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52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1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近现代史;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樊学庆,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4―0051―03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党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后,党对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注重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党的几代领导人不仅反复强调并提出具体指导原则,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政策。本文试就新时期党在这方面的工作略作论述。

一、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期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党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通过近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邓小平把“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他多次强调“落后是要受人欺负的”、“落后就不能生存”;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并历数近代中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压迫的事实,指出只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

也非常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他指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也就很难自觉、牢固地树立起来。

也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尤其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在不断要求通过近现代史教育提高全民爱国思想的同时,党的几代领导人特别强调要通过近现代史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意识。

邓小平指出,要通过近现代史教育使青年懂得“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强调要用历史的确凿事实教育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990年初,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提出青年要学习近现代史,即“要使我们的青年人了解,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奋斗,若干年的比较,才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才能保持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同年5月,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一周年大会上提出,“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1991年,又专门致信主管教育的李铁映、何东昌等同志,提出要教育青少年学习历史,“使他们熟悉我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认识今天的人民政权来之不易”,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也要求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尤其首先要培养爱国主义荣辱观,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并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两个指导原则

为了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党的几代领导人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

首先,要坚持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提出,要通过近现代史教育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强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提出,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并将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首要内容。

其次,要坚持热爱祖国和拥护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始新的革命。百年巨变的历史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州”。因此,爱国和爱党是有机的统一的。也正是基于近代历史的发展,强调,“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三、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增强爱国意识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贯彻通过近现代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针,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就把通过近现代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摆到了重要位置。1983年7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指出“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爱国运动史”。新时期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要把重点放在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尤其是要宣传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建设成就、成功的建设经验以及重要的爱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在此基础上,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只有以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和建设成就为基础、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和面向世界,才能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94年8月,中央又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

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强调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与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1996年,中央又通过新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把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基本国情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2001年,中央又把爱国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号召积极开展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通过近现代史教育提高全民爱国思想的同时,中央尤其强调要在学校,特别是高校中通过近现代史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1983年的《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中,中央就特别强调要通过近现代史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坚持从爱国主义教育人手,各门课程都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要有非常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1994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又明确提出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重点抓好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央又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个人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2

关键词:晚清民国;教育改良;改良;演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产物。这次革命本身就是一次近代化运动,并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以重要影响。因此,将辛亥革命放在复杂的近代化过程中去考察,将进一步揭示这场革命的丰富层面,对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关系不无裨益。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近代化的演进与改良进行归纳总结。

一、教育改良的原因

所谓近代化,实质上是指资本主义化。它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外国的侵略势力是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发展的不自觉工具。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本身的落伍性,及塾师自身的素质低下是教育需要进行改良的主要原因。例如,学者熊贤君认为,在科举制被废除之后,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了一种滞后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设备简陋”,“教材和教学内容陈腐”,“教学方法不良”,“宣传不正确的读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抵牾”。[1]他通过对湖北教育的个案研究,发现从民初塾师的学历结构上看,多是些清末的童生、贡生和秀才,从塾师的知识结构上看,他们远不符合时代之需,能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塾师寥若晨星,从其年龄结构上看塾师大部分年迈体弱,老气横秋。[2]就此,论者得出结论:教育教育已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精神,逆教育现代化潮流而动,所以需要改良。

大多数学者认为,改良教育是推行义务教育的需要,辛亥革命时期国家教育资源极其贫乏,要想使为数众多的失学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光靠创办新式学堂是不现实的,改造现有的传统教育资源——教育才是明智之举。而柳琴、左松涛则认为晚清与民国教育改良的原因是有区别的,清末的教育改良主要配合于国民精神养成这一目的,而民国时期才是在于义务教育推进的要求使然。两位研究者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由于学校制度已建立起来,教育改良便回复到教育意义层面上来,成为实现义务教育的助推器。他们还指出民国后的教育改良,也隐含有政府权力向基层和初等教育渗透的一面。传统上,教育的设立与日常操作是极其自由的,改造后人民失去了自由办学,教学的权利,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良成为国民政府治国和规范意识形态的需要。[3]

二、教育近代化的演进

研究全国教育改良的学者们一致认为:教育改良走的是一条从民间到政府的实践道路。[4]贾国静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更将清末民初教育改良进程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先,1904—1907年,苏州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士绅搞改良试点,摸索经验教训;接着,北京地区由官方立案改良教育,揭开了全国性改良运动的序幕;后至民国初年,继续清末改良余热,教育部首先在北京进行改良试点,在中枢精神的指导下,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的教育改良方法,这样全国性的教育改良运动逐渐铺开。[5]

辛亥革命时期,由于地方教育史料较多,且各地改良进程又有一些差异,故而研究者多分地区进行研究,在这方面,江浙地区的教育改良进程研究比较集中,而两地区的改良进程也颇为相似,主要表现在:民国初年,由于政治体制的变更,两地政府认为新的政体必须配备新的教育体制,所以态度极其强硬,要求取缔教育,可惜这一政策不仅无法落实到基层,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只能对教育由取缔转为改良。2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教育数量出现明显反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推行义务教育放到首位,加大了教育改良的力度,改良步入秩序化进程。[6]

另外,湖南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政府的意图,制订了一系列改良、取缔教育的措施,可由于政局不稳,各县对此不是很了解,无法推行,直至三十年代,才取得一定成效。[7] 在地方教育改良方面,台湾学者洪喜美的研究更为细致,他以北伐战争前后,国民党推行党义教育为线索,根据广州、南京、上海、武汉、南昌、等重要军政据点的史料,勾勒出教育党化教育的全过程。[8]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全面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京师大学堂作为在新政中唯一的“幸存者”,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学制纲要,成为中国教育由传统转向近代的分水岭,无可争议地

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第一章。

还有学者认为教育改良的进程与义务教育的推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末教育遍设全国各地,如将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轨道,将对其产生无可估量的推动力,因此许多地方颁出教育改良章程及告示,力图让教育为义务教育所用,可改良之效与他们的要求相差甚远。民初因财政匮乏,为推行义务教育,仍留给教育以用武之地,对其采取奖进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义务教育学制系统逐渐完善,国家财政也有好转,教育在义务教育学校结构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政府对教育的政策便强硬起来,办理不良者严厉取缔,成绩尤佳者改为小学。[9]

三、教育近代化的改良

发展教育事业,除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外,更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学习他人长处。为此,省教育会曾先后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教育调查及视察活动,以促进浙省及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改良的实践中,各地纷纷总结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措施。对此,许多文章都有所提及,这些措施各地大多雷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改良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教育行政机制,对教育加强统一管理;(二)制订改良教育的办法大纲,使改良进程有章可循;(三)改良教育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四)改良塾师,加强塾师培训;(五)改良教育教学方法,严禁体罚;(六)奖罚并用,加强检查督促,对不合格的教育及变相教育坚决予以取缔,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教育升格为初级小学;(七)对塾舍及设备提出严格要求。[4]

在社会教育方面,浙江教育会深知其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制约性,因而倍加重视,明显体现出近代教育的时代意识。1918年10月10日,浙省教育会在第四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上海会议上,提出“设立青年团案”并获通过。认为对青年施行教育收效最大,所以青年时代的教育是顶要紧的。创立青年团可以充分发展个性,增进群性。所以,青年团的宗旨为辅导青年的德、智、体三育的发展,促其成为健全的国民。值得注意的是,在省会青年团的推动和影响下,浙江各地也先后成立了青年团,并开展了各种活动,其影响甚是深远。

此外如1924年4月13日,浙江省教育会与其他团体合作,筹设杭州图书馆协会;同年6月14日,也与其他团体合作,举办浙江除毒协会第一次筹备会,等等。所有这些,在客观上创造并净化了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的正面影响力量,从而使学校教育能在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近代化的内在逻辑分析

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形式,存在着许多顽疾,被学校所取代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教育有着顽强的社会适应性,加之学校教育仍不够成熟,就使得教育不会立刻被学校取代,教育现代化进程坎坷,并长期存在教育和学校并存的二元结构。

一些学者在此从不同角度对这种二元结构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清末民初之时,由于学堂普及程度低下,加之教育有着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其在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地位,使教育得以与新式学堂并存,构成近代初等教育领域里的二元结构。教育与学堂竞争激烈,往往学堂的生源不及教育,二者还存在着互补与传承,即教育改良为学堂,但改良的数量和质量又极其有限;同时学堂对教育也有延续,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对教育仍有传承。[10]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这种二元结构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从广东地区的初等教育发展来看,民国初期,小学发展得相当不够成熟,而教育则凭借其固有的势力保持着优势。二十年代,由于社会环境趋于安定,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小学得到初步发展,教育数量有所减少。三十年代,小学进一步发展,已有部分教育改为小学。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公立小学被迫停办,教育得到复苏机会。抗日战争结束后,当局力图继续发展小学取缔教育,这时小学在初等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才得以完全确立。[11] 这一改良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广东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可见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极其艰辛的。

教育改良是中国初等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教育改良所遇到的坎坷说明初等教育近代化起步之艰难;改良教育课程反映了人们兴办新学、改良教育、从而推进教育近代化的要求;教育教科书的变迁体现了教育教学内容变革的基本趋势,对教育近代化起着推动作用。而且教育改良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更能集中反映中国初等教育近代化的一些本质规律,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4]

五、结语

教育的近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近代化。浙江教育会以《教育周报》、《教育潮》和《浙江教育会月刊》等为媒体;同时,不断组织各种类型的讲演、讲习活动,以及教育视察活动等,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同时,积极宣传新教育思潮和新文化观念,其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各省教育会的成立及其后

来的一系列活动,使教育界大大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着中枢的作用。同时,以省教育会为代表,与全国各省教育界取得了进一步的紧密联系,这样,教育信息的交流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迅速进行,从而大大加快了包括浙江在内的教育事业的近代化。

参考文献

[1]熊贤君.中华民国时期教育的现代化改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2]熊贤君.民国时期湖北教育的现代化整改[j].教育史研究,1999,(2).

[3]柳琴,左松涛.略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改良[j].历史档案,2000,(2).

[4]田正平,杨云兰.中国近代教育改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5]陈阳凤.论“废科兴学”以后教育存在的原因[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6).

[6]秦玉清.北洋政府时期浙江教育的实态考察[j].教育史研究,2000,(6).

[7]罗玉明.向现代教育的传嬗——三十年代湖南对教育的改造[j].怀化学院学报,2003,(12).

[8]洪喜美.北伐前后教育党化教育探讨[j].近代中国,第126期.

[9]熊贤君.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贾国静.教育与学堂:清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结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1).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3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临问题的不同,改革的重点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完全一致,发展前景也各具特色。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改革的持续时间比过去大大延长了,十余年的改革迄今尚未有结束的迹象。这一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多,涉及面广,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二是各国改革教育的决心比以往更大,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层面更多,范围比过去更广,呈现出宏观领域的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并重的明显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征。可以说,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距改革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制。这些均意味着各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

就发达国家而言,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纷纷掀起了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浪潮。这轮新的教育改革既不是上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延续,更不是上一阶段改革的简单重复。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教育改革的背景,还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都与前一时期有所不同。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初期各六、七年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较为独特。从西方国家社会内部来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压力是来自民主化运动的推动,如涉及众多国家的中等教育综合化运动就是一个突出例子。从国际背景来看,则是出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这可以从包括中小学教学改革等措施方面反映出来。而到了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虽仍在继续,但争霸的重点已从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和科技多个领域。特别是随着德日两国的兴起,这种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了。

第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通达到了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率已达到90%以上。日本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已高于95%。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持续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不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压力。况且,一些国家原先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也得到较好的调整。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在数量上去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如何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提高人才培美的质量,以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的量的方面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各国政府或民间发表的大量的文件或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其次,公立学校逐渐失去办学活力,办学效率低下。再次,学校道德教育出现危机,学校中的吸毒、暴力等问题日趋严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这轮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出发点。

以美国为例,人们在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上基本脉络或指导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进种族间的融合(integration),最后才是要在办学水平上达到优质(excellence)。在这里,各种矛盾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显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的关注点与先前大不相同了,三者的位置似乎颠倒了过来,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教育改革重点的变化,美国教育学者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继进步主义教育改革(progressivereform)和六十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refor)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优质教育改革(excellencereform)。

英国在八十年代之前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中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上,相比之下,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少有所忽略。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办学效率的低下已到了不堪容忍的地步。自1988年起,相继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等一系列立法或政府文件,决定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二战结束以来最为全面的改革,以建立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体制。

此外,法国、日本、德国等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或颁布立法文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发达国家,今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提高上面。发达国家教育在量的扩充方面大体上已经上移到中学后教育阶段。中小学在量的发展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当然,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留级和失学等问题,但这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所致,而是由各种社会弊端所引发。如果社会弊端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革除,教育中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而在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远非令人满意。因此同样面临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但如何在数量上满足广大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仍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更为迫切的任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发展的起点低,这表现在教育的普及率不高,适龄青少年的在学率低。其发展水平甚至比部分发达国家晚了一个世纪。世界银行1990年发表的题为《初等教育:世界银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在可见的将来,亚洲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无法做到普及初等教育。如在墨西哥,到八十年代未仍有30万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年级学习。在已经入学的660万儿童中,有45%的儿童不以完成小学6年的学业。在农村和民族地区,这一比例超出80%。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中小学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过重的人口负担加上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发展中小学教育所承受的压力比10年甚至20年前更大了。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在中国和印度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小学的数量只可满足不到65%的适龄青少年的需要。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小学的学生中能够读完小学的不到70%。据预测,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仍有超过1亿名儿童无法入学,而12-17岁青少年中无法在校学习的人数将超过2亿名。这表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要纠正过去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偏差,真正做到重视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二、在微观领域,各国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方案正在付诸实施。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会调整措施和步聚,但总的方向不会改变。这包括继续改进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手段,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具体而言,近年来各国中小学微观领域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除了原先就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国家外,以往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和学校各自为政,实施多样化课程,采取不同标准的国家近年来已经或正在打算改变传统的做法,转而实施全国或地区一级的统一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采取相应的统一的评价措施。同时,按照各门学科的重要性程度对课程进行分类,规定各门学科具体的教学时间或成绩要求。除了英国的做法外,美国近年来也一直在探讨实施全国或州的统一课程。除了1983年提出5门“新基础学科”外,199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也提出统一设置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核心学科”’并制定全国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措施的主张。另外,其他许多国家近年也有类似的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对本州的中小学分别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课程”。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创造与实践、卫生与体育。中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现代与古典语言、技术与应用学科、工艺、个性发展,卫生与发展。印度也已制定了中小学的全国统一课程,对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成绩评价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要求或标准,成为各国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二,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来看,随着一些国家对中小学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或最低限度课程的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者一主一辅的地位得到明确。过去欧美一些国家过分强调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致使许多学生避难就易,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下降。这在有关国家已引起深刻的反省。近来多数国家的共同做法是在强调学生要在完成规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一定量的选修课程。而在一些原先规定过死的国家。则采取了增加选修课的做法。如日本,近年来在初中扩大选修课范围和种类,加强发挥个性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也比以往更加多样,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也更大了。

第三,从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关系来看,综观各国的情况,除了极少数国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较为浅显的职业技术入门性课程外,多数国家从初中阶段起便开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课程在目标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劳动态度,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的职业领域,通过一定量的活动或劳动,使他们掌握某些基本劳动技能。在普通中学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各国高中所采取的模式有对应的关系。除了选择职业一轨的学生要学量的职业技术课程外,一般说来,各国也都为普通高中或普通一轨的学生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让学生选修。

第四、将改进和完善评估和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忽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成绩评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改变传统做法,相继开始实施统一和严格的评价和考核措施。

英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同时,开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定严格的评价体系,包括对7、11、14和16岁4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评估。近年来虽对此作了些调整,但总的原则和方向不会改变。法国提出要使评估形式现代化,并采取了完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具体标准和措施.甚至连美国这样一个历来十分强调教育的地方分权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独立性的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建立全国或州一级统一的对中小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就提出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建立统考制度。近年来,一些州已经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措施。澳大利亚在探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时,也将制定以州或全国统一评价制度当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五、各国还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美国将恢复和加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道德教育联合会。该会给“良好的品德”下的定义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行事”。此外,还提出了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十项基本原则。英国政府也于不久前专门发表了有关公民教育的文件,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在日本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也始终把加强道德教育当作一个重点。

三、从宏观方面来看,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公立中小学缺乏活力,办学效率低下的弊端,各国从学校的运行机制入手,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扩大家长的参与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上实行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都将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共同的做法是将许多原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直接下放到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推行的所谓“学校管理的地方化”(LocalManagementofSchools)的改革,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完善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改进和完善了中小学学校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使之更为规范化和民主化。各国采取措施完善了学校董事会机制,并在学校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中规定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组成比例。特别是扩大了家长和当地社区代表的比例,使学校在办学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社会要求。例如,新西兰颁布了《教育法》,制定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步聚,其中包括制定学校(SchoolCharter),改革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董事会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权力,赋予家长更大的教育参与权与选择权。丹麦颁布了新的国民学校行政管理条例,强调发挥地方、社会团体、个人和家长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逐级下放教育管理权限,赋予学校董事会更大的办学自。瑞典政府也提出了加强义务教育的议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决定赋予学生及其家长更大的责任和权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学校,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

第三,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利。各国近年来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不利的状况,赋予他们主动的选择权利。在这方面,典型的有英国实施的“入学开放”的新的入学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教育被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家庭是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来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就读,而不必受过去按片就近入学的限制。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学校为了吸引学生面相互开展竞争,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美国,一些州也相继采取了与此类似的允许家长在居住地学区内或跨学区学校间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就读的措施,前者叫做“区内选择方案”(Intradistrictplans),后者叫做“跨区选择方案”(Inter一districtplans)。这一做法目前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第四,改革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各国对公立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少有触及。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使得公立学校在办学的质量等方面既不向政府也不向社会负责。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一些国家开始探讨在不改变公立学校性质的情况下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方面的例子有近年来英国许多公立中小学相继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接受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这些学校获得了办学经费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人事权,比以往更能够独立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并要在办学质量上达到规定的要求。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办学体制已经逐渐在英国形成。

在美国,公立学校也出现了色彩斑阑的多样化的趋势。除了近年来出现的“选择性学校”(AlternativeSchool)、有吸引力的学校(MagnetSchool)和“二次机会学校”(SecondChanceSchool)外,一种新型的公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也在迅速增加。其主要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公立中小学进行改造,学校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订立在招生、办学质量和财务等方面的标准,来换取政府的办学经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形成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据统计,到1996年底,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出现了特许学校,总数已达500所左右。特许学校的出现意味着美国公立学校的办学开始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公立学校也出现了所谓的私有化或私营化的改革措施。这包括采用私立学校的管理手段,引人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与工商企业的合作,等等。

第五,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综观八十年代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私立学校出现了复苏和发展。如果从教育发展较长远的时间加以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到私立学校由占统治地位到逐步削弱再到逐步复兴的过程。追究原因,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与公立学校学生成绩下降、吸毒和暴力等问题突出有关。各国政府开始对私立学校采取鼓励或支持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美、英、加、澳等许多国家私立中小学的比重均有所加大。近年来,俄罗斯也在私有化运动的带动下,原苏联国有化的单一办学模式已改变,出现了大量的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兴办的中小学,形成了公私立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机制。

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患社会,九十年代以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远距离教育的迅速推广,预示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变革的开端,也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视频、静态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方式多元化。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人与人、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将使教育的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也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使教育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获得与今天的课堂一样的教学情景,可以得到逼真的、即时的教育,不仅可以与教师(或许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也可与同学(不会再限于“班级”有限的人数范围)进行各种交流。

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各国主要是将远距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来加以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校教育的形式并不因远距离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发生大的变化。如在非洲一些国家,人们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来普及中小学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人们把这看作是远距离教育的三大模式这一。在不少国家,人们已将“远距离教学法”(distance一teachingmethod)当作中小学中一种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看,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例如,在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为中小学播放卫星电视课程,许多地方已开始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双向交流式远距离教学。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一项“明星学校计划”(StarSchoolProject)自1988年底起开始实施。根据这一计划,联邦政府教育部提供三千多万美元资助部分中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卫星电视教学实验,为最终在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远距离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4

今年,正值建国60周年,看着祖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免会让我们追忆起1949年天安门前升旗的壮观场景,耳边不禁又响起了那厚重而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再看看迅猛发展的城市建设更使我们想起了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同志,他使我们我们收获了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的变化伴我走了近40年,我亲眼目睹了她的沿革历史和发展变化。

我是一个在74年出生的农村女儿娃,到现在还依稀记得80年我在村里上学前班时的情景,每个小朋友都从家里搬来一个小板凳,坐在村大院的一间平房里,课桌是用青砖搭起的木板,黑板是涂上墨汁的纤维板,粉笔是土坷垃,老师是村里刚从初中毕业的姑娘,她们会唱几首歌,有的还能表演几段吕剧,每天带着我们识几个字,算几道10以内的加减法题,当下课的钟声敲响后,就领我们到院子里做老鹰捉小鸡或折腰、翻跟头的游戏,条件似乎差了些,真有“黑屋子,土台子”的架势,但在临近几个村中却是唯一的一所“幼儿园”,以至于现在每次回忆起来还有几分自豪感。

81年,我上了小学,学校为每一个同学安排了座位,板凳不用从家带了,课桌是用砖泥搭起的水泥台,晚自习时点的是家里自制的煤油灯,不过,上课时有了黑板和粉笔。当时,学校全体教师中只有二人是正式的,但也是初中毕业后接父亲的班儿,其余的都是民办教师,没有课的时候还要到自家地里忙活一番。更令人吃惊的是,我的同班同学有的比我大四五岁,还有一个比我大六岁,个头足足比我高50厘米,听说他已经在一年级连续待了六年,是个十足的“留级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小学四年即将过去,村里为学校在村西头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教室的房顶上安装了日光灯,我有幸自己的小学在那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了一年,课桌椅全是新的,教我们的语文、数学老师都是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我们第一次听到了所谓的“普通话”,还体验了有史以来的体育课,感觉颇有“鲜味”。

86年,我考上了乡里的国办中学,那可是县里数一数二的初中,学校虽然还没有楼房,但一排排平房非常整齐,学校管理也比较规范,除去音乐,其它课程都已开全。老师们的学历最低是师范毕业,部分年轻教师都是师专毕业,师资水平较小学明显提高,教学水平也不一般,印象最深的是物理、化学课上有趣的实验和体育课中的三步上篮。我在这里顺顺利利地度过了三年,考入了博兴师范。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综述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改革酝酿与尝试阶段、改革启动和全面探索阶段、改革逐步深化阶段和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亟需在改革中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高校的内部资源配置机制、优化动力机制、完善监督机制等,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办学职责。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更是成社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和大众谈论的焦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在此仅对文献研究状况作简单的概括和分析。

一、文献研究概况

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研究出现较早的文献是发表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年第1期《高校管理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一文。2000年以前,有关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较为丰富,近年来,面对国家加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特别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出现了许多的新问题、新情况,更多的专家学者对高校管理体制问题进行关注,并积极寻求对策,相关方面的文献有几千篇。他们主要从改革理念、改革模式、具体举措、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研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研究;影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研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现状研究;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去行政化研究等。

二、文献内容分析

以上相关的研究不但揭示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研究

学者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如,1978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就高校管理责任制指出“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予以颁布。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导引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文献。《决定》指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寓含着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

1992年8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新路子。

1993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重新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其中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与规定。《纲要》指出“要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工作实绩拉开差距。改革的核心在于,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

特别是1998年8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高校内部领导体制,其规定是“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为新世纪初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特别是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针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2、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研究

有学者关注到高校管理体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政治、行政、学术三元一体的高校组织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与运行体系;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效益不高,没有建立起兼顾效益、效率与质量的职业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有学者就现阶段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尖锐的指出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缺乏长远目标及战略规划,特别是高校内部学术力量依旧薄弱,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权力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系的权力较小;其二是学校内部行政人员掌握着绝大部分权力,而学术人员的力量相对很薄弱。行政人员不仅可对行政事务行使决策权,而且对学术事务也可作决策。

不少学校虽然也设立了负责学术事务的委员会,但这些委员会虽有审定职称、学位的权力,但在它上面,有行政性的领导小组,由行政人员预先规定不属于甚至有悖于学术性质的条条框框,使学术人员只能依这些条条框框投票审定,而审定的结果,不但需要行政审批方能生效,而且行政往往可以变更审定结果。此外,高校内部各个方面的制度有待创新,以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3、关于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

有学者认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与高校的法律关系;二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所面对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三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还有学者从涉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的领域出发,提出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效的竞争约束;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绩效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增加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加强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也有学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改革的关键在于管理者水平的高地,所以狠抓高校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创新管理制度,实施职员工作岗位轮换制度、严格实行人才专业化制度。而近年来,一些学者更是结合政府管理和国外高校管理体制经验提出,减弱政府管理权限,加大政府服务职能;适当调整权力结构,形成高校“实体化”;扩大高校学术民主管理的权力,真正实施“教授治校”和“教师参政”;同时,加大后勤改革力度,促进“社会化”进程。

4、关于国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有学者归纳发现,尽管国外高校管理机制上各具特色,但有很多地方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高校均有较大的自治权,其内部事务都由学校自己决定。二是高校内部的管理机构重视学术权力,都是采用的专门委员会制,而不是采取一种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化方式组成的管理机构。三是教授教师在大学管理事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都成立了主要由教授组成的机构,参与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

美国高校管理采用的是市场导向管理模式,是典型的分权制。这种分权制,是指教育权归属各州,高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不足之处主要是高校发展的目标难以统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近年来美国政府及教育界人士已注意到此问题,一方面是政府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并通过财政拨款作为控制导向,以求在战略上重视高教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也注意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和沟通以寻求更好的政策支持,高校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在动态管理中不断融合,使得联邦、州和高校的积极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日本高校在“科技立国”战略影响下,强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从管理体制上加大改革,如国家重视教育,加大投入,资助私立大学,重视发挥三个“教育审议会”的作用(临时教育审议会、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审议会),从而使管理更加自由、灵活、开放、富有个性与多样化以及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各高校内部的改革力度,如大幅度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课程改革、评估体系改革以及运营机制的改革等等,使各高校办学更具活力和特色。此外,日本高校“产学合作”模式,使日本的科研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同时“互换授课制度”为终身学习、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我们应认识到:要充分发挥中央、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简政放权,绝对分权。要使集权、分权、自主权有机地结合。同时,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高校发展路子。纵观成功的高校管理体制,不难看出,任何形式的高校管理体制均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都要符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找准定位点。最后,高校作为法人实体,要有强烈的生存、竞争和自律意识。面对市场挑战,高校要主动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办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廖远耿主编,普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8

2 杨泉明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潘懋元主编.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 田一聚、张乐天,1978~1999年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5 武宜忠,论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J],人民论坛 ,2010(35)

6 李百齐,浅谈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水运,2010(5)

7 夏鲁惠、原松梅,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10)

8 钟志华,加强高效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9(3)

9 孙秀斌,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沿革、现状及改革模式[J],科学决策研究,2008(11)

10 别荣海,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博览,2005(4)

11 易兰华,试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

12 陈向东,浅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有效性[J],经济师,2003(11)

13 程祁慧,关于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14 李桂红,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6

论文关键词:学生,身体素质

近两年国家教育部门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的方面指标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普查,结果是大部分测试指标明显下降,其结果令人担忧与深思。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近年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其中受教育部门政令过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自为政,以及没有标准、没有格式的形形式形式公开课等方面因素所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从德、智、体等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在学校中所占有的位置、份量的定位,同时十分明确地制定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即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因此我们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改革,改革方向指向哪里!不能盲目改革,更不能跟风随大流。前几年各地区所搞的公开课就存在着有这种现象,观摩完了整个活动也得不到对教学改革方面的启示。因此,本人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而进行。

体育课程是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体育课程教学的时间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其具体的目标是综合性的,里面包括有学习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全面学生都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学习和煅练,培养学生朝气蓬勃、活泼愉快、勇敢顽强、拼博进取和敢干竞争的精神。其中通过学习和煅练,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主要目标之一。我校是一所职业中学,在教学中,一直是认真贯彻和执行《中小学体育合格标准》和推行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为教学目标。为“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煅练,体育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但在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四个项目中,统计得出的成绩与广东省同龄组平均值相比较,差距很大。短跑、中长跑特别明显。其中100米、800米(女)、1000米(男)、成绩相差较远。只有10%左右的学生达到标准,说明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严重。本人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导找问题的根源,得到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降的几点因素:

(一)、城市独生子女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他(她)们从小开始就在父母溺爱的“温室”中长大。从小在家里,父母连小小的家务也不让孩子去做,从而滋长了这些孩子懒惰的思想及行为,由于过着娇生惯养富裕的生活,这使他(她)们出门见着太阳就头晕、微风吹过就头痛的弱不禁风的体质,家长们经常小心翼翼地抚养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在学校由于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的发生,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领导要求改革体育课教材内容,体育教师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在初中阶段,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重点中学,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除了完成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教学外,课外文娱活动课也变成复习课,因此,造成学生体质明显下降。

(二)、当代学生其生活条件、营养搭配均要比八、九十年代的同龄人有很大提高,上学和放学都是由家长专车接送,到家以后大部分时间用语看电视、上网,加上学习压力较大,体育锻炼和活动时间减少,造成营养过剩,学生肥胖症憎多,内赃功能较差,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都不尽人意,常常出现学生站立时间稍长,或者进行中长跑,就出现晕到,呕吐等现象,同时,家长怕发生意外,不放心让孩子出去活动,此外,社会的活动场所开放太少,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得不到保证。

(三)、学校体育工作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应试教育压倒一切,学生课业负担重,由于升学压力,学生忽视了劳动课,学生缺少了体育锻炼,普遍上下肢力量下降,整体身体素质水平偏低。

(四)、素质体育不够健全: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面人才。但目前有些学校和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存在片面性。一些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忽略体育锻炼,整天苦读数理化,把体育锻炼淡薄,甚至不参加任何户外体育活动,经过几年苦读,学生的体制就会明显的下降。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和团省委《学生体制健康标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知道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标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即使学生掌握一些体育理论知识,又能掌握一些体育技能,才能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学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宣传。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名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用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项运动的比赛,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篮球、毽球、羽毛球、乒乓球、队列、广播体操等比赛,一年举行一次大型的田径运行会,这样一来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比赛,使学生有新鲜感,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体育教师应切实组织好早操和眼保健操,班级体育活动和比赛,搞好业余体育训练和校内体育竞赛工作,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国家教委关于每人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要求。生命在于运动,目前学生体制的下降已成现实,但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家长和学生本身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制订好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确保学生每天至少坚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实现学生的强健体魄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蔡菊英从学生身体素质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期刊论文]-体育学刊2004(2);

2、王洪、芦特、金琼近10年间辽宁省高校学生体质动态变化[期刊论文]-体育科学2005(2);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7

9月3日下午,山东省青岛市市委高校工委书记、青岛市教育局局长、书记邓云锋做客民生在线,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网谈过程中,网友们对中考等级制改革的具体细则仍非常关注。对此,邓云锋回复到,青岛市教育局正认真梳理社会各界对中考招生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结合青岛市实际,抓紧完善中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程序适时向社会。2015年中考开始 只保留国家政策性加分网友:请问初中升高中那些学校的等级考试升学时认可?邓云锋:您好: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学生体育艺术类竞赛或艺术类水平考试,集体项目或单项比赛:体育类获国家前十六名、省、市前八名,区(市)前三名的毕业生;艺术类获优秀奖、省级三等奖、市级二等奖、区(市)级一等奖以上,或艺术水平考试达到六级以上的,就有特长生报名的资格。另外,近几年,青岛市中考加分项目不断减少。从2015年中考招生开始,青岛市只保留国家规定的政策性加分项目,包括归侨子女和华侨在国内的子女、少数民族子女、台湾籍子女、军人子女。各种比赛竞赛成绩在中考录取时均不加分。从今年开始 初中学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网友:特别在指标生按中考成绩后.中考第三方出题更急迫和重要。邓云锋:网友您好!感谢您对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命题工作的关心。命题保密工作至关重要,是整个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工作的生命线。从今年起,青岛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命题工作交由招生考试机构承担,参照高考命题的相关要求,从专家库建立、命(审)题专家人选确定、第三方安检、命题场所监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保密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试卷、试题安全。我们会认真考虑您的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使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更加公平、公正。从2013级初中生开始 直升生指标生政策调整网友:请问一下,现在的初三学生中考政策什么时间能?原来的指标生政策既然不合理,为何不从2012届初中生(也就是2015年中考的学生)开始实行呢?中考指标生加分分值30分是不是过高了?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分差真会达到30分?邓云锋:新的直升生和指标生政策从2013级初中学生开始实施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初中学校已经陆续公布2012级初中学生指标生和直升生评选办法, 2012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学生以平稳的心态参加中考。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和学校对新政策的适应性。2012级学生已经按照现行指标生和直升生评选办法准备两年,如果从2012级学生开始实行新的指标生和直升生评选办法,学生、家长和初中学校均不适应,对2012级学生是不公平的。实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生政策,是国家和山东省相关文件明确规定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厅[2014]1号)、《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号)对指标生政策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关于指标生优待分值,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号)提倡对指标生录取不设限制性条件。对录取指标生设限的,应以不同批次最低录取标准条件为设限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青岛市教育局将指标生优待分值确定为30分,这个优待分值在全省17个城市中是最低的。与国内其他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相比,青岛市的指标生优待分值也是偏低的。会考成绩打折 为与高考科目分值结构接轨网友:请问邓局长:既然新的改革方案比旧的科学合理,为什么不从2012级全部实施,而是部分实施?有些人说来不及准备,不知道他们要准备什么?难道整个初三学年不够准备吗?有的家长不愿放弃已得到的比赛加分,难道比赛就是为了加分,不恐怕不是教育部门举办各种比赛的初衷吧。还有会考成绩打折问题,恳请教育部门认真研究,还2012级学生一个公平。邓云锋:历史、地理、生物按80分计入中考总分。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与高考科目分值结构接轨。山东省2014年高考分值结构为,语文、数学、英语均150分,其他科目平均100分。其他科目分值占语文、数学、英语的2/3。我市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分值均为120分,参照高考科目分值结构,历史、地理、生物科目为120分*2/3=80分比较合适。二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各科目分值确定后,原则上要连续多年保持稳定,2012级、2013级及以后的年级历史、地理、生物均为80分,体现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三是充分考虑2012级学生地理和生物考试实际情况。首发:指标生政策调整 中考新政完善后下午14:30,青岛市委高校工委书记,青岛市教育局局长、书记邓云锋做客民生在线,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中考新政方案正在完善 适时网友:邓局长你好!今年中考新政及时调整我们作为家长深表感谢!对于中考新政也满意!就是不知道正式的文件政策什么时候下发,作为2012级家长非常关心,请及时下发执行我们的孩子心里也有个准备。邓云锋:您好,感谢您对中考招生政策的关心与支持!市教育局正认真梳理社会各界对中考招生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完善中考招生改革方案,按程序适时向社会。 最新直升生和指标生政策 从2013级初中生实施网友:请问一下,现在的初三学生中考政策什么时间能?原来的指标生政策既然不合理,为何不从2012届初中生(也就是2015年中考的学生)开始实行呢?中考指标生加分分值30分是不是过高了?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分差真会达到30分?您好!感谢您对中考招生政策的关心和支持!市教育局将认真梳理社会各界对中考招生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抓紧完善中考招生改革方案,依程序适时向社会公布。新的直升生和指标生政策从2013级初中学生开始实施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初中学校已经陆续公布2012级初中学生指标生和直升生评选办法, 2012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学生以平稳的心态参加中考。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和学校对新政策的适应性。2012级学生已经按照现行指标生和直升生评选办法准备两年,如果从2012级学生开始实行新的指标生和直升生评选办法,学生、家长和初中学校均不适应,对2012级学生是不公平的。实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生政策,是国家和山东省相关文件明确规定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基一厅[2014]1号)、《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号)对指标生政策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关于指标生优待分值,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号)提倡对指标生录取不设限制性条件。对录取指标生设限的,应以不同批次最低录取标准条件为设限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市教育局将指标生优待分值确定为30分,这个优待分值在全省17个城市中是最低的。与国内其他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相比,我市的指标生优待分值也是偏低的。晋升副高级教师 必须完成支教任务网友:邓局长,山东省规定从2014年开始,高中教师晋升高级职称也要有一年以上的支教经历,我们青岛教育局在以前的职称评审文件里也通知过。我作为响应者也完成了支教任务,请求教育局能严格执行。因为一部分不愿意支教的人,包括部分参评领导,极力反对这一政策,请您主持公道,别让积极支教的老师心寒。邓云锋:您好!关于城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申报晋升副高级教师职务资格问题,青岛市教育局在2013年的职称工作文件中已有明确说明,自2014年起,城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教师申报晋升副高级教师职务资格,在支教条件方面将严格执行政策。另外,农村学校教师申报高级教师职称不需要支教经历。幼儿园除规定费用 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网友:请问幼儿园除了保教费还可以收那些钱?邓云锋:网友您好,青岛市物价局、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教育局下发的《青岛市物价局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试行)》(青价费〔2012〕40号)规定:除保教费、住宿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外,幼儿园不得向幼儿家长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幼儿园可以收取的服务性收费项目为伙食费和校车接送费;可以收取的代收费项目为意外伤害保险费和床上用品费。除此之外,未经批准,幼儿园不得向幼儿家长收取其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首发:今年入托儿童6.5万人 就近入园范围扩大3日下午,青岛市委高校工委书记,青岛市教育局局长、书记邓云锋做客民生在线,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据悉,目前,2014年全市幼儿园招生工作全面结束,经初步统计,全市共招收小班幼儿约6.5万人。主持人:今年幼儿园招生改革和招生情况是怎么样的?邓云峰:2014年,青岛市教育局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招生工作的通知》(青教通字〔2013〕20号)精神,在学前教育普惠资源相对充足的区域,积极开展幼儿园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幼儿公开就近入园试点工作。一是实行阳光招生,建立幼儿园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各区市幼儿园招生工作方案和幼儿园招生简章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内容,通过网站、报纸、张贴等形式向社会公开。二是全面规范招生报名程序。统一了招生时间,全市幼儿园统一在6月上旬招生,不得提前招生;统一招生对象,今年只招收8月31日之前满3周岁幼儿入园,同时规定幼儿园招生不得与是否参加早期教育指导挂钩;规范招生报名程序,市内三区及崂山区、开发区部分公办幼儿园采取网上报名,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时,采取电脑派位等方式录取,促进幼儿园招生公开公平。三是积极推进就近入园工作。就近入园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在农村,适龄幼儿全部就近入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和村(社区)幼儿园;在城区,首先在封闭小区内全面实行优先招收本小区居民子女入园的政策。市内三区就近入园试点幼儿园,由2013年的36所增加到65所。目前,2014年全市幼儿园招生工作全面结束,经初步统计,全市共招收小班幼儿约6.5万人。:青岛中考科目增史地生 与高中教育对接3日下午,青岛市委高校工委书记,青岛市教育局局长、书记邓云锋做客民生在线,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据悉,这次中考招生改革,为什么将历史、地理、生物三科成绩改为中考科目?这样孩子们是不是学得更累了?这次中考招生改革,将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调整为中考科目,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地理、生物都属于国家课程,在学生终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与高考和普通高中教育对接。目前,山东省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文综(政治、历史、地理)或理综(物理、化学、生物)。这次中考招生改革,既承担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素质全面和个性发展的合格初中毕业生的重任,也承担着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中更好地对接与适应、打牢初中各学科学习基础的重任。三是在省内其他16个城市中,有15个城市将历史、地理、生物作为中考科目。将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三科分为及格、不及格两个等级,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减轻了负担。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转型

作者简介:李兴敏(1967-),男,黑龙江讷河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评价;罗唱(1993-),女,湖南湘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林贻行(1978-),男,广东澄海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实验室实验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网络课程动态评价研究”(编号:GKA113008),主持人:李兴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2年度访学课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改革方向研究”(编号:201215),主持人:李兴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52-06

利用知网期刊库做精确题名检索:“成人高等教育”与“改革”搜索得到63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新”得21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转型”得78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业”得5篇。可见,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力度强弱次序,这个结论也被其它文献所证实[1],而成人教育创业这个话题几乎不被提及,搜索到的5篇学术论文内容均为探讨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期刊库得到883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一部分样本;为使研究结论更接近客观规律,本研究再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引文库得到495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二部分样本。结合对于期刊库样本和引文库样本的分析,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与转型的客观规律。

二、被引周期

利用期刊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年度发文历史规模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6年开始,该领域年度发文呈缓慢上升趋势:1991-1998年,年均发文18篇;1999-2006年,年均发文40篇;2007-2014年,年均发文48篇(2015年样本不全缺乏统计意义),21年中每7年发文有一个明显提升。以上分析说明成人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成人教育学者们的关注。

利用引文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文献、年度引文历史规模图(见图2)。对比图1,因为图1中年度发文是缓慢上升的,所以图2中被引峰值也应该是逐年刷新高度、并逐年后移的,目前绘制出图2中的峰值位于2010年(42篇),且正在向2011年过渡,可以根据当前日期2015年10月初步推测,该领域文献被引用周期在4-5年之间,学者研究时引用优秀文献周期偏长。

三、发文和被引平均时间

利用期刊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883篇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4月24日;同理利用引文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495篇被引的平均时间为2007年1月26日。这两个数据说明关于该领域研究十年前就开展得较为充分,然而该领域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延迟近两年之后大量出现的。

四、核心理论阵地

该领域核心理论阵地需要从引文库的文献来源数据分析获得[2],利用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统计出495篇被引论文刊自207种期刊,其中被引文献排名靠前的10本期刊见表1,这10本期刊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必备和集中浏览期刊,虽然未必是刊载该领域文献数量最多的前十种期刊,但一定是发表该领域文献质量最高且数量也较多的期刊。

五、学术带头人

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也由引文库作者数据列分析产生[2],将引文库作者信息分列后保留最多至论文第三作者(若有;第四作者及其排名更后作者、贡献量少而忽略),然后合并所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作者姓名列,进行数据透视得出被引排名前三的10个作者,填入表2中,他们均为业内人士所熟悉。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学者(活跃作者),但一定是发文质量最高且数量也不少的学者。

六、权威机构

研究的权威机构也是由引文库单位数据列分析产生的[2],见表3中被引排名前六的10个机构,几乎都是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所在地,不乏教育部批准的68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3]。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活跃机构),但一定是该领域最具话语权的机构。

七、研究获得基金资助规律

(一)年资助率

期刊库883篇论文中,137获得基金资助,资助率为15.5%。2000年(含)以前,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基金资助,将近15年中每年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数除以年发文数,可算出逐年资助率情况见表4。表中数据显示资金资助率以每五年一个台阶在上升,2001-2005年资助率在百分比的个位数,2006-2010年资助率近百分之二十,2011-2015年提升至百分之四十的水平。引文库中495篇文献中有94篇获得了基金资助,引文研究资助率近20%,客观说明了引文的研究质量较高。

(二)基金重点资助机构和学者

统计得到获得基金资助较多的前十家机构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填入表5,这个表中的高校名单,对于成人教育工作者来说相对陌生,表中理工科技类院校占了相当比例,说明理工类院校的财政状况一般好于纯师范类院校,其基金资助的覆盖面较大,也覆盖到校内不占学科优势的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和转型领域研究。

同理可以得到研究获得基金资助靠前的学者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发现除长沙理工学院的学者余小波被资助3篇研究论文外,其他学者被资助的研究论文均在两篇以下,统计学意义上看,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过少,不利于提高广大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

八、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高频关键词

期刊库883篇论文共有4848个不计频次的关键词,其中不同关键词1630个,计算得到高频关键词阀值为40.37,即词频数大于或者等于41的关键词,方可为高频关键词[4]。然而由于采用样本的局限,统计得到样本中的关键词其词频大于41的只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校”、“改革”、“成人高教”、“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校”、“创新”、“终身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合计10个满足条件,为分析的方便,将高频关键词的阀值设定为18,这样就扩大高频关键词范围至30个,填入高频关键词表,见表6。

(二)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使用SPSS18.0的组建连接、OCHIAI二分类法,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3所示,同时输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再利用该相似矩阵中数据,换算成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见表7。

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出3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以下四类:

1.第一类关键词9个:高等教育、成人、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知识经济、转型和学分制。展现了研究热点一:首先可见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创新、最后是转型;其次可见知识经济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经济的繁荣直接拉动了当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甚至学习型社会的自发建设;最后可见实施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优选形式,在广大户籍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统称市民)当中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创新,积累到一定分数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给予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予以肯定认证,必将调动市民学习的积极性。

2.第二类关键词6个:成人教育学院、办学机构、成人学员、工学矛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展现了研究热点二:要求办学机构成人教育学院,解决好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3.第三类关键词6个:市场经济体制、教育质量、普教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专业设置。展现了研究热点三:成人高等教育要避免普教化,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倒逼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革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市民的终身教育服务。

4.第四类关键词9个:普通高校教育、成人高等院校、成人高等学校、大学后继续教育、成人高校、成人高教、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成人高考。展现了研究热点四: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转型目标在于以非学历教育为代表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按这个观点,国内已经有学者在该热点覆盖文献中提议取消成人高考。

在对四类关键词具体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成人高等教育要在自身体制上、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三方面进行改革;要在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要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进行转型、取消成人高考。

(三)可视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表7)代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ALSCAL度量,系统输出战略坐标图如图4。

发展战略坐标图中所有30个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知识群,两个知识群距离较远,相互作用不明显。主于第一和第四象限的小群形状类似于一只小熊,而主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大群则像一只巨熊。“小熊”中仅含热点一,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即实施学分制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变革,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中成人高等教育的真正转型、学者期望值并不高,目前无论改革、创新和转型都局限在体制内,并不能全面代表蓬勃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巨熊”体现的三个研究热点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所在: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体制,体制改变了、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改革自然容易推进;尽快取消成人高考,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推入教育市场中,逼迫它们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转型,更好地为终身教育服务。

图4中,两只熊相互作用并不明显,说明各自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大熊”已经壮大,很多民办成人教育机构成功境外上市就是案例,而代表体制内的“小熊”已呈弱势,正面临被大熊吃掉的势态。

九、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变迁

利用期刊库的题名和年份两列数据,可以通过对题名的内容分析,计算出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在历年发文题名中的出现频次,见表8。

利用表8中数据,进一步制作近15年来四个话题出现几率表,见表9。

利用几率表(表9)中数据,可绘制2001到2014年(2015年统计样本不全未计入)计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话题、创新话题和转型话题趋势图,分别见图5、图6和图7。可见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话题呈现缓慢降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创新话题呈现恒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呈现迅速升温趋势。

图7 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趋势图

加之不断变化的成人教育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和转型共三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话题趋势图、绘制出如图8所示,我们为发展趋势添加了趋势线(短划线)并趋势公式Y=-0.0058X+0.2995,其中Y为话题出现几率,X为现公元年份与2001年之间的差。据此,可以推断2001年开始计时的52年后、即2053年成人高等教育即完成其历史使命。

作为长期成人教育工作者,都有切身的体会:在2000年前后达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峰,高校中代表成人高等教育的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受重视程度明显较高;之后在各地高校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校内地位日益降低,985高校尤其明显,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经放弃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相反它们的非学历高端培训(面向企业家和公务人员)反而蒸蒸日上,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不作任何事先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在2053年自然完成其历史使命。当然并不是说成人教育发展江河日下、年轻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另做打算,反而是说成人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事内容更为丰富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更能体现出个人价值。

研究结论

成人高等教育,传统意义上特指普通高校开展的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其改革、创新与转型,二十多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该领域学者们的长期关注;然而该领域学者浏览参考文献偏于陈旧、他们有待于紧密跟踪研究前沿;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理论阵地、学术带头人和权威机构已经产生;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改变自身体制走市场化道路,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才会脱去普教化色彩、才能创新学分银行制度,真正向非学历教育转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标志的成人高考制度应该尽快取消,以断奶促进转型;成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预测显示:改革手段在降温、创新手段处于恒温、转型手段在升温,即使国家政策不作任何干预、在三种手段综合作用下成人高等教育(特指业余与函授教育)史也将于2053年结束。

参考文献:

[1]李兴敏.成人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方向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35-38.

[2]李兴敏.利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成人教育管理改革方向[J].成人教育,2012(7):89-93.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9

一、要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 。但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长期待业。高职学生由于“适销对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这说明,我们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对口的人才。

二、要看到中国教育的巨大成就

我国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以下方面:

1.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建国之初,全国人口中有绝大部分是文盲。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盲工作已经完成。

2.建立健全了各级教学教育机构,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这些年来,各级各类教学、教育机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级各类中专、职业教育机构发展迅速,已经遍地开花。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经济稳步前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近几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平稳。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

3.教育资金投入加大,教育设施有所改善,教师待遇有所提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加大了对教育投资力度,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有所改善,教学条件有所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多次提高教师待遇,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三、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高校为了经济利益,一味的扩大规模,而相应的师资配置、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又一时难以跟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另外,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学生学无所用。教材设计落后于时代。

2.基层教育机构经费不足,教育设施落后。

许多中小学教育设施极其落后,有些甚至连校舍维护的基本费用也没有。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路

中国教育改革要自上而下的推行。要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通过舆论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创设民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废除个人负责制。

五、中国教育改革的措施

1.大学教育要合理控制规模,按照社会要求开设新课程。

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内容要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避免盲目性。教材编写者首先要加大教材编写的改革力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时代的脉搏,编写出质量更高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材。

2.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加大在基础教育中的投资比例。

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教室简陋,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设备。注重依法治校,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来达到防止校园腐败的目的。保证教育资金充分、合理应用。

3.加强教育的管理,加强教师培训。

建议设立举报电话,号码公开,严厉制止不法行为。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时间上、制度上予以鼓励和保障。改变“个人负责制”,逐步实现集体负责制,权利分散后,民主得以加强,使决策不因个人的决策失误而受影响,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逐渐落到实处。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需求。

六、结语

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巨大,问题众多,改革势在必行。这需要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重大,惠及亿万人,惠及千秋万世的伟大事业。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教改,支持教改,愿教育改革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就业状况》/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2]《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question/28767061.html 18K,2007,7,3。

[3]初中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40页。

[4]《教育问题》/view/21982.htm 28K,2009,8,27。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篇10

>一、教育的基本情况:

>1、教职员工数及其结构

>①全县共有公办教职员工6094人,其中8月份进入财政工资统发人员5120人(教育局机关88人,电大10人,教师进修学校33人,养正中学89人,湘粤学校26人,中小学校4874人),未纳入工资统发人员12人,离退休教职工962人。社会力量办学校(含幼儿园)聘用教职工714人。

>②中小学校编制及人员结构情况如下表:

>注:以上人员男55周岁以上,女50周岁以上人员计483人。

>2、中小学生数(2003年上期人数):

>全县现有在校学生数102476人,其中高中生6111人(含六中),我县每万人口与在校高中生之比为1:113(我县与郴州其他10个县市区比,排列第5位),初中生39989人(含民办学校6012人),小学生56376人(含民办学校3486人)。

>3、教育投入渠道情况。目前,我县教育投入主要有五条渠道:①国家拨款(主渠道);②政策征收(学杂费);③社会捐资(自愿性);④学校自筹(勤工俭学);⑤其他投入。

>4、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2002年教育经费总预算为5850万元,其中县财政对教育的预算为4980万元。1997年-2002年县财政对教育投入逐年提高,列表如下:

>5、教职工工资发放情况。从2000年5月起,全县教职工工资纳入财政工资统发中心,统发后,教师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现全县教职工人平月档案工资为795元,加上政策性补贴人平月收入为930元。

>6、教育欠债情况。

>教育欠债,主要是基建欠债。截至2003年7月底,全县中小学历年来基建、改危等欠债总额仍有5888.6万元。

>7、学校基础设备设施情况:

>公办学校部分:

>①校点所数。全县现有公办中小学校(点)328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县属初中3所,矿、场中学3所,乡镇初中28所,小学和幼儿园290所。

>②校舍情况。全县公办学校校舍总面积为76.12万m2,生平8.19m2,校园面积4271.92亩。教职工校内住房面积16.45万m2,约人平22m2,中小学成套标准住房1283套,其中城区学校519套,已全部出售,农村836套。目前,全县农村中小学住房制度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③电教、仪器设备设施情况。全县共有电教设备设施总价值1860万元,有68所中小学校建起了电脑室并开了课,共有电脑2193台,22所学校建有了语音室,12所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仪器设备设施总价值为602.4元,其中中学457.8万元,小学144.6万元,全县有18所学校仪器配套达到一类标准,有228所学校达二类标准,有50所学校达三类标准。

>④图书资料情况,全县中小学图书资料64万册,总价值528万元,生均图书6.4册,其中中心小学生均12册,初中生均14册,高中生均20册,村小生均3册。

>⑤体卫器材情况。全县中小学校配备体育器材达一类标准的学校14所,达二类标准的71所,达三类169所,配备卫生器材达一类标准的学校7所,达二类标准的34所,达三类标准的193所。

>民办学校部分:

>①全县现有民办中小学37所,其中中学17所(主要是初中),小学6所,幼儿园14所。

>②校舍情况。全县民办学校共有校园面积44万m2,校舍面积11.9万m2。

>③电教仪器图书装备。民办学校有电教、仪器设备价值456.1万元,图书资料7.4万册。

>二、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①落实“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省、市规定,从2000年起,用5-10年时间,抓好“普九”成果的巩固提高工作。省、市政府每年的下半年对各县(市)进行年检一次,连续三年年检不合格的,取消其“普九”合格县、市资格。

>②改善办学条件。为满足“普九”的需要和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要组织发动群众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和完善教学设备设施,特别要注重改造危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危房改造,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③当好县委、政府参谋,依法筹措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正常运转。

>④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依照上级的政策要求搞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划、指导和实施。近一两年,我县布局调整的重点是撤并村办小学和教学点,调整扩大初中容量,改变一村多校现象,提倡多村联办小学,乡镇联办初中。

>⑤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是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要突破所有制结构,着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目前,我县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园)37所,在校学生12075人,教职工829人,分别占全县在校学生、教职工总数的10.78%和16.54%。到2005年,要力争实现幼儿教育以民办为主,高中阶段民办学校在校生比例要达到30%左右。发展民办学校的重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

>二是突破现有办学模式,走出一条以公办为主另加国有民办、租赁、股份制办学相结合的新路子。

>三是突破现有管理模式,实现四个合并:乡镇学区与乡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合并,乡镇农校与乡镇中学合并(2001年8月前已到位),电大工作站与职校合并,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机构合并。

>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在数量上要达到国家规定的编制要求,在质量上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职称等要求。超编教职工和不合格教职工要逐步分流。

>⑦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主要有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后勤社会化等内部管理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是教育的中心任务。

>三、近五年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绩:

>㈠“两基”国检验收合格,“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

>一是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通过了国检验收合格。二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稳中有升。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9%,小学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83%,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9.12%,学年巩固率为98.73%,7-15周岁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77.78%。

>三是自实行“普九”年检制度以来,我县连续四年合格,“普九”年检整体水平在C类进位到B类,2002年仍保持在B类水平。

>“八五”和“九五”末年及2002年“普九”程度表

>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全面推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现已拟定了《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细则》、《中小学校教职工结构工资分配办法》等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准备全面启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2002年已在关溪乡中学,岩泉镇中学、中心小学就校长竞聘上岗、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等改革措施进行了试点,今年已在全县范围内运作和实施。二是学校布局调整进展顺利。近三年来,共撤并校(点)95所,优化了教育资源。三是社会力量办学来势良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缓解了我县初中入学高峰期公办学校校舍和师资等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为政府分了忧。四是目前我县正在进行农村学校住房制度改革,这项改革有利于农村学校消赤减债,盘活教育资产,建立合理的农村学校住房分配机制。

>㈢加大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

>自2001年以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加大了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力度,全县掀起了中小学危房改造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共改造中小学危房47栋,面积29993m2,占改造前危房面积的53.8%,使危房率由改造前的7.9%降至3.65%,由于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成绩突出,2002年我县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

>㈣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多年来,我们按照“树师德,提师能,争师位”的思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一是立足树师德,狠抓师德建设。每年8月份,全县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教职工都要分批分层次举办暑期学习班,重点学习时事政治、教育法规等。2001年我们重点开展了“三学三比”活动和“三个代表”、“三个倍加”学教活动,在端正教育思想、办学方向、规范教育行为、提高领导班子合力和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还制定印发了《****县教育系统干部职工“三十个不准”》,要求教职工严格遵守,执行以来,反响较好。近五年来,我县涌现了200余人次国家、省、市的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二是围绕“提师能”,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五年来,组织了全部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有4000余名教师参加普通话、计算机等基本功培训,分层次选送1000余人次参加了省、市、县骨干教师培训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较快。三是紧扣“争师位”,落实各项教师待遇。落实教师待遇是提高教师地位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们按照政策,做好了教师的工资普调和职称晋升工作,各级教育工会充分发挥维权职能,为教师争取各种合法权利。

>“八五”末年和“九五”末年教师学历、职称情况统计对照表

>㈤广泛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多年来,我们在全县提出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口号,形成了“校校有教研、科科有教研,人人参与教研”的教改氛围,全县教研教改蔚然成风,成效显著。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县1996年至2002年中小学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1996~2000年教师教研教改论文、课题成果获奖统计表

>㈥适时发展高中教育,连年创造高考佳绩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推进,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迅速提高,尤其是中专招生并轨以后,“普高热”开始出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发展高中教育。县一中、六中陆续停止初中招生集中力量办好优质高中,县四中压缩初中招生,扩大高中招生,县七中恢复高中招生。现有高完中5所,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县近几年高中发展情况统计表

>各高完中学校大胆改革,狠抓学校内部管理,拓宽教研教改路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连年创造佳绩。

>我县近几年高考情况统计表

>四、目前面临的困难

>1、中小学教师资源失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我县中学与小学教师资源不平衡。随着我县小学入学人数逐年回落,学生生源正在逐步减少,小学教师在整体数量上确有超编需要调整、分流。但近几年又是我县初中入学高峰期,高中阶段教育按照国家的要求也相应要扩大招生,这就将出现小学教师相对过剩,而初、高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资源不优的矛盾,很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现在编制偏紧,新毕业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难以补充到教学岗位上去的条件下,这一矛盾更显得突出。目前,我县已出现初中、高中教师不济,部分班级难以正常开课的境地。以麻田中学为例,因初中入学高峰的到来,师资严重不够,现在只好请了8个代课教师在上课。这样,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是学科结构上兼职教师过多,部分专业教师奇缺。据我们调查发现,我县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兼职均达80%以上,小学思品、自然、劳动等学科兼职达到95%以上,大部分乡镇中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都没有专业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同时,按照新课程纲要的要求,我县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缺口很大。如小学英语全县至少需要专业教师100名以上,而目前,这样的专业教师几乎为零,即使初中也还要缺73名英语专业教师。初、高中的信息技术至少需专业教师80名以上,而目前还不足20人。若不增加这些专业教师,我县今后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将受到严重影响,与教育现代化的差距将越拉越大。

>部分乡镇中学教师任教学科结构情况表(专业对口、学历合格)2002年11月统计

>三是非教学人员和不能上岗人员比例偏高,教学人员有编制而无人对应。据统计,我县非教学人员中工人人数就有390人(来源于历年来调入、部队转业分配、在职死亡补员),因各种原因,在今年上期,不能上岗人员就更多,如请病假教师有161人,产假37人,脱产进修学习97人,加上身体差、老弱者不能上岗的57-59岁的教师和民师录用为国家教师中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教师,共计有600多人,这些人员一则占了教学人员的编制,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无形中加重了在岗教学人员的工作量,我县有一部分教师的周课时量达到30多节,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一般12-16节的标准课时量,从而造成全县教职工编制过剩的假象,实际上我县教学人员与岗位无法对应,尤其是初、高中教师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县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不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教育产生严重影响。

>2、教育经费短缺,学校运转困难。这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保学校运转的学杂费相当一部份用于发放误餐费和生活补贴的一半以后,虽然保证了教师的部分政策性补贴到位,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了一定作用,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但这样使学校经费本来就较紧张的局面更加捉襟见肘,尤其是乡镇学区学校的校长,感到无法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转,很多工作都难以推动,完不成省、市教育部门的任务,学校运转举步艰难,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种教育活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现已到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

>二是教育欠债数额大,时间久。据统计,现在全县教育负债仍有5888.6万元,这些债务,主要是前几年为实现“两基”目标而欠下的基建款和近两年各学校危房改造的基建款。对于这些欠款,基层政府几乎无力解决,学校在严格规范收费和千方百计保证正常运转也难的情况下,更无力还债,同时,本局也不具有此项义务,这样造成基建老板锁门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一六二中,在2002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基建老板把学校学生宿舍大门锁了,造成学校停课6天,其他乡镇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锁门事件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影响校群关系和党群关系,存在着严重的隐患。

>三是学校危房面积大,资金缺乏,无力改造。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县学校现在危房面积达3.7万m2,按400元/m2改造经费计,共需1400余万元资金,在当前教育严重负债的情况下,学校危房无法改造,存在严重隐患。

>3、重教意识有所弱化,教育发展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教育是优先发展的战略工程,是富民强国的基本国策。过去多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我县教育在稳定、改革、发展诸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近一两年来,重教的意识有所弱化,教育发展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有:一是由于为实现“普九”目标而欠下较多的债务和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使部分村小停办而闲置部分校园校舍,这一矛盾使乡、村两级干部群众认为“普九”浪费了钱财;二是个别部门领导和部分群众认为教育投入大,收效慢,甚至把教育当作一个包袱。三是个别执纪执法职能部门认为教育是“唐僧肉”,借检查为名对学校进卡、要、索。有的部门为完成上级的报刊订阅任务,千方百计到学区、学校搞搭车征订或强行摊派订阅;四是校园周边环境差,很多经营者见利忘义,吸引学生沉溺于网吧、电游室,不法分子侵占偷盗学校公私财物、无故殴打师生、抢劫敲诈学生钱物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02年9月2日,城南二中初三学生吴章勇被歹徒吴强信在教室里用刀砍伤;9月17日早上,长村中学校长李元吉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农村妇女辱骂、殴打,极大地影响了校长在师生中的形象;8月底、9月初,浆水学区连续发生两起失盗事件,被盗物品数千元;11月8日晚莽山中学电脑室22台电脑的cpu、内存条被盗,还盗走两块硬盘,损失约2万元左右。上述各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非法民办学校严重干扰和影响公办学校的教育教学。2002年9月24日-25日,郴州市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这是对我县民办教育工作的肯定。近年来,我县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办出了一批有特色、有水平的民办学校,如养正中学、湘粤学校。但是在我县民办教育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部分办学者急功近利,在办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办学。例如栗源镇塘其冲村村民王桂英非法办学,她与村委签订了租用村小学校舍5年的合同,每年租金1000元,现有学生130人,所请的教师均是其亲戚,都是初中毕业生,其中有一个是2002年包公庙中学的初中毕业生。栗源迳口私立学校无校舍,在自己家里架一块黑板就招生办学,现有学生33人。原五中退休教师陈朝瑞创办栗源菁园学校,现有小学五、六年级学生112人,初一79人。这些非法办学既扰乱了民办教育市场,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不制止非法办学,这股歪风在我县漫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5、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压力大,推动难。目前,全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乡镇中学校长、中心小学副校长竞聘已经完成。学区撤并正在进行。接下来要进行的是教育局机关超编人员分流和教职工核编分流工作。机关除三年滚动退休人员不占编外,尚有12人需分流,全县超编学校有423名超编教职工需要定岗分流,尤其是城区分流任务还相当大。目前的困难:一是有关的配套政策难到位。导致人员编制紧张,无法让小学老教师退下来,挤出编制给中学聘请合格学历紧缺科目教师,阻碍改革工作。二是人事关系复杂,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大。一旦改革。找人托关系、递纸条,特别是长期以来积压的各种情况令人难测,甚至威胁等现象多,压力大,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艰难。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高度重视教育,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科教兴县”是县委政府确定的战略,要真正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来办。一是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定期议教制。要认真听取教育部门的汇报,多到基层学校调查研究,多为教育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学校责任制;三是要把握好舆论导向,在全县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理解、支持教育的氛围;四是要认真研究指导教育改革。通过改革手段,推进教育发展。

>2、规范和理顺编制管理体制。县编办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根据现有学生数,核实教职工编制总数,核编时既要“从严从紧”,又要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从实从优”。另外,要允许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在总编制内兑现有关改革政策及时录用必要的紧缺专业的大专以上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3、创造良好环境支持人事改革。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二是有关的配套政策要尽快协调落实。三是要下大力气杜绝改革中打招呼、拉关系、递纸条等现象,减少干扰,严明纪律,推进改革顺利进行。四是,以政府牵头,人事、财政、教育、编委等部门配合,妥善推进教育改革,对绝症病人、精神病人、因公致残的教育职工列到编外,不参加竞聘;对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经检查认定,可按有关政策提前病退,对工作年限满30周年,或男55周岁,女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周年的人员可提前退休。

>4、中小学生杂费收入必须全部用于保学校正常运转,不能挪作发放教师政策性补贴。现在继续执行的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2000]湘价费字第170号《关于2000年秋季中小学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必须全额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地方政府和学校不得将其用于教师工资、福利、基建开支,也不得对其实行统筹和平调,不得对其征收各种税、费和基金,以确保收费收入全部用于教育”。对于教师的误餐费、生活补贴应由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并做到教师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

>5、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切实保证“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落实到位,为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