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经济政策十篇

时间:2023-11-01 17:25:10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1

摘 要:自从2009 年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效应递减后,A 股出现萎靡不振的运行状态。近年股市低迷状态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和批评,如何建设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成为一大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为未来我国股市更好更快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 :股市 股票 经济增速 政策市 新股发行

一、近年我国股票市场运行总体状况

2009 年是A 股市场强劲反弹的一年。在2008 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中国最高领导层果断实行保增长的全面宽松政策,出台一系列降息降准的救市措施,推出四万亿大投资计划。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量炒作资金涌入股市,上证指数从1664 点底部止跌反弹一路飙升到3478 点。然而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在2009 年8 月创下了反弹最高点3478 点后,上证指数开始回落。据统计,从2009 年8 月份开始上证指数一路下挫到2013 年6 月份1849 点,跌幅达47%,回调幅度巨大和惊人,把人们牛市的希望一次又一次无情粉碎。

从上图看出,在过去几年中A 股出现漫长的下跌趋势,尽管在下跌过程中大盘曾出现几次较大级别反弹,但每次反弹过后沪深股指都再创新低,不计其数的机构和散户惨遭套牢,居民财富大幅缩水。虽然2014 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出现一轮强劲反弹的走势,但在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全面性刺激政策出台概率很低情况下,反弹趋势能否持续下去,演化成全民狂欢的大牛市,依然是一个未知数。可以说,近年来中国股市总体上是处于一个极其萎靡不振的运行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A 股长期萎靡不振状态已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例如出现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尤其以中小企业融资难最为突出,造成民间投资能力大幅下降,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渐下降;居民财富收入大幅缩水,社会消费能力萎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财富反作用效应日益明显;社会出现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以及不谐之音,民众强烈反对股市过度扩容,对不顾市场承受能力及有失公正的新股发行和定价机制屡屡质疑,这些社会问题已严重考验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水平。

二、股市萎靡不振现状的成因分析

为什么A 股市场在经历了2009 年强劲反弹后会出现如此深幅的调整呢,而且调整的时间和幅度超乎所有人的预期。连续几年大跌的股市趋势,何时才看到尽头?股民们期待的全面性牛市行情什么时候才能展开呢?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造成中国股市持续几年萎靡不振的原因。

(一)近年我国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增速对股市的影响。

近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呈现台阶式下行趋势,对股市走势产生巨大的压制力和杀伤力。如下表所示:

对比2010 年-2013 年国内经济增速和A 股基本走势,可以看到2010 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达到顶峰后,经济增速逐年回落,股指运行重心也发生逐步下移。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和A 股走势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股市完全是经济的晴雨表。

(二)偏紧的货币政策影响。

2009 年四万亿投资刺激政策造成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速达到顶峰状态后,随之而来是巨大通胀压力。而在高通胀压力下,经济高速增长趋势势必不可持续,一旦宏观经济增速出现回调,股市也将会顺势调整。在2010 年-2012 年期间,由于前期大规模刺激政策效应,经济增长过快过热,我国面临巨大通货膨胀压力,CPI 从负增长一度飙升到6/5%高位,造成房价物价飞涨,出现恶性通胀苗头。在此背景下,政府被迫出台一系列抗通胀的紧缩措施,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几次宣布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大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回笼市场流动性等等。这些紧缩措施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股市造成很大的冲击。

(三)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自从2012 年年底习李新政以来,我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改变依赖投资拉动的旧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去杠杆去产能的深化改革要求,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些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对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造成很大下行压力,导致宏观经济增速继续下行。而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以及A 股市值结构中,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一直占大部分的比重,随着传统产业经济增速的下降,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宏观经济增速必然进一步下行,从而导致A 股延续萎靡不振的走势。

(四)经济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逐渐递减。

长期以来,我国股市具有明显的“政策市”特征,即股市跟着政策走的思维定势。在2009 年-2013 年期间,每当国内宏观经济出现很大的下行压力时,政府果断出台以保增长为目标的刺激政策,A 股市场无不积极回应。例如,为了应对当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及时推出四万亿投资和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造成2009 年A 股的强劲反弹。然而为了对付四万亿刺激政策过后国内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2011 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再次大力刺激经济,随后A 股出现一波快速的大级别反弹。但是在2012 年全面刺激政策效应消退后,2013 年第一二季度国内宏观经济再度出现下行压力,于是政府再次出台一揽子稳增长的微刺激政策,A 股在该年年中探底1849 点新低后,出现一波凌厉的反弹行情。事实表明,过去几年每一次经济刺激政策,无不导致A 股市场爆发较大级别的反弹行情,如下表所示:

从上图可见,2009-2013 年期间政府实行的几次经济政策刺激均对A 股市场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刺激政策对A 股的边际效应显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反应在A 股的走势上,就是上证指数出现螺旋式波浪式的长期下跌趋势,并且每次较大级别反弹的最高点以及随后调整的最低点都具有走低或持续低迷的趋势,A 股萎靡不振的总体状态难以改观。

(五)新股发行和定价制度。

近年来新股发行几度出现失控的状态,成为A 股市场萎靡不振的主因之一。在国内宏观经济增速台阶式下行以及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不顾市场承受能力的过度新股发行机制造成市场几度面临失血的状态,每一次新股批量发行都成为股市大跌的导火索,从而加快了股市下跌的速度。而且,未来A 股还面临推行注册制后新股大量上市的潜在冲击。此外,新股发行制度存在很多的问题,尽管经历几轮改革,但新股发行制度设计依然有利于大机构而不利于广大散户投资者的参与和利益。例如,股票发行价格是上市公司向机构询价,也就是说机构间接参与新股定价,而新股发行在牛市中又是不败的,机构本身又是新股申购者,机构凭借其在一级市场上资金绝对优势,可以申购到大部分的新股,然后在二级市场上获得高额的价差。而这个过程,中小股民是很难参与的,只有在二级市场上接住天价新股然后等着被套。这违背国家提出的资本市场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打击了散户投资者的市场参与热情。而一个没有广大普通投资者参与的市场是严重缺乏群众基础的,上涨的动力从何而来呢?

三、对策

以上简要分析了我国股市萎靡不振的现状成因。如何扭转近年来中国股市萎靡不振的总体状态,尽快实现人们所期待的大牛市行情,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尽量减少对经济和股市波动的过度行政干预,避免推行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现实已经证明,政府对经济和股市的强力干预,容易造成经济和股市大幅波动,人为延缓经济出清的速度以及股市调整时间,导致政策刺激效应的递减。从某种程度上讲,近几年中国股市萎靡不振状态是当年过度政策刺激造成的,是为四万亿投资政策埋单的结果。因此政府应尽量减少干预经济和股市的行为,让市场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才能彻底搞好搞活经济和股市。

第二,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改变过去那种靠货币刺激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模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和长期潜力。为此,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上,而不是放在经济刺激和货币放水的错误方向上。历史证明,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放松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了,经济增长不再是像过去几年一样完全依靠经济政策刺激取得,未来的大牛市才有希望。一个缺乏内生增长动力的经济体以及依靠政府刺激的股票市场,完全没有希望的,即使出现一时虚假的经济繁荣景象和人造的牛市,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宏观经济增速出现持续上行的长期趋势,经济向好了,股市才有走牛的基础。

第三,要继续深化新股发行和定价制度的改革。解决新股发行和定价机制存在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根本改变长期以来我国股市制度设计理念中存在的重融资轻投资的不良倾向。要根据每个阶段的股市运行情况,决定新股发行的节奏和数量。在股票市场低迷和脆弱的时候,要适度适量发行新股,利于市场休养生息;而在市场强势的时候可以多发一些新股,借此抑制和打击市场投机氛围,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在未来我国股市从审核制向注册制过渡的关键阶段,也要如此。现实证明,不顾市场承受能力发行新股,最终只会导致全盘皆输和IPO 终止的后果。对于新股定价机制,要坚决抑制新股定价过高或泡沫化发行的现象,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监控,打击权钱交易的不合理发行内幕,提高普通投资者的打新中签率,切实贯彻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

参考文献

[1]胡海鸥等.《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刘建江.《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中国期刊网.2006年.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2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连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核心内容是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支出。1998年国债发行额为3891.0亿元,1999年为4015.0亿元,2000年为4180.1亿元,2001年为5004.05亿元。连续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抵御国际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抑制我国经济的继续下滑、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起了有效的作用。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预测资料,国债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8年为1.5%,1999年为2%,2000年为1.7%,2001年为1%-2%.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们对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和迅速扩大的国债规模万分忧心。我国财政总赤字1998年为1681.89亿元,1999年为2425.21亿元,2000年为2598.21亿元,2001年为2598.10亿元;国债余额1998年为7765.7亿元,1999年为10542.0亿元,2000年为13674.0亿元,2001年为16672.1亿元。使人不安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迅速扩大的国债规模能否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我国民间投资增长缓慢(1998年集体投资增长8.9%,个体投资增长9.2%,2000年分别为9.2%和9.5%,2001年为4.7%和0.1%),是否由于政府国债投资存在“挤出效应”所导致?继续发行国债会不会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更加缺乏后劲?财政赤字的日益膨胀在日后拉动经济逐步回升的同时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甚至有人提出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退出。

2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扩大内需仍需加强随着国际经济增长的继续放缓,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经济“传导”作用的加强,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及外需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容乐观。根据有关资料,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7年为3.6%,1998年为2.3%,1999年为0.8%,2000年为0.015%,2001年为—0.7%(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资料是—1.8%)。所以,短期内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回升的动力仍是内需的扩大。国内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98年为5.5%,1999年为6.3%,2000年为8.0%,2001上为8.0%.虽然近几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下,我国投资增长总体上比较明显,2000年投资增长率为9.3%,2001年为12.9%,但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减速运行,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01年1-11月份投资增长16.3%,1-12月份为12.9%,比1-11月份下降3.4%,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不足,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预算内投资依存度为34.6%,1999年上升到101.29%;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增长,但是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明显回落,1999-2000年我国消费品零售价格总额增长11.4%,2000-2001年为10.1%(其中,9、11、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下降0.1%、0.3%和0.3%),居民消费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难度不小。近几年内进一步扩大内需一定程度上仍将依赖于积极财政政策的继续实施。

2.2增发国债仍有一定余地从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看,我国远低于多数欧美国家和国际警界线。1998年我国国债负担率为9.9%,1999年为12.8%,2000年为15.3%,2001年为17.5%;多数欧美国家为40%-65%;国际警界线为60%.而且,根据国际经验,当国债负担率达到一定高度时便趋于回落。以英、美两国为例。英国国债负担率1945年达到216%,70年代回落到44%,目前维持在50%左右;美国1946年达到122%,70年代末回落到37%,目前维持在54%.所以,在我国增发国债仍有一定余地,积极财政政策仍可保持其可持续性。

2.3国债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政府增加支出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因导致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民间投资减少,从而国民收入下降的经济现象。由于连续几年我国政府在国债支出项目的安排上重点是那些直接回报率低,市场难以调节的基础设施项目(农、林、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农村电网),高新技术及生态环保等,因而国债投资对民间投资未出现明显的“挤出效应”。今后,继续发行国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要注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避开对容易发生“挤出效应”的项目或部门(即竞争性的行业或产品)进行国债投资,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不但能够完全避免,而且会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2.4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

提到财政赤字,人们总是想起通货膨胀。的确,通货膨胀是国债政策的重要的约束条件,当增发国债已经或即将引发通货膨胀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就必须十分慎重。然而,根据实践经验,只有当政府财政赤字采取了货币化的融资方式时,央行才会超量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1998年以来,由于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采取了债务化的融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而且只对商行发行,再加上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变动实际货币供给量,故连续几年来的国债发行并未诱发通货膨胀(近几年来,央行基础货币供给偏少,居民储蓄增加较多,商行资金偏松,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我国通货紧缩的阴影至今存在。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0.4%,2001年为0.7%(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把达不到1%的价格水平的上升看作为通货紧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零售价格处于下降态势,1999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0%,2000年为—1.5%,2001年为—0.8%.再考虑到我国货币政府面临的问题,在今后几年继续增发国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说不会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2.5积极配合货币政策,为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和积极财政政策逐渐退出创造必要条件

国债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为了使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有效的作用,货币政策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今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虽然短期内积极财政政策问题不会太大,但根据国际上的经验,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规模的不断扩大,它的缺陷将会因为政策时滞、政治因素、财政赤字等问题而日趋明显。为了预防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当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固地走出低点、民间投资得以启动、消费需求渐趋正常、外贸出口恢复到一定高度时,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逐渐地退出。近期内,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配合货币政策,为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渐退出创造必要条件,包括合理运用财政资金,进一步营造能够对货币政策信号作出理性反应的微观基础;利用财政支持政策保证货币政策及其衍生工具的运用;利用税收政策调节商行信贷行为和信贷资金的流向;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为改进金融服务提供必要的辅助设施等等。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由于种种原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近几年内有必要继续实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任务繁重,其重要功能仍是拉动内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1积极财政政策的长期化与我国长期经济增长

首先,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在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西方“需求管理”在我国的实践。“需求管理”是一种短期行为,从长期来说,我国经济增长的正本之策并不是“需求管理”而是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因为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并不是真正的供过于求,而是供不应求。要实现我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本在于根据市场需求,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其次,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积极财政政策有效作用的重要条件。在我国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使其长期化。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不仅在于扩大政府支出的直接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支出的扩大拉动民间投资增长的后续效应。政府国债投资的后续效应越大,积极财政政策乘数作用就越大,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长期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后续效应的大小依赖于合理的经济结构。所以,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合理化和长期化是积极财政政策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

3.2长期化积极财政政策有效作用的条件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3

持续近三年的紧缩货币政策是缓和经济过热的主动调整,也使得2012年的GDP增速创下几年来的新低。衡量经济热度的重要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5月以来不断走低,直到9月才略有抬头,10月初公布的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虽是近几个月来的第一次上升数据,却能展示出经济触底以及反转的希望,这里面暗含着中国经济数据的一些经验性逻辑。

喜人数据为何姗姗来迟

一般而言,中国一项经济政策出台,多数在两三个季度之后取得成效,比如2011年的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在年底实现了;2011年年底转变货币紧缩方向之后,2012年第三季度末期在经济数据上见到了起色,这种政策见效的滞后性,使得我们有理由推断,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稳中求进的经济政策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同样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今年的调整与2008年不同,各种项目的审批和资金发放的速度,比之于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远远不如,这也就使得经济增速触底和反转的时间相对延后,出现了到9月后才迹象好转的滞后反应。2008年次贷危机如同疾风骤雨般的爆发让人措手不及,2012年的经济减速则是持续性的淫雨霏霏好久才见阳光。经济底部各种经济数据的漫长震荡下行之后,逐步恢复增长,也将是温和的,如果政策调理得当,则有机会进入持续性的温和增长。

货币政策就像经济运行这驾马车的笼头,收得紧一些,经济会放缓;放得松一些,经济会加速。这是全球性一般性的理解,各国皆然,诸如美联储每次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全球范围内资源商品价格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上涨;诸如欧洲每次声明加大对债务危机国家救援力度,股市都会短暂上涨,都是一个道理。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全球皆然,概莫能外。

经济底部的温和增长已经出现苗头,持续下去的条件之一便是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美国在2008年危机以来,四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在低息贷款的支持下,经济数据持续性地微弱好转,美国在今年9月份的失业率一度降到7.8%,是奥巴马上任以来最低的,一度接近次贷危机之前的正常水平,生动地证明了经济底部保持合理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创口的疗效。在全球经济整体处于弱势的大周期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主动调整应当尽量不用或者少用,任何商品物价的上涨都可以通过提高刺激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来降低价格,用紧缩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往往引发原本脆弱的经济持续走弱。

新一轮增长别有风味

已经审批的铁路公路基建工程,政策鼓励的保障房建设项目,财政支持的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继2008年4万亿财政政策之后,有望再一次进入新的加速建设和开发周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转型机遇。与2008年不同的是,2010年来,中国严格了一些产业的环保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一些水泥厂因为污染严重已经被限制产量,因为环保不达标而被限制产量的甚至包括中国的一些稀有金属矿产开采企业,因而这次的财政相对宽松,并不会出现对所有行业普降甘霖的利好,只能惠及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那些注重研发的企业,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政策上都会得到更大的支持。

温和财政扩张背景下,中国内部的供需关系有望逐步理顺,住房、医疗、保险等市场会更注重满足市民的需要,与2008年经济刺激之后,各种生活用品出现价格高企的走势不会相同。因为这次温和扩张,真正地做到了有保有压,在本次货币政策指向稳增长目标的同时,对房价上涨势头的打压一直持续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永远是执政的重要课题,诸如一些地产商说中国人不该住大房子的话语,可以理解为自身富有之后无利他之心的呓语,反映的是其对人类生活水平总体走高趋势的无知。在经历了市场初期的暴涨之后,中国房市只有走向政策控制下的稳妥着陆,才不会爆发系统性危机;而成交高峰期已经过去两三年之后,现今的房产市场,即便下跌30%并不会对银行系统产生多大的威胁,近来芜湖、贵阳等一些二三线城市房价下跌,并未引发商业银行出现经营风险便是证明。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这一“炸弹”,已经近乎成功拆除。而在经济危机持续、人民币升值、国外市场萎缩的背景下,为了降低住房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开支中的比重,有更多的钱来消费,中央政府完全有可能出台新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类似的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方案已经公布。而近些年来推动房价上涨的地方政府在财政紧张的背景下,也不得不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土地。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4

这三种力量分别是:经济面、政策面和资金面。经济面继续下行说明上市公司业绩难以保障,政策面低于预期说明改变下行趋势的力量暂时难现,资金外流不仅影响着资金成本,也影响着A 股估值。

首先,GDP 增速在二季度继续下行得以验证。一是从库存周期理论来看,二季度后期我国经济处于主动去库存向被动去库存转变的阶段。但从上半年多项经济数据超预期下行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内需和外需都明显不足,经济运行状况仍不乐观;二是通过金融机构新增信贷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从去年5月以来基本都低于50%,最近几个月占比不足三分之一,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较高不足以解释实体经济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而其中或许更多地暗含着实体经济主体对经济基本面的悲观预期,6月信贷9000亿,中长贷比重仍然很低,预示未来经济增长仍然乏力;三是农民工返乡侧证实体经济不振。

其次,积极政策心理预期发生转变得以验证。年初以来,面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局面,货币政策“小脚步”和财政政策定向“大脚步”已持续数月。换言之,年初以来的行情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行情,政策如果低于预期,后市风险则较大。上半年多项经济数据超预期下行,市场将希望寄托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松动。然而我们认为,目前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都正处于两难局面:一方面经济在继续下行货币政策有松动的必要,另一面需求较弱,货币政策“小脚步”的松动短时间无效。6 月以来,降息降准已有分别已有1-2次,其积极效果还需观察。至于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中央虽然动员已久,而地方政府在卖地收入减少,财政紧张的情形下,减税动力明显不足。对政策的心理预期已由“积极”转向“中性”。

最后,资金外流趋势加剧得以验证。6 月热钱流出态势仍未改变,粗略估计6月热钱外流近2000亿人民币元。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中国资产吸引力下降、欧元区经济和政局不稳定,美元重现走强趋势,近几个月美元屡新高。资金由新兴市场和欧洲市场回流美国的趋势重新出现,并得到强化。如果欧洲金融市场无法回归平静,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美国本土相对稳定的基本面复苏趋势有望加速资金的回流美国。从美元兑人民币远期互换产品走势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发生变化,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美元兑人民币12个月NDF已向上突破6.4,表明人民贬值预期明确,热钱外流趋势还不会改变。热钱外流将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形成釜底抽薪的影响,中国经济多年来资金低成本的局面将会扭转,企业成本压力和盈利压力将会增大。

2132点已破,需要面对的仍然是明天。

目前市场处于僵局之中。一是市场已经连续下跌近三个月,风险已得到部分释放;二是上半年政策对经济层面的积极效果在三季度可能会有所体现,但积极效果有多大还有待观察;三是经济下行,对政策的期待依然存在。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5

低利率和充裕的流动性是过去一段时间里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本事实。对中国来讲,低利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结果。对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来讲,除了投资需求并非旺盛这一因素外,发展中国家由资本输入者向资本输出者角色转换主导的“储蓄过剩”是压低实际利率的主要原因,而最近几年里中国的资本输出贡献空前加大。目前,这些因素已经开始明显变化。

货币政策时滞

中美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的显著差异。

最近一段时间中美经济的差别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美国2004年以来多次快速加息导致房地产次级债问题逐渐显现,实体经济增长放缓,核心通胀压力有所舒缓,失业率开始有所上升。对于金融市场,目前共同的看法是由于还款高峰在2008年,次级债问题最坏的时候显然仍未来到。

但中国却是另外的景象,如果把时间提前到两三个月以前则更是如此,6月份工业增长达到让人惊异的19.4%高位(这是在2006年同期19.5%的基础上实现的),而二季度GDP增速则高达11.9%,这是10年以来单季的最高值。

实体经济的差异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政策效果。升息暂停了一年多以后,美联储开始降息,而且幅度超过市场普遍预期的25BP达50BP。而与此同时,2007年是中国货币政策出台最密集的时期,到目前为止央行已经加息5次,提高准备金率7次,货币政策紧缩的力度前所未有。

2003年以来中美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本轮世界经济扩张如果从2002年或者更早的2001年下半年算起,中美基本同步,但发达经济体最初的扩张非常脆弱,2002年下半年工业产出开始出现明显减速,美联储继续降息直到2004年年中。而中国的扩张要坚实得多。因此,对发达经济体或者整个世界经济来说,真正的扩张起点应该是2003年,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本轮的扩张最早,强度也最大。三大发达经济体由于经济关联密切,扩张时间基本一致,但美国力度最大,欧元区次之,日本最弱。

在之前双向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扩张最早、力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因此美国经济已经面临衰退风险的时候,我国宏观经济却沿着相反的方向,即可能过热的方向运行。除了这些根本原因外,2007年上半年的经济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与货币信贷的超预期扩张有关。

中美或者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实体经济运行轨道偏离造成的直接结果,是过去几年里中国对全球经济和大商品需求的增量空前加大。而由于汇率低估,中国经济大幅度扩张的同时贸易顺差(同时也是资本输出)空前加大,并成为压低全球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两者本来应该是相反运行的。

汇率扭曲导致中国经济扩张的同时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这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

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显著扩张和资本大量输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同时发生的,因为对一般的大国经济而言,贸易顺差是逆国内经济周期的。造成这一看似矛盾局面的关键外生因素就是汇率的显著低估。

在当前内外需均出现膨胀的背景下,贸易顺差扩大自然是汇率偏低和外需引致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平衡总需求而压制内需的结果。不管是在资本层面还是实物层面,当前的情况都是汇率低估带来的扭曲反映,而非经济意义上的理性配置。近些年中国经济对外依赖明显加大则是汇率作用明显加强的重要原因。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快和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这种扭曲开始扭转。

通过资本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压低全球利率。

全球储蓄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由净借入者向净借出者的转变,特别是东亚和拉美国家,其中中国的因素在急剧扩大。1996~2003年,中国经常项账户顺差的积累增量是387亿美元,占美国经常项逆差不到10%;2003~2005年是1149亿美元,占美国经常项逆差接近40%;2006年又增加了70%左右。

基于最近几年里中国资本输出的凸显,笔者认为,人民币快速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缩减将成为抬高全球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的关系走向另一个方向,即在总需求紧缩的同时贸易顺差下降,而后者将抬高全球利率,导致外部的紧缩。而实际上最近几个月里中国的贸易顺差并未增加,如果用人民币或者实物量核算,贸易顺差实际上已经减少。

货币政策或超预期紧缩

中国连续加息,正在弥补以往错过的时间窗。2007年以来8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加息使货币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除了跟随经济扩张和物价反弹而采取的顺周期因素外,央行淡化“利率平价”货币政策思维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期利率政策的修正。

居民通胀预期仍然很高。当前的高物价使居民通胀预期继续强化,造成收入满意度下降和投资意愿继续增强。央行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当前物价快速上涨反应强烈,当期物价满意指数比上季度大幅下挫22.5个百分点,创单季历史最大跌幅。其中认为物价“令人满意”的居民占比仅为3.5%,创历史新低。而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则逐季攀升,从1季度的25.9%,到2季度的29.5%,再升至3季度的47.1%。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仍不乐观,六成多居民判断物价继续上涨,创历史新高。

为了抑制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存在过度紧缩的可能性。通胀预期自我强化是央行担心的。笔者认为,当前通胀压力无疑很大,但是阶段性的,并不存在所谓中长期高通胀的可能性。因为刺激2007年通胀超预期的因素都可控制,食品价格将回落。更重要的总需求扩张问题虽然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七八月份贷款并未如预期回落),可能是管理层并未实际严控。

美实际利率未必降低

从根本上来讲,美国房地产市场下滑和次级债问题只是利率提高以后的正常周期性反应,但金融市场本身的脆弱性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目前美国房地产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尚未到最坏的时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刚开始显现。在当前通胀压力舒缓的背景下,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的宽松措施进一步缓解市场流动性,防止风险溢价进一步大幅上升和信用链条的急剧恶化。

实际上,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大,风险溢价会提高,这成为名义利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林证券的统计,最近以利差衡量的风险溢价水平急剧上升。

另外,由于住宅抵押在当前美国信用抵押中的重要性大幅度提高,房地产和次级债的进一步恶化将使得信用链条产生更严重的考验。从这个角度看,美联储短期内尚存在继续大幅降息的可能性,比如100~150BP。

从实体经济看,美国利率不会持续大幅调低。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6

关键词:货币政策 效力

一、对货币政策的理解

从最简洁的表述,货币政策可以定义为货币管理机构或者央行在与货币相关的各种政策。详细的表述是指货币管理机构或央行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对整个国家的信用水平和货币量进行调控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在宏观上影响经济的不同政策和手段的总称。我国中国人民银基于我国法律所授权的界限内主动的采取和我国中央政府指导下采取的货币政策,且利用其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制定的特殊权利,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实施,来实现货币供给需求均衡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实际数据所反映的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影响总支出以达到一定的经济调控目标的效应,称之为货币政策效应。在经济学上判断货币政策的效应主要从两个角度,包括货币政策效应产生预期目标的时间以及所产生的效力强度。从不同方面来研究,能够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包括直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还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间接因素。正是因为这样,需要从这些不同方面的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分析,以正确的判断我国近些年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为分析货币政策的效应就需要判断货币政策的传导所经历过程,首先,央行设计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其次,通过包括资本和货币的金融市场的中介作用,在实体经济的加工生产、实物流通以及消费的主要环节上加入货币和信息因素,进而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选择产生影响,最后对社会总产出水平产生影响。货币主义理论认为,通货数量的变动和经济发展有直接的联系,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水平能够起到调控物价与名义产出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改变。我国央行所实行的积极货币政策的1998年至2002年,出现了流通中现金(M0)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3%,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28%,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58%的罕见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反观经济发展水平则在1998年至2002年以1%的平均速度减缓,近些年所关注的CPI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则在1998年和1999年出现不增反降的现象,而在2001年稍微缓和增长了0.7%,2002年又再次下降;PPI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只在2000年增加1.5%的水平,其它年份均出现负增长现象,这段时期虽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整个经济却出现通货紧缩现象。[1].

很多新增加的货币注入流通领域以后不但没有作为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的载体也没有增加社会总体交换水平。中西部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居民消费观念预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出现这种结果的直接和主要的因素。而到2003年至2007年中旬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决定我国所推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图表1来反映这期间的经济整体发展数据。

数据反映出2003年至2009年间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从总体上看,近些年所实施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产生预期效果的。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应,然而在某些特定政策方面还显得不够合理,总体来看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利率相关政策传导的市场化机制还未实现;(2)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渠道政策传导不顺畅;(3)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没有完善的市场基础作为平台;(4)资本市场不合理及功能不能达到预期结果,导致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渠道要实现的预期作用很困难。

要想真正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的效用,完善货币市场。

首先,需要对中央银行的各项制度进行认真的重新审核和改进,实现其在货币政策决策、制定、实施等方面的独立性,这样可以有效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顺利展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对市场化机制进行不断的改进,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水平和范围不断地扩张,再贷款手段得到有效的推行。

最后,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当前,最重要的是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规定一致性的标准,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中央银行要依据经济金融的开放程度进行合理的调控,不同方式统计的货币供应量不能出现较大的误差。例如伴随近些年外资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张,金融业务量中与外汇存款相关的业务占国内金融业务量的占有率会更大,此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就需要根据金融开放的要求,在统计货币供应量时就需要逐渐将外汇存款考虑在统计的数据内。在远期,金融开放会使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不断减小。随着金融创新的开展会出现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货币需求性质和结构,不同货币层次间的区别会逐渐模糊,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增长关联性将不断的降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三大特性将会有被削减的过程。总而言之,伴随着我国金融开放度的不断扩大,中央银行根据形势需要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利率,也就是依照泰勒规则,在一定期间内经济增长与其历史趋势的不一致,通货膨胀与其目标的偏差进行利率政策的决策,当然不论将来无论怎么样的改革货币供应量依然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7

关键词:我国宏观经济;具体形式;政策分析

我国总体的宏观经济来说,形式照以前来说已经有所趋缓,但是在这方面仍处于严峻的状态。一方面来说,我国的总体经济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但是上升幅度照以前确实有所下降,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处于一个平稳上升期。就就业形势一块来说,虽然形式已经没有如此严峻,但是随着每年毕业就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就业形势还会继续经受考验。另外我国在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的合作上充分展示了我们的优势,我国的出口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结合各方面来说,虽然我国的宏观经济在逐渐的按照一定的幅度前进,但是尚且存在这样那样的严峻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一)经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上升速度有所下降

我国的宏观经济近些年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照前些年来看,我国总体的经济上升速度却已经有所减缓。据可靠的数据分析,在2008年时,我国的季度初总GDP达到近六亿六千远左右,在季度末时期GDP达到近10亿两千元,这样的涨幅已经算是很大了,但是在2012年,也就是四年之后,我国的GDP涨幅照之前已经有所下降季度初期我国的GDP在八亿五千元,而季度末期我国的GDP达到了十一亿三千元,照之前的涨幅有所降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尚且处于上升的状态,但是上升的速率已经很明显的降低了,甚至有些年度趋于平稳。除了我国的GDP可以看出这一点之外,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也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自2008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的居民消费指数有了明显的降低,季度初期的和季度末期的居民消费情况有了小幅的降低,而这样的情况几乎发生在每一年,降幅都十分明显。居民消费指数与我国的宏观经济情况有着很大的关联,从我国的季度或者是年度GDP亦或是季度年度的居民消费指数都能得出这一结论,那就是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但是上升的幅度却已近乎平缓。

(二)我国的就业形式较为稳定,但仍然严峻

我国的人口众多,尤其是每年的毕业本科生,更是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每年的就业难都成为了一个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给就业生一定的福利,就业岗位也有所增加,但是却难以满足如此之多的就业生。现在,就业政策的开放暂时使我国的就业形式趋于平稳,但是事实上仍然十分严峻,在2010年,我国的总体新增加的就业人员多达一百六十余万人,就业难或者是再次就业不成功的人员多达二十万人,比2008年时期总数多了十五万人,而就业难的人员较二年前多达十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完全从就业难的形式中脱离,相反的,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去解决,去实现的一个目标。总的来说,我国的城镇人口就业难问题更严重,农村人口就业面狭窄,这也值得我们思考。

(三)我国对外贸易下降幅度增加

我国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外贸易,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个目标没有实现,我国的宏观经济总体目标也不算实现,我国的对外贸易近些年持续呈现下降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下降幅度年年增高,对外贸易已然达到了一个十分严峻的状态,在200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值达到了二百七十亿美元,但是到了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值仅为2008年的百分之八十,达到了二百二十亿美元,这下降的幅度相比以前已经大大的提高了,不仅如此,我国的对外贸易减少,外国的对内贸易也减少,例如美国,英国,等一些其他的欧盟国家,他们近些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影响,对我国的外贸投入越来越少,外企屡屡撤资,外商的生存一下子陷入了威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四)总体的消费增长速度较快,财政政策刺激起作用

对于总体的消费水平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通货膨胀期间,政府会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流动量,并逐渐控制,使其回到正常水平上。财政政策应该起到督促的作用。在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领导下,我国的总体消费水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有着明显的提升,在2008年,我国的总体消费金额在三万五千亿元左右,而在三年后也就是2011年时,我国的总体消费金额已经达到了四万三千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这是以年为单位进行收集的数据,而以月份为单位进行收集的数据也充分可以显示出来我国总体的消费金额的提升,按月来看,2008年每个月的平均消费金额在2916万亿元左右,而在2011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平均每个月的消费金额达到了3500万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这对于总体的消费金额来说是一个大的增长比例。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恰恰印证了我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刺激我国的总体消费增长。

二、我国的财务收入的总体情况

(一)收支平衡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财务收入与财务支出之间的比例处于基本一样的状态,也就是说,我国的财务收入对于我国的总体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现在已经基本上趋于平衡了,其实,我国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是从盈余状态转变成平衡状态的,在十年前左右,我国还尚且处在一个盈余状态的。在2009年的时候,财政预算为一千八百三十亿元,照2008年涨了百分之十左右,而到现如今,我国的财政预算已经趋于饱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地方和中央的财政收支不平衡,对于财政收支来说,地方理应以中央为基准进而确保财政收支符合标准,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只是一味重视地方财政收支的进步,没有意识到和中央的差距已然拉开。

(二)我国主要税费的收入

我国是一个税收大国,税费根据不同的征收对象分成不同的种类,针对流动资金则实施流转税,主要的流转税有增值税,消费税等等,针对经营销售和出口买卖则实施营业税,现在由于国家税收的进步,税法的改革,我国的营业税已经被取缔,营改增全面实行。其次,针对个人所得的财产要按项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企业则按照企业的固定项目征收企业所得税。针对这几项基本的税种,分析我国的主要税费的收入。首先,在2008年到2013年时期,我国的增值税收入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之所以如此,与增值税的税率改革有着重要的关联,在2008年到2009年这一年的时间,我国总的增值税就下降了一点五亿元,占总体税收下降比例的很大一部分。除了增值税之外,收入有所变化的还有消费税,我国消费税经历的一个大的变化和改革就是燃油税的征收,随着燃油税费的征收,我国的消费税也在同比增长,在2008年的2月到4月期间,我国的消费税总体上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九左右,按比例计算约为一千二百亿元。按照目前的趋势,我国的消费税还会继续增长,消费税收入的增长比例十分可观。除了增值税和消费税之外,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也有一定的收入上的变化,在企业所得税上,国家针对一些小微企业或者是高新技术企业有一定的扶持力度,正常的企业所得税比例在百分之二十五,而对于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仅按照百分之十五征收,虽然如此,但是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始终与企业有关系,而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国内外的经济大环境,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如此广受关注,所以这也给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说,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应该与以前年度保持基本的持平。与企业所得税相对应的是个人所得气体,据可靠的数据表明,我国在2008年二月到四月期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同比仅下降了百分之零点三,这对于个人所得税整体来说变化不大,所以,对个人所得税来说,其还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继续下去。

三、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学来说提出的政策措施

(一)具体的财政政策

现如今我国的针对宏观经济学提出的具体措施还是政策措施为主,主要政策措施还应该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财政政策要尽量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则要根据当然经济大市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宽松或者是紧缩政策。一般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具体的几方面。首先要满足我国当前的进出口的要求,进出口量要尽可能的接近,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当然还要与当前我国的国民收入有关系,根据国民收入的变化决定具体的进出口水平。除此之外,财政政策还应该考虑的还有就是经济市场的具体资本需求,资本需求不是随意设置的,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当前的利率,一般来说资本需求随利率变化而变化,利率增加资本需求随之增加,而利率减小,资本需求也随之有所降低。这是财政政策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二)具体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应该在财政政策考虑的基础上,更关注当前的经济情况,如果当前处于通过膨胀阶段,那么应该迅速抬高物价,并适当的缩减人民币的流通量,推行利率市场化,把通货膨胀现象逐渐压制下去,而如果当前处于通货紧缩状态,那么应该刺激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可以构建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体系,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量,但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往往就能够迅速出现,所以要适度实施货币政策,否则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四、结语

我国宏观经济学的总体目标在于以下几点,就业形势放缓,经济总体上升,控制市场上的通货膨胀,控制平均物价,还有就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只有达到这些,才是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处于严峻的状态,我国的总体经济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但是上升幅度照以前确实有所下降,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处于一个平稳上升期。

参考文献: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8

关键词:税收弹性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税收弹性的内涵及意义

税收弹性是指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即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公式为:

ET=(T/T)/(Y/Y)

公式中,ET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T为税收收入增长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Y为GDP的增长量。根据弹性理论,ET=1时,表示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当ET>1时,表明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即经济的发展能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当ET<1,时,表明尽管税收绝对量可能比较大,但税收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新增GDP中税收集中度下降。在实践中,ET=1的情况并不常见,通常ET的数值总是表现为大于1或者小于1。

税收弹性理论是西方税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入税收弹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强化税收弹性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在价值规律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必然具有一定的反弹力。而税收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固定性,税收制度一旦确定,在短期内就不可能有大的经常性的变动。这就要求税制本身具有弹性,能自动增减其收入量,以适应多变的经济发展状况。其次,建立税收弹性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一般来说,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食物、衣服等私人产品的的需求逐渐下降,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相应增加了政府在交通、通讯以及政府一般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而且社会福利也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增加。这些压力都要求提高政府支出水平,增加税收收入。弹性税收能够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为正常的政府支出提供资金,实现其发展目标。第三,有弹性的税收制度是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西方经济学将税收看作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自动稳定器。在经济过热时,有弹性的税收制度可以保证在经济增长时税收收入自动增加,从而减少企业和个人手中可支配的货币收入,防止投资和消费基金的膨胀,减少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经济滑坡时,税收收入能自动减少,从而使企业和个人支付增加,刺激经济回升。从这个意义上说,弹性税收具有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熨平经济波动的功能。

二、山东国税税收收入弹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的经济总量目前居全国第2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与此同时,山东省国税税收收入也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而且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本文拟通过对近几年山东国税税收收入弹性的分析,对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一)按年份划分

表12001—2005年山东国税税收收入弹性比较

项目GDP税收收入国内增值税、消费税(两税)

增长(%)增长(%)ET增长(%)两税占税收收入比重(%)ET

200110.014.51.4512.067.41.20

200211.78.90.7612.369.51.05

200313.420.21.5113.965.91.04

200415.329.31.9223.162.11.51

200515.222.61.4822.860.31.50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02—2006)》、《中国税务年鉴(2002—2006)》。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由于山东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税收收入弹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进入高弹性增长区,且增长比较平稳。除2002年税收收入弹性低于1外,其他年份均在1.45以上,2004年无论是GDP、税收收入增长速度还是税收收入弹性都达到了近几年的最高值。

(二)按税种划分

表22001—2005年山东国税税收分税种税收弹性比较

税种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

占收入的%ET占收入的%ET占收入的%ET占收入的%ET

200160.61.186.81.398.32.754.17.6

200261.80.967.71.936.2—4.52.23

200358.71.047.21.067.33.194.00.20

200455.21.416.91.567.62.204.12.15

200554.41.635.90.518.93.233.50.39

资料来源:同表1。

从总体上看,2001年以来,由于各主要税种呈高增长趋势,因此收入弹性除个别年份稍有波动外,基本上呈高增长态势。企业所得税和涉外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弹性虽然从总体上高于国内“两税”,但由于“两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有较高比重,因此“两税”的税收收入弹性变化基本上决定了整个税收收入的弹性变化。

(三)按行业划分

表32002—2004年山东国税分行业增值税税收弹性比较

产业工业增值税商业增值税

增长(%)ET增长(%)ET

200211.00.9412.11.03

200314.51.0811.70.87

200422.21.4517.21.12

资料来源:同表1。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其税收弹性都呈逐年上扬趋势,且和整个税收弹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工业增值税的税收弹性稍高于商业增值税,但两者都处于高弹性增长区域。

(四)按所有制划分

表42001—2004年山东国税分所有制类型税收弹性比较

企业类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涉外企业个体私营企业

20010.41—6.514.07

20020.14—2.212.18

2003——0.961.78

20041.070.411.852.01

资料来源:同表1。

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税收弹性明显低于涉外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其中2001年—2003年,集体企业出现了连续三年的税收负增长,2002年国有企业税收弹性仅为0.14,2003年则出现了税收的负增长。而另一方面,涉外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税收弹性则保持稳定,且处于高弹性增长区域。

(五)按地区划分

表52005年山东国税分地区税收弹性比较

地区GDP增长(%)税收收入增长(%)ET

全省合计15.222.61.48

济南15.68.60.55

青岛16.915.10.89

淄博17.126.71.56

枣庄17.433.81.94

东营17.736.82.08

烟台17.621.01.19

潍坊17.126.51.55

济宁17.317.61.02

泰安17.230.01.74

威海17.411.90.68

日照17.643.42.47

莱芜18.545.52.46

临沂17.221.81.23

德州17.228.91.68

聊城17.524.11.38

滨州17.738.22.16

菏泽17.326.71.54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06年)。

分地区看,全省17市基本上都处于高弹性增长区,有一半以上的市税收弹性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日照、莱芜、滨州等市税收弹性更是达到新高,菏泽、枣庄等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税收弹性也都有较高增长。

三、山东国税税收收入弹性高增长的因素分析

近20年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增长不快,低于GDP的增长幅度,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宏观税负持续走低。然而1996年以后,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呈平稳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10.18%上升至2004年的17.66%,特别是“十五”时期,税收步入快速增长期,年均递增17.7%,超过GDP的递增速度,平均弹性为1.37。与此同时,税收弹性系数剧升,结束了以往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山东也出现了相应的连续高弹性增长,这和国家的整体趋势是吻合的。因此,对山东国税税收收入弹性差异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山东国税税收收入弹性高增长的总体因素影响

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理论上,税收收入的增长必然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高度相关。近几年,全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为税收收入的增长提供了源泉、动力,这是税收收入高弹性增长的根本所在和前提基础。而山东国税从2001年以来,税收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应该说和国家经济总量在整个“十五”时期保持较快增长的大趋势是相协调的。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分析,近几年山东投资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00多亿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长30%,有力的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必然要求追加税收,同时通过进行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些重点行业如电力、纺织、机械、冶金、电子、建材中形成了不少的新的税收增长点,为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从消费来看,近几年来,山东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加快,“十五”时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左右,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山东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拉动了税收的增长。从出口来看,按照乘数理论,出口总值每增加100元,可相应增加GDP200元左右,由此增加“两税”收入11.48元,2005年山东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62.5美元,增长28.9%,按照出口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比例测算,仅出口一项在2005年约增加“两税”收入9.5亿元。由此分析可以看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山东国税收入的高弹性的主要因素。

2.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对我国的税收收入增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山东近几年外贸、外资的较快增长得益于国际环境的稳定。从国内和山东情况看,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还有经济效益提高、重工业增长加快、价格稳中有降、所有制结构持续调整等因素,这些都客观上为企业及时足额缴纳税款提供了坚持的基础,保证了征收率的提高,从而带动税收收入弹性的增加。

3.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因素分析

税收制度是税收参与社会分配、取得多少收入的决定性因素;税收政策则是运用税收增减变化来影响和控制经济运行、经济结构合企业行为。从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因素的影响来看,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税制和税收政策中,税收减收因素较强。如在税制中存在税种覆盖面有限、行业与产业之间税负不平衡、税率结构不合理及出口产品实行“免抵退”制度等问题;另一方面,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所实行的优惠政策也是造成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考察年度中,适应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经历了比较大的调整,如企业期初存货进项税款抵扣政策、外商投资企业“超税负返还”政策、校办、民政等几类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的到期,这些减收因素的减少及利息税开征、证券投资市场活跃带来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增加等政策性增收因素的增加均是实际税负上升的原因。另外,近几年规范执法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内外部各类监督检查力度的加大,随意变通政策、越权减免税、不征少征的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控制,税收收入弹性的提高成为了必然。

4.税收征管因素分析

近几年国家各级税务部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税源管理;加快金税工程,强化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加大推进清理欠税、缓税工作,税收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偷漏逃税现象大为减少,为税收收入的高增长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如通过加强征管,个人所得税年均递增34.3%;统管金税工程建设,增值税征收率达到70%。从山东来看,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省纳税申报率、申报正确率逐年提高。再比如2004年山东商业增值税收入完成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主要得益于一系列加强商贸企业增值税管理的措施。税收征管的加强是山东税收收入弹性高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山东国税税收收入弹性高增长的结构因素影响

1.税制结构因素分析

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双主体”结构模式。在流转税收入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约占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其中增值税约占50%,而能够参与经济调控的以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比重,则由过去的28%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8%。这是结构模式决定了流转税和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如表1所示,山东的“两税”的占到了全部国税收入的60%以上,最高年份达到69.5%。因此,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变化直接左右税收弹性系数的变化。2001年—2005年山东“两税”增长速度均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税收收入弹性必然会随之提高。所得税虽然在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但在考察年度内所得税增长较高,同样成为拉动税收收入弹性呈高增长的主因。

2.产业结构因素分析

由于各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不同,因此不同产业的增长对税收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不同的。近几年,山东省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工业结构逐渐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变化,工业企业内部结构也获得了良性调整,企业销售收入中的应税增值额扩大。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工业增值税对税收弹性的贡献逐步大于商业增值税。

3.所有制结构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在注重强化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出了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显现,目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到全省GDP的1/3,民企上交税金占到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国有、集体工业由于经营机制、统计指标口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产值及税收发展较慢。表4数据显示: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中,个体私营企业、涉外企业税收增幅较高,税收弹性处于高弹性增长区域,且明显比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高,对整体弹性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近几年,山东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各市经济增长都保持了较高的速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趋缓。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及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使税收收入的变化也表现出相应的规律。从表5中不难看出,山东全省各地区的税收弹性大都处于高增长区,这也是拉动全省税收弹性稳步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结论

(一)山东国税税收收入弹性总体判断

税收弹性有很多因素决定,具有总量上的原因,也有结构上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征管上的原因。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仍处于转型时期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的不稳定和不成熟,决定税收弹性的因素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如果简单地要求税收收入弹性总是围绕着1上下波动,是不客观的。本文所分析的山东省,虽然税收弹性连续出现了高增长,但仍处于正常范围。

(二)当前税收收入弹性存在一定负面影响

税收收入弹性的连续的高增长,也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世界银行顾问凯斯—马其顿通过对20个不同税负的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税收每增长1%,GDP增长率减少0.36%的结论;我国学者采用1979—1999年统计资料进行回归分析,也得出相似结论,税收每增加1000元,GDP大约减少2300元。可见,长期的税收高弹性和高税负很可能造成经济与税收之间的恶性循环。当前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税收中性原则适时调整税收制度及税制结构,切实规范执法,使税收与经济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江.论税收的弹性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1.11.

2、郭健、王栋.山东: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06.2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9

在她看来,美国经济的下滑可能已经结束,2009年夏天很可能标志着衰退的结束,下半年经济应该扩张。但是,本次经济复苏将会是温和的,力度将大不如前,更可能是“U”型而非“V”型。

如今,耶伦虽然已贵为美联储主席,但回顾她2009年这次演讲中的观点,并结合美国经济的现状进行考察,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其演讲内容。

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

美国的金融体系似乎已经度过了难关,尽管本次衰退令人痛苦不堪,但我们成功地避开了本可能发生的“二次萧条”。最近公布的大部分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已经触底,最糟糕的风险消除,美国经济似乎开始从低谷中复苏。但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将会是温和的,而且缓慢的扩张仍然容易遭受打击。

此外,金融系统的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但尚未恢复正常。金融系统中的危险仍有可能使脆弱的经济复苏脱轨,即使经济如我预期般增长,未来一段时间状况不可能很好。特别是,未来几年失业率仍将维持高位,数百万工人仍需面临时艰。而且,经济疲弱、失业率高企、工业产能利用率低下等因素有可能推低通胀率,而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大部分成员看来,目前的通胀率已经低于能够帮助美联储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双重任务的最优水平。因此,未来几年,货币政策制定者将继续面临艰巨的任务。

关于目前的金融和经济状况,我前面已经提到过,从2008年金融体系摇摇欲坠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很明显,世界各国政府和央行非同寻常、激进的应对政策使我们成功地转危为安,阻止了可能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危害的金融大崩溃。有些人可能会质疑紧急救援项目TARP(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F(短期标售工具)、TALF(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的有效性。但是,我认为,这些项目阻止了灾难发生,它们维持了奄奄一息的经济,并给经济复苏留下了喘息的机会。

尽管最糟糕的情形已过去,但是金融危机却给经济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2007年底,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除了房地产市场不断萎缩的拖累外,一直以来,值得信赖的美国消费者在过去几年中轻松应对一次又一次冲击后,终于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中一蹶不振。自经济开始下滑以来,美国的实际GDP已经下滑将近4%,失业率跃升5个百分点。除了房地产市场和消费支出下挫外,企业投资、出口和进口均大幅下滑。

目前来看,美国经济的下滑可能已经结束,2009年夏天很可能标志着衰退的结束,下半年经济应该扩张。但是,尽管过去几个月中流失的势头有所减缓,但就业岗位仍在快速流失。房地产市场似乎终于开始改善,房屋销售和新屋开工再一次开始从极低水平上复苏,房价似乎开始企稳,按照一些指标,近几个月来房价甚至出现上涨。

与此同时,制造业也开始显露复苏迹象,主要受益于汽车生产行业的反弹。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支出终于开始见底。

一个尤为喜人的迹象是库存,库存过去一直在快速萎缩,现在似乎已经接近销量,主要是因为过去企业面临销量直线下滑时被迫快速大幅削减生产,这一调整过程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企业正准备加紧生产满足销售。事实上,我预计2009年下半年经济扩张的一个最大来源是,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减缓清理库存的步伐。这也是经济周期的典型规律。通常,库存投资是经济复苏的催化剂,虽然提振作用相当短暂,但却在经济启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上述所有领域中,金融状况的改善在刺激经济活动回升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金融系统尚未恢复正常,信贷状况依然吃紧,但是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改善。

股市回暖帮家庭挽回了部分损失的财富,并为其注入了及时的“强心剂”。投资者的风险意愿有所增强。公司债券――特别是最优级别以下的公司债券的利率已经大幅下滑,债券发行开始活跃。美联储支持抵押贷款市场的计划帮助推低了利率,其他计划帮助启动了消费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支持证券的发行活动。短期批发市场上,有指标显示压力也已降低。

国会2009年2月份通过的财政刺激计划在帮助经济渡过难关的过程中也功不可没。减税政策提高了家庭可支配收入,政府支出直接增加了就业岗位,成为家庭收入的另一来源。刺激经济的资金大部分尚未使用,2009年下半年有望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商业周期本身也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演变,有些经济领域开始增长仅仅是因为此前下滑过多。库存调整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尽管库存调整的大部分好处通常只能持续短短几个季度。不过,经济周期的其他规律更为持久。随着家庭和企业替换或更新设备,对房屋以及汽车、商用设备等耐用品的需求将开始复苏。

复苏路径:“U型”

对美国经济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强度有多大。由于失业率高达9.7%,产能利用率降至“二战”以来的最低点,经济十分疲弱,这也使我们未来几年中拥有巨大的快速增长空间。事实上,我们需要强劲的经济增长来缓解失业问题以及闲置产能问题。

历史经验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很可能会开始强劲扩张。因为在历史上,严重的经济衰退发生后,美国通常会出现“V”型复苏。例如,1981-1982年,严重衰退之后的两年内,经济平均增速高达将近6%。

但是,未来经济未必会快速增长。我预计,本次经济复苏的力度将大不如前,更可能是“U”型而非“V”型。事实上,不止我一个人持有这种观点,涵盖将近50位专业预测人士观点的“蓝筹一致预测”预计,未来一年半中,经济复苏的力度将会是“二战”后最为疲弱的一次。

这一预测符合世界上其他因金融危机所引发衰退的经济复苏经历,可能是因为金融系统恢复元气开始正常信贷需要相当一段时日。在本次衰退之前,金融机构高度使用杠杆导致自身实力脆弱,而且由于投资于短期债务支持的复杂、高风险资产,金融机构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改善信贷质量,降低风险,银行现在收紧了业务并且提高了消费信贷标准。在银行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失业率上升和房屋价格下跌导致更多的信贷损失。

遗憾的是,即使经济改善、整体金融状况缓解,未来仍有可能出现大量信贷损失。可以肯定,家庭仍会感觉压力重重。面临高企并且不断攀升的失业率,违约和房屋止赎等现象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目前,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升至大约18%,固定利率贷款的违约率大约为6%。过去一年中,这两种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目前仍在上升。其他各主要类别贷款中也出现类似趋势,高质量借款人和低质量借款人同样受到影响。就连近期贷款的违约率也在上升。

对于经济复苏而言,贷款人向信用良好的家庭和企业提供信贷至关重要,但是贷款人必须维持足够的资本来消化损失,即使实际经济状况比预期得更为糟糕时也要这样做。面对持续不断的信贷损失,贷款人缩减资产、降低杠杆来保存资本的举措限制了提供给经济体的信贷。

正常情况下,当金融机构限制信贷流动时,美联储将会放松货币政策,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但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实质上已经为零,美联储这一传统的政策工具已经宽松到了极致。事实上,泰勒规则表明,我们应当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至零以下。为了进一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使用非传统的政策工具。但是,在运用这些政策方面,我们几乎无任何经验可循,其效果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总而言之,与金融危机最黑暗的日子相比,目前金融状况已经明显宽松,但远未恢复健康,未来一段时间,信贷紧缩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金融体系不够稳固,占经济70%的消费支出强劲反弹的概率也微乎其微。诚然,消费者得到了财政刺激计划的鼓舞,但是这一计划是暂时的。

长期来看,消费者面临大量的自身问题。经济衰退之前的几年内,家庭无节制地消费,这一现象发生在经济学家称之为“大稳定”的时期,这段时期持续了20年,期间很少发生经济衰退而且程度轻微、通胀率低且稳定。信贷前所未有地容易获得,消费者借此进行贷款消费。股价和房价节节高升,家庭有更多的财力继续消费。在这种消费文化中,个人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大约10%降至近几年的1.5%甚至更低。与此同时,家庭负债比率却在不断升高。196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为65%,尚且可以承受。自此,负债比率便稳步攀升,并且在最近一次经济扩张中显著加速,到2008年负债比率已经翻番,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升至130%。

在消费者经受了金融冲击的创伤后,我们很可能正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消费者的养老金被房价和股价下滑吞噬后,他们被迫重新开始储蓄。个人储蓄率终于开始上升。截至目前,2009年的储蓄率平均大约为4.5%。尽管从单个家庭的角度来看,开始储蓄是明智的,但是依靠贷款的消费下滑将会在未来几年中降低消费支出增长率。储蓄增长将资源从消费导向投资,这将最终增强经济体生产和增长的能力。投资增长是生产力提高和生活标准快速增长的关键,但如果消费支出增速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延缓了经济复苏的步伐,那么上述转变过程将会是痛苦的。

美联储始终保持独立

劳动力市场疲弱是导致一段时间内经济复苏缓慢的又一因素,就业率快速下滑已经持续了一年半。尽管2009年8月份的就业报告中有更多证据显示就业人数下滑的速度在放缓,但目前失业率位于1983年以来的最高位。企业界人士表示,在明确证据表明经济持续复苏之前,他们不愿意招聘员工,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再次看到所谓的“不创造就业机会的复苏”,就业增长落后于整体产出的改善。而且,工资增长急剧放缓。2009年上半年,私人领域工人雇用成本指数仅上升0.75%。失业、工作缺乏安全感和收入增长缓慢的“三重奏”无疑将抑制消费。

由于消费者面临的问题,支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缓慢增长。将上述因素综合起来,2009年下半年,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库存投资。库存投资的提振作用在一段时间内大有帮助,但要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我们需要把眼光投向其他领域。

由于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消费支出可能复苏力度不够,这意味着经济扩张将不够强劲。即使我们预期的缓慢复苏也容易受到冲击,特别是来自金融领域的冲击。正如我所言,金融状况有所改善,但尚未恢复正常。金融机构可能继续遭受损失,这将会给信贷危机“火上浇油”。特别是,中小型银行可能遭受商业房地产贷款损失的危害。截至目前,损失最大的主要是建筑和土地开发贷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地产价值下降,办公楼空置率上升,对于许多需要为未来几年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的业主而言,信贷仍然紧张甚至根本无法获得,因此其他商业房地产的贷款损失可能会不断攀升。来自房地产领域的“金融传染病”是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威胁。

我所预期的缓慢复苏意味着,需要几年才能再次达到充分就业,制造业领域的产能利用率也是如此。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充分利用。

大家对通胀风险的观点已经分化成两个截然对立的阵营。一方面担心没完没了的巨额联邦预算赤字将产生长期的通胀影响,另一方面担心经济疲弱和工资下行压力会导致通胀率低于保持物价稳定的水平,甚至可能导致通缩抬头。

人们对长期通胀上升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担心。美联储最近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膨胀,并且产生了巨量的银行超额储备。有人担心,我们会迫于政治压力而无法收缩资产负债表,最终将政府债务货币化。这种担心是真实的,而且不断升温并造成破坏。但是,美联储一直并将继续独立于政治,并且有能力、更有决心在适当的时机收紧政策。

事实上,通过提高支付给超额准备金的利率,美联储可以在收缩资产负债表之前收紧货币政策。像过去一样,美联储一直致力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个法律赋予的使命。关于通胀,我个人认为,未来几年中对物价稳定更严重的威胁来自于经济疲弱的反通胀力量。和现在一样,20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担忧联邦赤字膨胀、财政状况不可持续。而且,美联储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有人担心它是否能够维持独立性。但是,这些状况没有导致通胀卷土重来。1982年,失业率接近11%,石油价格不断下滑。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通胀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下滑大约6个百分点。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篇10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自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来,成都市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在2008年第二季度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低值(11.2%),然后连续3个季度保持约12%的增速。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4%以上,我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出现企稳向好趋势,2009年全市gdp同比增长14.7%,增速同比增加了2.6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再次强化,增长更为强劲

200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0%,同比增加了8.2个百分点。在房产市场销售旺盛带动下,全市房地产投资945.14亿元,同比增长2.4%。在多方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是近几年的最高增速,较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旅游市场活跃,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4%、29.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2%。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出口逆势增长15.5%。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2009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2008年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2006年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为我市消费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物价指数明显降低,变动趋势趋向平缓

2009年我市物价走势基本稳定,各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增幅与2008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年基本上徘徊在100-101之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3%,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据统计,2009年成都ppi在1月达到全年最高(104.5),之后几个月内持续下降,从8月后开始反转,12月回升至99.6,全年累计ppi指数为98.1,下降1.9%。

二、近期成都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如何平稳退出超常规的金融刺激政策,将成为贯穿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线。2009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这个政策基调是非常清晰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成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动力的主要源泉。我国今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造成各地政府债务急剧增加,通过政府追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加大,我国将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措施可能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等领域提出更具体的安排,并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安排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三)房地产需要保持平稳发展

去年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的微妙形势下,房地产发展既直接涉及当前的经济复苏,又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国家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对自住型购房和改善型购房持鼓励态度,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速度。未来房地产的调控将兼顾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处理好投资复苏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本身政策这三者调整关系的搭配衔接。再则,支撑房地产市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即,房地产很难出现大幅度下跌。对成都来说,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2009年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2010年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面积将较快增加,因此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力度

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