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2-22 17:49:42

双碳工作总结

双碳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碳关税,中美。博弈

一、引言

碳关税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等特点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转嫁此次金融危机所设立的新形式的贸易壁垒。目前,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达2208.16亿美元,约占全年总出口的18.4%。机电产品、钢铁、水泥、化肥等高碳产品在我国出口中占一半以上比重,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将使中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无法保持现有的价格优势,从而严重打压中国的出口,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因此,美国征收碳关税一定会对中国出口贸易形成很大的冲击。

二、文献综述

1.碳关税的提出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等)的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来达到阻碍他国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而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碳关税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旨在希望欧盟国家对没有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产品征收进口税,特别是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避免在欧美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生产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的竞争而提出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包括欧盟在内的附录1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须在第一个承诺期2008―2012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削减5%。

非均衡碳减排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受损问题是碳关税的提出背景之一。国际能源署(IEA)的学者Reinaud(2005)针对欧盟钢铁、造纸、水泥、印刷和制铝业等的一项研究表明,短期来看EU ETS对上述碳排密集型产业成本上升的影响非常有限;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和Ecofys(McKinsey&Ecofys,2006)为欧盟提供的一项咨询报告中也有类似结论。碳关税提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避免碳泄露。碳泄露通常是从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计算加以检验的。Wyckoff和Roop研究了1984-1986年6大OECD国家(英、法、德、日、美、加)进口产品中的内涵能源,说明其国内减排政策的效果可能要打折扣,因为进口产品在国内消费中占有较大的例。

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的《美国清沽能源安全法案》允许美国对来自没有采取与美国相当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国家的高能耗、初级进口产品(如钢铁、水泥和铝等)征收碳关税。该法案将从2020年开始实施。美国此次通过的法案使碳关税再次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门话题。

2.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虽然碳关税的提法早已出现,但是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只是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等一些国家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美国和加拿大等部分发达国家考虑对中国等国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针对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些学者进行了定性判断,认为碳关税将使中国遭受巨大的损失。例如,曲如晓等指出,碳边境税收调节政策一旦实施,将对国际贸易格局和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徐驰以中美贸易为例,进一步分析了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碳关税会使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大幅下降,并导致中国的就业率大幅降低。

另一些学者就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如麻省理工学院的Babiker运用多区域世界经济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发现中国和印度因为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可能抵消OECD国家在《京都议定书》要求下80%的减排目标。Dong and Whalley详细分析了碳排放驱动的边境调节税对全球福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流量和生产的潜在影响,认为边境调节税对减排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效果有限。宋海英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就碳关税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首先,强化碳关税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机制分析;其次,创新碳关税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分析方法;再次,拓宽分析范围,即分析碳关税对具体产品、具体行业、具体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实践提供价值的参考。

三、碳关税征收对中美双边贸易影响的博弈分析

1.碳关税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

美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头号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5%以上,自己不愿承担减排任务,却要对来自国外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政府的碳关税征收将对中美贸易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在于制约和限制中国高碳工业产品进入美国,维持美国本国工业产业的产出效益,使它不受外来同类商品的损害,保护美国本国市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在过去承接了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转移,中国仍要出口大量的高碳产品。因此,目前我国碳排放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发达国家生产最终用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却要为此征收碳关税,中国将处于劣势,成为被制裁的一方。

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来看:

第一,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短期内,由于存在的美国进口需求减少和其他不被施加碳关税国家的价格优势,导致中国出口量下降,社会福利损失,从长远来看,中国出口商需要提高价格来补偿技术投入的支出,国际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导致美国需求下降,中美贸易量随之减少。第二,碳关税的征收将导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社会福利损失,而美国可能由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在短期内获得收益,但是,美国征收碳关税后,中国出口美国的高碳产品受到限制,将使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导致美国消费者从中国出口产品中所得到的“实惠”下降。第三,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的标准,而中国也可以采用与美国不同的标准对美国征收碳关税,但这种不同的碳关税的参考标准会引起双方的争论,情况化还会引起区域范围内的贸易大战。第四,碳关税的征收,会造成两国福利损失,不符合公众的利益。而且,美国国内的劳动力、资本等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延缓了传统工业的改革和阻碍了企业现代化进程,造成美国的工业的竞争力减弱,进而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优势,在接下来的后续竞争中失去主动权,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更不能促进国家产业经济的增长。

2.博弈分析过程

中国和美国在博弈中作为博弈方,其博弈行为是确定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税率。一国的关税具有保护本国企业,提高本国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打击外国企业的作用。“囚徒困境”强调个体理性的非合作博弈可能是无效的,重视团体理性的合作博弈则可能带来一种“合作剩余”。

具体到博弈,在博弈理论中,“囚徒困境”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中美贸易博弈会有以下三种可能。(1)双方保持原有的

自由贸易政策不变,假设各方可以均有20个社会总福利单位;(2)一方实行提高关税等贸易保护贸易政策,美国向中国征收碳关税,其收益为40个社会总福利单位,而另一方中国仍然保持原有自由贸易政策不变,它将损失25个社会总福利单位。(3)双方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双方都将有15个社会总福利单位的损失。中美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

从博弈理论出发,中美两国政府为了使自己的政策最优,都会选择保护。如果两国各自实施单方面的保护措施,两国政府的单边行为似乎可能使其利益最大化(40),但往往事与愿违(40;-25),他们在决策的同会意识到对方会采取相同甚至更为强硬的政策,达到“以牙还牙”报复的目的,这种硬碰硬的对方,带来的是“双输”(-15,-15),为第三方创造机会。但这种决策结果如果未能有效控制,只能导致贸易战争的爆发和升级,并造成双方整体社会福利的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是一把双刃剑,这把剑既对着自己,又会伤到对方。从20+20>40+(-25)>-15+(-15)这个简单的不等式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政府需要认识到自由贸易政策是最佳选择,并且要采用这个政策。

回到现实情况中,现在,美国和中国双方保持原有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变,则都可以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总单位,而美国对中国征收碳关税,美国在短期内是受益方,但是,长期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多的反面影响,不排除中国会同样采取类似的关税贸易保护政策,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仿效美国,对美国的产品,如对钨、锡、稀土等产品原材料征收出口关税或者进口配额,同样根据关贸总协定里面的规定(一国为“公共秩序”或重要合法政策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可背离GATT/WTO的基本规范),为中国采取减排措施和资源保护正名,显然,这样的报复措施最终导致的世界贸易进一步萧条,像博弈支付矩阵中验证的,双方都将有社会福利损失。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从双边贸易保护改策到自由贸易政策是最佳的选择,

博弈双方需要通过谈判达成合作协议。从长远来看,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日益增多,类似的各种各样的纠纷也会增多,只要双方认识到这点,愿意谈判协商,以双赢互利为目的,就能够找到平稳解决争议的方法。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已经不容许任何一方采取不负责任的举措。因此,在碳关税征收问题上,中美双方合作则利于对方的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

贸易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决定着中美双方贸易的利弊得失和利润流向,因此,双方应该秉承两国达成的通过对话解决矛盾的共识,尽可能避免情况恶化。同时,为了减少美国碳关税对我国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对碳关税这种新型贸易壁垒的研究,并采取突破碳关税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参与制定国际碳排放量参考标准。发展多元化的贸易政策,扩大内需,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碳关税一旦征收,

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的冲击。从根本上而吉发展中国家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致力于扩大内需、开发国内市场、重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

第二,在国内试行碳关税,控制企业碳排放量。中国征收碳税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然后用税款补贴企业由于采用新技术治理环境花费的代价,这比由国外征收碳关税更利于调控,更具有主动性,而且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更小。此外,可制定倾斜产业政策,丰富融资渠道,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应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转型提供个方面的援助与优惠。

第三,继续响应国际社会低碳化号召,推动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革命。国际金融危机后时代,再生能源发展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要率先制定面向未来的产业振兴计划,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条件,也能够维护人类共同家园,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45

[2]柯伍: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3)

[3]吴力波,汤维祺:碳关税的理论机制与经济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1)

[4]归秀娥:美国征收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6)

双碳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碳/碳复合材料;密封环研磨;双端面密封

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033-03

碳石墨材料是适用范围最广的磨擦材料,与多种金属、非金属及其涂层具有好的组对性能,是多数干摩擦情况唯一适用的密封对偶材料之一。碳/碳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及其织物为增强材料,以碳为基体,通过加工处理和碳化处理制成的全碳质复合材料。其特点显著:比重不到2.0g/cm3;高温力学性能极佳;抗烧蚀性能良好;具有其他复合材料的特性,如高强度、高模量、高疲劳度和蠕变性能等;摩擦磨损性能优异,其摩擦系数小,性能稳定,是各种耐磨和摩擦部件的最佳候选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密封环(以下简称密封环)为双端面密封零件,直径尺寸大,两端面的尺寸精度高、形状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加工难度非常大。平面研磨为密封环的最后加工工序,是密封环加工的关键,使用合适的研具、研磨剂、工装很重要,同时对研磨方法要求较高,对研磨环境要求也较为严格。

针对碳/碳复合材料的特点,本文从研具、研磨剂、工装、运动轨迹等方面对双密封面密封环的平面研磨技术进行了摸索研究。

1 密封环分析

1.1 密封环结构分析

密封环为薄壁环形件,直径大(近Φ180)、厚度薄(近10mm)、宽度窄(近10mm),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特征:端面环槽、外圆环槽、内外圆花边、端面凹槽以及轴向孔、径向孔等;左、右两端面是密封表面,具有较高的尺寸精度、粗糙度和形状位置要求,粗糙度不大于Ra0.2μm,平面度0.0009mm,平行度不大于0.005mm,与内孔、外圆垂直度不大于0.01mm。

1.2 材料特点

碳/碳复合材料毛坯如图1所示,碳纤维交错叠加呈致密的网纹状,且碳纤维缝隙之间填充着碳颗粒,与普通石墨材料相比刚性好、强度高,密度1.8~2.0g/cm3,肖氏硬度≤70。

碳/碳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领域中重点研究和开发的一种新型超高温材料,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密度小(

(2)高温力学性能极佳。温度升高至2200℃,其强度不仅不会降低,甚至比室温还高,这是其他结构材料无法比拟的。

(3)抗烧蚀性能良好,烧蚀均匀,可以用于3000℃以上高温短时间烧蚀的环境中。

(4)摩擦磨损性能优异,其摩擦系数小、性能稳定,是各种耐磨和摩擦部件的最佳候选材料。

(5)具有其他复合材料的特性,如高强度、高模量、高疲劳度和蠕变性能等。

1.3 平面研磨难点

研磨有诸多优点:尺寸精度高、形状精度高、表面粗糙度低、零件表面耐磨性提高、零件表面疲劳强度提高。研磨是密封环加工工艺的最后工序,研磨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成品零件的合格与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密封环研磨有以下难点:(1)密封环直径大,薄壁,双密封端面研磨难度大;(2)密封环表面暗淡,光度差,光学平晶检测难。

2 平面研磨技术研究

针对碳/碳复合材料密封环研磨难点,在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摸索研究。

2.1 研具

研具是研磨剂的载体,用以涂敷和镶嵌磨料,使游离磨粒嵌入研具发挥切削作用;同时又是研磨成形的工具,把本身的几何形状精度按一定的方式传递到工件上。对研具的要求有一条很重要:研具的硬度选择特别重要,太硬造成磨粒迅速破碎与磨耗,甚至有些磨粒被挤入零件内,破坏加工表面质量;太软造成磨粒过深地被挤入研具材料中。正确地选择研具硬度,才能使磨粒暂时被支撑,也能迅速地改变位置,使每个磨粒都有新的棱角陆续参加切削。

我单位一直以来研磨碳石墨类密封件常选用常温变形较小的金属材料——灰铸铁作为研具材料。根据零件尺寸选用300mm×400mm研磨平板。其具有组织致密、硬度均匀,有适当的被嵌入性,有良好的耐磨性、变形小等特点,硬度适中,具备作为研具研磨碳石墨类材料的条件。

2.2 研磨剂

研磨剂是由磨粒、研磨液及辅料调配而成的混合物。制作研磨剂的磨粒一般采用微粉,常用绿碳化硅微粉粒度:W20、W14用于粗研,W14、W10用于半精研,W7以下用于精研。

在以前加工碳/碳复合材料密封环过程中一直采用煤油作为研磨液,在研磨过程中发现煤油不易挥发,研磨下来的屑末粘稠呈糨糊状,不易清洗,研后需长时间等待煤油干透才能用光学平晶进行检测,浪费时间多;并且碳/碳复合材料对煤油特别敏感,见油后光度下降,光带显示模糊,平晶检测困难。

针对煤油研磨液的使用缺点,经过多次试验,改用酒精做研磨液来进行研磨的效果显著,酒精挥发速度快,密封环干净,屑末不粘稠,酒精快速挥发后密封环即可用平晶检测,且光度好,光带清晰,大大提高了研磨速度,检测非常方便。

2.3 研磨工装

2.4 研磨步骤

2.5 运动轨迹

对研磨运动轨迹的要求:应能保证加工表面上各点均有相同的(或近似的)被切削条件;同时还要保证研具表面上各点有相同的(或近似的)切削条件,要求如下:(1)工件相对研磨盘平面作平行运动,保证工件上各点行程一样,以获得良好的平面性;(2)研磨运动力求平稳,尽量避免曲率较大的转角;(3)工件运动遍及整个研具表面,以利研具均匀磨损;(4)工件上任意一点的运动轨迹,尽量不出现周期性重复情况。

经过试验摸索,采用正弦曲线轨迹进行研磨比较合适,研磨一定时间后,将密封环调转90°~180°,以防零件磨损不均匀。

2.6 研磨环境要求

研磨为终结加工,其结果决定了零件加工质量。密封环研磨环境要求比较高,操作间门、窗应密封良好,应保持操作间内清洁、无灰尘,温度、湿度要严格控制,为检测需要自然光线应充足。

碳/碳复合材料平面研磨过程中对灰尘、杂质等细小硬质颗粒非常敏感,灰尘、杂质等细小硬质颗粒易在材料表面留下划痕,影响研磨质量,严重的甚至导致报废。

2.7 注意事项

由于此零件壁薄、直径大、要求精度高,在研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研磨压力要低。由于手的力量掌握不均匀,极易造成零件变形,研出的表面平面度无法达到要求。在研磨时切记手不要给研磨工装垂直方向施加压力,要平行于研磨平板施加推力。

(2)研磨速度要低,粗研速度控制在20~50m/min之间,精研速度控制在10~30m/min之间,以免温度过高使零件变形。

(3)精研时用干研法进行研磨,无需再在研磨平板上加研磨剂。

(4)在干研时,必须注意的是在研磨几下后,平板会被研下的粉末粘死,从而平板失去了切削作用,等同于粘刀现象,所以必须用洁净酒精经常清理干净,反复研磨,最终达到尺寸要求。

3 结语

通过对碳/碳复合材料密封环进行研磨试验,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平面研磨方法,经过实际加工验证,密封环研磨表面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满足了设计图纸要求,提升了我单位试制加工能力,为今后相关材料的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永,柴秀娟.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进展[J].粘接,2010,(12):74-76.

双碳工作总结篇3

3月15日,重庆合川双槐电厂,连绵的春雨把几根竖立的金属管柱洗得锃亮。 喻江涛绕过这些管柱,来到旁边一个银色大罐子下边,双手缓慢地拧开一个管道阀门,伴随“咝咝”的声音,接口处饮料瓶大小的蓝色罐子越发沉甸了起来—“这里面装的就是捕捉到的二氧化碳。” 喻江涛是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达环保”)双槐电厂“碳捕集”项目的负责人。在他头上,一个直径3米、长10米左右的银色大罐子里,储存着已经捕捉到的保存在-19℃左右的液态二氧化碳。 这些液态二氧化碳是通过一套在外界看来颇显神秘的装置,从电厂排放的烟气中分离出来,再经浓缩提纯后储存在这里。这套装置号称“碳捕捉者”。 “电厂戴大口罩” 这个“碳捕捉者”为中电投远达环保自主研发,是我国首个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CO2)捕集装置。 1月20日,它在合川双槐电厂正式投入运行。这个身高数十米的庞然大物,可以从电厂烟气中“捕捉”二氧化碳,然后将其变成液态,用于灭火、制冷、金属保护焊接、生产碳酸饮料等。 “它主要由烟气预处理系统、吸收、再生系统、压缩干燥系统、制冷液化系统等组成。”喻江涛介绍称,该装置对电厂锅炉排烟进行脱硝、除尘、脱硫等预处理,脱除烟气中对后续工艺有害的物质,然后在吸收塔内复合溶液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将二氧化碳与烟气分离;其后在一定条件下于再生塔内将其生成物分解,从而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经过压缩、净化处理、液化,得到高纯度的液体二氧化碳产品。 “这个脱碳装置就好比给燃煤电厂这个排放源戴上了一个大口罩,通过过滤把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干净气体排放出去,而把二氧化碳留下来集中处理。”远达环保总经理刘艺给碳捕集装置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通过这样的“捕捉”程序,可以获得纯度大于99.5%的二氧化碳,再经过精制,可产生达到食品级标准的、纯度为99.9%以上的二氧化碳液体。 燃煤电厂脱碳技术,被认为是在无法彻底改变能源应用结构的当前阶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一大有效手段。 2009年11月,我国对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调查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3%—0.04%,而燃煤电厂所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达10%—15%。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碳集中排放源。 事实上,为了“捕捉”燃煤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早在2006年,中电投集团就着手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及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团队涵盖热动力、化学分析、机械、电气、仪表等多个专业的30多名博士及高级工程师。 2007年初,中电投远大环保公司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联合开展实验研究,解决了烟气对吸附剂的损耗大、二氧化碳干燥再生能耗高等难题,“为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碳捕集装置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刘艺说。 随后,中电投远达环保和合川发电公司合作,在双槐电厂建立燃煤烟气净化综合实验基地,针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脱硫、脱硝等多个领域进行现有技术改进和新技术研发。 双槐电厂碳捕集装置开建于2008年9月,2009年3月完成初步设计,6月完成施工设计,10月底完成施工安装,12月10日完成调试投入试运行。 “捕碳”经济账 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科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全球有100多个碳捕获与封存(CCS)项目正在或即将运行。然而,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火电规模而言,国内目前的电厂碳捕集项目可谓是凤毛麟角。 既然技术上对二氧化碳的“逮捕”行动可以实现,那么能否尽快将碳捕集装置应用到更多的燃煤电厂?专家们对此表示,该项技术的经济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其投资成本和利润空间将是一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重庆合川双槐电厂的碳捕集装置总投资1235万元,采用远达环保研发团队的自有技术,全部设备均在国内采购,已大大降低了投资建设成本。但对于电厂而言,这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碳捕集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各种消耗品价格也不便宜,主要消耗品有电、蒸汽

双碳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高粘物料、输送、双螺杆泵、工作原理、剪切、分子量。

中图分类号:TH3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聚碳酸亚丙酯(PPC)是由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单体通过共聚合反应合成的一种新型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能,是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环境友好材料,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本项目产品聚碳酸亚丙酯(PPC)属不结晶树脂,为粘稠糊状气、固、液混合物,易挥发,粘度200万cp以上,分子链柔性大,分子量分布很窄,为1.05~1.5之间,分子量可从几万到十几万。由于其特殊的物料特性及工艺要求,高粘度PPC在输送过程中必须采用剪切力小、自吸能力强、输送量大及出口压力高的设备来进行物料的输送。而双螺杆泵在同类输送设备中,能完全满足以上要求。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提出双螺杆泵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及在代替其他输送设备(齿轮泵)在生产运用中工作情况,旨在说明此设备在PPC高粘物料输送过程中的低剪切、高可靠性等优点,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务。

2.输送原理及输送工艺情况

2.1.工作原理

双螺杆泵输送原理是通过泵体中主、从动螺杆的相互啮合,以及螺杆和泵体孔的配合,在泵体中形成一个个密封空腔,在螺杆转动时,这些密封空腔连续向前移动,推动密封腔中的液体物料到出口排出,实现输送的目的。本项目产品输送设备采用外置轴承的双螺杆泵,由双螺杆泵的输送原理可知,对于外置轴承的双螺杆泵,通过轴承定位,两根螺杆在衬套中互不接触,螺旋之间保持恒定的间隙(其间隙值由工况及泵本身规格决定),螺杆外圆与衬套内圆面也保持恒定的间隙不变。两根螺杆的传动由同步齿轮完成。齿轮箱中有独立的,与泵工作腔隔开。此种结构大大拓宽了双螺杆泵的使用范围,可输送大量的高粘介质(最高粘度可达3*106mm/s)。

2.2.输送工艺流程

图1.输送工艺流程图

如上图首先进入双螺杆泵的聚碳酸亚丙酯(PPC)物料储存于储罐内,储罐为常压,生产运行状态下,靠物料自身重力及双螺杆泵的较强自吸能力保证足够的供给量。然后通过双螺杆泵输送到下游工序,其中双螺杆泵与下游挤出机设备之间靠管道连接,之间管道较长,受现场条件及物料本身较高粘度制约,利用双螺杆泵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较高出口压力输送到下游挤出设备,达到工艺连续运行的目的。

3.结构特点

双螺杆泵由于其恒定间隙的存在以及型线上的特点,其属于密封型容积泵,因此除了输送纯液体外,还可输送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即汽液混合物的输送;双螺杆泵由于结构的独特设计,可以自吸而无须专门的自吸装置,而且由于轴向输送轴流速度较小而具备很强的吸上能力即很小的NPSHr值;双螺杆泵在输送过程中无剪切,无乳化作用,因此不会破坏分子链结构和工况流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流体性质,并且由于传动依靠同步齿轮,泵运转噪音低,振动小,工作平稳;双螺杆泵还可干转。由于运动部件在工作时互不接触,因此短时的干转不会破坏泵元件,这种特点给自动控制的流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外,正确的选用设备材料,双螺杆泵还可输送很多具有腐蚀性介质(酸、碱等性质)。

图2.双螺杆泵结构图

4.应用情况

本项目使用单位在聚碳酸亚丙酯(PPC)输送设备的选型上进行了多次试验,已成为生产工艺流程化的关键工艺及问题,先后使用过内啮合齿轮、凸轮泵及齿轮泵,出现了传动轴弯曲、实际输送流量与理论输送量相差大等问题。且此类型输送设备对物料产生的剪切力较大,破坏了物料的分子链结构,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指标,影响产品品质。

针对聚碳酸亚丙酯(PPC)的特点,并结合双螺杆泵的输送原理及特点,采用双螺杆泵进行PPC物料的输送,经过多次试验,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难题1:利用双螺杆泵较强自吸能力,解决了上游工序为常压的情况下,高粘混合物料正常连续化供应难题,满足了生产过程中气、固、液混输问题;

难题2:因聚碳酸亚丙酯(PPC)混合物料具有一定腐蚀性,且易挥发,必须保证在密封环境下进行,利用双螺杆泵自身良好密封性及可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特点,解决了输送设备输送物料时易气化挥发的问题,减少物料损失,且不会因气体的挥发而造成环境污染;

难题3:受聚碳酸亚丙酯(PPC)自身性能影响,必须保证进入输送设备后物料的品质和性能不受到破坏,利用双螺杆泵在输送过程中无剪切、无乳化作用,不会破坏分子链结构和工况流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流体性质特点,保证了后续产品的品质(如下图3)。

现双螺杆泵已能满足生产需要,解决了因物料自身性能原因及工艺条件特殊要求所产生的所有问题,实现了生产的连续化运行,产品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图3.双螺杆泵与齿轮泵相同工作情况下产品品质对比图

5.结语

随着双螺杆泵技术的日臻成熟,并以其卓越、特殊的设备特点,在用户使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总结作者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个人见解。双螺杆泵是聚碳酸亚丙酯(PPC)输送过程中的关键设备,PPC介质的特殊性以及工艺的特殊要求,有待于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士作深一步研究、探讨,更好地应用于聚碳酸亚丙酯树脂高分子塑料行业。

参考文献

[1]吴德荣 等《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四版

双碳工作总结篇5

1.实验原料

所用原料是国内某钢厂的磁铁矿粉、赤铁矿粉和膨润土,其成份及粒度组成见表1。配加燃料是1种低挥发分焦粉,其性能指标见表2。

2.实验方法

造球时每批料的料量为4kg,水、焦粉、膨润土及铁精矿粉按一定比例配入,造球原料混匀后在圆盘造球机上造球,直至球团直径达到10.0~12.5mm时取出过筛作为球团内层;把筛选出的10.0~12.5mm的生球加入造球机中,再配加铁精矿粉继续造球,球团外层的厚度为1.5~2.0mm,球团内、外层所用铁精矿质量比为1:1,制备双层球团。造完后过筛,取12.5~15.0mm的生球为合格球。造球设备采用圆盘造球机,主要技术参数为直径Φ=1000mm,边高h=200mm,倾角α=45°,转速为20r/min。造球结束后,将合格生球放入鼓风干燥箱中干燥至质量不变,然后将干球置于卧式管式电阻炉中进行预热和焙烧实验。焙烧制度为:预热温度950℃,预热时间15min;焙烧温度1250℃,焙烧时间15min。待球团冷却后,取出10个球团放至FZY-1型抗压强度检测仪上进行抗压强度测量,其平均值作为球团的抗压强度。球团膨胀率的测定是按照《铁矿球团相对自由膨胀指数的测定方法》GB/T13240—1991,将一定量粒度10.0~12.5mm的球团矿,在900℃下等温还原,球团发生体积变化,采用排水法测定还原前后球团体积,体积变化的相对值用体积分数表示,球团还原膨胀率(RSI)的计算公式为(略):式中:V0为还原前试样的体积,mL;V1为还原后试样的体积,mL。球团的矿相显微结构采用奥林巴斯BX51M光学显微镜进行观测,利用显微镜自带的DT200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球团的赤铁矿再结晶固结率(%)和气孔率(%)。

3.实验方案

实验中的铁精矿为磁铁矿和赤铁矿,分两组进行,每组配加一定量的焦粉和膨润土,混匀造球。第一组造球原料为东北精矿(磁铁矿),内层配碳的质量分数依次为0%,0.5%,1.0%,1.5%,2.0%(即配加焦粉的质量分数为0%,0.59%,1.18%,1.76%,2.35%),外层不配碳,制备双层球团,焙烧后检测其焙烧球强度和还原膨胀率。第二组造球原料为卡拉加斯粉(赤铁矿),内层配碳量依次为0%,0.5%,1.0%,1.5%,2.0%(即配加焦粉的质量分数为0%,0.59%,1.18%,1.76%,2.35%),外层不配碳,制备双层球团,焙烧后检测其焙烧球抗压强度和还原膨胀率。球团内、外层所用铁精矿质量分别为2kg,焦粉的配比是以内层铁精矿的质量为标准的。造球实验的实验方案如表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1.配碳量对双层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内

层配碳量对双层球团抗压强度影响的测定结果见表5与图1。由表5和图1可知:不同内配碳量的磁铁矿双层球团,经过高温焙烧后,其抗压强度发生明显变化,随着配碳量的增加,焙烧球的抗压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在配碳的质量分数超过1.0%,球团强度急剧下降,配碳的质量分数为2.0%时,仅为836N/个;不同配碳量的赤铁矿双层球团,配碳的质量分数超过0.5%后焙烧后球团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又降低,配碳的质量分数为1.0%时最高,为3166N/个。根据文献[8],球团内配碳质量分数为0.8%~0.9%的固体燃料,总燃耗可以降低11.9%~18.7%。所以在赤铁矿球团内配适量的固体燃料,在满足生产需求的焙烧球团抗压强度(不小于2500N/个)的情况下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

2.配碳量对双层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内层配碳量对双层球团的还原膨胀率影响的测定结果见表6与图2。由表6与图2可知:双层球团内层配碳后,球团的还原膨胀率比普通球团有明显的降低;磁铁矿普通球团的膨胀率在20%以上,配碳后,还原膨胀率降低到10%左右,配碳质量分数为1.0%时RSI最低,为7.98%;赤铁矿普通球团的膨胀率在30%以上,配碳后,还原膨胀率明显降低,配碳质量分数为1.5%时RSI最低,为9.52%。向双层球团内层添加适量焦粉对抑制球团膨胀具有明显的效果。是由于焦粉的存在改变了球团内部的气氛,使渣相易于生成,渣相除了能改善球团矿固结形式以外,特别重要的是使碱金属以硅酸盐的形式进入渣相,从而克服了碱金属进入铁氧化物晶格而引起晶格畸变的现象发生;另外,焦粉在焙烧过程中以二氧化碳形式排出,改善了球团内部的组织结构。

3.双层球团显微结构特征

内配碳双层球团的显微矿相结构见图3~5。球团的气孔率、赤铁矿再结晶固结率测定结果见表7。从矿相照片和表7可看出:以磁铁矿或赤铁矿为原料制得的双层球团,显微结构很有规律地分为两层,外层以Fe2O3的结晶长大固结为主,矿物由赤铁矿、脉石及少许硅酸盐粘结相组成,外层孔隙多呈细孔状,分布均匀;内层显微结构为Fe2O3的它形晶互相连接,在球核出现Fe3O4,随着配碳量增加,内核中Fe3O4含量增加。磁铁矿内配碳双层球团中配碳质量分数低于1.0%时,球团内部没有出现Fe3O4晶体,Fe2O3再结晶固结率较高,气孔率低,因此球团抗压强度大,还原膨胀率也大;当配碳质量分数为1.5%时,球团内有少量大的空洞,球团外层是Fe2O3结晶,但球团内层出现了部分的Fe3O4结晶,说明由于碳的还原作用,一部分Fe2O3被还原成Fe3O4;当配碳质量分数为2.0%时,球团内部出现大量的空洞,球团外层已经出现部分Fe3O4结晶,球团内层几乎都是Fe3O4结晶,说明球团外层形成1层致密的Fe2O3,阻止空气中的氧进入球团内层,进而生成大量的Fe3O4晶体。赤铁矿内配碳双层球团随着配碳量的增大,球团内Fe2O3再结晶固结率先增后减,导致球团抗压强度先增后减;配碳质量分数为1.0%时最大,此时球团抗压强度也最大。当配碳质量分数为2.0%时,球团内部出现少量的Fe3O4结晶,球团抗压强度降低。随着配碳量的增加,赤铁矿双层球团的气孔率逐渐增大,所以还原膨胀率降低,但当配碳质量分数超过1.5%后出现磁铁矿结晶,导致还原膨胀率又开始升高。

结论

双碳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5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大量复合型、 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低碳经济”是商务英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建设一个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双语实验平台,为了给大学英语后续英语教学提供一个实践实训基地,为了给学生创造“在做中学”的商务情境,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立了商务英语第二课堂——低碳经济双语学习实验室,实施实践教学。

一、自主学习理论

近20年来,自主学习受到英语教学界的广泛关注。Holec(1981)最早将“自主性” (autonomy)这一概念引入英语教学。他提出, 学校应该设立两个教学目标: 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能力;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取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他同时强调,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针对中国国情, 束定芳(2004)指出, 英语自主学习主要成分包括:(1) 态度(Attitude)。学习者自愿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2) 能力(Capacity)。学习者应该培养这种能力和学习策略,以便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3) 环境(Environment)。学习者应该被给予大量的机会去锻炼自己, 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没有“外部的环境”, 如老师、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料, 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是不可能的。如今, 很多语言学界的研究者关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作为工具的外部“环境”,而实践教学特别是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也能提供重要的学习“环境”。所以,商务英语第二课堂作为学习“外部环境” 正成为笔者和其他语言学者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原则和模式

(一)商务英语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的原则

商务英语课堂属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因此,ESP课程设计原则适用于商务英语第二课堂设计原则。它被概括为:(1)真实性原则。Coffey (1984) 提出“真实的语篇”(authentic texts)加上“真实的学习任务”(authentic tasks)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真实性(authenticity)是ESP教学的灵魂。(2)需求分析原则。秦秀白(2003)提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制定ESP教学大纲、编写ESP教材的基础。在ESP教学领域,需求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需求的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将来必需遇到的交际情景;二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包括缺乏哪些技能和知识以及学习方法。(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Strevens (1985)在ESP国际讨论会上发言,他提出,教育的重心正日益转向学生本人。ESP具有鲜明的目标性,其学习者多为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基础上的,所以,这些因素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二)商务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设计的模式

“碳经济双语学习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活动即是商务英语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必须体现以上课程设计原则。依据自主学习理论,该实验室实践活动经历了“前期任务阶段自主与写作学习阶段后期任务阶段”。学生在前期任务阶段获得一个实践活动主题任务,按照合理的方式构建小组,进行任务描述、预热讨论、背景介绍和活动策略陈述;然后,学生进入第二阶段的自主和协作学习阶段,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专长,展示合作的合力优势,实施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应用到传统课堂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提高双语技能,磨练包括领导、合作、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商务能力。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馈和活动总结,以期从中获得综合收益最大化。在后期任务阶段,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计划、实施、策略等各方面的总结,并进行适当的激励,提出下次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和计划。总之,商务英语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的模式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设计的实施

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编制低碳经济试点方案,湖北省将争取建设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低碳经济都是未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也是商务英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话题之一。因此,该实验室的实施教学项目的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这个第二课堂空间设计和实施形式新颖的商务活动,同时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实际工作中去。因此,以下将探讨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把英语当工作语言”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践活动主题

在该校创建 “低碳经济双语学习实验室”,并围绕低碳经济的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商务活动和任务;围绕具体实践项目顺利展开双语的商务实践实训活动。

(二)实践对象

该实验室招募的对象一般是湖北经济学院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人数设计是:5—50人;超过50人则需划分团队,如区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团队。该实验室开展教学实践的主体包括:(1)经贸英语专业学生;(2)大学英语后续英语学习者;(3)其他低碳经济双语学习的爱好者。

双碳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反硝化除磷;机理;影响因素

近年来,污水处理厂的氮磷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部分流域已要求达到一级A要求。针对除磷脱氮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目前,应用广泛的脱氮除磷工艺如A2/O、氧化沟、SBR等,均是基于传统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机理开发而来,仅能去除污水中部分的氮和磷。通常情况下,这些工艺普遍存在基建投资大(采用空间分隔,反应器容量大)、运行费用高(硝化充氧能耗高、市政污水厂需投加碳源和补充碱度等)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问题。

应用反硝化除磷菌进行污水脱氮除磷,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已成为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能“一碳两用”,同时达到脱氮除磷的目的,而且还具有节省曝气量、减小污泥产量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1、反硝化除磷简介

1.1 反硝化除磷原理

传统聚磷菌是一类以氧作为电子受体的菌种,被称作好养聚磷菌,而反硝化聚磷菌DPB是在厌氧/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富集的一类兼有反硝化作用和除磷作用的兼性厌氧微生物。该微生物能利用氧气或硝酸根离子作为电子受体,且其基于胞内聚β-羟基丁酸酯(PH B)、糖原质和磷酸盐等物质的生物代谢过程与传统厌氧/好养法中的PAO相似。

反硝化除磷工艺就是以DPB为菌种,通过“一碳两用”方式在缺氧段同时完成过量吸磷和反硝化过程而达到脱氮除磷双重目的的一种工艺。

在厌氧阶段,DPB快速吸收乙酸、丙酸等低分子脂肪酸,同时降解细胞内的多聚磷酸盐以无机磷酸盐的形式释放出来,然后利用上述过程产生的能量ATP和糖原酵解还原产物NADH2合成大量PHB储存在体内。DPB的释磷过程主要取决于胞外有机物的性质和水平。在缺氧阶段,DPB以硝酸根离子代替氧作为电子受体氧化PHB,利用降解PHB所产生的能量,过量摄取环境中的无机磷酸盐并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储存,同时将硝酸盐还原成N2或氮化物,将反硝化和除磷这两个过程合二为一,一碳两用,达到同步脱氮除磷的目的。反硝化除磷现象的发现,强化了生物的脱氮除磷效率,推动了强化除磷工艺的发展,可以节约碳源50%,污泥产量减少50%,除磷过程只需硝化曝气量,总体曝气量可减少30%左右。

1.2反硝化除磷工艺

反硝化除磷反应器有单污泥和双污泥系统之分。在单污泥系统中,DPB、硝化菌及非聚磷异养菌存在于同一悬浮污泥相中,共同经历了厌氧、缺氧和好氧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BCFS工艺。而在双污泥系统中,硝化菌则独立于DPB而单独存在于某一反应器中。主要有Dephanox和A2/N-SBR工艺等。

2、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

2.1 硝酸盐

(1)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由于释磷量与吸磷量及除磷效率密切相关,因此厌氧释磷在生物除磷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若在厌氧段存在NO3--N,普通反硝化菌能优先利用碳源进行反硝化从而抑制 DPAOs 释磷,进而无法为缺氧段的DPAOs提供充足的PHB。

(2)硝酸盐对缺氧反硝化除磷的影响。在碳源充足的情况下,NO3--N浓度会对DPAOs的缺氧吸磷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当缺氧段NO3--N

2.2 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吸磷一直备受关注,对其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是研究争论的焦点在于缺氧段NO2- CN的抑制浓度。关于NO2-CN的质量浓度为多少时会对反应产生抑制作用这个问题,科学研究者们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2.3 污泥龄

污泥龄(SRT)反映了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状态、生长条件及世代周期等基本特征,是反硝化脱氮除磷设计、运行和研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参数。

根据硝化段设置方式的不同可将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分为单、双污泥系统,两系统对SRT的要求不同。为兼顾脱氮和除磷的需要,SRT需控制在一个较窄范围内,污泥龄越长,硝化作用越明显,相反污泥龄短,则除磷效果好。因此,单污泥系统运行的关键是保证适宜的DPAOs生长条件。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SRT应根据工艺组合方式和工艺运行要求等试验获得。

2.4 溶解氧

在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氧的存在影响DPAOs的释磷能力及利用有机底物合成PHB的能力,并且氧的存在促进了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消耗有机底物,从而使DPAOs的生长受到抑制。一般情况下,反硝化细菌是兼性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当同时存在分子态氧和硝酸盐时,分子态氧与硝酸盐竞争成为电子受体,由于有氧呼吸产生较多的能量,有氧呼吸将优先进行。因此,为保证反硝化的顺利进行,必须保持缺氧状态。

2.5 碳氮比

碳氮比对反硝化除磷系统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从脱氮角度看,硝化和反硝化的进行程度随系统碳氮比的增大而加深,TN去除率也随之升高。另一方面从除磷角度看,DPAOs受碳源浓度影响比反硝化细菌小,故在碳氮比较低时,DPAOs在与普通反硝化细菌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系统的反硝化吸磷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TP去除率较高。即碳氮比低有利于除磷,碳氮比高则有利于脱氮。

2.6 氮磷比

碳磷比是反硝化除磷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将碳磷比控制在10~20范围内,有利于提高连续流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除磷效率。按照反硝化除磷理论,以NO2- CN为电子受体的短程反硝化聚磷工艺与以NO3-CN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工艺相比所需的碳源更少。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污水进水情况确定最佳碳磷比。

双碳工作总结篇8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源于英国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本意是出于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气候变迁关系的考虑,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及架构设计,规制发生源,理顺供应链各环节,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建立低碳排放的体系和产业结构。对应生产流通形式,低碳经济应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流通的低碳化就是要使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自由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着眼于流通体系优化有助于实现农业物流的低碳化。目前农产品同时呈现了“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的两种景象,一方面城市菜价及其他农产品价格涨幅过快,另一方面农户却增产没有增收,甚至滞销。

我国现行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目前来看,农村市场已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分为农资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和日用品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活跃着多个生产要素。近几年,国家对“三农”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农村商贸流通与城市商贸流通没有统筹,双向流通不够,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笔者按运营主体的不同将我国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显然,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当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它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户、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有的加工企业,自建商贸网点搞工贸一体化;还有的加工企业以加工外销为主,把网点拓展到了国外。

其特点有:这种模式涉及面较窄,主要是针对一些须深加工的农产品,如临安山核桃、金华火腿、食用油等,但对于一些无须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刘磊,2005)。加工企业须是当地龙头企业才能担当主导者。企业上规模,加工精度深,加工费用相对低廉,能吸引供应农产品的农民;吸引了供方,就会吸引销方,批发商和零售商就会找上门来。加工企业的服务能力往往有限。加工企业主业加工,往往在物流服务如运输、配送,特别是商品跨区域的流动上会显得乏力。加工企业的辐射能力较弱。很多加工企业都建立了企业网站,产品信息、加工常识、技术支持一览无余,但主要是朝“专而尖”方面发展,辐射面有限。

(二)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这里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偏“商”,包括农产品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等。由它们来连接农产品初级产品提供者农户、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城市终端的的消费者。

其特点有:农产品流通企业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它会选择大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农户、加工企业或生产基地须“抱成团”,以迎合这种倾向。流通企业往往对农产品标准、农药残留量、产品包装甚至生产技术都有较严格的标准。而总体上,分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这种标准的执行常常不到位。相对于加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运作模式来说,这种模式运作效率较高,并能降低一定的市场风险。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往往运营网点广泛,如上海联华、乐购等,它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直供合同,把城乡对接起来(焦必方,2002)。但总体上来说,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流向还是单一的。只是“农村走向城市”,城乡没有互动,没有双向流通,而实际上农村市场巨大。

(三)以农产品批发中心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农产品批发中心,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有相同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们功能相似,但在规模大小、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农产品批发中心按其地理位置来分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城市里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它主要连接的是批发商与零售商、公司用户、终端消费者;二是乡镇里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它主要连接的是作为农产品供应者的农户与批发商。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农产品批发中心在目前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中占据了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农产品批发中心往往又可以细分为副食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肉禽蛋市场和粮油市场(何秀容,2002)。它以批发为主,但往往批零兼营,同时具有市场管理、物流配载、工商税务、产品检测等功能。农产品批发中心能基本反映市场供、需的基本情况,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批发商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和广大消费者进行消息封锁,从中赚取巨额利润。一些批发中心信息平台是缺失的,有一些批发中心即使有信息平台,但透明度不高、信息更新不快、在线交易不畅。我国农产品批发中心从量上来说接近饱和,但从质上来说,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批发市场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绝大多数批发中心还是处于粗犷性经营中,专业市场不够细分,精深度不够,功能不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

(四)以农产品物流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此种模式下,龙头农产品物流企业担当农业物流运营的大任,这也是商业繁荣下市场专业化分工的表现,它虽不是直接从事生产和销售,却能较有效地连接起分散的农户和城里人的餐桌。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龙头物流企业利用搭建的信息化平台,能帮助用户获取物流服务、流通速度、产品价格、在线交易等支持,特别受到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性企业的青睐(骆温平,2001)。此种模式下,组织结构清晰明了,有利于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现阶段,跨区域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尚在规划和完善中。只有当物流服务网络发达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和城市。绝大多数农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尚在起步阶段,管理水平、专业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都还很不健全,亟须完善。

低碳经济视角下构建城乡双向流通的农业物流模式

(一)农业物流模式构建应坚持低碳经济原则

1.“低碳”原则。低碳,意味着农业物流发展应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优化农产品的流动,从对物流源的控制上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车辆实载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转型。

从农业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

长期以来城乡割据,缺乏统筹规划,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乏公共的、统一的及公信力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导致物流节点间衔接度不够,货流不畅。而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满足农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农业物流从服务内容上看已经从单纯的运输、仓储等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从服务范围上看逐渐向全国性、国际性方向发展,这些都显示了农业物流需要一个网络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2.“经济”原则。经济,意味着要在规划农业物流网络、控制物流源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现行的农业物流模式由于分段、分散,资源不够整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物流供应链整体性与农业物流主体的个体性对接度不高,无法匹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通过布局农业物流网络,可对农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实现规模经营,可以使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并兼顾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农业物流模式构建

坚持低碳经济,首先应从网络布局着手,网络是实体的“点”和虚拟的“连线”交织而成,故布“网”一定意义上重在布“点”,很显然政府层面规划就起到了主导性作用;除了组织的网络化,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是城乡能否双向互动的关键。其次,经营性企业从具体运营层面应发挥主体性作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主要停留在“农村走向城市”,城乡没有双向流通,这样一会使农村广大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也会致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故若以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居间性作用,实现“城乡对接”,不仅有利于流通环节低碳化,降低运营成本,也会极大地促进城乡市场的开放与融合。

1.政府主导:以发展农业物流节点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这一模式是指通过发展农业物流节点,建立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城乡双向的农业物流服务网络。其流通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网络化是现代农业物流的基本特征,农产品流通效率直接依赖和受限于网络结构。鉴于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从布局、结构、区域上构建和优化农业物流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使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发展农业物流节点应符合低碳化,应优化布局,避免重复布局、重复建设,必须摆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现代农业物流服务网络是由节点、联结、层次和活动有机结合而成的。由于节点功能和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物流网络布局和功能结构,因此,通常将发展物流节点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关键和重要切入点,发展物流节点应坚持低碳经济的原则。 第二,农业物流应纳入已有流通主道。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应和工业物流基地、小商品物流基地并存于政府统筹规划的分区域、多层次的物流园区。目前,我国农业物流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线路和节点配套不好、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等,导致城乡资源和要素不能顺畅流动。如何按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构筑我国大物流网络,实现区域和区域之间、线路和节点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是我国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在一个网络结构中,为了提供特定的商品和服务,必然需要网络的许多成分共同参与,因而网络成分之间是相互补充的(黄静兰,2003)。农产品批发商、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是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的组成成分,也扮演着主角,它们又有各自的供应链网络,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促进了节点的发展。

第四,以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证明,在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借鉴日本农协的做法,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合作购买和合作销售(赵慧峰,2002)。通过“合作购买”(主要针对化肥、配合饲料、农药、农业机械等农资品)和“合作销售”(主要针对农产品),实现城乡间商品和服务的顺畅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是农产品物流网络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城乡间商品的快速配载、农资供应、实时跟踪,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业务管理、客户查询及业务跟踪、农业科技合作、农业咨询服务,有效地减少物流中间环节和费用,并且由合作社组织合作销售、合作购买,“统一计算,费用分担”,使农户能取得稳定的收入,调动了农户参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积极性。其电子虚拟模式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使得传统的农业物流网逐渐转变为增值型的物流网络,一个物流资源共享、快速反应、成本最优的综合性服务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整合分散化的农业资源,将上海、武汉、广州、成都、沈阳、兰州等各个区域农业基地串联在一起,资源共享;通过信息技术,有利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透明度,实现规模经济;通过信息技术,也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的组织架构,有利于合作社、农业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正是由于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才使“低碳”和“经济”得以兼顾。信息网络包括内部信息网络和外部信息网络。内部信息网能够在节点内部得到共享,外部信息网可以使节点加强与外界的连接,每个农业物流节点可以与其他任何节点发生联系,快速交换信息,协同处理业务。故每个农业物流节点既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又处于一个大的网络之中,因而信息网络使城乡市场成倍的放大,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势必快速发展。

2.企业主体: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推拉结合”双向驱动供应链促进城乡商贸流通。运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来改造单纯的“农村走向城市”的农产品“推式”供应链,以市场为导向,构造“一个核心(核心企业),两个满意(农户满意和市民满意),四方(企业、农户、政府和市民)共赢”的新农业产业化“双向驱动”供应链(如图3所示)。这一“推拉结合”双向驱动供应链企业主体模式是对政府主导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流通环节低碳化,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它是一个跨工、农、商三个产业,连接多元直接和间接利益主体,伴随多种要素(产品、信息、资金等)流动和竞合关系的复杂产业链系统。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中场组织者”。一方面核心企业和农户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将优质农产品、农副产品直供超市、便民店和菜市场;另一方面核心企业组织农业日用品、农资等下乡,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打造“农村沃尔玛”,实施惠民惠农工程。

第二,“两个满意”是“推拉结合”双向驱动供应链的原动力。“两个满意”意味着“两个市场”,两个“推拉结合”。一个市场在城市,是“菜篮子”工程,是如何从“田间到餐桌”的问题,这个市场以“市民满意”(CS)为拉手,以农户及其组织为农业产品的推手;另一个市场在农村,这个市场刚好相反,以“农户满意”(FS)为拉手,以市民及其企业为农业日用品、农资品的推手。核心企业所起的作用就是使“推拉手”手牵手,形成协同运作机制。

双碳工作总结篇9

我所于1996年开始碳纳米管的制备研究,1998年得到中科院院长基金的特别支持,之后又参与了国家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碳纳米管和其它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到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成果,如开创了碳纳米管沸腾床和移动床催化裂解制备技术,为大规模制备碳纳米管探出了新路子;探索了碳纳米管用作催化剂载体、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电双层电容电极材料的可能性;首次提出将碳纳米管用作微波吸收剂,并发现了碳纳米管的宽带微波吸收特性;在制备设计尺寸的碳纳米管方面也有了积极进展。 一、 碳纳米管的批量制备

碳纳米管要实现工业应用,首先必须解决碳纳米管的低成本大量制备问题。碳纳米管自1991年被发现以来,其制备工艺得到了广泛研究。目前,有三种主要的制备方法,即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和固定床催化裂解法。电弧放电法和激光烧蚀法制得的产物中,碳纳米管均与其他形态的碳产物共存,分离纯化困难,收率较低,且难以规模化。第三种固定床催化裂解法由天然气制备碳纳米管具有工艺简便、成本低、纳米管规模易控制、长度大、收率较高等优点,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该方法中催化剂只能以薄层的形式展开,才会有好的效果,否则催化剂的利用率就低,因而产量难以提高。

沸腾床催化裂解反应工艺气固接触良好,适合处理大量固体颗粒催化剂,用沸腾床催化裂解法代替固体床催化裂解法可大幅度提高碳纳米管的制备量。

在沸腾床催化裂解反应器中,原料气体以一定的流速通过气体分布板,将气体分布板上活化了的催化剂“吹”成“沸腾”状态。催化剂颗粒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催化剂颗粒之间的距离要比固定床中催化剂颗粒之间的距离大得多,催化剂表面上易生长出直的碳纳米管,又因催化剂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碳纳米管容易从催化剂表面脱出。这两种作用的结果保证了直而开口率高的碳纳米管的形成。同时沸腾床中催化剂的量可以大量增加,原料气体仍能与催化剂表面充分接触,保证了催化剂的高利用率。

尽管沸腾床催化裂解法在碳纳米管的批量制备上有了较大突破,但与碳纳米管所有的现有制备方法一样,只能间歇操作,不利于低成本大批量碳纳米管的制备。

要实现碳纳米管的大批量制备,必须首先解决催化剂连续投放问题和催化剂与产物及时导出的问题。这们的研究表明,通过特殊的反应装置和工艺可以实现碳纳米管的连续制备,从而达到低成本大批量制备碳纳米管的目的。

连续制备碳纳米管是通过如下过程实现的:在封闭的移动床催化裂解反应器中,经过还原处理的纳米级催化剂通过喷嘴连续均匀地布洒到移动床上,移动床以一定的速度移动。催化剂在恒温区的停留时间可通过控制移动床的运动速度加以调节。原料气的流动方向可与床层的运动方向一致也可相反。原料气在催化剂表面裂解生成碳纳米管。当催化剂在移动床上的停留时间达到设定值时,催化剂连同在其上生成的碳纳米管从移动床上脱出进入收集器,反应尾气通过排气口排出。

采用移动床催化裂解反应器可实现设计尺寸碳纳米管的连续制造,可望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为碳纳米管的工业应用提供保证。

二、碳纳米管的应用研究

1.碳纳米管作为微波吸收剂的研究

由于特殊的结构和介电性质,碳纳米管(CNTs)表现出较强的宽带微波吸收性能,它同时还具有重量轻、导电性可调变、高温抗氧化性能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是一种有前途的理想微波吸收剂,有可能用于隐形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或暗室吸波材料。

2.碳纳米管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比率大(约占总原子数的50%),使体系的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明显改变,表现出特殊的电子效应和表面效应。如气体通过碳纳米管的扩散速度为通过常规催化剂颗粒的上千倍,担载催化剂后极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碳纳米管作为纳米材料家族的新成员,其特殊的结构和表面特性、优异的储氢能力和金属及半导体导电性,使其在加氢、脱氢和择型催化等反应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碳纳米管一旦在催化上获得应用,可望极大提高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3.碳纳米管作为电极材料的研究

(1)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NTs的层间距为0.34nm,略大于石墨的层间距0.335nm,这有利于Li+离子的嵌入与迁出,它特殊的圆筒状构型不仅可使Li+从外壁和内壁两方面嵌入,又可防止因溶剂化Li+离子嵌入引起的石墨层剥离而造成负极材料的损坏。CNTs掺杂石墨时可提高石墨负极的导电性,消除极化。实验表明,用CNTs作为添加剂或单独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均可显著提高负极材料的嵌Li+容量和稳定性。

(2)电双层电容极材料。电双层电也是一种能量存储装置。除容量较小(一般为二次镍镉电池的1%)外,电双层电容的其它综合性能比二次电池要好得多,如可大电流充放电,几乎没有充放电过电压,循环寿命可达上万次,工作温度范围宽等。电双层电容在声频一视频设备、调谐器、电话机和传真机等通讯设备及各种家用电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为电双层电容电极材料,要求材料结晶度高,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微孔大小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目前一般用多孔炭作电极材料,不但微孔分布宽(对存储能量有贡献的孔不到30%),而且结晶度低,导电性差,导致容量小。没有合适的材料是限制电双层电容在更广阔范围内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碳纳米管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导电性好,微孔大小可通过合成工艺加以控制,因而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电极材料。美国Hyperion催化国际有限公司报道,以催化裂解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管外径约8nm)为电极材料,以38wt%H2SO4为电解液,可获得大于113F/g的电容量,比目前多孔炭电容量高出2倍多。我们以外径30nm的碳纳米管为电极材料,以PVDF为粘结剂,以1MN(C2H5)4BF4/PC为电解液构成电双层电容,测得碳纳米管电极电容量为89F/g。

目前以碳纳米管为电极材料的电双层电容,其重量比功率已超过8kw/kg,使其有可能作为电动汽车的启动电源使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批量制备方面,进一步完善移动床催化裂解工艺、优化沸腾床催化裂解工艺,确定制造指定规格(管径大小、管的长短和螺旋性等)碳纳米管的催化剂组成与工艺条件,用沸腾床或移动床合成出公斤级设计尺寸的碳纳米管,进行制备碳纳米管扩大试验工艺流程的概念设计。

在应用研究方面,集中力量研究CNTs的电磁波吸收特性、作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及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特性。在作为微波吸收剂方面,重点研究碳纳米管的微观尺寸、形状以及表面状态与微波吸收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制备具有实用价值的碳纳米管微波吸收剂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碳纳米管中引入量对其作为微波吸收剂性能的影响,为碳纳米管微波吸收剂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在作为电极材料方面,重点研究CNTs的尺寸、表面基团、电极成型压力(CNTs孔隙率)以及电解液等对CNTs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双碳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碳酸盐流体 重叠法

重叠法判断流体性质是指采用统一量纲、统一横向比例和统一绘图基线绘出的原始测井曲线或计算参数曲线,然后将这些曲线重叠,按曲线幅度差来判别储层的油气水类型的一种方法。在碳酸盐岩地层用重叠法判别储层流体性质时,常常采用含水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双孔隙度重叠法和声波、中子、密度三孔隙度重叠法。

一、含水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双孔隙度重叠法

由沉积岩导电机理,我们知道岩石的电阻率大小取决于连通孔隙中水的含量,因此,对纯岩石由Archie公式和深探测电阻率Rt,反算出的地层孔隙度实际上是反映地层的含水孔隙度,用中φw表示。

φw=(axRw/Rt)1/m

通过对声波、中子孔隙度曲线进行泥质校正,对声波资料进行线性校正,对中子资料进行天然气的“挖掘效应”校正,利用声波、中子交会可求出地层的有效孔隙度中。

用含水孔隙度φw,和有效孔隙度φe。重叠,有如下判别规则:

纯水层,φw=φe

油气层,φw

可见φw、φe双孔隙度重叠,曲线幅度差(φe-φw)反映地层的含油气孔隙度,可用来划分油气层和水层。实际上可采用φe>2φw来划分油气层,这相当于Sw

二、基质孔隙与裂缝孔隙度双孔隙度重叠法

对于无论是砂泥岩剖面还是碳酸盐岩剖面及火山岩剖面的岩石,我们都可将其孔隙空间看作是两大部分组成,即裂缝孔隙空间和除裂缝之外的基质孔洞孔隙空间。根据这样的概念,裂缝性储集层的测井解释模型便可简化为如图1所示的双重孔隙结构解释模型。

所谓双重孔隙结构本文指的是基质孔洞孔隙和裂缝孔隙。双重孔隙解释模型则是把岩石的总孔隙度等效为基质孔洞孔隙和裂缝孔隙两部分组成的地质结构模型。孔洞在岩块中常呈星散状分布,当无裂缝沟通他们时,孔洞之间靠基质孔隙沟通。他们的存在对总孔隙度影响很大,特别是当孔洞比较发育时,常使总孔隙度成倍增加。但是,孔洞孔隙对岩石电导率却影响甚微,孔洞孔隙的存在只对岩石电导率产生增助作用,故在建立解释模型时,把孔洞孔隙和基质孔隙视为一体,称它为基质孔洞孔隙,记为VBD。根据这样的概念,岩石总体积V便是由基质孔洞孔隙体积VBD、裂缝孔隙体积VL和骨架(岩石骨架和粘土骨架)Vma。三部分组成。其中,基质孔洞孔隙体积等于基质孔隙体积VB和孔洞孔隙体积VD之和,VBD=VB十VD。因此,岩石总孔隙体积Vφ=VBD+VL=VL十VB十VD。岩石总体积V=VL十VB十VD十Vma。

以上模型是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的基本形式,如果改变其泥质含量和岩石骨架,可获得各种岩性双重介质模型,如:

①岩石骨架为火山岩时,模型变为火山岩双重孔隙解释模型。(图2);②当岩石骨架为纯碳酸盐岩时,模型变为碳酸盐岩双重孔隙解释模型。(图3);③当岩石渭,架为砂质时,模型则变为砂岩双重孔隙解释模型。(图4)

因此,上述解释模型可适用于碳酸盐岩剖面、变质岩剖面和砂泥岩剖面多种情况。

上述模型如果不是改变岩石骨架,而是改变孔隙结构,则可改变模型性质,得到各种孔隙结构的解释模型,如:

①当裂缝和孔洞均为零时,模型变为单一孔隙介质解释模型,它可适用于孔隙型储集层的测井解释;②当裂缝孔隙度为零,孔洞孔隙不为零时,模型变为以基质孔隙和孔洞孔隙为介质的解释模型。

三、总结

综合两种孔隙度重叠法能更好地判别流体性质,即用含水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双孔隙度重叠法判别裂缝不是特别发育的储层的流体性质,而对岩性较纯、井眼较规则的裂缝型储层多用声波、中子、密度三孔隙度重叠法孔隙度重叠法补充判别其流体性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