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市场分析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4:36

助农市场分析

助农市场分析篇1

阐释了均线的定义和均线分析的作用及特点,论证了均线分析应用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变化的可行性,通过均线图表+均线说明的方式进行了实例验证;针对当前研究中面临的技术局限性问题,从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周期参数的设置,辅助指标和工具的筛选优化,加权移动平均线的应用及均线的叠加应用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均线分析;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应用;创新

均线分析是现今应用较为普遍的分析方法之一,以图表为主要手段进行市场行为研究,主要用来预测未来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等。通过技术分析可以测算出买卖双方相对强弱程度、预测价格变动趋势,以便提前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1均线的定义及特点

均线即移动平均线,是将某一段时间的收盘价之和除以该周期,通过将某一段时间研究的指数或价格的平均值标示在坐标图上所连成的曲线。根据时间周期分为短、中、长期均线。短期移动平均线起伏较大,震荡行情时该线走势极不规则;中期移动平均线波动幅度较短期移动平均线平滑,且较长期移动平均线敏感度高;长期移动平均线波动幅度较小,但敏感度不高,不能反映较细微的波动。

2均线分析的特点及基本作用

2.1追踪和研判趋势移动平均线能够显示股价走势高低,具有趋势预测的性质。均线的参数不同,则显示不同周期的趋势运行情况,其运行方向可以清晰地指出相应周期的趋势运行状态。

2.2助涨、助跌性短期平均线向上移动速度较快,中长期平均线向上移动速度较慢,短期价格均线在中长期均线的上方时,中长期均线可以看作是短期均线的支撑线,短期价格回跌至中长期平均线附近,自然会产生支撑力量,这是平均线的助涨性;反之为助跌性。

2.3稳定性周期越长的移动平均线,越能表现稳定的特性,即移动平均线不会轻易向上或向下,必须市场趋势真正明朗后,才会确定延伸的方向。

2.4滞后性均线有稳定的一面,也有滞后的一面。越短期的移动平均线(即参数较小),敏感性越强、稳定性越差;越长期的移动平均线滞后性越明显,稳定性越强。由此可见,均线是反映价格运行趋势的重要指标,其运行趋势一旦形成,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趋势运行所形成的高点或低点又分别具有阻挡或支撑作用。因此,均线指标所在点位往往是重要的支撑或阻力位。这就为研判市场变化趋势,并作出相应反映提供了有利时机,这也是均线系统的价值体现之一[1]。

3均线分析应用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可行性

目前,均线分析普遍应用于股票、期货市场这类价量流动型市场。而均线+K线+辅助指标+多种判市理论的组合已经成为市场分析和决策的利器。农产品市场同样属于价量流动型市场,农产品市场与股票、期货市场都具有共同的市场规律,即:(1)价格变化反映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变化;(2)市场大、参与者多,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影响价格的任何因素,技术分析和市场行为学与人类心理学存在紧密的关系;(3)价格通常都是沿已经形成的趋势继续演变,价格形态都可以通过特定的图表表示。因此,应用均线分析技术监测和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变化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

4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将均线分析运用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监测,具有代表性的有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和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共同研发的中国寿光蔬菜指数、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的中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深圳市中农数据有限公司(简称中农数据)和前海农交所联合编制的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这3种分析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蔬菜,采集其成交价格、成交量、成交金额等数据编制的反映寿光蔬菜交易价格变化趋势的指数,在图表中即一条简单直观的日均线;由于没有设置任何指标和参数,从技术分析的角度看,单靠一条简单的价格或指数连线对市场走势分析和评测的指导意义不大。中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尽管在价格的图表表现形式上也是采取了简单的价格连线,但由于开发了系统分析预测模型,因此该系统显现出强大的分析和预测功能,均线只是起到一种辅助分析作用。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市场分析的实战角度出发,将均线的周期设置、形态体现和分析功能进行了有效结合[2-4]。

5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应用实证

研究截取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中的蔬菜批发价格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线条即价格指数日均线,通过基期设定、标的蔬菜价格的指数转换后,将相邻的指数点位连接成线,不同周期的均线设定方式相似。日均线是目前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图形表达方式,它能直观地体现和描述市场价格的波动状况,如果用于市场分析和预测评判,其参考作用有限。在日均线的基础上加入五日均线后,这对短期(日均线)+短中期(五日线)的均线组合开始初步体现均线分析的作用。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到1月下旬~2月中旬的上扬行情以及2月中旬~3月底的下跌行情;其中,日均线和五日线相互作用,即五日线对日均线的压制和支撑,日均线对五日线的缠绕盘整和穿越(上穿/下穿);同时,两线之间的联动非常紧密,有助于对市场中短期波动变化的分析和研判,体现了均线的助涨和助跌作用。由图3可知,将三十日均线也加入后,在前期的缓慢盘跌过程中,日均线和五日线在三十日线处得到支撑,三条均线逐渐粘合,日均线和五日线相继上穿三十日线,市场选择向上的方向,指数从启动点113点到该波上扬行情140点开始高位盘整,形成顶部区域,日均线拐头下穿五日线,数日后五日线也开始掉头向下,形成一波下跌行情。短期(日均线)+短中期(五日线)+中长期(三十日线)的均线组合基本体现了均线分析技术的作用和特点,能够较全面地表述市场波动状况,分析市场异动,研判市场走向和周期长短。信息员在熟练掌握均线分析技术后,再结合其自身的市场跟踪经验,可以较轻松地承担市场分析师的角色[5]。

6均线分析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研究中的技术局限性

农产品市场在价量体现方面与股票、期货市场尽管具有很多共性,但其也存在差异:不同于股票、期货市场,农产品市场没有统一的开市和闭市时间,价格的采集和报送由市场信息员来完成,一般只统计进场量,反映的只是本市场的价格和成交量,从而导致目前只有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和进场量这4个数据来反映本市场价格波动变化,而不能以当前通行规范的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收盘价和成交量这5大基本数据(也称全息信息要素)来反映市场价格波动状况。这种差异性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农产品现货市场采用的是非通行规范的价量采集方式,所采集得到的价格和成交量数据,无法与在股票期货市场中广泛运用的技术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难以运用均线+K线的基本组合来体现价量波动,导致一些常规的技术分析方法和理论如波浪理论、形态分析、通道技术等无法充分运用,还有一些通行常用的技术分析指标需要进一步的筛选优化后,才能进行配套组合分析。

7均线分析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7.1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均线分析适用的市场类型和市场品种极为广泛,可以根据市场应用的需求和科研项目的设计进行多种或多重创新均线组合,例如品种指数+不同品系+代表性品种的均线组合、同一品种(系)在不同市场类型的均线组合、不同市场品种的交叉组合等多种多重组合。

7.2周期参数的设置均线的周期设置一般分为短、中、长3种,在具体的周期设置方面有多种方式,可以按照5、10、20、30、60、120、240日的常规设置周期,也可按斐波那契数列中的3、13、21、34、55、89、144、233进行神奇数字周期设置,比如中农数据就是以五日、十日和三十日作为其短期、中期和长期均线的周期参数设置。具体设置时,要根据市场走势轨迹设置不同的周期来对比分析均线对当期价格产生的不同变化,以最为贴近市场波动状况的周期参数为设置原则。

7.3辅助指标和工具的筛选优化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采集报送的只有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和进场量这4个市场数据,因此只能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筛选和优化股票、期货市场上通行通用的辅助指标,在众多的辅助指标中可以从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所采用的数据类型着手,找到适用于农产品市场数据类型的辅助指标,再进行优化筛选。价格的涨跌幅度和持续周期可以通过已开发的测算工具如百分比线、黄金分割线、波浪尺来筛选优化;根据价格运行的轨迹可以通过划线工具来划分上升/下降通道以及支撑线和压力线等来筛选优化。

7.4加权移动平均线的应用计算平均值时增加权重系数构成加权平均,权重的增长体现了对应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对均线的影响程度。之所以加权,是因为在移动平均线的过程中,更注重于对未来价格波动影响最大的收盘价,所以赋予其较大的权值。同时,加权处理后价格曲线将更加平滑,从而可更好地识别趋势。加权方式有以下4种。

7.4.1指定日期加权移动平均线由于在具体价格分析中用于计算平均数的价格数据对于平均值的影响不一定相同,因此加权平均相比算术平均更加灵活,易于设置价格指数对于平均值的影响权重;指定日期加权的依据是日期数据在所有数据中对于未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加大了该日数据权重。农产品价格中,若价格因素在周期内受某一区间影响最大,可以增加周期内该区间段的价格权重。以长江流域为例,蔬菜生产有较明显的季节性。1月份气温接近0℃,一部分耐寒蔬菜虽可露地越冬生长,但植株生长缓慢,产量显著降低,而形成1~2月的冬淡;7~8月的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不仅喜温蔬菜不适宜生长,就是耐热的瓜、豆类也往往生长不良,又形成8~9月的夏淡,其他各月适宜于蔬菜生长,而形成旺季,进入旺季后后的近期蔬菜价格对平均价更有参考意义。

7.4.2线性加权移动平均线线性加权体现的是周期内数据权重的线性增加,农产品价格的趋势受季节、供应量等影响,最近的价格较前面的价格对趋势的影响更大,线性加权的权重呈线性增加,可以用线性加权来表示一组数据中各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随时间的递增。7.4.3梯型加权移动平均线计算方法(以5日为例):[(第1日收盘价+第2日收盘价)×1+(第2日收盘价+第3日收盘价)×2+(第3日收盘价+第4日

收盘价)×3+(第4日收盘价+第5日收盘价)×4]/(2×1+2×2+2×3+2×4)即为第五日的阶梯加权移动平均线。梯形加权结合价格指数,相当于先两两计算算术平均,再在此基础上计算线性加权。先算术平均的数值相比之前趋势更加平滑,平均后的数值整体的权重线性增加。

7.4.4平方系数加权移动平均线平方系数加权是一个周期内价格分别与平方系数的乘积之和除以该周期总权重。特点是平方系数增长很快,表示相应的各价格指数权重增加很快,农产品价格在季节交替之时,随着新的农产品上市,价格每日变化很大,所以该产品大量上市时,后面数据影响大于前面,采用这种加权平均更符合市场行情。上述4种加权方式如果加以综合运用,可以在价格影响因素与价格变化趋势的速度之间,进一步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线性、幂函数等,通过已有数据可以研究各种价格影响因素与价格变化规律的关系,如气温影响农产品产量,可以找出该影响对价格的影响呈线性还是幂函数等,通过加权平均完善平均线的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因素,评估影响因素对价格的作用,将影响因素转化成计算平均值的权重系数,从而得到更加合理的均线,在价格预测中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均线理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7.5均线的叠加应用由于农产品市场同样具有其内在的周期性规律和运行轨迹,通过将当前均线走势与历史走势进行叠加对比,可以提前发现市场异动而加以监测;在波动开始加剧时可以通过形态的对比预判测算振幅的大小、持续周期的长短,同时可以通过对市场后续的实际走势来验证当时的判断,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分析的准确性[6]。

8结语

开展均线分析的创新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笔者研究认为,通过对均线类型、市场类型及市场品种的组合应用,确定均线周期参数,筛选优化辅助指标及工具,辅之以特定状况下的加权移动均线,配合均线叠加功能,进行基于均线分析技术的系统开发,将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对农产品市场运行轨迹的预判和综判能力,加强对行情波动的整体分析技术水平。这对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质量,撰写更为专业性的市场评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立波.均线技术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

[2]贾亚童.股指期货引入对现货市场影响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杨晨辉,刘新梅,魏振祥.我国农产品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应[J].系统工程,2011,(4):10-15.

[4]崔利国.基于混沌神经网络模型的我国蔬菜价格短期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5]唐江桥.畜产品价格定量预测方法评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53.

助农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

中图分类号:TU24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金融改革问题是关系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而言,土地要素在农村是短缺要素,而资金要素在农村是极度稀缺要素。农村大量的资金每年数以千亿计地通过邮政储蓄、农信社、农行等现代金融部门流出农业农村。因此如果农民现在想要按照市场条件,这个“看不见的手”来整合三要素,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众所周知,农村的劳动力要素是过剩的,土地要素是短缺的,资金要素是高度稀缺的,也叫极度稀缺要素,如何进行金融层次的改革,建立多元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针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三种发展速度最快,特点最为显著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研究农村金融组织的新型合作模式。

一、农村金融组织的简单阐释

(一)村镇银行的综合分析

作为服务“三农”的新型金融组织,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村镇银行由于其建立模式,经营策略等的特殊性,在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具有突出的人才优势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其次,具有良好的资金来源和信誉保证。第三,具有财政税收等大量优惠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作为金融供给的新动力,在许多方面都享有一定的政策优惠。但由于村镇银行前期投入资金较多,部分村镇银行还未开始盈利。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不畅,且村镇银行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正常联网等,从而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由于农业保险制度、利率激励制度等相关配套的政策尚且不到位,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因素,致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简单分析

农村资金互助社采用社员民主管理,其资金来源渠道独特,有利于缓解乡镇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与此同时,农村资金互助社信任优势明显,道德风险较小。最重要的是,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使社员更容易从信用合作社获得资金支持。

但正是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形成机制与运作模式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农村资金互助社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其规模小,不能满足社员对资金的更多需求。不仅如此,互助社是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自发形成的,缺乏高效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管理人才,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指导,致使互助社容易出现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

(三)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阐释

商业小额信贷公司由于其规模、信贷模式等贴近低收入农村生产者的实际情况,对建立有竞争力的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有重要的作用。经过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相对自由,并且以高息盈利为主,具有灵活的贷款方式和高效的运作方式。但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稳定,内部资金的缺乏等因素,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遭到“瓶颈”,从而影响其健康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金融组织的合作模式

三种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虽然设立的目的均是为了缓解农村信贷压力,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支持,但其所能提供的贷款量和借贷群体却不尽相同。在不同规模大小的涉农企业和农户的贷款业务上各具优劣势。经过调查可知,村镇银行在中小型涉农企业和大规模生产农户等有较大金额融资需求,并且还具有信用可靠度高的优势。农村资金互助社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达到村镇银行的信贷条件仍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不同的市场定位下,应该尽可能的相互合作,这样既不会对各自的业务和客户群体产生影响,也不会损害投资者和经营者可能的既得利益。

经过分析研究,其合作模式可以如下:第一,资金层面的合作。村镇银行可以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量贷款,村镇银行可以避免对大量分散客户的审核成本,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缺乏的问题得到缓解,也可为更多的涉农企业的农户提供贷款。第二。加强股份层次的合作。村镇银行可以入股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一方面,村镇银行可以为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提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专业的业务指导和先进的技术辅助,使得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的运营更规范。与此同时,村镇银行也可以利用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网点多的特点,拓宽自己的业务渠道,收集更多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信息。最后,加强层面的合作。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可一部分村镇银行的业务,从而获取一定的收益。村镇银行的网点少,借助小额贷款公司分布广的特点,可以帮助其在农村市场推广部分业务,而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从中获取一部分的利润。

综上所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各种金融组织的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应该积极探寻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合作模式,发挥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农村的金融组织具有的公共品属性是财政资金的公共品属性所不能代替的,强化农业政策和农村的生产生活,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农村金融组织提供有效地资金供给,从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最终落脚到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中心上来。

[参考文献]

【1】徐小青,村镇银行试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10(03).

助农市场分析篇3

紧迫。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靠方法创新提升水平。在市场经济理论更加完善、经济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分析队伍结构更加科学的条件下,究竟采取怎样的分析方法,当然不能简单而论,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应该“管用”。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找到每个主题所适用的分析方法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总的出发点就是要“开门”搞分析,从办公室、研究室、互联网中走出来,善于、肯于、敢于向基层学习,向工作在一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就能够找到好的分析方法,拿出国家决策层及其他用户信得着、用得上的信息分析成果。

助农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

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 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I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 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

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

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

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

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

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 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助农市场分析篇5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了本市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的培训指导任务。结合都市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学员的参训需求,学校立足“创新创业”主题,积极实践和探索适合本市青年农场主胃口的“上海模式”,在学员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该模式总结为“量身定制、精准培育、激励创业、强化服务”。

一、注重学员遴选,强化顶层设计

由市农委牵头,联合市教委、团市委等有关部门,成立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各区县根据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及学员个体自我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遴选出想创业、能创业的首批学员。学员组成主要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年轻创业者以及大学生创业个体。学校、各区县农委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培训指导、创业孵化、认定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等系统培育工作。培训期间,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指导组先后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就培训组织管理、总体方案、阶段培训计划、各类主题活动等进行研究论证,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二、开展基础调研,明确学习动力

为确保培育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培训成果的有效性,须把握学员的参训需求点,以充分激发学员的主体参与能动性。在开班前期,学校对参训学员进行了充分的摸底调研。

(一) 年龄结构

(二) 学历构成

(三) 专业结构

(四) 学员经营业态类型构成

根据学员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来自9个涉农区县的参训学员基本涵盖了本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类别,他们中有都市“白领”转型务农的,有放弃较为稳定工作的,也有子承父业母业的“农二代”。一半以上的学员年龄为30―40岁,为本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虽然从事着粮食、蔬果、养殖业的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但学员中90%为非农专业出身,经营模式以纯种植和农旅结合为主。

区别于传统农民,参训学员不仅学历水平高,也有较高的自主研学和自主互助能力,体现了良好的可塑性。虽然多数为非专业出身,但凭借积累的知识、经验,执着实干精神,学员均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实体。由于初创阶段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创业发展策略的谋划、适应市场化发展需求的企业运作管理方面,缺少自我完善的发展理念和专业有效的手段方法。

三、尊重需求导向,培育量身定制

基于上述培训对象的基本素养特点,学校量身定制培训方案,设置创业需求分析课堂、创业提升辅导课堂、视野拓展借鉴课堂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课堂,分四个阶段稳步推进实施。

通过创业需求分析课堂,借鉴国内外先进有效的培训模式,借助农业部专家导师团,引入国际通用商业模式画布分析工具,在学习、研究、回顾、分析学员自身的商业运作过程中,启发引导学员发现关键问题,与学员共同量身定制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通过创业提升辅导课堂,针对学员创业实务共同问题,运用专题课程讲授、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等方法,着力解决创业者需更新的理论知识和理念,需提升的思想方法和创业思路等问题。采用专门的方法和工具,如线上线下私董会、移情图等,帮助、训练学员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讨适应自身的创业提升方法和商业运作模式。

通过视野拓展借鉴课堂,组织学员外出调研和考察交流,开拓创业视野,借鉴他人经验,取长补短,搭建创业团队和合作平台,剖析解决商业模式构建中的实际问题,初步拟定自己的创新方案。

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完善课堂,结合自身创业提升发展需要,完善可实施的创业拓展商业模式新方案,组织课堂论证辨析,力争让学员能构建科学务实、适合自己项目商业运作模式,使创业方案切实可行。

四、实施精准培育,凸显培训特色

一是精准性。引入需求分析课堂,有效挖掘学员创业中的关键问题,精准定位培训需求点,使培训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是实用性。以关键共性问题导学,使培训内容和过程贴近实战,将学员的实务过程揉进课堂,实操模拟性强,体现训练实效。

三是主动性。以研学方法施教,教师采用启发、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员的主人翁意识,真正体现学员主体地位,实现“以实用施教”、“为有用求学”的双向主观能动性。

四是有效性。以科学方法演示为主,引导有效工具和思维方法,帮助学员联系实际,自我分析、相互评估、学以致用,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用能力,达到学员自我完善的目的。

五、激发创业热情,立足培训成效

(一)学员从热情走向理智,坚定创业信念与使命感

参训的青年农场主,起初都是满怀热情,一头扎进农业行业,感慨万千,“农业艰苦,并不简单,我们都在坚持着”,透露出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对今后发展前景的担忧。培训使学员从单纯的热情中冷静下来,从迷茫的发展困境中走出来,从以往的失败泥潭中重新站起来。正如学员体会中谈到的那样,“我们找到组织了,信心增强了”,“学习了,进步了,有目标了”,成为大家的共同感悟。

(二)学员从传统走向科学,学会现代企业运作方式

这些学员进入农业行业前,没有技术特长,缺乏独立经营的经验,走一步、看一步、干一步,经营事业发展缺少应对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启发互助和参与式教学,大部分学员基本掌握了商业运作规律,建立科学系统商业运作新模式,开始运用现代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再创业。

(三)学员从单干走向协作,开辟互补合作发展新途径

培训班为学员搭建了互相帮助、合作创业的平台,促进了学员从个体创业向协作创业方向转化,抱团发展已初现成效。如培训期间,利用不同区县政府的营销政策,一些学员酝酿创办农产品合作营销专卖店,联合营销学员各自的特色产品,并构建了该项目的商业运作模式。

六、创建服务平台,创新培育机制

(一)组织演讲和路演,强化宣传引导

青年农场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现代职业农民的创业理想、创新发展和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讲述一个个有梦、追梦、圆梦的感人故事。演讲大赛在世博园中国馆成功举行,社会反响强烈。同时,以展示交流、扶持服务、辐射带动为目的,开展创业项目路演,强化创业引导,扩大项目合作领域,使青年农场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走得更宽、更好、更远。

(二)搭建融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联合邮储银行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启动“服务三农、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机制,并为青年农场主配备一对一的金融顾问,帮助解决农业创业发展中融资困难。如2015年底,奉贤区青年农场主黄英成功得到了第一笔50万元的资金贷款。此外,组织行业专家对青年农场主创业项目进行评审,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对获得优秀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三)拓展培育通道,助力创业成才

开展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给予考核费用补贴,鼓励学员参加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给予部分学费资助,鼓励参加技术职称评定等,构建“技能+学历+职称”全方位的职业成才通道。开展出国、出境、出省等实务研学考察活动,年内已组团赴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考察研学,开拓视野,发展创业。

(四)创建联谊会,推进抱团创业

创建的青年农场主联谊会已在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中显现良好效果。同时,积极导入政府、社会各种政策和资源,探索跟踪服务机制和手段,引导青年农场主互助协作、抱团创业。青年农场主联谊会将立足本市,辐射长三角,走向全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激荡创业热情,实现农业创业梦想。

助农市场分析篇6

“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表现,充分利用国际平台,发掘沿线城市、区域与国家发展优势,推动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吐鲁番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战略节点位置,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推动吐鲁番农产品发展与出口,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理性认知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思考突破困境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

农业;经济

1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性问题分析

从区域与市场角度来分析,吐鲁番地区属于极端干旱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农业生态条件不充分,虽然建设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但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区域缺水的现实情况。加上该地区属于山间盆地,表现出较强封闭性,农产品市场发育相对较低,绿洲内市场过于狭小,且分散性突出,区域与国内、国外市场间距离较远,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利因素;从民族与人口素质来分析,吐鲁番地区民族数量较多,区域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这也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角度来分析,该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个体经营分散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虽然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现实性问题,但可以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农业,科学布局,打造高端农业产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品出口,切实扩大农业经济效益。具体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构建现代农业基地,培育品牌效应

吐鲁番农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农产品质量,而产品品牌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缺乏质量,则无法占据较好的市场地位,缺乏品牌,则无法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吐鲁番地区光热资源十分充分,无霜期十分长,这也为其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如葡萄、甜瓜等,农业产品质量十分高。通过区域规划,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并关注品牌培育,塑造吐鲁番农产品品牌,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基地构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工作,确保质量持续与稳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质量形象,从而培育吐鲁番农业品牌,为区域其他农业发展与产品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2提高现代农业技术,关注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实现持续性,就需要切实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吐鲁番农户栽培技术,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当前实际来分析,吐鲁番农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尚未形成标准化作业,量化指标尚未建立,且缺乏相应的量化控制设备与技术,导致农业过量施肥或盲目应用农药,这不仅降低了其农产品质量,还给农产品带来了一地的有害物质,甚至出现了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对消费者健康存在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过量施肥或农药施用,对生产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构成污染,不利于区域农业的长远与持续发展。基于此,吐鲁番需切实关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并实施量化指标,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2.3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思维

吐鲁番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为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优势,将生产、经营、与服务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实现吐鲁番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可以实现产销有效结合,将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化为消费导向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精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农业控制水平。借助互联网,还可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等信息,切实降低农产品积累等风险。

2.4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动农业出口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吐鲁番处于一个战略节点位置,且随着该地区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未来,其势必会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吐鲁番可以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农产品出口,以满足周边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中亚地区,这也是吐鲁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还应关注物流建设,为吐鲁番农产品走出去提供现实条件,推动其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艾皮孜古丽·阿布都古丽 单位: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参考文献:

助农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 农产品;互联网营销;电商模式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滞销现象一次次检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考验着学者们的思维和智慧。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战略构想,农产品若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流程再造能力,不仅对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无法解决的种种问题有所帮助,而且能激发中国农业换发新的生命力。

2015年5月8日,我们选择陕西省黄陵县参加技能培训的 150位农民学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涵盖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认识和希望三个方面,设置了38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统计、筛选,利用SPSS13.0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对这些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农产品销售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提出了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新模式。

一、农产品互联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1、销售方式被动

黄陵县的150名农民受访者中,在农产品销售中被动等待的占55.33%,到当地小市场买卖的占20.67%,这两种方式成为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方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简单、被动。如图一。

图一:农产品的销售方式

2、销售渠道狭窄

从图一可以看出,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农民自己找市场的占54%。二是等待中间商收购的占47.33%.三是政府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作用较小,仅占3.33%。农产品销售渠道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渠道狭窄、被动,二是都是在现实市场中进行实物交易。

3、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显示,经常卖不出去的占8.6%,偶尔卖不出去的占33.33%,而农民应对滞销的方式68.67%是便宜卖出去,赠送亲戚的占8%,除此之外就是倒掉或任其腐烂。农产品滞销中表现的两个特点,一是谷贱伤农,农产品滞销;二是农民应对方式简单、无序。

二、农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

1、缺少大数据引导,滞销涨价并存

从这几年农产品滞销的表现来看,几乎每个省份都表现为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农产品滞销,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供过于求、适销不对路。其原因一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难以获取有效的决策信息;二是农民对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不精准,盲目生产,产品结构不合理;三是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大于求,导致滞销现象。

2、分散经营,难以应对复杂市场

在对150位农民调查中发现,一是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程度较高。可耕地在10亩以下的105位,25亩的只有5位。二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易中缺乏自。农民自己确定农产品价格的占只10%,以对方给出的价格成交高达30%,在农产品滞销期100%由卖家定价。三是36%的受访者认为,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是分散经营,难以获得定价决定权。市场经济具有社会性、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活动都卷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市场中,成为开放的、社会化的生产,我国农产品分散经营现状,难以应对开放性的复杂市场。

3、销售模式简单,难以适应网络时代需要

从图二可以看出,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农民在价格制定方面比较被动,特别在农产品滞销阶段,几乎是任人宰割。二是农户获取销售信息的渠道较少,容易出现盲目生产,导致产销脱节,这是造成农产品风险大,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网络时代的市场具有便捷性、定向性、精准性、感触性、互动性等特点,对产品及产品的销售方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销售模式很难适应。

图二:现有销售方式的缺陷

4、缺少品牌意识,难以形成竞争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产品零售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更关心的是农产品的数量、价格、是否短斤少两,品牌意识非常淡漠。在对黄陵县的调查中发现,注册商标的只占2%。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以产品为核心,由于缺少专业技术难以提供更高级别的产品,这种脱离市场、比较落后的意识,不仅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困难,而且也阻碍了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对网络营销认识不足,难以跟上物联网步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0%的受访者听到过运用网络营销农产品的事例,56%的人对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不了解,或认为不可行,66%不愿意把农产品放在网络上卖,对于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他们存在较大心理障碍,100%受访者担心网络信息不真实,会被骗,41%则害怕没有固定的客源,不稳定,25%则认为自己不懂网络,交给别人又不放心。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农产品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今后会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龙头。

三、打造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

我国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企业家和学者并没有停止探索,期间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褚橙、柳桃、潘苹果,更是具有代表性,其中“三只松鼠”在互联网带来的电商热潮中脱颖而出,成立仅1年,营业额就达到3亿,仅2013年“双十一”当天就销售3562万元,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也发现广大农民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弊端,迫切希望了解和学习农产品网络销售知识,因此,农村示范、推广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基础,构建综合运用电商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大数据细分市场,解决农产品适销不对路问题,打造农产品B2C2B网络营销模式

在传统的农产品销售中,农民对农产品顾客群体不确定、泛化,对其需求不了解,这种无法有效识别顾客的现象,不仅造成农产品适销不对路,而且加大了营销成本,企业将营销费用花在价值较低,甚至是无需求的顾客身上,影响了企业效益。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让大规模地处理个人信息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网络平台上参与、浏览人数、年龄、性别、区域等等数据,对受访群体进行细分,准确了解消费需求,运用B2C2B模式(电子商务的一种创新模式,是英文Business-to-Consumer-to-Business的缩写,即商家对消费者再对商家。)开发精准农产品市场,首先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针对网上顾客群体的需求特征、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模式提供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以精良的客服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开发精准而广阔的农产品市场。其次,把商家资源聚合放大,发展为农贸商圈对农产品消费者再对所有的商家,建立商家-消费者-商家互惠互利的良性关系和销售模式。

2、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解决农民盲目生产问题,打造农产品网络市场和生产良性互动营销模式

农产品生产、销售密不可分,盲目生产、泛化营销是农产品的两个相互制约的顽疾。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数据资源打造农产品网络市场和生产良性互动营销模式。在大数据领域,电信运营商是海量大数据用户的拥有者,仅移动用户数一项,三大运营商总数已经达到了 13 亿。庞大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财富。政府应该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对这些数据资料加以甄别和分类,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气候等等因素对农产品供求进行分析、预测,让农民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确定农产品种植规模,对农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实现良性而科学的市场与生产互动。

3、把生产环节引入销售领域,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打造农产品互联网品牌营销模式

传统农业发展不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品牌,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无利可图。褚橙、柳桃、潘苹果之所以那么火就是因为借助了互联网的强大品牌营销能力。打造农产品品牌营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互联网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助推器。农产品品牌概念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在我国交易市场,品牌农产品已初具排除无农产品的能力,消费者依赖性较强的品牌产品逐渐占领了市场,开始形成了由强势品牌和大型企业占据领导市场竞争局面。[1]因此,打造农产品品牌是企业和农户必须树立的商业意识。而互联网对农产品品牌创立有着天然的优势,网站建立和营销、服务的低成本性、空间的无限性,可以使农产品以低成本营销方式得以广泛传播。

(2)物联网是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克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产品发展最大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建议通过二维码将生产全过程植入农产品销售环节,消费者在手机扫描后就可以看到这个产品耕种、采摘、包装日期等生产全过程信息追溯,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重拾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农产品蔓延现象,让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食品。而这都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大力支持。

4、政府搭台、技术唱戏、各方支持,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全方位服务

动员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为农民提供服务平台和指导,解决农民互联网应用技术障碍,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利、低廉的营销入口。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像互联网人那样容易地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以此推销产品。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和发展及普及力度,对农产品网络销售提供更多、更实惠的技术、学习及优惠政策,帮助农民快速掌握互联网相关技术,使农产品快速插上互联网、物联网翅膀,帮助农民快速致富。

【注 释】

[1] 冉净斐.从金龙品牌战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J].创新科技,2001(11)53-57.

【参考文献】

[1] 刘韵.通过产品产品质量维护大品牌企业声誉及消费安全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2(12)233.

[2] 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及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2)90-92(107).

[3] 胡开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2007(2)56-59.

[4] 王静. 农产品网络营销初探.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4)22-23.

助农市场分析篇8

对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SWOT是英文单词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的缩写。优劣势分析主要着眼于组织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变化对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战略是选择也是放弃,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而放弃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组织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抓住机遇,扬长避短。这里借用这个方法来分析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并作出战略选择。

优势(Strengthe)

从市场细分来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适合我国农户信贷需求的目标市场。金融业是典型的服务业,服务市场可细分为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具有集聚性的城市市场是商业金融潜在的和现实的服务者,而农村市场则被大多数商业金融机构淘汰出局,这是由农村信贷需求的特点决定的。

农户信贷需求规模小。由于受土地、自然环境及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大多数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决定了农户信贷需求的资金额度较小。农村资金互助社面对分散的小额贷款市场就有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优势,从而发挥了金融体系毛细血管作用,激活了整个农村金融体系。

农户信贷需求的灵活性。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时效性,稍有迟疑,便会贻误农时或商机,这就要求商业金融机构的审批手续简便易行。而当前商业金融机构一般审贷时间是1~3个月,有的甚至要半年时间,手续烦琐、耗时太多及隐性成本太高使农民不愿到商业银行机构贷款。而农村资金互助社只要坚持审慎经营,就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利,决策链条短,能够通过灵活性经营,满足农户的时效性借贷要求。

农户信贷需求的多样性。目前,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步增加,农民在改善居住环境、购买车辆、子女教育、婚嫁等各方面的投入也迅速增加,对消费信贷的需求逐渐增多。一般情况下农户的生产与消费资金是难以区别的,将生产资金转到消费上去,那么就表现为生产资金借贷,而如果直接借贷就是消费贷款,这样生产资金就可继续周转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满足农户消费贷款,就是支持了农户生产贷款。

从市场定位来,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是真正的合作金融。合作金融是指社会经济中的个人或企业,为了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获取便利的融资或经济利益,按照自愿入股、民主管理、平等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主要为入股者提供服务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其主要表现为:(1)合作性。合作性是合作金融最基本的特征,与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区别开来。合作金融实现了经济弱者的资金合作,是真正的“草根金融”。(2)互。互是合作金融的又一个典型特征。不同于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作为一种互助合作的金融形式,其经营目的主要是追求社员共同经济利益,为社员提供各种便利的金融服务,而非单纯为了盈利。(3)灵活性。资金互助社规模小,存贷手续简便快捷灵活,为社员资金融通带来极大方便;同时各地资金互助社可以进行灵活的合作,使其不仅能为分散的小农经济提供服务,也能通过联合服务于较大规模的合作经济。(4)地域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由合作金融主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二是由合作金融运作的地域范围决定的“熟人社会”。由于仅限在一定的区域,信息相对对称,容易形成“小而精”的植根于农村的内生性合作金融组织。

从经济效率来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具有节约成本优势。金融服务契约的缔结与履行的最大成本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中最高的是信息成本。从信息成本优势来看,作为在某一地域范围内成长起来的微观金融组织,互助社十分熟悉资金需求者的个人信用、家庭背景、贷款用途及其偿还能力与背景,互助社能在花费调查信息费用较少的情况下对贷款项目进行正确评估;从监督成本优势来看,由于互助社在农村有人熟、地熟、事熟的“三熟”优势,具备“可信任承诺”,循环借贷形成了合作博弈,“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因此互助社对贷款的管理和监督成本比较低。与之相比商业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贷款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百信互助社通过利用社区信息优势,建立了自担、互担和共担等多项风险内控机制,还建立了熟人社会声誉保证机制,使贷款放得出、管得好、收得回,贷款质量和贷款周转率明显高于传统商业银行机构。

从成长空间来看,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百信互助社虽然规模小、由农民主办,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一套规范的可操作的管理系统。如互助社的宗旨:实行“一人权票制”,采取平等、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入社自愿的原则。入股分红利,借款交费用,闲散资金得利益,急需资金得方便,资金有约束,比例有控制。百信互助社的资金互助模式适应市场的需求,具有制度的可推广性,很快受到各地的关注并迅速得到复制。仅在吉林梨树以百信互助社为版本复制的、未经批准已经形成规模、并规范运作的资金互助社已经有16家,互助资金总额超3000万元,全国经百信互助社示范产生的信用合作组织有上百家,再加上其他自主建立与政府推动的资金互助社约上万家。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合作金融深受农民欢迎,百信互助社前进一小步,推动了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向前发展一大步。

劣势(Weakness)

在发展过程中,资金互助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融资难、规模太小、管理成本上升等。

资金短缺。截至2009年10月末,百信互助社共有资金66万多元:存款3万元;银行融入资金20万元;股金15万元;信托资金14万元;政府扶持5万元。这点资金面对庞大的农村需求市场,杯水车薪。正如百信互助社的姜志国理事长所说,资金互助社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因为没有充足的可贷资金,无法满足近500户农民的入社要求。

规模太小。由于农民本身收入水平有限,存款微薄,加上无再贷款和国家支农贷款的支持,其他融资渠道运行不畅,导致互助社资金来源有限,资金实力不足。而大多数社员入社的主要目的是贷款,贷款需求占社员总数的90%以上,以“小钱换大钱”,资金进少出多,所以百信互助社不敢吸收更多的社员入社。百信互助社所在的阎家村有7个自然屯,分为9个生产小组,村民2290人,684户,而目前入社的只有114户,约占17%,1/5都不到,规模太小,不能实现保本边界经营要求。

管理成本上升。百信互助社从过去一个自发的资金互助组织变为现在的一家合法金融机构,成本增加不少。开业时的开办费、房租费、会计工资、安保设施支出等,共花了76000元,再加上日常工资、电脑网络费、水电费、电话费等开销,月均1000元左右,对于一个初始条件注册10万元的微小信用合作组织,规制成本是百信互助社无法承受的。

缺少组织服务网络。《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也没有对农村资金互助社联合社服务体制做出规定。这样农村资金互助社从制度上规定了既不能向上联合,又不能向下延伸,导致农村资金互助社只能孤立的存在,与其他信用机构相比,缺少系统组织体系支持。

机会(Opportunity)

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为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大部分农民实现了温饱,由传统种植业向养殖业、运输业和小生产加工业等转变,由只依赖劳动与土地向依赖资金为主转变,农业的资本化程度提高使农村资金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但现有的农村金融框架内,对农民的满足程度还很低,只有内生的农民资金互助社近水楼台先得月,部分解决了农民的短期小额的资金需求。

多年沉淀的乡土道德传统形成了农村资金互助社浓厚的信用土壤。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在农耕时代的文明独领于世界,其一源于乡土中国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交往秩序。在传统农业社会,社会成员的伦理实践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累积性,以及空间的可观测性。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累积性使得农业社会中的成员的家族名誉在社会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农业社会更重视世代道德资源的不断积淀。空间的可观测性源于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结构的单一,这使得农业社会成员的行为必须接受社会内部的随时监督。正是这种有深邃历史感的伦理传统,维系着传统农业社会的和谐秩序,形成牢不可摧的社区信用体系。

威胁(Threat)

没有专门的合作金融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民的信用合作组织都是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规模更大,所占比重更高,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法。如《德国合作银行法》,日本的《农林中央金库法》、《农业协同组合法》等。从德美两国合作金融的发展看,是先有合作金融法律,后有合作金融组织,而且合作金融法律随着信用社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充实。这为合作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合作金融依法设立和经营,监管机构依法对其进行监管,实现资金的有序流动,充分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缓解了农村的信贷约束。从我国现存的立法来看,尚未颁布《合作金融法》,政府只通过一些《决定》、《决议》来指导合作金融发展。2006年10月31日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意味着国家已经意识到鼓励农民建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但在这部法律中并未提到农民信用合作的问题。

没有享受到同等的金融机构待遇。《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资金互助社是社区互银行业金融机构。但现实中资金互助社却享受不到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比如,农村资金互助社没有系统内调剂,没有安排同业拆借和人民银行再贷款,这都直接影响了资金互助社不可能像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样开展业务。

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战略选择

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新的微观金融组织,深入到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不愿触及的信贷需求层次,填补了制度供给无法覆盖到的农民,尤其是针对那些缺乏抵押品、信誉状况良好、生产经营能力相对较强的农民发挥了特殊的资金支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既能满足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加信贷可得性,又能更好的优化配置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活跃农村经济。

以农民为主体的民办合作组织是资金互助社的立社之本

百信互助社作为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开启了重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新纪元。为此,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发展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其他任何组织;管理形式是农民自我民主管理,而不是官办组织,需要政府的扶持但不能过多的依赖,依赖多则干预多;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为严格的合作制,使其真正成为农民的组织,避免形成市场化、商业化的大银行模式。

积淀教育与培训基础上的合作文化是资金互助社活的灵魂

对社员进行教育与培训尤其是合作文化的积淀是合作金融的基本原则。有些社员把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个跳板,用贷到的款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达到一定规模后,很有可能会把积累资金另投入到其他的商业金融机构。如果每个社员都这样,则农村资金互助社就失去了互。所以,要在行政村或者乡镇社区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方面做出的贡献,使农村资金互助社深深根植于广大社员的心中。这样,在农村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理念的金融文化,有效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向社力”。

与其他金融组织的合作是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渠道

资金互助社与其他金融组织的合作是双赢,既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短缺问题,又解决了其他金融组织与农户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二者的合作有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纵向合作是指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将贷款以低息信用形式批发给农村资金互助社,再由农村资金互助社向其社员发放。横向合作指与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授信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社员的生产经营活动相似性大,一旦出现亏损,则会产生连锁效应,使信用风险难以控制。引导农业保险与农村资金互助社相结合,转移信贷风险。

各级政府的扶持是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坚强后盾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从生命周期来看处于初创期,需要政府在法律、政策、制度、资金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光靠农民自助是不行的。可喜的是,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不断出台。以百信互助社为例,中央财政部给微型金融组织贷款余额2%的补贴,吉林省政府给5万元经费补助,梨树县政府给了5万元经费补助这些资金显然对初期的互助社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凤阳县政府做出了表率,规定范围内自主确定资金使用率,由金融部门给经评估监测运营良好的资金互助合作社授信,合作社可以向金融机构为其社员融资提供担保等服务,允许社员用登记的小产权房、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向金融机构融资作为入社股金等。民政、工商部门为资金互助合作社简化注册和登记手续,金融机构给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开设账户、给予相应的贷款支持,县财政对每个试点资金互助合作社给予3000元的资金补助,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

助农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

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产品生产供给信息与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终端市场信息的脱节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等环节由生产导向向需求导向迈进,实现农产品供给市场和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直接对接,进而改善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实现最大程度的共赢,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三农”服务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脱节的影响

(一)缺乏专业的终端信息组织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

由于农民知识能力的限制和农村信息传递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参与市场交易过程中,面临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使农民掌握的农业信息是不完全的、又是不对称的。这时,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利用差价操纵整个农产品市场,将风险转移给掌握信息劣势的农民,使其承担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产品终端信息组织,农民要获得等量信息可能付出成倍的成本,增加收集信息的难度,同样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匮乏或不对称,会导致农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性,破坏农业投资所必需的连续性和稳定;还容易出现生产者小规模的同向生产行为,从而加剧农产品市场的非均衡性,加剧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流失,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生产决策的盲目和低收益。

(二)农产品终端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损害消费者利益

农产品终端信息的不对称是指农产品市场上卖方与买方对于有关交易对象的农产品内在质量、性能、价格等信息掌握是不对称的由于农产品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特征,而农产品本身的特性就会造成农产品消费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最终会导致农产品市场中低质量的农产品将高质量的农产品逐出市场,消费者最终消费的是低劣商品的现象,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得不到满意的产品或付出较高价格。

(三)不能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最优配置的核心总量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分散在整个社会中的不同信息,以改善经济决策者的决策环境,实现市场对生产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当农业生产者不能准确、及时、有效地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时,信息对生产过程的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农业生产中所出现的结构性剩余,表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的导向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实现。

二、造成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脱节的因素

(一)政府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

一方面农民作为主要的生产者受知识能力和农村信息传递条件的限制,信息获取的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消费者不可能具备所有农产品的知识,消费者购买之前必须要进行信息的搜寻,有些农产品安全质量信息甚至搜寻不到。这使作为农产品市场中的两大主要主体农民和消费者在关键信息的获取上将会是高成本的,信息搜寻的高成本将影响农民和消费者对信息的搜寻,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介入到信息对接领域,仅对信息需求方与方进行一种宏观的、粗放式的管理。

(二)缺乏完善的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现有的农业网站和农产品交易平台多侧重于流通环节的信息提供,缺乏面向广义的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的信息,使供需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从而导致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链是阻断的,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一方面,由于信息平台的缺乏,使农业生产者不能共享来自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使消费者没有一个渠道将他们关于农产品的价格、质量等的信息进行反馈,使得消费者的需求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三)缺少专业化的信息采集与组织

目前,农产品信息的渠道众多,但缺乏对信息采集、分析和的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成为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一是各信息主体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缺乏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导致相互数据不一致,造成决策的困难。二是,信息的目的性不强,信息不能实现及时有效对接。

(四)分销商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约束机制不健全

农户与分销商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实质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信息的关键作用在于改善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决策环境,以保证或提高其经济收益。但是在农产品市场中,各级分销商本身就处于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他们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随机的和暂时性的,缺乏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因此,他们仅依据自身的目标利益函数做出自己的最优化决策。而这种利益约束机制的缺乏一方面会导致分销商将价格定高,这样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没有将多获得的收益与农户进行再分成,也损害了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缺乏利益约束机制的农产品交易,容易诱发分销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信息欺骗行为,会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造成信息失真,使得农户依然按照传统的经验进行生产,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从而引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给农户带来较高的风险。

三、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构建

(一)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的概念

农产品终端市场是指农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的市场,包括零售市场、批发商直销市场和生产商直销市场i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是指以农产品的供给、消费为导向而采集、储存和的产品、卖方、买方、交易及服务等各类信息;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是指将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给方和消费方的信息进行沟通、连接和使之保持一致性的活动和体系,从而实现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完全性、对称性,为买卖双方和多方提供服务;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机制是指为实现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对接,而建立的一套流程、规范和保障机制。

(二)建立规范的信息对接流程

建立信息对接流程。具体流程是:专业化的信息采集队伍,采集买方信息、卖方信息、服务组织信息、产品信息、交易信息、服务信息和政府的监管与指导信息;将采集到的信息按照标准化或规范化的要求,输入到终端市场信息对接平台;经过专家分析和政府审核后,以供生产者、消费者、政府、服务组织等辅助决策和高校、科研院所理论研究等。

(三)建设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信息对接流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双向或多向传播渠道的终端市场信息对接平台。平台的网络结构主要分为:信息采集和上传、信息传输、信息储存和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采集的终端设备有移动终端(手机,笔记本,信息机)和固定终端(台式机,传真机,固定电话,数字电视,触摸屏);信息的传输充分利用了internet、电话网、电视网三网合一的优势,最大程度保障信息的高效传输;信息经过储存和分析处理之后形成准确、权威的标准化信息;信息的和利用可以借助信息采集终端下行反馈及邮寄、email、报刊杂志、农产品目录等多种方式。

(四)制定信息的标准与规范

对买方信息、卖方信息、服务组织信息、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可采用农产品的产品分类和农产品的信息内容属性相结合的分类标准方案来标准化。具体的分类标准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则参照使用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信息的内容属性分类标准可根据国际通用的商品编码与条码标识体系对产品的来源及属性特征进行定义,通过标准码可实现对农产品的追溯,并与国际市场农产品标准对接。对服务信息、政府的监管与指导等不适合标准化的信息,可采取规范化的方式来处理。

四、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

以立法的形式严格规定农产品终端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等管理工作。一是明确管理机构。农业部门牵头,成立以农业、质监、工商、环保、商贸等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农业信息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准确采集、严格分析、权威等管理工作。二是组建信息服务队伍。由农业信息领导小组,组建省、市、县一级的信息服务队伍,通过专门培训后上岗,进行实地调查,负责信息的采集和工作。三是明确信息公开、采集、分析与管理办法。对于信息获取处于劣势的农民,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向乡、村一级传播信息的方式,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同时,可采用广播、电视、邮寄、报刊和杂志等其他方式。

(二)加大财政支持

农产品信息服务属公共服务,是一项长期和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搭建和维护需较大的资金投入。主要是系统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采集和终端的购买和维护、传输网络租赁费用等硬件投入;另一方面,农产品信息的采集、审核、分析和等各环节产生的各种长期费用。美国的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务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财政支持。

助农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蔬菜 销售 障碍 对策

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蔬菜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目前己经发展成为农业中的一项支柱性产业,成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在蔬菜产业迅速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蔬菜的销售问题近几年日益突出,2011年、2012年连续出现了多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蔬菜跌价滞销现象,河北、山东、浙江等地的大白菜、芹菜、萝卜、莴笋等蔬菜严重滞销,部分蔬菜价格均低至几分钱一斤,甚至山东德州不少地方的芹菜由于价格太低无人采摘,菜农经济效益低下;而与此同时,城市的蔬菜零售价格却居高不下,出现了“菜贵伤民”的现象。蔬菜销售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解决。

一、当前蔬菜销售的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农民生产盲目、蔬菜质量不高。目前蔬菜生产以散户为主,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由于农民缺乏对蔬菜市场的正确认识,容易进行从众式生产,结果导致蔬菜生产严重供大于求,出现低价滞销;同时由于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蔬菜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蔬菜市场的多种需求,存呈现出蔬菜绝对量供大于求和市场特色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结构性矛盾。2012年禹城农民由于2011年芹菜价格较高,存在生产侥幸心理,总想着就算到不了往年的高价也能薄利多销,除了原来芹菜种植户扩种外,其他种棉户等纷纷改行种植芹菜,使芹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比往年多了5千亩,由于生产量大,质量一般,而芹菜价格则从1元/斤的价格急剧跌至1毛/斤,甚至仍然难以销售。这种盲目性生产由于缺乏市场的正确导向,既伤害了菜农的经济利益又浪费了大量的社会生产资源。

市场信息不灵。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有限,缺乏网络等现代化市场信息设备,同时农民受自身文化水平素质制约,目前农村上网不够普及,农民难以第一时间掌握蔬菜的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和流通信息。同时蔬菜生产各地的蔬菜网络信息建设滞后,缺乏专业的蔬菜信息网站,市场信息渠道狭窄,大多依靠外来客户和蔬菜经纪人的口头传播,导致市场信息严重滞后,市场信息不灵,使农民不能很好的把握生产动向和市场信息,导致盲目生产和集中销售,增大了蔬菜销售的难度和风险性。

蔬菜销售环节过多。当前蔬菜销售中普遍存在着流通环节多、损毁大,导致销售成本较大的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蔬菜从农户生产田间到达终端消费者餐桌一般经过4至6个环节,主要是农户--收购商--产地批发市场--运输--销地批发市场--配送至超市、菜市场或农贸市场,由于生鲜蔬菜怕磕碰,水分易丧失,现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运输中,加工不足,运输环节损耗大,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蔬菜成本将增加5至10%,加上各种税收和管理费用,目前流通环节成本约占菜价的一半。由于蔬菜流通环节过多,层层加码,导致蔬菜价格滚雪球,使蔬菜终端的零售价格居高不下,高昂的蔬菜消费价格成又加深了蔬菜销售困难。

蔬菜销售渠道狭窄。我国的蔬菜销售渠道主要有“批发市场”、“现代超市”、“终端直销”、“打包外销”几种。从我国多年的蔬菜销售经验来看,我国各蔬菜基地和广大菜农的蔬菜销售主要依靠“批发市场”渠道,以“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销批发商-销地零售商”形式较多,经有关数据统计这种渠道全国通过菜市场进行零售的蔬菜数量占总量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蔬菜销售渠道。很多地方的批发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主要以“当地市场销一部分,民间经济组织和个体经纪人销一部分”松散式的销售模式为主,经纪人水平不一,缺乏功能比较全的现代化龙头蔬菜批发市场。而且这种方式下,菜农在蔬菜销售和价格上被动,对蔬菜经纪人依赖性较大,收益低,流通环节较多也加大销售成本。而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电子商务、周末市场等销售渠道目前还没有完全展开,如农超对接方式进行销售的蔬菜量虽然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还没达到销售总量的20%,而美国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80%,所以目前其他销售渠道在蔬菜销售上作用比较有限。

二、解决蔬菜销售困难的措施及建议

培养农民市场意识、能力。帮助农民树立起市场意识,培育市场信息捕捉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有助于蔬菜合理品种的选择、蔬菜种植规模的合理确定,切实提高蔬菜生产决策的科学性。首先,可以开展市场经济知识讲座,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其次,开展蔬菜营销培训。通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牵头等多种渠道向农民传输市场营销知识,帮助农民进行蔬菜品牌建设、产品包装、价格设定、销售渠道开拓等。最后,政府还可以组织蔬菜种植大户、蔬菜销售经纪人等农民企业家开展巡回讲座、专家经验交流等方式,通过切身经历和实际经营经验介绍,有效直观的促进农民的市场应对能力的培养。

做好市场信息监测、分析工作。在市场价格为基础上,政府应做好市场信息宏观监测工作,指导当地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引导蔬菜有效流通,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和蔬菜市场平稳运行。应充分发挥农业部在全国200个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基地县(市)的蔬菜信息监测点作用:对蔬菜的种植面积、产地、产量、批发价格等指标进行全方位监测;对蔬菜生产、供求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市场运行趋势监测预警;加强重点蔬菜产区、重点品种的产销情况监测与分析研判。同时,通过商务预报网、商务部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和新农村商网等信息平台,运用电话、手机短信多种途径市场信息和预测预警信息。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蔬菜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加大电脑、网站等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现代营销技能培训,提高农户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蔬菜质量。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对蔬菜要求日益提高,农业部在2010年《新菜篮子工程》中提出,“菜篮子”不仅要数量,而且要质量,市场对蔬菜需求“菜篮子”产品在2010年进入了以质量卫生安全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提高蔬菜质量水平是解决蔬菜销售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在专业化生产方面的指导作用,组织一家一户的散户蔬菜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当地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优质、安全、高效蔬菜产品,打造统一品牌。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园区,加强质量检测,提高蔬菜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根源上解决蔬菜销售问题。

大力发展蔬菜加工。生鲜蔬菜销售经济收益低,同时面临着怕磕碰、水分易丧失、保鲜不好易影响卖相与鲜食、腐烂变质等问题,因此应大力发展蔬菜的深加工,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资金支持、技术投入等多种优惠措施,协调食品加工企业与蔬菜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生鲜蔬菜深加工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净菜与保鲜蔬菜等,增加蔬菜附加值,同时有助于订单式生产的开展,提高蔬菜产业生产水平,解决旺季的滞销蔬菜的销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