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的护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4:14

患儿的护理措施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小儿麻疹 临床护理 分析

小儿麻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症,在患病的过程中患儿会出现高热、咳嗽、眼鼻部位的分泌物增多、营养不足等状况[1]。同时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其实施相应护理较为困难。因此,需要针对患儿的具体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儿病症得到有效控制[2]。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小儿麻疹患者,对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小儿麻疹患儿,其中男患儿37例,女患儿27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4.9岁。

1.2护理方法

1.2.1高热护理

出现小儿麻疹的患儿,其体温可以达到40℃以上,甚至出现惊厥现象[3]。此时患儿需要卧床休息,直到病症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同时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与清洁,并对患儿的体温进行严密检测,对于出现高热状况的患儿需要使用退热剂,不能采用乙醇浴、冷敷的方法进行退烧,避免对病情造成影响,引起并发症的出现。由于体温在正常范围内不会促进麻疹的出现,因此,需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并向患儿家属进行解释,避免出现纠纷事故。如果患儿出现高热,还伴有谵妄、烦躁状况,需要及时报告医生。

1.2.2皮肤护理

在室温恒定的状况下,每天用温水对患儿的身体进行擦拭,对于出现腹泻的患儿,需要对臀部进行重点清洗。同时需要对患儿的指甲进行修剪,以防皮肤被指甲抓伤,出现感染现象。对患儿的皮疹状况、出疹顺序与恢复状况进行观察,有利于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诊断。

1.2.3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在40%-50%,以降低对患儿呼吸道黏膜造成的刺激。同时保持室内安静,使患儿能够得到充分休息。如果患儿出现厌光症状,就需要对室内的光线进行调节,避免对眼睛造成刺激。此外,室内需要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同时对于疑似麻疹患儿与确诊麻疹患儿进行隔离,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1.2.4面部护理

运用生理盐水对患儿的双眼进行清洗,再将抗生素眼药水滴入,或者是服用维生素A,防止干眼病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使呕吐物与泪水进入外耳道,避免耳炎病症的发生。此外,需要对患儿呼吸道是否通畅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实施超声波雾化吸入,同时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对咽喉部位的影响,避免咽炎病症的发生。多喝水,增强口腔护理。

1.2.5饮食护理

对患儿的饮食进行护理,需要进食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性、半流质性食物,同时少食多餐,以保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鼓励患儿多饮水,以便于排毒、消疹、退热,必要时可以进行静脉补液。在恢复期患儿需要进食高蛋白、高能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而随着体温的降低,病情的好转,患儿的饮食就可以恢复正常。

1.2.6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用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对患儿进行护理,同时让患儿家属参与到护理中来,以顺利的对患儿实施相应治疗,并让患儿摆脱害怕紧张的心理,构建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此外,良好心理可以促进患儿快速恢复。

1.2.7预防护理

对于出现病症的患儿进行隔离,直至出疹后5天;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儿,需要隔离到出疹后10天;对于与患儿接触过的易感儿童,需要隔离21天。病房内需要时常通风,病实施消毒措施。对于患儿的衣服、被褥、玩具进行2小时的暴晒,并且降低探视机率,减少感染状况的发生率。

2结果

通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措施,64例患儿均痊愈。

3讨论

小儿麻疹病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为了对病症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将小儿麻疹病症的相关情况对家长进行详细介绍,使其做好心理准备,能够充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护理[4]。对于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只需要在家中进行治疗,以及实施相应护理。但是需要指导家长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对患儿的皮肤进行护理,并对其病症进行严密观察,以避免出现感染状况。小儿麻疹是一种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症[5],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对于没有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只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治疗。而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减轻患儿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小儿麻疹患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临床护理的实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览,程佩萍,武改月等.小儿麻疹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194.

[2]沈惠青.小儿麻疹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10,(39):7-19.

[3]邓映宏,颜井清,冯学.维生素A与阿昔洛韦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麻疹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1):188.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2

方法 对210例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用药护理等。对80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210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

结论 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 手足口病;疱疹;传染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1].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至12月临猗县人民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0例,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35例,并发心肌炎的5例,年龄多为1~3岁婴幼儿,其中3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并进行动作及鼓励赏识,比如夸奖孩子勇敢、干净,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取得治疗上的合作。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2 发热的护理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大多数患儿体温约在37.5℃,精神状态良好,玩耍正常,这时可通过让患儿多饮热开水,用温水擦洗全身,实施物理降温。个别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较差,体温居高不下或继续升高者,除继续进行物理降温外,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包括解热药尼美舒利口服,或者消炎痛片剂研碎后保留灌肠,灌肠时患儿臀部应适当垫高,插管深度应在10~15cm,拔管后轻轻挤压处,以利药物吸收。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加强病房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医学|教育网整理因发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导致患儿精神和体力都相对较差,应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注意营养及液体补充。

2.3 口腔护理 我科收治的210例患儿中,有将近5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内出现4mm大小的水疱样黏膜疹,边缘充血,可分布在上颚、两颊、口唇、舌体等处2~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溃疡所致疼痛明显,患儿往往进食困难,精神状态差,烦躁不安,易流口水。家长容易着急,此时应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我科收治患儿中,溃疡面多在2~3天后逐渐愈合。

2.4 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天气好时拿到太阳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目的,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

2.5 休息与饮食护理

轻症患儿注意在病房休息,不要随意外出,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需要抱起喂奶时应平卧抱起,尽量减少头部上下活动。因脑炎患儿可引起颈部肌无力,不能拖起头部,协助并指导家属给孩子正确喂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病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由于手足口病具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要求患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净双手,所用的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并专人专用。不要让患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大人在接触患儿前后也必须洗净双手。住院期间大人及患儿均不能接触其他健康小孩,因为大人由于抵抗力强不会发病,但他属隐性感染者,可在接触其他健康小孩时间接传播给其他孩子。因此,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6 并发症的护理

手足口病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肢体抖动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肢体抖动,恶心、呕吐、高烧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告知家属让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偏向一侧,尽量减少患儿头部活动。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患儿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极差等症状,且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多为病毒性心肌炎或肺炎的临床表现。应配合医生紧急抢救治疗。

2.7 用药的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上无特效抗病毒药,轻症患儿若自身免疫力强,可通过口服一般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及板蓝根颗粒多能治愈,对于重症患儿及免疫力差的患儿,除应用一般抗病毒药外,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在提高患儿免疫力及促进病情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脑炎的患儿可遵医嘱应用20%甘露醇、速尿、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输注甘露醇应30min内快速输完,输注过程要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现外渗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坏死,酌情应用镇静剂,使脑细胞得到休息促进恢复。并发心肌炎的可加用果糖、维生素C、ATP、辅酶A、辅酶Q10等营养心肌药,由于小儿用药剂量小,药物敏感性强,在应用甘露醇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及尿量,因为甘露醇属脱水剂,用量过多或用药时间过长,都可引起患儿精神不振、乏力、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一旦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调整用药。

2.8 出院指导

由于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患儿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一周并注意饮食卫生,且部分患儿为好转出院,出 院后仍需继续服用抗病毒药一周,一周后来院复查血常规,若患儿出院后出现皮疹复发、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来院就诊,我院出院患儿中,无一人复发。在电话随访过程中,患儿家属对我们的治疗效果给予肯定并感到满意。

2.9 静脉留置针护理

由于患儿对静脉穿刺感到恐慌、害怕,且父母心疼孩子,征得家属同意,我科护士对80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得到家属的一致认可。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既减少了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方便危重患儿随时用药。我们对患儿留置针采取每班交接,具体观察留置针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有无感染现象。每日2~3次用稀释的肝素钠液进行封管,封管时采用正压力封管,即边推封管液边关留置针开关,以减少管内回血。封管液的配制为1支12 500 u的肝素钠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每次抽取3~5ml使用。留置针的敷贴上均注明穿刺时间,我院使用留置针的患儿最长留置时间为9天,最短为2天。大多数为5~7天。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门诊静脉输液;患儿心理护理;儿童

门诊静脉穿刺输液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由于儿童与成年人不同,心智和发育都不够成熟,所以在静脉穿刺输液时,因为患儿恐惧、紧张、没耐心多种情绪因素使得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大降低。患儿静脉穿刺输液是一项难度大、穿刺技术要求高并且需要耐心的细致工作,它不仅仅要求护理护士拥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实现在镜面穿刺时以及真个塑业过程中对患儿进行精神分析和疾病治疗为一体的护理措施。笔者通过对临床数据参考研究分析,结合护理知识思考浅谈以下几点。

一、了解护理对象,并和患儿以及家人沟通建立信任

护理人员在进行镜面穿刺前应该先与其家长沟通,大体上了解患儿心理状况,确定静脉穿刺部位(头皮针静脉、周围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但是因为儿童的血管脆弱性较大,应尽量避开易活动或凸起的静脉,如手臂静脉。)并做好沟通工作,告诉家长门诊输液的必要性,以及穿刺过程中一些细节、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取得家人以及患儿的信任。在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时,首先护理人员要善于沟通技巧,对于家长所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不能敷衍了事。同时回答时要言辞恳切,富有同情心,能够换位思考家长焦虑的心情,才能取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还要通过细致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消除家长对于护理工作存在的疑问,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治疗,并影响患儿心理积极配合治疗。[1] 在和患儿沟通时,可以尝试说“你真乖,是不是很勇敢呀?”“听妈妈说你很勇敢不怕打针的对不对呀?”等等话语,来进一步了解患儿的心理,观察患儿所表现的情绪来判断患儿心理,从而可以进行有目的心理干预,以达到平复患儿情绪便于静脉穿刺的目的。

二、进行心理干预

对于合作勇敢类型的患儿,在取得其信任后,让患者做好输液准备:1、了解静脉输液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2、输液前排尿或排便;3、选择卧位或者座位。同时护理人员开始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以及输液用物准备齐全。

操作步骤:头皮针静脉输液法:

1.核对并检查药物 核对药液瓶签及给药时间和给药方法,检查药液质量。

2.加药

3.填写。粘贴输液贴

4,插输液器

5.和对患者

6.排气

7选择穿刺部位 将小垫枕置于穿刺肢体下,铺治疗巾,在穿刺点上房6-8厘米处扎止血带。

8.消毒皮肤 按照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响度范围大于5厘米,带干备胶布。

9.二次核对 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所用药液的药名、浓度、剂量及给药时间和方法。

静脉穿刺 (1)嘱咐患者握拳;(2)再次排气;(3)穿刺:取下针帽按静脉注射法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头与皮肤平行再进入少许。

11.固定

穿刺时由拥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所用药名,其作用与副作用,穿刺部位的选择方法等等,以分患儿以及家长人员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消除其惊恐,害怕,紧张的心理,同时也可放松护士的紧张恐惧心理,从而达到一次穿刺成功目的。

对于恐惧、紧张的儿童,则需要先花时间与其沟通,0-2岁的儿童还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交流,因此护理人员的表情、动作都可能会引起患儿心理情绪变化。态度和蔼,对于患儿尽可能的给予积极回应,尽可能去的其信任,让他放心进行穿刺。即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要耐心的对待,从儿童兴趣点出发,给予患儿更多时间接受环境。切记避免前置、暴力的对待儿童,一面给儿童造成心理阴影。在2-7岁的孩子可以御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在护理时护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患儿进行有效而又简单的语言交流,可以先从别的话题如“你长得真可爱!叫什么名字呀?”“几岁了呀?”之类,赐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别人的肯定,所以医护人员要多多的去表扬他,使得患儿心理愉快,循循诱导让他了解治疗的必要性,从而接受治疗。很多患儿在穿刺时还是会哭闹,此时就要和家长沟通好,做好辅佐工作,以防孩子因逃避疼痛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2]穿刺成功后情绪安抚,定期巡视,加强沟通

多数患儿穿刺因疼痛哭闹,在穿刺成功后应及时安抚患儿的情绪,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导致穿刺失败。静脉输液期间,患者及患者家属最需要了解病情及输液治疗效果,并能够与护士更多的交流了解更多情况。对其进行个别指导巡视,并切能够及时的了解大小便情况。同时也能了解患儿输液情况,了解液体是否渗漏预防预处理。巡视时注意下列情况:1,、滴入是否顺畅,针头或输液管有无漏夜,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血液管有无扭曲受压。2、有无溶液外溢,注射局部有无肿胀或疼痛。

3、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如患者出现心悸、畏寒、持续性咳嗽等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同时想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说明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是决定输液速度的主要因素,嘱咐家长不可以自行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以免发生意外。向患儿家长介绍常见的输液反应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告知患儿家长一段出现输液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或者使用呼叫器。

四、输液完后的处理

1、确认全部输入完毕以后,关闭输液器,轻揭输液敷贴(或胶布)用无菌干棉签或者无菌棉球轻压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局部按压1-2分钟(至无出血为止)。

2、协助患儿适当活动穿刺肢体

3、整理床单或凳子,清理用物。

4、吸收作好记录。

【总结】:通过探讨和分析门诊输液时患儿的心理行为反应实施护理的有效性,以便于能总结出更好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4

方法 对210例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用药护理等。对80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 210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

结论 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 手足口病;疱疹;传染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1].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至12月临猗县人民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0例,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35例,并发心肌炎的5例,年龄多为1~3岁婴幼儿,其中3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儿及家属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又要进行隔离,往往不知所措,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及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病房的环境、消毒、疾病的转归情况、流行情况、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一告知。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并进行动作及鼓励赏识,比如夸奖孩子勇敢、干净,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以取得治疗上的合作。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2 发热的护理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大多数患儿体温约在37.5℃,精神状态良好,玩耍正常,这时可通过让患儿多饮热开水,用温水擦洗全身,实施物理降温。个别患儿物理降温效果较差,体温居高不下或继续升高者,除继续进行物理降温外,应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包括解热药尼美舒利口服,或者消炎痛片剂研碎后保留灌肠,灌肠时患儿臀部应适当垫高,插管深度应在10~15cm,拔管后轻轻挤压处,以利药物吸收。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加强病房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医学|教育网整理因发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导致患儿精神和体力都相对较差,应注意让患儿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同时注意营养及液体补充。

2.3 口腔护理 我科收治的210例患儿中,有将近5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内出现4mm大小的水疱样黏膜疹,边缘充血,可分布在上颚、两颊、口唇、舌体等处2~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溃疡所致疼痛明显,患儿往往进食困难,精神状态差,烦躁不安,易流口水。家长容易着急,此时应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我科收治患儿中,溃疡面多在2~3天后逐渐愈合。

2.4 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天气好时拿到太阳下暴晒,以达到消毒目的,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引起感染,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

2.5 休息与饮食护理

轻症患儿注意在病房休息,不要随意外出,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需要抱起喂奶时应平卧抱起,尽量减少头部上下活动。因脑炎患儿可引起颈部肌无力,不能拖起头部,协助并指导家属给孩子正确喂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病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由于手足口病具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等多种传播途径,要求患儿饭前便后一定要洗净双手,所用的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并专人专用。不要让患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大人在接触患儿前后也必须洗净双手。住院期间大人及患儿均不能接触其他健康小孩,因为大人由于抵抗力强不会发病,但他属隐性感染者,可在接触其他健康小孩时间接传播给其他孩子。因此,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6 并发症的护理

手足口病容易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肢体抖动是合并脑炎的最早表现,一旦发现患儿出现肢体抖动,恶心、呕吐、高烧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告知家属让患儿卧床休息,头部偏向一侧,尽量减少患儿头部活动。在用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患儿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极差等症状,且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多为病毒性心肌炎或肺炎的临床表现。应配合医生紧急抢救治疗。

2.7 用药的护理

由于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上无特效抗病毒药,轻症患儿若自身免疫力强,可通过口服一般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及板蓝根颗粒多能治愈,对于重症患儿及免疫力差的患儿,除应用一般抗病毒药外,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在提高患儿免疫力及促进病情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脑炎的患儿可遵医嘱应用20%甘露醇、速尿、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输注甘露醇应30min内快速输完,输注过程要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现外渗时应及时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引起局部皮下组织坏死,酌情应用镇静剂,使脑细胞得到休息促进恢复。并发心肌炎的可加用果糖、维生素C、ATP、辅酶A、辅酶Q10等营养心肌药,由于小儿用药剂量小,药物敏感性强,在应用甘露醇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及尿量,因为甘露醇属脱水剂,用量过多或用药时间过长,都可引起患儿精神不振、乏力、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一旦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调整用药。

2.8 出院指导

由于手足口病为传染性疾病,患儿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一周并注意饮食卫生,且部分患儿为好转出院,出 院后仍需继续服用抗病毒药一周,一周后来院复查血常规,若患儿出院后出现皮疹复发、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来院就诊,我院出院患儿中,无一人复发。在电话随访过程中,患儿家属对我们的治疗效果给予肯定并感到满意。

2.9 静脉留置针护理

由于患儿对静脉穿刺感到恐慌、害怕,且父母心疼孩子,征得家属同意,我科护士对80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得到家属的一致认可。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既减少了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方便危重患儿随时用药。我们对患儿留置针采取每班交接,具体观察留置针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有无感染现象。每日2~3次用稀释的肝素钠液进行封管,封管时采用正压力封管,即边推封管液边关留置针开关,以减少管内回血。封管液的配制为1支12 500 u的肝素钠加入250 ml的生理盐水中。每次抽取3~5ml使用。留置针的敷贴上均注明穿刺时间,我院使用留置针的患儿最长留置时间为9天,最短为2天。大多数为5~7天。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腹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入我院治疗的96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8例,其中干预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60个月,平均年龄(24.92±3.13)个月,病程1-12d,平均病程(5.39±1.63)天,治疗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62个月,平均年龄(25.48±3.52)个月,病程1-13d,平均病程(5.14±1.18)天。所有患儿均符合腹泻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平衡体液、电解质和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行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补液护理:护理人员应认真记录每个患儿的水样便等体液的排出量,判断患儿的脱水程度进行补液,轻度脱水患儿口服补液,重度脱水患儿静脉补液为主,口服补液为辅;(2)臀部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家长在患儿便后用温水清洗患儿臀部,以减少粪便对患儿臀部皮肤的刺激,已发生臀部发红的患儿采用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清洗,并保持臀部干燥;(3)环境消毒:约有70%的患儿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有较强的传染性,故对患儿的周围环境应进行严格消毒,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4)饮食护理:医护人员应指导哺育期的患儿的母亲多饮水,少食油腻食品,适当减少喂奶量,少食多餐,以减轻患儿肠胃道负担,人工喂养的患儿的饮食应以稀粥面条类半流食物,亦少食多餐,限食糖和过多油炸等食品;(6)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患儿生病期间,家乡多处于焦虑恐慌不安的状态,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讲解小儿腹泻的病因和病情注意的要点,缓解其焦虑状态。

1.3效果评价

所有患儿治疗护理后的临床疗效均按以下标准进行判定:(1)显效:治疗3d内患儿的粪便性状和大便次数均恢复正常,精神状态等全身症状完全恢复;(2)有效:治疗3d内患儿粪便性状和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好转,精神状态等全身症状也均有改善;(3)无效:治疗3d内患儿粪便性状大便次数及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均未见好转,甚至恶化。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记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进行x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由下表可看出,治疗3d后干预组的临床总疗效高达93.75%(45/48例),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25%(39/48例),p<0.05。

 

3 讨论

腹泻在小儿中较为常见,以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秋季发病率最高,故常被称为秋季腹泻。发病原因主要是小儿消化道尚未完全发育,还没有形成正常的菌群,容易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而发生消化不良引起腹泻。小儿腹泻发病时通常为急性,大便次数较多、量大、水分多,有的伴有呕吐,短时间内大量失水,易发生水、电解质等平衡失调,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中毒性脑炎等重症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及患儿生命[3]。目前并无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感染为病毒性,抗生素类不可乱用,故综合性的有效护理对治疗小儿腹泻至关重要[4]。本研究结果显示,行综合护理干预的干预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3.7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25%,干预组患儿在治疗3d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综上所述,对腹泻患儿行综合护理干预能较快减少患儿的大便次数,改善粪便性状,显著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09,47(8):634-636.

[2] 王风英,张桂芝,王俊荣,综合护理干预在居家治疗腹泻病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45-46.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6

四川省泸州市医学院附属医院儿一科,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 目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效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预后的相关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从而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入选该次研究的病例均为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全部患儿共计156例,随机对患儿进行分组,分成了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患儿78例。分别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对实施不同的临床护理措施的两组患者的家长关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提供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患者的大便情况分别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①对临床护理总满意度组间作比较,护理干预组明显比常规护理组的高,而且组间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0 0,P=0.000 2);②大便平均次数组间比较,得到的结果是护理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而且组间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90 7,P=0.000 0)。结论 针对患有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在临床实施护理实践的过程中,若采用该院所提出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则效果显著,可以显著的改善患儿预后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水平,是临床针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实施护理的理想选择。

[

关键词 ] 护理措施;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84-02

[作者简介] 邵晓莉(1980-),女,四川泸州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轮状病毒(rotavirus)肠炎实际上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1]。从临床相关的统计数据资料上分析[2],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并且在患者的发病年龄特点上体现为以婴幼儿人群为高发人群,通常情况下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而在发病时间上体现为以秋季高发为特点,故名婴儿秋季腹泻。不仅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危机儿童今后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效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预后的相关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从而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护理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内容,该研究对象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是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经该院收治的,该研究回顾性的分析并研究了这些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病例均选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患儿人数总计156例,包含男性为100例,女性为56例,患儿年龄最大的4岁,患儿年龄最小的1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45±0.35)岁。患儿病程最长的4 d,患儿病程最短的1 d,患儿的平均病程为(2.16±1.32)d。对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其中每组患儿有78例。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比性,选取的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措施及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措施 该组中的78例研究对象都采用的是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方法[3]。

1.2.2护理干预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措施 在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方法的基础上,该组中的78例患儿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4]。

①加强消毒隔离。对于感染性腹泻患儿,应警惕其传染性强特点。将其与其他的患儿分开,并做好消毒隔离的工作,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都应严格洗手消毒,还要对其衣物、用具、便盆及尿布作分类消毒。

②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关于腹泻的基本知识、护理程序和相关治疗向家长详细讲解,正确区分感染和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特征及病程进展要使家长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间接地帮助患儿缓解恐惧情绪,并敢于接受治疗。

③用药的护理。呕吐、腹泻是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需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紊乱,做到预防脱水。补液原则遵循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和先盐后糖。合并发热患儿的喂水同样也需少量多次。

④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如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体温过高时可采用先以冰袋实施物理降温,但还是应多喝水。遇到患儿呼吸速度加快的情况,应控制输液的速度,以防输液速度太快。

⑤臀部的护理。在臀部护理方面,要保证尿布始终干燥,并勤换洗尿布。便后要先用温水将臀部洗净,然后毛巾吸干。如若臀部皮肤有破损溃烂的部位,应使其保持干燥,并暴露臀部。

1.3观察指标

该研究主要通过对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的两组患者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以及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的大便情况进行观察来比较两组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研究其差别。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的统计工具以及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相关计量的资料处理,采用的χ2检验进行相关计数资料处理。

2结果

2.1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比较

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比较如下:护理干预组中的78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家属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的有44例,满意的有33例,不满意的有1例,总满意77例,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8.72%;常规护理组78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家属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的有37例,满意的有26例,不满意的有15例,总满意63例,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80.77%。临床护理总满意度组间比较,护理干预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明显比常规护理组的要高,并且组间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0 0,P=0.000 2)。见表1。

2.2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大便次数情况结果比较

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大便次数情况比较结果如下:大便平均次数组间比较,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大便次数明显高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并且组间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90 7,P=0.000 0)。见表2。

3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属于婴幼儿腹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相关患儿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相关患儿的生活治疗会大大降低,生长发育过程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关统计资料显示[5]:全世界每年高达500~180万儿童死于腹泻,2岁以下的幼儿最常见病症为小儿腹泻病发症。为有效地改善患儿的预后,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使死亡率下降至最低。由此可见,临床上针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相关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以往的临床研究和报道结果均显示[6-10]:针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可以显著的提升和改善患者预后,同时对于提高临床整体护理满意度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该院在临床护理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对传统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优化完善,有针对性的对患儿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护理预案,通过科学组织,有序安排,不断进行护理实践工作的创新和完善。通过临床相关病例的实践检验,该院针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所提出的包括“加强消毒隔离”、“加强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臀部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和方法的效果得到了相关医护人员以及患儿家属的广泛认可。

从该研究比较的研究数据上分析:一方面在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上,组间比较,护理干预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8.72%,显著的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0.77%,并且组间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0 0,P=0.000 2);另一方面在大便平均次数组间比较,护理干预组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并且组间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90 7,P=0.000 0)。同时,与国内外的同类报道结果和研究相比,该研究数据的比较结果与其具有一致性。

综合以上的阐述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针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在临床实施护理实践的过程中,若采用该院所提出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显著的改善患儿预后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水平,是临床针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实施护理的理想选择。

[

参考文献]

[1] 王辉,康志龙,王海强,等.血清中I-FABP、D-LAC、Fg水平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肠炎诊断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0):144-145.

[2] 李匡一, 张亚历,崔西玉,等.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2):80-83.

[3] 马兴娜,孔祥永,王瑞娟,等.影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4):388-391.

[4] 林慧佳,马晓路,施丽萍,等.危重评分预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62例回顾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5):326-330.

[5] 姜雪莹,余静,管利荣,等.乳糖不耐受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6):23.

[6] 李匡一,张亚历,崔西玉,等.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3):246-249.

[7] 陈冬梅,雷国锋,彭维林.血浆D-乳酸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关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0):583-586.

[8] 张付来.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脓毒症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30(34):34,36.

[9] 王磊,马腾辉,彭慧,等.放射性直肠炎的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14(3):188-191.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整体护理;病毒性脑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47-02

病毒性脑炎是由于多种病毒对脑实质侵犯引起的颅内发生急性的炎症,以高热、精神异常,意识改变、呕吐、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为临床表现。此病属于儿科急症,能够使脑膜以及不同程度的脑实质发生损害,常见于婴幼儿时期[1]。笔者现将整体护理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病毒性脑炎的患儿4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24例,年龄在3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19±2.11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措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高热的护理,惊厥的护理、昏迷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2整体护理干预措施①语言功能的锻炼;主要的锻炼方式包括发音训练以及咀嚼吞咽功能的训练[2]。对于患儿指导对面肌、舌肌、软腭以及声带运动功能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患儿的口型以及声带进行支配,有效的控制患儿的唇舌运动练习发音训练,能够使患儿的口腔肌肉运动和舌逐渐的协调,语言功能锻炼上主要是患儿通过模仿简单的发音、反复卷舌、张嘴呼气、吸气等动作,可以在训练时进行播放适当的轻柔的音乐或讲解患儿喜爱的故事,最终能够使声音反复呈现在患儿的大脑中,有利于患者的注意力集中。指导或者督促患儿家长参与练习,此项练习对患儿的认知功能恢复是十分重要。②肢体功能的锻炼,肢体功能主要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被动运动主要是以肌肉的挛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来缓解肢体的痉挛,可以由上至下,首先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做一系列连续的动作。运动的幅度要从小至大,最终能够循序渐进,保证肢体活动在无痛的范围内进行,可以在运动时配合按摩和揉搓,这样能够诱发或者加强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并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配合能力以及认知程度的不同采用不相同的训练计划。逐渐使各关节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练习,维持肢体正常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能力,预防发生关节挛缩及关节变形现象。采取有效的立位平衡训练,主要有步行训练和卧位训练两种方式。③知觉的训练:对患儿使用不同物体定时进行刺激,如热毛巾、温水带、冰块等不同的热、温以及冷物体对患儿皮肤进行刺激,但需注意训练时防止患儿皮肤发生损伤,使患儿能够逐渐分辨不同位置对不同物体的不同感觉。④心理康复训练:护理人员积极的与患儿进行情感上面的交流,能够对患儿心理、情感等做出及时的反馈,多与患儿参加互动游戏。护理人员还要主动与家长做好交流,使家长能够认识到病毒性脑炎的发生,病情的发展及生活护理方面的注意事项。最终能够使整体护理渗透到对患儿的日常生活照顾当中,稳定患儿的情绪,并对家长说相关毒性脑炎治愈成功率的病例,最终使家长树立信心,能够更好的照料患儿。

1.3疗效评分标准根据Fugl-Meycrflz分法[3]分别于对两组患儿治疗和护理前与治疗后28d后进行评定,两组患儿康复情况正常值为223分。轻度残损值为121―160分、中度受损值为101-120分,明显受损值为80-100分,总分少于80分为重度残损。

1.4统计方法采用PEMS3.1统计学软件,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与护理前的评分比较,见表1,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膜脑炎可以引起患儿脑实质发生弥漫性破坏,致残率较高[4]。在临床中采取有效的治疗后,采取整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能够有效的预防功能障碍和致残率的发生。此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在通过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后,Fugl-Meyerflz的各项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儿。因此对患儿早期采用系统、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科学整体护理措施后,能够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殷云.乙脑患者66例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1(10):128-129.

[2]高聪.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ADL的促进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7(11):113-115.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8

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防范管理措施,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温岭市妇幼保健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38例儿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总结分析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另选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8例儿科住院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所总结的危险因素对观察组采取对应防范管理措施,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范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危险因素;影响因素;防范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家庭的生活重心,但他们年龄小,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对自身疾病的主动诉求表达能力弱,给疾病的治疗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此外,儿童天性好动、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周围危险因素的辨别能力不足等,也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2]。因此,儿科护理是一项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活动,也是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3]。综合分析问题并对症解决问题是医疗工作中的优良传统,温岭市妇幼保健院将此理念应用与儿科护理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38例住院儿科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74例占53.6%;年龄在37d~14岁间,平均年龄(6.39±3.17)岁;肺炎71例,呼吸道感染伴热惊厥17例,腹泻21例,其他29例。另选取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38例住院儿科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62例,女76例占55.1%;年龄在35d~14岁间,平均年龄(6.32±2.89)岁;肺炎68例,呼吸道感染伴热惊厥20例,腹泻19例,其他31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去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所有患者的监护人均同意并自愿参与调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我院儿科常规护理手段处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分析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后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体如下。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社会因素、患儿因素、医患关系特殊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医院基础设施因素等。针对以上因素,我院儿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正面引导媒体:我院应将尽量将医院环境及操作透明化,及时与媒体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引导媒体理解到医疗行业的压力和风险性,以客观地评价医院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与患儿换位思考,及时与家属沟通,缓解家属情绪,以增加信任度和治疗配合度。(3)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使其可以在面对各式的突发事件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到工作中。(4)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医护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应及时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阐明疾病的情况及可能的发展过程,并提醒患者家属应如何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和出现不良反应后的简单紧急应对措施。(5)改善医疗环境:根据患儿好动等特殊性,提高床栏、扶手等医疗设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将危险警示标识明显化,并建立应对紧急不良事件的预案。(6)风险评估:根据患儿的性疾病种类、治疗手段及所需的康复措施等,对患儿进行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评估,针对评分较高者,给予特殊关注,同时根据评估结果给患儿制定个性化护理管理方案。

1.3评判方法

当患儿出现坠床、摔跤、疾病经治疗后因护理不当而导致疾病恶化等均视为不良反应事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判护理质量,若存在统一患者发生两次或以上不良事件时,只记录1次,不存在重复记录情况。此外,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满意,<60分为不满意,调查表由患者家属及患儿共同完成,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为前两组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17.0,将各组数据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医疗活动中的特殊人群,医院对其一般为独立设立科室专科管理治疗[4]。一方面,这是由于患儿的身体发育不成熟且机能相对特殊,同一类型的疾病其治疗手段较其他成年人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出于关爱儿童以及患儿自主性差等有充分独立设立科室治疗的理由[5]。根据本次调研分析,我院出现患儿的护理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1)社会因素:当今通讯技术发达,媒体的蓬勃发展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的变化,但现大部分媒体多倾向于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医疗单位误会极深,以至于过分放大医护人员的缺点,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不足。(2)患儿因素:患儿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主表达病情能力差,护患沟通难。(3)医患关系特殊:患儿尚未有足够的自理能力,需要家属陪同,故存在特殊的患儿、医护人员、家属三角医患关系。但儿科医护活动又是技术性强、工作重、压力大的工作,部分家长们出于爱子心切的心情,对医护人员要求过分苛刻,易在护理中出现不配合或过多干预等情况,甚至引起纠纷,极大地阻碍了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4)护理人员: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技术,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等,均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或恶化。(5)基础设施:儿科不同于其他病房,医院对儿科病房的设施不够成熟,危险因素如:床栏间隙过大、危险标识不明显或过于生硬不能引起患儿及家属的注意等易造成患儿出现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所有的危险因素中,又以患儿自身的特殊性和医护人员能力不足为主,这与文献报道相符[6]。综上,我院加强儿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分析,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防范措施,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反应率,虽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儿童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海茹.儿科病房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4):98-100.

[2]闫霞.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2):123-124.

[3]刘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6):93-94.

[4]李红,娄小丽,刘琼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36-137.

[5]王慧.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5):174-176.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9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的整体护理方法、措施,观察护理干预作用效果,为小儿肺炎的临床医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0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在保证可比性充分的基础上,将60例患儿划分为整体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人数30例。在相同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组别分别对两组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措施,最后参照相关疗效标准,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相同的治疗措施与不同的护理措施干预后,整体护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整体护理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对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相同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肺炎患儿实施整体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快速有效康复,同时还能够明显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肺炎;整体护理;常规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78-02

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科临床病症,发病率相当之高,尤是以春秋两季为甚,该病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坚持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当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这样才能够促进他们快速康复。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30例小儿肺炎患者实施了整体性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在本文的临床研究过程当中,一共收集了60例研究对象,他们均为作者所在医院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以来,所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患儿年龄最小1岁,最大8岁,平均3.5±1.2岁,男28例,女32例,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精神萎靡、烦躁、呼吸困难、发烧、咳嗽、舌红苔黄、口干唇裂等,肺部听诊可闻及固定湿音,胸部 X 线可见肺纹理增粗,斑片状阴影。根据患儿的年龄、性别以及临床表现等,将他们划分为整体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人数30例,确保两组患儿之间的可比性充分。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临床治疗措施,在治疗的基础上,常规护理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即仅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医护引导,并满足患儿及其家属所主动提出的护理要求,对整体护理组患儿实施整体性的护理干预,主要的措施内容如下。

1.2.1 基础护理:

首先,要提高病房环境质量,为患儿的病情治疗与康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病房室内的温度应当尽可能控制在18摄氏度到22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5%到65%之间,保证室内通风性良好,定时打扫,保持病房整洁与卫生;其次,要减少患儿的活动量,使其卧床休息,半卧最佳,这更加有利于患儿呼吸。做好对患儿的个人卫生护理,保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衣物、被褥都要柔软、轻暖。由于肺炎患儿通常都具有咳喘、发热等临床症状,所以他们口腔内的唾液会大幅度减少,食物残渣容易繁殖细菌,加之治疗过程当中一般会使用到抗生素,所以非常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菌群失调,进而引起口腔溃疡、口腔感染,所以要针对性的对患儿做好口腔护理,每天分2次到4次用0.9%氯化钠溶为患儿擦拭口唇、口腔,可以漱口的患儿应当指导其分别在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1.2.2 体温护理:

小儿肺炎患者普遍会出现发烧的症状,因此需要加强对其体温的监护,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确定体温测量频率,最高应每半小时到一小时测量一次,最低应每半天进行一次测量,测量过程当中还需要做好明确的记录,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如果患儿的体温高于了38.5摄氏度,要立即采取针对性的药物降温措施和物理降温措施,防止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物理降温措施要掌握好尺度,不能让患儿的体温骤然下降过多,同时要及时补充液体,更换汗湿衣服。

1.2.3 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护理是小儿肺炎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要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排痰护理。在肺部炎症的影响下,患儿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会大量增多,如不及时的将其清除,就非常容易导致痰液阻塞呼吸道的情况出现。要多向患儿喂水,这样能够使痰液的粘稠度降低,并采用叩背的方式,帮助患儿进行排痰。对于排痰困难的患儿,可以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来促进其排痰,再是无效,就必须要进行吸痰器排痰,操作时要绝对做到无菌,不能将细菌带入患儿呼吸道中,加重患儿病情。

还有部分患儿由于呼吸困难,需要进行吸氧。如果患儿的病情不是非常严重,应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不宜过高,每分钟0.5L到1.0L即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需要采用面罩雾化给氧,氧流量为每分钟2.0L到4.0L,并时刻注意患儿的呼吸状态。

1.2.4 输液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输液的过程当中,所有操作必需要做到无菌,防止加重患儿的感染症状,根据液体的种类与医生的医嘱,严格控制好液体滴速,严防滴速过快给患儿带来过大的机体负担,导致心衰、肺水肿等情况出现,对于并发有心力衰竭的患儿,应当进一步减缓滴速,同时要严密观察患儿的受液情况,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时,应当立即停止输液,并上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1.2.5 饮食护理:

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饮食护理,坚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给予其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以增强其机体抵抗力。对于婴儿喂养时,每次应抱起,同时保持头部抬高,以免发生气管吸入出现呛咳、窒息。鼓励患儿多喝水,使呼吸道黏膜湿润,从而有利于痰液排出。

1.2.6 心理护理:

一方面,要针对患儿的年龄,对他们做好心理护理,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消除他们对于医院环境的陌生与恐惧感,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要做好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告知他们小儿肺炎是常见的病症,只要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开展,患儿是能够快速康复的,以消除他们过多的顾虑。

1.3 观察标准:

疗效观察标准: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听诊、胸部 X 线检查完全恢复正常,为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可见好转,肺部听诊、胸部 X 线检查可见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肺部听诊、胸部 X 线检查无改善甚至是有所加重,为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加有效率。

满意度观察标准: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从0%到100%,依次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最低到最高。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对比均采用SPSS 17.0,计数资料用X2值进行检验,如果P

2 结果

经相同的治疗措施与不同的护理措施干预后,整体护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患儿,整体护理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66%,常规护理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仅为86.66%,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整体护理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整体护理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8%,常规护理组仅为88.4%,对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

3 结语

小儿肺炎是儿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是指不同的病原体或者是其他因素而导致了患者肺部出现炎症。由于小儿的抵抗力较低,呼吸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善,且气管及支气管腔较为狭窄,从而使肺炎成为威胁其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通过本文的临床研究证明,在相同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肺炎患儿实施整体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快速有效康复,同时还能够明显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梁兰芳,郭臻.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康复中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155.

患儿的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儿童;牙科恐惧症;心理干预;疗效

    牙科恐惧症,又称为牙科治疗焦虑或牙科治疗恐惧,是指患者在看牙时呈现出各种紧张焦虑状态[1-2]。它是一种心理疾患,类似社交恐惧、恐高症等疾病,又有其特殊性,因为一部分患者是恐惧于看牙时的环境、牙科器械的声音、药物的特殊味道等,也有的患者是害怕牙科治疗过程中的疼痛[3]。牙科恐惧症患者的一主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牙科患者,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等因素,大多数儿童牙科患者在看牙时都呈现出或多或少的恐惧表现为高声哭闹、肢体乱动、焦虑不安、拒绝治疗等,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4]。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128例有恐惧心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牙科收治的128例有恐惧心理的患儿,均为经筛选出的符合儿童牙科恐惧症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64例)包括男30例,女34例,年龄3~10岁,平均(7.15±1.48)岁,对照组(64例)包括28例,女36例,年龄4~10岁,平均(7.38±1.3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用于评估儿童对牙科诊治的恐惧程度。即是否害怕穿白大衣的人、牙医、其他医生、张口、有人看、进行口腔检查、把器械放进嘴里、打针、陌生人触碰,不得不去医院等10项,恐惧程度共分5个级别,总分最低5分表示不恐惧,最高50分表示极度恐惧。本研究入组患者干预前CFSS-DS得分均为15分以上者,并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方法:两组均给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结果。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通过有效宣教加强医患沟通,建立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帮助患儿客服恐惧心理;耐心向患儿讲解、演示诊疗过程,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理解及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感;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治疗,忍耐有可能出现的疼痛,告知患儿其疼痛属于可耐受范围,不必太害怕,从而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

2 结果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前后CFSS-DS无明显改变即干预前为(18.33±4.12)分,治疗后为(18.05±4.26)分;观察组辅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CFSS-DS显著降低,即干预前为(18.48±4.62)分,治疗后为(10.36±4.41)分,观察组恐惧心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牙齿龋病率非常高,而去医院就诊的儿童多有恐惧不安的心理,儿童是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特殊群体,其情绪及心理以及认知都处于成长阶段,加上特有的依恋与焦虑特点,使其对牙科往往具有更大的恐惧心理[5]。有数据显示,80%以上的儿童就诊时都存在“牙科恐惧症” [6]。患有牙科恐惧症的患儿主要表现有害怕穿白大衣的人、牙医或其他医生,害怕张口、有人看,害怕进行口腔检查或把器械放进嘴里,更害怕陌生人触碰或打针,害怕去医院等,最终结果为为逃避牙科治疗,直到不得已才去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紧张、出汗、喊叫甚至晕厥等。基于上述诸多表现本组采用CFSS-DS评分法评估其恐惧程度。

    牙科恐惧症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患者角度讲,牙科恐惧常造成看牙过程中的恐惧、紧张乃至完全失控,不能有效配合治疗,或根本中断或拒绝治疗,导致口腔疾患进一步恶化。从医生角度讲,患者对于治疗的恐惧、不配合将严重影响治疗时的情绪,直接干扰治疗计划的施行及治疗效果。因此儿童口腔治疗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为缓解儿童口腔治疗的紧张与恐惧、减轻疼痛,心理干预成为儿童口腔患者的福音,深得家长的称赞和信赖。

    本组采用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通过有效宣教加强医患沟通,建立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帮助患儿客服恐惧心理[7];耐心向患儿讲解、演示诊疗过程,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理解及配合,消除患者紧张感;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治疗,忍耐有可能出现的疼痛,告知患儿其疼痛属于可耐受范围,不必太害怕,从而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心理干预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得患儿的充分信任,此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具备耐心及细心,先通过聊天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让患儿先熟悉环境,放松心情,还要照顾患儿感受,比如将器械放在患儿不易看到的一侧,轻拿轻放,针对麻药渗入口中很苦的情况,还要及时用棉球蘸取或用棉签压在进针口旁边,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并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采取无痛无创伤操作,治疗无需一次完成,可根据需要从简单操作开始分批分次完成,这样可以保证治疗效果,还可以做到将患儿治疗过程中可遇到的恐惧因素降到最低。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牙科收治的128例有恐惧心理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均给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得分情况,结果发现,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前后CFSS-DS无明显改变即干预前为(18.33±4.12)分,治疗后为(18.05±4.26)分;观察组辅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CFSS-DS显著降低,即干预前为(18.48±4.62)分,治疗后为(10.36±4.41)分,观察组恐惧心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此研究对不同程度的儿童牙科恐惧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可降低患儿恐惧程度,使其顺利完成治疗,为这类患者解决了心理负担和口腔疾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因此认为,心理干预值得在儿童牙科恐惧症患者牙科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钱  虹,黄  群,骆明荷.240例牙病患儿牙科畏惧症的图片测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84.

[2] 苏吉梅,阮文华,叶笑味,等.儿童牙科恐惧症的临床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4):362.

[3] 王慧民,冯希平.儿童牙科恐惧症[J].国外医学·口腔分册,2004,31(4):295.

[4] 刘素君.提高护理水平预防儿童牙科恐惧症[J].口腔医学,2005,25(6):360.

[5] 王丽霞,郑永红.心理辅导对儿童恐惧症的作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2007,21(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