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十篇

时间:2023-03-26 05:48:56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篇1

――写在前面的话

幼儿急疹又叫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疹出为特点。本病古称“奶麻”、“假麻”,中医认为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而郁于肌肤,与气血搏结所致。

幼儿急疹概况

表现

本病多见于6~18个月大的小儿,3岁后少见,春秋雨季发病较多。患病后,宝宝先是持续高热3~4天,体温在39℃~40℃之间,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积。患病期间,宝宝的体温会比较高,但精神、食欲等尚可。此时,宝宝的咽喉可能会有些发红,局部的淋巴结可触到,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和不良体征。当热度将退或已退时,全身会出现玫瑰红色的皮疹,才能最终确诊,此时,幼儿急疹已接近尾声。幼儿急疹出过一次后,宝宝将获得终身免疫,对健康没有不良影响。

诊断

幼儿急疹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⒈骤起高热,体温上升迅速。

⒉颈、耳后淋巴结肿大且有触痛感。

⒊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较高。

⒋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

治疗

本病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以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为主。

另外,中医治疗幼儿急疹,在早期宜疏风解表,在出疹期宜清热凉血。

幼儿急疹很常见

烧出来的疹子

幼儿急疹就是人们常说的“烧疹子”,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发疹性热病。它的特征是宝宝发热3~4天,热退后周身出现红疹,并很快消退。由于皮疹出现以前高热不退,症状和体征方面又缺少可以提供诊断线索的阳性反应,因而不易查出究竟属于何病,直到热退疹出才能辨明真相。

病毒传来的病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通过呼吸道传染,绝大多数患儿在1岁以内。

刚出生时,宝宝已经从母体获得一些抗体,可保护他在6个月内不发生幼儿急疹等传染性出疹疾病。半岁以后,宝宝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而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健全,抵抗力还较低,因此,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

成人携带的病毒

幼儿急疹的病原体是疱疹病毒。如果宝宝接触了患幼儿急疹的小朋友,就有可能通过呼吸传播被传染上。但事实上,幼儿急疹的很大一部分感染途径来自于成人。成人感染疱疹病毒一般不发病,这种情况被称为隐形病毒感染或隐形带病毒,而疱疹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染给宝宝,其实,没有症状隐形带病毒的成人是幼儿急疹的主要传染源。

幼儿急疹的鉴别诊断

下面5种发疹性热病需要与幼儿急疹进行鉴别诊断:

⒈麻疹:多有明确的麻疹病人接触史。患儿的眼、咽、喉有严重的卡他现象,颊内黏膜有麻疹黏膜斑,全身症状较重,皮疹于体温达到最高峰时出现,在出疹初期热度持续不退。其典型病程为:“发热3天,出疹3天,退热3天”的三部曲。

⒉风疹:皮疹的形态与幼儿急疹相似。不过,患儿一般不会高热,特殊的斑丘疹出现较早,分布遍及全身,并多融合一处,颈、耳后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易于鉴别。

⒊药物疹:患儿有服药史,在停药后皮疹即可消退。药物疹多融合一处,分布范围也较广泛,不像幼儿急疹多分布于躯干。

⒋猩红热:属于细菌性发疹病,好发于2~10岁的小儿。患儿在高热1~2天后全身出现皮疹,同时体温升高,皮疹先见于颈、胸、腹部,1天内遍及全身,持续3~5天后疹退,1周后身体片状脱皮,手足大块脱皮,有特殊的杨梅舌。

⒌流行性疹热病:肠道病毒(埃可病毒16型)感染可引起特殊的出疹性热病,似幼儿急疹,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年龄在3岁以上且比幼儿急疹更多见,大多数患儿在出疹时体热并不降低,咽部多见疱疹或溃疡,并伴有明显的结膜炎症状,而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和四肢。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和臀部特异性皮疹,还可见疱疹性咽炎等。其他病毒(如EB病毒等)感染所致的皮疹,通过临床症状及血清检测也可与幼儿急疹相区别。

幼儿急疹护理5要点

⒈让患儿尽量少去户外活动,最好卧床休息,居室内环境要安静、舒适,空气要清新、流通,不能给宝宝盖太厚、太多的被子,以免内热难消。

⒉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⒊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卫生,可以经常用温水擦浴,以去除身上的汗渍,不要吹过堂风,以免着凉。

⒋让患儿多喝些温开水,少量喝牛奶、米汤、豆浆、粥以及面条等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保持体力。通过发汗、排尿和排便三个途径,给热邪以出路,加速排出体外。

⒌当患儿的体温超过38.5℃时,可用温水擦身、冷敷等物理方法为其降温,防止体内能量消耗过度而致体质虚弱,并防止高热惊厥。酒精浴虽然降温效果不错,但对患儿柔嫩的皮肤容易造成刺激而使皮肤发红,同时,与皮疹又难以区别,建议少用为好。

幼儿急疹对症5措施

⒈患儿应多休息,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碱性皂剂擦洗皮疹。不要让患儿随意搔抓皮疹处,以免抓破造成感染,也不要乱涂药,尽量减少对皮肤进行刺激。

⒉多吃新鲜水果,饮食清淡易消化,如果患儿已经断奶可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⒊当患儿高热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含有扑热息痛或布洛芬成分的婴幼儿退热药(如泰诺林、百服宁、美林等),并用镇静剂防止惊厥。溴化物与苯巴比妥易引起皮疹,此时应避免使用,以减少诊断的困难。

幼儿急疹篇2

发热与出疹性疾病,可以从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角度来区分。第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即宝宝被病原菌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出疹的情况,如幼儿急疹、麻疹、水痘、手足口病、风疹、猩红热、伤寒、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第二类是非感染性疾病,如川崎病、风湿热、类风湿疾病等,也会出现发热加出疹的情况。

幼儿急疹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以发热、出疹为特征的疾病,一般见于2岁以下的幼儿。孩子感染肠道病毒以后,出现发热,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有的可能持续高热,有的只是低热,一般病程3至5天,退热以后出疹。

幼儿急疹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普遍能自愈,所以一般来说,整个病程如果没有出现合并症和并发症,疾病本身是不需要过多药物干预的,合理使用退热药就可以了。

前期除了发热无其他不适

有一个典型的幼儿急疹案例。一个10个月大的小男孩,无缘无故发热,不伴有任何其他不适,没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也没有上吐下泻的消化道症状,就是反反复复高热了3天。

体温烧上来的时候,孩子就蔫蔫的,服用退热药后,孩子立马生龙活虎。孩子的家长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医学素养,发热3天仅仅给过退热药物,但过了第3天,还是抵不住压力,来看医生了。

检查完毕,我从孩子的身上找不到任何感染的病灶,从临床症状、体征来看,考虑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出幼儿急疹的概率很大。

我给这个孩子查了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分类正常,血小板正常,血红蛋白稍低,结合孩子的症状、体征考虑就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并未合并细菌感染。根据家长的高依从性,我只给孩子开出了一瓶退热药物和一袋口服补液盐溶液,嘱其第二天过来复诊。

第二天复诊的时候,孩子还是发热,但是热峰不再动不动就升到40℃那么高了,慢慢地降了下来,发热的间隔也慢慢地拉长开来,孩子依然活蹦乱跳,精气神很足。

第三天复诊,热已经退了,但是幼儿急疹出疹的速度相当快,几乎面部、躯干同时出齐,整一个小花脸,样子怪不好看的,家长有些揪心了:“出这么多疹子,像个麻子,会不会是麻疹啊?”

区分幼儿急疹和麻疹的关键点

首先,从发热与出疹的时间节点来看:幼儿急疹为热退疹出,发热3至5天之后退热,然后出疹;而麻疹是在发热3天以后开始出疹,热越高,疹越多,疹越多,热越高,高热伴随出疹。

其次,从出疹时孩子的状态来看:幼儿急疹,除了样子不太好看以外,孩子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而麻疹患儿,出疹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孩子往往高热不退,精神萎靡。

幼儿急疹篇3

2、发烧超过38.5度,可以给孩子喝适量的美林,副作用比较小的宝宝退烧药。并且给孩子物理降温,一般是额头贴退烧贴。开空调保持好室内温度,然后给孩子温水擦拭身体。

3、一般发烧会持续3-5天,这个时间段孩子身体不舒服,比较黏妈妈,家长比较辛苦,多抱抱孩子,多喂温水,如果孩子不肯喝水,也可以喂母乳。

4、3-5天以后,宝宝会突然退烧,身上会出现大面积的红点,脸上也会有,家长不要害怕,这两天红疹不要给孩子洗澡,一般红疹会1-2天消下去。

幼儿急疹篇4

【关键词】 幼儿;急疹;良性颅高压症;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11-01

幼儿急诊(exanthema subitum),即婴儿玫瑰疹,为婴幼儿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之一[1]。临床特点为婴幼儿高热3-5天后,体温突然下降,同时有玫瑰红色斑丘疹出现。部分患儿可伴前囟隆起,有良性颅高压症出现。本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4例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患者,均符合《儿科学》中关于急疹的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无热退疹出的患儿及其他原因引起发热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12月,平均年龄(8.4±0.5)月;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12月,平均年龄(8.3±0.6)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本组64例患儿均有发热表现,伴有前囟隆起或紧张,50例发生在发热期(出疹前),14例发生在退热期,持续3-6天。精神状态、饮食均正常,无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未引出。肛温40℃以上11例,39-40℃40例,38-39℃13例。热程2-5d,平均热程(3.3±0.6)d。64例患儿均有出疹,皮疹位于躯干、颈面部,为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2-3d后消退,消退后未见色素沉着或脱屑。38例患儿伴轻度腹泻,18例患儿有轻度咳嗽表现。6例伴热性惊厥。

1.3 实验室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2-15.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31-0.83。白细胞总数12×109/L12例。②降钙素0-0.5ng/ml,降钙素

1.4 诊断方法 根据患儿有发热症状,3-5d为高热,达38.5-40℃,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处理后,温度下降至37.5-38℃,维持数小时后再发热,如此反复3-5d,疹出热退。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多见于头额、躯干,1天出齐,次日即开始消退,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排除麻疹、风疹、药物疹及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小儿肺炎后即可诊断为幼儿急疹。起病第1-5天出现前囟隆起或张力增高,精神状态及饮食多正常,无中枢性呕吐、颈项强直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提示周围白细胞大多减少或正常,少数可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升高,降钙素正常或轻度升高。脑脊液细胞学及生化检查正常,脑脊液压力轻度或中度升高。即可诊断为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退热,止泻、止咳,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甘露醇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给予阿昔洛韦1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3-5d。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牛黄双口服液治疗,每次3-6ml,1日3次,连续治疗3-5d。

1.6 疗效标准 参考汪咏梅的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判定[3],即:体温控制在38℃以内,出疹完全,颅内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体温控制在39℃以下,出疹不完全,颅内压下降但仍未降至正常水平为有效;体温不降或持续39℃以上,出疹不完全,颅内压仍轻度或中度升高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效能为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幼儿急诊及婴儿玫瑰疹,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多见于6-18个月的幼儿[4]。患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二次得病。发病无性别、民族及环境卫生优劣差异。临床特征为发热3-5d,热退疹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本组根据患儿发病年龄以6-9个月为高峰期,持续高热3-4d不退,一般情况较好,外周血象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分类以淋巴为主等特征,均确诊为幼儿急疹。根据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及生化检测正常,颅内压升高确诊为幼儿急疹并良性颅高压症,其颅压升高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中毒或过敏引起导致间质性脑水肿,脑脊液产生过多并且吸收减少,脑脊液循环障碍。

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早期可配合抗病毒治疗。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较重,且易产生耐药性。故对于第一次发热,精神状态较好的患儿,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治疗。本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牛黄双口服液抗病毒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病人均随访月,未发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综上所述,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抗病毒治疗幼儿急诊并良性颅高压症,疗效显著,住院时间短,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恩艳.以颅内高压为首发症状的幼儿急诊1例[J].新医学,2005,36(6):354-355.

[2] 叶晓霓,余景建,同建霞.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30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15-116.

[3] 全智敏.幼儿急诊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探讨[J].临床医学,2008,28(6):83-85.

[4] 汪咏梅,陈炽.幼儿急诊并良性颅内高压3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1):136-138.

[5] 蒋家文.幼儿急诊引起良性颅高压征2例[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31(3):226-228.

幼儿急疹篇5

【关键词】 幼儿急疹;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1 病例资料

患儿女性,7个月,因发热伴腹泻2天入院。曾在门诊拟诊“婴儿腹泻病”,予世福素、思密达、常乐康口服,病情无缓解。入院查体:体温38.0℃,一般情况可,无特殊病容,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6~8次/分。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常规:WBC 6.5×109/L,Hb 107g/L,N 0.292,L 0.708。大便常规:黄色粘液便,WBC 5~7/HP,吞噬细胞0~1/HP。诊断“婴儿腹泻病”,予头孢噻肟钠抗感染、补液及思密达、妈咪爱口服。患儿病情明显缓解,入院后未再发热,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但入院后第3日晨患儿再次出现高热,无流涕、喷嚏、咳嗽、呕吐等不适,但一般情况好,无腹泻,复查血常规:WBC 2.5×109/L,Hb 108g/L,N 0.232,L 0.768。考虑患儿“婴儿腹泻病”基本治愈,并发“幼儿急疹”,治疗同前,高热时予对症处理。但患儿家属因我院无儿科专科,遂转院至某地方医院儿科,查血常规:WBC 2.1×109/L,Hb 110g/L,N 0.211,L 0.789。遂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氨氯西林”抗感染。治疗2天后,患儿病情无缓解,家属嫌其医疗费用太贵,遂转回我院,入我院当日患儿未再发热,面部及躯干出现红色粟粒状丘疹,诊断“幼儿急疹”明确,未予药物治疗,观察两天患儿无任何不适,治愈出院。1周后复查血常规:WBC 5.5×109/L,Hb 107g/l,N 0.381,L 0.619。门诊随访2月,患儿无不适,血常规正常。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及治疗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是由于化学性、药物性、放射性等因素损害而致骨髓粒细胞系统受到高度抑制,周围血中粒细胞急剧减少,白细胞小于2.0×109/L,中性粒细胞小于10%~20%,其绝对值在0.5×109/L以下;骨髓象:骨髓增生度正常或减低,粒细胞系统极度减少,有时仅剩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临床上以急性发热、继发感染为主要表现。治疗:立即脱离致病因素,支持治疗及积极控制感染[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1~5天,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增高,甚至达90%以上。该病预后良好,不需特殊治疗。

2.2 误诊原因 (1)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及幼儿急疹初期均有高热、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易引起误诊;(2)患儿以幼儿腹泻病诊治,在运用抗生素过程中再次出现持续高热,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存在误诊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客观因素。(3)某地方医院儿科仅据患儿持续高热及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未反复仔细追问病史及考虑到该年龄段最易发生的幼儿急诊,且未反复查外周血及行骨髓象检查,就主观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即予较高档抗生素两联抗感染,有误诊的主观因素。

2.3 防范误诊的对策 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疾病的特点及诊断要点,尤其是需要鉴别诊断及早期表现类似的疾病。养成良好的、开阔的临床思维习惯,在采集病史时应全面、仔细,重视查体及完善实验室检查,尽量减少误诊误治,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幼儿急疹篇6

我撩起宝宝的衣服,果然看到他脸上、身上有很多红疹,小胳膊、小腿上倒不多。与家长的担心焦虑相反的是,宝宝看上去很机灵,双眼骨碌碌四处张望。

宝宝的妈妈说他以前从未出过类似的疹子。我心中已经了然,道:“这是幼儿急疹,没事,不用管它,明后天就好。”

这是一例典型的幼儿急疹个案,此情此景我们儿科医生已经屡见不鲜。

特立独行的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幼儿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Ⅵ型引起的一种病毒疹。因为6个月以下宝宝多携有来自母亲的抗体,不易受侵袭,故该病多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通常,没有任何症状的成年人为始作俑者,病毒经由飞沫传至婴幼儿。

人称“多事春秋”,幼儿急疹亦好发于春秋季节,且男女孩均易受“眷顾”。

热退疹出 该病起病前多无征兆,一开始便是39~40摄氏度的高热,但宝宝可以跟没事人一样,照吃照喝,反应如常(少数会高热抽搐);咽部轻度充血,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但触摸时不像风疹那样痛。早期症状和普通感冒并无两样,即使是医生,有时也难以判断。

只有发热三五天后,体温冷不丁地降至正常,红疹“闪亮登场”了(即所谓的热退疹出),才能正式宣告幼儿急疹成立。随即,仅一天多,红疹就会消退得无影无踪,不留下任何痕迹。

不像麻疹,先有两汪泪眼加红眼做铺垫,发热做序曲,最高潮时现身,登台三日才消退,退后留印勿忘我。

“上不过肘,下不过膝” 压轴的往往是大腕儿,红疹在疾病进程中饰演的正是这样的角色――起病急,出现晚,但举足轻重。疹子往往呈红色粒状,密麻紧布,许多父母因此而害怕孩子得了麻疹、风疹、猩红热或药疹。

其实,该病的疹子自有独特之处:多藏身于头面部和胸腹背部,有道是“上不过肘,下不过膝”。

血象自成一格 疾病初期,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与细菌感染的血象相似。但是,第二天,白细胞数开始下降,淋巴细胞反倒占据了绝大多数,甚至高达90%。

应对:无招胜有招

幼儿急疹实则就是普通病毒感染。然而,诚如大家所知的,目前医学上对于病毒感染并无特效的治疗,一般以对症施治为主。

例如,发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以酒精棉球(70%医用酒精兑等量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处;体温38.5摄氏度以上时,给予退热药。补充足够的水分,并酌情服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

这些病毒感染的一般处理方法,对于该病多已足够。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却是过度干预的多。孩子一病一热,家长往往都很紧张,于是抗生素、抗病毒中西药、生物制品一齐上阵。更有甚者,数种抗病毒药同时用,或者一种药用了一天,不见效,马上就换第二种、第三种。

实际上,这样的药物滥用、不合理搭配,给宝宝带来的坏处可能比疾病本身更严重。

后果不严重 预防暂无良策

幼儿急疹篇7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引起。由于患儿年龄小、起病急,常常引起家长的焦虑。为了解1岁以内婴儿首次发热的病因分布及转归,本文对社区辖区范围内161例1岁以内婴儿首次发热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分析,以期对基层儿科门诊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以腋温>37.3 ℃为入选标准。全部病例均为居住在本社区的0~1岁小儿,男85例,女76例,均在我部或其他医疗机构就诊,发病年龄<3个月12例,3~6个月22例,6~9个月96例,9个月~1岁31例;伴随症状:流涕或鼻塞23例,咳嗽35例,气喘6例,腹泻18例,声音嘶哑6例,惊厥1例,无任何伴随症状115例;热程:<1天51例,1~3天98例,>3天12例;最高体温:≤37.9 ℃ 45例,38 ℃~38.9 ℃ 95例,≥39 ℃ 21例;实验室检查:154例患儿检验血常规,WBC<4.0×109 /L 5例,4.0~10.0×109 /L 131例,>10.0×109/L 18例。

2 诊疗结果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儿科学》第7 版[1],上呼吸道感染51例,占全部病例的31.7%;幼儿急疹88例,占54.7%;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14例,占8.7%;其他诊断(包括肠炎、食滞、出牙)8例,占5.0%。具体病因与月龄的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岁以内婴儿的首次发热以幼儿急疹居多,这部分患儿中以6~9个月龄发病为主,结果显示,6~9个月龄患幼儿急疹的人数为69例,占该年龄段发热患儿总数的73.4%,占全部幼儿急疹人数的78.4%。

全部患儿中有53例应用抗生素治疗,占32.9%,其中静脉滴注28例,其余患儿仅给予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或退热药等对症处理。抗生素的具体使用见表2。表1 不同月龄患儿的病因分布 注:*为该诊断患儿占同月龄患儿总数的百分比;**为该诊断患儿占患儿总数的百分比

3 讨论

1岁以内小儿由于抵抗力低,体温调节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发热,但病因相对单纯一些,多数为呼吸道感染,患病的早晚与母乳喂养、生活环境及有无交叉感染有关。从我们的调查看出,大多数的发热患儿集中于6~9个月,这与该年龄段幼儿急疹多发有表2 不同病因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注:*使用及未使用抗生素患儿分别占该诊断患儿数的百分比

关。幼儿急疹是一种病毒感染的发疹性疾病,患儿可突然发热,低热或高热,一般状况良好,不伴咳嗽、流涕等其他呼吸道症状,偶有腹泻,绝大多数患儿WBC<10.0×109/L,2~3天后热退疹出,预后良好,临床应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应使用抗生素,而调查显示仍有21.6% 的幼儿急疹患儿使用过,可能是由于幼儿急疹要在出疹后才能确诊,加之部分家长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有炎症就要用消炎药”的误区导致病毒感染的患儿也在使用抗生素,尽管这一比例比文献报道要低[2],因此我们体会,根据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热特点、伴随症状及血象可以做出推测,并向家长解释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避免过度治疗。

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多与季节、气温变化、营养不良、空气污染有关,一般都会有较频繁的咳嗽,部分患儿伴气喘,从儿童保健角度出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两个最关键的观察方法:数呼吸次数和看有无胸廓凹陷[3],辅以查体及X线检查都能及时诊断,并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而上呼吸道感染热程多不超过3天,一般以低热或中度热为主,可伴有流涕、鼻塞及轻微的咳嗽,给予对症治疗和正确的护理措施,绝大多数都能很快痊愈。

综上所述,了解1岁以内小儿首次发热的病因特点就能够及时、快速的诊断,合理用药,从而避免广谱、高级抗生素的滥用。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8.

幼儿急疹篇8

关键词: 小儿;发热;临床分析

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很多疾病的首要症状。肛温﹥37.8℃,舌下温度﹥37.5℃,腋下温度﹥37.4℃为发热[1]。由于小儿抵抗力低下、体温波动大、起病急,首次发热使家长手足无措、焦急万分。为了解小儿首次发热的病因分布、特点及转归,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00例以首次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小儿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基层儿科门诊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1 临床资料

以腋温>37.4 ℃为入选标准。全部病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首次发热的小儿,其中男178例,女122例,0~1岁212例,1~2岁62例,2~3岁26例。热程3d80例;最高体温:≤37.9 ℃ 32例,38 ℃~38.9 ℃ 105例,≥39 ℃ 63例;伴随症状:哭闹36例、鼻塞或流涕58例、咳嗽68例、腹泻38例、惊厥2例,上述症状可单独或合并存在,无任何伴随症状196例。实验室检查:268例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白细胞偏低28例,白细胞正常196例,白细胞升高44例;中性粒细胞升高34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26例。

2 结果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儿科学》第7 版,上呼吸道感染74例,占全部病例的24.7%;幼儿急疹186例,占62%;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21例,占7%;其他诊断(包括肠炎、出牙、过敏等)19例,占6.3%。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小儿首次发热多数集中在1岁以内,占70.7%。1岁以内的小儿首次发热以小儿急疹居多,占该年龄段首次发热患儿的69.9%,占全部小儿急疹人数的79.6%。1~2岁小儿首次发热病例中,小儿急疹占58.1%,占全部小儿急疹人数的19.4%。

300例患儿中有215例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占71.7%,其余患儿仅给予清热解毒、抗病毒类中成药及(或)退热药等对症处理。

3 讨论

小儿由于抵抗力低下,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很容易出现发热症状,而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体温波动,但病因相对单纯,多数为小儿急疹,其次为呼吸道感染,且以病毒感染居多。本组资料显示,首次发热病例中,1岁以内小儿以急疹居多,并且占全部小儿急疹的大多数,无男女性别差异,与报道一致[2]。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第六病,中医称奶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好发于冬春季,其病原体是人疱疹病毒6型[3]。患儿可突然发热,但一般状况良好,不伴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偶有腹泻,血常规检测绝大多数患儿的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但多数有淋巴细胞比例的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预后良好,临床应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应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改善其预后。

另外,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小儿首次发热多数为病毒感染所致,临床少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而调查显示有71.7%的小儿在首次发热时使用过抗生素,可能是由于小儿急疹要在出疹后才能确诊,基层医院缺乏相关病毒感染的早期检测,加之多数家长对首次发热的焦虑、紧张心理而导致多数病毒感染患儿也在使用抗生素。因此我们体会,根据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热特点、伴随症状及血象检测可以做出推测,只要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就应以清热解毒、对症治疗为主,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以低热或中度热为主,热程多不超过3d,可伴有流涕、鼻塞等症状,多数为病毒感染,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多与季节、气温变化等有关,咳嗽、气喘等伴随症状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两个最关键的观察方法:数呼吸次数和看有无胸廓凹陷[4],辅以查体及X线检查都能及时诊断,并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

综上所述,了解小儿首次发热的病因特点及年龄分布,有助于小儿发热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8.

[2]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8.

幼儿急疹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6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10-01

2013年5月27日早8:00,延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科于传染病大疫情中查询到延吉市进学街儿童张潇予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确诊为麻疹。传控科立即汇报中心领导,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汇报局领导及州疾控中心,并组织免疫规划科人员进行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疫情。

1领导重视,反应及时,有效控制

5月27日8:30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人员立即与患儿家长联系,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上报市卫生局及州疾控中心。市卫生局马上起草《延吉市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实施方案》、《延吉市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实施方案》,成立了麻疹疫苗应急接种领导小组及接种副反应处理领导小组。保证了此次麻疹应急接种的顺利开展,确保麻疹疫情不在我市发生第二代。

2疫情处理情况

2.1核实疫情,进行个案调查5月27日8:30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人员立即与患儿家长联系,了解患儿相关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患儿,张潇予,男,2012年2月1日出生,散居儿童。家住延吉市进学街道向阳社区景阳委23号2栋401室。2013年5月21日起发烧,5月24日出疹,伴有咳嗽,无卡他症状、无结膜炎症状、无淋巴结肿大、无关节疼痛、无柯氏斑。发病前7-21天未去过任何医院、未接触其他发热出疹性病人。患儿21日发烧后,22日、23日曾到延边医院小儿科就诊,延边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治疗三天未愈,因24日出皮疹,25日即到长春就诊,长春传染病科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28日为止尚未出患儿实验室结果。此患儿因有鸡蛋过敏史,未接种麻疹疫苗。

2.2病例搜索

2.2.1主动搜索医疗机构5月27日查阅了延边医院儿科等相关科室门诊日志,15日-26日所有门诊日志,特别是21日-24日期间门诊接诊的30名儿童。30名儿童中15名有发热症状、4名有出疹症状、1名有咳嗽症状。30名儿童中,6名儿童无接种记录(未到接种年龄,其余24名均已接种两剂次。

2.2.2主动搜索向阳幼儿园为了解学生及老师缺勤情况及原因,5月28日与传控科到向阳幼儿园查看5月21日―28日晨检记录。从晨检记录中共缺勤20名儿童,并通过校医查验接种证记录中查找麻疹疫苗接种记录。20名幼儿均已完成2剂次的麻疹接种。

2.2.3社区搜索病例5月27日下午延吉市进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接种率评估。针对患儿居住地位置向阳社区景阳委进行了32名1-6周岁儿童及密切接触者的接种率评估。32名儿童31名均有接种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剂次疫苗记录,1名因7个月龄未接种麻疹疫苗。

2.3疫情控制情况

2.3.1密切接触者管理①患儿于20日曾到延吉市神州幼儿早教中心培训,早教中心共有65名儿童,其中与患儿共同上课儿童为12名。早教中心的9名教师及12名密切接触者儿童均已应急接种麻风疫苗。②5月29日进学街道向阳社区景阳委适龄儿童均已做完麻风疫苗应急接种,共512名。

2.3.2加强医疗机构麻疹防控工作为防止医护人员感染麻疹并成为传染源造成医源性传播,延吉市疾控中心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延边医院儿科门诊、住院部、传染病科医护人员、延边妇婴医院门诊注射室、小儿科医护人员、延吉市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了麻疹疫苗接种,共接种149名。

2.3.3全市加大宣传查找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确保适龄儿童及时接种。

幼儿急疹篇10

【关键词】锌硼散;湿疹;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30-01

湿疹是婴幼儿非常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婴幼儿患者经常啼哭不止并抓挠破皮,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和睡眠。我院自主配制的医院制剂-----锌硼散有很好的收敛吸湿止痒功效,对于婴幼儿患者的湿疹可以起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就锌硼散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2013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36月,平均(17.8+2.1)月,平均湿疹面积(5.3*4.8cm)平均病程约为7天;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36月,平均(17.5+2.2)月,平均湿疹面积(5.5*4.7cm)平均病程约为8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相关因素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锌硼散进行治疗,撒布患处,一日数次,保持患者患处的皮肤干燥,避免外界刺激,疗程为两周。对照组则采用氧化锌软膏涂布患处,保持患者患处的皮肤干燥,避免外界刺激,疗程为两周,之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1]痊愈:

皮损完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瘙痒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明显消退达70%以上,瘙痒症状明显消失;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瘙痒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没有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疗效观察(见表1)

3讨论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除做好防治措施,寻找可能的诱因,还需要根据临床特点,部位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而锌硼散中的氧化锌有消炎、干燥、吸附、保护和弱收敛作用,且氧化锌性质温和无刺激性,具有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而硼酸能与细菌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而发挥作用,为外用杀菌剂、消毒剂、收敛剂和防腐剂,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锌硼散中的辅料---滑石粉也可以干燥患处皮肤,锌硼散将三者的特点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婴幼儿湿疹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锌硼散治疗患者湿疹,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临床采用锌硼散治疗婴幼儿湿疹,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