻辑关系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

解构主义最早出现于建筑设计上,因此在20世纪80年的建筑风格上出现了不同的造型效果,比如立体形态与平面形态的结合,运用一些破坏、扭曲等处理手法达到耳目一新的设计效果,如盖里的跳舞的房子。艺术家利用这种分解的概念,将原有的形态打破,而后进行重组、叠加,在不破坏原有秩序的前提下重视局部的表现,创造出一种神秘的不确定感。

解构主义是一种前卫的、时尚的服装风格,始终保持着在世界范围内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并且将设计理念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将解构的特点融入到服装设计理念当中展现出不一样的设计特点。作为服装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色彩、款式和面料,同样可以从解构的理念入手对三个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新。

在服装造型当中色彩能够美化人体形象。色彩的解构与重组要在对色彩理论知识熟知的前提下进行色彩设计。将原有的色彩提取后再创造,运用色彩对人心理刺激反应的原理,将其更加概括抽象,在艺术作品当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以及更为广阔的色彩世界。

服装的风格是一种审美特征和审美认知,并且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服装的结构主义风格是以人的主体为造型基础,从而强调其造型的比例、层次以及立体感。解构主义则是将构成服装造型的基本元素进行分离、组合形成独特的轮廓特征。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对社会学、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有着“面料魔术师”之称的三宅一生,提倡没有结构的设计模式。1992年三宅一生推出其代表作品褶皱系列,将整体的面料打散把东方传统的平面构成的概念运用到服装造型当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1997年川久保玲的春季会名为Dress Meet Body,将服装与人体合二为一,把服装当中的零部件进行重组排列,将口袋的造型颠倒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不平衡感。

凯洛林・里诺滋・米尔布克对解构主义时装解释说:“解构主义时装,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身体与服装之间所保留的空间。他们的服装,应用了多样化的方法,配合多样化的创意,顺着身体的曲线设计。”

解构主义最初是以东方的设计思维为基础,以和谐为设计根本所创造出来的二次空间。它打破了传统对服装结构的设计,除了突显服装的层次以外更加注重人体的舒适感。并且给穿着者一定的主动权,由穿着者来感悟和展现服装的设计理念。解构看似无形,但是又疏而不散这同时又和东方的玄学文化像通,展现出来其神奇的魅力。

解构将服装设计带入一个充满活力的风格当中,他将设计语言与禅宗文化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运用打散、分割、组合将服装的各个结构进行再设计,将服装本体与穿着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语言。解构主义在当今服装设计当中更加具有吸引性。一件服装早已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结构状态,经过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手法,将解构的理念展现出来。它是一种充满个性的风格状态,将原有的严谨的服装解构打破,从复杂多变的视角入手使服装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张力。这种理念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设计师从不同的角度对整体的服装进行大胆的改造,将原有的部位重新整合分解从而得出新的造型结构。用截然不同的视角来诠释服装的意义与状态。

作为服装设计元素之一的面料,在创作过程中同样可以融入解构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面料的更新层出不穷。大量的新型材料的应用更是将服装的可视性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同样是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其面料便是最先打入国际舞台的时装艺术品。在服装设计的过程当中他总是致力于研究超前的服装作品,注重面料的选择与更新。在他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前卫的设计概念,比如用一片面料裁剪出来的服装,以及“褶皱”系列,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将服装的整体造型带入一个全新的篇章。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5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学生在面试时能画出非常漂亮的效果图,但如果让学生将作品做出来,看看实际效果如何,学生就慌了,因为他在画效果图时根本就没有深入考虑过服装的结构,没想过如何去打版,更没想过服装的细节处理,如材质的选择、纽扣的选配、工艺如何处理等等这些直接影响服装成品效果的细节。更可笑的是一些学生在做设计图时,甚至根本都没想到后片的设计,更谈不上前后片该如何连片。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

往往这些学生认为服装设计师就是只要坐在办公桌前,画画设计稿就可以了,却不知亲身实践方能得出真知,在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有不断进步的后劲。想必设计系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用笔思考”和“用手思考”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展示的是时装之美,而不仅仅是灵感和概念。

目前很多服装院校在专业教学时,将怎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当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而在这样的教学下,多数学生就会认为服装效果图画好了,就等于学到了服装设计的本领,把服装设计等同于艺术绘画,在本质上丢掉了服装设计的内涵。

如今各家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却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我们的设计应服务于服装市场,在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时装画是创意与灵感的记录,着装效果图是穿着效果的目标演算,款式图是结构方式与比例关系的规划,这些都谈不上完整的设计。设计一词的定义应是:“将有目的的创意意图有形地表现出来”。那么服装的最终“形”是什么?是可穿在人体身上的服装,而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效果图。

将设计等同于元素的叠加,设计作品缺乏生命力

设计是一种创造,但不是发明,不是从无到有,更不是众多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改良与创新。要想对前人的东西进行改良,首先就必须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服饰,它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与深厚的华夏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前人优秀的设计中提取元素进行服装的再设计,这种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并融合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充分运用美学原理,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然而目前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对民族服饰文化一知半解——一说起民族元素就想到了立领、滚边、大襟、对襟、盘扣、开衩及中国结饰龙凤纹样,一说起民族服装设计都以为是只要将原汁原昧的民族服装原封不动地照搬到T台上,难以贯人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服装设计,只是满足于将元素单纯地加以复制粘贴,缺乏艺术生命。优秀的设计绝不是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学会将这些经典揉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并予以这些元素新的包装和诠释。

在设计过程中应在“元素”的选择上下足功课,多方面寻找,不仅仅是服饰上,可以是家具、器物、图案、植被、建筑、歌舞、音乐、居住环境……等等:从古老及现代的象征符号中寻找独特的个性,真正认识这些符号的寓意,也可以从当今的优秀服装设计中提取。将这些元素结合,重新演绎,创作出焕然一新的时尚服饰,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过于夸大服装的艺术表现,忽视了服装的市场可行性

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一个现状:学生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屡屡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学生在设计中出现了一味追求远离服装本质。带有幻想主义色彩思想的服装。这些参赛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片面地强调了服装的艺术个性,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校的教师和学生通常表现出对大牌设计师的崇拜,对权威预测机构的迷信,而消费者的需求和对服装的再设计通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我们应该知道信息的专业来源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最近的设计理念,设计作品中体现时尚感,紧跟国际潮流,而信息的非专业来源则可以使学生了解大众的需求和审美取向,使设计更理性化,更市场化。两种信息来源同样重要,不可偏颇,各有优势。来自专业领域的信息具有前瞻性、权威指导性,而来自大众领域的信息具有直观性,完全以消费者的反映来评定作品的成败。我们设计的作品既然是商品,不容忽略的也应该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定。

设计要不断创新,但不是变得内容越丰富越有“设计”,更不是变得越离谱越好。设计,应有明确的目的,要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为了卖弄、炫耀某种技能,不能“为设计而设计”。设计要追求“美”,讲究“艺术性”,但更讲究“用”,它是有限定条件的,是一种有“甲方市场”(社会需求)的“命题创作”,不是随心所欲的个人情感宣泄。因此一个好的设计一定是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的设计,比如功能问题(使穿着者更加便捷),也可能是美的问题(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等等,所以设计的评价在于市场。众所周知,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只有在不断设计出新款式、新花样,走在潮流前面的同时,了解并尊重消费者的意向,设计出的作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6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4-03

服装不仅是御寒保暖的穿戴物,也是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表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中国服装产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门类和产业链,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出口国,服装教育也在国内高校中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的萎缩和消费者的成熟,中国的服装产业正经历痛苦的缩减和转型升级,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隶属服装造型、结构、工艺三大设计之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国内高校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间的重要承接,它承担着服装高品质艺术表现和技术实现的双重重任。服装结构研究,服装内外造型的结构组成,块面分割,形状与尺度吻合,服装与人体、内外层服装间的空间配置等等,是服装内在质量和气质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服装产业发展,改变服装设计毕业生纸上谈兵与设计平庸的状况,变服装“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变“服装出口大国”为“服装强国”,服装结构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最初由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派生转化而得,以感性思维为主,从而形成了重艺术轻技术、重大赛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和现象。后来,纺织类院校有了工程类服装专业教育,以理性思维为主,虽重工程技术但又缺乏足够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相互割裂,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都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分离,造成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欠缺,毕业生转行普遍,服装产业发展和高教发展遭遇瓶颈。

近年来,随着中外服装教育的交流,面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割裂艺术与技术教育、分离课堂与市场所带来的弊端,着手调整教学计划,分别加重技术或艺术课程份量;我国成立了服装技术委员会,重新修改服装赛事的评判标准,但固守旧观念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衔接不够完善。《服装结构设计》是涵盖人体工学、美学、材料学、工艺学、心理学等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学习任务重、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转化理解困难,实际运用更是变化多端:有感性的艺术造型转化成抽象的数据,又有严谨的数据组合与形状吻合,还有随心所欲的线条分布,除满足款式造型、人体活动之外,随着消费人群体型、个性需求、面料特征、加工工艺种类、加工工艺水平的变化,服装结构设计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要学会随时切换理性和感性的思维,自由游走于美好的艺术造型和枯燥的数据之间,生动的情感流动和一丝不苟的结构设计制图完美结合,这可非一蹴而就的。

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的问题有:1.学时普遍较少,不能深入、系统地教授服装结构知识和运用,尤其是实践时间得不到保证;2.同一时间开设的课程太多、课时太满,学生没有足够消化和实践的时间;3.结构类课程和相关工艺、立裁等课程开设的时间、教师安排不合理,课程间建立的有效联系较少;4.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没有建立清晰的结构设计思想,教学系统性不强,内在逻辑不清,原理讲解不透彻,实际灵活应用操作性差。不同课程的老师沟通较少,课程衔接有问题。

(三)服装结构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单纯的黑板演示或图书扫描投影讲解,已远远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习惯,单纯的手工制版也不能满足现代服装产业的需要,现代教学手段和服装CAD辅助设计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改进不足。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制图不严谨,实践能力弱。艺术类的学生在这方面更突出,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服装结构理解困难、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没耐性且不够严谨,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切换的不适应,仅达到依样画葫芦的程度,实际变化能力远远不足。

(五)教师缺乏产业工作经历、工程能力不强,或艺术造型能力弱。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不少艺术设计教师服装结构知识不足,无法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又使其不愿钻研服装结构,这无形中误导学生、形成恶性循环;教师缺少产业工作的经验,对于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把握不足、有限的制图范例,解决不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工程系列化生产的要求;有的教师艺术造型能力不强,缺乏结构设计的意识,授课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制图,死板生硬,线条没有艺术灵性,更谈不上设计,将结构课程上成纯粹的技术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易造成艺术类学生厌学,不利于学生完整设计意识的建立;甚至抱着老化的比例成衣经验方法,不学习改进,离以人为本、以人体为中心的结构设计思想渐行渐远。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走艺术与技术结合、舞台和市场并重的道路。

服装结构设计是款式造型创意和气质得以完美体现的关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也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和保证,服装款式、结构和工艺设计三结合,服装设计教学才有质的飞跃。时装史上著名的设计大师巴兰夏加、阿玛尼、维奥尼特、三宅一生等无一不是技艺精湛的结构设计大师,风头很劲的约翰・加里亚诺等大牌前卫设计师也对结构设计有着深刻的理解:阿玛尼深受欢迎的灰色调高级时装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造型设计,难以模仿的结构设计充分展示了优雅气质,含蓄而丰富;巴兰夏加对结构设计的深入理解和对造型的苛求,人们对他的服装设计印象深刻,美丽的领肩部造型成为其标志;维奥尼特则是造型设计精益求精,结构设计技艺炉火纯青,著名的斜裁更是造就了轻盈灵动的天仙般的动人衣饰;三宅一生的褶皱设计、矩形裁剪方法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约翰・加利亚诺惊人的鬼才设计,在深入理解结构之上的“解构主义”手法是其拿手好戏。中国的大批设计师浮在款式设计的表面,绘画效果图但不能深入结构设计的内部,是设计受限的重要原因,也导致其服装成品走样、气质感弱,不能满足日益成熟的市场需要,从结构着手的服装创意设计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观念的转变正是行动转变的前提。

(二)调整《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和课程衔接。

1.调整课时,保证较系统深入展开课程教学的时间。同时段开设适量课程,以满足学生集中精力消化和实践。系统讲解、操作演示、效果展示是在课堂上进行,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实践、市场调查更多是安排在课后进行。艺术类学生习惯感性思维,个性活跃张扬,要学好更强调理性思维的服装结构设计,学会严谨、工整、蕴含美的造型的结构制图,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亲手设计实践,这样才符合其思维和学习习惯,保障学习效果。

2.建立课程群,认真研究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授课教师。建立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包括《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纸样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针织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工业制版与纸样放缩》等,安排好先后顺序、由浅入深、交替循环、螺旋上升。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等为前续课程;服装结构、工艺课程衔接上要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同一教师授课可保证课程教学的连贯、系统与高效;服装结构平面裁剪、立体裁剪、CAD教学安排要注意内在逻辑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深化,可安排在相邻的时间段开课,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尤其重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服装款式造型、结构、工艺设计课程可分解成由浅易到深难2~3个阶段,各阶段依次搭配组合安排在2~3个学期里开课。有足够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学校可合并课程,安排模块化教学,与国际接轨。

服装结构教学内容要成系统,并涵盖主要的服装结构类型,如半身裙、裤、连衣裙、衬衫、套装、大衣等,不同类别服装选择典型的3~5种结构进行分析,变化较多且难度较大的领、袖、衣身等作专题讲授。基于利于接受有吸引力,在介绍人体特征、姿态和测量之后,可从具体服装引入结构设计而非孤立的结构设计教学。需要学生明确,服装设计效果图不是服装设计的结束,而仅是开始,面料设计、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乃至服装成品、服饰配套设计、展示设计,构成一个完整并逐渐深入的设计过程,服装设计师作为设计的灵魂人物需要用心控制整个过程,为最终的服装效果负责。虽然在现代服装设计公司和企业中,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人负责,但服装设计师仍需对各环节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他的设计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浮在设计表面,设计意图传递很困难或设计的服装根本无法实现。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内容繁多,涉及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交替,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难度较大,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理解,自主地深入学习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是重要的催化剂。教学方式可利用讲授、立裁示范、制图示范、讨论、指导实验、单独辅导、答疑、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实践等。教学手段可灵活利用黑板、白纸、多媒体、人体模特、服装样品、网络课程等,详细的制图步骤、精确的尺寸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思维的流动,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带着深刻的穿透力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教学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结构分析理解、工艺实现、根本原则、基本原理、变化方法缺一不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启发和传递最为重要。

1.利用黑板和墙上白纸手工制图进行教学,便于演示制图的步骤、讲解基本原理、呈现制图规范,初学者易接受,对其起步和夯实基础有重要意义。

2.利用白纸桌面制图演示,结构细节,曲线的微妙变化,线条的灵活性、弹性、感彩等一览无遗;精确的尺寸曲率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制图的思维和操作过程等,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往往有着最深的穿透力。

3.利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尤为直观明了,对于体型特征的把握,服装与人体空间控制,服装在人体表面的浮量处理等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而“理解”是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中最关键、最根本的。

4.利用服装样品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课程之前很少从结构、工艺角度仔细查看服装,很多结构的形式、工艺的手法,如果仅仅进行语言叙述,学生容易觉得很陌生。有了服装样品就方便了,熟悉服装的特征,测量服装尺寸,观察分析服装的结构、工艺,感受服装松量的配置,理解结构的变化等,更易懂并印象深刻。

5.通过多媒体演示著名品牌和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分析其结构设计,点评结构设计在其塑造和实现造型中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结构设计的魅力和重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好奇心;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在展示不同结构对应的服装效果,服装平面制图的立体转化,结构原理实际应用的分步展示,某种结构手法获得的丰富款式实例展示,概念、数据表格、体态动态分析,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结构制图转化成一系列版样等等很方便,效率高且效果好。

6.加强服装CAD学习,强化电脑打版有别于手工打版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服装结构的理解最为重要和关键。服装CAD的应用在设计速度、精度、正确率、修正、存储、调用和管理方面都具有传统设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给产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未来设计师的必由之路。

7.实际的操作通常会让艺术类学生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平面和立体裁剪结合实验,亲身体验服装结构的原理,总结松量的放置,学习结构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艺术的造型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数据上等,学生平面制图与立体造型间转化能力由此获得提升,逐渐适应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的切换,服装设计立体的思维习惯亦可逐渐养成。实践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的忍耐力,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四)明确艺工结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调动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能力。

综合性项目设计实践,让学生自行设计款式、结构、工艺,绘制成套款式平面图和结构制图,并通过假缝进行调整和效果检验,兴趣和成就感也可由此引发。课题研究则可对重要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省道的转移和消除应用,同款式但不同造型的服装结构制图,结构类似不同款式的结构制图等,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如何寻找处理结构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灵活处理结构问题的能力。工作室制、开放实验室也是保障学生实践的好手段。总之实践使学生加深结构造型理解,提升设计兴趣,重视运用结构知识为设计的深入和款式造型的实现服务,享受结构设计的乐趣。

服装人才网上招聘数据显示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设计类高级人才:具备艺术和工程技术素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兼备,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之下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结合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更早接触社会目标人群,面向市场需求。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艺术理论、艺术造型和工程技术能力。

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有艺术修养设计思维的、系统研究服装结构同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师是很缺乏的。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与工艺并重十分重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广泛涉猎美学、史论、设计学、工艺学、心理学、市场学等领域,逐步多元化知识体系;强化艺术造型能力,增强结构设计的意识,把结构设计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来引导教学,沉下心研究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积累产业工作经验,提升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的把握,进而提升教学吸引力,甚至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带动起款式设计、工艺设计两头的教学,帮助学生整体设计意识的建立,最终提高服装设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华.红帮品牌驱动下的《服装结构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F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6(5).

[2]王秀莲.《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4(3).

[3]王鸿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江西服装学院学报,2016(2).

[4]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7

【关键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一、专业背景与发展前景

针对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在应对未来服装品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下,也同时要求高校教育体制对服装人才培养方法的不断更新。这个改革主要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地的改革。改变过去笼统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合班上课,通过分层次、分类别的高效项目教学,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增加人才市场挑战力。在经过一年基础专业学习后,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考试,然后专业教师选拔,将合格学生分为品牌服装设计与高级时装设计两个不同层次。前者的培养目的是为广东沿海品牌服装企业广州,深圳,东莞为主,直接输送服装设计师,设计总监,制版师,工艺师等服装专业核心岗位;后者培养目的是为目前中国尤其以广东为主出现的大量的量身定制也就是向高级时装工作室输送大量创新性人才或自主创业性人才。

其次改革内容在于课程的重新整合与提高。过去的项目教学只是强调学生的技能能力是否能完成或达到基本教学目标。改革后的项目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达到企业核心岗位或自主创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具备毕业后能直接或快速到达理想核心岗位的核心专业竞争力。而非像传统的项目教学改革后学生在择业时大多数选择的是小作坊或小企业,并长期处于助理岗位。

再次,提高学生主动输入与输出的综合素质能力。传统的项目教学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而在本课题的项目改革内容中,将传统的服装市场营销理论教授转换为实际销售环节。让学生以班级为主,进行分组,注册淘宝网卖家账号。然后从服装策划,到设计,制版,制作,最后将成品放到淘宝网进行销售。通过这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更切实地掌握从产品策划,运作与推广与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使学生主动了解与切实掌握服装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动态以及客户需求。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的特殊性

首先,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科学地选择高效项目教学的层次内容。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区分时,如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自己的优势能力时做到科学地选择专业方向,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引导与选拔方案。

其次,如何优化高效项目教学中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更加针对不同层次高效服装项目的人才培养目的。贯彻服装教育适应“泛时尚时代”发展的宗旨,根据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然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依据学科分类设置的专业其课程模式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进行课程结构组合,它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针对岗位活动过程特点进行课程结构组合的客观要求,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脱节。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并据此选择相关知识体系模块建立统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模式 ,使“教”“学”互动,“学”“做”相通,从而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了解服装审美,掌握服装设计原理及方法,具备设计、制板、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服装设计公司和服装厂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和服装工艺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3.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设计学、工艺学和服装结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及技能,熟悉我国有关号型、质检的规定及国际服装行业惯例,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运用适当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从事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板及服装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对大学本科外语要求,并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普通话水平能力。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服装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服装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6.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二)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目前为止,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工程设计、服装色彩、服装营销学等内容。

主要内容: 素描及应用、服饰色彩、构成、服装效果图、服装结构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专业英语、服装设计学、中外服装史、服装材料、成衣设计、形象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成衣工艺制作、服装CAD、服装经营管理、服装展示等职业规划: 品牌服装设计公司(服装设计师、服装结构制版师、服装工艺师、服装跟单、服装外贸等);服装杂志社(服装编辑、记者等);成立个人服装品牌公司

(三)课程体系设置

1、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是服装设计工程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服装材料学、成衣设计、成衣工艺、服装工业制板、形象设计、服饰设计、服装CAD。

2、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主要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设置,在基础必修课的基础上,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课程包括: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服装印染、服装市场营销、服装经营管理、图案设计、中外服装史。

3、专业组选课。专业组选课是为了加强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课程包括:戏剧服装、影视服装、民族服装、针织服装、鞋艺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广告、服装摄影、服装跟单、服装展示、美术欣赏、服装商品学。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8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emotion express infashion show

Abstract:In the fashion show emotion expressionrelates the performance effect,the emotion expressioncan embodies psychology and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has combed factors of emotion express in fashion show,has analyze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emotionexpression forms.Carries on the emotion experiencefrom the sensation clothing external element, to theunderstanding design connotation of constructionemotion types until aims at the subject utilizationassociation reassignment emotion.These psychologicalconstruction factors has the important guidancefunction to the fashion show emotion.

Key words:emotion express;perception;understanding; imagination

服装表演是一个审美――再创作的过程,服装表演是对设计作品从直观感受到深入理解有所感触后,再结合肢体语言将服装的糟神内涵和本质进行透彻地表达。服装表演的过程不仅仅要运用技巧将服装的物理性质呈现出来,更深层次的表演是表达设计师的思想,使其成为能够给人更多审美感受的艺术品。要达到艺术层次的美感,表演者将成为使服装具有灵魂的媒介,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在表演过程中融入的真实情感。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那么,人的主观情感、意识和对象的结合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服装表演中情感表达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表达对象,离不开对服装的审美。审美这种心理体验包括情感的直觉体验、情感的构建、情感的联想,这也是服装表演中情感表达形成的心理过程。

一、感知服装元素――体验情感

对展示对象的感知,是服装表演中最初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进行服装表演前,

表演者会通过试衣、排练等环节对所要展示对象有直观的认识。这一认识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情感体验。服装的各种构成要素如色彩、款式、面料等,不仅带来生理感官的刺激。同时也具有了心理感受和不自觉的理解。仅从服装色彩来讲,颜色给人带来的感受丰富多彩。红色象征热情,给人以浪漫、性感又富挑战性的印象;蓝色代表理智,又给人冷静沉着之感;黄色活泼、灿烂,但不够稳定:绿色安静平和,使人感觉安逸宁静;白色显得纯洁,高雅恬美;黑色严肃冷峻深邃……对色彩的理解与生理规律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在自然界和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化中,各种色彩对人形成了潜穆默化的感官反应,所以服装的色彩对于表演者来说是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情感刺激。面对不同的色彩,会自然地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服装色彩给人最直观、最强烈的情感刺激,而服装的造型及线条同样具有影响力。直线造型的服装硬朗、干练,曲线造型的服装给人柔美亲切之感。服装上的赢线、曲线、斜线、折线的变化,从感官上带来坚硬、柔弱等心理体验。具有平直肩线的军服款式服装表现出坚毅的一面,用在女装上具有中性化的感觉;倾斜、曲折多变的外形是一种女性化温柔的体现。从具体的服装造型来看,矩形庄重、正三角形稳健、倒三角形活泼、沙漏形柔美典雅。不同的款式给人的直觉感官和心理体验也是有所区别的。同样,服装面料也具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裘皮、丝绸、天鹅绒给人高贵华丽之感;雪纺、真丝轻盈飘逸;棉麻织物纯朴素雅;棉麻混纺则显得庄重。并且,面料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很难随色彩及服装款式的调换而改变。

可见,通过对服装造型线条及面料的感知,表演者能获得最直观的审美体会,或庄熏、或活泼、或热情、或冷静的心理体验必定会引起情绪的波动。这些情感的波动是对自然形式的领悟,当色彩、线条、肌理等多种元素综合起来形成特定的设计作品也就是服装成品的时候,也会把纷繁的情感感知统筹起来。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同样是围绕一个主题、一种风格来进行的,对服装设计元素的感知是服装表演情感表达形成的心理基础。

二、理解服装内涵――构建情感

获得情感体验后,作为表演者需要更进一步地理解展示对象,把握情感进行情感的构建。如果说对情感的感知和体会过程,主要面向的是服装的外在设计元素的感性认识,那么对它的理解则侧重于对对象内容的认识,直至对情感性质的理性认知。

对服装设计内容的认识更多地和社会、文化、艺术等问题相联系。服装设计大师瓦伦蒂诺曾说:“红色是一种迷人的色彩,它象征了生命、鲜血与死亡,爱与同情,是治疗衷怨的良方。”可见,在设计师眼里,一种色彩具有多重的含义,这种对色彩的理解必定会融入其设计当中,使服装具有深层次的意味。不同设计师对红色的运用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代表爱情、有的充满权利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更多地带有喜庆祥和的内涵。所以红色在中国设计师和西方设计师的设计中所代表的象征涵义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会有幸福、自豪、欣喜等区别,这就要求表演者对服装内涵有深层次构理解。

各种服装元素以不同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表演者应该根据外在元素背后的风格特征深入理解其内涵,从而进一步构建情感。例如,以几何线条、金属色、高科技面料为元素的未来主义设计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的太空竞赛,如今已成为对高科技、对外太空、对未来的关注与想象。这些设计通常能够给人以机械的质感和科技时代的冰冷感,情感上自然会以冷漠为主。而十字架项链、黑色渔网袜、铆钉腰带通常是哥特风格的代表,这种设计具有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迷幻,也弥漫着哥特摇滚中华丽的黑暗感,阴郁、压抑的情感最符合此类设计。而柔美的S形、蕾丝、褶皱花边与维多利亚时期柔弱的女性化风格相符合,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复兴,更加强调了浪漫高雅坚韧细腻的特征,纯真无邪又温柔恬美的情感最为贴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迷你裙至今显得轻松、乐观、富有朝气,所以展示此类服装时应该活泼、俏皮。朋克文化体现年轻人玩世不恭和反社会、反现实的态度,表演中就应流露出不媚世俗,甚至叛逆不羁的情绪。

面对多种多样的服装设计内容,在表演中的情感构建过程 需要建立在对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艺术气质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之上。对展示对象的理解是综合的体验,它超越了自然的生理感官反应,是一种心理和意识的活动。由于服装设计关注历史、文化、艺术,甚至政治,对服装的理解和情感捕捉定位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了解服装设计背景信息才能理性地调节自身情感,精确地定位情感类型。古典高雅、摩登前卫、浪漫唯美等不同风格的服装带来或冷漠、或热情、或反叛、或稳重的情感变化。把握设计基调、理解设计内涵,才能够构建与之相符合的情感类型,从而为演出中准确地情感表达做好准备。

三、联想服装主题――调动情感

形成完整情感表达的最后一步就是联想,是想象的一种。想象把某些经验(或体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期待,把脑中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明确下来,想象是既与个别事物有关联,又是主动支配性的、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对服装的认识初期,人们仅对服装的外在设计要素,如色彩、材质、款式等产生感性的认识,获得一种情绪上的体验。但是情绪具有暂时性、情景性,只有联想活动介入后才能形成稳定而深刻的情感。

当表演者对所展示对象的外形及内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题后,则要通过联想调动情感。其中包括对和服装主题相应的情景的联想,也包括对服装的角色特性进行联想。例如,展示民族服饰就可以通过联想那个民族所生长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体会该民族的民族个性。职业风格的服装简洁且富有力度,可以通过联想职业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积极工作的态度,形成饱含自信、平和又坚定的情感。有些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环境,表演者可以联想一些欣赏大自然的感受。以春为主题的设计在表演时可回想春天空气中植物的味道、微风拂面、阳光和煦的感觉,从而调动情感.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的设计可以联想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及头脑中的相关印象,使自身暂时融入到当时的氛围中。不过,有些设计较为抽象,以某种艺术风格或艺术作品为灵感的设计,需要借助相关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联想。如未来主义设计可以联想一些太空科幻电影中的画面,以及感受机械感,获得遥远空灵的感觉等。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9

关键字:服装设计;面料视觉;创新解读

在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指的是基于面料特殊的材质,如透明与不透明、挺括与柔顺、反光与吸光、厚重与轻薄等表面审美所展示的视觉享受与视觉效果 。随着肌体立体化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逼真的仿真和印花手法带来的动感活泼视觉美,已经成为当下服装设计的流行元素,引人遐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面料带来的视觉享受在服装设计中占据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读当下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科技性、奇特性和多元性,是新时期创新解读服装设计面料视觉迅速变革的三大有效途径。

一、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科技性

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科技性,首先指的是科技新面料如高功能面料、高技术面料、高感性面料以及医用材料 的出现,使得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展现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利用新型面料设计出美观舒适外加功能多样的服装,使得服装设计中的面料视觉具备了科技性。其次,闻名于舒适、透气、抗菌等优越性以及自然独特的肌理效果的传统意义上的面料,有如如棉纤维、苎麻等天然纤维纺织材料,辅以现代科技力量,创新性地将印花工艺等现代手段融入传统制作方法,将舒适、独特的面料属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科技性的又一体现。

此外,借助科技力量,以灯光、摄影技术等信息技术营造服装设计中面料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享受,例如电影《饥饿游戏》中女主角凯妮丝那套广为人知的 “燃烧的女孩”裙装,即是运用科技力量以及面料肌理通过视觉效果展现出女主角勇敢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面貌。尽管这一火焰般的绚丽裙装在真实世界中未必能够真正实现,但这一服装设计理念无疑表明了未来科技发展背景下服饰设计领域的美好愿景。

二、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新奇性

“新奇性”是服装设计师对于服装新增的元素,其在服装设计中更多地是强调服装的原创意识。基于服装面料或色彩的运用,带来的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新奇性,指的就是当前服装设计领域独特的奇异效果。

最初服装设计中的面料主要通过质地和图案的变化,给人予不同的视觉效果。随着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追求不同即从追求款式多变转变为服装面料的个性风格后,服装设计中不再局限于艳丽色彩或是个性款式,转为追求服装舒适性、功能性。服装舒适性主要通过面料体现,其个性风格则是面料视觉的重心所在。据网站的最新服装流行趋势报告来看,面料的光泽力度强弱已成为营造立体化的面料视觉效果的娴熟工艺。通过选用不同光泽的面料,以及变幻莫测的立体设计理念和几何造型变形的大量涌现,使得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突破了单一、僵化的平庸路线,是其走向独特、个性创新的又一大胆探索尝试。除此之外,科技新面料的出现,更是为面料视觉的“新奇性”这一流行趋势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简而言之,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新奇性契合了服装设计市场的需求,是对当下服装设计领域独特视觉效果的概括,更是服装设计领域科技性元素得以纵深发展的集中体现。

三、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多元性

服装设计中的面料发展历经了原始人穿着的树叶、兽皮、埃及的麻、印度的棉到中国的丝绸。新面料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面料的出现更是为服装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面料视觉的多元性与面料的多样化以及服装设计工艺的成熟息息相关。据此,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多元化解读,可以从如下两大方面进行。

一方面,服装设计中面料的场合普适性不断增强。借助成熟的服装设计工艺,以往相同的面料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段,可以契合不同场合的服装需求,例如在提升结构和空间后,透明欧根纱的分层造型呈现出飘逸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即可把日间休闲服廓形服饰转换成适宜晚间服廓形。换言之,服装设计师借助于科技力量,原本简单的款式结构通过对面料的创新再造和造型结构的有效整合,就能够设计出多元化的面料视觉效果,契合人们审美需求和市场服饰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面料选择的多样化,服装设计师诠释当季流行主体和体现服装风格的可选范围也不断扩大。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意味着面料视觉面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充分运用多样化的面料体现服装色彩、设计理念就成为引领风尚的关键所在。例如Veronique Branquinho在2013春夏秀场上,就运用了简洁设计,在色系并不亮丽的情况下,使用垂感性极强的飘逸面料以及廓形感极强的科技新面料塑造出简约、柔美、硬朗的中性线条服饰。因此,以娴熟的工艺利用多样化的面料,加之创新的设计理念,就有机会能够引领潮流风尚,一举独占服装设计领域的鳌头。

四、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前瞻性

前瞻性作为潮流服装设计中最重要的特质,是优秀服装设计师迸发灵感的一大利器。以超前的眼光和思路去设计、表现时尚潮流理念,通过服装设计作品传达设计理念,亦是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的前瞻性所应具备的一大命题。这也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无数优秀服装设计师通过向奇特无穷的自然世界寻求灵感,借助科技面料、服装色彩、款式造型等传达人类如何与大自然拉近距离并如何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命题的内在缘由。由此,所设计而来的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或是氤氲着浓厚的自然气息或是回荡着舒适宜人的美好感受,在不同的场合倡导服装的环保性和低碳化,突破了单一、僵化的平庸服装设计路线,走向更为和谐、舒适、自然的探索之路。这都是服装设计中面料视觉前瞻性的具体体现。

不难发现,通过对服装设计面料视觉的科技性、新奇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的解读,其中所贯穿的服装设计理念核心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处理科技与发展,更好地契合市场的内在需求,围绕人们审美观念和情趣的转变加以有效提升,进而真正实现服装设计面料视觉的创新变革。唯此,优秀的服装设计队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中紧紧把握住流行的脉搏,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在变化莫测的风尚潮流中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在真谛。

参考文献:

[1]张海泉,刘华.服装面料的视觉风格[J].纺织学报,2003,04:34.

[2]高功能面料包括阻燃面料、透湿防水面料、抗静电面料、抗菌除臭面料以及紫外线屏蔽面料;高技术面料分为涂层砂洗面料和免烫抗皱面料;高感性面料则指“丝鸣”面料以及超蓬松面料;医用材料则特指胶原纤维材料和中空粘胶纤维材料。该部分转引自:李盛丹. 科技新面料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2014,18:235.

[3]王珏.浅谈服装造型设计和服装面料之间的关系[J]. 神州,2014,02:257.

[4]宋莹.面料的视觉效应与服装设计[J].辽宁丝绸,2003,02:24-25.

[5]刘伟伟.服装设计中面料的语境表达[D].苏州大学,2008.

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篇10

1.1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最首要的课就是绘画基础课。通过绘画基础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更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但是,绘画基础课的内容很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抓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增加一些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比如,说结构素描。结构素描是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除了绘画基础课中职学校还开设了绘画表现课。绘画表现课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门课程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等。教师在讲这门课时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与服装企业、市场等紧密结合。优化课程设置要改变传教学模式,比如说美术设计的教学严重与实际脱轨或者课程之间完全分离,没有寻求各门课之间的交叉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教师在传授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可以同时给学生讲授衬衣的结构与缝制工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美术设计的内容就会交叉整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一门知识的过程中会了解许多其他课程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学更加规范和合理。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人的人体结构有很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补充大量的人体构造知识,如对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等以挂图或模型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使学生具有独立的绘画人体的能力,为以后的服装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对于任何一个即将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功底,为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所学内容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相应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服装公司从事一系列的服装设计工作,比如,款式的设计、服装工艺制造、裁剪、整烫等。还有一些职位,比如说服装打板、样衣制作、质检、服装产品推广等工作,这些岗位虽然都对工作人员的服装设计功底要求不大,但是工作人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根据以上描述的服装设计岗位的特点以及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

1.3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服装市场的变化周期很快,这一特点既给服装设计行业提供了大量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使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基于服装市场变化快的特点,中职服装设计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付诸于实践,多进行实地考察。理论来源于实践。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需要从实践中锻炼而来。学生应该深入到服装设计公司,了解服装设计和销售的全部环节,参观服装设计的整个生产流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为学生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服装设计的课程应该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适当的增加相应的课程,比如说针对市场变动较快的特点,学校应该增加服装流行趋势的欣赏课,让学生可以走在时尚的前言,及时了解服装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欣赏完别人的优秀的作品之后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写感想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服装,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上服装设计欣赏课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下服装的图案、款式等。通过对别人的借鉴和模仿,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