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8:52:00

流浪

流浪范文篇1

我县流浪乞讨项目,主要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一类是“三无流浪人员”,主要是流浪儿童(包括有轻微违法活动的儿童)和成年流浪者,这部分人占流浪乞讨人员的多数;第二类是乞讨人员,其中分为职业乞丐、残疾人乞丐、无返乡能力的临时性乞丐等。我县拟在2017年救助230名流浪乞讨人员。

2014年我县收到流浪乞讨专项资金35万元(州级30万元;县级5万元),支出407221.5元,年末滚存结余:571699.35元。:2015年我县收到流浪乞讨专项资金30万元(州级25万元;县级5万元),支出106218元,年末滚存结余:765481.35元。2016年我县收到省级流浪乞讨专项资金9万元,支出69130元,年末滚存结余786351.35元。资金开支在流浪人员救助、无名尸体埋葬等工作上。支付依据合法合规,资金支付与预算相符。

我局组建流浪乞讨项目领导小组,作为流浪乞讨财务管理抓手。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流浪乞讨财务管理规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流浪乞讨财务管理工作办公室,其中财务室牵头协调流浪乞讨财务管理的建立与实施工作。财务室对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及时财务处理。

截止2017年9月我县流浪乞讨项目对照项目计划目标,按时完成了目标任务。

流浪乞讨项目的实施,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人员权益的重视献。

通过这几年,我县对流浪乞讨工作的实施,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流浪乞讨救助工作。

(一)完善全国救助联络网络

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救助网络多年,但全国各救助站的联网情况并不乐观。没有完全做到全国救助信息共享,这就给一些恶意“跑站人员”造成了可趁之机。通过完善全国救助网络,使来救助站求助人员的信息全国救助机构共享,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在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中,由分管领导牵头、民政部门负责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并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督促,既能理顺工作机制,又可以整合资源。此外,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大对职业乞讨人员的规范管理和对非法组织乞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流浪乞讨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有人抓,有经费保障。

(二)设立省级“流浪者救助基金”

引导并鼓励民间慈善资源合理救助,现行法规只起到宣示性的社会效果,政府要鼓励就必须拿出诚意,或物质奖励或精神嘉奖。这种鼓励不应只是号召,更应落实并体现政府诚意。同时,各地要放宽慈善机构进入标准,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救助作用;加强慈善机构对此类人员的救济,无疑也是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首先,“流浪者救助基金”资金来源主要分为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其次,“流浪者救助基金”专项用于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不但要进行教育培训,还要为他们寻找工作岗位、缴纳相关保险等。最后,在积极向社会募捐的同时,还须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确保基金运行公开、透明、公正。

流浪范文篇2

2010年全市救助维护机构救助流浪未成年人841人次。个中本市人员683人次,外省、市158人次,救助弃婴、遗弃残疾未成年人20人。经过市救助治理站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489人次,救助弃婴、遗弃残疾未成年人9人次。救助治理站,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87人次,救助弃婴、遗弃残疾未成年人5人次。民政部分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65人次,救助弃婴、遗弃残疾未成年人6人次。

在全市救助的841人次流浪未成年人中,个中0-8岁45人;8-14岁521人次;14-18岁275人次;弃婴8人;遗弃残疾未成年12人。个中:男性715人次;女人126人次;男性占85%。在本市流浪的未成年人581人次;在外省流浪被护送回的85人次;在本省其他地、市流浪被护送回的175人次。自愿到救助治理机构乞助的136人次;被公安、城管、群众护送到救助治理机构的614人次。救助治理机构自动上街救助的91人次。

二、流浪未成年人生活情况

流浪未成年人在城市生活情况很差,过着饥不饱食、衣不保暧、担惊受怕的生涯。有些被护送到救助治理机构时几天没吃饭,几月没洗澡,又脏又臭,冬天还穿戴单衣。流浪未成年人在城市生活首要有四种生活方法:一是依托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生活;二是靠偷、摸、抢、夺生活;三是靠打临工,贴发小告白生活;四是被成年人操控以强讨硬要、争夺等伎俩敛财为目标。

三、现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方法

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治理当前没有专门的律例、政策。救助维护机构为了增强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治理,削减未成年人流浪景象做了很多任务,在《城市生涯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治理方法》根底上,拓展政策,延长本能机能,尽最大能够为流浪未成年人供应暂时性救助治理,流浪未成年人日常治理、监护主体应是地点地当局和家庭。

(一)在救助治理站内设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机构。

当前,全国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治理,首要是由各救助治理站内设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中间承当。市市救助治理站、、救助治理站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中间”机构健全,常年展开未成年人救助维护任务。灾后,我市规划在、梓潼设置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中间,进一步健全和完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系统,到达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的全掩盖。

(二)执行关喜欢性救助维护。

流浪未成年人到救助治理机构承受救助时,都邑获得实时的关喜欢,任务人员会耐性讯问、调查他们的家庭地址、流浪原困、亲人联络方法等状况,并实时与其亲人或地点地相关部分获得联络;待站时期与成年受助人员分隔治理,远离风险源,包管其绝对平安;地址核对清晰后由救助治理机构派专人护送返乡。

(三)展开流浪未成年人平安、律例和行为教育。

市“未保中间”树立了进修室、文娱室,装备了小学教材、少儿读物以及平安、律例方面书本,在流浪未成年人待站时期依据分歧文明条理、分歧个别状况进行文明补习、纲纪、律例教育。经过进修教育添加了未成年人平安认识、法制观念和行为看法。

(四)展开未成年人心思指点和行为矫治。

流浪未成年人特殊是“长流”未成年人染上了不少社会恶习,不少人有小偷小摸、争夺、打斗斗殴等违法行为,遍及景象是不服治理、不念书、扯谎、不思进步、好吃懒做。其心态已偏离了正常轨迹。如射洪县的刘X、涪城的蔡XX等春秋只要13岁,但已在流浪了3、4年,开端是偷家里的钱,后来就偷他人的、偷自行车、偷公共设备。屡次被护送回家,但其爸爸妈妈均外出打工,爷爷婆婆基本管不了,几天后又到流浪。像这类“长流”未成年人的心态、行为已严峻歪曲,在对其救助时重点是对其进行心思指点和行为矫治,协助他们看法本人错误的行为,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市“未保中间”与师范学院团委签定了“大学生理论帮扶和谈”,请有专业常识的大学生意愿者为流浪未成年人作心思指点和行为矫治。经过几年的运作,结果十分分明。

(五)延长救助维护本能机能。

“未保中间”的救助维护本能机能,按现行救助治理政策是暂时性的,首要是查清流浪未成年人地址,协助联络其家人、亲属或护送回客籍的救助治理机构。为了到达救助最佳结果,市“未保中间”接纳了多项办法,一是树立了流浪未成年人“喜欢心救助卡”,卡上有市救助治理站“未保中间”的搭车道路、乞助方法、乞助德律风,救助过的流浪未成年人每人一卡,以便他(她)们再碰到窘境时实时乞助;二是给一些“长流”未成年人家庭、地点地当局发函,惹起他们的注重,请本地当局监视其家庭增强治理,避免再次流浪,获得了必然结果;三是跟踪、回访救助结果。应用德律风、函件等伎俩与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地点地当局部分联络,调查流浪未成年人返乡后的进修、生涯状况。四是向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宣传“未成年人维护法”,让他们调查本人教育治理后代的责任,良多流浪未成年人家长深受教育。四是增强与公安部分协作,实时传递应用未成年人进行强行乞讨的行为和协助警方护送有偷、盗行为的未成年人平安返家。

四、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维护机构缺乏专业人材。

如教育、医护、心思干涉等专业人材。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治理不断包围着救助维护机构,流浪未成年人与正常人心态分歧,看法事物过火、缺乏亲情、扯谎是他们的专长。要改正他们歪曲的心态和行为极需教育、心思学方面专业人材。

(二)救助面小、治理难度大。

现行的救助政策是“自愿乞助、无偿救助”,良多未成年人没有乞助认识,救助治理机构救助的首要是在街面流浪的,还有良多需求救助的没救助到;目前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首要是查清地址、联络亲属、护送返乡,良多“长流”未成年人承受救助时给钱可以,如送回客籍,就要求抛弃救助,不然就以撞墙、吞异物等自杀行为相要挟,没有任何律例付与救助治理机构有强行救助的权益。假如让其自行分开,只要持续流浪或犯罪,或家人找来要人救助机构又若何交待。流浪未成年人是救助轻易治理难。

(三)救助本钱高、无专项经费。

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是维护性的,必需是一站式救助到位,我们对未成年人救助与成年人救助作了个简略测算,未成年人的个别救助本钱是成年人的4-5倍。如救助一个东三省的未成年人回客籍,至少要两名任务人员护送,往复费用在8000元左右。

(四)缺乏协调、联念头制。

作为救助维护机构的救助保是暂时性的,难以从基本上处理未成年人流浪景象。只要流浪未成年人家庭、地点地当局增强监管才干根绝未成年人流浪景象。但单个家庭极端不担任任,救助机构告诉其来接回本人后代时,称大人都没空,让其本人回来或要求我们送归去,更有甚者称本人管不了让救助治理机构先管着;与“长流”未成年人地点地当局协调增强监管时,大大都是积极的、担任的,但照样有单个当地当局称本人没有这方面的责任。

五、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任务的建议

(一)进步全社会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注重和存眷。

应充沛看法到救助保流浪未成年人的主要性,各级当局应有治理未成年人的响应机构。流浪未成年人遍及文明本质低、法制观念淡漠,他(她)们极需关喜欢、协助,极需有人指导走入正道。假如任其自然,今日的流浪未成年人,也许是明日社会不不变的要素。

(二)从泉源上动手处理未成年人流浪景象。

一是家庭要实行监护责任;二是当局部分特殊是乡、村、社区等底层组织应加大催促流浪未成年人家庭监管力度。

(三)树立有用的协调、联念头制。

明白相关部分责任,救助保机构供应的是暂时性救助维护,后续的安顿、治理应由流出地的当局相关部分担任,堵住未成年人流浪社会的泉源,才干真正起到预防流浪未成年人再次流浪的效果。

流浪范文篇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从局限于单一文字的单模态到结合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模态的方式转变,所以研究文字以外的图像、声音、颜色等其他社会符合的话语分析很有必要。多模态话语的分析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也包括声音、图像等各种社会符号系统,旨在更加全面的引导受众理解语篇和语境的意义(朱永生,2007)。Kress&VanLeeuwen认为图像即社会符号,并提出了“视觉语法”(Kress&VanLeeuwen,2001)。本文试图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出发,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流浪地球》电影海报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探究海报中的图像、文字和颜色等多种模态如何共同构建意义。分析表明,解读多模态话语语篇有助于读者深刻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涵,激发观看者对电影的兴趣,从而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

2.理论背景

2.1系统功能语法。Halliday总结了语言的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经历的表达。人际功能指的是通过语言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身份、态度和动机并且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指将语言成分组织出连贯的语篇。2.2视觉语法。以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Kress&VanLeeuwen(2006)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分别是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互动意义体现在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方面;构图意义分为信息值、取景和显著度三个方面。

3.《流浪地球》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太阳即将面临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为了人类能在漫长的2500年后抵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生死之战的故事。该片由郭帆执导,吴京特别出演,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赵今麦领衔主演。3.1再现意义。再现意义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是对应的,是指图像的参与者与被参与者之间的联系。Kress&VanLeeuwen(2006)将再现意义分成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区分叙事图像与概念图像的关键是矢量。矢量即图像中参与者之间的斜线。叙事再现的图像参与者有矢量连接,处于图像中较重要的位置,而概念再现中的图像没有矢量。在《流浪地球》这幅宣传海报中,一共有5个主要的参与者,分别是屈楚萧、吴京、李光洁、吴孟达和赵今麦。所有的参与者都穿着制服站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目光坚定,流露出一种誓死保护地球的决心。各位主演脸上严肃的表情表明了地球正处于危机之中,天空显得格外压抑。李光洁等战士的手上拿着枪,目光坚定。他们的眼神和动作都行成了矢量。此海报通过矢量进行构图,是叙事图像。3.2互动意义。互动意义对应的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指的是图像表征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的关系。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方面来研究其互动意义(Kress&VanLeeuwen,2006)。3.2.1接触。接触分为索求与提供两种形式。索求指图像中的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的目光有接触,反之就是提供。索求类图像一般会使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建立想象中的关系,而提供类图像两者没有目光接触,仅仅提供信息(Kress&VanLeeuwen,2006)。在《流浪地球》此海报中,屈楚萧和吴京与观看者有目光接触,与观看者建立了人际关系,属于索取图像。3.2.2社会距离。社会距离是指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图像取景距离的远近。距离越近,则与观看者的关系就越亲密,反之就越疏。亲近距离指只看见脸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指看得见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指看得见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指看得见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指看得见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有4-5个人的距离(Kress&VanLeeuwen,1996)。在本海报中,屈楚萧是社会近距离,可以看见整个人;吴孟达和赵今麦几乎可以看到整个人,属于社会远距离;观众可以看到吴京和李光洁的腰部以上,属于个人远距离。3.2.3态度。态度是由拍摄图像的视觉来决定的,视角不同,表达的态度就不一样。视角可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水平视角分为正面视角和斜面视角。正面视角指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距离很近,使观看者能更好地融于其中;斜面视角指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的距离很远,使观看者不能融于其中。垂直视角分为俯视、仰视和平视。(Kress&VanLeeuwen,1996)。本海报中,吴京和屈楚萧处于俯视的角度,另外三个演员则是平视。3.2.4情态。情态指在图像表达上的程度,主要由色彩饱和度、深度和色调体现(Kress&VanLeeuwen,2006)。在色彩饱和度方面,本海报背景中天空乌云的色彩和星空形成了一种黑白对比,属于低感官情态。此外,此海报中上端色彩暗淡,下端采取色彩鲜艳的红色,对比鲜明,给观看者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本海报采用黑白灰红黄这些高饱和度色彩。从语境化来分析,画面的背景,从上端的灰暗色过渡到下端的饱和,形象地体现了地球所处的危机,同时反映了各位主演应对危机和挑战的勇气和责任,从而传达了电影的主旨。3.3构图意。义构图意义对应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它将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完整的语篇。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度这三个方面来实(Kress&VanLeeuwen,2006)。3.3.1信息值。信息值体现在图像中人或物不同的位置。处于图像上面的信息是理想信息,指图像想给观看者传达的信息(Kress&VanLeeuwen,2006)。本海报中的理想信息是吴京,吴京在空间站工作,一直在为拯救地球的项目付出。处于中间位置的信息是核心信息,信息值最高,一般指图像中的主角,屈楚萧处于图像的中间,突出了其主角的地位。处于下方的是真实的信息,本图像中处于下方的信息有该影片播出的时间、演员信息等。3.3.2显著性。显著性指的是通过色彩深浅、线条粗细以及在图像中的凸显度使观看者对图像中的元素有着不同的关注度(Kress&VanLeeuwen,2006)。在本海报中,各个演员是整个海报的焦点,占据着海报的大部分空间。五位主演的脸部清晰可见,所穿的制服和枪支色彩鲜明,展现了地球的危机和他们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五位主演被笼罩在灰白的天空下,与演员的神情动作和服装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员们被至于前景化,背景则被虚化。3.3.3取景有无取景是通过图像上有无分割线来区分的,有分割线条则说明有取景,反之没有(Kress&VanLeeuwen,2006)。本海报中不存在分割线或分割框架。

4.结语

本文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从视角语法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层面对《流浪地球》电影海报进行了多模态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电影海报是一个由文字、图像、颜色等不同社会符号互相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多模态语篇。每个符号都承担了各自的任务。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挖掘图像中的深层含义,同时让读者更好地体会电影海报的美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的主题。为了提高海报的宣传效果,设计者可以选择更多的模态,设计出更能吸引观众的作品。

参考文献

[1]Kress,G.&vanLeeuween,T.V.ReadingImages[M].Bur-wood:BrownPriorAnderson,1996.

[2]Kress,G.&vanLeeuwe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l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London:Arnold.2001.

[3]Kress,G.&vanLeeuween,T.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

流浪范文篇4

一、集中救助时间

20**年7月1日至20**年10月10日。

二、组织机构

由民政、公安、卫生、行政执法、市政市容等部门负责组建**市救助管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

组长:左燕青市民政局副局长

副组长:张志烈市执法局副局长

吴成德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

成员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为主,从公安、卫生、行政执法、市政市容等部门各抽调2人参加,办公地点设在市救助管理站红山分站。

三、治理范围

根据**市沿街流浪乞讨人员的分布情况,重点对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范围内的主要街道及人口比较密集的机关、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所、运动场、体育馆、展览馆、旅游景点、宾馆和十字路口、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地段进行治理。

四、工作任务

各部门严格按照《**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乌民发〔20〕141号)的规定,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沿街流浪乞讨人员的集中救助工作。本次集中救助从7月1日开始,工作组分两个小组,一组负责天山区、水磨沟区,另一组负责沙依巴克区、新市区。主要任务是对沿街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宣传、劝导、教育、救助。工作组在每次大型活动开展前十天进行集中救助,力争做到大型活动期间主要街道和地区无流浪乞讨人员。

五、工作要求

(一)各区(县)、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对流浪乞讨人员,由民政部门负责,公安等部门配合,摸清其家庭情况及乞讨原因,建立档案;对职业乞讨人员,尤其是自60—70年代从外地来我市长期散居在雅山、黑甲山一带,依靠乞讨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由公安部门负责,民政等部门配合,摸清其家庭情况及乞讨原因,并建立档案,为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流浪范文篇5

第二条《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

第三条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下列情况:

(一)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者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

(三)流浪乞讨的原因、时间、经过;

(四)近亲属和其他关系密切亲戚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五)随身物品的情况。

第四条救助站应当向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告知救助对象的范围和实施救助的内容,询问与求助需求有关的情况,并对其个人情况予以登记。

第五条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应当及时安排救助;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

对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应当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况。

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

第六条受助人员不得携带危险物品进入救助站,随身携带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站保管,待该受助人员离站时归还。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制定救助站受助人员的作息、卫生、学习等制度。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规章制度。

第八条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食物和住处,应当能够满足受助人员的基本健康和安全需要。受助人员食宿定额定量的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具体规定。

第九条受助人员在站内突发急病的,救助站应当及时送医疗机构治疗。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在站内患传染病或者为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救助站应当送当地具有传染病收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治疗,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

第十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有关情况,及时与受助人员的家属以及受助人员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该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核实情况。

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一条受助人员返回常住户口所在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时没有交通费的,由救助站发给乘车(船)凭证,铁道、公路、水运等运输单位验证后准予搭乘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救助站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受助人员的亲属及前往地的有关组织、所在单位。

第十二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对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人,救助站应当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接回;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对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但可以查明其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受助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的人,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送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

第十五条对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因而无法查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也无法查明其户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级民政主管部门提出安置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给予安置。

第十六条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

受助人员擅自离开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七条救助站已经实施救助或者救助期满,受助人员应当离开救助站。对无正当理由不愿离站的受助人员,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第十八条受助人员户口所在地、住所地的乡级、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讨;对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责令其履行抚养、赡养义务;对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安置。

第十九条受助人员在救助站期间应当遵纪守法,不得辱骂、殴打救助站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受助人员,不得破坏救助设施,不得毁坏、盗窃公私财物,不得无理取闹、扰乱救助工作秩序。

对受助人员的违法行为,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受助人员违规违纪情节严重的,或者发现受助人员有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报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救助站应当将受助人员入站、离站、获得救助等情况如实记载,制作档案妥善保管。

第二十一条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救助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违反规定的,由该救助站的上级民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的领导和监督管理,履行以下职责:

(一)监督救助站落实救助措施和规章制度;

(二)指导检查救助工作情况;

(三)对救助站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四)调查、处理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

(五)帮助救助站解决困难,提供工作条件。

流浪范文篇6

一、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各地要严格按照《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实履行跨省接回特殊困难救助对象的责任。

流入地救助管理站要在查明特殊困难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同时,通知其亲属、单位接回;在其亲属、单位不肯将其接回的情况下,将他们送到本省承担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救助管理站(以下称跨省救助管理站),并由省级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民政部门将其接回。

流出地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流入地省级民政部门的通知后,要尽快通知本省相关跨省救助管理站将特殊困难救助对象从流入地的跨省救助管理站接回,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流出省跨省救助管理站应报省级民政部门批准。

民政部通过建立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沟通各地救助工作及救助对象情况信息,促进各地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能够顺利、及时跨省返乡。民政部将加强对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对不按规定履行职责做好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返乡工作的部门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二、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工作协调配合。做好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及时顺利返乡工作是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的责任,各方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配合,要互相体谅困难并互相予以支持帮助。对流出地因特殊原因不能接回的,流出地、流入地省级民政部门就其返乡方式和经费问题进行协商,可采取协议的方式,由流入省护送返乡。

三、确定跨省救助管理站,明确其职责。为了保证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及时顺利返乡,流出地省级民政部门应根据需要,在现有救助管理机构中确定跨省救助管理站,并报民政部备案。跨省救助管理站除承担本地区救助管理工作外,还负责接回、接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出的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并将其护送返乡;接收省内其他救助管理站移送的跨省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并可根据流出省、流入省双方协议护送返乡。跨省救助管理站接送特殊困难救助对象,需要在第三省转换交通工具的,当地救助管理站要予以协助。流入地和流出地毗连的,为减少路程和环节,省级民政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就近就便解决跨省接送事宜。流入地、流出地交接跨省特殊困难救助对象时,应办理交接手续。

流浪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民政部门主导,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相互配合,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促进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成员如下:

工作组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救助管理工作。

工作组成员以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为主,从市公安局、市执法局、市市政市容局各抽调3人参加(市公安局抽调人员包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1人),从市卫生局抽调2人参加,办公地点设在市救助管理站红山分站。

工作组成员如发生变动,由所在单位接替人员自行补上,不再另行发文。

三、救助范围

根据**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分布情况,重点对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四个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及人口比较密集的机关、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市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所、运动场、体育馆、展览馆、旅游景点、宾馆和街道十字路口、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地段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和管理。

四、工作任务

救助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宣传、劝导、教育、救助。对确因生活困难进行乞讨的人员实施救助;对以乞讨为职业的人员,依照城市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流浪乞讨人员,依法进行查处。力争做到市区主要街道和重点区域无流浪乞讨人员。

五、职责分工

(一)民政部门负责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指导救助管理站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做好流浪乞讨人员返回原籍工作;负责提出无家可归流浪乞讨人员安置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公安、行政执法、市政市容部门负责实施对保护性救助、帮扶性救助和救治性救助对象的引导、护送工作;发现其他流浪乞讨人员,加大告知、劝返、引导、护送力度;公安部门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流出地查寻工作,对拦车乞讨影响交通,胁迫、诱骗、组织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进行乞讨以及纠集流浪乞讨人员对过路群众进行强讨硬要的,要依法予以打击。由公安部门负责,民政、行政执法、市政市容、卫生等部门配合,对60—70年代从外地自流来乌长期散居在雅玛里克山、黑甲山一带,依靠乞讨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世代乞讨的进行入户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及乞讨原因,建立档案,为市人民政府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三)卫生部门负责确定流浪乞讨病人医治定点医院,加强对定点医院的工作指导;明确“基本医疗救治”的范围和相关政策;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医疗救治费用审核工作。

(四)财政部门负责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各项救助资金的落实,并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

(五)交通部门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送返原籍工作,及时提供乘车(船)凭证;协调铁路、公路等单位为受助人员返乡提供便利。

(六)各区(县)、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负责辖区内小街小巷、住宅小区等地流浪乞讨人员疏导管理工作,维护辖区内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秩序。

六、工作要求

(一)流浪乞讨人员成分复杂,情况殊异,实施救助管理政策性强,工作难度较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告》、《**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二)要加强救助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选拔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同志充实救助管理干部队伍。要教育救助管理干部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八不准”,依法履行救助管理职责。要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受助人员管理、学习、作息、卫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档案管理、安全等制度,并认真执行。

(三)各区(县)、各有关单位要把救助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由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救助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救助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各区(县)、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对在本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均有责任和义务告知或引导其前往救助管理站求助。

流浪范文篇8

近年来,受人口流动加速、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现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妨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进一步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整改措施如下:

一、充分认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及时有效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救助保护水平,维护好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健康成长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家庭监护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严厉打击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

坚持救助保护和教育矫治并重。积极主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保障其生活、维护其权益;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和法制教育,强化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顺利回归家庭。

坚持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落实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等政策,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责任,不断净化社会环境,防止未成年人外出流浪。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各方协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救助保护工作的合力。

三、强化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部门联动

(一)区综治办要履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职能;把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认真检查落实;对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人数多、街头乞讨数量大,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地方下达督查通知书并限期整改,对整改达不到要求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二)区委宣传部要把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核体系,并积极配合有关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活动。

(三)区民政局要依托现有的救助管理站,设置适合流浪未成年人成长需要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将救助工作向社区拓展,抓好对社区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从源头上预防流浪。大力宣传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积极意义,引导广大市民、慈善机构、企业关注和关爱流浪未成年人群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提供低保、特困户救助、家庭寄养等多种方式,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做好对监护人无法履行职责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受助未成年人的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协助教育、公安、司法、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知识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医疗救治、技能培训等救助保护活动,帮助流浪未成年人获得谋生技能,为其回归家庭、社会、独立生活创造条件。

(四)区公安局应积极协助区救助管理站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管理。其中由成年人携带流浪乞讨的,应当进行调查、甄别,对有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嫌疑的,要依法查处;对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携带流浪乞讨的,应当批评、教育并引导护送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无力自行返乡的由救助保护机构接送返乡,公安机关予以协助配合。要严厉打击诱骗、拐卖、残害流浪未成年人和组织、操纵、教唆未成年人特别是残疾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要针对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加大街头的巡逻力度,组织专门力量在人流集中的车站、码头、广场、商业街、旅游风景区等易发案场所,主动发现和掌握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苗头和动向,发现窝点摸清人员实施打击。要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作用,组织和动员居民提供线索,劝告、引导流浪未成年人向公安机关、区救助管理站求助,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对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和被强迫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要一律采集生物检材,检验后录入全国打拐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库比对,及时发现、解救失踪被拐未成年人。

(五)区市政园林局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应当告知公安或民政部门,并将其护送到区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突发急病的流浪未成年人,应当直接护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六)区发改委要帮助解决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予以统筹考虑,并按分级管理原则予以支持。

(七)区教委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对返回原籍安置的适龄未成年人,及时接收入学;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按规定纳入当地“两免一补”范围。积极探索适合受助未成年人特点的教育模式。

(八)区卫生局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工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对区救助管理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区卫生局要指定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区救助管理站突发疾病的未成年人进行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在接到区救助管理站及社会上关于救治流浪未成年人的呼救电话后,应及时调遣急救车辆和人员将患者送往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并进行预防接种,所发生费用按我区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有关规定解决。积极支持并协助救助管理站对受助未成年人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九)区财政局要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经费和专项生活救助、医疗经费纳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经费统筹考虑。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标准可按略高于成年人救助标准予以确定,切实保障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教育、安置。

(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将区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技能培训纳入管理,积极支持区救助管理站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加强监督与指导。对年满16周岁有就业能力的流浪未成年人,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为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十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要依法及时办理涉及流浪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案件,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法律服务人员为未成年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配合公安机关打击与流浪乞讨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助做好监护人无法履行职责的服刑人员子女帮扶工作。对需要法律帮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其本人法定人或区救助管理站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要及时为其提供援助。

(十二)区交通局、火车站要在购票、进出站、乘车等方面积极协助,在必要时为区救助管理站购买乘车凭证,为接送流浪未成年人进(出)站、途中护送等提供方便。

(十三)区政府法制办要适时探索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制度,健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安置和源头预防等相关规定,规范救助保护工作行为,强化流浪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和保护,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十四)区编办负责研究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有关机构编制工作。

(十五)团区委和区妇联组织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工作。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安康计划”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计划。在区救助管理站设立社工工作站,鼓励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劝导、服务、教育、救助等工作,积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等活动,帮助流浪未成年人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十六)区残联要协助民政和公安部门做好流浪未成年残疾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对区外的流浪未成年残疾人,积极与其户籍所在地的残联联系,做好救助保护工作。对本区的流浪未成年残疾人,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教育、返乡、安置等工作;对年满16周岁有就业能力的,会同区人力社保局对其进行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帮助其就业。对流浪未成年聋哑人的救助保护,残联应组织人员提供手语翻译与培训。

为做好我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从今年9月1日起,利用一个月时间,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集中清理街头流浪未成年人,切实保障流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四、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救助保护工作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建立民政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民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区政府督查室,适时进行全区通报。

流浪范文篇9

关键词:流浪动物;保护;法律研究

一、流浪动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一)流浪动物的概念。流浪动物的概念,当前的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侵权责任法》在第82条专门规定了遗弃、逃逸的动物致人损害责任,遗弃、逃逸的动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流浪动物,即使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脱离了原所有、占有或是管理状态的饲养动物。[1]除此之外,也有人将流浪动物定义为所有者或饲主所有权以外且不受所有者或饲主控制的动物。(二)流浪动物的产生原因。有关流浪动物产生的原因,可以从饲养者、动物本身和动物从业者这三方面加以分析。对饲养者来讲,流浪动物的产生原因包括饲主因生活条件改变、喜新厌旧、宠物生病、兴趣爱好转变等原因,而将其主动遗弃,也包括饲养者由于管理缺失使得动物走失或动物被他人诱拐,而将其被动遗弃。从动物本身来讲,其主要原因是自己走失。当然,未绝育的流浪动物之间的自然交配繁衍也是流浪动物数量逐渐增多的一大原因。从动物从业者来讲,动物商家只求卖出不求卖对,为日后饲养者遗弃该动物埋下了隐患。

二、流浪动物的生存现状及保护现状

(一)流浪动物的生存现状之恶劣。由于脱离了饲主的饲养与管理,它们往往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以城市的各大公园、社区为栖息所,以路边的垃圾为食物。并且,随时面临疾病死亡、车祸意外、人类虐待等危险。(二)流浪动物的保护现状之严峻。目前,我国并没有像《流浪动物保护法》《宠物动物保护法》这样针对流浪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有的仅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专门的法律法规,仅强调野生动物、实验动物等动物的法律地位,对宠物、流浪动物并无规定。“流浪动物并不属于个人财产,现阶段法律不能将对流浪猫的抓捕界定为盗窃,也没有相关的反虐待条文。施虐者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任何有良知的人在谴责的同时,也都感到无法可依的无奈”。在救助层面,我国政府部门仅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发达城市中设置有流浪动物保护机构,大部分省市的救助机构是由民间爱心人士自发出资建立的,其人员配置、资金及场地来源等均无法获得保障,救助工作的开展常常是力不从心。

三、对流浪动物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对流浪动物保护的相关立法。对于我国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2009年的《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想毕其功于一役,但至今仍在酝酿中,然而,动物福利的规定却出现在了科技部办公厅的《关于<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中,可以看出,渐进式立法和分类立法相对而言阻力更小、更容易落实和实现。笔者建议,要建立流浪动物保护法律制度,不可急于求成,可以先从地方性法规先行试点,继而出台配套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试点成功后,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全国性的流浪动物保护法亦或是宠物动物保护法,以此推动我国完整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二)加强对宠物动物的管理。由于宠物动物是流浪动物的直接来源,所以,加强对宠物动物的管理十分必要。其中,饲主之所以敢随意遗弃宠物而不担心宠物被送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无从找到该宠物的原主人。所以,首当其冲的是将宠物强制登记制度切实落到实处。现行的做法是公安机关负责宠物动物的登记工作,但从现实生活的反馈看来,此做法并未给宠物动物的管理带来显著改善的效果。故笔者建议,不妨将动物防疫部门调整为宠物动物的主管部门。饲养人必然会携带自家的宠物到动物防疫部门注射疫苗,既然如此,何不就近给宠物动物进行登记,植入芯片,建立其宠物的信息档案呢。替饲主多考虑,减少饲主登记时的行政负担,再适当减少高额的宠物登记费用,相信能够刺激饲养人的登记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宠物饲养人参与。(三)加强民间组织的参与。目前存在的流浪动物救助组织,其大多是民间爱心团体或爱心人士的集合,有热情,有责任心,有动物知识,有专业技术,但其人员配置、资金及场地来源等均无法获得保障,救助工作的开展常常是力不从心。扶持民间组织、赋权给民间组织,给予其一定活动经费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对政府而言,可补充行政管理的不足,避免了机构的扩张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同时,通过立法扶持并规范民间救助组织,让其身份合法化,也便于其更好地开展流浪动物的救助工作。(四)强化对流浪动物的保护意识。流浪动物依附于人类,人类对它们爱之则来、厌之则弃,它们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因此增强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是对流浪动物的保护至关重要。笔者建议,要加强对流浪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学校是首选的宣传阵地,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动物保护观念,通过教育广大师生继而影响其周围人,以达到教育普及大众的目的。其次,政府也应该通过媒体这一公共平台宣传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提倡弃而不养、养而不弃的宠物收养理念,呼吁饲主对自己的宠物负责,即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收养也应该将它们送到流浪动物救助站或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不能随意遗弃。(五)创新流浪动物保护新途径。针对民间救助站中的动物无人领养的问题,美国有一个“监狱犬计划”,他们请专门的教练来教罪犯如何训练那些被救助的流浪狗,当它们被训练好后达到了一定的要求,就可以被免费领养。这些小狗经过训练会学习一些讨人喜欢的绝招,领养人就会更喜欢领养这些小狗。[5],此做法,我国也可借鉴,并可将其与互联网相结合。相关部门创建专门的网站,公布这些流浪狗的品种、外貌、体态、生活习性、健康状况等详细信息,经常一些流浪狗在训练时和日常生活中可爱的照片,并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这些流量较大的软件上进行推送,以激发广大青年男女对萌宠的保护欲望和领养热情。该做法操作简单、切实可行,符合网络时代的规律,如果运用得当,效果立竿见影。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此互联网+流浪动物的做法对民间救助站、对宠物商店也同样适用。对于民间救助站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可借鉴日本“钟点宠物”的做法。在日本,花上1575日元就能带走一只小狗,然后和小狗愉快的玩上一个小时,支付一万日元,还可以把小狗带回家住上一个晚上。笔者认为,我国不但可以借鉴此做法还可在其中加入些共享经济的元素。中国是共享经济的发起国,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支付宝、共享雨伞甚至是到共享汽车,都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相信在共享宠物这一新领域我国也能引领世界潮流。在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下,救助站和各宠物商店合作,将健康的、符合收养条件的流浪动物放在宠物商店,并在流浪动物的身上套上专属二维码,用户扫码即可从宠物商店带走该流浪动物并开始计费,归还该流浪动物到与救助站有合作的任意一家宠物商店计费便停止。如果顾客喜欢这些动物,也可以让顾客免费领养,但要签署终身领养协议并明确中途弃养的法律责任和后果。这样的做法尤其适合那些无收养能力又喜欢宠物的人和那些对饲养宠物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此举既可为救助站创收以改善救助站的救助条件,又可避免饲主在一时兴起之后遗弃宠物,建议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艺璇.流浪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2]刘柳.动物福利立法问题研究——以流浪动物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3]李亚婷.我国流浪动物的法律保护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4]康楠.拯救流浪动物路在何方[J].经济,2012(5):125-127.

流浪范文篇10

第二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