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十篇

时间:2023-03-18 21:10:22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篇1

全额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含义、稳定性以及包括范围三个方面。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

稳定性不同:对于全额事业单位而言,是相对稳定,是基于跟着国家进行调控,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而差额事业单位存在的变动可能性非常大,存在很大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也影响着工作的稳定性。

涉及范围不同:差额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等有收入的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

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各级公办学校、党校、档案局、文化中心、农业局下属的森防管理事业单位、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城建局下城市维护管理的如园林处等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事业单位篇2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企业型政府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困境,都实行了政府改造运动。虽然这一改革浪潮在各国的名称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将私营企业管理的一整套原理和技术运用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它对以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采取了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要求建立与以往不同的公共行政模式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管理组织。虽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条件,但是其独特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世界任何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在对西方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和特征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挖掘可供当前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借鉴的经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内涵及实质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和运动,它起源于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有如休斯(OHughes)在《公共行政与管理》一书中所说:“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管理已发生了转变,曾经在本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的那种刻板(僵化)、层级官僚体制形式逐步转变为一种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形式。后者并不是一种改革事务或管理方式的微小变化,而是政府作用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变化。传统的公共行政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受到怀疑。新公共管理的采纳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领域中新范式的出现。”总体而言,新公共管理具有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和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其理论支点的话,那么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从“理性人”(人的行动都是为追求自身的利益,都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的假设中获得政府绩效管理的依据;从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中获得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益的依据;从成本―效益对比分析中获得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

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新公共行政管理认为,私营部门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可为公共部门所借用。如私营部门的组织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韦伯所说的僵化的科层制;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私营部门来说,产出就是为了追求利润,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要获取利润就必须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制和绩效工资制,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不是一经录用,永久任职,等等。

总之,新公共管理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出发认为,那些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这也奠定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独特内涵和改革走向。

(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庞杂的概念,它既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又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同时还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其名称在西方各国也不尽相同,如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

1、以顾客为导向,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回应能力。近年来,英、德、荷兰等国政府采取的简化服务手续、制订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和某些部门或行业开办“一站式”服务等,就是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体措施。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的职能和规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参与市场竞争,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的某些服务。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许多新公共管理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也认为,公营部门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2、引入竞争机制,注重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效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公务人员以职、权、责,如在计划和预算上,重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期计划,强调对预算的目标和总量控制,给基层公务人员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充分的自,以适应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法规、制度控制,实现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达到经济、效率和效果等三大变量。在人事管理体制上,新公共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成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3、强调“政务”和“事务”的合作。在看待“政务”与“事务”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野。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保持政治中立;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主张让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责任感,而不应将政策制定和具体管理职能截然分开。这样不仅可以使文官承担相应

的政治责任,而且可以挖掘文官在专业知识、信息、任期等方面的优势以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益。

二、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述评

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西方国家政府的公共行政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官僚制政府的运行陷入困顿的情况下,它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和革新作为人类的一种革新范式和实践模式,反映了人类社会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后对各国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所展示的一些理念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公共行政的突破。

(一)适应了时展的要求

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与以往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官僚制不应主导公共行政的指向,其科层制的管理方式、僵化的公共组织和绝对统一的公共服务的做法,都应该被纳入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之中。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二)积极探索了解决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弊病的途径和方式

对传统的官僚体制所生成的财政开支、人员膨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士气不振等弊病,新公共管理运动采取的企业化、市场化、竞争制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解决了这些弊病。

(三)把当代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它否定了传统行政所持有的政治和行政二分法,主张公务员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治理。

2、主张公共服务市场化,主张政府和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确立了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

3、强调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提倡回应,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绩效的标准。

4、主张政府部门的领导者具有企业家的精神,以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5、主张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管理层级,以消除官僚制的繁杂。这些措施都是对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和措施的颠覆,开辟了公共管理的新时代。

(四)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

1、片面追求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原则,抹杀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本质区别。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不同在于,政府部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性原则和私营部门以营利为目的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新公共管理过于强调公共部门企业化,必然导致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利益的逃避,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蚀。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实现,“自由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尽管它有不可怀疑的力量,但是他们不足以确保许多牵涉到人类幸福以及能让人类持乐观进步态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从本质上混淆政府与企业等私营部门的区别,最终会从根本上丧失公共利益。因此,政府的管理可以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但不能全盘套搬。

2、过于注重效率原则,容易导致政府忽略其所肩负的政治民主责任。追求效率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公共管理的本质是以民主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社会公正、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过于强调效率必然导致社会公正和长期公共利益的缺失。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西方社会行政改革的一个潮流,虽然它还存在如上的一些缺陷,但总体来说是现代政府改革的一个趋势和方向。尽管我国是一个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具体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行政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国家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一些思想和操作方案对我国各级政府的改革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明确乡镇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和权力边界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大幅度扩张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政府规模急剧扩张,财政开支大副增长,最终在70年代形成严重的财政危机。这促使人们对以往政府的职能范围进行思考,反思以往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行政方式进行反思。就我国的乡镇政府来说,也经历了一个职能不断调整和机构不断膨胀的过程,最终导致了近年来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乡镇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的增减方面,可以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环节。

就我国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确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职能和使命,根据宏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要求确定其具体职能,依其承担的职能来进行机构和人员配置。具体要划清哪些基层事务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哪些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手段来提供的。对于由政府承担的事务要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对于可以回归社会的公共事务要大胆放权。

(二)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工作乡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来源于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乡镇事业单位的竞争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人才岗位的竞争和公共服务的竞争。长期以来,在人事方面,我国乡镇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人浮于事,导致乡镇事业单位职能的虚化;在基层公共服务方面,实行的是由乡镇事业单位独包独揽,缺乏有效的竞争,各种市场主体和公共组织被排除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之外。因此,提高我国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引入人事竞争制度,打破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供给的公共服务项目,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竞争,形成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竞争的局面,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三)推进基层公共事务管理改革

管理乡镇公共事务是乡镇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推进基层乡镇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是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需要在资金来源、资金监管、工作思路上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加大对乡镇公共服务的投入。就西方国家来说,新公共管理有效施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国家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我国政府对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的投入较为薄弱。在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势下,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既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需要。

2、加强对基层公共财政制度进行改革,优化公共财政资金的投资渠道,增强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一方面国家对农村基层公共事务投入的资金较少,亟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极低,亟需优化财政资金的投入渠道和强化对投入资金的监管。

3、对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实行合同承包,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的参与。当前,一些地方对公共事业民营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总体而言,这些改革设想还处于初始阶段,规模较小,相关制度还需要完善。对于可以实行外包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实行合同承包,严格规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吸纳社会力量的参与,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通过相关的探索,形成制度化的措施来改善基层公共服务状况。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J].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事业单位篇3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并列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均须按照有关规定和本实施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2、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派和工商联机关,以及人民团体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办事机构,参照本实施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适用本实施意见。

二、岗位类别设置

5、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三种类别的岗位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

6、主要依靠专业技术和知识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50%;主要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服务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0%。

事业单位设置的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7、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后勤服务等工作应逐步实现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8、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批准,事业单位可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

三、岗位等级设置

9、管理岗位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人员编制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省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分为8个等级,初次设置按现有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三至十级职员岗位。

10、事业单位具有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和组织部门编配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设置,其他等级管理岗位根据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设置。

11、专业技术岗位一般指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和技术推广等专业技术工作,并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能力才能担任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有关规定和行业岗位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确定。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其中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暂按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有关规定执行。

12、根据国家规定的1:3:6的总体控制目标,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实行分级分类控制。分级控制目标为:市属事业单位2:4:4,县(市、区)属事业单位1:3:6,乡镇属事业单位0.5:3.0:6.5。

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市总体控制目标为: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7;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13、根据承担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行业特点,每个事业单位确定一个为主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量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总量的80%。辅系列岗位的等级设置应低于主系列岗位的等级。

14、工勤技能岗位一般指承担后勤保障、技能操作和维护、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依次分别对应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5、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目标为: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一般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5%左右,主要在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主体的事业单位和科学研究、教学实验、医疗卫生等领域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辅助岗位上设置;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的总量一般控制在25%左右;四级岗位按不超过工勤技能岗位总量40%的比例设置。

16、各级各单位在设置具体岗位时,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功能、规模、规格及专业技术水平等,在不超过总体控制目标的前提下,按国家和省颁布的行业岗位结构比例指导标准进行设置。

17、经批准设置的特设岗位是非常设工作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按管理权限予以核销。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单位事业发展需要和所引进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

四、岗位基本条件

18、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1)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

(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19、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各等级岗位还应具备以下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管理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管理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2)四级、六级管理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管理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3)七级、八级管理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管理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20、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其中高、中、初各级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本行业、本单位岗位需要、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还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21、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是省重点设置的专任岗位,不实行兼职。其任职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1)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省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或行业的学术技术领军人物。

(3)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研究室、实验室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4)其他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省内同行业公认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2、专业技术三级岗位是市重点设置的专任岗位,原则上不实行兼职。其任职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市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或行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3)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并创造出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

(4)其他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市内同行业公认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3、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五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24、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在各类各级岗位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应各个岗位的具体条件要求。

五、岗位设置的程序

25、事业单位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岗位设置的程序是:

(1)进行岗位调查。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各类岗位进行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单位职责任务、人员编制和结构现状,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工作依据、技术复杂程度、职责范围、任职条件、考核标准等。

(2)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在岗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析,对业务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类,以一个岗位人员满负荷工作为单元划分岗位任务范围。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资格条件,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标准,提出各类岗位的设置数量和层次,制定岗位设置方案。

(3)方案核准。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内容及样式的说明》的要求,填报《岗位设置情况一览表》(附件1),报市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后组织实施。

(4)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岗位设置实施办法,对核准设置的岗位,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任职条件、岗位职责、考核标准,作为聘用人员和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26、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或调整)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后组织实施。其中,市属事业单位报市人事局核准;县(市、区)及乡镇属事业单位,经县(市、区)人事局审核汇总后,报市人事局核准。

对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可依据岗位结构比例对岗位设置数量实行集中调控,统一研究制定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或调整)方案。

27、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应保持相对稳定。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28、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岗位设置方案可进行调整,并按照本意见规定的程序和权限申请变更:

(1)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机构编制调整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29、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设置,由省和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综合考虑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专业技术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等因素,集中掌握,重点使用,主要在本科高等院校、重点科学研究机构和骨干医疗卫生单位设置。事业单位提出设置申请,由市人事局汇总后报省人事厅核准。二级岗位聘用后,将聘用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备案。

专业技术三级岗位设置,由市人事局集中掌握,主要在市属高等院校、重点科学研究推广机构和骨干医疗卫生单位设置。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县(市、区)人事局汇总后报市人事局核准,聘用人员名单报市人事局备案。

30、事业单位需要设置特设岗位的,由事业单位提出意见,经主管部门或县(市、区)人事局审核后,填写《*市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审核表》(附件2)报市人事局核准,并附专题报告。

3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年度审核制。按照管理权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的第二季度报政府人事部门核准。

七、岗位聘用

32、事业单位按照《山东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鲁厅字〔20*〕43号)及有关规定,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遵照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的原则,自主确定本单位各类具体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等级,按规定程序公开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3、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应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聘用条件一般不得低于省、市规定的基本条件。对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的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34、已经对各类岗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可根据本实施意见和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管理,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通过竞争上岗或其他评价方式,对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按规定程序备案和确定岗位工资待遇,并变更合同相应的内容。

尚未对全部岗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定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进行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未按规定进行岗位设置管理的不得新聘人员或将进入最低相应岗位等级的人员聘用到上一级岗位。

35、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要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及有关要求进行。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调整到规定的结构比例之内;在未调整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前,不得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和职数新聘人员。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步到位。

3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般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并以其为主的工作岗位进行管理,执行一个岗位的工资待遇。可由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兼职完成管理工作的,一般不再设置管理岗位;专门从事管理业务的工作不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按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管理的,应在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内,确定其具体的专业技术岗位,完成该岗位专业技术工作的职责任务。

37、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后,应写出书面工作总结报告,填写《*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手册》(附件3)、《*市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聘用人员情况表》(附件4)、《*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用人员情况表》(附件5)、《*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聘用人员情况表》(附件6),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对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情况进行审查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予以备案,并按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八、组织实施

38、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要求,加强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要充分发挥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严格按照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和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共同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加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信息数据库,尽快实现岗位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

事业单位篇4

1.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虽然事业单位人事的其他各方面工作都已经逐渐步入了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阶段,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人事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靠手工操作完成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档案管理方面效率很高,而且还能降低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相反,如果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低下,工作的难度就是增加。

2.流动人员档案处理不及时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的事业单位对流动人事管理效率低下,处理不够及时。比如有的工作人员在由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过程中,出现了分过弃档不用的情况,导致档案成为死档,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带来极大的不便,降低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另外,如果对流动人员档案处理不及时,也会影响到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做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措施

1.健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制度

要保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改变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规范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健全事业单位人事员工的业务档案,提升员工的思想以及业务素质。只有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为人事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

2.注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的档案材料进行收集和管理,增强档案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应该确保有一定的周期性,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整改以及自建,并且对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对材料信息的管理要统一集中,而且要对收集的档案材料按类归档,提高档案管理的条理性,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造成不利影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保证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要不断积累经验,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做好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

3.发挥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新功能

需要进行归档保存的文件,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而且要保证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档案进行系统的存储和利用,发挥档案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事业单位人事的档案一定要尽可能保存原件,并且要统一规格,妥善保存,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损毁或者丢失的情况,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各种不便。

4.推行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事业单位篇5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深化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进一步增强公用事业单位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基本原则:坚持依法公开、真实准确、注重实效和利于监督的原则。

二、公开范围、内容和形式

(一)公开范围: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学校、医院和供水、供电、燃气、公交、城建、房地产、市场物业、社保、政府采购等公用事业单位(市属实行办事公开单位见附件)均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

(二)公开内容:凡不属于党和国家秘密、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依法受保护的个人隐私及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其他事项均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或向社会全面公开。

1.公用事业单位的名称、职能权限、服务范围、办公地点、便民服务电话、单位领导名录和工作分工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

2.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办事流程、办事结果。

3.收费项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

4.向社会承诺的服务事项、标准、违诺责任及处理办法。

5.影响群众生活的有关变动事项、计划、方案和相关信息。

6.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的答复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

7.接受社会监督的监督电话、监督窗口、监督信箱,聘请的社会监督员姓名、联系方式。

8.对工作人员违规、违纪的处理规定及对违规、违法工作人员的处理结果。

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

10.单位人事、财务、基建、采购及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等情况。

(三)公开形式:结合单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做到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限时公开。

1.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亮证服务。

2.在办公地点或服务大厅等显著位置设立便于群众观看的办事公开栏,确定事务咨询人员,方便群众办事。

3.在群众办事的集中地设置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意见箱或利用其他方式,方便群众查询。

4.利用政府网站、公开电话、客户服务热线、报刊、广播电视等载体,编印办事须知、办事指南、宣传手册等形式予以公开。

5.涉及本单位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6.利用内部刊物、职工大会等形式公开单位人事、财务、基建、采购及干部职工工资、福利等情况。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5月15日?5月31日)。全市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各公用事业单位成立办事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制定本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内容、方式、程序、步骤、措施等。各公用事业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相应成立办事公开工作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和检查所属公用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

(二)实施阶段(*年6月1至6月30日)。各公用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实施方案推进办事公开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监督制度。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办事公开栏并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公布本部门、本单位办事公开的各项内容。

(三)检查验收阶段(*年7月1日?7月31日)。由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工作开展得好的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未按要求开展工作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认真整改。

(四)规范完善阶段(*年8月1日?8月31日)。各公用事业单位要以多种形式收集本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意见或建议,并根据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检查反馈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措施,抓好整改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公用事业单位实行办事公开制度,是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公用事业单位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更好地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与民争利的不正之风的重要举措。各公用事业单位及其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要从践行“*”重要思想,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公正、公平、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提高对推行办事公开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真自觉地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规范办事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办事公开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工作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各公用事业单位具体实施。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公用事业单位要成立办事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各行业主管部门还要成立办事公开工作监督小组。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把本行业公用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纳入本部门工作总体部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各方,经常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各公用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积极稳妥地推进办事公开工作。

(三)依法公开,突出重点。根据“公开是法定,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凡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对外公开。同时,要突出重点,根据公用事业单位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特点,围绕“人民群众最想知道什么”,把群众反映最为强烈、最为关心,社会最敏感、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事项作为办事公开的重点。学校侧重招生环节和收费,医院侧重医疗收费,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要抓住方便群众办事的重点环节,重点公开服务范围、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和依据、标准。

(四)创新形式,增强实效。要从方便群众办事、咨询、反馈的角度出发,设置办事公开栏、群众举报箱、群众举报电话和印发便民小册子、宣传资料等,做到“两有”(有举报箱、有举报电话)、“三挂牌”(挂牌办公、挂牌上岗、挂牌收费)、“四上墙”(实施方案上墙、工作程序上墙、各项办事公开制度上墙、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上墙)。创造条件,在办公场所设置电子显示屏或触摸屏,扩大公开事项信息容量。特别要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和《*日报》“政务专版”,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决策过程、热点事项的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以及收费项目、依据、标准,使办事公开工作真正面向人民群众,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事业单位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

1. 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2年12月颁布。新会计制度不再是对原来的制度进行小的修改,而是会计要素的报告和计量取得了突破性的变化。财政部还表示,颁布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不可避免的,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所有事业单位财务的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为更好的工作做好准备。

2.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报表的内容和报表的类型都重新做了规定。实行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会计报表较为简单,中间的具体内容包括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以及各附表和报表附注,这些内容被罗列在会计报表中,并没有一定的规律,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是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t增加了财政补助收支表,原来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仍然保留。

3. 资产类科目发生了些许变化。从数量上看,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了6个,从旧版会计制度的11个变成了新版的17个。从增加的内容上来看,主要增加了“待处理资产损益”、“累计摊销”以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会计科目。这一变化也是为了改善旧版会计制度在处理固定资产时存在的弊端。

4. 为配合已有的国库集中支付的制度,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强调了“财政应返还额度”这一概念,并且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科目。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应当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来核算财政部批准的用款计划收支的用款额度。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财政直接和财政授权两种不同的支付方式,新的会计制度为了区别服务这两种不同的单位,新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用款和返还额度的确认和财务处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5. 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负债类会计科目增加了3个,变成了11个会计科目。其中原有的会计科目“应缴预算款”被舍弃,而增加了“应缴国库款”和“应付职工薪酬”在内的9个新的会计科目。新制度下的负债类账户充分展示了单位的真实情况,并切实反映了单位当履行的现实义务。

6. 新的会计制度改变了之前旧会计制度统一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情况,会计核算有的账目可以使用权责发生制。因此,新的制度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账户,使得职工基本工资、国家发放的津贴以及绩效被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内成为了可能。

7. 收入类账户可以核算事业单位的一般资金的走向。就会计制度同时用“拨入转款”以及“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来核算收入,但两者之间存在重叠的部分。新的制度删除了“拨入转款”账户,克服了这一缺点,会计核算同时提高了效率和准确度。此外,新会计制度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用“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目替代了“附属单位交款”科目。

8. 新体制下的会计核算支出类账户也发生了改变。删除了“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在内的数个会计科目。由于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处理会计科目时,那些支出和转移支付的会计科目已成为多余的。“拨出经费”会计科目的删除是因为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通过银行将费用直接转入单位或者收款人账户中,不需要一级一级下拨,减小了会计核算工作量。此外,“转款支出”和“拨出转款”这两个会计账户中的资金是需要向上级汇报具体资金用途的,应该在“事业支出”科目的子科目中列出,作为支出类账户。

二、新会计制度的优越性

1. 新的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相比,能够更好的与其它会计法律法规或者相关规范产生有机联系,更好的适应大环境来约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比如,为了更好的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新制度中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会计科目,这样可以精准的对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确认,也可以确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

2. 新的会计制度更能对政府的收支进行分类。国家政府2007年对收支分类进行了改革,收入分类是为了了解政府收入的具体途径,而支出分类则是为了反映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在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后,各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把《政府收支分类》作为标准,按照分类科目的要求设置必要的明细科目,顺利开展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额的核算工作。

3. 具有更加优越的会计主体。旧的会计制度实施环境下,会计主体为事业单位各项资金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财政收支管理的地位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实施新的会计制度以后,会计工作被放入到一个更大的讨论范畴里面,紧紧地与事业单位联系在一起,包括事业单位的投资、基建甚至财政收支活动都在会计制度的约束范围内。所以,新的会计制度下,要求事业单位尽最大程度的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资金管理,编制预算以及建设内部控制系统。

4. 新的会计制度基于更优越的核算基础上。正如前文所述,新旧会计制度的一个差别就在于,新的会计制度下可以对部分账目采用权责发生制。先前会计制度完全统一采用收付实现制,这也是行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根本基础。虽然收付实现制能够客观的反应资金的活动情况,本期内全部的现金即为收入,而全部的消耗即为支出,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却不能反应经济活动本身的特点。若是事业单位发生了房屋建造项目,其收支在整个工程期中分配情况是不均匀的,这样来计算余额就会出现问题。另外对于跨年的采购项目,采用收付实现制则不能完整准确的反应整个经济活动。因此,新的会计制度对部分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5. 更优化的财务报表。首先,新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使得会计报表更好的体现预算执行和财政拨款情况。这无疑增强了财务部门的监督能力,使得预算支出更容易控制。其次,新会计制度下,分布式的“收入支出表”,以更加清晰容易理解的方式体现出了结转结余结构,更加清楚的区分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结余,财务部门更容易得到两种结余的分配的信息。最后,新制度下,会计报表整个结构得到了优化,增加了会计报表内容的科学性和易读性。会计报表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整个体系更加完整,满足了不同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6. 预算资金更加优越。新制度直接将预算内外的资金合二为一,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核算,新制度抛弃了传统的三种预算管理方法,推行新的核定收支以及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预算编制,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稍作修改,统一核算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资金。减小了不同单位预算编制的出入,简化财务部门的管理。

三、事I单位实施新会计制度的注意事项

1. 对权责发生制充分理解运用。新制度中某些账户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对于权责发生制的正确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权责发生制虽然是会计核算的技巧,但是在执行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虚增成本,比如新买的机器设备,其购买的金额会全部计入初始成本,这样当期的成本无疑就增加了。

2. 实施权责发生制对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要求也更高,财务人员必须正确识别权责发生制在不同类型的会计科目中实施的优缺点,如果财务人员实施过程和最后想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那么实施权责发生制的意义也就不大,因此,充分理解权责发生制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应该开展关于新会计制度的专题研讨会,领导与员工一起学习新会计制度,总结工作经验并分享,保证在工作中收到更好的成效。

3. 强化管理固定资产。实施新的会计制度的单位,应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以避免其闲置,从而减少浪费。根据新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不能将固定资产列入固定资产的存货管理中,这也是新会计制度对实践提出的一项挑战。在旧的会计制度中,普遍存在着“假”折旧问题,新会计制度可以更好的确定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中的利用率。

4. 重新盘查固定资产情况。新旧会计制度在完全转化之前,总存在工作的交接情况。为了保证两个阶段成功衔接,事业单位应当根据相关规定来重新估算和上报固定资产的的购置时间、使用年限、折旧情况。同时新的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评定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价值大于一千元,而专用设备价值应当大于1500元才可以计入固定资产,这样重新盘点固定资产显得更加必要。

5. 对财务报表编制进行优化。事业单位在编制年报和月报时,可以跟企业进行学习,依据资产负债表和会计恒等式进行编制。同时,新会计制度下,报表的编制应当将收支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完善编制现金流量表,新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对于收支情况都是每笔资金追踪记录,为事业单位收集更多的财务信息,优化未来的决策。因此,编制更完善的现金流量表就可以记录和反映单位所涉及到的全部完整现金情况,以供未来的查阅使用。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明显是对原有制度进行了优化,修订了许多不足之处,改进了很多与当今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这种变化是会计制度“革命”式的颠覆。它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加强了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使更加科学和准确的财政管理成为可能。因此,所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应当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其渐渐运用于日常工作中,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岩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核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吴丹.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会研究,2014(05).

事业单位篇7

高等教育事业单位、中等教育事业单位、基础教育事业单位、成人教育事业单位、特殊教育事业单位、其他教育事业单位。

2、科技事业单位

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单位、综合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其他科技事业单位。

3、文化事业单位

演出事业单位、艺术创作事业单位、图书文献事业单位、文物事业单位、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编辑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其他文化事业单位。

4、卫生事业单位

医疗事业单位、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单位、血液事业单位、计划生育事业单位、卫生检验事业单位、其他卫生事业单位。

5、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托养福利事业单位、康复事业单位、殡葬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6、体育事业单位

体育竞技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其他体育事业单位。

7、交通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篇8

单位事假请假条写法只要把请假事由、请假时间、请假人等必要事项写上就行了。不用整太复杂。

领导会在你的请假条上签字的。一般你们单位肯定规定:多长时间由谁来准假,要找对人,还有请假期间的待遇问题要协商好。

1.标题。

2.称渭。

3.请假原因。

4.请假起止时间。

5.祝颂语。

6.请假人签名。

7.请假时间。

请假条格式请假条是学生常用的应用文,在教学中,我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出教学环节为 :

一、为什么要写请假条?

二、怎么写?(格式)

三、实践练写

针对第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读练习中的第一、二段话,展开讨论,得出:有病或有事不能来校学习或参加某种活动,写好请假条给家长或同学代给老师

如何写呢?让学生读书中的例文,得出:居中写请假条三个字;下一行顶格写称呼冒号;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写了几句话,每句话交代什么?);下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另起一行写敬礼!,(此处可让学生连起来记忆);最后注名自己的身份和姓名、日期

学生边看例文边总结,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消化,将例文完整的看一遍,在脑中留下请假条的正确格式。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清明节到了,王红要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星期一一天不能来上课,请你替王红给张老师写一张请假条。学生写时,我注意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不能让错误的格式在学生的脑中留下印象。然后,选读部分学生的请假条,看谁正文语言简洁、说得清楚。

四、巩固阶段

在家庭作业或小练笔中在创设情境,提供练习的机会:体育达标运动会要开始了,李明在练掷实心球时不小心将手腕扭伤,医生建议不能做剧烈运动,达标运动会不能参加了,请你替李明写一张请假条给体育王老师。这一练笔,并不用说请假几天,而是说不能参加运动会,跟上次的不一样,提醒学生不可机械记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正文内容。

五、在学生牢固掌握了正确的请假条格式以后,再把他与留言条格式进行比较,这一环节切不可太早,否则会起误导作用,两种格式会混淆。

请假条相当于公文中的请示,但比请示简便、灵活,格式可以不固定,也可以固定。一般最常用的请假条格式如下:

标题(居中):请假条

上款(顶格写部门的名称或领导人的名字):

正文(请假缘由、起止日期及天数)如:因......需要请假,请假时间自年x月x日至年x月x日共xx天,恳请领导批准。

下款(标在右下)...............请假人:x x x

................................年月日

...............................批准人:x x x

................................年月日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1事假请假条

XXX(主管领导的名字或者主管部门.等):

我因家中有事,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请假XX天,请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uexila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2xx培训中心:

因我行于x月x日晚举行员工大会,任何人不得缺席,所以本人x月x日晚不能回校参加培训。

特此请假、恳望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uexila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3受理请假的人或主管部门(称谓,如王经理或人力资源部,注意顶格)

我因(请假原因:事因、病因等原因,简单陈述即可),于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请假起止时间),请假____天(请假具体时间),请批准(请假辞)。

请假人:XXX(请假人签名)

____年____月____日(请假日期)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4XX部长:

我是XXX,由于_____的原因不能来参加___周的____会议,望主席和大家谅解。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uexila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5尊敬的领导:

我因_______________,特向您请事假_____天。请假时间自 _____年_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这段时间内原计划安排的课程已做好处理,希望领导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xuexila

单位事假请假条范文6尊敬的____________:

本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请假________天。请假具体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务__________,恳请批准,谢谢!

此致

事业单位篇9

2008年12月3~4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称“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上海、重庆、浙江、广东、山西、深圳等12个省(市、区)编办在山西太原召开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目录研讨会,会议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目录工作作了统一安排部署。

五省市率先试点

此前的2008年11月份,由中央编办印发并内部传达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下称《意见》)为目录编制和分类改革步骤提供了原则指导。根据《意见》,上海、重庆、浙江、广东、山西5省市于2009年率先在全国进入分类改革试点,分类改革试点于2009年1月起实施,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于2009年底完成,市、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于2010年底完成。

据了解,对全国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中央在2004年前即已释放相关信号,浙江,江苏、辽宁、山东先后积极行动制订了本地实施方案。2005年年底国家相关部门曾一度拟定了一个全国性的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方案和四个配套性方案(分涉分类标准、人事制度、财政供给、养老保险等改革内容),准备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改革。

但随后一些地方从财政条件和社会稳定角度表达了困难,其他一些配套政策的制定部门社保部和财政部,人事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此后,步伐就开始往回缩,决定先行制订一个试点方案试试,总结经验再推广”一位编制系统的人士向《凤凰周刊》表示,现在出台的《意见》从2005年开始起草以来,已作了10多次修改,名称也不断变换,比如2006年6月的版本名称为《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当时初步设想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选择浙江、山西和重庆3省市作为试点地。但其他一些省份知情后也想进来参与试点,最后变成了现在的五个试点区。

不再设行政性和企业性事业单位

我国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教科文卫新闻出版、体育、环境监测、城市建设等,此外还有一些机关的附属机构和法律服务所等,其资产属性和社会功能五花八门。

界定事业单位的合理范围是对事业单位进行大手术的前提。对现有事业单位分类恰当与否,决定着相应的配套政策能否有效制定和实施。

对此,事业单位改革的主推者编办部门应对思路是化整为零,把事业单位分门别类改革成为各种类型的社会和经济组织。

《意见》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大类: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然后再细分。

对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金融监管机构、执法监督机构等,《意见》提出,抓住2009年各地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机,逐步将之转为行政机构;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目前,劳动部门中的劳动监察机构、建设系统的稽查部门、银监会(局)、电监会(局)、保监会(局)、证监会都是事业单位编制。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己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招待所等,《意见》提出这类单位应当逐步转为企业,并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管活动的事业单位。

除去第一类和第二类,剩下约80%属于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真正事业单位,《意见》确定原则上只有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这些单位也要具体划分为三类,并各自按照新的管理体制运行。

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予以保证,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履行职能依法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自主支配。

公益二类,即提供公益服务并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提供公益服务取得的服务性收入,符合条件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并依法纳税。

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根据需要,政府购买其有关服务。

实践中,50多年的变迁,使得各地事业单位并不容易如分类标准那样界定清楚,《公务员法》颁布以后,有些单位既有公务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界线进一步模糊。

对此,《意见》也不急于求成,提出对目前难以确定类别的事业单位,可按其主要类别属性和发展方向先预定其类别,经过相应调整完全符合条件后,再确定其类别。

鉴于分类直接决定了各事业单位和人员的今后命运,牵动各方神经。2008年12月份,中央编办副主任黄文平对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要坚持“大统一、小特色”,工作方法要坚持“先易后难”。

海南省三亚市编办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年限越长,形成的各种关系越复杂,撤销的成功率就越低。单纯依靠政策法规很有可能就办不成事,即使强行撤销,也会留下后遗症。

记者了解到,中央编办在2009年工作要点上提出,继试点方案,2009年研究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的全国性办法。

先分类后改革

分类为事业单位撤并分流提供了标准和基础,由于事业单位的设立权限在地方,若其他人事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财政供给制度改革不配套推进,则易造成和行政机关改革一样的“精简一膨胀”的怪圈。

分类后剩下的真正事业单位,汇集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使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的压力凸显。

目前,行政机关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企业有《劳动法》,惟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工资福利、职工培训、考核奖励等缺乏较高层次的规范。

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表示,大陆按照行政标准来设立事业单位,缺乏专家、专业精神,很多运作具有行政化特点。这使得事业的重要性与效能无关,而是与其行政级别紧密挂钩。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也长期参照行政机构。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也缺乏具体政策。

出于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08年12月30日,试点省份山西省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工作。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三类岗位都设置了不同等级,每一等级实行不同的工资福利。事业单位在聘用工作人员时,在有岗位空缺的条件下,要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山西力争在200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工作。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涉及人员的出口问题。根据中编办的分类标准,广东省于2009年施行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事业单位人员的分流与安置办法。

但目前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已经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巨大障碍。

现有众多事业单位仍然实行着“退休制度”,由单位负责养老,职工退休待遇与在职时几乎没有区别,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与企业职工相差甚大。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改革一部分机构要撤,并、转制,解聘人员是很困难。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逻辑上的优先性,使得早在2008年初国务院就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和企业年金一致的职业年金制度,实现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也为事业财政供给改革提供了机会,首先解决了财政供给范围偏宽的问题。近年来。庞大的事业单位黑洞鲸吞了大量财政资金。据悉,事业单位每年要花掉国家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

对分类后保留的事业单位,目前,在中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部联合召开的一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财政部提出,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针对事业单位的新税收优惠政策,改革按人员编制核定经费的传统做法,从“养人”向“办事”转变,经费支持与单位绩效挂钩。

法律困境

防止以公共服务之名行私,一直是治理事业单位的难题。

在中国,事业单位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延伸或化身。各类事业机构都为公立机构,资产都属国有;政府决定事业单位的设立、注销以及编制,并对事业单位的各种活动进行直接组织和管理,各类事业单位活动所需的各种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定义是1998年国务院,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但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单位开始异质化1980年国家对文教卫体等事业单位试行“预算包干”政策,即事业单位包干使用预算资金,结余和增收都留给本单位,不上缴财政,超支也不补助,这是事业单位企业化和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开始1985年国务院又《事业单位奖金税暂行规定》提出“鼓励事业单位向经济独立、经费自给过渡

自此事业单位趋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此过程中政府开始大幅度削减本该愈益增加的财政投入致使文教医卫领域的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强调自己的营利性,在内部推行所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制度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又提出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

由于把国家事业单位,不分其类型是否行政、公益和经营,一刀切式地推向市场,中国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和功能变得包罗万象,致使政府在制订任何一项针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政策时都显得头绪纷繁,也使得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投资公司,广遭诟病。

此外,我国管制不正当经营的法律通常只是针对“企业”,因此,当事业单位从事不正当经营而受处罚的时候,通常都会以自己不是“企业”为由,强调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范围,依据是1987年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把所有在性质、功能甚至组织形式上都完全不同的所谓事业单位全部确定为同一种类型的法人,即事业单位法人,与行政单位。企业单位和社团类法人并列。

事业单位篇10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不断加快的改革步伐以及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使得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出入账不符合实际、会计信息没有真实性等,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弊端进行探析,提出一些相关的改进措施,为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http://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弊端

一、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弊端

1.现行收付实现制存在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规定,除了经营性的收支运用责权发生制以外,其它的收支业务一般采取收付实现制,而收付实现制有称之为现金制,通过现金的收取或者支出作为标准,记录收取的实现或者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的日期来确定归属期。但是实现制如果没有遵循配比的原则,就不能充分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等真实的情况,也不可以完整的反映出事业单位年度会计的真实收支情况。

2.固定资产存在的弊端

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相关制度规定,对固有的资产只进行核算而不进行折旧,小部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要对照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根据一定的收入比例来计提修购的资金。把收入作为依据的计提修购资金不能反映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同时由于固定资产只反映原值而不反映净值,会产生一些比如价值背离、虚增净资产以及成本不完整的现象,使得账面的价值和当时的净值出现背离、资产负债表的净产值指标反映不出单位的资产实际情况以及成本的核算不完整等。

3.低值易耗品存在的弊端

按照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的办公设施与器具有许多都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所规定的标准,其使用时间都在一年以上,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些办公设施与器具的价值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实用,并且这些物品容易损坏,更换得比较频繁,事业单位由于会计统计的过程中对于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核算不到位,使得单位的资产没有很好的计算出来。

4.会计报表存在的弊端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具有两个区别于企业会计报表的特点,其分别是:一是从会计报表的体系上看,事业单位并不需要编制现金的流量表;二是从具体的会计报表结构上看,其资产负债表运用科目余额表结构的形式。但是这两点也存在着相应的弊端,一是现金流量表表现出来的作用是任何会计报表都无可替代的,单位管理部门与出资者想要了解单位的具体情况通过可支用现金额就是重要的途径,因此,编制现金流量表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非常重要。二是静态报表能够反映事业单位一定阶段的财务收支状况,其没有必要列出收支项目与收支表重复,把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混合在一起,这样做就会使某个阶段的会计信息混淆,从而使得会计报表出现混乱。

5.偷税漏税欠税与国有资产的流失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事业单位在检查每年的财税过程中,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并不健全、账目也不清楚、数字与实际不符,存在着偷税、漏税、欠税等现象,特别的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并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代扣代缴。目前加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以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与相关负责人重钱轻物,使得一些固定资产在规定的限额之上没有经过国有资产相关管理部门的同意批准就私自处理或者调用单位的资产,还有一些事业单位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对预算外的资金搞假账、没有定期的清点财产、没有办理上下调拨手续就进行调拨以及各种违规现象的产生,导致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对策

1.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的法规监督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根据国家制定的《会计法》等相关规定,全面的贯彻于执行会计法的制定的法律法规、完善会计工作的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工作的秩序,事业单位必须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适用于本单位会计管理特点的管理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会计工作进行合理详细的分析,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管理。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事业单位法规监督体系的地位,通过规范科学的事前预测、控制会计、分析检查以及评价总结的体系来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的法规监督体系建设。

2.完善绩效评价与风险考核的制度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考评组织程序与指标体系缺乏长期规划性,大部分哈市采用行政指令,使得事业单位的考评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大部分考评结果都是领导决定优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事业单位要建立与完善工作绩效的评价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等进行公开公平的绩效审核,从而肯定员工的付出,同事还要完善事业单位的风险考核制度,对事业单位的项目可行性进行风险评价,保证单位的资金完整,建立起激励机制,提高会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竞争性,为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3.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革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一些新的观念与技术流入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当中,冲击着会计工作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为会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单位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技术进行革新,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除了一些固有的会计知识外,还要让会计工作人员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会计工作,从而使得会计更具有准确性与精密性,比如在学会一些常规的录入、查询、打印等之外还要学会对单位会计财务软件的维护等,从而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具有更高会计水平的会计工作人员。

4.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直都是事业单位在管理中的弱项,因此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核心与基础。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进行定期的资产盘点、完善上下级调拨制度、管理固定资产损耗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建符合事业单位采购标准的固定资产制度,使得帐卡与账实相符合,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复杂多元,使得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缺乏结合实际的理论支点,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造成事业单位发展的失衡,因此,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出现的弊端,制定相关的解决对策,深入调查与钻研,建立健全完善的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更有效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更全方位的为人民服务。

http://

参考文献:

[1]付铁.浅析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1,05(06):365-203.

[2]赵丰秋.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弊端[J]. 科技致富向导,2010,06(30):64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