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企业并购十篇

时间:2023-12-22 17:50:29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1

前不久,与一家亚太非常知名的并购基金(Buy-out fund)朋友探讨并购基金在国内开展业务的机遇与挑战。并购基金曾在韩国与澳大利亚“投绩”显赫,曾在90 年代下半期(亚太金融风暴开始阶段)收购韩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类似“国美”企业)。然而,在国内它曾花了近两年时间收购国内大型国有纸张企业的控股权,最终无功而返。

几个月前,我恰好与另外一家海外知名的并购基金交流心得。他们基金在海外大名鼎鼎,然而近几年进入中国发展,业务却不太顺利。

从刚刚上市的黑石集团,到KKR、凯雷等,国外的并购基金,从80 年代初KKR 并购当时美国最大的食品公司Nabisco 通过发行垃圾债券进行杠杆式融资,并购基金被誉为“野蛮人”,最近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克莱斯勒被Ceberus 并购基金收购控股权。最近几年,并购基金会同对冲基金,频频使用“杠杆式”融资,出手收购大型公司的控股权。

并购基金在美、韩等海外大行其道,而在国内迄今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主要是:

其一,国内大型国企出让控股权,并不多见。前几年管理层收购(MBO)曾时髦一阵儿,但那时并未有和并购基金联手的案例。徐工和沈阳机床可能是近几年国企与并购基金零距离接触的案例,但最后都不是绝对控股权,且相当耗时、费力。

其二,民企若处于快速发展通道,老板们通常不会让出控股权。而一些民企的老板想转售老股出让其企业,一般该等企业都面临不少困难。除非我们看到两种情况:一是同业的国外对手开出一个收购天价,让民企老板“动心”的。心动就会有行动。二是该民企老板因个人原因(健康、移民等),想“退出”了。否则,年增长30% ~ 100%的民企,很难想象它的老板会出手转让。像娃哈哈和法国达能10 年前的“婚姻”,现在就亮起了“红灯”。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利益安排所驱使。

其三,国内目前缺少并购机会,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以我个人判断,现在乃至未来5 ~ 10 年,是创业以及企业不断成长的大好时机,并购与整合的机会,可能在未来5 ~ 10 年之后会大量出现。其次,像韩国在1997 年遇到外部的金融危机,大量并购机会即刻涌现。后来亚太金融危机消失后,并购基金就赚得钵满盆满了。国内若是突遭外部金融危机,并购、整合机会可能会提前来临!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2

关键词:跨国并购;协议收购;恶意收购

1 中国企业并购的发展

(1)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1984年-1989年)。

据统计,80年代,全国共有6226户企业并购了6966户企业,减少亏损企业4095户,减少亏损金额5.22亿元。

这一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并购的动因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要卸掉财政包袱,消除亏损企业。企业产权改革不配套、企业经营自主性差、缺少竞争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工作效果并不甚理想,有的并购增加了优势企业的负担,使优势企业效益下降。

(2)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从1992年至今)。

自1992年中国经济确立市场经济的方向后,企业并购无论在规模还是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企业并购的高潮又一次来临。

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随着我国gdp规模的扩大,我国并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购金额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667,由此可知,我国企业的并购金额与gdp呈中度相关,也就是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的并购规模越来越大;并购笔数与并购金额的相关系数为-0.333,可见它们之间呈负相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单个企业并购的金额很大,而且中国目前的企业并购越来越活跃。

2 中国跨国并购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本文收集了2003年-2006年在中国发生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大部分并购数据(大约40个并购案例),发现在目前我国的跨国并购(包括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活动的一些特点:

(1)以协议收购为主。

目前阶段,中国跨国并购中协议收购的比重最大,占50%。这说明,不管是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在并购发生前,都是先发出收购意向,然后再和被并购公司签订并购协议最终完成跨国并购。这主要是因为跨国并购中存在着文化种族冲突和不同的政策环境的影响,如果恶意收购很可能使主并购企业的形象受损。

(2)上市公司之间的跨国并购居于并购的主导地位。

主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都是上市公司的比重有67.5%,而主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均不是上市公司的比重仅仅只有5.0%。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的跨国并购主要都是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这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比较容易以及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比较透明所致。图1是上市公司之间并购的频数分布图,在图上,我们更能直观地观察到上面所提到的特点。

(3)并购金额较大。

目前中国跨国并购的金额越来越大,平均并购金额达到了18亿美元,最大的一笔并购活动是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并购金额达到了185亿美元,这与中国目前的能源政策有关。最小的一笔并购活动是长虹收购美菱电器,并购金额也有一千万美元。尽管如此,与国际上动辄几百亿美元的企业并购活动比起来,我国目前发生的一些并购活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4)主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多为高科技企业。

近几年来,我国的跨国并购活动多发生在高科技企业之间,所占比重达到了70%,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的一些高科技企业技术方面比较薄弱,因此采用并购这样一个手段来取得技术方面的优势。

(5)外国企业通过并购中国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5年保护期的逐渐临近,外国企业为了更迅速地进入中国市场,抢占战略高地,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并购中国企业这一手段。

在目前的中国,跨国并购多是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这一形式的并购大约占到了57.5%,当然,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进行海外并购,大约有25%的比重。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并购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3

关键词:农机企业;并购;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 F276.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64

继近两年国际上跨国农机企业集团并购兼并案例不断发生,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14年年底以来国内农机上市公司对农机企业的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农机行业的大事件 。

1股票市场牛市的出现为并购重组创造了难得的条件

2014年冬至2015年春以来,随着我国证券股票市场步入牛市,发行新股与实施配股等融资方式更加容易操作,股权投资基金实体和股民都有认购的积极性。为此,资本市场的繁荣,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进行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布局,谋求进入相关行业与并购重组有关企业,提供了多年难得的机遇。

我国农机行业刚刚经历了“黄金十年”,又时逢中央政府“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提出,在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对现代高端农业机械装备的需求还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而国内现有农机企业还明显缺乏技术、装备、人才等发展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缺少资金支持,难与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久保田等世界一流农机企业竞争。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使用和农机装备制造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仍有明显差距,正是“大而不强”的民族农机工业现状,也为具有资本优势的企业进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机制造业是未来可以深耕开辟的一片蓝海。所以,2014年年底到2015年5月份,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多家上市公司,停牌或者并购重组农机企业的事件,一件接一件发生,一个上市公司进入组建或者并购重组农机制造企业的资本运作步伐明显加快,并且不是试探性的投入,而是真金白银的大手笔资金投入。

2 以高附加值农机产品为切入点是近期并购的突出特点

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企业的并购、重组和设立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国外发达国家农机企业的并购重组案例,多以强强合作或构建农机产品全产业链,把企业做强做大。而2015年前5个月国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或成立组建新农机企业,多是在上市公司成长性速度放慢,原主营业务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现连续严重亏损的背景下,认为未来一定时期农机制造业在我国仍是朝阳产业,农机产品特别是高端、大型农机产品还要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利润空间,因而纷纷瞄准附加值高的农机产品,决策投资并购或组建农机企业,杀入农机制造业。

2.1“宗申产业集团”以组建新公司为进入平台

“宗申产业集团”在十几年前就由控股公司的通用机械公司生产微耕机,并连续几年进入农机补贴目录。近几年一直谋求在农机领域有重大突破。在国内外农机企业和产品综合评价后,利用国外技术优势,决定和白俄罗斯两家大型国企,分别成立两家合资公司,以高端、大型农机为切入点,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强势高起点全面进入农机制造业。

2.2吉峰股份并购利润率高的企业

以连锁为主要业态商业模式的农机供应商吉峰股份公司,近几年由于农机流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连续两年出现亏损,面临退市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该公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尽快扭亏为目的,在农机制造业挖掘利润率高的产品与企业,利用上市公司增股融资的优势,快速介入市场空间大、竞争对手少的领域,采取并购或参股的形式,取得并购企业控股权,通过公司现有的销售渠道帮助优秀厂商做大做强,推动行业良性发展。因此他们选择在东北及内蒙古市场畅销、利润高的免耕播种机制造商为并购对象,迅速出手,进入农机制造业。

2.3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开发农机新产品为切入点

上市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控股的山河科技公司,以农林作业专用飞机以及SUMA多旋翼无人机产品,是上市公司并购或进入农机领域的又一案例。

此外,上市公司“三一重工”,从2013年初,就有进入农机行业的计划。2015年期“三一重工”安排所控股的 “西北公司”,选择从高端农机具――液压翻转犁切入农机制造业,这标志着 “三一重工”农机的战略布局与实际行动是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农机具开始启动进入。

3 农机企业并购重组将呈频发和加快态势

3.1通过并购重组是国际上农机企业发展壮大的成功做法

纵观世界农机工业的发展史,位居农机制造业高端的企业,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并购重组和股权运作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做大做强。近几年,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将挪威格兰公司收入囊中,以涉及金额之高与当时的奇瑞重工的竞购,一时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国际上优秀农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快速成长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2兼并重组是做大做强农机制造企业的重要路径

2004年以来我国农机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农机装备行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2年农机工业产值超过了3000亿,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但是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同质化已成为农机装备行业的最大挑战。

我国在全球农机产业格局的定位是大而不强,高端、大型农机装备发展滞后,产品与信息化融合深度不够,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缩小与国外先进农机产品与强企的差距,在追赶的过程中,核心要素条件是必须要有资金的支撑,特别需要行业外资金注入,而行业内、外资本力量的支持,最可操作和实现的方式是通过企业的并购和股权投资。因此说,在我国农机制造业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过程中,必须要努力做好兼并、收购这篇大文章。

3.3 《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为农机并购重组创造了条件

国家层面《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为农机并购重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并且指明了以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在农机制造装备领域,《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是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关于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予以重点提出。这些产业政策为农机行业或者为谋划并购农机行业的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带来了新的机遇,并且指明了并购的重点。

文件强调,必须从金融、财税等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作出详细的制度安排,尤其是确立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为深入推进行业股权投资并购创造了条件。文件提出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农机装备和产业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4 结语

紧紧抓住扶持政策的机遇,必将推动农机工业加快并购重组的步伐,提高并购成功率。通过并购重组引领中国农机制造业更快登攀上全球农机产业价值链高端。今后一个时期,针对农机制造业的并购重组一定会成为常态。

参考文献

[1]徐雪高,高丽纯,龙文军.近几年全球农机市场发展特点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07):52-56.

[2]柴静蓉.对上市企业的兼并重组绩效的研究[J]. 时代农机,2015,(02).

[3]肖培耻.并购协同效应的分类及作用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7,(31).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4

“海外直接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绿地新建,另一个就是跨国并购。而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跨国并购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世界华商研究中心理事长康荣平对本刊记者说。

经济全球化使得所有企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而越来越频繁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动,正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趋势?

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对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中,跨国并购的比例二战后是30%,此后的几十年里逐年上升为40%、50%,在上世纪90年生重要变化,1990年上升为90%以上,2000年以来并购活动也一直占据着80%至90%的比重。

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被允许海外直接投资,20年的时间里一直以绿地新建为主要的海外进入方式。这期间,跨国并购基本只占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不到10%的比重。从本世纪以来,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才呈现出逐年活跃之势,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一个重要诱因。在度过加入WTO的适应期之后,迎来了2004年的一个拐点,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和联想吞吃IBH PC业务,都发生在这一年。“蛇吞象”也自此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资本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也成为一个重要年份,跨国并购案例数量加剧攀升,世界各地到处闪现着中国企业的身影,购买着从石油到矿产、从技术到品牌的各种(企业)战略资源。

对日益频繁的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动,作为研究员的康荣平,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学术界认为,康荣平对中国企业战略研究的重要贡献,体现在对中国著名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提炼,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做了较高层次的总结。为此,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也称,他是在从事“中国造”企业理论的探索性工作。

在一个春日和煦的午后,康荣平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观点一

那些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业务,跨国公司今后将更不大可能卖给中国企业

《新经济导刊》:今年年初,吉利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事件,和2004年联想并购IBM PC一样。吉利的并购行为也被人们比喻为“蛇吞象”。如果再联系最近一两年来众多收购事件,是否可以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动正进入“蛇吞象”常态化时代?

康荣平:我认为不可能常态化。实际上,“蛇吞象”不是从企业发展的先进和落后角度来说的,主要是指规模。从当年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开始,我就很明确地提倡尽量不要搞“蛇吞象”式的并购。因为,相对绿地新建来说,尽管跨国并购能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但与此同时,它的难度大,风险也大,成功率也是最低的。

我们曾经做过相关的统计研究,提出了影响跨国并购成功的八个要素,包括心理距离、业务种类、企业规模、技术变革速度、企业/国家文化、资源密集特性、当地行业与工会势力、产品主要地域市场等,并将难度分为较易、中等和最难三个等级。研究表明,在“企业规模”这个要素上,由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蛇吞象”属于“最难”等级。

就全世界来说,小企业“吃”大企业无不遭遇巨大困难。前些年,中国企业都在学习美国GE公司,其实GE公司最值得学的是它的并购之道。GE公司每年的并购额都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大吃小,结果都很顺利,同时极少有媒体感兴趣的“故事”。中国企业也不可能因为最近一二十年的发展就成为神仙啊,所以我认为,“蛇吞象”最不可取,“少吃多餐”才是正道。

《新经济导刊》:业界有人叹息:联想收购的是IBM“淘汰”的PC业务。吉利收购的是福特“淘汰”的沃尔沃品牌。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他们(外国企业)要卖掉的那些,真的是“淘汰”掉的业务吗?

康荣平:这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仔细思考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根据我们的研究,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的战略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利基战略、嵌入战略、承接战略和抢先战略。简单说来,“嵌入”主要是嵌入产业链给人家做OEM,“利基”是占据外国跨国公司“无心关注”的细分市场,而真正带有一定进攻性特点的属于后面两种,即“承接”和“抢先”。

“抢先”需要的条件是最苛刻的,因为那些最具有价值的市场往往早已被瓜分完毕,要抢占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极为困难。何况目前可以做抢先战略的中国企业,可谓屈指可数:华为算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成功者,其他的如比亚迪,也还才刚刚开始。

既然“嵌入”、“利基”和“抢先”等战略各有掣肘,因此更可行的战略就是“承接”。所谓“承接”,当然也就是人家主动“让”出来的,最好的业务人家也不可能会卖。横向比较,日韩企业比中国企业发展时间更久更好,可以看看,它们收购到了像样的核心技术吗?有吗?没有吧。凭什么你后来者去“拿”人家的一流技术呢?

我有一个判断: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以竞争力量崛起,让大大小小的国外跨国公司开始呈现出普遍的市场忧虑,今后――如果要真划分出一个时间就是2009年――那些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业务,外国公司将更不愿意卖给中国企业。

事实上,在整个中国汽车业的收购中,到目前为止,吉利并购沃尔沃已经算是最有价值的收购案例了。

《新经济导刊》: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神话收购的力量,更多的还是要靠企业自己。

康荣平:总体上看,最近几年的跨国并购案例的增多无外平两大主因~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企业实力整体提升:第二则是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间企业力量“此消彼长”。在“承接”战略中,现在能拿到原来我们都拿不到的,是很正常的,而且是值得高兴的。

针对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我专门分出白领密集、蓝领密集、资源密集三种行业类型。目前为止,能大量成功的,是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并购:能少量成功的,是蓝领密集型的并购;至于白领密集型的大量成功收购,早着呢,少说也要十几年以后。

观点二

与“西一西”、“西东”并购相比,“东一西”并购的难度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新经济导刊》:在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阵营里,有国企。也有民企。国企往往带有一定的国家战略意志,民企则是自发的。那么,民企的跨国并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康荣平:民企的跨国并购,可简单分为先行者和后来者,而两者对国际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以中国鞋业为例,森达等国内第一批实行国际化的企业,它当时寻找国外市场也是为了巩固其规模,保持其在国内的市场地位,所以非常谨慎,步子迈得比较小。而这个行业当中,步子迈得比较大的都是第二批企业(后

来者),他们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国内没有足够的立足之地,因此动力和决心更大。

国际化起点实力较强者,大多把国际化作为企业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反而是起点实力较弱者把国际化作为企业的总体目标。实力较强的先行者们以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国际化战略必须服从其总体战略,国际化只能采取简单稳妥的方式,它们不愿在海外市场上冒更大的风险,根本原因在于害怕失去国内市场的地位。实力较弱的后来者们,则认为中国市场难以有所作为,迫使它们放眼世界,以海外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机会和资源,一旦抓住机会就敢于投入资源,一旦成功就是一家跨国公司。

结合中国鞋业的国际化战略框架,我们总结出了其中的四个特点,即实力起点与追求目标的反向性、国际化实力起点与其国际化方式的反向性、国际化目标与方式之间的协调性、企业家年龄与创新精神的反向性。

这些特点可初步归纳为: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某一行业里企业的后发程度与其海外发展的目标远大、行动的风险和资源投入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越是后发展的企业,越敢在海外发展中冒风险。这是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新现象,与传统教科书中所讲的已经有非常大的差异。

《新经济导刊》:麦肯锡数据表明,过去20年里,中国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和“西一西”收购、“西一东”收购相比,“东一西”收购的难度差距在哪里?

康荣平:的确,事实已经证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难度和障碍,比欧美企业还要大很多很多。我们跟踪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近20年,也一直在追问,除了缺少经验等常规性因素外,是否存在特殊的因素,

为此,我们近年对中国与日本、韩国企业的海外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虽然日本和韩国都培育出许多非常强大的跨国企业,但是却罕有成功并购美欧企业的案例。九思之后,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当今的全球市场经济及相关的国际惯例,是欧美人用200多年的时间逐渐建立起来的,所有的语言、规矩、习惯都是按照他们的模式制定的。日本、韩国、中国这些东亚国家是典型的非西方语言文化国家,这些非西方语言文化国家的企业并购西方语言文化国家的企业的难度,比欧美企业之间并购的难度要大得多。

“跨国并购”与“绿地新建”相比的一大特点就是“快”――在很短的时间里解决问题;而上述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巨量矛盾和障碍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化解和融合。这是东亚国家企业并购欧美企业失败率高的重要原因,也是特殊原因。

《新经济导刊》:那么,东亚地区范围内,收购成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在哪里?

康荣平:主流的跨国并购理论中的跨文化冲突理论提到的难度和障碍,是以欧美企业之间的跨国并购和欧美企业跨国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强吃弱)为基础提炼而出的;与这些东亚国家企业并购欧美企业时所碰到的障碍和难度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这个观点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印度,同样作为一个后来者的亚洲国家,由于他属于类西方语言文化国家,所以印度企业并购欧美企业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东亚国家企业。例如,塔塔集团在最近五六年里进行了30场跨国并购,无一例失败。

其实,相近的情况还有中国香港的华资企业,他们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也高于中国大陆企业,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英国的百年统治带来的类西方语言文化,例如利丰集团从2002年起进行了几十项跨国并购全都成功。

文化问题的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人”的问题。大家都在谈跨国并购,但你得有懂国际市场的人,对不对?我一直强调,“人”是最重要的,光靠在国内市场培养国际化市场人才,行不通。这批人必须在国际主流的市场打拼过,懂得中西方文化,才能帮助企业成功并购和成功整合。

观点三

只有并购对象能为企业战略提供直接支持,融合才算最终完成

《新经济导刊》:尽管前面我们提到,中国企业并购的多数是别人“淘汰”掉的业务,但也并不是全部如此。比如联想的收购。就包括PO业务所有核心的资产,但并购后的整合还是困难重重。对此,您怎么看?

康荣平:说到底,还是文化差异,更直接地说,就是人员融合问题。

去年下半年,我了解到,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真正战略性的资产是日本大和实验室那一块。而且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判断,联想内部对它的整合融入,还处于初级阶段。标准其实很简单,只有到了大和实验室能为联想的战略直接提供支持,融合才算最终完成了。至少在目前,我们还很少听联想对外公布这个实验室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战略支持消息。

[编者注:从IBH时代,日本大和实验室就是ThinkPad笔记本研发的核心支撑力量,所有笔记本电脑机型的设计全部由该实验室负责,因此该实验室也被誉为ThinkPad笔记本“圣地”。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以后,设立了中国北京、日本大和、美国Raleigh三个创新中心。其中,日本大和研究所继承了日本IBM时代的所有设施和研究人员,继续履行其设计高品质ThinkPad的责任。]

除了语言交流障碍之外,心理障碍也是一个大难题。那些业务买过来了,并不是说那些外国员工就自觉听你指挥了。并购之前,企业内部是外国人指挥外国人,并购之后,是中国人指挥外国人。说得不好听一点,老外在心理上本来是很高傲的,现在反过来了,一时也适应不了。咱们设想一下,假如东南亚

家不太知名的公司并购了中国的一家大企业,中国的员工又会生出一种怎样的心情?这是人之常情,很正常。

吉利并购沃尔沃后,第一步决定扩大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销售,我觉得,这种把重点放在国内市场的做法,是对的。

《新经济导刊》:从上面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殊(困难)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并购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精通中西语言文化和中西企业经营的人。

康荣平中国企业“走出去”究竟需要多少国际化人才?2006年麦肯锡公司为此做了一项专门的研究,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需要7.5万有国际化经验的高中层人才,而当时国内已有的合格者只有5000人。这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数据,从定性的角度,我们同意这个结论。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5

关键词:企业并购;效应;财务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75-02

并购的直接动力源于追求资本的最大增值,有的学者认为,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有的学者从证券市场信号分析,认为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引起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上涨。在企业的并购中财务效应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往往主导着企业并购的发生。具体来看,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价值增值效应。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产生增值效应。

2.筹资效应。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可能拥有超额现金流,而有较低内部资金生产能力和大量投资机会的企业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融资。那么这两家企业的合并就会得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的优势。尼尔森(nielsen)和麦利切尔(melicher)发现当收购企业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企业该比率较小时,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比率较高。这意味着从收购企业所在行业到被收购企业所在行业存在着资本的再配置。另外,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管理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另外,一旦并购成功,对企业负债能力的评价就不再是以单个企业为基础,而是以整个兼并后的企业为基础,这就使得原本属于高偿债能力企业的负债能力转移到低偿债能力的企业中,提高了那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并购目标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外部融资减少了障碍。

3.合理避税效应。避税效应是通过利用不同企业及不同资产税率的差异来实现的。政府为了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常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所得税率。另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可能存在所得税率上的差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组合,再运用合理的避税手段,即可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税收法规中有关的亏损递延条款可能是一些企业通过企业产权交易方式购买亏损企业的动因之一。

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如一家公司在某年发生了亏损,该公司既可以免交当年的所得税,而且其亏损还可以向后递延,用来抵扣以后几年的盈余。因此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有价证券收益率不高;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4.财务预期效应。所谓预期效应是指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的效应,是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从而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如今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并购方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5.财务报表效应。沪深证券交易所从1998年4月22日开始,针对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进行ST(Special Treatment)处理,所谓“财务状况异常”是指以下几种情况:(1)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就要予以特别处理。(2)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其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就要予以特别处理。(3)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股东权益扣除注册会计师、有关部门不予确认的部分,低于注册资本。(4)最近一份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对上年度利润进行调整,导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

在1993年1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应予退市。因此,对亏损和濒临摘牌公司来讲,为了避免带上ST帽子或退市是进行并购的主要动力。中国目前并购的上市公司较多,但是都是因为亏损面临摘牌而进行的救命行为,更多的是为了报表增赢目的。

6.买壳上市效应。上市公司的“壳”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公司上市意味着公司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融资渠道。而成为“壳”目标的公司一般是拥有和保持上市资格,业绩一般或无业绩,总股本或流通股本规模小,股价较低的上市公司。由于公司上市又还有一定的程序和条件,使一些优秀的公司不能上市,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而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股权,获得“壳”资源,无疑是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资格,实现低成本的“买壳上市”的一条捷径,为企业价值的猛增和融资、再融资以求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近些年来,通过收购股份而在沪深交易所买壳上市的非上市公司增多,出现了许多买壳上市的经典,如华远地产收购ST幸福,中船集团换股方式吸收合并沪东重机,海通证券换股方式吸收合并都市股份等都是买壳上市的典型例子。

7.资金杠杆效应。当一家企业并购另一家企业,成为目标企业的控股公司,而控股公司的负债能力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使得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层层连锁控股可依据同样的资本取得更多的借款,从而提高负债能力,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产生很大的杠杆作用。假定最高层次的母公司用100万元对子公司投资,这100万元的构成一半是股东权益,一半是负债;假定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是50%,则可以形成200万元资产,然后子公司用这200万元的资产对孙公司投资,在同样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下,可以形成孙公司400万元资产。从整个控股公司来看,它只用50万元的原始资本就撬动了实际高达400万元的可用资产,这种杠杆作用在企业购并中极易实现。

8.时间价值效应。时间价值是指由于投资周期的缩短或节省等带给并购企业的财务效应。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之所以扩大生产能力,往往是看准了某一个盈利机会。由于并购是现有生产力的获得,因而几乎即刻就可抓住这种机会。相反,旷日持久的建设则至少面临两方面的风险: 原材料及其机器设备的供给出现短缺,因而价格上涨;产品需求萎缩因而价格下跌。第二,在通胀压力存在的条件下,时间越长,同量货币的购买力越低,因而购买相同生产要素的支出就越高。第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并购,能为企业抓住未来的盈利时机提供可能;而投资周期长的其他发展方式,如内部投资、外部合资、合作、租赁等,不但对下一步的盈利机遇的获得难存奢望,即使即期的投资前景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9.资本成本效应。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两种方式,一是内部资本,二是外部资本。根据西方的优序融资理论,由于内部融资不存在利息、股利等资金使用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融资方式。因此对于具有较多内部资金但缺乏好的投资机会的企业,可通过兼并具有较少内部资金但有较多投资机会的企业,使合并后企业的资本成本下降。

10.规避关税等壁垒的效应。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地域时往往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障碍,不仅有培养人才、开拓市场、技术开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有进入产业的市场壁垒。如进入产业中的技术壁垒、最低经济规模的投资额壁垒、行业管制以及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和进入国外市场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如果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新领域,不仅可以规避壁垒,而且可以低成本迅速进入目标市场,既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也赢得了时间和机遇。因此,并购重组成为企业在寻求新领域或新地域扩展时,最常用的手段和最易接受的投资方式。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柯达公司通过收购中国厦门福达感光材料有限公司、汕头感光材料有限公司,组建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收购无锡阿尔梅感光化学公司组建柯达(无锡)股份有限公司,使柯达公司成功地进入了中国的感光材料生产领域。

参考文献:

[1] 宋献中.论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J].会计之友,2000,(10).

[2] 卢双娥.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

[3] 马小会.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J].西部财会,2008,(4).

[4] 魏淑娟,于俊,乔雪芹.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综合评价研究[J].消费导刊,2008,(5).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6

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被允许海外直接投资,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以绿地新建为主要的海外进入方式,大部分年份的跨国并购只占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不到10%的比重。中国加入WTO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2004年成为一个拐点――跨国并购占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1.8%,以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表1)。

但是,从总体上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行分析,结果却很不乐观:麦肯锡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里,中国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埃森哲公司的高管也认为“70%是不成功的”。笔者跟踪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近二十年,认为其成功率低于美欧国家。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我们特别关心的是,除了缺少经验等常规性因素外,是否存在特殊的因素。由于所掌握的知识面和数据方而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大陆的工业企业,个别地方会涉及中国台湾和香港企业。

要探索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是否存在特殊的因素,仅仅研究自身的发展肯定是不行的,比较研究是最好的方 法。为此,笔者近年对中国与日本、韩国企业的海外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虽然日本和韩国都培育出许多非常强大的跨国企业,但是却罕有成功并购美欧企业的案例。九思之后,终于醒悟:当今的全球市场经济及相关的国际惯例,是欧美人用两百多年的时间逐渐建立起来的,所有的语言、规矩、习惯都是按照他们的模式制定的。日本韩国中国这些东亚国家是典型的非西方语言文化国家,这些非西方语言文化国家的企业并购西方语言文化国家的企业的难度,比欧美企业之间并购的难度要大得多。跨国并购与绿地新建相比的一大特点就是“快”――在很短的时间里解决问题;而上述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巨量矛盾和障碍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化解和融合。这是东亚国家企业并购欧美企业失败率高的重要原因,也是特殊原因。主流的跨国并购理论中的跨文化冲突理论提到的难度和障碍,是以欧美企业之间的跨国并购和欧美企业跨国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强吃弱)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与这些东亚国家企业并购欧美企业时所碰到的障碍和难度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这个观点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印度,同样作为一个后来者的亚洲国家,由于它属于类西方语言文化国家,所以印度企业并购欧美企业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东亚国家企业,例如塔塔集团在最近五六年里进行了30场跨国并购,无一例失败。其实,相近的情况还有中国香港的华资企业,他们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也高于中国大陆企业,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英国的百年统治带来的类西方语言文化,例如利丰集团从2002年起进行了几十项跨国并购全都成功。

从语言文化差异的重大影响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几个相关因素是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

一是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即妨碍或干扰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系、教育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等。显然心理距离越大,则并购成功难度越大。

二是企业规模,是大吃小(大对小),还是小吃大(小对大)?小吃大的难度肯定大于大吃小,而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因素会放大这种难度。中国企业前些年都在学习美国GE公司,其实GE公司最值得学的是其并购之道。GE公司每年的并购额都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大吃小。蛇吞象最不可取,少吃多餐才是正道。

三是企业/国家文化。企业文化如果是强对弱,则成功率高;弱对强则成功率低。国家文化也是如此,简化起见,两项合为一项。

四是当地行业与工会势力。当地势力大,则难度大;反之则难度小。同样,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因素会放大这种难度。中国企业首次在制造业的跨国并购,1988年中信集团收购美国特拉华州凤凰钢厂项目,就吃尽当地工会的苦头。此后的例子亦不胜枚举。

与语言文化因素相关,我们在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行业差异时发现:越是人际交往密集的行业,由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和障碍就越大;其中脑力密集型行业最为突出。由此,我们提出一种特定的行业/产业分类,即以行业的资源密集特性分为三类行业:其一是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石油开采和各种矿业都在此类,是按投资额度相比人员密度最小的行业,而且工作对象是大自然;其二是蓝领密集型行业;其三是白领密集型行业。这种分类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各行业的成功率高度吻合,即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成功率最高,蓝领密集型行业次之,白领密集型行业的成功率最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初期中国企业在金融业(白领密集型行业)频频海外并购而损失惨重,2009年中国企业在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人批海外并购成功率很高。换句话说,中国企业在白领密集型行业的大量成功收购,少说也要十年以后。显然,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还是与语言文化因素相关,我们在分析企业跨国并购与产品市场地域差异时,发现在中国企业的产品市场,以中国为主的成功率明显大于以国外为主的成功率。例如中国化工集团连续并购几家法国和澳大利亚化工企业,都获得成功,其产品市场以中国为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技术因素时,我们发现技术/产品变革速度越快的行业,跨国并购的难度越大。有些行业的技术/产品变革速度飞快,根本不会为并购整合留出时间,那么加上由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巨量矛盾和障碍,成功的几率自然大大减小。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项目,就因为彩电产品大变革而损失惨重。

另外,在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业务异同因素时,发现中国企业与并购对象企业的业务越相同越容易成功,越相异越不容易成功。显然,这一点是与绝大多数国家企业跨国并购的经验数据相一致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汇集成一个八要素表(请见表2),可以供理论界和工商界作为分析和判断跨国并购项目难易程度或成功率的工具。如果一个跨国并购项目的八个要素多数在最左侧,那么它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如果一个跨国并购项目的八个要素多数在最右侧,那么它的成功率是极低的,这种情况下最好放弃,或者采用少数股权型策略。

我们用这个八因素表,试析几个案例。TCL并购法国汤姆孙彩电,只有第二项是“较易”、第八项是“中等”,其他六项都是“最难”,可以判断这项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很低。再加上TCL同时还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两面作战,使成功率进一步降低。台湾明基并购德国西门子手机,只有第二项是“中等”――手机制造和营销并不是明基的主业,其他七项都是“最难”,可以判断这项跨国并购成功率极低。

从上面关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殊(困难)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企业获得跨国并购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精通中西语言文化和中西企业经营的人。

中国企业“走出去”究竟需要多少国际化人才?2006年麦肯锡公司为此做了一项专门的研究,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企业需要7.5万有国际化经验的高中层人才,而当时国内已有的合格人才只有5000,这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数据。从定性的角度我们同意这个结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刚刚完成的一项专题调查报告,也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头号难题是“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请见表3)。

中国台湾的明基公司并购西门子手机项目的经验教训最有价值。台湾企业海外投资比我们早,国际经验以及人才的储备也比大陆企业要好,但是一年后这项并购宣布失败。并购之前明基一直在寻找国际并购的机会,并为此准备了十余个在欧美市场打拼过十几年的高级人才,但实际做下来李耀发现远远不够,也许要四十个国际化的高级人才够用。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7

很多人都在观望,因为继唯品会流血上市之后一直没有中国概念股企业成功海外IPO。前不久,团购老大拉手网撤消了IPO申请,然而又有传言称京东网和天猫纷纷启动IPO计划,一切似乎波涛暗涌,但是,却又不曾看到这些概念股在台面上有所动作。没有IPO,PE如何退出?他们像被锁在时间罅隙中左右不得,甚为尴尬。

IPO不景气直接影响私募机构的账面回报。数据显示,5月份8家有VC/PE背景的企业上市,总共为13家投资机构带来账面退出回报13.4亿元人民币,平均账面回报率仅为1.99倍,创下近一年来新低。

PE能否在这个节点上成功转身,在提升自身专业度的同时,通过技术含量和专业含量更高的并购方式完美涅般?

并购频发

根据汤森路透截至6月21日的报告显示,2012年迄今,中国企业参与并购总金额达846亿美元,共计1468项并购,较2011年同期824亿美元上升2.6%。其中,国内并购占所有中国并购市场金额的67%,共1071项交易,总交易额571亿美元,这主要归功于高科技和材料两大行业持续增长的并购交易。

在中国并购项目中,2012年互联网相关行业并购案数量大增,达10年来同期互联网并购最高水平。今年,互联网并购交易金额已升至109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有23亿美元。并购交易金额大幅上涨的主因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实现私有化、优酷网收购土豆网以及阿里巴巴集团斥资71亿美元回购雅虎公司所持阿里巴巴部分股份等大型并购交易。

海外企业收购中国资产交易量大幅减少,海外入境并购较去年同期的202亿美元下降54.2%,迄今总金额为92.5亿美元。

从对外收购角度来看,能源与电力行业的对外并购交易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5%,反映出中国市场长期以来的能源需求。在第二季度的并购交易中,成长最高的是媒体娱乐与电信产业,主要原因归功于两大交易:中企大连万达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收购香港的中国联通电信。

作为中企跨境收购的最大目标市场,美国并购项目目前总共20项,并购金额达53亿美元。针对并购市场调查数据显示, 在中国并购估算顾问费的排行榜上,目前以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为榜首,顾问费总计3090万美元,占市场份额的5.6%,较去年同期顾问估算费700万美元大幅增加。

中国并购市场正在不断扩容,对于一些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充当财务顾问的却是高盛集团、德意志银行、美林证券、摩根大通等外资机构。对于国内众多PE来说,很难吃到这块肥肉。

然而,随着IPO市场越加艰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多元化融资,这无形中为PE提供了一个新战场。

势在必行

国外PE对于并购这个词异常熟悉,因为他们大部分退出都是通过并购方式。然而,在国内与一直被PE视为退出主旋律的IPO方式相比,颇有些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味。

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硅谷天堂”)执行总裁鲍钺说:“有一种并购是帮助上市公司做并购。”他认为这种并购方式对于国内PE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在中国通常有两种并购模式,一种是投资项目直接并购,另一种是帮助行业龙头去寻找并购机会。

鲍钺认为,在中国通过IPO方式实现退出,无异于靠天吃饭,当市场环境不理想时,PE机构可能面临的境地会更加悲惨。如果PE采用并购方式进行退出,即使市场环境不理想,投资也能够退出有“门”。

国信弘盛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龙涌认为:“我们在3年里大概投资了50多个项目,其中有20个项目已经成功上市。”据龙涌介绍,尽管国信弘盛所投资的项目有20%已经上市,但是只有一家是通过并购退出。他说:“并购退出项目的比例非常小,这可能是目前国内PE行业的一个特点。”他认为,并购退出和IPO退出相比,如果考虑到时间成本,并购方式会更占优势。

近几年,国内已有一些PE机构开始向并购方向转型,硅谷天堂是大张旗鼓开始做并购的机构之一。鲍钺说:“硅谷天堂做了12年PE,只有3年并购经验。”据他介绍,硅谷天堂在进行并购业务的3年中,整整用了2年时间在欧洲找项目。鲍钺认为,做海外并购其实是形势所迫。他说:“我们买矿山、买房地产,是因为有义务帮助中国企业提高自身产业制造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硅谷天堂选择在机械行业做并购业务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硅谷天堂作为PE机构,一个最大好处是能够非常容易地规避欧洲政府、美国政府的审批,因为我们是一家完完全全的民营企业,没有任何军方背景和国家背景。”

鲍钺认为现今做并购是一个新契机。从今年年初,证监会颁布了一系列鼓励中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他说:“并购新政对企业而言肯定是个利好消息。显而易见,新政之后能够减少审批环节。政府在推动产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绝对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谨记一点,要尊重市场规律,强扭的瓜不甜。”

鲍钺透露,硅谷天堂目前正在着手进行一个项目,主要是帮助制造行业某个细分行业中几家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并购,他希望能够将这些公司整合并谋求上市。

危机与生机并存

中科招商董事长单祥双近日谈道:“并购是目前PE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事实上,近些年不少投资机构早已看清了形势,并且有所布局。许多投资机构都在内部组建一支专业团队研究二级市场。

尽管并购已然成为趋势,但是,并购对于国内PE机构而言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国内投资机构在过去十几年间并没有太多操作并购业务的经验,在处理并购项目时,很可能会遇到诸多阻碍。另外,并购所涉及的资金量庞大,面对目前众多“LP荒”、“融资难”等状况,PE机构手中是否有足够进行并购交易的资金也是一个问题。此外,企业并购之后,由于双方背景、环境等条件的不同,两者的融合过程中可能也会衍生出许多问题。

例如在土豆网和优酷网合二为一之后,新公司是否就真的一帆风顺呢?当两家互联网视频公司都遇到资金短缺时,合二为一整合资源可以算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但是,两者融合后是否真的可以做到相辅相成、强强联合?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8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交易总金额上升11%达到7700亿美元;交易总数量上升21%达到11409宗。其中,财务投资者参与的交易数量增长了38%,海外投资增幅高达142%,这两个类别均创历史新高。

此外,有51宗大额海外投资交易金额超过了10亿美元,几乎是2015年纪录的两倍。

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企业并购服务部主管合伙人钱立强表示:“国内并购和入境战略并购交易数量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大宗海外投资的增长。国内并购和入境并购的大宗交易(10亿美元以上)从2015年的68宗减少至2016年的36宗,部分原因是国内的战略投资者已经把目光投向海外标的。”

在国内市场,房地产行业并购增长迅速,创历史新高,而高科技行业与金融行I的并购金额均从2015年的峰值有所回落。

尽管2015年增长强劲,财务投资者主导的并购交易在2016年仍再次刷新纪录,交易量增加38%,交易金额增加23%,达到2290亿美元。交易的增长主要来自大资管投资者(BAM)的参与,他们主导了很多大型的交易。这些投资者包括公司和大型国企的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基金。

由中国大陆财务投资者参与的海外并购增势迅猛,2016年交易金额相比2015年增长一倍多,超越380亿美元。风险投资者不断刷新自己的纪录,如今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活跃度是四五年前的6倍。

普华永道中国企业并购服务部合伙人路谷春表示:“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技术专利与品牌,并引入国内市场,他们为了实现公司的外延式增长而选择海外并购。民营企业主导海外并购市场,2017年交易数量达到了2016年的三倍,并且第一次在金额上超过国有企业的交易总额。”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9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优秀的企业在跨国并购军中领先超前,如中海油集团、中石油、TCL集团、上汽集团等。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地甚至本国,很多企业己经把目光放到了世界各国,如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然而跨国并购对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此项行为还是一项充满各种商业风险的企业经营活动。本文研究分析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主要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怎样规避的策略,力求有益于推进我国企业的改革开放强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有效进行这种经营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 动因 特点 风险 防范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的企业都开展了跨国并购活动,并且并购的数量和成交金额在不断的持续上涨。截止至2008年底,世界各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数量与往年相比增长了27.0%。并购金额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成就,并购金额与以往几年相比增加了88.2个百分点。这些数字的增加与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和转型的其人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对于这些数字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05年到2009年,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并购金额中的比重从4%上升到13%。中国作为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私人企业的特点最突出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它的巨大的作用。全球几百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构建的跨国公司中,来自中国的跨国公司就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多达50多家之有。

年度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世界(单位:件) 6035 5493 4897 5523 6134

中国(单位:件) 42 58 78 88 121

表一 跨国并购数量统计

一、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

1. 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能获得最快捷和最便利的资源信息,并能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来自国际的市场竞争理论,诸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首要关键因素是可以借助并购这一行为减少同等领域的竞争对手的数量,并能获得更多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以此可以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和主关风险的控制,最终获得更宽广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会,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各项资源占有率,使并购后的企业由于综合实力的强大而能够在某些方面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中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活动,可以立即运用东道国企业现有的各项资源,并能获得东道国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资金支持,能够在短时间内占领目标市场,提高企业对本地市场的适应能力。

2. 跨国并购可使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以往中国一些企业欲加快本企业的发展速度,于是普遍采取内部投资的方式,但是若投资的方向不对或者投资后的管理有误便会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恰得起饭。然而跨国投资与这样单纯的投资行为相比,跨国并购具有其独到的速度优势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新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国际市场常常会发生许多无法判定的变化,另外由于一个企业从创建当初的策划到逐渐步入正式的运行所需的时间较长,等到企业建好并达到一定产能的时候,可能就会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莫测而受损失。因此,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形势严峻的年代,企业采取与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丰富的强手合作十分有必要,这比企业自己进行内部投资和创建新的销售网络更为有效。在大大节约创建时间的同时,还能赢取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探索和挖掘,遥遥领先于他竞争对手,使自己在竞争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阵地,最终赢得成功的几率更大。

3. 进行跨国并购可以有效整合利用东道国企业丰厚有力资源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可以方便的获取东道国企业便捷的资源信息,增强企业的后备力量和竞争力。中国企业在并购国外企业后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资源实惠:

①获取原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原有的销售方式。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原有的商品销售渠道,同时还可以利用被并购的企业同当地原料供应商和产品客户多年来建立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使跨国企业能够迅速在当地销售市场的同类商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②获取丰富的人力资源

被并购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员肯定是十分熟悉企业的相关操作流程和商业信息,并购之后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在管理和业务操作上额外的资金投入。另外,东道国企业具有专业素质水平都相当高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利用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

③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

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其已经建立起来的具世界范围的良好商誉和形象,比如中国的联想电子公司收购美国IBM的PC业务,为联想的全球化进攻战略打好了第一仗,借取IBM在全球良好的声誉形象,迅速提高了联想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增加了联想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我国跨国并购现状的主要特点

1. 中国进行跨国并购的产业范围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最吃香的是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一和第三产业来说,第二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最强的,需求度也是最高的。中国的第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比例的分量,因此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其本质也大多与第二产业有关。

2. 跨国并购的总体规模尚小

虽然按照这些年的形式来看,中国企业不断的先后进行跨国并购,但是从国际大范围来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跨国并购的总体规模还不够大。中国很多进行商业活动一直以来较为谨慎,出手的力度不会太大,另外主要的收购方式现金收购和股票、债券发行方式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企业只能选择并购实力更为强大的国外公司,希望能利用对方的优势之处强大自己的整体实力,向国际化靠拢。

3.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主要是有一定商业基础的在国有大中型企业

目前,中国实行跨国并购的企业主要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比如中信集团、首钢集团、中化总公司、中建总公司等,这些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实施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道路,并积累了大量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从长期以来的国家体制和社会现实来看,实施跨国并购的国有企业一般具备较雄厚的资金,同政府也有密切的联系,政府在某种角度上可以作为这些企业政策和资金上的后备力量。因此进行跨国并购更为便捷和迅速。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面临的风险

1. 政治风险

商业经营中难免会面临一些来自政府和国家、国际的政治风险。这就要求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首先要与目标国企业进行充分互动的沟通,了解对方在并购中每一个细节的态度和建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然后欧美一些国家对并购十分不愿,担心外国企业对本地企业的收购会队本国的经济资源形成垄断,阻碍本国企业的发展。

其次,国外的一些政府机构为保护和持续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会对某些特定的行业领域采取限制保护措施,出台一些法律条规来阻碍外国企业进入本土收购,因此对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产生了局限性,甚至有一些政府公文条例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关于利益的分配很不利。

2. 估价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双方企业最直接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并购价格的数量,而成交价格支付的多少与目标被并购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和今后的收益利润的多少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整个过程的核心工作,对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考查的准,价值评估得到位,则有利于并购方成交价格的支付。也就是说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并购成败。目前常用的价值资产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有资产评估模式、市场评估模式以及收益评估模式。然而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会计准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准确评估并购目标企业的难度。

3. 财务风险

由于跨国并购不仅仅是人民币的交易,往往涉及欧元、美元、日元、港元等币种货币,然而各国的兑汇率经常发生改变,所以中国企业在兑汇过程中就要常常面临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当国际利率发生波动时,被并购的目标公司的股票、债券的价值也就发生波动,直接影响并购方的经济利益。当目标公司的价值以所在国货币标价且该种货币利率趋于下降时,其股价、债券的价格就会上涨,这时并购方就可遭受支付更多资金的利率风险损失。

4. 资金风险

一个企业要实施跨国并购,在资金上肯定有强烈的要求,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并购资金交易是家常便饭。然而大部分企业都不可能完全通过自有资金的支付来完成这样一项大型的并购活动,于是进行并购的企业便选择了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卖方融资、杠杆收购等方式来完成并购活动。而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还不发达,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渠道并不是多种多样,相反受到很多限制,如国内贷款额度和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同时,跨国并购面临着巨大金融风险,最常见的金融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防范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的发展程度与国际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并购成绩,一些中国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遇到一些挫折失败,本文总结出了几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教训和经验,目的使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减少风险,并购之路更为畅通。

1. 关于目标企业的选择

在对国外企业进行筛选判断使之成为并购目标时,中国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的管理能力有着准确和全面的判断,了解并购后自己的管理水平是否能在短时间内与目标企业接轨,才能在今后更好的合作发展,增加目标企业的市场和未来经济价值。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尽可能在与企业经营的行业领域相同的市场中去寻求目标企业,这样在生产管理经验上彼此都较熟悉,也有一定的对口能力,双方容易达成合作,因此并购成功的概率也比较高。另外,选择目标企业不仅要考虑行业特征范围、还要考虑国外目标企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的占有率、公司的规模、以及经营范围、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和近年来的投资回报率等,特别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经营范围与企业的关联度和互补性、目标企业的发展潜力及目标企业的可塑性。

2. 资产评估

中国企业在进行并购之前要采取措施准确全面的评估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来对国外目标企业进行资产资源上的评估。第二,将国内受限的融资渠道拓展到国际上去,增加融资机会。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渠道由于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限制,道路狭窄,中国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或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本地企业提高跨国并购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

3. 合理融资

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活动前,首先应该对企业的总体价值进行估算,并对并购各环节所需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预算,并根据这个预算资金数额制定融资计划。对每笔资金融入的时间、金额和方式都要有详尽的记录和安排,使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确保相关金融机构或政府能够及时有效的对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提供资金援助。

中国企业要对跨国并购进行融资行为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要想合理的防范避免融资风险的出现和干扰,最有效也是最合理的防范措施就是确定对企业有利的最优资金结构。而组织相关有经验的人员对融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制定防范措施,是使跨国企业最大限度的取得利益的有效保障。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先考虑内部整体资产结构,有必要的情况下再选择借助外部力量,合理选择并优化融资方式,建立稳固合理良好的资本结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4. 人力资源整合

跨国并购后的人员总体结构整合能够使企业更加自如便捷的运用各项资源进行高效地生产经营活动,还能保证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顺畅,优化配置人员结构,合理有效的利用专业技术人员,部门间的权责分明,共同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协调和支撑的作用。 首先并购之后中方企业应尽快建立海外目标企业新的管理层,高层管理人应选用综合知识丰富,具备专业企业管理能力,更能精通东道国语言和中文的专业人才。其次可以让原管理者留任,还有为并购后的新企业的各个管理人员注入新鲜丰富的管理知识,并使他们了解企业的前景目标,加强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有效沟通,使目标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同共同的发展远景,最终使企业顺利度过过渡期,走上正常经营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学,庄乾志.公司并购的风险分析 [J].经济论坛 2007-13-15.

[2]徐振东.跨国并购的风险及其控制的主要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5-9-4.

[3]孙加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与化解[J].亚太经济.2005-13-09.

[4]汪建峰.冲动的跨国并购[J]农村金融研究2007-14-23.

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篇10

关键词 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 问题 对策建议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一)海外并购的进程加快、规模扩大

2001年中国加入WTO,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分水岭,入世以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明显加快,2003年中国海外并购总额仅为36亿美元,2007、2008两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异常活跃,2002~2008期间年均并购额高达70.17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虽然中铝注资力拓失利,但下半年多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获批,2009年以来,仅对澳洲的矿业投资已近接近百亿美元。而2013年2月16日的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规模更达151亿美元。

(二)并购走向多元化

最初,中国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并购主体单一。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对国内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支持和鼓励力度,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最近几年,地方企业和以民营企业为中的中型企业格外活跃。据统计,从2008年初到2009年7月底,中国企业已经完成的71起海外并购中民企并购达33起,占全总数的46%。而从资源型并购上来说,中国公司也不再满足于收购区块,享有部分权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直接公司并购,收购金额则加速上升,从最初的几千万到现今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收购,令世界震惊。收购的资源从传统的油气资源,再到非常规油砂、页岩气,收购路径在改变。地区也由传统油气资源集中的北非、中亚、南美,转向北美和亚太地区。

(三)并购的行业领域逐渐扩大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领域逐渐扩大,在并购早期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矿产领域等资源开发型的行业并购,并购金额和规模都比较巨大,动辄上亿甚至几十亿美元。后来,并购逐渐扩大到第二产业,比如石油冶炼、电气、化工、汽车制造以及家电制造等行业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比较引人注目的并购交易主要有TCL集团、联想集团和京东方集团的跨国并购。现在海外并购的领域更加广泛,逐渐向金融、IT、通讯等行业发展,如2013年2月2日,正大集团以727.36亿港币收购了中国平安15.6%的股权。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

1、对目标国的法律环境不熟悉,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存在差异

由于中外法律环境的差异,中国企业不熟悉东道国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定,甚至因为对有关法律规定的细节缺乏了解而导致跨国并购功败垂成。另外,我国跨国并购的企业通常缺乏对目标国人力资源法规、政府监管、媒体态度、工会力量、政治因素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足够了解。而且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存在管理制度、理念和方法上的冲突,也是并购之后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2、缺乏海外整合与运营能力

中国企业缺乏海外运营经验,尤其对并购交易成功后的整合难度缺乏充分准备,大大提高了跨国并购的成本和风险,导致多起并购失败。以TCL为例,2004年TCL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集团后,成立的 T&A和TTE像个“无底洞”,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亏损高达3.78亿元和0.77亿元,完成跨国并购后的TCL集团直到2006年第三季度方扭亏为盈。事实上,并购中最大的成本是整合成本,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对交易成本和整合成本的估计不充分,企业还不能在收购前对自身的现金流能否支撑和消化成本进行正确测算,对并购后企业整合与运营的风险缺乏控制和应对能力。

3、并购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跨国并购表面上看是企业凭借巨额资金出海并购,实质上需要很强的产业实力作为支撑。当前,中国国内与跨国并购相关的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对海外并购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一点可以从并购的整体行业分布状况看出来,服务业领域的并购最多,大约占并购总额的70%,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为海外并购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产业支撑。金融业是并购最多的行业,但是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滞后,缺乏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加之国内政策法规体制的约束,使得金融行业的跨国并购很少。在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强大金融行业支撑的情况下,中国很难把握全球跨国并购的主流趋势,无法有效参与全球并购进程,造成国内企业缺乏国际并购市场的经历和磨练,很难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并购企业。

(二)外部条件的限制

1、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身份认同存在问题

在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响应政策号召去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规模较大的前40多家企业中,有大约33家企业是“国”字头企业。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这些企业仅仅从名称上就给人以国有企业的印象。当这些企业凭借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参与全球市场并购的时候,往往会遭到东道国政府的非常规对待,不被看作是按市场规则正常经营的企业,而是被当作具有政府背景的人。这样在具体的并购交易中往往面临更严格的歧视性并购审查。

2、目标国政治风险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浪潮引来国际社会的一片紧张,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常常以“经济安全”为由进行政治干预和阻挠。其中美国和日本是“中国”呼声中最高的两个国家。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其潜在的最大的竞争对手,一些美国政客甚至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一种挑战,纷纷阻止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行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3、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虽已形成了包括 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投资银行格局,但无论是实力还是经验都明显欠缺,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不健全,服务水平远未达到提供国际并购服务的要求,许多中介机构甚至还从未接触过跨国并购业务。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时很难得到中介机构的高质量服务,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和帮助,从而导致企业在并购中出现问题。

4、金融支持不足

首先,企业海外投资必然面临汇率风险,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服务比较有限;其次,国内银行还不能提供成熟的离岸金融业务,银行本身在国际上缺乏分支机构,对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再融资难以提供支持,加大了企业海外投资的资金约束,增加了企业投资的成本和风险。

5、缺乏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国家风险、政治风险及还贷风险等诸多风险,这些风险是单独一个企业自身无法承担的。由于我国缺乏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不能为这些海外投资者提供充分的保护,使得一些政治风险较大国家的投资企业,遭受了经济损失却得不到赔偿。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

(一)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加强风险控制

1、熟悉境外并购法律环境

我国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并研究目标国企业的法律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高度重视法律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比如关注目标国的反垄断法、劳工法、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外汇管制问题等等,充分估计并购后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反垄断活动等问题。

2、提高管理运营能力和企业整合能力

企业并购不是两个企业的简单合并,它意味着企业资源的整合、文化的整合、人员的整合,甚至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应该根据并购后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重视不同国家不同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管理理念差异,使之融合不同国家员工之间的价值观,减少利益分歧与冲突。通过有效的整合,提高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

3、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并购企业自身影响力

从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来看,战略并购迅速增加,中国要想把握全球并购趋势,应该强化对高端业务的并购,不能仅停留在资源能源等传统行业的低层次并购。低层次的并购更多的是凭借巨额的资金,属于粗放型的并购模式。而高层次的战略并购还需要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品牌实力。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并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首先从内部产业结构发展入手,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从政府的角度控制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

1、完善海外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

应制定跨国并购的企业并购基本法,明确允许企业并购的范围和领域,限制企业并购中的垄断,建立并购审批制度,规范并购程序和企业资产评估机制。同时,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国际规则的制定。

2、建立对外投资保险制度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导力量与其保障机制的完善是分不开的。日本为了支持海外并购,制定了详细的跨国并购支持与激励制度,成立海外并购基金,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有效的支撑。中国目前尚无系统的跨国并购保障制度。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往往是孤军作战,很难得到行业、政府和研究人员的后方支援。政府应出台相关激励和保障措施,成立跨国并购促进基金,同时国内产业界和研究机构应该做好前期的理论和市场研究,为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有力的保障。

3、发展中介机构,培育国际经营管理人才

由于缺乏高水平、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往往在信息收集、政府政策的了解、法律手续和业务的办理等方面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甚至因为信息收集的不到位而面临巨大的并购风险。所以,发展一些高水平专业化的商业、金融中介机构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管理人才的培育上,我国企业不仅要立足于自身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国际上的现有人才,比如对东道国的人才进行挖掘和使用,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用好全球的人才,才能用好全球的资源。

4、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金融支撑体系

我国可以借鉴海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海外投资委员会负责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统一协调规划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行业海外投资的相关政策和扶持鼓励政策。

国家要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鉴于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短期内根本解决。在我国外汇储备极其充裕的情况下,政府外汇资金可以成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降低企业境外并购风险的有效手段。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支持应一视同仁。

参考文献:

[1]杜奇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控制.企业导报,2010,(4).

[2]赵旭. [J].经济导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