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十篇

时间:2023-12-05 17:32:43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1

关键词:大学生 艾滋病 知识 态度 行为

艾滋病作为人类的一大杀手,正难以遏制地在全球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艾滋病主要在青年群体中流行。为帮助在校大学生增加有关AIDS知识,改变对AIDS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增强预防AIDS意识,建立起保护自身和他人免受HV感染的正确观念,并自觉参与预防AIDS行动。为此,在盐城地区部分高校中开展AIDS知识、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工作,了解在校大学生掌握AIDS知识的程度及对有关AIDS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确定在大学生中开设AIDS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为学校制定预防AIDS教育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师范学院在校生作为目标人群,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大一到大三在校生为研究对象。

2. 方法采用流行病现况调查方法,参照国内外有关知识、态度调查问卷,结合卫生和师范院校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表。在调查中,采用不记名问卷方式,按班级集中填写,调查人员讲明填表要求后,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

3. 统计分析方法调查结果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共印发问卷430份,收回问卷400份,回收率93%;有效问卷397份,有效应答率99.5%,男生187人,占47.1%;女生210人,占53%。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0.2岁。

2. AIDS相关知识

本次调查涉及有关AIDS的共有17题(见表一)。其中答对率在90%以上的有7题(41.18%),答对率在50%~90%的有7题(41.18%),答对率在50%以下的有3题(17.64%)。在回答“AIDS是艾滋病的英文缩写;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病毒;艾滋病主要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验血可以诊断艾滋病;艾滋病是没有国界的”等题时,答对率分别为96.7%、90.43%、95.72%和98.74%,说明大学生对AIDS的一般知识掌握较好;调查也显示,大部分被调查学生对AIDS易感性认识也较高,97.98%的学生不同意“如果是学生,就不可能染上艾滋病”的说法,但是,大学生在回答“艾滋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至10年和患者有性病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艾滋病”等题时,答对率仅为37.53%和46.85%(表一)。由此说明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等学历者对AIDS的基础知识有部分了解,但掌握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对个别问题认识仍较模糊。

3. 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大学生对性传播、输血和母婴垂直传播这3个主要传播途径答对率较高,均在90%以上,但是他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也存在不少误解和无知,表现在对某些非传播途径认识不清,如对于咳嗽、拥抱、蚊虫叮咬这些非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相对较低。这种缺陷可能导致把非传播途径认识传播途径,从而增加不必要的担心与恐惧。过分担心和不正确的认识使人们对预防AIDS缺乏信心、对干扰者和病人排斥和歧视、对防治措施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AIDS非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十分重要,也应作为AIDS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同年级的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也有差异,年级越高,答对率越高。

4. 态度有7.3%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持歧视的态度,92.7%的大学生持帮助与同情的态度,但是大学生普遍对艾滋病感到较为恐惧,认为艾滋病非常可怕与可怕的大学生分别占35.0%与53.8%,仅有9.8%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不可怕。将对艾滋病态度氛围恐惧与不恐惧进行变量统计,对其影响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所在学校、家庭所在地和性别,分析的结果提示:医学类学生较师范类学生、男学生较女学生恐惧心理小,对于能否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原籍为城市的大学生态度较好,66.1%的大学生反对婚前、婚外,在医学生中明确反对的有70.9%,而师范类中仅有61.9%,差异有显著性(P

5. 行为本次调查发现有26名(6.5%)大学生发生性关系。在回答“如果有人愿意与您发生性关系,您愿意吗?”这道题,仅有35.8%与24.4%的大学生分别回答绝对不愿意和公开的情况下表示不愿意,男女学生对该问题回答有显著性差异(x2=275.85,P<0.01),结果提示:男学生发生的倾向性较大;92.1%的学生有一定的同性恋爱倾向;87.4%的大学生怀疑感染HV后,愿意去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检查。

三、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一般AIDS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78.54%。调查发现,大学生对AIDS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是片面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仍存在模糊的认识,缺乏系统的教育,这不得不引起有关人士的警惕。如多数学生能正确判断AIDS传播途径,这可能与学生文化素质较高有关,但对AIDS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接吻等)及预防AIDS干扰措施途径认识不清,由此对AIDS呈现出严重的恐惧心理,有83.12%的大学生表示害怕AIDS,说明过去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时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向受教育者提供如何保护自我的技能,使人们产生了“恐艾症”。结果提示我们在今后AIDS防治教育项目中,应重视提供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从而使学生对AIDS有个综合性认识,一方面达到消除因无知而引起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用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来保护自己,达到预防AIDS的目的。

从大学生获得AIDS知识的途径分析显示,不同生源的学生在了解AIDS的渠道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关AIDS知识的宣传教育,而AIDS教育应该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相互结合进行,单凭社会这一方面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应加强学校及家庭在AIDS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学校的教育更不容忽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具有举着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要肩负起在大学生中预防AIDS的重任。高校应把性教育和预防AIDS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加强师资建设,在学校的教育方式上,要充分征求教师、学生的意见,考虑大学教育的特点,开展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全面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强,陈秀玲,李军等.师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信念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3,(6).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2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以课堂为途径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德育针对性,使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用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使命。

当今中国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学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理由。学校应树立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切实把思想政治课重视起来,抓好课堂教学,重视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学研究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的德育功能。可以说,其他学科的教师既有利用和结合他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强调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决定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不是仅靠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情感体验、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践行,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形成信仰,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机构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平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中学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如学习活动、社团活动、共青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说,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衔接,有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信服力。

三、以文化建设为途径

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涵养品德的功能。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对校园的冲击,中学要努力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校园氛围,占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以文化建设为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具有育人养德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德育途径就是指教育者寓德育内容和信息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教育对象在优美的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受到熏陶,不断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孔子就十分重视以美好的事物来促进学生的美好品德的形成,后人把其思想称为“以美储善”。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很好地激发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当然,学校更应该重视校园软性环境的建设,也就是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它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精神环境和舆论环境等。首先,挖掘和确定校园的文化内涵,用主旋律文化引导校园的其他文化,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处处能被优秀的文化所感染和激励。其次,以学校的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再次,发挥舆论导向育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端正教育对象的态度。

四、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为途径

人际关系途径也可以被称为情感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是贯穿教育的因素,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行为上独立、叛逆,但心里孤独,渴望认同、理解和关心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重视、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建设,着眼于人与人的情感相容。这也是由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首先,在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应强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强调教育者要处处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做到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服之以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重视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识底蕴、人生态度、行为习惯等内在素质去影响受教育者,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次,我们要重视营造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重视以友辅仁,注重学生群体对个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等方式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五、以学校管理为途径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3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其师生应当成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当今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和交锋,价值观反复较量的新态势下,面对持续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和多变的新特点,让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革新具有现实紧迫性。

一、高校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价值观传播以“两课”为主线,各种教学和学生活动为辅助,基本实现对青年学生的高度覆盖。而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高校还具有以下特殊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提炼从复杂到简单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总结和梳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脉络逐渐清晰。从复杂理论到简单词汇,不仅是内容的简化,更体现了中央价值观传播的新思路,从强调意识形态到注重普世价值;从总结理论体系到提炼基础共识这对当前高校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首次提出我们自己的“自由平等博爱”。面对世界范围内价值观较量形式和内容的新变化,我国高校在长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确实面临“货比货”的困境,西方的意识形态在语言凝练这一点上的确具有很大优势。中国版“自由平等博爱”的提出不仅是首次在官方层面统一了价值认识,也为高校价值观传播存在的“货比货”疑问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二、高校传统的价值观传播途径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在价值观传播途径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作为最主要途径,此外包括专题讲座,课外辅导在内的教学活动和升旗仪式,军训,素质拓展训练,校园系列文化活动等学生活动也是传播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其存在的问题也越发凸显。

(一)强调政治首位性与当前高校学生“去政治化”的矛盾

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的特殊性,使得保证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首位性成为传播时的第一要求:宏观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微观上几乎不允许越雷池半步。但高校学生由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过于陌生,总体而言他们对意识形态远不如前人敏感,甚至漠不关心。具体表现为对政治环境和局势的关注度持续下降;对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更加热心,看法更直接;对政治影响和政治形势的敏锐性和分辨力不高,容易受单方面信息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等。这些都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途径的特点相矛盾。

(二)传统传播途径与当前高校学生的现实语境渐行渐远。当前高校学生受信息时代的深刻影响,整体思维相当活跃,信息获取渠道极大丰富,各种新事物和新思想接收程度高、更新快。因此高校学生的现实语境与前人相比变化巨大,而价值观传播途径显然未能跟上这一变化的步伐。以高校最常见的升旗仪式为例,原本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却由于在时间安排,具体流程和教育形式上墨守成规而导致很多学生的抵触和反感,试想当未来某天这些国家栋梁们听到国歌响起,看到国旗升起却无动于衷甚至心生怨恨,那将何其残酷?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革新的建议

(一)重构价值观传播途径的语境。当前高校的传播途径存在门槛略高和自说自话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理论体系教条化,惟上惟书不惟实。当前我们非但不应该淡化价值观传播,反而要更加重视其作用,但这种重视不是继续端着架子高高在上,而是要俯下身子真正走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接地气”,都是大白话和大实话,高校在传播途径上自然也要“接地气”,跳出“我跟你们说”的语境,真正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平台“让学生们说”,这样才有利于改变高校学生对价值观越发淡漠的困境。

(二)主动适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碎片化”趋势已不可避免,人们在思维和处事上追求快速直接。当然一趋势的利弊还有待观察,但高校也应当主动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借助“碎片化”时代的新媒介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例如借助微课和默课拓展传统两课的教学模式;借鉴部分高校开展的“打破教室”理念创新教育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等等都是有益尝试。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4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18 ― 02

一、大学生价值观需要构建的原因

从国家政治层面来看,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维护其阶级统治和利益,最大化地统一本阶级成员及相关社会各方的思想和行为,协调、组织、团结、带领社会各方利益主体在国家的名义下围绕其阶级统治的事业和目标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建设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绩,他们一定会在价值观多元存在的时代背景下培育、构建属于本阶级的主流或核心价值观,并会动用一切宣传教育和渗透资源将这种主流或核心价值观确立为社会的主流或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注定要成为将来社会主人的大学生们,毫无疑义将会是包括统治阶级和其他阶级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激烈争夺的对象。而处于价值观嬗变阶段的当代大学生们是否认同及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社会的主流或核心价值观则成为考验统治阶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社会组织层面来看,无论是家庭、企业,还是学校、医院等社会组织形式,为了有效发挥并传承其特定的精神凝聚和文化育人功能,保持并促进其自身的良性发展,它们在运转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遵循其早前积累或沉淀下来的一些各自的文化内核――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和指引。作为组织成员的大学生个体,在单位的文化内核(核心价值观)面前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接受并适应,二是拒绝或离开,三是突破或创新。第一种选择意味着个体早前形成的价值观还能够被构建和完善,第二种选择意味着个体早前形成的价值观至少在某个特定的单位文化内核面前已经基本定型、不再能够被构建了,第三种选择意味着个体早前形成的价值观已成为一种超脱了原单位的文化内核、一旦有机会便能够引领并建构原单位文化的相对先进的价值观。与上述三种选择相适应,社会组织为更好、更稳妥地完成其组织目标和使命,帮助大学生个体更好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接受并能适应其组织文化要求的个体(即那些价值观还能够被构建和完善的个体)作为其重点培养和拔高的对象。

从大学生个人层面来看,其存在与发展始终都要解决一个他(她)与他(她)人、集体(团队)、社会、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即活着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也即价值观的问题。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为了更好地适应或主导生活,需要在社会实践的指导下主动地将他律(外化)的价值观升华构建为自律(内化)的价值观,并要能够用这种价值观实实在在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二、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常规途径

从现实的实践情况来看,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常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社会实践、管理与服务、环境熏染等。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我国高校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它是我国高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构建的主渠道和基础。作为中共中央在高校为大学生所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在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保障高校所培养的人是否符合社会预期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精神塑造和文化引领作用。社会实践是促进和实现大学生价值观由感性向理性、理论化向鲜活化、外化向内化转变所必须经历的环节和过程,主要包括军训、勤工俭学、家教、打零工、做义工、假期“三下乡”活动、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等形式,它在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锻炼品性、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及推动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主流(核心)价值的有机融合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催化作用。管理与服务,尤其是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一线教职员工的管理和服务,由于其蕴含的价值观能够通过这些教职员工的言行举止、态度情绪、待人接物、行事风格等表现出来并被我们的大学生群体所直接感知和体会,因此其在构建大学生价值观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一般而言,该项途径若用好了,其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到一个正向强化和固化的作用。环境熏染指的是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影响和隐性教育功能,它由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支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和形成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磁场育人效用。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它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使广大师生在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渗透的过程中自觉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改变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1〕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途径的优化

创新源于对既有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的不满,其目的在于改进或创造,并籍此收获一定的有益效果。尽管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常规途径在培育和形成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际运行中毕竟还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亟需完善、整合和优化,以更好地完成其合力育人的功能和使命。在笔者看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途径的优化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完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所需的各个常规途径所能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而言,主要需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组合,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表达或呈现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就社会实践而言,主要需进一步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甚至是家庭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效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平台和载体,并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实践育人的功效。就管理与服务而言,作为提供高等教育管理与服务的高校,一定要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而服务的思想和宗旨,将管理作为服务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并通过运用和实施正确的奖励和惩罚措施,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就环境熏染而言,主要需要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将有意规划、设计和布置的一系列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虽置身其中但却浑然不知其中深意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开发并发挥校园文化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环境育人功效。

二是要打破各个常规途径间的藩篱,整合发挥常规途径集合的协同作用和整体功效。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常规途径,在我国高校现行管理体制下,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在管理,具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一般由高校的社科部(思政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管理;社会实践一般由高校的团委、分团委及专业系(学院)在具体操作和管理;对学生的具体管理与服务主要涉及到学工处、团委、专业系(学院)、宿舍管理等部门,而对学生的宏观管理与服务则涉及高校几乎所有的部门;校园文化环境,根据其构成的不同,则分别由大学的后勤处(物质文化)、宣传部(精神文化)、学生管理部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在具体构建和维护。这种现行的模块化管理的现状,虽有利于归口部门的精细化管理,但不足之处是容易形成本位主义,影响上述常规途径集合的协同作用与合力作用的正常发挥。要克服这种本位主义的影响,高校必须建立起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领导与协调机制和相关保障机制并要确立牵头部门,以有效打破各个常规途径各自为政、各自发挥作用但集合整体功效却不强的尴尬局面。

三是要建立价值观调控的长效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领导和管控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要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调上确立大学生价值观调控的长效机制,〔2〕 既要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也要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控。具体而言,高校党委要成立或指定相应的机构或部门切实承担起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调控的责任,定期不定期地(每学期至少一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以全面监控和掌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正能量与负能量、优势与不足,并在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大学生价值观调控的引导教育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积极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及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活动中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活动载体中得到修正和完善。

四是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和发展。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间的对立与竞争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为了试图继续维持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人从一开始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制度展开了或激烈或缓和、或热战或冷战、或遏制或接触对话合作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青年群体及其价值观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对象。即使是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双方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停滞或消亡,而是以“和平演变”的文化(传播与渗透)方式在“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社会主义要在这场斗争中胜出,关键还是要靠共产党的领导及其培养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人才队伍在争取决定未来社会走向的青年群体支持方面所作的努力。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佼佼者和代表,其价值观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争夺青年群体方面的胜败。由此可见,要对作为意识形态内核的价值观进行构建,我国高校必须做好意识形态领域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和发展工作。

〔参 考 文 献〕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5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6

途径二: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激励、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途径三:帮助学生发表作文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并让他们把这种热情高涨起来。

【关键词】 阅读群书 激励性评语

中图分类号:G633.3

【正文】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是作文教学双边活动中容易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尤其是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每次写作前,就已经做好了一种心里假设:我不行,我肯定写不好。在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下,产生一种惰性甚至厌恶害怕的情绪,写作热情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是协作活动的主体,片面的夸大教师的作用,以为教师提出的要求越多,讲述的作文技巧越多,学生就会写得越好,而事实上,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难而退,教师的思维模式、语言系统较学生完善,但也相对保守,面对这个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社会,你不可能也不必要要求学生与你保持一致。须知既要求学生创新思维,写出构思新颖的好文章,又不能跳出你设定的条条框框,这本身是一种悖论,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完全以个人好恶决定学生的习作是否成功,简直就是无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怒其不争”固然是出自教师的责任感,但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作出的种种过激举动肯定是不科学的、无效的。与其如此,不如心平气和的承认现实差距,想想对策,如何消除学生的写作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本人认为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途径一:鼓励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素材,激发兴趣。阅读,能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培养语感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和渠道。阅读是吸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坚持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还可提高审美水平,逐步养成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从课本中去寻找语言营养,对其中的重要篇目,不仅要熟读,更要精读深读,要体会和感受。不仅如此,还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凡层次相当,思想艺术性统一的文章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深读,以阅读促积淀,以积淀带提高,这样,学生既有话可说,又有话会说,自然喜欢写作文了。

1、鼓励学生多看书,提高阅读的兴趣。“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素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培养语感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和渠道。例如:开展读书交流会等。

2、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现在的学生可能书读得不少,但真正会读书的并不多。有学生老是说:“老师,我读了许多书,但怎么不见我的作文有所进步啊?”这样的现象并不少。

许多学生读书,往往只限于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的读书,最多也只是对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留下印象,而其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深刻的内涵等精髓并未能够体会和领悟,而这些精髓又能在无形中提高读者的写作素养,极为可惜。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如做读书笔记、写批注、写读后感等。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共同探讨读书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平时多写,多感触,养成了感悟的习惯,到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有“无米下锅”的尴尬和苦恼了。同时还能在写作时较自如地把自己的感悟流露于文章中,使得文章更加感人。

途径二: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激励、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的评语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作文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理解性评语。理解是沟通的前提,沟通得越好,教育效果则越好。学生的写作可能出现败笔,教师对这样的习作应予充分的理解和谅解。理解能产生信任,有了信任才有信服,让学生信服的评语,才能起到预期的作文教学效果。

2、“目标性”评语。“目标性”评语应由易到难,将写作目标层次逐渐推向高一层次,比如,开始时,要求书写工整正确,不出现错别字、病句等;然后再要求学生锤炼语言,使主题突出、条理清晰、有文采;对不同的学生也要因人而异,定出不同的目标。

3、探讨性评语。探讨性评语就是要与学生探讨所评作文如何写,诸如:如何立意、选材、确定表达方式、行文思路等。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或教师的评语发表见解,达到沟通的目的,实际上与学生沟通的越近,教学效果则越好。

4、褒扬激励性评语。激励是人们进取的财富,教师在评阅作文水平低的学生的作文时,要尽量找优点,只要发现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要不失时机的进行表扬,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和写好作文的信心,评阅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作文,应多在学生的精彩词句、段落下给以标记,并鼓励他们在修改后发表,让学生有成就感。

5、因人而异性评语。由于班里的学生的作文水平层次不一,统一辅导有一定弊端,教师就应有的放矢。利用因人而异性评语进行个别辅导,可以回答不同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形式进行作文指导,使学生倍感重视,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途径三:帮助学生发表作文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并让他们把这种热情高涨起来。

帮助学生发表作文要做到:首先,在于发表层次多级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学生心目中显得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但教师可以为学生习作的发表提供阵地,把发表变为可能,例如:我把每一次作文中较好的文章发表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让全班学生阅读,再从黑板报上的文章选出更好推荐到我们学校的《馨园报》,或向更高一层次推荐发表。这种方法快捷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表作文的欲望,充分地调动了阅读和写作的积极心理。

其次,发表对象的广泛化。提到发表,不少人立即想到好同学,好文章,其实不尽然。从作文能力构建与构思等因素的角度看,差生的生活积累更丰富,但这种积累往往蛰伏在潜意识中,因缺乏写作的热情,往往难以调动。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作文能力差的学生,指导其作文,将其作品在班级或校级报上发表,激活这些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又带动了好的学生的创作热情,因为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不如自己的人的文章都可以发表,我也一定能行!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7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观

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将极大刺激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仅要承受着学习、择业以及校园内部的其他激烈竞争的压力,而且还感受着人生成长过程中期遇到的各种困惑尤其面对爱情的困惑。面对这些压力,一些相对脆弱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出现过激行为。近年来,高职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更一个教育问题,加强高职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1 高职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是教会高职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另外一方面是让高职业生尊重和珍惜生命,珍爱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注重自身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大潮之中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高职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即培养他们对生命现象的正确观点。有了正确的生命观的指导,他们才会正确看待人生中的诸多问题,才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1]。

2 高职生生命教育状况与分析

由于高职教育是近几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对本科生而言,其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着独立生活、自我确认、人际关系、恋爱与择业等现实问题,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由此导致高职生心理失衡,如调节不当这使得高职生群体容易产生心理危机[2]。

生命教育在大陆高校的实施还只是仅有的几个学校在实验性的进行,可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教育理念的推行还是教育内容的完善,教育途径的拓展还是教育方法的创新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对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实施危机干预的研究却甚少看到。

高职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度,不仅关系到校园生活的和谐与否,更重要的是待他们走进社会后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稳定[3-4]。

3 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高职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学校从多方面开展挫折教育活动。

3.1 每个月开展一到两次有关挫折感教育的讲座或主题班会

高职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充满希望,但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这种差距就会使自己陷入悲观的、消极的状态之中。通过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都会遇见的问题,给学生打好心理预防针。

3.2 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

可通过竞选班委、学生会职务;组织学生校内进行勤工俭学活动;组织一些带薪的推销活动等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更让他们体验到挫折, 增加他们的挫折承受力, 从而为毕业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3.3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一定的日程,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远大政治理想和抱负, 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高职学生理智对待他们在实现自己远大理想抱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为挫折教育夯实坚固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培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载体 。一个和谐的、积极的物质文化能在无形之中使大学生受到启发和感染, 使学生产生一种完善自我的渴望,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一个学校如果老师刻苦钻研, 师德高尚, 那么同学必然受到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积极上进, 勤奋好学, 整个校园就弥漫在一种追求学问的气氛之中。久而久之, 学生们就在无形之中培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 减少挫折产生的环境因素[5-6]。

总之,认识生命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高职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4.

[2]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教育学刊,2010(1):4.

[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探析[J].科技兴国,2011(2):13.

[4]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探索[J].学理论,2010(10):95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评价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2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反思自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说明,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途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价保障体系。结合自己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参考其他研究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对以上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如下阐释和说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

众所周知,随着以“数字化”为核心多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即复杂化。所谓的复杂化有两层具体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复杂化是指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传统的、以“纸质”为传播媒介的传播媒体和现代的、以“数字”为核心技术的现代传播媒体组成。而正是由于传播领域这两大媒体的竞争,使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逐渐得到了拓展。在第二个层面上,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展,使各种信息的传播表现出“无障碍化”的特点。虽然高校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处理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能力还稍显薄弱。因此,从这两个层面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2.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基本需求

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他们的人生观已初具形态,但他们的人生观还未成熟。因而极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每一名学生的人生观既是其处理各种人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其提高自己明是非,辨事理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学任务。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而为学生处理各种人生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学生形成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既是高校学生日常言行的行为准则,又是其判定各种生活事实的理论根据。尤其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发扬,更是学生正确人生观指导的实践基础。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然要求。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本需求,而且它还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需求。传统中华文化与时代精神有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爱国思想。无论是古代的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舍身炸碉堡的;无论是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白爱国思想的文天祥,还是以身殉职的设计师罗阳,他们的言行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国。所以,为了使高校学生能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必然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4.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一个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部分。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就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需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那么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时就一定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大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于前者而言,理论层面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后者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既可以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定主要的研究课题。这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层面上确定了以下重点研究课题。

1.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其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知道,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安排或统筹性规划。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核心内容,才能把其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性研究、处理。为此,应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高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和具体的安排,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还需要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国家审定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定教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本校的教育实际,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各高校还可能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现代媒体的介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得到了拓展。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现代媒体展现给高校的学生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了。例如,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呈现给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网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系统地展现给学生等等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这些载体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1]。

4.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既然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具体的考评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就需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评工作。对学生客观的考评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且也利于高校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效果。通过客观的考评结果反馈的教育信息,既是各教师提高自己执教能力的关键,也是各学校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料。

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上边提到的考评有所不同。前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手段,后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在整体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和总结,它对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1.评价指导思想

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时,必须注意两个现实,即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本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需求。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后者是编写校本教材和确定评价重点的关键。

2.多维的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因此,评价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利用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最为正确的抉择。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既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完美结合,又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在目前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这多维的评价标准,不但可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教育教学情况,而且还可以为考核教师的教育工作及其实效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还要注重评价标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0.

[2]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9

关键词 高校二级党组织 政治核心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A

Ways for the Second Party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to Play a Central Role in Politics

ZHANG Tingguang, LIU Zhanxiang, ZHANG Junqi, LIU Nana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AbstractAs a political core of the daily work in university, the second party organization plays a role in linking in schoo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y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y must play political core role, in order to provide a strong cohesion, innovation, and combat effectiveness to better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litical core, based on the basic content, do a trial study on the ways for the second party organ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politics.

Key wordsthe second party organ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litical core

高校二级党组织主要是指高校院系一级的党组织,其强大的政治核心作用,可以增强院系党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党员内部的凝聚力,确保党的重大方针的贯彻力度,带动非党员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院系党支部是全院系的政治核心,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学院的实际,充分发挥好院系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由此可见,加强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设,有利于对于改进学院日常工作,提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学生政治文化素质等方面。本文根据对西南交通大学各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调查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分析政治核心作用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高校二级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

1 高校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内涵

高校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指高校院系一级的党组织以院系的基层党组织为依托,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对院系的政治、思想、组织等领域实施强有力的领导,从而在高校院系的行政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起到保证和监督作用。①高校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第一,思想引导作用。表现为:高校二级党组织和学校党委共同研讨、宣传先进思想;认真解读和执行高校党委相关决定;监督考评各基层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从而为各党基层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二,组织协调作用。高校二级党组织对本院系党员的利益与矛盾进行调整与化解,而保证院系的行政工作、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等顺利进行。第三,考评监督作用。高校二级党组织通过对自身内部成员和下级党组织成员进行考评监督,从而为高校党委以及院系党组织的人事任免以及相关工作的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同时,督促院系党组织成员以及基层党支部成员严守党纪,树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总之,高校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是院系的行政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

2 高校二级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

2.1 科学定位自身的作用

科学定位自身的作用是高校二级党组织正确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前提。科学定位自身的作用是指二级党组织在纵观大局的基础上,正确、理性、清晰地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这里所说的科学定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高校二级党组织要明确自身在高校整体中所处的位置。高校的“校―院系―班级”这一基本格局决定了二级党组织在高校整个党组织中的位置,即重要的过渡地位。其次,高校二级党组织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政”不能脱离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政”就会迷失方向,改变性质,②但高校二级党组织对院系行政事务的领导主要应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高校二级党组织只有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科学定位,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2.2 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

拥有一批理论素质高、理论素养强的党员是各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因此,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是高校二级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高校二级党组织应不断完善已有的理论学习途径,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学习载体,努力推动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在院系中造就一支理论素质、理论素养“双高”的党员队伍。已有的理论学习途径主要是指以理论培训和理论交流为核心的理论学习活动,完善这些已有的途径有助于它们更好地在党员理论学习中发挥作用。而探索新兴的理论学习载体有助于引起党员学习党的理论的兴趣,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党的理论的激情。当前,以网络和红色社会实践为代表的新兴理论学习载体已经在党员理论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优点。

2.3 切实落实监督工作

高校二级党组织处于高校党组织的重要层级,必须实施公平公正、强有力的监督,才能正确、有效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高校二级党组织可以通过公开考核标准、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坚持重点考察与全面考察相结合,坚持上级、平级和下级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一视同仁的考评原则等途径来保证监督的公平与公正。为了实现强有力的监督这一目标,高校二级党组织必须通过完善监督制度,确保监督形成常态机制且十分稳定,监督的标准、程序具有明确性。公平公正和强有力是高校二级党组织落实监督工作的重要原则和保证,二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2.4 认真落实党内民主制度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③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将各级党组织的党内民主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认真落实高校二级党组织党内民主建设是院系推进和谐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院系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落实党内民主制度也是高校二级党组织正确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二级党组织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切实落实党内民主制度,例如院系党组织在对重大事务表决之前,要切实安排一个讨论环节,允许并尊重党员发出不同的声音。

2.5 高度重视模范党员的带动作用

高校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最终是通过广大党员,尤其是模范党员的行动展现出来。因此,高校二级党组织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党员模范考评体系,努力在全院系范围内培养和发掘模范党员。其次,高校二级党组织应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学习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发院系内更多的党员向着模范看齐,从而推动整个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

2.6 合理利用“创先争优”的契机

目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共中央要求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原因在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能力素质欠缺、执行力差、先进性不够、凝聚力较弱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二级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相互统一的。因此,高校二级党组织要合理利用当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通过制定“创先争优”活动规划,具体实施“创先争优”活动规划,评比、表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党支部和党员,不断解决院系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上述问题。

总之,高校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内涵在新时期主要体现在思想引导、组织协调、考评监督等方面。高校二级党组织必须通过科学定位自身的作用,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切实落实监督工作,认真落实党内民主制度等途径,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才能推动院系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注释

①戴亚虹.高校院(系)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途径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4).

学心理学的正确途径篇10

关键词:多媒体观察

【中国分类法】G633.6

正文: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重要内容。它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兴趣的养成、观察对象的明确及控制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有利。对此,笔者就小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点认识。

一、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是他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好动、好说的心理特点,通过直观手段以活动的图像、真实的音响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存在和动态变化,以吸引学生的听 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引出学生对学习自然的兴趣。这正是多 媒体手段的长处。兴趣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 的集中有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在鄂前旗实验小学听了一节自然课,老师在(人的血液循环)教学中, 让学生认识心脏的构造时,先显示人体内脏器官图,又利用多媒 体动画效果,表现出心脏的构造和跳动的逼真状态,同时配以逼真 的心脏跳动声,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激发学生对心脏的兴趣。教师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心脏上。把一般教学手段难以展示的景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新奇感的支配下专注地观察心脏,获得对心脏的感性认识。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心脏的跳动进行观察,让学生从中认识血液流动的动力是心脏的一张一缩地跳动。由于多媒体的作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新的知识。

二、确立观察目标,学会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的关键是使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好奇、好动、专注力不集中,在观察过程中对所观察的对象,往往因为观察不专注而不明确,这样就达不到观察的目标,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多媒体是以计算机为核心,把文字、图像、声音和动态事物联接起来的媒体系统,通过多媒体的互补突出观察的对象。抛弃传统教学中静态的观察模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例如实验小学的(人的血液循环)这节自然课,介绍人体血液循环器官的活动和作用,人体器官的活动是一系列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再好,也很难准确地描述。学生往往被器官复杂的动态过程所迷惑,不明确观察的对象。因此,在介绍心脏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按顺序分别闪动,并打出相应的文字,利用视觉效果,突出观察对象--心脏构造,避免了心脏中复杂的运动过程对学生观察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心脏构造特点的思考。另外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控制观察目标,也能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文中介绍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途径,是以静态图的形式出现。血液流动的是由静脉一右心房一右心室-肺一左心房一左心室一全身各处。整个循环过程应该从右到左进行。但是学生对这幅图观察时,往往由于习惯的制约,总是从左心房开始观察,结果只能说出半个循环过程,右边心脏的血液循环途径就有所忽视。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方位次序,逐一显示,使学生有步骤地观察血液流动方向,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总结和分析,归纳出结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观察上可能出现顺序混乱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手段能突出观察对象,控制观察目标,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事物,使他们学会观察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分析事物本质

多媒体手段作为一种现代化电教手段,具有把事物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把细小事物放大的特点。这样大大有利于学生对一些空间、抽象事物的观察。而加强观察的目的性,则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观察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例如,在介绍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时,课文用手部的血液循环过程作为引入,但是课文中插图分析起来比较复杂,学生在观察中往往有不知道从那里看起的感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图中血液流动起来,给学生一种动态的图面,突出观察对象。同时教师适时指图,使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和图中血液流动方向,判断出手部血液流动的途径。这样做,使学生能直接了当地了解血液流动的途径,而不用教师多费唇舌。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了手部血液循环途径,但这并不是教学最终的目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处血液循环途径。因此,我再使用幻灯片、分析手部血液循环途径,指出心脏在循环中的重要性,然后再指出心脏与身体各处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手部血液循环途径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血液循环的规律,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掌握人体各处血液循环途径。多媒体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观察效果,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有效的改变了传统 教学中观察只着重于视觉上的感性认识,而忽视其他感官运用的弊端。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通过正确的观察,获得新的知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