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康复的训练十篇

时间:2023-10-23 17:34:16

患儿康复的训练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1

关键词:脑发育不全脑瘫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瘫是康复科常见小儿神经性疾病,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害及发育缺陷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1]。症状多在2岁之前出现,以痉挛型最为常见。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康复训练,很可能留下种种后遗症,影响到患儿的日后生活,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负担。对本站2010年12月到2014年12月儿童康复中心124例住院脑瘫患儿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12月~[1]2014年12月本院共接收脑瘫康复期患儿124例,所有病例均参照[2]《小儿脑性瘫痪》[2],结合脑电图检查、智力测试和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和分型。男69例,女55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8个月,平均3.4岁,其中3岁以下患儿85例,3~5岁患儿28例,6岁以上患儿11例。病例分型:不随意运动型22例,痉挛型71例,强直型8例,共济失调型11例,肌张力低下型12例。患儿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接送方便程度和自身意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3例,均给予家庭训练指导;对照组61例,均留院接受康复训练。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实验室检查

血象、血生化无明显异常,头颅CT、核磁检查,124例均有脑缺氧的影像学改变,其改变的轻重程度有差异,其中78例伴脑出血,26例脑积水,20例脑萎缩。

1.3病因

1.3.1产前因素中宫内感染

脑瘫患儿的母亲羊水中有高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1]。细菌、病毒、微生物侵入羊膜腔刺激胎儿单核细胞产生IL-6、IL-8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使胎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从而使感染可直接传播及胎儿的脑组织,产生炎症反应,致局部的神经元坏死、丢失,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畸形甚至宫内死亡。有报道感染是引起新生儿脑白质损伤导致脑瘫的重要因素[2]。因此,应注意加强孕期保健,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定期及时的进行产前检查,也是预防脑瘫的一个重要措施。

1.3.2胎儿因素

分别为宫内缺氧4例,脐绕颈5例,胎位不正3例,宫内窒息2例,胎儿因素占总数的43.8%。出生时因素导致脑缺血缺氧脑出血16例,原因分别为:难产、胎位不正、产程长、产后窒息等因素,占总数的50%。新生儿期因素8例,颅内感染1例、核黄疸2例、维生素K缺乏3例、呼吸系统感染2例,占总数的25%

1.3.3产后因素导致脑瘫

占17.9%。有高胆红素血症、颅内感染、重症肺炎及失血性休克。要重视儿童保健,及时处理病理性黄疽,积极防治各种疾病,减少脑组织的损伤,对降低脑瘫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2、康复训练体系的构建

2.1综合训练

根据患儿情况鼓励其看喜欢的电视和书籍,练习识字和计数,辨别方向、刷牙、洗脸、穿衣、起坐、翻身、自行进食、进行语言交流、称呼人名、打招呼等。在坚持阶段性康复训练计划的同时,应根据患儿的思想情绪变化和实际康复程度适当调整训练的强度与难度,让患者能够耐受并乐意继续接受康复治疗。小儿情绪变化较大,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要保持其好奇心,根据患儿兴趣设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项目。

2.2肢体训练

从被动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1)翻身训练: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的踝关节,首先使欲翻向侧的下肢伸展,另一侧下肢屈曲内收,内旋转到对侧,带动上身翻转至对侧,反复练习。(2)头部训练[3]: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取伸展位,家长或康复人员用两手扶助患儿肩关节和肘关节,完成肘或手的支撑动作,并用玩具在离患儿眼睛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及上下移动,训练患儿眼球的追视能力及头部运动。(3)步行的训练:痉挛型患儿一侧膝伸直时,另一侧膝也随之伸出,难以做出交替伸腿的运动。握住仰卧小儿足部或膝盖,反复练习交互的髋、膝关节伸展和屈曲动作。

2.3语言训练

呼吸运动是保证气流能按照一定的强度和节律有效冲击声带发声的基础,包括深呼吸和屏气,控制吸气与呼气的速度,调节气流的吸入和呼出等。语言训练应先从呼吸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口唇运动,如闭唇、咧嘴、露牙、吹气等,此外还包括舌体的吐纳及上下左右的活动。注意倾听患儿的声音,对患儿由于口齿不清发出的模糊音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引导患儿逐步说话。

3、讨论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减[3]少残疾患儿,不仅需要采取措施,防止脑瘫的发生,对脑瘫患儿还应积极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我们认为,留院康复由专业人员指导训练,能接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案。我们认为,康复训练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训练方法的[4]科学性上,还与训练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采用基本相同的训练方法,由不同的施教者加以实践。总而言之无论患儿症状轻或重一定要能够做到早鉴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患儿才有机会被排查出来,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康复,才会有信心使脑瘫患儿成为正常儿或接近正常儿使其能生活自理或自食其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刘月平,徐永涛.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61-62.

[2]孙乾.117例脑瘫患儿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5,24:16-17.

[3]李颖,杨思嘉,李波.114例脑瘫儿童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28:154-155.

课题编号:2013―A28课题信息《探索残障儿童基层康复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红色字体保留 不要删掉 排页尾

课题编号:2013―A28课题信息《探索残障儿童基层康复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2013―A28课题信息《探索残障儿童基层康复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2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将135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5例给予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45例单纯以靳三针疗法治疗,对照2组45例则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3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潜伏期(tpl)和波幅(vamp)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的adl评分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对照1、2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或康复训练。治疗组erp 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1、2组(p<005或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脑性瘫痪/针灸疗法 靳三针/治疗应用 康复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灸效应 诱发电位/针灸效应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and to explore its therapeutic mechanism. methodsone hundred and thirtyfive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ntrol group 1 given 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2 giv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 p300 were observed in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adl score was increased in the three groups after treatment(p<005 or p<001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adl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the two control groups(p<001),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1 and the control group 2 (p<005). latency and amplitude of erp p30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improved obviously as compared with the two control groups (p<005 or p<001). conclusion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xerts certain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spastic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

key words: spastic cerebral palsy/acupmox therapy;jins threeneedle manipulation/therapeutic u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cupmox effects;evoked potentials/acupmox effects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称为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28 d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Www.133229.coM当前,世界范围内约有1 500万脑瘫患儿,且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是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病例的626 %[2] ,病变波及锥体系统,导致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和关节挛缩畸形,对患儿生存质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攻克这个世界公认的难题,学界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手段的探索从未停止。近年来,我们对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47例,排除资料不全或用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7例、未按治疗方案执行的受试者3例及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者2例,纳入本研究总计135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13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45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5~13岁;对照1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12岁;对照2组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6~13岁。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及临床分型 [3]。

1.2.1 诊断条件(1)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1.2.2 临床分型(1)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3)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4)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5)混合型。

1.3 神经电生理检查于治疗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 p300检测。方法:选用极化电压小的银—氯化银电极,尽可能降低皮肤阻抗,严格保证不超过5 kω;设置双记录通道及公共参考;采用国际10~20导系统作为标准安放电极,于右耳耳垂处安放公共参考电极,于头顶中央(cz)处安放记录1电极,于头顶cz后5 cm处安放记录2电极,于额部接地线;检查统一采用声刺激方法,两种不同频率声音分别默认为1 000 hz和3 000 hz,其中3 000 hz为靶刺激。根据受试对象实际情况降低非靶刺激的频率以帮助引出p300,在针刺前后初查时和复查时选用的非靶刺激的频率应严格统一;尽量避免因咬牙、头动等出现的较大的伪迹混入,使记录到的波形更加清晰;检查时间段严格统一,本次研究严格控制在9∶30~12∶00和14∶30~18∶00之间,首次检查与复查时间段严格一致。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取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仅采用靳三针疗法,对照2组仅采用康复训练疗法。所有纳入病例每周治疗4次,每32次为1个疗程,连续接受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4.1 靳三针疗法(1)辨证取穴。基本腧穴:采用靳三针组穴法。四神针(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共4针);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入发际为第1针,其前、后各1寸为第2、3针,左右共6针);脑三针(脑户、左右脑空);智三针(神庭、左右、本神);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足智针(涌泉、泉中、泉中内);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2)辨症配穴。手指握拳取合谷、后溪、八邪;腕下垂取外关、养老、阳池、阳溪;手拇指内收取鱼际;前臂内旋后伸取肩前、肩贞、肘尖;足内翻取绝骨、申脉等;足外翻取照海等;尖足取解溪、丘墟透照海;足外旋取中封透商丘至照海;剪刀步取解溪;膝反张取委中;趾屈曲取八风;足拇趾背屈取大都;下肢瘫痪加解溪、太溪、昆仑、八风,并速刺委中;角弓反张取神道;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吞咽困难、流涎加左右廉泉;斜视者加患侧阳白、太阳、睛明、四白;听力障碍者加耳门、听宫、听会、翳风;智力低下或注意力不集中者加定神ⅰ(印堂上05寸)和定神ⅱ、ⅲ(两目平视,瞳孔直上,眉毛上15寸);癫痫者加申脉、照海。(3)辨证配穴。先天不足,肝肾虚损加背部督脉腧穴、双侧肝俞和肾俞;后天失养,心脾亏虚加上脘、中脘、下脘、巨阙、气海、左右天枢;痰瘀互阻,脑窍闭塞加丰隆、膈俞。(4)针刺方法。腧穴定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 针具:一次性环球牌30号毫针,长25 mm,直径030 mm(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体位:患儿取坐位;或家属坐位,让患儿坐在其腿上,并从后面抱住患儿。具体针刺顺序:①首先快速点刺辨证配穴。②其次针刺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双)、脑三针,再次针刺上肢腧穴,最后针刺下肢腧穴。③出针顺序则跟进针顺序相同。具体针刺方法:①常规酒精消毒针刺部位。②辨证配穴采用快速点刺法,不留针,一般针刺01~03寸。③对于基本腧穴和辨症配穴,头部腧穴采用平刺方法,进针05~08寸;其余腧穴则采用直刺方法,进针05~08寸。采用捻转式飞针法进针,留针30 min,每10 min捻转1次,每支针捻转1 s,予平补平泻手法。第3次捻针后全部出针。④消毒棉签按压止血。

1.4.2 康复训练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如穿衣、进食、排泄、卫生等进行训练,并进行针对学习、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作业疗法(ot)等。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1)于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adl barthel指数测评[4] ,疗效标准为:正常总分100分,60分以上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2)于治疗前、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cadwell(sierra waveⅱ)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儿的erp p300,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p300的潜伏期(tpl)及波幅(vamp) 的变化进行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最后一次观察数据结转到试验最终结果。分组资料计量指标及前后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表1结果表明:治疗后3组的adl评分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对照1、2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或康复训练,而靳三针疗法又优于康复训练。表1 3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略)

2.2 3组治疗前后erp p300的变化比较表2结果表明:治疗后对照1组、治疗组的潜伏期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或 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2组 (p<001 或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认知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疗法。治疗后对照1组、治疗组的p300波幅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其中治疗组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2组 (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促进波幅改善优于康复训练。表2 3组治疗前后erp p300潜伏期(tpl)、波幅(vamp)变化比较(略)

3 讨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多见肢体异常痉挛,随着成长而发生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或可见尖足步态;足部可见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膝关节的屈曲挛缩,及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等改变;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屈曲等异常肢位,以致挛缩变形。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拘挛”,乃因胎中受惊或产时受风等,引动肝风或脾气虚弱,导致肝木亢盛,从而造成四肢筋脉拘挛。

脑部的brodmanⅳ区与ⅵ区是锥体束起始的部位,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也称为第1躯体运动区。ⅳ区和ⅵ区的病损通称为锥体束疾病,通常引起的痉挛状态是当肌肉受到被动牵伸时肌肉内张力增加的一种状态。脑瘫病因复杂多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脑的功能受损或者是脑功能发育迟缓,这种负面影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临床常见脑瘫患儿存在大脑多功能受损表现。痉挛型脑瘫患儿存在脑运动功能发育受损或发育迟缓,笔者在此基础上更关注其认知功能的发育情况。

erp p300与兴奋的感觉通道模式(如视觉、听觉等通道)及刺激的物理属性无关,而是大脑进一步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对刺激的识别、分辨期待和判断等并准备做出运动反应的过程中相伴随产生的脑电活动[5]。国外有学者认为其潜伏期的变化可以作为认知发育的指标之一。

靳三针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可。本研究在靳三针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并结合神经电生理严格检查评估其疗效。结果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靳三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综合运用较单一采用靳三针疗法或者康复训练疗法的改善程度更大(p<001),可能是靳三针在调理脏腑、扶正祛邪的同时得到现代康复针对性较强的作业训练的结果。此外,事件相关电位得到改善,提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本病可显著促进p300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善(p<001),考虑是靳三针可以刺激促进大脑的认知功能发育,adl的改善与大脑功能发育得到促进可能存在某些联系,靳三针可能可以促进大脑多功能的发育。在进行本研究时未发现针刺或者康复训练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痉挛程度。因此,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治疗痉挛型脑瘫。

【参考文献】

[1]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

[2] 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98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3

【关键词】 脑瘫;按摩方法;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77-01

脑瘫即为脑性瘫痪,主要是因为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者是大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脑瘫患儿会存在感知、认知、交流等行为障碍,同时正常的肢体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部分患儿会出现癫痫[1]。我院对收治的49例脑瘫儿分别采用了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的98例脑瘫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为7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为21.74±3.6个月;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为6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为20.98±2.7月。上述患者中存在痉挛型脑瘫、混合性脑瘫、弛缓型脑瘫等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对患儿实施穴位按摩并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训练来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让异常反射得到有效控制,并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活动从而提高患儿的康复水平。观察组患儿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治疗,通过适宜程度的物理加热以及电流对患儿进行相应的刺激,以此来控制异常反射,同时让患儿的正常神经反射功能得到有效的刺激,以此对患儿进行姿势矫正并对患儿的肢体功能活动能力进行强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5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 结 果

通过表1可以明显的看出,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而言脑瘫改善情况更优,这说明了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脑瘫患儿一般会出现肢体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枢神经的正常调控出现了失常。脑瘫患儿智力较为低下并存在感觉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甚至可能会出现癫痫。造成脑瘫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大脑血管疾病以及局部性创伤都有可能会引发脑瘫[2]。脑瘫包括了很多类型,如痉挛性偏瘫、痉挛性四肢瘫、痉挛性双瘫、不随意运动型以及共济失调型等。

在脑瘫儿的治疗过程中,康复训练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康复训练一般有着一个较长的周期,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可以让脑瘫儿肢体功能得以恢复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3]。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对患儿进行穴位按摩,这样可以改善患儿的局部血液循环并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被动训练,让患儿的不良姿势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患儿正常的功能性活动。经过康复训练之后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将逐步改善,这样就会让皮质肢体活动投影区产生新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兴奋灶,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兴奋灶也会越来越稳定,这对于患儿的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4]。

综合康复训练方法不仅仅涵盖了上述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对患儿进行了适宜程度的物理热、电刺激,以此来对强化患儿的肌肉反射作用,从而让患儿大脑皮层的局部兴奋灶得到强化,以此来促进患儿的康复[5]。

在我院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对患儿提早进行康复训练将能够带来更好的疗效。提早进行康复训练能让患儿的治疗时间得到更多的积累,并且患儿年龄越小,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就越大,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更有利的引导,这样将大大地提高受损中枢神经元细胞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综上,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于脑瘫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效果,若患儿能够提前进行治疗,其康复水平将得到大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婧,赵桂英,史茜,底国琴.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01):122-123.

[2] 王红石.脑瘫康复门诊综合治疗小儿脑瘫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04):234-238.

[3] 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10(27):138-139.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4

[关键词] 脑瘫患儿;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运动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7-0148-04

小儿脑性瘫痪(cere bralpalsy)简称脑瘫,患儿常伴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1]。脑瘫患儿的治疗不仅是恢复躯干的形态功能,而且是对各种功能如生理、心理、精神情绪的补偿和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使患儿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将来从事工作独立生存与社会的能力[2]。而通过康复训练、心理暗示、饮食指导等综合性干预措施,有利于恢复其肢体的运动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脑瘫患儿64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排除患有其他急慢性传染病者、癫痫控制不理想者。全部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4.1±0.3)岁,分型:痉挛型12例,肌张力低下型8例,共济失调型4例,手足徐动型4例,强直型1例,震颤型2例,混合型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个月~7岁,平均(3.9±0.1)岁,分型:痉挛型11例,肌张力低下型9例,共济失调型4例,手足徐动型5例,强直型1例,震颤型1例,混合型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平均年龄、脑瘫类型及高危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康复训练、饮食指导、运动训练。

1.2.1 心理干预 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必要时让其父母及亲属陪住,消除患儿长期肢残、不能从事正常人的生活,以及在精神与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压抑心理。患儿对各项检查及手术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贴关心患儿的自尊要求,消除其自卑感。鼓励患儿要持之以恒,密切配合治疗,争取最佳效果。

1.2.2 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句训练[3]。护理人员及父母向脑瘫患儿提供各种感觉刺激与语言刺激。如利用玩具、图等进行听说的反复训练,多与其做游戏,鼓励患儿多说,通过看口型、手势、表情等日常生活作为交流手段,从而提高患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在智力训练方面,可以通过反复教孩子认人、物,并把孩子带到户外接触各种事物,以生动形象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兴趣,从而促进患儿智力的提高。

1.2.3 饮食指导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水分,有进食困难的患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喂食时保证患儿头不要侧歪,尽量避免头向后仰导致异物吸入,在患儿牙齿紧咬时不要喂食,待其情绪平复后再继续喂食。

1.2.4 运动训练[4] ①抬头和翻身训练,头后仰或偏向一侧、头下垂或偏向一侧、翻身训练。②爬行、支撑、行走和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爬行训练、支撑训练、行走训练、运动平衡能力训练。③卧位坐起训练和纠正异常坐姿,卧位坐起的关键、上肢支撑训练、身体重心移动训练、纠正异常坐姿。④肌肉训练:解除肌肉痉挛,增强拮抗肌的力量。⑤关节活动度训练:从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进行全关节范围的被动运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基本治愈: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异常姿势消失,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对称,行走正常,语言清晰,反应能力强,智力正常;显效: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异常姿势未完全消失,出现主动运动,肌张力改善不完全,反应能力尚好,智力提高;有效:运动功能及姿势较治疗前有进步,肌力、肌张力有改善,智力稍有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5]。

1.4 观察指标

1.4.1 患儿的配合程度 合作型: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很高兴锻炼身体;紧张型:情绪紧张、恐惧,不太愿意接受治疗和锻炼,基本配合;拒绝型:不合作,坚决不接受治疗和锻炼,劝说后勉强配合或者不配合治疗[6]。

1.4.2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CMFM-88) 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7]。

1.4.3 生存质量评价 根据 PedsQIA.0评分对患儿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进行测定[8]。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率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P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为90.6%,而对照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配合程度比较

见表3。其中观察组合作型比率达28.1%,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价

干预前两组C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CMFM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患儿CMFM评分比较(x±s,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

2.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的康复目标是使患儿在运动功能、精神上以及生活自理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9]。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应注意患儿的注意力、认知能力、意志、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训练,从而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及早实施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功能训练、康复训练等综合性干预是脑瘫康复的关键。

心理干预是重要的环节之一,针对患儿出现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通过采取集体或者个别干预,指导家长和患儿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儿学会保持身心舒畅,提高适应能力。本研究表3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合作型比率达28.1%,而对照组为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运动功能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主要体现,能够较好的运动并参与日常各类与肢体相关的活动,还可提高患儿的自信心。本研究观察组通过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增加肌力训练、转换训练、体重负荷及站立、步行训练等运动训练,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CMFM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的CMFM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得更显著(P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语言训练和智力训练。语言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句训练。在对脑瘫患儿的训练中,还应加以特殊教育、语言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及手的精细功能训练为内容的综合康复训练,可以充分发挥患儿本身的内在潜力,为脑瘫儿童获得全面康复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而且脑瘫患儿需经长期系统的康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肢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康复护理,可提高患儿治疗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13-16]。本研究表5结果也证实,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各领域生存质量评分及PedsQL总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

综上,对脑瘫患儿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才,洪芳芳.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57-959.

[2] 闰洁. 580例不同年龄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11-112.

[3] 王春,赵油,张琴,等.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医药导报,2009,15(5):70-71.

[4] 陈辉丽.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J]. 河北中医,2009, 31(11):173.

[5] 任绍玲. 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0, 16(1):62-63.

[6] 郭新志,孙阳,张向葵.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2):238-243.

[7] 王海萍,张庆梅.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43.

[8] 许晶莉,范艳萍,谢闽达,等. 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初探[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3):247-248.

[9] 童光磊,李红,张敏,等. 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 17(1):70-72

[10] 程凤花. 260例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及疗效评价[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90-91.

[11] 陈嘉红. 65例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及其疗效评价[J]. 吉林医学,2010,31(15):2306-2307.

[12] 许明,林惠. 综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0):892-893.

[13] 陈颖. 脑瘫患儿的康复与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2011,14(14):81-82.

[14] 王秀娟,贺晓楠,孟晓慧. 痉挛性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时的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41.

[15] 林青梅,刘振寰,万瑞平. 综合康复对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121-123.

[16] 宋宏颖. 脑瘫患儿进食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早期康复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6):1499.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5

关键词:日常生活环境;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影响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法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1],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结合实际治疗状况选用孤独症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表,如果儿童的各项评判项目分数加起来大于或者等于30分,则可以断定该儿童患有孤独症。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共50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

1.2 康复训练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每项训练均每天1次,1次训练的时间为40分钟,一个星期持续6次,连续3个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联合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儿童孤独症心理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康复治疗之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康复训练之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康复前后治疗效果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第一,在家庭中设置了儿童游戏房,房间内光线以明亮、色泽充沛为主,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听、看以及触摸等行为需求,房间内颜色布置鲜亮,设置各种玩具,如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等。患儿除吃饭和睡觉时间之外均在游戏房中度过,家长最好相陪;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娱乐设施的游戏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每次,其余游戏均控制在4分钟左右每次;第二,家庭氛围和谐。吃饭时由两个以上家人相伴,儿童自主进餐,进餐过程中与儿童保进行愉悦地聊天;第三,家长每天给儿童进行早晚沐浴,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四,设置儿童独立卧室;第五,每隔15天改变一次客厅布置。医院:第一,设置儿童游戏室;第二,午餐时间安排多个患儿由家长陪同进餐。社交:患儿可以每周参加2次亲子园,每次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家长应该定期带患儿外出旅游,每周1次,每次时间不低于120分钟。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2]。

参考文献: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6

【摘要】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世界公认的顽疾,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一旦患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本文主要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训练,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心理行为异常等[1]。本病并不少见,目前我国有400万例脑瘫患儿,每年新增4.6万例,给儿童、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精神负担,是世界公认的顽疾。本文探讨康复训练加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理念,提倡家长参与其中,对患儿时刻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引导式教育疗法原理和特点

引导式教育疗法(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称Peto法,由匈牙利的安德鲁•比度(Andras Peto)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它是一种以教与学为本,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系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显著特点主要是:①强调要为患儿营造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将一个动作分解成许多小步骤,并恰当组合成各种习作程序,在不同下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2]。②强调主动运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唯一途径。 引导员通过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口令,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同时与科学的被动训练相结合。③强调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习和实践运动功能的最佳时机,应将功能学习和训练放在每一次具体的行为中进行。④引导式教育理论把患儿视为一个整体,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将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会交往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培养患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患儿在德、智、体、个性气质培养和行为塑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2引导式教育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

2.1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曹志芳、范篆玲、李艳萍、常青松 [3-6]对脑瘫儿童在进行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按摩、针灸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组的患儿在保持、位置变换、饮食动作、排泄、更衣和整容、移动能力等平均运动功能恢复值显著高于单用运动疗法组。

2.2 引导式教育对患儿言语功能的影响:语言障碍治疗首先要培养儿童的信心,患儿应与正常孩子一样通过相同的途径去学习;正常孩子有主动训练的意愿,因此引导式教育借助节律性、口令性语言,将一系列词、句组合起来,融入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之中,同时使用诱发性语言,简洁明确地将活动和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如“我站直了,”利用语言诱发运动使运动协调,运动反过来促进对语言的了解[7]。许娟等的研究表明,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对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提高患儿的参与兴趣,疗效显著。

2.3 引导式教育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多功能发育障碍,多并发小儿脑瘫,传统的训练模式过于被动,僵化。李冰[8]应用引导式教育对小儿孤独症治疗的研究中以集体和个体的分组方法对患儿进行如下训练:交往、情感训练,认知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为特点,调动患儿自身功能的潜力,激发患儿的兴趣及主动参与意识。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且结果表明引导式教育的疗效明显,说明引导式教育疗法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3展望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将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治疗体系,它是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使脑瘫患儿在运动、语言、智能、社交、情感及个性等各方面得以改善,并克服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也就是说引导式教育不是单纯的改善了患儿身体上的一些缺陷,而是通过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使患儿身心同时得以恢复,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但脑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艰苦的过程,而且有相当多的家庭负担不起长期住院系统治疗的费用,还有一些家长只重视运动障碍的治疗,不重视语言、心理行为的治疗。因此,绝大部分患儿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与康复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康复疗效。

鉴于此笔者建构家庭引导式教育疗法。因为脑瘫患儿需要家长照顾的时间更长,家庭对患儿的成长影响比正常孩子更大,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康复。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构成孩子最初的情感经验,对其性格和情操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经历若是正面的、开放的,孩子就能够正确的看待环境;若是和谐的、稳定的,孩子就会有稳定的情操和安全感;家人若坦诚地相处,孩子就懂得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家长必须具备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信心及能力,学会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协助患儿更好地融合于家庭生活中,从而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获得最大的运动、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石凤英,鲍秀芹.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

[2]唐久来,吴德.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

[3]曹志芳.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1,3(16):190~191

[4]范篆玲,陈瑛,弓月娥.50例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65~6

[5]李艳萍.运动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康复治疗[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6

[6]常青松.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性瘫痪步行训练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5(16):16~17

[7]许娟.引导式教育在语言障碍患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12):91~92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7

【关键词】马斯洛层次论;小儿脑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51-02

马斯洛层次论又称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近现代有关行为科学的著名理论,他将需求分为五种,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近年此理论在各个领域得带很好的应用和推广。本文尝试从康复训练入手,将马斯洛层次论运用到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观察其对本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确诊小儿脑瘫患者40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至12岁,平均6±3.1岁;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年龄2至12岁,平均5±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

1.2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 患者具有脑部损伤病史,运动功能发育迟缓,中枢性运动障碍,影像学检查有脑部损伤证据。

排出标准 排出遗传代谢与神经性病变,或具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1.3 康复训练

1.3.1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①头部控制的训练:医护人员要轻扶患者头两侧,对患儿头部进行必要支撑,保持其头部稳定性和正中位。②上肢的训练:起初让患儿在稳定性高的姿势中训练,以纠正患儿上肢痉挛情况,包括让患儿抓取玩耍不同形状的玩具等等。③下肢的锻炼:锻炼其直行、下蹲等以活动期下肢及脚部关节。④进食的训练:鼓励其独自进食,不能拿筷子的可以用勺叉等辅助工具进食,训练其独自用手抓握的能力。⑤穿脱衣行为的训练:训练患儿自理能力,并且要求家长只用语言进行引导,对其进行语言刺激反馈训练。

1.3.2 治疗组要求除上述常规康复训练外还要结合马斯洛层次论进行治疗。马洛斯层次理论分为五点,①生理需求:要求照顾好患儿的吃穿住用行等生理需要。②安全需求:带给患儿足够安全感,防止其因无知的行为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让其对周围的环境有足够的放心和安全感。③社交需求:给患儿足够的爱与呵护,对其要进行足够的支持与信任,不能对孩子不管不理。④尊重的需求:给予患儿充分的尊重,让其树立自信心,并试着让其学会尊重别人。⑤自我实现:训练完成某些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活动,鼓励患儿表达或创造自己心中所想,使其能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五种层次需求可以交叉应用于同一位患儿,具体情况根据患儿状态决定。

1.4 康复效果判定标准

经过两年治疗后,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将患者康复训练结果分为四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主要为患者所有症状、体征的消失;显效为患者症状完全缓解,但有复发;有效指患者算有症状体征有所缓解,但并未消失;无效是指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1.5 统计处理

以上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 0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正从生理模式逐渐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活动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医生重视[1-2]。良好的心理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增加患者疾病修复能力。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

小儿脑瘫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患儿脑部受损或脑神经发育异常,从而导致患者智力低下、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表现的疾病[3]。本病原因不明,且目前治疗效果有限。经如上两组对比康复训练,我们可以发现,治疗组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说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4]。不论患者年龄大小,即使想本文所选的低龄患者,也有对安全的需求,对尊重与被尊重的渴望和对社会交往与被认同的期待[5]。小儿脑瘫患者也需要朋友和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如果失去这些,患者会容易现自闭等其他心理问题,加重病情。所以要对其进行爱的教育,而传统的康复训练除了一般的家庭亲人的爱之外,缺少医护人员、其他社会成员对其爱和关怀。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我们要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足够的自行[6]。

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还知道我们小儿康复训练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可以有效的帮助医护人员分清楚患者的病情需要和护理工作的轻重缓急,可以使患者得到足够、及时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率。

参考文献:

[1] 范水生,朱朝枝.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休闲农业开发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86-290.

[2] 郭莉.促进学前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制度思考――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3(11):220-223.

[3] 冯海芳.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85-16287.

[4] 张雷,邹进,胡吉敏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9):28-30.DOI:10.3969/j.issn. 1000-7709.2011.09.008.

[5] 赵,姜亚芳.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18-19,22.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8

[关键词] 早期运动功能训练;脑瘫患儿;语言功能;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6(c)-009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arly movement function training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movement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92 cases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ho were confirm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4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46) and control group(n=46).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potenzagy infusion, acupuncture, spa and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whose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bined early movement function strengthen training (Bobath metho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GMF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Effici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93.48% vs 71.74%). GMF scor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8.62±4.22)vs (49.26±4.53)(P

[Key words] Early movement function training;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Language function; Movement function

脑瘫是儿童致残的重要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促进脑瘫患儿功能康复[1]。早期运动功能强化训练(Bobath法)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疗法,对提高脑瘫患儿中枢性协调、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整群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92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早期运动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的92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家长告知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26 d~6个月,平均(3.56±0.84)个月。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8 d~6个月,平均(3.43±0.67)个月。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经Bobath神经发育评价法和Vojta姿势反射检查法予以确诊[2],年龄

1.3 方法

所有患儿康复训练期间,均给予脑活素静脉滴注、穴位针灸、按摩水疗等康复治疗措施,1次/d,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应用高压氧治疗,1次/d,连续治疗10 d,间歇20 d后再开始高压氧治疗,连续氧疗3个周期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儿联合应用运动功能强化训练(Bobath法),具体方法如下。

(1)评估脑瘫患儿的语言(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由康复治疗师评估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原始反射、运动发育情况、患儿所处的运动年龄,并将评估结果向家长讲明。

(2)制定训练方案:对脑瘫患儿进行充分评价后,治疗师和患儿共同制定训练方案,针对患儿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运动训练措施。

(3)Bobath法训练:①根据小儿神经发育学的顺序及规律,对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包括抬头-翻身-爬行-坐等。抬头训练方法:家长仰卧位,将患儿面对面的抱在胸前,配合语言、玩具等诱导患儿活动;协助患儿取俯卧位,用色彩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张望。运动功能训练与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且持之以恒。②对小儿进行关键点的刺激,诱发反射性俯爬和翻身运动,激活患儿产生正常协调的运动[3]。③训练关节活动度,脑瘫患儿多有肌张力异常,影响关节正常活动。被动活动患儿四肢,如屈伸、内收、外展运动,以提高患儿肌张力,维持其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④通过正确的卧姿、抱姿、坐姿,来训练脑瘫患儿正确的姿势。脑瘫患儿大多头颈部不能自控、身体软弱无力,抱起时帮助患儿双腿蜷起,头略向胸前靠拢。⑤语言功能(认知能力)的训练:通过摇铃铛、父母轻声呼唤、语言情感交流等刺激患儿声音认知功能:通过移动彩球、彩色玩具、目光引领刺激患儿视觉认知功能;通过抓、握、抱、拍玩具刺激患儿触觉认知功能;通过认人、认物、模拟发声、语言交流训练患儿语言功能。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脑瘫患儿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评分。①治疗效果:显效:语言(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提高>一个月龄;有效:语言(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达到正常月龄;无效:和治疗前无明显变化。②运动功能评分:采用GMF评分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变化,GMF评分越低,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越高。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康复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71.74%)。(χ2=7.566,P

2.2 两组患儿训练前后GMF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GM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评分均显著下降(P

3 讨论

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中枢性协调障碍,甚至有学者提出直接用ZKS作为脑瘫的早期诊断。新生儿已经具有姿势反应性,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等感觉运动系统和中枢整合作用下,实现新生儿协调、正常的运动。如果新生儿中枢性协调作用发生障碍,无法对外界刺激发生正常应答反应,就会导致姿势反应性异常,继而引起姿势和运动异常,即发生脑瘫[4]。

婴幼儿时期各器官生长发育迅速,生后半年内大脑处于高速生长发育阶段,脑部发育的可塑性极强[5]。婴幼儿大脑神经细胞多、体积大、树突多,有利于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出生后6个月的脑瘫患儿的内脑损伤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异常运动都未发生固定,是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机[6]。

该院对6个月以内脑瘫患儿进行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穴位针灸、按摩水疗、高压氧疗,并联合应用早期运动功能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高达93.48%,GMF评分显著降低(71.36±4.25) vs (38.62±4.22),国内外学者有类似的文献报道[7-8]。由此可见,早期运动功能训练能使脑瘫患儿的语言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是改善脑瘫患儿预后的一种重要康复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贞玉,李希娟,李彩霞. 早期家庭康复训练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76-177.

[2] 江钟立.人体发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8.

[3] Eliasson AC, Silstrand L, Ex L, et al. Efficacy of baby-CIMT: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n infants below age 12 months, with clinical signs of unilateral CP[J]. BMC Pediatr,2014,14:141.

[4] 华丽,叶天惠,汪红玲. 对脑瘫患儿实施社区引导式康复训练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2,27(9):71-72.

[5] 邵智,施鸣鹭.婴幼儿心理行为保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44-147.

[6] 张秋河,郑一搏,张中利,等.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性协调障碍20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4):25-26.

[7] Eliasson AC, Holmefur M. The influence of early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training on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hand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cerebral palsy[J].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5,57(1):89-94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9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康复;观察;护理措施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被遗弃的孩子。孤残儿童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残疾,甚至有些孤残儿童还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疑难杂症。他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来观察他们的生理特点病理特征,对他们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的儿童,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残疾程度要给予不同的照料和护理。下面是我院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的观察与护理的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10例,正常5例。

1.2方法这100例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我院的孤残儿童康复师对每个孩子进行康复计划。比如小于3个月的儿童以抚摸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训练[1],主要有正确的卧姿、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训练,同时伴有精细的动作,比如自理生活,语言社交,智力游戏等。

2 护理措施

2.1 生活环境对于孤残儿童的训练室,要布置绿色的地毯,明亮的窗户,墙壁上可以贴有各种各样的动漫,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孤残儿童购置了站立架、助行器、褥垫等训练器械,每天对孤残儿童的训练,从最初的仰卧起坐到孤残儿童反复的用助行架行走。。康教老师给患儿做肢体训练的示范动作,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2],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胜似妈妈,喜欢她,接纳她,使心理上消除了恐惧与压力。生活环境还要整洁,每天都要进行相应的换气,通风,进行相应的消毒。

2.2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康教老师柔中带刚,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

2.2.1 随时沟通在福利院里随时在生活区里和孤残儿童交谈,向患儿说明人际交往的目的, 了解各个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病情, 掌握他的心理状况,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要想法设法使患儿表达出总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主动与人沟通的积极性。

2.2.2语言暗示法老师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 用语言暗示取得病人的信任, 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并且有意识地让患儿感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躯体生理功能, 使全身放松, 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 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我放松感, 从而解除焦虑。

2.2.3精神支持法因为这些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他们都表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护理过程中, 康师通过语言, 给患儿心理上的支持, 让患儿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 配合康师完成康复训练。同时要和患儿肢体接触,使其倍感亲切和温暖。如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从2岁开始,我们就强化他坐起来,每次坐15~20min,从坐姿、坐稳然后做仰卧起坐。在第一次做仰卧起坐时,表现非常胆怯,情绪非常压抑,康教老师就给他做示范,孩子稳定下来后,老师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认真地训练,才能自己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时经常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患儿适加关爱,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经过长时间的肢体训练,都有明显的好转。

2.2.4改善精神生活平时多讲开心的事给病人听, 使患儿多能处于高兴的心境状态, 因为笑能把人的乐观情绪鼓舞起来, 以利身体的康复。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 收听一些欢快的音乐, 看电视, 分散患儿来自自身残孤的自卑感, 使患者注意点转移, 减轻精神压力。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 使患儿心情舒畅。对患儿过激的异常行为, 如劝说不能改变, 可作适当让步, 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 护理人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 学好心理学知识, 掌握好心理治疗及护理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总结经验, 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对于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他们的情感发育中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有残疾的儿童来说,要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再结合相应的日常护理。使孤残儿童活的开心,舒心,顺心。

3 结论与讨论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中,总效率是97.5%。其中显效87例,有效13例。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特殊群体,是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他们没有什么政治声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人们广泛的关注。孤残儿童本身都存在着内向、固执,而且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们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宽容之心,要允许他们随心所欲,不能多施加压力,少批评,多鼓励。

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社会福利院都有这样的孤残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政府每年拿出许多资金对孤残儿进行投资,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使孤残儿童身体康复的目的,必须综合和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它的一切因素,训练其干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使之早日康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社会。注意培养患儿勇敢吃苦的精神,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自己整理物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并表扬他们的优点。这对培养患儿勇敢坚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使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桑兰孤残儿童康复基金会”由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桑兰及其团队共同发起,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桑兰作为该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负责帮助基金会向社会和爱心企业筹集善款。其团队将和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一起管理、使用该基金,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孤残儿童的收养[4],国家也给了相应的部署。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要继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帮助更多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实现妥善安置。要高度关注儿童收养后的生活成长情况,大力开展“寻根回访”,不断加强收养跟踪反馈[5],密切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孤残儿童展现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我们为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 唐彩虹, 钱冬梅, 等. 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01,19(5): 300-301.

[2] 李心天.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56-269.

[3] 刘洪, 陈武雄, 南登昆. 介绍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工作评价方法――康复工作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J].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95, 15(2): 49-53, 67.

患儿康复的训练篇10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指导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98-01

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在我国其发生率为1.8‰~4‰,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针对我院70例小儿脑瘫患者的病例护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1资料

70例脑瘫患儿中,年龄3~6个月23例,7~12个月28例,1~3岁16例,4~6岁3例;单纯痉挛型30例,不随意运动型18,肌张力低下型12,混合型7例,共济失调型3例;轻度14例,中重度56例。

疗效标准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2有效的康复护理

2.1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脑瘫时,多数家长会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增加治疗信心,并向家长介绍脑瘫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2.2对患儿进行头部训练。对痉挛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应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间的两侧,把颈部尽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其手抬高并向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其头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对徐动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将其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尽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使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对肌张力低下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2.3对患儿进行四肢训练。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拳头张开,若患儿的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将患儿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如果患儿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时,要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的双腿外转,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2.4对患儿进行日常生活训练。脑瘫儿进食最好选用边圆平浅较易握拿的汤匙,并帮患儿控制肩部,协助患儿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患儿头颈常转向一侧,可将患儿的头转向另一侧并加以固定;对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将双肘套住,保持双肩向前,减少过分的踢动;俯卧睡姿的患儿,不要用枕头,将患儿的脸转向一侧。

2.5对患儿进行发音训练。教会患儿下颌控制法与呼吸控制法,学会用嘴和鼻子呼吸,训练患儿听力、视力、感觉、味觉等感官器官。如发现听力障碍者,应及早安装上助听器;有视力障碍者,应及时纠正。训练患儿模仿能力时,应带有表情和动作,使患儿感兴趣。

2.6对患儿的家庭指导。要求家长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训练任务,每天坚持两至三个小时,并针对患儿各个阶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训练任务,以达到最好疗效。

3康复结果

70名患儿达到显著疗效的有36例,有效的30例,无效的4例,总有效率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