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的处境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6:58

流浪动物的处境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1

——从我做起,不遗弃、不虐待动物,对生命负责,对社会负责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英吉拉甘地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伟大程度和道德进步的标准可以用如何对待动物来衡量!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动物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家庭生活中,它们为人类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一点点食物和水,一点点关怀和陪伴,就能让一个小生命死心塌地地追随您一生。

很多动物都是孤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才几十天,就被迫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人类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倍受呵护的年龄,它们已经不得不用简单的小脑瓜学会察言观色,讨人欢心。

每个主人都是父母。从蹒跚学步的童年,到举步维艰的暮年,您生活中短短的十几年,就是它的一生。它们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懂得欢乐和痛苦,更和我们一样,只有一次机会来享受这个温暖 光明的世界。它不会开口说话,却从未停止表达对您的爱和依恋。您身边的任何角落,就是它的天堂,陪伴在您身边的日子,就是它的黄金时代。

虽然大多数人非常珍视动物带给我们的爱和友情,但是有些人却毫不在意、像随手扔掉不用的纸张和废电池一样地抛弃他们的宠物或故意虐待它们。盲目繁殖和肆意抛弃造成了目前宠物数量过剩地悲剧,也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城市流浪动物。

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都要面对这个问题,据统计,北京的流浪动物数量已有数十万之巨,其中80%是流浪猫。

当一部分人抛弃猫咪和狗儿的时候,他们很少会考虑这些猫咪和狗儿今后的生活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绝大部分城市流浪动物的生存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 不受重视和关爱

· 忍受严寒和饥饿

· 四处寻找躲藏之处

· 面临各种危险,甚至包括人为给流浪动物带来的种种虐待和伤害。

而这样的人为伤害,近年来却愈演愈烈,更多无辜的生命惨遭迫害……

它们以绝望的心情期待周围人们的宽容对待。在以人为主宰的城市里,流浪动物们处于绝对弱势,绝大多数流浪动物纷纷被动地放弃年轻的生命、无助地接受残酷的淘汰。据统计,家猫的寿命普遍长达8-15年,而大部分流浪猫的寿命仅有短短的2-3年。残酷的生存环境、悲惨的生活遭遇,使得生命因此凋零……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2

【关键词】流浪宠物;生存;法律保障

近年来饲养宠物的风气极盛,因为主人的喜爱使它们成为宠物,但因为主人没有责任感又使它们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它们是一群居无定所的精灵,街头随处可见,它们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的第三类居民,闪着期盼但又惊恐的双眸,穿梭在楼群公路之间,寻找短暂的温暖,寻找微少的食物,寻找污浊的饮水。近年来爆发的一些以动物为源头的流行病都证明了人和动物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动物的生存状况恶劣,也必然会伤害到人类。所以,流浪宠物问题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该问题。

一、提倡不抛弃、不放弃--宠物终生制

通过调查,近9成的人认为有必要为流浪宠物做绝育手术,持“一旦选择,终生负责”观点的人更是高达97.5%。由于一些不负责任的主人,因为宠物生病、年龄老化就将其抛弃,或因搬家等原因将宠物遗弃,造成社区内的流浪宠物日益剧增。这其中以流浪猫居多,并且他们每年都会进行大量繁衍。一只猫一年生3次,一次生4到8只小猫,每年能以十几倍的速度繁殖,到目前为止,流浪的动物已增长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不仅仅数量庞大,这些流浪动物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有一部分幸运的被一些自发的民间组织或机构收留,并适时的寻找到了合适的主人,比如知名网站“土猫之家”在对猫的救助中成绩斐然;另外一部分被此类机构收留并暂定为永久性集体豢养,比如芦荻女士辛苦创办的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对流浪猫狗的救助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认可;还有一部分,被具有爱心的居民救助或进行定点喂食,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了保障。但这些幸运的流浪动物仅仅是庞大的流浪动物中的极小一部分。更多的流浪动物依然居无定所,过着靠翻垃圾和喝雨水艰难度日,更有甚者,成为了人类餐桌上的佳肴、车轮下的牺牲品和供人类消遣的无辜受害者。应大力提倡给宠物做绝育手术,防止无限制的繁殖,让宠物主人对自己的宠物终生负责。

二、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

英国现行的《动物保护法》是1911年通过的,之后又陆续出台了很多专项法律,在保证动物不受虐待方面规定的非常细致。法律鼓励动物饲养者以最好的措施对待动物,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将被。处罚包括:海外牧情罚款或监禁;虐待动物的人将禁止饲养任何动物;即使是因主人不慎造成宠物走失的,也要缴纳25英镑罚款;不准将宠物卖给15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养主必须为宠物提供良好的食宿环境,保证宠物不会丢失,遗弃宠物将被判犯有虐待罪。除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外,英国还有全球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动物福利组织――防止虐待动物协会。该协会设有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员, 现在,在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有多个分支机构。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与国内组织和分支机构的伙伴关系。虽为非法定机构,但其组织规模却极其庞大。监察员的主要作是接受虐待动物投诉和调查。同时,收容生病、受伤的动物。我国还缺少保护流浪宠物的相关法律法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1.67%的人认为应该立法保护流浪宠物,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

三、重视动物福利问题

为了尊重动物生命及保护动物,我们必须考虑动物的苦乐和生存状态,尽量给予动物适合它们需要的喂养和照顾,这是基于动物的实际需要作出的考虑,而不仅仅是为了显示人类的爱心和怜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与动物植物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动物福利问题必将日益受到人们更广泛的关注!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更明确地提出了动物应享有以下五大自由。而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我们应该重视动物福利问题,只有充分重视动物福利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善待动物,仁慈、理性地对待动物,这不仅符合人类天性,也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四、完善流浪宠物的救助与管理

在新西兰,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各小区寻找和救助流浪狗。各机构寻找回来的动物都必须带到医院作检查。根据狗的健康状况和品种纯度进行筛选。高龄、多病和杂交十分严重的狗会被给予安乐死。剩下的健康狗可以被领回领养所。新西兰不同领养机构所采取的政策各不一样。最常见的是英国动物保护协会,由他们找回的狗可以在那住1个月,1个月后还没有人领养,就都给予安乐死。其他2个机构比较严格,10天内没有人领养,就会给予安乐死。一般这些机构都会通过媒体寻求帮助,呼吁大家去那里领养。在国外,只要有人看到街头出现流浪动物,就会把它送到收留中心或宠物医院。但在中国,这种意识目前还比较薄弱,现在宠物医院所接收的流浪动物,基本上是由一些宠物保护社团或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送来的。宠物医院会对其进行救治或为其做绝育手术。应该更多的建立一些像国外这样的专门的流浪宠物救助管理机构,帮助更多的流浪宠物。

五、人对动物的态度问题

在古代社会,我国基本上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实验科学,因而,我们的祖先没有讨论过与动物实验有关的伦理问题。在这种文化背景的限制下,与动物实验有关的伦理问题未能引起科学界的相应关注。大多数人接受的仍然是笛卡尔式的准动物保护伦理观:动物实验与道德无关。似乎只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知动物解放,那么,任何动物实验都是允许的,不受任何伦理约束。我们给动物所带来的痛苦,我们给动物所带来的苦难,我们对动物的剥夺。现在大部分人对动物的态度还不够端正,对待流浪宠物问题比较麻木,缺乏爱心。

流浪动物的日益增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生存境遇,同时,对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流浪宠物的生存权利破坏的根源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探索出一条动物生存权利保障的正确出路,更是对生命的平等进行的思考。流浪宠物的生存条件之差,是与国际上提倡的动物福利保障标准相违背的。动物与人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也是一种天赋的权利。保护流浪宠物的生存权利意义何在,是对人类进行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拷问,值得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杨通进.中西动物保护伦理比较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0(4).

[2]刘国信.世界各国的动物福利立法[J].动物福利,2005(3).

[3]张谦,殷光文.国外流浪动物的救助与管理[J].中国牧业通讯,2007(19).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3

前言

 

从总体上来说,绿色物流具有资源节约、低能量消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第一,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传统物流只重视从资源开采到消费需求,而忽视废旧物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所形成的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产品退回、物料替代、产品再利用、废弃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这是一种经济、高效的从消费点返回到物流起点的过程,以实现回收和适当处理为目的的物流活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绿色物流是共生型物流。传统物流往往以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绿色物流则注重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形成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使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存。第三,绿色物流是资源节约型物流。绿色物流不仅注重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强调对资源的节约,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一、促使绿色物流业发展的主因

 

1、环境问题广受关注

 

这其中也包括环境问题对物流行业的影响,绿色物流应运而生。绿色物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开始关注运输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道路、码头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汽车等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建议把环境问题作为物流规划的一个影响因素,成为今天绿色物流的雏形。此后,绿色物流业从运输逐渐扩展到包装、仓储等活动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和体系。

 

2、物流市场不断拓展

 

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物流市场在不断扩张和发展。传统物流只关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而现代物流却将这一过程延伸到从消费到再生产的流通。逆向物流由此诞生。逆向物流主要包括废旧商品的循环流通和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运输、管理,可以减少资源消耗、控制有害废弃物的污染,因此它也属于绿色物流范畴。

 

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绿色运输管理(以安得物流为例):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公路运输又占有很大比重。运输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通运输工具的大量能源消耗;运输过程中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产生噪声污染;运输易燃、易爆、化学品等危险原材料或产品可能引起的爆炸、泄漏等事故。我们要实现绿色运输管理,可以有以下措施:

 

(1)提高车辆使用效率:

 

当前,运输成本高居不下,通过资源优化提高车辆满载率,能够有效节约物流资源,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就拿美的集团安得物流来说,目前美的集团安得物流在全国的运输路线达到12000条,每天可调配车辆超过10000辆,每天在途车辆超过4000辆,多年来形成150余条主要对流精品线路。如此庞大的业务,如何通过提高运输效率,成为安得物流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为此,通过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安得物流通过发挥长租长合车及集货分拨平台的功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车辆的使用效率。据了解,安得物流到车及时率96%以上,能够确保按时按质为客户交付货物。

 

(2)引入新型环保运输车辆:

 

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公路运输一直占据着运输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比较高。

 

2、绿色包装管理:

 

包装具有保持商品品质、美化产品、提高商品价值的作用。相当一部分工业品特别是消费品的包装都是一次性使用,且越来越复杂。这些包装材料不仅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废弃的包装材料还严重影响了环境,不少包装材料是不可降解的,它们会长期留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持续影响。绿色包装的措施有:(1)尽量让包装简单化,应该使用能够降解的材料;(2)流通的时候,应该努力使包装达到既合理化又符合现代化的标准。

 

3、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指为完善使用价值和降低物流成本,对流通领域的商品进行的简单加工。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能源;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造成费用增加和资源的浪费,还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绿色流通加工有两大办法:一是集中加工、规模加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二是集中处理废弃物和边角剩料。

 

4、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废弃物物流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

 

5、绿色储存管理

 

仓储活动中,有些商品的特殊养护会污染环境;一些易燃易爆物、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在物流信息处理活动中,错误的信息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极大浪费。

 

6、加强绿色物流方面的技术研究,实现绿色物流标准化。

 

绿色物流被称为第四次物流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物流领域全面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在物流节能降耗提效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形成物流经济的良性循环。

 

结语

 

物流的本质就是通过集约、优化各种资源,提高流通效率、压缩流通成本。这个过程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是物流的本色。当前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正体现了物流产业的本质属性,即对资源最充分有效的利用。本文在理论和技术上都还存在一定不足,在绿色物流越来越风靡的21世纪,希望后来者更好地研究这个课题,提出更好更新的思路。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4

这场紧张的营救行动将流浪动物的悲惨境遇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如何拯救它们却是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它们是如此无辜的生命,付出忠诚却惨遭遗弃;另一方面,它们的数量激增为管理和控制工作带来巨大难题。扑杀还是饲喂,如何才能人道而有效地控制它们的数量,作为爱狗之人又当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流浪在国外

其实流浪动物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巨大议题。随着全球宠物数量的不断上升,流浪动物泛滥问题也随之日益严峻。幸而很多国家都早已出台了相关的动物保护法案,民众对待动物的态度也更加和善。成熟的流浪动物救助组织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也能够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美国和加拿大:保护和收容流浪动物、制止虐待动物行为

在美国和加拿大,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是承担保护动物和收容流浪动物、制止虐待动物行为的主要机构,此外还有一些由私人或福利团体设立的动物收容所会参与到收容和救助流浪动物的工作中来。美国和加拿大约有7000个动物之家,每年收留1500余只流浪猫狗,其中约4%的流浪猫和16%的流浪狗能与主人重新团聚。这些救助动物组织的经费一部分来自政府资助,其余则来自民间捐款。

对于送来的和捡来的流浪动物,这些收容所会首先为它们做身体检查,未绝育的动物一律先做绝育手术,生病的动物则开始进行治疗。待动物健康后,救助组织会为其寻找收养家庭。但随着流浪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收容能力有限,一些身体状态极差或是长期无人收养的动物最终还是会被执行安乐死。

英国:依法对待流浪动物

英国动物保护组织Dog Trust于2011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显示,2011年英国有超过12万只流浪动物,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升。在英国,有超过300个独立团体从事动物保护和救助流浪动物的工作,其中也包括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的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

根据英国有关流浪动物的管理条款,如果是由政府逮捕到的流浪动物,将由政府相关收容机构负责喂养7天,在这7天内,主人可前来领取走失的狗狗,同时接受公众领养。但一旦超过7日期限,这些狗狗必须由其他独立救助团体接收,否则官方收容所有权对其进行安乐死。

幸运的是,英国拥有历史悠久的《动物保护法》,这部1911年通过的法律在之后的百年间不断完善,在保证动物不受虐待方面有非常细致的规定。法律鼓励动物饲养者以最好的措施对待动物,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将被。明确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止流浪动物大幅激增起到了作用。

泰国:与流浪动物和谐共生

泰国一直被认为是流浪动物的天堂。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人们对于动物有着普遍的慈悲之心,人与狗之间一直保持着和谐共生的关系。

不仅民众会拿出家里的剩饭剩菜喂养狗狗,一些佛教寺庙也成为狗狗的集体居所。一些寺庙中的流浪犬超过700只,每周的饲喂花销就超过1500美元。

虽然长期以来泰国人民已经习惯了与这些闲散的狗狗共同生活,但近年来受到环境变化和现代生活因素的影响,流浪狗的数量在泰国也有直线上升趋势。首都曼谷的流浪犬已超过30万只,这也促使一些民间团体开始采取干预行动。他们一方面鼓励民众登记自己的犬只,另一方面对于流浪犬采取“捕捉-绝育-放归”的人道干预手段来控制其种群繁殖速度,但科学家也表示,过多的人类垃圾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链的破坏才是真正导致流浪动物激增的原因。

德国:政府支持收容,领养代替购买

德国设有公立的流浪动物收容所,动物收容所都是由民间自发成立的公益团体设立的。民间收容所通常会通过契约方式获得政府补助,如在资金方面,一些县市政府会把政府预算中用于提高动物福利的款项直接拨给民间收容所。即便没有直接金钱补助,政府也会确保收容所获得合法用地,并给予免地租或水电费及垃圾费的优惠政策。作为德国第二大城市的慕尼黑,其惟一的收容所已有近150年历史,23名工作人员负责照料所中近120只的狗及150只猫,还有马及其他小动物。这些动物中包括弃养动物或政府强制不容许该主人继续拥有此动物而没收的,而如果是政府没收的动物,政府则会负责养育费用。

除了救助收容会受到政府支持外,“领养代替购买”的理念也深入德国民众心中。在德国,想拥有狗的人通常会到收容所去领养动物。领养者除了要通过包括领养动机、喂养经验、家居空间、经济状况等审核外,还要签署接受志愿者随时追踪的法律文件。而那些喜欢狗却不能养狗的人,也会到收容所去带狗散步或做义工。在安乐死方面,德国收容机构遭循的原则是:对健康的狗及还没病到不能医治的动物决不宰杀。

对扑杀SAY NO!

任何生物在生活环境中,只要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它们,如食物、居住的地方和配偶等,它们的数量将保持不变,这在生物学中被称为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当动物从生活环境中被移除,资源则会形成相对的富余,被称为环境的“真空效应”。此时周边地区的动物会被吸引过来,并与剩下的原有动物繁殖出更多后代,最终动物的数量会回到原始的环境可承载的数目。这种现象在种群动态及生态学里被称为“竞争释放”效应。

流浪动物在城市环境中也遵循这一定律,当流浪地区内动物的数量超过食物等生存条件的承载能力,流浪动物的繁殖率与数量都会相应下降,最终形成稳定数量。而大规模扑杀虽然移除了部分消耗资源的流浪动物,降低了疾病传染的机会,同时也为幸存下的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但这些动物在充足的食物保证下会和新迁徙而来的流浪动物继续繁殖,最终这个地区流浪动物的数量又会回升到最初水平。

而且,大规模的扑杀移除的往往是性格相对较好的流浪动物,余下的流浪动物则会因为扑杀更加惧怕人类并产生攻击性,给后续的人道干预带来巨大阻碍。

人道干预

1970年代,为更好地管理流浪动物,英国与丹麦制定了“抓捕-检验-免疫-绝育-放归”(Trap,Tlest,Vaccinate,Alter and Release,简称TTVAR)方案,以此来控制社区流浪动物的数量和增长速度。相比扑杀,这种干预方式更加科学和人道,因此得到众多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此后,这一方案逐渐被推广至全球其他地区的流浪动物救助工作中,美国等地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将这―方案简化为“抓捕一绝育一放归(Trap Neuter Release简称TNR)”。

“抓捕-绝育-放归”的主要对象为没有主人的流浪动物。这些动物中有些以人类垃圾为食,而另一些则有社区爱心人士不定期喂食。为了避免这些动物过度繁殖,动物保护组织会组织志愿者或鼓励社区居民将它们带到指定的动物医院,由兽医对其进行健康状况评估,未绝育的动物将进行绝育手术,同时还要完成所有动物的疫苗注射等防疫措施。在这些工作完成后,救助组织会安排公众领养活动,无人领养且行为健康符合放归条件的可被放归回社区。

由于失去繁育能力,社区流浪动物群体的数量会随时间递减,生存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其生存状况也会改善,对社区的负担也会减小。国内的动物福利组织也已将TNR方案应用于控制社区流浪动物数量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然,TNR方案的效果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断出现的新流浪动物以及人们对绝育理念的争议都会影响TNR措施的实施,但这一方案至今仍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认为是最稳妥和人道的控制流浪动物数量的措施。

流浪狗狗潜力大

在成功培训导盲犬和助听犬后,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工作犬训练学校又推出了阅读犬和检疫犬的训练项目,而训练的对象正是来自台湾流浪动物收容机构的流浪犬。

阅读犬的主要工作是陪伴那些不爱读书的小孩子,通过让他们说故事给狗狗听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训练学校会从流浪犬中挑选乖巧亲人的狗狗进行培训,使小朋友与狗狗成为好朋友,这一方面是创新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方法。屏东大学还与台湾农委会动植物防疫检疫局检疫特侦犬训练中心合作,在流浪犬中挑选适合的接受检疫犬训练课程,已有多只流浪犬经训练后成为活跃在海关一线的检疫工作犬,负责嗅探入境违禁物品。据海关人员反映,这些流浪犬有时比普通检疫犬的表现更突出。由于成效显著,现在只要收容所有新犬,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前往挑选。而面对偷吃饲料的牧场老鼠,台南市动物防疫保护处同样选择对流浪犬进行专项训练,使其成为具有高超捕鼠能力的“牧场卫士”。这些接受训犬师训练后的狗狗会到畜牧场进行实地演练,毕业后可供畜牧业者认养。

流浪动物问题与人类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人们从自身的行为及思想方面有所转变。从TNR干预到创意地训练流浪狗狗作为工作犬,我们的目标不应当是消灭它们,而应当是管理和引导它们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的生活。倡导领养代替购买,做负责任的养宠人,帮助流浪宝贝发挥自身潜力,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流浪宝贝打造一个充满爱与幸福的世界。

流浪狗的华丽转型

提起工作犬很多人都会直接联想到各种名犬,但其实流浪狗狗在工作能力方面一点不逊色于专门培训的名贵犬种。训练流浪狗成为专业工作犬,不仅能缓解都市流浪动物问题,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日本:流浪狗受训驱猴护农田

日本山区的农田经常会受到附近野生猴子的侵扰。2008年,日本爱知县首次从财政预算中划拨出约350万日元(约合3.5万美元)用于训练专业驱猴犬,而作为训练候选对象的恰恰是来自爱知县动物保护中心收养的一些流浪狗。

这些流浪狗被送往专门的训练中心,接受为期四、五个月的训练。最终将有6只训练有素的驱猴犬被送往爱知县山区,负责把侵扰庄稼的猴子赶回深山。爱知县此举获得了动物保护志愿者的高度赞扬,认为行政部门考虑到了流浪狗的“第二人生”,为它们提供了生存下去的方式。

泰国:流浪狗当“保安”

成群结队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流浪狗一直是令泰国政府头疼的问题。在动物专家的帮助下,政府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将流浪狗训练成“保安”。第一批受训的流浪狗有150只,大多是半岁到一岁之间,其中既有经过市兽医局挑选推荐的,也有直接来自街头的“古惑仔”。经过一番训练,这些训练有素的保安犬被安排在包括国家公园、外贸出口仓库、机场和港口等区域协助工作人员巡逻。据国家公园的负责人介绍,受训的流浪狗上岗后,减少了过去巡逻人员被偷伐原木者伤害的情况,而且这些受训狗还可以守护国家公园中的珍稀野生动物。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5

您好!

一直想给您写一封信,来倾吐一下我们动物专家的心声。下面这部《养宠宝典》送给您和您的爱宠。

预防接种:为了您和宠物的健康,接种疫苗是安全养宠的重要一环。然而,大多数主人将宠物带回家后,都忘记定时为它们接种疫苗。事实上,疫苗接种伴随宠物猫狗的一生。一般情况下,出生满6周(狗)或8周(猫)的幼崽就可接种疫苗,猫一般接种“猫三联”疫苗,狗一般接种“四联苗”、“六联苗”或“八联苗”,如果您的宠物狗经常到郊外玩耍,建议接种包含钩端螺旋体成分的六联苗或八联苗。幼龄犬(猫)通常需要接种3次(首次接种年龄在12周龄以下)或2次(首次接种年龄超过12周龄),每隔3~4周接种一次。在接种完全部疫苗后的3~4周应当做一次抗体检测,了解疫苗的免疫状况。此后,疫苗每年接种一次。

除了接种疫苗,宠物们生病也是常有的事儿,主人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春夏季节昆虫活动频繁,主人们更要定期为宠物做体表驱虫,外寄生虫威胁爱宠和您的健康,建议按药物使用说明和医嘱进行,通常每月驱虫一次。

文明养狗:公共生活中,主人们要善于管理自己的爱宠,以免为他人生活增添困扰。例如,和宠物外出时配带牵引绳,随身携带卫生用品。宠物便溺后,应当第一时间清理,或寻求清洁人员帮助,营造一个健康清洁的环境。此外,搞好宠物的个人卫生工作,建议定期为宠物们洗澡,冬天15天左右一次,夏季10天一次。

紧急处理:狂犬病是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即便是在北京,每年都有10例左右的病例。鉴于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因此,一旦被咬伤,一定要第一时间到狂犬病门诊就诊。需要注意的是,传播狂犬病毒的犬只必须是感染后有排毒症状的,否则未必会患上狂犬病,感染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怕水、发烧等,最终危及生命。

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需参照狂犬病暴露管理指南进行处置:接触到动物唾液、被舔舐,但皮肤完好,属于一级暴露,无需处置;皮肤被轻咬或抓伤,有轻微划痕,属于二级暴露,这时应当立即处理伤口,注射人用狂犬疫苗;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黏膜被污染等,属于三级暴露。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请这样对待流浪动物:有些主人们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会散养一些流浪的猫犬,此时需注意定时定点投放食物,以免污染小区环境。为避免流浪猫狗肆意繁殖给周边环境带来困扰,您可以联系保护小动物协会,申请免费的绝育手术名额。流浪的猫犬一定不能随意带回家中喂养,他们性情不定,存在携带寄生虫(比如弓形虫)和狂犬病毒等危险因素。主人切记不能与流浪动物亲密接触。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6

【关键词】 流浪儿童;流动儿童;人格;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

流浪儿童指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离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1]。据我们的前期调查,流浪儿童外出流浪多数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爱护、父母养育方式不当而致儿童主动脱离家庭、选择流浪。流动儿童是指6-16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具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依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14周岁及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即达1403万人[2]。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较低,进入城市后多从事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及保障程度低的行业[3],此类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

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其子女的人格特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那么,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欠缺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的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会有怎样的人格特质?主动脱离父母选择流浪于城市的流浪儿童与被动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是否会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性别的儿童是否会在两组群体间有不一的差异?在本研究中,将对此类问题进行一一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个体施测方式对某市救助保护机构所救助的15-17岁年龄段流浪儿童(剔除从小被拐卖及残障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计90人,平均年龄为15.79±1.81岁,其中,男生59人,女生31人。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某民工子弟学校九年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11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有效率为91.96%,其中,男生56人,女生47人;该组儿童平均年龄为15.92±1.63岁。

两组儿童的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不显著;两组儿童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刘梅二氏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量表(16pf)[5]作为测量工具。16pf共有187题,以下面一些因素来评价个体的人格特征:16种基本人格因素,分别为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4项次级人格因素类型,分别为适应与焦虑性(X1)、内外向性(X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X3)、怯懦与果敢性(X4);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分别为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Y1)、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Y2)、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Y3)、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Y4)。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 实测过程 调查人员为苏州民康医院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均接受统一培训,并统一指导语。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两组儿童的人格特质 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后,基本及次级人格因素得1-3分为低分特征,8-10分为高分特征;应用预测人格因素中Y1平均值为22分,Y2平均值为55分,67分以上者表示应有所成就,Y3在72分及以下者表示创造力低,88分及以上者表示创造力强者的个性因素形成,93分以上者为高创造力表现,Y4平均值为22分,27分以上者有成功的希望。

本研究结果见表1,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四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偏低,Y1、Y2、Y4均未达到平均水平,Y3得分显示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尚未形成。两组儿童的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Y1)得分表示其心理健康稳定性一般。将两组儿童在16种基本人格因素的得分按高低排序,流浪儿童的紧张性、忧虑性、敏感性、幻想性、敢为性等因素得分较高,流动儿童的忧虑性与紧张性得分较高,两组的聪慧性与独立性得分均较低。两组在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及内外向性上的得分大于6分,但小于8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流浪儿童组另在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上的得分大于6分;两组在其他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均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水平。

进一步对两组儿童在16pf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流浪儿童在有恒性、敏感性、专业而有成就的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

2.2 组别、性别在16种人格因素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以组别、性别为自变量、16种人格因素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组别在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特质方面的独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在乐群性、恃强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内外向性等方面的独立效应显著,组别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对16种人格因素中的兴奋性、内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等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2.3 不同性别16pf得分的组间差异 分别对不同性别进行两组(流浪儿童组与流动儿童组)比较,结果显示:男生中,流浪儿童在敏感性、独立性、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而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显著低于流动儿童;女生中,流浪儿童敢为性及内外向性得分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见表3。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中,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者人格因素的平均得分表明,两组儿童心理健康素质及情绪稳定性处于一般水平。余三种应用预测人格因素得分说明,两组儿童尚未具备从事一定专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创造能力亦有限。这在我们前期对流浪儿童的访谈调查中也有一定体现:结果显示有83.6%的流浪儿童诉钱用完或被偷后,找不到工作,而以乞讨为生,最终迫于生活困难而求助于救助系统。

两组儿童聪慧性及独立性得分较低,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不强。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得分基本在4-6分间,独立性得分小于4分,表示两组儿童人格特质与心理素质欠佳,具体表现在:情绪欠稳定、道德法制感不强、对事物的洞察能力较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律性得分小于5分,表明有不能自制、不明大体之表现。两组儿童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得分均大于6分,说明他们有忧虑、烦恼情绪,被紧张困扰,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得分也说明两组儿童受到情绪困扰,有挫折感、气馁表现。怯懦与果断性得分说明两组儿童行事优柔寡断,表现怯懦、依赖性强。综合以上分析,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格面貌具有以下特点: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弱,自制力不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事物的洞察能力,行事优柔寡断,依赖他人,情绪较不稳定,被忧虑、烦恼、紧张等情绪困扰,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不满意,有挫折感、气馁表现。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而父母则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及亲子沟通方式显著地影响到儿童个性心理、自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健康发展[6-8]。有研究显示,流浪儿童所获得的家庭支持缺乏[9],他们或受到胁迫式的养育方式,或缺失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则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低[10]。本研究以两类特殊儿童群体为研究对象,从某种侧面也反映了家庭功能与儿童发展间的密切关系。

结合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较为突出的人格特质与两组在16pf中得分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流浪儿童较流动儿童敏感,易感情用事,做事可能不切实际,缺乏耐心与恒心。这一特点一方面可能为流浪儿童选择离家出走、流浪异乡的促进因素,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与流浪儿童目前所处的环境有关——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流浪在外,身无分文时,或乞讨为生,或偷或抢以维持生存,受到更多的社会歧视。有研究者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支持主观感受水平明显较低[11],而支持网络的匮乏,尤其是家庭支持的脆弱,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自我评价系统,从而表现出自卑心重、敏感多疑、情感脆弱、自我封闭等[12]。

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男、女)与组别(流浪儿童组、流动儿童组)在16pf部分因素得分上的交互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综上所述,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人格并未得到健康发展,相对来说,流浪儿童较流动儿童更为敏感,受到的情绪困扰也更多,另外,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不同性别儿童的人格发展趋向会有所不同。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其一,未设定与父母同住的一般农村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二,因实际问题,本研究对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采取了不同的调查方法,这可能会影响到两组的比较结果;其三,本研究仅为一次横断面调查,而研究对象均未满十八周岁,人格尚未成熟,尚有待进一步的纵向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形成合力很重要.中国人大,2012.08:31-32.

[2] 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08,06:23-31.

[3] 杨云彦.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整合与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人口研究,2005,29(4):37-39.

[4] 陈盈盈,周跚跚,侯雪艳,等.山东省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其人格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67-1469.

[5] 刘永和.刘梅二氏修订卡氏十六种性格因素测验指导手册[M].台湾:开明书店,1970.

[6] 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宜春学院学报,2009,31(2):166-167.

[7] 凌辉,黄希庭.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立水平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13-215.

[8]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教育,2004(1):18-22.

[9] 王惠敏,王玲.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9):48-52.

[10]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12(01):58-63.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7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2-0047-04

[作者简介]唐敏(1985―),女,四川蓬安人,硕士,中共达州市委党校教师,助教。

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小于18岁的,脱离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监管外出24小时及以上,且无生活、生存保障的,靠乞讨、捡垃圾或偷盗等方式维生的未成年儿童。[1]流浪儿童问题是所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流浪儿童这个群体正日益扩大,他们的生活、教育、健康、成长等各方面得不到基本的保障,这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流浪儿童现状概述

据我国民政总局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全国共有多达150万儿童和少年处于流浪状态,并且这个数目仍在增长。[2]流浪儿童群体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男性儿童大大多于女性儿童;偏远农村儿童大大多于城镇儿童;青春期儿童多于少儿期儿童,10~14岁左右儿童居多;这些流浪儿童中,有五成儿童多次离家出走,且离家时间超过一年,虽然他们心里经常或有时想家,但不和家人联系;这些流浪儿童主要分布在发达城市的中心地带,便于生存和隐藏。

流浪儿童的主要谋生手段有以下几种:第一,职业乞讨。一种是为了生存自发性的乞讨,另一种则是屈于交易或威胁被迫乞讨。不管初衷为何,他们都行走于城镇中人流量大、生意繁荣的车站、地铁、商场等场所。他们衣衫褴褛或疾病缠身,路过的行人出于同情心或怜悯给予他们食物、零钞。第二,自力更生。有些流浪儿童自尊心较强,不愿接受他人的施舍之物,而是通过拾取他人丢弃的垃圾、贩卖小件物品、替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换取报酬,购买食物。第三,非法收入。流浪儿童中也有通过暴力抢劫、偷盗等非法手段获得自身或幕后操作人所需物品。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新希望。这些流浪儿童居无定所,流落街头,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没有必要的教育、医疗保障,甚至被少部分成年人利用,成为非法收入的工具。儿童流浪不仅是当前社会的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也是社会未来的安全和稳定隐患。因此,政府、社会和家庭应高度重视流浪儿童的救助和回归问题,妥善处理,不留后患。

二、流浪儿童产生的主要因素

影响儿童外出流浪的因素有很多。根据因素与儿童选择外出流浪的关系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导致儿童外出流浪的因素有家庭环境恶劣、家庭收入低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偏差;间接导致儿童流浪的因素有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根据因素的产生主体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归纳出导致儿童外出流浪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家庭环境因素

其一,家庭经济困难。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我国目前有将近2.54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之下。这些人口多来自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这些家庭的土地贫瘠、物资匮乏、经济收入过低、教育水平低下,他们的孩子较容易选择离家出走。这些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成人的照顾,吃饱、穿暖、关爱等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会选择离开家庭自己外出寻求满足。其二,家庭监管缺失。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带动家庭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损害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父母因忙于生计或事业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管教,或是将孩子交由亲友抚养,或是让孩子进入寄宿学校。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另外,父母离异对孩子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具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可能会选择离家出走成为流浪儿童,以逃避原有的生活环境。其三,家庭教育方式有误。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轻松、宽容的环境,需要善于引导和教育他们的父母。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孩子发展的需要;还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施以暴力,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这可能引发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冲突严重的情况下,儿童可能会选择离家出走来回避父母望子成龙的高标准、严要求。由家庭因素导致儿童外出流浪,无论产生的具体原因为何,最后大多通过教育方式失当和家庭暴力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直接作用于未成年人,从而导致未成年人离家流浪。[3]

(二)学校因素

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遍布各个领域,在学校中的儿童也不能幸免。他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学业竞争,表现为学校和教师过分看重和强调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自身兴趣和特长的发展。面对这唯一衡量学生优劣的成绩标准,学生压力过大,担心考试失误引发教师的责罚、歧视,选择逃离学校,远离考试。另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校内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扬。他们想通过惹起事端等行为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可事与愿违,这种行为通常会招致教师的惩罚和同学的疏远。这些学生成为学校的边缘群体,他们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动退学,流向社会。

(三)个体因素

儿童,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儿童,具有好奇心重、逆反心强的特点。他们有着矛盾的心理,既向往独立自主,又积极从众寻求安全感;想要摆脱成年人的约束,又要求家长满足他们源源不断的物质需求;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急切地想了解世间的很多事务,但又缺乏分辨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面对外界的诱惑时,抵抗力较弱。

三、流浪儿童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让流浪儿童回家不是很难,难的是要儿童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中不再外出流浪。这就需要帮助父母和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首先,对父母加强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父母不仅仅是孩子吃好穿暖的物质提供者,更是孩子心灵的守护者。父母在忙于生计或事业时,应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不强求孩子成龙成凤,而是鼓励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对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其次,逐渐改变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学校成为孩子喜欢的成长乐园。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这一方针,将素质教育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孩子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旧观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优劣的判断标准,实现现代化、多样化、多渠道的教学,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为根本标准,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化教育。只有家长和学校教师双管齐下,才能为孩子回归家庭和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孩子再次流浪。

(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社区的管理功能。社区作为改革之后新的社会细胞,是政府和家庭的中介,在预防和救助流浪儿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工作者应该及时调解家庭纠纷,协调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同时积极宣传流浪儿童预防和救助知识、救助流浪儿童,引起社区居民对流浪儿童的关心和帮助,完善儿童救助制度。第二,鼓励组织和个人参与儿童救助。可以引导社会组织或个人成立救助协会,开展宣传救助、动员各方面献爱心、协作救助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流浪儿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为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或特殊教育等。所有这些活动为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流浪儿童搭建起了协作互动平台,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更多地关注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村人口,建立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为所有居民提供相对公平合理的教育、医疗等保障。避免低收入群体中出现家庭无力负担孩子生活、教育和医疗费用致使孩子被迫外出流浪的情况。

(三)转变流浪儿童救助方式

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大众对流浪儿童的关注,儿童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区县救助点为外延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网络。地方政府出于道德、法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普遍会对流浪儿童实施救助,但是多数救助只是浅层救助,即解决流浪儿童的吃饭问题,至于流浪儿童的回归以及流浪儿童的教育问题等深层救助很少受到重视。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心理上也受到创伤,仅仅联系他们的父母将他们遣送回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那些年龄稍大、家庭贫困无法继续上学的孩子,应设法帮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以便他们能够自谋生路,甚至能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对于那些年龄较小、仍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孩子,应尽早让他们接受普通教育,为回归家庭做好准备;对于身体残疾而无劳动能力的孩子,应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从长远考虑,减少流浪儿童,培养社会合格公民。

(四)提高救助能力

第一,增强救助人员的责任感和爱心。对相关救助人员提供培训,增强对流浪儿童的关爱和责任感。要求工作人员对进入救助站的流浪儿童,充分地尊重和帮助,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理念,为孩子提供心理辅导、物质上的帮助、家庭式的温暖。另外,向社会救助志愿者宣传相关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救助能力。第二,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救助站点应该主动走进街区,在流浪儿童聚集的地方设立固定救助点,为流浪儿童提供最基本的救助。在设立固定救助点的基础上,救助站应当进一步开展街头流动救助。主动搜寻,及早发现街头的流浪儿童,及时向他们宣传《儿童权利公约》载明的儿童权利,说服教育流浪儿童进入救助站。实行流动救助服务,努力实现应救尽救。发挥救助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种群体各自的优势,为流浪儿童进行基础知识辅导、心理疗伤、不良行为矫治、职业规划以及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等。第三,短期救助和长远救助相结合。流浪儿童身体和心理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救助,如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改变其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恶习,帮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让其摆脱心理的阴影,体会到关爱与家庭的重要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借助现代化技术,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

迄今为止,我国共建成了130个专门为流浪儿童提供帮助的救助站。[4]但这些已建立的流浪儿童救助站目前各自为政,没有建立统一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全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管理水平上,因此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可以创办各级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网站,以及公益性的救助网站,通过网络、交流信息,提供救助方法、救助范围、寻人信息和工作情况,为流浪儿童建立简便、快捷、广泛的服务渠道,实行双向查找,提高工作效率。这样,网络就能为宣传儿童权利、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推动救助保护流浪儿童事业、加快救助工作社会化、树立救助工作良好的公众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利平.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的作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8(12):57.

[2] 滕晓丽.中国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3).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8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9

关键词:绿色物流;推广;绿色包装

我们国家相关物流的各个方面资源使用不足的现状非常严重。根据国家统计,现在中国商品周转率仅仅达到了欧美等国家的百分之三十,每个平米库存的库存品剩余量只达到了欧美等国家的百分之二十五。连年因为包装形成的浪费大约有一百四十亿元左右,因为装卸搬运和运输形成浪费已达到五百亿元的可观数量,因为仓储管理不合理形成的浪费大约是三十亿元,库存剩余量已达到百分之四十,公路运输因为没有有计划的物流地统一组织调配,空驶率很多年一直维持在百分之五十而居高不下。

1 各项物流功能要素对环境形成的侵害

(1)在运输的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方面。运输是各项物流各项功能要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要素(运输实现了商品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较短时间的商品保管),是物流活动过程中形成环境污染的最大的一部分。在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非绿色因素有一部分是运输工具自身形成的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安排不科学的货运路线及配送中心的选址及内部构造,形成的商品倒流运输及迂回运输,加重了运输工具的燃料耗费,增加了空气及噪声的污染;运输工具自身形成了比例较大的的环境污染;运输的产品也会对环境形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2)在仓储的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方面。商品的储存可以节约物流费用,但是在商品的储存过程中同样也有非绿色因素,一方面产品存储过程中保管人员应对产品进行保养和维护,在保养和维护产品时采用的很多化学手段对周围的环境会形成破坏。

(3)在流通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方面。流通加工是指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在流通加工中心或配送中心操作的目的是可以更好地储存、运输和销售而进行的简单的加工活动。流通加工对环境也存在着非绿色因素,具体是指在进行由消费者自己做的流通加工,原材料利用率较低,设备的利用率也较低,例如木材消费者对木材的分散加工,一方面造成了木材本身的浪费既无法集中利用,另一方面木材流通加工设备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

(4)在包装的过程中形成的危害环境的方面。产品在物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应该用合理的包装来保护商品。与此同时包装就对环境形成了危害,①部分塑料包装一直不能分解存于土壤中,对环境形成非常不良的影响。②包装不足,造成内包装物破损,形成了资源的损坏。③包装的强度太大或包装成本过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形成了资源浪费。④包装材料选择不当,可以用纸包装的却选用镀锌或镀锡等材料来包装,是包装费大幅度提高,违背了绿色的含义。

2 积极推广"绿色物流"的方法

(一)制订政策法规

(1)避免物流活动过程中发生污染的各种可能;(2)制定合理的运输法规;(3)形成合理的运输流量。

(二)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绿色物流企业应该使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绿色合理化运输。合理安排运输计划,运用多式联运;实行共同配送,避免浪费,减少污染;尽量利用直达运输、配载运输。

(2)提倡绿色包装。选用绿色包装材料;选用易回收再生的材料;尽量选用不加涂、镀层的材料;简化包装,减小包装强度。

(三)实行绿色流通加工

一是实行专业化的集中型流通加工,充分发挥各种流通加工设备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木材原产地对木材的集中下料、流通加工中心对生鲜食品的冷冻加工等;二是对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料可以统一处理,例如,对于鱼类的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内脏也已在制成药物或饲料,鱼的头和尾可以再制成鱼粉,鱼鳞可以制成粘合剂等等,通过集中加工可以减少用户分散加工形成的垃圾污染。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符合绿色的内涵;三是通过流通加工,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减少运输工具动力的浪费,例如,煤炭的出矸加工,增加了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绿色的保管

利用先进的保管技术如气幕隔潮、塑料薄膜封存及气调储存等保养技一方面保证了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避免了污染。

(五)绿色的装卸搬运

在装卸搬运的过程中应加大商品的活性指数,使装卸搬运更易进行,并且应该较好地利用商品的自身重力以节省能量。在装卸搬运时还应使各环节协调起来,避免装卸搬运的瓶颈。从而更接近绿色的内涵。

我国物流的发展落后,尤其是粗放的发展方式更与绿色物流的观念矛盾,一是与我们的观念有关,科学技术水平滞后,二是我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物流人才。绿色物流是新思想新观念,对统筹规划人才和相应的物流专业人员要求高,各高等院校及物流培训机构应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才能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企业才能在绿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许红莲.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流浪动物的处境篇10

关键词:绿色物流 发展对策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 环境教育

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物流是介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经济活动,包括运输、保管、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物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运输活动中,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过多的在途车辆增加了道路面积的使用,造成了交通堵塞;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事故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海轮运输原油过程中原油的泄露会造成海水的污染和海内生物的死亡。

仓储活动中,有些商品的特殊护养(如喷洒杀虫剂、菌剂)会污染环境;一些易燃易爆物、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搬运过程中,不当的操作会损坏商品造成浪费,而且废弃物还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不慎发生化学液体的破漏会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包装过程中,许多商品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

在流通加工过程中,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能源;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等等。

信息处理活动,信息流对环境几乎无损害或无直接的损害。但错误的信息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错误的定货信息会使工作无效,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极大浪费。

绿色物流的内涵

在人类步入21世纪之际,物流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

绿色物流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物流的新的发展观。它是一种能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净化周围的环境,与环境共生的物流。它具有资源节约、低能量消耗、可循环利用等特点。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79年引入物流概念以来,物流行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物流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物流基础设施的绿化水平不高,信息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稚嫩的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

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方面缺乏投入。水运、民航运输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运输系统缺乏周密科学的设计,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如引起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含氮氧化物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仓储设施落后,库容体积小而分散,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物流中心的经济效益不高,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违背了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原则。

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如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而可视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

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要使物流材料得到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可是目前我国物流材料的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技术都不过硬。高水平的信息化水平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必备条件,可是我国一些物流企业开发的软件,性能比较低,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又与客户系统不相容。另外,许多新兴的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不完善的绿色物流发展“软件”

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巨大的障碍,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是很强。物流的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而管理且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的发展,造成物流资源的分散和浪费。政府对物流的发展前景没有前瞻性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放任自流的现象。

环境教育的力度不强,消费者对绿色物流没有深刻的了解。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不够关心。

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的理念形成不久,许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发展绿色物流的概念,没有真正具有超前意识去承担社会责任,只是象征性地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所致。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既具有环境知识又具有物流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物流的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由于我国提出绿色物流的概念没有几年,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强,存在理论与应用实践的脱节。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在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绿色物流作为一种良好的环保理念,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必须从发展其“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同时发展绿色物流的主体――企业,在两者的支撑下,一定能将绿色物流推向深处。

从“硬件”上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绿化水平,绿化物流渠道

要对物流事业进行绿化改造,就必须正视我国物流现状,在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计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网络构筑,避免或减少重复建设和人为浪费。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充分发挥陆运、水运、空运的优势 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吸收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在物流成本(含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对运输方式进行有机的选择和组合,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另外,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即智能运输系统),从而公众能够高效地使用公路交通设施和能源,体现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本色。

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布局,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是综合性、地域性、大批量的物资位移集中地,它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成为产销企业的中介,是整个物流企业的灵魂所在。为此针对我国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建设迟缓的情况,我们应充分利用城市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的特点,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然后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物流体系。这样,物流中心就充分利用了资源,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

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先进的设备能够有效地代替简单重复的手工作业以节约人力资本,提高效率。所以我们应积极改进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如在物流中心使用自动化的搬运设备),使绿色物流在更广泛的领域获得发展。

利用先进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绿色物流发展的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的威力不仅能改造旧的运行方式,而且能摒弃旧的规则,创造新的方式。正是有了信息技术,逆向物流、共同配送等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措施才得以克服高成本而实现,并且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使物流渠道由原来的“金字塔型”转变为扁平型,有效地缩短采购周期,节约大量流通成本。所以我们要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加强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进网上物流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绿色物流也就在成熟的网络平台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软件”上优化管理体制、加强环境教育与人才培养

克服物流管理体制上的障碍,加强政府的管理功能 针对我国现代物流的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管理属于不同的部门而缺乏统一领导的情况,我们首先应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用制度来统一管理活动,其次可以在当前政府机构改革中明确设立物流部门,全面规划物流的发展。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淡薄,会成为绿色物流发展的外在阻碍力量。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物流,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所以我们要开展消费者绿色教育,使消费者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有关绿色法规,了解实施绿色物流的优点。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实行绿色物流管理。

培养绿色物流发展的企业人才,加强可应用绿色物流的理论研究 我们应在物流与环境科学进行有益的交叉结合之下,加强企业物流人才的培训,使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成为既具有物流与管理知识,又有良好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绿色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首先,各大高校应加强有关绿色物流的理论研究,为实践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理论研究人员应该深入到企业去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或者让企业人员参与理论的研究,另外要将研究结果进行交流,以便及时应用于实践。

“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与完善,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其结果就是使发展绿色物流的主体――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在物流活动的各个过程中发展绿色物流,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随着全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IS14000成为众多企业送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物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绿色物流将是他们赢得市场空间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提供一些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

1.唐渊,国际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吉福林,企业绿色物流刍议,商业时代,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