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起源发展十篇

时间:2023-12-29 17:52:53

中医药起源发展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1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业 中国特色 中医药资源

一、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内涵

众所周知,我们祖国拥有独特的中医药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发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中医药旅游产业,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1],并且其作为医疗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已经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蒸蒸日上。

二、我国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鉴于我国目前中医药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各种条件,对我国的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弥补相关不足,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将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逐渐发展成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表:我国中医药旅游的SWOT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OT)

内部资源分析(SW) 机会(Opportunity) 威胁(Threat)

1. 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

2. 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为更多世人所熟知了解接受,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3. 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扶持中医药国际贸易 1. 泰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医药的学习开发利用日益频繁

2. 一些国家实施霸权主义,阻碍中医药产品流向其国家和地区

优势(Strength) 优势机会策略(SO) 优势威胁策略(ST)

1.丰富而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旅游资源

2.日益增多的中医药国际人才 1. 整合规范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

2. 国家重视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中医药资源文化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 1. 政府对企业走出国门要放宽政策,注重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2. 国内中医药企业要注重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

劣势(Weakness) 劣势机会策略(WO) 劣势威胁策略(WT)

1. 中医药旅游起步晚,发展不成熟

2. 中医药旅游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1.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统筹规范,制定配套管理体制

2. 创新中医药旅游产品,走中国特色旅游品牌之路

3. 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旅游人才,提高服务的专业性优质性 1. 政府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整合中医药率市场,促进中医药旅游健康发展

2. 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打造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品

通过SWOT分析可知,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具备着优越的内外部环境优势和巨大的机会空间,尤其是日益增多的中医药人才和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水平(见附表),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大空间,但也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充分挖掘祖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生态旅游产品。

附表一:2002年-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业(结业)情况

表 1 2002-2010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结)业情况(人)

洲名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亚洲 921 640 758 695 594 855 898 1163 1214 7738

非洲 16 2 4 7 7 6 4 12 16 74

欧洲 311 28 67 60 26 70 156 201 148 1267

北美洲 127 60 62 118 56 56 90 112 58 739

南美洲 69 2 4 8 7 6 59 11 47 213

澳洲 13 6 17 5 10 19 24 24 24 142

总计 1457 738 912 1093 700 1012 1231 1523 1507 10173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资料整理)

附表二:我国2007年-2012年人均GDP状况

年份 人均GDP(本币)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长率(%)

2007 20,169 2,652 13.6

2008 23,708 3,414 9.1

2009 25,605 3,748 8.6

2010 29,748 4,394 9

2011 35,083 5,432 10.1

2012 38,354 6,100 9.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三、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的模式探讨

分析了目前国内发展中医药旅游的条件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以上条件以及中医药资源的特性,并借鉴国外养生旅游的成功经验,从分时分地举办中医药会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学习、中医药养生保健会馆三个方面,对中医药对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模式进行全新的探讨。

3.1 分时分地中草药会展:

孙思邈亦云:“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因此,我们只有注意中草药的采收时间才能发挥利用其药效,根据全国不同地区药材采收的季节性,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循环性的中医药会展时间表,在全国开展时令性的中医药展览,例如,春末夏初可采集黄柏、厚朴、秦皮,秋冬适宜采收关木通、大血藤等,就可以在适宜的地区城市开展春夏或秋冬中草药会展,这样既可以避免中医季节性的缺陷,充分发挥中草药药效,又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季节的需求,在保护中草药的基础上,体现中医药旅游的地域性、时令性,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在一年四季的旅途中都能感受中医药的带来的福祉。

3.2 综合文化交流和体验

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医药文化馆,定期举办一些具有纪念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的的文化节,如纪念针灸之祖黄帝文化节、脉学介导者的扁鹊文化节,同时也可以在景区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趣味赛、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日、召开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医药义诊及讲座等,进一步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养生保健旅游会馆

如今,越来越大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之道,基本都与中医药有密切关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人群,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庄园,开设女性追捧的中医药美容美体馆、建立中老年热衷的中医药养生药膳、以及中医药抗衰老食疗,同时,也可以建立中医药娱乐健身房,主要开展中医气功、太极拳和五禽戏等一系列中医药保健运动项目,让游客在户外游玩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生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促进中医药旅游的蓬勃发展。

四、在中医药旅游开发中相关建议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显然,国内中医药旅游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国中医药旅游还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其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抛砖引玉的建议。

4.1 立足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整体战略规划

由于中医药资源的地域性、时令性、生态性,同时鉴于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无论是国家旅游长期规划,还是地方旅游规划,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立足国内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大局,结合地方中医药资源现状和区域差异,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体系。

4.2 创新中医药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化养生旅郡

传统的中医药养生旅游还仅仅局限在食疗、药膳、文化节等,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而国外很多国家 和地区则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形成了高端的国际化旅居产品,例如泰国,其产品包括多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健康疗养、修身养性、海滩与岛屿、历史古迹等特色旅游项目的设计能有效满足病人的多样化需求,使其在环境优美、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治疗,有助于病人更快地康复[2]。因此,中国可以借鉴国际领先经验,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创新中医药产品,吸引全球旅客的目光,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医药旅游品牌,打造国际化养生旅郡。

4.3 发展中医药生态旅游,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

近几年来,“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使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越来越大,给中医药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和破坏,许多中药材产区逐渐缩小,产量也逐渐下降,因此,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是为了保护脆弱地生态环境,更是为了挽救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发展中医药生态旅游,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名贵中药材资源、实现目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五、结论

中医药旅游产业是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医药资源开发和中国特色医疗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模式,对我国更好的发扬传统中医文化和促进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希望更多学者人士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和研究,打造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推动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群.中医药旅游的产品开发[J].江苏商论,2007(1):80-85.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2

【关键词】南派藏医药;甘孜州;发展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11-01

藏医药是继中医药之后的第二大传统医药,位居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首。南派藏医药特色突出,探讨南派藏医药的发展现状,对发展藏医药有重要意义。南派藏医药植根于复杂多样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康巴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对产生于南方河谷地带的藏药材以及好发于温热带地区疾病的瘟疫、赤巴病等常见疾病深入观察和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南派藏医药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南派藏医药的起源

藏传医学历史悠久,公元8世纪藏族人元丹?贡布所著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使藏医学发展到成熟阶段[1]。宿喀?娘尼多吉被称为“南派藏医药”理论创始人,他以《四部医典》的理论为指导,对产生于藏南河谷地带的藏药材和藏族山区常见疾病进行探讨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南派藏医药学派便应运而生,随着藏医药的传播和发展,其极大丰富藏医药学理论[2]。南派藏医药一直到藏医药大师司都?确吉迥列的时代,南北派藏医药学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2南派藏医药的特点

甘孜州的南派藏医药一度成为藏医药中坚力量,领导了整个藏医药学的继承、发扬。以嘉央?青则江布等藏族同胞为杰出代表的十九世纪初南派藏医药学家,使藏医药有了空前的发展[3]。南派藏医药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草药鉴别》、《草药性味》、《草药生态》、《晶珠本草》。南派藏医药擅长推拿、按摩、擦涂、火罐等综合治疗。南派藏医学长于治疗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和高原性风湿等病症[4]。

3目前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发展现状

四川甘孜州是南派藏医药发源地[5]。以大德格为中心的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本土原始藏传宗教盛行时期。近年来,甘孜州德格等县藏医院接受了境外爱国藏胞和民族宗教人士的捐资办学,开设多期藏医药培训班,对南派藏医药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作者对甘孜州藏医院、德格县藏医院考察发现,藏药制药及藏药植物栽培等学科高级人才缺乏,高级人才问题成为南派藏医药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6]。

4发展南派藏医药的思考

南派藏医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新时期发展民族医药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藏医学的研究者我认为保护方式包括:首先是加强南派藏医药的培养,人才是促进藏医药发展关键。重点培养好藏区藏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民族医院临床藏医学和藏药制药技术这三大领域的技术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技术扶持政策,将藏医药大师的理论和方法等传承给少数民族地区年轻一代藏医药人员,将其发扬光大;其次应加强对南派藏医药在民族地区临床试验的推广,让广大群众认可藏医药的疗效,建立民间疗法档案为藏医药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7];第三,加强对四川康巴地区藏药资源保护,通过开展对虫草,松茸等野生藏药的普查,提出甘孜州野生藏药材保护计划,实现藏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J].世界报,2015(2):16.

[2]汪洋,甘孜州中藏药业开发战降思考[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1):22-24.

[3]祝彼得,王战国.试论藏医药研究与藏族传统文化的关系[C].2012全国藏学术讨论会文集,2012:435-439.

[4]胡尚钦,黄璐琳,杨晓.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12):23-24.

[5]华桦.我国南派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概述[J]0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5):7-8.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3

壮医药是广西特色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壮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规范文字,长期以来,壮医药主要在壮族地区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才开始对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医药相比,壮医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临床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医疗卫生服务参与程度,还是药物研究开发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促进广西壮医药快速发展,缩小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差距,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值得业界认真探讨的问题。

1 后发优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

后发优势是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探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后发”与“先发”相对应,均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描述。先发国家或地区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早、先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后发国家或地区是指与先发国家或地区相比,现代化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常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因此,任何时期总是有先发国家或地区与后发国家与地区之分。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国家或地区因后发而具备的先发国家或地区不具备的一种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最早是从经济学领域提出来的,同样,医药卫生领域也存在后发优势的现象,后发优势理论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2 壮医药后发优势因素分析

根据后发优势理论,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等相比处于落后状态的壮医药,属于典型的后发者,因此拥有多种后发优势,目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2.1 发展意识的后发优势

发展意识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人们没有发展意识时,再好的机会也没用处,他们只会安于现状而不会去谋求发展。只有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机和生存条件的差异后,才会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及壮医药工作者十分重视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20多年来,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工作,使无文字记载,仅在民间流传的壮医药登上了我国传统医药的大雅之堂,成为我国民族医学中3个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体系[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抓紧进行壮医药发展的立法,同时加大对壮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异常高涨,这些都将成为壮医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壮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2 发展理念的后发优势

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典型,如藏、蒙、维吾尔、傣、苗等民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为壮医药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壮医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的理论成果,认真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其他民族医药曾经犯过的战略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尤其是可以在总结其他民族医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加有效的壮医药发展政策。有了借鉴的条件和途径,这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借鉴和创新是重要的后发优势之一,这是一个共性。

2.3 发展机遇的后发优势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制定并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壮医药在多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适逢国家出台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这将为壮医药加快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人才培养的后发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延续医术,以致一度曾陷入萧条。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成立部分民族医学院校,如1956年内蒙古医学院成立后开设了中蒙医系;藏医药教育虽然起步较早,如旧西藏政府曾开办以藏区各地寺院僧人为学员的“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但藏医人才培养非常有限,直到1959年成立了“拉萨市藏医院”,才以医院为依托开展藏医药师的培养。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挖掘、整理,于1985年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秋季,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招收首批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2005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医药学院,加大壮医药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已招收了四届壮医本科生。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广西中医学院获得民族医学(壮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使壮医药成为继藏医药、蒙医药之后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数不多的民族医药,为壮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2.5 执业资格认定的后发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我国于1999年11月正式举行了首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标志着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起步较晚,至2007年底,仅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实施了医师资格考试。经过努力,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广西2008年开展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壮医药从此有了“合法身份”,必将对壮医药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2.6 区域地位的后发优势

广西是既沿边又沿海的西部省区,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中国-东盟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壮族及壮侗语系民族(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民族有着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是同源异流的民族。东南亚壮侗语系十几个民族共约有9000万人口,从物质文化来看,壮侗语系各民族有很多共同之处,因而壮医药容易被东盟各国接受、认同并加以推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将为壮医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2.7 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

俗语说:“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广西中草药物种基源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天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丰富的药物资源将成为加快壮医药发展的可靠保证。

2.8 人口众多的后发优势

在我国民族医药体系中,有些民族的医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由于主体民族人口少,分布地域狭窄,限制了其使用与发展。壮族是一个有着1500多万人口的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辽阔。壮族群众历来喜欢运用壮医药防病治病,壮医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壮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壮医药将成为壮族地区医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壮医药的发展。

2.9 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把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自治区于2007年成立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8个有关部门参加的自治区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全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目前,广西正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法规、政策,早日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和《关于加快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及发展规划,健全中医药和壮医药管理体制,加强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构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全区中医药和壮医药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持和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特色优势,打造广西中医药和壮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品牌。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必将为壮医药发展创造活力。

3 发挥壮医药后发优势的思考

上述壮医药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潜在优势;同时,壮医药也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如起步晚、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后发劣势。因此,壮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平台,克服“后发劣势”,实现壮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医药要实现后发优势向现实的转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处于“追赶”状态。要追赶,就要有领导、有组织,不能任凭自身发展。而且,如果这种追赶若是重走先发展者所走过的道路,那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状态。因此,政府在壮医药发展过程中必须起主导作用。政府可以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上集中各种知识和信息,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加以贯彻,使壮医药的发展速度更快一点。

3.2 善于学习,扬长避短

对先发者的学习、借鉴和模仿,是后发优势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但这种学习、借鉴和模仿,决非完全照搬和机械复制,它是在吸收经验、汲取教训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模仿。因此,善于学习、扬长避短是壮医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3.3 大力创新,积极进取

所谓创新,是指新事物的引入而产生的新变化,可分为观念、理论、科技、制度等创新。创新对后发优势的发挥格外重要。多数具有强劲势头的后发实力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营造和发挥后发优势,关键要将创新作为后发优势的灵魂[2]。壮医药要发挥其后发优势,必须把创新作为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缩小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参考文献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4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提案是建议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这个提案得到了不少政协委员的支持。

“主要是考虑到中医药的发展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应该肩负的重要责任,因为中医药包括各民族的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以及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时至今日,中医药仍然在为维护人民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和西医药一起成为我们国家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中医药,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国强说。

深化中医在医改中的作用

“中国式医改的解决方法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就是中医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杨金生建议,要深化中医在医改中的作用,这也将有利于推动医改取得成功。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需求市场庞大,医疗费用开支巨大。杨金生认为中医药有简便价廉的优势。卫生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医以4.01%的机构、6.36%的中央经费,完成了15.38%的门急诊和12.61%的住院工作量,而且平均每张中医处方比西医便宜33.12元,患者人均住院费用要便宜1279.62元。

另一方面,中医的传统手段比如食疗药膳、推拿按摩、针灸刮痧和太极拳等可以调整控制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但目前中医药和中医院发展现状并不理想,中医医疗服务各地定价偏低,导致在一些中医医院弃中从西、中医药人才流失、中医疹疗技术濒临失传,中医药创新不足、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中药发展不相协调、中医药立法滞后等问题。

杨金生认为,“中国式医改要体现中国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上向中医药倾斜,深化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让中医在医改中更多的承担预防、医疗、养生、康复等职能,让百姓便宜地看好病。”

尽快摸清家底,调整中医药进出口政策

中药是我国潜在的重要创新资源。然而,农工党中央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提案中列举了当前中药材管理的四大“模糊地带”――“家底不清、管理缺位、资源过度消耗、立法缺失”。

提案建议,首先要尽快摸清中药家底,在国家层面成立中药产业发展办公室;尽快启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其次,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中药市场秩序。进一步明确中药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建立覆盖全国的中药资源监测和服务网络体系;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国家层面中医药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平台。

再次,“政用产学研”相结合。政府应帮助成立中药产业的专业投融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实现合并,建立大型企业集团。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现有科研资源,对重点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加大在制药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资,采用“政府买单,产业受益”的方式促进企业生产手段和生产装备的升级换代。大力推广“药农+公司+基地”的集约化种植模式,保证药农利益,缩短供应链,同时严格初级市场的准入制度,缩小行业风险。

第四,加强中药资源方面的立法和现有法规的修订。尤其提到调整中药资源进出口政策,明确资源出口和国内使用策略,制定针对中药资源出口“红皮书”,实施管制目录,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保护国内中药资源。将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也认为,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条件已成熟,建议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专项,启动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

自2011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试点范围覆盖31个省。张伯礼建议:设立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专项,落实普查专项经费。由国务院牵头,成立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设立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专项,并落实普查专项经费。

他提出,以中药资源普查为切入点,加强中药材基地及条件建设。开展与中药资源相关的检测检验等技术服务,逐步形成由中心平台、监测站和监测点组成的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

培育民族制药工业主导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集团总裁赵超表示,我国民族制药工业与外资和合资制药企业相比,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在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主导地位还无法体现。

赵超建议,国家在制定医药产业政策中,应明确培育民族制药工业主导地位作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把促进民族制药工业自主创新和规模化发展作为重点战略,尤其是在财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不仅要通过财税优惠促进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还应进一步加大重大新药创制等政府项目的扶持力度,对国内药企的新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支持;尤其是对创新活跃、技术特色鲜明的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快速成为医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层面制定创新药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的谈判机制的政策框架,建立国内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绿色通道。可专门设定医保丙类目录(特药目录),让创新药(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在上市后能够适时申请进入。

改进药品定价政策,取消外资药品使用多年而模糊不清的“原研药”概念,明确使用“专利药”和“非专利药”这一国际通用的名称,对国内药企生产的仿制药在质量一致性评价基础上药品定价实行“同质同价”。

此外,对国内自主研发的创新药进行政策倾斜,可根据药品科技合量、产品质量、社会需求等因素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创新药的药物经济性,注重疗程费用,而不仅仅以成本高低来简单评判创新药的价值。进一步规范中药的命名和制剂标准

“中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被广泛使用。但目前中药名称的不规范和混乱,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对广大医患双方治病就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东省主委姚志彬建议,进一步规范中药命名。

“旨在规范药品命名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已出台多年,问题仍如此突出,我们认为其中部分内容急需修改完善。”为此,姚志彬建议,修改完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的相关内容。

“6家企业、6套工艺、6个标准,企业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疗效无法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振江也建议,应该加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逐步放开试点限制。

他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自产自检,即使有监管部门参与,也是以企业标准来监管企业,这无异于走过场,把国家监管置于尴尬地位;同时,还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假象,把企业标准误认为是国家标准,影响人们正确选择用药,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无法保障。

“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研发投入等制约,在中药配方颗粒研究上,多依据自身条件探索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致使6家企业、6套工艺、6个标准。以黄连的颗粒剂为例,有的企业采用水提生产方法,有的企业采用生品直接打粉,工艺的差别导致质量标准的差别,药效有高有低,消费者无法辨别按照哪种标准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疗效更优。”李振江说。

他建议,国家药监部门要加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对中药配方颗粒种植加工、生产检测、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使中药配方颗粒使用方便、安全有效优势得到保障。另外国家应放开试点限制,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建议各省批准一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

针对目前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质量参差不齐、价格虚高现象,李振江建议临床采购中药配方颗粒应纳入药品招标采购管理,确保临床使用质优价廉的产品,使中药配方颗粒价格回归正常;同时,国家应加大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临床使用的监管力度,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加大抽检力度,对偷工减料、未按标准生产者加大处罚力度,彻底肃清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也提出了相似提案。他建议进口规范中药饮片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保障用药安全。

“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基本手段,也是中成药、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的重要原料,还是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制约着中药饮片的良性发展,提升中药饮片质量,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并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此外,中药饮片作为中药产业链的核心,其质量关乎整个中药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影响中药饮片的因素主要有基源、产地、加工炮制、运输包装等,针对这些主要问题,王阶的建议是:第一,组织全国性的针对性检查,摸清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环节,从行政规范入手,尽快做出整顿;第二,对饮片生产标准、炮制辅料标准和检验标准出台统一法规,使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形成符合中医药特性的中国式质量标准;第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研发和生产的规范体系,实现从种植到医院的全过程管理;第四,对国家药品标准收载品种、临床常用品种、适应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有毒性或副作用的相关品种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第五,坚持实施GAP种植质量规范、GMP生产质量规范和GSP经营质量规范;最后,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保证中药饮片在种植、培育、生产、流通过程中都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从源头保护中药材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淑清建议,制订中药材种植及产业化的规划。

许淑清通过调研发现,因为缺乏标准,中药材难以实现规范化种植,如部分药农为了提高药材产量,快速防治病虫害,盲目使用高毒禁用农药品种,致使中药材农药残留量过高。另外,种植地区如选址不当,土壤或水源存在重金属污染,导致重金属合量超标。这些对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造成严重制约。

针对调研收集的问题,许淑清整理成一份《关于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建议。她还建议,应加强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建立丰产高效规模经营示范基地,才能改变中药材生长条件恶劣、科技含量低、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同时,政府与制药企业要积极投入资金,大力扶持鼓励农民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从源头上确保制药企业所用药材原料的质量,满足制药企业对中药材原料的需求,为山区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作出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也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从源头上更好地保障中药材的供应和质量,进而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闫希军说:“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野生资源枯竭,规范栽培产量不能完全满足中药产业需求;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中药材资源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体制薄弱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203个中药品种中,有189个是复方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987个中药品种也多为复方药品。目前中药材不仅产量不稳定,而且部分中药材的重金属、农残污染严重,将无法确保复方中成药品种的持续可靠供应,严重影响国家基本药物的安全与保障。

为引导中药材市场理性发展,保障中药材资源可持续供应,闫希军建议:制定相关政策,选择重点品种,对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农户给予一定补贴: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研发:明确中药材作为农业产品和商品的划分界限:建立更为科学的药材定价体系,实施区域药材分级储存,抑制中药材价格的大幅波动。

同时,在中药新药注册申报阶段,重点考察企业申报品种中药资源的构建情况或计划、资源风险预警措施以及对环境和资源破坏等方面的评估,并作为是否批准上临床的依据。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5

摘要 目的 提高医院药学人员综合素质,构筑一支优秀的医院药学人力资源队伍,促使我国医院药学的快速发展。方法通过对医药学人力资源的编制、年龄、学历、技术职称、知识结构及药学工作职能等分析。结论 增大“木桶”、加长“短板”必须三管齐下,即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和医院药学人员共同努力,方能使我国医院药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医院药学;药学人才;临床药师

作者单位:430060 湖北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随着医院药学飞速发展,医院药学工作已由传统的保障药品供应向临床合理用药模式和药学服务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已由过去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处于从属被动的照方发药向与医师一道直接地参与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制定以及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预防上转变。然而,要作好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医院药学人才,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医院药学发展和药学人才“短板”现状的分析,目的是构筑一支优秀的医院药学人力资源队伍,促使我国医院药学的快速发展。

1 医院药学人力资源“木桶”小

1.1医院药学人力资源编制少由于传统的人事计划管理体制原因,我国医院药学人员编制偏少。1978年卫生部颁布“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草案)”标准规定:医院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而实际上由于医院药学工作在医院处于从属被动的辅助科室地位,得不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导致药学人员编制往往被医师系列所占用。据“2006年中国卫生年鉴”的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医院药剂人员仅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未达到部颁标准要求。

2.2 重医轻药观念严重且普遍存在目前医院药学工作者在药房调剂、制剂、供应等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滞留在传统以药学供应为中心的保障型工作中。药师们不论职称高低均忙于药品采购、验收、保管、制剂、配方发药等单纯重复性事务工作,而在院领导眼里,医院药学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在人员配备上也就不太重视,导致药学人力资源紧缺,素质不高的原因。

2 医院药学人力资源短板多

2.1短板之一医院药学人力资源整体学历偏低,因为历史原因和对医院药学工作认识不足,在药学人员配备时降低标准。目前药学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未经过系统正规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些仅只有初、高中学历,致使当前医院药学人力资源“短板”多的主要原因。据“2006年中国卫生年鉴”的统计显示,2002年医院药学人员学历以中专为主占45.2%,大专占19.2%,本科占5.2%,硕士及以上仅占0.2%,而高中占12.9%,初中及以下占12.4%;职称则以药师为主占41.7%,中级占20.2%,副高及以上仅占2.4%,而员级及其它占35.8%。

显然,当前这种“短板”多、学历和职称低的事实,不仅影响我国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速度,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2.2短板之二我国医院药学人员知识结构较窄,临床药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是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由于临床药学的成就和作用得到各国同行的认可,其后在欧美发达国家相继开始推广实施。我国临床药学起步并不晚,但后续发展较慢,滞后于欧美及部分亚洲国家。因为,医学知识欠缺,临床药学开展难以推广普及,即使有少数三甲医院或教学医院,也只是开展了部分工作,且大多是在实验室或是在药学资料室里。究其原因与我国传统药学教育强调的是药物的本身,重点是化学类课程,而缺乏个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等生物医学相关知识,显然,知识结构面窄,严重制约我国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治疗效果,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药源性疾病和药疗事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死亡的病人中,约有1/3的患者系死于用药不当,有1/7病死者的死因不是自然界固有的疾病,而是不合理用药”。我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者的11%~26%。目前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的病人多达250万人,约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滥服药物致胎儿畸形的多达上万例;在我国180万聋哑儿童中,60%以上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

2.3短板之三医院临床药师奇缺,我国医院临床药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20余年历史,但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过程十分艰难,后续发展极其缓慢,滞后于欧美及部分亚洲国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医院临床药师专业队伍中因临床医学知识面窄,医药结合型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人才太少,真正具备临床药师素质人才奇缺,故难以胜任药师直接参与医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接受用药咨询、参与病案讨论、会诊等的以临床合理用药为重点临床药学工作,它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临床药学的瓶颈。虽说我国开展临床药学起步并不太晚,但是我国高等院校药学教育体制滞后,体系陈旧,课程设置以化学模式为主。药师所拥有的基础医学知识非常少,加之目前我国尚无一套完善的培养临床药师的教育制度。

为适应当今医药科学的快速发展,加快构建医院药学人力资源已迫在眉睫。医院临床药师人才奇缺的压力不仅仅是医院药学部门面对的难题,也是对医院领导层的挑战,更是摆在我国医药高校、人才培养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道严峻课题。

3 增大“木桶”、加长“短板”还需三管齐下

3.1增加医院药学人员编制 医院药学工作从已前由传统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的保障型工作模式向现代的以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转换,并正逐步向药学服务为中心的医院药学工作方向发展。药学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已发生了巨型大的变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从医院药学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医院药学人员编制以加大“木桶”,同时,逐步推进我国临床药师制度,提高药学人员从业准入门槛,以保证药学人力综合素质的支撑来推进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和提升药学服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3.2转变观念、医药并重转变传统重医轻药的陈腐观念,必须强调医药并重。医药发展史证明,医与药偏废任何一方,都将会到受到惩罚。因为随着医药科学的飞速发展,医师与药师的精细分工,使医学与药学各有侧重,医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药学,二者不可偏颇。而决定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医院药学人力资源的组织结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瞄准医院药学发展前沿,构筑一支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科学合理的充满活力的药学人力资源队伍已刻不容缓。

3.3提高药学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强化本体知识和外语计算机学习、营造学习型药学人才团队是提高药学人员整体综合素

质的关键。鉴于目前药学人员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和工作岗位不同,对其应有针对性、有计划分类分层次强化本体知识,提高临床医学水平,迎接药学科学的进步、知识更新的挑战。首先立足岗位,紧紧围绕自身的工作实际,本着缺什么学什么,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药学人员中营造一个学习型团队,育知识型人才,不断提升药学人力资源的整体专业水平和药学服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知识的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因为它是药学人员工作必备的工具,也是目前绝大部分药学人员因历史原因而非常欠缺的知识。我院的做法是,对本体专业和医学知识采取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与自学相结合,每周半天;而外语和计算机则利用业余晚上时间聘请教师系统的授课,考虑到代夜班人员,采取单课双讲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几年的实践证实效果良好。

3.4临床药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医院药学要健康快速发展,临床药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当务之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药学教育近年才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临床药学专业,但培养的临床药师数量极少,很难满足需要。而现医院药学人员中、高级人才不足和知识结构的缺陷,无疑从根本上制约了临床药师的培养。为此,只有从现有的药学人员中选拔一批素质优秀和具有发展潜力的药学人员到高校去系统学习培训,才能快速改变当前临床药师数量少、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水平较低的局面。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6

其中,蒙医药最先在医药保健品市场上掀起热潮。“蒙派模式”开创了我国医药保健品营销新时代。蒙药也因见效快与地域文化优势被“蒙派”带向全国各地,建立了广泛的市场基础与巨大成就。藏药紧随其后,正是倚重雪域高原的地域文化神秘性切入市场,在医药保健品市场上掀起狂潮。深居大西南深山的苗药在此番民族药热潮中按捺不住,以大西南深山广博的自然药材资源为核心点,席卷医药保健品市场。历史悠久的维药也呈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现阶段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领域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束缚了民族药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要“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

2008年7月18日的《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白皮书中,“中药和民族药的监管”被作为重要的内容单列。无论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举措,还是关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其目的都是给予民族医药更大的发展空间,保证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应针对民族药特点,制定符合民族药发展规律的监管措施,为鼓励和支持民族药发展尽责尽力。

2008年8月21日,“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民族医药产业政策研讨会上,看好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前景。将用四年时间进行招商引资、充实医药产业生产加工能力,树立“彝药”品牌,充分融入“滇中医药产业带”,逐步形成以彝族医药为主干、汉傣藏医药为分支、苗壮白纳西等民族医药为辅的独特云药文化体系。

2008年8月26日,以“传承发展回医回药,促进民族医药发展”为宗旨的中国回医回药产业发展论坛在宁夏吴忠市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医学专家、学者及医药企业界代表共商回族医药产业发展大计。以“传承、发展、交流、共享”为主题,进一步弘扬和繁荣中国传统民族医药文化,进一步挖掘和培育“回族医药”品牌,推动回族医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7

[关键词] 中医药;客家;民间医药;药用植物

[收稿日期] 2013-03-19

[通信作者] 邬伟魁,硕士,从事中药学、药品质量研究工作,Tel:(0753)2319696,E-mail: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其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环境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为了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民间传统用药和饮食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群众多把“药食同源”资源(如五指毛桃)当作“宝贝”,凭经验用来煲汤食用,缺乏科学的指导。面对这一现状,对客家民间医药知识进行系统研究刻不容缓。

1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研究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传统医药”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1],并将其定义为“古代的,或以文化为基础的医药实践体系”,并将其引伸为包括目前被认为属于原住民的、民间的和非官方的医疗体系。客家民间医药是汉族客家民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经历相当长的实践历史,目前流散于客家民间的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法和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与矿物质的总和。其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通常掌握在少数民间医生手中,甚至濒临失传,是中医药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保护客家民系群众身体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多为群众应用青草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和一些简单的民间疗法,至今未形成相对完整的诊疗体系。究其原因:①挖掘工作起步晚,一些民间医生已相继谢世,宝贵的临床经验疾病没有留下文字记载;②民间医药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缺少文献资料记载,一些朴素的医技难免逐渐被淡忘;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医疗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普及,多数年轻人对民间医药了解不深,甚至存在排斥心理。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应用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客家民间医药文化源于中医药文化,研究梅州客家民间医药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中医药,有利于新一代客家人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亦可为我国多元文化的更加繁荣做出一定的贡献。

2 梅州客家民间医疗方法

梅州客家民间医疗方法很多,仅外治疗法就有刮法、搓法、挑法、捏抓法、熏法、吹法、熨法等。但是这些疗法多为祖传技艺,是民间医生谋生的看家本领,挖掘难度大。作者通过走访大埔县和梅县的数名民间医生,收集整理了发痧和药浴二法。

2.1 发痧 客家人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认识痧症,遂渐形成了“百病起于痧”的理论和比较完整的发痧疗法。发痧是治疗痧症的法则,是客家民间医术中最具特色的治法之一,民间医生仍传承和掌握着多种发痧技术,如“刮痧”、“拍痧”和“夹痧”等。痧症的病因广泛而复杂,民间将身体不适、精神不爽、头痛胸闷、四肢乏力、呕吐、腹部胀痛等,统称为“痧”。

2.2 药浴 药浴是用含有药物成分的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中医药浴的形式多种多样,梅州客家民间较常见的是洗全身浴的“药水澡”和局部“足浴”。煎药方法一般是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煮。大埔湖寮民间习惯在端午节采收牡荆枝叶,晒干备用,妇女坐月子时,用以煎水洗澡,可祛风寒并预防产后风湿,还可防治皮肤病。而梅县城北农村妇女坐月子的时候,习惯用枫树枝叶煎水洗澡,起祛风之效。在大埔乡村,村民冬天常用萝卜嫩叶煎水泡脚治疗脚趾冻疮。

如何把长期流散在民间的有一技之长却因无证而不能合法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的能人志士集中起来,通过交流以及专业培训等形式,使他们的医术发扬光大,是客家民间医药面临的一大难题。

3 梅州客家民间药物

Au等[2]报道了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习用药用植物94种(隶属40科,77属),其中约32%来源于4个科:菊科(11种),马鞭草科(7种),蔷薇科(6种),豆科(5种),有些品种未在中医药文献中记载, 有43种被《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药用部位包括全草(39%)、叶(21%)、根(20%)和其他(20%);94种植物药被用于30多种疾病的防治,其中14种药用于肝病防治,12种药用于皮肤病防治。梅州民间习用鲜药,“随手采来顺手医”是群众常用的医治方法,如治跌打损伤、止血、脓肿等常用鲜草药捣烂外敷。

梅州客家民间常用草药名称的一大特点是根据性状、颜色、气味等形象化命名,极其生动,便于辨认和传播(表1)。

表1 客家民间常用草药名称举例

Table 1 Name of some common Hakka folk herbs

4 梅州客家民间验方及其开发

2008年,广东省老中医谢震强编撰的《客家人村居实用验方》出版[3],该书共收集200多个小验方,如苦楝子塞肛治蛲虫病,仙人掌外敷治毒蜂蜇伤,山栀子外敷涌泉穴治肝火失眠等,涉及普通常见病、小儿外伤、内科、妇科等疾病的医治,对基层医疗卫生的实用性较强。在民间偏方、验方、秘方的基础上,梅州医院生产的湿滞片、通络片等中药制剂疗效良好、临床需求较大;梅州制药企业研制的双料喉风散和双料喉风含片等全国独家品种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阔。梅州客家民间偏方如同散落的珍珠正逐渐消失,发掘偏方是继承与发展的一个紧迫课题。

5 梅州客家民间药膳与凉茶文化

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为了克服水土不服,长期以各种野菜、草药果腹养生,在草药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梅州人在运用草药时,不仅发明了各种药剂,还将草药与食物相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药膳与凉茶文化。

5.1 梅州客家民间药膳 梅州客家饮食文化颇具特色,药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许良政等[4]报道了梅州的野生食用植物有 72科 150属 198种,分析了梅州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常作为药膳汤料的有艾、猫尾射、淮山药、土茯苓、葛、白花酱、鸡矢藤、溪黄草、马齿苋、台湾榕等[5],这些药材配以鸡、骨、肉等煲汤,集防治于一体。大埔县的“药根鸡汤”是客家药膳的典型代表之一。为方便食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其进行深加工已成为“药食两用”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流方向。刘志伟等[6]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溪黄草提取物得率、主要成分及口味的影响,为溪黄草药膳方便汤料制备提供了依据。客家药食同源品的流通形式多样,主要有农贸菜市场出售新鲜的青草药;草药店铺出售一些干燥草药;超市销售带简易包装的“客家土特产”药材;通过网店销售给在大城市奋斗的老乡。

常用药膳举例如下, 早餐常喝“三及第”汤(枸杞叶、猪肝、小肠、瘦肉)。以五指毛桃作为香料制作客家美食,如五指毛桃盐鸡,五指毛桃香鸡爪。客家民间习惯采摘“糖罐子”(金樱子Rosa lea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制成金樱子膏炖肉食用。值得注意的是,小金樱子[8]为同属植物小果蔷薇R.cymosa Tratt.的干燥果实,产于粤东地区,如梅县河源等地,功效与金樱子有别,不能作为金樱子药用。客家娘酒(黄酒)是用糯米加红曲米[8]酿成的酒,常妇坐月子时制“姜酒鸡”食用,可活血补血。

近年来,重金属超标已经成为食品和药品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检测已渐受重视,但尚存在一些问题[7],①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检测集中在少数品种;②检测的重金属元素有限;③检测方法集中;④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⑤忽略对元素不同价态和不同形态的测定;⑥缺乏统一标准。加强对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安全评价, 研究其在药食同源品的安全限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评价标准,是药食同源品走向世界的必然条件。

5.2 梅州客家凉茶文化 客家凉茶的种类繁多,如溪黄草、夏枯草、车前草、淡竹叶、鱼腥草等。民间还盛传一些客家凉茶歌谣,如客家来自“山卡拉(山区)”,青山绿水出凉茶;本草纲目来搭配,老人“细俚(小孩)”都中意。客家凉茶的流通形式多样,主要有客家凉茶店,如“客家三宝”凉茶连锁店,经营各种盛夏解暑、消热和保健功效的客家凉茶;市售灌装凉茶饮料,如梅州制药企业已生产出有清凉、降火、解暑功效的灌装客家凉茶。

客家凉茶的另一种形式,是“仙人”,即仙人冻,由仙人草(即凉粉草)制成膏状,形状、色泽、口感似龟苓膏。仙人草性寒、甘、淡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暑等功效,用于治疗中暑、糖尿病、高血压、黄疸等[9]。2009年梅州平远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仙草之乡”称号,目前为我国仙草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朱芳坤等[10]测定了梅州仙人草中8种元素的含量,发现其中钾(K)、钙(Ca)、镁(Mg)、铁(Fe)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非常丰富,为进一步开发仙人草提供了依据。

梅州客家凉茶是广东凉茶的一种,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对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加快客家凉茶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让其成为梅州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6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分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互相影响,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的发展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

6.1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 作为“世界客都”和“华侨之乡”,梅州在发展客家医药方面具有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梅州有多家制药企业,有双料喉风散等名优药品,客家民间医药验方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另外,世界人民越来越喜欢使用传统医药防病治病,海外华侨为客家特色医药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

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民间医药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民间医药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民间医药工作,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民间医药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具体提出要在12个方面突出做好工作,每项任务都详细列出了负责部门以及完成时间表。国家鼓励中医药无偿捐献,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合作,争取科研立项,推进考核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完善专利保护等举措成为《方案》的重点和亮点。随着我国扶持民间医药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客家民间医药正迎来新的机遇。

作者建议有关部门结合《方案》,开展以下工作:成立“客家民间医药研究中心”;制定《客家习用药材标准》,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客家民间医药的研发、生产、监管等环节提供法定的质量技术依据;鼓励有关部门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客家乡村,进行座谈、访问、现场调查,开展抢救、发掘整理行动,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诊疗技法和验方、秘方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实验验证[11],编撰客家民间医药的历史源流、药物学、临床经验等方面的著作;建立“产学医教研体系”,培养特色人才,加强高校和企业的项目合作;加强客家民间医药的学术交流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客家民间医药,只有这样,客家医药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前景。

6.2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民间医药无人管理,连传承下去都成了问题。《方案》为民间医药发展铺平了道路。虽然《方案》为抢救民间医药提出了时间表,但是一些地区和部门目前对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筛选评价重视不够,民间医药知识产权持有人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民间医药捐献相关渠道不够畅通,亟需进一步挖掘整理,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梅州客家民系虽然已形成了客家传统医药知识,但还没有形成、也未能整理出客家医药理论体系,加之客家民间医药鲜见报道,使得研究较为困难。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发展最大的隐忧是后继乏人,瓶颈是科研能力及水平偏低,制约因素是投入不足,核心问题是保护与发展[12]。

6.3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继承与发展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曾经为客家民系的繁衍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客家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值得挖掘、继承、创新与发扬。建议有关部门实施以下工作:开展客家民间药用资源的调查,首先要调查掌握常用品种和稀有濒危品种的资源;在深入研究代表性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民间医生的工作状况、民间医药的疗效和当地民众对客家民间医药的依赖程度;调研民间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把特色民间药的开发作为开发客家地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之一。摸清民间药用资源分布、品种及其鉴别方法,为民间药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新思路。

7 结语

作为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客家民间医药知识丰富了中医药知识。客家民间医药知识包含着丰富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客家民间药用植物知识对应急治疗某些疾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梅州药用资源种类多、蕴藏量大、经济价值高,建议加大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13]。另外,江西省赣州市的纯客家县之一――上犹县已将“客家民间传统医药”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值得包括梅州在内的其他客家聚居市县学习。

[参考文献]

[1] 淮虎银,裴盛基.药用民族植物学及其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2,19(2):129.

[2] D T Au, J L Wu, Z H Jiang, et al.Ethnobotanical study of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Hakka in Guangdong, China[J].J Ethnopharmacol,2008,117(1):41.

[3] 谢震强.客家人村居实用验方[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

[4] 许良政,廖富林.梅州市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及利用现状与开发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99.

[5] 赖万年,许良政.客家民间药膳中草药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6): 52.

[6] 刘志伟,王宏辉,张晨.不同方法提取客家药膳草药溪黄草的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6):55.

[7] 孙艳,赵余庆.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与思考[J].中草药,2011,42(11):2351.

[8] 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广东中药志.第一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567,826.

[9]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474.

[10] 朱芳坤,曲黎,范文秀.梅州仙人草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J].光谱实验室,2011,28(3):1119.

[11] 孙志蓉,杜远,陶育照,等.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医药的初步调查[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3):3669.

[12] 朱佳卿.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95.

[13] 卢杰,兰小中.拉萨市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27.

Study on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in Meizhou

WU Wei-kui, CHEN Fan-hua, YAN Qian-ru, SONG Wei

(1.Meizhou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Meizhou 504071, China;

2.Meizhou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izhou 514000, China;

3.Hu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Pharmacy, Xianning 4371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or folk medicine, a multi-discipline subject,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t present.Based o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s, the overview on the recent advance of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was summarized.The key questions of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were also highlighted.I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8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发展发生变化,生源问题已成为影响部分学校发展的问题之一。首先众所周知,现今各大学对优质学生资源早已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而部分优质学生以就业和社会回报为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中医药的学习,因学习时间较长,社会回报较慢等问题,成为导致中医药缺乏优质学生资源的主要困境;其次,随着生态环境人为破坏的不断加重,使得中医药资源越来越稀缺,虽然现今针对某些药物可以实行人工载育的方式,但这与中医药经典中对药的描述、记载和应用,在与实际用药时的疗效存在较大误差,进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资源不足、缺乏学科带头人的问题,现今在部分医学院校,一个教师可能要教一百多个学生,故对于教师而言,要想很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水平亦有待提高,

2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大众化问题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医学院校进行学习,医学生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现今的大众化教育模式。对于医学生而言,需要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自我修养,而在这种大众化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整体素质势必会受到影响。对于素质不高的学生而言,本科阶段的医学教育可能会使其受益终生,但亦可能对其而言,仅仅是获得一张文凭,浪费4年的大好时光。现今,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专家打着推广中医药的旗帜,实施网络教学和授课方式,但是在其中间,有部分所谓“专家”的言论和观点会对人们进行误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随着现今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中医药学各学科的不断细化,使得中医药学的教育教学和学习会涉及到其他领域,运用其他领域的技术解决中医药学各学科中的问题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就目前而言,虽有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引进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药的教育和教学进行改革,但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3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发展策略

现今,国家非常重视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医疗卫生改革战略和政策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支持下,要不断的深化我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药教育改革,规范我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促进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故在这大背景下,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要做好中医药教育教学发展,必须首先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正确的道路和方法,现提出本人设想,借以抛砖引玉。

3.1逐步加强中医药中长期教育改革实施正确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是根植于祖国文化之上的,是祖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进而导致无法用现代医学(西医学)的相应标准对其进行衡量,但这不能否定其存在价值,更不能一味的追求标准而改变其原来的含义,故我们应建立起发展中医药中长期教育的观念,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的对事物进行正确评价。同时,开展实施中医药教育改革,在进一步借鉴西方医学之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药,例如运用现代技术及西方医学对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潜在的利用价值。同时,在学生平时学习中,积极组织开展类似知识竞赛及实践技能大赛之类的活动,动员每位学生都应参与进来,而不是仅仅选派代表参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思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在平日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临床实践的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日常进行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其就业问题,鼓励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自我价值,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教育教学的改革,逐步实现中医药学的理论发展、事业发展、产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

3.2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努力发展中医药学生源问题尤其是优势学生资源的问题,是医学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之一,现今各医学院校分别采用给予奖学金、免除学费和补贴等方法吸引学生资源。现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优势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普通学生基本没有太大差异,故如何保证优势学生资源在入学后的高效充分利用,是其面临的又一问题。本人认为可以实施对优势学生资源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一问题,在优势学生入学后,对其进行合理的要求相对较高的教育方式,同时尽量实施“一师三生制”和“一生多师制”,此不仅可以促进同一老师下同学之间的互相促进,亦使得学生可以跟随不同的老师,进一步取长补短。对于中药资源稀缺的问题,应在平时进行教学时,结合教师的实际用药效果及临床经验,结合经典理论描述对学生进行讲解,像如何拟补药品质量的下降而引起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是通过剂量的增加还是药物配合应用,故这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临床实践水平,在不脱离经典和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资源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拓展教师教学思路,同时尽量扩大教师队伍及待遇,积极争取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尽量开展小班上课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3.3实施优势教学提高学生质量近几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高等学生的数量不断提高,但学生质量不断下降[2]。受此影响,医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医学生的诊疗水平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不应否认学生的后天可塑性,故在这一形势下,应进一步实施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医学学习阶段各种考核来选拔,从基础学习、临床诊疗水平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学考核制度,从众多学生中选择可塑性较高的学生进行培养,对本身对医学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者,可对其实施校内转专业的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才和资源的流失。

3.4实施多学科交叉学习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现今,随着现代技术在医学和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多学科交叉学习成为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于中医药学临床和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在中医药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9

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做法与成效

以新兴产业为方向,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始终坚持项目强区战略,按照集中、集约、集群理念,已成功引进400家国内外医药企业,初步形成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中药现代化、保健品等六大产业基地。牢牢把握产业化核心,加快迈入项目产出的新阶段。促进阿斯利康等生产性项目竣工投产,推动存量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研转产步伐,医药类在建生产型项目全部投产后销售收入将超200亿元。针对药品生产要求高、周期长的特点,提前介入药品注册申报,促进新药申报全面提速。推动新型疫苗及诊断试剂产业纳入国家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首批34个试点项目正按规划有序实施。

以创新体系为载体,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紧紧依托部省共建机制,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成果加快落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医科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战略合作,组建疫苗、体外诊断试剂等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创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药品进口口岸城市,努力把中国医药城建设成为国家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国家精细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省首家药品专用公共型保税仓库;成立江苏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检验所两分所,江苏省药品集中采购分中心、省体外诊断试剂检测中心落户。以平台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按照“国际化目标、政府主导、企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思路,加快构建覆盖医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公共服务平台。

以人才汇聚为核心,奋力打造医药“人才特区”。用好用足各类政策资源,突破“三线”城市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瓶颈,创新人才服务,创优人才环境,从“招、配、引、留、用”等方面加快构建国际化专业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成功创建国内首家人力资本配置中心、中国国际医药人才市场、江苏省医药人才市场、研究院、海外院士工作站,入选部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产城融合为依托,建设产城一体示范区。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思路,加快建设医药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城区。目前,中国医药城启动开发面积已达10.8平方公里,正加快推进康健医疗区、高端医疗器械区、标准厂房五期、会展中心二期、工业邻里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加速北京儿童医院、台湾体检中心、国际双语学校、商业邻里中心等城市功能项目建设,全力建设集医药研发、生产制造、会展交易、康健医疗、教育教学、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医药名城核心区,不断增强对现代产业和国际资源的承载力。推进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城市片区,打造中心城市南部商务中心。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机遇,把康健医疗区建成国际一流的特色治疗及康健疗养基地,打造大健康产业新城。

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争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省级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项目。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坚持走开放合作、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将污染源排放指标、污染治理资金向新兴产业倾斜。积极开展绿色招商,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进企业低碳化改造、资源循环化利用。加快建设低碳设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积极构建区内绿色生态网络骨架,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3%。建成能源集中供热项目2个,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分布式能源站4座,四层以上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公共建筑的比例达50%以上。持续推动低碳管理。每年新增投入1亿元低碳建设专项资金,以专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探索低碳科技与经济转型结合新模式,建设低碳技术转移平台、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电能云服务平台及能耗监测平台。

对创新发展的体会与思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沿用发展传统产业思路,必须遵循新兴产业发展规律,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比如生物医药产业长足良性发展,必须有赖于对产业基本发展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和遵循。在配置资源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不能过度关注规模的扩张,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同时,必须注重从政府规划主导向政策环境营造转变,减少对产业发展的行政审批,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破除产业壁垒,改善金融环境,为新兴产业营造一个竞相发展的“栖息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注重源头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国内外实践表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发展,都由一批科技创业创新企业由小到大崛起带动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技术引进和源头培育并重,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全力突破阻碍科技创业的种种瓶颈。必须依靠先进的关键产业技术,把各种生产要素和整条产业链上的创新资源集聚起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集群化创新驱动,促进新兴产业形成核心技术和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突出专业化,锻造核心竞争力。总结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经验可以发现,专业化、集群化是最终归宿。在目前全国105家高新区中,泰州医药高新区是唯一的部级医药高新区,是唯一覆盖医药产业全过程的专业化高新区。中国医药城建设以来,我们始终围绕“医”和“药”主题,致力于打造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完善的产业链推动各类资源的快速集聚。同时,坚持“资源互补、功能集中、链式发展”思路,精心设计疫苗、生物医药、化合药新型制剂、诊断试剂与高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保健品等特色产业链,推动企业之间前后道相互配套、上下游垂直整合,加快形成 “分工明确、功能清晰、相互补充”的企业集群。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高点定位,全面融入国际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是关键,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要把推动企业国际化作为推进经济国际化的主体和核心,加快培育一批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要把推动城市国际化作为推进经济国际化的基础和载体,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法制服务环境。要把推动人才国际化作为推进经济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全球智力资源,加快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

中医药起源发展篇10

云南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样性,二是原生态。云南有森林、沼泽、灌木丛以及荒漠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这些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就植物而言,以数千米的垂直分布囊括了在平地上从赤道到极地的大部分植物类型。由于云南拥有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多种药材都得到了有利的生长环境。

云南出产的药材多达一千余种,占全国药材品种的70%,是我国著名的药材之乡,其中灯盏花、三七、石斛、天麻、虫草、当归等品种,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灯盏花在云南分布较广,占全国总量的95%,文山的三七是云南特有的中草药资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6%,石斛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中成药中的“云南白药”誉满全球。

云南省中草药资源现状

云南省的自然条件具有很明显的立体特征,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显著,植物的垂直差异非常明显。

全省药材资源分为高寒层、中暖层和低热层三个层次。其中属高寒层的占18.4%,气候相当于寒温带至温带,中草药材非常丰富。中暖层占全省面积的54%,气候相当于中亚热带至温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气温温和,降雨适中,是云南药材主产区。低热层约占全省面积的27%,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降水充沛,土地肥沃,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

云南中草药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许多地道名贵中药材均具有比较优势,这为新药品的开发和天然药物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云南省中草药的发展优势

云南的天然药物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中医药资源丰富、民族医药多,且有兰茂医学等,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具有从最低海拔76.4米到最高海拔6664米的多种气候类型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约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占全部种类的87%;而云南境内共有天然药物资源6559种,占全国总数的51.4%,其中药用植物6157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各国对中草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打开了云南省中草药的国际市场

在《本草纲目》之前,已有明代医药家兰茂所著《滇南本草》,兰茂医学推动了中医药学在云南等地的发展,云南也以其地理优势和物资条件逐步为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做出贡献。2001年美国FDA出台的《天然植物药品研究指南》(草案)和欧洲公布的《传统药物产品法令》(草案)为中草药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提供了准入标准,为中草药走向国际提供了机遇。云南中医学院也保持着和西班牙以及法国的合作,并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将中医药相关课程传递至拉丁美洲,也为东南亚培养了很多留学生。在地理位置上,云南与大湄公河流域国家接壤,很多医学流派、文化都是相通的,这使医药学的交流具有了优势。如今,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传播到183个国家及地区,中医药的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合作。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外国民众对中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如今,中医药已经有能力“走出去”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已与中医药结合起来,瞄准了中医药在老年化社会的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

云南中草药产业有较大发展潜力

云南自主研发、全国独家生产的药品品种多达280多个,其中中药、民族药、天然药就有250多个。以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及云南民族药系列成为支撑云南生物产业跨越发展的特色品种。近年来中药工业产值占全省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已经成为了云南生物医药产业中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领域。

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里,仍然会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加强种植优良品种的中草药,建立健全天然健康产品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市场化创新机制,推进行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

传统中医面临新的机遇

现如今,使用传统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已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草药制品市场的交易额年均增长7%,已达620亿美元。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他们居住在云南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境内山岭连绵不断,河流纵横,世世代代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创造出有各自民族特色的中医药学并且沿用至今。以民族医药为代表的地方中医药维护着各族人民的健康,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颇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遗产。传统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为云南民族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对中医药行业的投入力度。2009年到2015年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的比例由14.3%上升到15.7%。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的门诊费用平均每次低11.5%,人均住院费用低24%。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和中医药发展情况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与疾病的斗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加快云南省中草药发展的建议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云南中草药的研究开发力度

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扶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确保中草药的种植发展能够正常地运转,足够的资金是前提条件,政府应加大对云南省中草药产业的投入,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克服在研发新药品和提高药品质量的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所产生的困难。一方面,政府可以采用奖励、补贴、定期拨款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农户完善中草药的种植基地建设,加强与中草药相关的学科建设,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人才,建立学术人员互访和进修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中草药的研究开发力度,选择宜种区域,加快人工种植的步伐,增加种植药材的种类,扩大种植面积,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中草药的种植、研发、加工、营销产业链,培育上市企业,加强市场营销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向社会融资。

依靠自主创新,加大对云南中药材的科技投入

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就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终端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先进设备的应用范围。对于已开发的资源还应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新用途,与此同时,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效率,对于尚未开发的资源不断进行探索和发现,使云南省的中草药不仅能应用于药物的研制,也更多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化妆品、天然食品、香料等产品的开发中。与科研院所合作,采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

突出资源特色,打造品牌产业

云南开发或参与开发的中草药品种,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以下系列仍为云南医药产业的主要品种和支撑品牌,分别为: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灯台叶系列、岩白菜系列、青蒿素系列、薯蓣系列、黄藤系列、龙血竭系列以及昆明山海棠系列。在云南中草药开发过程中,应重点培育具有云南特色的中药材产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新药品,加强商标保护。

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成为中草药产业未来竞争的关键点。首先,鼓励如云南白药集团在内的具有云南特色的中草药品牌成立知识产权机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品牌与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借力“互联网+”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竞争力;其次,试用O2O模式,⑾呦碌纳袒与互联网相结合,探索适合现代人的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推出“互联网+中药材”的电商平台,实施优势互补,打造“云药”品牌。

结语

云南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加快中草药的发展对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眼下,人类的医疗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治疗逐渐变为以养生为主的“防养治”相结合的医疗模式,这意味着云南的中草药面临着更多的机遇,随着世界对中医药文化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中草药的研发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打响云南中草药的专属品牌也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海义,杨新华.种植中草药是致富新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3).

[2]王寅,盖沂超,张晓琳.从《滇南本草》谈云南地方中医药发展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8):14-15.

[3]李代华.云南中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6):24-25.

[4]高慧娜.对云南省中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旅游・绿色经济・劳动力转移.2006(5):86-87.

[5]李丽芳.加快云南省中草药种植发展思考[J].花卉中草药,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