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十篇

时间:2023-12-15 17:3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1

一 、研究背景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总目标中都包含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其中“学会学习”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标准将“学习态度与习惯”划定为一级指标。江山市作为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七个试点县区之一,应该率先从促进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视角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制度;通过改革试点,形成可在全省推广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总结区域推进小学评价改革的工作经验。

在这些背景下,江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决定成立以小学各学科教研员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和基层学校共同开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应用研究和实践,实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的变革,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突破进行探索和论证。

二、研究目标

(一)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的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主观愿望;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倾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审题、书写、阅读等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升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观,改进教学行为,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之一;使教师掌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学校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转变学校的育人观和质量观,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关注学习品质的提升,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目前小学高段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了解小学高段学科预习的现状,为如何提高高段学生预习的自觉性和成效,发展高段学生自学能力寻求有效路径,也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供经验借鉴。

(二)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倾听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通过个案观察,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倾听习惯的现状并分析不会倾听的主要原因,提出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策略。

(三)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着重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自主性;如何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小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对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行为表现、自我管理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如何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如何创建学生积极发言的环境,如何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等。

(五)小学生良好审题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寻找小学生审题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对小学生学科审题现状开展调查,结合教师自身教学体验,分析小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着重研究如何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如何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遵循规律,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应用策略,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对比训练,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精讲例题,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以身示范,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六)小学低段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寻找小学生书写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对小学生书写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以及家长等因素分析学生不良书写习惯养成的原因,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提高认识,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如何激发兴趣,如何家校联合,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七)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寻找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理论依据。对小学生阅读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从自主性、教师角色定位、学生阅读量和阅读内容等方面分析当下小学生阅读的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创设阅读氛围,如何帮助学生们制定阅读计划,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何评价反馈,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等。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2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 良好习惯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2004年)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然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幼儿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而且此时培养良好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二 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幼儿园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幼儿园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幼儿园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如果幼儿园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幼儿园的计划安排,那么幼儿园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2)沟通。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如果幼儿园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幼儿园,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幼儿园。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园合作的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等,对这些家长,幼儿园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幼儿园就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幼儿。

(4)组织。幼儿园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家长参加的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幼儿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以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2.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收效甚微了。”可见,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只有与幼儿园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现象。

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的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怎么样、表现的怎么样,对幼儿园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园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园已经把好了幼儿在园那道关。那么,要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一致,家长就应该把好幼儿在家的这道关。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①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②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 释

[1]叶圣陶教育文集.开封:河南出版社,1990

[2]陈卫东.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02)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3

一、精细化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校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何等之大。作为班主任,深刻了解习惯的力量的巨大,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教师一辈子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制度造就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新学期开始就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生的言行,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木要求;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则从小处着手,对学生提出了个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它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信念教育、身心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制度鞭策习惯。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力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让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让他们拥有强烈的责任感,让学生带着责任进行互相管理,反复历练。

(三)舆论监督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允许有反复。怎样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舆论的力量强大无比。用什么学生能接受的手段来制造舆论呢?主要利用黑板报、班级文化、班会等。

(四)评价培养习惯。陶行知老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了学生,改变了学生。学生毕竟是学生,他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同和赞美。

(五)爱、真情温暖习惯。习惯应该以关爱为核心,以理解为纽带,以沟通为桥梁,用真情感动学生,让学生永远拥有好的习惯并走向成功。

二、精细化管理对学生学习习惯初步形成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先让学生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促使学生不断纠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各学科教师以规范细节为突破口,从课前预习、课上听讲到主动学习、课后规范训练等方面,狠抓学习规范化建设,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成长。主要做法是:一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物质环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说话,让每个学生注意观察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可利用的资源:教学楼外墙张贴的名人名言,教学楼道内有“请讲普通话”“安全通道”等提示语。学生每天沐浴在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二是营造习惯培养的精神环境。利用班会讲习惯养成,向其他同学学习,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好习惯。三是家校联手促养成。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等,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

三、精细化管理对学生生活习惯改变的作用

从小学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有很多学生没有午休的习惯,需要适应,这段时间是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休息习惯的关键期。利用开学的契机,在班会上,与学生进行了一次沟通,简明地向学生说明午休的必要性及生活中的规章管理制度。因此从七年级开始,两睡时间一到,就要求宿舍的学生,躺在床上面朝墙壁,闭眼,闭嘴,酝酿休息的氛围。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4

幼儿教育研究协会曾经给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目标,比如说,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导和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坚决避免家长包办孩子生活的一切这种局面的出现。但是当代中国很多家长由于过度溺爱孩子,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而无意间错过了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绝佳时机,从而使孩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而另外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顽皮、淘气等问题时,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制定很多成长规则,实行严格的惩罚机制,对孩子过度严厉,过度管教孩子的一切行为,最终导致孩子的逆反和无所适从的心理,这样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目标

1、生活习惯

幼儿自从出生后,便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养成一系列的生活习惯,这点习惯的养成和家庭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在幼儿成长早期,家长就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睡眠习惯等等,饮食习惯就是要做到定时进餐、不狼吞虎咽、不挑食;卫生习惯则是要做到早晚洗脸刷牙、勤洗澡、饭前便后洗手等等;睡眠习惯则是需要按时睡觉、安静入睡、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

2、学习习惯

在幼儿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家长必须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将来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成绩的好坏,众所周知,但凡成绩比较好的孩子一定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最好从小开始培养孩子,比如,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培养孩子坚持解决困难的耐心;广泛阅读各类幼儿书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会劳逸结合;杜绝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的习惯。

3、道德习惯

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合格小公民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道德教育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道德习惯的培养对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素养,应该做到:在孩子学习说话时,家长应及时教会孩子说基本的礼貌用语,再见、谢谢、对不起等等,当遇到长辈或者客人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打招呼、问好等习惯用语。在孩子与家人或者家庭中大哥哥姐姐相处时,应该教会孩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遵守规则等等习惯,学会与人分享。

三、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1、提高家长的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别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就是,普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孩子道德习惯的养成,重视技能训练,但轻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家长,应该纠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会与时俱进,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目标与方法,积极主动的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2、家长做到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是对家庭非教育的要求,家长应该努力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教育孩子时,应该首先考虑自己在这方面是否达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言传身教可以传达给孩子最真实最有效的信息,从而使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应该努力成为孩子的楷模,大到道德操守,待人接物要和善、团结合作、热情有爱,小到一些生活小习惯的养成,用过的东西放在原地、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家庭环境卫生等等,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3、家庭教育讲方法,忌粗暴

在家庭教育中,恰到好处的教育方法会使教育成果事半功倍,一方面。家长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家长也不该过分严厉的对待孩子,更不能采取暴力的手段对待未成年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从分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天性,在孩子犯错误时,细心体会孩子的心情,耐心教导孩子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事,既不能一味的责骂,也不能一味包庇纵容,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积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改正,无论何时,家长都应该与孩子一起坚持正确的事情,让孩子有依靠,充满自信。

4、教育力量要协调一致

在一个大家庭中,家长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长之间应该做好对于孩子教育的沟通与交流,最后达成一致,商量出大家都会自觉遵守的教育方案,以免家长之间不同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的混乱。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必须都做到常常与孩子沟通交流。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5

【关键词】培养 习惯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01-02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与差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有位名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奠定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决定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

如今有许多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1.边做作业边吃东西或边看电视,一心二用;2.时间观念差,不会统筹安排时间,作业不能按时不成; 3.做作业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4.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5.遇到难题缺乏认真思考的习惯,不是问别人,就是抄别人的作业;6.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不细致,回答问题不准确。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常规管理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

抓常规管理,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一般可通过三步走:1.使学生了解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产生自愿形成良好习惯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2.自我约束和集体监督,尽可能不给重复不良习惯的机会;3.使学生感受良好习惯的益处,及时评价与不断强化。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不仅要积极学习,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静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上课是否专心听讲、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能大胆发言、是否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等。

三、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例如:铅笔自己削,将所削的铅笔屑倒进垃圾桶里;做完作业要及时收拾好学习用品,装好书包;搞卫生必须先洒水、后扫地、再擦桌子。阅读要做到:一读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二读理解词语,通过上下文理解,通过查词典理解;三读了解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的这种从小事做起的习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的放失,潜移默化,由小积大,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培养课前自觉预习、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求学生在每次上新课前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要学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了解;把自学时的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在上课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听课。养成按课表对第二天所上的课程按以上要求自觉预习。课后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消化运用的过程。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按时完成作业,讲求效率,别磨磨蹭蹭,边玩边写,时间耗过了,作业没完成;有问题及时改正,别让问题过夜;作业封面、内容保持整洁,作图、连线要规范;审题要认真细心,作业完成要养成自觉检查;碰到难题要勤查工具书,独立完成,实在不能完成的问题,请教别人完成,决不能养成不懂的问题一搁了之;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收拾整理。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所以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不懂就问,有疑就问,逐步养成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经常抓,长期抓的一个工程。教师、家长要有耐心、恒心。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定会终生享用。

参考文献:

[1]曹兴:《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2]赵忠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55个故事》石油工业出版时间 2007-01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6

一、目标任务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训子女在18周岁以下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要求每个学员完成24参训学时,其中12学时集中学习,12学时自主学习。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2、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家教成功之路。

3、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教给子女沟通的最有效方法,消除您与孩子的情感隔阂,让您的家庭充满欢乐与笑声,让您的家庭阳光绽放。

4、做孩子廉洁的表率告诉家长如何做廉正的表率,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5、发现孩子潜能,发展孩子智慧。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母亲善于根据孩子特点发展孩子潜能。

6、现代妈妈的仪表美。学习美容,礼仪知识,提高母亲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7、现代孩子的成才途径。介绍现代人才观,正确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8、妈妈理财经。学习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素养。9、家庭教育经验介绍通过成功家长的经验介绍,改进家教方法。

(二)幼儿家庭教育(适用0-6岁孩子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孩子与书交朋友,了解早期阅读的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的习惯;孩子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了解小学教育特点,懂得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习儿童保健知识。

选修课包括:1、走进艺术的宫殿从小发展婴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修养;2、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游戏,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学会如何与幼儿做游戏;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学习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适用小学生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怎样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了解儿童成和发展特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选修课包括:1、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2、儿童一生有用的书推荐儿童一生有用的书,丰富人生。

(四)初中生家庭教育(适用初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了解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关注初中生健康成长;2、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了解初中学习特点,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选修课有:战胜挫折学习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高中生家庭教育(适用高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高中生活;2、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关科学看待高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关。

选修课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学习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

三、培训方式

根据母亲群体分布、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面授、自主学、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申报阶段。2009年4月底前,参评点上报申报表(见附件)至县妇联备案。

2.评选及奖项设置。2009年12月,县妇联、县教育局联合成立考评组对申报点进行评审、认定,确定、命名6个优秀培训点(服务站),纳入县妇联、县教育局对下属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分范围,由县妇联、县教育局授予匾牌,颁发奖金5000元。设立优秀奖、入围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并对所有入围作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是针对母亲的需求举办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座,引起社会各界对母亲素养问题的重视,形成关心母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二是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母亲的教育培训模式。在扩大家长学校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注重为母亲提供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为母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织专家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母亲的教子困惑,为母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开展母亲素养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向母亲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使母亲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六、联系方法

联系人:

电话: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7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明确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等等。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教会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处理,自己做自己会做的事是光荣的,自己学会自己不会做的事更是值得称道的。又如《爱护我们的鼻子》《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会他们懂得爱护鼻子眼睛,保护鼻子、科学合理用眼等良好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排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如《脑筋急转弯》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遇到问题要周密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集中注意力、周密思考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难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不同的年级分别出现了认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等不同目标的教学内容,而认识自己的方式方法也从自我认识到与他人的看法相结合等等。

小学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镜子里的我》一课明确提出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渐认识自己。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有多高、多重,是胖是瘦,有哪些特长、爱好,有哪些优点、缺点等等。四年级教材中《老师眼里的我》《我是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提出了认识自己的目标,从别人眼中审视自己,从活动中观察自己,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高矮胖瘦的变化,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五、六年级教材中《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正确认识自己》等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认识自己的程度,提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自我意识目标要求。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行为能力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编排中,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心理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的教学目标,从自己事情自己做到小困难的自我克服解决,从好习惯的养成到好方法的培养锻炼,从控制情绪到超越嫉妒,从情绪控制到烦恼释放、情绪正确表达等等,既体现了应有的健康心理要求,更体现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行为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级教材中有《相信自己一定行》,四、五、六年级教材中有《超越嫉妒》《我不生气》《放飞烦恼》《正确表达情绪》《欣赏自己》《做情绪的主人》等一系列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会控制情绪,恰当表达情绪就会发挥情绪的人际交流积极作用,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正确处理嫉妒,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尽的好处,会大大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最后超越对手,走向胜利。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心理意志品质训练,让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得以形成、巩固和提高。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8

一、提高学生对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身体练习来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但是,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如果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又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引导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为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做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他们大都希望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调节身心,获得精神享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要将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转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41-01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高度重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对体育态度、情感与体育习惯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印象只是跑、跳,对体育学习没有一个正确而科学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生态度、习惯的培养相结合,同时要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与锻炼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参与动机、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如跑步中的速度和耐力素质是最基本的,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初中生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益处。但是一提起跑步,尤其是长跑,学生们叫苦连天,经常是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经过调查我发现学生普遍对足球感兴趣,因此我组织学生进行足球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踊跃地参与到了比赛项目中来,这样使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在无形中得到了发展。

二、发挥体育教师的榜样与导向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在体育教学中一个动作反复强调多次所取得的效果可能远远比不上教师的亲身示范,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热爱体育活动,上课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那么如何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呢?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必须做好表率,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首先,要热爱体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体育,热爱教育工作,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热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一起展开自主学习,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其次,要具有扎实的体育知识,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要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体育知识,要熟悉与了解各种体育项目,能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这样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再次,要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积极锻炼身体,积极参与晨练等,不论严寒酷暑都要坚持。这样教师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耳闻目睹,从而加强养成教育。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为什么要做和怎样做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他们大都希望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调节身心,获得精神享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四、发挥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推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继续锻炼的强烈意识, 形成长久稳定的学习动力,长期坚持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是否达标为体育评价的唯一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全过程与全方面,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敢于挑战、勇攀高峰,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推动作用,以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与动力参与到今后的体育活动中,在活动中养成习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当学生灰心时,要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推动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体育教师创新运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广大学生能长久的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凤敏.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学周刊・C 2012(10)

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篇10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一般学习习惯和特殊学习习惯。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这两种习惯时,注意符合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其它习惯的养成,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一、 一般学习习惯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 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根据住读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静息好,等着老师把课上。""早上起床,穿衣叠被,快步进操场,跑步完到食堂,快快吃饭进课堂。""本子到,垫字板,拿起笔,细心做作业。"又如,在训练学生摆放和整理学具时,把一般顺序和方法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演示说步骤,同时我把文具摆放的位置,也通过儿童的形式教给学生作为指导,儿歌内容是:"书包左边放,圈笔刀放右上,今天用的各科书,放在右下好取放。"其三,注意了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班风班貌自然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