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1:32:06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 大学恋爱课 必要性调查

[作者简介]路利云(1980- ),女,河北隆尧人,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85-02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早已成为校园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经历。然而,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失恋后如何调节情绪等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极为关注的,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热点话题。2011年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使得教大学生谈恋爱有望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综观社会公众对于恋爱课程的议论,支持者认为: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树立其正确的爱情观,提升爱的能力,使人格日趋成熟与完善。反对者的代表观点认为:恋爱需要自己去实践和领悟,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有教唆学生谈恋爱之嫌。教育界关注的是:即便是开设恋爱课程,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对于开设恋爱课程的看法,以便为高校是否设置恋爱课程提供参考,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对河北科技大学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级,男女分别占52.31%、47.69%,学科类别虽涵盖工、理、文、艺、管五大学科,但因河北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专业的学校,样本中的数据仍以理、工科为主。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状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挫折的应对情况、对婚前的看法,是否支持学校开恋爱课程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收回有效答卷为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恋爱低龄化、过程化。调查结果显示,有67.71%的同学曾经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16.84%的同学对恋爱比较期待,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谈一场恋爱。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上,有43.47%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恋爱结婚,39.56%的学生选择“随缘”。可以看出恋爱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谈恋爱已不仅仅是婚姻的前奏,而且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特别是女生,担心工作后人际关系复杂,更愿意在大学中谈恋爱,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学生的恋爱与婚姻存在感情与责任、现实与未来不相统一的矛盾。

2.恋爱动机模糊化。受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在校期间谈恋爱是有利还是有弊的选择上,有57.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30.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个人感情需要、锻炼情商、拥有纯真恋情的最好时机,有17.4%的学生否定了大学期间的恋爱,认为其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增加开支。在调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目的”一题时,有61.22%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21.6%的学生选择因无聊、空虚,寻找感情寄托而谈恋爱,12.1%的同学选择因见到身边的同学都恋爱了,而跟风恋爱。以上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对于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利弊关系认识模糊;对于为何谈恋爱的问题上,有60%以上的学生肯定了在大学谈恋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主体上是健康的,但恋爱的动机比较多元化,对于恋爱与婚姻没有更长远的考虑。

3.对婚前更认同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非婚同居的现象表现出较多的认可和宽容。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非婚同居是“两情相悦,没什么不好”的学生高达44.7%,其中女生占27.9%;认为“生理需要,可以理解”的学生占25%,其中女生为5.8%;认为“婚前不应该同居”的学生占31.24%。在校期间有过的学生比例为15.5%。调查还显示,对于非婚同居是否会影响以后的婚姻问题,有71.9%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仅有13.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念与婚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恋爱中婚前的态度持更多的认可与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婚姻的另一半保持中国传统的观。女生比男生更多持传统的观。

4.对待失恋的态度情绪化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有43.79%的学生经历过失恋,55.32%的学生能够“平静地接受失恋,但会郁闷一段时间”,17.3%的同学选择“找同学、朋友一起排解”,9.7%的同学选择“尽快开始另一段感情抚平创伤”,仅有1.04%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情绪失控,进行报复”。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失恋的现实,但均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

5.对恋爱课程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有50.34%的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认为恋爱课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处理好学业和感情问题;14.7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恋爱课,恋爱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31.4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5.5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不关心此事”。针对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恋爱课程的问题,我们走访了部分教师,包括河北科技大学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处管理人员、心理咨询老师、专业课任课教师等;电话采访了部分家长。在接受采访的32位教师中,全部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84.37%的教师认为大学时期的恋爱观容易出现偏差,学生对待感情有时会过于随意,缺少责任感;71.8%的教师支持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扰,使其更好地处理学业和爱情,28.1%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是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对于恋爱课程的开设形式,81.25%的教师认为其作为选修课即可,不宜纳入学分系统。随访的58位家长中,有29.3%的家长认为不好说,46.55%的家长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爱情、婚姻,24.13%的家长认为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能诱导学生谈恋爱。

三、恋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需要。首先,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人作为大学里的主体人群,谈恋爱本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发展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从调查的数据看,这个正常阶段的恋爱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恋爱动机模糊、婚前比例增大、对恋爱受挫的应对情绪化等。还有学者调查研究认为,许多大学生对爱情的真谛不能把握,对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在总体上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盲目恋爱。其次,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多在“两课”教育或在心理教育中穿插。教育的内容多空洞、抽象、理论化。教育形式和内容远没有适应社会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爱情知识、情感理论来源于网络、影视、杂志等大众媒体和周边的朋友同学。而大众媒体中过多的娱乐、消遣性又很容易误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开设恋爱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规范恋爱道德行为,更是一项涉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

2.从高校来说,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需要。恋爱本是年青人中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必经阶段。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由恋爱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的增加,因恋爱而引起的成绩下降、校内违纪等校园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而因恋爱引起的同居、堕胎等道德伦理问题,因失恋而自杀等极端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大学生中,因失恋而自杀的占自杀总数的20%。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将恋爱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等,提升爱的能力,不仅能使大学生的人格日趋成熟,也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3.增强完善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已经从青春期步入了青年期。从生理上讲,青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上讲,青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年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亲密感的范围很大,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还是恋爱和婚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还没有真正涉足社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稳定,情绪和人格还没有完善,在恋爱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容易引感危机,甚至走向极端。因此,要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规范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善待自我和他人,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而准备。

四、大学开设恋爱课程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恋爱教育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目前,国内大学对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如果恋爱教育成为一门课程,应该如何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形成一个系统,是开设课程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恋爱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生理、心理、社会、法律、哲学等知识,也有爱情和艺术等能力和行为方面的知识。恋爱教育讲什么,怎么讲,是制约恋爱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但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将其混同于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或将其等同于性教育。教育形式、教育载体大都是讲座、座谈,或一两次的课堂讲授,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学界,对爱情教育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其重要性、途径和载体的探讨,对于爱情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爱情教育理论。这使得对于爱情的教育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教育内容各不相同。

2.师资队伍、教材匮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尽管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恋爱课程,也在恋爱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尚未进行系统整理,未能形成统一的恋爱教育教材。课程由谁来上?怎么教?任课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来决定讲什么,还是以受教群体的需求来决定内容?怎么布置所谓的生活作业?这些都是开设恋爱课程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寒,陈小异.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理性思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欧胜虎.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及恋爱教育的实施研究[J].文教资料,2010(9).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观 思想道德观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恋爱的认识和了解,对待爱情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当代大学生的优点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感觉敏锐、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缺点是:年轻气盛、好奇心强、判断能力较差。导致加强恋爱观教育比过去困难、复杂。以大学生适应和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爱的能力,忠于配偶的信念,确保爱情的纯真度,来维护以后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变化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高校恋爱情况也第一次以规定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线,这一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大学生在校恋爱的事实,让社会对大学生恋爱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和的问题。从相关文章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做的调查问卷发现,有1/4的学生表示有过失恋的经历,造成了心理的压力和负担,有1/4的学生处于恋爱期,将大半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恋爱关系上,还有个别学生选择同居或试婚,开始承担“家庭”开销,其余的调查对象则表示:大学没有恋爱经历,将是很遗憾的事。

(二)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压力的减轻

高中时期学习任务繁重,考上大学是唯一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每天都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相对来说高中时期的男女接触较少,一般都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真正涉及到男女关系的感情的也会因考学而不敢表达。进入大学后,课程安排较少,学习压力减轻,出现较多课余时间。课余时间的安排,男生上网打游戏,女生则是逛街、看韩剧。校园里流传着“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产生了恋爱心理,看到别人成双成对时,加上不良环境得影响,多数大学生会认为谈恋爱是最好打发课余时间的方法。

(三)大学生恋爱的“追风”心理

寝室是大学生无所不谈的场所,看到同寝室同学都在谈恋爱,自己不谈会没面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看到别人有男或女朋友陪时,自己一个人在寝室;每次聚餐朋友都带着男或女朋友,自己却孤苦伶仃;校园里随处可见肩并肩、手拉手的情侣,自己会产生失落感,就会形成一种想“证明自己的魅力”,“吃饭、学习、逛街有个伴”的盲目追风心理。这样的恋爱存在着冲动性和随机性,也会形成不良的恋爱观。盲目的“追风”心理是普通高等院校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四)重恋爱过程,轻结果

大学生谈论的话题不仅仅是社会、学习、人生等方面,追求的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更多大学生是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的如何。多数男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女大学生在恋爱时会选择浪漫的人,结婚时会选择稳重踏实的人,这就体现大学生在恋爱对象与结婚对象选择上的双重标准。“毕业就等于失恋”是大学生面临就业时、面对爱情与工作是否两全时,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分手。这也就表明多数大学生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反映出大学生对恋爱缺乏责任感。

(五)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

在普通高等学校周围出现最多的是出租房屋这样小广告,使得大学生同居、适婚现象较为突出。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大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体现在女大学生把都能“看得开,给自己喜欢的人就可以”。男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开放,能对恋人以前的性经历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之心。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能接受婚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对婚前持反对态度。使得当前大学生对婚期的态度不断宽容,大学生非法同居、适婚现象不断提高。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和恋爱观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荣辱观教育

道德规范是约束行为,也是激励行为约束力。我国传统的婚恋道德规范以禁欲主义为基础,封建思想明显,与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许多冲突和不相适应性。需要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种种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让大学生明确恋爱观是理想、义务、事业与相结合,是爱的义务与爱的权利的统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入有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向大学生灌输主流的性价值观。要加强对男生的责任感教育,加强对女生的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的培养,让其知道荣、耻的涵意,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性道德观念教育才能产生有效的力量,才能真正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会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调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学生在充实及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中,能放宽眼界,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提升个人品位。可多举办丰富多彩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特长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个性得到尊重,让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 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的生活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男女交往便利的条件,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已完成。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不免会产生想与异性接触、了解、交往等方面的强烈要求。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在生理上他们已达到成熟水平,但在心理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只有让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才能增强大学生受挫力、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恋爱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还有利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以便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让大学生减缓内心冲突,增强承受能力,减轻心理负担。

(四)开展健康的性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性信息快速的传播,使大学生性生理成熟不断超前,但大学生对性态度、的开放程度与性知识的贫乏、性心理的困惑状态是矛盾的。只有通过正规、全面性教育的宣传,让大学生自己掌握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及性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对性能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让大学生了解性疾病传播的途径、预防措施和严重性的危害,增强大学生对性病的防范意识,不仅能有效预防性疾病及艾滋病的传播,更能减少许多因怀孕、流产造成身心伤害的事情发生,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法律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婚姻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向大学生正面宣传和解释与规范婚姻关系有关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婚姻法与刑法中相关内容。在两性关系中让大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或犯罪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法制观念的强化也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三、增强大学生失恋的承受能力,避免意外发生

有恋爱就不可避免产生失恋。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它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然而失恋会使人产生悲观、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严重者会产生极端行为。近年来,在报刊经常可看到因爱情纠纷引发的流血事件,遍布大学生的各个年级。由爱生恨,不惜毁人毁己。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对婚恋问题认识不清楚、处理不理性外,还暴露出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及法律意识的淡薄。承受失恋的能力包括对待失恋应有正确的态度和失恋后能采取理智、道德的行为。恋爱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要做到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首先要正确对待失恋,摆脱自卑的束缚。失恋的人容易失去自信,认为失恋意味着自己无能。正如莫里哀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应该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爱情时时有知音。”大学生在培养承受失恋的能力时,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从痛苦中振作起来,把情感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把精力倾注到对学业的追求和生活的挚爱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失恋问题,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克服婚恋中容易出现的挫折,减少危害生命的悲剧发生。必须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教育大学生不应总活在昨天,明天会是崭新的一天。应该学会笑对人生,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性格。告诉大学生失恋也会是人生的必修课,失恋会让人成长,让人变得更加的成熟,以后的人生中会更加认真的对待爱情。教导大学生失恋过后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把爱情当游戏,这样做不仅仅是伤害对方,最受苦的还是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吴彬.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迁及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3

【关键词】恋爱观;现状;对策

1恋爱观的概念

1.1含义

目前对恋爱观的定义,学术界没有统一标准。部分学者认为,恋爱观是指双方的思想、认识在恋爱问题上的表现【1】。也有学者认为,恋爱观是对恋爱这一行为的认识,其中包括对爱情的理解、对婚姻的理解以及择偶标准等【2】。与此同时,爱情价值观、恋爱价值观等一系列与恋爱观有关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发展。虽然恋爱观的定义众说纷纭,但他们的都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概括来说,恋爱观就是人们对爱情、婚姻、情感处理等方面的理解。

1.2界定

恋爱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恋爱观的评价对界定恋爱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评价恋爱观的标准,主要包括:

(1)对爱情的认识。爱情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观念而产生。恋爱的第一步是对爱情和道德的理解。只有准确的把握二者兼得关系,才能够形成健康稳定的恋爱观。爱情是生理需要的延伸,它更注重道德与理性的因素。

(2)择偶标准。在开始恋爱之前,人们都会在自己心中描绘出理想的恋爱对象,这就是择偶标准。在确定一定的标准后,人们对以此为依据,寻找合适的恋爱对象。

(3)恋爱动机。恋爱动机是指通过恋爱这一行为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4)恋爱途径。恋爱途径是指恋爱双方依靠一定的载体实现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人们会采用一系列方法提高自身的吸引力,从而使双方的关系上升到恋爱阶段。

(5)表达方式。约会、接吻、同居等都是恋爱的表达方式。爱情是一种个人情感,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这种情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恋爱的表达方式有着多张多样的形态。

(6)情感处理。在恋爱中会出现单恋、热恋、失恋等各种问题。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在恋爱中遭遇的情感问题也各有不同【3】。有的人能够对情感问题进行冷静分析,有的人则表现的过于感性。对情感问题的处理会造成不同的社会现象,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7)对家庭的理解。婚姻和家庭是恋爱不可避免的问题。大部分人在恋爱期间表现的十分亲密,但在组成家庭后又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婚姻与家庭是基于爱情产生的,它是爱情的结果。因此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也是恋爱观研究的重要方面。

2大学生恋爱观现状

2.1观念更加开放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与过去相比,人们的思想认识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与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现象表现的更为宽容,甚至有人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大学期间没有经历过恋爱等于白度四年书”。在文化娱乐方面,各种电影、电视剧对爱情刻画的越来越深入,爱情更是音乐永恒不变的主题【4】。在家庭方面,家长对大学生恋爱方面的约束逐渐弱化,有的父母甚至鼓励子女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积累恋爱方面的经验。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关于爱情、性等方面的视频、文章层出不穷。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影响。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了对爱情的追求。同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西方文化中性解放的思想也传入中国,使大学生在恋爱观方面更加开放。大学生开放的恋爱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爱情中的道德意识退化

爱情道德观是恋爱双方在恋爱期间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道德是爱情的必要补充,没有道德的爱情只能成为人们消遣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婚姻是恋爱的最终目的,爱情是恋爱双方组成家庭的基础。在过去大学生的观念中,爱情是非常神圣的词汇,因此在选择恋爱对象、方法、途径等方面都会表现的相当谨慎【5】。

当今大学生在恋爱中更加注重对过程的享受,恋爱双方最后能否走进婚姻殿堂并不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大学生认为,恋爱与结婚二者没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据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在恋爱当中,男生更加注重享受恋爱的过程,而女生则更加关心恋爱是否能获得圆满结果【6】。这是由于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因此在恋爱中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在婚姻观方面,女生将婚姻作为通向幸福的桥梁,男生认为结婚后必须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责大任。因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关系中男方通常比女方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与社会压力。这也造成了对婚姻观的不同态度。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在恋爱观方面比新生表现的更为成熟,对恋爱更为谨慎。这是由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高年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爱情、婚姻、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高年级学生需要面临考验、就业等现实问题,使许多大学生最终放弃恋爱关系。

2.3性开放程度增加速度快

广义上的婚前包括核心性、边缘性与类【7】。狭义上仅指两。婚前是指恋爱双方在结婚前发生的行为。它的特点包括:(1)双方以自愿为前提;(2)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3)容易出现一系列后果。性观念容易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大学生角度而言,他们正处在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其性意识与价值观受外界影响巨大。同时由于各种性方面的资料在互联网、电视等各种媒体上传播,造成大学生的性观念缺乏婚姻道德观的指导,这就直接造成性开放程度大幅增加。在婚前方面,男生表现的更为开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1)青春期是男性生理需求最旺盛的阶段;(2)视觉刺激极易引发男性,这使男性的性冲动更为强烈;(3)男生对性的好奇心更大。.

3影响大学生恋爱观养成的因素

3.1社会环境

3.1.1大众传媒的扩散

杂志、网络视频、电影等大众传媒在给消费者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大学生的感觉刺激得到提升,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今,大量文化娱乐产品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过分的强调爱情、性等方面的内容,对责任、担当等只字不提。有的作品还向观众宣扬“爱情至上”的理念,有的商家更是肆无忌惮的在电影、电视剧中裸地描写对,动摇了我国传统的婚恋观。

3.1.2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量、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泛滥。如今互联网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应当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但是大量网站为了获得点击率,在较为醒目的位置设置具有性的文字或图片。、色情信息在互联网上屡禁不止,这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养成造成极大破坏。在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下,不少大学生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将大好年华浪费在铁窗之下,令人惋惜。

第二网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生畸形。网恋是互联网交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而且由于很多大学生离家读书,在面对困难、问题时没有能够倾诉的对象,因此在网恋时容易过度投入不可自拔,为了见虚拟恋人不惜远赴千里之外,不仅在物质、精神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甚至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3.2高校的监管缺失

3.2.1轻视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

首先性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性教育课程不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之中。性教育只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有较为浅显的介绍,未进行全面、深入、彻底的讲解。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对性教育仅一带而过,羞于启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接受正确的恋爱观教育,课后又接受都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因此高校的恋爱观教育完全是失败的。

3.2.2管理方法陈旧

与高中相比,大学地管理环境、学习压力等方面都明显下降,这是造成大学生恋爱的有一个原因【8】。随着社会大环境的逐步改变,高校的管理机制也相应做出了调整。然而在恋爱问题方面,高校由过去“明令禁止”变成如今的“无所适从”。管理过严会遭受社会各界质疑,过松又会造成风气糜烂的现象。同时在校外租房的禁令解除后,高校对学生课后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管理制度的不作为进一步纵容了大学生不良恋爱观的形成。

3.3大学生主观因素

3.3.1生理需要

生理上的性冲动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属性,是繁衍后代的需要。人类的性发育在20岁左右基本成熟,这也是人类原始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一方面由于营养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原因,于过去相比如今的青少年性成熟期大幅提前。另一方面青少年进入大学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受到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无法通过有效途径得到发泄。在进入大学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后,青少年的压力得到完全释放,长期被外界因素抑制的情感全面爆发,使谈恋爱成为了大学期间的“必修课”。

3.3.2心理需要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从开始上学直至高中结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自我意识受到约束。在高校宽松的氛围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苏醒,在思想及行为上的表现更加独立和张扬【9】。

第二判断能力差。虽然从生理角度而言,大学生已经成年,但是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在心理层面仍然处于青少年。这种身体年龄与心理年龄的错位,造成大学生判断能力严重不足。造成爱情观、价值观、人生缺失。

4解决大学生恋爱观问题的措施

4.1改善社会环境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全社会范围掀起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浪潮,高校也应把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

第二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抵制、色情信息,并对通过传播、色情信息实现牟利的相关人员予以严惩,在源头上遏制不良信息的泛滥。同时还应当积极通过网络传播社会正能量,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10】。

第三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因此电影、电视、报刊等媒体在传播恋爱方面的内容时,还应当强调爱情、婚姻的责任和担当,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性和爱不是爱情的全部。主流媒体还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进行严肃批判。

4.2加强高校监管

4.2.1重视恋爱教育

第一向大学生详细讲解性方面的知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大学生都处于较为特殊的时期。因此高校应当为性教育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包括性道德教育、性安全教育、性法律教育等,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两性观念。

第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首先高校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心理教育、人格培养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其次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面对的心理问题,并为大学生提供宣泄思想情感的场所,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

4.2.2完善相关制度

面对大学生恋爱观的问题,高校除了对学生的进行引导外,监管必不可少。虽然近年来对大学生的课后管理出现松动,但是学校还能以强化学籍管理的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监督,例如采用“末位淘汰”、“考评分离”等制度,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从而减轻恋爱对大学生的影响。

4.2.3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高校联合有关部门对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的周边经营性活动场所予以取缔,如酒吧、KTV等,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持正常的校园秩序和校园风气,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春娇.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及引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1:86-88.

[2]王增宝,万莹.高校学生恋爱观现状与教育对策浅析[J].知识经济,2011,18:163-164.

[3]罗媛,程.当代女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1,04:84-87.

[4]王坚,冷淑敏,王勇.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1399-1401.

[5]罗锋懋.当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2:270.

[6]刘晓明,曾天德.大学生恋爱观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15,01:90-93.

[7]方芳.大学生恋爱观的历史嬗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31-133+146.

[8]马晓利,王鑫,卜慧楠.90后大学生恋爱观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40-41+47.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4

【关键词】品牌依恋;品牌至爱;品牌忠诚;消费者;品牌关系

当今是一个品牌的时代,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会经历由弱至强的不同层级及强度的变化过程。品牌能够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也愿意选择自己信赖的品牌简化决策过程和表达自我身份认同,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和依恋,更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和品牌资产的形成,因此,品牌忠诚、品牌依恋、品牌至爱等高级阶段是企业品牌关系管理期望的终极目的。品牌依恋(brand attachment)是联结品牌与消费者自我的认知和情感纽带的强度,是品牌情感和品牌关系领域的前沿课题。i鉴于品牌依恋理论的重要性,笔者在此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整合,为品牌关系和品牌忠诚的研究提供相关的新视角。

1、研究品牌依恋的作用

1.1对企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对他人依恋程度很高时,人们会甘愿做出牺牲和个人投资来维系关系。依恋会产生各种强烈的行为并通过产品线及品牌延伸实现企业的有效增长,提升品牌资产,形成竞争优势,一般来说消费者对品牌的依恋程度越高,就越乐于付出付出更多的自我形象和可自由支配的资源(货币、时间、精力等)来得到品牌,越愿意溢价来购买品牌。因此,让消费者形成强烈的品牌依恋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顶点和强势品牌资产形成的基础。

1.2对消费者个体。品牌依恋能帮助消费者快速、正确的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产品,有效减少由于现在众多品牌选择和品牌之间高度的竞争导致的消费者决策疲劳,简化了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1.3对学术界。依恋理论可以为关系营销和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角,为品牌关系和品牌忠诚研究尤其是推进心理学和营销学理论的交叉创新提供新鲜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2、品牌依恋的理论渊源

2.1依恋理论。依恋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家Bowlby及Ainsworth在母婴关系领域完成的。Bowlby认为,依恋是个人(主要是婴儿)与特定对象(母亲或照料者)之间一种充满情感的独特的纽带关系。1989年,美国营销学者Schultz在辛辛那提大学完成了题为《个人-所有物依恋的实证研究》的博士论文,标志着依恋理论从心理学领域进入消费者行为研究之中。

2.2消费者—品牌关系理论。Fournier(1998)认为消费者—品牌关系研究建立在品牌拟人化基础上,消费者是把品牌比拟成人,比拟成伙伴的,研究也发现消费者通常会赋予产品某种人的特性,比如通过广告代言人的塑造,品牌就具有了与代言人匹配的人格特点。较高的依恋感会呈现品牌和消费者之间较亲密的伙伴或朋友关系。

2.3自我一致性理论。自我一致性是指消费者具有偏爱形象与其自我概念相吻合的产品或品牌的特性。。Ahuvia的研究证明了,消费者通常通过消费来维持自我身份和定义与他人的关系,即品牌形象越体现消费者自我身份认同的表达,消费者就越对品牌有依恋感。

3、品牌依恋的形成机制

Schultz等学者的研究表明:(1)依恋的形成和个体消费经历有关(2)依恋具有一种自我表达功能(3)依恋强弱与消费对象提供给消费者的个性化价值大小相关。Mugge、Schifferstein和Schoormans在设计心理学领域通过实验法研究了大学生对自行车进行精力投资,以及自我表达和产品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精力投资对自我表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我表达对产品依恋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研究指出,消费者通过对产品的精力投资,使产品个性化;个性化过程的结果是消费者获得了一个更具人格化的产品,满足了自我表达的需要,消费者使用这种产品向别人展示自我;自我表达又会对产品依恋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借鉴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Thomson提出了消费者对名人品牌(celebrity brand)依恋的A-R-C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如果某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自主(autonomy)、关联(relatedness)和发展能力(competence)的需要,人们就会对它形成较强的依恋。从已有对品牌依恋形成机理的研究看,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对品牌依恋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依恋对象成为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时,它就与消费者自身关联起来。

4、品牌依恋的行为特点

MacInnis和Park对品牌依恋量表的幅合效度进行检验,发现品牌依恋有四种行为特点:(1)接近保持原则(proximity maintenance),(2)接近能提供安全感并能促进成功应对环境,(3)环境应激事件诱发对依恋对象的搜寻,需要依恋对象作为庇护和应对应激,(4)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会产生焦虑。

5、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5.1品牌依恋与品牌忠诚。对品牌忠诚基本的定义现在仍没有定论,但大多数研究中都采用重复购买的行为或承诺作为操作性定义。它较强调情感和情绪之外的因素(特别是外显行为),而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则聚焦情感和情绪要素。另外,品牌依恋强调关系的强度,而品牌忠诚更注重关系的持久性,品牌忠诚是品牌依恋的一种结果。

5.2品牌依恋与品牌至爱。笔者认为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有很多相似之处,在Carroll和Ahuvia的品牌至爱定义中依恋也是很核心的概念。他们的不同可能就是程度上存在差别,依恋中包含爱,但并非仅仅包含喜爱这样一种情感。品牌至爱程度上可能会深于品牌依恋,关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分现在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希望以后的研究可以涉足。

6、研究方向和建议

(1)科学界定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品牌依恋的概念定义尚不统一。而且对品牌依恋和品牌至爱等概念的区分也不是很明确。(2)开发中国本土化的品牌依恋测量工具。目前关于品牌依恋的研究和量表多是国外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情境性差异比较大(西方文化表现为低情境性,亚洲则呈现高情境性文化),因此需要开发适合中国本土的品牌依恋测量量表。(3)深入发掘品牌依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研究品牌依恋与品牌资产的相关关系。(5)对品牌依恋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如,对品牌依恋弱化和品牌隔离的现象进行研究。

注释:

i 姜岩,董大海.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及其理论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06-617.

【参考文献】

[1]姜岩,董大海.品牌依恋的概念架构及其理论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606-617.

[2]张立荣,管益杰,王詠.品牌至爱的概念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7, 15(5):846-851.

[3]许晓勇,吕建红,文.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464-468.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5

关键词:新生;恋爱观;调查

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取消了涉及大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大学校园的婚恋因法律的认可和社会对学生恋爱的接受和默许而出现了公开化、普遍化等现象。这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学生恋爱的的态度由简单的制止到随便的放任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该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人生其他阶段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恋爱对一个人的发展作用是多维度的。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具有特有的情况和规律,调查民族地区高校新生的恋爱期望值及态度,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理性对待恋爱挫折,更好地完成人生的发展课题。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新生对于在大学在读期间恋爱的期望,了解他们的恋爱态度及恋爱观,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规律,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对待恋爱挫折、妥善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及时、全面和正确的教育支持。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在2012级新生入学两个月后,对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学校14个专业的新生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5份。

三、结果及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生源城乡比例:城镇占22%,农村占78%;

生源民族比例:汉族占46%,少数民族占54%;

生源性别比例:男生占26%,女生占74%(调查中有护理专业,女生偏多);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占5.1%,一般占41.9%,较差占53%;

家庭经济来源:薪资收入10.64%,经商收入占9.3%,务农务工收入占80.06%;

学生留守经历:长期留守占13.8%,短期留守占29.02%,从未留守占57.18%;

家庭结构状况:完整家庭占83.64%,单亲家庭占15.64%,孤儿占0.72%。

2.人际关系、恋爱期望及挫折处理

与同学关系:很友好占35.75%,较友好占50.47%,较难相处占13.78%;

学习生活感受:紧张忙碌占27.74%,充实快乐占32.11%,寂寞无聊占40.15%;

人际沟通能力:自认较好占51.72%,自认一般占42.04%,自认不足占6.24%;

在校期恋爱期望:期望恋爱占9.7%,恋爱随缘占53.69%,暂不考虑恋爱占36.61%;

压力挫折应对方式:向朋友和家人倾诉占33.96%,请老师帮助占8.12%,自我调节占57.92%。

3.结果分析

期望大学期间恋爱的占9.7%,恋爱随缘的53.69%,暂不考虑恋爱的36.61%。这与其他地区的调查数据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及期望与学生的经济状况和人际沟通能力等存在相关。

(1)民族地区农村生源所占比例较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调查对象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54%,生源也以农村为主,占到了78%,家庭经济状态不好的占到了53%,家庭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务工收入。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思想的与时俱进程度,民族地区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民族地区学生对恋爱的态度可能相比其他地区要认真和谨慎得多,会自然地把恋爱和结婚联系到一起。而且,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讲,他们的求学之路要困难得多,他们有可能是曾经爬过几座山去上学,或是上学的费用来自于家人节衣缩食甚至是牺牲其他家庭成员读书的机会为代价,因此他们特别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不愿浪费时间去恋爱,因此暂不考虑恋爱的比例占到了36.61%。

(2)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理想,恋爱态度理性。提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闭塞的山区,大家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忠厚木讷,不善言谈和沟通。而该调查则显示,他们中自认为沟通能力不足的只占到6.24%,同学关系较好,这也是义务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推广的一个可喜成果,说明民族地区的学生素质整体提升很大。

(3)学习生活感受差别较大,挫折应对方式不同。数据显示,对于学习生活感受到寂寞无聊的学生占到了40.15%,这是一个不乐观的数字。寂寞无聊的学生可能为了排除这种寂寞而去恋爱,而这种恋爱就可能不是理性的,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排除寂寞。

四、积极做好大学生恋爱引导教育工作

1.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恋爱相关教育

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势为新生开展恋爱教育。

2.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恋爱动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学期一定要及时把握学生各方面的思想动态,尤其是有关恋爱的动向,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有可能出现问题时候及时提供帮助。

3.正确看待经济压力,合理调整恋爱和学业期望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该阶段的任务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而在民族地区高校新生中暂不考虑恋爱的占到了36.61%,因此辅导员应该对班级的情况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

4.引导学生理性恋爱,兼顾好学业成绩和就业规划

大学生在步入恋爱后很容易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和感情,造成学业的荒废、人际关系的疏远,恋爱双方过多时间黏在一起,不分场合地亲热,甚至草率地开始性生活,有的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处理好恋爱、学业和就业的关系。

5.正确对待恋爱挫折,学会调节和求助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美好结局,美丽大学校园的爱情也不例外。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班级日常管理和各相关课程中渗透挫折教育,召开恋爱挫折教育主题班会或者在心理健康课中开展恋爱挫折专题,对学生恋爱受挫后的心理调适进行讲解,防范于未然。同时,辅导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还要预料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为学生心理建筑一道安全网的同时,也要做学生的安全网,让学生受挫时想到并且敢于向教师求助,以便教师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J].昆明大学学报,2007,(01).

[2]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6

关键词:医药院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91

作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恋爱和婚姻始终是大学校园里比较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自高校取消在校生严禁结婚的规定后,意味着大学生婚恋开禁的开始。随着大学生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化的日益明显,有关大学生婚恋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增多。医学生的性观念将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使医学生对性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只有充分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医学类高校开展婚恋教育提出有效的建议。

1 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婚恋价值观,本人在皖南医学院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40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7%。其中大一年级135份,大二年级150份,大三年级117份;男生158份,女生244份;城市学生92人,农村学生310人。

2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的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婚姻观、学校婚恋教育开展情况,共设计问题21道。

2.1 恋爱观

受访学生中有45%的学生没有恋爱过,有恋爱经历或经验的占到了55%,城市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关于“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原因”,36.7%的学生选择了“情感需要”,30.7%的学生选择了“想找个伴共同进步”,选择“空闲时间太多,排遣空虚寂寞”和“别人谈自己不谈没面子”的分别占到16.1%和1.5%,这说明医学院校相对来说课程压力较大,空闲时间少,学生恋爱盲目跟风的少,更加体现了理智性。关于恋爱忠诚度,88.5%的受访者选择了“既然谈了就要专一,对对方负责”,关于“谈恋爱是否影响学习”,只有11.2%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其余受访者认为不影响或者可以协调。对于校园高调谈恋爱的现象,42.4%的受访者觉得正常,无所谓,51.4%的受访者认为谈恋爱不应不干扰其他人。对待失恋的态度,男生选择“正常,过段时间就好了”的较多,而女生选择“感觉难以接受”、“会尝试挽回”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也反映了面对失恋时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强于女生。

2.2 择偶观

择偶观是婚恋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婚姻恋爱关系的稳定与否。本次调查列举了以下择偶考虑因素,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人品、性格、能力,可见,受访的大学生还是比较注重内在软实力的,有好的人品和修养才能在为人处事方面给对方安全感,而个人能力的情况则是一个人素质的主要体现,在经济状况与处理问题上给予对方的保障。当前社会群体择偶比较看重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而本次调查社会地位排名较后,这也可能与受访者年龄较小,还未正式接触社会有关。

问题“你对男女在恋爱中角色的看法是?”选项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无所谓谁更优秀,可见随着女大学生越来越注重独立,“男强女弱”的观点已经很弱化了。但是,选择“男生一定要比女生优秀”的女生比例还是超过男生,说明女生相对于男生,还是更注重男生在恋爱角色中的主导地位。

由于医学院校今后就业方向比较确定,在择偶时职业因素可以提前考虑,特设置了问题“作为医学院校学生,你倾向于寻找医护专业人士作为配偶吗?”40.2%的受访者倾向于寻找医护专业人士作为配偶,因为有共同的专业背景,便于交流,工作性质可以互相理解,但是58.8%的受访者不倾向于,因为作为医学院校学生,深知医护类工作的工作强度大。

2.3 性观念

402位受访者中,82人能接受大学生同居,75人不能接受,245人表示发生在别人身上可以接受,自己会慎重考虑;129人能接受恋人在与自己恋爱之前与别人有过,273不能接受。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在性观念方面比较保守,比较理智,不同于社会上对大学生性观念开放的普遍评价。

2.4 婚姻观

关于“大学恋情与婚姻的关系”,52.1%的受访者选择“应该抱着寻找结婚对象的态度寻找恋爱对象”,12.5%的认为“婚姻要有经济基础,对学生时代恋情不抱结婚期望”,只有35.4%的受访者选择“大学恋爱与结婚没有必然联系”。这也体现了大多数受访大学生恋爱目的明确,是奔着结婚为目的。2005年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取消了“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规定。对于“在校大学生结婚的看法”,46.5%的受访者能接受,22.5%不能接受,其余的“视情况而定”。关于“婚姻与房子的关系”,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房子在婚姻中的必要地位,随着新婚姻法的实施,男女双方对房的态度也趋于理性,不再是之前的一味的要求男方买房,而是可以接受双方共同为房而努力。不过随着年级的提高,认可必须有房的比例在提高,可以接受租房的比例在下降。说明高年级学生相对低年级学生考虑房子与婚姻关系时更加理性、现实。

2.5 学校婚恋教育开展情况

关于受访者“婚恋方面资讯来源途径”,按照百分比排序,依次为:朋友交流(33.58%)、社会接触(25.87%)、网络传播(18.91%)、电视相亲节目(13.68%)、其他(6.47%)、学校教育(1.49%)。可见学校在婚恋方面开展的教育是缺失的,这个现状在问题“遇到婚恋问题时首要求助对象”中得到了同样的反映。61.94%的受访者选择朋友、同学,26.12%选择家人,3.48%求助于网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2.49%,而老师仅占1.74%。

为了进一步了解同学们对学校开展婚恋教育期望的途径和内容,特设置了相关问题,统计结果如表4一表6所示。

3 高校开展婚恋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引导学生处理恋爱与学业关系

医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一旦坠入爱河,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要引导好学生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不要因为感情原因而荒废了学业,耽误了前程。从国际范围内看,医学教育一直奉行的是精英教育,表现在医学生的入学分数高,学制长,培养成本高。以所调查的皖南医学院为例,近年来二本批次录取的最低分均高出省控线30分左右,部分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接近或超出一本省控线。如果因为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而导致留级,甚至退学,那么,不仅对学生本人、学生家庭来说损失巨大,对社会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3.2 积极探索多途径教育形式

高校要想有效的开展婚恋教育,需要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婚恋教育平台,要充分利用网络、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团队心理辅导等途径进行婚恋道德观的教育。尤其是在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传播方式的情况下,高校婚恋教育者要积极运用网络这个非常实用、受欢迎的交流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婚恋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3.3 大力改革理论课教育方式

理论课是高校的主要授课形式,婚恋课程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德育课教材中关于婚恋教育的内容十分简单,并且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由于传统观念,大多数高校性教育方面仍为空白,部分同学对性知识、性道德仍处于贫乏、愚昧状态,因此在进行婚恋教育时,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恋爱心理、爱情与婚姻等,还应有针对性的增加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具有系统的与性有关的生理、心理及感情成熟过程中的应有知识,具有足够的知识,可以驱除对性生活恐惧心理,防止性放纵和性异常,能保护自己并且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此外,授课形式也可以适当改进,摒除一贯的教师单纯传授的形式,增强同学间的互动,增加实景模拟和案例分析。使授课形式更加贴近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3.4 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比较信赖心理咨询中心的,我们要充分心理咨询中心的高校婚恋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发现大学生婚恋现状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并将其反馈到婚恋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指导婚恋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7

校园恋爱是把“双刃剑”

校园恋爱重过程轻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正在谈恋爱”的学生占44%,“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占61%,“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有了合适的对象也可以考虑恋爱”的学生占9%,“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只占1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校谈恋爱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在异往方面更加注重在情感上寻求快乐,把恋爱的成功与否看得并不重要。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恋爱与婚姻无关,说明他们谈恋爱,更多注重的是过程而并非结果。正因为不再以结婚为目的,而只是需要爱与被爱的感觉,所以成功率极低。

缺乏正确引导

在爱情观形成方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同龄伙伴、同学、朋友之间交流”、“年龄增长自然就形成了一些看法”成了大学生认识爱情的主要途径,分别占46.74%和47.04%;而“学校老师的教诲”、“杰出人物或名人的影响”只占5.55%和8.83%。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遇到感情问题时很少向师长们求助或从名人那里得到相关启发,而更多是依靠自己和同龄人解决。他们与父辈们生长的环境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代沟,与朋友和同学有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因而交往起来显得容易些。但由于大学生阅历尚浅,对爱情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不能正确地对待感情问题,仍需要学校和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我们还发现,男女生在爱情观形成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选择“自身的体验”、“年龄增长自然就形成了一些看法”、“社会上人们所持有观点及习俗等影响”等选项的男生分别占20.37%、29.65%、4.93%,女生占9.86%、17.39%、10.4%。这说明男生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而受到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比较少,女生则更多地考虑了家庭和社会习俗方面,而且她们受到网络、影视小说等传播媒介的影响比较高,这也和现实生活中女生更喜欢看描写爱情方面的文学影视作品有关。

社会风气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影响

从择偶标准的选择来看,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注重对方的“人品”,选择率分别是72.5%和70.92%。“性格”、“志同道合”也是男女生普遍认可的择偶标准,分别是46.1%和32.73%、22.5%和30%,可见当今大学生更注重双方的默契程度和理想、价值观的一致性。而在“外貌”、“事业心”、“综合能力”等方面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外貌”的选择上,男女生选择率为25.4%和3%;在“事业心”选择上,男女生选择率为12.7%和41.85%;在“综合能力”选择上,男女生选择率为9.8%和47.4%。由此可见,男生择偶重相貌,而女生更看重男生的事业心和综合能力,这种情况基本符合社会对男女的性别角色的要求。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少数男生选择了“金钱”这个我们开始认为女生会比较关注的条件。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这种情况最多。这可能与上海地区社会竞争激烈,男生需要承担较大经济压力有关。而选择“金钱”的女生大部分集中在文史艺术类专业。或许由于文史艺术科女生所学专业的原因,有更多的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受社会影响大,比较容易有这样的看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男生对“外貌”、“性格”、“兴趣一致”的选择比例逐渐增大,对“”则有所看淡。随着阅历的增长,大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接近社会上人们的看法。尤其是开始面临就业问题的大三男生,他们特别希望对方可以理解自己、谅解自己并能帮助自己缓解压力。同时,随着恋爱经历的丰富以及周围环境的熏陶,他们逐渐认可了婚前、大学生同居等现象。

积极引导 趋利避害

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婚恋观,才能让自己以后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总体上来讲,大学生的婚姻观还是正确的,但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婚恋观仍需正确指导。因此,对大学生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加强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教育

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需要爱情,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完全了解爱情,在处理爱情问题时表现得很随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是进行人生观教育。大学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个人的性格未定型,加之缺少直接的社会实践经验,对爱情的广博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恋爱成功率不高。应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他们认识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第二是进行恋爱观教育。引导他们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习、爱情与人生、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明确恋爱目的,正确处理爱与被爱的关系、恋爱与失恋的关系。第三是加强爱情道德观教育。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感情之一,它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具有专一性、恒久性和责任性的特点。真正的爱情是排他的、专一的,男女双方一旦建立恋爱关系,就要求感情的纯真和态度的严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具有活泼、好动、积极好学的特点,他们喜欢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浓厚的课余文化生活。他们一旦感觉到生活单调枯燥,便会寻找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刺激,于是一部分大学生加入了恋爱族。从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分析来看,也确有一些大学生因感到空虚、寂寞、无聊而谈起了恋爱。

因此,开展丰富、健康、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很有必要。学校应通过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一方面,通过课余文化生活能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活跃身心,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投入到集体中去,避免他们因为孤寂、无聊而形成对爱情观、恋爱观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习更广博的知识,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开阔眼界,有效地避免他们陷人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或是过度沉湎于个人感情的小天地。

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教育

为了使大学生正确把握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等关系,成为栋梁之才,并获得健康幸福,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要。

学校应采取积极介入的态度,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婚姻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恋爱,各高校一般采取的是“不提倡、不反对,就业方面不照顾,出了问题要处理”的管理模式。事实证明,这种“事后管”的教育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学校管理者应排除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偏见,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感情,避免单一老套的“师主生从”的沟通模式,采取朋友、伙伴式的师生交流形式。其次,学校应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形成教育氛围。如课堂授课、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心理辅导和报亭展览等,学校还应建立完善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大学生应对恋爱婚姻中的困惑。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8

【关键词】 性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反馈

1 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性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三理结合,三理同步[1]。弘扬性文明,发展性科学,提倡性道德,普及性教育,防治性疾病,促进性健康。

2 主要观点和内容

2.1性健康是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健康

性的健康应该包括性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方面内容,是指通过丰富和提高人格、人际交往和情爱方式达到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协调,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性的染色体、解剖、生理是健康的。性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健康的;包括性身份认同、性别心理特征正常、和异往健康、理智对待性冲动、恋爱和择偶态度正确、夫妻和谐正常。性的道德是健康的,包括遵守社会道德和国家法规,婚前贞,婚后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实行计划生育,家庭成员间敬老爱幼互相扶助。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家庭成员间虐待和遗弃都是违法的。性健康教育就是要进行性健康的教育。

2.2性开放主要指从性禁锢中解放出来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性科学也迎来了春天。性的开放主要是指从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性知识可以公开传播、谈论,性教育可以堂而皇之上课堂,不再有谈性色变的尴尬。男女可以公开健康交往,恋爱择偶自由,可以依法结婚或离婚。离异或丧偶后再婚合情、合理、合乎道德、合乎法律。反对婚前、试婚、同居等。男女热恋,一时冲动,发生行为,可以体谅宽容,建议抓紧结婚。反对,婚外情、包二奶、包二爷、、、、上床保姆、“银发同居”(老年离异或丧偶后与异性同居而不结婚)、网婚等性乱行为。易地学习,出差在外,外出打工,分居两地如何解决?或运用性工具发泄是合情、合理、合乎道德、合乎法律的。

2.3人类性的进化有生物进化、思想进化和社会进化

伊莱恩•摩根1972年发表惊人见解:250万年前人类曾有1000万年左右是在海水里生活过来的。这样才消退了大部分体毛,有了皮下脂肪、学会了前入位。女性进化,进化,出现,期消失,面对面。人的一切行为,包括,由心理、意识支配,而不单纯由本能支配,这是人异于动物的一大特点。人类性心理进化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对性的认识和男女之爱的产生和发展是主要的。对性的认识是从性崇拜开始的。古代性崇拜有崇拜、生殖器崇拜和生育崇拜三个内容。激发与控制或对人的性心理发生与发展起制约作用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激素。随着年龄增长,产生性身份和性别角色意识。青春期后产生性要求和择偶意识。男女之间发展情爱和。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千千万万人在一起活动,总要有许多规矩,否则,就要互相冲撞,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经过上百万年的漫长过程,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鲁亚家庭、对偶家庭等形式,一步一步地缩小和限制范围,最后建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

2.4性系统是相对独立的

人类的性系统是指与性活动有关的器官的总称。大脑皮质的高级性整合中枢、下丘脑、垂体、性腺、性激素、第一性征、、第二性征、通过脊髓的低级性反射中枢、周围神经与皮肤、黏膜、前列腺、G点等感受器及特殊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构建起人类所独有的性系统。

2.5遗精、性梦、性幻想、()都是正常的生理活动

遗精是青春发育后男性性出路的主要方式,这是正常健康的表现。男女梦见各种带有性色彩情景,并可能出现的性梦是青春期后普遍发生的事,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一种自然的性宣泄。想象各种性活动的性幻想是性冲动的一种表现,不是思想不健康或不忠于爱情的表现,不是可耻或不道德的,性幻想是普遍存在的。在非的情况下,用手、振荡器或其他物品刺激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性满足的()是正常的性出路,对人体健康有益。

2.6()的新理念

(1)是很普遍的;(2)本身就是一种方式;(3)并不存在“过度”;(4)同样可以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满足;(5)能体验自身的性反应;(6)不会导致能量消耗和精神焕散;(7)经常不会使男子丧失生育能力;(8)不会引起同性恋行为;(9)能解除前列腺的淤积。总之,是一种健康而正常的方式,可以带来生理的宣泄和心理的满足。

2.7鼓励男女健康交往

青春发育摆脱童年两性隔阂和疏远,开始关注、倾慕异性,渴望接近,这很正常。少男少女健康交往有以下好处:(1)智力上可以取长补短;(2)情感上可以相互交流;(3)个性上可以相互丰富;(4)活动上可以相互激励;(5)有利于增进性心理健康;(6)有利于将来妥善处理婚恋问题。鼓励异性健康交往,可以使他们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异往中要互相尊重,平等待人,言行举止文明,仪态大方得体,不要过于亲密或单独约会。弄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友谊是同志或朋友间相互信赖、帮助的关系;爱情是以婚姻为目标,只能有一个,具有排他性。青少年在中学大学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为成人、成才打基础的最佳时期,过早恋爱会分散学习和上进的精力,影响青春期应完成的人生课程,甚至影响一生的成就和个人幸福,所以中学时代不宜谈恋爱。

2.8注意性防卫

注意性防卫,免受害。害分性骚扰、性犯罪两类。要注意预防性被害时和被害后的性防卫。

2.9正确恋爱

择偶恋爱以婚姻为目标,恋爱是婚前培育爱情的过程,也是双方全面了解对方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以及彼此兴趣爱好和家庭情况的过程。恋爱道德要求是:(1)注重双方的品德和情操,追求志同道合是爱情纯洁、持久的重要基础。(2)尊重对方感情,不强迫或诱骗对方接受自己的爱,也不违心地爱一个不中意的人,一旦确定爱情关系,就应对等履行爱情的义务。(3)坦诚相待,忠贞专一,如果确实发现不合意,申明中断恋爱关系后再恋别人。(4)情趣高尚,理智驾驭情感。自觉主动克制望,做到自尊、自重、自爱,保留童贞到洞房花烛夜。

2.10婚前要贞,应该杜绝婚前行为

在中国,婚前行为会对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十大危害:(1)受到沉重舆论压力;(2)造成女方自卑心理;(3)会改变恋爱双方的平等地位;(4)影响初步建立的婚姻关系;(5)给人工流产和未来生育带来问题;(6)容易发生感染;(7)容易出现失败;(8)可能染上性病、艾滋病;(9)年龄过早易患宫颈癌;(10)轻率婚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为了避免发生婚前,要避免到没有家人在的家里去,不要到宾馆或荒郊去,不要夜晚到公园散步等,因为这种场合充满诱惑。无法测情,也不能巩固爱情。如果在相处中有性冲动,要理智对待,要明确表示自己要把延至婚后的愿望,“爱我请先尊重我!”注意不要讽刺挖苦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2.11如果恋爱中已经发生婚前,注意避孕,正规人流,尽早结婚

热恋中一时冲动发生行为,应予理解宽容。可以用男性或女性避孕。如果不想要孩子,可服用事后紧急避孕药。做人工流产要到正规医院。如已到婚龄,规劝他们尽早结婚。

2.12我国婚姻道德是最健康、最文明的

我国的婚姻道德可以归纳为:(1)在爱情基础上自愿缔结婚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2)把性生活限制在婚姻之内,婚前要贞,婚后要忠;(3)权利和义务责任相统一,夫妻共同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抚养子女,互相扶养,赡养父母;(4)坚持性生活平等、尊重、自愿、无伤、私密;(5)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

2.13我国婚姻和道德谴责婚外性关系

我国否定婚外性关系的理由是:(1)婚外性关系会使爱情和婚姻分离,性和婚姻分离,当事者必然逃避与相关的社会责任;(2)违背夫妻忠诚规范,是对配偶的不尊重,必然伤害夫妻感情,使夫妻关系名存实亡。(3)使婚外性对象陷入困境,对其婚姻家庭带来种种烦恼、痛苦和不幸,破坏对方夫妻关系,甚至使双方家庭破裂;(4)违背道德自律原则,使自己心灵深处蒙上不光彩的阴影,一旦被揭露,会招致当事人和婚外性对象身败名裂,严重影响事业和子女健康成长。

2.14对儿童性健康教育有基本了解

性教育从零岁开始。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以自己身体器官为荣。容许孩子对男女性器官的好奇,因势利导正确进行性生理教育。坦诚回答孩子性提问。对孩子性游戏不要大惊小怪。对孩子要正确引导。注意养成孩子卫生习惯。男女孩子相处要文明友好。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预防犯。

2.15虽是人类本能,但受大脑控制

调节性发育和的性激素包括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性激素的作用是:(1)维持性器官的分化;(2)促进性征;(3)调节。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脑垂体的控制,最后都受大脑的控制。

2.16性反应周期分四期,顺应规律做到性生活和谐,注意性卫生保健

性反应周期可分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顺应规律,性生活要注意前戏,有持续有效的性刺激,力争同步达到高潮,注意后戏。性生活可以有不同的,主要是男上位、女上位、侧位、坐位、立位、后入位。性卫生保健需注意:(1)性器官卫生;(2)适度和谐性生活有利于健康;(3)月经期要节制,妊娠初3个月、后3个月要避免,产后1个月要禁房;(4)要戒烟限酒远离。

2.17性生活的功能和好处

性生活的功能是快乐、生育、健康。性生活的好处是:(1)增进体力;(2)增强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3)可促进睡眠;(4)和谐性生活可减轻精神压力;(5)缓解疼痛;(6)保护前列腺;(7)促使家庭稳定。

2.18女性第一次部分人没有出血现象

女性第一次时,29%没有出血现象。

2.19注意防治性病

目前常见性病有: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生殖器疱疹、艾滋病。

预防办法首先是洁身自好。预防性病并不是万无一失,在高危人群中可以宣传使用。

2.20注意防治男女障碍

男性障碍主要有:功能障碍、过早;女性障碍主要有:低下、阴道痉挛、缺乏。要全面学习掌握性知识,注意预防,及早找正规医院治疗。

2.21注意防治男女性心理障碍

男女性心理障碍主要有性身份障碍和性偏好障碍。

2.22正确对待同性恋

从少年时期开始,对同性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持续表现倾向,而对异性缺乏倾向的现象,叫做同性恋。据统计,男性中约占3%,女性中约占1%。有些一时性的同性,不属于同性恋。过去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行,或是一种精神疾病(性心理障碍)。1992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标志着国际医学界确认同性恋不属于疾病,并反对“治疗”同性恋。2002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作了修改,与国际诊断标准接轨。

2.23关心老年人的性健康教育

60岁以上健康老人有,有性能力,有性生活是很正常的现象。要消除那些“无欲则长寿”、有性活动是“老不正经”、“老来骚”等的错误观念。老年人性活动要注意:(1)保持心情乐观、平静、开朗; (2)提倡多拥抱、接吻、依偎、抚爱、触碰,加强感情交流,提高亲密程度,不一定要; (3)老年性生活不要强求,要顺其自然,要延长前戏,可使用滑润剂。离异、丧偶后再婚是合情、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老年女性有围绝经期症状可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缓解。老年妇女应用雌激素也有好处。雌激素疗法可以: (1)缓解绝经期症状; (2)防止骨质疏松;(3)降低心脏病发病率和病死率;(4)预防老年痴呆;(5)保持性器官功能防止萎缩;(6)预防肠癌症发生;(7)预防老年性阴道炎;(8)治疗反复的泌尿系感染;(9)缓解失眠。老年男性如果出现“中老年男子雄激素部分缺乏”(PADAM)可适当补充11酸睾酮胶囊。应用此类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老年男性应用雄激素疗法亦可缓解更年期症状及等同于上述老年妇女(2)~(9)项内容之功效。

2.24关心残疾人的性健康教育

要承认和尊重有身体残疾(肢体残缺、瘫痪)、感觉残疾(盲聋哑)和心智残疾的残疾人的性权利,并对残疾人进行适合他们特点的性教育和性生活指导。

2.25重视发扬中医性医学的学术精华

中医性医学形成于秦汉,鼎盛于隋唐,禁锢于宋后,发展于近二三十年。具有突出房室养生、重视性快乐、讲究交合艺术等学术精华,值得学习研究继承发扬。

2.26人类生育和计划生育

人类发育成熟,育龄期男女交媾,精卵结合,就可以在母体内发育成胎儿,足月胎儿娩出,即是新的生命。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女性的节育器、避孕药、屏障避孕、安全期避孕、人工流产、引产、绝育术等节育措施的适应症、效果和注意事项;以及男性的、绝育术等节育措施的适应症、效果和注意事项;都是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3 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

3.1讲 座

讲座是科普性质的宣传演讲。时间为2个学时左右。我们曾给长治医学院、大同医专、华美职业专科学院、太原市、临汾、运城、长治卫生学校、和平医院、长治市人民医院、长治师范专科学校、长治市交通局等11个单位的师生,讲过14次,听众约有3880人,平均每次277人。题目是《性健康的新理念》,内容包括:什么是性健康?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健康的含义是什么?正确理解性开放、正确对待遗精、性梦、性幻想和()。的新理念。鼓励男女健康交往,注意性防卫。正确恋爱。婚前要贞,婚前会造成十大危害,热恋中如发生行为,注意避孕,正规人流,尽早结婚。婚后要忠,遵守婚姻道德。我们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比较丰富。

讲座后,听众反映:“正确理解了性开放,性开放不是性自由,不是性随便。”“对有正确认识,它是一种正常健康的行为,是发泄性紧张的方式,对要宽容。”“婚前有行为确实会造成许多危害,婚前确实不能巩固和加深爱情。爱我就要尊重我,应该把留在新婚之夜。”“这样系统了解性,告诫我们婚前要贞,婚后要忠,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说得对,讲得好。”“舆论常说娱乐圈女,宾馆,,包二奶等等,好象社会挺乱的,我们应该知荣辱,知羞耻,要提倡性道德,不能与社会丑恶现象同流合污。”

3.2学术报告

以学术报告形式为卫校师资、妇幼医师、心理保健师培训班讲课。时间是两个半天,约8个学时。我们曾为卫校师资、妇幼医师班、全科医师和五期心理保健师办过8期培训班,约174名。题目是:《性健康的新理念》、《性相伴人的一生》、《性生活的和谐和卫生保健》、《障碍、性心理障碍、同性恋》。内容除2.3、2.14、2.23、2.24、2.25、2.26外,包括2项所列所有内容。讲课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并印发人手一份《性与健康》讲课要点,培训的多为对性科学有所接触的人员,内容涉及面多些。每次讲课前后都发简短问卷要求学员填写。报告以后,师资班和妇幼医师班反映课前对性科学有兴趣的占66.67%,课后对性科学有兴趣的提高到了95.83%。晋中卫校副校长赵毅说:“回校后计划组织一个性健康和性健康咨询医疗协作小组,对师生进行性健康咨询和性健康教育工作,并服务于群众。”妇幼医师表示,今后要积极学习,并结合婚检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性健康指导和咨询,使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社会安定。一、三、五期心理保健师班学员听课后,对的看法有了明显改变,课前61.54%认为正常,课后100%认为是正常的行为,见表1。

对婚前行为的看法也有改变,课前15.07%认为不可以,67.12%认为最好不发生,还有17.81%认为可以,课后认为不可以的升为38.03%,最好不发生的61.97%,认为可以的为0%,见表2。

学员们反映说:“性健康教育很重要,是一门学科,非常必要。”“听专家讲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这是第一次。感到长知识,长见识,很受益,老师语言生动,很好。”“这个教育很重要,有利于个人、家庭、社会、工作和教育后代。”“必要,有用,有收获。”“我们都过了青春期,但青春期无从得知性知识,又不好意思问,有这次学习机会真正懂得了性的基本知识,同时听课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对我及家人、朋友都会有所帮助,谢谢!”“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过去谈性色变,这个问题隐秘不谈,反而对个人健康和家庭、社会带来许多危害。这次学习解决了以前不明白的事情,教育孩子知道从何入手了,我们夫妻生活也会更和谐了。”“老师讲课认真,清楚、科学、严谨,本身就使我们得到了正确的指导,解决了很多困感,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做好了铺垫,为以后孩子和学生的教育做了知识的储备。谢谢!”“性与生俱来,伴人一生。学习掌握应用性知识与自己、与人、与社会家庭大有裨益。谢谢老师!”“豁然开朗的感觉,像神秘的东西拂去了一层面纱,学到了不少知识,很感谢!”“生理、心理、道德结合,含金量高,方法灵活,值得推广,今后多搞类似教育。”“多方面、科学、正确的知识,符合社会和谐要求,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受益匪浅。”

3.3系统讲课

在山西职工医学院医疗专科和护理专科学生中进行性健康教育的系统讲课。讲课时间10~18学时。从1998年开始,给山西职工医学院医疗专科1575名学生、护理专科567名,进行了系统讲课。讲课题目有:《人类性的进化》、《性健康的新理念》、《性相伴人的一生》、《性生活的和谐和卫生保健》、《性病概述》、《残疾人性健康教育》、《障碍》、《性心理障碍》、《同性恋》、《中医性医学》、《人类生育和计划生育》。内容包括2所列全部内容,还放映北京好学软件有限公司设计制作、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献给男性》和《献给女性》两张VCD科教片。讲课方法:多媒体教学,使用自编《性健康教育教程》教材,或一份《讲课要点》,每次课都要求学生填写简短的问卷,有说服力的教育触动了同学们的思想。女同学们说:“听课后更坚定了我不在婚前发生的决心。爱我请先珍惜我!”“特别是女孩,要自尊、自爱,保护自己,不发生有损于自己形象的行为。”男同学们也说:“不能靠婚前巩固爱情。”“尊重朋友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课堂讨论中同学们说:“感谢学校开这门课,使我们树立了生理、心理、道德各方面的健康意识。”“无知的时候,很容易误入岐途;一知半解的时候,不能正确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彻底明白了,对性也就有了正确的态度。”“我学到很多对今后生活至关重要的东西。婚前要贞,不要发生婚前行为,婚后要忠,防止婚外恋。夫妻生活和谐,子女健康成长,家庭和美,社会稳定,才是完美的生活质量。”“我们是医学生,不但要自己身心健康,也有责任教给群众健康、科学地生活。”567名学生的反馈说明,通过听课,同学们对的看法有明显改变。课前有52.79%的同学认为是正常的行为,而课后有93.67%的同学认为正常[2],见表3。

1050名学生的反馈说明,通过听课,同学们对婚前行为态度有明显变化。课前认为不可以的占70.29%,课后上升到91.14%[3],见表4

参考文献

1 徐天民. 性健康教育在中国[J]. 中国性科学, 2000,9(3):1-3.

2 朱坚, 等. 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的调查与反馈[J]. 中国性科学, 2002,11(4):29-31.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9

【关键词】高中生; 早恋; 对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03-0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学生生理上的发育成熟比过去提前了1-2年,青少年在接受有关性方面的信息刺激越来越多,性意识觉醒与要求发展就快。因此近年来高中生早恋人数也逐渐增多,如何解决高中生早恋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的重大课题,高中生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在本文中,本人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导致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早恋的原因、表现,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在教育实践中尝试运用一些教育方法和艺术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1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早恋问卷调查情况

本人所在的学校,广西河池市第三高级中学位于广西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这里的学生大多源于东兰、巴马、凤山县等,都属于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在我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早恋现象增长的趋势,虽经学校多次制定管理条例,严禁学生在学校谈恋爱,仍无大的改观,这引起了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为了了解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早恋的情况,我们以我校为例,在我校2011级和2009级两个年级中各抽取100名学生开展了有关早恋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表:

1、你是否有早恋的经历?()

A 有B 没有

2、你认为早恋对学习有影响吗?()

A 有B 没有

3、你对中学生早恋持何态度?()

A 赞成B 不赞成

4、你觉得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是什么?()

A 无聊、空虚、寻找寄托

B 逆反心理C 虚荣心

D 受社会影响E其他

5、你对早恋的同学是什么态度?()

A 鄙视B 羡慕

C 可以理解,但不赞成D 可理解,赞成

6、周围的同学早恋对你有影响吗?()

A 无影响B 有影响

C 羡慕

7、你认为家长,学校应该怎样对待早恋问题?()

A 老师的正确引导 B 与家长交流

C 采取强硬手段制止 D 不想让其他干涉

8、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大约有多少人在谈恋爱?()

A、大部分B、少部分

C、没有D、不清楚

9、你认为早恋的结果是:()

A、有一个幸福圆满的结果

B、成功的例子只是极少数的,大部分没有结果

C、必定没有好结果

D、可以交到更多知心朋友

10、你与异性联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A、传纸条B、电话或网络

C、面对面交流D、其他

11、当你们的恋爱被家长和学校发现后,你们会()

A、终止交往

B、采用更隐蔽的方式交往

C、交往更加频繁D、其他

调查情况见下表:

题数 班级 A B C D E 1 高一 55% 45% 高三59%41%2高一82%18%高三78%22%3高一30%70%高三29%71%4高一53%24%5%12%14%高三52%17%19%14%22%5高一3%4%72%21%高三3%5%67%26%6高一60%35%5%高三56%40%6%7高一55%31%8%13%高三60%38%5%15%8高一39%27%0%34%高三65%12%1%22%9高一1%74%13%12%高三3%78%10%18%10高一0%65%38%7%高三3%60%47%16%11高一23%30%2%48%高三23%17%2%61%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早恋现象在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当中确实存在,在调查高一、高三学生对象中,有早恋经历各占55%和59%,所占的比重较大,我们不能把问题任意夸大化,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2、学生对早恋现象的利弊认识比较模糊,部分学生对早恋的危害性认识不清;认为早恋对学习无影响和对早恋持赞成态度。

3、与高一学生相比,高三学生当中的早恋现象有一定的增长,问题更多,影响更大。

4、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早恋能得到家长、学校的正确引导,并希望获得一些正确处理的方法,而不是采取强硬手段制止。

2引起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早恋行为的成因分析

2.1生理心理上,现代的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相对过去富裕营养好,加上吃含有激素的各种食品,使如今的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成熟得早,女生大多在初中进入青春期,中学生性发育逐渐成熟,对异性产生兴趣,这是正常的,也是类的本能。。

2.2对早恋不良行为认识不足。这里的少数民族高中生多来自东兰、巴马、凤山等县下面的乡镇村落,那里比较贫穷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够发达,学生受到青春期教育相对比较缺乏,在对学生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早恋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但仍有约22%左右的同学对早恋的危害性是模糊的,认为早恋不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2.3少数民族高中生思想单纯,有很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他们在初中时还比较单纯,受外界干扰较少,上到高中,来到县城,玩的多了,少数民族高中生好奇爱模仿,认为只有有异性朋友才能显示自己的风度和能力,同时对于新奇的东西,想知道究竟,而学校在情感教育问题上,现阶段还是一片空白,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校只是一味的规定不许早恋,没有从根本上说明早恋的危害,只是一味的禁止。对于学校不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偏要固执去做。因此学校、家长禁止学生早恋更是增强了他们的早恋欲望,在好奇心、神秘感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老师越不让干的事便越想试试看,最终造成早恋。

2.4学习紧张、压力太大使少数民族高中生要寻找心理的慰藉。 这里的少数民族高中生普遍家里比较贫穷,家庭能够送他们来读高中实属不易,因此他们都想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这种无形的压力往往使他们喘不过气来。老师的教诲和关爱,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高中生由于受其语言的影响,学起语文、英语倍感吃力。又由于他们在初中时所受的教育与县城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高中课程的难度比较大,因此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成绩好的学生还有成就感,有引以为荣的东西。可是成绩差的学生就觉得厌烦、无趣,学习成绩不好,能力比不上别人,为了弥补失去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便用找到的异性朋友来自夸,试图解决心中的烦恼,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而桂西北少数民族高中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类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大,在上面高一、高三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3%和52%的学生认为早恋的原因是无聊、空虚、压力大而去寻找寄托。

2.5大众传媒,社会负面的影响。现在的影视片里、广告里、杂志里,情爱都频繁出现。对于这方面很感兴趣的高中生就受影视媒体、不健康的书籍及社会上一些不良气习的影响,很多学生把爱情过于美化、理想化,向往浪漫的爱情,因而会模仿成人谈恋爱。高中生的心理还处于相对不完整阶段,男女恋爱的镜头频繁的出现,就会激起高中生对这种早恋的新鲜感和刺激感。或者是看到身边的同学有了意中人,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与人攀比,以显示自己的本事。特别是现在大多数的男生都认为现在没有女朋友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另外,桂西北少数民族自古有对唱情歌订婚姻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以前少数民族男女十六、七岁就结婚的有不少。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对恋爱从小就向往。

2.6家庭因素,随着现代的离婚率增长,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越来越多,尤其是桂西北来自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长期外出打工,在这种家庭里生长的孩子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在与异性的接触中会产生愉快的心理,这是他们在家里从没有体会过的。这样与异性的交往就会频繁,从而发生早恋的情绪。不少父母也不善于和子女沟通,思想保存在封建时期。他们动不动就说教、呵斥,甚至动手,孩子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容易引起其心理不平衡和压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与父母之间不再是无话不谈,沟通和交流减少,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认为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便在同龄人种寻找知音。而异性之间有感情互补的特点,就可能去和平时谈的来的异性倾诉,毕竟和同龄的异性相处比与同性在相处更有安全感。这样就容易造成早恋。

3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早恋现象的对策

3.1利用班会课,加强早恋的危害的教育,提高高中生远离早恋、拒绝早恋的意识。班主任要利用系列化的活动,正面引导、反面警策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组织一些主题班会,如《我们不早恋》、《男女生交往,拒绝早恋》、《专心学习,远离早恋》、《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现在找》、《相逢在花季》等。设计主题班会时,我们做到:(1)有针对性的选择课题,让学生有话可说。(2)创设贴近实际生活,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3)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3)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5)做到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参与面广。活动的形式有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等。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课,学生从中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性,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2针对早恋情况,多和学生沟通,多理解学生。班主任要搞好班级工作能够及时的了解“恋情”,在事件的萌芽状态就得到及时处理。班主任首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使班干部、同学们以你为核心,在日常的交往中,了解到其他同学有早恋的迹象,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当发现学生早恋时,作为教师不能大惊小怪,挖苦讽刺,更不能不分场合严厉批评,揭露学生的隐私进行传播。在上面的调查中高一、高三就有55%和70%学生希望在早恋中能得到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不是采取强硬手段制止,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早恋不但给自己身心造成危害,而且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前程。教育时,要体现出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班主任对他们的爱护和尊重。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3.3开展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转移学生对早恋的注意力。活动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陶冶情操,激发求知欲,更主要的是活动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活动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心理调节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代替的。通过紧张而有序的课内学习,健康在益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充实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使他们把全部精力、智慧集中到学习上,把兴趣和爱好集中到组织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多与其他同学交流,建立良好的友谊,对于精神空虚的学生产生早恋的想法有一定的抑制。例如:一是与学习有关的,作文竞赛,科普知识抢答赛等;二是文体活动,例如棋类比赛、班级篮球比赛、跳绳比赛等;三是调节身心类,如社会实践,音乐欣赏等;由于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活动,所以给学生心理带来积极影响是明显的。

3.4开展具体的高中生心理指导工作。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开展心理指导工作,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心理压力比较重,就举行心理讲座,指导他们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而针对有早恋心理困惑的同学,由班主任对其进行个别指导;对一些陷入早恋不能自拔的同学,对其进行学习心理校正,通过心理指导,使学生战胜早恋心理困惑,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

3.5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高中生早恋问题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学生的早恋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人,家长关于学生早恋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发展和学校早恋健康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在外打工的父母与自己的子女联系较少,建议家长在外打工时期用书信或电话等方式与子女联系,了解子女学习与生活情况,使学生时时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注,体会到家的温暖。这样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也一定会处理好与异往的关系,早恋更不会发生。

另外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进而杜绝早恋这种不良行为,解决高中生的早恋问题。

总之,不能把早恋的学生当作坏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伤风败俗。采取粗暴的压制法,而应积极疏导,以正面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要我们深入学生,以诚相对,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爱心去感化,发挥学校、家长、社会的力量,相信一定能妥善处理好中学生早恋的问题,让中学生健康成长安全到达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高中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 孙义农主编

[2]《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张厚桀著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0

关键词:女研究生 婚恋观 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一、 女硕士研究生恋爱观研究的必要性

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416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比去年增长4.4%,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10年扩招一倍多。2013年在校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全国为8.44万人,其士生1.59万人。曾几何时,考研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人生大事,而女研究生更是一个耀眼的头衔,不仅意味着前途似锦,而且是鱼跃龙门的跳脚石。如今,硕士学位却如同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书越读越多,路却越来越难走。对于女硕士研究生来说,面临着升学读博和成家立业的双重选择,没有本科妹子的清新可人,不及女博士的学识渊博,本以为自己是干切的鲜花,却没有畅销的去处。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借方鸿渐父亲之口说:“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男人非比她高一层,不能和她匹配。”择偶梯度理论认为,男性由于社会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的引导,更倾向于寻求社会地位和学历相当或较低的女性做伴侣。而女性与此相反,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学历、职业阶层和薪金都要优于自己,也就是“男高女低”模式。但是比女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的男性只有博士为数很少,而男硕士和博士更愿意选择年龄和学历比自己低的女性,择偶范围的狭小,导致女硕士面临两难境地,传统观念的深深烙印指导着她们的观念和行为,待价而沽的心态和思维方式造成她们即使渴望爱情的滋润也不愿意下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门心思寻找Mr.Right却又苦于没有如意郎君。

二、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压力

美国耶鲁大学学生皮尔斯于1908年将自己因躁狂症住精神病院3年的经历写成《我寻回了自己》,为世界性心理卫生运动解开了序幕。目前对于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没有统一的界定,集各家之所长,可以理解为人的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有效人格构念,学会正视并接纳自己,能愉快的适应社会和接受生活规范的满足感。研究生年龄在20-30岁之间,处于成年早期,心理和生理都比较成熟,因此面临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远大于其他年龄段,还要来自学业、经济、就业、婚姻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情是人生的一大幸福,也是人生的一大难题”,女性由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在爱情和婚姻面前更加细腻、情绪容易激动,恋爱又是人类最微妙敏感的心理活动,女性在性格上多疑、自制力弱、依赖性强,易走极端。心理学证明:女性对于情感的敏锐体验要远远超过男性,这种敏感性使得女性在面临感情问题时,更容易遭受挫折。

爱情带给人一种奇特、诱人的紧张和兴奋感,一旦恋爱关系出现,自己便和自己相遇,荣格说:“自己遇见自己是极其令人不快的”。弗洛伊德说:“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常常和同性结成感伤的伴侣。”当爱情的甜蜜造成精神的匮乏,紧张感失去酸酸甜甜的滋味,日积月累的“不舒服”、“不快乐”,恋爱男女极易造成心理的紊乱。无论遇到爱情或者渴望爱情,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情绪总是因为婚姻或者恋爱跌宕起伏。好的婚姻如同粉红色的一样,可遇而不可求;恋爱如同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在爱情的海里载沉载浮。

三、女硕士研究生恋爱方面的心理困扰

1.渴望爱情

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情感似乎都过于“轻贱”。昭君出塞,西子坠湖,黛玉葬花,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中,女性的情感世界都无可否认被大多数人漠视了很久很久。直到20世纪80年代,打破了根深蒂固的思想禁锢,渴望爱情、肯定爱情、尊崇爱情的文化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剂强心剂,但是现如今的爱情仍然保持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青春期因闭锁心理而导致的自卑感,缺少对异性吸引力的自信心,但是女性的虚荣心又使她们渴望异性的肯定和赞赏,感慨“一朝春尽红颜老”,浓重的寂寞心绪致使她们急于抓住青春的尾巴、渴望爱情的甜蜜,固有的矜持又使她们不敢胡乱的敞开爱情的大门,唯恐真挚的爱情葬身于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中,想爱又不敢爱的心理,只能自叹清冷病榻前无人陪伴,黛玉焚书稿都不及我一半凄惨。

2.遇到爱情

张爱玲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人生若只如初见,化作言语亦是动听的。爱情伊始,双方总是小心翼翼的倍加呵护,爱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它让你发了疯一样地爱上一个人,但人的感情,纠纠缠缠,少不了的是羁绊和伤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情是人生的一大幸福,也是人生的一大难题”。男女生由于性格、习惯、心态、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情似水,梦如莲,为谁憔悴为谁欢。”尤其是自此实行计划生育之后,独生子女数量剧增,“公主型”的女生自我意识强烈,日常生活中总是免不了摩擦碰撞,日积月累的矛盾就可能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心理困扰不可避免。不能轻松体验快乐,这种抑郁情绪是恋爱激活的幽怨心理造成的。而恋爱的排他心理造成的精神贫乏使得她们无视这个世界的富足,总感觉与周围格格不入,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病态心理。

3.失去爱情

失恋可以说是惯性作用下的恋爱轮回,当恋爱成为一种习惯,感情就会退居二线。恋爱是一颗定时炸弹,失恋就是被引爆的结果,导火索可能千丝万缕,也可能只是一件小事。男女任何一方都会受到身心伤害,有调查显示,女生的受伤害比男生更大,甚至一蹶不振。他们在感叹自己韶华易逝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魅力产生质疑,陷入失恋的漩涡中无法自拔,在个案访谈中,K同学就说:“什么都没留下,我只有一个被嫌弃的身体。”这种单刀宣入“一朝春尽红颜老”的语调不仅令人咋舌。心理学证明:女性对于情感的敏锐体验要远远超过男性,这种敏感性使得女性在面临感情问题时,更容易遭受挫折。

四、应对策略

1.家长言传身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爱。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别人和爱自己的能力,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之间保持纯真、高尚的爱情,是使子女享有充满活力、健康情趣的生活的保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的熏陶下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和乐观宽容的心态,才能在恋爱中不至于深陷泥潭。同时,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理自闭,更加渴望被爱。家长一定要肩负起责任,不仅在孩子择偶时必要的把关,同时可以在她们遇到感情困扰或者恋爱心理障碍时,以自己过来人的身份给予指导以免事态严重,甚至导致她们因自身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而坐以待毙。

2.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女研究生在校时间一般长达17年,所以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对于女研究生来说,她们人生历练少,自控能力差,行为偏激,感情挫折会极大的影响生活和学习,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以便帮助她们解疑答惑、克服不良行为习,调节因恋爱挫折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提高她们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开设“女生课堂”性教育课程,区别性审美与性诱惑、性道德观念更新域性自由,帮助她们解决“成长的烦恼”。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是免除神秘”。

3.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正面引导

社会化理论认为:影响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等。女研究生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媒体塑造的高学历女性“土气、怪异、迂腐、自视甚高、眼高于顶”的刻板印象,使她们形象受损,与大众传媒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所营造的社会舆论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D同学感叹道:“每次结识新的朋友,他们都对于我研究生的身份感到吃惊,除了羡慕,还有一种不可置信,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研究生就应该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的土里土气。”她们拥有的傲人条件,反而成为感情道路的绊脚石,社会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就一概而论,女硕士研究生同样渴望丘比特之箭。因此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应该摒弃刻板印象,给予女硕士研究生以伦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