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十篇

时间:2023-10-23 17:36:09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1

(一)早期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二)规范病例发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理等疫情处置工作。

(三)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

此方案适用于现阶段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防控,并将根据国家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第三版)》的修订、更新予以适时调整,不断完善。

三、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县卫生局成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县卫生系统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对和应急准备工作,研究制定防控工作方案或措施(名单见附件1),向县委、县政府提出防控策略建议;同时成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参与、指导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名单见附件2、3)。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要求全员掌握防控知识,县疾控中心及县人民医院应根据疫情形势适时开展应急演练。

(三)做好医疗救治,加强院感控制

1、明确诊治医院。县人民医院为我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定点诊治医院。定点医院要成立院内医疗救治工作领导组和专家组,制订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规范实施预检分诊,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储备防治物品,做好患者救治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其他县直医疗机构一旦发现可疑病例要在第一时间转诊到定点医院诊治,不得截留收治。

2、规范发热门诊工作。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做好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及门诊日志登记工作。发热门诊要做到合理布局,按照相关发热门诊要求设置,严防院内感染事件发生。

3、做好院感控制工作。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切实采取各项措施,有效开展消毒隔离工作,科学实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要求,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四、病例的发现、报告

(一)病例定义

1、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定义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

2、疑似聚集性病例是指7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发现1例确诊病例,并同时发现1例及以上疑似病例,提示可能存在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在上述条件下,发现2例确诊病例的,判定为聚集性病例。

(二)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就诊的流感样病例,要询问其禽类或活禽市场的暴露史,重点关注从事活禽养殖、屠宰、贩卖、运输等行业的人群。在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后,应当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乙类传染病”中“人感染H7N9禽流感”。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五、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检测

(一)流行病学调查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应当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必要时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对于疑似聚集性病例和聚集性病例,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要立即排查疑似病例,并重点调查病例的暴露史及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

(二)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与实验室检测

定点诊治医院应当及时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人上、下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与急性期血清采集时间间隔2-4周的血清等。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与实验室检测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进行。采集病例的临床标本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病例收治医院要密切配合,按照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并于24小时内送市疾控中心国家流感网络试验室检测。

六、病例管理和感染防护

参照国家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卫发明电〔2013〕6号),落实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等措施。

七、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一)可疑暴露者的管理。可疑暴露者是指暴露于H7N9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禽类、环境,且暴露时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养殖、屠宰、贩卖、运输等人员。对可疑暴露者,由县卫生局会同农业、工商、交通等相关部门,组织进行健康告知,嘱其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其禽类接触情况。

(二)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指诊治疑似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或曾照料患者的家属;在疑似或确诊病例发病前1天至隔离治疗或死亡前,与病人有过共同生活或其他近距离接触情形的人员;或经现场调查人员判断需作为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其他人员。对密切接触者,由县卫生局组织专业机构进行追踪、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一旦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则立即转送至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采集其咽拭子,送市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八、及时开展风险评估

县卫生局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形势、病原学研究进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形势研判,建议县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九、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积极开展舆情监测,针对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对该疾病认识的进展,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应对疫情,指导并促进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要加强对从事活禽养殖、屠宰、贩卖、运输等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2

护士发生针刺受伤的应急预案

1.护士发生针刺受伤后,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出的血液。

2.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2%碘酊或75%酒精消毒。

5.必要时进行伤口处理、包扎伤口,观察伤情。

6.如果病人时乙肝、丙肝或hiv阳性者,要进行抽血送检标本。

7.上报到护理部的预防保健科,必要时进行预防用药。

病房发现传染病患者时的紧急预案

1.发现甲类或乙类传染病时,立即通知有关部门。

2.根据传染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转移同室的患者。

4.用过的物品按消毒隔离要求处理。

5.患者出院、转院后,应按传染源性质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过敏性休克的紧急预案

1.患者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所用药物,就地抢救,并通知医生。

2.平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若症状不缓解,遵医嘱每隔30分钟再次注射肾上腺素0.5mg,直至脱离危险。

3.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建立液路,补充血容量。遵医嘱使用升压药和抗组织胺药物。

5.若呼吸、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6.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7.做好抢救记录。

停水和突然停水的应急预案

1.接到停水通知后,做好停水准备。

1)告诉患者停水时间。

2)给患者备好生活用水和饮用水。

3)病房热水炉烧好备用,同时尽可能多备生活用水。

2.突然停水后,夜间要与院总值班联系,汇报停水情况,查询原因,白天要与后勤保障科联系,汇报情况,查询原因。

泛水的应急预案

1.立即寻找泛水的原因,如能自行解决应立即解决。

2.如不能自行解决,立即找后勤保障科,肿物、晚上找院总值班。

3.协助维修的人员降水扫净。

4.告诫患者,切不可涉足泛水区域或潮湿处,防止跌倒。

停电和突然停电的应急预案

1.通知停电后,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手电、蜡烛等,如有抢救患者使用电动机器时,需找替代的方法。

2.突然停电后,如遇抢救,应立即寻找维持抢救患者机器运转的动力方法,保证抢救进行,并开启应急灯或点燃蜡烛照明。

3.通过电话于总值班联系,查询停电原因。

4.加强巡视病房,安抚患者,同时注意防火、防盗。

失窃的应急预案

1.发现失窃,保护现场。

2.电话通知保卫科来现场处理,节假日、夜间通知总值班。

3.协助保卫科人员调查工作。

4.维持病室秩序,保证患者医疗护理的安全。

遭遇暴徒的应急预案

1.遇到暴徒时,护士应保持头脑冷静,正确分析和处理发生的各种情况。

2.设法报告保卫科,夜间通知总值班,或寻求在场其他人员的帮助。

3.安抚患者及家属,减少在场人员的焦虑、恐惧情绪,尽力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国家财产。

4.暴徒逃走后,注意其走向,为保卫人员提供线索。

5.主动协助保卫人员的调查工作。

6.尽快恢复病室的正常医疗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化学剂泄露的应急预案

1.当有不明液体喷溅到患者衣物。马上将接触衣物脱下,放在消毒液中清洗消毒。

2.溅到皮肤上时,在第一时间内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也可用棉花或吸水布吸干皮肤上药液,千万不要擦拭,然后用清水冲洗。

3.通知医生并协助明确液体的性质,遵医嘱进行解毒处理。

4.及时向上级汇报,协助了解事情经过,制定相应措施,总结经验防止类似时间发生。

有毒气体泄露的应急预案

1.发现有毒气体泄露后,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协助组织疏散在场人员。

2.立即开窗通风,应利用病室内所有通风设备,加强通风换气。

3.如毒气源在病室或附近,设法关闭毒气阀门,叮嘱在场人员远离毒气源。

4.及时通知医生,积极救治出现中毒症状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5.维护病室秩序,保证患者医疗安全,安抚患者及家属。

医疗护理纠纷的应急预案

1.发生医疗护理纠纷后,护士应积极参与抢救于护理。

2.耐心细致解释,进行安抚,维持好正常诊疗秩序。

3.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汇报,正确在科内解决。

4.科内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应向院办、医务科、护理部汇报。

火灾的应急预案

1.立即报告保卫科、院总值班。

2.集中现有的灭火器材和人员积极扑救。

3.发现火情无法扑救,马上拨打119报警,并告知火灾的准确方位。

4.关好临近房间的门窗,减少火势扩散的速度。

5.将患者撤离疏散到安全地带。

6.尽可能撤出易燃易爆物品并抢救贵重仪器设备及科技资料。

7.撤离时使用安全通道,切勿乘电梯,防止因断电致撤离不成功。

护理差错及事故防范的基本措施

1.护士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护理部定期进行考核。

2.工作时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必须坚守岗位,不得随意脱岗。

3.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均需履行告知制度,对新技术、新业务、自费项目、创伤性操作等需履行签字手续。

4.按护理级别要求巡视患者,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要求规范书写特护记录及一般患者护理记录。 5.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按医疗护理常规进行,必须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6.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7.患者当日用药只能当日领,不得留存,节假日按规定领取。对停药、转出、出院患者及时办理退药手续。

8.病房各类药品放置有序,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9.如出现护理差错或护理投诉按规定及时上报科室领导及护理部。

10.护理用具、抢救仪器要定期检查,保证处于备用状态,护士要熟悉放置为止,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

11.按规定认真交接班,危重患者、新患者、年老体弱者、手术行特殊检查及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等患者要床头交接班。

12.按规定使用一次性物品,并定期检查,防止过期、包装破裂、潮湿、污染等现象发生。

13.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防止再次污染及交叉感染,给患者带来伤害。

14.住院期间要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各种意外发生。

15.对专科开展的新项目及新技术应及时制定护理常规,以使护士能够遵照执行。

婴儿发生溺水时的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操作,注意新生儿、婴儿的保暖,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立即报告儿科医生,门诊部主任、护士长。

3.通知急诊科携带必要的器械、药品,配合抢救。

4.必要时送特婴室留观。

引流管脱落的应急预案

1.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每班交接引流的通常情况并做好记录。

2.密切观察腹腔引流部位的纱布的清洁情况及病人的周身情况,生命体征,引流液的性状及量。

3.一旦发生引流管脱落,立即按压伤口,协助病人保持半卧位,安慰病人及家属。

4.报告经治医生,同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3

资料与方法

一般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度的院前急救病例和该年度120出诊日报表,将疾病分为脑血管病、交通伤、中毒、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8类,对诊断不明确的列为其他类。列表统计分析,找出各有关数据变化规律,并得出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情况:5831例病例中男3253例,女2477例。院前急救病种排在前5位的为交通伤、脑血管病、意外伤、心血管病、中毒。在车祸中死亡的75%为青少年。受伤部位以颅脑外伤、四肢外伤、多发伤多见。院前急救患者死因构成比与死因例数构成比,心血管疾病31%,交通伤25%,中毒11%,脑血管疾病20%,意外伤7%,自杀2%,消化道出血3%,其他1%。

结果

职业防护调查: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现对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如下:①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随机调查。发出调查表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护士对防护知识的来源、职业暴露的经历、职业暴露后是否得到处理。调查对象学历的构成比,本科学历2例(8%);大专学历10例(40%);中专学历13例(52%)。在医院工作工龄构成比,1~5年20例(80%);6~9年3例(12%);>10年2例(8%)。

防护知识来源:护士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相关信息来源于学校占136%,来源于工作经验占635%,来源于医院培训占129%。认为需要参加相关知识培训的占958%,可有可无的占42%。

职业暴露经历:护理人员中曾被针刺伤的占96%,被化学消毒剂损伤的占167%,因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4%,由于工作紧张、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引起的心理性损伤占437%。

职业暴露处理:职业暴露后,667%的护士在受伤后及时处理,333%的护士不能肯定做到或做不到。

对策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护士防护意识,推行普及性(标准)预防教育,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当护理人员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时必须严格戴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当手部皮肤有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由于急诊科抢救患者的不定时,要求每位急诊科护士口袋中时刻准备一双大小适宜的橡胶手套,以便随时使用。如果不慎被利器所伤,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并同时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反复冲洗伤口后用3%的碘伏进行消毒,然后贴上无菌敷料保护伤口。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预防血液、体液的喷溅,护士必须衣、帽、鞋穿戴整齐,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应当佩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口罩应正确佩戴和消毒。若接触严密隔离的患者,应立即更换。根据患者病情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正确使用隔离衣或一次性围裙和护目镜。

调节护士心理,加强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的训练,提高对应急环境的反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足够地睡眠和休息,合理补充营养,增强人体免疫力,以最佳心理状态投身于护理工作,减少危害发生。

医院应建立职工职业暴露档案,定期健康检查,预先进行疫苗接种,确保机体对致病因子的免疫力。职业暴露后上报管理部门追踪观察和处理,把急诊科护士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讨论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急诊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如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等),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在急救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市院前死因排在前5位的是心血管疾病、交通伤、中毒、脑血管疾病、意外伤。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往往由于意识不强及患方诊疗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前沿,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影响而伤及身心健康,职业感染几率高。因此,增强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地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保证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护理法规[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

2张帆,周密,孙玉卿.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6.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4

目前我们的推断还是从禽到人的传染

我们做任何流行病学调查或现场调查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困难: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清晰回忆暴露史,比如,H5N1禽流感病例中,50%的病人可以明确地知道他发病之前的接触史,另外50%是回忆不起来的,还有一个困难是发现病人并对他进行访问调查时已经处于危重状态,无法和他进行询问,所以病例的暴露信息是很难获得的,只好等他痊愈或者请他家属回忆,但病人病前详细的生活活动经历很难靠别人来提供。也有个别情况是病人不愿意提供详细的病前活动史、接触史,有各种各样的调查的困难。但并不影响目前我们对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感染病原的认识。目前我们的推断还是从禽到人的传染,即暴露于禽污染的环境或者直接接触禽,然后导致感染,这是最主要的。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就是城市的活禽市场现宰现卖是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大家去菜市场买菜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活禽摊档往往有一个褪毛的设备,里面有热水,把鸡放在里面高速转动,这样就容易形成气溶胶,如果有病毒的话,从它附近经过的人就有可能吸入,这都是我们所怀疑的重要的导致人感染的暴露环境。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加工和食用鸡肉、白条鸡、鸡蛋导致感染。如果做好烹饪卫生,烹饪鸡肉或鸡蛋时,加热熟透,是安全的。一般来说,病毒这样的微生物在死亡动物的尸体上存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动物来源的流感感染人类,有两点要注意:第一,感染人是偶然现象,大家可以想象,平常暴露于禽的环境的人数是很庞大的,但发病是非常少的,说明禽流感病毒并不是很轻易地能感染人,大多数人对新的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这点可以从病毒学研究分析结果上判断出来。第二,它既然可以从禽偶然感染人类,如果人感染了以后,从理论上讲,也可以导致人群中和他密切接触的某些特定的、非常少见的易感者感染,这就是所谓的有限的人传人,但不会出现一个人感染几个人的现象以及多代传播。一个人感染几个人,这几个人再往下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叫有效人传人,现在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对目前发现家庭聚集性病例,是有限的人传人导致的,还是共同的禽的暴露或分别暴露所致,现在还不完全能够确定,我们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但是,即便有少数的家庭聚集性病例出现,也不意味着病毒已经具备了有效人传人的能力。当然主要还是由于这个病毒的病毒学特征所决定的,它不具备可以有效地结合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能力,它和人类的流感病毒不一样,人类流感病毒可以非常容易地结合到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上,然后侵入人体,并且在人体内复制、增殖。这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它只能在比例非常低的人群中发生。大家知道,从H5N1首次被发现能够感染人,到现在发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性病例,但是已经持续十数年了,仍然维持从禽到人的传染,而且感染人数有限。全球数百例,中国共45例。因此,可以说,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H7N9有持续传染的能力,不光中国疾控中心,这也是国际上的公共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对它的共同认识。

抗病毒治疗是主要手段

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对H7N9有临床疗效的证据,但我们现在有初步证据,一个是基因测序发现它对病毒是敏感的,二是对病毒做了体外试验,就是在细胞培养里做试验,证明它对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是敏感的。虽然没有临床疗效证据,但是为了避免轻症病人向重症发展,通过抗病毒治疗进行干预,这方面是我们采取的相对比较积极的措施,来达到病人早诊、早治,减少重症发生和减少死亡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我们国家下发的第二版诊疗指南调整了病人的诊断程序,把关口往前移了,原来以重症肺炎发现作为发现病人的入口,现在提前到了流感样病例,就是发烧38℃以上、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推荐医生对他进行快速实验室筛查,有一种快诊试剂,可以检测甲型流感的通用抗原,如果阳性,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及时实施抗病毒治疗;或者采用通用甲型流感的核酸检测方法,即PCR检测方法,如果是阳性,也可以进入到抗病毒治疗。但大家知道,快诊试剂的敏感度不够高,如果是真病人的话,可能有将近一半或少于一半会漏掉,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又作了新的推荐,就是再加上相应的临床和流行病证据,如果有的话,也可以尝试使用抗病毒治疗,一个是发高烧38℃以上的病人如果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因为我们知道,对于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流感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所以在诊疗方案中建议可以先启动实施抗病毒治疗。另外,如果病人有比较明确的禽类暴露史,在这种情况下再有流感样疾病,也可以对他实施抗病毒治疗。事实证明,达菲对治疗北京的小病人是有效的,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相信随着以后经验和数据的不断积累,可以对进一步早诊、早发现、早识别、如何正确把握抗病毒治疗药物使用的时机会有更多的经验。

我们如何应对H7N9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5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把安全护理做为每周二护士例会常规主题之一,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讨论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2、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到位,并有监督检查记录。

3、加强重点环节的风险管理,如病人交接、压疮预防、输血、特殊用药、病人管道管理以及病人现存和潜在风险的评估等。

4、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及节假日听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5、加强重点病人的管理,如手术病人、危重病人、老年病人,在早会或交接班时对上述病人做为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6、对重点员工的管理,如实习护士、轮转护士及新入科护士等,对她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风险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明确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或监督下才能对病人实施护理。同时指定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护士做带教老师,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临床操作技能等。

7、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症状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8、加强护理人员自身职业防护,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艾滋病防护条例》,制定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及职业暴露后具体的处理措施和程序。

9、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如输血输液反应、特殊液体、药物渗漏、突发停电等,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二、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责任护士真诚接待病人,把病人送到床前,主动做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

3、发放护患联系卡,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对出院病人按时进行电话访问,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4、责任护士每天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病人的病情转归、心理需求、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等,护患沟通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5、认真执行临床处置前后的告知程序,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解除患者的顾虑。

6、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服务质量高的护士给予表扬鼓励,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批评教育。

三、定期与不定期护理质量检查,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每周进行质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2、不断修改完善各种护理质量标准,并组织学习,按标准实施各项护理工作。

3、护士长定期与不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不足之处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整改,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

4、每月对质控小组、护士长质量检查、护理部质量检查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四、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对各级护理人员按三基三严培训计划进行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

2、每周晨会提问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

3、每月第一周晨会提问医院护理核心制度,使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并认真落实。

4、经常复习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护士应急能力。

5、每季度进行心肺脑复苏演练,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6

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富有成效。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的认知度较高,大家都知道测血压、测血糖可以诊断高血压和糖尿病。但是,很多居民却并不知道COPD是什么,对于“通过肺功能检查可以诊断COPD”的认知程度更是显著偏低。相反,很多人(尤其是烟民)对慢性咳嗽症状不予重视,得了COPD也茫然不觉,认为这是吸烟或年龄增大所引起的正常现象。从而导致病情一再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广大社区医生对COPD的认知度、管理和医疗水平的显著欠缺则更应该引起重视。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冯淬灵等[2]2011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1%的社区医生不清楚COPD稳定期的治疗方案,不能给患者提供规范治疗。仅有40%的社区医生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55.8%的社区医生没有参加过COPD专业知识培训。23%的社区医生了解COPD病情严重程度分级。8.6%社区医生掌握目前常用的吸入剂使用方法。”这表明,社区医生的专业素质与管理能力也是制约目前有效开展COPD患者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2改进COPD社区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COPD的社区管理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而提高社会对COPD的认知度,加大社区医生的规范培训力度是当前有效、系统开展COPD社区管理的因应之策。

2.1切实提高社区医生的专业素质

2.1.1开展社区医生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临床医疗水平

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开展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可以依据社区医生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培训的内容、灵活选择培训的方式。比如,可以将临床医疗技术、专业治疗新进展、康复医学和心理医学列入培训的内容;可以选择集中短期培训、业余时间培训、脱产学习、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

2.1.2不断改善社区医疗环境,逐步提高社区医生待遇

“人”和“物”的因素决定着“事”的演进。社区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功能要得到充分发挥,就离不开社区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社区医生待遇的逐步提高。具体到COPD的社区管理,必须完善包括肺功能仪在内的基本医疗设备,提高相关医疗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快乐地投身到这一工作中来。

2.2有效实施COPD的社区分级管理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特重度烧伤

护理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4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18—45岁,烧伤面积50%~85%之间,度数深II度~III度,主要原因为原油、天然气烧伤。

2 创面处理

2.1首次清创前,先剔除创面部及附近的毛发,修剪指趾甲。生理盐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创面,深度烧伤创面应及早切痂削痂植皮。

2.2对头面颈部、会阴部烧伤采用暴露疗法;四肢、躯干采用包扎疗法。将患者放在铺有灭菌床单和纱布垫的床上,使创面直接暴露在温暖、干燥、清洁的空气中;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创面暴露最好应用翻身床,用吹风机将创面烘干,并保持创面敷料清洁干燥,每日按时换药。

2.3抬高患肢,保持关节各部位尤其是手的功能位和髋关节外展位,适当进行局部肌锻炼,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3 临床观察和护理

3.1病人入院后,立即送入烧伤病房,要求室温一般在28℃至30℃,湿度在45%~60%之间,立即建立静脉补液通道,进行创面清创包扎、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等治疗。

3.2呼吸道护理

3.2.1严密观察呼吸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防止窒息。

3.2.2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护理:室内要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按时更换套管周围的纱布;观察伤口周围有无出血及皮下气肿,气道有无阻塞。

4 休克期的护理

4.1病房内要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和适宜的温湿度,定时室内消毒,减少探视,避免院内感染。

4.2由于烧伤后8小时内体液渗出迅速,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应根据患者的尿量、血压、脉搏变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4.3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晶胶水分交替输入,特别注意不能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输入单一种类液体。

4.4伤后48小时内观察每小时尿量、尿液颜色及比重,并准确记录。

4.5观察意识和表情,皮肤色泽及肢体温度。

4.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中心静脉压、血氧分压的变化。

4.7抗休克后应逐渐加强营养,以增加抗病能力。

5 感染期护理

5.1全身症状的观察和护理 转贴于

5.1.1体温 并发败血症时,常出现39℃-42℃的高温,要按时测量体温,观察动态变化。

5.1.2脉搏 感染期脉搏随体温高低而变化,应严密观察。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应测心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5.1.3呼吸 严密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度的变化。

5.1.4胃肠道 禁服牛奶、糖类食物,观察胃肠蠕动及排气情况。

5.1.5神志 当出现精神症状时,应尽量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不宜太强。

5.1.6加强口腔护理,并保持口腔清洁。

5.2严格消毒隔离

5.2.1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制度,接触创面换药或执行护理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

5.2.2病房定时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一次,用500mg/L8.4消毒液湿式拖地,并保持地面湿润。

5.2.3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6 特殊烧伤部位的护理

6.1眼部烧伤 应及时用无菌棉签清除眼部分泌物,局部涂烧伤膏或用烧伤膏纱布覆盖,以保持局部湿润,遵医嘱按时涂眼药膏。

6.2耳部烧伤 及时清除耳部分泌物,耳周部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尽量避免侧卧和使耳廓受压。

6.3口唇烧伤 口唇上涂烧伤湿润膏,保持局部湿润,进食时可用吸管吸入流质饮食,进食后清洁口腔用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

6.4鼻烧伤 及时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及痂皮,鼻黏膜表面涂烧伤湿润膏以保持局部湿润。

6.5会阴部烧伤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管,创面分泌物多时应及时清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放尿。

7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7.1护理人员要加强护患沟通交流,安慰病人,稳定情绪。

7.2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不安和恐惧心理。

7.3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特重度烧伤病人因伤势严重,情绪悲观,病情复杂,死亡率高,因此早期的治疗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通过对2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对创面采用碘伏消毒,暴露包扎疗法,根据烧伤创面的变化来改变涂药的药量及清创次数,同时给予抗休克、预防创面感染及采取有效措施,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准确为临床医生提供信息,协助医生制定抢救治疗方案,为疾病的康复起到了主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8

临床实验人员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损害,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人群。为保护临床实验人员因工作性质容易造成的损伤、避免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为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临床实验人员应树立正确的防护意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现就实验人员容易发生的职业损害原因: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性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1 实验室人员存在的职业损害

1.1 物理性危害

1.1.1颈、腰椎损害 实验室人员尤其是从事临床显微镜检验项目和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普遍存在颈椎和腰椎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实验人员长时间低头工作或长时间站立且多是一个姿势造成,而这些疾病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视力、行走、睡眠及工作。

1.1.2 皮肤粘膜接触 皮肤粘膜接触是职业损害特别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职业暴露是指医疗单位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患者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导致的暴露[1]。职业暴露的暴露源: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或者被所述暴露源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及工作台面,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不带手套配制试剂、消毒液;套吸头入加样枪和拔出吸头;拿装有血液和分泌物的试管;掰断试剂安培;操作后未严格洗手;冲洗酶标板及拍干时不戴防护面罩及眼镜等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粘膜及呼吸道粘膜。因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而不去重视。这些实验室环境中潜在的多种危险因素,导致实验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1.1.3 噪音 各种仪器的频率和声音杂乱无章而产生较大的噪音,而噪音是一种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现在国际上公认噪音有四大影响:长期噪音影响人的睡眠、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引起耳鸣、耳聋、失眠、精神恍惚的神经系统;血压升高,导致心脏病患者的病情急性发作的心血管系统;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种疾病发病机率的免疫系统。

1.1.4 锐器伤 锐器伤是职业暴露的另一主要原因。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是实验室人员最大的职业风险(如结核、乙肝、梅毒和艾滋病等)。所有实验人员均存在感染性疾病传播的潜在危险,实验人员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锐器:如各种吸管、吸头、试管、玻片、试剂安瓿等。实验人员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损伤,使刺伤的发生率增高。如配制试剂过程中,粗心、不戴手套套加样吸头,特别是掰安瓿可致更高的锐器伤[2]。加样过程中不小心被血液或分泌物碰到或测到手上或身体上。可见,实验室人员面临着高危的职业损伤的危险。

1.1.5 电器及电离辐射危害 临床工作中,实验室是用电最多的科室之一,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有潜在的触电或电灼伤的危险。且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的电离辐射,机体的蓄积作用也可不同程度的造成致癌。以上这些对血液系统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1.1.6 紫外线及臭氧危害 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因使用不当可引起紫外线眼炎或皮炎。高浓度臭氧吸入后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

1.2 化学性危害

1.2.1 气溶胶危害 离心机分离血清时,大颗粒气溶胶的散播在空气中,未戴口罩而被动吸入气溶胶。实验试剂、室内环境的消毒,仪器设备的消毒保养,以及医疗垃圾的清理等。如某些含挥发性、腐蚀性及刺激性气味的试剂如氯化氢、流酸、苯类等;常用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84消毒液、臭氧等。 配置试剂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逸出,在空气中形成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粘膜进入机体[3]。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轻则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胸闷、气短、喉头水肿、气管炎、肺水肿、肺炎和皮肤损害等,重的则有患癌症的危险[4]。

1.2.2 放射性危害 放射免疫或荧光免疫试剂含有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对眼部神经或细胞有损害,引发局部炎症,甚至白内障;另一方面,这些物质干扰DNA的复制,使人体患癌症或是生出畸形儿。

1.3 生物性危害

实验室存放着各种病人的标本: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空气中流动着各种细菌、病毒。空气污染程度高且难以控制,而手部、眼睛、鼻腔、皮肤等这些暴露部位不易保护,不可避免增加了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近年来梅毒、艾滋病的蔓延、丙型肝炎、肺结核的患病率的明显提高。经常接触些此类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临床实验人员被感染的危险性加大,且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是实验室人员常见的职业做危害。

1.4 心理性危害

实验人员长期在同一环境重复同一种工作,大脑紧张,情绪压抑,得不到宣泄,极易导致心理异常,精神抑郁、神经衰弱等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主要压力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和外界接触少、工作量大且烦杂、社会地位有限、报酬低。均影响着实验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心身健康。

2 职业损害的防护对策

2.1 制定防护制度 职业损害特别是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建立实验人员健康档案,使实验人员被职业暴露损害时有据可依。定期为医务人员健康体检及预防接种。对有毒的化学药品及试剂,应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专人管理,防止意外损伤。进行紫外线消毒时,严禁人员进出,结束后通风换气。

2.2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对待职业暴露,实验人员应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采取正确防护措施。在进行检验操作时,一定要穿工作服、戴口罩,有的还应戴防护眼镜,防止吸入气溶胶,进行技术操作后,必须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锐器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在流水下冲洗5 min、2%碘酒、75%乙醇消毒,登记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必要时注射长效青霉素,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个月。也可请有关专家评估,加强职业伤害后的心理咨询,有效降低实验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危害。

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加强室内环境整洁,划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定时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的密度,保持空气新鲜。在实验操作时严格采取戴手套、口罩、防护镜、脚套、防护罩等各种屏障防护措施。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人为地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使用安瓿折断器,避免液体、气体对眼睛、皮肤粘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液体,要加盖密封保存,加强废弃物管理。

2.4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实验室人员进行的实验操作,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检验人员接触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5],可见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性,取缔公用毛巾。对医疗废弃物不能乱丢乱放,加盖污物桶,并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对有毒废液的处理,如血红蛋白测定的溶血素试剂在反应后生成产物有氰化钾,要按每升废液加次氯酸钠溶液或“84”消毒液40 ml,充分振摇混匀,敞开废液瓶,置室温3h,方可除去氰化钾,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

2.5 心理危害的防护 实验室人员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悉并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懂得如何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持科学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心理调控能力,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如发现意外损伤,一定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源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便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总之,实验人员工作中应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加强院内感染学知识的学习,加强户外运动,特别注意颈、肩、腰部及腕关节的运动。具备较强的判断、应急、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积极投身于临床检验工作中,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敬云.人免疫缺陷病毒的职业感染与预防[J].预防医学杂志,1999,17(3):232―234.

[2] 肖小玲,刘洁珍,张娥.健康促进对减少护士针刺伤的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6):426-428.

[3] 韩海英,刘国英.医院卫生员、护理人员刺伤状况的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9):707-709.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 妊娠 甲型H1N1 分娩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25

病历资料

患者24岁,因停经34周、咳嗽、发烧、腹痛5小时,于2009年12月12日入住感染预防科,入院时体温38.7℃;脉搏10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90/60mHg。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病容,实验室检查中性细胞比率85%,产科B超提示单活胎头位、胎儿大小相当于35周,羊水指数63mm,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产科检查;宫高25cm,腹围90cm,胎方位L0A,宫缩20秒/10~15分。初步诊断:孕1产0孕34周L0A,先兆早产,发烧待查,上呼吸道感染、甲流可疑,羊水过少,血小板减少症。入院后予抗感染、抗病毒、抑制宫缩及促肺成熟治疗,入院次日体温降至正常。于2009年12月14日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于12月17日21:00自然破膜,出现规律宫缩,于17日22:00由感染预防科送入隔离待产室准备分娩。入室时患者精神较好,偶有咳嗽。查体温36.6℃,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70mHg,宫缩30秒/5-6分,宫口未开,先露达+0.5,胎心130次/分,阴道有少量羊水流出,色清亮。于12月18日5:20头位助娩男婴,体重2200g,新生儿阿氏评分1分钟9秒、5分钟10分,产程进展顺利,无母婴并发症发生,产后在隔离产房留观2小时后送入感染科继续治疗。于12月25日痊愈出院。

护 理

成立特殊医护小组:在接到患者入院分娩时,我科立即启动甲流医疗救治应急预案,按预案要求,立即安排了由5人组成的医护特别小组,其中包括1名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1名专业技术能力很强的呼吸内科医生和1名新生儿科医生指导监护,2名技术操作熟练的助产士负责整个分娩前后的治疗护理工作。

隔离待产室,分娩室环境及管理: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在50%~60%,室内空气每班通风1次,每次12~15分钟[3]。应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拭室内设备和地面,每天4次。患者使用物品尽可能为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按特种垃圾处理,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室按规定要求使用专用防护用品,并指导产妇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在指定范围内活动,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室内一切物品均按先消毒,后清洗顺序处理。工作人员出隔离室时脱去防护用品,并消毒双手。成立临时监督小组,护士长兼组长,负责监督个人防护,并进行随时登记,严把消毒隔离关,使每个接触的工作人员无1例感染。

对产妇的防护措施:该产妇临产后入单独隔离待产室待产,予产妇更换衣服、裤子、拖鞋、戴防护口罩,防止新生儿感染甲型H1N1。并为其进行甲流防控知识宣教。分娩过程中加强监护,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与孕妇接触的医护人员均戴防护口罩和手套,穿隔离衣。在产后立即隔离产妇和新生儿。我们在观察产程进展的同时,还注意加强甲型H1N1病情变化,对此在整个产程进展中又增加了产妇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方面的观察,并做有详细记录,为制定最佳分娩方案提供安全依据。

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产妇恐惧、紧张情绪和多种顾虑,使其获得安全感,从而保证顺利分娩。

产程观察及护理:产妇进入第一产程予以左侧卧位,以缓解右旋子宫影响胎儿血供。即行生命体征监测、备皮。鼓励产妇进易消化、高营养食物和水,宫口开大3cm后禁食,改用10%葡萄糖500ml+维生素C 2.0g静脉输液补充能量。充分休息,保持体力。间断低流量吸氧。做腹部检查了解胎儿大小及方位,先露入盆情况,观察宫缩强度,间歇和持续时间,行胎心监护,检查了解宫口进展情况,每1~2小时1次,并记录。向产妇适时解释宣教产程进展情况,以取得产妇配合。督促产妇及时排尿,以免因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先露下降及排尿困难。产程中指导产妇在阵痛时作深呼吸,防止过早屏气消耗体力,影响产程进展。产程中还特别注意观察羊水性状以了解孕妇并发症及胎儿缺氧情况。做相应的心理疏导,向她解释讲清防护隔离是为了切断传染源,解除产妇恐慌心理障碍。产妇宫口开全护送至隔离分娩室。入室后,协助产妇平卧产床。继续专人守护,心电监测,吸氧,保留静脉通道,外阴消毒铺巾。进入第二产程后由于阵痛加强和使用屏气动作,产妇出现过热、出汗和口渴等情况我们及时给予擦汗避免受凉,并喂少量温开水。同时再次向产妇耐心讲解分娩所出现的症状是自然现象,鼓励产妇增加自信性,迎接宝宝的到来。胎儿娩出后,立即吸净口、鼻、喉部黏液和羊水使呼吸道通畅;结扎脐带;进行阿氏评分;称体重,并立即转移距产妇2m外的辐射台上,立即隔离产妇和新生儿,待体温稳定后洗澡,该新生儿属高暴露人群,按高危儿处理,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征象,暂时隔离。产妇常规肌注缩宫素10U,按压宫底协助胎盘娩出,检查胎盘完整,重新冲洗消毒外阴检查伤口并予缝合修补。接生完毕,先消毒器械、被服和辅料,尔后清洁灭菌。留产妇产后平卧观察2小时,予以保暖,继续专人守护、吸氧,心电监测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产后子宫收缩和恶露排出情况,擦净外阴及臀下血污,用消毒会阴垫,更换干燥垫单,给产妇流质饮食,再测生命体征为体温36.6℃,脉搏88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10/70mmHg,血氧气饱和度100%。观察产妇无不适后给洗脸、擦背、更换消毒衣。送隔离病房前,按压宫底,观察子宫收缩。协助产妇产后及时排尿,清洁外阴,换清洁干燥会阴垫,并与隔离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记录,整个产程护理过程做到了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到位,隔离环境、物品消毒处理正确及时,无院内感染发生。

讨 论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的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类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而孕妇是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由于妊娠期上呼吸道黏膜增厚,充血水肿,局部抵抗力减低,比其他人群更易发生感染,死亡率高达13.7%。

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和产妇的积极配合下,特殊医护小组成功完成了本例妊娠合并甲型H1N1患者的分娩过程。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严把消毒隔离和诊疗规范关,产妇及胎儿未发生不良并发症,且无院内感染发生,H1N1流感属新发疾病,目前尚无成熟的护理经验可以借鉴,此例患者安全顺利分娩的过程,为我们积累了应付突发事件的经验,也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2009.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篇10

[关键词] 狂犬病;流行病学;首发症状;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 R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157-03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of rabies in Heyuan area during 2010 to 2011

LAI Guiping ZHAN Xiaotao WU Xinlue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eyuan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Heyuan 5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y and analysis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of rabi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data of 22 cases rabiators from 2010 to 2011 in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Results Farmers and children were high risk people of rabies; 77.2% of rabiators had exposure but no one post-exposure case managed wound, vaccinated and applied immune serum by standards; the shortest latency was 12 days, and the longest 30 years; the initial symptom was varied, but restlessness and insomnia were common (90.9%); the follow-up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 were fearing of wind and water,panic (81.8%), sweat and hypersalivation (86.3%), throat spasm and dyspnea (81.8%) ; 90.9% of rabiators had to be given calmative; survival period after onset was 36h to 9 days and the mortality was 100%. Conclusion So far, there i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of rabies yet. Prophylax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stress standard management for post-exposure is necessary. We should take an adequate realization of this disease in order to avoid misdiagnosis.

[Key words] Rabies; Epidemiology; Initial symptom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共患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病死率几乎达100%[1],是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我国狂犬病随发病率连年增长,而且还出现一些新的流行特征[2],基层医院不时面临着暴露后处理和狂犬病患者的接诊。我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间共收治狂犬病22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感染科2010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22例狂犬病患者,男17例,女5例;年龄4~83岁,平均46.47岁;11例为农民,2例为无业人员,3例为流动人口,6例未成年人(5例为中小学生,1例儿童,最小4岁,最大17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资料

本组22例狂犬病患者中,77.2%(17例)有明确暴露史,其中3例为猫咬/抓伤,14例为犬咬/抓伤,但无1例按规范处理伤口和应用疫苗及免疫血清,其中82.4%(14/17)的伤口未作任何处理、未注射疫苗,17.6%(3例)不规范清洗伤口、注射或未注射狂犬病疫苗;22.7%(5例)经反复追询均无明确的狗猫致伤史(其中2例家养犬或猫);潜伏期最短12d,最长30年余(3/22例),83.3%少儿病例潜伏期12d~1个月。

2.2 首发症状及后续临床表现

22例患者早期首发症状既有相似表现,又各有不同。其中,烦躁不安、失眠20例,咽喉不适、吞咽不畅、呼吸困难感6例,咬伤部位及同侧躯干肢体或其他部位异常感觉或肌力下降4例,发热、头痛、全身不适4例,发热、头晕、乏力3例,多汗、胸闷1例,心悸1例,发热、畏寒1例,精神失常2例,发热后视物不清1例,四肢抽搐1例,反应迟滞、表情淡漠之后昏睡1例,兴奋、狂躁、胡言乱语3例,异常、尿失禁伴失眠1例。

随病程进展,相继出现其他各种典型或不典型的表现,其中,恐风、怕水、怕光18例,精神紧张、惊恐不安、躁动19例,多汗、多涎(表现为频繁吐口水或吐痰、吐白沫)19例,咽肌痉挛、呼吸困难18例,呕吐或干呕4例,狂躁、激惹、攻击行为3例,发音不清2例,谵妄、躁动2例,呕吐咖啡色样液2例,咳嗽、咳痰2例,大量痰鸣、双肺湿音3例,频繁1例,昏迷1例,精神失常1例,肢端发绀1例。

2.3 诊断情况

本组患者入院时首诊为狂犬病14例,误诊8例,其中误诊为呼吸困难查因1例,脑炎待查1例,抽搐查因1例,昏迷查因1例,精神分裂症1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后经精神病专科会诊再次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直到出现多涎、衰竭表现时才考虑狂犬病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异常伴尿失禁查因1例。分别收住儿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呼吸科、泌尿科。首诊误诊的8例患者经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向不同家属反复追询,确定有被犬咬或猫抓咬伤史,或有猫犬密切接触史,或及随病情进展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如恐风、怕水,精神紧张、惊恐不安、躁动,多汗、多涎(频繁吐口水或吐痰)而临床确诊。

2.4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者临床确诊后均给予接触隔离、对症支持和防治各种并发症处理。病程进展中,20例患者(90.9%)被予镇静剂,其中使用镇静剂后恐风、怕水症状消失6例,迅速进入抑制状态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3例,须反复加大镇静剂用量或缩短给药时间17例。所有治疗无效,22例患者均在临床诊断后数小时~3d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病死率100%。发病后生存时间为36h~9d,多数为3d左右(19/22)。

3 讨论

自然界中,犬科动物对狂犬病最敏感,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毒的贮存宿主。在发展中国家,人狂犬病主要与犬类有关,其次是猫科动物[3]。此外,尚有报道狂犬病患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1]。狂犬病通常通过被受染的动物咬伤而感染,但也可能通过被受染的动物抓伤、带病毒的分泌物污染空气,甚至通过角膜移植或偶然与蝙蝠接触而感染[1]。本组病例中3例为犬、猫抓伤,14例为犬、猫咬伤,5例反复追询均无明确的狗猫致伤史,但其中2例家中养有狗或猫,有犬、猫密切接触可能,3例无明确狗猫致伤史不排除在无意接触受带病毒的分泌物污染空气所致。提示狂犬病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临床疑为本病时,对那些无明确猫犬咬或抓伤史者,也不能轻易排除本病,应多次反复向多个相关人员详细询问猫犬或病人接触史,同时密切观察病程进展表现。此外,对已发病的狂犬病患者除接触隔离外,尚有必要进行呼吸道隔离。

本病潜伏期可短到几日,也可长达十余年,一般在1~2个月间,据文献报道最长者达到33年。儿童由于易感性强,自我保护能力差,被咬伤机会多,潜伏期较短。本组病例中有3例在30年以上,5~6例少儿病例潜伏期在12d到1个月间,与既往报道相符[4]。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的发病率为15%~30%,发病与否除与疫苗注射情况(是否及时、全程和足量)和疫苗质量有关,还与是否规范处理伤口并彻底清创、伤口与神经中枢的距离、伤口的深浅和多少有关[3]。本组病例中有明确犬猫伤史者占77%,竟无1例按规范处理伤口和注射疫苗及免疫血清,强烈显示群众狂犬病防治知识匮乏、相关防疫和医疗机构部门未能尽守其责。此外,本组病例中以农村人口所占比例最大(50%),与既往报道[5]类似,其次是少年儿童(27%),表明这两类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必须加强保护的重点人群。

狂犬病前驱期多呈非特异经过。据报道,狂犬病早期症状不典型,首发症状多种多样,有的以外耳道内疼痛为首发症状误诊为耳炎者,有的表现为腹痛而诊为腹痛待查,有的因扁桃体肿大初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有的还表现为气胸、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肌炎等,这些病例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出现兴奋、恐水、怕风、怕光、咽喉痉挛、流涎、大汗、抽搐等典型的狂犬病症状。但却也有病例始终未表现出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而表现为发热、头晕、乏力、肢体瘫痪[6]。本组病例中首发症状也呈多种多样,但在详细追询病史中发现,普遍存在烦躁不安、失眠的表现(90.9%,20/22)。随病程进展,除恐风怕水、惊恐不安之外,最常见而又颇具特征的表现应为多汗、多涎(表现为频繁吐唾液或吐痰)(86.3%,19/22),其次为咽肌痉挛、呼吸困难(81.8%,18/22)。而且,当患者出现多涎表现后,常在短时间内进入麻痹期而迅速因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防治各种并发症。本组狂犬病患者普遍存在烦躁不安、惊恐躁动表现,90.9%须使用镇静剂。本组病例大部分用复冬(异丙嗪:氯丙嗪=1:1),用量在50 mg以上,常为75~100 mg,给药间隔3~10h不等,部分病例尚须同时予安定20~40 mg+5%GS(100~250)mL/次,持续静滴。对此,作者有如下体会:(1)狂犬病患者对镇静剂的反应性可能较差,为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避免患者失控对陪护亲属、医护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意外暴露,宜在患者出现烦躁、躁动明显且尚存配合意识和能力时就予镇静剂,使用剂量可酌情加大,给药间隔也作相应调整;(2)部分病例应用镇静剂后,恐风怕水症状可能消失,此时诊断应注意鉴别;(3)部分病例使用镇静剂后可能很快进入抑制期,随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纠纷,在予镇静剂前,应常规向家属做好相关告知。

综上所述,狂犬病目前无有效治疗,须加强对犬、猫类的管理,普及狂犬病预防知识,提高暴露后正确处理率,降低发病率。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少儿潜伏期较短,部分患者可无明确暴露史。首发症状多样,病程进展中有一定特征表现,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本病,避免误诊,及时做好有效防护[7]。对患者的病情及所有治疗措施和转归应及时妥当向家属做好充分告知,避免无谓的纠纷。本文所观察的病例数量有限,未能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相关明确结论有待更多案例调查分析积累。

[参考文献]

[1] 李贤相. 狂犬病研究进展[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3):195-198.

[2] 游绍莉,皇甫玉珊. 狂犬病防治现状[J]. 传染病信息,2005,18(1):7-8,10.

[3] 李梦东,王宇明. 实用传染病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78-586.

[4] 张淑贤. 沈阳市2005~2007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37.

[5] 李烨,刘泽明,刘静. 狂犬病31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9,7(2):75-77.

[6] 陈素梅,林琪. 10例不同首发症状的狂犬病病例分析[J]. 当代医学,2011,17(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