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基本知识十篇

时间:2023-12-22 18:03:27

酒文化基本知识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1

论文摘要:介绍了web3.0的概念与特征,结合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探讨了基于we63.0相关技术下构建宜宾学院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旨在为基于we63.0的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让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web3.0时代的特征就是把散布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点以及用户的需求点聚合与对接起来,提供能够满足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的、聚合化的高效率的互联网服务。当web3.0时代来临的时候,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也迎来了图书馆3.0oweb3.0跟web2.0一样,不是技术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它是对we62.0深人发展的结果,通过改变传统软件行业的技术和经济基础来改变现有的一切。新的web3.0强调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创新,代码编写、协作、调试、部署、运行都在云计算上完成。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web3.0的概念不仅仅是在图书馆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中进行服务,而且还在虚拟空间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本文将探讨宜宾学院图书馆如何基于web3.0构建特色数据服务平台。

1.宜宾学院图书馆已开展的特色服务

1.1以地方特色为主建立特色数据库信息服务平台

宜宾学院图书馆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三线城市—四川省宜宾市,素有“酒都”的美誉,地方文化资源丰富。WWW.133229.cOm宜宾酒和酒文化融合在民风民俗之中,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业的繁荣对宜宾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宜宾有许多历史性文化品牌,其中有中国酒王“五粮液”和叙府酒、梦酒、金潭玉液、故宫贡酒、南福酒等名酒。2009年宜宾市白酒产量达19万,拥有酒类企业100多家,其中销售收人上亿元企业6家,实现销售收入390亿元,利税72亿元,工业产值、销售收人、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国白酒工业的25%,25%,20%,占全省白酒工业的60%a,55%,65%。宜宾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酒也成了宜宾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宜宾独特的酒文化与酒产业。2009年5月,宜宾市政府在《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强做大酒类产业的意见》([2009]20号)文件中制定了2010年宜宾市酒产业的发展目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宜宾地方经济,宜宾学院图书馆从2002年起筹建了中华酒文化数据库,共收集数据17967条(截止到2009年12月22日);为配合酒文化资源建设,2007年9月又专门筹建了酒包装文化陈列室,现收集酒包装3001多件。另外,2009年宜宾学院成立了发酵资源与应用实验室,12月又成立了“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与合作,目前学院正与四川理工大学联合申报“四川省酒文化中心”。

1.2研究用户需求以进行战略分析和准确定位

从目前查询的国内各种学术刊物、图书资料、网上信息资源,以及通过问卷方式对“中国酒网、中国红酒网、闻酒知香、酒之园”等近年来部分企业投资或企业化运作的酒类信息网站利用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部分酒类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信息收集能力有限,对信息加工服务能力的依赖性愈来愈强。而我国酒类网站平台结构设计不合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缺少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与利用,忽视技术成果转化,网站信息知名度较低,客户群较小,很难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在对我国酒文化网络信息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宜宾学院图书馆对“酒文化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服务进行了战略分析和准确定位,从新的视觉更多地关注从数据一信息一知识,成果一产品到产业这一价值链的实现,从深层次的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建设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架起一座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沟通的桥梁,实现酒文化的知识共享和酒产业信息服务的联盟。

2构建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2.1硬件设备

由于web3.0支持多终端跨平台知识共享,所以基本的通信设备必不可少,如pc,internet,intranet,wap手机、pad及专用客户端等,而这些设备现在都已经普及,所以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有充分的硬件基础。

2.2软件支撑

宜宾学院图书馆2010年引人商业化软件:北京世纪超星的medalink系统。该系统提供的元数据存储管理系统正是在吸收跨库检查的优点上进行改进的,通过优先对元数据进行存储和预处理去重新排序,为用户提供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方式的检索体验,保留了对跨库检索的功能,为用户提供统一人口。其外文搜索系统是基于开放url标准的多级调度系统,能自动更新调度知识库,可以对125个国外最流行的外文数据库无障碍地查询。其主要的技术模块有:联合目录统一检索;统一认证;元数据建设;数字资源调度及推送;文献传递;统一结算;中心门户系统;远程访问。

2.3经费保障

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开放、合作、共享、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向社会提供酒类科技文献共享和科技创新决策分析服务。争取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企业赞助,对酒类元数据仓储题录信息进行加工,实行无偿服务。对部分增值报务,如原文传递、科技创新决策分析、产业情报监测分析等实行有偿服务。制定统一的收费和服务标准,根据成员提供的文献服务量进行结算和支付。

总之,不论是硬件设备、软件支撑,还是经费保障上,都已具备构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条件。

3构建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框架

网络信息服务是指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网络提供和网络传递的服务活动。在充分考虑web3.0环境下知识共享的特点,设计了基于web3.0的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该平台共分为3个层次:信息资源层、信息服务层和门户访问层。

3.1信息资源层是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

图书馆收集酒类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成果、政策法规、电子图书、视频资料等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形成酒类文献元数据仓储知识库。由宜宾学院与北京世纪超星数据有限公司利用madlink系统合作建设,并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分发和提供使用。

3.2信息服务层提供平台知识交互所需的基础功能和核心服务

(1)个性化知识搜索。web3.0的信息智能分析和过滤功能使资源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用户提交检索信息,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开放api的服务,将满足成员不同需求的应用程序集成起来,形成多个智能过滤器,对成员的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接着访问数据库中的成员元数据并与酒文化特色库进行本体匹配;最后从酒文化知识库中搜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化的知识。

(2)由于高校图书馆过去受到技术的局限,早期的个性化服务研究基本上只停留在信息定制、信息推送、个人借阅查询以及系统推荐等。而web3.0的出现,其跨网站的信息聚合、精准的智能搜索、高度的自主权等特点,使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提供以下核心服务:酒类文献学术搜索、全文资源调度下载、原文传递、科技查新、定题服务、rss服务、酒产业服务、酒产业情报监测分析等服务。

3.3门户访问层该层是平台的入口‘

(1)多种终端接人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包括internet,intranet,wap手机、pad、机顶盒及专用客户端等获取信息。多终端平台是we63.0的特征之一,它能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公用显示装置与个人智能终端的通用,为用户的获取与共享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根据其功能和服务的对象设置了常规栏目与读者交互栏目。我们根据宜宾学院中华酒文化研究数据库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9个子数据库:酒道论衡、酒的种类、酒的工艺(酿酒专家/酿酒工艺)、酒的器具、文化大观(包含酒的包装刀酒的典故/)的风俗硒的诗篇硒的知识硒与名人晒与时尚硒与文艺/中西酒文化差异)、酒与健康、酒与经济(酒界精英业咨询硒业厂商)、酒的法律、天下名酒。数据库的每一层都提供分类导航,以及题名、作者、摘要、主题、学科、机构、人物、基金等关键字进行智能模糊搜索,易于用户接受和操作。

(3)在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个人图书馆门户。在we63.0时代,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建设将发生根本性的革命,个人图书馆门户将取代图书馆综合化门户。它把信息聚合、智能搜索、信息微单元这些基础元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知识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求,从知识库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从互联网上聚合其他信息,最终构建出自己的个性化门户,并通过它进行馆内、馆外资源的搜索。这样,酒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了解每个用户感兴趣的主题内容,自动归纳推断用户的喜好,对新人馆、新上网的酒类资料进行自动推送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信息的和订阅获取个性化的酒类知识服务;而且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业作为个人门户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链接、共享信息单元。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酿酒专业 教学改革 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酿酒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源远流长和内涵丰富的酒文化,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国内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中,在酿酒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为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该研究室于2001开始,率先在四川大学进行了中国酒及酒文化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从课程开设以来到目前为止,累计选课人数已达数千人,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在拓展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就业以及为酿酒行业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提高教学水平和结合行业实际需求,我们积极联合省内外酿酒企业参与教学实践,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 酿酒行业背景、专业教学状况和合作企业介绍

酿酒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酿酒行业获得了迅猛发展。2011年我国的白酒产量已突破一千万吨,啤酒产量接近五千万吨,其他各酒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酿酒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迅速增加,尤其是白酒等传统酒类的生产,历来以经验操作为主,随着行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迫切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本课程组所依托的四川大学生态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室,长期以来与省内外许多有影响的酿酒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如茅台集团的浓香白酒酿造基地习酒公司、拥有“沱牌曲酒”和“舍得”等名酒品牌、在全国首开“生态酿酒”先河的沱牌公司,以及拥有“水井街酒坊遗址”文物和“水井坊”品牌的水井坊公司;此外,一些其他酒类的知名品牌如“金威啤酒”等也在成都建有大型生产基地。各具特色的代表性酿酒企业,为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校企联合培养酿酒专业人才的意义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让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企业生产的互动和无缝链接。对于酿酒专业方向的教学来说,实施校企联合有助于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不仅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能够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产学研结合、采用现代科学阐释酿酒企业的传统操作经验,可以使企业实际生产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得到分析、总结和提高。此外,对于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实力,以及建立起学生和用人企业之间的联络渠道等各方面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3 校企联合培养酿酒专业人才的探索

为提高我校酿酒专业方向的教学水平,我们在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校企联合的尝试。

(1)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参考了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中国酒文化基础》、《配制酒入门》、《中国酒工艺学》,和《中国酒工艺学实验》等在内的中国酒和酒文化系列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涵盖了中国酒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兼顾了普及性和专业性。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在课程建设上广泛听取并吸收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骨干一起探讨,使课程内容体系尽可能接近实际需求,并结合产业的发展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依托企业的行业地位,随时掌握行业发展的动态与需求,并将其体现到教学实践中。

(2)企业参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在课程教学方面,我们通过途径和方式邀请水井坊、习酒和沱牌等著名酿酒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座谈,为同学们介绍和传授知识技能。为实现课程教材与企业的 “无缝链接”,我们邀请了泸州老窖、沱牌曲酒、水井坊、宜府春酒业等企业的10多名酿酒权威专家参与《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和《中国酒概述》(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教材的编写,保证了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除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之外,还采用视频录像等方式形象化地介绍一些著名酿酒企业的历史传承和现代生产状况;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到各个酿酒企业参观学习,聆听酿酒专家和企业骨干的现场讲解,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参与教学环节,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易懂、易记、易用,也让同学们获得了强烈的职业感性认识。

(3)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不脱离企业和社会实际,我们将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与酿酒企业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选题。近年来,不少同学参与了本研究室与习酒、水井坊等企业的合作科研项目中,如“习酒窖池微生态研究”、“丢糟降解液无蒸煮乙醇发酵抑菌方式的研究”、“固定化酵母发酵丢糟、秸秆水解液生产酒精”等本科毕业论文都密切联系企业生产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多次获得四川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奖励。此外,我们还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到酿酒企业进行实习。贵州习酒公司是我校的实习基地,几乎每年都接受一定数量的我校学生实习;此外,四川的水井坊、剑南春、五粮液和丰谷等酿酒企业也多次接受我校学生的实习和参观。通过实习活动,增进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4 校企联合促进教学的成效

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在我校酿酒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践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我校在酿酒专业方向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国酒及酒文化系列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得了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另一方面,也为省内外酿酒产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为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文学.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述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指标体系;验证性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70―06

一、引言

(一)知识资本的内涵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

知识资本理论的萌芽在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早有显现。在本质上,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扩展,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重要成分。罗默认为现代经济的增长具有内生性,生产要素呈现边际递增效应。内生增长理论借助于阿罗的“干中学”模型,将知识要素纳入经济增长研究框架,认为经济递增增长的根源在于知识资本的外溢效应。

知识资本的雏形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甘布瑞斯(J.K.Galbrainth)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形式。后继研究者对知识资本的内涵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知识资本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你无法触摸到,但却是使你能够富有的东西。后来,他又进一步认为,知识资本是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知识材料,包括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知识资本是能够为组织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有技术等的财产;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认为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顾客资本的总和。

所以,知识资本是组织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资本是相对独立的资本,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本。知识资本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舒尔茨认为,在现代经济中,实物资本、劳动和生产要素已经沦为经济增长舞台上二三流的小角色,而让知识资本独唱主角。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成熟,知识资本将逐渐取代实物资本成为现代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因此,科学地识别企业的知识资本,并加强知识资本的管理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绩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结构解析的现实意义

知识资本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企业扭转经营模式、开创企业活力的当务之急,知识管理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旅游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知识经济,至少是最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行业,所以,知识化管理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样,作为旅游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必须尽快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

首先,星级酒店业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开发、理念创新、品牌优势、CRM绩效等方面,这些都属于“软”资产的管理范畴。这些资产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星级酒店企业的核心价值,但又是在会计报表中无法体现的价值。忽略这些“软”资产价值的存在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而用同等规模的工商企业的会计数据与包括星级酒店业在内的旅游业相比较也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也就是说,星级酒店业具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特性,也就是和知识管理天然相合的特性。

其次,和国外同业相比,我国星级酒店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不尽如人意。2007年年底,我国旅游业将对国外全面开放,包括星级酒店业在内的各旅游产业都面临严峻的国外同业挑战。业内人士都清楚,我国星级酒店的硬件设施和国外相比毫不逊色,并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文化优势。但是,我国星级酒店的管理水平与国外同业不可同日而语,综合能力无法相提并论。尽管我国星级酒店业仅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国外同业百余年所经历的路程,但这只体现在有形设施上,而更具价值的无形能力却有待提高与完善。

最后,我国星级酒店业隐藏着巨大的价值源。如果加强知识管理,将这些潜在价值释放出来,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旅游业产值,增加旅游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目前,我国星级酒店已达13000家以上,客房150万间,固定资产达6000亿元,但是客房出租率不足70%,服务满意度属于中等水平,营业绩效不容乐观。这些资源潜力如果长时期受到抑制,不能发挥应有的能量,不仅阻碍了星级酒店业的长远利益获取,也引致整体社会福利的严重损失。所以,基于现有的管理平台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是我国星级酒店业的必由之路,而科学地构建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测度指标体系,也即科学地解析星级酒店业的知识资本结构体系,是高效地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二、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结构解析过程

(一)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

确切地说,知识资本的完整概念是由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于1988年在《新型组织的出现》这篇文章里首先提出。如同会计学界对财务资本的细致入微的组合与剖析一样,当今的知识管理界也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有布鲁金(A.Brooking)、爱德温森和苏里万(Edvinsson&Sullivan)、澳大利亚的斯维比(K.E.Sveiby)教授,以及斯蒂伍德(T.A.Steward)等。

斯蒂伍德认为,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所构成,即著名的H-S-C结构;在这里,人力资本是组织员工所拥有的各种技能和创造力,客户资本是指具有外部相关性的组织能力,结构资本是指不依附于组织人力资源且不能外化的其他组织能力。爱德温森和苏里万认为,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构成;其中,人力资本指未编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资本指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资产。澳大利亚的斯维比教授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安妮・布鲁金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可以分为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力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

这些划分从不同的行业角度体现了知识资本的内涵。业务流程的特性不同,导致划分结果子集不同,但本质上大同小异。当然,具有通用功能的知识资本结构体系是不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不同的体系标准。但是,在进行知识资本结构解析时,必须坚持一条核心原则:知识资本所测度的对象是企业的“软资产”,而不是财务资本,更不是实体资本。尽管知识资本和财务资本具备一定的交 叉功能,即知识资本包含若干财务资本中的无形资产,但它在内涵和外延上远比无形资产深入和开阔,绝不可将两者相提并论。知识资本不仅涵盖无形资产,还包括未曾纳入规范会计核算的人力资产、依附于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编码知识和未编码知识等。

本文根据我国星级酒店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特征,将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知识资本分为4个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和客户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依附在人力资源上的资本价值;结构资本是指依附于星级酒店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之上的管理能力,表现为结构化知识和非结构化知识的总和;市场资本是指星级酒店的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客户资本是指星级酒店积累的客户价值。在这4个构成要素中,人力资本是基础性的资本,是其他要素资本价值的源泉,因此,知识资本的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本管理的扩张和深化。

(二)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基础指标体系的生成过程

知识资本基础指标体系的生成过程,也就是对知识资本构成要素的进一步细化与分解过程。这个过程既要借助于成熟的规范方法,又要密切结合于行业特有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模式。成熟的规范方法主要有:斯堪的纳维亚导航仪(The Skandia Navigator)、智力资本指数(IC-Index)、全面价值法(HVA)和平衡记分卡(BSC)等。

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本要素可分为3个测度指标:专业人员比例、员工忠诚度和人力资本投入。我国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本管理具有根深蒂固的矛盾:一方面具有现代管理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合格管理人员与核心业务人员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现象又愈演愈烈。据国家旅游局调查,近5年星级酒店员工年流动率呈上升趋势,达23.95%,已接近临界阈值(25%)。可见我国星级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缺陷,是进行知识管理首要克服的难关。虽然星级酒店业的人本管理思想此起彼伏,历经十几个岁月轮回,可惜大多流于形式。所以我国星级酒店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上的紧要任务是:既要大量吸纳高素质的行业管理与业务人员,又要广泛补充具有较好培养前途的旅游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并且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能够心悦诚服地对企业发展全身心投入。而实现这一人才战略的关键一步是星级酒店业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和科学的人才岗位标准,提高人才引进与培训费用在星级酒店总支出中的绝对与相对比例。

结构资本要素可分为4个指标:战略定位能力、信息化程度、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能力。结构资本也可理解为星级酒店业不可外化的综合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是星级酒店长期培养和积累形成的,固化在组织结构之上,以组织制度、规范、章程和价值观等隐性和显性的知识形式表现出来,是星级酒店核心优势的承接渠道。结构资本可以为星级酒店经营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其内在价值有时会超过账目上令人眩晕的固定数字,小鱼吞大鳄的现象在国内外星级酒店业也是屡见不鲜。领导层决策效率是星级酒店绩效的首要影响因子。如果决策人员目光短浅,定位不当,不能构建自我适应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其他方面优势再强也于事无补。现在,许多大中型星级酒店都花费巨资引入ERP系统,但真正使其完全投入全方位运行的屈指可数,在星级酒店业务流程替换上并没有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优势。企业文化是企业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它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个层次。企业文化是企业长远发展得保证,任何优秀的星级酒店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最后,创新是企业的魂,缺乏创新的企业很快会进入衰微期,无论它的过去和现在如何辉煌,尤其是处于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熊彼特的先见之明历经百余年而不衰,并且愈显生机盎然,可见其价值之贵。同样,星级酒店业的生死存亡也与其创新能力息息相关。

市场资本要素包括品牌优势、营销渠道质量、市场协调能力和个性化服务4个方面。市场资本主要表现于星级酒店的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它是一种依附于星级酒店市场机构的弹性强度较大的柔性能力。两个机构与人员相同的星级酒店营销组织,其市场资本总量可能大相径庭。相比于工业与商业企业而言,星级酒店业的市场资本尤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因为星级酒店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于其营销竞争能力。品牌是星级酒店的生命线,品牌优势在无形中已使企业先声夺人。和国外同业相比,强有力的国内品牌星级酒店屈指可数。优秀品牌的铸就固然需要长期的磨炼,但跨越式的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我国星级酒店业既要培植直接营销渠道,又要大力开拓间接营销渠道,同时也要注重内部营销,实现从传统营销向关系营销的转变。星级酒店的传统营销只重视产出和利润,忽视了企业和顾客接触过程的研究。而关系营销以系统的思想来分析星级酒店的营销活动,认为营销活动是企业与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关等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正确处理星级酒店和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星级酒店业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和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旅游景区业、娱乐行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销售行业共同构建起地区旅游优势。因此,地区旅游优势是一个虚拟性的组织优势,星级酒店业只有与其他旅游业携手并进,才能共创未来,在创造自身效益的同时,又能大幅度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个性化服务是未来星级酒店业竞争的焦点,是星级酒店获取长久优势的有效手段。它根植于规范化服务,又以规范化服务为基础,为顾客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是物质服务与心理服务的有效组合。它既要满足客人的个性化,又要发挥企业和服务人员的个特色。

客户资本要素包括客户稳定性、客户满意度、地理优势等方面。客户资本是指星级酒店累积性的客户价值,是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无形资产,来源于星级酒店长期经营成果的价值沉淀。客户群的稳定性既是星级酒店收益稳定性的基础,也是星级酒店经营业绩的外在标志,具有很强的经济外部效应。客户满意度由客户行为意义上的满意度和客户经济意义上的满意度组成,两者相辅相成。根据大量研究表明,客户满意度与星级酒店绩效、星级酒店的潜在优势密切相关。客户资本在很大程度上与CRM活动相关,是CRM阶段性成果的积淀。按照安妮・布鲁金的观点,企业的先天性地理、文化、环境优势都可归入基础结构资本之列,也即本文所说的客户资本。星级酒店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及经济社会环境是星级酒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星级酒店的硬件设施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因此,星级酒店选址自始至终是一项举足轻重的投资行为,它会强有力地制约着星级酒店经营绩效的路径倾向。

(三)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指标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建立起我国星级酒店业资本构成要素的基础指标体系如表1。

三、模型验证

(一)技术思路

本文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来验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当SEM用于验证某一因子模型是否与数据吻合时,称为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文将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测度体系分解为4个因子(潜变量)和14个指标(观察变量)。这种划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实际效应,至此尚无法定论。也就是说,这种通过理论逻辑推演出的模型必须辅以实证检验才能体现出实际应用价值。下面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收敛性。同时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

(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制对14个观察指标进行行业调查。利用乐山师院旅游系、云南大学旅游系、北京工商大学旅游系学生毕业实习的机会,通过委托实习学生转发的调查形式,向所在实习星级酒店发放调查问卷226份,收回有效问卷114份,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为8.3: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基本要求。Cronbach a系数为最小值为0.8761,调查结果信度较高。这些样本分布于京、滇、川、粤、苏、浙、湘7省市,可以认定能够有效地表达我国星级酒店业总体的概况。

(三)验证结果

本文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见表2-表4。

所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无需继续进行指标修正。

四、验证结论

通过对模型验证结果的分析,可以对我国酒店业的当前经营状况得到如下结论:

1.本文得出的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为我国星级酒店业进行知识资本管理、增强核心竞争优势提供有效的基础平台,能够较现实地反映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各项指标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运作绩效。

2.结合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现实运营实践,由表2的结果可以推断:第一,我国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本投资没有引起决策层的足够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在现实运作中既可能表现为缺乏对各项专业经营人员的引进力度,也可能表现为未能对现有经营人员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或者兼而有之。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本投资是维持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持续高效运作的前提。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匮乏必然会降低整体知识资本的价值功能,从而严重阻碍星级酒店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第二,我国星级酒店业管理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结构资本整体的发挥。事实上,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管理制度、规范、文化、经营战略与经营观念一直处于维持与模仿的状态,即维持现有的运作机制,模仿国外的所谓先进的管理方式,缺乏源于自我酿造的价值理念,未能把本土的优势管理文化源源不断地揉入现有的管理体系。管理理念创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硬件设施的投资、改造与建设,最终结果只能导致投入产出比的直线下滑。尽管国内许多星级酒店特别是外资饭店不断引进和实施全方位的国外星级酒店的管理制度与规范,然而真正能够实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有效地逾越水土不服障碍的尚属少数,大多数停留在照猫画虎、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云的初级阶段。所以这种模仿式的管理不能认为是真正的创新,至少是名不副实的创新。其实,我国星级酒店管理创新能力的匮乏早已从饭店的组织结构中反映出来。不论酒店的地理、产权、客源、资产、人员、主营业务特征等内外部环境的差异如何,许多酒店的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一个雷同的模式,千人一面,这种现象显然是有悖于常识性管理思想,也是现在方兴未艾的“柔性”管理思想所再三指责的弊端。第三,我国星级酒店的个性化服务落后,从而会抑制酒店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个性化服务是西方旅游业20年前提出的一种服务理念,但在我国星级酒店业尚属时髦用语,许多饭店甚至不知个性化为何物。我国星级酒店业个性化服务的落后一方面源于管理创新能力的滞后,另一方面也源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不良遗症,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但是无论如何,个性化服务的落后必然制约了我国星级酒店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成长,尽管这一弊端未必能在现阶段的国内市场的竞争过程中体现出来。

因此,目前我国星级酒店业经营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这些劣势要素在长期内必然会阻碍其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应引起管理决策层的重视。首先,星级酒店既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又要能够不断地投入资金进行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从战略角度和全局角度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并促进其基础的发挥。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刻不容缓,使之能够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完美地与我国传统的管理体系相融合,实现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进。在这个过程中,灵活地进行组织结构变革是必要的,“柔性”组织结构是生成创新机制的前提。最后,星级酒店业要尽快摆脱服务的单调性、被动性与无差异性,尽力创造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我国旅游业已完全加入WTO,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日趋显著。

3.结合于我国星级酒店业的现实运营实践,由表2的结果同时可以推断:我国星级酒店信息化建设、品牌建设近年来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外,我国星级酒店市场能力中的协调能力较强,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星级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优势之处。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作为提供多个项目的服务性行业,茶室、茶吧、茶馆等茶文化休闲场所在我国高星级酒店中逐渐兴起,因而对懂茶艺的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茶叶面积最广的国家,也是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和出口量世界第三的国家。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文化在酒店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2014年3月,我国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峨眉山雪芽大酒店在成都正式开业,从软硬件两方面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底蕴发扬得淋漓尽致。此外,在酒店中设置茶室、茶吧等服务设施更是常见。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以及泡茶的相关技艺,以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提升酒店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道是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1]。中国茶道的核心是“廉、美、和、敬”,并兼具儒、道、佛三家之美。通过对茶艺这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茶文化基础知识、不同茶类的泡茶技法等,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气质和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外塑形象、内修素质的效果。此外,学生还可以考取茶艺师资格证,增加茶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其专业素养,为其今后进入社会以及更好地服务酒店行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客房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备酒店管理和服务能力。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酒店行业重要的产品之一。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助于该专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茶艺方面的基本技能,也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设置

(一)教学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茶叶的鉴别、六大茶类的基本泡法、茶艺表演、茶艺馆经营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及茶艺服务企业对茶艺人才的需要[2]。

(二)教学思路。茶叶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结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专业性,遵循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于服务技能的培养,如茶艺表演、茶艺冲泡和茶水服务等,使学生掌握茶事接待服务知识、岗位业务流程与操作技能,并加强相关技能的练习,提高专业技能。另外,还应注重茶文化以及茶叶知识的介绍,以更好地为客人提供茶事服务。此外,还可通过以赛促学、以考证促学等方式,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参加茶艺技能大赛和争取获得中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

(三)教学内容。茶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茶艺与席间茶水茶点服务、会议茶水服务等服务项目相融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共计48学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茶文化概述。主要包括茶叶的起源、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茶道与茶艺、民族茶俗等内容。第二,茶叶知识。主要介绍茶叶的分类、加工、贮存、鉴别以及中国十大名茶。其重点在于根据茶叶的制作工艺,掌握六大基本茶类以及茶叶品质的鉴别,以便于日后为客人介绍茶叶。第三,茶叶基本冲泡。本章在掌握茶艺礼仪的基础上,学习茶具知识、用水知识以及泡茶的相关技法和程序,以期学生能学会依茶类挑选茶具、泡茶用水、冲泡时间、冲泡水温以及冲泡次数等,并掌握绿茶、红茶、乌龙茶的泡茶技艺。本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实操为主,课时约15个。第四,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在掌握基本茶艺冲泡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和茶席设计的创作,使学生在自创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茶艺。第五,茶与健康。主要介绍茶的主要成分、保健功效以及如何科学饮茶,通过学习可以在今后的茶事服务中为客人解惑答疑、推荐合适的茶叶。第六,茶艺馆服务与管理。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茶艺馆的类型、茶艺馆的经营与创新、茶艺馆的服务流程及操作规范等。

(四)教学方法。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茶艺课程内容较为精简,可操作性强。课程的茶文化概述、茶与健康、茶艺馆服务与管理三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以讲授法为主;而茶叶知识、茶叶基本冲泡以及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这三部分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主要以教师示范法、学生小组练习法为主,强调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操作兴趣。在茶艺的实践操作教学中,注重环境的营造,辅以茶艺音乐、插花、焚香、服装等方面进行相互配合。

(五)教学手段。本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资料等进行整合,使相关知识更加生动、快捷地展示给学生;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茶艺基础知识竞赛以及茶艺冲泡技能比赛,并进行茶艺表演以及茶席设计自创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添活力。此外,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茶馆、茶叶店、茶厂等,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茶叶冲泡以及茶馆经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茶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作业与考核。作业与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茶艺课程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学生自己设计一次下午茶、自创调饮茶、以小组为单位自创茶艺表演、以小组为单位的茶席创意设计等,主要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创新能力。在考核方面,采取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日常考核主要在每个章节结束之后,主要巩固学生所学,同时检测其学习效果。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占总分数的40%,主要检测学生对茶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操作考核占60%,主要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基础茶类的冲泡演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识茶、泡茶和品茶。

作者:黄素云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参考文献: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 就业导向;高职;酒店人才;实践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44-1

就业竞争力是指人才获取和保有工作并区分于竞争对手的职业优势能力,是人才良好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就业竞争力基本要素构成应该包括硬件资本和软件资本两部分。其中,硬件资本是指人才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包括:个人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程度以及外语、计算机等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素养。它是形成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敲开酒店企业大门的“敲门砖”。软件资本是一种隐性的竞争力,包括个人道德素养、精神风貌、人文素质、健康的身心以及挖掘培养的潜力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酒店业人才竞争的加剧和人才观的变化,酒店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生活经验、阅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那些仅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已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毕业生,更不会引起酒店企业的关注。对此,不断优化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人才具有较强实践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职酒店专业人才实践力培养存在的误区

经过不断实践,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实践力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人才就业竞争力也有所提高,但是不容置疑,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错位,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严重失衡。众所周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起始时间还较短。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无处借鉴高职办学经验,就简单地参照、模仿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成高职课程体系,在教学上仍然强调理论教学,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是训练学生的技能、技术。

(二)实训环境建设不到位,严重影响学生实践力的训练。当前,由于办学主体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导致一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无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环境。另外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创建校外实习基地过程中,又因为校企各自利益的协调导致出现了一些无形的障碍,影响着学生实践力的训练。除此以外,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实训环节中,对学生校外实习不加规范管理、指导,使得学生在校外实习阶段达不到技能训练的要求,无法有效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横向联系,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导致其实践力效率大打折扣。

二、破解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实践力培养的路径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新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培养,就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力,而培养人才实践力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又很关键。为此,我们应该以酒店行业岗位职责所需的能力为基本原则,以从事酒店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明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酒店行业特点和酒店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建立起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相关联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实践素质培养为目标,强化人才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2001)曾经有过明确阐述:“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培养被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功利性岗位需求的职业人,作为一种教育,职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同样发挥着奠基作用”。为此,我们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将“既懂理论,也会实践”的实践素质培养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就是,首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具备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原理、目标的正确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准确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坚持“硬件资本”和“软件资本”想兼顾的原则,一方面围绕“酒店”做文章,突出酒店职业与岗位群对酒店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断强化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等相关基本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关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道德品质、精神风貌、人文素质、健康的身心以及挖掘培养的潜力的要求,强化酒店管理人才隐形竞争力培养,努力做到“硬件资本”和“软件资本”统筹兼顾。

(三)着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熟悉酒店行业发展情况,掌握较强的服务技术,并且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发挥学校教师优势。通过鼓励教师深入酒店企业调研、实践,了解酒店业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专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确保我们的教师能够向学生传授最新、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酒店企业人才优势。通过从酒店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兼职双师队伍,将行业最新知识正确、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将实践技能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将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转化到学生身上。

总之,实践力水平的高低对高职酒店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大影响。为此,我们通过强化人才实践力的培养,把人才培养成酒店企业需要,并且能直接上岗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6

关键词:互联网+;酒店管理;网页设计

中图分类号:F7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01-01

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也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那么,如何设计出优秀的网页来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和点击率,则是在实施“互联网+酒店”行动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以往,网页设计课程都是作为计算机公共选修课程而开设的;现在,作为一个新型的交叉学科、网站开发技术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也逐渐展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网页制作与设计技术,了解网站后台数据的处理方式,最终对网站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普通高校开设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制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多数是网页三剑客(即Dreamweaver、Flash、Firework或PhotoShop),采用的技术主要有HTML语言、JavaScript、ASP、PHP或JSP等等,讲的内容都比较基础。

然而这些内容已经陈旧,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互联网与时俱进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方式的,在授课过程中他们会提出更新的问题。比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会提出手机上的网页如何开发?如何让客户自助预定房间、自动化入住,以及提供智能化的入住体验?如何实现更特别的酒店网页特效,来吸引客户的眼球?甚至学生会打开一个网站直接请教老师是怎么设计实现的。

这样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就是目前学生结合自己专业追求新知识、新方法的需求。因此,我们讲授的网页设计内容要紧密结合酒店管理市场的需要,以能力为根本、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关系

1. 研究专业特点,按需施教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酒店业涉及的各个工作环节已不仅仅是传统的住宿、结算业务,而是更广、更全面的服务性行业代表。要提高管理水平、简化复杂操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酒店业务服务,就必须采用线上系统,将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这样,网页设计课程就成了酒店管理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课程。

2.应用网页技术,实现所需

网站是酒店服务行业向客户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具体有信息查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等等。而具体化的表现则是一张张网页。那么,对于整个网站各个元素的组合、分布设计,则要依据酒店建站的目的和用户的需求。例如网页Logo的设计、文字信息的排版、色彩的搭配、特效的视觉效果等等,都会给客户一个直观的认识,并最终使其可以心情愉悦地接受服务。这些都是网页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学生通过学习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就可以迅速地了解网站,而且能够准确把握建站细节,从而更好地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知识。

3. 网页设计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地位及特色

网页设计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提高课程,为培养较高层次的网页设计人才而设置。该课程的专业覆盖面较大,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主要让学生掌握静态商务网页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学习网络编辑、网站建设的综合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行为能力。

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课堂上通过“鼓励-启发-指导-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性的网站实例强化抽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熟练运用网页设计三剑客制作各种美观、实用的网页,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该课程的考核则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根据自己的专业创建自定主题的网站,设计出个性化的特色网页,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小结

网页设计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他们以后的主要工作平台――网站而服务。在互联网+这个变革时代,未来的酒店服务,要求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便捷。因此,网页设计课程就要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前厅与客房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19-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中兴起,并在2008年左右进入快步发展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1],具体而言,它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培养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结构优良的应用型人才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2]。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学术型本科的较低层次,也不是高职教育的加强版,而是与学术型本科处于同一层次的不同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本科底蕴+突出应用+专业特长”[3]。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中心,而课程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前厅与客房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不愿意学,学到的知识不能用于酒店实际中,而酒店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前厅与客房管理”的教学改革已受到国内学者们的关注,但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才有专门探讨该门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献出现),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不多,且研究层次不高(多为高职教改研究);现已有一些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旅游类教育教改的研究,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探讨“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献基本没有。2014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当前酒店业快速发展,酒店住宿功能不断强化,使本研究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可行性。

一、“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和措施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999年学校在专科层次上开设旅游类课程,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无论是在专科还是在本科层次上一直都有开设。本文对广东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上过本门课程的学生(共89人)分别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共80份,有效率89.88%)及访谈,对从事旅游教育的专家、广东省中山喜来登酒店、东莞三正半山酒店、深圳唐拉雅秀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及前厅与客房从业人员(基层及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及实地调研①,发现本门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需要更新。在对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约有54.67%的学生认为

教材一般,而有20%的学生认为教材陈旧,脱离实际。随着酒店业的激烈竞争以及客人需求的变化,前厅与客房产品和服务内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提高。比如 “智慧前厅”、“智慧客房”以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酒店”的影响与建设等已经成为了酒店业的新常态,这些都对酒店相关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这些需要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但现在绝大多数教材没有涉及这些方面。二是要加强职业素养和某些关键能力的教育。在问到“刚踏入酒店行业的大学毕业生想要做好这一行或者是本职工作,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酒店的HR部、前厅及客房部门的主管都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或者是“毅力”,接着就是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语言组织、外语口语)能力等,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岗位技能、操作流程在学生上岗后一两个礼拜基本就能掌握。而在对学生的问卷中,认为学习本门课程收获最多的是“对前厅等相关岗位操作技能的认知”,约占26.5%,紧随其后的是“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占23.2%,“团队合作精神”只占7.59%。可见,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比例还需要调整。

(二)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

一是,学生在上该门课之前,受到家长及国内一些价值观不良方面的影响,对前厅与客房工作有偏见,课程认同性不强,有些学生认为这些工作十分简单,不需要什么高深技术,“就是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熟能生巧而已,没必要在课堂上学习”(学生语)。另外,由于这两个年级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没有分专业方向,一些对酒店行业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在上“前d与客房管理”课,以至于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 “挂羊头卖狗肉”,他们只是“为了修够学分而已”,甚至找各种理由逃课。在本次问卷中,在各答案的选项中,只要有“其他”项的,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而有些学生也直接在这项上写明“对这门课没有兴趣”。

二是,教学方法仍需改进。“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既需要学生掌握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和流程(入住登记、结账离店、客房清洁等),还需要学生掌握该部门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和知识(客房销售知识、服务质量管理知识、旅游心理学知识等),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教师简单地通过讲授以及举例进行教学,很难将这些教学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因而尽管多媒体教学应用普遍,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各行其是。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喜欢教师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授课”的选项中,选择“讲授法”的仅占4.47%,再加上上这门课之前约有一半以上(58.67%)的学生都没有到酒店见习过,也没有到过模拟室,学生普遍不了解酒店,体会不了该门课程真实的服务场景。

(三)实践教学条件缺乏

“前厅与客房管理”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具体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涉及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不亲自进入真实工作场景很难感受深刻,甚至有些专家认为在校内的模拟实验室中练习都不能反映酒店岗位的真实场景(汤利华,2013)[4],因为不能亲身感受不同客人的要求,不能体验酒店的作息时间。本次问卷中,近一半的学生(46.10%)认为“实践教学少”是本门课程安排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一些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既没有校内模拟实训的场地(有的仅有一家招待所,实在不够级别)和设备(酒店信息管理软件、房卡、电话等),校外酒店实训基地数量少或者位置远,前厅与客房服务和管理实训的合作层面停留在表面,还有许多实质性的操作没有展开,导致学生有怨言,甚至对酒店业失去信心,学校办学效果越来越差,酒店也越来越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四)成绩评定方式单一

现有考试大都是沿用其他课程传统的成绩考核做法,即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M成,期末成绩主要是闭卷做试题,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等构成。而且一般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不太适用于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专家、业界及学生都一致认为,“有必要将操作技能、着装礼仪、沟通表达能力”等纳入到本门课程的考核中,有必要将实际岗位操作管理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中。因此应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以对学生进行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二、面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易出现“重理论、轻操作”或者是“重操作、轻理论”思想。前者是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教师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践脱节,学生也会自视甚高,不愿从基层做起,一心只想做管理者,缺乏吃苦耐劳和服务的精神。后者会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其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在实践中表现为只能“做事”,不能“做人”,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够,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后续发展。这两种倾向性都有失偏颇,会导致学生所学到的与酒店要求不对等或者学生达不到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下“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掌握酒店前厅和客房的行业理论知识,熟悉前厅和客房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及服务意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及素质,能胜任前厅与客房工作岗位特点的基层服务及中基层管理人才。

2.贴近学生特点。90后学生是在信息技术浪潮下成长的一代,富有娱乐精神,长于形象思考而短于抽象思维,活泼自信,个性张扬,90后大三的学生有着90后的这些特点的同时,也在前两年在校学习基础上思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但又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只讲前厅与客房业务的操作流程及案例(学生会觉得还不如直接实操,且高中生也可以学会);而在讲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探究原因以及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时,也不能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与90后大学生特点不符)。因此,需要在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鲜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才能充分调动90后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将酒店(社会)需求―课堂―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优化教学内容

1.加强酒店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现代酒店操作和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通过程序及办公软件实现酒店运营中各种信息的维护和管理。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还应加强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前厅管理软件操作和信息应用,让学生能在学校完整接受系统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将来岗位的需求。这些软件系统至少应涵盖目前国内酒店常用的软件系统,如Opera系统、中软、西软等。随着智慧营销的兴起,很多酒店开发了APP 应用程序,这又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让学生掌握在APP 端口内容的操作处理方法及对客服务模式,从而完成各项服务。基于目前本门课程的各版本教材基本没有涉及这些内容,因此,要做好酒店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还需配合其他相关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以改变教材内容滞后的情形。

2.以技能知识为基础,突出职业素养与服务意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管是基层服务人员,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酒店操作技能是基础,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本门课程的预订、礼宾、住宿登记、问询留言、结账离店等岗位的操作流程,但要想在酒店做得长久,或更进一步发展,职业素养、服务意识以及知识能力更加重要。通过调查,酒店认为前厅与客房岗位应该加强培养的各种能力是: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涉及营销、财务、政策法规、仪表仪态、公共关系、管理学、安全管理等,而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服务意识则贯穿于其中。因此,教学内容应以前厅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为基础,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以上能力和知识以及服务意识潜移默化于其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多是在高星级酒店实习、就业,对英语及第二外语的要求较高,因此,本门课程采取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在问卷中,认为在本门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很有必要且可行”的占24.8%,认为“有必要,但有一定困难”的占69.33%,只有5.3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引入双语教学。可见,学生至少在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态度上认知基本一致。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采用动态、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在课堂一开始前10分钟左右进行“新闻播报”活动,就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自行查找酒店前厅、客房经营管理方面的最新动态,做成精美的PPT,在课堂播报并引导全班学生就播报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进行讨论,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督促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动态,积累相关知识。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现场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顾客与服务员),发挥创造力,根据场景设计对话,完成事先规定的“岗位任务”,之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模拟情况进行点评和纠正,也被称为“情景教学法”。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营造“真实”的氛围,要求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能得以充分展现;模拟的各种情境如正常情境、出错情境、突境、紧急情境和违规情境都应该考虑到,情境的设计应具有职业性、典型性、全面性、趣味性等特征[5]。

灵活使用案例教学法和视听法。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光碟案例教学及视频情景再现相结合,将岗位操作流程用视频形象、逼真、生动地展现出来,并加以辅助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印象;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采用最新的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本次对学生的调查中,“喜欢教师用哪些方法进行授课”,其中选择最多的就是案例教学法,达到25.87%,角色扮演法其次,为22.89%,接着是“视听法”(21.89%)。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操作。在开始上本门课程前,可用两周左右时间安排学生到酒店见习和调研,由酒店管理人员对酒店概况、发展历程、组织结构进行讲解,由基层服务人员进行现场操作。通过这种认知实习,学生初步了解前厅部与客房部的组织结构及工作内容,直观感受酒店工作氛,这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决定了课程考核不能采取传统的“知识本位”考核方法,应加强过程性考核、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考核。在具体操作方面主要有平时表现考核、项目实践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三部分内容,

三项成绩的权重可设置为20%、40%和40%。平时表现考核主要是依据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在课堂上的活跃与参与程度、“新闻播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分;项目实践考核主要是在模拟的情景设置下,对学生运用酒店信息系统(如果具备)完成任务的情况,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仪态仪表、综合知识的运用等情况进行评分;期末试卷考核则主要是采取传统的闭卷形式,考核理论层次的知识。

三、“前厅与客房管理”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 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

学生想要学会操作前厅和客房的信息管理系统,学校必须有相应的信息操作室,并配以酒店普遍使用的软件和信息系统。一些酒店管理软件价格比较高,硬件及其他设备需要不断更新,且还需要先对学校教师及维护人员进行培训,直至其能熟练掌握,这些都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支持。学校也可以为减轻负担,和实习基地酒店合作以共同承担这些压力。学校及学院层面应该与知名的酒店实习基地合作,且这些基地也应该经过层层挑选,不盲目应从。

涉及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面,学校也需要在教师及酒店方面的经费预算、时间安排、课程优化等方面灵活处理,有弹性地安排。可以考虑从本专业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合理安排学生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尤其在大四学年不应安排太多课程),不以素质教育为名,占用学生掌握有效知识的时间,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能力的养成。学分制的内涵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逐步推广学分制乃至完全学分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必然选择。沿用知识导向的教育思想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行不通。

(二)优化课程安排

本门课程开设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时间太晚,许多学生忙着找工作、写论文,且这门课程还是选修课,对于那些一开始就没打算在酒店行业就业的学生而言,上这个课就只是“凑学分而已”。因此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体制,首先应该是在大二第二学期开始或大三时分专业方向,条件允许的话,直接设酒店管理专业。为保证学生能正确地选择专业方向,在选专业方向前对其有更多的了解,酒店类的课程安排不应太靠后,起码在选专业前课程的学习不应有倾向性(倾向酒店方向,或倾向旅行社方向等)。目前,广东海洋大学从旅游管理2013级开始,在学生大三学年选定专业方向,且将本门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明显要高于未分专业方向的前两届。

另外,本门课程的学时偏少,2011级和2012级只有32学时,这对于深入系统地学习前厅与客房的相关知识、掌握所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哪怕在2013级实行了48学时的教学,也还不够。因为本门课程涉及岗位多、操作流程多、知识面广、考核方式多元化,尤其以后加入信息管理系统操作训练后,所需的课时会更多,至少得54学时。有些高校加上实践操作,总学时达72学时之多。本门课程有一个“酒店前厅技能实训”课,但是开设时间不对,将其放在本门课程开设之后的学期,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实训只有两周,属于认知实习,应该设置在酒店管理类课程(包括本门课程)开设前。

本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都更适用于小班教学。30人以下一个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情景教学法,一般需要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角色模拟,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进行点评和纠正,其他学生参考和改进。如果是大班教学,很容易导致很多学生轮不上模拟(因为课时进度的限制),或者一组学生在模拟时,其他学生开小差,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学习效果差。

(三)完善校企合作内容,推广“双师制”

实践教学尤其是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缩短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学院)灵活地安排课程,每两周或每月请合作酒店各级管理人员到校开讲座或授课,以使学生有更好的课程认同感,获得更丰富的实战信息。学院应与合作酒店共同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甚至共同编制“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的专业前沿教材,磨合双方的需求和利益,做到校企无缝对接。在与实习酒店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完善合作规章制度,保障学生实习生必要的、正常的休息权利,不得克扣实习津贴,把学生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压榨。因为这只会导致学生“满怀希望而来,彻底失望而归”,甚至到真正就业时选择其他行业,而酒店也时时处于“缺人”状态,对于酒店、学校、学生都是不利的。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切实了解酒店用人要求,加强实习过程管理,追踪学生实习动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技能大赛,结合实习酒店现状或问题撰写毕业论文或学术论文。

逐步推广“双师制”。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缺乏酒店实际工作经验,即使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当了全职教师后知识也会相应地滞后;而在酒店工作的管理者们由于现有高校体制又不能进入高校做全职教师。因此,除了考虑引进酒店管理者们进校“兼职”授课外,还可以让教师“走出”校门,直接下企业挂职学习,顶岗工作。可利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机会,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学校应当在教师教学工作量、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

注释:

① 感谢这三家酒店相关人员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 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2]伍硕.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核心价值的思考[J].中国矿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陈蕾,李建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与培养 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设计;调酒

一.构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必要性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是以工作中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实际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服务或技能为载体设计学习内容,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设置和组织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塑造职业能力作用凸显。第一、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工作思路,善于从整体去把握每一个工作过程和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第二,依托工作任务设置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以求减少毕业后的实习试用期。

高职院校的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强,但他们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酒水知识,而且要能够向客人提供酒水调制的服务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各项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掌握专业技能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的教学模式,它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及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起到推动作用。

二.探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设计与开发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的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Work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TB)Felix 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也称为BAG课程开发方法 [1]。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主要由三个基本步骤组成: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确定调酒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调酒师能力要求和酒水服务内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和难度等级,详细描述。第二步,设计教学内容。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准确确定和描述职业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给出每一个任务要求的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按照工作环节进行排列,完成课程的教学计划。第三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编写教学大纲。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关键因素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关键因素建立在系统地描述工作流程,按照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其关键因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2]。

1.课程内容的选择

通常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概念、原理类型和方法、过程类型,分别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传统的《调酒与酒水知识》课程设计中分别介绍酒的知识与调酒的技能,学生不能从整理上认知调酒师的工作职责和系统把握工作任务,完成教学之后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调酒师工作。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调酒与酒水知识》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逻辑工作过程的学习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尽可能地获取与调酒师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

2.课程内容的序化

第一,根据工作过程选择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应加强学生酒水调制和酒水服务的技能学习,酒水知识等理论性知识为辅。第二,《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结构应按照调酒师工作过程展开排序,根据服务过程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从而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调酒工作岗位在服务内容方面,根据工作过程的逻辑线索,可把工作任务分为开吧、酒水服务和打烊;在管理内容方面,可分为:酒水管理,器具管理,酒水服务质量管理和酒吧人力资源管理等。每个项目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过程来编排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课程内容,自然形成工作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设计及开发

1.教学模式重新设计

形成了基于酒水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和现场教学法,促使学生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经历酒水服务与管理整个工作过程,掌握酒水服务与管理操作技能和技巧,形成酒水服务与管理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采用任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即完成“酒水接待服务”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学生必须从“侍酒前准备”、“迎接客人准备”、“酒水服务”、“结账与收银”、到“送客与收尾服务”,在具体的任务引领教学下,以酒水服务者的身份,完成从接受客人点单服务到送别客人的整个酒水服务任务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专业技能,以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酒水服务与管理操作技能,充分体现高职教学“教、学、做、评”一体化的特点,进一步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法。建立校内仿真调酒实训室作为教学环境,实施情境模拟法教学。通过情境模拟将酒水服务与管理的工作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讲抽象知识具体化,加深对酒水知识的理解;可以利用教学设备加强对调酒技能的掌握。特别是调制酒水的几种方法,例如摇和法和分层法需要学生课后反复练习,切实掌握调酒的技术。(3)案例教学法。针对酒水管理的课程内容,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案例中采用角色扮演,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案例中到餐厅或酒吧的客人和服务者,根据案例,训练学生沟通能力、对客服务和应变处理等专业能力。(4)现场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实际环境中,例如酒吧器具的认知和清洁教学、酒水仓储管理和对客服务技能等知识的训练。并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适度实战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并提供教学反馈。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调酒岗位工作任务的整体认知,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应用

案例:鸡尾酒调制能力训练

(一)引入任务,提出问题

教师介绍本情境的任务安排和教学目的。本工作任务是:首先,理解鸡尾酒的传说、分类、基本结构和装饰艺术;其次,深刻理解各种调制原理、方法、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品尝步骤等。教学目的即通过课程教学,掌握鸡尾酒调制的技能和理解鸡尾酒知识。

(二)分析任务,归纳总结

学生自行分组,课前制作英式调酒幻灯片和寻找英式调酒视频,分别向其他小组介绍并自行归纳总结鸡尾酒酒水知识和调制方法。观看之后,各小组进一步讨论,总结出鸡尾酒的分类、特点、调制要求和调制基本步骤。这一环节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组织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调酒技能的理解和识记。

(三)完成任务,评价成果

任课老师进行总结点评、补充和动作指导,规范鸡尾酒调制的动作要点。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学习效果较传统任课教师“教师说,学生听”要更好。教学评价是项目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向教学实施过程中,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四.小结

“创新”这个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反复被提及,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祖国培养未来建设者的高职院校应将创新教育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是一门操作性、使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以调酒师岗位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进行了开发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作为世界上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把握,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50-53.

[2]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2-44.

[3]易云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6—47.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Felix Rauner,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师教育国[C]际研讨会现代学徒制与课程设计.王岚译,2007-07-20.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中小型独立酒店;关键因素;AHP方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9-0010-02

中小型独立酒店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住宿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中小型独立酒店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本文所研究的中小型独立酒店是指:由企业、组织或个人独立拥有并独家经营的规模较小,客房数量在300间以内的酒店。主要业态包括部分中低星级酒店、社会旅馆、部分单体经济型酒店和豪华酒店。

1 中小型独立酒店发展现状

目前,中小型独立酒店的发展现状与其行业地位并不相符,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酒店单体规模较小、相互间缺乏合作;营销力量薄弱,社会知名度较低;服务水平低、缺乏品牌意识,甚至存在恶性的低价竞争等。在国际国内知名酒店集团不断向中低档酒店扩张的今天,中小型独立酒店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才是中小型独立酒店发展的唯一出路。如何抓住机遇、扭转劣势、获得发展动力是中小型独立酒店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AHP方法研究中小型独立酒店的关键成功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型独立酒店的发展建议。

2 影响中小型独立酒店的关键因素

2.1 关键因素指标体系

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影响中小型独立酒店发展的关键因素。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的原理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各层次指标的两两比较得到相对重要性的赋值。本文在结合前人的研究,将影响中小型独立酒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的资源B1、能力B2和知识B3。

具体而言,对中小型独立酒店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资源主要有七种:财务资源、区位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品牌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硬件资源;能力主要有六种:控制能力、创造能力、服务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知识主要包括三种:经营理念、模仿跟随以及学习型组织。

2.2 确定各因素权重

为了获得各因素的权重,本人在上述建立的层次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征询了15位旅游专家的意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中小型独立酒店关键因素层次模型第一层次资源、能力和知识的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第二层次中,七种资源要素的对表结果如表2所示。

同理可得,各资源要素的相对权重分别为财务资源0.065、区位资源0.121、人力资源0.164、网络资源0.046,品牌资源0.294、文化资源0.263、硬件资源0.047。

第二层次中,六种能力要素的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

同理可得,各能力要素的对比结果分别为:控制能力0.072、创造能力0.209、服务能力0.16、技术能力0.044、营销能力0.117、创新能力0.399。

第二层次中,三种知识要素的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同理可得,各知识要素的相对权重分别为酒店经营理念=0.279、学习型组织0.649、模仿跟随0.072。

2.3 关键因素重要性排序

在上述计算基础上,逐个确定十六种关键因素的综合权重,确定方法是各关键因素在第一层次的相对权重与其在第二层次的相对权重的乘积。如财务资源的最终综合权重就是第一层次中资源的相对权重0.143与第二层次中财务资源的相对权重0.065的乘积,其综合权重为0.0093。

同理可分别计算十六种关键因素的综合权重,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3 中小型独立酒店的发展对策

根据以上结论,创建学习型组织、创新能力、酒店经营理念、价值创造能力、服务能力等对中小型独立酒店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些关键因素与中小型独立酒店所拥有的人才、信息、文化、品牌密不可分。因此,中小型独立酒店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创建四个优势。

3.1 人才优势

人才是中小型独立酒店重要的资源,有人才才能有理念,有人才才能有创新。中小型独立酒店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全方位多层面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建立竞争上岗制度以及“底薪+奖金”模式的薪酬制度,增强酒店内部的合作与竞争,保证酒店的稳定发展同时又注重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为发挥人才优势创造有利的环境。此外,中小型独立酒店还应引进比较完善的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做好充足的人力保证。

3.2 网络优势

中小型独立酒店要想在信息社会中站稳脚跟必须主动建立或参与网络营销,提升市场营销能力。中小型独立酒店可自行开发系统进行网络营销,但需要较高的费用来建设和维护,多数中小型独立酒店没有财务能力支撑。中小型独立酒店也可在区域范围内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再有,中小型独立酒店也可借助一些网络中介如携程网、艺龙网等进行营销,但往往需要支付较高的佣金。中小型独立酒店也可借助地方性的旅游网站进行营销,但市场性可能较弱。中小型独立酒店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网络营销方式。

3.3 文化优势

文化是中小型独立酒店立业之根本,只有文化才能将酒店的资源、能力和知识融合在一起,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小型独立酒店的文化建设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是物质文化建设,从酒店的外观到内饰,给消费者留下强烈的印象。第二个层面是精神文化建设,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念,像如家的“洁净似月,温馨如家”、中江之旅的“星级有限,服务无限”都是成功的精神文化。最后,在中小型独立酒店的文化建设中还要突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地位,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利于不败之地。

3.4 品牌优势

良好的品牌是良好信誉的保证。中小型独立酒店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一定要找准定位,突出差异化,避免与市场上的强势品牌冲突。中小型独立酒店打造品牌要富有地方气息,借助地方形象打造品牌形象,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特色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以及诚信的价格都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贺宁,苏伟忻.基于VB的中小型酒店管理系统[J].科技经济市场,2009,(7):108-109.

酒文化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酒店业迅猛发展。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达1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酒店近800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酒店管理集团已全部进驻中国,这些酒店集团在中国不断开拓自己的领地。专家预测,未来50年内中国的酒店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酒店业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此外,国内酒店业也已开创本土品牌,如首旅集团的诺金,万达集团的万达瑞华、万达文化、万达嘉华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旅游饭店集团的规模增长率高于国际品牌酒店集团,开元、首旅、金陵、万达等国内酒店公司也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步伐。酒店的国际化、集团化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应对酒店行业国际化、集团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所培养的酒店管理方面毕业生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且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和实践、外语和艺术修养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需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产学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在学校和酒店两个场所、两种环境进行交替学习。学校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而学生到酒店主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这一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酒店在产学结合教育中起到关键性因素,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它有积极参与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建设等来看,学校是产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酒店会指派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也会委派专门老师全程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并与企业深入沟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体现了在“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培养理念。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一模式主要针对酒店的人才需求,在征求学生愿意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承诺顶岗实习及毕业后到该用人单位工作若干年。由于其就业导向明确,酒店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不仅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且会在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也会根据酒店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同时,学生毕业后能按照协议直接到签约酒店工作,提高了就业率。因此,这一模式能较好地调动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三)“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取得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文凭的同时,也能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中国酒店管理师、餐饮服务员资格证、客房服务员资格证、前厅服务员资格证等。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使其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

中国酒店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当前不少高职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没有跟上酒店业发展的步伐,与社会需要产生了脱节,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知识本位思想所致,未能处理好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在教学中仍以学科知识为主,重理论而轻技能,即使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强调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而未能体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在解决酒店经营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外,目前中国酒店业正积极与国际接轨,由经验型顾问向知识型顾问发展。现行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毕业生远不能适应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这对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出挑战。

(二)专业教学存在“两极化”倾向。

目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学生对酒店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轻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出基础理论“越少越好”,特别是轻视学生对酒店管理宏观上的认识,高职教育成了中职教育的复制品。实际上,理论部分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如果过分强调高职实践教学,忽视了其理论教学内容,培养的人才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二是存在专科教育“本科化”倾向,所培养出的人才大多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开拓能力,但却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难以深入生产第一线,无法成为酒店急需的有一定实践能力、具有管理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服务型人才。

(三)人才综合素质不够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但在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却较为薄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技能不错,但职业素养不够,表现在人文知识、语言能力、艺术修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无法与外国顾客沟通,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跟外国同事或同行进行交流;另外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专业并不是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针对市场需求,对某一专业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此类复合型应该是一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外语+专业”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将外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酒店管理工作中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其特点是将“多元化”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能力为主、外语能力为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运用“多元化”理念定位培养目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开办的时间不长,属全新的专业,不管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哪一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比较笼统的,着重围绕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体系。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应运用“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来定位构建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坚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求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熟悉运用,胜任实际岗位的操作;其次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新意识;再次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国外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还要能了解区域乃至全国酒店业如何进行本土化、特色化发展。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要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将外语的学习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培养服务行业具备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实用型的酒店管理人才。这是适应酒店行业全球化、国际化的需求,也为毕业生岗位提升、发展创造条件。

(二)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融入“多元化”这一培养目标,体现“外语+专业”这一特色,注重如下几点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三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四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形成以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为主体、外语及人文类课程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服务心理、酒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酒店营销、酒店信息系统管理、宴会组织与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酒店一线业务服务的职业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掌握酒店企业的业务操作流程,具备对酒店事务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根据近年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酒店工作后续发展力强的往往是外语应用能力强的毕业生。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英语类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加大学分比例。与酒店相关的外语类课程有旅游基础英语、旅游英语听力与口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礼仪等,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旅游及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交流,掌握一定的游客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人文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从事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现代服务理念、饮食文化,了解心理学、现代社交礼仪,懂得人生哲学,能胜任旅游酒店企业管理经营和服务工作。此外,课程实训也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适时安排学生到酒店开展实训工作,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起到检验、校正、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基础专业课程完成后的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及酒店指派的双导师进行适时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岗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形态。

(三)打造“多元化”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酒店管理“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双语、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求这支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具备精深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必备的技能;其次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能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再次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有较高的施教能力和授课水平,同时具有广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在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或定期指派教师参加酒店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获取酒店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脱产进修,提高自身学历。二是加大引进力度,从酒店引进一线管理及技术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能够形成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对专业教师加大英语的培训力度,既要学习通识英语,又要学习旅游英语;既要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要提高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要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专业教师及校外酒店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兼有三重身份,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兼课教师,又是校内专业教师的培训师,同时还是酒店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顾问。

(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教师角色从单一的教师向教师兼师傅的“双师”的转变,既要讲授理论又要兼顾实践,既要动口也要动手,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又能亲自示范、熟练地开展实操;其次,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实操性训练、视听说教学、角色扮演等,突出实践教学,把酒店技能引入课堂,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感受到酒店职场的氛围。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构建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考评主体多元化,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三方面构成,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全程参与的考评主体,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企业实训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考评。二是考评项目多元化,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外,学生的实训、实践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学习过程还有酒店的指导老师的参与,因此,考核的项目应包括日常课堂教学学习、实训基地实训、酒店顶岗实习等内容。三是考评方式多元化,结合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考核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书面闭卷或开卷答题,或采取口试方式,还可以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此外,也可以采用答辩方式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尝试“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其人才培养必须依托行业,与酒店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符合社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酒店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一是“产学结合”模式,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习得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在职业场景中进行操练,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产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做到五个共建,即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计划、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基地。二是“教学经营一体”模式,在“产学结合”基础上开放校内相关实训室,在酒店的指导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教产相长”,使学生既可以获得岗位技能,又可实现创新创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国际化”模式,要积极拓展与国外高端酒店开展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及酒店的管理模式,引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原版教材,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进行双向交流,学校专业教师到对方酒店挂职、培训,酒店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高端酒店实习、就业,实现“引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是符合我国酒店业对国际化、现代化管理人员需求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是符合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要求的。这一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企业、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的高度结合,在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福义.旅游教育改革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

[2]陈小军.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职高专教育,2007(1)

[3]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4]蒋国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2)

[5]江浩.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1(2)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7]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8]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9]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