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22 17:49:32

双碳的措施

双碳的措施篇1

关键词:裂缝 地基处理 压力注浆 双液注浆 无砂砼小桩

1前言

河南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的碳素车间,碳素工房长54M,宽12M,单层厂房,砖混结构,条形基础。碳素工房东侧3-4跨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风机基础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位移。为此公司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公司的实际生产和设备情况,并结合“焦作市永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院”的技术,制定出地基加固方案。

2存在问题

碳素工房东侧3-4跨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裂缝形状有斜裂缝、垂直裂缝;东侧、南侧围墙、风机基础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位移。

3问题分析

地基稳定性(地基强度与地基变形)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地基所承受的荷载不能超过地基的允许承载力,否则在强度和沉降方面均不能满足要求,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但实际工程中,常要求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建筑物。

由于原总规划图碳素工房位置不在现有碳素工房位置上,碳素工房东侧地基土原为回填土,东、南侧墙外仍为深坑低地,砌围墙处理地基高填方(落差6.8m)时也未考虑到碳素工房建在此位置上和相应一切关于设备基础等的安全因素;再由于碳素工房自行设计,考虑欠佳,地基高填方、工房的抗震、振动、工房外留置地高填方土方侧向位移等因素也未考虑进去,碳素工房东围护墙至围墙只有2.3m距离,设备基础外只有1m,设备及基础荷载过大,再加上近期连日下雨,外侧雨水长期下渗,回填地基土受水浸泡强度下降,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局部滑坡,造成设备基础下土方向东侧向位移,导致碳素工房墙体产生裂缝。

为确保安全生产期间,由“焦作市永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院”经过现场实地勘察,出了关于“河南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碳素工房地基无砂砼小桩双液压加固方案”。碳素工房东南带型基础进行加固,提高地基强度和防渗堵漏作用,一桩两用;室内外设备基础采用双液注浆孔加固。

4无砂砼小桩双液注浆加固施工工艺

钻孔施工工序准备工作桩孔定位钻孔灌注无砂砼小桩双液成桩检测。

5加固原理

压力双液注浆是利用液压活或气压,通过注浆管把水泥浆液和水玻璃按比例均匀地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和空气占据其位置,经人工控制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颗粒或裂缝胶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好和化学性能稳定的“胶石体”。

6施工要求

采用打花管注浆的方法,首先在土层中打入一下部带尖头的花管,花管管头用胶带密封,待花管打入设计深度后自上而下进行分段拔管注浆,分段长度0.3m-0.5m左右。

施工要点:①插管:每个注浆点必须预先15-20个,插管至1/2±0.1m左右,孔位偏差不大于5cm,垂直度控制无明显倾斜。②制浆:水玻璃和水泥浆严格按照设计配比,水泥和水玻璃复检合格。③ 采用跳孔注浆,每排按三个次序陆续注浆法。④每孔限量注浆⑤孔口操作与注浆泵操作必须配合,同步进行。

利用小直径灌注桩与压力双液注浆技术相结合完成挡土围护是一种施工新工艺,在下述工程中解决了施工场地受限制而无法施工的难题,,水泥和水玻璃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小型钻机、灌浆机具,在钻孔高压灌浆凝结。

7加固效果

通过压力双液注浆的施工,提高地基强度和防渗堵漏作用,一桩两用,保证了工房的安全,维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8总结

结合本工程实例,探讨了压力双液注浆加固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对施工过程及其控制作了阐述,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及结果分析,可供类似地基处理工程施工参考。

参考文献:

[1]建筑桩基技术(JGJ94-2008)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双碳的措施篇2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生产方式的改变等方式,以达到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或者提高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的目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特征。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应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农业的低碳化、生态化、规模化,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1低产率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都是农民,规模化生产较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都是延续传统的经营方式。总体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同时由于农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比较淡薄,在土地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对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综上原因,导致了农业生产率低下,进而阻碍了农业发展步伐。

2.2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比较落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对于先进科技的运用也比较少,致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3如何有效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有效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非常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就应该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以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同时向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促进低碳经济下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有效措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潜在农业资源,避免其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及能源浪费。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贸易出口,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前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的有效施行;三是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利用,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积极促进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

4结束语

双碳的措施篇3

节能减排是场持久战,交通行业是耗能大户。2011年,国家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今年1月,第二批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公布,株洲市榜上有名,这也是湖南省第一个低碳交通试点城市。为此,《株洲市建设全国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按照方案规划,株洲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围绕低碳交通理念、低碳交通设施、低碳交通运输以及低碳交通科技四个方面,建设“四位一体”的低碳交通运输新体系。交通行业,特别是公共交通,成为株洲从“高碳到低碳、黑色到绿色”突围的主力军。

驶入“两型”路的株洲交通

今年,株洲成为第二批“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是目前湖南省唯一获此资格的城市。

对此,有很多人包括株洲市民有疑问:为什么是株洲?

“低碳交通”建设,株洲有规划、有方案、有措施、有行动。

自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株洲突出交通先行,积极构建“两型交通”体系,“两型交通”建设率先全省。

2008年,株洲市率先编制“两型交通”发展规划,争得了“低碳交通”发展的主动;2010年12月,《株洲市“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顺利通过了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专家的联合评审。

2010年通车的株洲时代大道从设计到建设,全面贯彻“两型”理念,被誉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开篇之作、精品力作,其诸多体现“两型”理念的举措,已在其他项目中推广。

株洲从2009年开始,实施“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了中心城区627辆油电混合公交车改造,成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全市公交车尾气污染物排放下降30%;推广出租车双燃料及替代燃料技术项目,改造城区双燃料出租车600余辆,占总量的30.9%;自2008年以来,共清退高排放车辆200余台、船舶30余艘。

2011年,株洲又启动建设低碳绿色出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目前,该系统1000余个租赁点、2万辆公共自行车遍布全城,办理自行车租赁卡的市民逾20万名,株洲跻身全国第二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候选城市”。

2011年8月,株洲市“智慧交通”信息化系统一期工程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在全省各市(州)交通运输信息化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提高了株洲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决策、安全应急能力,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出行信息服务。

一场看不见的艰难“战役”

节能减排早已不是个新鲜话题。工业、建筑和交通,作为节能减排的三大重点领域,人们对各领域节能减排的认识参差不齐,其工作进展也大相径庭。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据统计,最近几年,中国交通运输部门化石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为10.8%,比全社会总能耗年均增长率高出1.06%,已经成为能耗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还将逐渐成为中国未来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邓尚文介绍,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城市,株洲最早意识到了工业减排的重要性。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以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实效并获得了赞誉。较之工业领域的“大张旗鼓”,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却不尽人意。“人们不愿意在浑浊的水里游泳,如果空气不干净,人们自然也不乐意,但相较于浑浊的水而言,受污染的空气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在邓尚文看来,正是这种视觉的“盲区”,增加了低碳交通建设工作的难度。此时部委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邓尚文认为“恰逢其时”,但要想赢得这场看不见的艰难战役,单靠政府部门“孤军奋战”是行不通的,还需得到市民更多的支持,这是低碳交通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此,株洲在部署“四位一体”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中,将普及低碳交通理念作为了重要一极。通过制定《株洲市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印制《株洲市低碳交通知识宣传手册》;举办低碳交通知识竞赛、低碳交通知识抢答赛、“机动车驾驶节能大赛”,开展“低碳交通宣传日”等活动,加强市民的低碳交通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市民“低碳出行”意识。同时,积极倡导“135”出行方式,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以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邓尚文说。

战略突围—大力发展公共经交通理

发展公共交通,株洲已走在全国前列,这得益于株洲“民生优先战略”的实施。

以株洲公交为例。

2011年9月8日,株洲市完成了中心城区内全部627台公交车电动化置换任务,成为全国首个公交车电动化城市,被外界誉为“公交换芯、城市换肺”。让市民感到幸福的是,除了此,株洲公交作为城市的窗口,还推行了一系列“特色服务”。

优化线网布局:开通社区公交线、实现城郊线路提质、开通T6路方特欢乐世界等旅游专线;降低公交票价:2月1日,城区公交车票价由每人次2元下调至1元;规范线路管理:着装、仪表、服务操作规范化,推行微笑服务,绿色植物上车厢;关注特殊群体;强化社会监督:8月,株洲公交公司成立了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服务质量监督中心,制定了公交优质服务考核办法,每月组织服务质量考评,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公开招聘了20名服务监督员。

特色服务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城市公交的品位。难怪乘坐株洲公交的外地人都会感叹,豪华空调车,票价只要一元,比长沙、上海等大城市还要舒服些。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低碳交通,特别是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重要手段”。邓尚文认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对于低碳交通的意义,不仅在于公共交通是一种低碳出行方式,而且还能有效遏制人们对私家车出行的需求。“交通拥堵在每个城市都在上演,只是参演人数多少有区别。试图通过修路来缓解这个问题显然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路往往是越修越堵”。作为打通城市交通动脉的唯一解决办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公共交通纳入到规划层面。“目前许多城市在规划时确实考虑了公共交通,但是其城市区域定位、道路线网结构早已确定,公共交通只是单纯的‘填空’,不能体现其价值。而‘公交都市’建设是一种前瞻性的理念,用交通来引领发展,通过在规划层面做好公共交通的布局和优化。只有落实这种体系优化才能真正彰显公共交通的低碳意义”。

“规划还只是一种‘可能’,政府主动作为,使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变成一种‘可行’更是重头工作”。健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第二步。“‘公交优先’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说’,但真正做的还不够。要想市民选择公交出行,公交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这便是‘公交优先’的意义”。为此,株洲一直都在努力提供一种快捷、舒适、低碳的公共交通服务,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邓尚文介绍,株洲在公共交通投入上的“大手笔”,并不是“不差钱”,而是一种“习惯”。株洲在摘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时已然形成的一种工作理念,那就是政府主动作为,加快工作推进。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是市民普遍要求,更是政府责任。“按照城市定位,株洲未来将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这不仅要求政府提升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居民的购买力,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绿色、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果不通过发展公共交通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市民每天堵在路上,忍受着噪音,呼吸着尾气,谈何‘绿色株洲’、‘幸福株洲’呢”?而另一方面,株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工作正在推进,提供高效、实惠的公共交通服务,也是创建工作的要求。

除了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株洲也酝酿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如根据市民乘坐公交车的次数,给予一定补助等。

水陆并进,构建“四位一体”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方案要求,到2014年,株洲全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及城市客运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已经确定。以2011年为基数,公路运输方面,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5%,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水路运输方面,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2%,二氧化碳排放下降8%;城市客运方面,城市客运单位人次能耗下降10%,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我们的目标是根据低碳交通城市的标准体系,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株洲建成‘全国低碳交通示范城市’”。

“节能减排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涉及交通运输各方面”。为此,不仅是公共交通领域,株洲市的低碳交通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囊括低碳交通理念、低碳交通设施、低碳交通运输、低碳交通科技四个方面,形成了“四位一体”的低碳交通运输建设体系,并根据建设体系确定了具体项目及项目的完成时间表。

低碳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将低碳交通发展理念融入交通建设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完善公路、桥梁、隧道及沿线设施、公交场站、客运综合枢纽、现代物流园区、大型专业化港口等设施配套,并积极推广温拌沥青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应用、LED节能照明、靠港船舶使用岸电等新技术。

发展低碳交通运输方面,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通过甩挂运输试点、长株潭一体化改造试点、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等项目,合理配置各种运输资源,推进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交通运输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和客运体系。此外,还对出租汽车、客货运汽车进行节能环保升级改造。方案提出了出租汽车节能环保型改造实施五年行动计划。实际上,株洲自2010年1月1日起禁止柴油出租车上牌,推广天然气和汽油的双燃料型出租车,改造城区双燃料出租车600余辆,占总量的30.9%,并规定5年内市区出租车必须全部改造或更新为使用双燃料、替代燃料技术车。今后,株洲新增出租车将全部使用节能环保车型,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电动出租车试点。道路客运车辆新能源、替代燃料更新改造每年递增5%,其中市区始发的50公里左右道路客运新增或更新车辆必须全部为节能环保车辆,道路货运车辆新能源、替代燃料更新改造每年递增3%。“如果说设定道路运输车辆准入门槛是一种刚性措施,那么与此同时株洲也采取了一些柔性措施,一方面对积极实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并考虑给予先进企业一些奖励,只有这样刚柔并济,才能在提升行业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积极性”。

双碳的措施篇4

论文关键词 碳关税 法律 研究

一、碳关税的提出及本质

(一)碳关税的提出

碳关税的产生,可以说是法国人最先创造的。法国领导人德维尔潘在12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议:“向没有签署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主要指“后《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的工业产品在出口时,征收额外关税”。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被美国的众议院认可标志着碳关税发展了起来,《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虽然在规则上没有对碳关税这个字眼有明确的说明,从文字表面,我们也能看出是碳关税其实就是对那些本国以外的同类产品,而向其它国家征改的碳排放的手段,其目的就是对本国相关碳排放产业的保护。

综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成本,减少由于“碳泄漏”带来的一些政治经济问题,在不能解决碳排放量减排的情况下,所以对本国以外的国家采取的措施,本着维护全球环境的利益,把碳排放量的减排承本转嫁给具有竞争优势的其他国家。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征收额外碳排放成本,用来提高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成本。具体的方法就是对进口的同类产品,根据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少,征收碳关税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与此同时,国家也依据一定的比例对本国出口的同类产品进行补贴或免税。“碳关税”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碳关税的本质

具体的讲,关税是对进口商施加的一种额外负担,所以,“碳关税”其实不属于关税。它主要是针对未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国家,在进口其相关产品时,增加其成本,向国外生产商收取与国内生产相同货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的费用,迫使这些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是“碳关税”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都能理解。本人认为“碳关税”其实就是一种税收调节,而它主要针对就是边境国家。通过税收调节边境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方法针对出口国,这些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本国出口的商品通过这些措施能全部或部分免除在进口国家销售相似产品的费用;另一种方法针对进口国,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向进口的产品进行一定比例的税收。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可以通过边境税收进行调节,通过过境税收可以使国际贸易竞争环境公平,虽然国家不同但是相似的产品通过调节不会产生大的差异,适合国际贸易。

在边境碳调整措施中,国际上把美国的边境碳调整作为国际贸易中为了公平而提出比较严谨的单边贸易措施。但是,虽然存在边境碳调整措施,但是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如果利用得不合理,国际贸易秩序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导致贸易战争的爆发。

二、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虽然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对节能减排也是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发展水平有限,我国出口的产口大都在美国的清单产品之内。我国通过一定措施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美国碳关税条款规定,是美国碳关税的清单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碳关税的产生必定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碳关税给我国经济不但带来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正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与污染大、高耗能、多排放有关系,生产的产品一直以来都具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发生。碳关税的产生促使了我国经济向健康的发向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实现清洁生产、保护、恢复和治理环境的目的,努力创建和谐环境,节约资源的国家,同时注重发展低碳经济。总之,碳关税的出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消极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

(一)碳关税的征收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

中国经济要想发展,短时间内还得依附于美国等一些国家。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10年出口总额为十五万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为二千八百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以低端产品出口为主,其中高耗能、高污染、碳密集型产品占了超过一半的比重。所以,一旦向我国征收出口产品的碳关税,尤其是那些耗能高的产品,致使我国少数的达标企业,必然会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我国就没有了制造优势,相应产品的销售量在美国市场也会减少;我国大部分产业产品碳排放不能达标,碳关税很可能意味这些企业丧失了美国的市场,从而导致我国对外贸易量的减少。而且,更为不好的是,在美国碳关税后,其它欧盟等进口我国大量产业的国家也会效仿美国的碳关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

(二)碳关税的征收会对国内就业产生影响

我国碳排放多企业受碳关税影响非常大,而这些企业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型,碳关税的征收促使这些碳排放多的产业倒闭或者转型,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员产生,造成就业难的现象出现,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危机。相关研究结果证明:碳关税的征收税率达到三十美元,中国失业人群达到一百万,六十美元的碳关税征收税率,中国失业人群就会达到二百万。

(三)碳关税的征收对中国产业链产生了影响

碳关税针对的主要是那些水泥、造纸、钢铁等碳排放多的产业,而象电子零件、五金零件材料也包含这些产品,所以导致碳关税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些碳排放多的产业,还包括这些产品的上游以及对相关供应链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没有碳关税的出现,我国要想关闭生产这些耗能高、排放多的产业,与此同时新兴的替代产业又没有出现或者发展得还不成熟,就会使我国的产业链发生断裂现象。

(四)征收“碳关税”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不同,签字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任意制定有益于本国的碳关税税收,导致国家不同制定的税收标准也不一样,国家不同出口产品的碳关税税率也不尽相同,对国际贸易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些被征收国家也制定有利于本国的征收标准,贸易保护严重,进行报复性的贸易辟垒,贸易摩擦就会普遍发生,甚至在多个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摩擦,久而久之,我国的贸易出口必定会受到影响。

三、我国应对碳关税的法律策略

(一)在国内优先开征碳税

从外交的角度看,我国应该注重碳关税制定的细则和发展,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制定,我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国内环境的变化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从对内角度看,则通过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使相关产业部门在发展经济时,实现清洁生产,走向低碳经济,从传统发展的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如果有必要,我国还可以采取一种对策,就是在国内试行征收碳关税。其可行性如下:

1.增加税收以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进行减排补贴

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对外贸易的软肋,正是因为我国生产的产品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增大了出口企业压力。在国内增加企业成本,实行碳关税,短时间内可能会引起议论,但从国际贸易长远的发展来看,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生产转型是事在必行的,而国内碳关税的实施加快了税收的收入,我们可以把这部分税收用于补贴企业或者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上。根据GATT1994相关规定:允许缔约国从国内税收所得,或通过政府购买本国产品的方法,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对我国的高耗能及制造业企业而言,碳税增收所带来的压力可以提高和强化企业的保护环境意识,有利于企业创新技术,调整企业结构,不断增大企业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企业进一步向健康的企业方向发展,向有利于环境、社会、以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战斗力。碳关税的实施,会逐步引导世界各国出现类似的碳关税措施,向有利于自己国家的方向发展,不断的出现新的政策,相对而言,在减排上我国的相对成本下降了一些。

2.双重征税使碳关税丧失合法性

根据GATT1994国民待遇的规定,如果我国首先依据属地有限原则,征收国内碳税,将会致使碳关税的征收国面临对相同产品的二次征税,从而使其行为因双重征税在WTO规则下丧失合法性。

(二)在国内推广碳排放交易

现在主要有“基准线与信用”和“总量控制与交易”两种交易模式,且都是京都议定书承认的。“基准线与信用”主要用于那些不设定总量的义务减排体制(VER),不设定排放的总量,主要看在减排过程中减排取得的成果作为碳信用裁定,从而进行交易。而“总量控制与交易”模式在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欧盟排放交易制度(EUETS)都用这种模式,“总量控制与交易”是由政府对总排放量进行制度,然后各企业再按比例进行交易。

我国市场主要的有上海、天津、北京三家环境交易所,这几家交易所一直都在积极向芝加哥交易所学习,却没有取得质上的进步。总结缘由,芝加哥交易所碳交易靠的是那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并没有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减排,只约束自愿加入减排的企业。而我国是正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差,这种交易所在我国暂时还无法实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同意协议书的碳减排约束,就是没有总量的限制,所以,我国交易市场主要是效访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的交易模式,对交易总量我国自愿设置,如果企业自愿加入交易所,意味着与(CCX)之间存在一份碳排放合同,愿意为所做的减排承诺承担法律责任,接受交易所按比例的排放分配。

双碳的措施篇5

【关键词】1.4362双相不锈钢;焊接;工艺原理

双相不锈钢是微观组织是由铁素体相和奥氏体相二组成的材料,其金相组织为铁素体(F,α相)+奥氏体(A,γ相,)是一类集优良的耐腐蚀性、高强度和易于加工制造等诸多优异性能于一身的钢种,具有优异的抗应力腐蚀性能(SCC),很高的耐酸腐蚀性能;某国外纸浆厂连蒸器筒体材料为1.4362双相不锈钢(METRO美卓公司按EN10028-7供货),厚度下封头为24mm,其余为17、16、15mm,裙座材料为SA516-70,厚度为25mm,在现场需要进行1.4362双相不锈钢焊接和1.4362双相不锈钢与SA516-70低合金钢异种金属焊接,设备属压力容器,按欧标(EN13445)制造和验收。

1.焊接主要施工难点

(1)1.4362双相不锈钢应用比例不超过双相不锈钢总用量的7%,可供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参考的文献少。

(2)焊接过程控制难,必须保证焊接接头在焊接热循环结束后,焊缝金属和热影响区均保持有适量的铁素体和奥氏体组织(α/γ相的比例),避免焊接热影响区耐腐蚀性降低、韧性损失或焊后开裂。

(3)1.4362双相不锈钢热膨胀系数比用SA516-70低合金钢大,焊接时热变形大,焊接变形控制难。

2.施工现场的相应措施

(1)根据当地市场实际,考虑国外施工的实际困难和成本,选择焊条手工电弧焊,在现场完成焊接工艺评定试验,加强焊工培训、考核和焊接过程控制,保证焊接质量。

(2)考虑焊接时1.4362双相不锈钢和SA516-70低合金钢热变形差别、高温天气和日照对塔体焊接变形的影响等因素,制定并实施筒体测量和焊接变形控制措施,及时调整焊接顺序,实时监控焊接变形,保证筒体的几何尺寸。

3.焊接工艺原理

根据1.4362双相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计算其铬、镍当量,按照舍夫勒图(图3.1)可确定1.4362双相不锈钢金相组织为40%的铁素体(F)+60%的奥氏体(A)。

3.1 1.4362双相不锈钢的焊接

(图中a:1.4362,b:E2209-17,c:SA516-70,d:E309L-15)

图3.1 舍夫勒图

3.1.1通过控制焊接工艺参数(焊接线能量)和层间温度,保证焊接热影响区(红热区)在固态相变以上的温度总停留时间最短,实现以下目的

①减少焊接热影响区中从熔合区到发生固态相变的区域的晶粒长大区域,控制该区域的铁素体量,降低该区域的腐蚀倾向和氢致裂纹(脆化)的敏感性。

②减少焊接热影响区中700~950℃区域,抑制σ相析出,防止因σ相析出形成脆性区造成双相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严重脆化和局部耐腐蚀性能下降。

③防止焊接热影响区中铁素体在300-525℃之间产生475℃脆化。

④控制焊接接头冷却速度,保证在焊接热循环结束后,焊缝金属和热影响区均保持有适量的铁素体和奥氏体组织(α/γ相的比例),避免焊缝和焊接热影响区耐腐蚀性降低、韧性损失或焊后开裂。

3.1.2通过合理选择填充材料和焊接坡口形式,控制焊缝金属中铁素体和奥氏体的比例

①按照舍夫勒图选择γ相形成元素Ni、N含量较高的焊条E2209-17(符合WSA5.9-93)作为填充金属,以提高γ相的比例。E2209-17在按照舍夫勒图中的位置在b点,由图可看出焊缝铁素体含量18%-40%(ab连线上由熔合比确定的具体点,通过改变坡口角度可调节熔合比从而改变焊缝的焊缝铁素体含量,坡口角度增加,熔合比增加,焊缝的铁素体含量减少)。

②坡口形式。

坡口角度以 60°-70°为宜,以保证焊缝有较高的填充金属熔合比,减少焊接过程中发生的合金元素烧损的影响,保证焊缝的铁素体含量。x型坡口,间隙1.5-3,钝边1-3mm,坡口形式将根据焊缝具置,考虑方便组装焊接操作,既保证焊缝的熔合比、焊缝焊透,又能够减少变形的原则进行。

3.1.3严格控制氢的来源,焊接前把坡口及其边缘清理干净,焊条烘干,防止因双相不锈钢金相组织中40%的铁素体的存在可能导致焊缝和热影响区产生氢致冷裂纹

3.1.4焊接工艺参数、焊接工艺工艺试验、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和焊接接头的焊接工艺指导书

①焊接前不预热,层间温度低于150℃,因天气原因焊接前加热除湿,温度不超过层间温度。

②按照焊接线能量在0.5-2.0KJ/mm范围选择焊接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进行焊接工艺试验并评定合格,按照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编制具体焊接接头的焊接工艺指导书。

3.2 1.4362双相不锈钢和SA516-70异种钢焊接

3.2.1 1.4362双相不锈钢和SA516-70异种钢焊接时易产生冷裂纹

①SA516-70钢在舍夫勒图中位于C点,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A+P),焊接控制不当SA516-70钢焊接热影响区可能会出现铁素体+马氏体(A+M)组织,在焊接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冷裂纹。

②SA516-70钢含碳量高,不含Cr、Mo、Ni;1.4362双相不锈钢含碳量低,含Cr、Mo、Ni。1.4362双相不锈钢和SA516-70异种钢焊接时,焊接熔池中SA516-70钢一侧焊碳高,1.4362双相不锈钢一侧含Cr、Mo、Ni等合金元素含量高,由于焊接接头冷却快,焊缝金属来不及均匀,冷却后焊缝金属极易出现马氏体(M)组织,在焊接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冷裂纹。

③SA516-70钢焊接热影响区靠近焊接熔池的部分区域碳元素会向焊接熔池扩散造成该区域脱碳形成软化区,1.4362双相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靠近焊接熔池的部分区域会增加碳,在该区域形成硬化区,产生马氏体(M)组织,在焊接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冷裂纹。

④1.4362双相不锈钢的热膨胀系数比用SA516-70低合金钢大,焊接接头冷却后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造成马氏体(M)组织的开裂。

3.2.2通过选择合理的焊条和焊接工艺防止焊接接头产生冷裂纹

①根据舍夫勒图(图3.1), 选用国产E309L-15焊条(牌号奥062,符合 EN1600 E2312L),使焊缝全部组织为奥氏体(A),或奥氏体+铁素体 (A+F),可避免接头产生冷裂纹。

根据有关资料,国产E309L-15焊条(牌号奥062,符合 EN1600 2312L),在舍夫勒图该材料位于c点(图3.1)。焊接后焊缝组织在图3.1线段cd上,de段的组织符合焊缝全部组织为奥氏体(A),或奥氏体+铁素体 (A+F)的目标。

②SA516-70钢处在角焊缝的水平侧,不开坡口,焊接时通过控制焊条的倾角(水平角40°-45°,尽可能减少SA516-70钢的熔化来保证焊缝的组织。

③焊接时不预热,?准3.2焊条,多层多道焊,层间温度150℃,按照焊接电流110~120A,焊接电压26~32V,焊接速度20~30cm/min, 把焊接线能量控制在0.647-1.05KJ/mm,进行焊接工艺试验并评定合格,按照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编制具体焊接接头的焊接工艺指导书。

④严格控制氢的来源,焊接前把坡口及其边缘清理干净,焊条烘干,防止焊缝和热影响区产生氢致冷裂纹。

⑤检查组坡口角度和几何尺寸、挡风和通风措施,焊接变形的控制措施、安全措施等,用角向磨光机将坡口表面打磨干净,打磨时坡口表面不得出现发蓝现象,角向磨光机使用不锈钢专用砂轮片。层间和背面采用向磨光机进行清根,用不锈钢专用砂轮片打磨。

⑥每条焊缝焊接前,根据现场对筒体的测量结果确定的焊工位置分布(对称施焊)和焊接方向、焊接顺序、开始焊接的位置,在对焊工进行交底后监督实施。

4.总结

对1.4362双相不锈钢焊接的难点作分析,对焊接技术原理进行研究、剖析;通过现场做焊接工艺评定及焊工实作考试,焊接中采取相应可行措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1.4362双相不锈钢焊接施工技术,保证了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技术可在双相不锈钢非标设备和管道焊接工程的施工中推广借鉴。

双碳的措施篇6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与生态系统中生物存活率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土壤有机碳虽然占土壤总质量的比例很小,但是在土壤肥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此外,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对大气CO2浓度的影响明显,被认为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充分评估土壤有机碳库的周转时间和大小对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模拟全球碳循环动力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通常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来评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程度、土壤碳周转以及研究C3/C4植被变化历史中作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3-4]。随着人们对全球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农业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及大气CO2浓度增加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5],土地利用模式和农艺措施等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6]。土壤有机碳增加和损失的幅度与采取的管理措施密切相关[7],通过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将提高有机碳输入和降低有机碳输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大量研究表明[8-9],施肥及轮作等管理措施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山西是我国沉积型铝土矿储量大省,孝义铝矿是我国目前开采量最大的露天铝土矿山,矿区总占地面积达1158.2hm2[10]。矿区废弃地占用大量的耕地面积,使得周围生态系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多种不利因素(如土壤侵蚀、养分流失、植被退化等)严重制约土壤有机碳的累积[11]。新《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要求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审核制度,从而确保耕地占补平衡落到实处[12]。为了综合整治退化的生态系统,实现土地的有效合理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系统研究不同管理措施对复垦过程中土壤有机碳产生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碳储量,进而达到改善土壤质量和减缓温室效应的双赢结果[13]。本文以铝矿废弃地复垦区玉米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施肥及轮作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为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铝矿废弃地复垦区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点的基本概况试验区位于山西省孝义市西部山区,为我国目前开采量最大的露天铝土矿山废弃地复垦区。该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划分明显,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年的最高气温达37℃,最低气温在-20℃以下。一般情况下,年降雨量在450~550mm之间,平均降雨量为529mm,降雨形式主要以暴雨为主,据统计日最大暴雨量可达11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1%以上,除秋季外其余时间一般是干旱无雨,且每年的无雨期长达100d以上,其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4倍。供试土壤为褐土,土质适宜耕种。试验地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

1.2试验设计供试作物为玉米(益田18)。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是前茬处理和肥料处理。前茬处理分别为晋豆28和晋豆25(矿区复垦区首次种植);肥料处理分别是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无机肥、对照组(不施肥)。共8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小区,具体见表2。

1.3采样及处理土样采集:2010年10月14日夏玉米收获后进行土样采集,每个样点分0~20cm和20~40cm不同土层取样。剔除土样中的植物根系和残渣,带回室内自然风干,磨碎过筛备用。植株地上部分样品采集:待玉米成熟以后,收集玉米的籽粒及秸秆,洗净于105℃的温度下杀青30min,60℃温度下烘干至恒重,粉碎备用。

1.4实验方法

1.4.1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14]。

1.4.2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土壤样品风干后过0.2mm筛,植物样品(包括秸秆、籽粒)经过磨细过0.1mm筛。用ThermalFinniganMATDELTAplusXP质谱仪分别测定δ13C值[15]。

1.4.3土壤全氮及碱解氮的测定[14]土壤全氮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土壤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

1.4.4土壤全磷及有效磷的测定[14]土壤全磷采用HClO4-H2SO4法测定。土壤有效磷采用0.5mol•L-1NaHCO3法测定。

1.4.5土壤全钾及速效钾的测定[14]土壤全钾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测定。土壤速效钾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

1.4.6土壤pH值测定称取过2mm筛孔的风干土样10.00g,采用无CO2的去离子水作浸提剂,以1∶2.5的土水比测定土壤pH值。

1.5实验原理稳定碳同位素天然丰度值用来描述样品与标准化合物天然丰度变异的指标:δ13C(‰)=(Rsample/Rstandard-1)×1000其中R为13C/12C比值,δ13C的天然丰度RPDB为0.0112372。根据不同光合途径的植物(C3、C4和CAM植物)具有不同13C丰度的特点,形成的光合产物不一样,且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对13C的吸收比例不同(C3植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是-23‰~-40‰,平均值为-27‰。C4植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是-9‰~-19‰,平均值为-12‰[16-17])。将长期生长C3植物的土壤称作C3土壤,长期生长C4植物的土壤称作C4土壤。研究表明[18],将C3植物种植在C4土壤上,或者C4植物种植在C3土壤上,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测定土壤δ13C的变化,可以计算出土壤有机碳的周转或更新速率。假设种植C3植物A的土壤碳δ13C值为δA,现改为种植C4植物B的土壤碳δ13C值为δB,那么C3植物被C4植物取代以后,经过一定的转化时间t,设C4植物B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是f(t%),此时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δt)可表示为δA、δB和ft的函数:δt=ft×δB+(1-ft)×δA由此求出C4植物B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ft:ft=(δt-δA)(/δB-δA)

1.6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经Excel2003整理后,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单因素(One-WayANOVA)检验,并用LSD多重比较法检验其差异显著性(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检验土层0~20cm和20~40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δ13C值之间的显著性水平(P<0.05),依次来明确施肥及轮作是否引起铝矿复垦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此外,玉米籽粒和秸秆δ13C值两者之间的简单相关采用Linear相关统计方法,可以明确施肥及轮作条件下玉米籽粒和秸秆中δ13C值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所有测定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的形式表达。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有机碳含量由表3可以看出,管理措施对铝矿复垦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显著。0~20cm土层中,前茬晋豆28条件下,使用肥料的处理组均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提高了2.23、1.85、0.90g•kg-1,其中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较无机肥更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而前两种肥料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前茬晋豆25条件下,施肥亦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分别提高了1.10、1.35、0.85g•kg-1。在施加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条件下,前茬种植晋豆28较晋豆25更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分别提高了1.17、0.54g•kg-1。施加无机肥和不施肥条件下,前茬种植晋豆28和晋豆25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20~40cm土层中,前茬晋豆28条件下,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分别提高了1.84、1.60g•kg-1,而无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前茬晋豆25条件下,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73、1.35g•kg-1,且有机肥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P<0.05),无机施加有机肥、无机肥和不施肥条件下,前茬晋豆28和晋豆25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施加有机+无机肥的条件下,前茬晋豆28较晋豆25更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总之,在铝矿废弃地复垦区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影响,前茬晋豆28条件下,施加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表3进一步表明,在前茬种植晋豆28和晋豆25条件下,施肥及对照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此外,与复垦前未进行农业耕种的土壤相比,在不施肥条件下,前茬种植晋豆28和晋豆25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偏低,说明不施肥单一轮作并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前茬处理的基础上,施用肥料可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可见轮作方式配合施肥更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

2.2土壤δ13C值由图1可知,不同管理措施可对铝矿复垦区土壤的δ13C值产生显著影响,δ13C值的变幅为-14.33‰~-6.64‰。两种轮作方式对土壤中碳δ13C值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不同施肥及对照处理中,前茬种植晋豆28的土壤中碳δ13C值均显著低于前茬种植晋豆25(P<0.05)的处理。两种土层深度的土壤碳δ13C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茬种植晋豆25的小区中,各肥料处理土壤δ13C值的变化规律为对照组<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无机肥;前茬种植晋豆28的小区中,各肥料处理土壤δ13C值的变化规律为有机+无机肥<对照组<有机肥<无机肥。由此可见,不同施肥及对照处理中,前茬种植晋豆28的土壤中碳δ13C值均显著低于前茬种植晋豆25处理,两种土层深度中各肥料处理的土壤碳δ13C值变化趋势一致。此外,结果表明各施肥及对照处理中,土壤δ13C值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2.3玉米籽粒和秸秆δ13C值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管理措施可对玉米籽粒的δ13C值产生显著影响,玉米籽粒δ13C值的变幅为-13.47‰~-9.60‰。两种轮作方的对玉米籽粒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不同的施肥处理及对照中,前茬种植晋豆28的玉米籽粒δ13C值均显著低于前茬种植晋豆25的处理(P<0.05),使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无机肥及对照组中,籽粒δ13C值分别降低1.02‰、3.47‰、3.02‰、2.86‰。两种轮作方式中各肥料处理的玉米籽粒δ13C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规律为:有机+无机肥>无机肥>对照组>有机肥。由图3可知,玉米秸秆δ13C值的变幅为-16.32‰~-10.97‰。两种轮作方式对玉米秸秆δ13C值的影响存在差异(P<0.05),表现为各施肥处理及对照组中,前茬种植晋豆28的玉米秸秆δ13C值均显著低于前茬种植晋豆25的处理(P<0.05),使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无机肥及对照组中,秸秆δ13C值分别降低1.37‰、0.58‰、0.49‰、1.99‰。前茬晋豆28条件下,施肥对玉米秸秆δ13C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肥料的各处理组对玉米秸秆δ13C值的影响差异也不显著(P>0.05)。前茬晋豆25条件下,施肥可显著降低玉米秸秆δ13C值(P<0.05),分别降低了3.19‰、4.77‰、4.36‰,其中肥料各处理之间对秸秆δ13C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不同施肥及对照处理中,前茬种植晋豆28的玉米籽粒和秸秆的δ13C值均显著低于前茬种植晋豆25的处理。此外,由图2和图3亦可看出,施肥及轮作条件下,玉米籽粒较秸秆的δ13C值高,说明玉米籽粒比秸秆更容易富集13C。

3讨论

3.1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通过测定施肥及轮作方式下不同土壤层次(0~20cm、20~40cm)的有机碳含量,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土壤表层接受大量的枯枝落叶,而且植物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质来源比较丰富,而微生物活动会造成土壤有机碳的部分损失,但是表层中输入的有机碳量足可以弥补因微生物分解以及矿化作用损失的那部分,所以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9,19]。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减缓,有机碳的含量进入一个缓慢降低的层面,最后含量在深部土层基本保持稳定[8,20]。在本文表3中,有机肥或者有机+无机肥的施加都能显著提高复垦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可能原因是施加肥料能够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提高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中有机碳的更新,其次有机肥中含大量的碳素,增加土壤呼吸底物的供应,另外施有机肥能促进有机质的输入,从而使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施加无机肥能增加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可能的原因是施无机肥能增加作物的生物量,土壤中的作物残渣向有机碳的转化利用率也会相对提高[21]。在不同前茬处理条件下,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均高于无机肥处理,说明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碳累积的主要途径。此外,有研究表明[22],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降低,而无机肥或不施肥则使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升高。由此不难看出,有机肥与无机肥的配合施用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而且能增强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本研究表明,轮作配合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施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另一方面是轮作可以增加作物根系以及土层中残渣的数量,改变残渣的化学质量,影响其矿化固定,从而降低耕作对有机碳的衰减效应[23]。有研究表明,在轮作体系中加入豆科作物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存[24]。但在不施肥条件下,前茬晋豆28和晋豆25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偏低,说明不施肥单一轮作并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可能的原因是后一种作物的生物量偏低造成前一种作物累积的土壤有机碳损失[25]。

3.2管理措施对土壤δ13C值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铝矿复垦区土壤δ13C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于贵瑞等[26]研究表明,土壤δ13C值增加可能归功于13C贫化的有机化合物的分解作用,土层深度越深,其土壤中含有老的以及稳定的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越高,而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大多为较年轻和非稳定的有机化合物,这也会导致稳定碳13C值的垂直变化。此外还有学者[20]认为,在土壤的不同土层中有机碳δ13C值的上升幅度也不同,这可能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有关,分馏效应越强,上升幅度越大,表明有机碳分解程度也就越高。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地表植物类型和土壤成土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通过对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得到,在不同施肥条件下,与前茬种植晋豆25的轮作方式相比,前茬种植晋豆28处理的土壤δ13C值普遍偏低,说明土壤δ13C值与有机碳的来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两种作物以及不同的肥料输入到土壤中的有机碳不同,导致土壤有机碳更新程度不一致,使得土壤δ13C值产生差异,同时也与不同肥料及前茬作物携带的外援物质本身的δ13C值差异有关。由于C3和C4植物的δ13C值都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同一种类植物的δ13C值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C3植物之间δ13C值的最大差异为12‰,C4植物为4‰[2]。由于土壤δ13C值是不同植物种类对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相对贡献的综合结果,如果地表植物组成保持稳定,则土壤表层的δ13C值与植物群落的δ13C值相近似,而且地面植物种类是制约土壤δ13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27]。

3.3管理措施对作物中δ13C值的影响不同管理措施会对玉米籽粒和秸秆中的碳δ13C值产生显著影响。据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有机碳来源比较复杂,不仅包括作物残渣中的有机碳,还有肥料及前茬作物中携带的碳素;二是作物吸收的外援物质中碳素的δ13C值本身就有差异。前茬种植晋豆28的处理中,将施加不同肥料的玉米籽粒和秸秆的δ13C值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回归方程为y=-34.797-0.371x(P=0.158);前茬种植晋豆25的处理中,将施加不同肥料的玉米籽粒和秸秆的δ13C值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回归方程为y=-25.541-0.016x(P=0.725)。两个P值均大于0.05,说明在不同的施肥处理下,玉米籽粒和秸秆中δ13C值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对玉米籽粒和秸秆中δ13C值进行T检验,其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及前茬处理下,玉米籽粒和秸秆的δ13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秸秆中的同化物向籽粒转移时,发生了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

3.4管理措施对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通过测定土壤有机碳的自然丰度值,以及可能来源的植物残体的13C丰度值,来计算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比例,可有效阐明土壤碳动态和土壤碳储量的迁移与转换,定量化评价新老土壤有机碳对碳储量的相对贡献[28]。在本研究的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比较复杂,不仅包括作物残体中的碳,而且还含肥料中的碳,因此在施肥的3个处理中,豆科作物残体对土壤碳的贡献是无法计算出来。根据上述1.5节公式计算不施肥条件下豆科作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发现,前茬种植晋豆28和晋豆25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64.82%、60.64%,由此可见,在前茬种植晋豆28和晋豆25条件下,种植玉米后土壤有机碳主要来自豆科作物的残渣。

双碳的措施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40-01

1 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 相关学者在低碳经济方面的观点

夏堡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低碳经济区的建立与否及如何建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牛文元认为建设低碳城市,需要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潘家华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不可能在减排方面“唱高调”,应强调节能优先,从节能与减少CO2排放的一致性上,强调低排放发展。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自然资源构成方面。在中国的自然资源构成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样的自然资源构成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将长期存在。在过去20多年,中国曾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耗比例从1980年的72.2%降至2001年的66.7%。但由于近几年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有回升的势头,在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化石燃料要高得多,消耗单位能源释放的CO2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必然会产生更多的CO2。

(2)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人口的增长、企业生产的升级以及消费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CO2的排放量也逐年增长。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较低,短期内企业技术难以得到质的提高,对资源和环境构成巨大的压力。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在未来几年需要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会对资源和环境构成极大的压力。由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的时间会很长,在短期内,很难降低能耗和CO2的排放量。

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1)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发展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重视,我们要注意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经验,促进我国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2)积极采用新技术,降低能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很快,消耗了大量的资源。2009年中国GDP达到了335353亿元,消耗了世界半数以上的煤炭资源,照此发展下去,将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危险。中国必须通过积极采用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来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双碳的措施篇8

关于开发土壤碳库固碳减排潜力的几点思考

温室气体减排的土地利用经济机制与政策

土壤呼吸组分测定技术与农田管理措施影响的研究进展

RothC模型模拟华北潮土区的土壤有机碳动态

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

田间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欢迎订阅2011年期刊

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容重的影响

施肥对土壤腐殖质总碳和氨基酸氮含量的影响

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碳平衡研究

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田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Ⅰ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Ⅱ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年总目次

硼对植物细胞的影响及与其它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蔬菜地肥熟表层土壤中各形态磷的可淋洗性研究

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磷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外源植酸酶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几种化合物对东北主要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影响的比较

长期培肥对农田黑土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掺混型缓/控释肥对杂交晚稻产量的影响

钾素营养对莲藕生长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钾肥对苦参生长和生物总碱的影响

施肥对幼龄腰果植株生长和结果的影响

氮磷钾肥对紫云英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秸秆覆盖与平衡施肥对巢湖流域农田磷素流失的影响研究

锰与硼喷施对紫花苜蓿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接种菌剂对鸡粪堆肥的影响

不同生物菌剂对大豆根系抗性物质的影响

硅酸盐细菌肥料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及肥力的影响

根瘤菌与大豆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丛枝菌根和根瘤菌双接种对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效应

硼钼肥浸种对鲜食大豆的增产效果

植物次生代谢作用及其产物概述

有效数字在农业化学分析中的意义和应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螯合剂诱导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海藻提取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柠檬酸和葡萄糖存在下土壤锰溶解动力学研究

不同土壤对水稻糙米含钙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华北冬小麦基施不同氮肥的氨挥发研究

关注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和环境敏感性问题——第15届国际土壤保持大会在匈牙利召开

水氮耦合供应对温室番茄果实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施磷对长绒棉干物质积累、分配比例和产量的影响

钾肥对幼龄茶树氮磷钾吸收和茶叶产量及品质的效应

缓释复混肥料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淋失累积效应的影响

平衡施肥对白浆土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关注全球氮贫乏或氮过剩问题——第4届国际氮素大会在巴西召开

福建沿海花生空秕诊断及其防治技术

小飞蓬对Cd的吸收特性及其EDTA效应研究

鸡粪好氧发酵氮转化与相应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一株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太湖流域农田肥料投入与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及评价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甘蓝的氮肥效应

双碳的措施篇9

【关键词】 碳关税 作用机制 建议

1. 碳关税产生的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在面对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其中,由于大量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挑战。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这一目标,包括欧盟在内的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这个协议。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一部分发达国家拒绝通过此项协议,同时也不承诺承担减排义务。作为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倡导方,欧盟各国纷纷呼吁政府对如美国和中国等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的进口产品采取边境税收调节以避免竞争力损失和碳泄露的发生。接着美国采取了相似的措施,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该议案宣称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即碳关税。同年11月份法国政府即提出将以欧盟的削减温室气体的法律为基准,对在这方面的法律不及欧盟严格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排放税。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提议,对该产品征收碳排放税的税率可定为17欧元每吨二氧化碳,以后还将逐步递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未雨绸缪,在碳关税被征收之前研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减弱征碳关税的消极影响、扩大其积极影响。

2.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

对于碳关税的作用机制,我将从碳关税这项政策所包涵的内容出发,具体分析碳关税是如何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我把碳关税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征收内容、征收对象、征收标准。其中征收内容是从征收的产品种类方面进行描述,征收对象从被征收的国家方面进行描述,征收标准是指碳关税的征收税率。

碳关税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对高耗能进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其经济发展长期呈现以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粗放式发展特点。所以从碳关税的定义上来看,我国可以被征收碳关税的产品几乎涵盖了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的半壁江山,尤其是那些出口量大、碳排放强度高的行业皆在碳关税的约束之下,大大限制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而且当实施碳关税后,发达国家就会对从我国进口的高碳产品进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检验,从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高碳产品检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否免征碳关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其已间接地对我国出口商品产生种类上的数量控制。

图1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

在碳关税征收的过程中,不论碳关税采取何种形式征收,其共同结果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征税越高,因而产品的价格越高,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产品的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碳关税实施后,无论是我国高碳行业为了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而调整生产过程,还是为出口而直接缴纳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均增加了一部分可变成本。而成本的提高将导致产品在进口国的价格提高,价格的提高将进一步会降低该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力,意味着达到碳关税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进而对我国出口的产品构成了价格上的控制。同时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因成本上升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导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进而又形成了对我国出口商品数量上的控制。

此外,碳关税的征收,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进口产品的其他供应国——碳关税条款规定的三类排除在清单之外的国家相比出口产品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其中这三类国家主要是指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低于全球总额的0.5%以及针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减排措施与美国所采取减排措施具有可比性的国家。这些国家可以凭此规定使高碳产品免征碳关税,从而造成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面临缩小的可能。

综上所述,碳关税的征收会由出口贸易影响到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碳关税带来的压力可能导致大批出口企业转型或者倒闭,使我国出口贸易格局发生改变,同时也使得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出现波动,出口贸易是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之一,这种传导机制进而制衡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上述对我国出口商品种类、价格和数量的限制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部分出口企业会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使产品实现免征碳关税。但是,随着发达国家每年减排要求的提高,碳关税的税率必将不断提升,因此待技术改进后又会形成新一轮的价格、数量上的控制。最终达到发达国家设置低碳贸易壁垒的目的。

3. 我国应对碳关税的政策建议

3.1国内层面

首先,我国应努力营造低碳经济的生态环境,将节能减排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将减排指标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其次,我们应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一方面,我国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增加对低碳前沿技术研究的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产业整体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转化。再次,我国应对国内企业开征碳税,这是我国应对碳关税的最直接的手段。朱永彬、刘晓、王铮对碳税的模拟结果也显示,碳税的减排效果较碳关税的减排效果要好。最后,我国应扩大内需,将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3.2国际层面

首先,我国应积极利用WTO现有法律机制应对碳关税,以WTO的相关准则为依据,重点阐述碳关税的不合理性。其次,积极参与包括碳关税在内的国际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讨论和谈判,制定互利共赢的新规则。比如:在未来碳排放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我国仍应该坚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争取确立有利于我国的碳排放标准。最后,我国还应加强新兴市场的开发,实现贸易战略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叶莉、翟静霞.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经济效应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12,,14(2):134、135.

双碳的措施篇10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减碳;核算

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达到92.29亿吨,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和,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1/3,是世界上碳排放增量最大的国家[1]。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求,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承诺我国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将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建筑行业已成为全球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排放了约40%的温室气体,且具有最大的节能潜力[3]。城市住宅建筑产生的碳排放占建筑行业碳排放的比例超过40%。2000年至2018年,中国城市住宅建筑产生的CO2排放量从2.891亿吨攀升至8.91亿吨[4]。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展了社区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例如,黄建等对苏州一个新建社区的碳排放进行核算,核算内容为建筑能耗、交通、废弃物处理、水资源四大系统在使用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碳减排方案[5]。陈莎等对北京既有社区的能源消耗(用电、用气、采暖)、交通出行、废弃物和绿地碳汇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6]。但是CarbonReductionPotentialAssessmentofOldResidentialTransformation老旧小区改造的减碳潜力评估较少有研究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减碳潜力进行量化评估。结合目前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推进,在改造中增加低碳化目标并评估其减碳潜力,将对城市低碳发展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

本文分别对老旧小区既有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和技术措施的减碳潜力进行核算,核算清单如图1所示。首先从景观绿化、建筑单体、水资源、固废物和基础配套五个方面对老旧小区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核算,掌握老旧小区的碳排放现状。接下来,根据现场调研提出适用于老旧小区低碳化改造的技术措施,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技术措施实施后可能实现的碳减排效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施加减碳措施所增加的物化阶段碳排放(主要指新增建材生产、运输、施工)、拆除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指新增建筑垃圾的处理)和所能降低的运行阶段碳排放量。核算采用排放因子法(Emission-FactorApproach)进行核算,排放因子法是IPCC提出的第一种碳排放方法,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方法[7]。即温室气体排放量由排放源的活动水平与相对应的排放因子相乘得到。核算公式如下所示:E=∑Q×EF(1)其中,E为CO2排放量;Q为活动水平,活动水平数据量化了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如居民生活电耗、气耗、水耗、绿地面积、焚烧处理的废弃物量等,该数据将通过实地调研进行采集;EF为排放因子,即每一单位活动水平所对应的CO2排放量,例如:kgCO2/kWh,kgCO2/m2草地面积等。各个阶段的具体核算公式和对应的碳排放因子主要参考住建部颁布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8];部分碳排放因子来源于相关文献[9-12]。

2案例计算

2.1案例概况

研究选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和睦新村作为研究对象。和睦新村建造于1988年,共有54幢住宅,现有3566户居民,建筑面积17万m2。以5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为参照,该小区的剩余使用年限为16年。

2.2既有使用阶段的核算

本案例既有使用阶段的活动水平数据及其来源见表1。通过对住户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获取居住建筑内部的电耗、气耗和水耗,共计咨询了64户;其他公共区域的活动水平数据通过总平面图、实地调研、咨询社区管理部门和参考行业统计值进行确定。按照所收集的活动水平数据进行核算,得到本案例改造前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结果如图3所示。改造前使用阶段的碳排放为9721tCO2/年,单位建筑面积排放57.18kgCO2/(m2·年),人均碳排放为1155.1kgCO2/年。其中景观绿化碳汇抵消了-3.29%的排放;建筑单体耗能产生碳排放占比最高(84.17%),其次是固体废弃物处理(10.20%),水资源和基础配套的碳排放分别占8.62%和0.30%。从各活动水平的碳排放来看,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是居住建筑电耗、气耗和固体废弃物(大多数为生活垃圾)。

2.3减碳措施的核算

对该小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认为可以实施的改造措施包括建筑单体层面的节能灯具更换、太阳能光伏利用、屋面保温增设;水资源方面的雨污分流改造、雨水回收利用;固废物方面的垃圾回收处理和基础配套层面的节能路灯更换。2.3.1分项核算(1)建筑单体(a)更换节能灯具老旧小区内的单元楼道内灯具光源还存在白炽灯的使用,更换为LED节能高效光源能够降低能耗。假设原本为12W的灯具,日工作时长为8小时;更换为自动感应节能灯具,功率为6W,日工作时长缩短为6小时。则每年能够节约电耗34MWh。考虑灯具的生产和拆除所产生的排放,案例更换节能灯具的碳排放影响如表2所示,合计能够降低384.5tCO2,拆除阶段的碳减排来源于建材的回收利用。(b)太阳能光伏增设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建筑节能减排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居住建筑中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对于整个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巨大价值[13]。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为推广建筑光伏系统提供了机遇[14]。假设屋面光伏可利用系数取0.5[15],铺设发电效率为15%的单晶硅发电组件,光伏发电系统的损失效率为25%[8],则使用阶段光伏系统的发电量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2)式中,Epv——光伏系统发电量(kWh);I——光伏电池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kWh/m2);KE——光伏电池发电效率(%);ε——光伏系统损失效率(%);Ap——光伏系统面积(m2)。根据相关研究[16],1m2光伏组件在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分别产生160.86kgCO2和4.93kgCO2的碳排放,拆除阶段的碳排放为-9.88kgCO2。该小区的屋顶建筑面积合计为32684m2,经核算,案例增设屋面太阳能光伏的碳排放影响如表3所示。该项措施在物化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比较高,但使用阶段的减碳效益也更加显著,能够降低小区生命周期碳排放量17867.9tCO2。(c)屋面保温增设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能耗损失严重。增设屋面保温将对住宅供暖、空调能耗产生较好的效益。根据相关研究,若既有住宅建筑的屋面增设40mm厚挤塑聚苯板(XPS),采暖制冷能耗能够降低12%左右[17,18]。基于此,若在案例小区的改造中,增设所有居住建筑的屋面保温,将能够取得很高的节能减排效果,核算结果如表4所示,实现生命周期碳减排4340.4tCO2。(2)水资源(a)雨污分流改造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老旧小区的排水系统大多为雨污合流系统,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低下,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19]。对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能够减少合流至污水处理厂时雨水处理所消耗的能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本案例需要改造管网9000m,开挖、移除土方4648m3,回填764m3,当地年降水量1378.5mm。改造施工工艺,即开挖、移除土方和填土碾压平整的碳排放因子分别为1.05kgCO2/m3和0.99kgCO2/m3。经核算,案例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后能够降低小区生命周期碳排放368.6tCO2,见表5。(b)屋面雨水回用浙江省降水量较为充沛,具备雨水回用条件。此外雨水资源化还能提高城市的雨洪调节功能,具有良好的节水效能和环境生态效益。小区屋面雨水不直接与地面接触,污染小,并且可借助檐沟、雨落管直接收集利用[20],在雨水路径的末端增设蓄水池、雨水处理设备收集回用雨水,可以用于小区内绿化及路面浇洒[21]。雨水回用的计算方法如下[22]:(3)式中,Wya为雨水年径流量(m3);Ψc为径流系数,下垫面为硬质屋面,取0.9;ha为常年降雨厚度(mm);F为计算汇水面积(hm3)。根据计算,案例的蓄水池容积为215m3,采用混凝土浇筑;年雨水回收利用量为23350m3。计算得到案例中增设雨水回用系统后的碳排放影响如表6所示,使用阶段的碳排放能够降低112.1tCO2,考虑物化阶段和拆除阶段,最终实现减碳量为84.5tCO2。(3)垃圾回收利用小区内垃圾收集较为杂乱,且垃圾收集点破旧,垃圾桶放在外面供居民投放,管理不佳。如果能够增加小区内垃圾分类宣传,严格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规范垃圾处理点,将能够提高小区内垃圾回收率,降低垃圾处理能耗。对案例小区内的23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进行更新,预计消耗主要建材包括混凝土12.7m3,混凝土砖7.3m3,页岩砖14.0m3。预计实施改造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能够提升14.53%。核算结果如表7所示,该措施在生命周期能够实现2294.3tCO2的减碳量。2.3.2综合碳减排效益六项技术措施在本案例小区产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如图4所示。屋面太阳能光伏增设能实现非常可观的减碳效果,超过17000tCO2,其次是屋面保温增设和垃圾回收利用,实现减碳量超过2000tCO2,更换节能灯具和雨污分流改造的减碳量约400tCO2,屋顶雨水回用实现的减碳量相对较少。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案例小区在实施这六项减碳技术后共能实现碳排放降低25340.2tCO2,措施在物化阶段和拆除阶段产生了2518.6tCO2。碳减排效益主要来源于建筑单体的减碳(22592.8tCO2),其次是固废物,减少2294.3tCO2,水资源方面共实现了453.1tCO2的减碳量。案例小区实施这六项减碳措施后平均每年能够降低碳排放1563.8tCO2,减碳率能够达到16.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