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十篇

时间:2023-12-13 17:08:34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1

关键词:温室花卉;花卉栽培及病害防治;技术措施

1园林温室花卉栽培的环境控制

1.1灌溉

大多数花卉的病原体都是借助水侵染植株体,自由水作为植株间病原体传播的介质,为多数病原体创造侵入机会。因此必须控制植株的灌溉条件,防止植株表面浇湿从而导致病原体的反溅,将植株发病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不适当的灌溉方式比如重浇等,会使温室的湿度增加,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对于排水不良的土壤,频繁地浇水不利于植株健康地生长与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腐霉以及疫霉的发生,比较常见的根腐病、冠腐病就是由于不适当的灌溉方式引起。正确的灌溉方式是避免植株当头浇水,应将水灌溉到到土层里,保持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燥,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植株叶和花发生病害;对植株进行灌溉时还应根据天气、植株自身等因素控制好灌溉次数与用水量。

1.2光照与通风

光照对花卉植株病害发展影响较小,但是不适当的光照强度会造成植株叶和花的损伤,当植株出现这类损伤时,灰霉病等病原物就会趁机而入,造成植株的病害。当光照强度较低的情况下,植株组织液就会增多,容易增加植株染病的可能性;当植株处于强光照的环境下,花卉的器官也会受到损伤,因此在夏季要对植株进行适当的遮荫,防止高温对植株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花卉植株的表面干燥,能保持较为洁净的表面,不利于病原物的侵入与繁殖。因此在花卉的栽培过程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保持环境湿度,控制好植株间距,利用种植台栽培植株,保持温室内空气流通,有效地控制植株病害的发生。

2园林温室花卉栽培措施

2.1调整播种期,注意轮作

病害通常是局限在植株的某一时期,可以通过播种期的调整来减少病害发生的几率。比如推迟播种或者对植株进行移植,进行植株的轮作,避免重茬的发生;定期对温室栽植的花盆进行消毒,换上干净的培养土。在对花卉移栽过程中,应避免对植株造成伤口,从而为病原体创造入侵的途径;在环境相对湿度较大时应尽量减少植株的搬动与移动。

2.2植株的整修与杂草清除

温室花卉的栽培中应定期修剪,将发病的器官及时清理,减少病原体侵染的伤口数量。可以利用间苗的方式保持植株周围的空气流通,保持植株表面的干燥,让大部分植株都获得适宜的生存空间。杂草清理也非常必要,杂草是大部分病毒病的集聚地,为植株的病原体提高繁殖场所。

3病虫害防治技术

3.1选用抗病品种与无病植物材料

选择抗病植株品种是最直接的病害防治措施,还能有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很多温室花卉品种中已有抗病害的品种,比如兰花有抗炭疽病的品种,月季花已有抗黑斑病的品种,无病植物材料的使用减少侵染性真菌病原体入侵,防止病害发生,因此采用抗病品种与无病植物材料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维护生态平衡。

3.2物理与化学防治

常见的物理防止方法有热力处理等,即对植株的插条、接穗等部位进行消毒。通常将植株浸在48℃的温水中,这种方法有利于防止黄化病毒病的传播;可以采用浸种法对草本花卉进行消毒,采用比重法可以挑选出健康的植株种子,从根本上减少病粒的数量,控制植株病害的发生。化学防治式重要的病害防治措施,处理好农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其重点。我们应秉着“用量少”、生态性的原则合理使用农药,弄清防治对象;这样有利于减少在植株上的农药残留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延缓或防治病原体抗药性的产生。

4总结

随着我国园林温室花卉的发展,花卉的病害防治问题成为花卉栽植中的重点问题。病害对温室花卉的生产会造成较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温室花卉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农药的使用虽然能不同程度地阻止病菌的侵染,但是不利于温室花卉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化的病害防治侧重于“预防”,首先应考虑从温室花卉栽培的环境控制方面入手,保持温室环境的清洁,优化栽培措施,保证花卉良好的栽培与生长环境;将物理、化学等病害防治技术与措施作为辅助,利用不同的技术与措施进行温室花卉栽培与病害防治。

参考文献

1李伟.园林树木栽培与修剪[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2

论文摘要温室环境利于花卉病害的发生,为减少病害对温室花卉生产的影响,需不间断地实施环境控制、栽培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无病植物材料、环境卫生、植物检疫、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对温室花卉的生产来说,病害构成经常性威胁。栽培花卉极易感染许多病害,而花卉消费者要求生产者提供近乎完美的花卉产品。温室环境非常适合花卉生长,同样,也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在花卉品种繁多的同一温室里,由于不同花卉品种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要求不尽相同,必然有部分花卉品种处于非适宜生长条件,因而更有利于病害滋生。由于温室花卉价值高、病害的严重性以及温室内的环境条件可以控制,因此在温室花卉生产中,采用多种对策控制病害,较之其他农作物生产系统更为有利和可行。

为阻止病菌侵染,花农往往多数使用农药,这有悖于病害防重于治的原则。一个有效的预防病害的计划必须立足于清洁温室和优化栽培措施,而不是化学防治。温室清洁和优化栽培措施对一般病害的防治是行之有效的,而化学防治更多的是以特定病害作为目标而实施的措施,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化学防治措施,只是化学防治应作为田园清洁和栽培措施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1环境控制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活的病原体引起的,病原的生长和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受土温和气温或两者共同的影响,正如寄主植物的生长受温度影响一样,在经济和使用限度内,温室温度也同样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病害就容易发生。如果植物和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相差甚远,温室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来控制病害的发生。相对湿度和温度是不可分割的,当气温上升时,相对湿度下降。气温下降时,相对湿度增加。温室中植株表面上的冷凝水,为病原体的活动提供了理想环境。因此,温室环境的控制尤为重要。

1.1灌溉

大多数病原体需借助植株表面上的自由水侵入寄主。对多数病原体,飞溅的水是在植株间传播的重要途径。不适当地向植株顶头浇水,由于植株表面浇湿以及植株间病原体的反溅,可增加发病率和严重度。重浇、频繁地当头浇水还使温室的湿度增加,更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水分过多,特别是排水不良的介质,可促使腐霉和疫霉发生,引起猝倒病、根腐病和冠腐病。适宜的灌溉方式应该是将水灌到土面,这样可以使大部分植株的地上部保持干燥,有助于控制叶和花的病害;灌溉水量和灌溉次数应根据温室土壤的持水性和植物的需水状况以及环境条件来调节。

1.2光照

光的质和量对病害发展很少有直接作用,但对花卉的生长却有很重要的作用。光照强度强到引起叶和花的损伤后,将有利于灰霉病这类病原物的发展。低光照强度导致植株组织液,更易染病。夏季温室常需遮荫以防止强光照引起花卉受损伤,这一措施还有利防止高温出现。但遮荫过度会产生植株液现象。光照强度应控制在适合植株生长发育的程度。

1.3通风

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灰霉病菌等真菌产生孢子及侵入寄主。相对湿度高也妨碍植株过湿部位干燥。而潮湿部位有利于病原物侵染。通风良好的温室,植株表面干燥,不利于病原物侵入植株体内。适当利用风扇,控制植株间距以及搭建网状种植台等措施都有助于温室空气流通,从而预防病害流行。

2栽培措施

2.1调整播种期或移栽期

许多病害的发生往往局限于花卉植株的某一生长时期。提早或推迟播种或移植,则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2.2注意轮作,防止重茬

对于一些忌连作的花卉,如、唐菖蒲、翠菊等,应每年进行花盆消毒,换上新的培养土,以减少发病机会[1]。

2.3植株的搬动

搬动植株时,即使是小心作业也可能造成伤口并使其成为病原体的侵入点。任何搬动植株的措施如移栽、间苗、套袋、换盆等都能造成伤口。要尽可能小心地搬弄植株以便伤口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植株潮湿时搬动也可能增加病害发生,因此应避开这种情况。

2.4整枝与整修

花卉的生产常需整枝和修剪。结合整枝和修剪,剪除发病枝条、叶和根等器官。植株整枝或修剪时常会造成病原体侵染的伤口。不要经常去整枝或修剪。对整枝和修剪丢弃的植株残体(特别是病根、枝和叶)应尽快移出温室并烧毁[2]。

2.5间苗

种植地间苗对生产高质量的花卉是必需的。种植过密往往使植株周围的空气流通受阻、植株表面不易干燥,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而间苗则可使植株的小环境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同时,植株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和营养,生长得更健壮,从而可增强其对病害的抵抗作用。

2.6清除杂草

杂草往往是一些病原物繁殖的场所,如一些病毒病常以杂草作为寄主,及时清除杂草,清洁园圃,是防治花卉病害的必要技术措施。

2.7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和所有的农药一样,生长调节剂必须使用适当,以免使植株中毒。如使用生长调节剂不当,可能使植物组织对病原体的侵染更加敏感。

2.8合理施肥

适当地使用化肥是生产优良花卉所必须的。适度的、均衡完善的施肥方案可生产出优质的花卉。施肥水平低导致植株矮化和各种缺素症状。氮肥水平低导致早衰现象,也变得对弱寄生性和继发性病原体更易感染。高氮肥使植株过于也同样会增加叶部病害。有机肥料要腐熟,以防止造成烂根。

3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能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有利于保护天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些花卉已育成了抗病害的品种,如蔷薇、香石竹等有抗锈病的品种,翠菊有抗立枯病的品种,兰花有抗炭疽病的品种,月季花有抗黑斑病的品种等。对于像病毒病、类菌原体病害和系统染的真菌病害往往缺乏有效的药剂,抗病品种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3]。

4选用无病植物材料

病害的发展需要3个因素,即敏感的寄主、适宜病害发展的环境和一种致病力强的病原体。因此,如果没有病原体的存在,病害也就不能或不会发生。这一措施对寄主谱广的气体传真菌病原体如灰霉病是无效的,但对那些在温室中或其周围不普遍发生的病菌、病毒或系统侵染性真菌病原体是很有效的。

用作繁殖用的母株,如天竺葵和一品红,必须是无病的。当种植者通过无性繁殖来增加植株数量时,即使原始母株带菌率低,也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造成病害流行,病原物常常通过繁殖材料或新的植株引进温室。如果感病的植物材料直接被带进温室,新的病原物可能被引入并迅速传至健株上。病原被引入温室后,不仅能使被引入的花卉遭受损失,而且对未来若干茬花卉都可能造成威胁[4]。5温室卫生

做好温室环境卫生是预防温室花卉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是防治计划的基础。温室必须是向植物而不是向病原体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处所。洁净的泥炭、土壤、蛭石、珍珠岩、砂、树皮等是种植花卉的理想介质。而污泥(污染的土壤)、死的和正在死亡中的花朵以及枯萎的叶子很可能带有大量的病原物。温室卫生计划能减少栽培介质中病原物数量。在一个清洁卫生的温室中要保持植物无病比在一个看上去像垃圾堆似的温室中保持植物无病容易得多。

许多侵袭温室花卉最常见的病原物,能在修剪时丢下的植株残体和用过的介质上存活或产生接种体。这些接种体或侵染源必须从栽培区迅速定期地收集和消除。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地去收集死去的叶片和花朵。残损植株应连同介质和盆钵从栽培区搬出至垃圾堆,垃圾堆与温室保持500~1000m的距离为宜。通常提供给温室的新盆钵和浅盆是不带病原的。它们在使用前必须存放在安全地点使它们不会被病原体污染。如果盆钵或浅盘需要再利用,则应该在使用前消毒。在每茬收获之间,种植台必须清洗或加以处理。在收获完毕后,应立即将垃圾、植株残体、盆钵、浅盘和用过的土壤或介质从种植区移出并送到垃圾堆去。

6植物检疫

凡新引进的种子、花苗用繁殖材料,必须根据国家所确定的检疫对象进行严格检查,发现有检疫对象时,绝对禁止输入,防止蔓延成灾。

7物理防治

利用热力处理是防治多种病害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苗木、接穗、插条等繁殖材料的消毒。例如:用50℃的温水浸苗10min,可以消灭黄化病毒病。对于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的种子可用温汤浸种法,杀死种子内部带有的病原菌;一般花卉种子可利用比重法进行精选(带病种子比健康种子轻),可用盐水、泥水、清水法漂除病粒[5]。

8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化学防治,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使用农药。要求做到用药少,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残毒性小,对人畜安全,不杀伤天敌,对作物无药害,能预防或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并切实贯彻经济、有效的“保益灭害”原则。

(1)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农药。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防治范围和对象。决定施药时,要弄清防治对象,选准优质对口农药,辨证施治。

(2)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适时施药。准确掌握病害发生规律及消长动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用药,或合理混用及轮换施用,是提高药效、事半功倍的一个关键问题,把病害消灭在花圃之外、为害之前是上策。

(3)控制药剂浓度、用量及使用次数。应以追求最低有效浓度和最少有效次数为目的,这样符合、安全、有效的要求,又避免对农作物产生药害,减少残留及环境污染,保护天敌。

参考文献

[1]徐明慧,林绍光,丁梦然.花卉病虫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2]张涛.园林树木栽培与修剪[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蔡祝南,张中义,丁梦然,等.花卉病虫害防治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3

前一段时间,电视台播出了微波油条受冷遇的报道。微波油条一般是事先用油炸好的,然后再配送到各早餐点,吃时用微波炉热一下即可。也就是说,微波油条也是油炸的,只不过这个油煎炸过三次即废弃掉。这无形中增加了油条的成本,所以微波油条要比小食摊上卖的油条贵很多。微波油条受冷遇,说明老百姓对油脂反复应用的危害认识还不够。

早在1986年,卫生部就颁布了《食用煎炸油的卫生管理办法》。其中规定,煎炸过三次食品的油脂应当废弃。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食品的生产者,也适用于居民家庭。因为高温下重复使用的废油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食品中的水分会发生水解反应,致使煎炸油劣变。这种劣变油的营养价值明显降低。

街头收药遭严打

为打击街头非法购销药品行为,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市政管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禁止在本市街头进行非法购销药品行为的通告》。

通告内容包括: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在北京市街头私自收购、销售药品;对违法经营药品的行为由药监部门、城管监察部门分别依据有关法规实施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公民发现街头私自购销药品的行为应及时举报。

公民享有室内环境权

根据目前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公民有在良好、适宜、健康的室内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其具体内容包括:

室内宁静权:指公民有不受噪声、振动污染的权利。卧室、起居室的噪声,白天应在50分贝以下,夜间应在40分贝以下。

室内日照权:指公民享有阳光照射不被阻挡的权利。

室内通风权:指公民享有周围通风环境良好的权利。卧室、起居室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房间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

室内舒适温度权:住宅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应采取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防热以及节约采暖和空调能耗的措施,保证室内的舒适温度。

眺望权:指公民享有视线不被阻挡的权利。

清洁水权:指公民享有饮用清洁、卫生水的权利。

室内清洁空气权:指公民享有呼吸新鲜、清洁空气的权利。室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

上法院别错过诉讼时效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4

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当温度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数值,植物便会因高温或低温受害,这个数值即为临界温度,超过临界温度越多,植物受害越严重。当温度升高时,酶催反应的速度加快,植物的生理活动随之加强,直到一个最佳温度范围为止,以后就逐渐减弱。温度过高时,植物萎蔫枯死。即当土壤温度超过林木或花卉幼苗的临界温度,并且温度值继续升高,则会出现幼苗的根茎灼伤现象。根茎灼伤主要出现于夏季,这主要是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气温一直处于偏高的状态,特别是中午时分,酷暑难耐。林木幼苗,尤其是含沙较多的苗圃地和造林地的实生苗,在干热的夏季最易发生根茎灼伤现象。根茎灼伤与土壤条件、林木种类等有很大关联。在气温高、湿度小、蒸发量大、连续干旱的情况下,强烈的蒸腾作用使苗木大量失水,则易发生灼伤。大兴安岭地区,当气温在26℃以上、地温在36℃以上、相对湿度小于40%、土壤湿度小于5%时,落叶松幼苗就出现灼伤。再有就是温室种植,由于温室温度是人工控制的,所以在某些时候温度控制出现偏差或由于不同植物的灼伤临界温度不同,从而造成幼苗的灼伤现象,所以在温室种植中,熟悉所种植植物的生理特性十分重要。

2根茎灼伤的危害

苗木根茎灼伤后,幼嫩树苗与高温表土接触处出现约2mm宽的环状伤痕,轻者树皮微黄,l~2d后出现倒伏现象;重者树皮呈暗褐色,当即死亡。根茎灼伤对苗圃育苗及山地直播造林危害较大,一般可降低成活率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无论是对于温室种植还是山地直播造林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根茎灼伤对幼苗柔弱的茎造成伤害,而且病原体很容易在这时侵入其根茎,引发病害。生物病原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等,而生物病原体所引发的病害一般情况下具有传染性。在温室种植的幼苗发现以后很容易进行处理,但如果发生在直播造林区,发现的若是较晚,其引起的危害则很大。

3根茎灼伤的预防措施

3.1选择适当的品种

如果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灼伤的阳性树种造林。如果该地区主要是沙质土,由于矿质土粒间孔隙大,总空隙度低,导管作用弱,保水性差,通气透水性强,保蓄性弱,养分含量低,气多水少,所以沙质土热容量小,土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林木易发生灼伤,所以在栽种时应选择适应该条件的林木进行栽种,以方便管理。如果该地区主要是壤质土,由于壤质土沙黏适中,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气透水性好,土温稳定,养分丰富,有机质分解速度适当,既有保水保肥能力,供水供肥性又强,再加上壤质土壤中水、肥、气、热及植物扎根条件协调,所以壤质土适种范围较广。

如果要引种种植,那么在苗木的整个生长期要进行细心的栽培养护,进行预防措施,发现症状后果断进行处理,以免出现苗木在幼苗期枯死现象,造成大的经济损失。适当早播,使幼苗提前生长,在高温出现前提早木质化,同样可以增强其抵抗灼伤的能力。

3.2喷水降温

在温室中,温度等条件由人工控制,而且温室内的条件改变较容易。在自然界的种植则大不相同,自然界中土壤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生物热、地球内热。当土壤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时,这些热能大部分消耗于土壤水分蒸发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小部分被生物活动所消耗,极少部分通过热交换传送到土壤下层。在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热容量最小。在固相组成物质中,腐殖质热容量大于矿物质,而矿物质热容量彼此之间差异较小,所以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多少和腐殖质含量,当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又含较多水分时,热容量增大,但是土壤腐殖质是相对较稳定的组分,短期内难以发生较大变化,因而它对土壤热容量的影响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土壤水分却是经常变动的组分,而且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较大变化,因而影响土壤热容量的组分中,土壤水起了决定性作用。至于土壤空气,由于热容量很小,它虽然也是易变化因素,但是影响甚微,所以在苗圃地通过人为灌排水控制土壤水含量,是调节土温的有效措施。该方法实施于温室也不失为一个简便方法。喷水可以增加湿度、降低土温,喷水的时间最好在高温出现前,切忌在高温出现时喷水,避免忽热、忽冷,加速苗木死亡。虽然浇水可降低温度,但也要适宜。要根据苗的品种、苗的大小进行灌排水,过多则涝。

3.3遮荫

遮荫可使苗木不受阳光直接照射,降低地表温度,防止幼苗遭受日灼危害,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减少土壤和幼苗的水分蒸发,同时起到了降温保墒的作用。一般树种在幼苗期都不同程度的喜好庇荫环境,特别是喜荫树种,如红松、白皮松、云杉等松柏类及小叶女贞椴树、含笑、天女花等阔叶树种都需要遮荫,防止幼苗灼伤。遮荫的方法一般可用苇帘、竹帘、设活动棚,帘子的透光度以50%~80%为宜。荫棚一般高40~50cm,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17时左右进行放帘遮荫,其他早晚弱光时间或阴天可把帘子卷起。苗木受弱光照射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使幼苗生长健壮。此外,还可采用插荫枝或间种等办法进行遮荫。采伐时应用带状间伐,使保留下来的树木对更新的幼树起遮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孙向阳.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5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 职业危害 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R-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879(2010)10-0074-02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一个特殊科室,负责全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储存的场所,供应全院各科使用的各种诊疗包、敷料包及一次性灭菌物品等。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每天都要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各种化学消毒剂、高温、潮湿、噪音等,均对工作人员造成各种危害,因此,了解职业危害,加强自我保护是工作人员健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1 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供应室污染区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工作人员在处理污染物品的过程中接触的微生物数量多、菌种杂,回收的各种污染器械、穿刺针、切开包都直接接触过患者的皮肤、黏膜、伤口,工作人员在处理锐利器械、穿刺针过程中稍有不慎即产生针刺伤,其次用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如防护不当极易吸入,对人体产生危害。

1.2物理因素。

1.2.1环境因素。清洗间潮湿,特别是冬天,没有热水清洗器械,处于寒冷状态,长时间会容易患感冒、冻疮等。高温、噪音的长期影响会导致血压升高、焦躁、易怒、食欲不振、耳呜、大脑反应及注意力下降等;高压灭菌器及高温烘干机对皮肤的烫伤;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眼、皮肤,会引起电光性眼炎、灼伤、红斑、皮肤过敏。

1.2.2粉尘因素。工作人员在制作各种敷料、棉球和包装各种治疗包时包布所产生的棉尘,会粘附在眼结膜和吸入,影响视力及损害呼吸道。

1.2.3机械性损伤。在回收清洗锐利器械时,不小心会被刺伤,而刺伤引起的感染机率是最大的,有研究资料证实锐器伤后发生感染的机率可达25%~30%。

1.3化学性因素。如果没有配备机械清洗消毒设备,所有物品均采用人工清洗,化学消毒剂、除锈剂、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4人体因素。由于一次性物品增多,装卸、搬运、推车过程中因姿势不当或负荷过重,可引起腰背扭伤、拉伤、压伤等。洗涤或包装长时间一个姿势会引起颈椎病、肩周炎等。

1.5防护意识。有部分工作人员防护意识薄弱,对职业损害认识不足,容易受到职业损害。

2 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2.1生物因素的防护方法。工作人员在回收和清洗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即所有使用后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而采取的防护。必须戴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隔离衣等。督促临床科室使用后的物品要经初步清洗,特殊感染要有标志。供应室工作人员要每年定期体检2次,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接种疫苗。

2.2物理因素的防护方法。

2.2.1环境因素的防护。消毒供应室中心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和人员职业防护安全的基本保证条件。工作环境要通风、宽敞,有冷热水供应,保证室内温度20℃~25℃,相对湿度45%~60%。在高压灭菌时要避免蒸汽烫伤,灭菌结束后要等温度下降至40℃以下再开炉。消毒间要有良好的排气系统,安装消音设备,空气压缩泵不要安装在消毒间;器械要尽量集中清洗,以减少噪音的影响,进出清洗间要随手关门,尽可能缩小噪音影响范围。在进行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时要穿防护衣,戴防护眼镜,避免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和眼睛。

2.2.2粉尘的防护。在制作敷料、棉球和包装治疗包时要戴12层棉纱口罩及戴护目镜,以保护呼吸道粘膜及眼结膜,最好使用一次性敷料、棉球。

2.2.3机械性损伤的防护。在回收和清洗器械时,要养成用钳子清点回收器械和取锐利器械的良好习惯,锐利器械要分开清洗,尽量减少被刺伤的机会。万一发生刺伤,要立即从伤口外周轻轻挤出受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清水充分冲洗伤口十分钟以上;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3化学因素的防护方法。供应室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作用范围、副作用,避免滥用和使用过浓的消毒剂。配制时要戴口罩、护目镜和手套,若在操作中不慎将消毒液溅入眼内或皮肤,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皮肤粘膜的损害。要保持室内通风,以降低空气中消毒液的浓度,若感觉不造时要立即脱离工作环境,到空气清新场所。

2.4人体因素的防护方法。工作人员在搬运重物过程中应借助辅助工具或多人合作搬运,避免手臂、腰部损伤。洗涤装配时应尽量减少一个姿势的持续时间,适当活动一下身体,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5改善供应室的室内环境。供应室由于灭菌柜使用蒸汽,清洗柜加热消毒造成室内湿度增高。另外,因灭菌柜的安全压力泵造成的噪声很大,供应室窗户内双层玻璃,不能通风等因素。所以,要安装大风量、良好的通风设备,安装室内净化调节设备,灭菌柜室内压力泵要安装静音的,安装空气温度表及湿度计,安装空调。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6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

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

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

(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

(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

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

(一)选用耐低温品种。

(二)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

(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

(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

(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

(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

(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

(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病因

(1)弯曲瓜,长型果品种易形成弯曲瓜,其生理原因多与营养不良、植株细弱有关,尤其在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过小或光照少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2)尖嘴瓜,果柄附近粗,先端细。单性结实力低的品种受精不良时易形成尖嘴瓜。

(3)细腰瓜,果柄基部和顶端正常,在瓜条中间部分缢缩,这是由于营养和水分供应不均衡造成的。

(4)大肚瓜,瓜条前端部分肥大,中间及基部反而变细。这是由于雌花受粉不充分,受粉的先端肥大,基部发育迟缓而造成的。新晨:

防治措施

(1)发现畸形瓜时及早摘除,以降低营养消耗。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7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

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

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一)选用耐低温品种。(二)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8

今天是3105年2月3日,我独自在街边散步,看着身旁一排排整齐的绿化带,一尘不染的街道,环保型汽车川流不息,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小白云,我的心情感到无比舒畅,能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地球上真幸福!

3105年的地球为什么这样好,这中间是有很大的原因的。

那是2910年的一天,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伤害力极强的温室效应,地球上的平均温度升高了100倍,使整个地球像一只烤鸭一样,被太阳慢慢烤熟,人们只能在特殊的建筑里生存、工作。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温室效应呢?那是因为人们不知不觉中在不停地伤害地球,比如使用氟利昂冰箱、汽车的尾气、工厂里的浓烟等等都可以破坏大气层,由于人为的破坏,地球的保护层??臭氧层不再是完整的,而外太空的极高温度就从这不完整的臭氧层侵入地球,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造成了可怕的温室效应。

这种温室效应持续了3年,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倍受煎熬。就在2913年2月1日的夜晚,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这个温室效应的规律:外天空的极高温度在穿越臭氧层的时候都是先形成一个个点,然后再慢慢扩大,而我们现在只要把这些点堵上就可以把整个温室效应控制住。通过观察,这些小点正在逐渐扩大,温度还将持续上升,如不及时堵上,待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再了控制不住了,人类将面临着灭亡。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9

中图分类号: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84-01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肢体受创伤后,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坏死与神经变性。是临床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治,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导致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18例骨筋膜室综合症,通过对其的早期发现及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患者的肢体都保留住了,避免了截肢带来的生理损害。现将对其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8~69岁,平均45岁。受伤原因:车祸10例、机械挤伤3例、重物压伤3例、坠落伤2例。类型:血管损伤2例、单纯软组织损伤2例、合并骨折14例。受伤部位:尺挠骨骨折3例、鹰嘴粉碎性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其中行筋膜切开减压术17例、非手术治疗1例。肢体恢复功能17例、部分功能丧失1例。

1.1 方法

早期发现与及时救治,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诊断越早越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了治疗率。护士对四肢骨折或有严重损伤患者应严密观察:(1)肿胀及疼痛情况,伤肢持续性烧灼状疼痛,传向远端,且有进行性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因为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表现为剧痛,骨筋膜室综合症晚期时缺血严重,神经运动感觉消失,表现为疼痛减轻或消失,提示病情加重。(2)观察和监测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患肢间隔内肌力明显减弱,组织肿胀,使动脉与皮肤距离增大,动脉搏动较健侧肢体弱。如果动脉搏动消失,则提示晚期骨筋膜室综合症导致动脉闭塞或血管损伤的可能。若体温超过39℃以上已有2~3天,尽管远端动脉搏动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也应考虑肌肉已发生缺血性坏死,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行切开清创、减压术的准备。所以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的存在并不一定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病人的其他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及综合分析。(3)全身情况观察,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等情况,有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1]。

1.2 术后护理

手术切开筋膜减压是治疗筋膜间室综合症的有效方法,而切开减压后护理至关重要。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且伤口渗液较多时,护士配合医生每日伤口换药一次,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外,注意抬高患肢,保护患肢伤口,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护士还应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2]。

2 康复功能锻炼

2.1 保持肢体功能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畸形,影响以后的功能。

2.2 功能锻炼是治疗性运动,可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并预防肌肉萎缩,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开始时,嘱病人进行除患肢以外的各关节的任意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对手术后的病人,应在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有规律的功能锻炼指导,原则上是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锻炼应以每日量力而行,不可强求为原则。患者出院后,嘱其继续坚持患肢锻炼8周以上,并随诊观

察1~2年[3]。

3 体会

通过对临床18例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的护理,使我们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骨折移位、复位和石膏固定后的患者,以及大血管损伤、组织缺血时间过长引起组织反应性肿胀,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症,应通过临床动态护理监护,进行有效的判断,减少因临床的疏忽而造成患者截肢的后果。同时骨筋膜室综合症除及时地切开减压治疗外,良好的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护士应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的生理损害降低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清元,张景春, 李建伟.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治疗体会.2000.

温室效应造成的伤害篇10

关键词:聚合物 清洁压裂液 性能 应用

一、压裂液基本要求与存在问题

压裂液的核心材料是压裂液增稠剂,主要功能是悬砂携砂、传递压力、造缝导流,其基本要求悬浮携砂能力强、低滤失、低摩阻、配伍性好、无残渣、反排性好、易破胶、流变性好、配制简单成本低。最常用的压裂液增稠剂材料是羟丙基胍胶、瓜尔胶,它的主要问题是溶解不完全。羟丙基胍胶水不溶物4%~7.5%,瓜尔胶水不溶物16%~20%[1],不利于油气层保护,不利于施工和油气增产。如何解决增产与伤害产层的矛盾,交联与破胶的矛盾,高粘度悬砂与泵送摩阻和传压造缝的矛盾。解决思路是应用清洁压裂液,清洁压裂液的基本组成为表面活性剂、聚合物[2],该压裂液的基本特性是对储层无直接污染伤害,无二次伤害,易于返排,少残留。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室内试验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性能稳定,现场应用也取得了较好增产效果。

二、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基本原理

斯伦贝谢公司研发的粘弹性表面活性剂VES(ViscoElastic Surfactant)清洁压裂液[3],在各油田应用中,发现使用温度普遍低(80℃以下),表面活性剂用量大(2~15%),成本高。胶束稳定性差,既可在水和油存在下破胶,也可在水和油存在下失效,对配制环境要求高,配制繁琐,需配合其他特殊组分、盐和稳定剂,高速搅拌,影响了推广应用。

聚合物清洁压裂液的研发思路是克服VES清洁压裂液弱点,使其具有稳定、高效、耐温、价格可接受。聚合物清洁压裂液以缔合代替交联(多元缔合:疏水缔合、氢键缔合、离子键缔合等),在溶液中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方式。结构型聚合物在溶液中聚合物分子链间适当结合,形成布满整个体系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多级结构);该结构是可逆的,随剪切速率等条件变化而可逆变化 (η表观η结构+η非结构)。聚合物清洁压裂液达到了高效增粘性、抗温抗盐性、剪切稀释性与抗剪切性、悬浮性、稳定性、剪切降解稳定性、破胶降解可调性的基本要求。

三、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基础配方

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基础配方由增稠剂JHW-1、增稠剂流变助剂JHE-2和增稠剂耐温助剂JHW-3组成。增稠剂JHW-1在常温-中高温使用(25~180℃)浓度0.2%~1.8%,低速搅拌下约15~20分钟溶解,全过程无不溶物;流变助剂JHE-2按一定比例与主剂配制成压裂液,类似物理“交联”,粘度大幅度增加,约30%~100%,悬浮能力激增,且剪切稀释性更强。用量为JHW-1用量的50~70%;耐温助剂JHE-3在120℃下可不使用,用量为0.2~0.4%。聚合物清洁压裂液配制简单,破胶彻底,易于返排,配伍性好,悬砂能力强,摩阻小,抗温抗盐,低伤害或无伤害,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清洁压裂液。

四、聚合物清洁压裂液主要性能

1.悬砂性能评价

室内试验不同粘度的聚合物清洁压裂液悬浮能力(石英砂,40目):粘度60mPa.s,悬砂10min时,可保持60min;粘度30mPa.s,悬砂10min时,可保持30min;粘度20mPa.s,悬砂5min时,可保持10min。而胍胶悬砂能力≤10min,聚合物清洁压裂液的悬砂时间能满足压裂施工需要。

2.流变性评价

室内试验在100℃条件下,连续剪切90min,测试聚合物清洁压裂液耐温耐剪切性能(配方:增稠剂JHW-1:0.35%,流变助剂JHW-2:0.18%,溶解助剂JHW-3:1%)。

评价测试标准:配制完毕的液体即为清洁压裂液,然后在100℃、170s-1下进行流变测试,剪切90min后粘度≥25mPa.s即为合格。

试验评价结果:在100℃测试条件下,连续剪切90min,尾粘:70mPa.s ,耐温耐剪切性能良好。

五、 现场应用

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在河南油田B408井现场应用。施工泵压13.8~49.7MPa,排量0.5~3.58m3/min,压裂施工挤入总液量200.76m3,加20/40目陶粒砂16.07m3,砂比2.4%上升至31.3%。压裂后日产油0.49m3上升至5.26m3,取得了较好增产效果。

六、结 论

1.聚合物清洁压裂液是一种新型的压裂液体系,压裂液对水质、配制环境要求不高,交联成胶较快,现场应用砂比30%以下,悬砂可靠,性能稳定。

2.聚合物清洁压裂液水不溶物几乎为零,能有效防止油层二次伤害,特别是对特低孔、低渗储层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场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3.聚合物清洁压裂液增稠剂可溶解于20%浓盐酸,配制成聚合物酸性清洁压裂液,但没有现场试验,对聚合物酸性清洁压裂液的酸液类型、浓度、用量等需要进一步试验和优化,以适应碱敏、水敏地层的改造需要。

参考文献

[1]Q/SH0050-2007,压裂用瓜尔胶和羟丙基瓜尔胶技术要求[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