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6:04:55

流浪乞讨人员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民政部门主导,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相互配合,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促进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成员如下:

工作组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工作组成员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为主,从市公安局、市执法局、市市政市容局各抽调3人参加(市公安局抽调人员包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1人),从市卫生局抽调2人参加,办公地点设在市救助管理站红山分站。

工作组成员如发生变动,由所在单位接替人员自行补上,不再另行发文。

三、救助范围

根据**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布情况,重点对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四个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及人口比较密集的机关、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市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所、运动场、体育馆、展览馆、旅游景点、宾馆和街道十字路口、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地段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和管理。

四、工作任务

救助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宣传、劝导、教育、救助。对确因生活困难进行乞讨的人员实施救助;对以乞讨为职业的人员,依照城市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流浪乞讨人员,依法进行查处。力争做到市区主要街道和重点区域无流浪乞讨人员。

五、职责分工

(一)民政部门负责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指导救助管理站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返回原籍工作;负责提出无家可归流浪乞讨人员安置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公安、行政执法、市政市容部门负责实施对保护性救助、帮扶性救助和救治性救助对象的引导、护送工作;发现其他流浪乞讨人员,加大告知、劝返、引导、护送力度;公安部门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流出地查寻工作,对拦车乞讨影响交通,胁迫、诱骗、组织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进行乞讨以及纠集流浪乞讨人员对过路群众进行强讨硬要的,要依法予以打击。由公安部门负责,民政、行政执法、市政市容、卫生等部门配合,对60—70年代从外地自流来乌长期散居在雅玛里克山、黑甲山一带,依靠乞讨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世代乞讨的进行入户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及乞讨原因,建立档案,为市人民政府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三)卫生部门负责确定流浪乞讨病人医治定点医院,加强对定点医院的工作指导;明确“基本医疗救治”的范围和相关政策;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医疗救治费用审核工作。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各项救助资金的落实,并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

(五)交通部门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送返原籍工作,及时提供乘车(船)凭证;协调铁路、公路等单位为受助人员返乡提供便利。

(六)各区(县)、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负责辖区内小街小巷、住宅小区等地流浪乞讨人员疏导管理工作,维护辖区内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六、工作要求

(一)流浪乞讨人员成分复杂,情况殊异,实施救助管理政策性强,工作难度较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二)要加强救助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选拔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同志充实救助管理干部队伍。要教育救助管理干部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八不准”,依法履行救助管理职责。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受助人员管理、学习、作息、卫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档案管理、安全等制度,并认真执行。

(三)各区(县)、各有关单位要把救助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救助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救助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区(县)、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在本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均有责任和义务告知或引导其前往救助管理站求助。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2

第二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3

一、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问题

自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乞丐就一直存在着,所不同的是,他们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建国初期为了医治战争和旧社会留下的创伤,收容遣送制度就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其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则始于1982年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公布(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到20世纪90年代,收容遣送的人员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2003年6月公布并于当年8月1日生效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使新的社会救助制度代替了在中国历史上沿用长达二十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国家对基本人权的保障和稳定社会秩序这两种价值的选择或者权衡。然而,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由于强调被救助的自愿原则,使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选择接受救助也可以拒绝救助,因而,新的管理办法颁布后,出现了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增加,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痴、呆、傻人员,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新问题。并有90%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类似的情况在我市各县地区都普遍存在。一时间,如何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和关怀,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二、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状况调查

我县属于西北地区交通要道,位于咸阳市西部,312国道和福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乾扶旅游专线穿城而过,交通便利,东接西安、咸阳,西邻宝鸡、北靠甘肃平凉地区,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接受救助的对象也比较多。

根据民政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将那些在某市无固定居所、无合法经济来源、无正当职业的外来人员界定为“流浪者”,把以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的人员界定为“乞讨者”。根据上述界定,我县的流浪乞讨人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三无流浪人员”,主要分为流浪儿童(包括有轻微违法活动的儿童)和成年流浪者,这部分人占流浪乞讨人员的多数,据公安机关提供的资料显示,其中相当比例的人涉嫌违法活动;第二类是乞讨人员,其中分为职业乞丐、残疾人乞丐、无返乡能力的临时性乞丐等。

关于第一类人,在我县主要是因为夫妻冲突、家庭破裂、遗弃残疾儿童、拐卖导致流浪儿童产生,成年流浪者一部分农民及城市失业者由于个人无一技之长或无工可打而沦为流浪乞讨者;还有一部分人沾染了好逸恶劳的恶习,自甘堕落到流浪乞讨者的行列。成年乞讨者一般为本县附近的老弱病残无生活能力者为主。

第二类人中的乞讨者主要以甘肃、宁夏等省的贫困地区为主,其中有季节性乞讨者,也有长期职业性质的乞讨者,这些人群往往不愿意接受救助返乡,或者反复接受救助。如07年我县救助的一个78岁姓王的乞讨者是来自宁夏泾原县贫困地区,在我县以乞讨为生,长达3年,不愿接受救助。还有三原县1名冻坏双脚姓贾的女性乞讨者在县医院实施医疗救助的过程中,不愿说出真实地址和姓名,原因是两年前,丈夫离她而去,娘家父母均患精神病,自己无人管,生活不能自理,怕回原籍。这种情况给救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需要从根本上给予解决乞讨者的实际问题。

三、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的原因分析

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为何离乡背井外出流浪乞讨,可以从社会的、个体的、文化的等方面分析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贫困地区农民涌入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由于一些边远地区收入极低,生活困苦,农民在城市流浪乞讨所得也比在当地收入高,两相比较,外出流浪乞讨便成为一些人的“理性”选择。流浪乞讨的社会原因不解决,流浪乞讨就不可能禁绝。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农村老人、残疾人生活没有保障,一部分人被迫走上流浪乞讨之路。

从文化方面来看,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里,既有主流文化,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或“次文化”,而流浪乞讨文化便属于这种性质。在这类群体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在我国某些地区出现的“乞丐村”里,村民的流浪乞讨不仅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反而为其他人所羡慕和效仿。亚文化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支持不容小视,铲除其赖以生长的土壤,除了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外,大力张扬进步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树立自尊、自重、自强的生活价值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

四、强化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管理

(一)社会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除极少数人员之外,绝大多数正常的社会人不会选择流浪乞讨的生活,是社会环境造成他们离乡背井外出讨生活,社会应对他们的不幸给予同情,政府更应该对其实施社会救助,而不是采用驱赶和设立“禁讨区”等限制性规定,压缩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空间。

对于城市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来说,流浪乞讨人员不仅涉及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关怀问题,更由于流浪乞讨人员大量积聚在城市繁华地带、旅游景区,其肮脏的形象、不良的行为习惯玷污了城市脸面,破坏了对外开放的城市形象。

面对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如何兼顾社会救助收容治理,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成为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政府在制定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法规和政策时,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策的制定必须要有法理依据。在一个法制社会,政府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约,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其法理依据。在法律规定还不够清晰的领域,公共政策应尽量照顾弱势群体,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如果明文禁止乞讨,很可能受到违宪的指责。如果以强制手段驱散或拘留流浪乞讨人员,也会触犯相关法律。

(二)要从重国家权力、重社会控制,转为侧重于全社会范围内救助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合理分配,体现以人为本、体恤民生的原则。社会控制只是作为社会制度中的一种补充机制发挥作用,而社会救助则是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举措。

强化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和管理,从国家层面上讲,根本点在于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逐渐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逐渐缩小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

其一,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依靠自身能力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公民以及遇到紧急、突发或特殊困难的公民提供基本物质帮助和相庆制度安排。尤其是对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传染病、艾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的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为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员配置,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救助设施(如救助站、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的福利场所等),专门安置这些需要政府长期承担保障责任的人群。提供基本的救助物品和药品,以体现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其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强化社会控制,并在相关法律的框架内制定地方性法规,将一些法律解释细化和可操作化。例如,对未成年的流浪乞讨儿,可以参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对其进行强制性救助;对强讨恶要,骚扰路人、游客的乞讨人员及其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流浪乞讨者,可以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治安处罚或刑事拘留。对于混杂在流浪乞讨者中间的刑事犯罪分子,公安机关应给予坚决打击,以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其三,实现社会救助社会化、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管理格局使社会非政府组织发育不良,弱化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形成政府包办社会保障的畸形局面,这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社会救助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多元化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公众的慈善行为提供一个正常的通道,使善款真正用到急需救助的人身上,以此挤压职业乞丐的活动空间。

其四,针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责任不明、扯皮推委的情况,政府应明确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主体,规范公安、城管、民政、卫生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使其依法管理,执法有据。

五、对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建议

1、坚持依法行政原则,认真贯彻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法治国家的最基本原则之一便是要求行政主体做到依法行政。在具体实践中,政府的一切行政行为应该依法而为,受法之约束.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管理是政府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的一个体现,这一行政行为自然应该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既然国家和各个地方都有相关的法规或者规章,而且这些规章自身基本符合法治精神,那么行政主体在具体管理中便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而不能做出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之外的行为——例如划定禁止乞讨区域,或者类似的限制性规定。

2、司法权力应该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必要的司法救济。

正如前文所言,地方规章整体上体现了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管理的立法宗旨,而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发生了歧变。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行政机关应该对此类行为加强监督,而且司法机关应该在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利遭到侵害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救济。具体做法可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司法权力对地方规章涉及违反法律、法规宗旨或者规定的享有审查的权力。(2)对行政主体的侵犯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利的行政行为提供必要的司法救济。

3、建立、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流浪乞讨人员的大量涌现,从根本上说体现了城乡经济的巨大差异从社会保障水平上来看,1991-2001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为15%,而农村只占有0.18%,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90倍之多。在目前所能及的范围内,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可行的方法便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减弱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才能使流浪乞讨人员最大可能的降低。这也是目前解决流浪乞讨问题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有: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救灾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1】。

4、强化财政拨款制度,实行激励机制。

在目前情况下,即要做到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合理救助,又能激发地方管理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中央财政对地方救助工作进行一定的补贴,同时对救助机构由省级政府统一协调,合理布局,以期使有现的管理经费在使用中做到经济、效能。另一方面可以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纳入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中,确立激励机制。这样便于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会为流浪乞讨人员治理提供一种动力。

5、放宽慈善机构进入标准,发挥慈善机构救助作用。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4

一、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成立“成都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相关部门为成员,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城市公共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政府相关部门具体职责如下:

(一)市民政局

1、负责组织实施国务院《办法》和民政部《细则》工作。

2、做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3、指导本级所属救助管理站和各区(市)县民政局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制定救助措施和规章制度。

4、负责联系国内其他地区民政部门,做好受助人员的返回与护送工作。

5、负责对住址不祥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安置。

(二)市公安局

1、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站求助,履行告知、引导、护送职责。对其中符合救助条件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求助。

2、依法查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各种违法行为,注意发现混迹在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犯罪嫌疑人。特别是加大对组织、教唆、胁迫、控制未成年人、残疾人乞讨盈利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力度。

3、协助民政部门维护救助管理站治安秩序,配合做好流浪儿童身份查寻。

(三)市财政局

1、合理安排市救助管理站年度经费预算,监督、指导其做好年度预算执行工作。

2、督促各级财政部门做好救助经费的落实工作。

(四)市执法局

1、在执行公务过程中,配合公安、民政等部门对流浪乞讨人员履行告知、引导职责。

2、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教育、制止、纠正。

(五)市卫生局

1、确定成都市流浪乞讨人员基本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指导各区(市)县卫生局确定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基本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指导市级定点医院及各区(市)县卫生局做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医疗救治工作。

2、指导市救助管理站相关人员做好疾病预防、救治、康复等知识的培训工作。

(六)市司法局

1、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

2、配合公安机关打击利用流浪乞讨人员违法犯罪的行为,结合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揭露其犯罪行为。

3、为涉及法律事务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七)市教育局

1、将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内的流浪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范畴。

2、配合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开展流浪儿童教育转化、心理矫治工作。

3、协助做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教师的培训、专业资格考试等相关工作。

(八)市交通局

1、指导长途汽车站、各运输企业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救助工作,为流浪乞讨人员返回户口所在地或所在单位提供交通方便。

2、对民政部门及救助站在提供乘车凭证或购买车票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九)市政府法制办

1、加强有关救助管理地方立法的调研工作。

2、受理有关救助管理工作的行政复议案件。

(十)市民宗局

1、协助市救助管理站做好少数民族、信教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2、向市救助管理站提供少数民族语种翻译。

(十一)市残联

1、协助市救助管理站做好残疾流浪乞讨人员的询问、查证工作。

2、支持救助站安装残疾人设施设备。

二、齐抓共管,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能得到及时救助

民政、公安、城管执法等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法》的规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要重点加强对党政机关办公区、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四星级以上宾馆周边、繁华街道及风景旅游区、涉外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场所、交通要道等重要场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公安、城管执法机关在这些场所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主动告知、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对其中有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违法犯罪行为的,要分别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置。

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各城区党政机关单位、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对在本辖区内遇到的流浪乞讨人员均有责任和义务告知或引导其前往救助管理站求助。

其它区(市)县政府也要按照国务院《办法》的要求,并参照本意见所明确的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好本区域内的救助管理工作。

三、完善救助管理设施,建立救助管理网络

(一)全市未建立救助站的区(市)县,应尽快建立救助站,做到有编制、有经费、有场地。有条件的社区应建立社区救助点,负责对社区内流浪乞讨人员的宣传、劝导、转送等工作。

(二)加强救助工作的引导和宣传,在城区各汽车站、火车站、繁华路段、交通要道、各救助站(含分站)、救助点出入路口等显要位置设置救助管理站引导牌,方便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求助及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

四、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流浪儿童实施保护性救助和分类管理。

(二)公安机关、城管执法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儿童应实施保护性救助,将其送往民政部门所属的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其中6岁以下的送成都市儿童福利院,6岁以上的送成都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公安机关要加大对操纵、唆使儿童强讨强要、从事违法活动的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市、区(市)县民政部门所属救助管理站要切实履行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职责,流浪儿童的救助条件要优于成年人,救助场所应与成年人分开,有条件的地方应单独设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

(四)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工作。在对流浪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儿童的教育和矫治力度。教育工作以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为主,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共同积极参与配合。

五、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医疗救治问题

(一)城区范围内发现的病卧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公安、城管执法等部门通知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120)送就近医院,由医院通知市救助管理站甄别确认并办理相关手续后送指定医院救治。其它区(市)县范围内的病卧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治办法由所在地区(市)县政府制定。

(二)流浪乞讨人员中的传染病(含艾滋病)、精神疾病的医疗救治工作,由卫生部门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指定医疗机构解决。

(三)流浪乞讨人员中的成年吸毒人员戒毒工作,由公安部门负责7。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5

为进一步保障我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切实解决职业乞讨、违法乞讨带来的社会问题,根据《**市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办发〔20**〕34号)要求,经区政府同意,现结合我区实际就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进一步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工作,必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区政府成立由区综治办牵头,区交委、**司法局、民政局、市政局、卫生局、残联、团区委为成员单位为的涪陵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办公室。

(二)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办公室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的职能,建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把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数多、街头乞讨数量大的办事处辖区或社区居委,要下达督查通知并限期整改,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失职责任。区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合理配置工作人员,畅通信息联络,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组织开展好人性化救助服务

(三)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民政部门要加强对救助管理站工作的领导,改造救助管理设施,建立和完善救助管理网络体系,搭建救助服务平台。要按照“标准化服务、信息化手段、社会化发展”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实施救助服务工作。要依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民政部令第24号)的规定,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接收、护送工作;对无法查清其本人或亲属所在单位、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流浪乞讨人员,报经区民政部门批准后送社会福利机构进行安置。有关办事处和区救助部门要在窗口地区、繁华地段、重点街路、车站码头设立救助引导标识,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主动救助,畅通救助渠道,创新救助方式,有效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

(四)协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工作。城市管理部门要为救助管理站设立救助引导牌提供方便。公安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当地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自愿到救助管理站求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不得在中途遗弃;同时,要积极协助维护救助管理机构治安秩序,配合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证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协助救助管理站,指定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并结合经常性的法制宣传,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引导。交通部门要为救助管理站订购车船票、接送流浪乞讨人员进出站、途中护送等提供方便。

(五)切实做好特殊流浪乞讨人员的救护工作。一是要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工作。要建立公安、民政、残联、团委等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帮助他们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对暂时查找不到家庭的流浪未成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延长其在救助机构的救助和教育时间,实施保护性救助。二是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病人和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卫生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指导督促定点医院切实履行救治职责,及时出动救护车护送流浪乞讨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到就近定点医院救治,并应指导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患有艾滋病等传染疾病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防止疫情发生。定点医院要对危重病人、精神病人采取切实可行的医疗措施,进行及时救治,不得延误救治时间影响救治,造成贻误后果的要追究相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失职责任。

三、加大职业乞讨、违法乞讨行为综合治理力度

(六)依法治理影响市容市貌的职业乞讨行为。以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办公室为载体,实行统一领导、部门整体联动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职业乞讨人员管理。对占道乞讨、占道卖艺、播放喇叭卖唱、纠缠行人卖花等职业乞讨行为,要按照城市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大清理和整顿力度,着力减少流浪乞讨人员,有效净化社会环境秩序,增进社会和谐。

(七)严厉打击违法乞讨行为。公安机关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行为进行处罚;对查获的吸毒成瘾的乞讨人员,应予以强制戒毒;对拐骗、收买被拐骗的未成年人从事乞讨活动,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乞讨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把握开展流浪乞讨综合治理工作的政策和方法。各地各部门开展对职业乞讨、违法乞讨行为的综合治理,要注意工作方法,防止激化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关部门要建立应急预案措施,对工作中遇到的突发性事件,在把握政策界限的前提下,予以果断有力处置,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应进一步加大现行救助管理政策的宣传力度,揭露和谴责职业乞讨行为中的各类道具、骗术和违反道德与法律的行为,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和同情观,倡导积极健康的献爱心方式和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职业乞讨、违法乞讨行为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扎实做好集中救助管理工作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6

一、救助范围

根据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的分布特点,重点对城区的主要街道及人口比较密集的机关、学校、医院、车站、市场、公园、娱乐场所、体育场、旅游景点、宾馆和街道十字路口、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等地段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和管理。

二、工作任务

救助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宣传、劝导、教育、救助。对确因生活困难进行乞讨的人员实施救助;对以乞讨为职业的人员,依照城市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流浪乞讨人员,依法进行查处。力争做到城区主要街道和重点区域无流浪乞讨人员。

三、职责分工

(一)民政部门负责牵头做好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制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总体方案,抓好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做好救助管理站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返回与护送工作;负责对住址不祥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安置。

(二)、公安部门负责对流浪乞讨人员履行告知、引导、护送职责,对其中符合救助条件的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它人员,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做好流浪人员流出地查寻工作;对拦车乞讨影响交通,胁迫、诱骗、组织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进行乞讨以及纠集流浪乞讨人员对过路群众进行强讨、硬要的,要依法予以打击。

(三)、城管部门负责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教肓、制止、纠正,对流浪乞讨人员履行告知引导职责。

(四)卫生部门负责确定流浪乞讨病人救治定点医院,负责指导120急救中心和定点医院做好流浪乞讨病人的应急救治工作,其救治费用在医疗救助中列支。

(五)财政部门负责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各项必要的救助资金的落实,并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

(六)交通部门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送返原籍工作,及时提供乘车凭证;协调公路等单位为受助人员返乡提供便利。

(七)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负责辖区内小街小巷、住宅小区等地流浪乞讨人员疏导管理工作,维护辖区内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四、工作要求

(一)流浪乞讨人员成分复杂,情况殊异,实施救助管理政策性强,工作难度较大,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二)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加强救助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选拔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同志充实救助管理干部队伍。要教育救助管理干部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八不准”,依法履行救助管理职责。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救助工作人员管理、学习、作息、卫生和职业道德规范、档案管理、安全等制度,并认真执行。

(三)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救助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救助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救助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要对在本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告知或引导其前往县民政局求助。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7

为做好我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青政发[2006]4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关爱性救助管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加大救治力度,对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二、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加强救助管理工作,保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

(一)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辖区内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区民政部门负责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施救。

(二)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全区居民有义务告知、引导、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到市救助管理站(地址:**区淮阳路11号,电话:)求助或者通过正常途径寻求社会救助。

各生产、经营单位或社区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在本单位“门前三包”范围内或社区内进行乞讨,妨碍正常生产经营、生活秩序的,有权劝导或者引导、护送其到市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方式乞讨的,可向辖区内公安机关举报。

(三)加强对流浪乞讨病人的救助。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单位或居民发现病卧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应通知120急救中心的同时通知市救助管理站。

(四)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残疾人、精神病人、老年人、智障患者采取主动救助方式。对流浪未成年人由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实施保护性救助。要适时开展集中救助行动,使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能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救助。开展集中救助行动的经费由区财政部门予以保障。

三、明确职责,密切配合,把救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把救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区民政部门:负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组织并实施本意见。

区综治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并检查落实;将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不力和街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数量庞大,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乞讨现象严重的街道办事处下达督查通知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区公安部门:依法查处流浪乞讨人员的各种违法行为,要加大对诱骗、拐卖、残害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残疾人和组织、教唆、胁迫、控制未成年人、残疾人乞讨敛财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和查处力度。对在打击犯罪行动中解救的未成年人,以及有轻微违法行为但依据有关规定不予处罚且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未成年人等,及时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在执行公务过程中积极劝导、劝离流浪乞讨人员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实施保护性、帮扶性和救治性的救助对象要护送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为流动救助车辆提供停靠、通行方面的方便。

区城管执法部门:在执行公务中,发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及时告知到市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愿意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其到市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乞讨及摆摊占路的流浪乞讨行为实施治理。

区司法行政部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消除隐患,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外出流浪的预防工作。积极引导法律服务人员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区财政部门:将专项救助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因突发性工作所需追加预算的资金保障。

区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对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的基本医疗救治工作。

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年满16周岁有就业能力并登记失业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区教育行政部门:对于返回我区安置的适龄未成年人,在入学、复学、升学等方面不得歧视,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教育资助和特别关怀。

区文明办: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纳入各单位创建工作考核。

区残联: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残疾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帮助开展流浪残疾人的教育和就业安置等工作。将流浪残疾人、残疾未成年人纳入“扶残助学项目”的资助范围,深入开展“红领巾助残”、“法律助残”等活动,依法保护流浪残疾人、残疾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落实“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完善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基础建设,规范救助管理运行机制,建立救助管理社会化工作网络体系,实现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分类救助,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全面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的原则。不断强化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责任,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

坚持救助管理与预防流浪并重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大救助管理和预防流浪工作,切实减少流浪乞讨人员。

坚持自愿受助和主动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在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主动救助的工作力度,使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坚持救助标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实现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主要任务

加强救助管理社会化要以市、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平台,以街道(乡镇)、社区(村)救助点为依托,建立专职救助人员和兼职救助信息员、社会志愿者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救助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救助、消除救助死角的目的,使救助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

(一)健全救助管理法规政策体系。根据《救助办法》的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和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扶助制度,将临时救助与其他长效救助措施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整合现有社会管理法规资源,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约束性管理。

(二)建立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体系。各地要充分利用街道(乡镇)、社区(村)现有资源,通过设立救助点,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救助管理工作,聘请志愿者作为救助信息员(联络员)等多种方式,做好辖区内居民外出流浪乞讨的预防工作,规劝、引导外地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点,并及时告知救助管理机构进行救助;各级救助管理机构要指导救助点开展工作,并加大街头巷尾的巡查工作力度,采取在城市出入口处、商业繁华区、交通要道、车站等重点区域设立引导标识牌、公示救助电话和派出流动救助车、组织救助志愿者等形式,开展好主动救助工作;民政、公安、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要将救助管理机构所处位置、联系电话、交通路线等内容印制成救助指导卡,下发到基层单位,当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能主动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或告知救助管理机构。

(三)创新救助方式。对流浪乞讨人员要实施分类救助。对无生活能力的乞讨人员由救助管理机构予以保护性救助;对有生活能力却好逸恶劳或以敛财为目的的职业乞丐,要对其实施严格管理,加大限制力度,促其自立自强;对以乞讨为名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等违法行为和强讨恶要的流浪乞讨人员,要依法进行处理;对于编造虚假姓名、有意隐匿真实情况或跑站骗助的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不予救助;对于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要本着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先送定点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再由救助管理机构进行甄别救助。

(四)完善救助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检查指导各救助管理机构和救助点开展工作。各救助管理机构要根据《救助办法》,在搞好站内救助的基础上,发挥救助管理机构的主体作用,在接到救助信息员的求助信息后及时赶到现场,甄别情况,实施分类救助;各街道(乡镇)、社区(村)救助点要对本辖区经常外出流浪乞讨人员登记造册,关注其生活情况,定期向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反馈信息,防止其外出流浪乞讨;鼓励和倡导社会组织和市民主动引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点)或告之救助管理机构,形成整个社会都关爱、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氛围。

(五)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基础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及工作人员行为规范、重大事故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救助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强化救助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服务本领;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流动救助车、移动电话等必要设备,保障救助管理社会化工作的有效运行。

三、部门职责

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社会化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和谐*建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依据,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一)民政部门是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认真研究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培训,全面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社会化的步伐。各救助管理机构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全面的服务,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受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教育、管理、救治、返乡和安置需求,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救助管理水平。市级救助管理机构在做好自身救助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指导各县级救助管理机构开展工作。

(二)公安部门在执行公务时,对发现或上门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接到求助信息后,要做好告知、引导和护送工作。对好逸恶劳和以敛财为目的的职业乞丐以及以乞讨为名实施盗窃、诈骗、抢夺以及强讨恶要的流浪乞讨人员要依法处理。公安机构可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内设立警务室,协助救助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三)卫生部门负责流浪乞讨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要指定定点医疗机构对流浪乞讨病人进行救治,所发生的救治费用按照《财政部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和经费问题的通知》(财社[20*]83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发[20*]6号)规定解决。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病人的认定工作,各定点医院接收流浪乞讨病人后要先行救治,所需医疗费用由医院垫付,市财政部门根据民政部门认定意见,年内一次性拨付给定点救治医院。加强对救助管理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加强对救助管理机构内防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处理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管理机构内发生的传染病疫情。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所需资金纳入预算予以保障。要根据(财社[20*]83号)文件精神,加大救助经费投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救助管理的有效运行。市、县财政部门要根据救助量和救助经费的使用情况,确定救助专项经费预算,保障救助管理工作的基本运行条件和经费。

(五)劳动保障部门根据相关政策为社会信息员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为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六)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制定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设施建设的发展规划,将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具体落实和监督评估规划的实施。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的建设要统筹考虑,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予以支持。

(七)人事部门负责指导救助管理机构引入社会工作者制度,实行岗位管理和聘用合同制,在编制内进行岗位设置,通过竞争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方式,提高救助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八)交通和铁路部门应协助救助管理机构为购买乘车凭证和接送流浪乞讨人员进出站创造有利条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纳入日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救助管理社会化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不断完善和落实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政策,积极推进救助管理社会化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二)部门合作,齐抓共管。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社会化工作体系。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9

一、集中救助时间

20**年7月1日至20**年10月10日。

二、组织机构

由民政、公安、卫生、行政执法、市政市容等部门负责组建**市救助管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

组长:左燕青市民政局副局长

副组长:张志烈市执法局副局长

吴成德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

成员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为主,从公安、卫生、行政执法、市政市容等部门各抽调2人参加,办公地点设在市救助管理站红山分站。

三、治理范围

根据**市沿街流浪乞讨人员的分布情况,重点对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范围内的主要街道及人口比较密集的机关、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所、运动场、体育馆、展览馆、旅游景点、宾馆和十字路口、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地段进行治理。

四、工作任务

各部门严格按照《**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乌民发〔20〕141号)的规定,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沿街流浪乞讨人员的集中救助工作。本次集中救助从7月1日开始,工作组分两个小组,一组负责天山区、水磨沟区,另一组负责沙依巴克区、新市区。主要任务是对沿街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宣传、劝导、教育、救助。工作组在每次大型活动开展前十天进行集中救助,力争做到大型活动期间主要街道和地区无流浪乞讨人员。

五、工作要求

(一)各区(县)、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对流浪乞讨人员,由民政部门负责,公安等部门配合,摸清其家庭情况及乞讨原因,建立档案;对职业乞讨人员,尤其是自60—70年代从外地来我市长期散居在雅山、黑甲山一带,依靠乞讨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由公安部门负责,民政等部门配合,摸清其家庭情况及乞讨原因,并建立档案,为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流浪乞讨人员范文篇10

一、目的和任务

为了完善救助管理政策,不断创新救助管理的新方法,健全救助管理服务网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努力构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和谐的村居环境,镇街将建立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咨询服务所,在村社区成立流浪乞讨救助服务站,协调辖区派出所、区二院和区精神病医院等相关单位,建立完善的救助管理体系,以无障碍求助和零距离救助的方式,在镇街、社区(村)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现象的目标。

二、组织机构

镇街建立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咨询服务所,所长由社事办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办公室。村及社区建立流浪乞讨救助服务站,站长由各单位的综治干部兼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三、部门职责

根据区级救助体系的工作要求,强化职能,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各单位和部门,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加强对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咨询服务所,救助服务站的领导,督促检查工作开展情况;负责救助管理咨询服务所,救助服务站的人员配备,办公场所设置,办公用品配置,组建救助自愿者队伍;开展对辖区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及时告知、引导、护送或通知相关部门实施救治。

社区和村委会应组织自愿者队伍对辖区进行巡查,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政策宣传,引导护送接收安置等工作。

四、工作内容

1、认真贯彻落实《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各种形式积极向辖区居民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指引他们采取正确方式帮助流浪乞讨人员。

2、积极宣传有关救助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为市民及求助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开展有效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每周对辖区的街道、路段、居民区等地实行1次巡查活动,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做好告知、劝阻、引导等工作;填写《市区求助人员申请救助登记表》(附件1),每季度向镇街社事办上报《市区受助人员明细表》(附件2),并做好报表资料的整理归档,以便区救助管理站对全区救助情况进行统计汇总。

3、镇、村、社区要建立户籍在本区域内的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项档案。各救助管理咨询服务所、救助服务站要建立规范详实的辖区救助档案和统计资料,掌握本区域出现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对象的相关情况。积极开展对本辖区痴、呆、傻、精神病人和流浪儿童的监护工作,及时了解此类群体的监护人及家庭情况,基本实现本区域精神病患者发病时有人管护、无遗弃家庭成员的工作目标。重点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确保单亲家庭成员或儿童不外流(无辍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无反复等现象发生。

4、接收外地送回本区域的流浪乞讨人员,帮助其联系家属或所在单位,通过正常的救助渠道,妥善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并防止其反复流浪乞讨。

5、辖区派出所要积极协助民政、村、社区做好区域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法制宣传、引导、护送等工作。精神卫生中心必须做好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

6、加强硬件建设,落实办公设备、人员,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悬挂便于群众辨认的工作牌,设立并公开方便求助人员的热线电话。

镇街每个季度对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情况进行统计,将统计表送区救助管理站,区救助管理站核实情况后报区财政局,由财政局根据各街镇及相关部门实施救助人数,按50元/人支付救助经费,用于救助人员伙食费、护送交通费等支出。

五、工作要求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救助管理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是前提。要充分利用有关媒体、发放宣传单、救助联系卡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救助管理的政策法规、救助办法、救助程序等内容,引导群众支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同时,要对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较多的主干道、重要场所、重要部位、人口密集地、流浪乞讨人员栖生地段,开展重点救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