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06:44:30

小学语文课文

小学语文课文篇1

《威尼斯的小艇》评课稿

龙华中心小学蔡志梅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节课紧扣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威尼斯的小艇》是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这篇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陈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样子,同时注重学文,教学中把握住了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样子上的特点。在了解了船夫的技术时,陈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什么能生动地描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进而加以练笔训练。

再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这节课教学的内容较多,但是施老师并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生字的书写,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这节课中,郑老师采用默读、齐读、范读、赛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异国的风情。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掌握了运用打比方、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以及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图片和音乐,把学生带入威尼斯,诱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优美。优美的课件设计带领学生了解外国风俗、地域风情,这节课的学习不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的有利时机吗?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一节课。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小白兔和小灰兔》评课稿

龙华中心小学周文英2012.5.11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后不同的表现——小白兔辛勤耕种,小灰兔贪图享受,结果也不同——小白兔种的菜丰收了,小灰兔却把菜吃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文章通过对比的写法,把小白兔的勤劳和小灰兔的懒惰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堂轻松、快乐、有意义的语文课。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识字认字激趣。/fanwen.chazidian.com) 丁老师重视让学生从自我出发,鼓励学生选自己认识的字介绍识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认字。这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图文结合激趣。在分析课文时,吴老师主要通过图文结合来上。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图(画的是老山羊送给小灰兔一车白菜,而小白兔不要白菜,要了菜子)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中哪几段写的就是这幅图中的内容,然后再来指导朗读。再出示文中第四幅图(画的是小灰兔又来向老山羊要白菜,而小白兔却给老山羊送来了白菜),请小朋友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哪几段写的是这幅图的内容。最后一起出示两幅图,说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因为小灰兔只吃不干活,小白兔却自己种来吃。通过图文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结尾悬念激趣。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在课文上完时,吴老师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小白兔或小灰兔,你们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时候学生兴趣大增,“我会向小白兔要一包菜子自己种”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讲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依据课文体裁、题材的不同,还可灵活多样的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引领他们步入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两位老师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这课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5玲玲的画评课稿

2012-5-11龙华中心林慧媚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很感谢赖店中心的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学习并与大家一同探讨。也很感谢我们赖店中心的宋丽钦、傅美容老师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两节研讨的课例。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玲玲的画》是第七组中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来编排的。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今天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得兴趣盎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不妥之处还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宋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能根据低年级的认知特

小学语文课文篇2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是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的现实反应,选文标准的差异直接导致入选的课文不同,而不同的课文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世界,教师和学生在教授与学习这些课文时就会产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选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特别是阅读部分的主体。“把范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并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文教科书区别于其他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以课文为凭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掌握母语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并对学生的语言美感进行培养。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课本的选文对义务教育中学生母语的培养起到了义不容辞的义务。

1 语文教科书选文地位

语文教科书的主体是选文,这是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与其他课程教科书以学科系统知识为序进行编排大相径庭。这种编排体系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这本书的出现使语文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从经、史、哲、伦读本中分离出来,更具有语文的特性。此后,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吴楚材编的《古文观止》以及现代绝大部分语文教材都继承了这个传统。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1]语文教育是进行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它以培养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交往能力为己任,以语文教育里学得的知识来促进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习得。语文教育通过范文让学生掌握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这正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因此,语文教育中对语言的学习必须直接同典型的言语现实形式,进行言语技能的训练,而系统的理论性语文知识的学习应退到第二位。通过言语实践来训练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这一最突出特性决定了选文在教科书中的主体地位,选文质量也成了决定语文教科书质量的关键因素。

选文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任务主要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的提高等。首先,小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包括的汉字音形义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授受进行,通过语言、文字作直接的、概括的说明。要想让学生在具体感受、直接领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引导他们去阅读文章,去读大量的语言作品。其次,从语言技能训练看,它包括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和习惯。于是,选文就成了历练学生言语技能的凭借,在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总是贯穿着语言技能的训练的。最后,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看,它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因此,选文的内容和意义是它的灵魂和精髓。选文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工具,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对学生来说,是获取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知识的重要源泉。因此它给青少年提供了博大精深、陶冶灵魂的文化基础。总之,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对选文的教学来实现的,通过课文的教学,可以同时培养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选文的质量是决定语文教科书和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科书的编制者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标准来确保选文的质量。

2 教材编审需要落实选文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语文教科书实行的是编审合一的出版发行体制,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教学大纲,组织专门机构或人员根据大纲编写教科书,并规定有关学校统一执行大纲、使用教科书。这种教材编审体制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它的弊端也日益凸现出来。“一纲一本”不能适应各地各类基础教育对语文学习的不同需求,从而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语文教科书是培养现代人语文素质的主要凭借,因而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语文教材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在“一纲一本”的教材编审体制下,教科书的编写缺乏竞争,使得语文教科书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求。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发展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了适应不同地区教育的需要,就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形成了一些地区教材不同的编写依据。例如,上海、浙江有自订的“课程标准”等,因此实际上形成了当前“多纲多本”并存的局面。综合上述情况看,目前我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各地编制、国家审定、学校选用、多纲多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制新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科书的选文标准的作用就突显出来。它既是教科书编写者的选文依据,又是教科书使用者选择教科书的依据,它将成为衡量语文教科书质量的标准。因此,就研究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必要性而言,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目前我国“多纲多本”的教材编审体制需要有一套选文标准作为编选教材的依据。

3 选文标准体现教科书的价值取向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方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一种工具,但语言文字本身并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思想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从深层分析,教科书内容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依据一定的标准精心选择的。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最终由价值取向决定。研究教科书的选文标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科书应有的功能。教科书内容的编选是有目的性、方向性和计划性的,它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遵守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这个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就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教材编选的原则标准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一个具体体现,也即内在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总之,课文编选,是避免教科书编写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语文教科书质量高低和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选文标准不同,入选的文章就不同,教材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选文标准不科学、不合理,就必然导致教材失败,质量低劣。

小学语文课文篇3

什么是探究课?探究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对小学生能否上好探究课?怎样上好探究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探究课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语文探究课?语文探究课就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围绕一定的题目搜集资料,学习资料,分析资料,综合资料,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这种探究课和讲读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固定教材,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教材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按教材的逻辑去思考;而前者恰恰相反,没有固定教材,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及一些逻辑系统的材料,进行周密的思考,独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自己的结论,并能说明结论所依据的理由。探究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其发挥思维能力的过程,全过程主要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理智技能不能和成年人比较,也不能和中学生、大学生比较,不能以他们的终点作为小学生的起点。但是这种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在小学阶段加以训练。

语文探究课的教学目的及训练过程,主要在于形成学生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投身于有价值的活动,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结果,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能力。因为在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实践中、练习中有所收获,即包含了能力的获得。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资料的研究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

语文探究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挥,这里谈的自由不是随意乱想,而是一种靠学生独立实践的行为,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从教师把着手教“束缚”下逐步解放出来。当然,教育不是放手不管,教师要帮助考虑题目、提供有趣的材料、设备、工具等,以使学生能维持其独立的实践活动。

探究课可以促进学生细心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探究课的作用在于它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知识去学。而做事要求进行思维或注意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结果是自然地学到一定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才能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读写能力。

总之,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探究课的教学要求

探究课主要是学生独立进行研究,但教师必须进行认真指导。

1、探究课一般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一学期进行一到二次即可,可以和作文课结合起来。开始时,一学期做一次,教师要多给与一些指导,使其成功,感到有收获,增强信心,提高探究兴趣,为以后的探究课打下基础。当学生做过一、二次后,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引用材料,切忌抄现成材料。

2、教师要出好研究题目。提倡学生自己拟题,但开始时教师必须提供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第一,题目要小型多样,难易程度可以不同;第二,学生选题时要适当指导,根据学生的水平,使学生选的题目适合自己的能力。

3、探究课要把重点放在研究过程上。要获得正确的研究结果,必须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真正活动起来,每一步都要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提高研究能力。教师要指导的是活动过程。

4、在时间上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安排适当的课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指导,但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去指导。大量的研究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在空间上校内、校外相结合。

5、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度,必要时给予指导,或提出问题,或提供资料,或指导方法,或修改报告等。

小学语文课文篇4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施展个人魅力,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对教学价值的体现、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前人的精辟论述都阐明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最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动力。先进的教学方法必然来自于教学实际,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教师应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如学习了《伟大的出征》后,可以对我国“神六”、“神七”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学习《中国的花》,可以补充介绍中国十大名花分别象征什么品格,并和学生说一说中国城市市花和世界各国国花,以及不同种类的花代表的“花语”等,这些补充的知识不仅增加了教材的容量,而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感到有新意。有了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时游刃有余,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应运而生了。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灵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书刊、网络、影视、展览会、参观活动等多种渠道组织一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学习语文知识的自觉性唤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落花生》时,就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反方:做一个像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在这灵活的课堂教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之下,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他们在问中答、在答中反问,不仅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到小石头、火柴、煤,进而想到社会中的边疆守卫战士、人造卫星研制专家、陪练员等,让学生明白做人应像花生那样,对自己的功劳绝不大肆炫耀,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如此一来,不仅课堂气氛越来越愉悦,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烈,自觉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知识,在拓展思维与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成功打造高效课堂。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讲授是最经验便捷的教学方法,讲授不是纯粹"填鸭""灌输"。有效的讲授必须切合学生的心智,不为讲而讲,讲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该讲授些什么,应视学生的需要而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国家在2005年就在我市的各农村中小学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了视频仪、电视机、vcd、计算机、远程教育网等相应的教学设备。其实,用运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并不难,我们的农村教师只要培训了,掌握了,就可以很好的去应用。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利用课件,光盘创设情境,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作学习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合作学习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多媒体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等等。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后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教学《北京亮起来》时,我上了多媒体课,让学生与计算机合作;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行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也是很明显的。合作学习能激励每位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文篇5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教师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 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 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快下课时,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小学生就会生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同时有能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2.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提高小学生的交际能力

 

当前有一种提法“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也曾强调教师应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生活内容与“时代信息”,这给我们培养小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例如日常会话、打电话、购物、采访等生活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际交流的空间。请看下例:在教学完《矛与盾》之后,教师利用学生对农贸市场生活较熟悉的情况,增设了兜售矛与盾的表演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有的组充当推销员,有的组表演顾客。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语言能力进行了第一次整合。随后是正式表演。这时,有的学生大逞舌辩之能,成功地推销出了手中的矛与盾;也有的学生巧妙指出推销者的语言漏洞,让推销者尴尬而回。这一环节是一次全方位的交流,有语言的,有动作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心灵的碰撞。在学生尽情投人表演之后,教师让学生与前来听课的老师们交流。

 

当有一位老师问道:“最锋利的矛刺向最坚固的盾会怎样?”时,有位学生巧妙地回答:“那样就两败俱伤了,矛遇上了最坚固的盾,折断了。而盾碰上了最锋利的矛,也给刺穿了。”他的回答赢来了满堂掌声,他居然替古人想出了解决的“办法”。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堂形式,而要善于寻找让学生交际的源头,并散发开来,将交流的内容、范围进行活化,拓宽交际渠道.使学生积极思维,在富有个性的生活情境中交际,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生活与教学融为一体的情境中,学生常常会忘记是在上课,从而不知不觉地进人到真实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交际能力的提高。[2]

 

3.鼓励质疑,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现个性,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反映出教师对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鼓励。想让小学生学会质疑,先要让学生了解教师每次是怎样设疑的。如让学生明白学课文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品析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步骤,是提问的根本,应让学生反复体会教师是怎么设问的,从而为今后的自主提问提供基础。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小学生学会质疑,必须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如在教学浅显易懂的课文时,可让小学生做小老师,模仿教师的样子备课、上课,使他们的问题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当我们把目光重新放回“过程”上时,学生将会拥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全面的能力,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创造性。学生崇拜书本和教师,往往会认为书上写的、教师说的“结果”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每篇课文学完了,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对所学的“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应鼓励学生勇敢地挑战教师,挑战书本,把自己的不同见解或疑问说出来,交流讨论,或查阅资料,去寻求答案。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质疑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

 

4、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小学生自主作文

 

笔者曾在《“叶老教子作文”启示》中看到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先生讲他父亲是如何教他们作文的, 我同作者一样有深刻的体会, 受益匪浅, 感觉到这正是我们目前作文教学的改革的方向。叶至善先生介绍说, 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 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 读懂了什么, 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 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 喜欢什么就写什么, 纳凉时叶老让孩子们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们朗读, 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的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 我不懂”。其子女就重新用词组织句子, 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 直至叶老说:“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读罢此文,我想: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 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了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小学语文课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4-01

1.高效语文课堂概述

从课程改革视角而言,高效语文课堂就是在授课中以师生间健康、稳定、和谐发展为核心,通过尽量少的时间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语文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对于师生来讲,课堂时间极其珍贵,课堂安排应当让每个学生在相应时间段有对应的学习任务,不合理的课堂密度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就行需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衡量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有机匹配课堂之上各个要素。教学实例证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有戏、综合发挥其作用,高效课堂才有所保障。这就对教师提出优化教学理念、把握教材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要求,这样才可以确保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进而使得课堂各个要素有机的匹配。统一预设和生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认知交流的过程,还是两者智慧、情感、个性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不仅需要展开科学、权威的预设,还需要实时捕捉动态生成,进而达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2.开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要点

2.1 如何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展开高效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以期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及质量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目标。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时需要将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考虑进去,杜绝出现语文教学的展开和教学大纲背道而驰,进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热情和信心,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展开就需要灵活、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通过最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2.2 如何高效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用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之上,因此为了开展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必须高效处理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尤其是那些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和需求,冲破以往教学理念的禁锢,不断总结和创新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更好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3.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举措

3.1 注重课外知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由语文学科的作用和地位视角来讲,其有着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等等特点,语文是掌握其他学科的前提,为了帮助学生更为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内外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课本之外的知识渗透给学生,使得学生对于语文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于此同时,由于课外知识的渗透,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完善,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和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语文课堂。开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使得加血质量有所提升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等等,基于此前提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开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般情况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均发生在课堂之上,即课堂教学为师生提供交互的平台。

3.3 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更加高效的开展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能够通过创设思维情境法,既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善于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由提问问题作为突破点,定期向学生提问启发性、探究性较强的问题,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高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语文课堂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既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教师需要高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把握教学条件,以期最大程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为了开展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需要明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系统分析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而后针对性的作出相关改进和调整,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期真正意义上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取得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英.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200.

[2] 邹莹.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J].学周刊C版2014.12.090.

小学语文课文篇7

一、问课教学的必要性

1.是关注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还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窄化了教学反馈的渠道。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问课”,“问课”而“知新”。

二、问课教学的内容

很多教师的问课流于形式。“问自我”的目的是应付检查,争取高分;部分教师采取照抄照搬现有的正式印刷的教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预设,课前问课的反思已是有形无实;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教过几遍了,教材已经烂熟于心了,也不必再认真反思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要把“问”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养成多“问课”的好习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问课活动:

1.对小学语文问课对象多元化的研究

“问课”是备课、上课、说课的深加工,是对有效教学的更高追求。不仅新课程需要这种教学,教师也需要这种教学。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状况,应该询问的对象包括“自我”、“学生”、“同行”等,力求达到多元化。问课者应集思广益。

2.对小学语文问课形式多样化的研究

教师进行问课,就是要拓宽反馈和教学评价工作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实施“工夫在课外”的教育思想,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可采用 “对话式”、“问卷式”、“书信式”等新颖的形式,不断提高问课教学的有效性。

3.对小学语文问课方法多渠道的研究

一堂课上完,不是万事大吉,也不是完事大吉。我们必须让思绪再回到曾经的课堂上去“走一走”,并采取如下方法:可多问成功之处、多问失败之处、多问可问之人等等,并从中找出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问课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等对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课堂效果。

三、问课教学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更应体现在教学结束之后。通过“问课”,教师可以通过深度反思课堂教学,抓住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典型事例,充分感受教学的变化,捕捉到瞬间闪现的生成因素,从而探讨、发现自我教学上的一些规律。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提出:“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所以,“问课”应成为教师每天必修的“功课”。

1.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问课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可以使教师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问课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以期新一轮教学取得更大进步。

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教学的角度看,教与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无论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广泛地听取施教对象的意见,研究和探讨产生最佳效果的教法。研究教法必须研究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课上得好坏最有发言权。就此而言,开展问课教学,教师应主动询问学生,向学生提问,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等等。这样便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文篇8

关键词:课外活动;提高质量;写作素材;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会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则表现出很厌恶的心理。要想让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就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外活动的拓展,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拓展课外活动,对小学生意义重大

1.拓展课外活动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天真活泼的性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只会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枯燥、厌恶感。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如此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拓展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达到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的效果,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可以促使自身变得更加主动,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拓展课外活动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拓展课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怎样拓展课外活动

1.以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拓展课外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应该腾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讲故事,如此能够促使学生逐渐产生对课堂的兴趣。语文这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知识很单一,需要增添课外知识,学生在收集故事的过程中,就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此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2.以语文教学为基础,多开展交流活动

多交流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展开交流,让学生搜集国旗的故事,让他们讨论“为什么升国旗那么隆重”,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又如在讲《火把节》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搜集各个民族的节日、故事等等,如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也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3.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比赛活动

组织开展各项积极比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针对学生不踊跃发言的状况,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培养学生发言的勇气和兴趣;而针对学生写作能力较差的状况,教师则可以组织开展日记或作文比赛,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

4.结合学生的喜好开展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寓言故事,但教师在课堂本上能够讲解的故事不多。对此,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组织成立寓言故事小组,让学生自主展开交流,增加知识量。又如,有的学生喜欢诗歌,教师就可以组织成立一个诗歌组,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有的同学喜欢看图说话,教师就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看图说话小组,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此便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知识能够进行深入了解。

5.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文具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掌握的素材量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小任务,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可以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干家务,给父母洗脚,让他们对父母有颗感恩的心;还可以让学生打扫校园卫生,让他们参与劳动,学会尊敬环卫工人;还可以争作交通小警察,在放学时组织学生安全有序离校,让他们感觉人民警察的光荣……学生对生活有了真实的感触,便能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自身的写作情感。

6.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具有很强的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拓展其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教师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成凤.序幕拉开的艺术: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导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2).

[2]李德威.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设置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

小学语文课文篇9

一、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二、重视阅读教学――好读书、读好书

我老家称“去上学”都叫“去读书”。从小“去读书”就深深地印在我心版上。“去读书”就是去读书啊,不读书、不好读书、不读好书,怎么算“去读书”呢?当然,这里的“书”不单指教科书,还指各种有文字的书;也不仅指各种有文字的书,还指一本大大的“无字书”――大自然和大社会。因此,这里的“读”不单要眼看、口念、手写,还要脑想(思考)、身动(运动、实验、在大自然游玩、在社区实践、在基地劳动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如果只读有字书,而忽视了读“无字书”,可能会变成“书呆子”,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了方便论说,此文专论读各种有文字的书。

三、重视互动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交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1、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课堂上的人际互动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外,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在实践中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但他确实是影响教育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恐怕就是班级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切磋。应该说,学生之间的互动比教师之间的互动比师生互动更容易实现,因为学生之间的地位自然平等,心理宽松,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包括竞争性互动和合作性互动。不可否认,学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也伴随这竞争;而且,竞争在适度情况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应看的哦啊,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尤其重要。在这个意义水暖工,小组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利用。

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能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生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生互动是学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活动,其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只是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丰富的互动情境。

当然,课堂上在力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时,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要避免生生互动的形式化,保证生生互动的过程和质量,真正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文篇10

1.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凡卡》、《小抄写员》、《向命运挑战》、《生命的林子》。《生命的林子》一课是放置在四篇课文中的最后,就是为了让学生把在前几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该课的阅读之中,实现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更要淡化讲,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的实践,要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学习平台,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能读懂课文,了解大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阅读的体验。并通过检查、交流和适当指导,巩固所学方法,进而形成能力。

2.分清师生角色地位,把握教学尺度

在课改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等观念越来越好地得到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在《生命的林子》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就鲜明地突出了这点。譬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就是根据教师提出的读书要求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以达到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三个环节在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地思考,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重点、有层次的阅读。在《生命的林子》课例中,围绕方丈告诉玄奘的一番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片段,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共享,并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继而又将方丈的话转换成诗歌的形式,引导学生采用更换词语的方法去读,去仔细体味其中蕴涵的哲理。这样做,既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指导,又不同于独立阅读的放手,阅读目标的定位和课堂教学的度就比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