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2-22 18:03:26

酒文化的理解

酒文化的理解篇1

【关键词】酒店管理;礼仪文化;实践

酒店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在酒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以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无形的服务产品作为主要依托,给客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现如今,酒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有型的商品竞争到无形的文化竞争,对于酒店的企业发展和管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酒店竞争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企业理念文化的建设

在进行酒店礼仪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让员工对礼仪的思想进行认识,从思想上进行礼仪的接受,并将礼仪的观念融入到实际的经验管理中,对酒店的活动进行指导。

在进行礼仪理念的传输中,管理人员应该指导员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员工的交际能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服务人员时刻将礼仪文化体现在实际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酒店文化,将以人为本作为酒店服务标准,不断进行服务理念的更新,树立良好的竞争理念,让具体的思想认识在实际的行为上得到体现。

在利用思想教导的时候,一方面,给员工传输一种服务至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另一方面,尊重员工的价值体现。员工也是酒店中的一员,在进行“以人为本”思想的时候切实的对员工进行照顾,指导员工合理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对所有的员工一视同仁,秉公办事。

二、完善酒店礼仪文化建设

酒店的礼仪文化机能反映员工的利益意识和思想观念,也能对员工的行为举止进行一定的约束,使礼仪行为在酒店中的各个方面得到完全的展示,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

1.加强礼仪培训制度

礼仪的培训是酒店进行礼仪的基础部分。酒店要建立完善的礼仪培训体系,就必须将基础的礼仪服务技能和方法进行完善的培训。在培训时,按照酒店的上下等级关系进行划分,对于基层服务而言,主要以礼仪技巧为主,中层服务以督导礼仪服务和技巧为主,高层服务以培训先到礼仪服务的思路和战略性标准为主。在进行培训等级任务的合理划分后,加强对培训讲师的师资力量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人员学习的水平。

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定期的对新老员工进行培养,尤其在高级酒店,应该加强礼仪常识的学习和认知,对各地的风俗习惯进行认知,不断提升酒店的形象和效益。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应该及时的指导员工进行新鲜事物的学习,使酒店中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健全监督体制的完善

有效性的监督不仅可以督促员工的行为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显著性帮助,消除员工消极工作的情况发生。酒店在进行监督的时候可以给客人发放一定的服务评价,要求在酒店享受服务后,对酒店的服务进行调查文表的填写,实际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工作中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更改,使酒店今后在服务中不断进行改进,使得监督体系逐渐健全,减少客户主观评价对酒店造成的影响。可以让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对员工的行为礼仪进行监督,发现错误时及时的对员工进行指正,减少酒店经营中盈亏现象发生。

3.完善奖惩制度

如果要使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完全的改变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合理的惩罚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礼仪规章得到一致性进展,更加突出酒店在管理中的特色,让员工在服务的时候做到“有章可循”,使员工在学习礼仪时,充分掌握与运用,在酒店服务中展示出最佳的状态。对酒店服务中礼仪比较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惩罚。在进行奖励和惩罚的时候,主要以工资为主要标准,不断激发员工学习礼仪的激情,使酒店提供更优质的礼仪服务。

三、重视礼仪文化建设

在酒店的发展中,文化教育是酒店教育的主体和重心,对于酒店而言,无论是深层的管理还是酒店的制度都体现在文化上面。因此,必须重视酒店的文化建设,将酒店的文化管理体现在礼仪文化上。

1.加强员工个人的礼仪行为

酒店员工的个人行为举止上不仅代表着服务人员的形象,也展现了酒店的形象。礼仪是一种不需要口头交流的“语言”。酒店服务人员在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能展现酒店的形

(下转第224页)

(上接第223页)

象,因此,酒店的服务人员必须在走姿、言谈上面表现的十分优雅、大方得当,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保证酒店的形象和服务的质量。

虽然在礼仪行为上,简单的礼仪依然可以为顾客进行服务,但是优质的礼仪更能展现酒店的形象。在酒店进行服务的时候,服务人员应该用心的为顾客服务,让顾客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服务。通过礼仪规范指导不断带动酒店企业的发展。

2.进行酒店礼仪活动

随着社会行业的转变,宾馆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锦江宾馆却在强烈的竞争中得到了生存,锦江宾馆主要加强对员工的建设,为员工编写了专业的手册,对员工进行了深刻的洗礼,新员工进入酒店之后必须有一定的培训和行为举止的规范。锦江宾馆还以各种活动为基础建立了很多的旅游、贸易活动。在锦江宾馆中,员工的文化生活是锦江宾馆的主要成分,只有不断的开展一些适宜的活动,才能有效的促进员工的发展。酒店在进行活动的举办时,应该根据酒店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利益仪式(店庆、剪彩),还可以办一些广告会进行宣传,不断使自己的效益得到提升。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加强礼仪培训制度、健全监督体制的完善、完善奖惩制度等三个方面对酒店的文化进行阐述,利用加强员工个人的礼仪行为、进行酒店礼仪活动对酒店文化进行酒店礼仪的完善,希望酒店的礼仪文化建设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锦.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6)

酒文化的理解篇2

值得注意的是,银基集团和五粮液之间有着十几年的合作关系,是五粮液系列酒自2000年以来在各市场中的最大营运商。银基集团更于2010年3月取得五粮液集团永福酱酒15年全球独家经销权。五粮液在海外的发展主要依靠银基集团。

此番银基牵手茅台被业内解读成丰富产品线,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因为银基2012年中期财报披露,其净亏1.77亿港元,有近13亿港元的应收账款,营收同比下降85.4%。2011年同期,公司收入则高达16亿港元,有4.07亿港元的净利润,这是银基在香港上市4年以来提交的首份亏损财报。这种解读是正确的,但银基的亏损仅仅是其与茅台合作的诱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根源在于银基所经销的五粮液系列、国窖1573系列、汾酒系列海外市场拓展不利,而海外市场拓展不利的根源在这些品牌的酒文化不被国外市场认同。因此,我认为银基牵手茅台折射出的是中国白酒的文化困局。

多年来,中国白酒拓展海外市场效果很不理想,这是公认的事实。并不是西方人不喝酒,也不是他们不习惯白酒的口感,而是不认可白酒的文化。洋酒在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口感不是问题,文化才是根本。

笔者做过几次市场调研,喝洋酒的人,65%以上其实并不认为洋酒比白酒更好喝,他们喝洋酒不是冲着其口感,而是文化。比如,在北京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中午在饭店喝白酒,晚上到夜店喝洋酒。如果在夜店喝白酒就会觉得怪怪的。是文化在背后起了作用。

酒是精神价值与物理价值高度统一的特殊商品,与其物理价值相比,酒的精神价值更加重要,而所谓的精神价值,主要是由酒文化构建和支撑的。因此,酒类品牌都在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独特酒文化。白酒品牌也不例外。

但事实上,中国白酒的酒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一、白酒文化的根是农耕文明,不符合工业化、城市化大潮流

白酒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从仪狄造酒算起,或者从杜康酿酒开始,漫长的白酒发展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发展史。在世界上最大规模农耕文明的养育下,中国白酒积淀起深厚的农耕文化气质。这种酒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与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但今天,中国进行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成亿的人口从农村走进城市。中国经济的重心也早已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并正在向服务业转移。同时,我们正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信息融通更加便捷。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统治中国的文明正由或者已经由农业文明变为工业文明,由农村文明变为都市文明。

做企业的都知道一个基本原则:随需而变。不同的文明孕育不同的文化,时代变了,市场需求自然也发生了变化,白酒文化自然也应该随之而变。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白酒企业依然走在农耕文明的老路上,依然在挖掘历史,依然试图用几百年前乃至几千年前的历史人物或故事去征服今天的消费者,在国内这么做,在国外仍然这么做。落后的文明自然会遭到先进文明的强烈排斥和打压,所以中国的白酒很难受到西方社会的认可。其实这点道理很容易想明白,即便仅仅是国内市场也早已经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文化修养越低的人白酒的消费量越大,文化修养越高的人白酒的消费量越小,白酒的消费量与消费者的文化修养正好成反比,这就是对我上面所言的最好证明。

说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综合素养越高的人越热衷于洋酒和葡萄酒了。同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白酒企业的营销总是那么粗放和笨拙了。根本上来说,白酒在国际市场上的失利是酒文化的失利,而不是口感、渠道和价格的失利。

二、白酒文化缺乏时尚基因

白酒表面的喧哗掩盖不了其守旧的本质,固守过去就意味着对现在的放弃,而现在就是与时俱进,就是时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时尚的年代。追随时代的步伐,透析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并用产品和品牌去迎合和满足这种价值观需求,这就是时尚。在都市文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个性化成为标签的时代,白酒依然用农耕思维做产品和品牌,不懂时尚、不够时尚就是必然的了。

说到这里很多白酒企业会很不服气,特别是那些销量巨大的品牌。其实从白酒的产品和品牌传播中是很容易看到不够时尚这一缺陷的。

白酒的产品包装一个比一个奢华,但这种奢华总是透射着封建社会的审美观,总是带有强烈的暴发户的痕迹,生硬而肤浅。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

品牌传播不是注重品牌文化的体验,而是过分依赖广告投入,依赖高度同质化的促销,依赖不太体面的买店等恶性手段。而时尚恰恰是一种身心体验,而不是广告和促销所能引导的。

这些都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时尚和个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懂得时尚的品牌必然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品牌,而时尚和个性恰恰是同质化竞争的天敌。要想让品牌具备时尚和个性气质,必然要走差异化的竞争路线,就像芝华士和黑牌、马爹利和轩尼诗一样。

不够时尚的白酒为什么在国内还能如此畅销?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一方面是几千年的消费惯性在起作用,这种惯性不是短期内能彻底改变的;一方面是有很大一批人处于两种文明的过渡真空期,这批人还没有形成或正在形成新的价值观,对时尚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因此,白酒是否时尚对他们影响也不大。

三、不少企业对酒文化的理解有方向性偏差

不管大事小事,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得理解这个事情的基本概念。比如想把人做好,就得理解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想把品牌做好,就得搞明白品牌是什么,品牌对企业的价值是什么。同样,想打造极具市场影响力的酒文化,就得弄明白酒文化到底是什么,和消费者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怎样发生的。太多的企业认为这些问题过于简单而不去深入思考,恰恰是这种漠视,影响了企业对酒文化的判断和理解,最后出现方向性偏差。

误将酒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白酒的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太多的东西,但只有一个点是和消费者发生着直接的关系,就是酒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和酒文化最大的区别是:品牌文化是个市场化概念,它生发于消费者内心,是基于营销和竞争而生的;酒文化却不那么单纯,其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往往脱离市场而成为一种空幻的概念。

在卖方市场下可以不考虑品牌,因为消费者没得选择。但在买方市场下,不考虑品牌只有死路一条。在对品牌的理解上,白酒业与软饮料、电子、汽车等行业有着很大的差距。厘清品牌文化与酒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白酒企业的首要任务。

误把酿造文化等同于品牌文化

酿造文化生发于生产,而品牌文化生发于市场,这是完全反方向的两个东西。我们看到不少企业喜欢拿酿造文化混同于品牌文化,最典型的就是搞出越来越多的香型。事实已经证明,这些花里胡哨的香型并不被市场买账。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并不是你的酒是怎么酿造出来的,而是你的酒是不是称了他的心,也就是你的品牌是不是和他有共同语言,价值观是否相同。酿造文化可以作为品牌文化的支撑点之一,用以帮助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品牌文化,但绝不能等同于品牌文化,这将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阻碍。

误把历史等同于品牌文化

把历史等同于品牌文化是白酒业的又一大特色。在中国,掘历史的坟墓最彻底的不是小说家,不是电影人,不是史学家,而是白酒企业。不管大小,每一个白酒企业都能说出一大堆的历史故事。但真正能流传开来的却极少极少,如果放到大众消费者身上,能流传的白酒故事恐怕也只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进了教科书的可怜的几个了吧。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关注今天和明天是人们的常性,关注过去只是生活的附带,即使仅仅是附带的回顾一下历史,也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认识现在和未来。如果一个企业把历史当做自己关注的主要焦点,必然会忽略对现在和未来的解读。这或许是白酒品牌多缺乏时尚感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源吧。

品牌文化表达的是现在,引领的是未来。这才是品牌的真实。

酒文化的理解篇3

关键词: 中西方 酒文化 差异

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阶层、不同人们,甚至不同心情中被理解的程度,方式也不同。因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中西方(甚至国与国之间)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如今,西方的酒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酒文化,在我们了解西方酒文化的同时,也希望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从中国酒文化的传统思想看汉英语相关语词表达的异同

(一)中西方文化中对酒的理解

酒在历史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西方人对酒的理解趋向于权力的象征,赋予它高贵、奢华的形象。他们认为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这种人生观,反映在西方的文化里,就有借酒解愁的俗语,如drink one’s sorrows/troubles drown one’s troubles away,drink down sorrow等。但在西方酗酒从来都会遭到谴责。谁要在大庭广众下喝醉了,就必然要引来公众侧目而视,尤其是在英国那种绅士国家。这就是为何alcoholic(酒鬼)和吸毒者一样难听,而drunkard?(醉汉)就是野蛮人的同义词。

酒文化是以酒为特指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中华酒文化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要以酒祭祀天地神灵,宗族祖先,无酒不成礼。在现代,酒仍然是社会生活中礼尚往来的重要手段。数千年来,酒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酒的地方必然少不了文学的创作。酒是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的一种灵感激发剂。我国历史上就有“酒文一家”之说。可见,酒与艺术的结合,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

(二)汉字“酒”与英语对应词的比较

酒自产生以来,便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关心人性之善恶,也体现在对“酒”的造字上。英语中有许多与汉语“酒”相对应的词,但都不能完全相对应。alcohol原指酒精,现在也用来泛指任何含有酒精的能醉人的饮料,像葡萄酒、啤酒、烧酒等。drink通称包括酒的各种饮料,也可特指酒。liquor,spirit(s)均指非发酵的烈酒或蒸馏酒,相当于汉语的“烧酒”、“白酒”、“白干”。

(三)中国酒文化在汉语中的独特表达形态

既然做人要有道、有德和有品,饮酒当然也要讲究“酒道”、“酒德”和“酒品”。“酒道”是关于酒和饮酒的道理,“酒德”指酒后的行为,酒品指饮酒的旨趣和品德。“酒德”的语义转变也体现了酒的两重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酒德的词义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多指喝酒的豪爽程度。这里的酒德或酒品其实应译为drinking manner。儒道崇尚闲情逸致、追求超凡脱俗,饮酒也可以有不同的兴致(如“酒兴”)。

(四)酒礼的汉英词语的比较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与礼的关系由来已久,且喝酒吃饭也可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贵贱、尊卑、长幼等礼仪规范。中国人讲酒礼,并不等于英美人没有酒礼。他们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并注视对方,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但不一定喝光,也从不劝酒。英语toast或drink就是提议祝酒,或是为某人干杯的意思。toast一词也可指接受祝酒的人或事,即令人敬慕的人(尤指女士)。

二、从西方酒文化的传统思想看英汉语词的相关表达的异同

(一)西方传统思想

在欧洲,尤其是在以美酒和浪漫著称的法国,饮什么样品类的美酒,配用什么样相应的酒杯,是有一定之规的。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应包括一只酒樽,一套水杯,一套红酒杯,一套香槟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

(二)中国传统思想

在中国的餐桌上,大家喝的酒一般是啤酒,如哈啤、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或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北京二窝头等。在美国,喝啤酒的人很多。但是,我很少见到美国人有直接喝酒精浓度很高的白酒。还有,我极少见到美国人在餐桌上互相敬酒,大家通常都是各喝各的。只有在某些特定场合,大家才会一同举杯。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西方人饮酒重视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1.英语酒神和汉语“酒神”

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英语中有关酒文化的一些词语也打上了希腊、罗马神话的烙印,那是汉语无法对应的。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在罗马神话中称巴克斯(Bacchus)。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与酒神相关的英语词语有很多。Bacchus一词可用来通称酒,如a son(priest)of Bacchus酒神之子(即为酒鬼)。bacchant作形容词意为狂饮作乐的,作名词称狂饮作乐者;bacchic作形容词指醉的、狂欢狂饮的,但同时也指喧闹的;Bacchae原为酒神的女伴,酒神的女性崇拜者或女祭司,现指参加酒神节狂欢的妇女们。

2.有关酒吧的英语词语和相近的汉语词语

欧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又是它的延伸:酒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颠覆现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动力。在现代,古希腊的酒神精神在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形成了其独特的酒吧文化。首先,酒吧或酒馆的种类有很多,除了bar,还有pub(英)啤酒馆,alehouse啤酒馆(麦芽酒店),sa-loon(美国西部城镇典型的)酒,beer parlor(加拿大)啤酒吧,drinkery(美国)酒吧,waterhole(美国俚语)酒吧间,groggery(英国)低级酒吧间等。还有各种各样类似于酒吧的饮酒聚会,如beer bust(啤酒宴会),cocktail party(鸡尾酒会),bottle party(自带瓶酒的宴会)等。在美国有bottle club饮酒俱乐部,澳大利亚的英语俚语中表示狂饮作乐的聚会有很多方式。

中西方酒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内容丰富。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尤其是那些相关的俗语词汇,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中国酒文化大典.国际文化出版社.

[2]民间酒俗.中国社会出版社.

[3]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酒文化的理解篇4

[关键词]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工作群体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7-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酒店在各国市场的开拓,极大地推动了跨国酒店的成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管理的问题,尤其是跨国酒店(集团)与东道国的文化差异,使酒店的经营不但赢来更多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其中包括对多元文化群体的管理。对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管理,归根结底就是在了解多元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对人的管理。本文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工作群体的影响分析,为跨国酒店中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有效管理提出个人见解。

1 跨国酒店

跨国酒店(集团)是连锁的酒店,它在本国或者世界各地拥有、经营、管理的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酒店,使用统一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标准联合经营所形成的经营方面的联合体,国内外跨国酒店的合作联盟发展存在着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连锁性质的饭店物业投资和经营管理;二是连锁性质的酒店管理;三是上述两者的融合;四是一些综合性旅游饭店集团或者是旅游企业集团;五是饭店在营销管理上自愿进行联合的等。比如美国豪斯万豪集团、美国万豪国际集团等,都是跨国酒店。

2 多元文化的界定

随着全球文化(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同质性在不断地增加,对文化的差异坚持可能也在相对增加,多元文化暴露出其中的不足,它和跨国企业的利益、狭隘的族群及民族主义相互挂钩,使其容易成为管理的空洞的形式与口号,应化解其中的矛盾,尽可能地超越它的局限性。不同质的文化经常会表现出一些错综复杂的局面,多元文化又被称之为交叉性文化管理,主要涉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因此,多元文化条件下如何去克服异质的文化冲突,那么就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不同的文化氛围当中,能够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最合理的企业资源,然后最大程度地去利用企业人力资源,从而更快的提高企业的综合价值。跨国酒店经营的跨国文化冲突就表现出一些非线性的特征,比如在心理、情感和思想观念上,都渗进了一些员工激励、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的相关决策等。

3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由主体、客体、媒介三部分组成: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主体是工作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包括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其主体就是人。

多种文化背景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构成的客体,根据文化的性质差异可以将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历史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地域差别又可以分为母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等。

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媒介包括语言文字、行为方式、沟通手段等。

4 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

4.1 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消极影响

4.1.1 文化差异是工作群体管理的最大障碍

跨国酒店(集团)工作群体成员的不同文化背景成为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原因。文化差异会造成文化冲突,所谓的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括在一个群体内部由于成员分属不同文化、教育、权力背景的阶层而产生的冲突。如果对广泛存在于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的种族优越感不恰当地运用管理习惯,对不同的感性认识、沟通误会、文化态度差异等缺乏有效管理,就会造成工作群体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的低效。在工作群体中,管理者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有着不同的需要、期望和工作动机,因而在工作中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表现,从而增加了工作中意义的不明确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

4.1.2 多元文化会造成沟通不畅

多元文化会造成工作群体内部成员沟通不畅,运行效率低下。在横向沟通方面,由于跨国酒店集团东道国与集团总部的地域空间距离,及不同地域带来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变得更加困难;在纵向沟通方面,也由于层级较多而增加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过滤的可能性,加之不同文化背景成员间对同一命令的理解也不同,易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对称或失真而导致沟通不畅,也造成工作群体运行的低效率。

4.1.3 损害工作群体决策有效性

首先,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较为直观地表现为工作群体每个成员对于目标的发展、工作价值、经营理念等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期望,在理解整个工作群体的战略目标或工作群体的经营理念及价值取向时,各个成员会以其本身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等,对工作群体做出有差异甚至是误导性质的期望评价。这些迥异的甚至是错误的期望与评价必然会导致其对整个工作群体的工作目标和经营理念的误解。

其次,由于工作群体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往往由于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对同一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在决策时或贯彻执行决策时,会持己见,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及解决问题,导致难以达成统一意见的决策,或在实施决策过程中持不一致的原则和方法,这样也会导致决策制定迟缓,浪费精力与时间,预定的决策目标也较难地去实现。

4.2 多元文化对跨国酒店工作群体的积极影响

跨国酒店的多元文化对工作群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在资源获取方面,可促使酒店工作群体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聘用成员充实当地工作群体人力资源的能力;系统灵活方面,提高了酒店工作群体在面临多种需求和环境变化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解决问题方面,可以更广阔的视角范围和更严格的分析提高酒店工作群体制定决策的能力;在创造性方面,视角的多样性和减少一致性的要求可以提高酒店工作群体的创造力。

对于跨国酒店的工作群体的成员来讲,多元文化具有如下积极影响:

4.2.1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存在使得酒店企业工作群体在进行决策时,通过成员间的持续争论和广泛交流,形成群体智慧,产生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形成网络性决策思路,从而对某一问题的把握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同时,由于对决策制定的广泛参与,成员对形成的决策方案达成了一致的理解,从而可以提高决策的执行水平。

4.2.2 提高工作群体的竞争力

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虽然使工作群体的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但更为其带来了优势。一方面,酒店工作群体中的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使管理者意识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懂得其重要意义,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更恰当地理解异地、异邦消费的需求,制定出针对本工作群体目标市场的具鲜明区域特点的战略,提高工作群体在当地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使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成员在沟通交流中观点与认识互补,不断改进管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4.2.3 实现企业价值观的整合,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

文化的摩擦与融合总是相伴而生的,贯穿于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发展过程的始终,在群体内部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交往和学习,取长补短,逐渐认可、接受对方文化,从而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核心,直接决定了企业其他层面的文化,在多元文化企业中,价值观如果没有整合好,就会导致管理问题的出现。因此,企业价值观的整合,其他问题的文化摩擦就会得到快速的解决。

多元文化的整合与重塑可以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并赋予全新的内容,同时各个部门还需要积极地进行倡导学习,不断地通过批评和信息的反馈,才能达到企业价值观的相互认同。多元文化可以大力弘扬企业的创新精神,真正引导企业员工冲出更高层的文化融合,找到文化的契合点,发挥企业多元文化的优势,真正实现企业价值观的整合。

4.2.4 利用多元文化获得竞争优势

不同文化相遇,当一文化中的某种有用的价值为另一文化所不具备时,这种有用的文化价值就必然会被另一文化所汲取、融合、利用和发挥。当不同个性的文化相处时,文化因子必然会互相吸引、溶化、调和以致发生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并逐步统合为一种新型文化。新的文化体系具有新的内容、性质和功能,产生竞争优势。因此,多元文化带来文化冲突的同时也能够为跨国酒店工作群体带来多样性优势。

5 对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策略

跨国酒店(集团)多元文化群体管理策略的要旨在于,管理者能够非常有效地了解所要管理的文化群体的文化根基,以及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成员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差异。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在了解文化根基的基础上,正视多元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以便于酒店企业管理者有针对性利用制度来激励和约束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成员,在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1 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

跨国酒店在扩张过程中,应该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在对各种文化差异充分尊重的基础上逐渐磨合并形成企业的文化认同,最终形成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共享的文化。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发展有赖于各层次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理解与沟通。

首先,要理解各自本身的文化。理解自身文化能够促使自我意识的形成,这种自我意识是交往中识别与其他文化异同的不可或缺的参照系统。

其次,要理解他文化。理解他文化,有一个“文化移情”的过程,一方面要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以他文化为参照系统审视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以客观立场对待他文化。这样,在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形成集中各文化优势的、自成一体的企业成员共享的文化成果。

5.2 开展多元文化培训

在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中开展多元文化培训的内容可包括:地异质文化的敏感训练、语言学习、冲突的沟通处理等。且须明确培训目标,使成员审视自我在不同文化背景成员心目中的表现形象,梳理管理的具体行为规范,打破不同文化背景成员心中的文化障碍,强化合作与联系。培训形成可灵活多样,可将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集合起来开展座谈与讨论、演讲与报告、示范演练、重复性技能比赛等。

5.3 实施管理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有两层意义:一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在逐步消除文化摩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性;二是多元文化工作群体以其特有的异域文化影响所在地的文化环境,显示一个组织对多元文化的巨大包容能力,以此吸引优秀的人才,增强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的竞争力。

科学的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当是与群体的本土化进程一致的。本土化进程并非一味迎合所在地通用的管理风格,而是在坚持原企业多元文化工作群体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当地成员思维方式的理解及对他们某些习惯的尊重。尽可能地聘用本地成员及本地管理人员,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多元文化带来的冲突,优化了人才配置,使业务更加顺利开展。

管理本土化使更多的跨国酒店企业意识到对于在异地经营、投资及管理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5.4 文化渗透策略

文化渗透策略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由于跨国酒店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母国文化和所在地文化的巨大差异,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成员服从母国的管理模式。而可行的方式是用母国的文化对子文化工作群体的当地成员进行逐步、渐进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不断深入人心,使工作群体所在地成员逐渐适应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或维护者。文化渗透成功,通常会为工作群体带来的利益是巨大和持续的。

5.5 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

跨国酒店集团多元文化工作群体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活动时,由于其母国文化和工作群体所在地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而酒店集团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文化差异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管理环境,此时,多元文化工作群体所采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文化已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工作群体所在地的子文化群体进行控制管理。采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发生直接冲突,也可避免资金的浪费。

6 结 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企业就好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没有真正的生命力,没有文化的企业虽然可以成长,但是没有先进文化的企业是无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新型的生产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保持适度冲突水平的工作群体中,能唤起必要的工作群体变革,使工作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工作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绩效。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跨国酒店集团的管理人员要学会把文化差异作为工作群体的一种优势加以利用,正视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及这种差异对管理的影响,选择符合工作群体自身特点、适合工作群体发展的管理模式,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使工作群体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及活力。

参考文献:

[1]赖辛格·托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刚.跨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展望[J].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刘中艳.旅游饭店集团化跨文化管理战略[J].集团研究,2003(8).

酒文化的理解篇5

引言

酒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因为酒店行业涉及的行业是比较多的,酒店管理工作只有做好才能提高酒店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由此可见,酒店管理工作,需要得到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一、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酒店管理中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当前的酒店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大部分酒店管理人员都没有专业的技能,在进行管理时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并且管理方法是比较落后的,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即使一些酒店管理人员掌握了一些酒店管理的基本知识,但是在酒店管理工作中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酒店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公众对酒店管理工作没有全面了解,所以只有一些酒店管理本专业的学生会从事酒店管理工作,非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去酒店工作。

(二)在酒店管理中缺乏成熟的酒店管理模式

酒店管理如果没有成熟的酒店管理模式,酒店的经营管理就会处于一片混乱,缺乏整体协调性。当前,一些酒店管理人员虽然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但是在酒店管理中的管理模式不是成熟的,一些酒店管理者虽然借鉴了其它企业的管理经验,但是存在一个严重的错误,并没有认真分析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情况,而且制定的酒店管理制度是不符合本酒店的发展的,因此很难高管理质量。

(三)在酒店管理中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的酒店管理者只是重视酒店的效益,忽视了酒店的企业文化建设。酒店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不会形成主体的企业价值观,员工就没有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导向,很难形成员工在酒店企业的凝聚力。无论是酒店的管理者还是酒店的员工,只有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对酒店产生认同感,会用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一旦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严重影响了酒店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当前酒店管理创新策略

(一)在酒店管理中注重酒店管理职业化人才的培养

酒店拥有了专业的管理人才能提高酒店管理水平。酒店应该定期给酒店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酒店管理基本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让酒店管理人员通过参加培训能够丰富自己的酒店管理知识架构体系,提升自己的酒店管理工作技能,为酒店管理工作提供动力。酒店管理人员不仅要定期参加酒店组织的培训,还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学习先进的酒店管理理念,向其他有丰富经验的酒店管理人员学习,增加对酒店管理的深入理解,才能使酒店管理者拥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管理者的酒店管理水平才能够追赶时代的发展,才能为酒店的管理工作奉献自己的价值。

(二)在酒店管理中建设人性化的企业文化

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酒店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产生认同感。有的酒店管理者建设的企业文化不仅没有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反而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一些酒店管理者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有时因为员工小心把餐具摔坏,酒店管理者就犀利地当着其他员工的面,让员工索赔,这种方式不仅伤害了员工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这样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的管理。酒店管理者在员工出现错误时,应该私下和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鼓励员工改正错误。这种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可见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酒店管理者也应该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管理者的工作,也是需要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的。在建设企业文化中需要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让广大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通过鼓励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寻求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战斗力。这样的企业就是一个强大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拥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是酒店管理成功的关键,是留住客户的关键。例如,酒店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娱乐性的活动,可以开展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等,员工通过参加这些娱乐性的活动,可以促进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同时能让员工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指导员工科学工作。这种团结协作、和谐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感觉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可以激发员工中的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利因素,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在酒店管理中建立适合信息高速流通的现代化酒店管理体系

加强酒店和酒店之间,酒店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帮助酒店建立适合信息高速流通的现代化酒店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对于酒店的长期稳定盈利和提高酒店管理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如果酒店企业想要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是需要建立个完善的现代化酒店管理体系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酒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酒文化的理解篇6

一、深入挖掘葡萄酒文化、发展葡萄酒文化产业

形成中国风格的葡萄酒文化,是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日益强大的无形之手,深入研究挖掘并开发利用葡萄酒文化资源,可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进一步膨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规模,提升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品牌形象。

(一)全面把握葡萄酒文化涵义

广义的葡萄酒文化是指在与葡萄酒有关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涵了知识、精神、实体等一系列的传承;狭义的葡萄酒文化是关于葡萄酒相关知识理论的集合体。主要包括:葡萄种植文化、葡萄采摘文化、葡萄酒酿造文化、葡萄酒欣赏、品尝文化、葡萄酒酒窖、酒庄文化、葡萄酒保健文化。

葡萄酒出现在大约踞今七千多年前的古波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一些地区,历史非常悠久,在早期人类社会人们便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一直发展到如今,葡萄酒仍是人们的挚爱的饮品,在人们种植、酿造、饮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葡萄酒文化,在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法国、意大利,有关葡萄酒文化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丰富,葡萄酒文化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在我国,虽然葡萄酒近些年才被国人喜爱和关注,但葡萄酒从汉代就来到中国,汉朝、唐朝、元朝有关葡萄酒文化历史就非常丰富,现在虽然有不少介绍葡萄酒知识的书籍,但人们对葡萄酒文化知之甚少,很少有人会一边喝酒一边学葡萄酒的文化知识,即使如今葡萄酒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也仍然有许多人并不了解葡萄酒,更没有上升到文化资源的高度去挖掘研究,而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完善。

(二)树立科学的葡萄酒文化产业理念

葡萄酒文化产业,是指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用企业组织方式,使用葡萄酒文化资源、从事葡萄酒文化的商品生产、提供葡萄酒文化服务和传播葡萄酒文化理念等经营活动的行业集合。葡萄酒文化产业以葡萄酒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核心的产品或项目,通过制作和规模营销形成产业链,最终形成品牌并获取高额利润和社会效益的产业。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理念刚刚树立,葡萄酒文化产业也仅局限于通过葡萄酒节来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和经贸活动,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刚刚起步,葡萄酒文化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客观分析烟台葡萄酒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烟台由于历史的积淀和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葡萄酒文化,具有丰富的葡萄酒文化资源。

(一)烟台葡萄酒文化资源状况

烟台作为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有“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有张裕、长城、威龙葡萄酒企业100多家,使烟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葡萄酒集群有中国名牌4个,山东名牌6个,比较有规模的酒庄20多家,是令国内外葡萄酒界瞩目的重要产区,其葡萄酒品牌最多,产量最大,占据着全国葡萄酒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烟台张裕公司是中国葡萄酒的鼻祖,是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领头羊,1915年,张裕葡萄酒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四枚金质奖章,1937年,张裕标志性商标“解百纳”在国民政府实业部商标组织正式注册,成为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品牌,其最重要的原料蛇龙珠育成于1931年,是至今唯一被国际广泛认可的由中国人自己培育的酿酒葡萄品种,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制造行业居同行业先进水平,公司有保存完好的百年地下大酒窖、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有设在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的国际4大酒庄和国内各地的6大国内酒庄;烟台地区发展葡萄酒产业,既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又有作为百年老字号的张裕公司这一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潜力和动力目前国内其他产区还无法比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明显,这些葡萄酒文化资源已经为葡萄酒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烟台葡萄酒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烟台与国内其他产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属旅游城市,交通便利,是发展酒庄的好地方,酒庄以生产高端、特色酒为主,规模可大可小,可实现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休闲旅游的需求。烟台葡萄酒产业比较集中,相关配套产业齐全,产业链完整,不仅聚集了葡萄酒行业的大牌重点企业及酒庄,还是国家葡萄酒及白酒、露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所在地,拥有张裕葡萄酒技术中心等大型科研部门,形成了一个集种植、生产、科研、检测、贸易于一体的结构优势。烟台葡萄酒文化产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自1987年烟台被授予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的称号以来,经过政府努力举办声势浩大的国际葡萄酒节,烟台“国际葡萄・葡萄酒节”已成中国第一、世界重要的葡萄酒节,已成为国内外葡萄酒行业集中展示的窗口,成为集展销、品评、研讨、休闲、娱乐、旅游、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国际性盛会,通过产品展示、技术交流和丰富多彩的经贸及文化活动,既加强了国际间在葡萄与葡萄酒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拉动烟台葡萄酒产业做强做大,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烟台利用“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集葡萄酒生产和旅游为一体的国内外企业纷纷落户,从而建设成全国著名的葡萄海岸休闲群,体现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品尝、文化特色,葡萄酒历史文化旅游已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力,葡萄酒酒庄休闲观光度假游初具规模,葡萄种植采摘酿造体验游广受大众喜欢。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葡萄苗木品种混杂退化、品质不高、葡萄酒文化产业方式单一,产业链条不够完善,葡萄酒文化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三、有针对性地制定葡萄酒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提高市民葡萄酒文化的整体素质

打造烟台国际葡萄酒城的鲜亮品牌,营造浓厚的葡萄酒文化氛围,提升烟台在国际葡萄酒界的地位,必须提高市民的葡萄酒文化素质,因为葡萄酒城文化氛围的形式不仅表现在外在城市硬件设施上,更多地体现在整个城市的消费氛围,消费者对葡萄酒的了解与喜爱程度。任何葡萄酒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推广与扩张的过程,都包含有葡萄酒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我们需要大力倡导具有中国风格的葡萄酒文化,特别是葡萄酒饮用文化,加深目标消费群体对具有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应结合目前葡萄酒消费的现状,成立相关的葡萄酒等级培训机构,所谓等级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不同的课程,如可以是针对商务人士的饮酒礼仪指导,针对酒店餐饮的伺服培训,针对商场销售人员的营销指导,或者是针对普通市民的常识培训,通过多方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市民葡萄酒文化的整体素质。

(二)拓展葡萄酒文化产业链条

要不断发展完善酒庄文化产业,酒庄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研发、生态旅游、文化展示等为一体,将葡萄酒艺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酒庄所生产的有机葡萄酒可以满足全国各地崇尚自然、崇尚生态的消费者,市场前景广阔,全面覆盖高端市场;要继续发展壮大葡萄酒旅游规模,葡萄酒旅游是人们认识了解葡萄酒的最佳途径,应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扩大葡萄酒旅游的范围和体验,除开僻酒庄旅游线路之外,还要把方兴未艾的旅游业与葡萄种植和酿造业巧妙地联姻在一起,打造葡萄酒文化旅游新理念,从而为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名胜众多的港城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延伸完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

葡萄酒文化旅游业在烟台刚刚起步,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在全面摸清葡萄酒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全盘统筹,着力挖掘葡萄酒文化源脉,拓展其产品内涵和外延,通过品牌运作等办法,逐步开发并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品来,可以把葡萄酒文化旅游和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共同规划,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要加大葡萄酒文化旅游项目的外延,如葡萄籽油SPA体验、举办葡萄采摘节、自酿酒大赛、摄影展、葡萄酒与艺术等一系列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国内外游客首先了解这个项目的优势与吸引力,并加快酒厂葡萄酒旅游项目的开发进程,使葡萄酒厂商与旅行社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酒文化的理解篇7

一、部门沟通概述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所进行交流与互相了解的最好方式。它主要是人们为了某一个设定的目标,而借助文字、语言、肢体动作等实现思想的传达、感情的交流及信息传递的过程。而酒店管理中,注重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关注酒店的沟通工作。

部门沟通在酒店管理中,主要发挥着控制、激励、信息与情绪表达的功能。沟通,有利于酒店部门之间的协调,有利于部门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心里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酒店的规范服务与管理,同时有利于酒店经营理念的树立和酒店品牌文化形象的掌握。良好的部门沟通,是酒店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部门沟通中容易存在的误区

(一)语言是沟通的主要方式

沟通需要语言,但语言并不是沟通的全部。实际上很多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而进行传达的。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目光接触等;

(二)想起时才沟通

事实上,沟通无处不在。人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沟通,而沟通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酒店管理中的部门沟通,需要时时刻刻的关注。

(三)运用相同语言

沟通过程中,听者与说者对同一件事的理解是不同的,依据个人不同的经验、解释与感觉等,相同的语言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义。沟通以理解为基础。

(四)沟通是信息的单向表达

存在一部分人认为沟通即为说者对听者说话,而事实上说话的双方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沟通之中。

三、酒店管理中的部门沟通问题探析

(一)沟通以平等为基础

沟通是人们之间信息交换的实现。而管理者面对酒店内部的沟通时,往往都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在信息交流与互换时,又不注意搜集意见。因此,影响了酒店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利于多种重要信息的获取,影响酒店管理与发展的实现。因此,酒店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平等沟通,因为大部分的抱怨和矛盾都是不合理的由小事而引起的,所以管理者应认真听取部门员工的意见,认真、耐心解答,合理评价、友善批评,有效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减少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岗位轮换

酒店管理中的部门沟通,大都数发生部门员工之间,而部门的主管与秘书往往都是酒店内部沟通的“关键少数”,所以岗位轮换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员工对部门职位的理解,详细掌握岗位的作用和职能,以便员工更好的理解酒店工作。

(三)倡导酒店文化沟通

沟通是否有效,与酒店的文化密切相关。部门与员工是否愿意沟通,并非因为沟通的形式或过程,而是酒店管理是否具备无障碍的沟通文化。而酒店管理的整个团队只有构建和谐的文化体系,才能促进部门员工之间真诚沟通的实现。此外,提倡酒店的文化沟通,更应体现与组织行为之上,并通过大多数员工的沟通验证,建立所有人都认可的酒店文化氛围。

(四)不断提升沟通技能

沟通技能包括沟通的简洁准确、有效倾听等。酒店部门沟通过程中,大家往往急于意见的发表,而忽视了倾听。因此,部门沟通与交流中,要高度重视关键信息的准确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互相倾听与帮助。

(五)促进部门沟通的信息双向性传递

酒店管理层应利用例会、职员培训、员工大会等方式,将企业文化、服务理念、客服档案等信息传达给员工,明确知道各个环节的工作,减少重复劳动,尽量避免服务偏差;同时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需求与建议等也应通过畅通的沟通渠道直接反应到管理层级,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信息的双向性。而员工的建议与意见对酒店经营管理方式、客服资料的更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员工的可行性建议,应给予及时采纳,对其不满情绪,则应疏导,加以解决。

(六)加强酒店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支持与协作

酒店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酒店经营、服务与管理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酒店对内管理和对外经营的整体服务效果。所以,立足于酒店经营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部门的每一项服务都作为个体而存在,都是酒店整体服务的组成部分。所以,加强酒店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写作,有效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是费城重要的。

只有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才能加强酒店企业的凝聚力,促使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例如:酒店承接的大型会议,就会全面设计到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营销部、安全部及工程部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为一线部门及时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促进酒店品牌形象的树立,有利于酒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酒店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酒文化的理解篇8

关键词: 酒文化 醉态思维 文人酒客

中国的酒文化史册,页页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诗人艾青赞美她“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酒香早已渗透进文人骚客的笔墨中,无论是浊酒还是佳酿,都是他们心中的“缪斯女神”。竹林七贤可谓是酒中文豪的代表性人物,但中华酒家何止恒河沙数?且看酒香弥漫中百盏争辉。

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天下之饮者有三:下焉者遗冠跣足,使酒骂座,此则匹夫之饮也;中焉者抚琴醉月,狎妓观花,此文士之饮也;上焉者尊尧舜为帝,仲尼为师,取经史百家、蛮夷四方、天地万象作案酒菜肴,饮一石不乱,此哲人之饮也。”

中国是世界上酒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酒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世本》卷一有言:“帝女仪狄始坐酒醪,变五味;少康(也叫‘杜康’)作秫酒”。酒最初是作为一种信仰崇拜存在,它贯穿于酒祭、酒卜、星占、神供中,把酒当做沟通天神地祇人的中介,进行纯功利性、实用性的祈求、希冀,这是民间对酒的原始信仰。后来,酒成为伦理道德的存在,以酒礼来规定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君臣、父子、贵贱的伦理关系。但酒文化开始对民族文化性格产生影响时,与酒文化相关的文化心理也由此产生。

一方面,由于酒礼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华民族性格中内向、保守的特性,另一方面,酒文化又在内向封闭的民族性格中注入了开放、豪放的特性,于是,文人阶层开始由日神精神偏向酒神精神。

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魏晋时代,士人与酒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依附关系,纵情酒海甚至成为了魏晋时代的一种文化特征,其饮者之众、饮量之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抗衡的。于是,竹林七贤应运而生,我相信,这样一个文化符号一定成为了许许多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的精神信仰,所以,魏晋之后,当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有志之士的政治理想,迫使他们沉沦到自我消遣的空间时,酒,成为他们最好的寄托,醉态思维,也成为中国文人特殊的创作形态。

所谓醉态思维,就是酒后艺术构思问题。文士饮酒,追求狂、怪、真的酒趣,而文人在饮酒后创作的诗作、画作,也往往有狂放不羁之感,就像醉酒后书写的狂草,恣意之作中包含了真性情。饮酒之境甚至可以和老庄、禅宗相结合,从而成为文人的一种生活状况、一种创作方式。

适度饮酒会带给人一种喜悦,一种解脱的错觉,这种感觉不足为外人道也,李白《月下独酌》:“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平日里无法告知他人、为外人所无法理解的一切在酒中都找到了知音,而“酒逢知己千杯少”,在酒后的恍惚状态中,奇异地得到了心的宁静和慰藉,正是酒的这种神秘性吸引了文士们。

醉酒后通常会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时的人是非理性的,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醉里不知谁是我”,但“我”不再是“我”,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烦恼都得到了解决。什么国仇家恨,什么理想抱负,醉酒的“我”只求醉中真,无怪乎李白“但愿长醉不复醒,乘醉挥毫诗百篇”。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嗜酒如命,“死便埋我”,他是终身“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种不顾身后名的洒脱与旷达正是许多文人所追寻而又不敢践行的,然而在酒中,他们可以暂时忘却一切,完完全全为了自己而做一次“自己”。在这种“下意识”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的作品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和守旧思想的束缚,最大化的散发着文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而洒脱。因此,醉酒成为了文人通往极致创作的桥梁。

同样,文人创作所依赖的是灵感,而一旦醉酒,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灵感的到来便是那样的水到渠成。从古至今,概览中外,从事创作的大家都或多或少依赖烟酒,酒精带来的刺激、烟草营造的气氛,这些都成为激发灵感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都需要霎那间的清明,而酒,是达到臻我之境的捷径。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盖天机之发,不可思议也。”珠玑琳琅,最妙好词之所以能信手拈来、随意赋形,则是因酒而得,厚积薄发,需要的,是酒的契机。

二、但愿江湖皆成酒

竹林七贤之后,数起酒中文豪,陶渊明首屈一指。

身处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面临的是官场黑暗的狭窄空间。他看透了“扬名显亲”,彻底摆脱名利的束缚,然而众人皆醉,独醒的陶渊明只得借助酒醉来寻找在“清醒着”的人间的“世外桃源”。在陶渊明的饮酒世界里,处处体现着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田园意蕴。他在隐居中以酒自娱,其现存诗文146篇,涉及酒者56篇,其中更有《饮酒诗二十首》,在这些饮酒诗中,有这样一首:

其二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竹林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这首诗堪称“竹林七贤写照”,陶渊明似乎成为了竹林七贤的化身,繁花苍翠的竹林中,独酌小饮,以花草药香为伴,逍遥自在,颇有神仙情趣,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慨悠然而生。

陶渊明饮酒,追求的不是口感的刺激,而是享受饮酒带来的精神陶醉。可以这样说,陶渊明的出现使得酒文化出现了闲适、自然、豁达的意蕴,他的杯中酒充满了平和和满足。

关于陶渊明的饮酒逸事不甚枚举。《宋书》卷九三《陶潜传》记载:“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著之。”从此,“葛巾漉酒”成为酒文化的一个典故,体现了一代文士的超脱风貌。《续晋阳秋》载:陶渊明九月九日无酒,在宅边摘枯坐,忽然一白衣人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陶渊明当即对菊痛饮,大醉。这就开了千余年文人饮酒赏菊的先河,菊酒风流,千余年不绝。而陶渊明那颗藏在酒香中的真心也被后人理解。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就指出了陶诗的寓意所在,其三:“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陶渊明之后,诗仙李白成为酒的代名词,“酒中仙”之雅称李白的标志。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尝林栖数十载。”李白的饮酒诗,有《将进酒》最为后人激赏。

《将进酒》是乐府鼓吹曲的一部,歌词专写宴饮赋诗之事,后用于激励士气,宴享功臣。李白《将进酒》用乐府旧题,写自己仕途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将进酒》解题曰:“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大白”是酒杯的名称,“将”是请的意思。李白的饮酒诗与陶渊明不同,他表达的不是闲适和自然,更多的是愁闷心情的纾解,“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的豁达中总是带着丝丝缕缕的苦闷和无奈,就像初尝白酒的时候那猝不及防的苦和辣,慢慢的缠上心头。

唐朝是一个崇尚美酒的时代,朝野上下,城乡内外,都把酒作为沟通的媒介。刘禹锡《百花行》:“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作为唐代的都城,长安的整个社会文化母体都包含了旧细胞。

李白少年隐居,在青年时代走遍巴蜀,二十五岁时离开巴蜀之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宝元年,他在友人吴筠的引荐下应诏入京。李白的平生抱负是要在政治舞台上一显身手,但他走得却不是科举仕途之路,而是想得到朝中权贵的推荐,一举成就功名。名士与酒,这是扬名的最佳组合。李白以酒会友,引得贺知章“金龟换酒”,惊动京师,而《蜀道难》一出,更是赢得“谪仙人”的美誉。李白举着酒杯,在大唐开始了他酒香四溢的传奇一生。

酒给了李白诗歌的灵感,同样,“饮酒误事”,酒后挥毫作《清平调》三首,使高力士脱靴,最终因谗言被逐。李白的一生都与酒有关,似乎他真是司掌酒的仙人,只是来到凡间游历一番。民间流传李白之死是醉酒泛舟江上,误以为水中月为天上月,俯首捉月,溺水而死。李白的一生都向往清澈明净的世界,然而他在社会现实中,始终没有能够摆脱昏暗的政治和污浊的人情,醉中捞月,不过是心愿难全的影射。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其中一段“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酒的境界有许多,微醺、小酌,这些都是怡情养性的境界,而李白则钟情于“醉”的感觉,饮酒几乎成为一种嗜好,不知道这位“酒中仙”在酒酣之时,心中苦涩是否被美酒的醇香冲淡。明代邱濬《将进酒》赞李白:“平生嗜酒任天真。”(《重编琼台会稿》卷二十),也许只有在醉酒的状态下,他才能回归他的天真,回归世人眼中的“非理性”,这样,便爱上了喝醉的感觉。

”天高一轮月,花间一壶酒”,“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就是千年来文人与酒之间矛盾的依附关系,而醉态思维,更是早就化作流畅的墨汁,书写千年酒文化。竹林七贤之后,一壶佳酿,篇篇佳作,酒中文豪们醉眼书真情。

参考文献:

[1]万伟成,丁玉玲.中华酒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少良.中国古代酒文化通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王赛时.中国酒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何满子.中国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酒文化的理解篇9

【关键词】酒店文化 建设核心 以人为本 人性化管理

一、酒店文化中的人本内涵

酒店文化,是中外宾客在酒店中感受到的文化的总和,是企业文化在酒店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饭店经营理念和饭店精神为核心,以特色经营为基础,以标记性文化载体和超前产品为形式,在对员工、客人及社区公众的人文关怀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是酒店在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

酒店文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其结构层次的划分,学者们有的将其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三个层次,也有的将其分为四个层次,即表层物质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核心层精神文化,其中“表层物质文化,包括饭店员工的风貌、酒店景观、饭店用品和产品文化,它是饭店文化的外资表现;浅层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员工礼仪、饭店的经营活动、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中层制度文化,主要包括规章制度、企业制度、领导制度和组织机构;核心层精神文化,包括员工文化素质、核心理念、管理思想、思想模式”等。

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管是三层,还是四层的结构体系,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笔者认为四个层次的划分相对有序而细致地区分了酒店文化由表及里的内涵,在酒店文化概念的这四个层面中,以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人本内涵,贯穿着酒店文化的表象及内核,成为最为核心的内涵。酒店员工是酒店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饭店的主体服务力量,他们既是酒店文化建设的客体对象,同时也是酒店文化建设的主体实施者,是酒店形象与价值的体现,是酒店文化的灵魂。

二、以人为本的酒店企业文化特质

1.酒店管理者强烈的人本思想

“员工第一”的思想理念是成功酒店的企业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特质。对于酒店管理者而言,在思想意识里明白:我们不能单单要求我们的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要想顾客满意,只有酒店内部的员工满意了,他们才会竭诚为顾客提供“五星级服务”。

2.人才是酒店最宝贵的资源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酒店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酒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源。酒店管理者要爱才、识才、容才,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酒店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以人为本的酒店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是成功酒店管理者的共识。

3.人性化的酒店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企业的运行,把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把企业管理从技术、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人性化的文化管理被视为酒店管理的最高境界。

酒店人性化的文化管理,在酒店形成一种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挖掘员工潜力的民主、自由的气氛,让员工生活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员工更容易表现出难以置信的良好精神状态,赢得顾客的高度满意。

三、建设“以人为本”酒店文化的措施

1.积极合作,培养员工团队精神

酒店文化是一种文化氛围、道德氛围和工作氛围,对于员工而言就如同作物良好的土壤,它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员工的合作精神,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增强酒店的凝聚力。每一位员工进入这个氛围里很自然地会受到熏陶和教化,产生一种从善如流的心态,发自内心遵从它?喜欢它,并以它为楷模和标准来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给人一种潜在的动力,催人奋进。大家团结协作,并自觉通过努力向顾客提供最佳服务。

2.尊重员工,营造快乐工作氛围

尊重是沟通的主题,而关注则是尊重的体现,快乐的工作氛围不仅能够使员工的服务态度更加热情,也能够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非常重视员工感受,认为“一切从人做起”是提供良好服务的保障。香格里拉有非常的漂亮员工区,餐厅豪华、时尚,而且带有文化气息,还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香格人家”。这看上去不像是员工餐厅,很像是待客区的艺术餐厅。总经理认为:优雅舒适的环境,可以使北京香格里拉饭店的员工每天都能在一个极其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点正是他和饭店管理层的追求所在。

3.信任员工,给予员工充分授权

古语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员工授权,让他们放开手脚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尽情地把工作才能发挥好,这是对酒店员工信任的最好诠释。如果员工在服务中需要层层汇报才能解决问题,一会影响工作效率,二会影响员工的情绪,抑制员工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里兹•卡尔顿的首席执行官霍斯特•舒尔茨先生坚信员工的重要性,他表示应把更多的权利下放给员工。饭店规定所有员工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都可以使用高达2000美元的金额来处理顾客投诉和纠正错误。这一权利下放的做法是对员工充分的信任,给予了员工极大的工作积极性。

4.多元培训,提供员工发展空间

培训员工是建设以人为本的酒店文化的关键环节。多元化地培训员工,可以增强酒店员工服务过程中的信心,使员工面对任何情形都能得心应手。理性的员工总会挑选那些能资助自己终身学习、给予各种培训,从而促使自己事业发展的工作氛围的企业。对一线员工认真选拔和良好培训,给予他们解决顾客问题的自由,奖励他们良好的表现,甚至是给予确保完成任务的责任,都能使他们产生高度的自信和满意度。

通过多元的培训,员工可以掌握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随着他们的能力提高,管理者就可以把一些责任和做决定的权力下放给一线员工,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感受到他们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赵志磊李华.饭店文化[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4.

[2]吴萍,苏勤.饭店文化的构成特征及其管理功效[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5(4).

酒文化的理解篇10

酒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甚至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沟通交流的媒介,酒文化也被赋予更多社会内涵。中国酒文化自有酿酒历史以来就伴随产业发展,并且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7]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酒文化就是以酒为核心所产生的诸多物质、技艺、精神、习俗、心理、行为等各种现象的总和。酒文化所包含的东西主要是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还包括酒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酒文化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酒的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还包括酒的社会属性,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8]这也是酒文化涵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酒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从酒与儒家和道家文化、酒与制度文化、酒与文学艺术、酒与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酒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的一种象征,酒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酒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政治教化相结合,使得中国酒文化一般沿着法制化、礼仪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有助于解决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饮酒习惯,以及酒类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多民族特性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各种特色,目前所谈的酒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包含各民族在内的酒文化集合体。中国酒文化是各民族的共有财富,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可持续的生命力。酒文化及其产业所涉及理论较多,不仅有上述传统文化,更有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各种内容。因此,要研究酒文化及其相关理论必须对相关学科和内容都有所了解,这才是研究酒文化及酒文化产业的基础。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及价值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产业,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学术界的研究及总结,可以借鉴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

1.市场驱动型这种类型发展较为成熟的是美国。文化产业已经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基础,以自由主义为理念,注重文化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的高度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政府所做的就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美国政府进行多种协调,这不仅包括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还包括制定各种政策、创新各种投资渠道和经营方式,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文化产业创新,追求经济发展的最高利益。

2.资源驱动型这主要存在于欧洲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一般资源产业的特征,其可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性资源,能够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较为典型的是英法两国,英国的深厚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在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基础上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多样化的文化产业人才。法国也是一个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法国对文化产业发展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文化产业资金来源不仅有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而且还有许多民间资本,与此同时政府还在税收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利,这就使得文化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被开发,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得到各种保障。

3.政策驱动型该类型多存在于亚洲国家。日本的文化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21世纪初,日本政府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强调文化产业发展对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作用。日本政府在法律与政策的制定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在制定了法律法规政策后,更加注重政府的行政指导。韩国在上世纪末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之后,就开始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把其确定为韩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把资金大量地投入到文化及相关产业,并且在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营销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府层面的保障。各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促进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国际性的文化产业集团和国际文化组织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格局变动,甚至是世界文化市场变化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也逐渐显现,这要求世界各国注重文化安全。现今国际文化战略竞争体系一般都具有对抗性质,这就改变了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模式,以多种形式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融合战略逐渐显现,并成为明显的特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链接和融合,使不同文化产业间的力量形成一种战略性质的集成。国外文化产业有着系统的理论支持,如美国的“软实力”理论、英国的“创意产业”理论等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产业革命,一个国家如何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也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及其需要加以借鉴的地方。

二、我国酒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完善和有效实施,已经在世界各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

首先,既要重视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也要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目前我国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采取措施来大力发展,但文化产业还没有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实现同步,因此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日韩在此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

其次,拓展文化发展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从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有充足的资金,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任何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都不离开资金的大力投入,文化产业也不能违背这一客观的经济规律。要获得资金,就必须要有广泛的融资渠道,这就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投资和融资渠道。除去政府投入外,还需要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上市等措施进行融资,资金是酒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资金充裕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再者,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与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相符合。文化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商业运作。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跨国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整合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文化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有计划、有创意、有定位地向市场进行推广,从而获取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这样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

第四,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文化产业具有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需要高素质的、能够对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具有多项技能的多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一定要具有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等综合性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就是有思想、有创意、懂艺术、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国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第五,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进行文化方面的多样交流。只有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性,也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发达国家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只有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才能为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从而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9]这就要求我国在建设文化产业时,要更加自信和开放。

第六,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创新不仅是文化的创新,还需要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革新文化生产及其相应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发展的活力。党的十报告强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手段,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文化产业的创新要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创新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酒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酒文化创新要与地方实际,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取得具体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