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25 17:52:07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1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防汛紧急视频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对全市的防汛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刚才,启先同志通报了当前的雨情、汛情和灾情,从通报的情况看,7月15日以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97毫米,降雨呈现出历时长、强度大、灾害重的特点。暴雨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造成光山县晏河乡程山村刘小湾1人死亡,新县苏河镇红柳村塘湾组2人死亡,浉河区南湾水库上游2人死亡。这是近几年不多见的,令人十分痛心。汛情、灾情发生后,广大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中,经过大家的辛苦工作和连续奋战,一些大的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切实做好迎接下一次洪水的准备。从刚才市气象局宋局长通报未来天气变化的预测情况看,这次降雨还将持续,虽然降雨带已经西移到了南阳,但桐柏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这必将增加淮干的压力。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迅速投入到防汛抢险工作中,确保今年安全度汛。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全力开展抗洪抢险

一要突出抓好城镇防洪排涝工作。城镇人员密集、财产集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而我市目前的城镇设防标准还比较低,距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中心城区,每遇强降雨过程总会出现积水的情况。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内河治理上下了很大工夫,总的看成效很显著,但有些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对存在的问题,要逐一排查,找出原因,深入采取治理措施。下一步,在城镇的建设管理中,要切实将城镇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纳入其中,并认真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城镇防洪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灾害性信息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努力减少城镇洪涝灾害损失。

二要突出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是我市防汛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这两天的降雨引发的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已造成5人死亡,后果十分严重。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难度大,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预案预警体系建设,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完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要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切实做好预报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三要突出做好中小河道防汛工作。我市淮南中小河道,都发源于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流急,洪水汇集很快,陡涨陡落,极易发生突发性灾害,对沿河群众威胁很大。我们要始终把中小河道作为防汛重点,密切监测天气和水情雨情变化,强化监测预报,科学调度防洪工程,落实“防、避、撤”等各项措施,实施科学管理,确保安全。

四要突出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我市有各类水库886座,其中小型水库就有865座,这些水库建的早,标准低、病险问题突出,极易发生险情,造成危害。前一段时间,我国南方地区的大洪水,已造成6座小型水库垮坝,许多小型水库漫溢。我们一定要认真汲取教训,切实做好水库防汛抢险工作,认真落实病险水库和在建水库的安全度汛方案和措施,加强水库的调度运用,禁止水库超汛限水位蓄水,正确处理好水库施工与安全度汛的关系,确保水库汛期安全。

二、要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针对当前我市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要根据防汛预案,全力做好各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第一,要高度重视,强化防汛意识。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防汛工作,对这次降雨过程已经造成和可能再次出现的各种灾害和影响要有足够的认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御工作。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对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特别是前期降水较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的县区,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各级防指要对防汛抗洪救灾等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第二,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级防指要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分步骤、分层次、分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防指各部门、乡镇、村组,把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各级防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防汛责任人要立即全面上岗到位,做到“大雨洪水前在指挥岗位,洪水内涝时在群众之中,灾害形成时在救灾现场”,切实履行好防汛抗洪救灾职责。防汛期间,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至少一人在岗在位。要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市防指办公室要对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和相关部门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岗在位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直接报市委、市政府。

第三,要密切监视,强化预警预报。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动向,实时对降雨强度变化、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作出准确预报,并及时预警信息,为科学有效防汛提供信息支持。水利水文部门要加强对河流、水库的水情测报,根据降雨范围、持续时间、降雨强度等对来水情况作出滚动分析和实时预报,为水利工程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工作,针对分布广、防御难度大、交通不便等特点,采取群防群控等措施,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发生的预兆,并利用电视、电台、手机以及当地群众熟悉的方式提前预警信息,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危险地带群众。对一些重点部位,防汛通讯工具一定要配备到位,并且要保证这些通讯工具在复杂、恶劣、极端天气条件下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第四,要全面排查,强化度汛措施。对各类防洪工程和易受灾地区要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大排查,抓紧排除各类隐患。要切实加强对水库、水电站、堤防的安全检查,落实巡查和抢护措施。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低洼地、地下停车场、排水管网的安全排查,督促落实防洪排涝措施,防止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确保城市正常秩序。针对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各地要以防为主,及时对山洪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位于不稳定山体脚下、山洪沟旁的居民房屋,要逐项落实防范措施。对所有发现的隐患,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排除险情,避免出现问题。

第五,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防范。各地各部门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安排,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要按照预案要求,切实做好危险地带人员转移避险工作,安排足够的力量对低洼易涝地区、在建工地、山洪灾害易发区等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转移群众,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确保群众情绪稳定。要加强转移安置人员和河道避险船只的管理,在主要安置点和河道船只停泊点设置必要的岗哨,防止转移人员和采砂船只提前进入尚未解除警报的危险区域。

第六,要科学调度,强化应急管理。受这两天降水影响,淮河及其支流河道底水较高,水库水位普遍上涨,小型水库出现溢洪。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的调度,科学防控,确保度汛安全。工程状况良好的水库,要根据水情预报适时预泄,腾出库容,充分发挥拦洪错峰作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存在病险和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水闸,要提前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确保安全。在建水库工程要做到“一库一案”,每座水库都要有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要备足防汛物料,落实抢险力量,发生险情后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护,确保水利工程、城镇、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安全。

第七,要协调配合,强化统一指挥。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应急处置难度大,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下的统一指挥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防汛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防汛抗洪救灾的合力,确保安全度汛。对一些行动不力、配合不力,甚至渎职失职造成严重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我们将按照相关规定坚决追究责任,从严追究责任。

三、要全力做好两项工作

(一)要全力做好灾后救灾工作。一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对储备的救灾物资,民政部门要认真开展一次大检查,查质量、查数量,确保救灾物资能用、管用、够用。二要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对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危险警报解除前不得返回,对已受灾的地区要迅速开展救灾和赈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三要迅速开展灾情统计工作。各级防汛部门、民政部门、统计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迅速深入受灾地区,核实受灾情况。每天都要及时统计上报灾情的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发生人员伤亡情况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死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及死亡原因等。四要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受灾地区,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自救。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的服务,指导群众开展受损农作物的补救措施,对无法恢复的,要及时改种补种,做到不空田、不荒田。水利部门要指导受灾地区尽快修复水毁工程,组织力量重点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修复。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支援灾区恢复重建。

(二)要趋利避害,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的防洪评价和规划。是个多水地区,洪涝发生频率很高,要保障各项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必须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既考虑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又要避开洪涝的危害。我国近几年洪涝灾害有很多教训,比如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城市乡镇基础设施没有考虑到防洪除涝问题,或者说没有对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在汛情发生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今后,我市的各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要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避开洪涝灾害易发区、建设好防洪除涝基础设施。

一是新建项目必须按照防洪规划要求选址。全市新建的各类产业集聚区、一些重大项目等,在项目按程序上报之前,一定要要进行防洪评审。

二是已建项目要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已经建成的重大项目,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防洪专家进行防洪能力评价,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城镇要尽快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所在地,都是沿河而建。我市降雨多,再加上一些除涝工程不配套,内涝经常发生,因此必须加快城区内河治理。最近,从中心城区到县城都要采取行动,对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打一次突击战。原则上,昨天发生的问题,在下次洪水到来时不能再发生。今天上午城区防汛工作会上落实到各单位的任务,务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2

关键词:防洪;减灾;排涝;工程技术

Abstract: The wild, caused great harm to the economic life of our country city. In city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blem of how to gras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we should vigorously investigat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city flood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strive to reduce flood damage,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flood;disaster;flood;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形势严峻

2007年7月, 山东省济南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造成25人死亡、4人失踪、170多人受伤,财产损失重大。2010年6月,安徽省会合肥陷入严重内涝,市中心多条主干道因积水过深而陷入瘫痪。2011年6月,湖北通城县城水灾,城区交通瘫痪, 6万多居民被困,死亡22人、失踪5人,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2012年7月, 北京市遭遇了61年来最雨,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多处受损,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由以上看出,洪水疯狂肆虐,给我国城市的经济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危害。城市洪涝灾害形势严峻,防洪减灾建设刻不容缓!

二、导致城市洪灾严重的根源

(一)我国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是近年来水灾损失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大城市的防洪标准应达到100年一遇,特大城市或特别重要城市应达到200~300年一遇。但长期以来,各城市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北京的城市防洪标准仅为61年一遇,一些中小城市防洪标准仅为10—20年一遇。

(二)防洪排涝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形成防洪紧张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城市防洪比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而比较忽视防内水,即由于城市汇流区内遭遇暴雨所产生的内涝灾害。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一般不足十年一遇,因此一遇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据专家分析,北京的排水系统是20世纪50年代根据苏联设计建造的。长期以来,北京居民主要依靠陈旧的排水工程来避免街道被雨水淹没。随着时展,这套设施难以负担偌大北京城的排涝任务。同样,2007年济南洪灾也是由于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足造成的。当时济南老城区还沿用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排水管线系统,排水能力严重不足。由此可说,城市急剧发展,过去的下水道难以解决如今城市的排涝问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亟待改造。

(三)城市洪涝灾害严重,还存在着诸多非工程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现代化使其总体承灾能力降低。城市人口与资产迅速增长,新的开发区不断向低洼易涝地区及泥石流易发区域拓展。城市化建设将原有农田变为住宅区或道路,城区周围透水地面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加。河流两岸天然的、渗水性能良好的土地被不渗水的砖石、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沥青路面等各种透水性能很差的地面覆盖,使原本可以被植物吸收,被洼地存贮或直接渗入地下的雨水,被不透水地面阻隔并集聚成地面径流流入城市的下水道、排水渠,继而进入流经城市的河道,增加了河流的降雨径流量。

二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引发了洪水的泛滥。历史资料表明,近代水灾损失增长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例如滥伐森林和陡坡开荒引起流域性的水土流失,放大了洪峰流量;开矿和修路的弃土造成水库和河湖的淤积;无节制的围湖垦殖降低了洪水的调蓄能力,抬高了江河水位;围垦河滩地和在其中建厂,缩窄河道行洪断面等。

三、城市防洪减灾应采取的措施 (一)做好城市防洪减灾长远规划

防洪减灾包括防洪和减灾两方面内容。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体系,加上洪水预报、调度等手段,使洪水顺利下泄,不致泛滥成灾;减灾是指通过对洪泛区域的日常管理,加强洪泛区应对洪水灾害的能力,一旦发生洪水泛滥也会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压缩到最低程度。

从城市防洪减灾角度来看,城市建设要解决好防洪和排涝两方面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城市要有足够的排涝能力和调蓄雨水的能力,洪水侵袭时不至造成太大损失。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一方面要搞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城市建设自身的调整。也就是说要对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调蓄雨水能力、提高交通、电、水等城市生命线网络系统的防水能力、加强城市洪水预警报系统以及加强居民对洪灾的认知能力和避险能力等都要做出统筹规划,使城市在遭遇较大洪水或暴雨时不致酿成大灾。

(二)城市防洪减灾具体措施

防洪减灾可分为工程与非工程两种措施。工程措施是对自然环境的改善,非工程措施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减灾。

1、工程措施方面,一是要提高城市防洪及排涝标准。通过对防洪工程以及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的改造,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和排涝输水能力。加固大江大河干堤和病险防洪工程,加高加宽改造堤防,因地制宜疏竣泄洪能力不足的河段,修建尚未设防的中小城市的自保防洪工程,实施蓄滞洪区的群众保安工程等。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3

关键词:防洪减灾;洪灾特性;防灾减灾对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常山县地处浙江西部丘陵山区,位于东经118°15’~118°45’,北纬的28°46’~29°13’。东接柯城区,南靠江山市,西邻江西省玉山县,西北与开化相接,东北角濒淳安。全县东西长46公里,南北斜线宽55.6公里,总面积1099.1平方公里,人口331621人。

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常山县山洪灾害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

1洪涝灾害特性

洪灾的时间分布不均。常山县洪灾在年内发生的时间多为4~10月,但主要集中于5~7月;局部小流域山洪灾害多发。洪涝灾害受灾范围与暴雨笼罩面积、暴雨中心、地势有关;洪灾出现快、抢险难度大。常山县的局部洪灾特点是暴雨洪水来势凶猛、历时短、洪灾出现快,基本无预见期可言。

2致灾因素分析

2.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致灾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暴雨强度大。常山县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60.5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542.7毫米(1998年),最少年降雨量为1120毫米(1978年),每年4~10月都有可能发生灾害性暴雨,据统计,在1956~2011年56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57次。

2.2水文因素

常山县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汛期降雨容易达到蓄满产流。降雨历时短、蒸发损失少等因素,使得径流系数大、汇流快、产流多,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暴落。由于常山县河道坡降大,河流源短流急,洪峰到来时,水位高,峰量大,洪水过程尖瘦。来势凶猛。

2.3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条件对洪涝灾害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有利的下垫面条件会减轻洪水灾害;恶劣的下垫面条件,则会加重洪灾。常山县的下垫面条件是不利的,甚至是恶劣的,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流源短,河床比降大,槽蓄能力低;二是地形地貌有利于洪水形成;三是水土流失影响。

3防洪减灾对策

根据常山县洪涝灾害特性和社会发展目标,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建设,应依据钱塘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指导思想,坚持蓄泄兼施、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兼顾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综合需求,在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体系的同时,强化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对洪涝的控制水平,实现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3.1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工程体系

(1)加快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整治建设

常山县现有中小水库87座,山塘218座,大部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坝,质量较差,虽通过近几年除险加固,但仍有部分没有加固,存在安全隐患不少,存在问题的山塘水库安全度汛是今后防汛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力度,保障山塘水库安全。由于常山县兴建大型防洪水库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必须加强河道整治建设。注重融入生态、景观、文化等文明理念,河道整治应采取河道清淤,拓宽河道,改建和拆除阻水碍洪的桥梁、涵闸及清除违章建筑等工程措施。结合建设生态河、生态堤。目前,应继续抓好钱塘江治理工程常山港治理一期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建设;同时,要建管并重,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和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严禁无节制的河道采砂。

(2)强化山塘水库等水利工程日常安全管理

突出抓好山塘水库等水利工程日常安全管理。强化水库山塘安全管理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监管,严格水库安全巡查管理制度和控制运用计划执行,对存在病险或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采取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确保险情及早发现和得到有效控制,杜绝垮坝失事。常山县拥有中小水库87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1.53亿m3,防洪库容为0.48亿m3。这些水库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常山港小支流的上游,起到很好的蓄洪削峰作用。做好优化水库合理的调度,具有一定的蓄滞洪作用,充分发挥水库防洪作用。

(3)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与管理

加强城市洪涝风险管理,加快城市防洪排涝泵站建设与管理。防止城市建设挤占河道水域,防止市政建设截断排水通道。要在现有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采取设置水闸、排涝站、排水渠等工程措施,逐一复核重要工程、地段和地下空间的防洪排涝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必须限期解决;目前,要着力抓好桃园小区重点内涝点的整治,加快建设桃园排涝泵站。加强内河排涝泵站、城南排涝泵站、定阳排涝泵站的管理,要逐一落实排涝和排水河道清障清杂责任,确保排水排涝通畅,落实应急管理及抢险措施。

(4)积极治理水土流失

治理水土流失是防洪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今后应在重点治理容易造成河流、水库淤积和城市下水道堵塞的严重水土流失区的基础上,加强对采石场、砖厂的整治与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同时,要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对未经审批进行开发或未按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单位予以处罚,对重点水保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切实做到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3.2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

(1)不断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巩固基层防御体系成果

山洪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预测难的特点决定了其防御重心在基层,主要以乡、村、组、户为防御单位。这就要求必须狠抓基层防御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灾害易发区乡镇、村组防灾组织体系,狠抓责任体系建设,将责任层层落实到最底层,使基层群测群防体系能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

(2)完善水雨情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准确及时的监测预警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加强气象水文、水情信息测报,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全县建成59处水情自动遥测站,37处简易雨量观测站,基本达到每20平方公里分布有一处雨水情遥测站点,平均每个乡镇设3-4个自动测报站点;气象、水文部门要加强监测站点维护管理,保障暴雨与洪水测报迅速准确。常山县2010年建成了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平台,具有基础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预警服务、预警响应服务、系统管理等功能,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洪减灾意识

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开展防洪法规和防御山洪灾害知识宣传教育是非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偏低的现实,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使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洪涝灾害特点,了解防洪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对策,增强全体市民的水忧患意识和依法防洪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防洪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普及防洪知识,提高市民抢险、应急避险和自防自救能力。

3.3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导航”作用,确保处置有力、有效开展,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编制一套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是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基础。针对基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要指导乡镇、村制定详实周密、易于操作的预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防御特大洪水预案,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要及时、全面掌握水情工情信息,充分发挥河道的泄洪作用、水库的调蓄作用和其他防洪工程的防洪作用,尽量控制洪水,确保重点地区的的防洪安全。防御特大洪水预案主要包括:建立抗灾指挥组织系统,制定防洪体系联合优化调度方案、防汛抢险方案,编制不同频率的洪水风险图,制定水文气象监测、预报和警报方案和通信保障方案,制定临灾时的减灾措施、实施防抗救行动计划,预案的起动条件的规定和灾害评估准备等。应急演练是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保障,注重应急演练实效。按照“平战结合(平时和临战)、城乡结合、干群结合”的思路,对所有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进一步检验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提高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4

关键词:防汛;防洪工程;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情况

1.1 社会自然地理状况

西平县位于驻马店市北部,全县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国营农场,县域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属于淮河流域洪汝河水系。由于上游石漫滩水库、舞钢一带为暴雨多发区,汛期洪水来势猛、下泄缓,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

1.2 主要防洪工程

主要防洪工程有河道、两大滞洪区及中小型水库,是西平县防洪的重要设施也是防汛保安全重点部位。

1.2.1 河道工程

主要防洪河道是小洪河,小洪河发源于舞钢市南部的龙头山,从吕店乡西部进入我县境内,流经13个乡镇场(办事处),我县境内河道长78公里。五沟营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1572平方公里,我县境内流域面积714平方公里 。

1.2.2 滞洪区工程

西平县境内有老王坡、杨庄两座大型滞洪区。

老王坡滞洪区控制流域面积1555平方公里,最大蓄洪量1.71亿立方米,淹没面积121平方公里,耕地约16万亩,1951年建成。涉及我们西平县五沟营、人和、宋集、环城、柏亭、农场等6个乡镇场(街道办)26行政村50多个自然村5.31万人。

杨庄滞洪区位于小洪河干流上,1998年12月竣工,该滞洪区控制流域面积1026平方公里,最大蓄洪量2.56亿立方米,淹没耕地近10万亩。滞洪区涉及西平县杨庄、吕店、芦庙、师灵4个乡镇21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5.5万人。

1.2.3水库工程

西平县西部现有中小型水库九座,库容5058.38万立方米,其中,谭山水库为中型水库,康山、任三楼、同心寨、黄湾、竹园四座水库为小Ⅰ型水库,大沟、老家沟、杨风沟三座水库为小Ⅱ型水库。

2、 防汛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西平县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始终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西平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西平县特殊性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汛期降雨强度大、范围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是驻马店市乃至河南省防汛重点地区。

2.1 地理气候条件特殊,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从气候上看,西平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年际、年内变幅很大。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881.7毫米,其中60%以上集中在汛期六、七、八三个月份,暴雨突发性大,灾害严重。从地形上看,地势西高东低,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短。西部山区又是暴雨多发区,每遇暴雨,山洪直泻而下,预见期短,周旋余地小,防洪决策和实施的难度很大,常常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

2.2 工程体系仍不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低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河道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险工隐患多,违章种植严重。全县大部分河道的防洪标准低,小洪河治理防洪标准仅10年一遇,防洪压力依然很大。二是九座中小型水库虽已除险加固,都还没有经过标准洪水考验,初期蓄水安全仍不能掉以轻心。三是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滞后。杨庄滞洪区安全建设项目于2010年启动建设,目前尚未完成。

2.3 城镇防洪排涝体系不配套,标准低

西平县的城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滞后,工程体系不完善,内涝突出。近年来城区发展迅速,但防洪、排涝设施未能同步配套建设,老排水管网、排水沟渠排涝标准低,且淤积堵塞严重,特别是城乡接合部,每遇暴雨,造成工厂、企业、居民家中严重积水。

2.4 群防薄弱,部分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不强

一方面,人们的水患意识远未达到防御大洪水的要求,尤其2007年以来西平县没有出现大的洪水,部分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长蔓延。部分行业防洪保安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劳力绝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农村抗洪抢险力量严重削弱。有些地方对群防队伍虽然登记造册,但人员不落实;有的地方虽然组织了群防队伍,但缺乏必要的抗洪抢险技术和实战经验。特别是西部山丘区山洪灾害防御仍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干部群众普遍缺乏防灾避灾知识,没有主动防灾、避灾的意识,灾害发生时往往束手无策,极易造成大的人员伤亡。

3、做好防汛工作的几点建议

西平县防汛工作的总目标是:确保在规定防洪标准内主要河道堤防不决口、中小型水库不垮坝、平原排水畅通、城镇安全度汛、主要交通干线正常运行、工矿企业正常生产,及时、有序、有效地应对超标准洪水,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实现全年粮食丰收,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围绕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3.1做好防汛工程的汛前检查工作

组织技术力量对防洪除涝工程、水文通讯设施及其它有防汛任务的工程再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限期处理;对一时难以处理的险工和隐患,要明确责任,制定安全度汛措施,备足防汛料物,做到主动防范。

3.2 加强防洪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

西平县现有防洪工程基础薄弱,抗御洪涝灾害能力低,仍是防汛重点。一是要加强水库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出山、芦庙两乡镇及水库管理单位要切实做好水库的安全管理和责任制的落实工作,使每一座水库汛期都要做到有责任人,有值班人,有通讯设施,有可靠预警和转移方案,保证暴雨洪水发生时有人看守。切实加强已除险加固水库蓄水安全防范,出现险情时能及时排除,出现最不利情况时能及时通知下游群众安全转移,确保下游群众生命安全。二是要高度重视河道的防洪工作。小洪河、淤泥河、洪溪河、柳堰河、洪澍河等河道沿河各乡镇,对辖区河道排查出的险工、险闸、险段等安全隐患要进行及时处理上报,汛期要组织人员加强防守,加大巡查力度,确保河道安全度汛。三是要做好滞洪区的防汛工作。要认真做好老王坡、杨庄两大滞洪区居民灾前财产登记工作,使群众的损失能够得到及时补偿。

3.3 着力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西平县的出山镇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出山镇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防灾应急知识,着力提高基层干部群众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的能力。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的可操作性。要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完善预警系统,把责任制落实到镇、村、组、户。一旦发生山洪灾害,要全力做好群众安全转移安置工作。要加强对山洪灾害多发区防洪管理和山区城乡建设的指导,坚决防止人为诱发山洪灾害。

3.4 切实做好城镇和行业防汛工作

要把城镇防洪安全摆在防汛工作的突出位置,健全城镇洪水应急管理体系,改善城镇灾害性信息的预报、和预警工作,落实城镇防汛措施,确保汛期城镇安全。要增加投入,加快城镇防洪排水设施建设,抓紧抢修排水设施,积极疏挖排水沟河,清除阻水障碍。在城镇建设中必须留足洪水出路、避险保安通道和场所,杜绝城市建设侵占河道或者截断排水管网等现象,确保行洪通畅。要高度重视行业防汛工作,交通、通信、电力、教育、安监、国土等行业都要认真进行研究部署,制定防汛方案,落实防汛责任,加强防汛力量,切实搞好本部门、本单位的防汛工作。尤其要加强山丘区工矿企业的防汛工作,确保防汛责任、各项预防和抢险措施落到实处。

3.5 高度重视面上防汛工作

西平县洼地较多,骨干河道排涝标准不高,面上排涝工程建设落后,不少地区因涝致灾程度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秋粮的丰收增产。要组织力量对田间排涝沟渠和排涝工程进行疏浚,对排水不畅的沟河要落实责任,做到涝水能够及时排出。对存在问题的排涝涵闸和泵站要及时进行维修,保证正常运用,减少因涝致灾的程度,确保秋粮丰收。

3.6 强化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备足备好防汛物料

要高度重视防汛抢险队伍建设,要尽快组建防汛机动抢险专业队,配备抢险机具,进行专业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实战水平和应急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抢得住。要加强群防队伍建设,做到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工程、定岗位。要备全备足防汛抢险、救护物资,并做到存放有序、调度灵活,特别要加强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物资储备。

3.7 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抢险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小洪河、两大滞洪区、西部中小型水库、山洪灾害防治区所涉及的乡镇要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今年的防洪抢险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要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预警标准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演练,加强对危险地区的监测,增强群众防灾和主动避灾意识。在制定防汛预案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群众的迁安救护工作和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3.8 抓好防洪工程管理范围内的清障工作

对水库、河道行洪障碍,特别是阻水堤坝、林木和堤防违章建筑,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责令设障者限期清除阻水障碍和违章建筑。对有障不清,甚至又设新障、影响防洪安全、造成损失的,要坚决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对河道非防洪工程建设的管理与指导,督促建设单位制定度汛方案,落实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安全度汛。

总之,做好防汛工作,关键在于各项责任制的落实。要坚持和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落实好行政领导分包责任区的防汛责任、防指成员单位责任、重点防洪工程领导责任、水库及险工险闸防守责任、防汛通讯保障责任和防汛值班岗位责任等等。一定要把责任落实到单位一把手身上,一把手必须负总责。要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认真把责任担当起来,要做到各级领导每个人都有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要对本辖区的防汛工作包括抢险队伍组建、培训、料物储备、工程措施、资金投入、抢险救灾等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具体到人,务必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指挥到位。要按照全县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决不允许推诿扯皮。要树立全局意识,坚决服从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无条件地执行防汛命令。各级行政首长是防汛的第一责任人,汛期一定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对于防汛工作中临阵脱逃、工作不力、指挥不当、贻误战机、造成严重损失的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以铁的纪律来保证防汛抗旱工作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5

【关键词】雨涝问题;基础设施;时空互补;解决方法

1. 引言

(1)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各个国家城乡洪涝重现期缩短、暴雨强度加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工程迎来了新的挑战。

(2)雨涝灾害频发,无论对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都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对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做出了雨涝灾害的研究报告并加以实践,其中有不少可借鉴的案例,但从时空角度对雨涝灾害的研究较少。此外,2012年我国首都北京7.21暴雨灾害统计数据(截至8月6日)显示,灾害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16.4亿元。此数据并未做出乡村在这次雨涝灾害中的损失,可见统计工作对乡村的关注度不够。

(3)通过对聚居点雨洪排泄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分析,借鉴城市道路交叉通管制的方法,以期在时空上探寻适用于缓解城市和乡村雨洪灾害的有效措施。在分析问题时,也考虑到将雨涝转变为资源的方面。

2. 引起雨涝灾害的几个方面

2.1 外部环境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全球水循环速度加快,暴雨强度加大,洪涝灾害重现期期缩短。2013年11月10日,NASA拍摄到南极巨型冰川(松岛冰川)开裂。另外,据2009年日本气象厅发表的全球平均气温数据,全球气温较30年平均值高出0.31度,海表面平均温度比往年高出0.23度,为历史上第二高值;陆地平均温度高出0.55度,为第五高值。

水体蒸发速度加快,是水循环速度加快的直接原因。我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本地大气中充满粉尘颗粒,是降雨速度加快的另一重要原因。

2.2 基础设施配套方面。

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城镇人口占49.68%,乡村人口占50.32%。城镇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13.46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则增长了81.03%。由此可见,在总体规划中对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时,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预测结果误差偏大,进而使排水管渠的设计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城市排水要求。

全国范围内,乡村基础设施不健全,雨涝灾害导致农民生产生活不便,农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不过乡村建设具有“后发”优势,规划中应借鉴城市中解决雨涝问题的成功方法,同时吸取治理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许多在城市中出现的雨水排泄不畅问题。

2.3 雨水流向控制方面。

一般而言,雨水流向主要分为流入地表水面、渗入地下、蒸发至空中和被地表生物生存发展利用四个方面。从城乡雨涝灾害中分析雨水流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内向外排泄不畅。

暴雨强度的增加,导致现实排水管网的竖向坡度相对偏低,致使城市排水速度缓慢,管渠中“雨水拥堵”,导致城市内涝。此外,道路纵断面、广场排水分区等的设计坡度也相对较缓。

(2)外向内倒灌无阻。

雨水量的加大,河床面积相对较窄,临时水位较以往明显增高;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升高,导致一些河流、江湖水面升高,对于聚居区形成倒灌趋势。在排水管网的排泄口及其上游管段,未设置逆流预警及阻逆流设施。

(3)地面雨水渗透性较低。

城市用地硬化率过高,雨水容积率过小,降低了雨水的渗透速率,与气候环境水循环速率加快趋势相逆。乡村用地硬化面积相对城市很少,雨水容积率接近自然状况。排水设施配套的不健全,是乡村水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2.4 用地选址环境方面

《管子o度地篇》中,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水循环的加快,暴雨期河床水位上升幅度变大,城市原本的水体环境逐渐改变,城市处在“低已近水”的形势。在此状态的城市新区建设及一些重要设施,如码头、车站等,需要慎重考虑用地选址,以免受到洪涝灾害侵袭,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3. 国外解决城市雨涝灾害的现实做法

世界范围内雨涝灾害普遍,在发达国家已有很多成功治理城市内涝的案例(如表1)。经过分析,这些实施措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蓄水、完善排水设施和排蓄一体三种类型;在时空互补方面则分为两种,即“时间不足空间补”和“空间不足时间补”。根据我国各个城市及区域的具体情况,可分别采用。

4. 缓解雨涝灾害的方法

4.1 时间不足空间补。

(1)建设城市水广场、乡村鱼塘。加大聚居区域的蓄水能力,缓解排水压力。

开发雨水容积率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借鉴容积率奖励的政策,要求各地块的建设要加入对用地雨水容积率的考虑,亦可与地下空间开发一同控制。

群众力量。鼓励居民截留雨水,用作非饮用水,同时有条件的地区配发雨水桶等蓄水器皿或设施。

(2)提高管渠最大雨水容积率。提高管道半径、增加自然水渠横断面面积,在空间上提高管段的排水能力。

(3)河道整治。在聚居区域范围内整治河道,增加水面宽度或水体深度,处理“血栓”型阻流淤泥等。在一些城市地面高度低于最大洪水位的地区,可采取挖掘河流辅道的方法,平时则作为居民生活游憩的场所综合利用。以分区式排水系统为例示意聚居区雨涝时空解决方法(如图1)。

在城市“水广场”、乡村鱼塘等存储雨水空间的设置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合理布置。如王林等学者对基于GIS的城市内涝灾害分析模型的研究,该模型可模拟和预测城市的内涝灾害有关特征数据,如内涝积水的空间分布、深度分布、淹没面积和淹没时间等。应用该模型可为聚居区雨涝灾害缓解的具体实施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图1 分区式雨涝排水时空解决方法

4.2 空间不足时间补。

通过缩短时间来弥补雨水存储空间的不足,可以利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操作:

完善城乡排水管网系统;

加大管道竖向设计坡度、道路纵向坡度;

尽量缩短排水路径长度;

水体河道整治,合理降低河床高程,扩展水体表面积。

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相应缩短了聚居区的排水时间,人为措施再缩短排水时间显得尤为困难。

4.3 生命线工程防灾建设。

生命线系统是聚居区的“血液循环系统”。它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除有其自身常规的规划要求外,还应当加强其自身和应有的防灾功能提高防灾等级,聚居点内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即为生命线系统自身的雨洪能力低下,每年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5. 雨水资源与暴雨旅游资源

(1)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110位,被联合国列入13个贫水国之一。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雨涝灾害却十分严重。降雨对这些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但这些地区的雨水常表现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现象,聚居点经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变雨涝灾害为聚居区域的水资源。陆地地表水蓄水量的增加,可缓解城乡水资源匮乏问题。

(2)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暴雨对当下的城市和乡村是一种灾害,但从另一角度观察,它仍然是一种大地景观。暴雨伴随的雷声、闪电、彩虹、狂风等景象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将其开发为旅游资源也未尝不可。

6. 结语

文章阐述了聚居点内涝灾害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具体分析了雨涝灾害的各种现象及引起雨涝的各个方面。以此为出发点,引用城市道路交叉通管制的措施,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治理内涝灾害的方法,提出聚居点雨水管制的“时间不足空间补”、“空间不足时间补”措施。在具体处理雨涝问题时,提出了如用地雨水容积率概念,但其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还应当作为下阶段工作的研究。由于雨水与水资源的密切联系,简要说明了雨水对缓解聚居区水资源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暴雨可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后续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着重于雨水容积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考虑、雨水资源的开发及暴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参考文献

[1] 徐循初主编.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2] 徐艳文.国外治理城市内涝的经验 [J].防灾博览,2013.4.

[3] 戴慎志主编.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6

【关键词】城市发展 防洪减灾 对策

一、 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主城区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尾部,座落在__盆地东南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城区包括________x共九区,幅员面积5473 km2。海拔高程为168~900m,市政布局依山就势,具有独特的山城和水城的风貌。城区属中亚季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最大日降雨量达380.9mm(20__年“7.17”特大暴雨,沙坪坝气象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__主城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二)__分布及水文特性

主城区内__纵横密布。长江、嘉陵江流经主城并在渝中区朝天门交汇,还有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20条,主要有御临河、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梁滩河等。主城区洪涝灾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过境洪水。长江、嘉陵江上游大面积暴雨形成的过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两江四岸的临河建筑就经常受到过境洪水的威胁,如上世纪的“81.7”特大洪灾。二类是本地暴雨洪涝。境内区域暴雨形成洪水,主要发生在境内中小河流,主要特点是:洪水发生频繁、强度大、来势猛、破坏力强,形成陡涨陡落的尖瘦型洪峰。如20__年“7.17”特大暴雨致使梁滩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沙坪坝区的歌乐山、陈家桥等镇相继受灾。三类是综合遭遇型洪水。主要由上游过境洪水与本地洪水同步而造成洪水灾害,其特点是境内河流洪水陡涨,长江、嘉陵江又形成阻塞性洪水,洪水过程历时较长,洪灾损失很大。据资料记载,1870年7月(清同治九年)的洪水,城区长江水位达197.50m,北碚水文站达213.99 m,为历史最高记录。

(三)防洪工程概况

主城区内长江、嘉陵__道长为113.4km,其中长江53.4km,嘉陵江60km。目前已成防洪护岸工程仅42.36km,仅占河道长度的18.7%,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已成的两江防洪护岸工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较多的注重交通功能,对城市防洪保安问题考虑不够,导致部分堤段防洪标准较低、堤型结构不适宜。如南岸区南滨路部分地段(石板坡~弹子石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渝中区长滨路部分地段(菜园坝~朝天门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而且珊瑚坝段已经出现严重险情。与国家规定的50~100年一遇的大城市防洪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在主城区至今没有一座大型水库,已成的中型水库仅6座,小(一)型水库39座,小(2)型水库239座,在建中型水库3座,在主城区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20条河流中大多数没有具有拦洪削峰功能的控制性水库工程。

(四)城市发展及社会经济现状

__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城区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通讯枢纽。而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新设有经国务院批准、内陆地区唯一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城区总人口618万,其中城镇人口521万,经济较为发达,以工业为主,且门类齐全。20__年__市gdp达5098亿元,其中主城区达2249.27亿元,占全市gdp的44.12%。但每年因洪涝致灾损失极其严重。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约占当年gdp的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0%。以20__年为例,主城区因洪涝受灾265.66万人,死亡32人,经济损失高达15.96亿元。这充分说明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在__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防洪排涝工程标准偏低,城区防汛管理相对滞后

目前,主城区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存在洪涝灾害频发与防洪标准偏低的矛盾,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的现状与城市化客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一是城市防洪工程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险工险段多、老化失修等问题。主城区已建防洪护岸工程中防洪标准不达标段长度为12km。在1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下仍有居民住房和生产用房近100万m2,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房屋面积170万m2左右。二是城市排涝存在系统不完善、管网不合理、设计标准低等问题。由于建设年代不同,相互之间不配套,旧城区排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如部分管网设施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当遇暴雨洪水时,往往排泄不畅,极易形成局部内涝。特别是部分低洼地区基本上是连年发生涝灾。三是市政排涝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落后。旧城区部分管网淤积严重或带病运行,致使管网排水能力减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四是主城各区的防汛工作存在 “基层薄弱”和“基础脆弱”的问题。如20__年城区发生局部内涝时,反应出基层街道和社区应急能力较差等。

(二)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不协调,人水争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__城市化建设对土地开发需求不断增加,每年新增加的城区面积是20到25 km2。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越快致使城市防洪的问题越突出:一是在开发区建设中,普遍对洪涝风险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填埋、堵塞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没有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原有水系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个别开发商为增加有效开发土地面积,将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为减少行洪断面导致行洪不畅,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内涝无法排除,形成“关门淹”。如20__年“5.28”洪灾

中,渝北区龙塔街道十一社因某开发商将河道改成涵管,造成居民区大面积严重内涝达2m。二是由于开发商与城市规划部门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城市水利“兴利除害”的功能要求与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容积率、建筑密度的控制上缺乏强制性手段,造成了少数开发商的超强度无序开发,从而大大增加了受洪涝袭击的风险。三是“向空中发展”式的危旧房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部份排涝排污设施系统改造建设还存在“建设—改造—再改造”的问题。如20__年6月2日南岸区原塑料四厂、6月14日沙坪坝区阳光水城均因类似原因相继发生较大的城市局部内涝。四是城市开发建设使呈现自然流态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坏,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造成暴雨产流汇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级暴雨条件下的洪水强度,城市洪涝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三)“雨岛效应”日趋明显,城市局部地区暴雨频发

__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世界著名的“火炉”城市。直辖以来,随着工业化和主城扩张的明显加快,城市“雨岛效应”也趋明显。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量测站资料初步分析,发现在近10年汛期降水分布图上,主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近郊区县,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城市“雨岛”。据气象专家解释:主城区大气环流较弱,由于日益加剧的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热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美国有关机构研究也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造成城市局部暴雨频繁发生。如20__年的“7.17”特大暴雨洪灾,沙坪坝区大面积内涝水深达4米;20__年主城区又相继发生“5.28”、“6.2”、“7.12”、“8.9”等8次暴雨洪灾,其发生频次明显高于远郊区县(详见下表)。

20__年主城区与区县汛期暴雨发生次数对比表

区县名称

主城区

巫山县

奉节县

万州区

丰都县

酉阳县

潼南县

暴雨发生次数

8

3

4

3

5

3

3

(四)中小河流防洪问题突出,中小水库防洪效益欠佳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开发与雨量、水文监测站点的不足,促使主城区中小河流防洪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如媒体多次曝光的渝北区玉峰山采石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削弱,河道泥沙淤积十分严重,极大的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如御临河、梁滩河等,一遇暴雨,水位迅速上升,直接威胁沿岸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主城地处浅丘地带,开发建设时基本都采取高挖低填的场平方式,使洪水流程缩短,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径流系数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大大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三是规划和管理不到位,临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断面现象严重。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梁滩河上的交通桥严重影响行洪的问题,在20__年“7.17”洪灾中充分暴露出来。四是水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较差。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部分河流的水文站点布设不足,有的流域尚无监测站点。主城区的水库工程年久失修,病险十分严重。目前主城区空库或限蓄运行的中型病险水库达3座,小(一)型病险水库34座,分别占已成水库50﹪和87﹪,如渝北的两岔、巴南的下涧口和北碚的胜天水库等,目前仍在工程除险整治中。主城区的库、塘、堰水利网络系统的拦洪削峰功能大大削弱,无法发挥应有的防洪减灾效益。

(五)涉水事务管理现状与城市防洪排涝要求不协调

目前,我市市级与主城九区均没设立水务局,城区涉水事务仍然未实现统一管理。涉水事务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建委、环保等部门,将城市水利与郊区农村水利、供水与排水、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实行分割管理,各部门从本部门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不能从城市建设发展和雨洪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思考和处理城市水问题,未能形成治理城市水患的合力。现行水管理体制致使涉水管理部门多,管理职能交叉,造成了无法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严重体制,从而也根本无法建立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抗洪除涝应对工作机制。如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与管理权仍隶属市政部门,排涝排污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工程建设对水系的破坏又得不到恢复,更增加了主城区内涝发生的几率,也加重了主城区洪涝致灾的程度。

三、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对策建议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损失重、影响面大、灾害损失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的特点,其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城市洪涝是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防洪是城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防汛工作新思路,着力构建城市防洪综合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汛应急管理能力,努力实现__主城区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修编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要规划先行。城市防洪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按照城市防洪规划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主城区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修编城市防洪规划时,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转变单纯治水的传统观念,变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为城市综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保安建设与水环境改善、旧城区改造、道路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紧密结合,尽可能的营造人水和谐共处的亲水环境创造条件。二是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要依据城市的水系条件、防洪排涝任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编制,同时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中、长期需求,既要以城市防洪安全为基础,又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三是要统筹防洪与排涝规划,才能使城市达到洪涝兼治。排涝规划要着眼长远,在充分分析城市内涝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超标准暴雨的排涝应对措施。对现有城市排水除涝系统的改造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相结合,协调好防、排、滞的关系。四是要建立针对城市防洪规划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特别是在各区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城区规划时,同级防汛部门要切实履行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相协调。

(二)制定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健全防汛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城市防汛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能力,是构建和谐__和平安__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一是逐级编制和及时修订城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街道、社区的预案编制工作,细化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预警方式、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确保标准洪水不出灾,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措施。二是逐级健全突发汛情、涝情预报预警机制和良性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划定不同洪水量级和降雨强度下的响应级别和相应措施,并向社会公众。三是要着力解决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双基”(基层薄弱、基础脆弱)问题,推行以“预案到居委会”、“预警到社区”、“梯次转移”为主要特点的防御方法,增强局部突发性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使得防汛措施和应急处置更加科学、更加快捷、更有实效。四是提高基层政府的城市防汛应急管理效能,增强在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能力。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按照预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和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这是实

现城市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三)广开投融资渠道,加快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根据国家要求到2015年城市防洪工程必须达标的总目标,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排涝工程保障体系是__城市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是必须坚持“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管理),加快对已成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设中要处理好防洪工程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将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观功能结合起来。在投入方面首先要破解筹融资难题,积极探索建立城市防洪基金,并构建综合运作的投融资大平台,应将多元化的投融资手段结合起来运用。二是注重城市排涝能力建设。城市排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综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大旧城区管网的改造力度;新区开发的非机动车地面应采取透水结构设计,推广使用透水材料;借鉴西方国家建设城市雨洪收集系统的经验,推广小型雨洪集蓄工程建设。三是在区域内中小河流上游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雨洪调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库,打牢洪水调度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基础,切实提高城市综合防洪减灾能力。

(四)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完善非工程体系建设

要实现城市防汛减灾效益最大化目标,必须加强以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为核心的非工程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涉水事权,实行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市、区两级均应成立水务局,依法履行城市供水、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等职责,改变多龙管水的现状。二是加大《水法》、《防洪法》、《__市防汛抗旱条例》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编制面向社会大众的浅显易懂的主城区洪涝风险图,增强市民的主动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市民的抢险、避险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决策会商系统和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城市防汛管理和执法力度。城市建设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给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强涉河建筑的审批和监管,对市区现有河道沟渠要进行清淤疏浚。将“检修市政排水设施、清理疏通排水管网”作为主城区一项重要的汛前准备工作,并正式纳入区级防汛部门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对非法侵占河道等行为,必须严格执法,限期整改。五是推行洪水保险制度。可以在沿江洪水易淹区(如磁溪口)、低洼易涝区作为先行试点,逐步推行洪水保险,实现“风险分摊”。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7

关键词:城市;防洪除涝;现状分析;排涝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洪涝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即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历史上饱受洪水灾害的威胁。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老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一定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

一、城市防洪除涝的现状分析

(一) 现状分析

(1)城市地理位置不同,防洪排涝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临近大江、大河的城市,主要依靠堤防或者增加建筑物地基高度来防洪;或开掘内部河道调节水量,流域地区联合调度,来减轻下游的风险。对于临近山区的城市,主要依靠河道输水以及堤防来防洪;或建设调蓄水库,进行防洪与水电开发。目前,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导致人水争地。暴雨季节,一些城市会发生严重内涝,堵塞交通。

(2)城市整体规划不合理,我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具有全面性、长期性,因此在设计中很容易忽略在建设中没有出现的问题。另外,在规划期间,由于建设的前后顺序问题,一些地区还没有建设或者规划防洪除涝相关标准,这也是产生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3)防洪除涝队伍建设不足,由于大水险情明显减少,我国城市防汛专业队伍的建设也相对忽略,很少有机会参加实战,经验不足,缺乏基本技能;防洪除涝的技术不先进、手段落后。防洪减灾过程中常需的物料准备不足,由于大多来自社会团体,而档次较低,再加上物资保管不力,很多已经发霉、变质,造成极大浪费。这种情况,不利于应对打硬仗、抢大险。

(4) 河道上下游疏挖治理不够,淤塞严重。城市防洪标准低,超标准洪水无出路,洪灾风险大。防洪排涝设施不配套、基础差。主要是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部分道路没有铺设雨水管道,无法排水或泄水速度慢,一遇暴雨,会形成积水点。城市上游区现有的水库工程作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制约其防洪功能的发挥,并构成新的安全威胁。

(5)缺乏完善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市区段的河道行洪断面普遍不足,一旦发生大型洪水,就可能出现壅水漫堤问题;一些城市的排涝沟渠没能遵循“两年重现”的原则,市政雨污管线业无法满足一年以下的重现期,很多城市一旦发生强降雨,就会出现部分地段内涝;城市整体规划中忽略了防洪除涝问题。

二、城市防洪排涝对策

(1)做好城市排涝规划。排涝是城市防洪减灾中必不可少的保障与支持。城市排涝可分为自排与抽排两种方式。自排主要指堤防外江不涨水或者水位较低的情况下,将暴雨洪水通过排涝闸自动流出堤防之外;抽排则指当堤防外的江水涨起,超过了防洪排涝的关闸,通过排涝泵站将暴雨洪水抽出堤防之外。无论是自排方式还是抽排方式,排涝流量应该与暴雨标准、排涝区内的调蓄情况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个暴雨设计标准来说,如果没有设置排涝调蓄区,而排涝区中的表面硬化较严重,排涝的流量就会随之加大;反之则减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果排涝工程设计不周,那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排涝调蓄区会越来越少,内涝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设计合理的排涝区标准,规划好调蓄及排水管网,对城市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转变对洪水的认识,调整人水关系洪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因素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灾害性,当洪水超过一定限度后它将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走上游大量泥土、甚至恶化水质;另一方面具有有益性,适量的洪水能够涵养底下水源、清淤河道、带来的淤泥肥沃了两岸的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等。调整人与洪水对立、对抗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人与水关系,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给洪水以空间,学会与洪水共存,由简单的控制洪水转变为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须主动适应洪水,与洪水和谐共处、共生。新型人水关系包含三方面含义:第一是对洪水防治;第二是对洪水的利用;第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基于新型人水关系的城市防洪规划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3)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应急防汛工作,加大各项防护措施,资金投入等,强化基层闸管改造工程的规划与管理,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尤其加大对年久失修的水库监管力度,除了做好基本的加固之外,还应定期加强检查,尽快落实河道拦河闸的监控手段,确保工程稳定运行,发挥应有作用。

(4)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应包含:挡水系统的规划,排水系统的规划,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调蓄系统的规划。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防洪应从以往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防灾减灾转变为保护城市安全与改善城市环境并重的综合治理过程,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防洪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防”与“保”的关系,既要考虑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又要考虑城市社会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大防洪”观念,将城市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资源有机结合,通过精心布局与设计赋予城市山水变化自然情趣。在保障城市防洪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堤防高度,通过建筑、道路、景观小品、亲水设施、各类植物的选择等与堤坝相结合,打破单调冗长的堤身,创造多样化的滨河景观和滨水空间。

(5)工程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与建设质量。因此,城市防洪减灾工作不再单纯停留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而是逐渐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建设,逐渐提升城市品位,发挥防洪、休闲、交通及园林景观功能。城市整体水利规划应该将河道规划纳入其中,营造良好的河道布局,形成休闲岸线,改善城市环境。

三、结束语

合理规划城市的滨水地带,利用水利资源,给市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建设一体规划,增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堤防工程在不影响防洪减灾功能的基础上。构建起水利、生态、景观、交通相互协调和有机组合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与应对措施,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保全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鼎. GIS技术在城市防洪排涝中的应用分析[J].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11:90-92.

[2]孙翔. 安徽省南陵县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方案[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188-189.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8

防汛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应急事务和公共安全保障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除水害、兴水利始终是我们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凸显,往往是多灾并发、重灾频发,时空异常、旱涝急转,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的认识和经验。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460毫米,部分地区一天降雨量甚至达到或超过了年平均降雨量,雨量之大、雨势之强、范围之广、影响之重,历史上极为罕见。今年以来,我国南方多个省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造成60多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局部地区发生较严重山洪灾害和城市内涝。据国家防总5月17日统计,入汛以来全国累计有14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到636万人,因灾死亡40人、失踪20人,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另据国家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气象年景总体偏差,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强度大,随时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从刚才气象、水文部门对今年我县汛情做的分析看,由于去冬今春降水偏多,而且去冬今春的异常天气有可能持续到夏季,极端性降水出现的可能性偏大。前期我们战胜了凌汛威胁,目前,中小河流底水偏高,中小水库蓄水较高,前期气象水文条件十分不利。预报汛期局地降水特点明显,7至8月份降水比较集中,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水库、内涝汛情。从洪水发生几率看,1995年至今蚂蜒河干流已有18年没有发生大洪水,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对防汛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有清醒的认识,防止出现麻痹思想。

虽然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县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建成了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对境内的大部分小型水库以及蚂蜒河、亮珠河10处险工弱段进行了除险加固,但!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一是无堤防河流多、防汛压力大。全县有中小河流24条,只有蚂蜒河有堤防,除____镇南7.6公里堤防达到30年一遇洪水标准外,其余均低于20年一遇洪水标准,且堤防多为沙堤,险工弱段较多,目前还有20多公里堤防未合拢。其余23条河流均为蚂蜒河的一级支流,都没有防洪堤防。而且我县河流均为偏锋河流,汛期河水涨的快,消的也快,危害相当大,预防难度较大。二是病险水库多、调节能力差。我县现有的中小型水库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大会战形式修建的,普遍存在工程标准差、调节能力低、水雨情监测手段落后等问题。全县还有16座小型水库没有或没有彻底除险加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4973座个人私自修建的小塘坝,片广面大,管理难度大,相当一部分经受不住洪水考验,一旦溃坝极易形成瞬时洪峰,且对下游的水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山区丘陵面积大、受山洪泥石流威胁人口多。我县地貌特征是“五山四分田,半水半草原”,沟壑纵横,林木覆盖率还不是很高,水土保持能力差,遇到局地暴雨极易引发山洪灾害。全县有7个乡镇、28个村、39个村屯、近万人受到泥石流、山洪严重威胁,成为防汛的主要压力之一。四是城镇排涝基础设施薄弱、排涝能力不足。县城区排水管网总长99公里,已经遍布城区的主干道,雨水井1065座、检查井1294座,但排水管网低于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汛期排水受洪水顶托回灌影响,低洼地段易积水。当前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排水管道最初设计是按二十年一遇排水能力设计的,城区排水管网的支干道主要采取管道排水的方式,很难适应大量排水,一遇暴雨就无法及时排出,出现雨水溢出街道的现象;排水工程为雨污分排,雨水主要通过东西大沟进行排放,连续降雨和集中降雨时,道路和排水沟交叉处汇水集中,致使积水严重影响正常交通。同时,由于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大量开发住宅小区,致使有些低洼地带的平房出现房屋进水等情况,使人民生产生活受到威胁。五是应急管理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我县连续多年没有大水,相当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产生了严重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另外,气象预报、洪水预报准确程度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县乡村防汛队伍规模偏小,装备落后,群防队伍组织难度大,防汛物资储备有限等问题比较突出。如果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保一方平安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对防汛工作的严峻性、紧迫性有一个极其深刻的认识,任何情况下都不掉以轻心,任何情况下都不丝毫懈怠,任何情况下都不出现任何闪失,以对党和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把防汛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全力做好安全度汛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为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

二、突出重点,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今年全县防汛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思想,突出抓好河流、水库、在建工程度汛安全以及山洪灾害、县城内涝防御工作,确保标准内洪水堤防不溃堤、水库不垮坝,确保蚂蜒河、中小型水库、____镇及重要基础设施度汛安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确保不死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第一,要突出抓好重点部位防范。一要切实解决主要河流堤防险工隐患。主汛期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对江河堤防、穿堤建筑物等工程,尤其是险工弱段组织拉网式排查,集中力量消除重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隐患。对汛前确实不能处理完成的险工险段,必须做好抢险预案,并备好抢险人力和物料,一旦发生险情,能够及时进行抢险。在这方面,县水务局要牵起头来,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在清障除险的同时,相应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决防止反弹。如果清理后再出问题,就要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二要确保水库度汛安全。由于前期降水多,大部分水库水位较高,增加了防汛压力和危险,各乡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要切实加强水库汛期安全管理,每座水库都必须落实防汛责任人,编制应急抢险预案,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观测。各水库管理单位必须服从防汛部门的统一指挥,严格执行水库汛期调度计划,对汛期因降雨超汛限水位的水库,要通过科学调度腾出防洪库容。病险水库要限制蓄水,病险严重的要空库运行。三要突出抓好在建工程安全度汛工作。各类在建工程项目,要确保在汛前做好工程度汛的相应准备工作。所有在建项目,都要制定严密、详细的度汛方案、应急预案,落实抢险措施。各主管部门和防汛部门要跟踪掌握在建工程进度,加强督查和度汛管理指导,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度汛措施。

第二,要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安全管理。一要加强城镇易涝区防范。各乡镇及住建、水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城镇内涝大检查,对城镇排涝内河、管网、暗渠、雨水井、涵闸等设施,以及低洼易涝区等城镇易涝隐患点,进行逐一检查,及 时消除隐患。特别要落实好危房、低洼地带、易发山洪村屯等区域连续强降雨情况下的临时排水、人员安全转移措施,确保在强降雨时不死人,不对城镇运转造成大的影响。另外,要加强城镇排涝物资储备,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这方面,县应急办要加强督促、指导和检查,组织动员全县应急系统积极参与,启动各自行业应急预案,确保成功应对。气象水文部门要加强分析预测,及时预警信息。住建、水务部门要做好市政排水干线的应急排涝工作,重点加强易涝片区的排涝抢险,抓紧疏通城内河道。公安、交通部门要在出现险情时加大交通疏导力度,在低洼积水地带及时设立警示标志,第一时间封闭危险路段,特别是对被水淘空发生塌方路段,要严防死守,确保人员和车辆安全。住建部门要做好在建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防止塌方等事故的发生。电力部门要做好应急供电保障。景区及旅游部门要做好汛期景区游客安全管理。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防汛信息,同时要加强对防汛形势、防汛预案和避险常识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做好防汛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要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是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的最薄弱环节。各乡镇、水务、国土等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坚决避免人员伤亡事件发生。要抓紧按照预案进行实战演练,检验预警、报警方式,避险路线,避险地点,以及灾民安置、救护、物资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让群众熟知预案内容。一旦发生山洪灾害,能够及时组织群众快速转移,不能漏掉一村一户一人。要加强预警设施维护,把已经建成的山洪灾害预警设施利用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三要加强危险区汛期安全管理。水务、住建、国土、交通等部门,要切实落实防汛安全责任,排除事故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水务部门要加强对蚂蜒河堤防、河道防汛工作的重点检查,加大巡查整治力度,对在河道内乱挖、乱建、乱采、乱倒等严重侵点河道行洪断面,阻碍行洪、破坏堤防工程的突出问题,要通过检查整治,严肃查处。重点做好易受洪水威胁的河流沿岸村屯、学校、旅游景区等重点危险区人员汛期安全管理,必要时对危险区域、水域和岸段落实禁渔、禁游、禁牧、禁耕等各项措施,千方百计避免人员伤亡。四要加快推进防洪减灾重点项目建设。要加快对在建的凤山、尚义、双龙、玉山、兴让、五甲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加快收尾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力争主汛期前全部完成,尽早发挥防洪效益。要加快推进蚂蜒河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对已完成的险工弱段应急度汛工程在汛期要加强后期管护,确保主要河流险工弱段不出现任何险情。要加快推进山洪泥石流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六团镇桃山村、太安村尹家屯泥石流治理工程,确保在汛期来临之前建成并发挥作用。

第三,要全面提升防汛抗旱保障能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实战出发,根据堤防、水库工程抢险、城镇内涝排水、应急救人等实际需要,备足砂料、石料、木料等各类抢险救灾物资和各种器材,保证抢险需要时能够及时调运到位。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防汛抢险预案和人员转移应急预案,进一步整合调动各类社会抢险救援支援力量,落实抢险队伍,加强抢险训练,增强应急反应能力,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立即投入抗洪抢险战斗。加强以防汛工作业务型领导干部为主的专家队伍建设,为指挥部决策和现场防汛抢险提供技术支持。针对突发性灾害做实预案,并加强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提高突况下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预案启动有力、有序、有效。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落实24小时看守制度和值班值宿制度,公开值班电话,指挥部成员单位和乡镇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联络畅通,尤其要注意非正常情况无法通知也要主动到现场。电信部门要对通讯设施设备全面检查维修,确保汛期通讯畅通。教育部门要对全县中、小学危房、校舍等方面的防汛工作进行集中检查,发现问题要采取果断措施,确保安全度汛;民政局要做好灾民安置等救灾资金和物资准备;卫生防疫部门要组织应急医疗队伍,准备好防疫药品和器械,为灾区伤员救治、防疫消毒做好服务;同时,各乡镇、各部门也要根据乡情、村情、部门工作实际,在认真分析可能发生险情和抢险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组织村民、机关单位和所辖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草袋、编织袋、铁丝、木桩等防汛抢险物资,以备防洪抢险之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各项防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防汛责任重于泰山。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夯实各项措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确保万无一失。重点要做到“五个到位”。

第一,领导指挥要到位。县级领导和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部门领导要亲自深入防汛第一线,亲自查看险情,亲自部署,亲自检查落实。特别是新分管防汛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学习,尽快了解情况、熟悉业务,提高防汛决策指挥水平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在防汛的关键时刻做到快速反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一线指挥,统筹调度,科学决策,果断处置。防汛期间,除了 招商之外,主要领导原则上一律不准外出,确保通讯联系顺畅、信息传递及时。

第二,责任落实要到位。把责任目标分解到具体部门、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防汛责任网络体系。各乡镇、各部门防汛责任人及防汛抢险人员名单要按照要求上报到县防汛办。凡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的,要严厉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三,物资投入要到位。对于影响安全度汛的江河堤防险工弱段,要抢在主汛期前完成加固任务。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防汛工作的投入力度,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汛物资储备定额,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防汛物资储备,保证防汛抢险需要,一定要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9

两个水系分流洪水

从历史上看,北京的洪水灾害主要来自永定河。永定河有着“小黄河”之称,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有史料记载,从金代建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800多年间,永定河共决口81次,漫溢59次。每一次泛滥都殃及京城。

不过,对于京城来说,永定河并不是洪涝的唯一水源。局部暴雨时常让北京饱受“降水”之苦。

根据清史学家戴逸先生的研究和考证,早在1742年,乾隆就意识到,在京城内,只要雨水稍大一些,街道就会积水、排水迟缓,这与京城内外的水道有很大的关系。于是,下谕旨,让官员勘查、估修。在乾隆期间,北京城的市政建设鼎盛一时。

当时,对海淀复杂混乱的水道进行了勘查。根据水源与流向不同,将其分为两个水系——玉泉山水系、万泉河水系。其中,玉泉山水系被集中引入昆明湖,在湖东筑坝拦水,将昆明湖的深度、广度都扩大两倍,使它成为一个浩大的蓄水池。之后,从昆明湖,疏浚两条泄水河——北河与万泉河汇合,最后归入肖家河、清河。南河流向东南,又称“长河”,它有很多的支流,最终注入通惠河。两条泄水河让京城在夏天的丰水季节,没有了洪水泛滥的忧虑。这是清代对北京河道沟洫的一次大规模整修,范围包括京城内外的主要河流和主要街道的沟洫,大大改善了北京的供水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增为4条

当时的道路十分注重雨水口。石道都以花岗石铺筑,两边还有土道,土道高于石道的地方,要取平;路旁开设沟眼,用来排泄积水。而下水道工程,一样复杂、琐细。

京城的阴沟,在每年春季要开沟,由官员进行查看;如果有淤塞,必须设法疏通。由于沟洫长期失修,物料老化,乾隆31年拨了17万两银子重修。谕旨说:“此项工程,关系紧要,原不惜多发帑金,为永远利民之举”。之后,还出台了一个规定,每年的2月初解冻时,开始掏沟,到3月底完成;掏沟时,淤泥堆积、胡同狭窄的地方,车辆、轿子都必须绕行;挖出的秽物,不得长时间堆积在市区之内,要保证街道的整洁。

尽管如此,京城的排水系统也仅仅限于原城墙范围内和一小部分城郊;遇到大雨的时候,经常积水内涝。1949年之后,中国先后对温榆河、北运河作了治理,改善了市区排水条件,对市区河湖、排水渠道进行了疏浚、改造和调整,在市区形成了通惠河、坝河、凉水河、清河4条排水系统。

城市建设问题需要平衡

不过,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积水”最终演变成了“城市内涝灾害”。

北京工业大学给排水系统研究室负责人周玉文教授介绍说,“城市积水”与“城市内涝灾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解决城市排水,先要保证在下雨时不积水。但是,当降水量达到一定的程度,超过了城市管网的能力,“排水系统”就会失效;降水过多造成了损失,从而形成了“城市内涝灾害”。这时,相应的应对体系就必不可少了。

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措施,包括工程的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修筑防洪堤、防洪墙、水库、排洪渠道、排导沟等属于前者。而后者则包括:洪泛区的规划与管理、洪水预报和警报、防洪的优化调度、清障与整治河道、水土保持等等。

其实,在农村,大多时候并不需要工程措施来“防涝”。因为雨水可以顺着天然的河道等流走或通过土壤渗入地下。但在城市,建筑、公路、基础设施等,使得一些河道变窄了,水泥的大路也使得地面不再透水。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下大雨时,北京一样积水却不至于酿成损失惨重的灾害的原因。

为什么城市发展了,“灾害”反而出现了?“因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城市发展的期望也都提高了。”周玉文说,“可以说,随着一个地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些从前没有发生过的新灾害也会发生。‘城市内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正因为如此,北京才不可避免地在发展中遇到“城市内涝”的问题。“城市内涝灾害”是一种城市病,它是一种成长中的烦恼。

“只有做出补偿,才能平衡城市建设中带来的问题。这就像伐了木,必须种树一样;改变或毁坏了河,就要建造大河。现在要做的,就是补偿。”周玉文说。

发生洪涝灾害的解决措施篇10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 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 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 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着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着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