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研究十篇

时间:2023-12-14 17:38:38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篇1

所谓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设备,通过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以正确、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林业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出一定结论和成果,并以此来指导林业今后的科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研究方法对科学的、正确的管理和发展林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我国林业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当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必须的要求。

1林业科学研究现状

目前,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我国都正处于社会变更时期,林业科学研究也正处于发展和创新的新阶段。3S技术、回归模式、GIS建模技术等技术和模式在林业科学研究中都已被广泛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运作水平。尽管如此,与国外相比,我国林业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我国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研究规范性而言,目前对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在国际上和国内还不是很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林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下设很多分支,目标是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林木业;就研究系统性而言,无论在研究内容方面,还是在研究手段与方法方面,林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一些研究只是为了功利性目的,并非为了研究而研究;就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林业科学研究受到很多限制,仍然较多的采用传统的随机布点、野外观测等来观测数据,然后再做进一步研究,3S技术、GIS建模技术等现代新技术已有所应用,但是规模并不大;就研究内容而言,除了以往的研究内容外,林业科学研究的内容还应包括林业法规与政策、林业管理与经营等,但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健全。

2几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方法对林业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而现代新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林业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种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2.13S技术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当前,3S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加快了林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林业管理、科研、预测及评估水平;改变了传统的林业调查作业方式,将研究过程转向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对森林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等的监测能力;能适时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资源的获取方法,有纸质地图、小班图和调查数据的数字化与GIS获取的应用技术,遥感数据进行多尺度、多时空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和GIS集成技术等;二是基础平台的建设方法,例如,重庆市于2004年制定的第十四批科技攻关项目的GIS基础平台就是建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超图公司研发的SuperMapObjects全组件式GIS开发平台上的。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体系的建设。此外,还要掌握3S技术的关键,例如,在重庆市的应用项目中就有两个关键技术,一是GIS基础平台开发技术,包括高性能WebGIS技术、集中化数据服务技术等;二是数据建设标准化技术,包括矢量数据处理技术、地图快速可视化处理技术等。

2.2林业科学异构数据访问技术

所谓林业科学数据的异构性,就是指林业科学数据所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及所用的开发平台与数据语义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不同层面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因为数据整合与共享是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的核心目标,因此,消除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数据语义层存在的异构性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所在。在操作系统层面,通过WebServices技术的采用,提出了基于服务的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体系结构,从而解决了不同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层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也实现了它们之间的分布式数据访问;在数据存储层面,基于设计模式的多源数据访问组件,面向接口编程,从而实现了不同数据库和多种数据文件数据的统一访问;通过公共数据元目录的引入,消解了数据在语义层的异构性,从而实现了异构数据流在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的自动交换。

2.3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

作为林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林业区划在现代化林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林业区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它在辅助指导林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种种弊端,既可以在图上直接、快速地进行县级林业区划工作,也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快速调整分区个数与分区界线,为林业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借助数理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把以往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并建立综合模型;对综合值Y按照一维分布划分n个区间,然后对各分区结果进行判别与分析,以得到各分区修正后的预测分区结果,从而确定合理的分区的数量;按照综合值Y对各分区进行融合,得出初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将细小的多边形清除掉,最终得到县级林业区划图及区划结果。例如,以福建省永安市对象的县级林业区划,是以村为区划基本单元,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展开的。但由于本身具有复杂性,所以,县级林业区划还没形成比较科学的区划因素体系。

林业科学研究篇2

我院与国际竹藤中心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13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10余人,欢迎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报考条件

凡符合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及达到硕士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均可报考。以硕士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与所报考专业相近岗位工作6年以上。

2.修完所报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有研究生培养部门出具的成绩证明);有2篇以上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所报考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排名第一),或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

3.未取得高级职称者,还要求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全国外语水平考试合格证。

四、报名时间及方式

1.报名时间:2012年11月15日--2012年12月15日

2.报名方式:所有考生均为网上报名

网址: yjs.caf.ac.cn

五、提交材料(最终以网上报名须知为准)

1.已获硕士学位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报名后自行下载);

(2)两份专家推荐信(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或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4)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或不加盖公章者必须提供原件进行验证);

(5)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一张(体检表用);

(6)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7)获得境外院校学位者,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证明。

2.应届硕士毕业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报名后自行下载);

(2)两份专家推荐信(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或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4)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一张(体检表用);

(5)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3.同等学力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报名后自行下载);

(2)两份专家推荐信(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

(3)论文及获奖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4)硕士课程成绩单(加盖研究生培养部门公章或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5)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或不加盖公章者必须提供原件进行验证);

(6)副高级以上职称证书复印件或同等学力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7)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一张(体检表用);

(8)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9)获得境外院校学位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证明。

4.硕博连读考生: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上报名后自行下载);

(2)近期正面免冠一寸照片一张(体检表用);

(3)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六、考试:

1.考试时间:2013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2.考试地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3.初试:外语(不含听力)、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加试自然辩证法(3小时)和两门所报考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各2小时)。

4.复试: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含外语听力及口语、专业外语水平考查和综合素质考核。京内研究所复试在初试后进行,京外研究所复试在初试成绩公布后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5.初试结束后,统一安排体检。

七、录取:根据初试及复试成绩,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八、其它:

1.学习期间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有关研究生招生信息可在以下网站查询:

yjs.caf.ac.cn

3. 如内容与教育部文件有出入,以教育部文件为准。

中国林科院研究生招生部门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招办

邮政编码:100091

联系电话:010-62889030

联 系 人:吕晓依

电子信箱:lkyyzb@163.com

国际竹藤中心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阜通东大街8号

邮政编码:100102

联系电话:010-84789862

林业科学研究篇3

(长春新星宇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062)

摘要:本文在分析吉林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人才开发工作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发展;中小企业;人才开发

作者简介:(197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张红艳(197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新星宇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0-0028-0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60万户,个体经营户达到3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3%,生产的商品占社会商品销售额的58.9%,商品进出口额占68%左右,可见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大。

吉林省是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慢的省份,但自从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民营经济腾飞战略”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到2008年6月底,全省民营企业户数达到7.8万多户,个体工商业户数达到86万多户,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50.5万人。虽然吉林省的中小企业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企业规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后劲不足是吉林省中小企业的普遍状况。分析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人才匮乏问题是当前形势下的主要障碍。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第一要素,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人才资源是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

一、吉林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现状分析

通过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调查发现,目前中小企业人才数量少,质量不高,没有一支成形的人才队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全省中小企业的员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初中以下的占60%左右。长春市95户成长型企业中,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占37%,科技人员仅占8.5%。吉林省本土企业家市场竞争经验积累时间短,又普遍缺少系统管理知识训练,素质支撑不足。在千户成长型企业中,有好的人才团队的企业不到10%,有成熟的领头人企业不到50%,特别是缺少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能够驾驭市场经济大潮的企业家;而且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在全省中小企业中,高级科技人才仅占1%,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不足0.1%;市场营销人才短缺,致使许多优势产品打不开销路。分析吉林省中小企业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低,人才意识淡薄。目前,吉林省现有的这批中小企业主,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个体工商户或早期下海者发展起来的,他们中多数人的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企业管理知识,却拥有较为浓重的个人管理意识。所以这些经营者在人才管理方面,不是忽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就是缺少对人才资源的全面认识,即使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却又缺少人才开发的有效手段。

2.企业管理水平低,缺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中小企业仍旧处于家族式管理状态,家族式管理在企业成立初期,的确发挥其独特优势。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家族企业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中小企业必须突破家族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的制约,才能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在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即使企业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还是脱离不了家族的内部管理。在决策方面,仍旧是企业主一人决定,外聘经理经常处于有职无权的两难境地,企业主对其他外聘人才的使用也存有不同程度的戒心,岗位责权利不匹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这种经营环境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

3.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缺少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由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管理基础薄弱,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设置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能缺少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通过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的是缺少整体的管理体系,有的是管理职能的发挥程度不够,仅仅处于事务性管理,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结合不紧密,人才选、用、育、留的工作水平低下。

4.企业文化肤浅,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它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会产生强烈的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主的个人价值观、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吉林省的地域文化是典型的关东文化,关东文化的特点中包括着思想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缺少自主性和竞争性。吉林省多数中小企业仍旧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企业缺少创新意识和学习精神,难以形成高素质的优秀团队。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小企业人才开发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是对发展观念的理论创新,是解决实践工作的新思路,同样对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开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中小企业的人才开发工作必须以以下观念为指导。

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首要因素,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它具有能动性、社会性、时效性、资本性和可变性,能够有意识地利用和支配其他资源,能够参与社会分工,能够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最关键的资源。而人才资源是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竞争制胜的决定性因素。

2.“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是万物之灵,有不同的思想和需求。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满足人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赢”。中小企业往往对引进的人才缺少关心,缺少对人才的持续培养和开发。“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将企业管理的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人才和谐、持续发展”的观念。“人才的和谐发展”是以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为前提,合理的人才结构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指企业的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结构比例合理以及企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结构合理,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应是多种多样、多个层面的,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吸引、选拔也应从实际出发,重点选拔培养高层次的核心人才,以核心人才带动整体人才的和谐发展。“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的同时避免人才的浪费,人尽其才。人才在引进、使用时应注重科学的规划、合理的配置,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同时应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避免过度流失。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吸引外部资源,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动力。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吉林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策略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运用人才引进方法,开拓人才引进渠道。人才引进是创新人才政策的突破口,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吉林省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原则,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1)引进方法要科学。企业应积极主动争取优秀人才,对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考虑运用各种适合的招聘手段以获得人才;招聘工作中始终应将企业和人才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充分尊重人才;重视招聘甄选手段的科学性,确保适合的人才进入企业。(2)引进渠道要放开。一方面,在引进对象上放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国企退休、改制后的优秀人才、优秀的海外留学人才等都是考虑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引进方式上也要多样,鉴于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可以考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方式,即在不改变人才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完成人才开发利用过程。(3)重视与高校的联系沟通。积极与高校建立学生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锻练成长的见习岗位,也为企业提供了选择后备人才的渠道。与人事部门密切合作,举办全省中小企业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为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搭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2.建立公平、科学的选拔评价体系。中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以“人才和谐、持续发展”为原则,构建合理的人才组成结构。培养和选拔工作要有重点和针对性,注重发现和培养核心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同时,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扬长避短”,改变经营者主观臆断的人才选拔模式,采用现代的人才测评技术,如心理测试、面试、评价中心技术等对企业内的人才进行选拔测评。采用这种测评技术的企业,一方面可以考虑在内部培养专业人员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借助中介机构的资源进行,都能够达到公平选拔人才的目的。

3.扎实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中小企业人才开发的关键是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中小企业的人才培训包括企业家培训和企业各层面人才的培训。(1)中小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合格的企业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对中小企业家的培训力度较大,例如:每年计划培训1000名企业家,选派部分中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加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在于思想、理念的转变,所以在培训方式上可以考虑灵活性大一些,培训内容方面注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维的灌输。(2)企业各层面的人才培训是中小企业保证人才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吉林省多数中小企业不重视人才培训是企业战略发展上的一个误区,近几年,在省中小企业局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下,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企业的各种培训活动也逐项在开展。但是,培训的普遍问题是效果不高,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缺少培训的后续跟踪工作。这就要求无论是企业自行组织的内部培训,还是政府或服务部门开展的外部培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都要按照培训系统扎扎实实地跟踪落实培训各个环节,不断调整改进,使员工通过培训,个人得到提高,企业从中受益。

4.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注重激励手段的全面系统运用是中小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方法。在企业内部考虑激励机制的柔性化,一方面,加强物质激励的有效性,将人才的贡献和薪酬联系起来,建立人性化的薪酬体系,对于核心人才采取以股权、期权等方式把他们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使优秀人才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精神上的激励,改变企业的经营决策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参与重大项目和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还可以考虑通过弹性工作时间和分散式工作地点等工作设计的柔性化,为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大的工作自由度,以期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

5.营造创新、向上的柔性企业文化。(1)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吉林省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冲破地域文化的羁绊,企业内部应保持一定的开放度和宽容度,鼓励个体创新和组织学习。(2)企业要想得到员工的忠诚,避免核心人才流失,提高员工自觉工作的热情,就必须充分尊重员工,建立“以人为本”有“人情味”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中小企业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和充满人性化的柔性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开发是极为必要的。

新的时期,吉林省的中小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才资源已经是企业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的人才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吉林省的中小企业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人才策略,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实现人才资源的不断增值和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邴正.2007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

[2] 五年来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工作情况与2008年工作要点[N].中小企业简报,2008,(01).

林业科学研究篇4

在产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应发挥好自身所具有的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对接、成果展示示范、农林科技普及以及农林信息监测功能等方面的功能[1]。而这些功能的发挥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否有着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是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正因为如此,本文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

洛阳农林科学院,即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河南省较大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其主要承担的是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各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试验、示范以及推广方面的工作。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1941年建立的,原来是河南省洛阳农林场,1987年国家行政区划调整把洛阳市农科所和洛阳地区农科所合并,进而成立了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7月经洛阳市市政府批准,将名字确定为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作为市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院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划财务科、科研管理科、科技开发科、档案资料室6个行政科室;下设小麦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植保研究室、中心实验室、旱地农业研究中心、蔬菜研究中心、畜禽研究中心、花卉研究中心、良种繁育中心9个科研中心(室);院党委下设4个支部,共有党员103名。拥有土地800余亩,固定资产总值2000余万元。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洛阳农业以及河南省农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该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来看,2011年,洛阳市农科院、洛阳市林科所、洛阳市园林所,在农工委领导的管理下,三所合并为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为了进一步增加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现又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转为企业化管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的企业化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企业化运作,不但能最大限度的为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同时还能有效的弥补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而有效的降低国家财政方面的支出。同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通过企业化运作,还能不断的进行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外部扩展,进而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等管理方法的应用,不断的增加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的竞争能力以及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2]。进而通过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运作,来进一步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地市级科研院所具有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问题分析

机构改革本身作为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目前所面临的新生事物,必然在运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现有的情况对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1.现有观念与改革存在冲突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中,存在着员工固守计划经济体制的理念与现有市场经济理念冲突的问题。导致这种冲突的原因是,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院所,一直享受着包括工作人员行政级别、薪酬待遇、医疗政策以及退休制度等方面的国家财政支持。但市场经济要求实施企业化运作,即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就会涉及到这些国家财政支持的改变[3]。以对工作人员行政级别的影响为例,原有的对薪酬的影响就会出现变化,工作人员行政级别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自身的档案内,与员工的收入以及职称没有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意味着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必须摆脱对政府的依赖,通过自收自支的方式面临市场经济的竞争。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中,一些工作人员采取了不理解以及观望的态度,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个别员工抵触机构变革的情况,这就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变更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2.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岗位设置、薪酬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农林科学研究院虽然实施的是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但是工作人员的自身的编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就使得工作人员行政级别所具有的影响仍旧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4]。换句话说,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在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基本工作人员管理与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着矛盾冲突,即基层实施的是岗位制度化,而管理者则采用的是行政级别的方式,这就使得工作人员无法真正的实现竞争上岗。除此以外,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工资结构来看,工作人员的工资一直由工龄工资、职务工资、基础工资以及级别工资四个部分共同组成。这就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机构改革后,工资制度也要出现相应的变化[5]。也就是说,工资制度变成以岗位工资为主的方式,工作人员的岗位工资由农林科学研究院所设置的岗位为基础进行确定的,本身作为固定金额,伴随着岗位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变化;同时,还存在效益工资,效益工资则是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实际经济效益来确定的,执行的是多劳多得的原则;除此以外还存在奖励工资,主要是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中优秀的工作人员所进行奖励,包括月度奖励、季度奖励以及年终奖励等等。但是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实际改革过程中,就会在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方面的问题,如在有的项目管理中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如何分配等[6]。简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下降,进而无法挖掘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人才对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平的高低与科研人员队伍整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高水平的队伍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变革过程中,存在着科研人员收入低、考核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才流失等方面的问题[7]。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变革为企业后,科研人员由原有的按职务以及职称确定工资的方式演变为岗位工资、效益工资与奖励工资结合的方式,这就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的实际收入出现下降的情况,进而导致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下降,甚至存在人才外流的情况。同时,企业化运作方式的应用,使得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对经济效益的关注优于对科研本身的关注,导致考核制度、薪酬制度与科研工作本身存在冲突,进而限制了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无法发挥科研人员自身所具有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私利驱动,使得一些科研人员转攻经营创收活动,进而忽略了科研工作本身,这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的根本发展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8]。

(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来看,导致这些问题存在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1.改革操作本身的必然性

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本身来说,不可能在改革开始就给予科研单位以及全部工作人员一定的好处,其自身必然要对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一些个人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这与改革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过程性有着密切的联系[9]。只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人员才能认识到机构改革给组织以及个人所带来的好处,进而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赞同改革,并支持改革,进而自身也跟上改革的进程。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过程中,一些探索性的行为必然会导致错误的出现,机构改革自身也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如上文提到的现有观念与改革存在冲突、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以及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都是由改革本身的原因决定的。这就需要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机构变革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

2.内外环境作用的必然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追求个人发展空间以及经济利益的思想会日趋严重,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背景下,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无论是作为组织自身,还是作为这个组织的组成人员都会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对某些利益进行的改革,导致农林科学研究院的一些经济利益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因而一些工作人员反对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进行机构变革[10]。同时,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使得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选择个人发展空间与增加经济收益的机会。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规则,促使工作人员的观念能有所改变,改变农林科学研究院原有的安于现状的思想,进而在寻求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本身作为科研单位的发展。这就使得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改革的开始,一些有能力的科研人员选择了新的岗位甚至新的行业,这就会对机构改革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如人才流失等等。

除此以外,导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变革存在问题,还有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原因。受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影响,在企业化的运作下,经济效益成了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首要任务,这就使得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会存在一些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找市场与找项目上,进而忽视了科研工作,因而对机构改革的观念以及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11]。总之,导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变革存在问题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三、关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于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来说,应在明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所处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已有的相关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基本思想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应坚持的基本思想是,不应把自身看作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更不是简单的套用企业管理模式。其要求在机构改革中,应关注到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所具有的根本目的,灵活的应用企业管理原则与方法[12]。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来有效的促进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用企业管理模式来优化农林科学研究院的管理,通过将企业中所应用的科学管理方法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应用,在不改变农林科学研究院自身宗旨的前提下,来调整经济关系。其实质是提高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单位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确定合理的过渡策略

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改革中,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过渡策略。制定合理的过渡计划并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平稳过渡。如在离退休待遇方面,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医疗保障等都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保障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13]。同时,给予机构变革一定的过渡期。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应以中央的明确要求为基础,对农林科学研究院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核销事业编制、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及工商登记等工作。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后,以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作为原则,逐步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

(三)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机构体制的优化

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改革内部组织构架,建立合理的岗位制度与激励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各主管机构应履行协调职能,形成“产权明晰,责权分明,协调高效”的运作机制。根据工作人员能力与绩效的不同,合理适当拉开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工资报酬的差距,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单位的主要管理者或者关键岗位人员,可以根据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及业绩贡献,参照企业年薪制的形式,实行收入年薪制。

(四)动态调整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机构改革运作

林业科学研究篇5

1林业科研发展现状

伴随科技的进步,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事业也同其他领域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各林业科研院所和各级管理部门围绕如何实现我区林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开展了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科技攻关、成果推广与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林业生产解决了一批综合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研机构主要有内蒙古林科院、林科院各分院、各盟市林研所等10个林业科研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较大,地理位置独特、森林资源丰富以及重要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地方特点。各科研单位的学科优势见表1[2]。多年来,内蒙古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地区林业发展实际,刻苦攻关,扎实工作,在沙漠化防治研究、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困难立地造林和防护林技术、生物菌根技术研究、灌木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林木良种引进与选育研究、森林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见表1)。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各盟市研究基础条件不同,纵览全区林业科研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2.1盟市科研项目数量少、规模小且分布不均衡

从全区来看,林业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主要都集中在内蒙古林科院。由于盟市科研基础和科研实力等各方面因素,各盟市林研所无论是从纵向渠道还是从横向渠道都很难争取到大的科研项目。科研是林研所的立所之本,发展之根基。科研项目少导致仪器老化、设备陈旧,致使部分资源未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申报的课题很难获得批准,挫伤了部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盟市科研项目分布不均衡,赤峰、通辽的科研项目多一些,其他部分盟市的较少。

2.2各盟(市)林研所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各自为政

内蒙古各盟市在资源和学科优势上都有鲜明的特点。但不同的两个盟市之间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共同点和交叉的。不同的林研所之间缺乏必要的科技信息的交流。在仪器设备方面也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某些仪器设备可能通过某一个项目购置,如果不再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仪器设备可能就被闲置,如果其他盟市的林研所进行相关的科研项目,就可以利用那些已购置的仪器设备。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财力、物力、人力。目前,各盟市林研所之间项目合作很少,结果造成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很难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更谈不上获高层次奖励,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3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条件较差

林业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区长期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盟市林研所许多项目都是合作项目,往往分拨到盟市林研所的项目经费少之又少,科研经费与承担的任务不匹配。林业科技具有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突出的特点,科技推广所面对的是弱势群体,因此,没有固定的项目经费作保证,林业科技事业很难有持续性发展。近年来,林业科技投入有所增加,但随着物价上涨,工资、差旅补贴等科研开支逐年增加,无形中减少了科研经费。据调查,一些研究所大部分科研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其研究测试手段远不能适应科研的要求。盟市级林科所的科研仪器设备更少,有的基本科研仪器设备也不具备,更谈不上先进的仪器设备。全区仅有内蒙古林科院的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一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森林培育林木菌根生物技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另外,我区的科研项目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多元化投资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很少,也就是说科研单位的课题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投资,接受企业委托开展研究的课题较少。由于科研项目经费不足,导致课题研究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使用价值不大,难以适应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4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受现行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年轻的专业人才难以进入;另一方面受工作环境恶劣,待遇较低的影响,又难于留住现有人才,造成专业人员年龄老龄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很难形成有实力的科研团队。

2.5科研与生产脱节,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科研与生产结合方面虽然进行了多方努力与探索,但目前仍存在着脱节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8]。科研面向生产实际不足。各地方林业科研院所面临着真正需要立项项目不能立项的问题。一方面科研、推广与生产单位各自独立,分工明确,缺乏统筹兼备和有机协调的机制,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又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造成了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与生产脱节,科研项目的配置不合理,应用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过大,生产急需的重大技术突破少,现有成果不完善、不配套,缺乏实用性,导致了近一半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了林业建设科技含量低,质量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林业生态建设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由于地方林业科研院所科技实力、科技成果、科研经费等的限制,又难于立项。

2.6科技储备不足,高水平成果缺乏

我区通过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林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仍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林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关键技术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和突破,应用基础研究仍乏力,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尚滞后,导致科研成果贮备不足,直接影响了当前及今后的科技发展。多数林业科技成果水平低、涉及范围窄。区内林业科技成果总体而言,技术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的技术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技术少,缺乏能直接参加市场竞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化成果、专利技术,而且大多地方科研院所多偏重于不同绿化树种的引种、驯化、育苗、种质资源选育等,经济作物栽培与引进、花卉等生产行业急需的自主开发的技术成果不多,林业基础研究也较薄弱。

3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3.1增强合作与交流增强区内各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林业科技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借助对方的科技、人才和成果优势,寻求发展共赢,进一步提高全区林业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通过项目合作,实现科研设备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注重科研信息宣传交流工作。一是组织科研调研。深入了解各地林业科技在研项目、拟攻关项目,实施既有针对性,又有覆盖面的研究项目;二是科研快讯。各科研院所以科技简报等形式介绍项目的进展、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三是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基层林研所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方法。

3.2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

3.2.1改革科研体制,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通过调整科研结构,合理分流科研人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真正从体制上解决科研机构设置重复、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状况,加速林业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探索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科研人员投身科研事业的积极性。

3.2.2林业科技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建议内蒙古林科院及大专院校与基层科研所共建几个研究开发中心、产学研实验基地、产业化基地等。这样可以多出成果,壮大科研实力,特别是对于基层科研院所,借此可以切实增强创新能力,丰富科研手段,锻炼和培养人才。

3.2.3增加科研经费,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增加对林业科技的有效投入,逐步建立稳固的投入保障机制。

3.2.4加速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科研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水平。林科院力争获得上级业务部门支持,争取科技培训项目立项,承担对基层的培训工作,把科技队伍的素质提高落到实处,为基层科研单位定向培养人才。

3.3明确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加强林业科技创新

林业科学研究篇6

关键词: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历程;目标;对策

中国林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领域里的重要分支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向着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科学化方向拓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林业学科发展至今,它也面临着现代经济形势下林业经济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变革挑战。如何适应现行林业的快速发展,是林业经济管理学首要的目标。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1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1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不断规范,以及科学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了林业。各个国家对林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这就是产生林业经济学的起因。由于林业产业产生的利益分布不均,在林场主和森林工业资本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人们为了能够从林业产业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开始着手对林业资源展开调查。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学科的重要分支,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从事研究林业经济的问题,这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不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对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现在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灾害与次生灾害。随后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也融入了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这就是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1.2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是始建于1959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国10多所林业高校布点,并且30多年来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量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人才。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初期,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空前加快。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林业经济问题,在建设初期,我国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有的只是针对性地对农业经济中的一部分林业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当时我国缺少专业的人才来解决林业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与经济问题,所以当时的林业迫切要求开设林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同时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形成了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在初期,我国开始对林业展开研究,我国首先向其它林业上相对发达的国家借鉴学习,在通过对苏联林业经济体系的研究后,我国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方向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以及渐渐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2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目的

林业领域的相关学科种类繁多,林业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经济科学与环境、资源、生态等学科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这其中有林业经营管理学和林业经济学等学科。森林产业的产值巨大,林场主,客户,林业衍生产品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还与另外两个体系发生了影响关系,分别是生态系统和环境协调发展系统。林业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采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开采。有人说,开采生态资源就是破坏生态。这句话并不正确。在开采森林资源的同时做到合理开采,种植树木,协调好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林业经济管理学在这里就起到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的发展让林业经济发展得到了深化,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也是的利益最大化,资源再生最大化。林业经济管理学就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学科,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这就是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成立的重要目的。

3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未来发展的对策

3.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国内经济形势的特殊情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于林业的快速发展。所有经济形势的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人才的供给。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体系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木材和林产品贸易是一个专题,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把关,都需要相关人才的管理。林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难以把控的领域,林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宏观管理要求也较为严谨。林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就对管理者有着多知识领域的要求。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开拓创新,同时从业人员基础的理论知识要相当扎实,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实现再创造。林业经济管理学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3.2科学团队的建设。

理论研究产生科学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研究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团队。一个分工明确的理论团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并加以分析,往往能够产生新的理论,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经济的理论指导,也是联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是可持续的,高效能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科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完善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健全学科理论研究。我国的林业科学研究在应用到实际当中有一定的困难,科学的团队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研究出现代化的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做到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3.3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

林业科学研究篇7

关键词:林业科技;任务;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3802

1引言

浙江省围绕实施“五大计划”、完成“八项任务”、实现“五大突破”的林业科技发展总体思路,全面实施“十五”林业科技发展计划,出台了林业科技重大项目招投标制,创办了林业科技周,创新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林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科技为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和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技储备。全省立项的各类林业科技项目1000多项,总经费14300余万元。目前,浙江省科技发展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约为49%,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50%,通过转化和技术推广产生经济效益110亿元。林业科技总体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2重点任务

2.1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改善与治理、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恢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突破植物材料筛选、植被恢复与重建、效益监测与评价等核心技术,加强林业碳汇技术研究,开展系列配套技术研发与集成。

2.2森林经营和保护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森林经营规划、低效林改造、森林资源精准调查等森林经营技术。加强生物灾害诊断与持续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与防控、森林火灾防控等林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研发。开展区域林业支撑技术研究,构建改善民生和服务林改的林业多目标利用技术体系。

2.3用材林培育与加工转化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主要造林树种及重要乡土树种定向选育技术。研究纸浆材、人造板材以及大径材原料定向培育、木竹材高效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构建完善的用材林培育与加工利用技术体系。开展能源林培育、原料集储、高效低成本转化和新一代生物质能源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

2.4林业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林业资源育种、栽培、加工利用和质量控制等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构建林纸、林化、林药、林菌、经济林、森林食品、花卉等产业链。开展林特产资源规模化培育、活性物质提取、新产品精深加工利用的技术研究,提高林产资源深加工水平。

2.5林业装备及信息技术研究

重点研发种苗生产、造林绿化、森林保护和林木加工利用等系列化装备技术,开发适合林区特点的实用型机械,提高林业装备的整体国产化水平。研究林业资源综合监测、数字林业技术体系构建及数字林业平台建设、林业专用卫星研发与应用等关键技术,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

2.6现代林业重大基础研究

重点开展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基础研究,加强林木基因组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土壤学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揭示树木生长发育、木材形成、抗逆性、林果营养物质形成和林地退化等机理。

2.7现代林业前沿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林木、竹藤、花卉、林特产资源高效分子育种及转基因,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质,木基产品先进加工制造,以及林业生物质能源固化、液化、气化等高新技术研究,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调控、星地协同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生物质定向解聚与分子重组等前沿技术,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科技储备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在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方面,良种选育和产品保鲜、加工已成为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

3.2林业科技人才较缺,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浙江林业现代化面临着林业科技人才的总量不足和质量有待于提高的双重问题。林业科技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林业在岗职工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相对偏低。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队伍亟待稳定,待遇亟待提高。

3.3科技投入增长缓慢,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结合不够

紧密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增长速度不适应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受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影响,林业重点工程与科技结合不够。林业科技主体需求与科技取向还存在脱节现象,致使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转化率都很低。

4着力强化三项保障措施

4.1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以促进林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为目的,高效有序地开展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以及先进实用技术应用与加快成果转化等全部林业科技活动。加快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和提升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需求,也是实现兴林富民、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趋势。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胡双台,等:林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及措施资源与产业

4.2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大力发展多元化林技服务组织的要求,深化林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林技推广体制和机制,着力构建适应高效生态林业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体系。建立各层面责任明确、功能配套、手段先进、方法灵活的推广机构,构建富有活力、服务高效的林技推广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营科技组织、科技示范户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基层进行技术指导,为当地林农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林业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科技示范大户,转化推广科技成果。

4.3推进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实施林业标准化战略、建设林业标准化体系,是林业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林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核心,建立完善“林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标准、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协调配套”的林产品生产、加工、贮运标准体系。尤其是按照国际标准和要求,修改完善《森林食品系列标准》,并逐步建立工业原料林环境管理标准。健全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根据浙江省林产品的区域特色,构建“以省级检测中心为龙头、与主产区检测站(点)相衔接、企业(基地)自我检测相结合”的检验检测体系,从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标识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加强标准化研究推广体系建设,以标准为纽带,建立“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标准”的基地建设模式,形成各方参与的标准推广体系。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掌握专业技术的林业标准化推广队伍。

参考文献:

[1]潘凌安.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3).

[2]范增伟.河南省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实施成效分析[J].河南林业科技,2006(4).

[3]吴鸿.林业科技创新与浙江林业现代化建设[J].浙江林业,2005(11).

林业科学研究篇8

[摘 要] 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导向。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困境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 地铁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与需求研究分析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分析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QFD在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 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230名医学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现状与培养策略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年11月22日.

[4]柯水发,李红勋,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5):1-7.

[5]颜华,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74-296.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R/OL].,2015年10月21日.

林业科学研究篇9

关键词 乐昌油杉;研究历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9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43-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杉科杉木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也是南方地区最常用的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迅速、干形通直圆满、材质轻软、病虫害少和产量高、用途广等特点[1-2]。乐昌市处于粤北南岭杉木,具有丰富的杉木资源,属于杉木的中心产区,所产杉木数量和质量均在全省居于前列。在1976年和1979年的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中,乐昌市杉木表现优良,经综合评定确立为杉木优良种源之一[3]。在乐昌市的2种杉木类型中,乐昌油杉占其中的绝大部分,属于杉木中黄杉的一个地方类型,具有叶色油亮、材质优良、红心比率较大、生长迅速抗性及适应性强等特点[4],因此阮梓材根据当地人的叫法将其命名为“乐昌油杉”。

1 研究历史

杉木虽然在我国栽培有近2 000年的历史[5],但是对杉木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在20世纪30年代,陈嵘在相关著作中对杉木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以及后来傅焕光、宋时杰等对杉木产区进行了调查,直至解放后50年代均有过多次的林业勘察[1]。50年代,对杉木的遗传改良研究工作开始。俞新妥于1957年最早进行杉木种源试验,随后,南京林业大学在60年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在70年代主持开展了种源试验、种子园营建、杂交及子代测定等遗传改良的系列研究工作,并为全国的杉木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6]。

在杉木的研究方面最多的是遗传改良,而对杉木类型的研究并不多。20世纪60年代叶培忠等根据树冠形态、枝叶、树皮和球果等特征为依据,将全国的杉木分为三大类12个主要类型[7]。此后,浙江、广东、四川、湖北和安徽等对杉木的类型均有一定的研究[8-13]。其中,成绩较好的当属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罗田垂枝杉选育方面的研究[14]和江西省林科院对陈山红心杉的研究和产业化效果[15]。

广东省对乐昌油杉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是在广东省林科院的主持下对全省的杉木地方类型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了11个杉木的地方类型[16-20],都将其收集到乐昌龙山林场杉木基因库中[21]。

对广东省地区的优良杉木种质资源――乐昌油杉的研究刚刚起步,只是进行了资源的调查、收集等少方面的研究[21-22],还未规划系统的遗传改良策略,一方面是广东省杉木研究技g力量较薄弱,另一方面是研究起点不高、积累不足等。

2 研究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现状

2.1.1 基本完成了资源收集和保存工作。阮梓材等收集了乐昌油杉资源4份,最初保存于1989年营建的杉木类型基因资源收集区(1992年嫁接),最终保存于2003年营建的龙山林场杉木基因库中[21]。2010年广东省林科院等单位对乐昌地区现存的乐昌油杉资源进行了调查,筛选出104份优树资源,分别在乐昌龙山林场和曲江小坑林场异地嫁接保存,并对优树的生长、形质和材质等进行了研究和初步评估[22]。通过这2次乐昌油杉的调查、收集,基本摸清了乐昌油杉资源情况,完成了基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为以后的资源利用打下了物质基础。

2.1.2 开展部分研究。通过对包括乐昌油杉在内的广东省11个杉木地方类型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杉木类型分布区的气候条件、立地因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乐昌油杉生长条件属于高肥力型[16],乐昌油杉的生产力排名第三,立木蓄积量为270.04 m3/hm2 [17],木材基本密度排名为第三[18],在形态特征方面属于宽冠、浓密、中生型[19],在苗期生长表现也是排名较前[20],红心材比率平均为48.29%,与陈山红心杉相近[4]。

2.1.3 开展了后续项目。为了保存和利用乐昌油杉这一优良的红心杉木种质资源,广东省林科院和广东省乐昌林场在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在7处种子来源和造林时间清楚,未经人工采伐或择伐的乐昌油杉人工林中选择了后洞工区内的林分建设母树林,通过疏伐、施肥和人工辅助授粉等措施使母树林分复壮,增加了结实,从母树林分采种并育苗营造乐昌油杉示范林[23]。

2.2 存在的问题

2.2.1 遗传改良动力越来越小。近年来,杉木市场不景气导致杉木种植行为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国有林场将以生态保护为主,今后的造林应以生态效益高的阔叶树种为主,杉木造林将越来越少。这些行为会使国家和科研单位减少对杉木的科研投入,也会影响到乐昌油杉今后的研究和应用。

2.2.2 本地乐昌油杉资源越来越少,外地良种不断扩散,会阻碍将来乐昌油杉的遗传改良工作。乐昌市作为广东省的传统和主要的杉木产区之一,以盛产杉木闻名,是粤北产杉最多、材质最好的主要林区之一[24],同时也是乐昌油杉的原产地,其杉木的种苗来源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

(1)无性造林为主时期。解放以前,杉木造林除零星进行采种育苗造林外,大多以本地的萌芽条造林,其种源来源单纯[25-26],都是乐昌本地种源。

(2)林分起源清楚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开始推广使用实生苗造林,尤其是国营林场采用杉木实生苗造林[25],其种子来源是从当地成熟杉林采种,没有从外面调入杉木种子,因此林分起源比较清楚。乐昌虽然早在1964年就开始建设有杉木种子园,种子园的优树来源还是收集当地林分优树,没有引入外地种源。

(3)外地良种开始扩散时期。广东省林业厅和县林业局在1979年开始引种省内外的无性系建立种子园,并且于1983年采种[26]。此后,外地良种陆续通过林业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进入本地,并不断被繁育、扩散。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不少的种子园、林业科研项目等调入外地良种进行实验、生产,但是数量不太大,扩散也比较有限,扩散主要是在部分国有林场,种子园产量一直以来都不高,杉木种苗繁育不发达,这个时期的造林用苗主要还是用本地采种的苗木为主。

(4)外来良种扩散繁盛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林业行业越来越市场化,吸引了很多个人和企业从事种苗繁育和营造林。种苗繁育从业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购买外地或外省便宜的杉木种子用于繁育苗木,造林者也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可能购买外地或外省培育的苗木。还有本地的杉木种子园中有不少的外地种源的材料,现在也生产了大量种子,培育了含有混杂基因的苗木。

2.2.3 乐昌油杉林分面积逐年递减,其优树遗传资源随之逐步丧失,及时抢救、保存乐昌油杉优树遗传资源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2]。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有乐昌油杉林分被砍伐。现在,较早前调查和采集乐昌油杉优树的林分早已不复存在,乐昌油杉林分仅分布保存于乐昌林场内偏远或与周边农村存有山林纠纷的地方。如果现在再不重视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林木资源,那么这些资源以后将完全消失[27-29]。

2.2.4 材质优良的乐昌油杉对人们的吸引力下降。早期的山区人民和国有林场种植杉木主要用途是建筑和家具用材,因此经久耐用的乐昌油杉受到了欢迎。在乐昌部分偏远的山区现在还可见到几十至上百年前用乐昌油杉木材建造的建筑和门窗。但现在,杉木已经很少作建房和制作家具的原料,主要用途是制造工业板材,种植速生的的杉木良种苗木对个人和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3 对策

一是充分利用国有林场改革的时机,重点保护现存的乐昌油杉种质资源。根据条件建立适当面积的乐昌油杉种质资源收集库和母树林。 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攻关,开展乐昌油杉的遗传改良。在良种推广方面,可以结合山区扶贫工作,以赠送苗木的方式可以起到扶贫和良种品牌推广的双重目的。三是学习江西陈山红心杉的产业化经验,通过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建设良种基地或采种基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等,尤其是可以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四是通过林业科研单位与地方生产单位协作,共同实施项目建设,可以培养科研和林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人才。

4 参考文献

[1] 吴中伦.杉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1-19.

[2] 阮梓材.杉木遗传改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3.

[3] 全国杉木种源试验协作组.杉木造林区种源选[J].林业科学研究,1988,1(1):1-13.

[4] 阮梓材.广东省杉木良种论文集[C].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496-500.

[5] 林幼丹,张晨曦.杉木在中国的栽培历史简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1):79-82.

[6] 郑仁华.杉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3):63-65.

[7] 叶培忠,陈岳武.杉木自然类型的研究[J].林业科学,1964,9(4):297-309.

[8] 浙江省林I科学研究所杉木组.本省杉木主要类型简介[J].浙江省林业科技,1973(2):11-14.

[9] 连南县林业森工局,连南县林科所.杉木类型的初步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1974(2):4-6.

[10] 丁衍崎.湛江地区的一个优良杉木类型:猪笼杉[J].广东林业科技,1978(1):33.

[11] 四川省林科所林木培育研究室良种选育组.我省杉木的一个优良类型:西昌灰枝杉[J].四川林业科技通讯,1976(4):22-23.

[12] 湖北省林科所,黄冈地区林科所,罗田县林科所.杉木的一种优良类型:罗田垂枝杉调查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1977(1):15-21.

[13] 彭镇华,邢自琢.大别山杉木主要自然类型的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14(1):35-44.

[14] 许业洲,唐万鹏,胡兴宜.杉木优良变异类型:罗田垂枝杉的选育研究[C]//白嘉雨,钟伟华.南方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99-109.

[15] 杨先锋,曾志光.优质陈山红心杉产业化开发的探讨[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2):57-58.

[16] 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调查组.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和利用Ⅰ.广东省杉木地方类型的生境条件[J].广东林业科技,1990(5):18-24.

[17] 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调查组.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和利用Ⅱ.广东省杉木地方类型的生产力[J].广东林业科技,1990(6):17-20.

[18] 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调查组.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和利用Ⅲ.广东省杉木地方类型木材材质的变异[J].广东林业科技,1991(1):20-24.

[19] 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调查组.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和利用Ⅳ.杉木地方类型形态特征的变异及经济性状[J].广东林业科技,1991(2):25-30.

[20] 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调查组.广东省杉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和利用Ⅴ.杉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J].广东林业科技,1991(3):19-22.

[21] 黄永权,林 军,阮梓材,等.广东杉木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初步评价及利用[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4):128-132.

[22] 郑会全,胡德活,王润辉,等.乐昌油杉优树资源调查及收集区营建[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3,33(1):22-26.

[23] 朱火生,梁庆,吴回军,等.乐昌油杉优良林分改建母树林效果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0):146-148.

[24]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林业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186,493.

[25] 韶关市林业志编纂领导小组.韶关市林业志[M].韶关:韶关市林业志编纂领导小组,1993:107-120.

[26] 乐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昌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69.

[27] 蒋D,王勇,刘菲,等.江南油杉种质资源与苗木繁殖研究动态与展望[J].广西林业科学,2014(3):301-305.

林业科学研究篇10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1 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 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 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 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 结束语

林业企业科研机构调整的思路就是以基础研究为根本,要以应用研究为中心,这样要不断的加大实验研究的力度,最终实现产业化,如果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就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一定的生产力,当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时候经济效益就有了相应的提高。再则还能够不断的推进林业的基础研究,这样才能够让林业的技术创新向着良性的方向循环发展,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忠凯.美国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