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十篇

时间:2023-12-25 17:43:15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纸质档案,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运行中档案内容的一部分。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档案运行管理中已经是客观存在,但电子档案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还比较混乱。现结合我校电子档案管理实际,阐述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的区别,探讨了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提供思考。

1.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信息处理新技术、新设备大量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使得高职院校现阶段的档案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以及新的办公方式的利用,以电子文件和电子数据为重要形态的档案生成过程将在信息网络中进行,因此,电子档案的出现和存在,也就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高职院校,当然要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有必要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发挥电子档案的凭证参考作用及提高其综合利用。

1.2重要性

电子档案的出现,将引起档案工作内容的变革。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为热点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或正在逐步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鉴定、整理、利用都受到深刻影响。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审视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将历史地落在我们档案管理者肩上。电子档案,作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是否能够得到合理安排,是否能够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将考验着新时期的每一位档案管理工作者。档案工作者将从全社会角度,认识和鉴别电子档案的价值。实现电子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体化,是电子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认识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开展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2.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中的区别

2.1载体寿命不同

电子档案的载体材料主要是磁盘、磁带和光盘。纸质档案的载体是各种纸张。硕士论文,措施。磁盘和磁带的粘和剂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直接影响电子信息再现。同时磁盘、磁带由于其聚酯底基易产生静电作用,导致磁盘磁带卷曲、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恢复、吸引尘埃从而影响电子档案的保存。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其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等材料,由于光盘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液发生反应,因此,电子档案的载体寿命一般仅为5—15年。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档案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保护过程中,只要排除纤维素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所需的条件,纸质档案的寿命就可达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2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2.2.1 温、湿度条件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温、湿度条件对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保存均有影响,但由于二者载体材料的不同,因此影响方式迥异。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还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同时高湿环境,纸质材料易发生霉变和形成纸砖。硕士论文,措施。电子档案磁性载体材料在温度不适宜的条件下,其聚酯底基易变形,影响信息再现,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易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实验和经验证明,保存纸质档案的标准温度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而保存电子档案的理想温度为16℃—20℃,相对湿度为35%—45%。

2.2.2 灰尘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灰尘中含有霉菌的孢子,霉菌是纸质档案霉变的主要生物因素。霉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酶以及有机酸是引起纸张和电子档案载体材料生物损坏的主要原因。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引起纸张霉变等。灰尘对电子档案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物理损坏是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表面,造成记录信息的损毁;化学损坏是指灰尘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造成记录信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中霉菌孢子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酶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总之:灰尘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载体材料都有损坏作用,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损坏的修复上。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档载体造成危害,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就可能会局部丢失,很难甚至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档案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防止灰尘对电子档案载体的危害在电子档案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3 外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档案的载体—磁性物质,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硕士论文,措施。外来磁场作用于电子档案的磁性载体,易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失真,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同时强烈的机械震动,影响电子档案磁性载体材料中磁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易引起光盘的机械破坏。硕士论文,措施。因而电子档案在保存管理中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2.2.4 光和有害气体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影响的区别

光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降低。对电子档案载体材料而言,光线能使电子档案载体材料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硕士论文,措施。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电子档案磁性载体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有害气体主要是指具有酸性和氧化性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这些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电子档案磁性载体和光盘,使电子档案信息失真或丢失。

2.3 技术寿命的区别

纸质档案一旦形成,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电子档案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还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技术过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生产厂商的原因,使得生产或销售的电子档案设备由于厂家的破产或产品升级换代而难找到配套产品。大多数电子档案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因此,技术革新对电子档案寿命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电子档案的寿命还与技术革新有关。在电子档案保存中,要针对技术过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2.4信息保护的差异

纸质档案因为其载体和记录的信息是结为一体的,保住了纸质档案形体,其记录的信息就得以保存。电子档案因其信息与载体是可分离的,电子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其文件信息随时面临着被修改、盗窃,甚至被销毁的危险。同时,电子档案信息保护方面还面临感染电脑病毒的危险。因此,如何保护电子档案信息不受损害是电子档案保护的重要课题。

3.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

3.1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培养一批既懂档案业务又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已是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档案管理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加紧学习计算机技术,学习电子档案形成和管理知识,在加强全员计算机知识培训的同时,通过招考、继续深造等多渠道选拔、培养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而且熟悉档案业务,热爱档案事业,能够正确履行现代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使命,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维护好文件、档案的原始性,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并在在电子档案的生成、传输、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中切实保障电子档案的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3.2把握好电子档案的特性

电子档案,首先,它是文件、档案,具有文件、档案的一般特征和性能。管理文件、档案的一些带规律性的工作、原则、完整系统性要求等一般都是适用的。硕士论文,措施。绝不能把原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简单取消。其次,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不同,它依赖于机器,按数字编码,在机器上形成、传输、利用,在机器上可以随意增删改动等等。电子档案的特性,使文件的生成、积累、整理、保管、归档以及今后向档案馆移交等工作与纸制档案大不相同,因此在管理中必须按照电子档案的特性,结合档案工作基本要求来考虑和寻求电子档案的管理办法。

3.3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维护电子档案的真实和安全

电子文件很容易被删改,且改后不留任何痕迹,在使用计算机形成文件材料的过程中,拟稿者无法留下自己的笔迹,单位负责人也无法在形成的文件材料磁盘上签发,即使有人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电脑或盘中存的内容进行了删改,也难以发现和确定。因此日后难以确定该份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加之电脑病毒的存在和网络技术,使得电子档案在形成、处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信息都有被更改、丢失的可能,即使拥有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其得以实施。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保证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3.4实行纸质文档与电子档案长期并存,双轨运行

在具体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为了方便电子档案的利用、永久保存和维护其原始性,可以实行纸质文档与电子档案长期并存,双轨运行。结合我校实际,一些需要长期、永久保存和维护其原始性的电子档案,需要及时转换成纸质文件,并脱机保存。电子档案与纸质文件的互相转化,长期并存,双轨运行,在我校电子档案管理中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电子信息规范管理的客观要求,分析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保存管理的区别,探讨加强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有利于电子档案的检索、利用和共享,有利于电子档案管理的统筹安排规划,有利于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范文霞,加强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的安全管理的思考,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9,77—78

[2]宋筠,高职院校电子化档案应用初探,考试周刊,2008.47

[3]丁海斌,论电子文档革命的本质含义[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马学华,高职院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探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01,83—85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2

伴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转型,报业的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四大战略走向聚集着国家新闻改革的体制资源、政治资源、财政资源以及社会的人才资源。通过这四大战略的深度推进,中国报业将凤凰涅槃、脱胎换骨,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再生,成为引领中国社会持续转型与良性发展的观念引擎和探照灯。具体路径何在?笔者认为传媒业在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潮流中,报业还应向信息传播专业化、特色发展品牌化、受众市场细分化、内容载体电子介质化方向转型。

向信息传播专业化方向转型

大众报业400多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新闻报道规律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至今及以后长期内,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改造世界的重要财富,而且也是指导后续新生媒体从事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方法。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原则,是在报纸新闻生产中所形成的,至今已横贯广播、电视、期刊、网络等所有媒介形态,并被忠实地秉持。这不仅已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而且也是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这一社会共识,即使报刊不复存在,仍将被其它媒体所继承而存续。这一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是新闻人区别于社会其他人群诸如“公民记者”、网络论坛、博客博主的显著标志。

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相互竞争时期,报纸所形成的优势——选择力、权威性、易携带、可保存、阅读感,尤其是报纸擅长信息选择式的编辑把关和长于思辨的深度报道以及剖析事件本质的言说力量,是其它媒体无法匹敌的。时下报业不仅仅是报纸产业,而且应该是内容产业,我们是做内容的,营销的是内容,所以时下报社不光是报纸社,而且是报道社。报社在内容提供、信息服务、多种经营等商业盈利中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主打产品形成专业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报纸媒体在报道事实信息时,应强化意见信息的传播并引导社会舆论形成主流价值观,以区别、避开网络传播快速便捷的冲击。目前,一些都市报的新锐诸如《南方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华商报》、《华商晨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加强评论篇幅和版面,形成报纸言论市场的新景观。这些都可视为报业转型的新征兆、新方向。

向特色发展品牌化方向转型

当下中国报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然成为合而为一的现实问题。依据市场逻辑,要发展,必然要做大做强,否则难以生存。然而在中国复杂的国情和媒介环境中,尤其是在意识形态舆论宣传、社会市场环境和媒介生态的多语境里探讨媒介融合中报业生存特色发展的品牌化问题,则有难以诉说的“深描”困惑和语义表达。

中国目前媒介建制中的“四级建制、混合覆盖”和“中央纵向、地方横向”的双向管理,使媒介意识形态的喉舌宣传功能丝毫不能消弱,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所具有的媒介分布的区域性、社会依赖性,及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当发达地区地市报,如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佛山日报报业集团,在报网互动中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时,2010年10月10日,榆林日报社才实行新闻宣传和经营分离,才成立广告、发行、印务三个有限公司。地处内陆文化较发达的陕西榆林尚且如此,西藏、新疆偏远省区更可想而知。据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次仁央金介绍,西藏现有报纸23种,期刊35种,“大多数报刊由治区财政支出”。这种沿海与内地媒介无论发展的差异有多大,都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且内在的宣传功能丝毫不能消弱,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进而向品牌化发展,显然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形成矛盾。因此,在媒介环境不同条件下,媒介融合要淡化、消亡这种具有内在宣传功能的报纸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同时锻造媒介的宣传品牌和市场品 牌。

而那些真正在市场主体中搏击风浪、走向深海的报纸,其未来发展在媒介融合中则要走出一条市场品牌化发展之路,这是大多数媒介的真正选择和立身之道。因为,无法仿袭和复制的内容生产是报纸形成品牌化传播的基石。《人民日报》的思想性、引导性和公信力,不仅体现在意见信息言说的力量中,而且也成为其它媒体前行的马头瞻。《烟台日报》、《无锡日报》、《东莞日报》、《佛山日报》等报业集团则由新闻内容生产向信息服务等多媒体、多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了“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的记者以多媒体方式采集新闻,通过网站、手机报、传统报纸、数字报刊,以及多媒体视频实现多级”的格局,从而在地市级报业中以品牌优势占据市场空间,实现了竞争生存之目的。

四线城市报纸发展尚且如此,一、二线城市的都市报,诸如《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华商报》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中,以自己的品牌优势发展寻找自己的固定受众群体和利益空间就势所必然。其中品牌发展中的内容生产的独特性和产品传播的不可替代性将是都市报搏击报业市场最为重要的生存与发展元素。而中国的行业报诸如《中国航空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是否能形成品牌发展中内容生产的独特性和产品传播的不可替代性,不在于行业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而在于受众阅读的必需性和依赖性。如果失去受众,迟早会无法生存。这样,在当下中国,中央、省级、地级党报种群,都市报种群和行业报种群中,品牌发展所要求的赢家统吃、独大为王的营销逻辑自然会使一些报社举步维艰,难以发展。

向受众市场细分化方向转型

诚如上述,报纸受新媒体技术和受众市场分化的冲击,很可能被新的电子介质阅读手法取代,从而被驱逐出大众传播领域,进而成为专业传播的媒体,从而使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报纸成为人类传播史上印刷出版的媒介记忆。但是,当下的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体,依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其市场竞争中,一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并未释放殆尽,二是在查遗补缺中尚有空余市场需要占领,三是自身运行可适当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前和相当长的时期内,报纸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将注意力从规模受众转向目标受众,广告从社会全方位占有转向区域有效传播,同时以品牌和公信力征服、吸引、稳固有效读者群和广告商,固守自己的原创阵地,如老年读者、少年读者以及求知读者、实用信息类读者、房地产广告商、汽车广告商、教育、理财广告商等,这些读者依然是报纸生存的新鲜血脉。

另外,在中国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报业并未获得完全充分的发展。从报业品种和区域分布看,农村受众市场并未得到广泛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从媒体频频报道涉农信息极受农民欢迎可知农村对媒体的向往和依赖,而都市报所关注的民生新闻对“三农”来说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显然和国家制定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思路不适应。此外,中国报纸在竞争中并未获得完全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报纸品牌单一、数量不多、公信力不够,从而影响高端的目标受众,难以成为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众所周知,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言论的集散地,甚至形成强大舆论的冲击波。但是,网络媒体发达能否就说明它代表公共领域?这已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此,网络媒体代表不了当今社会公共领域里社会舆论的理性表达,还需要报纸作为媒体领袖,公正地、公开地、互动地表达公共事务,故此,报纸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向高端受众发展,不仅生命力旺盛,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舆论领袖的平台。

向内容载体电子介质化转型

报纸随着数字传媒时代的到来到底以何种物理介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已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从媒介演化规律来看,“纸”质载体因消耗森林木材、不低碳,终究要被淘汰。这从古代锦帛替代兽骨,泥活字代替竹简到现今光与电代替铅与火,传播的日趋便捷完全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光与电的时代报纸要被淘汰,被何物取代,即报纸发展向何种介质转型却遇到认识上的误区。近来,一些人似乎都把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混为一谈,高调唱出纸质报纸生存已呈危势,倡导报纸要向电子报转型。在媒介环境复杂多变、媒介竞争激烈残酷的现实中,理论上认识不清会给新闻传播实业带来困惑。当前,媒介市场上已有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问世并行销全球,但是,电子报并未诞生。原因是一些人混淆了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的概念。从传播的物理形态上看这四种媒介质的物理属性是一样的,但是其负载的内容都是图书内容,不具备“报”的真实、准确、及时、客观的信息特征。目前市场上行销的形形色色的电子书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都承载着厂家、商家设置的固定信息。而所谓的电子纸(e-paper)也叫“数码纸”是一种轻便超薄的电子显示器,显示图像和文字的关键是“涂”上一层带电的化学物质。

这种电子书、电子纸、电子版、电子报概念不分的乱象,必然导致市场上的混乱和盲目,许多人以为电子书、电子纸作为电子阅读器可以读报,其实大谬不然。到目前为止,电子阅读器包括手机报在内都无法承载传统报纸即时即新的大篇幅、大容量、大浏览的内容。

那么,何为电子报?传统纸质的报纸如何向电子介质转型?

我认为电子报要取代纸质报必须在信息生成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信息消费功能上要优质于纸质报并形成三位一体的电子介质体,即在具备物理属性的基础上,必须具有随形赋义的报道属性,也就是说电子报的幅面在物理属性上应具备当前报纸对开或四开大小的尺度,太小不利于编辑随形赋义的任意编排和读者阅读的方便快捷,尤其是瞬间浏览的一览无余和仔细阅读呈现的隐性信息功能都要具备。因为传统报纸版面语言作为一种流动变化的视觉语言对稿件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放在头版头条和放在内页右下角,大标题、加粗加图的强势版位和小标题、不加粗不加图弱势版位不仅传播效果迥然不同,而且,稿件内容所涵盖的意义也不一样。因此,报纸编辑稿件处理的随形赋义和版面语言所折射的隐性信息,是其他传播媒体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信息加工手段。当然,这只是其内在功能,还应该具备其公共信息传播的外在功能,诸如方便快捷、经久耐用、美观大方、便于携带等。若是价格不菲、阅读存在技术障碍、老少皆不宜肯定会被抛弃。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 电子文件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60-01

孙雪松(1979-),吉林德惠人,任职于吉林德惠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一、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类别与归档

档案是各单位在历史与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物等各种形式的记录,对于历史追溯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档案管理也是各单位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纸质档案一直是档案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在当今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不能完全被电子档案取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纸质档案的原始性,是对历史最客观真实的反映。

电子档案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将活动中的信息用电子碟片、光盘、磁盘等载体存储,包括电子书、报表、图片、音视频等。它占地小,存储量却很大,携带方便,传播迅速,许多特点使得电子档案迅速兴起。作为档案保管的电子文件,其管理是和纸质文件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要一改传统的文件归档方式,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和检索目录,同时控制好文件修改记录,做好版本控制,保证档案的可追溯性。

二、档案双轨制管理

(一)双轨制管理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

电子档案在信息传输、处理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高效便捷,以及各种媒体集成所带来的直观全面的特点,都是纸质档案所不能比的。因此,档案管理中引入电子档案管理技术是顺应形势,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资源合理整合,实现高效工作的必然要求。然而,纸质文件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作为档案信息主要存储介质,至今仍然行使着历史使命,并得到档案工作者的广泛认同。电子档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取代纸质档案,二者以其各自的特点和功用在不同的领域内各有侧重。并且,二者将在这段时间内相互学习、互相借鉴、互补长短,在相互的影响和作用中被改造与被同化,进而调整定位,逐渐融合为一套综合管理方法和管理系统。因此,档案管理未来必将是纸质文件与电子档案共同管理的双轨制管理。

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代表了档案管理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过程,认识和掌握它们的各自特点和存储的规律,对调整和制订相应的管理策略、改进档案管理模式、促进档案管理发展多元化具有指导作用。

(二)双轨制管理是差别管理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在分类和归档上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和模式,因此,档案双轨制管理必将在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别管理。

首先,二者信息载体寿命上存在差异。纸质档案的寿命主要取决于纸张纤维素的寿命,虽然纸张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高湿、酸、碱、氧化剂等作用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注意排除这两大化学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保存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电子档案的载体主要是磁盘和光盘,磁盘的支持体聚酯底基易产生静电,从而吸引尘埃导致磁盘或磁带卷曲、磁粉易脱离、变形不易恢复,直接影响信息再现。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信息存取的,常用的记录介质,如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作用下易产生物化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张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因此,电子文件的保存要在电子文件载体接近保质期限的时候及时进行文件复制。

其次,二者在技术寿命上也存在差异。纸质档案一旦形成,所使用的纸张就与上面的文字结合在一起,轻易不会分离,也随时可以阅读,只要纸质的载体不破损或消失。而电子档案的技术寿命除了取决于保存环境的技术外,还取决于配套设备的技术革新。电子档案的读取需要配套设备,而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过时的存储信息很可能找不到与之配套的读取设备,就如当初的8英寸和5英寸软盘。

再次,二者对信息的保护不同。对纸质档案的保护主要是对纸张的保护,而电子档案因为其可以随时复制与修改,形成了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因此,对电子档案的保护主要是对信息的保护,保护信息防止被随意修改和盗用,甚至毁灭,同时还要防范电子文档特有的威胁——计算机病毒大的侵害。电子信息的保护通常采用数据加密的方式,而加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变化。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4

【关键词】文书档案;信息化;利用率;安全保护

1文书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特点

1.1纸质档案具有稳定性

纸质档案顾名思义就是用纸记录的档案,比如:日记、户口本、信件、图纸、合同、证书等都属于纸质档案。纸质档案有两个特点,分别是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纸质档案的稳定性来源于纸张、颜料、染料的稳定性,而纸质档案的安全性则来源于纸质档案上的字迹,众所周知,每一个人的字迹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纸质档案的造假几率很小,所以其安全性很高。但是,纸质档案却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缺点——不易保存,纸质档案的保存会受到保存地点、保存环境的影响,大量的纸质档案不仅需要足够的保存空间,还需要高额的维护费用,而且纸质档案在查阅、搬移等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损伤,除此之外,纸质档案还会害怕潮湿、火灾、水灾等不可控制的灾害。这就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不利于数据以及实际情况的记录。

1.2电子档案的存储具有多样性

电子档案顾名思义就是用电子为载体记录的档案,电子档案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电子档案虽然存储的数据内容非常大,但是它的载体却很小,像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虽然体积小,但是容量却特别大。电子档案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它不但可以记录文字,还可以记录图片、视频、音频、影像等内容,让文书档案变得更具体、更准确。除此之外,电子档案还可以进行异地共享,档案的使用不会受到地区、时间的影像,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随时查阅,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此外,电子档案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备份,这也大大降低了档案丢失、损毁的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的数量越来阅读,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太过于繁琐。纸质档案在进行查询时,需要多道程序的审查,才能找到想要查询的档案。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进行管理。将档案数据输入进网络,档案在网上进行管理,极大地促进了档案的公开性以及查询档案的便捷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2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率

2.1文书档案信息化机制的建立

电子档案管理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首先档案源数据的收集必须精确,档案数据的复制、备份、保存等必须保证和源数据相一致。除此之外,还应该尽量把图像类的数据资料转换成文字数据资料,这样可以方便后期的查阅和使用。电子档案的格式也必须根据国家规定来统一设计,并创建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机制。此外,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划分也应该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执行,这样可以保证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准确,尽量降低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出错的几率。

2.2文书档案信息化水平的加强

在地震局的防震减灾工作中,文书的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现有的防震减灾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但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还特别稀缺。大部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纸质档案管理模式都熟记于心,可是随着电子档案管理模式的出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最大程度的满足其工作需求。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来服务于当前的防震减灾事业。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让文书档案管理朝着数字化、现代化、数据化的方向去发展,各个部门之间也应该互相交流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防震减灾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保护

3.1提升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安全的措施之一就是,一定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文书档案工作是单位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在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及时收集、整理档案资料的意识,查阅完档案必须及时归还原处,定期维护、检查档案是否有缺损。与此同时,还应该定期给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安排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多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要有足够的职业素养,在管理的过程中,认真负责每一份档案。不能随意将档案借出,以免泄露重要信息。

3.2强化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防范

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安全的措施之二就是,一定要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防范,主要方式有两种:一,创建一个文书档案管理的内部平台,用此来监督和管理局内重要的文书档案;二,进行电子文书档案的备份和容灾,当电子文书档案受到损坏的时候,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把损坏的档案及时的修补和还原,让文书档案可以尽量恢复正常。

4结语

随着防震减灾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纸质档案的缺陷也逐渐的显露了出来。防震减灾工作不可能局限于一个地区,所以文书档案的使用情况也会越来越频繁。所以,如何创建出一种高效、科学的文书档案管理方式是目前防震减灾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电子档案的出现不但满足了目前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需求,还提高了防震减灾文书档案的使用效率,可以为地震局相关的领导提供可靠的判断依据。文书档案的信息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可以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准确性,让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

参考文献

[1]张雪.事业单位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分析[J].兰台内外,2019(18):25-26.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5

一、积极应对新劳动法,扎实构建“和谐型报社”

2008年新修订的《劳动法》正式实施。该法的突出特征是规范企事业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益加以切实保护。由于国内大多数报社存在不规范用工行为,发行部门将基层发行员视为“临时工”,既未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也未落实其养老保险等社保福利待遇,基层发行员的假日加班费也未能兑现。在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各地报社克难奋进,积极落实新劳动法,掀起建设“和谐报社”热潮。落实新劳动法的核心是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尤其改善报社基层弱势边缘群体的生活福利。2008年起各地报社陆续将临时工转为合同工,不少报社还大幅提升和改善发行员的待遇: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投入巨额资金为基层发行员购买社保;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公司不仅为员工办理社保,提高基层发行员待遇,还兑现了发行员节假日加班费,基层发行员平均月薪达到1700元,最高可达3000元……这些温馨实惠的人文关怀举措提高了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了“和谐报业”新局面。

二、应对“巨媒体”危机,“微媒体”开创“长尾效应”

长期以来,国内报社致力于生产规模的扩充,行政主导的报纸合并导致一些报社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指标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但报社的员工规模、日常支出等亦急剧膨胀,总体经济效益不升反降,出现了所谓“巨媒体综合症”,引发了一系列危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报业经营者已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转而开始重视“恰当的小规模报纸”。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一些大型报社危机重重,但面向县镇发行的社区报纸依旧生机盎然。可见,报纸的规模并未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基于窄众传播理念而生的微型报纸,投入小且经营灵活,因而具有更好的经济回报。2008年国内微型报纸获得较快发展:一是县域报纸的活力凸显,取得了骄人业绩。浙江萧山日报社充分发挥“内容提供商”的优势,整合新闻资源和社会客户资源,年经营总收入已达5000万元。随着国内经济的波浪式推进,一些县级城市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其报纸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县域报将是报业经营的“蓝海市场”。二是掀起DM报刊的创办热潮。DM报刊将使新闻和商品信息合二为一,具有针对性强、投递精确、信息攻势猛烈、免费阅读和经营灵活等优势。2008年国内一些报社创办DM报纸,拓展新的广告市场,如温州日报集团发行有限公司创办的《温州发现》已经初现成效。微型报纸的出现,使得处于广告市场“尾部”的中小型广告市场被重视,报业经营的“长尾效应”将逐步显现。

三、变革经营模式,报纸发行渠道网络对接电子商务

我国正处于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了50%至60%的增长速度。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跨区域的物流日益重要。但我国物流配送服务业还较为落后,这种情势为传统报纸发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即报社通过整合现有报纸发行网络资源,对发行队伍进行改造升级,使得报纸发行渠道网络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将传统的报纸发行实体转型为物流配送企业。顺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需求,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发行中心对报纸发行网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再造发行终端。过去,发行站多为承租场所,不仅费用连年上涨,而且环境较差,难以适应电子商务配送的需要。从2005年起,杭州日报集团投入数千万元购买了一批临街店铺的产权,并进行了全新装修,设置报纸分发区和商品配送展示区,将发行站改造成营销终端连锁店,使发行站由单一的报纸分发场所转型为复合型的商务终端。二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发行中心与杭州网、《每日商报》达成三方协议,由杭州网搭建网上商城,《每日商报》负责品牌和广告宣传,发行中心负责商品配送,形成“三位一体”的整合营销网络。三是再造发行队伍。发行中心从发行员队伍中选拔出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精干力量组成“星级营销分队”,开展商品的宣传和配送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杭州日报发行网络的改造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已经有50多个厂家的200多种产品加入发行配送网络,电子商务配送年经营额超过1000万元。发行中心的发展思路是以绿色农副产品配送为主导,打造“两小时生活服务圈”,保障从客户打进热线电话订购产品起两小时内将产品免费配送到户。

四、新媒体建设提速,报社网站经营获得突破

受新闻纸涨价和节能减排两大现实因素的影响,报纸的“无纸化革命”再次成为热点。去年10月28日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将于次年2月停止出版纸质日报,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平台,网络版日报将每日更新。不管报纸的无纸化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加快报纸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虽然国内报纸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绝大多数报社所属网站长期亏损,陷入“投资巨大、收入微薄”的苦境。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亦有青岛新闻网等极少数几家报社所属网站实现了盈利。青岛新闻网系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网站,它较早进行体制创新,实行独立公司化运营;较早借鉴商业化门户网站运营模式,开展全方位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其经营业务包括新闻、手机短信、互动社区、实用信息、商务应用、报纸广告和户外广告、楼宇电视广告等6大板块。据2008年3月日志统计分析,该网平均每天已有70万台电脑登陆访问,注册用户已近200万,仅社区论坛项目,同时在线使用人数即逾4万,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访问量最高的网站,其经营总额已经接近传统报纸广告,且盈利状况明显优于纸质报纸。青岛新闻网的经营实践表明,传统报纸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打造成一流的商业化网站。

五、汶川地震事件助推,“媒体公民”意识觉醒

近年来在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责任的趋势下,“企业公民”的理念得到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这一新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发展体系与战略,规范自己的行为。“企业公民”这一概念蕴含着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意味着企业是社会的公民,应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绝大多数报社实行“企业化管理”,有其合理的经济利益,但更须强调社会责任,它考虑的不但是作为“经济人”要追求利润和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强调作为“社会人”,要承担对社会、公众和自然环境等所有利益相关人的责任,以合理的方式回馈社会。媒体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但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而且更要做一个合格的“媒体公民”。汶川地震事件的发生,唤醒和激发了媒体的公民意识。去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各地报纸不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报道,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而且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系列慈善活动。在三天的国家哀悼日中,各地报社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三天内不刊登广告,但报纸版面和内容质量均保持较高水准;在央视举行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媒体军团”的表现得到各界高度赞扬,一些典型的捐款单位分别是:人民日报社1000万元、解放日报集团 655万元、深圳报业集团650万元、光明日报社 600万元、经济日报社600万元、中国日报社 600万元、广州日报集团500万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500万元、南京日报集团500万元等。在汶川特大地震慈善活动中,报社的行为刷新了新中国报业的慈善纪录,标志着我国报业“媒体公民”意识的新觉醒。

六、应对成本危机,国内报纸发行进入“新价格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都市类报纸相继进入“彩报”和“厚报”时代,报纸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但报纸发行价格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同类报纸的销售价格是美国的1/7,中国香港地区的1/8,日本的1/12,以色列的1/30,中国台湾地区的1/12,比利时的1/33,是全球报纸销售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在部分城市,报纸零售价仅0.2元,甚至出现了“零元发行”和“卖报纸不如买废报”的怪现象,超低发行价格给报业经营带来沉重压力。由于报纸发行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读者形成了订购“廉价”报纸的惯性,各地报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敢轻言提价。进入2008年后,报纸广告市场低迷是城市报社的共识,提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别提价,即某些城市的个别强势报纸率先提价,但同城其他同类报纸并未提价。如2008年1月,《华商报》率先将其零售价提到每份1元,7月《半岛都市报》将零售价提为1元(青岛市区单价0.8元)。由于同城其他报纸不跟随提价,故而个别报纸提价后面临发行量下滑风险。二是同城集体提价,2008年南京、成都、上海、武汉、北京、济南等地报纸达成协议,全城都市类报纸集体提价,大多数都市报单价由原0.5元提至1元,涨幅达50%。经过本轮提价,不少都市类报纸售价已接近成本价,国内都市类报纸告别“超廉价”模式,进入“新价格时代”,这将对报纸的采编、广告和发行等产生重大影响。

七、应对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报业“市场感应力”得到提升

2008年我国新闻纸价格经历了一个罕见的“倒V形”波动曲线。上半年,受国外纸浆提价、原油价格暴涨、人工成本抬升、雨雪冰冻灾害及北京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新闻纸价格从年初的4850元/吨涨至6月份前后达6100元/吨,到达最高点。进入10月后,随着国际原油价下跌及金融海啸等因素影响,新闻纸价格逐步回归理性,至年底降到5800元/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报社要减少损失,就需要敏锐的市场感应力。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国内外新闻纸价格波动中,并非所有的报社均遭受重创,部分报社还利用这次的新闻纸涨价得到出人意料的收获。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早在2006年新闻纸价格走低时,有预见性地做出经营决策,签订了连续3年的新闻纸购买合同。在其他报社因为新闻纸涨幅过大而被迫提高发行价格时,该报没有涨价,新闻版面也没有减少,在新闻纸涨价中静收渔翁之利。2008年新闻纸价格波动风潮是对国内报社经营团队市场感应力的一次大考,而具有经营优势的报纸则可以借这个机会顶住涨价压力,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效果,形成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可见,报业经营的市场感应能力,就是要求报社运用科学的预测机制,提前决策,趁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还在观望、犹豫之时,先发制人,抓住第一波的市场机会积累发展优势。

八、践行监督职责,纸媒记者率先挑战行业“潜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使,部分记者失去了光荣感与使命感,部分媒体失落了社会良知,少数企业丧失了社会责任感。2008年,纸媒记者率先挑战行业潜规则。自2008年9月中旬开始,含有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迅速成为舆论风暴的焦点,而掀起这场关乎婴幼儿健康安全舆论风暴的人,正是纸媒记者简光洲。早在8月底,有关奶粉问题的报道便见诸报端,在各大媒体连称“某企业”的时候,9月11日,《东方早报》以半版篇幅刊发了简光洲采写的《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长篇报道,将矛头直指“三鹿”,点破了这层窗户纸。在国家有关权威部门鉴定还没有公布之前,就点名报道,简光洲和报社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遭到,而此时,《东方早报》的报社领导给予了他充分的支持。该点名报道引来前所未有的质量问责风暴: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被免职并被刑拘,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等被免除职务。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t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而“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更是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次不同寻常的点名报道,体现了纸媒记者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

九、推进报纸“多媒质化”进程,手机报迎来黄金发展期

面对网络、电视等媒介的激烈竞争,报社单纯发行“纸质”报纸已不能适应读者需求,利用电子技术对报纸呈现介质进行全新包装,推进报纸“多媒质化”发展成为必需。手机报最大的优势就是随时随地随身,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让读者随时随地挑选和阅读最喜欢的报纸内容。手机报还能高效快捷地实现读者与报社的互动,读者于手尖击键之间就可为报社提供新闻线索。2008年手机报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全国手机报突破300种,全国手机报用户数已超过5000万,北京、广州、杭州、上海等多家手机报发行量超过20万份,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收益。当然,现阶段手机报大多还停留在手机短信新闻的层面,随着3G业务的启动,手机报的外延将得到扩展,尤其是手机报内容也将突破文字加图片的表现形式,打破信息包含标题、文字、图片的传播方式朝多媒体整合的趋势迈进,包括标题、文字、图片、影像、互动等菜单。依托流媒体的形式,手机报用户不仅可以选择最佳的阅读方式,而且不同媒体的传播效果将形成差异化的冲击力和互动性。另据统计,2008年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2亿户,手机普及率已达39.9%,因而手机报尚有广阔的挖掘空间。

十、积极落实传媒“走出去”战略,安徽日报集团开展跨洋合作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文件;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随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电子档案生成和电子信息管理电子平台的设计实施和推广,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必然伴随着社会活动运行方式的转变,在形成、传递、存储和利用等自身发展规律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计算机信息化系统正在逐步演化成为各类组织机构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也正逐渐成为各类单位信息运作的支撑平台。对这些部门的档案管理活动而言,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

一、电子文件的特点及其与传统纸质文件的区别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不同,这些不同也正是由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引起关注的。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的辅助才能显示并阅读利用;

(二)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产生不再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因此修改也十分方便;

(三)电子文件的利用可实现同时远程共享,而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

(四)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所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酸碱度及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由于电子档案显示出的不同特性,就使我们的传统档案业务管理工作在流程和具体操作上面临巨大的变化。

二、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一)电子文件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一份文稿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这种产生的 “唯一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可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上进行。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它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研讨的一系列新课题。

(二)对传统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长期的管理实践使传统的档案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特别是档案的业务管理工作,整个流程各个环节完备、保管制度严密、提供利用严格。而在文件形成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介质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业务技术人员所共享。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随时进行存贮。如果归档电子文件,必须在移交电子文件打印稿的基础上,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进行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也就是档案信息读取系统。

1、对分类工作的影响。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将不可避免地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必需,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元的整序,不再需要通常对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2、对立卷工作的影响。2000年国家新的文件整理方法出台后,在档案整理过程中第一次引入了计算机辅助进行管理,由于计算机的强大贮存功能和查找记忆功能,直接应对每一份文件,就能轻而易举地快速实现精确检索。这样以来,通过立卷实现检索的传统手工方法彻底失去了意义。在电子文件的归档过程中,模拟意义上的立卷同样没有任何意义,而以文件形成单位“件”为基本管理单位的保存和检索成为电子文件管理的最好选择。3、对价值鉴定工作的影响。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可读性,其鉴定的方法、内容、标准均将发生变化,因此对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的分析,将成为电子文件保存价值高低的重要内容。

三、在新形势下做好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迫在眉睫。当代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产生和利用十分广泛,档案人员也要切实转变观念,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满足信息时代需求的拥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档案工作迎接信息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

(二)保护好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在实行电子业务管理的过程中,电子文件将成为文件产生的主流,对新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势在必行。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用。

(三)建立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电子业务建设的成熟阶段,由单位统一建立起规范标准、密切相关联结、互为保证、相对独立的电子政务管理运行模式,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文档的统一有效管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从文件的形成、文件的捕获、归档、鉴定、管理、保管、利用等所有环节都进行前端控制,实现电子文件产生和电子档案归档同步,鉴定同步,管理同步,利用同步。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7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信息交换的时代。作为收集信息的档案部门,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对档案进行数字化改革,既实现档案电子化。电子档案是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并应当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是电子文件的转化物,具有电子文件的所有技术特性,因此,在管理上它与传统档案有着很大的区别。

1 电子文件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

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化设备才能阅读利用;

1.2 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

1.3 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

1.4 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的要求很高。

2 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归档

电子文件在归档之前,要进行认真地鉴定。电子文件的鉴定,主要是区分文件价值。在本单位制作的所有电子文件之中,只有那些对本单位工作 查考利用价值或艺术保管价值的,才有必要作为电子档案保存下来。其余的电子文件就可以在机内删除。

电子文件的鉴定,也存在着区别真伪问题。档案部门所保管的电子档案,应当是电子文件的原件或真实的电子文件;否则,电子档案就失去了凭证价值。归档的电子文件还应当区别出原件与复制件。文件制发单位必须将电子文件的原件归档,以保持该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以维护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和依据性。档案部门应当将电子文件的隐形条码与该文件一同归档,以维护电子文件的权威性,并作为电子文件原始性、凭证性和依据性的基础。归档的电子文件复制件应注明原制发单位和复制人,使之与原件相区别。此外,还应对电子文件的完整性进行鉴定。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的完整性、文件制发法律手续的完整性、法律依据的完整性、文件办理过程的完整性等等。

鉴定后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均应编制归档文件顺序号,确定文件的保管期限,打印出文件移交目录,以便办理文件移交手续。电子文件的归档方式,有软盘的归档和网络中的置换归档两种方式。软盘归档主要是通过四通打字机的文件软盘或未联网的计算机文件软盘。这些软盘要进行编号,以便于双方查验。网络之中的电子文件在移交前应通知档案部门做好文件接收的置换工作,然后由文件管理部门通知网络系统向档案部门传送归档文件,并将文件管理权向档案部门移交。网络中的电子文件归档也应打印出文件目录以备交接查存,重要文件应拷贝出软盘备份。交接双方按照规定办理手续并在交接目录上签名,以示负责。

3 电子档案的管理

3.1 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像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可读性,其鉴定的方法、内容、标准均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理论分析范围也将扩大,要分析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的需要,信息和数据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因此,其鉴定、管理方法亦无定论。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3.2 档案管理人员应采取的对策

3.2.1 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3.2.2 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此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分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3.2.3 使档案管理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档案管理是呈直线状态的,随着人们对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视,使利用工作和其它基础工作构成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结构只反映纸质档案的情况,随着电子文件的介入,档案种类在增加,其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在原有平面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档案信息载体内容,构成三维空间,形成了立体化的管理结构。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8

[关键词]纸媒;网媒;发展趋势

1 纸媒与网媒的优劣势比较

1.1 报刊新闻方面比较

1.1.1 时效性

毋庸置疑,在新闻播报传递时效性方面网媒占据绝对优势。纸媒因其传统排版、印刷、物流、销售等环节制约,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网媒抗衡。例如,在2014年马航370航班失联新闻报道时,网媒占据新闻首发和动态跟踪的绝对优势,由于事件不断进展,使得网媒在博得眼球、吸引注意方面大赚一笔。

1.1.3 互动性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态势,本质上是单向性传播,能够产生和引领舆论,但无法掌握具体舆情,很难与读者达到互动效果,致使传统纸媒难以与时俱进不断自我突破创新和适应市场真实需求。例如,同样的一个报道,读者从网媒获悉后既能同他人在交谈中分享,还能通过互联网以新闻评论形式进行深入互动,产生网络舆情和舆论导向。从这一点上看,传统纸媒的劣势较为明显。

1.1.4 版权与成本问题版权是传统纸媒的重要组成,更是保障传统纸媒效益的法律武器。然而,在与网媒竞争过程中,传统纸媒固守版权,但却始终无法解决成本竞争问题。这也就是报业没落这一说法的最初来源之一。

1.1.5 区域限制传统纸媒有突出的区域特色,以网媒为首的新媒体是面向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因此很多具有区域特色的报道如不通过网媒传播则会限定在指定区域内,影响传播发展。

(1)从成本上看,网络杂志通过“软件+硬件”的方式将杂志成本无限降低,这里的软件是指杂志制作软件,可以无限复制以便降低成本;而硬件则是代表电子杂志的传播平台,比如我们现在可以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是具备较高普及利用率的信息平台。相比之下,传统杂志的成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总要高于对应的电子产品。

(2)相对于纸质杂志来说,网络产品更加易于管理,如一般性阅读软件采用注册管理机制,永久保存、不占空间。同样,对于图书而言,电子图书成功将实物与电子可视品进行转化,我们也就不必在厚厚的实体书籍管理存放上绞尽脑汁。

(3)网络图书杂志的扩展速度和广度远高于传统纸质图书杂志,电子化社会下的电子产品凸显智能特性,同时也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和要求。网络图书因其包含内容信息量大,甚至带有纸质产品没有的视频或影音资料,因而会更受欢迎。

(4)需要强调的是,在图书杂志方面,传统纸媒与网媒相互吸引、互助提升的特别关系。例如,网媒介入图书杂志时,最初以市面上成功的纸制图书杂志为底本,专门制作成为电子版本,以迎合特定群体需要。而对于某些在网络上成名的文章素材,也会有专门制作成为纸媒销售的成功经验,比如:《盗墓笔记》、《鬼吹灯》、《黑道风云》等图书就是将网络媒体红极一时的电子连载小说整合,再以纸制作品出版。另一方面,从审美角度,网媒在图片拍摄和呈现方面难以与带有实际质感的纸质图书杂志相比较和媲美。

1.3 比较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纸媒与新型传媒相比,虽然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但传统纸媒在专业化传媒队伍建设、品牌优势、出版传媒经验等方面仍然占据相对优势[2]。其成因在于:一是传统传媒占有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具有丰富的媒体策划和市场运作经验。二是传统传媒带有明确的区域竞争性,甚至带有地方特色。三是传统传媒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传媒的舆论导向、思想高度、高雅格调决定了其在消费群体中的声誉和地位。

同时,通过这种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面对网媒的迅猛发展速度和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传统纸媒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挤压。

2 纸媒与网媒的关系界定

从大的层面来说,纸媒和网媒都是传播媒体,都担负着媒体应该担负的责任和道。媒体的总体力量相对薄弱,传媒业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压迫始终高于内部。网媒和纸媒,在作为社会公器的终极目标上互为补充、声援、掩护和支持,双方在此层面上就是唇齿相依和惺惺相惜的关系。纸媒和网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共存。[3]网媒促进纸媒深度发展,网络传播之“快”有快的好处,但纸媒传播之“慢”也并非是坏事。纸媒不能与网媒拼时效性,而应该发挥慢的优势。事实上,正因为网媒的不断壮大,恰好促进了纸媒深度报道的跨越前进。网媒传播的平民化和纸媒传播的精英化,正成为一种趋势。网媒不仅在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更改变了信息呈现的形式。

3 以纸媒为首传统出版媒体转型发展趋势探究

3.1 思路转变

纸媒需要具有变革意识,媒体平台不能仅局限于纸上,而是利用多渠道、多元化、多角度、多方式的全面发展。网媒起步和发展壮大为纸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平台和比照,作为传统的出版行业必须要摒弃单项发展思维,从产业链条调,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开始,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出版专项发展规划。

3.2 媒介融合奠定发展基础

媒介融合是解决传统纸媒与网媒关系的最佳方案。媒介融合就其本质特征来讲就是互借优势。媒介融合是在新的传播技术不断推动和帮助之下,让传统纸媒与现代化新型传媒不断走向合作,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进行补短取长,将传统纸媒行业所具备的印刷、音频、视频、数字媒体等与新型网媒进行最大限度的融合,拓宽信息传播的广度,加深信息传播的宽度,抢占市场。

3.3 链条式产业化开创全新转型发展模式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9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馆藏图书 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 统计

本文以2012年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的数据为分析对象,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16.0软件。

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高校名单,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88所、本科院校844所,本科院校中,985计划院校39所,985计划外的211工程院校77所,其他普通本科院校728所。由于独立学院及分校办学点隶属关系复杂,能提交有效数据的这类院校极少,还有相当数量的独立学院或办学点隶属于校本部,本调研不对这两类院校进行单独统计。截至2013年6月,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共有584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2012年度的数据,其中985计划高校图书馆31所,占该类图书馆的79.5%,985计划外211工程高校图书馆39所,占该类图书馆的50.6%;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292所,占该类图书馆的40.1%;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222所,占该类图书馆的17.2%。有14所高校图书馆提交的数据缺失值超过三分之二,予以剔除,其中985计划高校图书馆1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8所,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5所。因此,本研究所分析的数据来自570所高校图书馆。

1 纸质图书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还未有比较权威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量估算值,笔者利用均值估算与分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推算出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量的近似值。笔者还用总体均值来验证这一分层推算结果,验证结果说明了分层均值估算法所估算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总藏量更接近真实值。我国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分布的具体情况见表1。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藏量为1833131317册。

由表1可看出,如果将四类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约为18.33亿册;如果利用总平均值来估算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约为24.18亿册。分层均值估算法考虑到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差异,因此其估算值更精确,更接近于馆藏图书的真实状况。从表l可看出,馆藏纸质图书的平均值和中位值呈现出递减趋势,体现出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纸质藏书的层级差异特性,这一特性与人们的实际认知是一致的。笔者分别对四类高校图书馆所藏纸质图书之数量进行t值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了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揭示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差异,笔者将纸质图书分为中文纸质图书和外文纸质图书进行论述。

1.1 中文纸质图书现状分析

借用统计工具,可估算出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的平均值与合计值,并用总体均值所算出的合计值作参照,具体结果见表2。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文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藏量为1711988561册。

由表2可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文纸质图书总藏量约17.12亿册。从馆均值上看,985计划高校图书馆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图书馆。

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状况见表3。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年度购置中文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99607677册。

由表3可看出,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总量约9961万册。高校的类型不同,其图书馆的年度中文纸质图书购置量的平均值和中位值也表现出差异,呈现出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向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依次递减的趋势,这种趋势符合人们对不同类型高校的认知。笔者以学校类型作为分组变量,以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作为因变量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年度中文纸质图书购置量存在较大差异(F=3.539,p=0.015)。年度中文纸质图书购置量仅能揭示出高校图书馆年度购置中文纸质图书的总体状况,如果要分析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买能力,需要引入“年度图书购置费”。年度中文纸质图书购置费的具体情况见表4。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合计值累加.总量为2545952358元。

由表4可看出,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总经费约25.46亿元,重点高校馆均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高校馆均值。利用表3与表4中的数值,可获得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的平均价格,即25.71元/册,2012年度全国中文新书平均价格为52.23元/册,高校图书馆年度中文纸质图书价格明显低于全国新书价格。按照从985计划高校到高职高专院校这一顺序进行统计,中文纸质图书的平均价格依次为:39.24元/册、35.77元/册、24.48元/册、24.34元/册。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的统计数据,2012年度,全国文艺类图书最贵,平均定价已达85.81元,社科类图书平均定价为74.53元,生活休闲类图书平均定价达44.88元,科技类图书平均定价为57.43元,少儿类图书平均定价是23.17元。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平均价格越高,表明它们更倾向于购买类型全、质量好的文艺书籍、社科类图书及大部头的工具书。

1.2 外文纸质图书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外文纸质图书馆藏总量见表5。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藏量为96594207册。

由表5可知,高校图书馆外文纸质图书总藏量约0.966亿册,仅为中文纸质图书总藏量的5.6%。985计划高校处在我国高校金字塔的塔尖,所藏外文纸质图书相对较多,馆均值是普通本科院校的10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27.5倍。高校图书馆所藏外文纸质图书处在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年度购置量见表6。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年度购置外文纸质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2095567册。

由表6可知,高校图书馆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总量,约209.6万册,仅为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的2.1%,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年度外文与中文纸质图书的采购比例依次为:7.6%、2.3%、2.2%和1.5%。这些说明了外文纸质图书采购的比重能大体上传递出该校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及学术能力的强弱,中外文纸质图书采购比例可作为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一项指标。高校图书馆馆均外文纸质图书的采购量与馆均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呈现出中强度相关(PearsonCorrelation=0.405,p

由表7可知,高校图书馆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约2.59亿元,占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的10.2%。从985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其外文、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的比值依次为:62.7%、19.4%、10.2%和1.3%,这一比例揭示出外文纸质图书是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图书购置费中的一大笔开销。外文纸质图书购置费与中文纸质图书购置费呈中等强度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444,p

2 电子图书现状分析

2.1 中文电子图书现状分析

对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进行分层统计,利用分层平均值来推算各层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总册数,其总量约为21.66亿册,比中文纸质图书多4.54亿册。中文电子图书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种重要资源,对高校图书馆进行评估时,应将中文电子图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累积状况见表8。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购置中文电子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2165597938册。

由表8可知,中文电子图书累积量与中文纸质图书累积量存在弱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354,p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617092984册。

由表9可看出,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量约6.17亿册,是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的6.2倍,表明电子图书正在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资源。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其中文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的比值依次为:7.17倍、9.12倍、4.82倍、7.33倍。不论哪种类型的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采购量已远超中文纸质图书采购量,但中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与中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量不具显著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013,p=0.786)。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约0.32元/册,仅为中文纸质图书的1.2%。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依次为:0.84元/册、0.24元/册、0.49元/册、0.16元/册。我国出版社主导的电子书定价大约为纸质书定价的10%左右,数字化阅读者能接受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3.27元。高校图书馆所购置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远低于出版社向社会销售的电子图书平均价格,可能是因为高校图书馆购买量大,享有团购优势,所购电子图书大部分为非畅销的学术图书。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费的合计值累加,约200204712元。

由表10可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年度电子图书购置费总额约2.002亿元,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占57.37%、高职高专院校占26.24%、985计划高校占10.38%、985外211高校占6.01%。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是高校电子图书市场中的主要消费群体,但从单个图书馆来看,985计划高校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购置量还是占绝对优势。

2.2 外文电子图书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总量见表11。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购置外文电子图书合计值累加,总量为146302445册。

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外文电子图书总册数约1.46亿册,是馆藏外文纸质图书的1.51倍。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所占全国高校外文电子图书总藏量的比例依次为:20.71%、18.77%、37.96%、22.56%。从馆均值来看,985计划高校图书馆是普通本科院校的10.2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30.3倍。利用一元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馆藏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的外文电子图书馆藏量差异明显(F=30.272,p

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的年度购置状况见表12。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量的合计值累加,总量为49600488册。

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总量约4960万册,是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量的23.7倍。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与外文纸质图书的年度购置量之比分别为:53.9倍、72.9倍、23.5倍、0.6倍。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的年度购置量与年度总经费呈微弱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0.247,p

注: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的合计值累加,总费用为103458458元。

从表13可看出,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总费用约1.035亿元,仅为中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总费用的51.7%,其中985计划高校是125.4%、普通211高校是97%、普通本科院校是45.4%、高职高专院校是4.1%。重点高校图书馆不仅注重中文电子图书的购置,还非常注重外文电子图书的购置,两者处在同等重要位置。我国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年度购置费占外文纸质图书年度购置费的39.97%,而国外电子书是纸质书定价的50%-70%,美国亚马逊书商曾推出9.99美元的电子书,销售火热,但当其价格涨至12.99美元时,很难销售。我国高校图书馆所购外文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比国外电子书的平均售价低,主要是因为高校图书馆具有采购外文电子图书的规模优势与学术专著非畅销等特性。高校图书馆所购外文电子图书均价约2.09元/册,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其外文电子图书的均价依次为:1.86元/册、2.45元/册、2.03元/册、6.34元/册,这一数值也说明了采购规模越大,外文电子书的价格越低。

3 对发展馆藏图书资源的建议

3.1 电子图书及图书价格应作为馆藏评估指标

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指标》中,馆藏评估指标主要考虑图书更新率及生均册数等,这些指标只反映出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数字环境对馆藏资源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报告统计,2012年,我国居民的电子书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阅读纸质图书4.39本,电子阅读已成为普通公众阅读的新方式。从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看,中文电子书是中文纸质图书的1.26倍,外文电子书是外文纸质图书的1.51倍,电子书已在图书馆借阅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馆藏满足率有很大影响。

从价格上看,中文电子图书约0.32元/册,外文电子图书约2.09元/册,是中外文纸质图书价格的几十分之一。在图书馆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适当购买电子图书可增加图书品种,从而提高馆藏资源满足率。纸质图书属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内的指标,高校图书馆对这一项指标更加重视,高校图书馆中文纸质图书总藏量与外文纸质图书总藏量呈强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634,p

图书价格影响图书质量,图书价格的下限是成本,上限是读者对图书价值的认可度。纸质图书均价高,表明其质量整体较好。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不论是中文纸质图书还是外文纸质图书,其平均价格呈依次递减趋势,这一趋势与笔者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实际观察是一致的。笔者建议: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体系中,年度馆藏图书购置平均价格也应作为一项评估指标,其参考价格应以权威机构所公布的当年度图书均价为依据,或由高校图工委定期年度图书均价,以此作为高校图书馆购置图书价格的参照标准。

3.2 建设特色馆藏,实现区域联盟

不论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高校图书馆的年度文献购置费在年度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见表14。

注:由于年度购置费占总经费的比例是定比变量,故不用众值来描述。

从985计划高校图书馆到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年度购置费占总经费的比例呈逐级升高趋势。这一现象表明: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年度总经费非常有限,除去购置图书资源,余下能做其他用途的经费非常有限。如果能够集中有限经费购置特色资源,减少非特色馆藏的经费开支,有利于缓解经费紧缺的矛盾。在书价上涨压力下,高校图书馆利用有限经费发展特色馆藏资源,从而实现经费效益最大化,可为高校创造更大价值。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不能满足各院系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参与到区域图书馆联盟中去,实现联盟高校读者借阅证互认互通,从而实现区域内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一盘棋。只有参与区域图书馆联盟,才能让高校图书馆既能保持自身馆藏资源的特色建设,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3.3 共享区域联盟的图书采购数据

高校图书馆购置的图书资源,应当先保证质量,其后才是增加种类和数量。品质好的图书均价高,而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所购置的图书均价普遍偏低,有为达标优先保障图书册数的嫌疑。当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采用了图书均价这一指标时,高校图书馆购书关注的不仅是数量,还会注重图书质量。此时,共享区域联盟内部的图书采购数据,就能起到联盟内图书馆协调采购之目的,进而实现图书质量提升,图书满足率也会增加。

纸质合同和电子合同的区别篇10

【关键词】电子档案;传统档案;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档案管理在信息化的冲击下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其中较为明显的变化便是电子档案的产生与应用,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的出现在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对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管理的区别和共性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档案管理人员更好的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提升信息时代下电子档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区别

(一)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归档方式不同。相对于传统档案归档时的手工作业,电子档案在进行归档时主要依托信息技术,采用电子编码的形式分门别类的将档案信息进行归档。电子档案在编辑的过程中,可实现无痕编辑,保障了电子档案的条理性和完整性。同时,由于是无痕编辑,其中的很多重要信息即便是被修改或删除也难以被发现,进而使得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难以保障。有鉴于此,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信息的编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数字签名和信息认证,切实做好相应的加密保护工作,防止电子档案信息被篡改或删除。

(二)电子档案和传统档案的保管方式不同。传统的纸质档案保管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如受潮、虫蛀、残缺等。而且,纸质档案的物理性存在使得其在保管的过程中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而电子档案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以一种虚拟的存在形式进行保管,通过对信息的数字编制和存储,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变得轻松、便捷,而且几乎受不到物理性损害,极大的降低了电子档案保管的风险。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电子档案保管的这一优势在另一角度上看很可能演变成一项劣势。由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流媒体和存储介质日新月异,档案存储的载体会随着技术革新而出现老化,给电子档案的可读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鉴于此,档案管理人员应在电子档案信息编制的同时,打印一份纸质档案一起保持,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子档案文件信息资源损失的风险。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部门应与文件信息生成部门加强沟通,统一文件信息格式,增强文件信息的可读性。

(三)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的查询方式不同。传统的档案信息查询时需要人工查找,该项工作费时费力查询难度较大。而且,由于是对原件信息内容的查询很可能影响相关的其他工作的开展。电子档案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事先对档案信息进行了编辑、注册、登记等工作,在对具体信息的查询过程中只需要录入时,生成一个固定的编码或解码便可使用,极大的节约了档案查询工作的人力和财力。而且,电子档案的查询在实现录用后与原载体不产生任何关系,不会造成原信息载体的物理损耗。电子档案的共享性强,不会因为一方对档案的查询、使用而影响其他方工作的开展。

二、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管理的共性

(一)档案管理信息的完备性一致。无论是电子档案管理还是传统档案管理,对档案管理信息的完备性要求都是一致的。传统档案信息在收集、整理、保管的过程中都需要信息的完备、真实。电子档案管理更是如此,电子档案信息并非自动生成的,它是以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为基础的,只不过是将信息载体由纸质媒介转化为虚拟网络,其内容在转换的过程中并未发生变化。而且,电子档案信息的完备性和真实性即便是在生成之后,仍然需要原始的纸质档案进行相互印证。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做好电子档案信息的管理的同时,还应注重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做好馆藏纸质档案的保存、管理工作,在电子档案信息缺乏法律凭证效力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传统纸质档案的基础和保障功能。

(二)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相通。电子档案管理是建立在传统档案管理基础之上的,二者在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方面是相通的。电子档案管理不过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数字化、虚拟化,而其中所蕴含的管理理论仍未发生变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所确立的“同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原则”和“便于社会各方利用原则”不仅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中被严格遵循,即便是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也是如此。电子档案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精神内核并未发生变质,所改变的只不过是管理的具体形式和手段,其中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相融相通的。

(三)电子档案是对传统档案信息资源的扩充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这一变化同样冲击着档案管理工作。依照传统的档案管理水平难以应付档案信息的急剧增长,因此必须依靠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电子档案的产生是时展的要求,更是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和深化的内在要求。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了纸质媒介信息载体的束缚,最大限度的扩充了档案信息资源。而且,电子档案管理在扩充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依靠互联网的便捷、高效,使得档案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轻松。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通过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