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3:00:30

起重机械论文

起重机械论文篇1

在监检过程中的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相关的监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监督检验的要求。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没有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导致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且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对于发现的问题通常都是一笔带过而没有把先关的数据结果记录在案;对《规则》中的规章要求不能严格执行,尤其是关于开具联络单等相关文件的时候

2做好起重机械制造监督检验工作的对策

2.1提高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要求

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高低,不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而且还会对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造成影响。因此,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的时候,要严格要求监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监检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不仅可以提高监检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并且还可以通过员工的素质反映企业的外部形象。同时在进行对产品监督检验的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保证检验过程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监检人员在进行监督检验的工作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工作态度,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对起重机械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并且对监检出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将总结后的数据资料制定成一份报告。而专业技能的提高主要的方式就是对监检人员进行相关的检测技能培训以及对监测仪器的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能够达到上岗的要求并对现行的质量检测技术以及检测方法能够熟练地掌握,同时保证在进行质检的时候不会或者少量的存在人为性质的失误。

2.2检测方法科学、合理化

对制造技术实施的监测与施工验收和定期检测有所不同,制造技术主要是对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过程进行检测,因此,其方式与其他检测存在一定差异。任何一种性质的生产企业都可利用对设备进行全面逐一监测或是设备抽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定检测。如对设备进行逐一监测的方式对其质量进行控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技术文件审核。尤其是对产品设计图与强度计算书的审核工作,需根据产品的性能与技术目标进行仔细核对,保证其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

2)原材料及元件检查。原材料和外部购买元件、协件等质量需进行严格控制,检测时应按照质量保护系统要求安排其入库或是出库。

3)机械设备金属构造的加工质量。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不仅需对其构件的焊接以及焊缝部位质量进行严格检测,还需对焊缝较为隐蔽的部位质量进行检测。

4)机械整体质量控制。其主要是对装配各个零部件的精细程度和试运行的可靠程度做严苛要求。如利用抽样对其进行检测评定,需保证抽样容积≥总容积20%。对相同产品进行大批量监测的方法,从某一程度上可将其归纳为重复检测,因此,采取抽样检测最优合适,不仅是节约了人力、财力等资源,还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

2.3对先进的检测仪器的配备

在对起重机械进行制造监督检验时,先进的检测仪器的使用,不仅可以保证质量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而且先进的检测设备同时还能够将测试结果直接反应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检测结果的误差。。在进行对先进检测仪器的配置时,要按照起重机械的要求进行配置,并且还要对国内外最新的检测仪器进行关注并及时的更新换代。同时,还要在设备规定的使用年限期内进行使用,可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3结束语

起重机械论文篇2

关键词:相似理论;机械工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O4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144-2

0 引言

相似理论起源于20世纪,它一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是在物理现象当中,每个学者都清楚,在自然界里,存在很多的相似的物理现象,或者现象不同,而其实验本质相同。正因为这些现象或本质的相似性,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注意,于是在20世纪初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相似理论。从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出现相似状况的各项必要的因素以及这些现象其中的相似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及其应用也得到了可观的进步和完善。近些年,也有很多学者根据这些理论知识提出了很多定理,并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比如上世纪前苏联学者发表了《相似原理》,其中的“相似三定理”是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应用开展的必要理论定理。除此之外,还有我国发表的《相似工程与成组技术》和《相似工程》两篇论文,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被科学界视为新的血液。在我国的现代化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各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机械操作的问题当中,同时作为很多工程开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它可以有效较好的解决很多机械工程中的难题。为了促使相似理论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各位学者对相似理论的内容进行不断探讨,并切实地把相似理论与工程实际中的技术结合起来,如成组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型试验等,以充分实现相似理论的价值。

1 相似理论的特点

如上所说,相似理论是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相似的物理现象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的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和仿真,通过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得出其实际原理,然后进行仿照、对比,并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现代的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大都被应用于指导工程的各项进程的模拟,并对其加以探索,从而确定相关的策略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今的社会,计算机科技不断发展,相似理论已经不仅仅止步于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当中,它不但成为很多机械工程设计方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相似理论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扩充,它在不同的领域中也演绎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核心内容也越变越广,同时它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使它在各行各业都充分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理论一般是通过对物理现象发生所需具备的条件出发,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数学公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将之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相似理论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这个特点源于它对物理现象的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其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科学的设计分析与数学理论的规划计算,也就很大方面地导致了它的抽象性太强。其次,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其他工业领域以及各种电力系统等都结合并运用了其理论内容。相似理论的核心功能在于指导实践方面,很多时候,要对工程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在这其中,相似理论就充当着导火线的作用,连接着整个实验进程。并且,相似理论在很大一方面是用来处理工程当中所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它的价值也很明显的体现在了机械工程的整体进程当中。

2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应用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又有一个新的名词:相似工程学。它表明了该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宽广的操作领域。在机械工程当中,它最为显著的应用项目主要包含了工程系统相似设计、相似虚拟制造、成组技术、相似模型技术和机械系统相似设计等。在这些应用当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是成组技术,它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泛应用。最为科学化的应用是相似模型技术,由于在工程当中,其中的某一环节很容易出现问题和缺陷,就需要进行各种模拟、仿真,进而进行分析和对比,因此,该应用的主要操作是相似模拟与系统仿真,做完这两步之后,就可以对工程进行系统有效的规划和分析,并通过相似性来对整体的进程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对工程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由这些可以看出,在机械工程的进展当中,相似理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机械工程当中,相似性分析可以对整体的系统起到良好的分析改善效果,对工程的进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相似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显得极为重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零件设计当中,相似性的系统分析也可以赋予到零件最初的设计当中,把相似理论与各部位零件进行融洽的结合,从而配合整个机械工程的运作,使整体的机械系统变得合理有序。现代的机械工程,越来越看重整体系统的运转,同时要保证各部分机械的稳定运作,一旦出现了某方面或某部位的问题,就要通过相似理论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以获取解决方案。因此,在零件的相似性理论制造方面,也应该加强重视度,只有全面地将相似系统运用到零件的制作过程当中,才可以使整体的机械进程更加稳健顺利。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机械工程整体的设计规划分析以及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规整出新的方案和解决办法。在机械工程的开展当中,具体的相似性设计步骤分为三步:首先是对整体机械系统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在这里,首先要收集系统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再通过相似性理论将各部分进行模拟或仿真,最后进行分析,得出操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对整体的机械系统的相似性分析要从由不同的方面开始,如传动方面、整体控制方面等。每个方面不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独立的整体,需要运用相似性理论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其次,由于在对整体机械工程的系统分析量太大,导致模型数目众多,因此需要恰当地简化模型。相似性理论要求,对模型中的参数要以具体要求为基准,不能盲目而立,同时要有特定的模型基础,不可以简化掉重要部位。最后要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机械工程系统的模型模拟和简化,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数据以及记录,我们要对其中的重要结论与现有的或目标当中的进展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着不足,如果确实存在缺陷,则应该立马对系统进行重新的分析,规划更加合适的模型,对其中的各项内容也进行合理的分析,更改不一样的对照参数。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基础,它的各项设计与方法在机械工程进程当中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在基础的零件设计方面、模型设计方面、成组技术以及整体的机械工程系统模拟分析方面。相似理论本身的理论基础也被很多行业所接纳,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成就。随着年代的改革,相似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充分且有效的发展,它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整体的运作发展当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我国的机械工程能够不断获得新的进步与发展,相关的学者与科学家要对相似理论这门独特的学科不断进行创新和探讨,实践出其核心理论价值,使它充分地发挥其在机械领域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姬书得,张利国,刘雪松,方洪渊,于东媛.基于相似理论解决水轮机转轮数值分析困难的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0(08).

[2] 江磊,郭建娟,陈传海.基于相似理论的月球车牵引性能模型试验[J].中国机械工程,2009(23).

[3] 胡冬奎,王平.基于相似理论的双螺杆磨浆机螺杆参数化设计[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9(06).

起重机械论文篇3

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初农机化起步阶段,推广新式农具中就明确“新农具与耕地作技术是共同提高的”(张林池,1952.5),“一切机械作业均应严格服从先进耕作法的农牧业技术要求”(国营机械农场机务工作规章,1952.11)。并在新式农具站的组织领导及人员配备中明确要求“农牧业技术和农具技术员各两人”,要求“农机具鉴定要从农学观点给评价”。

60年代,进一步提出一些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具体作法,"石社挂钩"(陈正人,1960),实行"亦工亦农制度"(刘少奇,1964.9),"机农合一"(张省三,1965)。并在农牧业机械化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中要求"加强基本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理论的研究",要"根据我国农艺发展的新方向和耕作制度改革的需求,农牧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原则,首先要适合精耕细作要求"。

70年代在全国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农牧业和工业同时并举"。并具体为"农机部门和农牧业部门结合起来","把农艺改革和农机改革结合起来","农艺措施要为机械作业创造条件,既保持了精耕细作传统,又发挥了机械化的作用"(刘瑞龙,1973)。并在农村农机机务管理规章中明确"农艺和农具的改革,要互相适应,互相促进"。

80年代初一再强调"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并进一步认识到"农牧业机械作用的对象是生物,是农作物,它和一般工业机械在厂房里加工无机物不一样,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耕作制度、农艺的制约"(杨立功,1980,1981)。提出"中国农机化道路要根据本国特色办事","发扬我国精耕细作优良传统","各地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迥然不同,机械化要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进行……排涝机械南方先行,耕作机械东北先走一步"(项南,1980.11)。在对中国农牧业的反思中提出"农机农艺结合这个提法,一般应理解为农牧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相结合。但是由于农艺这个概念包括生物技术和实现生物技术的作业工艺方法两方面内容,又受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作物缺乏直接反映生物技术要求的技术指标,往往用作业工艺代表生物技术指标"。"农牧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是农牧业技术系统(生物技术)、作业工艺程序系统和机械系统的'三系'配套。……是农牧业机械化自身发展规律的产物,是现代生物的机械技术应用于农牧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90年代机械化土壤耕作在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试验研究引起有关领导重视,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三会议室听了迟仁立、左淑珍的专题汇报后指出"以前对耕作理论方法忽视了,迟仁立、左淑珍同志提出的办法解决了全面耕翻和不耕翻的问题,解决了两者弊端,但隔几年深翻,间隔深松、镇压,什么地区,气候条件,不同作物上有实用性……还值得研究"(陈跃邦,1990.5)。"很关键的是提出了孔隙度的数据,找出了最适值,农作物增产了,用这个理论能解释。""应扩大试验面积,更深一层虚些问题。这些区域性很大,单纯生物不研究还不行,很需要扩大试验面,要搞多学科综合研究。"

上述领导人的指示使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土壤耕作新技术和配套机具的试验得以深入研究并在农牧业生产中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定量运用。总理在199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机农艺相配套",把农机农艺关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农牧业机械化的名称就包含了"农牧业"、"机械""化"三方面含义,就是"农牧业"和"机械""化"在一起,即农艺农机相结合。

1.观念的转变。在农机化研究人员中,存在着重"机"轻"化"的错误观念。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在实践中"化"的研究既重要又难搞,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又涉及到社会科学;既涉及到工程技术,又涉及到基础理论,同时又要研究应用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需要知识面广,研究对象又很复杂,在我国农机界的基础又比较薄弱。应该充分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研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应注重经济效益,改变过去只看科研水平,不管生产力转化和能否有商品价值,通过鉴定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

2.人才的培养。现时的农机课程设置以"机"为主,只有一门农学基础还与机械离得太远,因此应该从农机化教材改革作起,增加农牧业生物学和介绍宏观环境的生态学课程。编撰农牧业机械化专业自己的农学教材,培养农机农艺结合的"双料"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机轻化的现象。

鉴于农机化专业现状,农机农艺分割,许多农机专业人员要脱离农牧业,向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的现代方向发展也是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农机农艺相结合不是合并,在农机化专业中设立基础理论研究机构,调配专业人员,充实加强"化"方面的研究,为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力量。

3.统一分区规划。对于在中国条件下实现农牧业机械化,特别是田间作业机械化的复杂程度认识不足。对各地的风土条件、作物种类、种植制度、栽培方法的复杂性,都没有联系农牧业机械化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区域性因地制宜的,有理论数据的,可以进行定量指导的机械化作业体系。五十年来各地农牧业科技人员已作了大量工作,建议在全国立项,统一规划分区进行,补充完善总结各现有成果,提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牧业机械化种植宏观设计。同时要从传统狭窄的种植生产过程机械化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对种植业要扩展到产前、产后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另一方面树立大农牧业观念,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机械化也要全面 考虑,拓宽农牧业机械化领域和内容。总之,中国目前仍然依靠种植业生产粮食,传统的机械化栽培方式还是目前农村中农牧业生产的主体,但展望未来,农林牧渔大农牧业观念的全面发展又是必然趋势,因此农牧业机械化研究应该深化与拓宽并重,同步发展。

4.如何结合是突破口。农机农艺相结合已深入人心,取得共识,但"如何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我国农牧业机械化近五十年来历程所提出来的重大课题,是我国农牧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农机化司,北京农工大编:《中国农牧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北京农牧业大学出版社,1988.4。

[2]国家农委编:《农牧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国家农委办公厅,1981.10。

起重机械论文篇4

【关键词】起重机械;事故;原因分析

起重机械是现代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物料的起重、运输、装卸、安装和人员输送等作业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体力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起重机械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规定特种设备中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役的起重机械大约有200多万台,起重机械是特种设备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泛和比较昂贵的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是机毁人亡,令人触目惊心。从事故损害情况分析,一般分为以下几类事故:

1、倾翻事故

该事故主要是塔式起重机和流动式起重机占有很高比例,是最长见事故之一,起重机械倾翻大多是由于起重机械作业前支持不当,如地基不平或松软,而支腿或履带下没有铺设专用垫木或路基板,起重机支腿没有全部伸出而仍按原性能表使用,起重机械力矩限制器等安全装置失灵,超力矩起升重物等都意造成起重机械倾翻。

2、折臂事故

由于超幅度起吊或对于动臂变幅的起重机械限位失灵而过卷或起重机倾翻等都容易造成折臂事故的发生。

3、顶钩脱钩事故

顶钩事故多发生在桥门式起重机上,因高度限位失灵而造成。在其他类型起重机上也有发生。脱钩事故是指重物或专用吊具从吊钩中脱出而使重物掉落的事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吊钩钩索具防脱钩装置失效或吊装方法不当而引起。

4、断绳事故

断绳事故是指起升绳或吊装绳破断而引起的重物失落事故,这种事故经常发生。主要是超载起吊拉断钢丝绳;起升限位开关失灵造成过卷拉断钢丝绳;偏拉斜吊造成钢丝绳挤伤切断或因钢丝绳超过报废标准继续使用而造成断绳事故发生。

5、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一般指从事起重机操作和电器维修人员因触电遭到电击所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触电一般是因为电动机械本身作为触电电源造成的触电事故或是由于高处作业起重机离高压线太近安全距离不够使起重机带电,造成操作工或起重工间接遭到高压线击伤。

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

1、管理方面

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设备使用,设计制造,安装拆卸等环节。使用环节:

(1)使用单位的起重机械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甚至缺少操作规程,培训制度,设备档案制度等最基本的规章制度。(2)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违章操作比较普遍。操作人员、现场指挥人员和司索人员无证上岗,违章作业,现场混乱,起吊前对被吊物钢丝绳检查不足,起吊物重量不清超载,起吊物捆绑不牢,司机在出现紧急情况处置不当。(3)企业对设备日常维修保养不及时,隐患越来越多,造成安全装置乃甚至起重机机构和结构失效,其中超载保护装置和起升限位器未其做用、电器控制件失效老化现象较多。

安装拆卸维修环节: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前未制定详细的拆装工艺文件,或在拆装过程中不严格执行工艺规定,或安装拆卸过程中发现问题不经技术论证随意改变安全技术方案,成为起重机械倾覆倒塌等重大事故的导火索。

设计制造环节:仍然存在非法设计制造、超范围制造改造起重机械的情况,这方面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坏。

2、技术方面

设计、制造上的技术缺陷,一般属于设备本身安全缺陷,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还有一些技术缺陷,虽然未直接引发事故,但给设备埋下事故隐患。近年来事故中暴露出的技术方面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起重机械设计不规范,制造、改造质量差,达不到标准要求。表现为:整机选型不当或匹配不合理,材质选用不当、结构件规格不够,制造过程缺少工艺控制,焊缝质量差;电器控制回路设计不合理,故障多;钢丝绳与滑轮、卷筒直径比不满足标准要求,磨损严重;减速机、轴承等部件质量差,减速机断轴事故有增多趋势;安全保护装置设置不当或有缺陷,缺少限位、限速装置和制动器或随设置但不符合标准要求。

(2)安装拆卸时忽视技术方案论证,特别是吊运过程中对重物的平衡与稳定技术要求不明确不具体,对吊索具的强度、吊挂角度、适用范围要求不严格。

(3)检修过程中只满足一般性的检查保养,忽视对起重机械传动机构,电器绝缘、安全装置、零部件的技术性能指标测试。

(4)起重机械作业人员,尤其是司机和指挥,对起重机械的性能和吊运作业的安全技术理论知识水平较差。

(5)对非标准制造起重机械或超期使用的老旧起重机械重点检验与安全技术性能评估不够。

参考文献:

起重机械论文篇5

关键词:林业机械;林业机械应用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的生产都呈现出科技化、机械化、自动化的趋势。当代林业生产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森林的培育、生产、利用等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通过林业机械的使用而带来的变化。

1 林业机械在世界的发展

探寻林业机械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随着各种生产机械的逐渐问世,有部分机械开始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如拖拉机在美国问世后就被尝试使用在林区的生产活动中,采矿业的铁轨、木轨配合车辆也开始在林区尝试运用,而林业机械真正开始逐渐普及是在20世纪中期从欧美部分国家开始的。此后的40年间,受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生产机械不断革新,林业机械的运用也愈发频繁和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林业机械进入发展成熟期,使得林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

林业机械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我国拥有世界排名第5的森林总面积和近5亿公顷的人工林,但是我国却长期处于木材产出量低,木材使用需要依赖进口的情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世界林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我国林业机械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我国现有林业机械主要包括营林机械、森林防火机械、木材采伐运输机械、木材加工机械、家具机械、人造板机械及设备、林产化工机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机械通过开发研究、引进技术及合作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现在我国林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是:对于营林造林机械、木材采集机械的需求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对于人工林扶育机械、防火防病虫害机械、木材加工机械的需求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3 林业机械塞罕坝林场的应用

3.1 营林造林

营林造林机械是林业机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常见的是割灌机和植树机。 割灌机具有体积相对小,使用较轻便的特征。用于林地清理、幼林抚育、次生林改造、割除灌木、杂草、伐小径木等方面。割灌机还可通过增加附属设备,将使用途径扩大到稻麦收割、抽水、钻孔等各个方面,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可以为林业生产活动带来许多好处。另外还有主要用于机械化造林的植树机,多采用和拖拉机共同完成作业的方式.取代人力植树。

3.2 护林

护林主要指保护林木,防治病虫害。常用的护林机械有热雾发生器。它是一种能够把液态油溶性药剂蒸发雾化,使高速气流与空气撞击,产生的白色烟雾扩散渗透林木,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目的的小型机械。

3.3 木材加工

用于木材加工的机械使用在伐木、打枝、造材、剥皮、削片等各环节。例如采用农业联合收割机的原理,将多个工序有机结合,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的伐区作业联合机,还有大大降低木材损伤的同时提高了剥皮效果和净度的木材剥皮机。

3.4 起重运输

这一类林业机械的功能有:集材、装卸、选材、归楞等。如森林铁道、机车车辆、林用汽车、拖拉机、绞盘机。

林业机械应用的范围,随着机械生产技术和研发水平的发展正在逐渐扩大。我们可以期待今后会出现在林业生产的更多环节,具有更多功能,更高效率的新型林业机械的诞生。我国的林业发展水平一直以来提升较为缓慢,林业机械的使用水平也依然不够高,今后大力研发和推广林业机械,让林业机械得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是我国林业生产的重要课题,通过林业机械化、自动化进程,推动我国林业发展。

4 林业机械的未来

全世界林业发展依然保持着上升态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对木材制品的大量需求,从而直接成为林业机械发展的动力。

为了应对未来林业生产的要求,对林业机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未来的林业机械需要具备高效率、低能耗、全能、环保、人性化设计、安全、轻便、操作简单等多种特征。这是对开发设计人员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林业机械赶超世界水平的必然要求。

对于林业机械的生产企业来说,尤其需要关注的重点包括:

(1)林业机械的便携性。现在的林业机械,越来越重视轻便、节省空间等特质,便携式林业机械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今后也将继续。

(2)需要林业机械提供成套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生产线。生产线的连续性和自动化成为时展的需求,通过电脑系统控制的多个生产线,共同完成林产品的精加工,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林业产品,这是今后林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因此也要求提供符合这一趋势的林业机械。

(3)深加工机械的需求增大。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其再生需要时间,全世界森林资源的短缺会是长期持续的状态。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改善这一短缺的态势,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是现在各国林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其在我国林产品深加工机械较缺乏,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林业机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帮助林业生产从纯粹依赖人工逐步向自动化、机械化发展。使林业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浪费。林业机械已经成为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也会继续推动林业生产的发展。

林业机械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在节省劳动力资源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今后还会带来诸如保护森林资源,提升林业产品品质等更多的作用。我国的林业机械企业也应顺应这一趋势,继续积极开展和国外的技术引进、生产合作,提高林业机械的技术含量,同时也可进行自有技术研发,促进中国林业机械生产产业和林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松梅.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A].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 2007

[2] 王海瀛.技术垄断的新趋势——专利标准化[A].福建省标准化协会论文集[C]. 2007

[3] 朱伟青.实施标准化战略,提升缝制企业市场竞争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 2010

[4] 李攀.多肽健康食品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问题的探讨[A].纪念第39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8

[5] 楼高潮,楼然,刘兴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新形势下的应对举措和超越发展[A].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

[6] 文豪.技术特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基于产业差异的分析[A]. 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

起重机械论文篇6

【关键词】机械故障诊断;分形理论;混沌理论

一、机械的故障诊断的现状、趋势及诊断的理论方法

所谓的机械故障诊断就是当机械在一定环境下工作时,通过获取机械系统运行产生的信号来诊断机械系统是否异常,并找出异常原因和部位以及对系统状态预测的一门技术。现在的工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生产所需要的设备也越来越复杂化、巨大化,各零件之间关系也越来越紧密,那么如果在生产中机械系统发生了故障,那么对于工厂、企业的损失将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机械故障诊断这门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将其与理论结合,运用于实际生产中。

二、非线性问题与复杂机械故障的关系

在当今复杂的机械系统中,包含着许多个子系统,除了各个子系统结构功能不一样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非常繁杂的不确定性关系。所以,在复杂的机械系统故障中就存在着许多非线性的问题。由于复杂机械故障有着不确定性、未知性、和模糊性等,这就给我们对复杂机械故障的诊断带来的很大的难题。不过随着非线性理论的发展,作为非线性重要理论基础的分形与混沌理论,对于机械故障出现的复杂现象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分形理论非线性科学的前沿和重要分支,既有着自相似性又有着无标度性等特征,大大简化了机械故障诊断的问题。而混沌理论是一种既有质性思考和量化分析的理论方法,对于系统的无法描述的不确定问题有着很好的解决依据。

三、非线性理论在复杂机械故障诊断预测的应用

(1)混沌理论在复杂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机械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非线性,那么在复杂机械故障的诊断中,通过对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从理论上得出非线性复杂机械存在混沌的原因,并构造出相应的相空间维数和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混沌系统中分维数、李雅普洛夫指数、柯氏熵等特征参数的意义,并将其量化,从而对机械系统做出识别,判断是否出现故障。(2)利用分形理论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利用分形理论,从复杂机械系统为出发点,探究复杂机械系统在运行中其分形参数变化对故障产生的敏感性,从而可以建立出系统阶段上的基于分形理论诊断的一般研究方法,并把它推广到滑动轴承和大型矿用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中来。(3)对复杂机械状态最大可预测时间的应用。根据复杂机械的行为状态,先判断出复杂机械系统状态进行短期预测是可行的。然后利用混沌理论的得出了复杂系统状态的预测思想。(4)利用混沌理论对复杂机械运行状态预测的应用。将混沌理论的主要思想加入到复杂机械系统状态预测过程中,研究并且跟踪在线复杂机械系统的状态数据,结合传统的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基于混沌理论的相空间重构,推出复杂机械的动力系统的非线性预测模型。

四、非线性理论在复杂机械故障诊断研究的意义

(1)能较好的预测机械故障,防止因机械故障而产生的机械事故发生,从而保证了人员以及财产的安全。(2)能够加快对机械设备维修诊断制度的改善,强大的非线性理论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运用,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对预知维修的认识,加快了由预防维修向预知维修的转化,防止过多的剩余维修和失修,减少复杂机械设备的损失,推进了机械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原有的维修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推广和应用。(3)能够给制造产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将非线性理论运用到复杂机械故障诊断中,可以更好的预知和预测机械系统运行状态,能有效的避免故障的发生,使机械部件的寿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使利用率最高,增加了维修的时间,降低了维修的费用,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将非线性理论与复杂的机械故障诊断结合来考虑,这样不仅考虑到了各层次的子系统之间的功能上、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又重视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复杂的耦合联系以及它们自己一切不确定性引起的复杂性问题。使人类能运用非线性理论来解决机械故障的实际问题,从而为今后复杂机械故障诊断带来了质的飞跃。

参 考 文 献

起重机械论文篇7

本文根据当下我国在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并实际举例这些方案该如何运用与机械设计,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学生个人技术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能给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在工科类大学中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该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个人操作能力,并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作用极大。因此机械设计课是工科学生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均可以在该课程中得以提高。但是,在当今我国的机械课程教学当中,仍存在有不少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是让机械设计课程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1实验项目在机械设计课程中暴露的问题

1.1实验过于偏重验证性我国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中虽设计有多项实验,例如带传送实验、机械运动的图像绘画、机械的参数测量等。但是这些实验绝大部分都是作为验证性试验出现在课本之上,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认为课本上的这些设计实验往往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因此,当前高校的机械设计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很难将这些知识与自己今后的工作相结合。

1.2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高校中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往往在单个的实验中缺乏对机械设计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个实验设计均是围绕了单一的理论知识点,没有进行综合性的理论知识运用。单纯注重实验对理论基础知识的验证,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只会让学生在实验当中枯燥地证实教材中的相关理论。

1.3实验类项目在机械设计课程的评定之中分数比例较低在对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能力的综合评定时,各大高校往往都较为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往往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之中,往往得分只占其中的三成左右,绝大多数得分均在于理论知识的书面表达。这样偏重记忆的教学方式,背离了机械实验课程重视实验的初衷,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也不能起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并且受到这种“重视理论,轻视操作”的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往往不愿意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无法增强机械设计课程中学生的个人技能的使用能力。

2机械设计课程中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对策

2.1实验课程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现有的以老师作为机械设计实验中核心的教学方法,使用开放式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老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机械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实验设计要求,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档案,并独立设计实验模型。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进度,进行发问,并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和评价。这样既可以杜绝学生之间验证性机械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实验课上,老师公布实验课题为“水平结构的运动数据的综合测试试验”,要求学生利用当前所学的机械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自行设计一套传动系统,如曲柄的滑块结构。在设计好这个结构之后,故意改变该结构中的一个参数,查看该参数的变化对整个实验数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改变曲柄的长短的影响,连杆长短的影响。并让学生记录于自己的实验报告之中,并浅谈在该实验中如何选择最佳的参数,并通过相关的理论验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实验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的技能水平有所提升,增强了学生对于机械设计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

2.2考核办法的改革当下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的考核办法依旧是“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造成了机械设计课程就好像高中的物理一样。只要学生会相应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这往往与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所以,需要改进当下机械设计课程的考核办法,让机械课程的教学目的回归正轨。例如,在考核标准中,应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老师提供的要求,独立完成一套机械设计项目,如连杆机构等。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要求作出相应的实验实物和实验报告,并根据该实验提出相关课题,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进行有关的阐述,这个考核占学生总成绩的60%。另外,平时的课堂表现占学生总成绩的20%,期末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20%。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动手操作,让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初衷得以实现。真正让学生做到重视实验的目的,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补充机械实验课程在进行相关的改革之后,伴随着而来的是对教学工作者的要求提高。相关教师要对改革后的机械设计课程有更高的重视,领会新教材的创新内涵,将自己的教学重心从理论教学逐步偏向实验指导。

3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旧过于保守,并且不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的发展。学生无法在该课程之中培养自己的个人技能素养,针对这一些问题,有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严肃重视起来。实验的课程改革,相关的考核办法,都需要进行更详细的打磨。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做到最好,完成这一目的,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元林.大工程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1:14-16.

[2]陆凤仪,徐格宁,孔祥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2:81-83+89.

起重机械论文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 机械原理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63-02

机械原理是本科机械类专业和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组成原理、设计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机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依赖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支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实践教学是启发创新思维、开拓创新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工程实践的必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我校机械类专业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的主要意见是:大多数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等。而要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本文从机械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环节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内容和方法,为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机械原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程知识与创新实践结合不够,实验课未能在教学中和理论教学融合在一起,没有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忽视了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不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设计能力。课程设计独立设课,与理论课脱节,忽视了整体设计的理念,未能体现知识的整合和连贯性。因此,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达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改革实验的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意识。充分利用智能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增机构运动运动简图测绘虚拟仿真实验、刚性转子动平衡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预约后进行自主实验。机构运动运动简图测绘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际开设中的实验相对应,但实验机构更丰富,学生可以先在虚拟实验中心反复训练,熟能生巧,为学生参加实际的综合实验打下基础。而刚性转子动平衡虚拟仿真实验克服了实验室设备稳定性差和台套数少的缺点,通过虚拟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

(二)实验内容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机构运动运动简图测绘仿真实验后,要求学生去实地考察、调研现实中的机器或设备,至少完成一种设备的分析,并提交照片、视频和分析结果等相应的资料,将实验内容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工程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品创新意识,也为认知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三)将认知实验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实验主要是进入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其仪器设备主要是机械原理陈列柜、科技竞赛作品、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成果转化设备以及往届学生搜集的一些机构的视频资料等。认知实验穿插在理论课的课前、课后或是课中,让学生了解相关机构的知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参加科研项目的渴望,更好地促进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三、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考核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课程设计以项目或任务的形式驱动,穿插到理论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主动创新。课程设计不再独立设课,而是在理论课开始时教师就将一些设计要求布置给学生,主题侧重于工程应用,可以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或科技竞赛主题,也可以是生产实际中的产品改造等,学生可以是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自主选题和设计,通过查阅科技文献、到生产实际中调研等,完成总体方案设计结构设计计算分析三维建模相应功能的动画演示的全过程。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考核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机械原理课程考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知识点学会并能应用,改变以往理论考试定结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应的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中,如将“机构自由度计算”的理论考核融入到“机构运动运动简图测绘实验”中,“齿轮参数的计算分析”理论考核融入到“齿轮范成原理及参数测定”实验中,“机构运动分析”理论知识考核融入到“机械运动参数的测量与分析实验”中。学生在实验室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考核内容设置不同等级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完成后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考核成绩,如果学生对考核成绩不满意,可以继续选课并完成相关考核内容,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要提交文字资料和图纸外,还要进行小组或是个人答辩,通过答辩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等。

四、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师科研活游契机,拓展创新实践的途径

创新能力是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实践逐步培养出来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师科研活动是机械原理课程创新设计的延续,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另一种实践途径。利用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实践平台。由于活动不受年级的限制,只要学生愿意并有能力和兴趣,都鼓励学生到实验室,积极参与各种科技活动和科研活动,进一步促进科教协同发展。

通过对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的整个学习生涯,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孙亮波,孔建益,黄美发,桂慧.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引入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2010(12)

[2]顾文斌,王怡,庄曙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B217,2016JGB224);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JGA212)

起重机械论文篇9

关键词 工程机械;发展;趋势;再制造

中图分类号T-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061-02

在全球倡导节能减排和国家大力实施的循环经济大背景下,再制造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日益突出,统计显示,全球再制造每年节约的材料总量达1 400万t,这些材料可装满3 000km长的火车;全球再制造每年节约的能量约为352亿kW·h(120万亿Btu),相当于8家核电站1年产生的能量总和。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以及工信部等11部委《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再制造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给予了高度评价:“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 60%,节材 70%,节约成本 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80%以上。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业产品的潜在价值。

我国是起重机械制造及使用大国,以江苏省为例,12种主要机型起重机机械保有量达8万台。随着我国进入起重机械报废的高峰期,再制造产业在社会、资源、环境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发展再制造产业势在必行。我国起重机械大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目前全省30%的在役起重机械超过保质期,如果将被淘汰的产品进行修复,便能以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大的回报,并减少能源消耗。另外,与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相比,开展起重机械再制造具有先天、独特的优势:1)起重机械大多为重型装备,大型结构件多,实施再制造可以更显著的节约资源;2)再制造附加值更高;3)结构相对简单,拆解、清洗、检测、修复更易实现。

开展起重机械再制造研究,为起重机械再制造生产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也是增强我国起重机生产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市场的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会挤压许多制造行业的利润空间。但“再制造”产品却不受原材料的限制,而且价格低廉,使市场大大拓宽。因此像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建机等国际著名工程机械厂商,纷纷开设专业的工程机械再生厂,弥补利润损失。有力的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像徐工、玉柴、柳工、等知名企业也不断加大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投入。例如,徐工将投入27.4亿元实施全地面起重机建设项目,同时投入6.2亿元实施起重机再制造项目。

国外从20世纪70 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再制造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国外工程机械再制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5方面:

1)在产品的服役至报废阶段,评估产品损毁程度,结合先进技术,实现装备的高技术修复,确保再制造产品的高性能;

2)通过对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的跟踪,观察产品的机械物理结构﹑产品表面以及内部材料的变化,寻找到合适且高效的再制造修复技术方法;

3)针对已达到技术寿命的产品,通过使用新型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对再制造产品进行升级;

4)预测产品的剩余寿命。使用先进的诊断技术和工具测量再制造产品的性能或老化特性 ;

5)再制造的研究技术的经验积累为再制造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国外再制造技术中运用较为广泛有换件修理法,尺寸修理法。换件修理法是将损伤零件整体更换为新品零件;尺寸修理法是将失配的零件表面尺寸加工修复到可以配合的范围,如缸套的活塞环磨损失效后,通过镗缸的方法恢复缸套的尺寸精度,再配以大尺寸的活塞环以完成再制造。

再制造产业已经在国外发展了30多年,并且形成了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再制造产品的低成本与高利润,再制造产品已经成为。目前,北美等地的工程机械已经要求全部实现再制造,为提高回收量,倡导全民回收,制造商承诺向消费者返还产品价格50%的费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即机械产品制造商必须负责对其售出使用5年或是运行1万小时的产品进行全部回收和再制造。国外再制造产品主要涉及汽车以及汽车配件和工程机械领域。以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为例,致力于再制造业务已有30年,每年循环利用超过1亿磅的报废铁,近10年的技术革新以及企业发展,逐渐成为再制造业巨头。

虽然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现阶段我国再制造产业以实现国家目标为核心,以绿色环保节约能源为前提并且整个国内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在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开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一方面拓展了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提出了各种现代表面技术、粘接技术、有关的再制造“毛坯”成形及再加工技术、快速成形技术等 ,旨在推进再制造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了再制造产品使用年限评估理论,在废旧的工程机械上运用先进技术将设备彻底翻新并确保达到高性能与高质量。目前,我们再制造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技术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下4个方面:1)装备再制造工程设计基础;2)装备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3)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4)装备应急维修技术。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研究,运用表面工程技术作为再制造的主要技术,采用了一系列无损检测技术,如涡流检测、超声波、金属磁记忆等与相应的模拟测评手段,又结合力学、摩擦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理论,形成了具有技术集约和节能环保特性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在再制造实践方面,以徐滨士院士领衔的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发展、创新了多项先进的再制造关键,通过运用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等离子喷涂技术、新型高速电弧喷涂技术有效解决材料的耐高温磨损及抗接触疲劳问题、薄壁磨损零件修复问题以及表面防腐治理问题。

综上所述,面对国内再制造市场特别是起重机再制造市场的繁荣,应该清醒的看到,与国外相比,从生产规模、零部件再制造能力、产品可靠性、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因此,国内各式起重机企业应当在转变经营机制的基础上,清醒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当前国内生产的起重机液压系统的渗漏、电器元件老化、接触不良、失灵等存在的普遍现象,深入开展起重机零部件剩余寿命预测评估、失效零部件的失效分析、无损拆卸与分类回收、零部件表面处理工艺、再制造零部件的检测与寿命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掌握起重机再制造方面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起重机再制造模式。科学制订政策法规和有效实施长远战略,加快我国起重机械的技术创新,从优化产业机构、利用有限资源、降低制造成本、节能环保等方面生产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及低成本的起重机械。坚持走循环经济路线,充分发挥再制造在起重机械中的作用,对节能、节材、保护环境、支持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起重机械论文篇10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以往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老师的备课准备得相当充足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还要在黑板上画上复杂的机器构件图,详细的讲解各个部件的作用和功效,这样繁琐的工作使得老师的任务加重,同时也让学生很难吸收,平面的图画不够生动、形象。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老师的工作变得轻松,而且课件的质量也变得直观、立体。改变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其中运用动画教学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兴趣,运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来阐述其工作原理,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原来单一的说教模式变成现在的立体综合性的模式。这不仅增强学生学习机械理论的兴趣,更使得教学互长,使学生和老师在理论上都有值得提高和飞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诠释机械理论的成熟机械基础是机械理论的重要内容。机械理论的成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凭理论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完全的理解。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延伸机械理论,使书本理论变得更加成熟。例如,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视频资料的指引下做一些简单的机械模型,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动手去做了,熟悉了部件的内部构造,掌握好它的工作原理,使得机械理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枯燥的理论也变得有趣起来。多媒体技术拥有无限的空间,足够学生对某些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上一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例如课件、书本、尺子、挂图,还有板书,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较低,45分钟的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的东西微乎其微。多媒体教学引起了机械基础理论教学的新革命,教课形式上变得游刃有余,理论的讲解上也变得轻松多了。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以往老师所带进课堂的东西缩小成一个U盘,里边有无限的理论空间,不仅使理论变得紧凑,而且更容易让学生关注,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其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随时加进一些新的知识和观点,有助于后来的教学,变得更加方便,知识也随之变得更加系统。新事物的出现总能受到人们的追捧,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基础理论上的应用,我们看到它所带来的便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不是万能的。要防止多媒体成为教学方式的“独角戏”,而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被丢弃的,而要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很多老师依赖于多媒体的方便性,不再去进行机械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放弃了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疑问,开始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的正确性。久而久之,老师成了课件的解说者,就像一部机器一样不断的在复制着别人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创新。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学的目标也会越来越偏离轨道。学生对于多媒体技术起初是感觉新鲜的,但是随着老师课件的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增大,很多学生在45分钟内消化不了太多的理论,教学节奏的加快,使得很多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为稍有疏忽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这样反而与原来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了。虽然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减少了教师板书、作图等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增大后,来不及对教学内容作出适时的反应和思考,从而适得其反,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1)在机械基础的理论学习中,应把握好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方便之处,不舍弃传统教学的优良习惯,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机械理论学习的目标。(2)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敢于向理论提出质疑,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分成几小组,一组一组阐述其观点,丰富课件的不足,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起所有学生的情绪,才能更好的进行机械理论的学习。(3)重视学生的反馈,尊重学生的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来进行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于所学理论有着自己的见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应高度的重视起来,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的解惑释疑。(4)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任何事物的优越性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是完全可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的的整个设计仍要由教师来完成并执行。只有合理的运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课堂既变得生动,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更不至于丧失传统教学的魅力和功劳。新事物的出现总要经历一段磨合期才能走上轨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逐渐适应,渐渐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加之传统理论教学的不断创新,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作者:李守柱工作单位:安徽机械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