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的治理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7:20

温室气体的治理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1

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12月1日,国务院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地方层面,《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和《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相继出台。在全国层面,发改委和相关部门也已经着手进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准备工作。气候变化立法的实质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探讨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且以正确把握气候变化立法的宗旨。

1绿色政治

1.1绿色政治的一般理论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频繁的社会运动中涌现出一股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绿色政治”思潮。所谓“绿色政治”,一方面是指它所推崇的生态和谐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是相对于欧洲传统的红色(欧洲共产党、社会等“左”派组织)、白色(传统资产阶级政党等组织)的政治称谓[1]。绿色政治是生态环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在特定时期的表现。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环境风险的社会里。公众要求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涨。1962年,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拉开了现代环境运动的帷幕①。加利福尼亚议会的领导人杰西昂鲁认为,从政治上看,在绿色运动中“生态学已经变成‘母亲’这个词的政治代名词”[2]2。随着西方绿色运动特别是西方绿党的崛起,生态环境问题被迅速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认为自资本主义崛起以来,人类政治的失范才是环境问题真正的罪魁祸首。生态环境问题被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3]。要解除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必须改变旧有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治系统。1979年,瑞士一名绿党成员首次当选为议员,从此绿党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舞台。绿色人士或者党派进入政治领域并影响政治决策,表明绿色运动推动着工业社会阶段的政治文明向生态化社会阶段的政治文明(绿色政治)过渡。在生态化社会,人类必须重新审查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寻找一种人类社会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采用新的具有更高生产力水平的“绿色技术”,这种技术注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态化社会阶段,必须要建立与生态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政治形态——绿色政治。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将后工业社会称为风险社会。他提出,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如工业的自我危害及工业对自然的毁灭性地破坏。他进一步指出,目前风险社会被过时的政治系统所限制,这些系统对处理现代灾难并不合适[4]。绿色政治强调建立一种生态环境和政治之间的和谐关系,绿色政治将自然关怀和环境思维引入政治的维度,是一种新的政治观,可以说,绿色政治是政治的绿色化或生态化。政治的绿色化主要包括发展观、政治主体、政治活动等各方面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其一,绿色政治要树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注重生态环境的内在价值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其二,绿色政治要求扩大绿色人士、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或绿党的政治参与;其三,生态环境治理应当作为绿色政治的重要内容。

1.2温室气体排放管制与绿色政治在绿色政治的大背景下,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都将温室气体排放管制问题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国际层面,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问题首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并被提上议事议程。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成立,开始进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原则、责任分担、组织机构等做了基本规定。1997年12月,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做了具体规定。2000年11月份在海牙召开的第6次缔约方大会期间,美国坚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减排指标,从而使会议陷入僵局。2002年10月,第8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应对气候变化。2004年12月,第10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2005年2月16日,由于俄罗斯的批准《京都议定书》生效。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2012年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代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2008年12月,第1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波兹南市举行,会议讨论了一些共同设想,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减排的短期和长期承诺、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增加更多资金用于减缓和适应措施以及技术开发和转让等议题,为未来一年完成“巴厘岛路线图”打下了坚实基础[6]。2009年12月7日至19日,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该协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采取减排措施,并就全球减排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尽管《哥本哈根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会议仍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下一步气候变化谈判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呼声越来越高,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在法律或政策方面做了回应。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中国虽然没有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义务,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出台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等。

2政治合法性

2.1政治合法性的一般理论合法性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往往被理解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政治合法性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民对国家或政府的政治忠诚从而将政府权威视为正当的条件”。韦伯是当代合法性理论的奠基者,他认为合法性是指对一种政治秩序或统治的信仰和服从。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8]184。我国学者燕继荣认为,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therighttoruleonthebasisofrecognizedprinciples)。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各学者虽然对政治合法性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于政治合法性的特质具有共识,即政治合法性是对政治的价值判断,是公众对政治统治的认同。政治统治是否以及如何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同,涉及政治合法性的基础。韦伯设计了三种理论模型来说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即传统权威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每一种理论模型都有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或来源,也就是被统治者政治服从的理由。传统权威型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在于长期形成的传统政治风俗或习惯。传统权威型的政治统治之所以被民众服从,是因为历史沿袭、从来如此,例如古代的世袭制和分封制。个人魅力型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在于政治系统内某个人的非凡个性和超凡感召力,其政治统治通常表现为政治领袖作为英雄和圣人引导和召唤追随者,如拿破仑等。法理型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公正明确的规则和制度的基础之上,在此种政治系统下,人们认可的是法律的权威而不仅仅是执政者的权力。韦伯认为,法理型政治统治是现代国家的典型形式。继韦伯之后,现代政治学研究从多个角度对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加以探讨。如帕森斯的政治角色说、本特利的公共利益说、亨廷顿的政府中立说、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说、李普赛特的政府绩效说,等等。其中,公共利益说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政府政策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认为公共利益是各方利益冲突和妥协的结果,如果政府行为表达了这种妥协结果,他就是合法的,反之即不合法[9]149~150。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与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具有密切联系。实现并维护政治合法性,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原则和途径建立广泛的政治合法性基础。这些原则包括程序合理化原则、公共产品和服务原则、共同政治价值和理念原则以及共同商讨原则等。其中,公共产品和服务原则是指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力机关,要通过尽可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民众需求来赢得合法性②。根据社会契约论,公民把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出去,将它交给一个公共机构,形成公共权力,并且都服从这种公共权力。公民之所以让渡自然权利并服从公共权力,是因为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比坚持自己的自然权利能够得到更大的好处——秩序、自由、公平、效率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所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2.2温室气体排放管制与政治合法性政府对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进行管制是实现和维护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首先,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本身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主体应当提供的一种特殊公共产品。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依据或者手段是公共权力机关依法制定的各项规则或者政策。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规则或者政策实质上都是应当由国家供给的公共产品。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并不是针对某一经济主体的,而是具有针对众多经济主体的特点,同时,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在运用中不具有排他性,可以同时作用于所有的被管制对象。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是政府供给的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一般的公共产品是有形的,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是无形的,表现为法律制度、政策等等。其二,一般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可能具有多元性,即可能由政府提供,也可能通过民营化途径由私人部门提供。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供给权力由政府垄断。其三,一般公共产品对所有社会成员来讲是一种利益,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对于不同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一些利益集团是有利的(如可再生能源企业),对另一些利益集团可能是不利的(如燃煤电厂)。其次,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环境公共产品——安全的气候。气候系统是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圈的整体及其相互作用。气候系统具有自我平衡的能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活动已经大幅度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气候系统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企业和消费者在进行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时,出于个体理性,无视其行为对气候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酿成“公地的悲剧”——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使得安全气候具有了稀缺性,而安全气候作为公共产品本身不能由市场提供,只能由政府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减缓气候变暖、提高气候变暖的适应能力。最后,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是政府履行其社会职能的重要方面。政府职能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政治统治职能体现为统治阶级利用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工具镇压反抗,以及利用政治权力调节统治者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社会职能是指国家以整个社会代表的身份影响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包括经济管理、意识形态等”。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是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环境利益而对经济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进行管理的活动,因而属于政府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由早期的注重政治统治职能逐步向注重社会职能转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府职能“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继续下去”。可见,充分地履行社会职能是政府实现和维护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3全球治理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2

关键词:甲醛污染室内空气空气净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Q9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甲醛是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是一种无色的刺激性气体,沸点为19.5 ℃,易于挥发,常温下易溶于水。主要来源于各种人造板材,贴墙布、涂料等各种装饰材料以及吸烟等产生的烟雾等。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室内空气甲醛含量大于0.1 mg/m3就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危害,高浓度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都有危害,在我国有毒化学品名单上甲醛居第二位,且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可疑致畸、致癌物质。《居室空气中甲醛卫生标准》(GB/T16127—1995)规定居室内甲醛量要小于0.08 mg/m3,但一般住宅装修后甲醛浓度平均为 0.2 mg/m3,最高可达0.81 mg/m3,严重超出标准。目前采用多种技术方法降低建材中的游离甲醛,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技术与经济的限制,室内甲醛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对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非常重要。

1 合理控制室内环境

由于甲醛的释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研究表明,室内甲醛的释放期一般为3~15年,且其与室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室内换气数、室内建材等有关,合理控制室内环境可降低甲醛浓度。

1.1 室内通风

室内通风是清除甲醛行之有效的办法,可选用空气换气装置或自然通风,这样有利于室内材料中甲醛的散发和排放。Zhang等研究发现,MV(Mixing Ventilation)比DV(Displacement Ventilation)可以更好的保持室内空气质量。室内通风要注意根据季节、天气的差异和室内人数的多少来确定换气频度,通常在春、夏、秋季都应留适当的通风口,冬季每天至少开窗换气30 min以上,但其只用于污染较轻的场合。

1.2 控制室内温度、湿度

经研究发现,甲醛的释放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由30℃降到25 ℃可降低甲醛50%,相对湿度由70%降到30%时甲醛量降低40%,温度和湿度效应降低室内甲醛量主要是靠降低污染源的扩散。要使室内材料中的甲醛尽快释放,就应增加其温湿度,因此一般在刚刚装修的房中采取烘烤的方法或在室内摆放一盆清水可使甲醛加快释放。要控制室内甲醛浓度就要降低其温湿度。

1.3 植物净化

美国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National Spacetechnology Laboratory)的有关实验证明,银苞芋、吊兰、芦荟、仙人球、虎尾花、扶郎花等室内观赏叶植物对甲醛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因此,在室内放置上述植物既美化环境又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仅仅调节室内环境虽能降低室内甲醛浓度,但还不能达到理想结果,尤其在甲醛释放初期,需要采用空气净化技术。

2 室内甲醛污染治理技术

目前,国内外采取多种方法治理室内甲醛污染,且现在已有一些产品问世。治理室内甲醛污染的空气净化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吸附技术、催化技术、化学中和技术、空气负离子技术、臭氧氧化技术、常温催化氧化技术、生物技术、材料封闭技术等。

2.1 物理吸附技术

物理吸附主要利用某些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有害物质而达到去除有害污染的目的。主要是各种空气净化器。常用的吸附剂为颗粒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沸石、分子筛、多孔粘土矿石、硅胶等。Sonia Aguado等研究发现,沸石膜对室内甲醛、苯等污染物有较好去除效果。活性炭纤维是吸附剂中最引人注目的碳质吸附剂。蔡健等研究发现,适当条件下用H2O2对ACF改性可提高对甲醛的吸附性能。荣海琴等对经改性处理的聚丙烯腈(PAN)基活性炭纤维(ACF)对甲醛吸附性能进行初步研究发现,PAN-ACFs浸渍处理及后续热处理后的样品对甲醛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未处理样品对甲醛的吸附量。对物理吸附技术改进主要是寻找比表面积大且具有更快的吸脱附速率的吸附剂,还有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使用等。Sawada等在装有活性炭的花盆中栽培具有甲醛净化性能的植物,其对甲醛去除效果比单纯的活性炭吸附要好。物理吸附还可用于建材,Kazunori等]研发的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木炭板,在2 h内可把20×10-6的甲醛全部吸收,且木炭板废弃后可被生物降解。物理吸附富集能力强,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物,简单易推广,对低浓度有害气体较有效。但物理吸附的吸附速率慢,对新装修几个月的室内的甲醛的去除不明显,且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还有吸附剂需要定时更换。

2.2 催化技术

催化技术以催化为主,结合超微过滤,从而保证在常温常压下使多种有害有味气体分解成无害无味物质,由单纯的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不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市场上的有害气体吸附器和家具吸附宝都属于这类产品。

2.3 化学中和技术

化学中和技术一般采用络合技术,破坏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的分子结构,中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而逐步消除。目前,专家研制出了各种除味剂和甲醛捕捉剂,属于该技术类产品。该技术最好结合装修工程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人造板中的游离甲醛。

2.4 空气负离子技术

其主要选用具有明显的热电效应的稀有矿物石为原料,加入到墙体材料中,在与空气接触中,电离空气及空气中的水分,产生负离子;可发生极化,并向外放电,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市场中销售的“绿诺空气离子宝”属于这种产品。金宗哲等研究表明,稀土激活电气石可净化甲醛95%以上,其把负离子技术和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技术集于一身。负离子技术也可应用到建材上,如负离子涂料,其能够持续释放的负离子与室内污染源持续释放的有害气体(正离子)不断中和、降解,可长期起到去除甲醛的作用。

2.5 臭氧氧化法

臭氧与极性有机化合物如甲醛反应,导致不饱和的有机分子破裂,使臭氧分子结合在有机分子的双键上,生成臭氧化物,从而达到分解甲醛分子的目的。汪耀珠等通过测量低浓度臭氧对甲醛气体的净化率(有紫外灯照射)发现,臭氧浓度0.050~0.075 mg/m3,甲醛浓度3.03~8.70 mg/m3,5 min后检测,臭氧对甲醛净化效率为41.74%。臭氧发生装置具有杀菌、消毒、除臭、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但臭氧法净化甲醛效率低,同时臭氧易分解,不稳定,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物,同时臭氧本身也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国家也有相应的限量标准,如果发生量控制不好,会适得其反。

2.6 常温催化氧化法

又称为冷触媒法,主要是利用一些贵金属特殊的催化氧化性能,使室内污染物变成为CO2和H2O。一般载体为ZrO2、CeO、SiO、活性炭、分子筛等,经常采用的贵金属有Pd、Pt、Rh、Ru和Ir。日本近年来对低温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一系列的专利问世。Yushika等研发的含有锰氧化物组分(MnO2为77 %)的空气净化器,对刚刚装修的住宅中甲醛去除效果良好,在7个多月时间内使新建住宅室内甲醛由0.21×10-6降到0.04×10-6,且没有发现有害的副产品(HCOOH、CO),其还可以加速材料中甲醛释放。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3

绿色防控技术路线

温室架式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结合生态控制,应用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农业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生态防控

生态控制病虫害措施

种植前清除温室内部及周围容易滋生蚜虫、红蛛蛛、烟粉虱、白粉虱等虫害的寄生杂草,减少源头的虫口基数。配合“高温闷棚”的方法,在温室内营造高温环境消灭室内病菌、虫卵和害虫,并用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对温室整体喷施,栽培基质也要在杀灭病菌和虫卵后进行使用。

合理调控温室环境

日光温室内的温湿度、光照、CO2浓度是防控的关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草莓定植初期要求温室内的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温度保持在12~14℃,有利于草莓的提早开花结果;现蕾及开花初期白天温室内的温度需保持在25~28℃,夜温保持在7℃左右;结果期温室内的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温度保持在2~5℃(温度调控目标为10℃)。相对湿度以50%左右为宜,可以通过通风换气来调节温室内湿度。12月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常会出现连阴低温天气,导致室内光照条件变差,室内温度低于5℃,甚至低于0℃,这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室内增温增光、a充CO2,主要措施有:①对温室四周的外墙外膜加盖保温膜,严封门缝不漏冷空气,栽培架下的地面保持清洁并铺设黑白双色膜,增加反射光。②增设保温设备和覆盖材料,防止草莓发生冻害。③在温室封闭保温期间增设简易CO2发生装置,弥补室内CO2的亏缺,提高草莓的光合作用能力[1],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品种

使用温室草莓栽培专用基质,并筛选引进优良抗逆的草莓品种,例如高抗白粉病、中抗炭疽病的‘宁玉’‘宁丰’‘红颊’等品种。

采用高架式基质栽培方式

使用专用栽培基质可以避免草莓栽培中的土传病害和相关虫害,专用基质栽培营养液可以通过微管滴灌技术进行追肥灌水,并及时调整生长期草莓的营养液配方,增施P、K肥,控制N肥用量,实现均衡、精准的肥水调控,防止植株徒长,合理密植,增强植株长势,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1]。此外,合理控制室内湿度,对草莓植株进行调整修剪,加强植株间通透性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多品种间隔交叉混种控病技术

根据‘宁丰’‘宁玉’‘红颊’3个品种对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等草莓常见病害的不同抗病能力表现,在田间合理交叉混种多个间隔品种,不仅利于草莓不同品种间的相互授粉,提高授粉效果和结实率[2],还能起到阻隔病害传播扩散的效果,通过试验发现,交叉混种区的控病效果显著,对炭疽病、白粉病易感的‘红颊’也没有大面积爆发病害。

培育壮苗

保持温室内的清洁,及时对草莓植株进行打老叶、病叶、无效叶、疏花、疏果等处理,清除室内病株、杂草、烂果等。通过保温降湿,通风换气,微管滴灌等技术来培育壮苗。

物理防治

高温闷棚

闷棚需在开花结果期间进行,将室内的空气湿度降到50%以下,温度提高到35℃,保持2 h左右,然后进行通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可防治灰霉病等病害[3]。

物理防治虫害

可以通过防虫网阻隔、黄蓝板诱杀(图3)、杀虫灯诱捕、银灰色膜网驱避蚜虫等方法进行害虫防治[4],减少农药使用量。

生物防治

专用授粉蜂授粉技术

温室内草莓的开花期正值冬季和早春,此时多为低温寡日照天气,室内高湿,昆虫少,影响花药开裂及花粉飞散,易出现授粉不良等情况,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此时,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降低空气湿度,另外还可以利用蜜蜂进行辅助授粉。采用专用授粉蜂辅助授粉的草莓坐果率明显提高,畸形果数量减少。需要注意的是放蜂前5~10天,温室内应进行1次彻底病虫害防治,尤其是对虫害进行防治,因为蜂箱放进后一般不能再施农药,尤其不施杀虫剂,蒋桂华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草莓常用农药的浓度对草莓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且农药喷雾时会冲刷柱头,造成花朵无花粉的现象出现,影响授粉效果。

草莓可以采用熊蜂授粉(图4),熊蜂的访花效率高,授粉效果好。熊蜂体积比一般蜜蜂大,浑身布满绒毛,每分钟访花量可达20朵,访花时可以在花朵上旋转360°,一次即完成授粉,能耐8℃以上的温度,在阴天也出巢访花[6]。熊蜂授粉可以在草莓有5%植株开花时将蜂箱移入室内,一般按1箱/667 m2的密度放置,蜂箱需放置在温室中间光照好的地方,距离地面约为15 cm。熊蜂访花路线为曲线,所以蜂箱出蜂口应由南朝向东呈45°角放置,提高授粉效率。当温室内温度低于8℃时,应在黄昏关闭出蜂口;当温度超过30℃时,室内需及时通风降温。此外,种植者还需了解熊蜂的生活习性,尽量减少熊蜂的死亡率。饲养熊蜂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6点:①尽量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尤其在长期阴雨天气后室内湿度大,温室薄膜上聚集的水滴多,熊蜂外出活动时飞行困难,容易被水滴打落死亡。因此,阴天骤晴时要加大室内通风来驱散湿气。②室内饲养熊蜂时,要尽量保持安静,避免振动,开箱操作动作要轻,以免惊动蜂群,蜂箱盖不能揭一半留一半。温室开闭气窗时,要注意避免熊蜂飞行时钻到薄膜、气窗夹缝中被夹死。③防治病虫害时选用对熊蜂无毒或毒性小的农药,使用农药或烟熏剂时,要关闭好蜂箱孔,或将蜂箱搬至室外,隔3~4天再搬进室内,避免熊蜂中毒死亡。④在冬季及早春蜜源少时,要加强饲养。选择白砂糖与清水以1:1的比例熬制成糊状灌满蜂槽袋,冷却后饲喂1个月换1次糖水。⑤放蜂时为防止蜂群从通风窗口流失,可在放风口加一层防虫网。⑥放蜂时间为草莓第1次顶花序开花至次年3~4月。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应在阴天或傍晚时使用,施用前先清除老叶。温室架式草莓的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白粉病、灰霉病、红蜘蛛、蚜虫,我们常选用3%的多抗霉素水剂800倍液、木霉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红蜘蛛常选用5%阿维菌素水乳剂2000倍液、99%矿物油150~200倍液、1%苦参・印楝素悬浮剂1000倍液、10%浏阳霉素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将喷头插入植株下部朝上喷,使药剂喷布叶片背面,尽量不要与化学农药混用。

化学防治

防治方法

温室内可使用烟熏剂、静电喷雾器等新型药械技术,避免了常规药械喷雾跑冒滴漏严重的情况,施药方便、均匀,防治效果好,同时可以p少用水量,达到室内降湿控病的作用。

防治药剂

防治炭疽病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主要成分为咪鲜胺锰盐),1000倍液喷雾,在病害发生期每隔7天喷1次,连续进行防治[6]。灰霉病、白粉病主要采用1200~1800 g/hm2的速克灵(主要成分为腐霉利)等烟熏剂,于傍晚时分散放置于室内,点燃闭室过夜,15天熏蒸1次,连熏2~3次效果较好。防治蚜虫可选用25%吡蚜酮悬浮剂2000~2500倍液、5%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

注意事项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优先使用烟熏法进行防治。以“早发现、早治疗”为原则,做到适时防治,在病害发生前期、初期,害虫低龄期尽早预防,及时用药控制。草莓苗在定植之前可以用1000倍的百菌清溶液蘸根杀菌,在草莓开花前后不要用药,以免影响授粉效果,增加畸形果。采果期间需控制用药,另外还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不同药剂,注意交替用药,合理混用,避免病虫害形成抗药性,草莓在用药10~15天后才能进行采收[7]。

参考文献

[1] 吴晓云,何笙,韩振芹,等.立体栽培模式下草莓病虫害绿色

防控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3):11715-11716.

[2] 赵月营.提高大棚草莓果实品质的措施[J].河北果树,

2001(22):18.

[3] 吉沐祥,李国平,杨敬辉,等.江苏省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

控技术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119-121.

[4] 田子华,吴佳文,朱先敏.江苏省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

合的做法与发展思路[J].中国植保导刊,2015(1):76-78.

[5] 蒋桂华,谢鸣,方丽,等.硼、钙和农药对草莓花粉萌发和花

粉管生长和影响[J].果树学报,2007,24(2):234-236.

[6] 吉沐祥,潘跃平.草莓标准化生产实用新技术疑难解答[M].北

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4

 

从部门法角度而言,我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法”兼具有经济法和环境法的部门法特征。就“应对气候变化法”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而言,是因为“应对气候变化法”之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必然意味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即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对高碳产业、高碳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高碳技术研发、高碳消费行为进行监控和规范,对低碳行业、低碳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低碳消费行为进行鼓励和促进。就此而言“应对气候变化法”所解决的问题实质上属于结构性经济问题,所以准确地说“应对气候变化法”应当属于宏观调控法的重要内容。就其作为环境法的组成部分而言,国内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属于各国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议定书等所规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的结果。换句话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其他国际环境公约一样都属于全球环境治理方面的国际公约,气候变化问题显然属于环境问题。国内法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法”与旨在解决其他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的法律一样也应当都属于环境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在进行修订,由于队0、全氟碳化物、黑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物质)也属于大气污染物,再加上由于化石能源利用导致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同根同源,所以,在立法、修法或者进行具体法律制度设计时,应当注意气候变化问题和大气污染问题的协同治理。为此,也有学者主张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将温室气体视为大气污染物的做法,借《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机将温室气体排放行为纳入《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规制。这样就避免了单独立法的麻烦,也减少了部门间的冲突。应当说这种主张有其合理的方面,也不失为一种可能的立法选择。

 

但是,也应当看到:第美国联邦层面将CO:等温室气体视为大气污染物并将其排放纳入《青洁空气法》规范之下的做法是无法制定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法的无奈之举;第二,我国台湾地区曾经将C〇2等温室气体视为大气污染物,并依据大气污染排放申报制度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申报,但是目前台湾地区已经制定了专门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为的《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从理论上分析,将温室气体视为大气污染物并通过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其排放进行规制的方式可能存在下列问题:第对传统空气污染物排放的规制措施不_定适合对C〇2等温室气体的规制,如以排放浓度控制为基础的规制方式。第二,对传统空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不_定适用C〇2等温室气体。对传统空气污染物(颗粒物、S〇2、CO、〇3、悬浮微粒、氮氧化物、铅等)排放通常采取末端控制方式,可以采取“最佳可得技术’“最佳经济技术”,如成熟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而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言,往往缺乏成熟的末端控制技术如脱碳技术,即便存在末端控制技术(如CCS),但该技术自身也并不成熟,还谈不上商业化运用。即便脱碳技术成熟了,脱碳之后,碳的处置(碳封存)也是_个问题。第三,通过诸如“清洁空气法”等大气污染防治立法难以实现对所有温室气体排放行为的规制。传统空气污染物伴随工业化进程产生,因此,各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重点集中于工业废气排放控制。但是温室气体的来源则要广泛得多,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也占相当比例。另外,虽然美国目前通过判例法将C〇2解释为空气污染物,并且在《清洁空气法》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并不表明这种做法就是控制C〇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选择。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做法不足以充分体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89年《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订。

 

立法机关在对该法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显然对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等问题给予了考虑。这可以清晰地在《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第6条即“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得到印证。然而,《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似乎又对当下和将来的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立法缺乏充分考虑。因为纵观该法的全部法律规定可以发现,该法仅仅对“公民”提出了‘‘低碳”生活的要求。尽管公民低碳消费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但是毫无疑问,企业的低碳生产才应当是减缓气候变化立法的重点所在。另外,《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在多大程度上对适应气候变化进行了考虑,也非常让人怀疑。所以,尽管学者普遍认为我国需要一部作为环境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但是显然《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与环境基本法的地位还有很大距离。12或许正是基于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将2014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定位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5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然后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通常为32-35℃)。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重型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等病人的护理治疗。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细心的护理配合,现将我科收治的18例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护理对象42例,为2010年7月~2011年2月入住的病人,其中脑内出血微创术后24例,颅脑手术后18例,均取得了一定疗效。

1.2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及杜冷丁50 mg肌肉注射,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利用降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遵医嘱?q8h肌肉注射。降温速度以1~1.5℃/h为宜,3~4小时即可达到治疗温度。在进行物理降温时,应避免病人冻伤。

2 护理体会

2.1 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亚低温治疗在伤后越早越好,通常认为伤后12h内实施[1]。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2.2 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3 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4 呼吸监测及护理: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血氧饱和度低于90%,应定时、及时吸痰,每1-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痰栓形成及缺氧。

2.5 循环监测: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血压、脉搏、肢端循环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2.6 体温护理: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2~35℃之间,若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2℃,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2.7 护理: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性低血压。

2.8 复温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2.9 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病人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长期使用降温毯可导致局部皮肤皮温低,血循环差,易造成皮肤压红压伤,应加强翻身及皮肤护理[2],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还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便秘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

参考文献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6

关键词: 控制室; 甲醛; 污染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26-02

甲醛的污染是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是一种无色的刺激性气体,沸点为19.5℃,易于挥发,常温下易溶于水。主要来源于各种人造板材,贴墙布、涂料等各种装饰材料以及吸烟等产生的烟雾等。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高浓度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都有危害,在我国有毒化学品名单上甲醛居第二位,且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质。《居室空气中甲醛卫生标准》(GB/T16127―1995)规定居室内甲醛量要小于0.08mg/m3,但一般住宅装修后甲醛浓度平均为0.2mg/m3,最高可达0.81mg/m3,严重超出标准。

一、室内温度及环境要合理控制

由于甲醛的释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室内甲醛的释放期一般为3~15年,且其与室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室内换气数、室内建材等有关,合理控制室内环境可降低甲醛浓度。

(一)室内要及时通风

室内通风是清除甲醛行之有效的办法,可选用空气换气装置或自然通风,这样有利于室内材料中甲醛的散发和排放。室内通风要注意根据季节、天气的差异和室内人数的多少来确定换气频度,通常在春、夏、秋季都应留适当的通风口,冬季每天至少开窗换气30分钟以上,但其只用于污染较轻的场合。

(二)控制室内湿度

经研究发现,甲醛的释放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要使室内材料中的甲醛尽快释放,就应增加其温湿度,因此一般在刚刚装修的房中采取烘烤的方法或在室内摆放一盆清水可使甲醛加快释放。要控制室内甲醛浓度就要降低其温湿度。温度由30℃降到25℃可降低甲醛50%,相对湿度由70%降到30%时甲醛量降低40%,温度和湿度效应降低室内甲醛量主要是靠降低污染源的扩散。

(三)植物净化

美国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的有关实验证明,吊兰、芦荟、仙人球、虎尾花、等室内观赏叶植物对甲醛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因此,在室内放置上述植物既美化环境又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室内甲醛污染治理技术

目前,国内外采取多种方法治理室内甲醛污染,且现在已有一些产品问世。治理室内甲醛污染的空气净化技术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吸附技术、催化技术、化学中和技术、空气负离子技术、臭氧氧化技术、常温催化氧化技术、生物技术、材料封闭技术等。

(一)物理吸附技术

物理吸附主要利用某些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吸附有害物质而达到去除有害污染的目的。主要是各种空气净化器。常用的吸附剂为颗粒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沸石、分子筛、多孔粘土矿石、硅胶等。研究发现,沸石膜对室内甲醛、苯等污染物有较好去除效果。活性炭纤维是吸附剂中最引人注目的碳质吸附剂。蔡健等研究发现,适当条件下用O2-对ACF改性可提高对甲醛的吸附性能。对物理吸附技术改进主要是寻找比表面积大且具有更快的吸脱附速率的吸附剂,还有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使用等。在装有活性炭的花盆中栽培具有甲醛净化性能的植物,其对甲醛去除效果比单纯的活性炭吸附要好。物理吸附还可用于建材,研发的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木炭板,在2小时内可把20×10-6的甲醛全部吸收,且木炭板废弃后可被生物降解。物理吸附富集能力强,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物,简单易推广,对低浓度有害气体较有效。但物理吸附的吸附速率慢,对新装修几个月的室内的甲醛的去除不明显,且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还有吸附剂需要定时更换。

(二)催化技术

催化技术以催化为主,结合超微过滤,从而保证在常温常压下使多种有害有味气体分解成无害无味物质,由单纯的物理吸附转变为化学吸附,不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市场上的有害气体吸附器和家具吸附宝都属于这类产品。

纳米光催化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空气净化技术,它主要是利用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氧化甲醛,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技术在紫外光照射下用于治理空气污染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热点。化降解速率。

催化技术可以与物理吸附技术或其他技术结合运用,效果更佳。催化技术与物理吸附技术相结合,可利用物理吸附技术为催化技术提供高浓度反应环境,催化技术降解甲醛使吸附剂得到再生。纳米TiO2光催化剂与一些气体吸附剂(沸石、活性炭、SiO2等)相结合在弱紫外光激发下就可以有效降解低浓度有害气体。稀土激活空气净化材料综合了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光催化等多元催化技术,对甲醛达到持久净化。

催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二次污染少、可以在常温常压下氧化分解结构稳定的有机物等优点,一般室内甲醛的浓度较低,在居室、玻璃、陶瓷等建材表面涂敷TiO2薄膜或安放TiO2空气净化设备可有效降解甲醛。但其需要纳米TiO2和紫外光照射,存在经济和技术的局限性,还未进入大面积使用推广阶段。

(三)化学中和技术

化学中和技术一般采用络合技术,破坏甲醛、苯等有害气体的分子结构,中和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而逐步消除。目前,专家研制出了各种除味剂和甲醛捕捉剂,属于该技术类产品。该技术最好结合装修工程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人造板中的游离甲醛。

(四)空气负离子技术

其主要选用具有明显的热电效应的稀有矿物石为原料,加入到墙体材料中,在与空气接触中,电离空气及空气中的水分,产生负离子;可发生极化,并向外放电,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市场中销售的“绿诺空气离子宝”属于这种产品。负离子技术也可应用到建材上,如负离子涂料,其能够持续释放的负离子与室内污染源持续释放的有害气体(正离子)不断中和、降解,可长期起到去除甲醛的作用。

(五)臭氧氧化法

臭氧与极性有机化合物如甲醛反应,导致不饱和的有机分子破裂,使臭氧分子结合在有机分子的双键上,生成臭氧化物,从而达到分解甲醛分子的目的。臭氧发生装置具有杀菌、消毒、除臭、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但臭氧法净化甲醛效率低,同时臭氧易分解,不稳定,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物,同时臭氧本身也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国家也有相应的限量标准,如果发生量控制不好,会适得其反。

(六)常温催化氧化法

又称为冷触媒法,主要是利用一些贵金属特殊的催化氧化性能活-性炭、分子筛等,经常采用的贵金属有Pd、Pt、Rh、Ru和Ir。日本近年来对低温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一系列的专利问世。对刚刚装修的住宅中甲醛去除效果良好,在7个多月时间内使新建住宅室内甲醛由0.21×10-6降到0.04×10-6,且没有发现有害的副产品,其还可以加速材料中甲醛释放。

(七)生物技术

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是微生物以有机物为其生长的碳源和能源而将其氧化、降解为无毒、无害的无机物的方法。李小梅等[28]实验表明,通过筛选、培育的适宜微生物菌种接种挂膜制作的生物膜填料塔对入口浓度小于20mg/m3的甲醛废气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净化效率达到90%以上,净化操作时,液体喷淋量维持在20L/h有利于净化。

(八)材料封闭技术

对于各种人造板中的甲醛,专家们研制出了一种封闭材料,称作甲醛封闭剂,用于家具和人造板材内的甲醛气体封闭。目前出现在我国市场上的美嘉保护盾,具有封闭甲醛的作用,可涂刷于未经油漆处理的家具内壁板和人造板,以减少各种人造板中的甲醛释放量。但其治标不治本。

三、结论

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环境意识的深入人心,室内甲醛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甲醛污染的空气净化技术已经有较多应用于实际,同时各种新方法新技术也在不断得到研究,其中纳米光催化技术是空气净化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针对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技术,尤其是多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可对室内甲醛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治理。

参考文献:

[1] 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468~469.

[2] 郑京力晴.甲醛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6):225~226.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7

论文摘要日光温室等保护地番茄病害种类多、危害重,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及多年种植,病害发生呈现出新的规律性,老病害逐步加重,新病害相继出现,且常常多种病害同时发生,交替出现,危害更加猖獗,防治愈来愈困难,针对以上特点,提出日光温室番茄病害的防治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1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发生特点

1.1土传病害发生普遍且严重

温室一旦建成,重茬连作不可避免,每年换土又不现实,易造成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如枯萎病、菌核病及根结线虫病等在许多温室、大棚内均成为主要病害,并有蔓延之势。

1.2低温高湿病害发生重

日光温室内的小气候可调节范围有限,良好的肥水管理,加大棚内湿度,客观上会促进许多喜低温、高湿病害如灰霉病、晚疫病等发生,成为秋冬茬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多年来生产调查,发病较重的日光温室减产损失30%~40%,个别严重地块高达70%左右。

1.3细菌性病害及病毒病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真菌类病害的防治,而使细菌性病害、病毒病乘虚而入,逐步加重。如细菌性疮痂病、溃疡病、青枯病和软腐病等均呈加重趋势;病毒病也由主要危害叶片,转向危害果实。

1.4新病害不断出现

特殊的栽培环境,良好的生态条件促成了一些新病害相继出现,并成为保护地番茄生产中新的制约因素。如红粉病、圆纹病等均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1.5生理性障害复杂且危害严重

日光温室内的温湿度等可调节范围有限,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条件,会造成棚内湿度大、地温偏低、通风不良等,从而影响番茄的正常生长,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造成植株生长失调而表现出多种生理性病害,并加重生物性病害发生。如低温障碍、生理性早衰、肥害、气害等。

2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如选用抗病毒的双抗2号、中蔬4号、强丰、早魁等;从荷兰引进的抗根结线虫病的GC779、W733等新品种。

2.1.2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依据番茄生理需求施肥,要施足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叶面施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强抗病能力。

2.1.3改善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应尽可能提高标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张挂反光膜;采用无滴膜,减少结露现象;全膜覆盖,膜下灌水,最好在棚内建蓄水池并实行滴灌,以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2.1.4合理间套作与轮作倒茬。连作重茬会造成养分失衡与匮乏,造成菌源积累,加重许多病害发生。可通过科学栽培加以调节,减轻病害发生,如番茄地混种韭菜,可防治番茄根腐病、萎蔫病;番茄与茼蒿同穴栽可抑制番茄枯萎病;与葱蒜类和十字花科类轮作,可有效控制枯萎病和早疫病等。

2.1.5清洁田园。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深翻土壤,减少室内初侵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或拔除病株,带到室外销毁,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2.1.6换造。连作几年,土壤盐化及土传病害加重,可采取去老土换新土的方法来解决。方法是铲除耕层表土,换上无毒肥沃的大田土。

2.2生物防治

可采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品种;对病毒病可通过生长点培养培育无毒苗,并采用病毒疫苗。如使用中国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弱毒疫苗N14在番茄1~2片真叶分苗时,将洗去土壤的幼苗浸在疫苗N14的100倍液中30min,然后分苗移栽,可产生免疫力。还可使用生物农药,如立枯病可用木霉菌0.5kg掺细土50kg混匀,然后撒在病株茎基部,用药22.5kg/hm2,能有效控制病情;青枯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

2.3生态防治

依据不同温室内的具体情况,科学管理,控制温湿度。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及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温度一般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3~15℃,适温范围内,采取偏低温管理;合理通风,适时浇水,改善光照条件等。用50~55℃温水浸种10~15min,可有效防治多种种传病害。抓住春秋茬之间的夏闲高温期翻地晒棚,进行土壤消毒,方法为每平方米铺稻草约4cm厚,加石灰氮0.1kg,深翻20cm,然后田埂间灌满水,用旧塑料薄膜盖上,密闭10~15d后,地表温度可升到50~60℃,灭菌及杀线虫效果显著。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8

主要症状及发病条件

主要症状

该病可为害番茄的花、果实、叶片及茎,果实染病幼果受害重,残留失去生命力的花瓣、柱头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果柄扩展,致果实呈现灰白色,软腐,湿度大时,病部密生灰绿色霉层:叶片染病多始叶尖,病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小点,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引起病部以上部分枯死。

发生条件

番茄灰霉病属于低温、高湿型病害,发育适温20℃~23℃,最高31℃,最低2℃,对湿度要求很高,相对湿度90%以上多湿状态易发病,此外种植密度大,管理不当,都会加快该病的发展。

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

田间菌源充足

一是没有轮作倒茬,山东省邹城早春日光温室番茄主要分布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带,近年来随着早春日光温室种植面积的增大,耕地面积有限以及种植早春番茄效益高等因素的影响,轮作倒茬相对较困难,连作不仅造成有害菌在日光温室小环境的积累,而且引起作物白毒现象的发生,致使番茄综合抗性降低,病害为害逐年加重:二是田园不清洁,前茬作物收获后,病残体清理不彻底,菜农习惯于将病残体堆积在田头地埂,没有进行深埋或烧毁等无害化处理,病菌可继续在田间为害。

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

2008年早春邹城一带连阴天较多,日光温室内空气湿度大,低温寡照高湿的气候,为灰霉病的发生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阴雨天不利于喷药防治,造成灰霉病为害严重。

防治措施不当

菜农对灰霉病的防治十分被动,多采取哪一个日光温室番茄有病就防治哪一个,病叶、病果带出日光温室后随意丢弃,引起该病菌再侵染,出现了只要灰霉病发生就难以防治的局面。

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可选用叶稀的番茄品种如:浙粉212、粉利达、金鹏全胜等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强抗病及耐病的品种:二是进行轮作倒茬,可与非茄果类蔬菜或粮食作物实行3年~4年的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源,并且避免因为连作造成的作物自毒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实行配方施肥,特别是增加磷钾肥的用量,有条件的地方可施用生物菌肥,每667m2施用量为80kg,可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四是一天采取三防风,即拉开草苫后通风30min,中午12时日光温室内气温上升到28℃以上时,再次通风,温室内气温降到25℃时关闭通风口,下午关闭草苫前30min通风,一天三次放风不仅能够降低日光温室内空气温度,而且补充二氧化碳浓度,减少灰霉病对番茄的为害:五是叶面喷施30倍豆汁或50倍红糖溶液,叶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灰霉病菌侵染概率。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9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体温下降;保温措施

创伤失血性休克为常见的急诊,主要病理改变为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扩容治疗是救治休克的主要手段,大量输入常温或低温液体(如血液制品),体液再分布,代谢减慢等均可导致体温下降或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可致寒战反应,使组织耗氧量增加4-5倍,氧解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导致缺氧,加重氧供需失衡;体温过低可导致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凝血异常、心律失常等并发症[1]。我们对急诊收治的52例休克患者进行体温监测,以探讨控制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创伤性或失血性休克52例,男28例,女24例,其中四肢开放伤21例,肝、脾破裂10例,宫外孕破裂出血8例,卵巢滤泡破裂大出血7例,前置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6例,入急诊科治疗时,PM8000监护仪监测体温。体表温度探头妥善固定于腋窝,表面贴以泡沫垫固定,以保证测温的准确性,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0 min、20 min、30 min、60 min、120min体温值。入院后初步明确诊断,相关紧急检查的同时,立即进行液体复苏,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1000ml后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均在30至60分钟内入手术室行手术治疗,手术室内同型号监护仪继续同方法监测体温,进手术室后启用空调,室温22℃-24℃,输入液体为室温,120分钟内均未输入低温制品如血液等,均未行液体加温和特殊保温措施。

2 结果

所有病例容量治疗后10分钟即出现体温下降,最低值为32.7℃,60min内体温呈进行性下降。低于35℃143(143/156)次,大于36.0℃12(12/156)次,均在容量治疗前。未出现低于32℃的中度低温。见表1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时机体交感、肾上腺素活性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腹腔内脏和体表小血管收缩。检查诊治过程中躯体暴露,散热增加。大量扩容治疗时输入液体致体热丧失[1]。以上因素致体温下降,随时间的推移体温进行性下降以致低温的发生。低体温致寒战反应,组织耗氧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加重了组织的氧供需失衡,使休克进一步加重,于治疗极为不利。低体温可抑制凝血级联反应、纤容亢进[2],于止血不利。体温的控制重在预防,减少低温发生的风险,一旦出现中度低温(28℃-32℃)需升温治疗。除非休克不能纠正,可利用低温的脏器保护作用:a、减少耗氧,体温低1℃,耗氧率降低7%。b、减少能量消耗、抑制氧自由基形成及炎性反应,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c、提高平均动脉压(MAP),降低心率,减少心肌需氧量,保护心脏功能。

4 保护体温的措施

4.1 减少辐射散热 控制室温不小于22℃。尽量减少体表暴露,持续保暖,覆盖保温材料,局部辐射加温,手术时用温热水冲洗体腔。低温者应用充气式加温毯保温[3]。

4.2 输入液体加温 容量治疗时输入大量低温液体是导致体温下降迅速的主要因素,大量输入液体时应用恒温加热器,将液体加温至36-38℃,提高机体深层体温。可通过加温加湿器使吸入气体温度至42-46℃,可防止气道干燥,又可减少热量丧失。

4.3 特定升温治疗 可按体外循环技术、血液透析或动静脉旁路的加温技术,提高机体的深层温度或行升温治疗。

表1 容量治疗后的体温变化( ±s)

治疗前 10min 20 min 30 min 45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

36.0±1.1 35.5±1.2 35.2±1.3 34.5±1.3 34.2±1.2 34.0±1.4 34.0±1.2 33.7±1.4

注:体温单位为℃了。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P<0.01

参考文献

[1] 刘.危重失血性休克病人纠正低体温措施对比.安徽医学.2008,29(3):329-330.

[2] 肖旭东,等.容量治疗出血性休克家兔致低体温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实用医药杂志,2008,25(8):982-983.

温室气体的治理篇10

1 改良棚室

可根据山东省日光温室建造标准,采用钢架结构、优化屋面角、墙体加厚、保温板(隔热板)、优选棚膜(使用PO膜等)、自动化机械卷帘、遮阳、机械通风设备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造改良型日光温室。

2 夏季高温土壤消毒处理

可采用棉隆或石灰氮等处理土壤,同时使用凯迪瑞、多利维生等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进行修复,防治土传病害,活化根际土壤环境。酸化土壤每667 m2用100~150 kg生石灰或土壤调理剂调节。

3 秸秆还田

①主要是通过翻压、覆盖、沟埋等方式,将麦秸、玉米秸、蔬菜秸秆等直接还田,或经堆沤、发酵后施入土壤。但使用时要注意,实施秸秆还田时,要按比例加入适量的氮素肥料以调节碳氮比;在酸性和透气性差的土壤中,应施入适量生石灰,中和产生的有机酸;加入可快速分解秸秆的微生物菌群(菌种和疫苗),可更好地利用秸秆。

②蔬菜秸秆堆沤还田施肥技术。在设施大棚外用砖和水泥砌

8 m3堆沤池,池内用水泥抹平。每茬作物采收结束后,将植株连根拔起,去除杂质,在地上翻晒1~3天,粉碎,含水量控制在50%~60%。将收集的蔬菜废弃物倒入堆沤池发酵,沤制时可以全部使用植株残体发酵,也可以与未腐熟的畜禽粪便、沼渣、沼液、速效氮肥等按比例混合发酵。堆置60~200天,完全发酵腐熟后(发酵好的植株残体变软变黑,不再散发令人不快的气味),取出作土杂肥、绿肥使用。经初步试验,应用秸秆堆沤作基肥和追肥后,日光温室黄瓜生产每667 m2化肥用量比常规种植减少30%以上,增产1 000 kg以上。同时,蔬菜产品大小、形状、色泽、表面特征、整齐度、成熟一致度等外观品质与风味、商品品质等均有较大提高。

4 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安排茬口

①选择优良品种 针对温室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丰产优良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合理安排品种种植茬口,调整播期避开病虫害高发期。

②合理轮作或间套作 采用不同作物轮作或间套作的方式,实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减轻土壤连作障碍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棚室设施内栽培番茄、辣椒、甜椒、茄子、黄瓜、西瓜及甜瓜等蔬菜时,实行2年以上轮作。葫芦科、茄科、豆科蔬菜较易感病,可与葱、蒜、韭菜、辣椒等感病轻的蔬菜轮作。发病重的地块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最好。冬瓜与苦瓜间套作,能有效地防止冬瓜疫病发生;韭菜温室套栽黄瓜,可使细菌性角斑病减少20%左右。

5 适时播种育苗,培育全苗壮苗

5.1 适时播种

根据蔬菜定植时期、适宜苗龄、气候条件等适时选择播种时间。如烟台地区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可于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种育苗,11月中下旬定植;日光温室越冬茬黄瓜,可于10月中下旬播种育苗,11月中下旬定植。

5.2 利用秒栽器定植秧苗

秒栽器是穴盘育苗技术的配套技术器械,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手工定植方式,使用时,可以按照既定的株行距,单株定植,每1株苗的定植程序包括插入、投苗、提起、松手,不用弯腰、不用下蹲,站着就可以定植蔬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种植效率可提高3~5倍。

5.3 培育壮苗

苗期合理浇水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可适当用生长素或矮壮素促进生长或防止徒长、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性。同时可喷施26.9%石英水剂(硅砂),在蔬菜表面形成二氧化硅晶体层作为物理屏障,有效阻止病菌侵入为害。冲施微生物菌肥、氨基酸寡糖等,增加根系活性,提高植株抗逆性。

5.4 嫁接防病

利用嫁接技术防治土传病害,具有显著的效果。采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枯萎病防治率可达95%以上,还可兼治疫病、白粉病等,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6 科学田间管理,创造适宜环境

①温光管理 喜温蔬菜光合作用适宜的温度为18~28℃,8:00~12:00光合作用可完成70%~80%,因此,在日光温室光、湿、温、气调节上,上午适当早揭保温帘,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同时适当通风,一方面使室内温度不高于28℃,另一方面排除湿气,使室内湿度保持在80%以下。午后闭棚,短时间内将气温升至33℃,以高温抑制病菌的发生发展。然后再次放风排湿,使夜间室内空气湿度也相对较低,可减轻结露,有利于抑制病菌传播。

②水分管理 日光温室蔬菜冬春寒冷季节,在灌溉上采取“三浇三不浇和三控”原则,即阴雨天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明沟不浇、暗沟浇;苗期控水、连阴控水、低温控水,能有效地抑制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③地面覆盖 在温室土表用地膜或切碎的秸秆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并且蒸发的水分在地膜内表面凝结形成水滴,重新落回地面可以洗刷表土盐分,防止表层土壤盐分积累。

④地膜覆盖 实行起垄地膜覆盖栽培,既能保墒,提高地温,使土壤耕作层形成昼夜温差,为根系发育和花芽分化创造条件,又利于膜下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利于蔬菜病害发生的条件,从而减少减轻病害,减少用药。

⑤覆盖遮阳、防虫网 夏秋季节生产,利用遮阳、防虫网,可降低光照强度,达到降温、防虫的目的。日光温室冬春茬蔬菜转入露地越夏、秋栽培时,利用银灰色遮阳网覆盖,可降低室温2~3℃,降低地表温度4~5℃,还可驱避蚜虫,减少日灼病发生。

⑥整枝打杈 合理整枝打杈,促进通风透光。

⑦防除杂草 定植前采用除草剂除草、银黑双色膜覆盖预防杂草。

⑧叶面喷洒无毒保护剂 如姆兰400~500倍液或金邦植物健生素,能强化植物的生理机能,增强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增强植株抗性,还能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且使用安全、方便、无腐蚀、无污染。

7 水肥一体化技术浇水追肥

在温室内安装滴灌系统,于栽培行间安装滴灌管,根据种植作物生长发育对水分、养分的需求规律,制定不同作物灌水、追肥方案,适时定量灌水、追肥,具有省时、省力、节本、增效的作用。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还可以改善蔬菜生长的微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据测算,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40%以上,节省化肥40%~50%,并能提高番茄产量15%以上,产品品质有明显改善,667 m2日光温室番茄纯收益增加7 046元。

8 利用沼渣、沼液追肥、防病,克服棚室蔬菜连作障碍

沼液、沼渣含有丰富的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养分全、肥效快,易被作物吸收、残留少。沼液、沼渣不仅能改良土壤的根际环境、疏松土壤,而且很少有盐分积累。施用沼渣、沼液可使果蔬、西甜瓜增产20%以上,同时还可提高产品品质,使蔬菜叶绿鲜嫩、果品美味香甜。沼液中含有的丁酸、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维生素B12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沼液中的氨和铵盐、某些成分可直接杀死作物害虫。因沼液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无污染、无残留、无抗药性而有“生物农药”之称。

9 利用增产器、生长灯促进植物生长

9.1 大棚植物增产器

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及灭菌药盒等合为一体,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自动工作,可成功解决温室设施栽培二氧化碳不足的难题,使植株光合能力增强、净同化率提高、糖分积累多,植株健壮,蔬菜增产可达20%以上;能自动对温室大棚中的空气和植物叶面及土壤表面进行有效、无污染的雾化消毒杀菌,明显降低白粉病、霜霉病及病虫害的发病率,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洒次数,增强植物的抗病性;能极大地改善、提高作物品质和等级质量,使瓜果甜度大、口感纯正、外观改善,减少畸形果,使蔬菜产品产生质的飞跃;能节省人工,且使瓜果类蔬菜提前10天左右成熟,延长收获期,大大增加农民收入。产品体积小、功能全,便于任何位置的安装和使用,利于管理和操作,寿命长,具有15年以上正常使用期限,适于在全省大部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地区推广使用。

9.2 植物生长灯

是利用灯光代替太阳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种灯具。可作为补充光照,帮助植物在自然光照不足时(如冬季阴雪天气)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在大棚、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这种高效光源系统,一方面可以解决日照不足导致番茄、黄瓜等大棚蔬菜口感下降的弊端,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冬季大棚茄果类蔬菜提前到春节前后上市,从而达到反季节栽培的目的。

10 采用番茄电动授粉器、昆虫授粉

10.1 番茄电动授粉器

利用摆动杆的高速振动,帮助番茄完成授粉工作,模仿自然授粉过程,促进自然坐果,杜绝了激素授粉的各种弊端;不但省时省力,还可将残留的花瓣及柱头振动下来,降低了灰霉病的发生几率;生产的果实果形端正、果个匀称、单果质量增加、果肉饱满无空洞、无畸形果、全部有种子,且口感风味较好,销售价格高;每667 m2可比激素点花新增纯收益2 594元。注意要尽量在晴天10:00以后使用,保证空气湿度足够小,以至不会影响正常授粉。

10.2 利用昆虫授粉

在日光温室生产中,目前普遍使用番茄灵或2,4-D等人工合成生长素涂抹或蘸花,费时费工,畸形果率高,若在种植黄瓜、番茄的日光温室里放蜂授粉,可防止落花落果及化瓜,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

11 病虫害综合立体防控技术

11.1 生物食诱剂

通过生物食诱剂持续稳定释放昆虫取食定位的植物挥发性物质,吸引害虫前往取食并集中杀灭。

11.2 粘虫板、杀虫灯、银灰地膜等诱虫

蚜虫、斑潜蝇、白粉虱和鳞翅目等害虫有趋黄性和趋光性,可在设施内悬置黄板或杀虫灯分别诱杀。

采用地面铺银灰膜、温室通风口处挂银灰膜条的办法,驱避蚜虫迁飞传毒,减轻病毒病发生。

11.3 配置防虫网

在棚室出入口、上下通风口处,配置40目以上的防虫网,防止害虫进入。既可避免害虫为害,又能防止病毒病等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11.4 使用大功率脉冲动力喷雾机喷药防治

与普通喷雾器相比,大功率脉冲动力喷雾机具有弥雾颗粒小、穿透力强、省工省药等特点,用药持效期长,农药用量比普通喷雾器可减少40%以上,节省人工80%以上。利用喷雾机喷药蔬菜发病率低、长势好、产量比普通喷雾器喷药稍高,据测算,番茄可增产5%左右,每667 m2可新增纯收益3 000元以上。大功率脉冲动力喷雾机适用于露地及温室大棚内各种蔬菜病虫害防治和叶面喷肥。

参考文献

[1] 刘伟.日光温室番茄低碳高效生产技术[J].中国蔬菜,2014(8):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