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十篇

时间:2023-04-04 14:20:06

恋爱心理

恋爱心理篇1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85-02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大学校园里,爱情更是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十分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80%,而且女生的比例还要略高于男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婚姻家庭大辞典里对爱情是这样描述的:爱情是存在于人类两性之间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男女间基于生命繁衍的本能和确保身心最大快慰而产生的互相倾心和追求的生理和社会的综合现象。

本文认为,所谓爱情就是男女之间基于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形成的最强烈、最真挚、最持久的吸引和倾慕之情。首先,爱情是在男女之间产生;其次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包含认知成分,不等于低级情绪;第三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含和性感在内,不等于纯粹的精神恋爱;第四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恋爱心理,则是人们在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和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以自我意志为标志,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好奇、接近、恋爱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1]。

一、大学生恋爱的动因

大学生的恋爱与社会上的一些恋爱不同,它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阶段、特定的人物之间产生的。大学生的恋爱相对于成人的恋爱来说显得更单纯、非功利化一些。但随着校园逐渐融入社会之中,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显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生理发育成熟

当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在18岁~22岁之间。生理学认为,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生理各方面变化仍处在迅速发展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在生理的各方面都基本发育成熟或趋于成熟。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性器官的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必然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导致对异性向往、追求和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也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

(二)情感需要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他人理解,另一方面又存在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展示自己。尤其在有异性的场合,会千方百计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表现得会更加出色,在与异往时会出现一种愉悦感,提高心理兴奋程度。所以,当他们遇到理想的恋爱对象时,就寻找机会进行试探与追求。有调查显示[2],在恋爱的主要目的上,有58.40%的大学生选择了“感情寄托”,说明情感的需要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表明[3],恋爱并不完全是出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也有其他非感情因素,如“孤独”、“空虚”、“寻求享乐”、“功利”等动机。另外,大学生在恋爱方式上也逐渐多元化,开始出现“快餐式”的恋爱、功利式的恋爱、网恋等。在处理失恋的方式上,也存在很多不理智的方式,有些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心理因素

导致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非常多。首先,渴望与好奇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首要因素。未知的事物对人来说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再加上许多影视作品对爱情故事的渲染,对于许多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来讲,尤其具有诱惑力。所以当爱情来敲门时,他们就会去尝试一番,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好奇。

其次,从众和攀比心理。个人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被称为从众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谈恋爱的念头,但是看到周围的同学谈,就会激起恋爱的动机和行为。尤其是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一旦有人开始谈恋爱,其他人也会陆续谈起来。另外,有的学生谈恋爱则是为了攀比,满足虚荣心。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同班同学找了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对象,其他人也会想找一个超越别人的对象,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却不多考虑双方的兴趣、性格、背景是否合得来,是否有共同语言、目标和理想等。

最后,摆脱孤独与寂寞也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因素之一。现在大学生大多是远离父母亲人来异地求学,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助、孤寂的感觉。另外,大学生还常常面临人际交往、择业就业、学习考试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而只有恋爱,与异性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借助恋爱来摆脱孤独感。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网络时代为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最快捷简便的渠道,加之大学生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他们正逐渐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并受其影响。如西方的恋爱、婚姻价值观念正逐步通过其影视作品、网络媒体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一味追求享乐、没有责任心、游戏人生等。中国人婚念观的改变、家庭矛盾的冲突对大学生也是个冲击,因此,他们既渴望婚姻,要建立在符合个人意愿的感情基础上,又不免受到西方婚恋观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是否恋爱、如何恋爱等问题上产生诸多疑问,难以抉择。此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分层化,使得人格还不完善的大学生在面对恋爱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4]。

二、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一)恋爱行为公开化、恋爱年纪低龄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也呈现出了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特点。首先,大学生的恋爱时间前移,出现低龄化。很多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很短的时间内,如一两周的时间里就开始了恋爱,这种恋爱常常是盲目的,一见钟情式的,没有感情基础的恋爱。其次,大学校园里恋爱的人数增多。在大学谈恋爱被认为是一种很时尚的行为和潮流,有的寝室甚至多达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恋爱或即将要恋爱的状态。第三,恋爱的行为公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大学生的恋爱已经司空见惯,已经被学校、学生和家长所接受,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已不再是遮遮掩掩,见不得光的行为,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情侣一起吃饭、上学。

(二)恋爱关系过程化、恋爱结果脆弱化

大学生毕竟还没有迈出校园,尤其在经济上、事业上没有独立,因此,对双方的爱情并不会有真正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承诺。在一项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发现:28.3%的大学生选择“体验爱情的幸福”,37.6%选择“充实大学阶段的生活”,11%选择“将来结婚成家”,由此可见,大学生注重恋爱的过程,而不注重恋爱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常常强调的是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未完成时”;谈恋爱不以婚姻为目的,常常只是寻求感情寄托,恋爱成功率很低;“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毕业就分手”等口号在大学生中逐渐被接受。

(三)恋爱动机多样化,婚恋观念开放化

有研究表明,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的占70%,其中37.4%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在于消除寂寞,57.6%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是“体验爱情的幸福”、“充实大学阶段的生活”、“赶恋爱的时髦”等,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仅是校园爱情童话。

三、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恋爱在大学校园里是不可能杜绝也杜绝不了的现象,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要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充满乐趣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活动,如定期开展讲座为学生传授恋爱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生活和恋爱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情操,吸引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目光和兴趣,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校园活动中,降低学生恋爱的几率。

其次,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是,爱情也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学生应树立“只有拥有正确的爱情观,才能寻求到和建立起美好爱情”的观念。学校、社会、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树立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恋爱。如在正确的时间谈恋爱,恋爱时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经济基础、家庭背景、门第等条件来判断人,而应该将“情投意合”和“志同道合”结合起来,注重恋爱对象的性格、内在品质、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防止恋爱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动机,使大学生能够克服消极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恋爱、学业、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增强大学生失恋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失恋是恋爱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的,很多失恋学生不愿面对失恋的现实,痛苦万分,大学生应作做好接受失恋并承受失恋所带来的痛苦的准备。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应理智地认识到爱情既然有成功的、甜蜜的,那么也有失恋后的痛苦和苦涩。何况人生的挫折有很多,恋爱挫折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学校和教师方面,应该对失恋的学生多加关心和引导,帮助其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在此次恋爱过程中的得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学会在挫折中成长,不断改造自己,磨炼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俊燕.“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探究[J].德育与学生工作,高教论坛,2010,(6).

[2]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

恋爱心理篇2

是啊,为什么,为什么爱情这么说不清道不明?

不过,在黄维仁博士看来,你爱什么人,你的爱情怎样发展,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你的童年经历中,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其实是息息相关,丝丝入扣的。

黄博士是一位华裔心理学家,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同时在芝加哥婚姻家庭心理诊所工作,是美国“爱家”协会的国际讲员。近日,他应华夏心理网等单位邀请,在北京做了“外遇有救吗”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黄博士告诉人们:爱情是一次心理疗伤,但因为信任、不设防,所以在爱情中也是伤上加伤最危险的时候。

在恋爱中,人的心理会退化

两人热恋时的脉脉含情,痴痴相对,在黄博士看来,像极了婴儿和慈父或慈母间的关系。他说,人在恋爱之时心理上会“退化”回三岁之前的状态,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潜意识过程。恋人之间和婴儿与父母之间,都缺乏“心理疆界”,分不出彼此的感受;都有被对方无条件接纳和在重要的人心中成为NO.1的心理需要;都会有分离焦虑,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在需要不能满足时,恋人也会要么变得特别顺从,要么用哭闹来惩罚对方,用的办法往往和小时候为博得父母欢心时一样。

然而就像婴儿要长大,就要逐渐脱离父母的怀抱,才能获得自我确认一样,在走过分不清彼此的“共生期”,当你被照顾、被关注的需求满足后,你很可能不自觉地向对方展示真我,同时产生新的心理需求,比如个人的空间、自主,等等,盼望对方也能完全接纳,这时爱情就进入了“个体化期”。这是一个充满冲突的阶段,如果经受不住考验,两人的关系就会重新退回“共生期”,但这时已经不是“甜蜜共生”而是“敌对共生”了。

为什么偏偏爱上他

当你“众里寻她千百度”,却“蓦然回首”,发现“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时,那分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是什么在冥冥之中让你们彼此牵手?黄博士用深度心理学解构了爱情的神奇。原来,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很可能是因为对方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我们彼此相爱,是因为可以借着与对方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要。

比如有个出生在多子女家庭的女孩,从小在家中常被忽视,有次与家人外出时走丢了,父亲却浑然不觉。她从小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渴望得到父亲珍爱,却未能如愿。读研究生时,一个有家室、年近半百,有慈父形象的教授开始注意她、欣赏她。这时,她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教授。她本无心要破坏别人家庭,却不知不觉掉入陷阱,成了婚外情中的第三者。

再比如,有些男士对温柔体贴的淑女从不“来电”,却偏偏会迷上冷艳高傲、没好脸色、老是挑剔、永不满足的女性。原来,这样的男人大都有好强、喜欢控制、标准极高的母亲。从小不管他们多么努力,却总达不到母亲的标准,无法取悦母亲,讨她欢心,从她身上得到温馨的母爱。

他们长大后,很容易被这些和母亲有同样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引。为什么呢?因为一件事危险的程度越高,得到的心理补偿也越大。他们迷上这类像母亲一样“危险、难讨好”的女性,是因为潜意识中希望能再有一次,借着自己的努力或成就,使这些冷傲的女性获得满足,变得温柔,从她们身上得到“无条件”的母爱,让自己受伤的心灵终于能得到满足。

黄博士说,心理越空虚越不成熟的人,越容易依赖对方来支撑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不知不觉地,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你、随时随地把你摆在第一位;心理越没有安全感的人,日后对伴侣的要求越是加倍;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

例如过去在家中被忽视的,现在会不知不觉地要求伴侣不断给你注意力;过去被管得太厉害的,现在会要求伴侣信任你,给你空间。彼此互许终身之后,你会觉得:为什么我所要的,你却不给?于是退回到婴儿状态,用不成熟的办法来处理冲突,只能使事情越变越糟。

两个爱的乞丐只能唱爱的悲歌

有首英文歌道:“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and things will be fine。”(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事情就会好起来。)听起来很美,但却无法通过现实的考验。两颗寂寞的心像饮鸩止渴一般,只能暂时减轻双方的痛苦。两个爱的乞丐,却彼此都逼对方先付出一些爱,这是一幅非常悲惨的图画。

黄博士说,惟有当我们能先医治自己的心灵创伤,发展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我们才能给别人真正的爱。健康的婚姻,筑基于健全的个人。对于心理创伤较深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先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会帮助他们去面对潜意识中最伤痛的部分,不但去检视自己伤在何处,还要从新的角度与正向的情绪体验中,去了解、整理与医治,这样他们才有能力去创造幸福的婚姻。

恋爱心理篇3

[关键词]视障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指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73-04

通过对国内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资料的调查,发现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对视障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研究。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视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视障大学生恋爱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教育指导。综合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建议和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有效工具。

本调查问卷分为恋爱现状、恋爱问题和恋爱态度三个维度。恋爱态度包括道德观念、恋爱认知、恋爱消费、增益性、自主性五个因子。恋爱问题包括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分歧、如何面对恋爱分手两个因子。

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恋爱心理上存在差异,比如,视障大学生恋爱动机较为单纯,视障大学生普遍能接受恋爱对象身体存在缺陷,而普通大学生则不能接受。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普遍比较成熟,但有部分视障大学生恋爱心理不成熟,应对这部分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教育指导,加强恋爱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感情,理性控制自己,正确对待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意义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大学恋爱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引起大学生感到困扰的问题之一。由于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大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情绪消极,出现心理问题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通过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研究调查,及时发现其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教育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

视障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殊的一员,由于身体不便,其恋爱心理应当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国内对普通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对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特殊教育学院的视障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调查,以研究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大一至大五普通大学生378名,男女比例相同。抽取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特殊教育学院视障生37名。

2.2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视障大学生发放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为100%。普通大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为94.5%。

3 研究结果

3.1 恋爱现状

恋爱现状包括对目前的恋爱状态、恋爱原因(即恋爱动机)、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本次调查研究以视障生为主,研究结果只呈现视障生数据,下同)。

3.2 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包括对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分歧(见表2)以及如何面对恋爱分手(见表3)的调查。

3.3 恋爱态度

对恋爱态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六个因子:道德观念、恋爱认知、恋爱消费、增益性、自主性。

对调查结果按1―5分进行赋分,将得分的前27%设为高分组,得分的后27%设为低分组。其中第3、4、5、6、10、14、15、17题反向记分。(见表4)

3.3.1 道德观念

对道德观念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第一,当有恋爱对象时是否能与他人保持距离。第二,对待的态度。第三,是否可以接受当众接吻拥抱。

3.3.2 恋爱认知

对恋爱认知的调查方面主要包括:对异地恋、网恋的态度;在恋爱过程中是否信任对方;是否以结婚为目的进行恋爱;以及对另一半的期望。(表5)

3.3.3 恋爱消费

对恋爱消费的调查方面主要包括:是否赞成男方多消费;是否赞成通过满足对方物质需求来取悦对方;以及对待AA制的态度。(表6)

3.3.4 增益性

对增益性的调查主要通过大学生对恋爱是否能提高社交能力以及恋爱是否耽误学习这两方面的态度来记性研究。(表7)

3.3.5 自主性

ψ灾餍缘牡鞑橹饕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当遇到喜欢的人是否会主动追求。第二,在确定恋爱对象时,是否要听从父母的意见。第三,盲目从众心理。(表8)

4 讨论

4.1 恋爱现状

4.1.1 目前的恋爱状态

从调查结果看,随着年级的增高,视障大学生普遍处于恋爱状态,未曾恋爱的人数比例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小。性别差异不大。这与普通大学生目前的恋爱状态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视障大学生恋爱已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4.1.2 恋爱原因(即恋爱动机)

恋爱动机指恋爱行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因素,也就是对恋爱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的预想,即为什么恋爱,怎样去恋爱。这里主要讨论恋爱原因,即怎样去恋爱。郑长波、李毅在《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主要有精神满足型、物质满足型、生理满足型和心理满足型几种。”【1】

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较单一,大多是因为两情相悦。性别、年级差异不大。但也有极少数视障大学生是因为孤独而恋爱。应对有孤独感的视障大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以防其孤独情绪影响学习生活,并帮助其培养健康的恋爱动机。普通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则更为多样化多样化。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认识恋爱的本质,纯化恋爱动机,培养正确的恋爱动机。

4.1.3 恋爱持续时间

随着年级增高,视障大学生的恋爱持续时间逐渐增高,性别差异不大。视障大学生的恋爱稳定性逐渐增强。普通大学生也存在这一特点。

4.1.4 恋爱次

随着年级增高,视障大学生的恋爱次数也呈增长趋势。性别差异不大。普通大学生也存在这一特点。

4.2 恋爱问题

4.2.1 对恋爱中出现的分歧与问题的处理

对于爱情,每个人都希望经历幸福甜蜜的恋爱,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有预期收获,在恋爱中也存在坎坷与挫折。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当与恋爱对象发生矛盾冲突时,大部分视障大学生能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并有效宣泄自己不合理的情绪。但也有少部分同学束手无策,无法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甚至想分手,同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也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宣泄。调查发现,当恋爱对象变心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对对方进行打击报复,性别、年级差异不大,且在普通大学生中也存在这一严重问题。这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当恋爱过程中遭遇挫折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如果这些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除和转移,将进一步发展为忧郁自卑的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采取报复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瘀结。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时处理。鼓励其积极面对恋爱中出现的矛盾与挫折,客观分析原因,通过增强理智和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来尽快摆脱恋爱挫折带来的精神痛苦,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显得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4.2.2 如何面对恋爱分手

有恋爱就会有失恋。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视障大学生在面对失恋问题是能够洒脱放手、合理宣泄情绪。但也有部分同学萎靡不振,不愿放手,甚至通过匆匆投入到另一段感情中来逃避失恋问题。而且有少部分同学在失恋时矛盾痛苦,甚至伤害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性别、年级差异不大。普通大学生中也存在这一问题,说明大学生在面对恋爱分手时,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

失恋的挫折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了曾经和自己很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痛苦 。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有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伤害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失恋,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唯一,不能为了爱情耗费所有的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当失恋时,可以向他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倾吐内心的郁积情绪,缓解失恋的伤害。另外也可以进行心理转移,从而减轻痛苦。比如把热情投入到学业中去,在紧张的学习中逐渐减轻失恋对自己的影响。

4.3 恋爱态度

4.3.1 道德观念

据调查结果显示,视障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得分基本处于普通组,道德观念良好。

恋爱双方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前有着各自的交际圈。随着恋爱关系的确立,双方都希望对方心中只有一个自己。但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的交际圈是需要维持的。但应教育大学生恋爱应具有专一性,应在正常的范围内进行人际交往,不可以三心二意。

当代大学生恋爱已不再是偷偷摸摸,他们的恋爱行为非常公开化,步入校园,很多公众场合都有情侣旁若无人、卿卿我我,丝毫不顾影响。[2]性生理日渐成熟,在与恋人的交往过程中必然会萌发性冲动。但道德意识又使他们压抑这种性冲动,使他们处于矛盾之中。因此,应重视对他们的性观念进行教育,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4.3.2 恋爱认知

据调查结果显示,视障大学生的恋爱认知得分基本处于普通组,恋爱认知正常。

视障大学生对异地恋、网恋态度良好,普遍相信存在美好爱情。且在恋爱过程中愿意信任对方。但对于恋爱是否以结婚为目的这一问题上,视障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存在差异。随着年级增高,视障大学生逐渐以结婚为目的进行恋爱。男女差异不大。视障大学生普遍接受恋爱对象身体有缺陷,性别、年级差异不大。但普通大学生普遍不能接受。

4.3.3 恋爱消费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视障大学生处于普通组,部分处于高分组,视障大学生恋爱消费观念良好。性别、年级差异不大。

恋爱消费态度是大学生对待恋爱消费的心理倾向性。[3]花前月下本无可厚非,但应树立正确的恋爱消费观念。应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理财和消费指导。最合理的恋爱消费观念原则是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以优良的校风建设,向大学生渗透理性的恋爱消费观念。

4.3.4 增益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视障大学生基本能正确认识大学恋爱带给自身的益处。

大学恋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且对大学生恋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不要因为忙于恋爱而忽略学习。应该辩证地对待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4.3.5 自主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除部分大一女生恋爱自主性得分处于低分组,其余视障大学生普遍处于普通组。原因可能是女生家庭教育较为严格,且刚步入大学,恋爱心理不成熟。

要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与责任。一个人心中有了爱,要善于表达,这是爱的能力。同时也应具备拒绝爱的能力,对自己不愿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但应注意使用恰当的方式。

大学生恋爱应具有自主性,避免盲目从众。要懂得爱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不应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 郑长波,李毅.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J].沈阳示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2] 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4).

[3] 许慧英,大学生恋爱消费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沧桑,2008(5).

作者简介

张晓明,男,讲师,滨州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团总支书记。

周群,学生,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2013级特殊教育专业。

恋爱心理篇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33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69-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一、绪论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爱情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课程繁重的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为了理想和追求,禁锢了爱情。而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自主的环境,于是爱情被解放了出来,变得光明正大起来。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恋爱已经是一门大学时代的必修课。

二、恋爱成因

什么是爱情?词典里的里爱情是这样说的:“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用正面的词汇来来表述爱情。爱情一旦出现,将成为人们大部分情绪的来源。当代大学生的爱情是怎样的?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又是怎么来的?

(一)生理发育成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而这个年龄段的男女青年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完全成熟时期,性意识明显增强,恋爱的欲望变得空前强烈。

(二)少了约束。家长觉得孩子长大了,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私事,少了念叨和干涉;老师是只要学生们不违反校规校级,一般不会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恋爱便成了很正常的行为。

(三)好奇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对异性也越来越好奇。他们渴望了解异性,渴望被异性了解,恋爱的欲望更加强烈。

(四)从众心理。对于当代大学生都有一个从众心理,那就是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室友等都有了陪伴,有人关心,心理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衡。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而加入恋爱的行列。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是因为心理失衡而恋爱,因为别人而恋爱。

(五)排解寂寞心理。当代大学生大多都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内心孤独寂寞。加之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都比较自由,空闲时间很多。特别是周末或节假日,同学们各忙各的,寂寞心理更加强烈。而谈恋爱就成了一种的消除空虚寂寞的好办法。

(六)价值追求。随着偶像剧的轮环热播,爱情的味道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正是追剧的群体,他们渴望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他们会在碰到聊得来的异性对象时努力开始发展,成就一段恋情。

三、恋爱心理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各式各样,那他们的恋爱心理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自主性强。当代大学生在涉及到恋爱的问题上,一般个性突出。他们大部分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约束。在和恋爱对象确定关系前,一般不会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二)恋爱动机简单化。当代大学生想法简单,没有经历太多世事,恋爱过程中想得很少,更没有考虑到将来是否结婚。他们恋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心理需要爱和被爱。

(三)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当代大学生,特别的女大学生,一旦开始一段恋情,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他们一般对恋爱对象都十分的依赖,有一点点波折就会十分痛苦,很难走出来。

(四)恋爱盲目性较大。大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不知道爱是什么。他们跟异性交朋友谈恋爱,只是把这种经历当作是一种实践活动,为以后的恋爱打基础。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了很多场恋爱,盲目性很大。

(五)恋爱公开化。在电视电影的带动下,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恋爱方式摒弃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内敛含蓄、深沉唯美的精髓,更多的是随意流露自己的情感。他们乐意公开场合手拉手,甚至搂搂抱抱,卿卿我我。

(六)浪漫色彩浓厚。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更多的是展现自己好的一面,给恋爱对象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在乎那种爱慕之情和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就想这样一直爱下去,没有婚嫁的想法。这种恋爱的浪漫色彩,掩盖了太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缺乏磨炼和现实基础。

四、大学生恋爱类型

恋爱是一种人生艺术。大学生的恋爱因为心里动机不一样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根据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可以把他们的恋爱类型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比翼双飞型。一般这类学生都基本具备成熟的人格和健康的恋爱观。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能理智的处理感情,能正确的引导爱情,恋爱关系比较稳定。能把爱情转化为生活学习的动力,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心理慰藉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渴求被关注被理解。当身边的环境不能满足这种被关注和理解的心理需要时,一部分学生就会用恋爱的方式寻找异性的救援。这种在外来看来是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不过是寻找心理的慰藉,排除内心的孤独罢了。

(三)生活实惠型。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毕业找工作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恋爱也成了他们今后何去何从的手段。这部分学生非常关注对方的家庭条件和发展前途。也许彼此之间爱慕之情一般,但是为了自己能搭上一艘顺风顺水的船,于是开始了恋情。

(四)浪漫理想型。这部分学生一般感情较丰富,却缺乏冷静的思考。浪漫的爱情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的源泉。像大部分琼瑶剧中的男女主角,他们把爱情想得非常美好,一旦认定了某个人,就会奋不顾身的追求,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这部分同学一旦感情受挫就会非常痛苦,难以自拔。

(五)心理攀比型。这部分大学生往往精神世界不充实,恋爱只是证明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弥补空虚的精神世界。于是他们与异性交朋友、谈恋爱,为的只是精神需要,满足卑微的自尊。特别是当看到身边也许还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都双双对对,就觉得恋爱成了一种攀比。

(六)情欲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露骨的性爱描写及演艺刺激着大家的眼球。一部分大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的指示下对性充满着渴望,并进行真实大胆的尝试,追求性爱刺激。于是,一种以满足性欲望为目的的恋爱心理由此产生。这部分大学生把恋爱当做娱乐,逢场作戏。交往过程中注重外表,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无视爱情。

五、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

爱情,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之一。爱与爱、爱与人生、爱与永恒紧密相连。另外,爱情也依附智慧与耐心,由相爱的人共同酝酿。而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好恋爱心理的调适呢?

(一)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一切成功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恋爱心理的前提。大学生在恋爱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他们可能会因为爱情变得很盲目,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产生盲目乐观、自以为是抑或是有自卑心理,妄自菲薄。所以,健康的恋爱要求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作为知识大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增强恋爱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观是指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提倡的是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志同道合的爱情

大学生恋爱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是在恋人的选择上应该以志同道合为前提。这样才能把恋爱和生活有机的结合,使得爱情和失业都能丰收。

2.弄清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

爱情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一定要清楚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热恋的中的人儿总是认为爱情便是一切,殊不知没有事业的爱情不会长久。因此,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爱情服从于学业,促进学业的进步。大学生恋爱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卿卿我我而忽略了学习,否则爱情之花难开长久。只有爱情与学业、事业相结合,才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开花结果。

3.懂得爱情是责任和奉献

爱情不是得到和占有,而是责任和奉献。一般来说,一个人必须要对社会尽应尽的责任,还必须对家庭尽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主要依靠道德的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的。而大学生一旦选择恋爱,就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三)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恋爱本身是一件风险极高的爱情赌注。因此,提高爱情受挫折抗打击能力非常重要。主要通过增强理智、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来应对挫折。当真正面临失恋或者理想的恋爱对象拒之千里等情况时,能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和转移,来减轻痛苦,努力使自己变得勇敢和坚强,为以后的恋爱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恋爱心理篇5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恋爱;依恋;单身歧视

1.恋爱的影响因素

免费师范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份子,他们是在校大学生,因此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有着很多相同的形成因素。

1.1 家庭因素

在子女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要受到自身的和外界的诸多因素的影响,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追求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学校、社会的影响,其中尤以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对子女的影响最早、时间最长,因为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它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全方位、多侧面综合交叉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家庭成员的组成、家庭教养的不同方式、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父母解决矛盾的方式都会对个体的婚姻价值观产生影响。

1.2 学校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距离增大与人对亲密关系的追求形成的矛盾,促使人们寻求一种解决矛盾的途径。在大学的校园中,宽松的环境,空闲的时间,都为亲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大学相对于中学来说,一方面空闲时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限制有所减弱,这使得大学生极易产生寂寞空缺感,然后通过恋爱来缓解这种空洞感。

一部分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关于恋爱心理、恋爱困惑等方面的心理咨询或者是演讲讲座,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辅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没有开展,这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另外,在大学校园中还存在着 “单身歧视”的现象,使得单身的学生身心压力增大,进而迫使他们为避免别人的歧视和异样的看法而匆匆的进行恋爱。这不仅影响了恋爱观的形成,而且容易误入歧途,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

1.3 社会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产品和商家把对象定位于在校学生,其中大学生占大多数。而这些商家往往会利用各种节日,尤其是七夕、情人节、圣诞节等来推销情侣产品。这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单身的学生会对情侣一起过节或者送礼物等其他活动表示出羡慕之情,从而促使他们加快了摆脱单身的步伐。

1.4 个人

个人所特有的个性会对恋爱造成影响,特别是个人早期依恋类型,会影响成人的恋爱关系。有关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恋爱类型为真诚的爱,特点为关系和谐、热情、愿意为对方付出;回避型依恋的恋爱类型为轻浮的爱,特点为关系和谐、缺乏自信、不愿意为对方付出;矛盾型依恋对应的恋爱类型为霸道式的爱,特点为关系不和谐、不顾及他人感受。总之,早期依恋对个体成长过程之中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尤其是恋爱婚姻中的关系。早期安全型依恋的人能拥有健康和良好的恋爱关系,而非安全型依恋的人出现恋爱问题障碍的几率很大。

2.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

免费师范生相对于其他大学生来说,具有比较大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政策的约束。在入学前签订的免费师范生协议指出,原则上要求免费师范生承诺毕业后回生源地工作。该政策严重的约束了免费师范生的恋爱行为。一些学生在校期间,遇到了志趣相投、性格合适的人,但只因为政策约束而迷茫要不要建立恋爱关系。除此之外,一些免费师范生也在思考另外一些问题,比如说免费师范生大学期间该不该谈恋爱;确立恋爱关系后毕业时怎么办;是追随自己的爱情还是要保住自己的工作,等等。

总之,政策对免费师范生的恋爱以及恋爱观的建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近处看,它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是否恋爱、恋爱的情况,以及恋爱观的建立,从远处看,它极有可能影响了免费师范生的伴侣选择以及今后的婚姻生活及其质量。

3.免费师范生的恋爱建议

3.1 个人

个人方面,免费师范生要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客观对待恋爱问题。免费师范生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避免因寂寞和空虚而恋爱;②避免为追求虚荣和向人炫耀而恋爱;③认真对待感情,不要追求性刺激、骗取他人感情;④坚定立场,避免或减轻单身歧视对自己的影响;⑤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不要因为好奇心理以及焦虑心理而匆匆恋爱。

3.2 学校

学校要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心理辅导,关注免费师范生的恋爱问题。其次,学校也要帮助免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摆正恋爱在人生道路上的地位,激励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够将学习爱情工作合理的结合起来。最后,学校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的恋爱素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要引导免费师范生对自己的恋爱过程和对象负责,使之增强责任意识,懂得选择恋爱对象时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

3.3 国家

国家要适时改变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不要在政策上给免费师范生过大的压力,以免影响免费师范生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国家可以放宽免费师范生回生源地的政策限制,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寻找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张成德,陈雷.大学生恋爱心理探讨[J].中国校医.2011,25(4):315-316.

[2]李伟雄,林传军,苏欣,高松琳.免费师范生恋爱观的调查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22-26.

[3]吴平霞,范晨霞,郑娟,高静.大学生恋爱心理与单身歧视现象研究[J].校园心理.2010,8(5):313-316.

恋爱心理篇6

关键词:东莞 高职院校 学生恋爱 心理调查

东莞处于珠江三角洲西岸,在香港-深圳-广州经济走廊中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社会较为发达,人们接受港台文化影响较为深远,思想也较为活跃及开放。从传统观念及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思想上也同样较为活跃及开放。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还没有查阅到任何对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恋爱情况做过调查研究的文献。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结合对东莞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力图总结东莞地区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做一些梳理,加上一些个人的评述,希望会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对特定的样本主体――东莞高职大学生及其他的大学生群体的恋爱心理给予深入的研究和关注。

1 研究群体

本次调查选择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大一一个年级合共6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这两所东莞本地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都很短,平均建校时间不超过五年,学生当中近70%都是东莞本地生源,其余近30%是广东省内的学生,调查的样本很符合问卷的设计需求。本次接受调查的大部分是财经类专业学生,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631份。调查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男生126人,占全部人数的20%,女生505人,占全部人数的80%。本次问卷调查采用 SPSS13.0 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2 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与学生交谈后掌握的信息,对问卷题目多次进行增减,制定了《东莞高职大学生恋爱调查问卷》,研究东莞高职大学生的恋爱观。

本次问卷的全部问题设计如下:

东莞高职大学生恋爱调查问卷

1.你的性别( )

A.男 B.女

2.你现在的恋爱状态( )

A.正在进行 B.曾经有过 C.从未 D.观望

3.你的恋爱次数( )

A.无 B.一次 C.两次 D.三次以上

4.你恋爱持续的时间( )

A.一年以上 B.半年 C.一个月 D.两个月

5.你恋爱的目的是( )

A.长久打算 B.其他 C.寻求依托 D.排遣孤独

E.积累经验 F.体验浪漫 G.身心需要

6.你的爱情观( )

A.不轻易爱 B.只爱一个 C.随性而为 D.爱多人

7.你的恋爱期生活费( )

A.500以内 B.无恋爱 C.500-1500

D.多于2000 E.1500-2000

你的恋爱支出比重( )

A.无恋爱 B.10% C.20% D.30%

E.40% F.50% G.60%以上

8.你会为对方改变吗( )

A.会 B.不知道 C.不会

9.你会向谁咨询恋爱为题( )

A.长辈 B.老师 C.同学 D.朋友

E.自己 F.同辈亲戚

10.你是如何对待失恋( )

A.尴尬 B.还可做朋友 C.没经历过

D.不再相信爱 E.成为陌路人

11.你可接受的亲密行为( )

A.拥抱 B.约会 C.同居 D.性关系

12.与恋人经常进行的活动( )

A.逛街 B.自习 C.散步 D.外出吃饭 E.聊天

13.选择恋人考虑的因素( )

A.相貌气质 B.性格 C.共同语言

D.家庭文化 E.思想素养

14.对于恋爱你父母的态度是( )

A.中立 B.未提 C.赞成 D.反对 E.忘记

15.你是怎么看待恋爱和学业( )

A.促进学习 B.没有联系 C.没概念 D.不可兼顾

16.若恋爱和学习冲突你会如何选择( )

A.不好说 B.以学业为重

C.游离两者之中 D.爱情价更高

3 统计结果与初步分析

3.1 现在的恋爱状态。在参与调查的631人中,有4人没有回答该问题。其余的627位同学,正处于恋爱状态的人最多,有230人,占全部人数(627人)的36.7%(Valid

Percent)。其次,曾经恋爱过的同学有166人,占全部人数的26.6%。从未恋爱过的同学约占24%。

正处于恋爱状态的同学中,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表1的列联表,表明正在恋爱的男同学有34人,占全体男同学人数(125人)的27.2%;正在恋爱的女同学有196人,占全体女同学人数(502人)的39%;而下面的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表显示,Pearson卡方值为7.799,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5,刚好达到0.05的显著水平,结合上面列联表中的校正后标准化残差值(AR,Adjusted Residual)可以看出,在“正在进行”选项上,男生和女生有显著的不同,女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39%,AR=2.5)显著高于男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27.2%,AR=-2.5)。可能的原因是女生较多地从高中开始恋爱或者目前的男朋友不在本专业。

3.2 恋爱经历的次数(表2)。关于恋爱次数,男女生之间存在较显著差异。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显示,Pearson卡方值为7.132,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68,大于0.05的显著水平,但小于0.1,结合表3的列联表中的校正后标准化残差值(AR)可以看出,在“一次”选项上,男生和女生有比较显著的不同,女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28.6%,AR=2.3)稍微高于男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18.4%,AR=-2.3)。数据显示男生更倾向于早恋。

3.3 恋爱持续时间(表3)。在恋爱持续时间方面,男女生之间没显示出显著差异。数据显示,近四成的高职学生是从高中开始已经恋爱的,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恋爱持续时间都不长。

表3 恋爱持续时间百分比

3.4 恋爱目的(表4)。关于恋爱目的,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显示,Pearson卡方值为27.68,自由度为6,显著性概率值p= 0.000(0.000108),远小于0.05的显著水平,结合上面列联表中的校正后标准化残差值可以看出,在“排遣孤独”选项上,男生和女生有显著的不同,男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16.1%,AR=4.2)显著高于女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4.7%,AR=-4.2)。此外,勾选“长久打算”和“其他”的女生比例稍高于男生。

3.5 爱情观(表5)。调查显示,男女生在恋爱观方面,差异比较大。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显示,Pearson卡方值为28.278,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 0.000

3.6 恋爱期生活费。调查显示,在恋爱期生活费方面,42%的女生在恋爱期间的生活费在500元以内,显著高于男生24.2%的比例;而恋爱期间生活费在1000元-1500元的男生比例(9.7%)显著高于女生。

3.7 是否会为对方改变(表8)。调查显示,男女双方大部分都会为恋爱的对方做出改变。

表8 是否会为对方改变百分比

3.8 向谁咨询恋爱问题(表9)。调查显示,在遇到恋爱问题时,有83.4%的同学会选择向朋友咨询,有超过5成的同学会选择向同学(和自己)咨询。相对于男生,女生更倾向于向同学和朋友咨询恋爱问题。选择向朋友咨询的女生比例为88.3%,选择向同学咨询的女生比例为57.2%。而男生的比例分别为63.6%和39.8%。

表9 向谁咨询恋爱百分比

3.9 如何对待失恋(表10)。对于失恋,男生更易走极端,10%的男生勾选了“不再相信爱”,而女生只有1.5% 的女生勾选了此项。如果失恋了,41.3%的女生会觉得“尴尬”,而男生勾选该选项的只有27%。

3.10 可接受的亲密行为(表11)。在可以接受恋人间的亲密行为上,男女生的差别也很大。勾选“拥抱”的女生比例(66.4%,AR=5.4)显著高于男生的这一比例(39.3%,AR=-5.4);而可接受“发生性关系”的男生比例(13.7%,AR=4.3)显著高于女生的这一比例(3.5%,AR=-4.3)。同时,可接受“同居”行为的男生比例(17.9%,AR=5.4)也显著高于女生的这一比例(4.0%,AR=-5.4)。

3.11 与恋人经常进行的活动(表12)。

3.12 选择恋人考虑的因素(表13)。在选择恋人时考虑的因素中,同学们最看重的是对方的性格,有68.9%的同学勾选了该项。另外,男生(49.1%)比女生(22.8%)更看重“相貌气质”,而女生(46.7%)则比男生(26.7%)更看重“思想素养”。

3.13 家长对于子女恋爱的态度(表14)。对大学期间恋爱,男生的父母持“赞成”态度的(24.4%)要显著高于持这一态度的女生的父母(15.7%)。持“中立”态度的父母中,女生父母的比例(55.3%,AR=3.7)显著高于男生父母的比例(36.6%,AR=-3.7)。

3.14 怎么看恋爱和学业(表15)。对于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勾选“促进学习”的女生比例(49.1%,AR=3.1)显著高于男生的这一比例(33.3%,AR=-3.1);而认为“二者难以兼顾”的男生比例要显著高于女生。

3.15 若恋爱和学习冲突将会如何选择(表16)。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恋爱和学业相冲突时,“以学业为重”的女生比例(39.8%,AR=2.1)比较显著地高于男生(29.3%,AR=-2.1);而勾选“学业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男生比例(19.5%,AR=5.1)显著高于女生的比例(19.5%,-5.1)。

4 数据结论

4.1 现在恋爱状态、恋爱次数及持续时间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正在或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占63.3%,说明调查群体中的恋爱现象十分普遍。从比例上看,女生有恋爱经历(占全体女同学人数502人的39%)占比大于男生(占全体男同学人数125人的27.2%)。同时,正处于恋爱状态的同学中,男女生之间又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列联表,表明正在恋爱的男同学占全体男同学人数的27.2%;正在恋爱的女同学则占全体女同学人数的39%,数据说明了两种情况,一是女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发生恋爱行为多于男生,二是女生的恋爱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很可能是从高中开始已经恋爱。对于第二种情况,在关于恋爱经历次数的调查显示,男女生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不同,女生在“一次”选项上明显高于男生勾选此选项的百分比,说明在发生了恋爱的男女生当中,男生更换恋爱对象的频率大于女生,女生对待感情较为专一,而男生则较为摇摆。

4.2 恋爱目的及爱情观。在看待恋爱目的的问题上,男生和女生有显著的不同,男生勾选“排遣孤独”此项的百分比(16.1%,AR=4.2)显著高于女生勾选此项的百分比(4.7%,AR=-4.2),此外,勾选“长久打算”和“其他”的女生比例稍高于男生。这说明在东莞高职大学生这个群体里面,女生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尽管对待感情较为专一,但同时对恋爱对象有更多的顾虑及思考;男生找到恋爱对象,个人满足感会比女生强,但男生对未来充满迷茫或者说没有长远的考虑,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还不够成熟的心态。

已恋爱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尽管女生对待感情较为专一,但恋爱心理的调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3 恋爱所花费的成本。在恋爱支出比重方面,大部分接受调查的男女生都认为占每月生活费用时间的30%以内比较合适,男生认可的恋爱花费成本普遍比女生高,从中可以看出男生的恋望比女生要稍强。

4.4 失恋心理承受能力。从选择”尴尬”和“还可做朋友”的比例来看,大部分的男女生都能正确理性地对待失恋问题,但男生更易走极端,10%的男生选择了不再相信爱,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1.5%,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

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

4.5 在对待遇到自己喜欢的人问题上,男女生的反应大相径庭,31.9%的男生选择大胆追,这一比例高于女生的8%,这也说明在男女生性格方面的差异,男生比女生在追求异性方面更大胆。

4.6 在恋爱与学业方面的关系上,女生认为促进学习远远高于男生,而男生却认为难以兼顾高于女生,说明女生对待恋爱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大多希望学业与爱情能够都兼顾;同样,女生认为以学业为重的比例大于男生,可以看出,女生对读书阶段的恋爱思想还是理智的,不会为了爱情放弃学业。

4.7 在恋爱时父母态度方面,男生父母赞成比例高于女生,说明父母对女生关于恋爱方面的要求严过男生,可能是出于父母保护女儿的本能,怕女儿在恋爱中吃亏。

5 后续研究展望

通过本次的调查,得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数据,对研究东莞高职院校的学生恋爱情况会有直观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数据及已掌握的资料,对东莞高职院校的学生恋爱群体制定合适的辅导及指引,使他们在大学深造的同时,能感受到恋爱过程的美好,更希望通过合适的辅导及指引,使他们少走弯路,走出恋爱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张艳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年5月上旬刊.

[2]胡英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J].价值工程,2010年4月刊.

恋爱心理篇7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讨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动因 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 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 。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 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异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 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 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 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数增多年纪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便for偶然,既有其内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以后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

2. 多角恋。

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在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因此多角恋有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

3.失恋。

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终结爱情关系后,给另一方带来的一种心理挫折。失恋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涩,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转移,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自卑的情怀,严重者甚至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调适措施:

1. 单相思的自我调试。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智对待爱情问题,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及时的移情移景。

2. 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正确积极的调试,认清爱情的选择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区别,重新评价自己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学会明智理性的退避。

3. 失恋的自我调节。

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进行环境的转移,失恋后换个环境暂时与痛苦的回忆隔绝。多为对方着想,既然对方觉得幸福,那就让他离开吧。

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1. 自身: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树立正确人生观,恋爱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应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使其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双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负责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因此稳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密不可分。

正确理解爱情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大学生若不清楚爱情的本质,那么恋爱便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爱情。爱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爱情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恰如其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尊重平等人格。恋人之间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自觉承担责任,自觉的对对方承担责任当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双瞳,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的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仅是单纯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自觉。同时,我们要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且羞涩的态度,而我们要讲文明,不然会有损大学生的美好形象,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双方在指高层的人格和外面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挫折和体验。

2. 社会:

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里受社会影响,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媒介,应当确保宣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善恶美丑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发挥其营造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功能,我们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不健康的恋爱观污染大学生心理。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种有利身心的活动中学会正确与异性交流,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大学生讲解恋爱问题。对于因恋爱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同学应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之交流排解心理。

4. 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有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

结语:

我觉得大学可以谈恋爱。爱情与学习如书离黄花彼此托扶,爱,充实着学习,学习美化着爱情。这是一促具有双向作用的良好循环,恋爱中的大学生生活充满阳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悦。相伴去学习,取长补短。不懂的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恋爱中的大学生不由于男女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此时此刻得到互补互谦,互让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恋爱中自由成长。

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当代大学生应讲究恋爱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获得爱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文明。大学生准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培育健康的恋爱观,养成良好的恋爱行为,努力创造良好完美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生恋爱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吉梅.

[2].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张建英.侯大寅.

[3].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

作者:梁晓珍.基础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4].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壮.应用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

[5].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

[6].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周惠.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

[7]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

宋江宁.沈建建,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8]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张田,2011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9]自恋与浪漫关系:恋爱风格与伴侣选择.

梁钰苓.周晖.封春亮,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恋爱心理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自由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51-02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校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感觉和情绪本身就是很玄妙的东西,作为其中最为复杂的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恐怕就是爱情了,它可以由友情演变出来,随着岁月的沉淀累积发展成亲情,它是两种关系的过渡。面对十七八岁,情窦初开的年纪,自然异性间的相互吸引是必然趋势。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成双入对的情侣随处可见,恋爱这件事也习以为常。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察,大学生恋爱受社会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以及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恋爱观。对此,本文有如下研究。

一、大学生恋爱的原因

爱情是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大学生恋爱动机各有不同,有的是渴求自身价值得到认同;也有从众心理,好奇心理,依赖心理,排解寂寞的心理,更有一种是补偿心理。因为小时候,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进入大学之后,希望能找到一个伴可以互相关爱,实际上是对小时候失爱的一种补偿。总而言之,大学生恋爱有以下几点原因:

1.生理、心理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已发育成熟,渴望与异往,产生恋爱心理是很正常的。

2.从众心理。绝大多数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很明确,要在自己可以努力奋斗的年龄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但当周围同学谈恋爱后,学生心理发生变化,也盲从地加入到恋爱的行列中来。

3.社会家庭影响。有一些家长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要比社会上更纯洁,感情更真挚。同时家长也认为大学生毕业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对孩子的以后婚姻影响是极大的。

4.价值观念的变化。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于是就用谈情说爱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

5.外来文化的影响。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认为在大学谈恋爱很符合潮流,否则大学生活就不算完整的大学生涯。

6.引导失误。大学生在恋爱方面没有得到必要和正确的引导,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对待爱情,只能根据自然需要,盲目地恋爱。

二、大学生恋爱遇到的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中由于没有正确引导,受社会风气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对待爱情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盲目追求爱情,恋爱动机不明确。过度沉迷于花前月下,夸大了爱情在生命中的地位,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东西,诸如亲情、友情、事业、学业、道义等等。调查显示,高达25%的大学生因为个人孤单,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以消磨时光,寻求短暂的快乐。

2.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冲动,追求激情的心理遍布在大学生群体之中,把恋爱当作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而从未考虑过婚姻的结合,家庭的组建,以及成为丈夫或妻子所要承担的责任。

3.道德观念淡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5%的同学赞成同居,显示出大学生对婚前的开放及不负责任的态度,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找寻一个而选择恋爱,以满足自身需求。道德观念的淡化日趋严重,亟待解决。

4.爱情与学业定位不当,主次不分。在对待学业与恋爱的关系上,少数学生认为恋爱会促进学习,较多的学生认为恋爱会阻碍学习,更多的学生认为恋爱后和以前一样。大学生主观愿望是搞好学业,但却在日渐深厚的情感中迷失自我,荒废了学业,最终或因挂科,或因爱情波折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沉沦,完全忘记作为一个学生的根本任务。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端正恋爱态度。大学生应加强爱的教育,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恋爱不仅是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在爱情里不仅有欢愉,有美好的感情,同时也有照顾彼此的责任,为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学校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应端正恋爱态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只需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的恋爱观映射着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社会环境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有利于加强国民教育水平,思想道德文化的提高,同时对于国家而言,也是重要的思想精神建设,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学校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自由的场所,大学生们年轻、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充满朝气,但同时也有嫉妒心理,容易自卑,而且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必要。学校要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倡导正确的恋爱观,让大学生端正恋爱婚姻的态度,调节大学生因失恋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抵制外界诱惑,强化传统道德。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强化校园文化功能。

3.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在恋爱过程中,对自身认知的不足或者是自视甚高这种心理很常见,表现为男女双方的其中一方比较强势一些,或者说是在能力上出众一点,从而使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表现显示出一种嫉妒心理,既而会影响爱情的发展。同时也不可过高期待爱情是王子与灰姑娘,要立足于现实,就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双方的学识、职业、家境的相当是维持爱情长久的保证。

4.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在恋爱过程中,言谈要文雅,行为要大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交谈中诚恳坦率,相互理解,有利于感情的正常发展。相反,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会招致对方的反感。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他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爱情是美好的种子,它可以繁衍出婚姻,家庭,子孙,传承基因和一代代家族文化。但希望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关系中能妥善处理两性平衡,树立正确恋爱观,理解责任与义务,为自身寻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福贵.试析大学生恋爱观.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 田俊峰,唐丽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完成大学学业.现代经济信息,2009(8)

[3] 陈莉.大学生恋爱的伦理审思及其相关研究.校园心理,2019(10)

[4] 张福船.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7)

恋爱心理篇9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一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网上调查,2001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l8—3O岁青年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03年3—4月,一项相关调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展开,本次调查采用偶遇式的调查方式,在上述大学的本科生中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ll%。调查显示,超过4o%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网恋心理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笔者对他们的性格进行了大致归类,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发展成熟,再作决断”的归为“理性”型,选择“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归为“从众型”。调查数据显示,在有网恋经历的38名大学生中,“理性型”网恋者占53%,比率要略高于“前卫型的网恋者(占45%)。可见,性格“前卫”并不一定更容易网恋。调查还发现,网恋大学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恋经历。这说明,曾经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的大学生,更需要别人的接纳、关爱、欣赏和理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是在这方面遭受挫折和创伤时,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占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大学生都是2O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而且彼此朝夕相处,周围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自己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和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恋爱心理篇10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抑郁 焦虑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男性,21岁,大三学生。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两个多月前我喜欢上一个女生,她跟我同一个部门工作,因为工作关系我们有一些接触,后来慢慢就喜欢上了她,于是开始追求她,我几乎对她倾注了全部心思,她似乎对我也有好感,于是在追求她一个月之后,我正式向她表白,结果她却拒绝了我,还说不喜欢我。

近一个多月,看着她与同班的一个男生越走越近,我越来越感觉焦虑,坐立不安,觉得有些接受不了,就出面干涉,她不理我。最近一周,发现她与她同班的男生似乎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我简直无法接受,想找她问清楚。但是她对我很冷淡,甚至都不接听我的电话。这使我心情郁闷、痛苦,睡不着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学习、工作也没有以前积极了,反复地想自己被她拒绝的事,心里特别难受,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前来咨询。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一)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身高约1.68米,体态偏瘦,穿着整洁,面带愁容,显得憔悴,在谈话过程中思维清晰,语速中等,情绪较为激动,在叙述喜欢的女生与别人一起时,情绪反应强烈,但能叙述自己的问题。自知力存在,有求治愿望,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二)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1.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2.个人史:兄弟两人,家中排行老大,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好,学生会工作表现也不错。性格内向敏感,朋友较少

四、心理测验结果

(一)SCL- 90:总分156,其中抑郁2.6分、焦虑2.4分

(二)SDS: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

(三)SAS:粗分43分,标准分53分

五、评估与诊断

(一)根据求助者的临床资料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区分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该求助者问题的产生是由近期失恋引起的,其反应强度是可以理解的,与某处境相符,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抑郁和焦虑,仅局限于对求助者喜欢的人,不良情绪尚未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该求助者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反应内容尚未泛化,持续时间一个多月,对社会功能稍有影响

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

1.生理原因: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

2.社会原因:

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失恋

②朋友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3.心理原因:

①被焦虑和抑郁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缓解

②人格特征:内向敏感,不善交际

(四)鉴别诊断:

1.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2.与焦虑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六、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学习情绪调节方法

(二)降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

(三)降低求助者的抑郁情绪

(四)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使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

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

②领悟阶段

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第一,引起其不良情绪及行为后果的是不合理信念,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第二,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第三,情绪困扰的原因与求助者自己有关,他们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③修通阶段

这一阶段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询师通过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二)咨询原理:该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理论的核心又称ABC理论。

(三)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略)

(四)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次数10次

(五)咨询收费:每次10元;心理测验:免费

八、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有关事项

(2)进行心理测验:SCL-90、SDS、SAS

(3)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4)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资料

(5)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6)说明保密原则、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7)总结与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3-8次)

I.第一小节:领悟阶段(第3-5次)

(1)家庭作业回顾,列出三项不合理信念:

①我如此爱她,她也应该同样爱我

②如果她不跟我在一起的话,我会受不了的

③如果不是她同班的那个男生的话,我们应该会在一起

(2)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对上述不合理信念进行反思

II.第二小节:修通阶段

(1)家庭作业回顾:求助者经过思考,进一步肯定情绪问题确实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关

(2)经与求助者商讨与辩论,得出如下建设性信念:

①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她可以选择别人,我也可以有新的选择

②要向希望别人如何对我那样去对待别人,而不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应该对我怎样

③没有谁离了谁就会活不下去,不能过分夸大别人对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3)布置家庭作业:求助者将原来的不合理信念与建设性信念对比,并进行反思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9-10次)

(1)家庭作业回顾:求助者对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反思

(2)在对求助者进行正面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求助者将此次的认识转变扩展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中

(3)鼓励求助者自己决定与女生关系的处理

(4)做SAS测验,标准分为39分;做SDS测验,标准分为35分

(5)结束咨询:鼓励求助者多进行正强化,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己的评估:

通过咨询,我的情绪已经平复,睡眠状况已基本好转,能够专心工作和学习,对咨询效果满意。

(二)咨询师的评估:

求助者经过咨询,情绪明显好转,三个月后随访,咨询效果继续保持,症状基本消除,生活恢复正常,自我评价提高,咨询的近期目标基本达到。

(三)心理测验评估:

求助者的SAS测验分由53分降到了39分;SDS测验分由56分降到了35分,说明焦虑、抑郁情绪基本消失,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M]、心理咨询师 (三级)[M]、心理咨询师 (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M].贵阳:贵阳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