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现象十篇

时间:2023-12-28 17:48:18

老龄化社会现象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1

一、中日社会老龄化现状

步行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老年人的身影。日本已成为了老龄化现象非常明显的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日本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已超过20%,也就是说,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根据2009年5月29日日本内阁府的《平成21年版老龄化社会白皮书》,至2008年10月为止,日本的总人口达到了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大约174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3.6%,而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为2822万人,占总人口的22.1%。老龄化比率比去年增长了1%,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白皮书中也同时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后期高龄者将会超过前期高龄者,2055年,高龄化比率甚至可能上升到40.5%。

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非常高,除1960和1961年外,每年的出生率都达到30%以上,因为长期持续的高出生率,儿童人口的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减少,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中国年龄人口类型是年轻型。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下降,1975年开始到1990年为止,人口出生率剧减到23.01%以下。儿童的比重明显下降,成年人口的比重则大幅增加,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开始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9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同时,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准开始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也快速发展,导致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上升,平均寿命达到了70岁。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34%。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已经向老年型转变,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产生了很多问题。

第一,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抚养比率。从我国情况来看,1990年,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到2000年,抚养的老年人口变为15.6人,预计到2025年,会变为29.46人,2050年,甚至会达到48.49人。而同样的在日本,到2025年,每2.4个劳动人口将要抚养一位老年人。而且,看护老人也将成为一个问题,例如,谁来抚养老人。从日本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85岁以上的高龄者的孩子接近60岁,孙子接近30岁,四代人中有两代人同时老去,该由谁来看护老人呢。也就是说,看护者自己也将面临老年问题。

第二,人口老龄化会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三个重要因素,即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老年人口变得越来越多,劳动人口就会减少,养老负担也会日益加重,如此下去一定会引起生产资金的减少,因此,极可能会延缓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老年人还在工作的话,年轻人的就职机会就会减少,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也会变的越来越严重。

第三,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也会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化,各方面的费用也会上升,给各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今后如何养老,如何解决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的问题。

第四,人口老龄化会逐渐改变现有的产业构造。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儿童的不断下降,年龄构造上的变化会引起消费需求构造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老年人口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社会就必须提供老年用品。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接受新商品、新服务的能力较低,就会给新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开拓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知晓其原因。通常与老龄化一起出现的词语还有少子化。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老龄化才变的越来越明显。不难理解死亡率的下滑是因为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少子化是为什么呢。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女性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等都深受其影响。男女平等的观念、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等都给予女性认识理解社会的机会。但是,世界仍然是男性主宰的世界。女性为了获得跟男性同样的成绩,就要必须付出几倍的努力,如果生孩子、休产假的话,就很可能与外界隔离,还有可能连原来的工作位置也不在了。不想要孩子的女性开始增多,另外孩子的抚养费用越来越高。因此,首先要完善改革社会部保障体系。调和各方面矛盾,为了不给现在的年轻人增加多余的负担,也为了现在的老年人和将来的老年人可以安度晚年,更应当加快改革。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2

关健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负担 养老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3

社会服务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化产物。1951年,英国学者蒂特马斯首次使用了社会服务这一学术名词,后来又在《普惠性与选择性社会服务》这一经典之作中提出了普惠性与选择性社会服务的两难选择问题。20世纪,随着社会责任思想的提出和传播,社会服务开始盛行。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和社会对社会服务的认识较为清楚,而对我国学术研究来说,社会服务似乎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实践形成了较大差距。在国外,社会服务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英国称为个人社会服务(personalsocialservice),北欧则称为社会照顾服务(socialcareservice)。国际劳动组织将社会服务定义为针对大多数脆弱群体的需求和问题所进行的干预。脆弱群体包括因暴力、贫困、家庭瓦解、身体和精神残疾、年老而受到影响的人。服务项目包括康复、家庭帮助服务、收养服务、照料服务,以及由社会工作者或相关职业提供的其他支持服务。在我国,社会服务是针对那些由于年龄、贫困、健康状况恶化和残疾等原因,在自我照料和他人照料等方面社会处境不利、需要公共援助的人,为了改善这些人的生存状况、自力更生能力,或便利他们日常生活、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等,所提供社会支持的服务和项目。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出台了众多有关老年人的社会服务政策。老年社会服务是指政府、个人或有关社会组织为满足老年人在养老与日常生活照顾、健康与医疗卫生保健、精神与文化娱乐休闲、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参与意愿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方面向老年人所提供的各种支持性、发展性的服务或项目。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面对内容日益丰富的老年服务需求,中国社会亟须建立一个全方位、全程式、优质化、专业化、支持性和发展性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是由服务理念、服务目的、肖来付: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供给模式、服务评估管理等环节和要素组成的一个组织系统,即由谁来主导服务、为谁提供服务、提供哪些服务、实现服务的途径、服务的监管、服务的功能等。老年社会服务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通常由政府机构提供,同时,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如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组织、养老机构、私营公司也可以为老人提供服务。具体说来,老年社会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居家老人、机构养老者、残障老人等;老年社会服务的内容丰富,包括养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娱乐文化服务、合法权益保护、临终关怀等等;老年社会服务方式多样,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照护、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专门需求的养老等。老年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意味着服务理念的提升、服务内容的丰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对服务管理与监督的加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社会服务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成为政府为社会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提供的一种制度安排,并正式出现在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当中。社会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老年社会服务的对象则是老年社会成员。老年社会服务是随着社会服务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化和修复了家庭和个人正在承担的功能和角色,通过新的机构渠道和形式来承担家庭、亲属网络和邻里不再履行的社会化、援助、角色确定等功能”。老年社会服务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幸福指数、共享社会进步带来的福利,能够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冲突、消除社会分歧,有效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增进社会整体福祉,是增进社会团结和进步的“黏合剂”。

二、当前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矛盾交织。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为学术界和社会热议,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但当前社会所关注的养老,讲经济保障的多、谈老年服务则较少,或者说重社会保险、轻社会服务。事实上,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的两翼。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广泛覆盖后,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而中共十则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建立完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必将走上社会的前台。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老年服务体系至少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服务理念歪曲人口老龄化并非短期现象,更不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态势,它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有社会成员在老年期都要面临养老、医疗、照护、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老龄问题并不仅仅是老年人问题,而是涉及所有人的发展,把老龄问题界定为老年人问题进而界定为民生问题则是片面的。因此学者认为,“过去,人口老龄化被等同于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龄问题自然也被当做是老年人问题,这一认识误区已经造成严重影响,需要从理论上彻底扭转”。当前中国的不同社会群体对老年人的主观评价以及对老年人生存现状的客观评价,都存在着一定的老年歧视倾向。在这种理念下,往往机械的认为“老年人”就是“被供养的人”,将老人视为需要被供养、被照顾、被救助的对象,这就导致当前在构建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时重老年人社会保护、轻老年人社会参与。日本在构建老年社会服务体系过程中,社区老年服务在提供全面的家庭照顾服务的同时,还发展居民互助型的非营利组织,鼓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实际上,并非所有老年人都是被供养的对象,他们不仅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2.服务内容缺失当前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资金保障、轻服务保障,重物质养老、轻精神赡养,重低层次经济需求、轻高层次文化需求,尤其是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求不够重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按照一定顺序由低到高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类。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服务需求规模日益扩大、需求种类不断增多、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老年社会的服务需求已经从过去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生活护理等基本需求上升到了老年心理健康、老年消费、老年文化以及老年事业发展等潜在需求上。过去,这种潜在的需求,不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增长缓慢,还因为社会文化以及观念的滞后而被长期抑制,但目前这种被压抑的需求正在得到逐步释放”。

3.服务管理配套不足社会服务管理主要是针对服务组织、服务供给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的管理,主要包括服务主体资格审查、服务对象如何确定、服务资金保障状况、服务目标、服务计划、服务标准、服务供给、服务评估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当前中国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时,往往重社会保险、轻社会服务,尤其是重服务内容的提供、轻服务绩效的评估。重内容供给轻绩效评估容易导致社会服务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20世纪90年代,绩效评估逐渐被西方各国重视并广泛应用于服务评估领域。在构建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时,我国政府要制定严格科学的老年服务的政策法规、措施标准,并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如实行老年服务机构和组织管理标准化认证制度、成立老年社会服务效果评估机构、建立老年社会服务效果评估机制等。公共行政部门应该培育服务体系中各要素的成长,建立健全老年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做好老年服务的监管工作,尤其应注重老年社会服务绩效的评估。

4.服务供给错位在经历福利国家危机后,西方学者开始对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模式进行反思。罗斯在1986年提出了福利多元组合理论,认为一个社会总体福利主要来源于家庭、市场和国家,这三者所提供的福利构成了社会总体福利。后来,德国学者伊瓦斯进一步发展了罗斯的理论,提出了福利三角研究范式:福利提供是多元的,福利主体是家庭、国家、市场。在福利三角中,作为行动者的社会成员不仅可以避免因家庭功能的弱化而陷入困境,也可以避免因市场和政府福利负担过重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后来,随着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的蓬勃兴起,伊瓦斯又将民间社会加入福利分析范式,提出福利多元主义四分法模式,即国家、市场、社区和民间社会。虽然我国早就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然而,在当前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政府轻社会,例如重视社会保险的覆盖、轻社会服务的建设。目前政府所承担的社会福利服务仍然过重,而民间社会的慈善公益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却步履维艰,如“壹基金”的注册难问题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策略思考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且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老人日常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老年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强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1.公共政策视角:整合的社会服务整合的社会服务(Integratedsocialservices)指运用一系列的方式和方法,如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等,促进各种相关社会服务之间更好的协调,使服务对象获得更有效的和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服务对象和供给者的满意度。“老年社会服务的核心问题是构建适度普惠式的城乡一体化老年服务事业,并整合服务项目、设施机构、资金、专业人员等各类资源,以加快老年社会服务事业建设,保障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社会服务需求”。中国可以借鉴各国成熟的经验,成立社会事务和社会服务部,将社会服务项目整合到其中。在制度上,我们要将补缺型社会福利升级为普惠性社会福利;在政策上,我们要整合相关社会服务,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要广覆盖、重实效,如民政部推行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就是很好的社区老年服务项目。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社会的常态,并对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公共政策面对这一变迁必须做出反应,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需求的反应,然而,当前的公共政策却主要是以青年型或成年型社会为基础,今后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老年型社会。因为在不久的未来,这个社会三分之一的人都将超过60岁。威廉•N•邓恩在其《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指出:政策系统是由公共政策、政策利益相关者和政策环境三个要素组成的,这一理论为我们建立健全老年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政府主导,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加强绩效评估,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多方整合资源,落实相关社会服务。不过由于缺乏整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产生政策冲突。尽管近年政府老龄工作也有一些新的服务管理模式,但仅仅依赖部门联动,许多基础性工作难以开展、源头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政府各部门的服务与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应将目前的部门政策转变为真正的公共政策,从体制上整合人口计生、民政、公安、卫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和资源,为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重要的体制、组织和资金保障。因此,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应当整合相关社会服务,形成国家、市场、社区和民间社会多元并举、共担责任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不同层级政府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使公共政策和服务供给紧密结合,为满足不同服务对象需求,地方也需要对住所社区和家庭等照料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护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机制。

2.赋权政策视角:重新定义老年人社会角色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劳动能力的下降,社会经常传达老年人是衰老的负面信息,如当前影视作品中老年人往往是一幅坐在轮椅中或是吃养生、抗衰老保健品等社会形象。老龄化问题常被认为只是老年人的问题,即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护理、生活照料等公共服务的问题。老年人往往被视为社会财富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态势,并将其视为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在不同时段老年个体和群体之间是有着显著差异的,在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态势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潜力无限。“当我们不再机械地将老年人与‘被供养的人’画上等号时,中老年人口中蕴涵的大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就可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发挥作用。老年人绝不全是被供养的对象,他们不仅是消费者,而且是生产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继“健康老龄化”后,世界卫生组织又在2002年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化研讨会中提出“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认为人在一生中始终能发挥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与照料。“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口社会经济参与的制度环境与为老年人口提供良好的经济保障和社会服务同样是保障老年人口基本人权的重要方面”。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提出在健康、参与、保障三个方面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推进老年发展,创造老年红利。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团结而制定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在社会政策上,要对“老年人”的概念和“老年人”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的高层次文化生活需求和社会参与愿望,从增能的视角给老人以赋权,引导老年人进入适合其体力和脑力特点的行业,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小结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4

所谓养老保险也被称为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国家按照规章制度对退休或者达到法定年龄的老年人给予资金的补贴。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其一,养老保险是在规定的范围中劳动者与退休人员所享受的政府补贴,这里所讲述的规定范围是指劳动者按照法律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且符合养老待遇的城镇职工。其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能够保障职工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具备基本的生活补贴,具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其三,养老保险往往需要社会保险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以此实现保障的基本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激增退休费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离休退休职工的费用逐渐上升,在2001年突破3000万元,2003年突破4000万元,截止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近7000万元。之所以导致全国离休退休职工费用上升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是离休与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11年退休人数超过3000万人,2013年则超过5000万人,2014年则突破7000万人。每三年便会增加3000万人,导致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另外,在近几年时间间隔产生缩短的现象,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人。其二是每年每人的退休费用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500元到今天的4000—5000元,可以得知退休费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与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上升,对国家财政而言带来威胁与阻碍。

2.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本的筹集方式发生变化

从整体角度分析,人口年龄与基金的筹集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人口年龄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模式会导致养老金支付、收缴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致使养老金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自21世纪初国家便颁布了相应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制度,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方式也从原先的现收现付转变为部分积累,这种筹集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金额,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积累资金。此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老年人的数量多、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老龄化地区城乡差异明显等因素,导致积极转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其中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转变中需要进行一定基础的基金积累,从而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稳定发展。

3.人口老龄化致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数量比较多,受到资金增加、覆盖面积困难基金缴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不足现象。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扩大,从上个世纪150亿元到21世纪10000亿元,可以明确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另外,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伴随着隐形债务支付高峰期的来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还会有所扩张。所以,为进一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有序发放,国家政府需要对缺口资金进行弥补,加大资金投入,否则会导致出现严重财务危机,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4.人口老龄化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制的构建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5

关健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负担 养老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更加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我国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经济上社会养老负担大于家庭养老负担,但是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

[1] [2] [3] 

”家庭结构,即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他们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时四个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便显得十分吃力,如果独生子女夫妻双方面对的四个老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夫妻双方就无暇顾及了;在农村,退休金和医保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劳动力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劳动人口的高龄化。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我们习惯上把一岁的劳动力视为中青年劳动力,把一岁的劳动力视为高龄劳动力。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技术熟练,但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创业精神,思想保守,这样社会的主导精神就会趋向保守,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容易变得相对落后。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消费需求影响着生产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口对衣、食、住、行、用的品种、规格、数量、档次的需求各异。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质软的食品为主,穿、住、用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老龄化使得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某些专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项目趋于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向老年人倾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医疗保健和劳务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为老年人口生产消费品的行业,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投资内容和投资重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社会投资的内容和重点,社会需要增加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娱乐中心,减少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方面的数量投资,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社会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们开始优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老年人往往重储蓄,消费倾向和投资意向趋于保守,从而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如果越来越严重,就意味着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使人口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调整生育政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样人口老龄化过程会更加迅速,并将在本世纪年代进人高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平稳地把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得比较合理,现在就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又突显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保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受保障的人数和规模都迅速增加。但是养老保障存在很严重的城乡差异,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却很窄,乡村%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离开工作和劳动岗位后享有一定份额的退休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继续努力,致力于建设全民全社会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三)提倡家庭养老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

.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因此,应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经济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适应随着身体老化带来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还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6

论文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铃结构老化现象。这是一个甘界性问题,是必然现象,但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比起来有明显的“催生”痕迹之特性,其挑战是十分严峻的,主要表现为中国的养老保障面临诸多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养老保泽制度创新的重点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人口老龄化”有微观和宏观两层含义。微观层面指的是组成人口的个体人的老化,即我们通常的人由年轻变老;宏观层面是指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即本文要探析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微观的老化还是宏观的老化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个体老龄化是单向运动过程,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人口群体的老化则以个体老龄化为前提,受社会、经济、人口规律及政策的影响,是可逆的,是双向运动的过程,当人口的生育率回升时,人口老化过程就会出现逆转,就有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简言之,人口老龄化就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迄今为止,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老年人社会界定标准有两个,即1956年联合国和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制定的标准: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从老龄人口结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现象,是发展与进步的表现,但随之而来的社会养老保障面临诸多的问题也巫需研究与解决。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完成了向成年型转化的全过程,开始向老年型过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200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过渡阶段: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0-14岁人口比重逐步降低,65岁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00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人口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71亿,占总人口的12.6%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13亿,占到总人口的8.3%;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5亿,占到总人口的32.5%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3.36亿,占到总人口的24.3%。这表明我国未来50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稳步上升。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也非常明显。一是人口规模大、老年人口规模也大—世界之“最”。中国历史上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就“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而言,由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人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增长了3.01倍,老年人口比例由3.56%提高到了7.68%。按世界银行2002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67%,而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1.04%,中国老年人口总数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二是老年人增长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更快。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2.5%,中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己达3%左右,大大超过总人口0.63%的平均增长速度。另外,从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加到14% ,所用的时间看,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最快的。这一特点要求中国老年事业和各项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三是人口老龄化起步晚.且在“政策催生”下“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起步早晚、速度快慢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关系密切。发达国家是在经济社会发达阶段才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政府推行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迅速下降,从而“人为地”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并非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发演进的,这样就使得中国在“政策催生”下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四是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较大,而且城乡倒置。中国人口老龄化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早已超过7%,2000年就高达11.46%,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进人老年型社会。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与此同时,各地区大部分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农村,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出现了城乡倒置现象,而且这种城乡倒置将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五是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存。从国外人口老龄化过程的统计数据看,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相伴而生。而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率虽然迅速下降,但由于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出生的大批人口此时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60% i-:d上,不过,这一优势将在本世纪20-50年代开始逐渐消失,届时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短缺问题。六是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不规则性和累进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从而形成了人口金字塔的不规则特点,并由此派生了人口老龄化的不规则性和累进性。(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01年至2020年是中国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年均增加老年人口5%万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28% ;2021年到2050年是中国老龄化加速阶段,年均增加老年人口620万人,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

    二、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养老保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和中国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来看,养老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许多缺陷。一是中国养老金支付资金“缺口”巨大:现金流量缺口、存量缺口与未来缺口。据统计,我国个人账户“空账”的规模:1997年为140亿元,1998年为450亿元,1999年为1000多亿元,2000年已经达到2000多亿元。二是老年社会保险未能应保尽保,覆盖面太小。三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四是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服务体系。五是农村老年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多。六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困难。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危机问题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其它若干特殊性的因素。

    1.“转制成本”由谁承担问题没有解决。中国养老保险模式是在现收现付、没有任何资金积累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模式规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实行基金积累。这就意味着在职的一代人在继续承担上一代人的养老责任的同时还要为自己积累养老金。到2001年6月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为3241万人,而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中年职工人数逾亿。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的40多年间没有任何资金积累,改革以后的养老保险又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制度,于是出现了养老金支付上的资金缺口;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参加工作,改革之后退休的中年职工,新制度规定,改革之前的工作年限视为缴费年限,但实际上旧制度没有设立个人账户的规定,因而他们不可能有个人账户积累,在他们相继退休并开始领取养老金时,养老保险基金只能为他们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提供基础养老金和新制度实施以后他们个人账户上的那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而在新制度实施以前视为缴费年限的“过渡养老金”却没有着落,这就构成了另一个养老金支付的资金缺口。这两项相加就形成了一笔数目巨大的“转制成本”,也有专家学者将其称为“历史债务”或“隐性债务”。不同的称谓来源于不同的分析视角,但所指含义是一样的。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中对于转制成本由谁承担的问题没有解决,只是个人账户所积累的资金被用作制度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个人账户成为名副其实的“空账”。

    2.社会养老保险费用收级还相当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有意做假账。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统筹企业有30%的工资总额未记在应缴的基数内。(2)企业欠费严重。在1997年以前退休和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没有先期缴费积累,目前企业既要为新制度下的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又要为原有制度下欠缴的个人账户提供资金,形成双重压力,使养老金的足额收缴和支付都面临很大困难。(3)养老保险收缴率持续下降。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1993年为93.3% ,1996年为92.5% ,1998年为90.24% ,1999年为88.84%。

    3.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甚低。国外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化运作,走多元化投资之路是养老保险资金实现保值增值的有效手段,而中国的养老保险资金的营运是受政府严格管制的。按现行的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资金只能存人银行和购买国债。实践表明,这两种方式都不能使养老保险资金较好地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银行存款来看,1985-1997年的13年间,养老保险资金存款利率低于当年通货膨胀率的就有7年,保值都谈不上,更不用说增值了。再看购买国债,国债的收益率虽然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相对于通货膨胀率,国债的保值增值能力也令人怀疑。以国库券为例,在1985-1997年的13年间,国库券的收益率超过当年通货膨胀率的只有s年,其他年份均低于通货膨胀率。可见,养老保险资金用于购买国债也难以达到保值和增值的目的。

    4.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管理不善损失大。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都制定了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养老保险资金运作实行严格的监管,不仅资金运作安全,而且使用效率高。而中国对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则缺乏相应的法规,资金的收缴、管理和支付等各环节不规范,往往无章可循,再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由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机构负责增值和营运,难免会在运营的过程中掺杂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因素。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会同审计署、财政部对1986-1998年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进行清查的结果显示,12年间仅仅基本养老保险资金被挤占挪用的就达100多亿元,其中己核准损失的达2000多万元。近几年,各地养老保险资金被挪用、挤占、透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管理不善导致社保资金损失惨重。

    5.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体制冲击巨大。退休年龄是影响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均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退休年龄提高,平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就短,养老金总负担就会降低。但现实中有不少提前退休现象发生,造成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有:下岗分流导致提前退休;养老保险金高替代率诱发提前退休。“提前退休”意味着在停止养老金缴纳的同时提前消费社会财富,就是所谓的“寅吃卯粮”,大大损害了下一代人的利益。退休年龄的选择对养老金支付体系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所以发达国家在面对人口老龄化严重时一再地推迟退休年龄。根据社会的健康发展、当今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价值观念等现实,提前退休在中国是一种不明智之举。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老龄工作”,这在党的报告里还是首次出现。从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中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出发,中国现阶段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养老保障事业由城市向农村发展,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拓展,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壁垒和地域壁垒,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又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框架,主要体现在养老金保障、老年医疗保障和老年福利保障三个领域。结合国情,笔者认为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的重点及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待规范与完善。通过降低目标替代率并妥善解决历史债务,逐步降低缴费率,增强包容性,扩大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不分城乡、不分区域、不分企业性质及职工身份,将所有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纳人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一是统一费基和费率,适当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逐步把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由县提高到市地级,实行省级统筹肯定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全国统筹。二是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中国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空帐是大家感到棘手的事情,建议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先把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转为实帐,再创造条件把单位划拨部分由空帐转为实帐。三是适当降低目标替代率,妥善解决历史债务,逐步降低费率,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双低”办法与普通办法的并轨。按照基本保障“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基本养老保险制度55%-60%的目标替代率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与此同时,规范“双低”即低门槛进人、低标准享受的参保办法,对按照“双低”办法参保的范围、对象、缴费标准、个人账户做进一步明确规定,实现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普通参保办法的衔接并轨。

    2.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鱼待改革。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退休保障制度。实行全社会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实行与企业大体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二是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特点;三是注意与机关事业单位其他改革措施配套:四是确保新旧制度平稳过渡。考虑到历史的因素,对于改革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贡献,远过设置权益性养老金,用合理的办法加以计量,列人个人账户;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一定的限额内办理职业年金,财政按照经费渠道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和从事各种有利于养老的储蓄及投资。2008年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须重新定位与制度创新。根据国际经验,对于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办法。无论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出发还是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的需要出发,都应当积极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技术层面分析,原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有许多合理之处,但原制度关于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不够明确,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缺乏政策支持。因此,当前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明确政府的责任,既要强调筹资以个人缴费为主,又要落实政府补贴,鼓励集体补助;二是明确其保障对象是农村居民或尚未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劳动者,坚持自愿原则,当然也必须强调正确引导;三是制定新的待遇享受标准,确定合理的缴费基数、缴费比率;四是建立政府财政补助机制,合理确定政府财政投人的比例,充分体现政策扶持,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五是要逐步拓宽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渠道,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六是要整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源,例如: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义务兵养老保险等;七是要保持政策和业务的稳定性、连续性,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多层次医疗保津体系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将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包括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纳人医疗保障体系。为减轻参保人员的负担,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以解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用于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以外的医疗费用负担。逐步建立主要由政府投人支持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体特别是经济困难的老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各级财政应当安排医疗救助专款,并根据财政收人的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投人,提高医疗救助的力度。同时,完善有关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民间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

    5.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各级政府要将老年事业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一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居家养老是我国绝大多数老人的选择,家庭情感寄托、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养老功能是其他机构难以取代的。二是构筑“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日益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养老资源正在萎缩。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关的福利政策,构筑“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支持、维护甚至放大家庭养老的功能。三是实施国家“星光计划”:从中央到地方,民政部门把发行福利筹集的福利金的绝大部分用于资助城市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认真实施“星光计划”,使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需要的服务。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7

【关键词】少子高龄化 现状 成因 影响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07-02

近年来,在日本一直流行着“少子高龄化”这一说法,即“出生婴儿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且愈演愈烈,不仅仅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成长、产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已成为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社会影响等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子高龄化的现状

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2055年,高龄化率将上升到40.5%,届时将有1.3个年轻人负担一个老年人的福利费用。

二、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现象的成因

1.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给日本的女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了解世界,进而更加激起了她们要与男子一起参与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提高,新一代的日本女性已不再满足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再甘心做专职的家庭主妇,在封闭的家庭生活中度过一生。

2.“大男子主义”的世俗观念加深了女性对结婚育儿的恐惧感

日本社会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仍然存在,他们一心忙于工作和应酬,不愿意帮助妻子共同分担家庭和育儿事务,导致妻子身心一直处于疲惫的状态,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婚姻产生恐惧。同时,日本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要想在工作中获得同等成绩,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上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孩子的女性职工存在偏见,因此,很多女子不甘心为结婚育儿而失去自己为之付出心血的工作,从而导致晚婚晚育甚至终生不结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少子高龄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3.经济不景气使年轻一代对育儿倍感压力

近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长期受不良债权、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等问题困扰,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收入的不稳定使人们不得不降低消费。同时,对于已婚的年轻一代,更是倍感压力。我们可以作一个估算,且不谈从幼稚园到高中所需费用,仅大学一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果是私立大学,四年的学费将要花费300万~400万日元,医学类专业会更高,而一个普通的职员,年收入也不过如此。高额的教育费用使年轻的夫妇在孕育下一代时会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

4.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少子化的加剧,都会推进高龄化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改善、劳动强度的减轻,特别是医学的进步再加上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日本的人均寿命大幅提高。据统计:战后,日本的人均寿命1947年为52.01岁,1958年为66岁,1972年为73.5岁,1996年已达80.3岁,2006年达82.3岁,成为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长寿国。另一方面,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同时,出生率持续走低,据日本厚生省的《人口动态统计》表明:日本在2007年达到人口峰值1亿2778万人之后,人口开始出现持续的负增长。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必然使社会人口结构严重失衡,最终使得日本的人口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倒金字塔型,即老年人口最多,儿童人口最少。

三、带来的社会问题

1.看护问题严重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日本以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倍数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进入了高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据日本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至25%左右,而且在

战后第一次生育高峰(1947~1949)出生的人也将于2020年加入老年人的行列,届时,老年人口指数将接近40%,必然会使老年人医疗费用膨胀,退休金预算激增,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加重。从日本老龄化发展的趋势看,85岁以上的第一代高龄老人的孩子近60岁,孙子近30岁,四代人中有两代人正在同时衰老,这就带来了高龄老人谁来照顾的问题,因为照料者本身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2.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1)养老金负担加重。日本的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用来支付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费用。日本的养老金体系包括所有国民参加的国民养老金,另外还有一部分私人经营的养老金,统称为公共年金。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重了本来已陷入困境的日本财政负担。

(2)医疗费用负担加重。日本政府自60年代以来就采用全民医保制度,80年代初,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了独立的老年保险制度,规定70岁以上或65岁以上70岁以下身体有残疾的老人所需医疗费用的70%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余30%由地方政府负担。老年人的不断增加必然会使政府的财政难以为继。

3.劳动力不足

由于少子高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日本劳动力的供给将以中老年人为主。在农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日益减少,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而且老年人在体力上力不从心,在观念上更显滞后,这会大大阻碍农业的发展。在工业上,随着少子高龄化的加剧,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劳动力的供需问题又使得工人工资上涨,从而导致产品成本加大,企业不得不加价出售产品,最终丧失了国际竞争力。

4.对日本的教育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实际上“少子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已显现出来,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国民消费水平下降,教育费用又居高不下,加之“少子化”现象的发展,许多大学已经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致使对教师的需求减少,一些师范大学及综合大学的教育系已经开始重组或缩小规模,今后这一危机将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少子高龄化问题是日本今后必须应对的战略性难题,少子高龄化问题的解决,对日本今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日本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对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当然,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日本政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一问题也会给有这一倾向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鸿斌.老龄化、低出生率――日本无法破解的难题[J].日本学刊,2003(3)

2 王 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3(4)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8

【关键词】延迟退休;空帐;利弊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33-01

引言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着手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于1997年正式确立了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特征的混合型养老保险模式。2013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的发言,建议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一度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有缺口的养老金和有争议的延迟退休。对此,人们所持观点不一致,从国家、社会等角度都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该政策的利弊。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学术文献,累计访问100人,经过总结与分析,从社会、个人等方面得出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样本与资料情况

(一)调查方法、内容、对象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运用的方法是访谈法。根据社会群体的职业性质、年龄、学识,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采取分别访谈的方法进行,所选取的访谈对象均为随机性选取,现场提问、现场回答,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调查内容:本次访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关系延迟退休这一政策、对此自己的看法以及原因、以及这一政策实施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均为阜新市人民,其中大学生占20%,事业编、行政编工作人员占20%,普通劳动者占20%,离退休人员20%,已退休人员20%。本次调查共访谈100人,得到有效回答100份,有效率为100%。

(二)阜新市人民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关注程度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可以初步了解阜新市人民对于延迟退休这一政策的关注度。在100个被访谈调查的对象中有,63%的被访谈对象是非常关注,14%的被访谈属于一般关注,23%的被访谈对象属于不关注。

(三)阜新市人民对延迟退休政策观点的基本情况

根据本次访问调查的结果显示,阜新市人民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基本观点情况为:支持该政策的37%,其中大学生占8%,事业编和行政编工作人员占4%,普通劳动者占13%,离退休人员占#%,已退休人员占9%;反对该政策的64%,其比重分别问12%、16%、7%、17%、11%。

二、延迟退休政策有利影响

(一)国家层面

(1)延迟退休年龄可以填补养老金缺口。据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统计,2011年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而延迟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延缓支付养老金的年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提供时间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可以延长缴费年限,从而在征缴养老保险费这个环节缓解养老金严重亏空的现状。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2)延迟退休可以完善我国退休政策。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7岁多。因此,延迟退休可以完善我国的已经保持多年的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作用。我国退休年龄逐渐延长,也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的必然选择。

(3)延迟退休可以对抗人口老龄化。根据第二次人口普查,我国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借鉴国外经验,对抗人口老龄化进程极速加快的较为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延迟退休。和国外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已经早于其他国家,因而可以说,延迟退休是对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个人层面

延长退休年龄,将会延长个人的工作年限。也就意味着,原来的退休年龄将会有所改变。延迟退休年龄会避免工作人员过早退休闲在家里,其益处一方面表现为可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一份经济收益,增强自己老年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收益会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和被需要感,从而能够减轻其的不安稳心态,对于强化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层面

延迟退休是对个人工作周期的短暂性延长,可以避免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延迟退休可以缓解高级专业人的“短缺”问题,对于这一类社会群体而言,一旦人员流失,会对企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重新聘用会造成资金、人力资源等浪费;(2)“元老”级的工作人员延迟退休可以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延迟退休的负面影响

(一)社会层面

延迟退休对于社会而言,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延迟退休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就业困难,因为一些岗位会被年纪较大的人占据,这会剥夺部分年轻人进入这些行业和岗位的机会;(2)从现今社会现状而言,很多劳动者因为个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放弃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延迟退休,会使得更多的人因为经济收入状况弃缴;(3)延迟退休年龄使得年纪较大的人仍然在从事工作,会使得整个社会呈现老态化,从而会使拖慢社会进步的进程。

(二)个人层面

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意味着将近工作了半辈子,很多人退休以后的生活早已规划好,而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会将原本的计划打乱,从而打乱个人的生活节奏。对于工资收入处于中等以上的工作人员而言,延迟退休年龄意味着自己要晚享受老年生活。另一方面,个人得不到就业岗位就会加重社会现有的“啃老”现象,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方式危害社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性。

(三)企业层面

延迟退休对于企业而言,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延迟退休使得临退休人员仍然占据着工作岗位,使得企业不能够招聘年轻人,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企业的整体活力;(2)现有的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能力远远比不上年轻人,从而一些新兴的高科技电子技术的不熟练操作会影响工作的效率;(3)该政策实施,很肯能会造成部分劳动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既拖延了工作的进程,也不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结论

综合以上针对延迟退休政策这一问题的利弊分析,本文作者认为,现今人社部提出的“阶梯式”退休是值得提倡的,这种弹性的退休机制不仅可以在避免本文中论述的弊端的同时,强化该政策实施的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养老金缺口增大成为推迟退休年龄主因之一》,2008.11.8;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9

【关键词】人口结构 老龄化 社会保障

一、韩国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的过程,一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的人口即可看作是老年型人口。韩国在1970年、1980年、1990年和200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1%、3.8%、5.1%和7.2%,目前已经成为人口老年型国家,估计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突破14%。将老年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的时间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较,日本用了24年,英国用了47年,法国用了115年,而韩国仅用了18年。从这个意义上说,韩国的老龄化速度是最快的。

表1显示了韩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分别用老少比和人口年龄中位数描述。老少比是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数之比,又称为老龄化指数。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未来老年人越多,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人口年龄中位数也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之一,一般以年龄中位数30岁作为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界限,高于30岁就认为是老年型人口。以此为标准韩国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估计,韩国年龄中位数将在2050年上升到56.2岁。

韩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是随着一段时期的死亡率快速下降和稳定的高生育率、继而出现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而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韩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观的改变、保健及医疗设施的完善,加上1962年韩国政府开始推行的人口增长抑制政策“家族计划事业”初见成效,韩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和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少儿人口比重减少,人口年龄中位数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出现老龄化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韩国社会保障制度

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问题,韩国政府将加大投资,以改善目前存在的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等问题。1973年12月,韩国制定了“国民福利养老保险法”,准备从1974年开始实施。但由于石油危机所带来的经济状况的恶化,只适用于公务员和教员。15年后韩国重新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即1988年经过修改制定了“国民养老保险法”,首次以10人以上企业为对象,实施了国民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把这一养老保险制度适用对象扩大到5-9人企业。从1995年7月起又实施了农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渔民以及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自营业者均成为养老保险的适用对象。从1999年4月起,把国民养老保险的适用对象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地区居民。国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加入对象为60岁以下的国民,但不包括已经加入公务员养老保险的公务员和私立学校养老保险加入者。截至1998年底,韩国共有658万人加入了国民养老保险,95.2万人加入公务员养老保险,20.6万人加入私立学校教职员养老保险。加入这三种养老保险的人数占18岁以上就业总人数的38.8%。

国民养老保险制度所提供的养老金种类有老龄养老金、伤亡养老金及遗族养老金等。其中,主流是老龄养老金,即加入20年后到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从2008年开始将对从1988年1月起加入养老保险的人支付老龄养老金。老龄养老金还包括减额养老金(年龄到60岁时加入时间超过15年但不足20年的人为对象)、在职老龄养老金(加入时间为20年以上、年龄为55岁以上60岁以下、没有收入的人可以申请)、特例老龄养老金(1988年1月年龄为45岁以上但不到60岁、加入时间为5年以上的人为对象)等。

1998年7月开始,为了充实老年人收入保障政策,韩国实行了敬老年金制度,对低收入的老年人发放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为此,1998年6月废止了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老龄津贴制度。为了扩大敬老年金的发放对象,韩国政府修改了“老年人福利法施行令”,把低收入老年人的标准从原来占城市劳动者人均月收入60%以下,提高到65%以下。其结果,敬老年金的发放对象,1999年为66万人,2000年则增加到71万5千;发放额为,对低收入老年人从2万韩元提高到3万韩元,对受生活保护的老年人根据年龄(80岁以下为4万,80岁以上为5万)发给4-5万韩元。

另外,为了支援扶养老年人的家庭,1992年韩国制定了各种优惠税制。比如,扶养老人5年以上的三代同居家庭,在继承财产时对其追加扣除额90%,对每一老人扣除3千万韩元(即从所继承的财产总额中减去扣除额后再计算税额)。还有在计算所得税时,如果家里有60岁(女55岁)以上直系亲属扶养者,每年扣除48万韩元。除此之外,还有敬老优惠扣除,对扶养65岁以上老年人的纳税者,在计算所得税时扣除48万韩元。

三、韩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和中国同为东亚国家,韩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和中国非常相似,经济发展基础和起点和中国基本相同,经济虽比中国发达,但其发展路径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情况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国土面积、人口、民族结构、地区差距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但其社会保障制度仍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统一明确的指导思想

韩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虽起步较晚,却有统一明确的指导思想,即建立一个“韩国式福利经济模式”,主要思想是:避免社会保障的政治承诺不断扩大而负担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能力不断衰退,进而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政府重点搞四个基本保障即基本收入、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和基本居住,这四个保障要齐步走;发展社会保障必须扣除发展经济所需的积累,只能将剩余部分公平地分配给国民;强调芳动力质量,尽量减少失业;建立“家庭保护福利”模式,政府鼓励孝敬父母,稳定家庭,实行夫妇优待制,不优待独身者和单身家庭。韩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在统一明确的思想指导下,发展比较顺利。而中国社会保障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指导思想,致使社会保障模式一变再变,城镇养老保险方案一共变了三次,农村社会保障进程中断,各省市社会保障五花八门,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保障急需确立统一明确的指导思想。

2、积极稳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韩国1960年开始实行政府公务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对象包括政府职员、警察和司法人员;1963年实行军事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对在职退休的军人实行养老保险;1975建立了私立教师养老保险制度;1988年实行了国民退休金制度,最初只包括工人人数为10人和10人以上的单位,1992年起适用于5人和5人以上的单位,1995年起适用于从事农业和渔业芳动者和农村的个体户;1999年韩国国民养老保障制度实行了新的国民养老保险法,将国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到全体劳动者。公共养老金的覆盖率从1982年的5.6%迅速增加到20o0年的61.3%,增长速度非常快。相比之下,中国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建立的时间(1951年)早于韩国,但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只覆盖了城镇正式注册的就业者(自营职业者包括在内),至于无正式工作的成年人和农村户籍的劳动者是不包括在制度之内的。可见,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展太慢,覆盖率长期停止不前,这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的,极大的限制了社会保障制度作用的发挥。

3、加强社会保障法律建设

韩国的职业年金和退职金制度,都是先立法、后实施。国民年金制度1986年就出台了法律,1988年才实施,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税法中也做了免除规定,其社会保险体系的三个支柱都有法可依。相比而言,中国的社会保险立法严重滞后,很多事情都是先试点、后推开,这虽然能收到取得经验、积极稳妥的正面效果,但同时也产生了工作一开始就不规范、容易引起攀比、最后难以统一的负面效应。因此,应加快立法进程,使这项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另外,法制不健全,也使我们在国际社会保险双边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韩国已经依法要求在其境内从业的中国人参加他们的社会保险,但韩国人在中国境内从业的,很多地方并没有让他们履行社会保险责任。

4、体现褒扬与惩罚机制

韩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其褒扬机制。早在1962年,韩国颁布了“国家有功者等特别援助法”,1984年又颁布了“关于国家有功者礼遇的法律”,社会保障中对国家有功者给予优厚的待遇;另外,韩国非常重视教师的社会保障.韩国历来有尊师重教传统,在韩国,国立学校教师属于公务员,社会保障待遇较高,还单独制定私立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而且负担轻,支付水平和公务员一致,这有力地推动了韩国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方面,对中国很有启发,因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向韩国一样建立褒扬惩罚机制,对革命老军人、有功军人、干警、教师设立特殊的法规,根据其具体情况,设立优厚的医疗、养老、伤残等社会保障,对犯罪,尤其是贪污、受贿降低甚至剥夺社会保障给付水平。

(注: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省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SJB840006。)

【参考文献】

老龄化社会现象篇10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计划生育政策 政策调整

2005年1月6日是国家有关当局所确定的“13亿人口日”。当天零点后,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第一个婴儿幸运地成为我国的第13亿个公民。虽然,这两种命名都是象征性的,但是 “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问题。

1 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的统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这种生育率的下降让我国13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整整4年。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美国《纽约时报》指出,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太快,从而飞速经过了这个原来西方社会可以建立起一个中产阶级的时间段。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据我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种人口老化趋势也超过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的。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相反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发展水平之下才出现。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区域失衡的特点。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地区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就到11.46%。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龄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那么,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众多人口学学者都提出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缓解这股银色浪潮的汹汹来势。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我国养老保障的短缺金额到2010年将达1 100亿美元,而未来30年内将会出现3.7万亿的资金缺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国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全国职工有近3/4的人没有任何退休保障。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收现付制,即是用现在工人的税来养活目前的退休人员,不做任何基金积累。虽然,目前我国正努力促使“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养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国全国养老保险欠费达到了450多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许多省市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甚至是积累亏空。加之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议程上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2 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则会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对于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许多西方人口学家则认为是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所导致。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则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出生率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国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老龄化并不完全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因为即使没有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老化。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却是中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3 新时期人口政策调整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1 “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两手抓

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笔者认为,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具体的做法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过低的地区有计划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围。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过低,如北京和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扩宽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围。条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没有出现申请生育二胎的高潮,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变。相关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观念上逐步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问题上都会全面考虑事业发展、经济负担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认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数量控制和缓解老龄化之间找出平衡点,这有利于调节人口结构。根据上海的调整情况,我们可以预示,通过调整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可行性的。

3.2 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3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以儿童、老人为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关注成年人问题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策对象进行调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以婴幼儿、老人为主要出发点,较为重视儿童成长和老年人问题。但是,从人口发展是动态的,今天的成年人群体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体。因此,出于对问题前瞻性的考虑,现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成年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失业现象严重、下岗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该把人口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作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把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策目标,保护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利益。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顾宝昌. 综论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 周皓.低生育率条件下的中国人口控制[j].人口与经济,2000(5)

4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