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范文

时间:2023-03-27 14:2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流行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流行语

篇1

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今年年初,某公司CEO陈安妮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由于此话符合大多数人的心声,播出之后被不少网友争相借用,成为2015年第一句流行语。

Duang 2月24日前后,一部由成龙代言的曾被工商部打假的广告再次被网友们挖出来进行了新一轮恶搞,将其和当时大热的《我的滑板鞋》进行了神一般的同步,于是“Duang”迅速成为了网络上最热门的词语。一时之间,网友们纷纷被“Duang”成功洗脑。

能靠长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 一张贾玲昔日的清秀照片被网友翻出来后,大家惊讶地发现,自嘲经常跟男生“掰腕子”的贾玲竟也曾经“女神”过!而贾玲在微博上回应道:“我深情地演绎了: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共鸣”。后来网友们纷纷自恋的表示自己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等等,明明是谁?

我单方面宣布 这句话源自一则新闻标题,“女球迷单方面宣布和梅西结婚”。网友们发现原来结婚也是可以单方面宣布的,于是“我单方面宣布”迅速风靡网路,并被各路粉丝引用出现了“我单方面宣布和XX结婚”。

我带着你,你带着钱 一位上海的妈妈给正在上大学的孩子写了首诗,诗里写到:“春天来了,我们去旅行吧!我带着你,你带着钱,你一定要带着钱啊!”这位可爱的妈妈将“你一定要带着钱”的现实融入到高大上的诗意里,不少网友读着读着就乐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4月14日,一份辞职申请被发到网上,上面只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称其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申请”,于是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罕见的小清新风。

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女性时尚戛纳红毯后,“披着东北花被”的张馨予被网友调侃为农村小媳妇,张馨予发微博回应称你们城里人真会闹。

我们 5月29日上午,李晨与范冰冰的合影并配文“我们”,以此公布与范爷的恋情,随后范冰冰转发该微博配以同样的文字,一时间微博、朋友圈纷纷被“我们体”刷屏。

篇2

关键词:汉语;网络流行语;文化的发展

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uses Chinese expression as the basic materials which appear on the TV, internet and other popular areas in the daily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examples and the source of the Chinese internet popular words, it can make the broad English learners accurately grasp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 which ultimately achieve good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Internet popular words;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网民规模有5亿多人。汉语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与网络技术的飞速传播,逐渐变成为一种流行语。

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每个汉语流行语的流行都有其流行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以电视节目为来源

人们通过电视上的各类节目,也了解不少的信息。就像每年春晚过后,就会把各个小品、相声等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盘点,网络达人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就形成了这一年里的网络流行语,像“不差钱”“此处省略两万字”等。

2.以反映社会问题为来源

一些社会事件也会产生出流行的词语来。如今年最火的中国歌手可以说是汪峰,“帮汪峰上头条”这句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流行语。还有“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

二、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从翻译的方法上来说,翻译方法有增译法、简译法、直译法、意译法、转换法、折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音译法、重组法、综合法等。面对这些翻译方法,翻译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才是最好的。

1.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对比

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区别就在于:直译就是将文章或语句详细地翻译出来,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法则是按文章或者句子的大概意思来翻译,是仅保持原文的意思,不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

在2013年的春晚中,蔡明在其小品中说了下面这句台词:“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聊斋”是中国清代蒲松龄短篇文言小说集,借助鬼狐精灵写人类社会。用直接法直接翻译为“Ghost stories”。但是,翻译时不仅要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要根据语境。当时蔡明扮演的是一位退休的老太太,对小品里潘长江扮演的一位退休老头受到舞蹈队赵队长(女士)的欺负后,蔡明为此打抱不平,于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按照小品所要传达的意思可理解为:都是上了年纪有了丰富人生经验的人了,别跟我耍计谋。我们按照意译法的翻译,将这句话可翻译为:“We are all experienced people. Don’t trick with me.”也可直译为:“We are all thousand-year-old foxes. Don’t play with me of ghost stories.”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各的好处,直译法能使句子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能使我国的文化得以广泛的传播,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意译法能直接地表达句子意思,让人清晰明了。但是,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本意,就要根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翻译,选择出最合适的翻译方法。所以,在这句话中,选择意译法的翻译会更适合。

2.音译法和意译法对比

音译法是一种用中国的汉语拼音直接翻译,是译音代义的翻译方法,是一种不可代替的翻译方法。近年来运用音译法的翻译可谓是进入了英语翻译的新词汇。据《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大妈”成英语新词汇,《华尔街日报》专创了“Dama”这个英语单词,意指那些热情但冲动、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力和眼光的群体。要是根据意译法把“大妈”翻译成Aunt或grandma,显然都不能准确表达“中国大妈”所传递的特殊含义,是因为“中国大妈”疯狂抢金的场面使这一词风靡在各大网络媒体,所以用音译法“Dama”会更好。

在翻译时,要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中国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文翻译研究并不是很多,缺少翻译理论依据。所以希望研究者进一步加强研究,推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模因论 网络语言与模因 传播方式 强势模因

一、引言

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已蔓延了整个地球。它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它的附属品――网络语言的蓬勃发展。网络语言由于它特殊的载体和现实虚拟性,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所以,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流行语。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探讨。例如,从语体学角度论述网络语言的构成、性质及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框架内,有学者分析了网上会话的话轮特征;也有学者从语法和词汇视角解释网络语言的变异问题等。本文则尝试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二、模因论与网络语言中的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 Neo- Darwinism)倡导者理查•道

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Meme一词来源自希腊语mimeme,它的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为了在读音上与gene相似,道金斯去掉了词根mi-变成了meme。这样容易让人联想到英语单词memory(记忆)或者联想到表“自己”或“同样”的法语单词même。在国内,我们将其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种模仿现象,与基因相似。我们可以把基因和模因当作一种复制因子,但它们有着不同的行为特征。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基因作为复制因子是推动生物进化的进程,而模因作为新的复制因子是驱动着文化的进化。新达尔文主义者指出,只有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被别人复制、重复传播时才能称为模因,也才具有模因性。因而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牛津英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esp, imitation)。也有学者把meme定义为记忆中的信息单位,它能够从一个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中去。通俗地说,它像是一种大脑的病毒(virus of the mind)。目前,模因论已经被应用到社会文化的各领域中,用于解释其中的许多现象,尤其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是通过模因而得到广泛传播的语言模因现象,从而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

网络语言(net-speech)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三大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着的专业术语,如“内存、硬件、主机、局域网、调制解调器”等。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用语,如“博客、网吧、网名、黑客”等。三是指网民在网聊或者论坛上使用的一些另类的网络符号、网络数字和语言,如“稀饭、果酱、rpwt、:-D”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第三类网络语言由于其标新立异、时尚前卫等特点,受到网名们的追捧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名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因而,本文选取第三类语言作为探讨对象。但仍需指出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网民们并没有把其界限划分的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揉合。

三、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传播方式

布莱克摩尔(Blackmore)认为模因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对结果的拷贝和对指令信息的拷贝。”即模因表现型和模因基因型。在国内,何自然将模因基因型又细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播和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将模因表现型分为同音异义横向传播、同形联想传播以及同构异义横向传播。下面,我们将从模因的这两种传播方式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复制和传播机制。

(一)模因基因型传播――内容相同、形式各异

当新的模因在重复传递和复制的过程中,其原始信息并未发生改变,只是以“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形式进行传播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一类信息的传播机制归纳为模因基因型传播。布莱克摩尔认为,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可以将之比喻为基因型的模因。

1.相同信息异形传播

这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这类信息在复制重新传播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或者说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模因的移植,但其要传达的原始信息是不变的。这也正体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网络流行语中,这种相同信息异形传播的模因基因型表现为:

(1)缩略型

为了提高效率,节约上网成本,网民们常常会使用一些缩略语。例如,目前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些英语缩略语言有CU(再见)、OIC(哦,我明白了)、BTW(顺便问一下)这些模因分别从“See you”、“Oh, I see”、“By the way”复制。当然,流行的汉语缩略语也有很多,如“BB=宝宝”、“PMP=拍马屁”、“口爱=可怜没人爱”等。

(2)谐音型

谐音型主要包括数字谐音型和汉字谐音型。数字谐音型通常是根据10个阿拉伯数字的发音,组成一些输入便捷、简单易记的字词。例如,“7758”复制于“亲亲我吧”,通过汉字的读音与数字的读音相似,以另类快捷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相同的情感,更能博得对方的好感。所以这类仿制方式在网络用语中相当常见,特别是在年青人当中:886(再见喽)、9494(就是就是)、8错(不错)等。汉字谐音型往往模仿汉语普通话发音或方言发音,萦造了一种幽默风趣的效果。例如“大虾”的原始信息是“大侠”,意指计算机高手,因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而成为成功的模因;“斑竹=版主”;“木有=没有”;“白白=Byebye”;“酱紫=这样子”等。

(3)混合型

混合型比较常见的是英汉以及数字的混用。例如,“你真High”源于“你太高兴了”;“Me2”与复制的“Me too”同义;“B4”=“Before”等。

(4)符号型

网民们将键盘上的一些特殊符号排列组合,造出了许多新颖的象形表达方式,以形会意,给人耳目一新、栩栩如生的感觉。例如,“:-)”、“:-D”、“8-)”、“-_-”这些都是“笑”的模因变体。

2.相同信息直接传播

这类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电影台词、引语、口号、名言警句以及复述别人说的话等,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不改变信息内容和信息结构直接加以拷贝。在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中,“山寨”这个字可为相当的火。它源于广东话,指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现在其应用范围涉及到各行各业,如“山寨手机”、“山寨版《丑女无敌》”、“山寨文化”、“中国式山寨”等,这些都是通过引用“山寨”这一强效模因将相同的信息(即表达其仿造化、平民化、快速化的含义)直接复制和传播的。又如,随着《士兵突击》的热播,钢七连的连训“不抛弃不放弃”在四川5•12大地震中被无数网民直接引用,鼓舞激励了无数灾区同胞。这种传播方式也体现在一些音译外来词上,如“酷=Cool”、“贴士=Tip”、“FT=Faint(晕倒)”、“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创影象动画)”等。

(二)模因表现型传播――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道金斯认为,我们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作是模因的表现型。这类信息在传播方式上采用恒定不变的表现模式,但其内容则发生了变化,可谓是以“移花接木”方式出现的横向并联传播的模因,是模因的表现型。

1.同音异义传播

在网络语言中这类传播方式比较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电脑本身的瓶颈―智能全拼输入系统;二是网民们为了追求新、奇、特的心理而刻意的敲出一些错别字或者为了节约时间,这样就难免影响其“质量”。例如,“果酱=过奖”,果酱的原始信息是指由蔗糖与含有果胶的果汁煮熬而成的果子制品,但在网络流行语中仅仿制了其音,其义却发生了变化表示对别人赞赏的一种谦虚回应。这类传播方式还有“稀饭=喜欢”;“粉=很(与闽南发音相似)”;“虾米=什么(同上);“表=不要”等。

2.同构异义传播

这一类语言模因传播方式在网络上尤其活跃,主要是指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宿主目的的变化,其内容往往被新的信息所代替。例如,网络知名度极高的句型“很……很……”,这一结构最开始源自于马克思在1845写成的重要著作Theses on Feuerbach《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工人阶级在兴登,卡瓦仑切以及莱茵地区的斗争时说“sehr gut, sehr beeindruckend, sehr harmonisch.”,翻译成中文就是“很好,很深刻,很和谐”。2007年末,一个小学生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说道:“……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 2008年初,“艳照门”事件发生后,阿娇用“很傻很天真”来形容自己。随后这一表达形式很快在网络上得到复制和传播并涌现出了“很恒很源祥”、“很假很坦白”、“很乐很OPEN”、“很爽很摇滚”、“很丑很封建”、“很靓很环保”等无数模因变体。又如,“……族”在网络上也特别流行,它作为强效模因被到处复制和传播,出现了“SOHO族”、“啃老族”、“啃椅族”、“月光族”等。当然,同构异义传播的模因并不局限于字词,在段落、篇章上这种传播方式也同样盛行。例如,在《武林外传》这部电视剧里佟掌柜曾唱到“郎君啊……你是不是饿得慌,如果你饿得慌,对我湘玉讲,湘玉我给你溜肥肠……”,这段唱词就是模仿于《杜十娘》里“郎君啊……你是不是饿得慌,如果你饿得慌,对我十娘讲,十娘我给你做面汤……”这个事例中佟湘玉只是只仿制了歌词的句型结构,填充了不同的内容;又如,在网络上现在盛行着《大话西游》经典台词之爱你一万年的考研版、中国足球版、彩票版、方言版等,这些都是利用对原结构的模仿来传达新的信息。

同构异义传播也表现在一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质的变化。例如,“打酱油”不再是我们熟悉的字面意思,在网络流行语中用其来代替“路过”进行快速回复;“俯卧撑”的本意是指增强臂力的一种辅体育运动,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甚至做立场中立状的代名词;“灌水”本指将水倒进或装进容器中,而在网络流行语中表示发无聊的贴子等。

四、网络流行语模因形成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网络语言能被网民们反复仿制传播成为网络流行语,而有些却在竞争中惨遭淘汰?这是因为模因的复制传播能力是不同的,某些信息易于引起人们注意、认同、记忆和感染,成为“强势模因”;而另外一些则不能,就成为不了活跃模因。“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能否成功PK掉其它模因取决于其作用和性质。网络语言要想成为流行语即“强势模因”被不断地复制和传播,其必须具备下述特性或其中的一种。

(一)时尚性

语言的时尚性即要切合社会潮流,大众心态,具有时代气息。运用网络的主体是80后代人,他们古灵精怪,性格叛逆,时尚前卫,勇于打破常规,充满了创新意识。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了其网络语言使用上。他们乐意模仿眼下的一些流行歌曲名、畅销书名、电视剧名、经典台词等并将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使这些语言信息成为“强势模因”。如随着《我的青春谁做主》这部电视剧的热播,“我的……谁做主”这一表达形式很快就在网络上复制和传播,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时尚。于是出现了“我的美白谁做主”、“我的地盘谁做主”、“我的暑假谁做主”等语言模因变体。

(二)实用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的语言信息的产生源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只有那些能满足人们交际要求的语言信息,才会被大众接受,并不断的模仿和传播,从而形成“强势模因”。在网络上一些脏话、俚语往往遭于屏蔽,网民们就不得使用一些缩略语或以其它形式来代替这些字眼,例如,“TMD”、“牛B”、“BT”“RPWT”等。正是因为这些表达形式满足了网民们的特殊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才能成为“强势模因”被固定下来并逐渐复制和传播。

(三)形象性

由于网络交流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真实语境,人们无法通过非言语交际手段表达一些情感,为了弥补这些不足,网民们在交际中使用一些表情符号和图片使得信息更加形象直观的传递给信息接收者,更好的来完成交际的认知过程。例如,用Orz表示佩服;#^_^#代替脸红;^ο^等于可爱等。这些表达方式有效的弥补了非面对面交际的缺失,使语言生动充满活力,从而在互联网上打败其它弱势模因成为成功的模因被网民们仿效和使用。

(四)简约性

网民们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往往对一些错别字视而不见或者频繁的使用一些数字、谐音以及缩略语等来使表达更加简练。例如,“70885”这个模因和“请你帮帮我”的发音近似而被复制,网民只需敲打5个键就可以把原始信息的意思表达出来,大大减少了时间,增强了语言的时效性和表现力。所以这类模因受到网民们青睐,被大量复制、迅速传播。类似的还有“板斧”源于“版副”;“3Q”源于“Thank You(谢谢)”等。

五、结语

基于达尔文进化观的模因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网络语言的出现说明模因对新兴语言的出现及其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更加说明了它是一种成功复制的模因。本文试从语言模因传播的两大类型――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并总结了哪些网络语言模因能被网民们反复仿制传播成为网络流行语,即成为强势模因,它们需具备时尚性、实用性、形象形及节约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

[1]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94):1.

[2]秦俊红,张德禄.网上会话中的话轮转换[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5):41.

[3]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2):43.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篇4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计算机技术 “翻船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2-01

1.“翻船体”的出处

1.1源于美剧对话

经典美剧《老友记》第九季的第六集中一组对话“哪一种船永远不会沉呢?”“哪一种?”“友谊之船。”

《破产姐妹》中也有类似的台词“我和麦克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1.2源于歌词改编

《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被网友改编为“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说翻就翻”。

1.3源于漫画创作

2016年4月2日微博上发表的一组名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漫画,由喃东尼创作。

关于“翻船体”最初来自哪儿已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真正让“翻船体”流行的是喃安东的漫画。

2.“翻船体”的原型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组漫画中包括一只小船,两只呆萌企鹅,经过一番对话后,结局只有一个――“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原型主要是以下几组:

(1)乘坐在友谊之船的两个好朋友,如果有一方变瘦――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2)乘坐在友谊之船的两个好朋友,如果吃独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3)乘坐在友谊之船的两个好朋友,一个突如其来的表白――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4)乘坐在友谊之船的两个好朋友,有一个突然脱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5)乘坐在友谊之船的两个好朋友,如果合影只给自己P图――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最初创作的“翻船体”语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人物+场景(条件)+结局,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往往是相同的,只需场景或假设条件变换就可以造出各种“翻船体”。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运用修辞手法把看不见的“人际关系”比作“小船”。

3.“翻船体”的演变及主要类型

3.1各种职业“翻船体”版本

媒体职业版本:“今晚出来腐败一顿好不?”“不行,刚出来各热点,我很兴奋,还不饿,要赶紧跟。”“那明晚再约?”“NO!NO!我的热点已经追到了大后天!”“周末总该有空陪我出去逛逛吧?”“没空!你不知道干这行没有周末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教师职业版本:“今晚出来吃饭吗?”“今晚不行,我得改作业。”“那明晚出来吃饭吗?”“明晚也不行,我得带晚修。”――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除此之外,还有医生、夫妻、银行员工等人物设定。这种职业版本和最初“翻船体”原型有所不同,不再是严格的三部分,更注重生活对话,贴合自身生活场景,但结局还是一个“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演绎出适合每个人的独特的“翻船体”。

3.2“翻船体”的衍生语

3.2.1“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

把“翻船体”定位到恋人之间,就衍生出爱情的巨轮,其基本结构和“翻船体”相同,也运用了修辞的手法。

乘坐在爱情巨轮上的一对恋人,如果有一方变成胖子――爱情的巨轮很容易沉没。

乘坐在爱情巨轮上的一对恋人,如果对爱情巨轮的航向产生分歧,必将产生海滩――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

3.2.2结局改编衍生语

对“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二次创作,使其更加多元化。如月初的流量说没就没;刚吃的晚饭说饿就饿;亲情的火苗说灭就灭;刚取的人民币说没就没;青春的小鸟说飞就飞……这些衍生语中如“月初的流量、刚吃的晚饭、刚取的人民币”这些都是和我们密切相关的,生活化,大众化;而“友谊的小船、亲情的火苗、青春的小鸟”中“友谊、亲情、青春”都是抽象的,生活中摸不到的物体,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小船、火苗、小鸟”这些实体表现出来,更加生动形象。

4.“翻船体”流行的原因

4.1依托漫画,便于理解和传播

“翻船体”是依靠漫画来展示的,单纯的文字传播过于枯燥,而漫画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漫画中只有两只可爱的企鹅和一只小船,同时,还配有人物的简单对话及场景描述文字,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就能轻松的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不必费心去理解。所以漫画对用户来说是几乎是零门槛的,各行各业、各种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看懂。所以,无门槛,简单易懂,是“翻船体”能迅速走红的重要原因。

4.2戳中热门话题,引起内心共鸣

“翻船体”影射出时下社会人际关系这一热点问题,不同职业的人们,处于各种人际关系网中,交际双方所说的话都决定着二者友谊的继续与否,因此,“翻船体”更容易被人们结合自身进行创作,引发共鸣。

5.发展前景预测

“翻船体”和之前的其他流行语不同,它不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而是有上下文联系的一组句子,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因此,“翻船体”会不断被丰富,发展前景乐观。

参考文献:

[1]吕叔湘.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付艳玲.如何穿戴[J]. 湖北电大学刊,1995:7.

篇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衍生物――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生动的内涵,强烈的感染力,以及广泛的传播性,受到广大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偏爱,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那什么是网络流行语呢?“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网络流行语在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并承担着传播某种社会文化的作用,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网络流行语总共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网络流行语是带有特殊目的的产物。例如,有的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为了方便而创造出来的,有些是为了达到幽默的效果,而有些网络流行语是为了吸引眼球,等等。第二,网络流行语在意义方面有新奇性。例如最近由央视一个采访流行起来的网络流行语“你幸福吗?”,现在使用该问句的网民们可能不仅仅是这句话原本的意思,询问一个人他过得是否开心是否有什么困难,而很可能使用的是衍伸出来的新意义,可能是一种开玩笑或是讽刺的意味比较多。而这个新意思,搭配着采访中那句“我姓曾”,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网络流行语有易于传播性。第四,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每年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总结出来,而去年流行的网络流行语今年却不一定流行了。

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语句型,例如刚才给出的例子“你幸福吗?”和“我是来打酱油的。”;单词型,如“萌”、“表(不要)”和“闪婚”;字母型,如“OMG”,“SB”和“Q(可爱)”;符号性,如可以用“:)”来表示一个人的笑脸;以及数字型,如“530”和“3166”。

二、语言认知解读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发展分支,其理论对各种语言现象有着强大的解释说明能力。认知语言学中几个比较经典及重要的理论都可以用来解读这些网络流行语。

(一)象似性

“象似性,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书中暂且被定义为:语言符号在语音、形式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王寅,2007)语言形式与所指的意义并不是任意的,没有任何联系的。语言形式不仅与客观现实有联系,更与人们的认知经验和认知方式有着映照对应的现象。网络流行语同样是人们对于网络生活的一种认知体验,因此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也遵循着语言象似性原则。其中声音象似性和笔相象似性就揭示了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

声音象似性,顾名思义就是指语言在语音上能够准确反映出客观世界的某些特征。例如逛论坛的很多网民喜欢用“斑竹”去指管理一个版面的管理人员。这个词和“版主”谐音,很多网民不用正规的“版主”一词,而用在语音上与“版主”谐音的“斑竹”一词,它也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并且还使自己的表达个性化,因此深得网民的欢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很多网民会用“杯具”来替代“悲剧”,用“稀饭”来替换“喜欢”。为什么不用“粥”而用“稀饭”来代替“喜欢”呢?语言不是任意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客观现实。声音象似性原则就告诉我们为什么在网络流行语里面要用“稀饭”来代替“喜欢”了。再如“鸡冻”(激动)、“帅锅”(帅哥)、“围脖”(微博)等网络流行语也同样可以从声音象似性这个角度来进行解读。这些谐音造出来的流行语新奇活泼,令人印象深刻,使用这些流行语也使得表达具有幽默感。

根据笔相象似性创造出来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与中国文化里面的象形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最近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个字“”。这个字长得很像一个人的脸,眉毛下垂,张大嘴巴,很像一个人很尴尬的样子。这个网络流行语就将一个人这种尴尬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网民们通常都不说“好尴尬”了,而喜欢用“好”。“”这个字的产生就完全可以用笔相象似性原则来解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再如“”字,表示形神俱呆的意思。这个字就像两个呆呆的人靠在一起,不仅看起来很呆,而且很传神地表达出了一种呆的神韵。

(二) 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他们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可以使认知主体,也就是人,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

“恐龙”和“青蛙”这样的网络表达可能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完全不陌生了。这两个词是用来指代那些外表长得不怎么好看的女生和男生的。那这两个网络流行语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可以用隐喻理论来解释。“恐龙”和“青蛙”与外表不漂亮的人们都享有一些类似的特征,例如外表不漂亮、笨重、不讨人喜欢等等,这些特征通过认知主体,也就是人的认知加工,从这两个词本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域映射到隐喻意义上的概念域,就给这两个词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就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外表长得不怎么好看的女生和男生了。

还有一些关于网络的表达也可以用隐喻理论来进行解读。例如人们把网络看作是建筑群。其中一栋建筑就是论坛。建筑里的主人就像是楼主,建筑的第一层就像是顶楼,建筑里面还可能放有沙发,所以论坛里面也有“沙发”一说。这些关于网络的流行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网络和建筑两个不同事物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与映射,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对网络这一概念进行理解。当然,对于同一个事物,人们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可能用上不同的隐喻。关于网络这一概念,也有人将其与大海联系在一起,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映射关系。例如,网络中的信息就如同海水,“冲浪”、“潜水”、“冒泡”等网络流行表达也都是从这个隐喻关系中来的。

(三)类推

“类推性是语言发展变化中的一条重要属性。类推性也存在于流行语体系之中,当代汉语中的大量流行语就是通过语言的类推性产生的。而所谓的类推性,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聂汉琳,2012)

师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指教师的道德品质。从这个人们熟悉的概念,现在有了“网德”这一概念。类推得知,“网德”即指网民的道德品质。这个网络流行语就是通过类推而被网民们发明的。相似的概念还有,人格网格,闪婚闪离,牌友聊友、坛友、驴友等等。

三、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网络流行语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和生活。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为我们解读这些新奇的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本文仅从认知语言学的一些代表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浅显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这些新词和新义都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对它们的研究必然不能脱离人这个认知主体,那就必然需要从认知这个视角来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1]聂汉琳.当代大学生流行语的心理、认知、文化的透析――基于安徽高职院校的调查. 鸡西大学学报, 2012(10).

篇6

【中图分类号】C912.6;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82-01

一、中式英语和网络语的流行现象

2014年4月18日,多家媒体报道称,源自汉语的四字词语“no zuo no die”被录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no zuo no die”最早出现于网络,语出自中文”不作死就不会死“,经网友简化而成。在Urban Dictionary中,该词条创建于2014年1月15日,在该词条解释的第一句,赫然写着“This phrase is of Chinglish origin(这条短语源自中式英语)”。除了“no zuo no die”之外,“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 也于2014年4月被该词典录入,而且在该词条的解释中,还“附赠”了配套用语“no can no BB”.(不行别乱“喷”)。

至于大家使用多年的“geilivable”(该词最早于2010年出现于纽约时报)以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和”zhuangbility”等这些Chinglish词汇,在这本俚语词典中也都可以一一查到。早期的中式英语多是一些自造英语单词,或者将中文逐个译成英语后的汉语式拼接,如前“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yi see”(给你点颜色看一看)。而如今,更多的中文拼音开始直接“侵入”英文,比如“tuhao”(土豪)和“dama”(大妈)等已经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华尔街日报》,而且被《牛津词典》关注和收录。

除了这些已经被媒体传播或者被词典收录了的中式英语流行语以外,还有数不清的网络流行语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近些年流行的“犀利哥”、“淡定帝”“Hold住姐”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流行语最大的特点是产生快,传播快,使用广,他们往往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出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王英教授指出“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他们结构简单,含义清楚,被普遍地使用,迅速地复制、模仿和传播,从而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

二、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文化的传播与人类遗传相类似,即它也能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而语言的进化就是通过非遗传的途径进行的。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meme)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根据道金斯(1976)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 文化习俗、 观念或社会行为都属于模因。模因不但被当作有生命的结构,它还往往被描述成与电脑病毒相类似的“思维病毒”,可以感染他人的大脑或者传染到其他人的大脑中。模因定义的形成分两阶段:前期被认为是文化模仿单位,其表现型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模式;后期的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在现实世界里,模因的表现型可以是词语、音乐、图像、服饰格调,甚至手势或脸部表情。由此可见,语言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模因,模因又寓于语言之中,并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二者关系极为密切。

三、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强势模因

网络流行语兴起时间并不长,但却具有波及范围广,流传时间长,影响力大等特点。从模因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是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强势模因。并不是所有的模因都能成功传播。一些模因首先引起注意,然后如实准确地被记忆并从一个人的大脑中传播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而这种传播行为在后来又不断地出现,原来的模因就会传播到更多人的头脑中,我们称这种模因为强势模因。而有些模因仅仅只被复制过几次就消失了,这种模因则是弱势模因。成功的模因都是强势模因,它们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复制的忠实性”三大特征。网络作为现今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在模因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模因的大量复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宣传力、鼓动性与冲击性等特点,它不仅在网络上被经常使用,而且还被人们运用于许多非网络交际环境中。网络具有方便、快捷、容量大等特点,它能够从不同媒介与渠道吸收各种新语言与新信息,然后大量复制,并在网络上传播或转而再向其他领域传播,这便是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的最好条件。

四、网络流行语这一强势模因的传播过程

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模仿,将自己从一个宿主传到另一个宿主。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同化(assimilation) : 从诞生之日起,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接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在这个时期,模因应该尽可能地引起较多的人的注意,进入他们的大脑。综合来说,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朗朗上口,时尚新潮,紧贴生活,创新独特。

(2) 记忆(retention) : 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主体的机会就越多。当一个新的模因出现时,如果与相关的旧模因有关联,就更加容易被记忆。例如当“房奴”进入人们的词汇以后,“车奴”、“证奴”这些新的模因词汇就会更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也能够感染更多的宿主。

(3) 表达(expression) : 在人们交流沟通时,模因必须从记忆存储中走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最突出的表达手段是话语,其他常见的手段有文本、图片、行为等。随着当今社会多媒体的发展,流行语逐渐成为模因表达的主力军,大量新颖独特的新词层出不穷,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如在新闻报道、网络会话,甚至商品品牌中,“给力”无处不在。

(4) 传播(transmission) : 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他们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自从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出现以后,传播阶段显得更为重要,模因自下而上的成功与否与其关系甚大。

任何语言模因都要经过以上四个传播过程,掌握这四个传播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模因及流行语的发展趋势。

五、结束语

综合而言,语言与模因的关系可概括如下:

(1) 语言是传递模因的工具,它本身也可能成为模因。

(2) 模因传递既丰富又创新了人类语言,使语言能够保持新鲜,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赋予语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模因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让人忍俊不禁。语言模因更是对修辞产生了巨大影响。

(3) 模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言的正规发展。语言是在不断变异中发展起来的,新词在多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语言规范。部分学校现已经颁布条例,在中小学语文考试中,禁止出现“濉薄“神马”、“给力”等网络语言。其原因是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仅在互联网上风靡,也频繁出现在学生作文中,已大大影响了中国汉字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正常开展。

总之,流行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模因论为我们研究流行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模因论出发,全面分析了流行语的传播过程及其语用价值。语言与模因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推动语言向前发展。了解模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语言。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Dawkins,R.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76

[3]Blackmore,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9

篇7

随着互联网及广播电视媒体的迅猛发展,数量巨大的网络流行语开始产生,这些网络新词结构类型众多,语义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模因论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的任何成分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网络流行语正是基于此原理得以传播。因此本文将以Dawkins(1976)的模因论为理论依据,重点探讨当代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等。

二.模因论与模因

1.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借用生物进化理揭示语言文化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文化传承性的本质规律。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是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Richard Dawkins 在其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使用。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 的解释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esp.imitation(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meme 意为被模仿的东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称为模因。

2.模因的特征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大基本特征。陈琳霞(2006)提出模因是一种复制因子,通过模仿得以传播。经过复制之后组成的语言模因在人们的个人交际中被广泛传播。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行和传播的基本规律,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与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模因发展的阶段

语言模因的研究主要基于进化论的观点,模因的发展经历了选择、进化、繁殖、变异、消亡等一系列成长过程。Hlighten提出,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他们就不能被称为模因。(3)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话语、文本和图片。(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质载体或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

值得注意的是,Hlighten指出,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模因复制环路,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被选择、模仿或者被淘汰的命运,不同的模因会因为其超强的复制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而得到广泛传播。

三.网络流行语中的模因现象

1.网络语言与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兴起的重要标志,也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流行语折射出当代网络文化的风貌,是网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秦秀白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在线交流有关的语言,它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术语;(2)网络文化现象相关术语;(3)计算机辅助交际(CMC)使用的特殊用语。本文涉及的网络流行语主要为分类的第二种。

2.网络流行语模因传播的方式

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会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模因的复制不一定全部都是词语的原件和附件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一致。何自然教授认为,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前者被喻为基因型的模因,后者被喻为表现型的模因。

结合近两年较为流行的“最美现象”来分析,“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最美婆婆”等词汇成为平民楷模的修饰词,被冠以“最美”头衔的这些典型人物经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成为社会公众模仿的对象。“最美现象”中传达的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和知识的传授中不断复制,传播给他人,本质上也是模因的传播。因为其形式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差异性,应该归属为表现型模因。

又如2013年某卫视开播的《中国好声音》,它是一档精彩的选秀节目,节目中的选秀歌曲也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曲调。一时间各大卫视争相模仿,《中国好歌曲》、《中国好舞蹈》等节目陆续登陆各大媒体平台,随之而来的“中国好股票”,“中国好老师”“中国好室友”等网络衍生版本更是让“中国好声音”形成了自己的体例――“中国好声音体”。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表现型的模因。

至于基因型的模因可见诸于网上交际常用的数字谐音,10个阿拉伯数字随意组合,整体上发出大致的谐音,如88(再见);7456(气死我了);584(我发誓);9494(就是就是);526(我饿了);987(对不起);5201414(我爱你一生一世)等等,这种数字谐音式的表达因简介方便而深受网络使用者的喜爱,同时这些语言模因也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数字谐音模因被广泛传播。

四,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原因

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发展,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情况加速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为了迎合人们揭示与表达新事物的需要必然会出现新的语言模因。

语言因素,语言体系本身存在着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语言会通过使用语言的人来完成语言的升级换代,为了完善语言自身的表达体系,人们往往会通过创造、借用、移植等方式来补充新词汇,新的语言模因也随之产生。

心理因素,人们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带有一种求异心理,总是想方设法的追究新奇的表达方式,逐渐舍弃既有的传统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的出现符合大众追求新奇时尚用语的心理,为了能够在网络生活中体现时代性和时尚型,语言使用者们会绞尽脑汁的创造新颖并且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五,合理引导网络语言的传播

丰富多样的网络流行语言产生于由独特网络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应该对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和发展持理性态度,根据模因论,语言的发展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网络流行语中不易于社会发展、低俗的语言会随着时间慢慢被历史淘汰,而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势语言模因则会被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要规范引导,同时又要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发挥其构建网络文化,丰富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

六,结语

模因论为探究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在模因论的理论基础上,简单论述了网络流行语中的模因现象,并对合理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了解模因论和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汉字文化.2005.(4).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篇8

【关键词】流行语 模因论 duang体 复制和传播

一、引言

Duang这个瞬间成为2015羊年新春网络流行热词,出自早年间成龙代言的洗发水广告,最近被网友恶搞成《我的洗发水》,将成龙的广告和庞麦郎的歌曲《我的滑板鞋》相结合。

Duang没有对应的汉字,有网友提出词语“嘟昂”比较接近其意味,也有网友生造了一个汉字,这个字上下结构,上面是成,下面是龙,合起来就是“duang”的汉字。它有好几层意思:作为拟声词,胖子摔倒的声音“duang”。作为名词,特效的同义词,是英语“特效”这个单词,在我们中文里的发音就是duang。作为形容词,形容的是自己受欺骗的一种心情,或者用作数量形容词,形容意想不到的多。

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对“duang”体作出新的解释,它的传播表现形式以及它成为强势模因的理据。在本文中,“duang”体包括“duang”以及恶搞后的《我的洗发水》广告词。而本文着重介绍“duang”。

二、模因论理论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它借助生物进化的模式探讨人类社会中事物的普遍联系,阐释语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复制、传承和发展的现象。是一种很新的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Dawkins指出模因是一种文化模仿单位;“自私”的基因以繁殖为手段不断扩张,实现生物进化,而模因则是通过模仿、复制为扩张手段来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与进化。模因也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模因像病毒那样感染和传播,它可以感染其他人的大脑或者传染到其他人的大脑中,而一个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感染,它们便会寄生在其大脑中。

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以被称作模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表现形式繁多。模因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模因用于流行语分析,能为流行语的复制和传播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三、网络流行语“duang”体的复制和传播

弗朗西斯・海拉恩认为,模因从被新的宿主选择并随后被传递,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制圈。Duang体的传播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复制与传播过程。

1.同化(assimilation),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Duang”体的新颖创新,名人效应以及恶搞的时间―新年都很容易被宿主关注,它生动形象又很容易让宿主理解,使宿主在无形中接受“duang”体。

2.记忆(retention),也就是指模因在宿主的记忆里保留的时间,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Duang的搞笑视频给宿主深刻的印象,并且很多微博大V转发,一系列艺人先后调侃自嘲,更有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中有关于“duang”的表情包,使得duang体在宿主大脑中不断得到加强。

3.表达(expression),是将记忆中的模因,根据宿主自己的需要以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行为等一系列其他人能够感知的方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行为,如文本、图片以及行为。现在很多人会在微博评论中使用duang,而且会转发各种关于duang的段子,从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聊天的时候,会给对方发送有“duang”的表情。宿主倾向于表达那些他认为有趣和重要的,需要重复的模因。比如在duang体成龙洗发水广告词中,第一句,“当第一次...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在整个广告词中是被使用次数最多的。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有一种媒介防止信息的流失,确保信息能够被传播得更远更快,这种媒介主要有声音、书本、照片或者光盘等形式。年轻人传播“duang”的段子,成龙在微博中用“duang”为自己的新片宣传,歌手韩煜也创作出歌曲《duang duang duang》。“duang”体还被各种PR公司用来营销,被各种传播学院分析。

四、网络流行语“duang”体的模因变体

模因的复制并不是指“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一致”。相反,语言模因在其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遇到新的集合并与其相结合最终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Blackmore指出,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1.“Duang”体的基因型传播: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何自然指出在碰到和原语相近或相似的语境时,模因往往会以直接的方式来自我复制与传播,保留原本的信息内容。在duang体中,人们经常直接说duang duang duang,没有对它进行任何改变。比如:

(1)Duang的一下就要开学了,拖延症晚期患者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论文翻译一个字都没动,好心塞。

(2)妈妈今天生日,送什么礼物最duang呢?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直接使用duang,例1,表达的是一种伤心失望的心情,形容时间过得太快,例2,指的是“最有意义,最能给她惊喜”达到一种令人大吃一惊的效果。这两句话体现了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duang,duang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却都暗含着如加了特效一般。如:如加了特效一般时间过得太快,如加了特效一般让人惊喜。

2.“Duang”体的表现型传播: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的表现型传播是指在复制与传播过程中,模因采用同样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不同需要或者是不同时期表达的内容却不同。“Duang”体的表现型传播主要是在成龙洗发水广告词中体现出来的,许多网友根据不同语境把它改编成不同版本,比如贿赂版:他们第一次送钱给我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因为我觉得你不能让我收我就马上收,第一我要试一下。因为我不愿意收完了以后再盖个公章上去,事情“咣”的一下就办成了,很快,很好,很顺利、这样送钱的人一定会骂我,根本就不需要送钱嘛,就证明上头有人是假的...还有结婚版,分手版,梅西假摔版…,这就是一种同构异义的模式,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宿主目的的变化,其内容往往被新的内容所代替。而其第一句“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简单明了,而且也很俏皮富有特色,是一种易于记忆与传播的直接套用模式。

五、网络流行语“duang”体的流行动因

Dawkins指出,模因能够获得成功复制与否主要受多产性、长寿性以及复制忠实性三方面的影响。根据Blackmore的理解,模因有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之分。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纸上或人们的头脑中流传时间很长,能够不断得到复制与传播,并且在复制与传播过程中能保留原有模因核心或精髓的模因才可能成为强势模因。语言模因也不例外,能够被广泛使用、传播的语言现象必定是强势模因。Duang之所以能够成为在各大社交网站,论坛以及主流媒体上盛传的强势模因,既有语言内的原因,也有语言外的原因。

1.词内理据。

(1)Duang的简洁性。在语言的使用中,人们倾向于使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复杂的语义,即“经济原则”。duang由五个字母组成,形式简洁,易于理解,从而很容易被新的宿主接受,进入他们的记忆,进而得到广泛传播.

(2)Duang的合理性。Duang不仅简洁,而且表义合理。从语言传播的过程来说,如果模因没有一定的实用合理性,就无法被宿主用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也不会有模因复制传播的剩下步骤。duang是一个拟声词,是一种加特效后的声音,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声音,也可以用来表达心情。它常常用来表示一种事物由一种状态变到另外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表示反差很大,犹如加了特技,也用来形容自己受欺骗的一种心情以表示自己吃惊或者绝望欲哭无泪的感受,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2.词外理据。

(1)多媒体的关注与传播。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微信微博等全新的自媒体方式迅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达任何观点,为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然大众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流行语的传播。没有成龙的洗发水广告,没有庞麦郎的音乐,就不会有duang体的出现。

(2)追求新颖时尚的心理。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追求个性,创意,喜欢在各种朋友圈,微博等上各种好玩的段子娱乐大家,认为duang很酷,很潮很前卫,它的新颖不仅体现在读音上,在形式上也是别具一格。而且duang这个词在此广告中暗含有嘲讽和调侃不良商家的意思,出于暗黑心理,人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和使用它,以求社会认同,获得安全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六、总结

流行语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原有的词不能更好地传信达意。它能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成果及社会多元的生活状态。而模因论这一新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研究语言的变化发展,以便来窥探社会的发展。“Duang”体这一语言变体的复制和传播就是语言模因作用的具体体现,对它的分析能让我们透过语言看到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某种心理。总的来说,用理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模因现象进行有效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能看出网络信息时代语言进化规律,对于规范和探讨语言发展趋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 (7).

[2]Dawkins R.The Extended Phenotype:The Gene as the Unit of Selection[M].Oxford and San Francisco:W.H.Freeman,1982:109.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0-181.

[5]张国,姜微,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3):108-111.

[6]王红毅,余高峰.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社会科学家,2011(8):150-152.

[7]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38-58.

篇9

(1)无论遇到什么场面,只要于鑫一说这口头禅,整个场面都被他hold住了。[1]

(2)不安分的2011呀,乔布斯,传奇已经陨落,身体安全无小事儿;看雷军,小米横空出世,品质安全无小事儿;苹果门,污染牵动世人,环境安全无小事儿;看安全,管家PK360,做好安全无小事儿;看惠普,老大地位难保,战略安全无小事;看凤姐,凤姐惹怒老美,说话安全无小事儿。看完你还能hold住么?

同时,“hold住”在运用过程中还引申出了否定式“hold不住”,流行于网络和大街小巷。例如:

(3)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新浪家居商城—家居年末疯狂,11重惊喜连番轰炸!超低折扣促销、代金券、1元拍卖、9.9元店!Hold不住了吧?赶快来抢,错过后悔一辈子!

(4)让人期待已久的赤西仁最新单曲MV终于出来了!MV里赤西仁和和一个小萝莉共演的温情画面实在是温馨得让人Hold不住!

如今,“hold住”已经取代了“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获得“2011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最流行大奖”。[2]

一、“hold住”的来源

关于迅速蹿红的网络流行语“hold住”,大家普遍认为是源于中英混用词汇。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香港人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词汇,“hold住” 就是其中一个。在2011年8月9日的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中,一位名叫Miss Lin的女生以夸张另类的造型、一口做作的英语、扭捏妖娆的姿态向大学生们介绍什么是Fashion。其极度夸张搞笑的表演震撼了所有观众,那句“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的口头禅更是受到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并且穿越海峡成为两岸年轻人共同的话题。[3]至此,“hold住”一词迅速红遍网络,开始广泛流行,用于报纸、广告等。例如:

(5)如果说高中三个最好的兄弟,如今最后一个也踏上了红地毯,只留我一个还形影相吊,这我还能hold住。可是当最早结婚那个兄弟的女儿,已经能扑闪着大眼睛,跟你说叔叔好的时候,这就有点hold不住了。()

(6)需要hold住的我们()

二、“hold住”的句法功能

“hold住”一词具有谓词性,在句中的句法功能多种多样,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有时也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1.“hold住”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这是“hold住”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例如:

(7)——为什么这只猫猫这么火?——因为它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我hold不住了!果然大眼睛才有前途啊!

(8)蒙古族神奇呼麦Hold住全场。

在例(7)中,“hold住”用作动词,单独使用,在句中充当谓语。例(8)中“hold住”后跟宾语,在句中充当谓语中心。

2.“hold住”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9)“HOLD住”领衔2011网络热词 (http://news.省略/351/c/201112/25/n3581891,2.shtml)

(10)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hold住,我觉得现在最hold不住的就是孩子。

(11)2012,世界和中国都需要hold住(新闻标题)(《南方都市报》2012-01-03)

例(9)中“hold住”作为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例(10)、例(11)中的“hold住”也是名词,分别充当“叫做”和“需要”的宾语。

3.“hold住”偶尔充当定语,例如:

(12)当11.11光棍成为昨日黄花,而12.25圣诞无声来临,你hold住的钱包发现毛爷爷在蠢蠢欲动,12.12QQ网购开业庆典,全站满199送300!

在上述例句中,“hold住”用作形容词,修饰后面的名词“钱包”。

三、“hold住”的语义特点

“hold住”在网上刚刚流行时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坚持住,保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地应对一切。“hold住”的语义源自英语单词“hold”和汉语单音节词“住”的含义组合,而在英语中,“hold”有拿、抱、握住、顶住、控制、掌控等意思,因此“hold住”一词的语义显得更加灵活多样,会随着语句意思的变化而变化。概括起来,“hold住”一词现在流行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抓住,使拥有”。

这是“hold住”最基本的意义,此时“hold住”后面一般带有宾语,这个宾语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

(13)传说中的拍拍疯抢节再现网络,拍拍又疯了!300个品牌统统五折!一起来hold住2012前最后的机会!买完年货好过节!

(14)太神奇了!最新双头动物大盘点hold住你眼球!

(15)这个男人HOLD住了自己的爱情!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富有的家境,但是他却拥有了这么美丽而又爱自己的女人!让人羡慕,让人嫉妒!

2.表示“保持淡定,坚持住,不为所动”。

此种意义主要用于具有煽动性的商业广告,表示面对各种诱惑无动于衷,一般采用否定式“hold不住”,表示忍不住,按捺不住。例如:

(16)59元抢购Eos绯闻女孩唇膏套装,超Q的外形,让你一眼就能爱上的球型天然有机润唇膏,好莱坞明星人手一个!你还hold住吗?

(17)我正在参加超级QQ5周年活动,好多奖品啊,3部iphone4、25部iPod,5万Q币、千万成长值、无数礼包漫天飞,hold不住啦,hold不住啦,赶紧来!

此种意义有时也用于遇到某种突发的或夸张的状况,例如:

(18)《快乐大本营》谢娜的这个开场!!!碉堡了!!!!我当场就hold不住了。

(19)HOLD住了吗?一条来自一个理科生的圣诞祝福短信,看了半个多小时才看明白,内容如下:“质量 自然对数之底 半径平方 纵坐标 电容 高度 电阻 顺时电流 路程 时间 质量 加速度 位移”。答案我就不说了。

3.表示“控制、提升”。例如:

(20)开发商还能hold住房价吗?(新闻标题)(http://house.省略/special- /hold/)

(21)在屡屡出现质量问题被曝光之后,乳品企业在“理直气壮”涨价的同时,是否也应“hold住”质量?(http://cache.省略/)

4.表示“使震撼”。例如:

(22)广州黄浦区迎春晚会 书记玩摇滚HOLD住全场(新闻标题)(http://省略/xinwen/guoneixinwen/201201/t20120111_6861068.htm)

5.表示“加油,努力”。例如:

(23)寝室蹲,寝室蹲,寝室蹲完图书馆蹲;图书馆蹲,图书馆蹲完食堂蹲;食堂蹲,食堂蹲完图书馆蹲,图书馆蹲,图书馆蹲完寝室蹲…亲们,狂风暴雨般的考试降临,HOLD住啊!

四、“hold住”的流行原因

“hold住”一词能够迅速在网络上流行开来,这与它自身的语言特点及网络传媒的开放自由密不可分。

(一)“hold住”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从构词形式上看,“hold住”采用英汉语码混用的构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汉字为元素的构词方式,不仅简洁明了、浅显易懂,而且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从语用的角度看,表达同样的意思,用“hold住”可以传达“控制住”“加油”等其他词语所不能传达的意蕴,具有更丰富的涵盖力和更强的表现力,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词可以替代。因此,它的言简义丰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因此被网友们接受并进一步传播。

(二)“hold住”迎合了人们求新猎奇的心理[4]

当今网络的使用群体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他们不守成规,喜欢个性化的创新。而“hold住”一词新颖时尚,迎合了大众趋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因此,当人们对“抓住、忍住”等语词失去新鲜感时,“hold住”一词的出现无疑彰显了他们的个性,显示了他们的前卫时尚,因此受到网友们的青睐,在网络上被广泛引用,流行开来。

(三)开放自由的网络传媒为“hold住”的流行提供了条件

作为新媒介,网络为许多新生词语的流行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方便快捷的传播平台。通过网络,“hold住”可以不胫而走,进入广大网民的视域,大大方便了流行语的普及和传播。

五、结语

“hold住”一词的流行是近几个月的事情,它在广泛流行中引申出了许多新的意义和用法,它的言简义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交际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求新猎奇的社会心理,有利于增强社会的活力,推动汉语词汇的多样发展。

注释:

[1]本文语料无特殊标注的均来自腾讯微博。

[2]参考百度百科,Hold住:http://baike.省略/view/6443347.htm。

[3]参考百度百科,Hold住:http://baike.省略/view/6290587.htm。

篇10

关键词:网络;新潮语;流行语

2012年9月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报告称,韩国是2012年全球互联网和通讯业最发达的市场,互联网接入水平、使用量和使用技巧都很高,因为网络的发达,韩国网络用语自然非常丰富。韩国的网络流行语是韩国人在网络上自发创造出来的一种新潮语言,这些新潮语是由特定的某些网络族群使用,具有专门限制使用的特性,但是有些人气旺的新潮语则被广泛传播,网民、电子媒体,纸质媒体等纷纷采用,变成全民皆知的流行语。

1 现存的语言体系与新潮语

根据韩国的国立国语院1999年刊行的《标准韩国语大辞典》,从2000年起国立国语院开始进行网络流行语、俗语等词典所不收录的新潮语进行调查整理工作。这既是丰富规范韩民族语言工作的一环,也是研究现存韩国语言体系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并为以后的韩国标准语辞典修正提供参考的资料。通过新潮语调查工作每年刊行《新潮语资料集》,从2001年开始收集整理的资料在国立国语院的网站上可以被检索。后逐步通过与各大搜索引擎的合作在一般的网站上也可以被检索到。

2 历史与起源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网络信息狂潮,网络用语开始发展起来,最初的流行语如′(你好)′、′(见到你很高兴)′其终结语尾′′原应是′′,因发音简便输入笔画少而用′′替换了′′;还有像′(的缩略,意为考试)′,′(的缩略,意为初次)′都是把原来的单词进行缩略合成的新潮语,还有由许多单独字母构成的新潮语等等不一而足。

3 网络新潮语的种类

根据其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3.1 一般网络新潮语

从新闻、报纸、电影、电视剧、小说或外国传入而产生的流行语。例如:1)(大人辈),小说《幸运王》的作家金成模根据′(小人之辈)′的反义词而创造出来的,意指度量大有包容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人。2)(闪电相亲),指男女像闪电一样突然见面的行为,由(闪电)+(见面)结合而成,是由单身男女在网络上率先使用的。3)(哈日派),起源于日语オタク(韩语音译为,意为发烧友),在韩国用来鄙称热爱日本文化的人,后来逐渐引申为对某些物品或者爱好有着强烈执着的人。4)(禽兽男),指的是像野兽一样粗犷的男性,引申为非常有男子汉气概的人,与之相反的是(草食男),意指个性温柔,有点柔弱无害的男子。

3.2 由缩略合成而产生的新潮语

韩国的网络新潮语大致都是从缩略合成中产生的,常用的此类新潮语有以下几种:一是单词的缩略,1):是′′(请等等我)的缩略用语,由两字的首字母缩略而来。2):′′(谢谢)的缩略用语也是由两字的首字母缩略而来;二是短语的缩略,如:由 ′′缩略而来,意为装可爱;三是句子的缩略,例如:,是‘(妈妈朋友的儿子)’缩略用语,指的是各方面都比自身出色的人,因为母亲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候总是拿朋友的子女做比较对象:“你看妈妈朋友的儿子某某多好多出色,你再看看你自己……”

3.3 由输入拼写谬误发展而来的新潮语

网民在使用电脑键盘时候因敲击过快导致词字输入谬误,某些词字在输入时常发生错误,因而这些词字就发展成网络流行语。例如,1):是‘(下一个)’的错误写法。2),是‘’(完全)的错误写法。

3.4 由网络游戏发展而来的新潮语

1),满血,是()(Level)的合成语,表示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意思。2):由(Team) +(Kill)组合而成,攻击自己队的队友之意,意为同类相残。3)PK(Player Kill):源自于韩国MMORPG游戏玩家相互作战,后引申为对决的意思。

3.5 由网络表情符号衍生出来的新潮语

1),, TT,T^T:哭。2)-_-,-_-;;,-,:僵硬,呆滞。3):(:起鸡皮疙瘩。4)^^,:),:-),^o^,^-^,^_^,^v^:笑。5),:默默注视。6)OTL,orz:遭遇挫折双膝下跪两手撑地。7):无话可说。

3.6 因电台放送而产生的流行语

:放屁精之意,是2009年韩国MBC(韩国文化广播公司)情景喜剧《穿透屋顶的highkick》中而出现的流行语,在剧中,爱放屁的爷爷顺才经常在孙女海丽面前放屁,刚刚开始学习说话的海丽把爷爷顺才称作“放屁精”,随着该剧的热播,“”也开始在韩国社会中流行开来,有趣的是韩国放送通信审查委员会认为该词是一种语言暴力言行而对该剧提出了警告。

4 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与对我们的启示

刚接触新潮语的人们非常难以理解其含义,被称作外星语,但随着其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被认为是与现存语言体系对立的一种破坏性存在,而是一种反应社会与民众的思考、生活方式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经过了民众广泛使用并被承认具有强大生命力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传统语言体系中的过程。

目前汹涌澎湃的网络语言也正在逐渐改变世界的语言习惯,很多网络流行语言和行为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很多人现在口头禅都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更新速度非常快,每个年度都有新的流行语成为主流。我认为网络语言还是利大于弊的,它的简单快捷增强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创新,只要不滥用,就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国国立国语院.新潮语:字典中没有的话(ISBN:9788959661817)[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