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2-13 17:09:26

数字文创的概念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1

关于信息内容产业的概念

我国并没有关于信息内容产业的官方定义。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中,首次采用了“信息资源产业”的官方提法。在对国外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借鉴基础上,不同机构、不同专家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不同信息内容产业的定义。在前几期刊登的《界定信息资源产业》一文中,作者将信息内容产业界定义为以信息资源为生产劳动对象,提供信息形态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体,既包括传统的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音像业、文化艺术业、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包括提供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新兴行业。

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式在继承国外信息内容产业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的产业发展特点,又结合了我国的现行统计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当前,许多地区也从鼓励本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角度,采用了“数字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等不同的提法,但无论这些提法如何,从内涵来看,均属于信息内容产业的范畴。

信息资源产业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实现了数字化,而是在于凝结了创意和智力的结晶。

确定“信息内容产业”

国外提到的相关概念,反映了从不同国家及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界定信息内容产业范畴的现实情况。不同的信息内容产业的提法,也是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国也应当采用一个被业内普遍接受和共识的名称,并明确其内涵,以更好地围绕其内涵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信息内容产业”的提法较准确,主要原因如下:

1.尽管“数字内容产业”的提法可能更加直观形象,便于理解,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当今,依托网络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不断上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这一提法不能涵盖内容产业的全部范畴,非数字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也是市场上很活跃的部分(如调查与咨询业),并仍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来看,传统载体仍然是信息内容的重要载体,其存在仍然十分必要。

2.信息技术应用对内容的制作、传播及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性,使数字内容产业得到业界许多专家的重视。“数字”两字强调了信息内容加工过程中,某些环节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易使人忽略信息内容产品价值存在于其中凝结的创意、智力的结晶这一本质,也不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产业发展。

3.随着信息技术普及,特别是信息资源处理技术的普及,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传统信息资源的界限日趋模糊,表现在无论是从信息内容产业业态、企业(信息内容企业往往既生产数字化又生产传统的信息内容产品,如新闻出版业在继续生产纸质报纸的同时,也提供报纸的网络版),或产品上都很难将数字化与传统的产品完全分开。这导致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对特定主体很难区分开来,如对某一出版社而言,可能既生产传统形式的书籍,又生产数字化形式的书籍,对其管理就很难单就其一种形态进行管理,而且即使区分了,意义也不大。

4.数字化并未改变内容本身,按数字化或非数字化命名对信息内容或信息产品进行管理没有任何意义。如就药品而言,同类药品可以片剂、药水或其他形态存在,然而针对药品的管理并无针对其中某种具体形态的管理。

5.从产业发展趋势看,信息资源产业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是否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而在于其凝结了创意和智力的结晶,仅突出数字化,极易忽略其中的核心劳动创造。

从当前我国对该产业提出的名称来看,“信息资源产业”是官方的提法,其内涵并不明确;“多媒体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等提法过于强调数字化程度。因此,建议业界统一认识,采用“信息内容产业”的提法。

链接:国外信息内容产业的相关概念

“信息内容产业”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已有相关的概念。这包括:从60年代起被普遍接受的“信息产业”概念,它实际是指信息技术产业(IT产业或称ICT产业),包括半导体产业、计算机软硬件产业,通信业等。70年代左右,出现了“信息服务业”概念,但是“信息服务业”不仅包括信息提供和信息咨询,还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如硬件维修和软件维护等。

上世纪90年代初,信息资源在信息化中的核心地位得到普遍认可。“3C”(Communication、Computer、Content)即“通信、计算机、内容”的提法开始出现。其中,内容代表的是信息本身。由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产业化,为了与原有的“信息服务业”进行区分,国际上开始使用“信息内容产业”概念。

目前,业界普遍认同“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是在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上首先提出的。1996年,欧盟在其《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的内涵明确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其产品范围包括各种媒介的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和广播等)。

当前国际上存在许多相类似的概念,比如: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创意性产业等等,但这些概念并非等同于信息内容产业的概念。

1998年,由英国多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代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提出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1998),首次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是指那些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十三个领域。

2002年,爱尔兰政府出台的《爱尔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中将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Industry)定义为创建、设计、管理和销售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产业,是将传统内容产业、媒体和娱乐业、软件与多媒体、电子硬件和电信等加以综合集成的,新的经济活动领域包括数字游戏,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虚拟教室、数字化协作的数字学习,与娱乐、预订旅行、财务交易、定位服务有关的商业与客户的电信/无线服务,主要用于科学与工业的高端成像、设计和虚拟现实工具与应用的非媒体应用。澳大利亚称为创意性内容产业 (Creative content industry),所谓的数字内容与应用需展现信息交流的特色,内容的本身需全部或部分具有知识产权,或可经数字方式制作或散布,或可被呈现为数字化的产品,并可通过网络或非网络的方式传播,包括影片的前后期制作、广播服务、音、视频出版、表演艺术等。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2

0 前言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4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 总结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3

关键词 虚拟社区 电子社区 网络社区 数字化社区 数字社区 智能社区

1 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 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 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 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 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 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 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

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

3.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 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 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 王陵,王大力.数字化社区技术与建设展望[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6)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4

【关键词】语义网;数字图书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

数字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导致了人类信息行为的改变。数字图书馆以其时空的便利性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多地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得所需的资源。但数字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数字图书馆传统信息检索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数字图书馆中搜索引擎多以传统的关键词检索为主。这种检索方式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过用户的需求,但由于字义本身与其概念的延伸经常不在同一级,使得寻得结果往往仅与字面意义相匹配,与人们想得到信息概念及其相关的成分的意愿相违背。首先,传统的检索系统难以准确理解用户的检索需求。如当用户需要查找题名中包含“计算机”的文献时,其真实的检索意图是将关于“计算机”、“电脑”等具有同一语义的文献都查找出来。其次,检索系统返回的多篇文章往往只按相关度、实践、被引频次等进行排序,各篇文献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语义上的联系。

二、概念语义检索的优势

(一)语义检索系统可以收集用户的相关信息,分析用户的检索行为,了解用户的检索特征与检索爱好,创建符合用户特征的访问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

(二)对用户检索语义的确切理解保证了检索结果的可靠性。概念语义检索克服了字面匹配检索的弊端,使检索结果更接近用户真实的检索需求。

(三)用户可以对系统提供的服务做出信息反馈,对检索结果进行打分排序,系统可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服务,从而达到个性化搜索。

三、语义网及其体系结构

1998年,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 提出“语义网”(Semantic Web)理念。语义网的基本思想是在网络信息的创作和中嵌入机器可理解的知识元数据,使计算机具备更强的“理解”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语义网环境下,网络成为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人机交流变成类似人与人的交流。2000年Tim Berners-Lee提出的语义网标准体系结构。该机制的核心由两大模块组成:① 以XML与RDF(s)为手段的信息组织模块,用于管理信息,具备部分语义。②以Ontology为手段的知识组织模块,用于管理知识,提供机器间的语义互操作。标准最底层由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和统一字符编码(Unicode)构成。语义网标准的第二层由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域名系统(Namespace)以及可扩展标记语言结构表(XML Schema)构成。第三层由资源描述框架(RDF)和资源描述框架结构表(RDF Schema)构成。 “XML+RDF(s)”就构成了计算机间相互理解的基础,它们是改造万维网、建立起语义网信息组织机制的三大核心技术。第五层逻辑(Logic)是在本体层之上要做逻辑推理工作。接下来就是保证信息是可信赖的这两个层次,即论证(Proof)和诚信(Trust)。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语义网信息组织机制的核心是XML、RDF、Ontology。XML(可扩展标记语言)被誉为“语义标记”,是一种完全面向数据语义的置标语言。XML Schema提供了规定XML 文档结构和内容约束的机制。Namespace则是解决自定义标记过程中名称冲突问题的。RDF(资源描述框架)是网络资源通用描述框架,它是以三元组:主体—谓词—客体,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简单描述的。RDF是一个开放的元数据集成方案。采用RDF来处理不同类型元数据集合,可以实现元数据之间的互操作,使计算机可以理解语义。XML与RDF结合解决了信息建立于信息描述的开放机制和系统的开放性,有利于资源的共享。Ontology(本体)在人工智能领域指的是对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

四、概念语义检索的实现

(一)概念语义检索的原理。概念语义检索的原理主要分为三个过程:首先,用户向系统输入检索请求,由于用户的知识领域的差异,输入的关键词的准确性有差别,需要系统对检索需求进行语义分析,分析出用户真正的检索需求。第二,概念语义检索系统须对数字对象进行描述和表示,对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和表示是信息资源数字化整序的过程。第三,语义检索系统将分析出的用户真正的检索意图的认知表达式与概念语义检索系统中整合后的资源进行匹配,检索出所需的信息资源。

(二)概念语义检索的流程。(1)创建元数据:收集各学科的数字信息资源,在MARC、DC等元数据标准下,利用XML、RDF等语义网技术,更准确地描述数字对象的语义,建立元数据并存储在元数据库中。(2)创建本体知识库:利用元数据库中的信息以及现有的主题词表、语义词典等工具,并且借助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的帮助,构建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词汇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3)语义标引:利用领域本体对文档进行标引。先从文档集中抽取出特征词汇,分析特征词汇,并建立与概念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使用领域本体对文档进行语义标引。(4)检索式的处理:用户通过检索界面提交查询请求,推理机利用本体领域内的知识和一些基本的自然语言理解技术对关键词或语句进行分析,从领域本体中抽取出与用户查询关键词或语句具有语义相似度的本体,最终得到用户真正的检索意图。(5)实施查询并返回结果:推理机将抽取出的语义关键词组成语句群,提交至检索系统。然后,系统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搜索出符合该语义词或句的所有相关文献资源,即结果集。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语义网在信息检索方面的优势可以为数字图书馆提高检索效率所借鉴。语义网的和核心技术XML、RDF、Ontology为数字图书馆实现用户检索需求的确切理解,构建信息资源的语义关联提供了有效途径,并最终提高了数字图书馆学术信息资源的检全率和检准率。

参考文献

[1] 罗昊.语义网信息组织机制论纲[J].图书情报工作,2005 (7).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5

1.品牌创立

2005年,上汽收购了英国罗孚的25型、75型轿车知识产权及技术平台,希望凭借罗孚迅速走向海外市场。然而,罗孚的商标使用权却被宝马掌握在手中。2006年9月,福特汽车与宝马事先约定,打算购走罗孚商标,上汽于是无法购买使用“罗孚”这一品牌。这坚定了上汽发展自有品牌的决心,同时决定先在国内市场上建立起中高端轿车品牌地位,然后逐步拓展海外市场。

2.核心价值

2006年10月,上汽基于罗孚75技术,推出自主品牌“荣威ROEWE”,根据中华传统文化,“荣”取荣誉、殊荣之意,“威”则寓意威望、威仪及尊贵地位,合起来则是“创新殊荣、威仪四海”。英文名“ROEWE”源自德语字根LOEWE,代表狮子。具有纯正英伦轿车基因又融合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自主品牌自此诞生。

荣威品牌核心价值是“经典、创新和自主掌控”。“经典”,即延续英伦风范、优雅贵气及绅士品味,坚持造车美学;“创新”,即依托海内外技术中心及研发团队,持续开发新技术、创立新标准,并时刻关注市场变化,以提供更符合消费需求的新产品;“自主掌控”,即塑造国际汽车品牌方向,实现自我驾驭、享受自主生活的梦想。直面全球汽车巨头强势品牌的激烈竞争,令人期待,同时也充满了挑战。

3.核心定位

“荣威”品牌将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其目标客户是有知识、有修养,事业发展成功,勇于创新突破,积极向上,追求品味的消费者。“荣威”品牌将为消费者创造出优雅尊贵、自信进取且富有内涵的品牌体验,同时,上汽也力求以基于罗孚75平台核心技术开发而成的“荣威”的首款产品为消费者传递“经典、创新、自主掌控”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第二章创新的营销理念

创新缔造·概念营销

概念营销:所谓概念营销,指企业将市场需求趋势转化为产品项目开发的同时,利用说服与促销,提供近期的消费走向及其相应的产品信息,引起消费者关注与认同,并唤起消费者对新产品期待的一种营销观念或策略。

概念营销着眼于消费者的理性认知与积极情感的结合,通过导入消费新观念来进行产品促销。目的使消费者形成新产品及企业的深刻印象,建立起鲜明的功用概念、特色概念、品牌概念、形象概念、服务概念等,增强企业的竞争性实力。

概念的创新是概念营销的关键点,如果一个概念没有新意,不被消费者认可,那概念营销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数字武装经典实例:

荣威550的使命是传承荣威品牌,提升消费者对荣威品牌的认知、信任及喜好度,逐渐完善产品系列,满足消费者更多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2008年荣威品牌的主力销售车型,最终完成年度销售任务。荣威550的产品参数已达到B级车的水平,但企业决定采用“高举低打”的战略,让它进入A级车的高端市场。荣威550的品牌定位最终被确定为“D5全时数字轿车”,强调数字化造车的理念,两个支撑点分别为“科技”和“时尚”。荣威550打造了国内自主品牌中级车市场的新标杆。而全时数字轿车的概念也在消费者中得到了很大的认可。这个概念的创立让很多人耳目一新,也让荣威550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紧接着另一个全新的概念被上汽打造出炉,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车展上,搭载3G智能网络行车系统的“全时在线中级轿车”——荣威350全球首发上市,并对外公布了5款车型售价。荣威350是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全新A级车战略平台的首款车型,是国内首款信息化汽车,搭载的智能网络行车系统依托联通WCDMA 3G网络,实现信息检索、实时路况导航、电子路书、股票交易和社流等互联应用,开启了汽车的网络互联信息化时代。

荣威策略:利用数字概念的普及为契机全力打造汽车领域的数字概念,让消费者得到耳目一新的感觉。

针对车型:荣威550、荣威350营销方式:概念营销

风险规避:作为自主品牌的后起之秀。把营销着力点放在概念上可谓是另辟蹊径,在此点上荣威品牌可以说是开创先河的,独一份的策略让荣威几乎没有风险。

数字化的应用与全时数字概念、全时在线概念的打造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众多的消费者所关注,正是因为关注这两个概念,消费者才开始关注荣威品牌,了解荣威的产品,概念的打造开启了荣威面向消费者的窗口,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

趁热打铁·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文化营销系一组合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文化力进行营销,是指企业营销人员及相关人员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营销理念,以及所塑造出的营销形象,两者在具体的市场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营销模式。

可以使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产生共鸣,可以利用文化极大程度上提高品牌忠诚度,文化营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效果影响久远。

文化营销有很强的产品局限性,在文化选择上也会让企业举棋不定,不符合产品特点的文化营销往往起到负面效果。

丈量到心经典实例: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两部热播电视剧将二战远征军那段历史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趁着余热,荣威W5携手上海纪实频道拍摄了《梦回滇缅》,重走了当年的滇缅公路,揭秘了远征军背后的故事。一部《梦回滇缅》让很多男性观众认识了荣威W5,虽然这辆车并未在片中植入广告,但紧接着丈量960万平方公里活动,却给消费者与媒体更加深入接触W5的机会。

在世界地图上,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蜿蜒绵长的陆地国界线,勾勒出雄鸡的形状。在长达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界上,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一座座经过测绘学家精准测量坐标的界碑就矗立在国境线上,代表着我国领土的完整。其中,中越边界是我国各条边界中树立界碑最多、密度最大、测量精度最高、测定点位最多的边界线。全线勘定为1450公里,共竖立了1971颗界碑。

2012年7月29日至8月1日,上汽集团旗下的“跨领域专业SUV”荣威W5带领着一众媒体记者开启了2012年新一轮“丈量”活动,此次主题名为“丈量边关 致敬英雄”,从昆明出发,行走920公里,目标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越边境上的天保口岸,一路途径麻栗坡和老山。

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旅行,用脚步与车轮丈量祖国的国界,脑海里那条抽象的边界线,变成脚下坚实的土地。此行并不在于游山玩水,而是用心感受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意义:在老山者阴山故战场,感怀可歌可泣的“老山精神”;在肃穆的麻栗坡烈士陵园,追思那些英勇捐躯的不朽忠魂;探访边防哨卡,慰问那一个个坚守国门,奋战在缉私禁毒第一线的无名英雄。荣威W5这辆民族品牌的SUV,用坚实的足迹与车辙去“担当”一份责任:唤醒那些理应不朽的民族情怀。

荣威策略:利用大的社会环境与消费者的爱国情怀来进行营销是一个无往不利的经典之作。针对车型:荣威W5

营销方式:文化营销

风险规避:荣威W5利用丈量国境这一活动充分展示了W5的性能优势,又在文化与思想上占领了“民族情怀”这一制高点,可以说荣威的策略让自己站到了不败之地。

不是什么样的SUV都能够把中国的国境丈量,这需要优异的性能,不是什么样品牌都有资格去丈量国境,荣威这个属于国人的品牌当然可以。

上纲上线·品位营销

品位营销:品位指对事物有分辨与鉴赏的能力。品位象征着成功人士的社会地位与卓尔不群的生活态度。利用品位进行营销能迅速的与其他品牌差异化,提升自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能够迅速摆脱低级别竞争对手的纠缠,体现企业文化、品牌内涵等高端的企业宣传诉求,能够迅速建立起高人一等的定位。

利用品位营销的产品要求很高,品质、质量、档次都是要求极高的,否则将会让消费者嗤之以鼻。

超然品位经典实例:

现今不少的高端品牌钟情于高尔夫运动,因为高尔夫体现了高端品牌与高端人士的品位,但上汽荣威另辟蹊径,多次独家赞助上海斯诺克大师赛,使荣威和斯诺克这两个同样溯源于英伦的经典在中国熠熠生辉。

当中国斯诺克大师丁俊晖出现在赛场之时,得到了国人空前的关注,荣威因势利导,借助明星赛事,运用了与体育营销相结合的方法,使荣威品牌得到了深度的推广,更体现了荣威品牌源于英伦的绅士品位。与其他品牌赞助体育赛事的着眼点不同,荣威更注重运动与品牌结合的产物“品位”,而不是简单的选择一项高雅运动,无论是外在特质还是内涵均与这项绅士运动环环相扣,着重体现荣威品牌的高品位。荣威的目标用户正是这样一群懂得并追求品位,注重生活品质的成功人士,这与斯诺克运动的精神非常契合。使得荣威品牌内涵更加具象化,短时间内获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

而时尚一直与品位息息相关,自从荣威品牌创立以来,能将汽车与时尚贴合非落户于时尚之都的荣威莫属。荣威产品自上市以来就与服装有了不解之缘,跨界合作的概念被引入到了品牌的时尚之中,荣威的时尚营销初露端倪。之后的每次汽车展示,荣威车模的服装全部都由服装界设计师全力打造,而展台上车模的展示也是设计师新款时装的会。上汽荣威虽然没有雄厚的品牌历史,但与时尚携手打造一种高品位的生活理念使得荣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荣威策略:源于英伦的定位使得荣威品牌本就与众不同,充分扩大这种与众不同,强化英伦品位是荣威独有的优势。

针对车型:荣威全系车型

营销方式:品位营销

风险规避:通过不同的营销活动来体现荣威品牌的品位,分散了风险,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英伦定位本就是品位的象征,这是荣威品牌独有的竞争力,把它发扬光大可以体现荣威品牌特有的气质。这也是实现荣威与其他品牌差异化的最佳途径。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6

尽管奥古斯丁的美学与其整体的哲学密切相关,但是似乎与其哲学有所区别的是,比起他皈依基督宗教以后的著作而言,在他的早期美学著作中,他的美学较少上帝中心论的品性与色彩,这不仅集中体现在Depulchroetapto这部著作中,同时在《论音乐》中也能窥见端倪。奥古斯丁享受了广博的罗马化的希腊教育,他完成了雄辩术的学业,这是当时罗马帝国中最具水准的人文教育。在这个学业中,奥古斯丁接触到了美学,这也是当时最受尊重、最被看重的学问和学业,原因在于,在这个专业中,不仅折中论的美学和西塞罗的美学惺惺相惜,并且由此而超越了斯多葛学派的诸多美学因素与学说,而且在其中,柏拉图的美学不仅并未销声匿迹,还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专业也为奥古斯丁第一部著作(也就是美学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完成第一部著作之后的几年,约略在383年,至迟不过386年,他通过“LibriPlatoni-corum”(庶几可译为《柏拉图主义者之书》)而直接接触到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说,特别是布洛丁的著作(包括《九章集》中的“论美”),而布洛丁的美学恰恰是批驳斯多葛和折中论的美学的;布洛丁的著作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这在《忏悔录》中能够发现明显的痕迹①。之所以印象如此之深刻,触动如此之大,是因为他在布洛丁这里终于读到,美学所提出的问题、所提出的质询,和哲学的终极问题密切相关,这也就是所谓的本体形上美学。而布洛丁当然将这两个领域提出的终极问题联系起来考量,其考量的方式恰恰甚为符合奥古斯丁的思维方式,二者颇有些不谋而合,或者应当确切地说,奥古斯丁十分愿意接受布洛丁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布洛丁是沿着宗教的、而且超验的轨迹而建构他的学说的,这不仅与基督宗教哲学的思维方式并不冲突,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一致、相互补充。当奥古斯丁接受了基督宗教,并成为基督宗教的和柏拉图式的(以及新柏拉图的)哲学家之后,尽管他依然保有了他早期的美学观点,但是也在基督宗教的意义上以《圣经》的思想和布洛丁的学说丰富和充实了这些观点,以至于他的美学能够清晰呈现出两种层次:一种是较早期的俗世的、时间品性的次级结构;一种是宗教的、形上神学的超级结构。本文从奥古斯丁的美感美学和认知美学出发,探讨他的作为存在本质属性的美的概念,探讨他在基督宗教哲学语境中的美的概念及其上帝中心论的品性,同时兼及艺术之美及其判断,最终作一小节。

理性的愉悦———从美感美学到本体形上之认知美学

从奥古斯丁所身处其中的古典的传统来看,美并非仅仅是人与事物的某种特定的关系,而首先是事物的客观的品性、属性。奥古斯丁首先接受这一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并且甚为流行的观点,研讨了人和美的(客体的)关系、人对于美的客体的美的感觉,而最终他认为,外在于人的美的存在(美的客体的存在),是美感的先决条件,人仅仅感觉美、感知美,而并不创设美。在这一点上,奥古斯丁与古典的主流保持一致,但是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更深刻地探入此一论题,并且终于在古典美学所习以为常的观点中发现了问题,在Deverareligione(《论真宗教》)中他对这一问题作了精确的表述:Utrumideopulchrasint,quiadelecta-nt,anideodelectent,quiapulchrasunt.②(译文)是某物令人满意(或译:愉悦、好感、美感)因而是美的,抑或是因为它是美的才令人愉悦呢?从古典的美学中,奥古斯丁所接受的另一个基本论点所涉及的是,美究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或曰何时以及为什么某物是美的。奥古斯丁认为,当事物的各个部分相互之间近似,或者它们的联系生出一种和谐时,事物就是美的。换言之,事物的美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之上,而和谐则出自于相应的比例,也就是譬如说各条线段、各样颜色、各种声音,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的关系。而如果人仅仅借助视觉、听觉感受美、感知美的话,那么这庶几是因为其他感官并不具有一种感知或感觉某种关系的能力。如果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享有恰当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所给出的关于这一事物的整体,就是美的。事物的某些单一的部分也许并不能赢得人的美感,但是如果这一事物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恰当而和谐的,那么由这一关系所呈现的整体的事物就是美的:Itaordinanturomnesofficiisetfinibussuisinpulchritudinemuniversitatis,utquodhorremusinparte,sicumtotoconsidere-mus,plurimumplaceat.③(译文)以这样的方式万物按照它们的存在和属性朝向整体的美而被建构,以至于之前单一的部分对于我们而言是灰暗无光的,但依然能令我们获有美感,如果我们将其置于整体的框架中观察的话。无论是一个人的美、一个雕像的美,抑或是一个建筑的美,决定其美的并非它们之中的部分,而是各个部分之间恰当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导致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Sedcuminomnibusartibusconvenien-tiaplaceat,quaunasalvaetpulchrasuntomnia,ipsaveroconvenientiaaequalitatemunitatemqueappetatvelsimilitudinepariumpartiumvelgradationedisparium.①(译文)在所有的艺术中,一切愉悦与美都是仅仅借助和谐一致而来的,而和谐一致也呼唤出美感。而其自身则追求均衡与统一,无论是借助同样部分的帮助,抑或是通过消减内在的不同。

而秩序则建立一种统一,在Deverareli-gione(《论真宗教》)关于秩序的讨论中他说:Nihilenimestordinatum,quodnonsitpulchrum.②(译文)不美的事物也无法被建构起来秩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庶几可以说,对于奥古斯丁而言,统一、秩序、和谐一致是人判断美的决定性的、标准性的尺度,所有美的形式就是和谐统一的秩序系统,这首先表明一种恰当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是恰当的、合适的关系呢?在奥古斯丁看来,具有标准尺度这就是恰当的,而决定标准尺度的就是数字:Intuerecaelumetterrametmareetquaecumqueineisveldesuperfulgentveldeorsumrepuntvelvolantvelnatant.Formashabentquianumeroshabent;adimeillishaecnihilerunt.Aquoergosuntnisiaquonumerus?Quandoquidemintantumillisestesseinquantumnumerosaesse.Etomniumquidemformarumcorporearumartificeshomi-nesinartehabentnumerosquibuscoaptantoperasua,ettamdiumanusatqueinstrumen-tainfabricandomovent,donecilludquodformaturforisadeamquaeintusestlucemnumerotumrelatum,quantumpotest,impe-tretabsolutionemplaceatqueperinterpretemsensuminternoiudicisupernosnumerosintu-enti.Quaeredeindeartificesipsiusmembraquismoveat:numeroserit,nammoventuretiamillanumerose.”③(译文)仰观天穹、俯察大地、临视沧海,无论是在其上闪烁者、抑或是在其下爬行蠕动者、无论是在空中翱翔者、抑或是在其中泳动游水者,一切都有其形式,因为它们都含有数字。夺去其数字,则它们就不再美了。它们从何而来呢?如果不是从数字所从来之处而来的话?只有当它们享有数字般的存在时,它们才享有存在!而作为艺术家的人们,他们掌控一切质料的形式,在他们的劳作中应用数字,并由此创作他们的作品;他们在其创作中运作他们的手和工具,直到其作品的外在被构型,并且尽可能适应数字的内在之光,直至达于完美,并且借助感觉令内在的鉴赏者满意,而他则观视较高层次的数字。如果要问是谁运动了艺术家的自己的手的话,那就是数字,因为即使是它们也被数字般的运动起来。而在对话体的《论音乐》中奥古斯丁也借老师的口而强调了他的问题、并借学生的口而作了回答:Magister:Siergoquaeramusartemis-tamrhythmicamvelmetricam,quautuntur,quiversusfaciunt,putasnehaberealiquosnumeros,secundumquosfabricantversus?Discipulus:Nihilaliudpossumexistimare.Magister:Quicumqueistisuntnumeri,prae-teriretibividenturcumversibusanmanere?Discipulus:Maneresane.Magister:Consen-tiendumnestergoabaliquibusmanentibusnumerispraetereuntesaliquosfabricari?Dis-cipulus:Cogitmeratioconsentire.④(译文)老师:如果我们质询人们用以创作诗歌的旋律和格律的艺术的话,你认为,在他们的艺术中能谈到某种数字吗?而这数字原则上在诗歌艺术中起作用吗?学生:我完全无法作另外的想象。老师:无论这些数字是如何受造而来的,你认为,它们和那些诗节一样是过往性的呢,还是恰恰相反?学生:当然恰恰相反。老师:一些过往性的东西借助一些永恒的数字被创造,由此是必须承认的吗?学生:理性要求我这样认为。

在奥古斯丁看来,甚至鸟雀、蜜蜂等,也都依据数字而建造其巢穴、蜂房,人也应当像它们一样劳作,只是人应当有意识地依据数字而建构;奥古斯丁的表述的经典内涵是:理性运用目力,亦即人运用其理性,观察天地万物,于是理性所意识到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只有美才愉悦他,而在美之中则是形式,在形式之中则是比例,而在比例之中就是数字;在此固然有人的感官的功能的运作,以至于人能够获有美感和愉悦,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决定性的因素原本就是理性,是理性令人知道他有了愉悦的感觉;而尺度标准与数字保证了事物的秩序、统一,并且由此而保证了事物的美。从术语系统的建构来看,如果尺度标准和数字这两个概念是奥古斯丁表述美的一个术语系统的话,那么他也赋予了他关于美的思想以另一个术语系统,这是恰当的尺度、形式,以及秩序三个概念的联合而构成的系统,他认为,所有的事物,在其中含有越多的恰当的尺度、形式以及秩序,那么它们也就具有更多的善;而其中含有越少的尺度、形式以及秩序,它们也就是较少的善。理性为了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能过渡到对无数属性的探讨,必须回溯到上述这三个判准,亦即尺度、形式以及秩序,而这三个就是在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中的高层次的善,无论是精神的世界,抑或是质料的世界中的。大凡在这三者彰显之处,那里就有大善,而在其隐匿之处,善也微小,而在它们敬告阙如之处,善也缺乏。也就是说,这三者的联合作为判断事物的价值、美、善是决定性的因素;每一事物都是善的、美的,如果其中含有这三者的话;它甚至是更善、更美的,如果它含有较多的这三者的话;而这三者不在场的话,那么事物也就缺乏善和美。尽管奥古斯丁在此提及的是善,但是彰明较著的是,就此他指的也是美,理由在于它们都是形上美学中的超验限定、是等值的,只要提及一个,其他的也就包含在内了。这三个概念,modus,speciesetordo,也就是恰当的尺度、形式以及秩序,构成一个三一法则,而其中,spe-cies同时具有“美”和“形式”的含义;这一三一法则一旦进入中世纪,就是中世纪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托马斯就是从这三个角度出发研究存在之美的①。从基督宗教经典出发来看,这个三一法则不仅是古典哲学、古典美学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圣经》所主张的思想,“智慧书”说:“上帝以恰当的尺度、数字和重量将万物纳入秩序。”②古典美学和《圣经》应当是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两大源泉。这两大源泉都汲纳了毕达哥拉斯的古老学说:比例与和谐统辖世界。但是即使在古典时代,这一学说也发展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在毕达哥拉斯派中,这一思想具有更多的、甚或纯粹的量的属性、品性,这导致了数学美学;而在古典晚期,在斯多葛学派和西塞罗那里,和谐与比例的主题保有一种质的意义,也就是说,尽管他们认为美依赖于各个部分之间的恰当的关系,但是这一恰当的关系并非在数学的意义上被理解。

奥古斯丁则在这两种解释中摆荡不定,一方面,他在较高的程度上将其美学建立在数字的基础上,特别是他的形上音乐美学,在他看来就是数字所呈现的美,我们庶几能够说,美的基本概念在这样的理解中就是同一、均衡、数字的均衡(aequalitasnumerosa),他在《论音乐》中说:quidest,quodinsensibilinumerositatediligimus?Numaliudpraeterparilitatemquamdametaequaliterdimensaintervalla?①(译文)我们究竟在可感知的数字性中喜爱什么呢?当然并非别的什么、难道不是某种同等性和有规律的距离吗?一方面,就数字的均衡而言,在奥古斯丁看来,人只能喜爱美的事物,而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够使我们愉悦,这要归功于在它们之中所含有的数字,如同我们已经提及的,在它们之中追求的是一种均衡(同等),而均衡就是一种美,或曰就是美。人并非仅仅在可听觉的和身体的运动的领域中相遇到这样的现象,甚至还在可视觉的形式中,在其中美这一名号还更多地被应用。而另一方面,如同前文曾经表述的,奥古斯丁也将美理解为各部分之间的量的关系。这样的双重的痕迹是有其理由、因而能够理解的,作为一个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的美学家,他当然倾向于美的数字理解,而作为一个创建基督宗教哲学的学者,他又不能、并且也不愿意放弃内在的美。在这样的理解冲突中,他必须拓展美的概念内涵,他必须将他都不能放弃的这两种理解融合起来,这可从他的两个美学概念中窥见一斑,一个是旋律概念,另一个是对照概念。我们将在随后的下文中比较详尽的引述和分析这一点。

正反命题的华丽诗章———美作为存在的本质属性

如果从本体形上层面出发来考量的话,那么在奥古斯丁看来,美并非量的概念,而是属性概念;在音乐美学中,旋律是古典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②,而旋律被更多的作数学的理解。在罗马人中,旋律甚或与数字有着同一的名号(名称),也就是numerus,但是尽管如此,旋律几乎仅仅用于音乐、音乐学中。而在奥古斯丁那里则不同,他将旋律概念解释为全部美学的基础概念,旋律是所有美的源泉,是作为整体的美学的基础。在这样的意义上,奥古斯丁拓展旋律的(数字的、美的)内涵,不仅将其理解为听觉上的,而且理解为视觉上的现象;对于他而言,不仅存在着对于人的身体(各器官)能感觉、能感知到的旋律,而且存在对于人的、甚或自然的灵魂都能感知到的旋律。不仅存在人能够感觉到的、创设的旋律(亦即由人的劳作和创设的行为而来的旋律),以及过往性、消逝性的旋律,而且也存在永恒的世界旋律。在这样的意义上,旋律概念的量的(数学的)品性渐次消退,并且不再是旋律概念的本质属性③。从形上美学层面来看,奥古斯丁将美和数字的等同性先决条件联系起来,并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事物才是美的。而这样的强调又恰恰表明,他看到了美与非同等性(不等性)的关系、与不同性的关系,也就是说,美和对立、和对照也密切相连。对立,或对照,也是判断某物是否美的标准之一,也直接影响某物是否在美的状态中,这一点特别影响到人的美,影响到历史的美。在他看来,此间世界之美(saeculipul-chritudo)来自于一种对照,世界之美出自于相反之物的相对应的建构,也就是说,世界之美建立在对照之上,譬如时间的秩序则是由流逝与永恒这一正反命题建构的华丽诗章。于是所有存在的美在某种意义上源出于反命题,也就是说,出于反义对照。这样的观点庶几更接近赫拉克里特,而不是毕达哥拉斯。在这个意义上,他就能够成功地将美解释为各个部分的关系,而非仅仅依赖数字。当然,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对于美的表述并非一种形式,除了从数字出发表述的美之外,也有其他角度,譬如从比例出发而对于美的表述。或许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奥古斯丁也认为,美并非仅仅是各个部分之间调和的关系(congruentiapartium)所表述的,而且也是舒适的颜色(colorissuavitas)所能表述的。每一个躯体性的美都建立在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上,并且同时具有舒适的表面颜色。奥古斯丁甚至以布洛丁为依据而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后者看来,美存在于光中(在明亮中),这一点恰恰不同于古典的美的理论关于美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的学说。奥古斯丁似乎知晓古典哲学所有关于美的定义和阐释,并且将它们应用在不同的情形中。而他对美的理解似乎也是在古典中占统治地位的美的概念:美立于关系之中、立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之中。

Pulchrumetaptum,pulchrumetsuave作为基督宗教美学的基本概念

这一拉丁语标题很难译成比较准确的中文,难点并非在于pulchrum,其基本含义大体比较清晰,就是“美”。较为难于译成中文的是aptum和suave;aptum同时含有“优美”、“优雅”、“恰当”、“细腻”、“舒适”之意,在一切用语、风格、情形以及意图中都含有“细腻而恰当”之意,庶几可译为“工致”、“允洽”、“隽致”、“隽雅”;同时,为了获得这样的效果而进行的努力,亦被称为aptum;而suave则同时含有“魅力”、“自信”、“优雅”甚或“细腻”等含义。姑且含混的译为“美与恰当、美与圆润”(“美与恰当”、“美与温润”)。奥古斯丁提出这些和美学概念相关联的概念,意图似乎并非仅仅在于拓展美的概念内涵,而庶几要表述一种在关联中的区分。一方面,内含拓展后的美学概念,或曰这些相关联的概念(术语),不仅用以表述身体(躯体)之美,而且也用以表述精神之美甚或气质之美,古典晚期的美学似乎已经有了这样的要求,而基督宗教的形上美学庶几首次正式地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和要求;另一方面,奥古斯丁提出这样的概念或美的理解,意图也在于尽量避免将美与相关联的概念混淆起来,也就是说,他在美的事物与恰当的和舒适的事物之间作严格之区分。希腊美学已经有一种主动的意识,在狭义上将“恰当的”和“美”(aptum,decorum)区分开来,恰当并非必然是美的,而美亦非必定恰当。而奥古斯丁则庶几是第一位将它们作为对应的两个概念而加以阐释的。在其比较早期的著作《忏悔录》中对此有清晰的表述:Heactuncnonnoverametamabampul-chrainferioraetibaminprofundumetdice-bamamicismeis:“Numamamusaliquidnisipulchrum?Quidestquodnosallicitetcon-ciliatrebus,quasamamus?Nisienimessetineisdecusetspecies,nullomodonosadsemoverent.”Etanimadvertebametvidebaminipsiscorporibusaliudessequasitotumetideopulchrum,aliudautem,quodideode-cret,quoniamapteaccommodareturalicui,sicutparscorporisaduniversumsuumautcalciamentumadpedemetsimilia.Etistaconsiderationscaturriitinanimomeoexinti-mocordemeo,etscripsilibros“Depulchroetapto”,puto,duosauttres;“tuscis,deus”:namexciditmihi.Nonenimhabe-museos,sedaberraveruntanobisnescioquomodo.①(译文)那时我还一无所知,而我也欢悦于内在的美;我陷入沉思,并且问询我的朋友们:“除了美我们还爱什么呢?而什么是美呢?究竟什么是美呢?究竟是什么吸引我们,并且令我们所钟爱的万物竞相折腰呢?不错,仅仅是因为它们娇妩媚而美姿仪,所以就能够策动我们朝向它们。”我进一步思考、并且认知到,在这些躯体之物中美也是不同的,有的以其整体自身的完整性而是美的,有的则是因为躯体恰当地适应某物而是美的,如同躯体的一个部分适应整体的躯体或者鞋适应脚一样。这一考量出自我最内在的心灵,在我的精神中激荡,我记得我写了两三本书,《论美与允洽》,“天主,你知道。”可是它们不见了,我们也已经没有了它们,它们消失了,我不知道是如何[消失的]。这里提到的《美与允洽》就是奥古斯丁所说的“Depulchroetapto”,也就是前文刚刚提及的那两个著名的概念pulchrum和aptum。恰当,或曰允洽,庶几指的是对整体的适应,如同一个器官对于整体的器官机制的适应一样,这样的适应也指对其目的的适应、功能的适应,如同鞋对于脚的适应也意味着对于行走功能的适应。由此可见,在奥古斯丁的“恰当”概念中,总有一种功能性(应用性)以及目的性被包含在其中,而其中原味的、本色的美则庶几敬告阙如。尽管“恰当”概念也提示出美的类比,但是与美相比,其区别至少在于,“恰当”是一种量的范畴、表述的是程度,换言之,“恰当”表述的并非一种终极绝对属性,而是一种相对性,对于某种目的而言是恰当的,对于另一目的可能就是不恰当的了;而完全不同的是,秩序、统一、旋律等则总是美。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7

 

关键词: 中国 设计 现代 文化 标志 

1、中国图案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和生活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存,中国特有的传统图案有如龙凤纹、如意纹、四神纹、合头鱼、人物……各类图案,还包括自然崇拜所留下的日、月、星、山、水、树木以及佛教中的莲花、佛手,少数民族的更是多而美丽,这些图案纹样都具有各自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传统图案都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反映出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许多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标志,以它体现出的鲜明特点、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广而流传。 

在许多航空公司的标志中,我们都立刻提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一只腾飞的凤凰,它的灵感就取材于一出土青铜器的神鸟的造形,无论在远古还是现代,凤凰都是中华文化中美丽的祥瑞之禽,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传达了航空业“展翅飞翔”的理念。同样是以凤凰为主轴的还有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它是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型,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凤鸟那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像这种取其“形”的设计当然不等同于简单的不看对像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设计师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对其传统元素的改造、提炼、运用,使其更有特色,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2、中国书法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书法是通过象形文字来传达概念的,每个汉字都同时兼备词和图像的功能,将概念和表达,语义和图标融为一体,展示出令人惊叹、复杂而丰富优美的视觉语言,而西方艺术却没有可与之比拟的东西,中国书法五种主要书写体篆、隶、楷、行、草均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各具个性的视觉美感,其中篆书用笔“骨气丰匀,方圆妙绝”,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极具古雅的装饰之美;隶书笔画方中带圆,撇捺舒展,结构均衡,华贵典雅;楷书结构平正,严整规矩,沉着稳重,端庄秀丽;草书奔放遒劲,潇洒飘逸,连绵回计中时,要看内容的需要,再选择适合的书体,如“喜之郎”的标志,它就是以草书字体造型,它的结构组合、大小安排、笔画处理均显出草书艺术自由洒脱,表达了欢快、喜悦、活泼和感受,孩子们很喜欢并接受了这个品牌。 

3、中国印章在现代标志设计的体现 

提到篆刻在现代设计中的阐释,我不得不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2003年8月3日,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在北京天坛祈年殿,一时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我认为“中国印”的设计是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最完美的体现,所以,我要在这里主要谈一谈“中国印”的设计。 

说起以往的奥运会,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想起当时的象征——会徽和吉祥物,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首先要创造一个非常出色的会徽。而这次“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所以会被选中,我们首先要从它的图形设计的概念讲起,经过我对一系列资料的详细了解,原来“中国印”图形设计有它5个方面的概念,分别为“印信”概念,“象形文字”概念,“奥林匹克”概念,“龙”的概念,以及“红色”概念。下面我分别详细的阐述一下这5个概念的不同涵意。 

3.1“印信”概念 

作为奥运会徽主体图案的“印章”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了,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国印”以此来寓意北京将“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是对大家的庄严的承诺。

印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透明部分的“京”,喻意“公正”、“友谊”的原则及君子风范,同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将发扬广大,以它崭新的面貌走出世界,给人们以诚信中国的感受。 

3.2“象形文字”概念 

象形文字是汉字的起源,具有我们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觉特征的象形文字,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和古老文明,而“中国印”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艺术,它这种会徽的造型运用是集中国传统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语言于一体,“中国印”中的“京”字,用中国传统的金石,篆刻及书法……艺术风格,又与运动会主题相结合,重新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崭新的、舞动的“京”字。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8

【关键词】数字诀 “打包”管理 个性化约定 理解再生 顿悟、内化 无关变量

人们觉得宇宙太大,于是把宇宙统一虚拟划分成88个区域――88个星座,统一规定方向。这样大大方便我们对宇宙的研究与交流。为“管理”宇宙,调用“宇宙资源”提供了“有序、高效”的可能。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和脉络系统,于是我们把这个复杂的人体归纳成8大系统,把720个穴位,分成14条经络。这为研究人体、诊断生理、医学交流、疾病会诊,提供了“有序、高效”的可能。

科学知识体系,犹如一个不断膨胀的“宇宙”,就似一个复杂的“人体”。每块科学领域都是由若干个“知识要素”构成的知识网络(甚至细分成子网络),这样“网中网”的“混联系统”给我们的有效教学带来了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许很多。“科学数字诀”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重要的一招。

一、什么是“科学数字诀”

“科学数字诀”顾名思义,就是采用“数字”的方法,高度概念,归纳,已学习、已理解的知识、概念、原理,甚至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而达到“快捷、高效”的目的。其中“诀”在暗示着该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例如:学习原子的结构时,必须弄清“原子4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的内在关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归纳出“原子4数”,理解其内涵,以后只要教师提及“原子4数”,学生能作出迅速的条件反应,从而利用演绎思维,解答变式问题。“原子4数”这种简单快捷的“数字”归纳法,就是本文涉及的“科学数字诀”。它就像一个思维的压缩机,用“数字”对内涵丰富的“科学知识”进行了压缩、“打包”管理。从而优化了我们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为高效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提供了可能。

二、“科学数字诀”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如果有一种方法,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无疑是一个深受欢迎的创新和突破。大多高深的道理,往往溶于至简至凡当中。而“科学数字诀”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简捷。根据学法分析,“科学数字诀”正应合了学生学法的情感特征和心里倾向。新课标下的学生,喜欢教师有一张能说会道的“铁嘴”。但再快的嘴,也抵不住用“数字”高度概括的“科学数字诀”。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复习中,我们已经归纳需要掌握“6个”验证性实验。教师提出“6个”,学生在大脑中“扫描”重现“6个”。如果少了1个,恰恰检验出自己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学生才有可能自主地针对自己的实际,去弥补、去完善,从而达到“有效、系统”的复习目的。但如果教师不采用“数字”的方法,不明示“光合作用”有几个验证性实验,只是含糊其辞、囫囵吞枣,那么学生的复习也就陷入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境界,也很难达到复习的系统性。

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明示学生所学内容。“含糊的教学”恰恰违背了这一理论。相反,“科学数字诀”以简洁的方式,精确具体地明示了学习目标,顺应了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有效复习的有力武器。

那么怎样具体实施“科学数字诀”的复习策略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三、“科学数字诀”创建策略

1.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是创建“数字诀”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数字诀”的构建往往在复习课或新课小结中出现。所以“数字诀”包含的内容已经通过了大脑的理解、顿悟、内化,已经成为了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样的“数字诀”才有意义。学习是个“理解再生”的过程。失去了“理解”就变成了“机械”, 失去了“意义和内涵”, “数字诀”就成了“摆设”。

例如:平面镜成像的“10字诀”:反射、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如果只知道“10字诀”三个字,不知“10字诀”内容,这就是“机械”; 只知道“10字诀”内容,不理解“反射、虚像”的意义、“等大、等距、垂直”的内涵,这样的“数字诀”是无意义的。

建构主义学习论倡导:新知识是建立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现象、实验现象、自然现象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之一:采用学生易于觉知的方式。“觉知”就是“理解”,就是大脑分析、处理、加工、重组信息的功能。只有理解了内涵,“数字诀”才充满“灵性”,富有“活力”。才能迁移变通,演绎应用,解决变式问题。“理解”能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持久,思维更加敏捷,应用更加灵活,学习更加有效。

2、利用“关键词”的个数是创建“数字诀”的基本方法;

一个科学的概念、原理、规律,通过大脑分析处理、加工整合、推理内化,以“理解”的方式纳入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形成全新的“大脑资源”。为了达到简化管理、快捷高效的目的,怎样把这些复杂的知识信息压缩成“数字”、归纳成“数字诀”,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概念、原理中的“关键词”,具有内涵丰富、概括性强的特征,甚至具有“以词代句”的功能。在充分理解突破“关键词”的基础上,采用关键词的个数来创建“科学数字诀”是最基本方法。

例如:种群3要素:同域、同种、总和;

溶解度概念4因素:一定温度、100可溶剂、饱和、克;

反射6字诀:同面、两侧、等角;

二力平衡4条件:等大、反向、同线、同物;

……

这些以词代句的“关键词”,其内涵的丰富性,形式的简洁性,显然为我们创建“数字诀”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注:怎样找“关键词”,本人在《抓“关键词”,促教学效率》一文中,已经详细阐述]

3、引导学生“自立、自主”,适当“个性化约定”是创建“数字诀”的注意点;

“数字诀”的创建,虽离不开教师的经验积累,但更值得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自立创新”。

教学是门引导艺术,换句话说:就是变着法子,让学生思考问题,但“结论”由学生告诉老师;

教学是项互动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但老师是“配角”。

在“数字诀”创建的过程中,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利用“数字诀”进行一次系统归纳。笔者就这样做过,效果很好。归纳能力好的学生,能自立创建一两百条,少者也达七八拾条。(见附件皆为学生所创)

教师的归纳往往具有“经典性”和“固定性”,不利于学生发现学习。如果能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往往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原创性,好的“数字诀”也不少。

例如:书写化学方程式4步曲:写对化学式,配平改等号,条件要注明,气沉要分清。

再如:月相判别4步诀:先找初一与十五,再分东西凸两组,西凸渐胖上半月,东凸渐瘦下半月。

这些朗朗上口、类似优美诗句的“方法、过程”数字诀,都是出自学生的大脑、学生的思维,并被我欣赏、接纳、推广、应用,为我的有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学生喜欢“数字诀”,更喜欢自己来编“数字诀”。因为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归纳、整合、概括、内化等各项能力。学生设计的“数字诀”往往也可以暴露对概念理解的偏差,诸如不准确、不全面、不严密、不科学等问题,此时我会抓住这种“生成”的机会,通过点评和激励,学生及时得到修正,效果非常显著。

另外,“科学数字诀”应注意“个性化的约定”。教学是一门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构成不同的课堂,形成不同的特色。“科学数字诀”为我班的特色语言,换一个班级,学生难于理解,无法交流。例如化学计算中的“一定则全定”,电路计算的“两定则四定”,就是我与学生个性化的约定,并非其他班级的学生都能理解。可见:失去了理解,就失去了学习。因此,“科学数字诀”在教学实施中应灵动地使用。

4、“科学数字诀”的创建具有“广泛性”;

科学是个多维系统,我们往往用“三维”学习目标来把握。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都可能找到恰当的“数字诀”进行有效归纳。

例如:平面镜成像的“10字诀”:“反射、虚像、等大、等距、垂直”;

反射规律6字诀:“同面、两侧、等角” ……等等都属于“知识诀”。

再如:电学计算4步诀:电路要弄清,四量要对应,留心各量变化 两定则四定;

化学计算4步诀:弄清反应,弄清成分,弄清比例 一定则全定;

力、功、机械分析3步曲: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对应概念 解决大多数力学问题;

显微镜“低倍换高倍”3步诀:先移、再换、后调;……等等都属于“方法、过程”诀。

又如:使用药品“三不”:口不尝,手不触,鼻不凑;

实验设计5原则:操作简便的原则;切合实际的原则;现象明显的原则;多次多量的原则;经济环保的原则;……等等都属于“评价、态度、价值观”诀。

可见,“科学数字诀”广泛存在,其广泛性值得每位教师去开发,去创造。

5、在演绎应用中强化,是“科学数字诀”核心和关键;

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的科学数字诀,减少了我们在复习或总结中冗长、繁琐的概念、原理的重述时间,为“节时”“促效”提供了积极的帮助。但“科学数字诀”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学数字诀”是一种快捷的“学习工具”和“演绎工具”,为我们准确、系统、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高效的可能。

例如:“物体靠面镜,像变大,远离平面镜,像变小”的命题分析中,我们只要提及平面镜成像10字诀中的“等大”,问题就迎刃而解,顺便复习剩余的“8字诀”,就能达到“连根拔起”系统复习的效果。

再如:“用30牛水平推力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没推动,因为桌子受到摩擦力大于30牛” 的命题辨析中,我们先利用力学“三步诀”: 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对应概念,配合“知识诀

――平衡力4条件”:等大、反向、同线、同物,就能得到系统的复习强化。

“数字诀”创建过程的归纳功能不再论证,但其迁移应用的演绎功能非常强大,值得深究。因为只有演绎思维才能让知识“成倍增长”,才能对知识有效强化。世界充满“变式”, 一个或几个旧的知识,加一个或几个陌生的情景,配合一些无关变量的干扰,就成了一道全新的“变式”题型。

一个概念原理全面理解了,但不一定能在大脑中保持,记忆不一定深刻,很多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能解决,大多是“遗忘”带来的。为了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持久,思维更加敏捷,应用更加灵活,除了理解之外,需要配合相应的适当的强化练习,进行迁移整合、演绎应用的训练。因为大脑的活动方式就是“条件反射”,人的大脑皮层的活动方式是一种“高级的条件反射”,是建立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条件反射的建立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否则在大脑皮层上建立的暂时的神经联系也会退化。我们要找到相应的“刺激物”有周期性施加刺激,才能达到巩固理解、迁移整合、演绎应用的目的。

充分利用“数字诀”,演绎解答变式问题,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实现“理解”与“应用”的“互动”,大大深化“数字诀”的理解、内化大脑的思维品质,是化知识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习的核心。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复习策略和方法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全部. “科学数字诀”归纳法,以“高度压缩、简捷高效”为特征,是最基本、最常用、最重要、最关键的课堂教学策略,应用时同样注意灵活变通.任何方法,利用到极至就是绝招.相信通过“科学数字诀”与现代教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一定能发挥其强大的威力.特别是在缩短复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小结,训练思维品质,内化自身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9

 

关键词:中国 设计 现代 文化 标志 

 

1、中国图案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体现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和生活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存,中国特有的传统图案有如龙凤纹、如意纹、四神纹、合头鱼、人物……各类图案,还包括自然崇拜所留下的日、月、星、山、水、树木以及佛教中的莲花、佛手,少数民族的更是多而美丽,这些图案纹样都具有各自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的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传统图案都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反映出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许多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标志,以它体现出的鲜明特点、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广而流传。 

在许多航空公司的标志中,我们都立刻提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一只腾飞的凤凰,它的灵感就取材于一出土青铜器的神鸟的造形,无论在远古还是现代,凤凰都是中华文化中美丽的祥瑞之禽,是华夏文明的象征,传达了航空业“展翅飞翔”的理念。同样是以凤凰为主轴的还有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它是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型,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凤鸟那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像这种取其“形”的设计当然不等同于简单的不看对像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设计师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对其传统元素的改造、提炼、运用,使其更有特色,更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2、中国书法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书法是通过象形文字来传达概念的,每个汉字都同时兼备词和图像的功能,将概念和表达,语义和图标融为一体,展示出令人惊叹、复杂而丰富优美的视觉语言,而西方艺术却没有可与之比拟的东西,中国书法五种主要书写体篆、隶、楷、行、草均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各具个性的视觉美感,其中篆书用笔“骨气丰匀,方圆妙绝”,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极具古雅的装饰之美;隶书笔画方中带圆,撇捺舒展,结构均衡,华贵典雅;楷书结构平正,严整规矩,沉着稳重,端庄秀丽;草书奔放遒劲,潇洒飘逸,连绵回计中时,要看内容的需要,再选择适合的书体,如“喜之郎”的标志,它就是以草书字体造型,它的结构组合、大小安排、笔画处理均显出草书艺术自由洒脱,表达了欢快、喜悦、活泼和感受,孩子们很喜欢并接受了这个品牌。 

3、中国印章在现代标志设计的体现 

提到篆刻在现代设计中的阐释,我不得不提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2003年8月3日,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在北京天坛祈年殿,一时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我认为“中国印”的设计是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最完美的体现,所以,我要在这里主要谈一谈“中国印”的设计。 

说起以往的奥运会,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想起当时的象征——会徽和吉祥物,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首先要创造一个非常出色的会徽。而这次“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所以会被选中,我们首先要从它的图形设计的概念讲起,经过我对一系列资料的详细了解,原来“中国印”图形设计有它5个方面的概念,分别为“印信”概念,“象形文字”概念,“奥林匹克”概念,“龙”的概念,以及“红色”概念。下面我分别详细的阐述一下这5个概念的不同涵意。 

3.1“印信”概念 

作为奥运会徽主体图案的“印章”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了,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国印”以此来寓意北京将“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是对大家的庄严的承诺。

印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透明部分的“京”,喻意“公正”、“友谊”的原则及君子风范,同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将发扬广大,以它崭新的面貌走出世界,给人们以诚信中国的感受。 

3.2“象形文字”概念 

象形文字是汉字的起源,具有我们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觉特征的象形文字,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和古老文明,而“中国印”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艺术,它这种会徽的造型运用是集中国传统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语言于一体,“中国印”中的“京”字,用中国传统的金石,篆刻及书法……艺术风格,又与运动会主题相结合,重新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崭新的、舞动的“京”字。 

3.3“奥运匹克”概念 

“中国印——舞动的北

[1] [2] 

京”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现代艺术的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的人是一种迎接胜利的人物形态,形象很欢快,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 

.“龙”的概念 

提到龙,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华文明及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而会徽中的“京”字巧妙在与“龙”字相结合,就形成了现在这个被赋予龙文化的形态,从文化的层面展现出了运动的风采,使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美好的寓意。 

.“红色”概念 

红色历来都是中国的代表性色彩,中国的国旗主体色就是红色,代表喜庆、庄严、传统的文化特点,红色本身具有热情、向上、阳光……自然属性又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庆典的特征,红色在这里就象征着奥运圣火与运动的激情,它也是北京呈献给全世界人民的一个盛大的节日。 

以上这会徽的个图形设计概念和字体设计加在一起成就了一个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也明确的传达出了北京年奥运会独特的个性,鲜明的设计理念,创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最完美的结合。与会徽图形设计组成为完整会徽的还有它的字体设计,BEIJING字形是兼承了中国书法传统,采用的是汉简书写、简洁、流畅,还要和奥运五环混然结合,而且用汉简风格书写英文字母的方式独具特色,这一英文书写是中国独创的。 

数字文创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数字技术 设计艺术 观念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 ①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一 

 

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②,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 

 

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 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③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性交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 ④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