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3:11

泡沫经济的特点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1

关键词:股价泡沫;监控政策;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48-02

收稿日期:2013-07-0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0B007)

作者简介:高志(1976-),男,安徽蚌埠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资本市场理论研究。

一、股市泡沫理论模型的研究

作为股市泡沫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泡沫理论模型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理性泡沫理论模型。Blanchard(1979)提出的理性泡沫模型是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工作。在理性预期前提下,资产价格由未来股息的价值——基本价值解和泡沫两部分组成,并由此衍生出多种理性泡沫模型(Abreu and Brunnermeier,2003)。针对理性泡沫检验难以有效处理泡沫状态转换过程中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问题,Evans(1991)提出了周期性破灭泡沫模型,该模型依据泡沫成分规模变化计算泡沫破灭概率,可以更好地反映泡沫周期性演变过程中的泡沫非线性特征。第二类为非理性泡沫理论模型: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噪音交易者理论(De Long,1990,1991)的提出开创了泡沫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投资者非理的相关研究发现泡沫动态调整路径是投资者理性和非理交织推动的(Chancellor,1999),泡沫研究继而从信息不对称(Allen,et al,1993,2000)、交易者异质信念(Scheinkman and Xiong,2006)等视角展开,以试图摆脱严苛的投资者理性假设前提,并更为注重在面对金融市场各种约束和交易限制时,从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行为特征变化来解释泡沫现象(Shiller,2001;Harrison Hong,2006)。

二、股市泡沫检验与测度研究

1.股市泡沫的检验方法。股市泡沫检验方法可划分为间接检验法与直接检验法。间接检验法依据股价的分布特征检验泡沫是否存在。代表性方法是Shiler(1981)提出的方差边界检验。中国学者如周爱民(1998)、史永东(2005)等都设计了多种间接法并对中国股市泡沫进行了实证检验。但是间接法存在联合假设问题而受到质疑(Flood,1986;West,1987)。直接检验法首先设定泡沫具体过程,借助宏观经济指标与泡沫之间的关系分离出泡沫成分,进而检验泡沫是否存在(Wu,1997;Nordon and Schaller,1993;Nordon and Vigfusson,1998)。直接检验法的实现较多采用机制转换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门限自回归机制转换模型(Martin T.Bohl,2002;Michael J.Dueker,2010;崔畅与刘金全,2006);另一类是马尔可夫机制转换(Markov Switch Model)模型(又称马氏域变模型)。以上方法认为股市泡沫的动态调整表现为泡沫从产生、膨胀到最终破灭多种状态的转换演进过程[2]。以上方法的运用可分为二分法和三方法。股市泡沫状态识别的二分法是最为经典的泡沫状态识别方法,但它只能识别泡沫是否存在,即只有泡沫存在这一唯一状态。该方法并不设定泡沫的具体过程,采用计量检验从股价的分布特征着手检验是否存在泡沫(Shiler,1981;Blanchard and Waston,1982),在识别泡沫是否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赋予泡沫状态更具体的含义来描述泡沫状态特征。Chan,K.F.,et al.,(2011)将泡沫状态划分为平静状态(Tranquil)与危机状态(Crisis)两种;国内学者戴园晨(2003)将股市泡沫划分为非常态和常态泡沫;赵鹏与曾剑云(2008)划分为泡沫生存和泡沫破灭两个状态。

2.股市泡沫测度方法研究。在发现了股市是否存在泡沫后,需要进一步测度泡沫的规模和性质[3]。泡沫测度方法可划分为直接测度法和间接测度法:直接度量法利用未来股利预期值直接计算股票内在价值(即股票理性价格),通过测算市场股价与股票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来度量泡沫(潘国陵,2000;吴世农,2002;葛新权,2005;刘熀松,2005;毛有碧,2007;吕江林,2012);间接度量法利用影响股价的宏观经济指标和股市运行特征指标,间接估算股票内在价值,进而分离出股市价格泡沫实现泡沫测度(葛新权,2008;黄秀海,2008)。直接法虽然测算精确高,但由于股票内在价值测算方法较多而难有统一标准,且依赖于不确定的上市公司未来股利预期,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困难。间接法虽较好地回避了上述问题,但股票基础价值的变量选取争议较大,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泡沫动态调整影响因素的研究

为了更有效地监测股市泡沫,防控泡沫破灭,需要深入探究泡沫状态调整的影响因素。依据影响因素的不同类别,泡沫状态调整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于三个方面。

1.货币政策冲击对泡沫动态调整的影响。Allen 和Gale (2000)研究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出现的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会导致的风险转移现象,将这种风险转移应用于资产定价分析,提出基于信贷扩张的资产价格泡沫AG模型。Okina(2001)等对日本等国家泡沫经济的研究发现,随着股市泡沫的膨胀,信贷量急剧上升,从而认为信贷量是表征泡沫最好的变量。翟强(2005)在AG模型基础上提出在中国,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泡沫密切相关,在股市低迷时期试图绕开市场的基本制度缺陷,单纯用各种资金入市来解决以前股市扩张带来的问题,可能为未来带来更大的风险。银行信贷扩张。黄飞鸣(2012)利用贷款价值比指标证明在借贷投资的情况下,降低风险投资贷款可以抑制泡沫亲经济周期性波动。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利率波动、利率非市场化都是泡沫状态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Wesche and Gerlach,2010;Fischbacher,2013)。低利率(徐建国,2011)、利率扭曲(黄鑫,2012)都将推动泡沫膨胀。

2.投资者交易行为对泡沫动态调整的影响。行为金融学为泡沫研究开辟了新领域。行为金融学更加关注金融市场中的异质投资者及其引发的资产价格泡的成因[4]。20世纪80年代开始,噪音交易者理论(De Long,1990,1991)的提出开创了泡沫研究的新方向。相关研究分别从信息不对称(Allen,et al.,1993,2000)、交易者异质信念(Scheinkman and Xiong,2006)等视角展开,以试图摆脱严苛的投资者理性假设前提,并更为注重在面对金融市场各种约束和交易限制时,从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行为特征变化来解释泡沫现象(Shiller,2001;Harrison Hong,2006)。Robin Greenwood与Stefan Nagel(2009)利用共同基金经理的年龄作为投资者交易经验的变量,研究发现缺乏经验投资者的过度交易行为将推动泡沫扩张。Scheinkman and Xiong(2003)认为高换手率是推动投机性泡沫发展的原因之一。Branch and Evans(2012)考察了风险厌恶投资者的反馈行为对泡沫性态演变的影响作用。中国学者吴卫星(2006)认为投资者过度自信和有限参与是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国进(2011)利用超额收益识别投资者行为,认为中国股市投资者存在的较强异质个人信息以及噪音交易情绪化是推动泡沫的重要因素。

3.交易机制对泡沫状态的影响。卖空机制一直为认为是有效抑制的泡沫的重要机制设计,卖空约束导致的定价偏差是泡沫成因之一(古志辉,2011),在卖空机制下,股票价格对相同程度的利好和利空信息的反应基本是对称的,利空信息也不会形成大的负资产泡沫(罗黎平、饶育蕾,2011)。但Boulton与Braga(2010)发现股票在被限制卖空期间也会获得超额收益。机构投资者通常被视为理性投资者,其交易行为可以矫正偏差。但M Griffin与JH Harris(2011)认为理易者和机构投资者并不能矫正错误定价,锁定期和限售并不能抑制泡沫。徐浩峰与朱松(2012)认为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是导致证券价格泡沫的重要因素,难以依赖机构投资者来维护市场稳定。

四、泡沫监控目标研究

股市泡沫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是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实施调控的重要依据,泡沫监控目标的设定同时对于货币当局制定政策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5]。现有研究中设计泡沫监控目标的方法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合理泡沫区间作为监控目标,有以下观点:依据资金在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流转速度考查股市泡沫的合理范围(冯祈善,2005);依据市盈率划分合理泡沫区间(徐爱农,2007);依据泡沫规模和泡沫性质划分合理泡沫区间(毛有碧,2007)。第二类是以泡沫破灭临界时点作为监控目标(Ulrich Homm,2009,2012;林黎和任若恩,2012)。现有泡沫监控目标设计研究尚未综合考虑泡沫自身动态变化,因而难以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来估算股市泡沫监测最优区间。

五、股市泡沫监控研究的新思路

由于股市泡沫自身调整行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者微观行为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传导路径较为复杂,如何将宏观经济环境、投资者微观行为与泡沫动态调整纳入统一框架,揭示影响泡沫演变的传导渠道和内在作用机理进而估计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合理泡沫监控区间,以提高股市调控效果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观察,股市泡沫的长期发展演变由若干周期和区间组成,而每个区间内的泡沫规模和泡沫性质都在不断变化。股市泡沫临界点正是泡沫类型转换、性质发生突变的重要时刻。从系统理论分析,股票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复杂自组织系统,股市泡沫则是市场内部参与者、监管者及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相互作用、长期累积的结果,泡沫破灭是系统在临界点发生状态反转[6]。因此,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该更深入挖掘、利用股市泡沫状态转变临界点所包含的显著泡沫特征信息以识别泡沫发展趋势,定量分析泡沫演变机理,揭示经济政策、市场特征和投资者之间复杂数量关系,构建泡沫监控模型。

参考文献:

[1] Branch W A,Evans G W.Bubbles,crashes and risk[J].Economics Letters.2013.

[2] Al-Anaswah N,Wilfling B.Identification of speculative bubbles using state-space models with Markov-switching[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

[3] 毛有碧,周军.股市泡沫测量及性质区分[J].金融研究,2007,(12):186-197.

[4] 张维,李根,熊熊,等.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基于行为金融和计算实验方法的视角[J].金融研究,2009,(8):182-193.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2

自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以来,资产泡沫事件时有发生且影响深远,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提出一个资产泡沫动态变化模型,并探讨中国防控资产泡沫的必要性,并前文基础上讨论笔者对于资产泡沫防控以及相关政策的看法

资产泡沫 行为金融 动态模型

一、引言

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资产泡沫事件是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之后则有法国密西西比泡沫(1917~1720)和英国南海泡沫事件(1720),近代则有1923~1926年的美国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事件,也是最早有记载的房地产泡沫事件,20世纪80年代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和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等等此起彼伏。这些泡沫过程是极为相似的,资产价格猛涨,形势一片大好,之后突然暴跌,资产价格大幅跳水,很多个体和企业的财富缩水,不良贷款增多,处理不当则诱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经历了“失去的20年”。此外泡沫增长过程中,会不断促进过量投资,这意味着本该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因为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不断流向泡沫行业,产业升级和创新被耽误,刘宪的实证研究证实了泡沫经济严重损害日本创新能力,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更是延续至今。

中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旦泡沫产生且不断扩大,则会影响结构升级的进程,随着我国股市前段时间的猛涨猛跌,房地产价格暴涨,如何应对资产泡沫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2016年12月14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防控资产泡沫更是成为工作重点,本文就资产泡沫进行探究,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建立动态经济学模型,探究泡沫变化过程。

二、资产泡沫定义与泡沫过程

首先是关于资产泡沫定义问题,尽管大多数的学者和实务界人士都承认存在泡沫事件,但目前资产泡沫尚没有令人满意的严格定义。金德尔伯格认为泡沫一般是指资产价格突然上涨,并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吸引新的买主,当资产的价格远超过资产的实际价值时,就产生泡沫,超出资产实际价值的部分就是泡沫。三木谷良一认为,泡沫经济指资产的价格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暴涨然后暴跌。P者认为资产泡沫意味着资产价格完全脱离真实价值,在人们非理性心理偏差作用下,进入因为上涨―受追捧―上涨的正反馈循环,且资产价格到达一定高位后极易因人们在特定情况下的反向消极预期进入下跌循环,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行为金融学中认为,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过度自信,证实偏差和羊群效应就是其中的三种。过度自信会使投资者过分信赖自己得到的“小道”信息。证实偏差指的是:一旦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预期,人们会不再关注那些与该预期相违背的新信息。羊群行为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情况下,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多依赖舆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拒绝羊群行为则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对于整个市场而言,上述心理偏差所导致群体产生一致,促使资产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换句话说促进泡沫的增长并加剧泡沫破灭。本文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建立动态模型。

模型假定:

市场上存在一种难以判断真实价值的资产,价格为Pt,期初价格为P0;

市场上存在这样的预期:当滞后n期的价格变化率超过一定比率A,此时的价格变化就会被人们解读为自己不知道的利好或利空消息,从而刺激市场大部分人,使市场上的人们产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一定有原因,趋势即将继续”的非理性预期,并在之后的上涨或下跌趋势中不断证实自己的想法(证实偏差)产生羊群行为,Pt‘是t时刻价格的变化率,此后的预期与Pt的变化率密切相关,价格的一点儿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人们的盲目预期。

αβ>0可知,这是一个发散过程,如果没有相应政策实施,价格会形成正反馈越涨越高,形成泡沫。

第三阶段,因为价格过高引起供求变化,或者引起政府重视实施相关措施等,价格发生下挫,如果刺激适当,使得滞后n期的价格变化率回到A以下,则市场预期回归冷静(μ=0),则可以实现温和减少泡沫,经济软着陆;若多因素相加刺激过猛则市场预期掉头,由上涨正反馈通道直转暴跌,形成价格下降的正反馈,即泡沫破灭经济硬着陆。

三、结论

从上述模型第三阶段可知,如果资产泡沫已经发生,最好的政策调控是适度引导投资,使得市场回归理性预期,如果调节过猛就会直接转向下降通道,日本直接刺破泡沫的过程以及对经济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可印证这一点。

我国抑制资产泡沫政策方面,2010年的“国十条”,2011年的“新国八条”2013年各大城市出台的限购令,这些政策都没能挡住房价上涨的势头;2016年银监会等四部委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限制房地产企业借助外部融资到土地市场拿地,住建部等七部委下发首付贷禁令等等,很多人认为这些政策也仅起到了暂时效果,不过笔者以为这些政策整体起到了释放信号的作用,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保持政策连贯性,同时注意政策力度;另一方面规范金融业,将资金引导至新兴发展企业,方能防控泡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健.近代西欧历史上的泡沫事件及其经济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

[2]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06-114.

[3]张晓蓉.资产价格泡沫\[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2.

[4]刘宪.非生产性资产泡沫与日本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3).

[5]黄晓京.中国应吸取日本泡沫经济哪些教训――写在“前川报告”发表30年之际\[J\].开放导报,2016(4).

[6]黄秀华.从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反思资产泡沫的金融风险\[J\].生产力研究,2011(8).

[7]证券时报网快讯http:///2016/1216/12982387.shtml.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3

一、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研究综述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测度,国内的研究很少,黄正新(2002)指出实物资本(产)基础价值的确定不是根据现实资本的投资收益,而是由该资产或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流通费用再加上社会平均利润计算的;李维哲和曲波(2002)设计了关于地产泡沫的预警指标,分为生产类指标、交易状况类指标、消费状况类指标和金融类指标四大类,这些指标虽然以测度房地产泡沫为名,实质上仍然是房地产景气的测度指标,并且指标过多,为实际应用带来困难;洪开荣(2002)提出了泡沫计量“市场修正法”,以空置率为基础计算房地产泡沫,同样没有分清景气与泡沫的区别。

国外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房地产价格形成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立各种各样的房地产基础价格的计算模型,将房地产实际价格与其基础价格进行对比来测量泡沫的程度。另一类是从房地产的信用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各种指标来测量房地产泡沫的程度。

应该说,国外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要远远超过国内的研究。但是,国外对房地产泡沫的度量是基于完善的统计体系而进行的,所设计的指标对国内的情况并不适用。并且,房地产基础价格的计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难度及不确定性。由于房价和地价相互转化的关系,无论是根据收益原理还是根据成本原理,都无法脱离对房地产未来趋势的预期,而预期是肯定与泡沫相关联的,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计算房地产基础价格来测度房地产泡沫并不完全科学。

二、房地产泡沫成因

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中最常见的价格泡沫现象,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具有容易引起泡沫的资产领域一般具有的特点,即:(1)供求难以达到均衡,(2)供给弹性小。首先,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长,导致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时滞,难以达到均衡;其次,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土地的供给弹性最小。经济过热时对房地产的需求旺盛,而房地产建设受有限的土地供给的限制,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不可能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于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房地产价格可以与投入的货币数量同比例地上涨。因此,土地资源的稀缺限制了土地的供给弹性,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引起了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作为泡沫经济的载体。本身并不是虚拟资产,而是实物资产。但是,与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相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所不同的是,由于房地产价值量大,这种投机需求的实现必须借助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支持。

房地产与人们和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要求,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是没有穷尽的;而与企事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直接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从而使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历来就存在着很乐观的预期。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中,这样就使得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由此造成许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以期获取价格上涨的好处,房地产交易十分火爆。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看好,再用房地产作抵押向银行借贷,炒作房地产,使其价格狂涨。

同样,银行也持有类似的心理,由于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使银行部门认为这种贷款风险很小,在利润的驱动下银行也非常愿意向房地产投资者发放以房地产作抵押的贷款。此外,银行部门还会过于乐观地估计抵押物的价值,从而加强了借款人投资于房地产的融资能力,进一步地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产业的扩张。因此,就是对房地产出于投机目的的需求,这与土地的稀缺性有关,即人们买楼不是为了居住,而只是为了转手倒卖。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你追我赶的群体行动,就很难抑制,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

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的动力之二就是资金的支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异常升涨,肯定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价值量大的特点,房地产泡沫能否出现,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市场上有没有大量的资金存在。因此,资金支持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90年代的泡沫经济与土地神话和货币金融政策的影响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适应日元升值和扩大内需的要求,日本发展和开放了国内市场,日本国内出现了国家公共投资、企业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一齐上的局面,兴起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的高潮。在日本这个国土面积狭小且又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土地是最为可靠的财富。生产和技术能不断向前发展,商品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可国土却无法扩大。因此,土地价格只升不降成为大多数(文秘站:)日本国民“颠扑不破的真理”,这种心理增加了购买土地的需求,对土地价格的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又引起旺盛的资金需求,使日本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融资规模尤其是直接融资规模迅速扩大,最终超过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导致了泡沫经济的泡灭。

总之,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过度的投机需求,二是投资信贷的支持。

三、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

(一)房地产泡沫测度指标的设计

本文设计了三个房地产泡沫测度指标,分别为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

第1个指标: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的含义来设计的。泡沫经济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程度的反映,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泡沫膨胀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但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因此可以用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进行比较,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该指标能反映房地产泡沫的扩张程度,是测量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指标,用来监测房地产经济泡沫化趋势,指标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就越大。

本文并没有采用基础价格的标准来测算房地产泡沫的程度,而是采用实际GDP的 增长率来代替基础价格的增长率,避免了基础价格测算中的各种不准确的因素,可以反映房地产泡沫发展的趋势。

第2个指标:房价收入比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成因中的第一个因素:过度的投机需求来设计的。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比值越高,支付能力就越低。当该指标持续增大时,表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超过了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的上涨。当市场中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处在上升状态,且并没有存在市场萎缩的迹象,则说明这个房地产市场中投机需求的程度较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3个指标: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成因中的第二个因素:投资信贷的支持来设计的。房地产投机需求的膨胀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而充足的资金必须依靠银行等金融部门的配合,因此居民投机需求的膨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杠杆的推动,与信贷规模具有同步扩张,互动发展的性质。该指标反映了信贷对居民住房需求的支持程度,也反映了居民的住房消费水平,代表了房地产泡沫发展及实现的程度。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信贷对居民住房投资的支持程度越大,居民投入住房消费的程度越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基础条件越好,如果房价保持上涨,则说明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上述三个指标分别根据房地产泡沫的含义和生成机制揭示了房地产泡沫的本质,可以将它们作为测度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指标。

(二)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的合成

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可以取房地产测度指标的几何平均值来计算,即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三个指标数值的平均数。设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为K,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为q[,1],房价收入比为q[,2],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为q[,3],则有:

附图

K值是一个大于零的数值,K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越高。

由于缺少历史数据的积累,在我国应用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K值无法给出科学准确的评判标准,即无法指出“没有泡沫、出现泡沫、泡沫严重”的界限和区间;但是,通过对各系列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值的时序和截面数据的对比,可以判断各房地产市场中泡沫的发展程度,以此来分析房地产市场是否一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克敏,刘荣:《泡沫经济问题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1999.增刊

[2] 黄正新:《关于泡沫经济及其测度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3] 李维哲,曲波:《地产泡沫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

[4] 搜房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月报》2002.12

[5] Angeline M.Lavin.Empirical Tests of the Fundamental-Value Hypothesis in Land Markets.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2:1,99-116,2001.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4

经济泡沫的本质是资产泡沫。资产泡沫是资产价格在投机资本推动下的超值上涨。所谓超值,就是资产增量(ΔA)超出净投资增量(ΔNi)部分的异常增值。

资产价格可分为有形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或固定资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如股票、期货、债券价格等)。经济泡沫与固定资产价格的上涨有同步的倾向。

经济泡沫的崩溃,是指资产价格在达到“临界”后的突然暴跌。经济泡沫(或资产泡沫)的崩溃总会有一个引爆事件作为起爆器,比如日本1990年股市大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等。

资产泡沫(存量)率Bs计算公式:

资产泡沫(增量)率Ba计算公式:

这里,B表示资产泡沫,A表示净资产存量,Ni表示净投资,Bs表示资产泡沫(存量)率,Ba表示资产泡沫(增量)率。

迄今为止,国内外其他关于经济泡沫的所谓“间接”或“直接”的检验方法,大多不得要领。 中国的经济泡沫是否会达到或走向崩溃的边缘,要看今后经济泡沫增长的规模和速度。

目前,中国的资产泡沫主要为不动产泡沫。中国经济泡沫的存量(1990年至2011年)为145.6万亿元,大约是2012年中国GDP的3倍。而日本1990年经济泡沫崩溃时的资产泡沫存量约2083万亿日元,为当时日本经济泡沫崩溃前1989年GDP的5倍。

中国在1992年至1993年、2004年、2006年至2008年和2010年前后,出现过四次资产泡沫的高潮。当时资产泡沫的增量分别为303.7亿元、2.1万亿元、6.2万亿元和4.4万亿元。

中国的资产泡沫(存量)率为22.3%,与发达国家相比属于较低水平,远低于1989年泡沫经济崩溃时日本273%的资产泡沫(存量)率。同时,中国泡沫率是2008年金融风暴前美国46.8%资产泡沫率的一半。因此,危险度还不能说到了崩溃的边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来源,是净投资源源不断、经久不衰的持续增长。没有这种高达40%以上的高积累,一切GDP和经济增长都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一个国家的剩余资本会增加,于是投机资本也会相应增大;同时,随着固定资产的老化,折旧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固定资产的规模越大折旧率越高,折旧的总体规模也会越来越大。于是,如果总投资出现萎缩或“被萎缩”,则这个国家的净投资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如同1993年以后的日本和2001年以后的美国。

日本在1978年至1981年、1985年至1987年和1989年至1990年间,出现过三次较大的资产泡沫膨胀,使得当时整个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提高了近2倍。同期,不仅是房地产和其他不动产,包括古董、字画、文物、珠宝等的价格都在上涨。经济泡沫崩溃后的1991年至2005年,日本的资产泡沫有一个长达近15年的泡沫萎缩期,此间资产泡沫大约萎缩了1528.1万亿日元(约合13.9万亿美元)。

经济泡沫存量,与一个国家的投机资本总量等值。就是说,经济泡沫存量相当于同期“投机资本”的总体规模;一个国家的资产泡沫有多大,投机资本就有多大。投机资本增加的每一分钱,都是实体经济的等量失血。因此,可以说资产泡沫的膨胀规模,也是实体经济投资的萎缩规模。

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资产泡沫不断膨胀。1979年前后,房地产泡沫出现第一个高潮,资产泡沫增量约300亿日元。1985年以后的资产泡沫的第二次高潮,来得更为猛烈,1985年至1989年日本资产泡沫增量1200亿日元,是70年代末期资产泡沫增量的4倍。日本银行业对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由1985年的约17万亿日元,增加到1991年的约43万亿日元,增加了1.5倍。由此,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大城市经济圈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1985年比1980年上升了53%,1990年比1980年上升了525%;同期日本全国土地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倍以上。

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起点,是日本股市在1989年12月31日达到顶点后的崩盘,股市暴跌使整个日本社会对不动产价格继续上涨的信心发生了动摇,房地产价格也随之从1990年开始下跌。不仅是房地产和其他不动产,几乎所有投机资本争相进入后价格上涨的领域,跌价大潮吞没了几乎过去几十年中所有的“暴利”。股市和不动产价格的大跌所造成的资产贬值,使日本国内和全世界曾经在对日投资中获利匪浅的外国投资者,彻底失去了信心,国际投机资本纷纷逃离日本,日本的国内资本也加速了向海外的投资和转移,这就带来了此后日本国内投资“持续20年”的萎靡和“产业空洞化”。

人均泡沫承受力与经济实力呈正比,即经济实力越强,社会对经济泡沫压力的承受力越大。按照目前中国GDP约50.5万亿元、人口13.5亿、2013年中国的城镇人口5亿、城镇比全国人均GDP高30%、中国城镇人均GDP约4.8万元(7700美元/人)、经济泡沫存量145.6万亿元计算,中国的城镇人均经济泡沫存量约29万元/城镇/人(约合4.6万美元/城镇/人),相当于1989年经济泡沫崩溃时日本人均泡沫规模的40%。

因此,如果通过经济泡沫承受力(人均泡沫存量与人均GDP比值)进行比较,日本1989年的人均经济泡沫存量1541万日元/人(约合11.4万美元/人),为当时日本人均GDP 24568美元的4.6倍。也就是日本人均泡沫承受力的临界极限,约为人均GDP的4.5倍-5倍。

如果以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的临界点为基准(经济泡沫崩溃的临界系数4.5倍-5倍)来衡量,中国的人均经济泡沫压力29万元/城镇/人,已经是中国城镇人均GDP 4.7万元的6.2倍,大大超过日本经济泡沫崩溃时经济泡沫为人均GDP 4.5倍-5倍的临界质量。所以,也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所承受的经济泡沫压力已经相当沉重,在此压力下,即便中国的资产泡沫出现崩溃(资产价格的暴跌)也不足为奇。

美国1989年至2008年的资产泡沫存量约23.2万亿美元,2008年的资产泡沫(存量)率为46.8%。2008年金融风暴前美国的人均泡沫压力80427美元,为2008年美国人均GDP 49893美元的1.61倍。

美国1929年大萧条前(1922年至1929年),资产泡沫存量2199亿美元,当时的人均经济泡沫存量1787美元,是1929年美国人均GDP 838美元的2.1倍。

国家间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故经济泡沫增量、存量的变化对泡沫崩溃临界质量ΔB(泡沫增量)×v(速度)的支撑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发达国家(如日本)经济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的大小,及其与净资产存量和总收入水平(GDP)的比率,对观测和评价中国的经济泡沫只能是一个参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经济快速增长期间,虽然资产规模的增大会使资产泡沫的规模显得相对变小,但不会使经济泡沫免于崩溃。

中国经济泡沫主要有以下特征:

1.就资产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而言,资产泡沫率的水平还较低;

2.泡沫的增长速度低于净投资和资产增长速度,资产泡沫各年增量一般还在同期净投资规模以下;

3.资产泡沫还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减量(萎缩);

4.政府财政赤字消费对资产泡沫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5.货币流通增量过大会使资产泡沫等量增大。

经济(资产)泡沫的危害:

1.资产泡沫的迅速增大会加重民众对资产价格继续上涨的担心、忧虑,涨价预期会推起和加速下一轮资产价格的异常上涨;

2.资产价格迅速升温会使经济泡沫的增速加快,从而使经济泡沫在常量不变的表象之下,增值速度所决定的“质量”所积蓄的能量迅速增大,对泡沫崩溃推波助澜;

3.资产价格上涨会助长投机心理,加速资本向投机市场的腾挪,使实体经济投资进一步受累;

4.资产泡沫一旦崩溃会极大地打击中国国内的投资信心,使投资者的心理阴影和投资环境的恶化卷入恶性循环;

5.经济泡沫的崩溃如果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一旦诱发“恐慌性需求萎缩”就会引爆经济危机。

当然,只要房地产价格还只是随国民收入(GDP)同步增长,就应当属于正常范畴。

2013年5月2日公布的一项针对开发商和房地产公司的调查显示,4月,中国房屋均价同比上涨约5%,3月为3.8%。这样的上涨如果不超过同期CPI的涨幅,对于经济上升期的国家而言,应当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果2012年的资产价格上涨率处于超高水平(资产泡沫增量很大),就要另当别论了。

经济(资产)泡沫在没有崩溃之前也是泡沫。经济泡沫不可能被经济增长“消化”,泡沫存量会持续在经济机体中始终存在下去,就像减肥前人体内多余的脂肪。

当然,经济增长会使国家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只要当前的资产泡沫存量整体规模不再继续增大,就会显得相对变小,其危险性也会随之下降。就像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增加之后,原来等量的多余脂肪就会显得相对少了,其危害程度也会减小。经济泡沫只有在下一轮资产泡沫萎缩(价格下跌)中才能得到释放。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5

关键词:泡沫经济;新经济泡沫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

自1636年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据可查的泡沫经济──荷兰郁金香泡沫开始,人类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的泡沫经济,较早的有1719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进入20世纪后也有很多,如美国八十年代的货币危机及2000年的新经济泡沫;日本七十年代的“迷你泡沫”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泡沫”,等等。特别是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后,泡沫经济爆发的频率和范围都大大增加了,尤其是2007年开始爆发的由美国次贷风波引致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低迷。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政府政策的影响,又有金融体制和市场结构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历史上曾经爆发的泡沫经济出发,通过比较引发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泰国的泡沫经济和2000年美国的新经济泡沫来揭示泡沫经济的形成机理。

一、泰国泡沫经济成因分析

(一)泰国泡沫经济形成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泰国经济一直维持4%~6%之间的低速增长,1980年泰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只不过七百多美元,进入1987年后,经济开始起飞,1988年泰国的经济增长率竟高达13.3%,令世界瞩目。到了1996年,其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因此泰国被许多人誉为亚洲奇迹的第五只老虎。

泰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4~1991年。这个阶段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泰国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把房地产业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同时给予住房按揭以税收抵免的优惠。与此同时,银行把按揭利率由16.5%降低到了10.5%,住房需求被明显的增加。这一轮的房地产市场繁荣,由于国内的军事和海湾战争的爆发,使得泰国的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短暂的调整。

第二阶段为1992~1996年。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泰国国内政局也逐渐稳定。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使土地价格飞涨的政策。如泰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提出“必须保持充足的土地”等,这些政策大大刺激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大量的开发商和境内外投机者涌入了泰国房地产市场。外国银行1991~1995年期间通过大量低息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如1989年泰国发放的住房贷款总额为1,459亿泰铢,到1996年超过了7,900亿泰铢,7年内增加了5倍多。

第三阶段为1997~1998年。这时,泰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积累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而泰国的上上下下却十分乐观,面对国内经济不断的衰退,在理应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却并未引起重视。在1997年初,当泰国糟糕的经济数据被披露之后,最终坚定了国际对冲基金攻击泰铢的决心,成为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放弃对汇率的维护,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泰国的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

泰国的泡沫经济及其后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泰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第一,抑制了实业的发展。房地产和股市的疯狂抬高了银行的利率,使得产业部门的资金成本过高,很难生存和发展。所以,即使泰国的资金过剩,但却很少有人愿意投资于实业;第二,丧失劳动力的比较成本优势。泰国的平均工资在10年内增加了十倍多,使得泰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失去了比较优势,许多制鞋、成衣业工厂纷纷倒闭;第三,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误导经济发展战略,制约货币政策的运用。泡沫经济的发展使很多泰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都认为泰国已经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应当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于是,重点投资重化工和高科技产业。但由于泰国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使得这些产业的效益都不好,泰国面临着传统产业竞争力衰退,高新科技产业又跟不上去的巨大困难;第四,债台高筑。泡沫经济刺激了国内的投机活动。泰国举国上下举债成风,抬高了利率。许多企业为减少融资成本只能借外债;第五,金融体系崩溃。由于房地产和股票的过度投机,导致了金融系统大量的呆账,又限制了金融体制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脆弱的金融系统没有办法抵御外来投机集团的袭击,泰铢大幅贬值,泰国的金融体系几近崩溃。

(二)泰国泡沫经济成因研究

1、宏观经济的增长。1987年以后,泰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突然加快,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进入九十年代后,均一直维持在8%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的过快增长,存在着一些隐忧:第一,泰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过多的依赖于出口。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泰国的贸易及服务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为24%,而1995年达到了4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需求并没有被拉动,导致过剩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和股市,容易形成泡沫;第二,经常项目下贸易赤字严重。在危机爆发的前几年,泰国的经常项目下赤字占GDP的比重在东南亚国家中是比较高的,虽然FDI抵消了其产生的缺口,但实际上使得潜伏的问题积累得更加严重。为了弥补赤字,泰国政府开始放松对资本账户的管理,大量资金非常容易地进入泰国;第三,外资大量涌入。泰国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号下,吸引了大量外资,抬高了利率,导致大量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大量对外举债,并且通过外汇市场结汇得到很高的资金流动性。如1992年注入泰国的民间资本为2,372亿泰铢,到1995年上升为5,176亿泰铢,增加了两倍多。

2、金融自由化。泰国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了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出口导向型工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鼓励制成品的出口。为了缓解国内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短缺的限制,泰国政府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金融自由化。例如,在财政上取消证券交易税,减少公司所得税和股息税等,使得泰国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得到长期资金;在金融体系上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力度,推行了多样的货币政策,并且为引进外资放松了对外国投资者的外汇管制,允许汇率浮动,加速开放资本项目等。这些改革给泰国迅速带来了繁荣景象。1985~1990年泰国市场资本总额增加了21倍,平均交易量上升了40倍,储蓄率由21%上升为31%。泰国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金融业的自由化过程,并且开始将国内银行业对外开放。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泰国银行业利用离岸金融市场对外融资,更要命的是这些外币贷款并未进行汇率对冲,这就导致了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业的崩溃。

二、美国2000年的“新经济泡沫”成因分析

(一)美国新经济泡沫概述。美国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经济持续增长,出现了“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并存的局面,人们称之为“新经济”。在这种背景下,股市不断升温,尤其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从1998年第四季度到2000年第一季度,纳斯达克股指从1600多点上升到5000余点,上涨了256%。美国股市的价格已经超出了其实际价值,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现象。

从2000年3月后,纳斯达克股指开始下跌,到4月14号的“黑色星期五”,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双双创下了下跌点数的最高记录。4月17日,纳斯达克指数跌至3227点,比同年3月10日的5133点缩水了37%。到2000年底,纳指已跌去50%以上。900家大公司2001年第二季度盈利下降了52%,降幅比第一季度的25%扩大了一倍,创下业绩榜公司盈利降幅的最高记录。股市泡沫破灭后,巨额财富一夜蒸发掉了,2001年全美网络公司倒闭了537家,裁员10.1万人。大量的公司裁员也必然使更多个人破产。1980年时美国有28.7万人破产,可是到2001年,人数增加到了145万,创新纪录。

(二)美国“新经济泡沫”成因研究

1、预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结构方面,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在经济运行方式上,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拉长,从1991年4月到2001年4月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20个月的增长。人们对这种新经济充满了憧憬,并对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相关公司的盈利前景产生了良好的预期,一些代表新经济的公司股票市值被追捧得大幅度上升。如1999年5月至2000年3月,思科公司的股票市值上升了2,993亿美元,英特尔的股票市值上升了1,925亿美元,诺基亚上升了1,612亿美元,导致人们对这些新经济产业部门的发展前景一片看好。事实上,仅有少数网络上市公司有所赢利,而且相对微薄。从理论上说,这些过于乐观的观念一旦在市场中流行开来,并被多数投资者所接受,就容易由此导致泡沫。

2、资产定价。一般说来,股票的价格应以其实际价值为基础,价格超过了实际价值的部分即容易形成泡沫。我们用现金流折现公式来理解:

于出现过度乐观的情绪,导致对相关经济变量的预期脱离了经济现实。同时,由于长期的经济扩张和经济周期消失等说法的盛行,使人们的风险意识下降,对贴现率与风险溢价之和的预期越来越低。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预期理论价格偏高,资产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泡沫不断膨胀。

3、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决策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投资者之间会相互模仿。由于当时人们对“新经济”的鼓吹,人们甚至相信传统的经济周期不会再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便像滚雪球一样的累积对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预期,特别是人们相信网络股带来的新经济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可以跳出过去受经济波动周期约束的旧范畴而进入一个可以持续上升而没有通胀威胁的新经济范畴。也就是说,经济运行不会有大的向下调整时期,因此股市持续走高,不会有崩盘情况出现。这种羊群效应的积聚,使得市场上明明已经价格很高的股票却依然有人接手,最终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4、政府政策。从美国经济运行过热开始,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增大,美联储实施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六次提高了利率。另外,在2000年初以来美国经济急剧减速下,但美联储反应迟缓,降息幅度不够。例如,3月20日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幅度为75个基本点,人们认为这样的降息幅度不足以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因而对未来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导致股市继续下挫。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6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

Abstrac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the backbone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not only the country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t can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related industries, 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is the most likely cause foam one of the industries.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real estate market continues to heat up, some cities house prices rise rapidly, for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bubble have more debate over whether there, so, what is the real estate bubble? It is how to form? How should we perfect th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various kinds of market mechan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rolling foam,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to maintain a healthy development? For the problems here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real estate; Bubble; Financial crisis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房地产泡沫的实质

经济学上对泡沫的定义,普遍被接受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的观点,他认为泡沫就是“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牟利的投机者,其实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随着价格的上涨,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由此通常导致金融危机。” 根据他的观点,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买者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泡沫过度膨胀的后果是预期的逆转、高空置率和价格的暴跌,即泡沫破裂,它的本质是不可持续性。

二、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1 造成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意味着投资于房地产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在泡沫经济期间,大量的资金向房地产行业集聚,投机活动猖獗。。

2 导致金融危机。房地产业与银行的关系密切,主要是由房地产业投入大、价值高的特点决定的。有资料表明,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入资金中约20%~30%是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对项目垫付约占总投入30%~40%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也多是向银行贷款。此外,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这几项累加,房地产项目中来自于银行的资金高达61%。因此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就成为最大的买单者。应该注意到:银行与一般企业不同,安全性对其来说特别重要。一般生产性企业的倒闭只是事关自身和股东,对其他主体的影响较小。而银行的倒闭不仅仅是这家银行自身的事情,而且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使其他银行也面临挤兑风险。

三、房地产泡沫的成因

房地产作为泡沫经济的载体,本身并不是虚拟资产,但是,与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相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所不同的是,由于房地产价值量大,这种投机需求的实现必须借助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支持。一般来说,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土地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基础。房地产与人们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要求,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是没有穷尽的,而与企事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直接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从而使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历来就存在着很乐观的预期。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中,这样就使的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由此造成许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以期获得价格上涨的好处,房地产交易十分火爆。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看好,再用房地产抵押向银行贷款,炒作房地产,使其价格狂涨。

其次,投机需求膨胀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诱因。对房地产出于投机目的的需求,与土地的稀缺性有关,即人们买楼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转手倒卖。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你追我赶的群体行为,就很难抑制,房地产泡沫随着产生。

再有,金融机构过度放贷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助燃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异常升涨,肯定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价值量大的特点,房地产泡沫能否出现,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市场上有没有大量的资金存在。因此,资金支持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由于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使银行部门认为这种贷款风险很小,在利润的驱动下银行也非常愿意向房地产投资者发放以房地产作抵押的贷款。此外,银行部门还会过于乐观地估计抵押物的价值,从而加强了借款人投资于房地产的融资能力,进一步地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产业的扩张。

四、防止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措施

1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监控和管理。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改变,往往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包括国家税收、劳动就业、居民收入、金融环境、企业利润等等。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制定合适的政策,是防止房地产泡沫的首要措施。房地产兼有资产和消费品两重性,正因为如此,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十分活跃,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时,就必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房地产建设的投资管理,根据收入的水平来确定投资规模,使房地产的产与销基本适应,不至于过多积压;其次,要加强房地产二级市场的管理,防止过分炒高楼市,使房地产泡沫剧增;最后,调整房地产开发结构,大力发展安居型房地产,同时应加强市场统计和预测工作,从而使房地产行业成为不含泡沫的实实在在的主导产业。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7

关键字:房地产业 泡沫 风险管理 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4-057-04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聚焦点。次贷危机、迪拜债务危机,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决定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反之,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会诱发经济危机的产生。就中国本身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房地产泡沫都对国内经济有着显著影响。

一、世界房地产泡沫的特征分析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因此,房地产泡沫是一种表面繁荣的现象,其表现是房地产价格远远偏离了房子和土地本身所包含的真正价值。世界房地产泡沫的发展主要分为形成、膨胀和破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都有其一定的特点,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表1):

(一)房地产泡沫特征分析

1.房地产泡沫产生于繁荣的经济环境。纵观历史发展长河,几乎每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房地产泡沫大都发生在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经济体为追求经济的进一步扩张,一系列紧密的、投资活动持续不断,再加上政府的一些扩张政策又进一步推动了泡沫的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三次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泡沫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房地产泡沫、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泡沫及继日本之后,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其中,美国和日本都是发达国家,20世纪20年代中叶美国经济一片繁荣之象,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便是房屋建筑异常活跃,这是美国历史上房屋建筑极为兴盛的一个时期;90年代时,日本经济一片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不断推高了房地产价格。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以泰国为代表,泡沫的产生也是经济的持续过热导致的。从单个经济体来看,发达城市更容易引发房地产泡沫,例如美国房地产泡沫期间,纽约、华盛顿、旧金山等城市的房价暴涨50%;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时期东京、大阪等城市房价的飙升。由此可见,房地产泡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房地产投资活动动机由长期投资转变为短期套利。楼市价格不断攀升的原因是人们将不再房地产视为一项长期的投资资产,而是非理性地将房地产作为一项短期投机活动的工具以获取暴利。房产作为一项固定资产,其所代表的是一笔规模不小的财富。房地产开发商的大肆鼓吹、政府的刺激计划以及一些媒体不恰当的宣传使得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过分自信、盲目追捧,忽视了其价格上涨的不合理性。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原因正是由于一些投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盲目追逐,认为楼市价格仍会不断上升,购买了大量的垃圾债券以求在短期内获得巨大的利润,最终导致了许多老牌金融机构的破产。因此,对于房地产投资活动,人们更多地应该将其视为一项长期的投资活动,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对待。

3.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信号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使得金融投资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开放和自由。但伴随而来的是金融风险的加剧。现阶段,国际热钱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活跃表现,助推了楼市价格的不断上升。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过度宽松的金融环境给了国际游资可乘之机,大量热钱涌入这些国家,不断推高楼市价格,当楼市呈现一片海市蜃楼、投资者热情高涨之时,国际游资的迅速撤离使得一片繁荣之间化为废墟。由此可见,国际热钱为了寻求国际套利往往会影响目标国正常的经济运行,成为泡沫破灭的推动力。

4.政府的宽松政策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助推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政府的任何一项政策都会影响到经济发展走向。不可否认,政府的扩张政策使得房地产投资活动日益加剧。政府对房地产的作用表现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是指政府的刺激政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直接效应。例如政府实施降息的刺激计划,这就意味着直接降低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大大地刺激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热情。而间接作用则是指政府的刺激政策会给投资者传达一定的信号,从而左右投资者的决定。由于政府是执政者,直接决定经济走向,并且政府的决策也是依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所决定,因此,投资者就会自觉地按照政府的决策来选择投资方式。例如,政府鼓励房地产业的发展,这势必就会使得大量的投资集中于房地产。此外,由于政府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期,因此,在经济衰退期的决策可能到了经济繁荣期才会产生效果,这不但不是逆经济发展,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泡沫的不断膨胀。

(二)房地产泡沫的影响

1.适当的房地产泡沫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房地产泡沫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经济发展就有一定的阻碍,相反,微小的泡沫是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房地产业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对于发展落后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当的房地产泡沫能够刺激投资者们的投资热情,鼓励人们参与到经济建设中,从而能够扩大房地产的投资规模,拉动经济生产总值,扩大就业率,实现经济的加速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失衡地区而言,房地产也是调节均衡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发落后地区的房地产业能够带动落后地区的其他产业,如旅游、能源等产业。因此,适当的房地产泡沫正如微小的通货膨胀一样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泡沫膨胀阶段,房地产业及经济的运行秩序脱离正常轨道。当泡沫不断扩大,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会随之不断地放大和传递,并且超过正面影响。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房价就会不断上升,超过居民所能承受的范围,一方面直接导致居民的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传递媒介将这种不利影响传递到其他行业。当一国房地产价格的增长幅度大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那么居民的有效购买力就会直接下降。房地产泡沫的传递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美国房地产业欣欣向荣之时,美国房地产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发行了大量的债券,这些债券中不乏大量的垃圾债券,当两房公司倒闭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就会受到牵连,产生骨牌效应。直至今日,美国仍在发行大量的垃圾债券,2010年前9个月,美国企业共计发行1720亿美元垃圾债券,创年度纪录。金融市场有巨大的杠杆作用,投资回报丰厚的同时也意味着巨大风险的产生,在当前金融环境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极易导致投资者选择失误,造成巨大的损失。

3.房地产泡沫破灭产生的连锁反应大于任何一类泡沫。房地产泡沫的实质是一种虚拟现象,破灭是必然的结果。但是,房地产泡沫又不同于其他资产泡沫的破灭,其破坏程度更深更广。就破坏深度而言,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最典型的案例。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得日本经济倒退十年,不止如此,直至今日,日本经济仍未走出泡沫破灭的阴影,始终处于低迷的状况。就破坏广度而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给全世界最大的警示。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先是导致了本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随后传递到亚洲、欧洲等地区,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甚至希腊等国都面临着破产危机。房地产泡沫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房地产已经成为了连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桥梁,因此,一旦房地产出现问题,其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产生的影响是相当恶劣的。

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其高度的传染性和扩散性对经济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对待房地产泡沫的特性有助于有效地遏制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和扩散。

二、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一)是否存在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是目前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判断泡沫是否存在,可以通过一些指标得到相应的信息。参考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1.房地产投资增长率/GDP增长率

对于不同的国家,这一比值会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其房地产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对于发展起步或加速发展的国家而言,这一指标可以相对高一些。房地产投资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在房地产复苏和繁荣阶段前期会高些,可达到2-4。本文采集了自2001年至2010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及GDP增长率,得到下图(图1):

从图1中可以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开发增长率/GDP增长率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左右,最高曾达到3.46。可见,在我国房地产正处于发展繁荣时期。

2.空置率

这一指标可以有效地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过度的虚拟需求,存在过度的房屋空置。2010年11月,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为103.10,而2009年同期,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分类指数仅为96.87,由此可见,这一年来,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存在不适当的投机行为。

3.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是指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它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房价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主要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处于居民收入能够支撑的合理水平。自2005年以来,房价的涨幅和居民收入涨幅基本保持一致的上涨趋势。

根据上述三项指标反映的信息可以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做一个基本的判断,整体而言,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繁荣的时期,发展相对过热,但自2010年,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这种上涨趋势正得到有效地控制。由此而言,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还不成熟、发展趋势有欠平稳。

(二)我国房地产特点分析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的确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又决定了繁荣背后必定存在弊端。当下,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1.房地产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有效供给不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4038亿元,增长32.9%,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5%。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达到54.32%。而这部分农村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进城务工人员,这部分人口对住房的需求不断上涨,但针对这部分人群所适用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给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群对住房有着极大的需求,政府不断提出要加大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给,但实际房地产运营情况显示,国内房地产市场存在商品房供给过度、经济适用房供给不足的矛盾。

2.房价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房价的不合理性集中体现在国内的一线城市。以上海为例,有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房价每平方米上涨4000元以上,而同一年,上海人均月收入在3500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平米楼价上涨的幅度已经远超过上海人均月收入,此外,佑威数据显示2010年单价3万元/平方米的新房源可售面积占新房源总量的近17 %,而单价在5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新房源占到5 %。北京、广州、南京等地的房价也是居高不下,并且仍有不断上涨的趋势,与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不一致。由高房价产生了许多社会现象,例如“返乡族”、“蚁族”等新名词的诞生足以说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3.国际热钱的涌入呈现增长趋势。国外金融市场、楼市呈现出了极大不稳定性,与此同时,国内政府一系列的刺激计划,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的国际投资者。201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72494亿元,其中利用外资796亿元,增长66.0%。外资的增加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但也对我国金融监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世界房地产泡沫对中国房地产的启示

从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分析中可以发现,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国际房地产市场一个又一个泡沫的破裂足以使我国投资者和各类机构引以为鉴。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控制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和扩大:

(一)实施“两手抓”的监管措施。所谓“两手抓”的监管措施是指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共同加强对经济的监管,做到“杜内忧、防外患”。首先应是“杜内忧”,加强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可以从土地的审批、银根的松紧、房屋的建设等方面加强监管。要严格土地的审批,对于土地的开发用途、销售期限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严格控制银行信贷,适当收紧银根,使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更加明显,尽可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市场问题;对于房屋的建设,尽量做到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间接增加供给。我国房屋使用寿命平均为70年,但实际只能达到五六十年,即使如此也远不如欧美等地区,欧美等发达地区的房子使用寿命远超国内,至今仍有不少具有百年历史的房屋在使用中。“防外患”就是要求本国具有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应对风险的措施。由于国外房地产泡沫可以通过多种传递途径进入中国,因此,“防外患”必须从整体出发,加强各方面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建立房地产风险管理体系。房地产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也显而易见,因此,有必要将房地产管理纳入一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正如其他风险管理体系,房地产风险管理体系也应包含预警机制、管理机制、防范机制、化解机制及监管机制等。通过建立一套相应的指标体系,将各类指数作为考察指标,如房屋出售价格和租金比、房价与收入比、房屋空置率、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等纳入指标体系,针对这些指标设定不同的风险警戒线,进行时事防控、监督和管理。同时,对于泡沫破灭后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要有相应的化解机制,努力将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房地产风险管理不应只是银行或者政府一类机构的责任,而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房地产的稳健发展。

(三)积极发挥政府这只“背后的手”的职能。政府的特殊地位赋予了政府特殊的职能,政府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决策者,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通过对几次大的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不可否认,政府的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有责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目前,我国强调拉动内需,正是为了减少“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风险;第二,政府应对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予以重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建造经济适用房等房型,以满足我国大部分居民对房屋的需求;第三,相关部门必须出台措施对不合理的房价进行治理,对于靠房地产谋取暴利的企业应给予严厉打击;第四,对外国投资政府也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以防国际热钱趁势进入我国房地产业,恶意炒高楼房价格,以紊乱房地产业的经营秩序。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准入和退出都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定。

(四)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还不成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还有待改善。首先应从体制、制度着手,处理好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推进诚信文化建设,诚信是金融活动展开的支撑点,一旦诚信出现问题,那么整个金融体系就会崩溃,为此,应当建立有关诚信的立法,持续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开展诚信文化创建活动;第三,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防控、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环节,尽可能地将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住,保持我国经济环境的相对独立性。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8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房地产泡沫经济的起因,提出了具体的挤压措施,供大家参考。

0 引言

“泡沫”一词因17世纪30年代荷兰的“郁金香球茎风潮”及同时期在英国爆发的“南海泡沫事件”而被正式引用。从经济学上讲,“泡沫”是指地价或股价等资产价格出现基础条件无法解释的持续上涨或下跌,最后在短时间内价格急剧波动的现象。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将“泡沫”定义为: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牟利的投机者,而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随着价格的上涨,继而出现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由此通常导致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经济指的是由房地产价格在投机行为作用下出现的严重脱离市场基础条件、脱离实际使用者支撑而持续上扬所形成的经济状态。本文对我国房地产泡沫产生的起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挤压泡沫的措施。

1 房地产泡沫的起因

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供给弹性越小的要素价格将增长得越快。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土地的供给弹性最小,在大城市中,人口密度高,土地稀缺。作为稀缺资源,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比较高。人们估计到房地产价格要上升,为了赚取土地价格上涨的资本所得,纷纷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当大家看到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就大胆地以购买到的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进行房地产投资。因为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而价格只涨不跌,银行以为房地产抵押贷款万无一失,所以很容易发放过量的房地产贷款。但不幸的是,当经济发展的速度因各种原因放慢的时候。价格跌得最快的也必将是供给弹性最小的土地和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投资者看到房地产价格下降,为了保护投资利益,竞相抛售,使房地产价格直线下降,泡沫随之破裂。原来被认为万无一失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也就成了呆账、坏账。

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说房地产业就等同于泡沫经济。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1 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房地产是不动产,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体产品,同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其次,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再次,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使得房地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1.2 房地产过热不等同于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过热主要指房地产投资量过大,开发量过多,超过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有效需求。房地产过热可能会带来供过于求、房屋积压、土地闲置和资金沉淀,但并不一定会带来价格飙升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在形态上表现为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房地产泡沫既是一种价格现象,又是一种货币现象。在房地产泡沫产生阶段,房地产资金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各种资金包括个人投资、企业资金、银行贷款、国外游资纷纷介入,在短期内迅速使房地产价格升高。只有那些有大量投机资金介入,过度炒高的房地产市场,其房地产过热才会引发房地产泡沫。

1.3 同时也应该看到,房地产业确实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陛,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价格泡沫。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二是房地产商品价格泡沫。一方面,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

1.4 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形成大量空置,构成经济泡沫。如前所述,商品房空置率在10%-15%之间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空置率超过警戒线,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四是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而言,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

2 如何挤压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具体对策如下:

2.1 从土地源头入手,规范土地市场 土地资源短缺不仅是困扰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也是困扰城市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利用相对贫乏的土地资源为全体国民提供一个公正、平等、富足和安定的发展与生存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有赖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立法确定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以防止朝令夕改、急功近利,保障土地使用结构的合理性,为城市和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2 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各级政府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强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加强对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科学设立符合当地房地产市场规律的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和主要指标的量化区问,有计划地建立符合自己城市特点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防范房地产泡沫。通过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市场供求总量、结构、价格的调控;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和规范,增加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控制人为惜售和炒作行为,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通过对楼市的动态监测,评价市场的运行情况,预测分析未来的市场走势,向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适时、适度调控市场的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3 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 推动房地产泡沫产生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从银行流出的。因此,必须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包括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等。房地产金融业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尽早发展房地产投资基金,大力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尽快成立购房担保机构,推进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与住房产业的结合。同时借鉴海外经验,加强研究与国外不断创新的房地产金融手段和新型的房地产金融资本市场结合的方式、方法和步骤,促进开发信贷与消费信贷的同时发展,建立起健康繁荣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2.4 利用货币金融政策调控市场,规范房地产融资行为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紧缩房地产信贷额、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提高购房首付款比例等货币金融政策,调整房地产投资额与投资结构。应根据保守、确实、安全等原则来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在评估抵押物的抵押价值、确定融资比例或贷款比例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以避免呆账、坏账损失与信贷膨胀。同时应从基础设施建设人手,提高我国的银行业自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人手,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抵押保险制度和抵押二级市场的发展,这样才能防范房地产业信贷泡沫,有利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9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价格;指标

中国自1998年结束了福利分房制,开始实行货币化分房,成为房地产业走向市场化的分水岭。从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对拉动内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主要产业之一。然而,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率过大、房价上涨过快、供房结构失衡等问题凸显,温州炒房团,海外热钞,上海房价神话(汤臣一品均价11万/平方米),部分高官纷纷落马,无不揭示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氛围极为浓厚。据统计,全国商品住宅的价格从2000年逐步上涨,2002年上涨了4%,2003年上涨了5.7%,2004年上涨了18.6%,2005年上涨了15.1%,2006年1—7月份,全国比去年同期上涨9.7%。房地产市场由于其供给弹性有限、不存在易得的替代品;房地产没有终极价格、基本价值难于确定等特征,成为最常见的经济泡沫载体之一。因此,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呼声日高,中国的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之争也成了中国当前最为热烈讨论的话题。

一、我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之争

2001年10月25日,经济学家魏杰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认为“2002年就要充分显示出房地产的冬天”。由此拉开了“房地产泡沫”争论的序幕。2002年11月,时任总理朱镕基表示了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2004年10月底,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题为《中国房地产业出现过热和泡沫》的报道,引发了国内外对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严重泡沫的争论不断升级。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泡沫论”和“无泡沫论”。

泡沫论的代表人物是清华大学魏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等。他们认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过热、空置率过高、房价持续增长、房价收入比超出警戒线等都说明我国房地产已出现泡沫,应该采取严格调控措施进行调控。易宪容还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主要是住房有效需求不足。无论从消费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国内住房市场的热销仅是以往“存量需求”的释放,而不是潜在需求真正地转化为有效需求。这种依赖银行信贷所释放的“存量需求”不仅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这种需求脆弱性将暴露无遗,房地产泡沫也随时有可能被戳穿。有效需求不足,一味地提升房地产的价格只能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

持“无泡沫论”观点的以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等为代表。他们认为,从政策、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说明我国房地产的需求很大,目前的房地产业是在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部与房地产商等主张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在于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根本不存在泡沫。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中城联盟、华远地产、万通地产、北京城市开发集团等组成的联盟,了“中国房地产研究报告”,主旨是“拿数字说话”,反击“泡沫论”。这份报告认为,1998—2003年我国商品住宅售价的年增长率为3.5%,而同期城镇居民的年收入增长率为10.7%,几乎是房价上涨速度的3倍。房价涨幅低于收入,哪有什么房地产泡沫?

数字胜过千言。本文在对房地产泡沫内涵、特征和运行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全国房地产市场有关数据作为依据,选取适当指标对全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进行实证研究,力求从数字、指标、判断标准上来界定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现状如何,是否已出现了普遍性的泡沫,程度如何,等等。

二、房地产泡沫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理

房地产泡沫是房地产资产的价格脱离了实际基础价值连续上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房地产泡沫是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一种形态;第二,房地产泡沫具有陡升陡降的特点,振幅较大;第三,房地产泡沫不具有连续性,没有稳定的周期和频率;第四,房地产泡沫主要是由于投机行为、货币供应量在房地产经济系统中短期内急剧增加造成的。投机价格机制和自我膨胀的机制是房地产的主要内在运行机制。房地产泡沫是在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产生、膨胀和崩溃的。

三、我国房地产泡沫问题的实证分析

我们根据房地产泡沫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理,选取了理性泡沫模型,基于数据的收集困难,本文采用直接指标法和间接检验法进行实证检验。

(一)直接指标法实证检验

1.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贷款总额增长率

反映房地产与信贷协调性的指标。该指标在1~3左右为宜,过高表示银行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的速度过快,泡沫的成分比较大。

由图看出,中国的这个指标波动很大,但每一次的涨落都与国家的政策短期效应有关,如1998、1999年由于我国处于机构改革、紧缩阶段,2001年国家金融机构贷款骤减,房地产贷款同比上升,2004年由于“121”等强劲措施的出台。2004年后,这一比例又逐步开始上升,至2006上半年达到了4.37,说明我国房地产贷款额增长过快,房地产业的发展过多依赖于银行资金支持,当前的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着投机泡沫成分,应该提高警惕,严防由此引发的泡沫扩大化。

2.房价收入比

这个指标最初是用来衡量家庭对房价的承受能力。如果房价远远大于家庭年平均收入,则说明住房价格超过了居民消费水平,房价过高。比较理想的情形是房价与家庭年平均收入的比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国际上通常认为这个范围是3~6。世界银行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比值一般在4~6之间,发达国家一般在1.8~5.5之间。

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的房价/家庭年平均收入都在6以上,高于国际水平,所以,仅从房价收入比这一国际公认的衡量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现象的指标来看。中国的房价已经某种程度地超过了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出现了泡沫迹象,特别在上海、北京、杭州等重点监测的城市,这一比例都超过了12以上,应时刻警惕目前过高房价中的泡沫成分。但整体来看这个比值在慢慢下降,说明房价与收入之间的差距在逐年缩小,向6以内逼近。

3.房地产价格增长率/GDP增长率

用GDP增长率代表本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测量房地产相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用来监测房地产经济泡沫化的趋

势。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房地产的发展超出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就越大,相应的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认为,当房价上涨幅度是GDP增长幅度2倍以上时,房价的上涨就超出了合理的区间,有泡沫存在。

由图5可知,即使GDP增长率使用可比价格计算,我国的这个指标也均保持在2以内,仅从此指标判断来看,我国房地产业运行正常,毫无泡沫可言。

(二)单位根及协整实证检验

1.分别检验售价和租价序列是否为平稳数据,如果房地产价格时间序列是一个非平稳的随机过程,说明需求中包含了大量的投机需求,房地产市场上存在投机性泡沫。

2.如果都不是平稳序列,则找出它们的单整阶数d,在阶数相等的条件下进行协整检验。如果房地产价格与租价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则说明房地产市场上存在大量投机交易,房地产市场价格偏离了理论价格,可能产生了投机性泡沫。分析如表:

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一阶差分序列和全国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的。

以上分析表明,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序列的ADF检验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故可以认为是一个非平稳的随机过程,说明全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投机性需求和投机性泡沫。而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一阶差分序列和全国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序列的ADF检验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故可以认为是一个子稳的随机过程。另外,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序列和全国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由此也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投机交易,可能产生了投机性泡沫。

四、结论

我国目前正处于房地产周期的复苏与繁荣期,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比较健康。通过以上直接和间接检验法对我国房地产业运行特征的实证分析及定量评判,从整体上看,虽还没有完全足够的证据证明我国各大城市存在普遍性的房地产泡沫。可有整体向泡沫一方倾斜的迹象,各项相关指标均运行在高位,因而存在着较高的潜在的房地产泡沫风险因素,但尚未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更未达到房地产泡沫破裂程度。然而局部地区(比如上海、北京等)确实出现了房地产投机性泡沫(关于上海、北京等局部出现的泡沫研究请参看其他文献,在此略),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敲响了泡沫警钟。

泡沫经济的特点篇10

在此背景下,文章引言部分对中国金融泡沫的结构化耗散思路简要叙述。然后对金融泡沫的主要观点、含义做了简要论述;作用机理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从货币供给对中国金融泡沫的影响,中国金融泡沫形成的支出法下GDP投资因素,中国2003-2012年全社会投资中的行业投资结构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金融泡沫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和住宿餐饮业三个行业因素。

随后对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房地产业对金融泡沫的影响从判断指标、成因、治理措施进行了论述。

一、引言

1992年,中国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货币供应量(Monetary Aggregates)快速增加,导致中国经济体的部分资产价格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泡沫,造成了货币流动性降低,财富分配不均衡。

“结构耗散论”的金融运作规律表明,一定程度的增量货币在市场经济建立初期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可控的金融泡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速市场化进程;[1]然而,如果这些增量的货币日益膨胀,在基础民生领域聚集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耗散,必将形成资金结构流向固化,造成局部行业资产价格的剧烈起伏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形成金融泡沫,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的不均衡。

建立快速稳定、公平通畅的货币流通机制,促进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快速流动,确保货币在非实体经济的公平耗散,对化解金融泡沫风险,促进经济健康运行至关重要。

鉴于此,本文对金融泡沫的含义进行了概述,对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对中国金融泡沫的现状特别是房地产泡沫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中国金融泡沫形成的原因,并对金融泡沫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索。

二、金融泡沫的概述

泡沫,即虚幻的,不真实的。

狭义的金融泡沫是指发生在资金融通中的一类泡沫,特指在金融领域的资产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的现象。

广义金融泡沫是某种或一系列资产的市场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一种或一系列的金融资产在经历了一个连续的涨价之后,市场价格大于实际价格的经济现象。

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是一个形成、聚集、膨胀、耗散(破灭或逐渐收缩)的运行过程[2]。金融泡沫开始破灭时,主要特征就是人们消费高涨,物价节节攀升,人有了钱就消费,不储蓄或极少储蓄。它可能产生于货币政策失误,对资产价值的高估;也可能产生于财政政策滞后,货币在投资、消费或进出口行业结构性的聚集;还可能产生于市场监管缺失,人为抬高或压低金融资产价格,投机获利。

关于金融泡沫的含义的解释,经济学家和学者们莫衷一是,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泡沫就是随着金融制度的产生才有了生长的土壤,而且在现代经济当中,泡沫的产生更是离不开金融这个渠道。

三、金融泡沫的作用机理及形成原因

(一)金融泡沫的作用机理

1.需求拉动

赤字、信用扩张、投资膨胀、消费推动造成了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上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使得需求旺盛,价格抬升,形成泡沫。

2.成本推动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进口原材料、能源、设备等价格上涨,生产要素价值重估,国内收入再分配等因素造成商品成本提高,抬升价格,引发泡沫。

3.结构因素

一、二、三产业价格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商品流通不畅;国家物资储备安全应急机制不健全;企业库存管理水平滞后;生产要素适时保障水平低,要素价格季节波动剧烈,诱发金融泡沫。

4.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不对称理论,消费者对金融泡沫会产生预期,并趋利避害的强化对物价上涨预期,从而诱发金融泡沫。[3]如:日本福岛大地震后,中国居民抢购盐事件和云南盐化(002053.SZ)涨停都是食盐价格上涨预期诱发的短期炒卖行为。

(二)金融泡沫形成的原因

金融泡沫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对应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金融泡沫。

1.金融泡沫的形成受制度因素的影响

在货币制度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货币游离实物的倾向导致货币符号化倾向,而货币符号化倾向又推进了货币游离实物的倾向。这两种倾向的相互作用使得货币不仅挣脱了金属货币的制约,而且有国家法权制约的趋势。货币制度的演变为金融泡沫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从凝结信用的纸币产生开始,便出现了虚拟资本,从而使得虚拟资本脱离实际资本成为现实,这是金融泡沫形成的起点。

2.信用制度因素的影响

信用借助于信用工具或金融工具,一方面把闲置的资源引导到投资和生产上去;另一方面在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调剂余缺。但是由于许多信用的产生缺乏物质准备,这样一方面统一造成全社会的信用膨胀,使得全社会的信用规模远远超过实质经济的吸收能力,产生大量的游资;另一方面,因信用关系而产生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泡沫的形成有了载体,使得金融工具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实质经济系统的规模,脱离实体经济。

3.金融市场规模结构和混业经营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投资和银行业务混业经营,特别是“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加大了投资杠杆,透支未来信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各种基金不断壮大。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得美元泡沫流向全世界。在此期间中国金融行业模糊的混业经营政策使得各类金融业务逐渐互相渗透和融合的现实,这一方面促进了整个虚拟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也为投机活动提供了方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泡沫的形成。银行直接参与证券买卖或为证券机构提供信贷,必将导致大量资金流入高风险又有着高收益诱惑的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很容易操纵市场价格,从而形成大量金融泡沫。[4]

4.外汇占款的影响

2014年3月,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外贸进出口规模达到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外汇使用进行强制结汇、售汇。外汇占款增发的人民币滞留在中国,成为一个诱发金融泡沫的潜在因素。

5.游资的影响

游资,也叫热币、热钱(hot money)是指在资本市场频繁流动,以追逐短期汇率、利率、股票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短期资本,是短期资本中最活跃的部分。游资制造了资源要素价格的剧烈波动,形成了繁荣的泡沫。

6.社会环境的影响

稳定的社会环境、相对固定的货币政策是避免金融泡沫的重要的环境因素。金融泡沫总是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诱发价格波动,民生凋敝。

四、中国金融泡沫的现状

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行政关系,商品供给是短缺的,经济活动的波动主要决定于政府预算的软约束。经过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民营企业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国有企业也普遍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市场机制已经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自身会越来越注重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生产的盲目性在不断降低,国民经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已经大大增强。

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从深化体制改革的观点看,对保持价格总水平的适度和稳定的上涨重视不够,对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的市场形成机制引导不力,在金融层面就是泡沫的形成。

(一)中国货币的供给总量

货币供给总量是引发金融泡沫的直接原因。人民银行衡量货币供给量的工具有三个,通过三个工具的分析,判断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供给总量政策。

1.判断广义货币M2增幅、GDP增幅、CPI三者的关系

平衡公式:M2增幅=GDP增幅+CPI增幅[5]。如下是近十年的数据计算年度差率:

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从深化体制改革的观点看,对保持价格总水平的适度和稳定的上涨重视不够,对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的市场形成机制引导不力,在金融层面就是泡沫的形成。具体表现如下:

一般来说广义货币增速应与名义GDP增速保持一致。同时M2增幅减去GDP增幅表示广义货币增长超出GDP增长的幅度,可以看出货币供应是否过量,再减去CPI增幅,表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M2增幅-GDP增幅后的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速,减去CPI是考虑剔除物价影响M2增幅超过GDP增幅的幅度。

通过计算分析,

一是M2和GDP的相关系数为0.9935,二者高度线性相关,M2供给量总体合理。

二是2004―2013年年度差率表十年平均值,中国M2增幅高于GDP增幅1.965(17.526-15.561)个百分点,十年平均CPI为3.11个百分点,从货币供给量看,物价上涨中的货币供给量影响程度为63.18%(1.965/3.11)。

三是M2、GDP、CPI三者的十年平均年度差率为-1.145,且波动明显,货币供应量对CPI的影响波动较大,且CPI的影响因素除了货币供给总量外还有结构性的因素影响。因为CPI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行业,CPI的构成要素和权重:食品 34% -2.21%;2.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4% -0.25%;3.居住 13% +4.22%;4.交通通讯 10% -0.05%;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10% -0.36%;6.衣着 9% -0.49%;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6% -0.36%;8.烟酒及用品 4%-0.51%。

2.反映金融机构资金松紧程度的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利率

但同业拆借利率年度账务波动幅度较大,有的年份负增长,说明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工具政策不稳定,年度资金市场供给结构不均衡。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要求2006年6月底在十国集团实施,在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三个方面。

2007年2月28日,中国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5]

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是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指标;而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中国人民央行对宏观经济货币供给松紧的风向标。

自2003年开始到2008年6月7日,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上升趋势,说明的货币政策是收紧的。自2008年9月25日开始到2010年5月10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下降趋势,说明货币政策是放松的。自2010年5月10日到2011年6月20日,法定存款准备金上升趋势剧烈,上升5个百分点,说明货币政策收紧,法定存款准备金是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工具。2011年12月5日至今,法定存款准备金下调了2个百分点,且2012年2月25日至今,法定存款准备金没有调整,说明央行的政策性金融工具逐步让位于市场工具。近期法定存款准备金变动情况说明,金融市场的整体性调整诱因不明显,不需要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这样的短期金融工具。

目前中国大中型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5%,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债务备抵水平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强。西方国家准备金平均水平呈现逐步下调趋势,目前美国的平均准备金水平大约在3%;有些国家,如加拿大和新西兰则将准备金率降为0;许多国家,如比利时、英国、瑞士、丹麦和瑞典,已经取消了准备金制度。 美国自从1980实施《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以来,几度调整准备金率,非个人定期存款和欧洲货币负债的准备金率已经降为0,美国交易账户的存款准备金也在不断调低。[6]

下面从GDP的结构因素,及其各因素的存量发展的趋势分析物价上涨,泡沫形成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局部诱因

1.支出法下的GDP要素结构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消费权重下降后持平,净出口权重下降,投资权重上升较快。消费和净出口在GDP中的权重下降或持平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占比较低;对应的是投资占货币攻击力权重加大。

2.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通过2003―2012年数据分析,制造业、房地产、住宿餐饮、租赁、科技、居民服务、文化体育行业投资占比逐年提高;而物流行业、能源、采矿、建筑行业、信息产业投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金融服务业投资占比变动不大。

五、结论及建议

中国M2增速和GDP增速总体上线性高度正相关,诱发经济泡沫的是制造业、房地产业、餐饮住宿业快速增长等结构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