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篇

时间:2023-12-01 17:42:11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1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发射电线技术 运用原理 调频技术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我国国民素质不断提升,其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渐进入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传媒途径――调频广播和电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射电线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速度的快慢与质量的好坏,随着科技发展,现阶段电线技术主要引进较为成熟的晶体管发射设备,一方面,技术的更新避免了原有的噪音多、信息量少等问题,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信号更加稳定,操作更加简捷,惠民程度更高。另一方面,调频广播与电视发射天线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人民喜闻乐道的电视广播节目中,容量更大,具有更强大的效应,并随时关注实时动态的更新,更利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二、 调频广播与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特点与要求

目前,随着社会发展朝着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前行,这对于调频广播与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天线技术为广播电视传递信息提供必要设备与手段,在全新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并根据时代变化提出新的要求。

2.1技术特征

就当前天线技术在调频广播与电视运用与推广角度来看,其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技术特征。其一,普及性特征。广播与电视发射技术处于免费状态,并根据直接调频与间接调频两方面要求进行全民惠及。其二,专业性特征。一般说来,天线系统中核心要素在于天线,设置合理的天线参数,能保障输入与输出稳定,视频和音频清晰,在实际操作中充分调动气象、空间、物理、信息等多方面专业技术与人才以提升信息的专业水准。其三,波动性特征。与卫星传送以及其他通信设备相比,调频广播与光是发射天线技术的传播功率小,并受天气、电磁场的干扰,出现异常状态。

2.2发展要求

在过去,广播和电视主要通过电磁波来进行信息的传递。随着信息数字化,广播电视行业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引入并推广天线技术的必要性。在新阶段,为了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我国调频广播与电视天线设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要求。其一,技术要求。从技术层面来看,为了给观众提供清晰完整的信息,保证信号传递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如通过增加天线的增益以平稳信息传递的速率。其二,安装要求。人们在对信息精准化追求的背后表现出对一般天线技术的不满,更倾向于将发射天线安装在较高位置,以避免天气或接受原因造成的信息受损。

三、新时期调频广播与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原理

作为一种主要的无线电设备,天线的作用在于通过电磁波感应以发射或接收信号,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应来处理信息,最终在系统安排下,通过广播或电视的信号来接收,使观众得以观看或收听。具体来看,新时期调频广播与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运作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天线发射原理

从根本上讲,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是以非线性失真和电流失真两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传输。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技术特点调试设备的音频功能和传输的频率振幅特性AM噪声频带的FM噪声和内在电磁波杂音。此外,每个频段特定的广播或电视的声音功率和电磁波的稳定性由馈线承载,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后,由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后以达到输出图像与声音的相互转换。

3.2天线工作原理

本质上来看,电视发射天线与无线电的作用是相同的,始终是作为转换器,将信息经由天线进行发射,呈放于广大观众眼前。就其工作原理来说,主要是依靠天线中心,进行射线角度向一定距离的空间传输。一开始,在电磁场矢量运行过程中,在波发生器产生电流,之后通过话筒将声音转化为信号,接着,通过调制系统对信号进行处理,加载在高频电流上。最终呈现在用户终端是人体可视的图像或人耳可识的声音。另外,天线还可以实现多频道调频的操作,满足不同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

四、结语

广播电视作为新时期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日常生活提供娱乐节目服务和实时信息播放,还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广播技术和无线广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推陈出新,拓宽服务区域,完善服务质量,促进广播电视业的不断发展,为社会提供智能化的公共服务。

参 考 文 献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特点;对策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宣传媒体,其效果的优劣是通过群众收听、并且能够收看到相关人员所创作出的新媒体作为衡量标准。广播电视节目从新型设计逐渐演变到广大听众可以收听,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流程实现的:创意关:一个好的作品,主要应该有一个优质的编导创意,然后有了创新的设计,才可以不断生成好作品。制作关:倘若没有合理的前期阶段、后期阶段广播电视制作手段,再好的创意也是没有用的,它是能够将创新基础实现的重要部分。播出关:假如没有创新的广播电视播出、传输等相关手段,那么再好的作品也仅仅是编导独自欣赏,不能让广大群众体会到,从而发挥不出自身的价值。

1 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

在不同历史逐渐发展的阶段,电视技术在飞速的变化,广播电视手段也在日益发生改变。随着不同时期阶段的技术维护工作都有着自身的特征和要求。目前,该技术维护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播出频道、频率以及播出的时间不断增加

广播电视频率被不断的使用,让电视播出的数量也在大幅度上升,在我国某些频道已经上升到超过二十多个了,在国外的某些系统中甚至已经达到上百个频道。目前,每一天所播出的时间通常是处于十七八个小时左右,甚至一些电视台已经全天在播出,和以往每天三四个小时的播出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益处。

1.2 传输系统、播控系统日趋复杂

播出频道以及频率大幅度的提升,以往的单频道式已经更不上现在发展的脚步,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出了综合式控拉系统。该系统可以理解为是通过系统和相应的总控制室体系之间互相结合的,可以达到调度的效果,不但有着庞大的视音频切换矩阵,而且还具备完整的周边设备。

1.3 传输系统容量快速增加与传输手段多样化

广播电视的覆盖和相应的输送体系之间的发展存在直接的联系。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呈现出数字压缩等手段。它们大量的出现,能够将以往较小的传输容量做出适当的改善,从而为广播电视节目能够达到“绿色通道”的效果。

1.4 发射系统的固体化

在最近几年里,电视广播覆盖的技术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形式:其一,中短波的发射;其二,调频的发射;其三,电视广播的发射。然而,当前我国的一些发射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效率不高、设备不小巧等。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对于维护工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还存在较多的风险,与此同时作为节目播出的最后一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对策

2.1 熟记待修设备正常的工作状态和故障现象

相关人员应当将设备出厂的相应检验文件做好适当的收藏,由于该资料是技术维护开展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要将此作为基础,从而慢慢的建立技术档案,当做以后辨别事故的主要依据。倘若设备发生故障时,相关人员在对故障所出现的情况做出全面掌握以后,还应当要对维护记录做好仔细的检查,并且和正常的设备做出仔细的比较。在技术维护工作中,要将每一个事项都清清楚楚的记载下来,继而给后来所出现的问题找到发生原因,能够及时的将故障处理掉。这样在确保思路清晰的同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 做好维护记录

在学习书本知识,熟记各种机器设备的工作原理的同时,还应该向经验丰富的同行虚心学习,不断的学习和掌握不同的设备的维护特点,并且学习前辈是怎样解决设备的故障以及解决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使自身能力积累不断增加,提高我们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提高技术维护的整体水平。通过对一些事故的经验交流,还可以使我们对一些事故防患于未然,提前进行事故防治,可以极大地减少损失,更好地进行维护工作,可谓“一举两得”。

2.3 清楚待修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单元电路的故障具体部位

设备出现故障后,先要根据电路特点和信号流程还有设备的工作原理来初步判断故障的具体部位或大致范围。电子管设备的一般常见故障是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出的,而现在的全固态设备因为使用大量集成电路,复杂的线路对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水准要求,故障往往无法直接发现,需要从原理上分析,并且借助于仪表、仪器来进行检测和判断,才能找到并解决故障。

2.4 维护中要勤于思考、冷静分析,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设备的维护应以定期检修为主,对某些易损元件、受温度影响大的元件、动作频繁的部位和大电流、高电压部件等要经常检查。另外,要经常对机器进行除尘,减少灰尘对机器散热的阻碍,可同时检查有无打火、接触不良、过热变色、泄露等现象。风冷部分和电源部分的元件温度是否正常,能够预示是否存在故障隐患。

对于设备过热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这不仅会造成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甚至还会严重损坏元件。因此散热问题必须解决好,在保证发射机和功放的风冷系统工作正常条件下还要保证正常通风,良好散热。接触不良的危害也是极大的,不仅会造成导体之间、部件之间产生打火和飞弧,从而产生干扰信号或损坏元件,还会导致射频不稳定,接点过热甚至烧坏。

对于已经出现了故障的设备,应该先从外观上进行检查。看其工作情况,表的指示以及元件有无异常;听播出信号和机器内是否声音异常;嗅一下是否有电线和元件的烧焦味等;在安全前提下,用手摸功放管、接触头、散热器件、风机、接线处等元件温度,检查是否存在温度异常。另外,还要配合仪器检查,使用测量仪器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以更好地检查故障,提早解决问题。在未查清故障原因前,不能单凭经验来处理,不能随意更换元件或改动线路,这样只会掩埋原因,埋下更大的隐患。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迷惑,从而找到真正的原因。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随着社会发展的情境下,广播工作一定要做好做实,由此可见技术维护工作就属于主要环节。该维护工作是需要自身积累的经验以及相应的辨别能力来进行确诊故障的,不能仅仅只从自己的认识来判断,要求相关人员要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掌握创新的维护手段,将维护经验不断的完善,从而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不同设备故障,将广播电视设备做好适当的维护,确保广播电视工作可以顺利的播放,服务于广大群众。

参考文献

[1]庞振海.刍议广播电视网络运行[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4).

[2]常婕.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特征与方式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11).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3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去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全局上下紧密结合广电工作的实际,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做法

全局学习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学习调研阶段,从10月20日至12月7日,主要工作包括动员部署、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和开展大讨论等。第二阶段为分析评议阶段,从12月8日至1月8日,主要工作包括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群众评议等。第三阶段为整改阶段,从1月10日至2月27日,主要工作包括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和进行满意度测评等。

全局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概括讲是做到了“3个5”。一是坚持“5个贯穿始终”。就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把学习提高贯穿始终;坚持突出实践特色,把推动发展贯穿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参与贯穿始终;坚持务求实效,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坚持分类指导,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二是“达到5个基本目的”。就是推动科学发展的认识明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基本找准;促进科学发展的成效必须见到;保证科学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三是“把好5个主要关口”。就是学习调研阶段把好提高关;分析检查阶段把好深入关;解决问题阶段把好见效关;完善制度阶段把好完善关;测评总结阶段把好民意关。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在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上下功夫。一是组建领导机构。二是领导率先垂范。三是完善各项制度。四是强化监督检查。

(二)深入学习,解放思想,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上下功夫。活动期间,在全局发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系列丛书

,保证了每个党员人手一册。组织广大党员重点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本书和中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党员干部集中收看中央党校教授秦刚、贾建芳、李兴山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系列讲座和辅导。同时,局党组和局直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先后做专题辅导,在较大范围交流学习心得,在中层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举办专题培训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在探索科学发展新思路上下功夫。局党组结合广播影视工作实际,确定了课题,同时,还采取了发放征求意见表、定向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业内外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还举办了“大力提升新闻宣传引导力、广播影视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征文活动,在活动中,各个直属单位和部门,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了“要不要”、“能不能”、“会不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个问题”的大讨论,把解决好认识、信心和能力问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对接点和切入点,贯穿到了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重视实践,狠抓落实,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局党委根据调研成果、征集的党内外意见、群众分析评议意见和局领导班子分析总结报告明确的努力方向,区别轻重缓急,科学分类排序,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作为整改重点,制定了整改方案。同时,将解决问题的进展情况通过局网站、简报、板报、通知等方式及时向群众公布,自觉接受监督。局属单位也普遍做到了整改问题、整改措施、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完成时限“五落实”。

(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营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氛围上下功夫。广播影视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总台和黄河台在抓好自身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为全省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效

一是深化了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明确了思路,提升了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增强了发展活力。四是做到了开展活动和做好当前工作“两不误”。五是完善了规章制度,建立了保证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经验

(一)抓好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二)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具体保证了3条:一是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坚持三个步骤。三是坚持思想发动。

(三)明确阶段目标,抓住关键环节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一是在学习调研上要突出把握提高认识环节。二是在分析评议上要突出把握查找问题环节。三是在解决问题上要突出把握讲求实效的要求。四是在完善制度上要突出把握巩固提高的目的。五是在测评总结上要突出把握群众参与环节。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注重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措施。我局各级领导尤其是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做到了“五个带头”:带头学习、宣讲;带头剖析存在问题;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解决问题、进行整改;带头建章立制、巩固提高。

(五)注重开门纳谏,坚持群众路线是搞好活动的有效手段。一是向全省各市、县(区)广电部门和相关部门下发了征求意见函,广泛征求全省广电系统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在局办公楼设置了征求意见箱,广泛征求全局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在网站上公布了征求意见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六)注重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是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年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一是新闻宣传成效突出。二是完成了年终考核工作。三是经营收入大幅增长。四是影视剧生产喜获丰收。

四、存在差距和问题

一是个别单位深度不够;二是有的单位查找问题还不够深入、分析原因还不够彻底;三是有的方面整改措施还不够到位。

目前,全局集中学习实践活动虽告一段落,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集中教育活动是有时间性的,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没有时间性的,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

五、巩固提高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措施

(一)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主要措施是:制定学习型厅局的方案,建设学习型由机关党委起草,局党组研究决定后执行。

(二)不断丰富广电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一是用提升“三力”来统筹广播影视工作。二是用狠抓落实来推动广播影视工作。三是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来保证广播影视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抓好整改方案的落实。

(四)全力以赴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年的任务,将把围绕提升“三力”分解为18项重点工程进行项目化管理。这18项任务:一是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重点,全力打造新闻宣传品牌;二是以节目创新为重点,全力打造**卫视品牌;三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重点,全力打造黄河外宣品牌;四是以推进错位竞争为重点,全力打造地面频道频率品牌;五是以组建“**电影电视剧集团”、加快转企改制步伐为契机,全力打造**电影、电视剧品牌;六是以提升**广电影响力为目标,引进和创办两个影响大、效益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性大型活动,全力打造重大活动品牌;七是通过争取政府拨款、完成村村通工程,通过政府拨款、贴息或合作融资等多种途径,扩大**卫视和各地面频道、频率的覆盖;八是参照江苏、陕西、广西等省区的经验,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全力推进全省有线网络整合;九是成立“**广电新媒体公司”,积极开发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tv、分众电视等新兴业务;十是完成电台、电视台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十一是推进“省广播影视中心”、“老军营新媒体产业园区”、

“地球站新建”、“528台搬迁”等基本建设项目;十二是加快报批和实施**广电第二步重组改制方案,推进政事、政企、政资“三分开”,公益性事业运行和经营性产业运作“两分离”;十三是大力推进现代传媒的人事、分配、考评、财务、经营、资产、决策、监管等机制创新;十四是强化行政管理,整顿行业秩序;十五是制定人才建设规划,打造宣传、技术、经营、行政4个团队;十六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十七是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强化安全管理;十八是进一步健全《重点工作问责制》。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4

关键词:电视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电视传播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主阵地,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视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根据马克思的科学论断,我国哲学界普遍认为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一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因价值主体的不同呈现出多元性和多层次性,有基本价值、特殊价值、不同层级的价值等。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条件下,价值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但贯穿其中的,必有它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也是比较恒定的价值,在价值中处于统治和主导地位,对其他价值起着统领、影响和支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次级价值、具体价值,乃至某些基本的价值会有变化和发展,但核心价值大体应该是恒定的。社会主义有它的核心价值,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抓住了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关键。

价值体系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过程,却又在每个人的生活过程中获得了独立的生命。核心价值的传播和建立不仅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消费过程。“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可以看到大众文化生产并再生产的产品之一是一种共同伦理、一种基本的人道理念和共同价值观,这是商业社会必须的、与有形的法律条文不能替换的内在心理契约。事实上,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文化大都是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承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少文化学者认为文化是由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规范体系四大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并不对等,存在一个主导要素和核心要素――价值观念。大众文化是工业文明产生以来出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直接反映普通人的文化理念,具有时尚性、娱乐性、世俗性和平民化等特点,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大众文化虽然带有世俗性,有时甚至其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但却拥有广大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其生活态度、兴趣爱好、价值需求等逐渐趋于相似、相近、一致,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电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电视,观众量大、覆盖面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人们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到2003年底,我国家庭电视机普及率已达到了98.3%,其中拥有两台及以上电视机的家庭的比例已达到29.9%。不仅是少年儿童,收看电视也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休闲活动:在报告厅、教室、公寓、食堂等地随时可见一簇簇的电视观众。有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接受信息是通过电视。60%以上的大学生平均每天收看电视1小时以上。可见,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工具之一,也应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

电视传播文化的本质属大众文化的范畴,与其他亚文化系统一样,其核心要素是包括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价值准则、审美观、伦理道德等在内的精神要素,其中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又是其核心的核心。电视传播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解读信息,影响社会公众对所发生的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作为一种现代艺术――电视,必然具有艺术的认识评价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交际功能、艺术审美功能。它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创作家、编、导、演员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显示出来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也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以审美需要的满足,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唤醒人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观念、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当我们在娱情中区分着欺骗与忠诚、背叛与信义、真情与虚假、懦夫与勇士、正义与非正义,感受到国家意识、民族情结、公民权利、法律力量时,趋同的价值观就逐渐在我们心中形成。电视传播,一方面面向无等级的泛市民传播,延伸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另一方面又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进行的传播,有利于政府控制和传播核心价值,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会个体心中的内化、沉淀和强化,并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动力。

电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有效途径的对策

大众传播学研究表明,从性质上看,任何信息的传播过程都存在着一个有效性问题,即有效或无效。如果受众接收到某项信息,不仅对此表示认同,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此相一致的长期倾向,这就可以认定信息实现了有效传播;如果受众没接收到传播者通过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或虽已接收到但不愿接受,那么,这样的传播就是无效的。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不例外,其传播效果客观上也存在有效和无效的可能。电视传播渠道畅通,观众对此不仅已经接受,而且乐于接受,自愿改变自己的行为,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已经引起了受众的积极变化,其传播就是有效的。

第一,加强传播者的自身素质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对于一名电视传播工作者来说,要想很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传播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的文化传播行为,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引导人类进步,造福人类社会;在不断繁荣和传播电视文化的过程中,巧妙地缝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

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用优秀作品引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社会思潮的形成和流传是有一定规律的,其特征是可以认识的,其发展是可以预测的。如社会思潮是特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是在特定的社会人群中形成和传播的;在其产生与形成初期,往往以一种“新姿态”、“新生事物”的面孔出现等。因此,作为一名电视传播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社会思潮形成与流传的这些特点,对社会思潮的形成、流传、重点思潮进行恰当的评析,准确预测。其次要找准引领的着力点――抓住带有全局性影响的社会思潮。通过真实公正的新闻报道、雅俗共享的娱乐节目、高品质的电视剧等电视作品,或急风暴雨或和风细雨地对观众的思想进行启发、教育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准确把握观众的价值需求。观众是电视传播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必须依据观众的思想活动规律来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价值观体系就是建立在主体需要系统基础之上,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反思并整合而形成的。没有观众价值观建设的需要,就不会有自觉、主动的价值观传播行为。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时候,广大电视传播工作者要把观众的需要作为突破口,搞清楚观众当前有哪些方面的需要,哪些需要是正确的、合理的,哪些需要是不合理、不健康的,哪些需要通过正常渠道可以实现。哪些是不能满足的,从而在电视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需要,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观众的价值观念。

第二,不断规范电视传播管理。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管理价值观。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电视内部管理体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节目中心阶段,第二阶段是栏目中心阶段,第三阶段是现在的频道中心阶段,第四阶段应该是媒体经营阶段。在节目中心和栏目中心阶段,我国电视传媒的管理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相适用;在频道中心和即将到来的媒体经营阶段,我国的电视管理体制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用,坚持以节目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以节目、频道价值为核心的价值观两者并重的价值观来管理电视传媒,既要提高电视作品的质量,更要满足最大多数观众的需要,努力提高收视率。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5

[关键词]广播媒介特征传播媒介传播形态传播工具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成长,世界广播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广播电台的竞相上网。我国的广播电台也开始热衷于此,大家纷纷探讨广播上网问题。不过,随之而来的明显的疑问是,广播上网,它还是广播吗?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都有它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不同的传播媒介有其不同的传播功能。尽管这是由于它们出现时所受的技术的限制,但是观察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那些限制才使得不同的传播媒介形成了各自的媒介特征。确立媒介自身的特征是这一媒介的生命所在,这一工作往往在该媒介产生的早期即已完成。广播就是在它诞生之初便已确立了特征的一种传播媒介,它的未来受限制于自身的历史——广播在自己的历史上所确立的一些特征决定了广播今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早期广播的历史叙述来点明这些特征,意在引发对广播与计算机互联网的根本区别之认识。

一、点对面传播形态

广播是人类为了进行远距离、高速度、大范围传播的一项发明。

在广播发明之前,已经有电报、电话这些运用电磁原理进行远距离、高速度通讯的工具。广播使用同样的原理进行传播,甚至可以说广播开始就是以电报和电话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所以广播和电报、电话一样,根子上属于电信,是电信应用的一种类型。今天正在成长的计算机互联网,也是电信应用类型的一种。

传统电信应用的类型有个体间的(如电话、有线电报),指向性的(如各种作用的雷达)以及大众化的(如电声、电视广播)。根据电信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类型形成不同的传播形态,大体上可分为点对点、点对面以及单向、双向等几种。电信的大众化类型在传播时的形态是点对面和单向性的,以此区别于电信的个体间类型的点对点和双向性传播形态。

电信的大众化类型成为当今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形态与其他大众传媒是一致的,即都是点对面的、单向性的。这是所有大众传媒(不含计算机互联网)在传播时的基本形态。尽管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广播发展出“窄播”(或称“狭播”,即对专门受众的广播)方式以及目前正在开发的互动(或称交互)方式,但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点对点或双向性传播形态。因为如果真是那样广播就成了通讯(属于电信应用的个体间类型),通讯才需要点对点和双向进行。广播不承担通讯的功能,因此它的传播形态从出生起就是点对面的,并且一向如此,至今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广播特有的“黄金时间”的节目安排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无论电声还是电视广播,它都希望在这段时间里赢得尽可能多的受众,没有哪一家电台或电视台会在黄金时间里去搞窄播,只为某一个层次的受众服务。在“窄播”风行时,有从业者问我在广播的黄金时间里能否找到特定受众,我的回答是不可能,也不必要。这是基于广播的传播形态至今不变的回答。如果一定要找到特定受众,回答只能是你这个台的功率是多少,覆盖范围有多大,就照着这一范围的受众去吧。亦即如果你是一个地方台,在黄金时间里这个地方的人应当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受众。

电信的点对面传播形态是在无线电报发明时出现的,它本属于无限电通讯余生据来的天性之一。不过,因为在无线通讯之前产生的有线电报和电话是点对点的,人们在1895年发明无线电通讯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自知它的点对面特性,还是习惯性地将无线电使用于点对点传播。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1916年是世界“首次成功进行电台广播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爱尔兰叛乱分子使用一只船上的无线电时,不是将它用于两点之间的通讯,而是把它用来进行广泛扩散的广播,他们希望有船能接收到广播,把他们的要求传递给美国新闻界。结果证明果然成功了。”①这个使用无线电通讯的事例不仅开拓了电信点对面传播的道路,而且典型地说明了什么是广播。因为尽管这一次“广播”的方式是“发电报”,但传播形态却是广播的点对面。广播即在这一传播形态的意义上产生并发展。

虽然电信的传播形态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但是如果应用于通讯则往往是点对点的。广播与通讯的区别就在于它本质上是点对面的,而且并不受有线或无线的限制,即使是有线广播,它也是点对面(或称一点对多点)的传播形态。

抓住点对面这一传播形态,你就抓住了广播的本质。在实际从事广播业务时,思考的重心是如何发扬点对面传播的优势以及如何避开它的不利。对于广播来说,“窄播”只是对象化的广播,“互动”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在对象化的广播中,有一类专门面向某一阶层的,似乎可以称得上是“窄播”,可是传播者不仅希望这个阶层里有尽可能多的人成为受众,同时又希望相关或临近阶层也能出现受众。受众多多益善,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广播”的。为什么手中的工具是广播,你却想着搞窄播?为什么在搞着窄播的时候,你又想着广播的效果?这是媒介本性与现实碰撞所产生的矛盾。长期以来,我们以为手中有传媒,就能抓到受众,因此不看对象盲目传播,以为凡是有接收机的人就是我们的接受者,结果自然是“广播不广”。在广播不广的情况下搞窄播,针对一部分受众说话,效果就比以前好一点。这并不是窄播能够取代广播的理由,不能因为“窄播”有效果而把它理解成对象越窄越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有一段时间的“足球之夜”节目收视率很高,这是建立在收视面很宽的基础上的。体育频道和足球节目的确属于“窄播”,但是办好了就成为“广播”。

附带说一句,如果说广播走窄播之路还可以解释的话,互动式广播则基本属于乌托邦。实际上互动不起来——你把着传播工具主动的一头,你控制着受众的反馈,最终结果还是由你把经过过滤的内容传播出去。

总之,强调广播的点对面以及单向性传播形态,是希望从业者树立起“我是信息的职业者”的观念——广播可以上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功能,但广播的传播形态决定了从业者必须成为“NBA”(职业)球员。

二、平民化传播媒介

广播是在电报和电话尚未普及之时产生的一种平民化传播媒介。

1895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就在马可尼一心致力于无线电报的远距离传送与接收实验的同时,另一种对无线电应用的思路和实验展开了。

1902年,英国科学家雷.斯坦纳德就可马尼的成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需要建立私人的、特殊的、秘密的频率。另一位英国工程师威廉•艾尔顿也认为,最终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当时的科学家们还提出了“电磁喉”、“电磁耳”的设想,即认为无线电波应当像已有的有线电话一样,能够实现人的喉咙和耳朵的功能,传送和收听人的声音。②1906年,无线电话实验成功,从这以后,无线电开始传送和接收的是人声和音乐而不仅仅是电码,广播终于完全奠定了技术基础。不过,这时距科学家所憧憬的“最终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理想还很遥远。

众所周知的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南,在2200名乘客1500人死亡的悲剧里,茫茫天地一孤舟,整个海难过程惟一与外界的联系只能是无线电报。不过,“无线电报和电话普及之前,是由大公司和有钱人操纵的,只有他们付得起收发信息的昂贵费用。”这样,“当其他船只发出冰情警告时,泰坦尼克的报务员正忙于为有钱乘客发送私人讯息,等泰坦尼克发出求救信号时,其他船上的报务员已进入梦乡了。”“富人控制着无线电报和电话酿成了1912年4月的大悲剧,这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③

[page_break]由此可以看出,神奇的新技术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广播,就是电信走向平民的一种类型。

开始,无论是科技的、业余的、军事的还是公共的团体,谁都不曾预料到广播会成为无线电技术的主要用途。后来,有人认识到“把无线电通话发展为秘密通讯手段的企图是一个错误,在这个领域中取而代之的是广泛的公开性。”④1915年,萨尔诺夫(后任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总经理)提出了试制“无线电音乐盒”(即收音机)的建议。这是一个使无线电通讯扩展到一个全新领域的思路——让大千世界进入个人的家庭。广播电台把不用译成电码的信息播送给无须选择的听众,从而使无线电通讯变成普及性的大众传播媒介。

自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出现以来,广播电台的数量猛增。其原因在于无线电器材的制造者和销售商们发现了新的市场,即无线电器材的消费者不仅只有军方、政府以及民间的无线电爱好者,它还有更广阔的市场——可能是全国所有的家庭,甚至是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前,无线电器材的生产大多是为军方服务的,战后,生产者们发现军方这个大市场萎缩了,甚至剩余了许多原先大量制造的产品(主要是无线电子元件)。首先就需要清理库存,要使大量的库存产品派上用场,必须想办法从民用里找到出路。另外,原先为了大规模生产而投资形成的设备、技术,如果不继续发挥作用,损失未免太大,也有个出路问题。这样就有生产者把剩余无线电元件装配成民用的接收机,以供人们购买收听当时还在试验阶段的广播。也正是由于无线电器材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已经形成,所以当时才会有10美元一台的收音机出现在百货公司。这个价格只是一个低收入者一个月的工资,用这样的价格一次能买到长久享受的消费,这与其他高档消费品(包括后来的电视和电脑)的价位完全不同,对消费者无疑具有良好的心理慰藉作用:只要一次性地购买了接收设备,就可以“终身”享受广播的服务,这样的好事上哪儿去找?所以,收音机市场的前景肯定看好。无线电器材制造者和销售商们看到了这一点,并且认识到要卖出更多的收音机就得有更多的广播电台以覆盖更广大的地区,并有更多更好的节目播出,因此早期广播电台有许多就是他们自己办的或是由他们资助的。既有民众对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趣和可以被他们接受的收听工具的价格,又有无线电器材生产者和销售商的大力推动,世界各地广播电台数量的猛增就不足为怪了。

广播早期的迅猛发展表明广播是一种平民媒介。广播的这一媒介特性是余生据来的,是它独有的一种天性。所以,虽然后来出现的其他新媒介缺乏这一天性,但它们在羡慕之余,也在后天把自己往这个方面靠。比如电视和电脑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在价格上不断大幅下调,目的无非是使自己成为平民媒介,以取得更大的市场。不过尽管如此,广播的平民性仍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与之匹敌的。收听广播是真正完全免费的。本来电视也有这个优势,但它终于被纳入有线,收费就多少引出了受众的不愉快,尤其是在节目办得不怎么样且又有大量广告时。电脑上网也由于使用电话线路需要不菲的费用,使得网民居然以“罢网”来抗议中国电信业。所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考虑并实行免费上网计划。当然,坚持不向听众收取费用,也带来了今天广播业的窘困:如果广告收费不足(这主要发生在经济萧条中),广播电台的发展就发生问题。

后来广播能够不断发展也和它的平民性有着直接关系。比如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也没有使广播业的发展受到多少影响。在失业人口达到1500万,整个国家的经济接近崩溃边缘时,“广播则成为人们消遣的东西,有数百万个家庭每晚都在收听广播剧《阿莫斯和安迪》。”美国广播史家埃里克•巴尔诺说,“许多人在大萧条期间卖掉家具、衣服,却舍不得卖掉收音机,因为他们把收音机看作是同人类联系的最后一根链条。人们不管广播播送什么,都怀着极大兴趣收听。收音机是人们起居室里最显眼的一种摆设。”⑤

在电影走向豪华(它本来是廉价的),电视走向有线和加密(进一步收费),电脑消费的白领性及上网费用的居高难下,报刊则趋向厚重且难以免费的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环境里,广播的平民性尤其显出它的独特。广播从业者对这一媒介特征应当葆有清醒的认识。

三、便捷性传播工具

广播是最方便接受也最令人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大众传播媒介。

1910年代,早在广播电台正式营业之前,西方先进国家就出现了一大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他们是广播还在实验期间已然存在的第一批听众,一大帮“无线电癖”。全美国有数以千计的无线电爱好者,其中多数是中学生,他们装配和制造了无数的接收机和发送机,掌握了电码使用方法,并且向政府申请频率。这情景很有点像今天装配电脑、掌握电脑输入法和开设电子信箱。到1917年,美国业余的无线电发射台超过8500个,接收机有20—30万台。这使我们联想起60年代我国中小学生热衷于装配矿石收音机以及二极管三极管收音机的情景。

当时的美国“无线电中转联合会”在一个广告里提出“使成千上万的孩子、青年和成年人在全国各地用同一传播媒介倾心交谈的远景”构想:“在一定时间内欣赏各种风格的音乐会;收听大城市里各家主要电台广播的全国新闻;及时收听对农民有重要意义的、有价值的农业报告。”⑥到20年代初,业余电台的数量也远远超过营业广播电台。1922年,美国大约有15000座业余发射台领到了许可证,有25万以上的接收者。

不过对这些人来说,收听广播仅仅是几种无线电应用方式中的一种,他们对广播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他们的乐趣在于从数以千计的业余和较大电台自由发射的嘈杂声中获得清晰的收听效果。他们醉心于收听尽可能远的电台的讯号,而不是电台的节目,这种热情多年不减。尽管这种热情九九会随着新老技术的更替而消减,但从中积淀了广播几乎是永存的魅力——与电视的接收受到范围和屏障限制、计算机网络还需要依靠电话线路连通相比,广播才是真正方便和无远弗界的。这是广播的又一种天性,即它的便捷性。这一媒介特征在后来与电视和电脑的比较中得到了更充分的显示。它还是直到今天人们购买收音机比较看重它的轻便程度和接收性能的原因。

由于声音传播有着文字或图像传播所无法比拟的灵动,广播的便捷性这一媒介特征还体现在节目制作上。早期广播节目内容涉及宗教、选举、市场行情、气象、体育、音乐、歌剧演出等,初步的新闻报道、家教服务、无线电技术讲座(商人控制的电台以此为特点)也屡见不鲜。可以说是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因为收音机是平民家庭里的一件会说话的家具,于是人们想听什么,电台就播什么,而电台播什么都方便。比如戏剧广播,开始的形式比较简单,没有什么情节,一般只有两个演员,但是有说有唱,取夸张的喜剧样式,而且靠着两个人的声音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场景变换。生动的表演使广播听众为之骤然大增。发现喜剧的效果好,广播电台继而开发出连续性的情景喜剧。这是一种注重情节性的长篇戏剧样式,比起剧场演出的戏剧,它每天播出一集,滔滔不绝连篇累牍的驾驶使剧场演出望尘莫及。中国的戏剧过去有“连台本戏”这一演出方式,但也不可能像戏剧广播那样连演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戏剧广播不需要道具、服装、灯光这些一般戏剧演出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又不乏戏剧最为重要的冲突、表演这些手段,让听众觉得既生动新鲜又不用花钱买票,戏剧广播便一下子走红起来。有了受众,就不愁其他,广告商愿意资助,戏剧界人才愿为其效力,这使戏剧广播节目的质量得到保证,进入良性运行。

音乐节目是早期广播的主要内容,音乐会、歌唱家表演和唱片播出占了大部分时间。由于广播网的作用,电台的音乐节目打破了地域的局限,对遍布于各地的民间音乐的传播与商业化布鲁斯等音乐借着广播网传遍全国,改变了原先的以地域和种族分割艺术接受层的状况,促进了各种音乐的大融合。音乐本来是无国界的,乐谱就是音乐到处飞翔的翅膀,但是同样的音乐有着不同样的理解和演奏效果,但是同样的音乐有着不同样的理解和演奏效果,过去因为受到交通和人力的制约,优秀的演奏常常只能通过灌制唱片这一条路传播,其效果远不能与广播网所达到的便捷、广泛相比。因此也可以说,自从有了广播网,音乐的疆域才真正被打破。

早期节目形式非常自由,没有专门的播音员,所以也就不是我们现在所听的广播多少有那么一点儿正儿八经。比如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的创办者康拉德这位工程师就自己介绍唱片,播送新闻。前苏联中央台开播时,邦契—布鲁耶维奇教授自己说:“喂喂!请注意!莫斯科中央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送广播音乐会……”⑦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电台(WHA),大学教师以客座身分,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在音乐欣赏、园艺、电学、历史等方面做知识介绍。既然广播电台是谈天说地的好地方,大学教授的能说会道就使广播在开始的时候即是“脱口秀”式的。到1928年,荷兰电台有了“主人”(Host)这个角色,即把电台和听众联系起来的沙龙主人,广播员艾迪•斯达兹以听众一家人为对象,表现出亲切而有个性的主人风范。这是今天的电视主播(Anchor)的前身。

广播后来的发展表明,正是由于上述为早期广播所确立的这些媒介特征使得它在日后与电视的竞争中没有被打垮。既然如此,继续坚持广播的这些媒介特征,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应今天受众的变革,就一定能够迎接新的挑战。

注释

①[加]马谢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②④⑥[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曹静生等译《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③[美]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程时端等译《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6

一、信息时代

电视新闻媒介获取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面对优质发展环境,观众则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为此,电视新闻只有创新传播模式,编辑唯有提升专业素质,方能跟上时代步伐,符合观众审美,创造出真正精品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竞争白热化的阶段,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岗位的重要一员,新闻编辑必须要不断提示自身的编辑技巧,要合理灵活地运用编辑技巧,掌握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的编辑编排的技巧、组织统筹的技巧、舆论监督的技巧、后期控制指挥的技巧等等,同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还能够正确树立舆论指导思想,具备敏锐的新闻触角,争做人民的口舌,逐步提高新闻播报的整体视觉下过,突显出新闻的事实,加强新闻播报在社会中的舆论监督作用,从而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提示广播电视台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视新闻编辑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形式不应该遵循一成不变的模式。新闻具有真实性,严肃性的特点,所以一般电视新闻的模式都比较固定,可是固定的模式很容易引起受众的视觉疲劳,因此改变电视新闻的形式是实现其创新的必由之路。形式的创新方式有以下几种:采用直播式新闻,在事件发生时通过现场直接进行采访并由事实记者直接与演播室进行连线,让民众第一时间了解事情发展动态;采用滚动播出式新闻,对于重大事件可以采用滚动播出的方式,及时更新事物的发展方向;加大新闻中的互动成分,在电视新闻中加入互动环节,可以加大新闻的覆盖面,也可以加速新闻的传播速度,而且对于时事新闻可以及时得到回复,了解受众对此的反应。纵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实践,则不难看出,其仍旧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问题。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传播手段丰富多样,受众心理则产生了较大变化。应用传统新闻形式则无法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而当前,较多电视新闻编辑仍旧停留在单一形式的编创之中,新闻内容较为空洞,体现了思想滞后陈旧的弊端问题。

三、电视新闻编辑提升创新能力的科学策略

(1)优选创新新闻节目,扩充信息量、满足受众需求

广大受众随意性心理特征决定,电视新闻播报内容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因此新闻编辑应面对频道逐步增多、节目类型多元丰富的现实状况,依据电视新闻呈现的线性流程特征,做好新闻语言、视频画面、文字内容以及声音等环节的良好选择与有效整合,进而确保新闻节目内容的接地气、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心理需求。信息时代,各类媒介渠道日益丰富,大众对信息的获取则呈现出更为广泛、高效的特征,为此,电视新闻应全面提升信息量。电视新闻编辑则应做好合理的内容删减,应将新闻素材依据主旨目标做好取舍。

(2)提升认识,丰富工作经验

电视新闻编辑为提升创新能力,应促进自身思想意识的升华。创新能力不应仅仅展现在编辑实践阶段中,还应表现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层面。新闻编辑应稳固政治立场,科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形成政治敏锐性与良好的鉴别能力。

实践工作中,新闻编辑应注重经验的不断积累与丰富,提升洞察社会万物的独特视觉以及实践方法能力,并利用独到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语言传输表达能力,促进新闻节目内容的全面创新,达到明晰新闻节目发展动向的综合创新能力。对于新闻事件,电视新闻编辑应通过良好的剖析、善于动脑思考、勤于分析,时刻清醒,全面意识到自身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以及复杂性,不断加深平常工作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为扩充内涵素养,电视新闻编辑应博览群书,做到事事精心、留意,能够通过生活素材的全面积累,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有效更新,进而全面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独到视角和博古通今的能力,编辑出更精品的电视新闻,并促进自身综合创新技能的优化提升。

为打造电视新闻节目亮点,编辑应深入了解本地民风民俗、独特民族魅力、深远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经济形势,进而在应对各类新闻稿件时均能自如处理,做出科学准确辨析判断,令新闻稿件在有效的整理后能够真正映射当地实际状况,并赢得受众的全面喜爱。

(3)创新编排,优化工作模式

新闻节目整体质量以及单独新闻传播效果质量的高低,关键环节在于优质的新闻编排。电视新闻编辑一项重要的工作,就在于做好整档新闻节目的编排组织,选择头条新闻,做好设置规划,处理新闻的具体播出节奏,并完成串联词的设计。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7

【关键词】网络电视 人机互动

一、研究缘起、方法

媒介有助于改变时空关系的程度并不依从于它所携带的内容或者“信息”,而是依从于其形式和再生产性。①

由于习以为常,人们常常忽略了传播媒介的各种进化形态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影响。新媒介发明后经运用而产生的许多结果也经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在当代,多种媒介形态呈现融合趋势时,人们才意识到媒介本身也在创造性地改造着新的社会环境,无形中改变着社会的结构。

传播学的技术控制论学派,将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

本文把媒介从它所负载的内容中独立出来,就媒介本身进行研究;把人与媒介放在具体的交流情景与抽象的信息方式之中,就人与媒介的关系进行研究;把语言和界面当作媒介形态的核心,就媒介形态与信息的呈现进行研究。

正如前述,媒介一经产生,势必重塑它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IPTV,亦称网络电视,作为电视演进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以其最显著也是最深刻的特征――互动,对其前身电视形态和用户以及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均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二、网络电视的界定

IPTV,亦称网络电视,其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 Telivision,即基于互联网协议的电视。自1999年首先在英国向用户提供该服务以来,世界上相继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业务。

关于IPTV的定义现在有多种界定。一些人认为网络电视是以宽带网络为传输介质,以数字机顶盒为转换工具,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媒体形式;一些人则认为网络电视应该是以宽带网络为传输介质,以电脑为接收终端的媒体形式;还有人认为应该不区分终端,而应该按照是否可以进行音视频互动为特征进行界定。尽管有多种看法,基本上大多数人都同意IPTV就是网络电视。

因此在本文的论述中,从发展的角度对IPTV进行界定:IPTV是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是网络与电视相结合的、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媒介形式;在现阶段,IPTV=IP+TV,亦即基于IP协议,以宽带网为主要传播平台,以具有电视特点的影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媒介,汉语称之为网络电视。②

三、网络电视中的人机互动

互动,英国社会学家亚当・肯顿给出的定义为:“处在社会语境下的两个或者多个参与者彼此进行的意义交换和协商”。③互动是目前所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有别于过去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作为由电视演进而来的IPTV,其互动特质是其有别于其前身形态的最本质的特征。

保罗・莱文森在《手机》一书中写到,“媒介革命的下一个阶段――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使我们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一切信息,既包括真实的形象和声音,也包括抽象的词语。”随着通信、计算机和媒体技术的融合,新媒体景观将为我们提供真实的互动、完全的用户控制和多媒体通信,虚拟现实技术可能把依赖媒介传播转变为整体的感官体验。④

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曾指出,一切新媒体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围绕着界面问题展开的。不管是从工业的角度,传播的角度还是技术的角度。从传播的一端经过界面到达另一端,既照顾了互动媒介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人与机器,并且把人与机器等量齐观,又照顾到了时间与空间在互动媒介中的作用。

人机互动,指的是在以媒介为中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界面两端的人与机器所发生的相互依存的行为。机器一般是电子设备、网站、软件或者数据库,而传播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视听语言。在人与IPTV的互动中,机器指的是IPTV。

IPTV中的人机互动的特点如下:

(1)有中介的传播

人与IPTV所发生的人机互动是有中介的传播,这个中介就是IPTV的显示界面――屏幕,由屏幕来完成互动及其信息的呈现。

(2)界面的一端是人,一端是机器

人机互动的一端是人。人机互动最重要的特征是相互依存的互动行为发生在人与机器之间,人是任何有互动行为能力的个人或者团体。

人机互动的另一端是机器。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上,首先是作为物理形态出现的,其次是支撑在IPTV背后的,各种各样应用软件、数据库等“软化的机器”。当我们理解人机互动时,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由于人机互动交流的是信息的转化与交换,而没有其他的物质形式。所以在这个系统当中,机器已经与人处在“平等”地位上。

(3)相互依存的行为

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序列,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依存行为主要是以视听语言为外壳,以计算机语言为内核构成的信息交互过程。

可以预见IPTV在理想的传播过程中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非常强的交互性。这是IP协议介入之后对电视线性传播的极大改善,相对于电视的“推节目”而言,用户具有了较强的“拉节目”的能力,用户自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面对用户提供定制服务。IPTV具有极强的搜索功能,可以直接为用户提供内容索引,帮助用户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制定自己的节目单。

(三)可以对IPTV的终端设备进行远程管理和控制。用户可以在异地向终端设备发送指令,这是对以电视节目单为参照的用户媒介收视行为的一个革命性的颠覆,也是对时间的节约和对人力的解放。

(四)组播传输。IPTV节目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传播,这样节目可以按照要求让不同的用户使用,并且只有属于该组地址的用户才能接收到节目。这个特点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对孩子收看的节目进行管理。

参照学者冯广超对互动电视程度的分类标准――单向互动、准单向互动,完全互动。⑤目前IPTV处在人机互动的第二阶段。单向互动指的是从传输上它是从前端单向传下来,而互动主要体现在观众与频道的交互上。准互动指的是在单向互动的基础上,观众与电视前端系统有了更大的互动参与,但互动参与不是同步的,一般是通过外交互动手段,譬如电话、短信或者IP网进行互动。完全互动通常需要使用回传频道和前端设备进行通信,观众可以通过这种技术系统和互动电视的内容产生互动。

VOD(视频点播)或者准VOD帮助我们实现电视节目的点播,改变了线性收看电视台播出节目的收视模式;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有无字幕或者何种语言的字幕来观看;可以帮助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来观看比赛或者电视节目现场;可以帮助人们回放需要重复的段落,甚至可以帮助人们跳过广告等等。

无论哪种模式,这些相互依存的行为序列都发生在人机之间,并且一般的互动过程都是人发出指令,机器对指令进行响应,然后人再根据响应结果做出选择或发出新的指令,如此反复。

四、结论

IPTV作为一种电视和网络融合的新的媒介形态,兼具电视和网络的特征。互动性是IPTV有别于电视的最深刻的特质。也正是由于“互动”特征,使得IPTV对其用户产生了不同于电视用户的影响。

本文论述的IPTV,指涉的是IP+TV,限于篇幅,对以电脑为终端的另一种IPTV基本上没有涉及,而后者同样是IPTV的重要形态。

本文为了论述方便,把机器放在了与人同等的地位上。媒介是我们的延伸,同时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衍化发展又要依靠我们。正如前文所论述的,人类理性和控制力在补救性媒介中占上风,这个现象是媒介演进及其后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机器只不过是人类为达到目标而制造的工具而已。尽管出现过人是否会被异化的谈论,但是人始终是世界的主宰,是世界的中心。■

注释

①【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出版社,1998,26页

②雷建军.视频互动媒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页

③【英】亚当・肯顿著,张凯译.行为互动:小范围相遇中的行为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页

④【美】约翰・帕夫利克著,周勇等译.新媒介技术:文化与商业前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5页

⑤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4页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

【2】【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世纪指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美】罗杰・菲德勒 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

【4】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南方报业出版社,2007

【5】汪卫国.IPTV业务发展分析[J].《信息网络》,2005,(01)

【6】姚永.关于IPTV的几点思考[J].广播电视信息,2005,(02)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8

[摘要]:

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1],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笔者认为,中国电视50年在内容生产方面,可以用“品”[2]字来划分出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3]为主导的阶段。从以“宣传品”主导到以“作品”、“产品”为主导,每一发展阶段上,电视节目创新在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力图对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的历程作一梳理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予以思考和前瞻。

一、“宣传品”为主导阶段(1958—1978):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模仿

“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4],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电视的内容生产,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每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来组织、开展宣传,承担的是“宣传教化”功能,扮演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突出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要求。导向正确、领导满意则是衡量节目宣传质量、效果的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由于处在初创阶段,电视节目从技术到艺术远未成熟,更多是从邻近的广播、报纸、通讯社、新闻纪录电影和戏剧(舞台剧)、电影(故事片)那里学习、借鉴和模仿[5]。如在影像上模仿纪录电影(“新影体”);在文字风格上模仿《人民日报》(“人民体”);在播报方式上模仿人民广播(“广播体”);在报道体裁上则模仿的是新华通讯社(“新华体”)……在传媒系统当中,电视像是新闻纪录电影的缩小版,人民日报的影像版,人民广播的图象版,新华通讯社的精简版;在艺术系统中,电视则更多从戏剧(舞台剧)、电影(故事片)那里直接借鉴、吸纳内容、样态与方式,不少电视节目被观众视为“小戏剧”、“小电影”。

1、电视剧。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到《党救活了他》、《相亲记》、《新的一代》、《火种》等中国早期电视剧,其大多场景构成单一、故事情节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结构线索。如《一口菜饼子》的背景就是一块灰天幕,场景只是一个草棚子和一些简单的道具,整个剧时长只有20分钟,故事情节就是姐姐向妹妹讲述一口菜饼子的故事。由于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这些电视剧几乎都采取的是直播的方式,因此,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观赏处于同步状态,没有录制,没有剪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接近于舞台剧。”[6]

2、电视新闻。“早期北京电视台的摄制人员大都来自‘新影’厂和‘八一’厂,……在观念和实践方面都深深影响了早期中国电视的电视新闻,……创作手法如出一辙。”[7]“早期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有图片报道、电视新闻片以及口播新闻。”[8]这些新闻节目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图片加解说,如图片报道,“图片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形式。采用的图片大多来自新华社,在摄像处理的同时加配解说词”[9];第二种是新闻纪录片加解说,如电视新闻片,北京电视台设立的固定栏目《电视新闻》,主要播放的就是这种节目类型;第三种是口播广播稿,即口播新闻,这些稿件主要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由沈力播报的《简明新闻》。

3、电视文艺。电视文艺是早期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1958年起就有了国庆焰火晚会的转播,从1960年开始就有了综合性的文艺晚会春节文艺晚会的出现,尽管早期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对诗歌朗诵、舞蹈、相声、曲艺、杂技、映月等艺术样式的直播或转播,没有进行成功的“电视化”,但是它对电视文艺节目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还是为我们的电视文艺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如三次《笑的晚会》,尤其是第三次《笑的晚会》,“试图突破社会上现有文艺节目的局限,创作适于电视演播的喜剧节目”[10],对中国电视文艺,尤其是晚会类节目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技术与艺术基础。

这一阶段电视节目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借鉴、模仿的“杂交”,因此,一些节目呈现出“四不像”状态,如“电视片”既有故事性,也有新闻纪实性,其解说词既不像传统新闻报道,也不像传统文学样式,而显现出“别样”的形貌,《收租院》就是此一阶段电视节目创新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之作。

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中国电视节目体现出以导向正确、领导满意、凸显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宣传品”特质,在节目创新方面,主要体现为借鉴、模仿其他历史积累较长、较厚的传媒样式与艺术样式,尚未形成自己鲜明独立的传媒特征与艺术特征。当然,借鉴、模仿常常是创新的第一步,这一时期在借鉴、模仿中的一些探索也已显现出一些具有突破可能的新质。

二、“作品”为主导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形式与观念的探索

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一方面努力摆脱上一时期模仿、借鉴别种传媒样式、艺术样式的状态;另一方面又在模仿、借鉴别种传媒样式、艺术样式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具有电视独特传媒特征、艺术特征的新形式和新观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内容生产之路[11]。概括而言,这一阶段电视内容生产是以“作品”生产为主导的阶段,电视从业者的职业化、专业化追求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肯定。在电视形式、观念上追求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12]成为这一时期节目创新的突出特点。

(一)形式与类型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电视节目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电视剧和电视文艺这几种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以及节目主持人这一电视独特标识符号的出现上。

1、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电视人在本土实践中提炼、概括出的节目类型。这一时期电视专题片生产量大,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电视荧屏支柱性的节目内容之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态:一是风光风情片,以展现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地域风光为主,如《大连漫游》、《哈尔滨的夏天》、《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在文艺界乃至社会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并导致此后中国大陆原创流行音乐的崛起),这些风光风情片在视听表现力与冲击力上做了不少新的探索;二是文化片,以表现历史文化创造与进步为主,标志性的作品就是轰动一时的《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等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结构成功地运用到专题片的创作上,创造了电视文化片的“话说体”;三是主题鲜明,同时又渗透着个人独特思想、视角的政论片,如《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与纯粹的宣传片不同,这些政论片已经有意识地将思想宣传融入个人化思考与表达之中;四是行业宣传片,如农业、工业、教育、军事、外交等众多行业领域,在行业领域宣传中也加入了创作者个人化的理解。这一时期的专题片,无论是哪种类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宣传报道,也不同于国外的纪录片,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出创作者独特思考、观察与表达的节目类型。

2、电视剧。20世纪80年代,小型摄像机、录像机、录像磁带的出现,演播室设备的更新,甚至是特技设备的应用,为电视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电视剧在80年代前期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并在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走向成熟。”[13]这种成熟不仅表现在电视剧创作数量的迅速增加上,更表现在对电视剧艺术本体、电视剧剧作形式、电视剧题材的探索上:如完成了舞台化向电视化的过渡。本时期的电视剧已由早期直播的舞台剧,发展成为可以录播,且具夹叙夹议,跳进跳出等特点的单本剧,如《凡人小事》、《蹉跎岁月》等;再如以单本剧为主经由多本剧向以电视连续剧为主过渡。从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推出到各种题材电视剧的大量涌现,像人物传记类的《鲁迅》、《秋白之死》,哲理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纪实类的《女记者的话外音》,历史类的《努尔哈赤》,名著改编类的《红楼梦》,农村题材类的《雪野》、《辘轳女人和井》,改革反思类的《新星》等等。电视连续剧的故事性、悬疑性、连续性使其很快成为电视受众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成为电视荧屏最主要的节目内容,这种情形在全世界电视内容构成中也是少有的一道独特风景。

3、电视文艺。电视文艺与综艺的创新引人注目:如春节联欢晚会的出现,它把中国传统的庙会等内容、形式搬到了电视荧屏,创造了中国电视的新的艺术品种。从1983年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她创造了吉尼斯世界收视记录,并成为了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拥有的新春仪式,不可或缺的一种新民俗[14];再如新的电视综艺文艺节目样式的出现,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音乐电视(MTV)等。这些对提升中国电视的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主持人。电视主持人的出现,使中国电视开始由广义的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转变,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时代性结合。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首次出现“主持人”称谓[15],到1984年《话说长江》中陈铎和虹云以主持人形象造就的万人空巷的收视景观,到专栏节目、综艺节目和体育节目领域里三位标志性主持人赵忠祥、倪萍和宋世雄的走红,再到后来《东方时空》中主持人群体(敬一丹、方宏进、白岩松、水均益及稍后的崔永元等)的横空出世,电视节目主持人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巨大,成为了电视节目特有的形象标识。

(二)观念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处于快速上升时期,也是诸多新的电视观念更迭推出的时期。新的电视观念的探索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电视自身经过十几年的形式、类型的探索,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强化;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电视不断开放进程中,境外、国外大量电视节目的引进所产生的刺激与撞击的结果。全新的观念赋予了中国电视节目颇具东方气韵的内容与形式,成就了大量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作品,有些被誉为电视作品中的“精品”[16]。这期间,有五种节目创新观念影响最大[17]。

1、电视纪实观念。电视纪实是以电视的技术与艺术的方式对生活原生态的真实纪录。以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播出为标志,中国电视的纪实观念开启了电视节目创新的一个全新时期[18]。此后纪实的新观念不仅影响了电视纪录片创作,也影响了中国电视的其他各类节目的创作,影响了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方式,甚至也辐射到了其他媒介与艺术样式。纪实观念影响下的纪录片代表作有《远在北京的家》、《香港沧桑》、《邓小平》、《毛泽东》等。

2、电视栏目化观念.电视栏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载体方式,是特定的电视传播内容按照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和规则组织串连在一起的一种载体方式[19]。电视栏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较更强调相对统一稳定的播出时段、时间长度及标识、标志,相对统一、稳定的节目内容、风格与样式等。从1985年中央电视台提出“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的要求,到1993年4月《东方时空》的播出为标志,中国电视“栏目化”的观念趋于成熟。这一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著名电视栏目还有:新闻评论性类的《焦点访谈》、新闻深度报道类的《新闻调查》、文艺类的《综艺大观》等。电视“栏目化”规范对中国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整体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对满足广大电视观众不断变化的需要和口味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电视谈话观念.电视谈话是电视说话的一种方式,而电视说话方式的观念演进与特定的时代环境、电视媒体自身的发展和人们对电视说话的理解和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20]。1996年3月开播的《实话实说》,标志了中国电视的说话方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便是现代电视谈话观念的形成。自《实话实说》之后,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迅猛,并形成了时事新闻类谈话、社会类谈话、娱乐类谈话三足鼎立的格局。除《实话实说》之外还有一些知名的谈话类栏目如《艺术人生》、《对话》、《锵锵三人行》等。电视谈话观念的逐渐成熟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充分展示电视传播主体的个性化魅力,极大地调动了电视观众积极参与外,相对较低的成本投入与相对较高的效益回报,也使电视媒体以之为提高节目生产能力,创造媒介较好的效益的最佳节目类型选择,而从更大的背景中来看,在主流电视媒体中更多地让普通观众参与表达,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也客观地推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

4、电视直播观念.电视直播在电视初创时代就是一种基本的传播方式,随着ENG设备的引入,中国电视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变为以录播为主要传播形式。应当看到,录播对电视节目制作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增强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技术的逐渐改进,社会的逐渐开放,人们对电视的收视需求逐渐发生的变化,现代的电视直播观念也开始逐渐形成。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这一年,中央电视台的三次大直播——“三峡截流”、“黄河小浪底”、“香港回归”,充分借助现代电视的各种技术手段,在“第一时空”同步地、立体地、全息地并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报道,充分发挥了电视独特的传播优势和魅力。此后,“直播”成为了电视节目普遍的样态。

5、电视游戏娱乐观念.游戏娱乐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电视传媒节目构成中的重要内容,[21]但在中国电视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游戏娱乐却始终没有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从90年代初期以来,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的探索就已经在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但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并没有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1998年岁末,湖南卫视一档名为《快乐大本营》栏目的播出,使人们看到了一种非常纯粹和独立的电视游戏娱乐节目。一时间,冠以“快乐”、“欢乐”等名称的电视游戏娱乐节目在各种主流电视媒体中纷纷亮相,如《幸运52》、《开心辞典》、《玫瑰之约》等等,令广大电视观众耳目一新,趋之若鹜。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的迅速走红,使得中国电视的游戏娱乐观念成为一种时尚的观念,影响至今。

电视内容生产在这一时期通过80年代形式、类型的探索,90年代观念的探索,以“作品”的个性、独特性为追求,在节目创新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电视本体独特的传媒特征、艺术特征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电视节目风格、样态的形成,为中国电视迅速崛起成长为“第一大众传媒”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品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三、“产品”为主导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市场化、产业化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传媒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电视的内容与市场、与观众的收视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化、集团化、市场、效益、效率、收视率、受众需求以及成本核算、营销、广告等影响着电视实践[22]。中国电视全面进入了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节目创新也是围绕着“产品”展开进行的。而作为“产品”,其评价标准就转换成它的市场价值的实现,比如较高的收视率、较强的广告拉动能力或者市场的回收能力、开发能力,能否形成产业链、创造市场价值等。所以,具备可观市场价值的大型电视选秀活动、电视栏目品牌的创造以及电视产品的后开发(音像制品、系列图书等)被高度重视,而这一时期,电视创新的主要任务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赢得观众的认可,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额,获取最大的市场回报。

1、节目娱乐化:追求吸引力。“产品”时期的电视节目整体呈现娱乐化趋势,不仅综艺节目在谈娱乐,新闻节目、专题节目、社教节目以及各种对象性节目都或多或少在谈娱乐[23]。娱乐元素成为这些节目不可缺少的内容,可视性、互动性、参与性、故事性和悬念性,成为它们追求的目标。其中尤以综艺节目的娱乐化程度最高,影响的范围最广,掀起了一股娱乐选秀热潮。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这些节目与传统电视文艺、综艺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从以电视媒体为主,从“我播你看”、“我说你听”变为以观众的参与为主,“大家做大家看”、“大家说大家听”,将国外“真人秀”的表现样式引进国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吸引了无数人加入到“选秀”行列,歌手秀、老人秀、太太秀、职场秀、宝宝秀……让万千观众有机会成为“选秀”中的一员,或以“粉丝”等身份直接、间接地介入,参与到节目中来。

2、栏目品牌化:追求影响力。近些年,困扰电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节目“同质化”,因此,走“差异化”之路,打造品牌,进而提升影响力成为电视栏目的普遍的追求。对电视栏目而言,品牌的打造最重要的就是要挖掘栏目的独特优势,寻找优质资源、稀缺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24]。如《艺术人生》打“情感”牌,《新闻调查》打“深度”牌,《焦点访谈》打“舆论监督”牌等等。如围绕明星主持人量身订做新的栏目,《幸运52》成功后,又推出了为李咏专门设计的《非常6+1》、《梦想中国》;《新闻1+1》则主要围绕白岩松和董倩两位知名新闻评论主持人专门设计制作的。再如推出与栏目相关的活动,延伸品牌效应,像《经济半小时》延伸出来的每年3月15日的《3.15晚会》,每年年末的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活动等。

3、频道专业化:追求号召力。专业化频道就是以特定专业性的内容、面对特定服务对象所组合成的频道。每一个频道有它非常鲜明的风格和它的主打的内容,形成统一性、个性和独特性[25]。如女性频道、生活频道、法制频道、旅游频道、读书频道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电视媒体的频道专业化意识开始加强,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各省、区、市等电视台纷纷向频道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不断的调整中,各个频道更加突出专业化特色,使节目编排得更加合理、有序,更利于不同群体观众收视。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以“ 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为宗旨,以开掘人的知识、智慧、能力为己任,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为目标的文化品格,和追求真、善、美的审美品格,在众多频道中脱颖而出,体现很强的号召力[26];省级台在频道专业化的步伐上走得也很快,一方面开办贴近百姓生活的都市频道、生活频道、娱乐频道、音乐频道、外语频道等专业化频道,同时省级卫视还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特色定位,如湖南卫视定位于大众娱乐、重庆卫视定位于故事、江苏卫视定位于情感、安徽卫视定位于电视剧等;省级地面频道被誉为“地面频道四小龙”[27]的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江苏城市频道、湖南经视台、山东齐鲁台本身也是专业化探索的成功案例。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电视频道的专业化程度将更加细化,例如动作电影频道、钓鱼频道、高尔夫频道、老故事频道等等。

在市场化、产业化的探索中,不论节目,还是栏目、频道,都在努力追求创造出有足够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的“产品”,节目创新的速度、频率、节奏日益加快,其效益也日益凸显,如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拉动的广告收入超过1亿元,一些品牌栏目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拉动广告收入1.5亿多元,中央电视台的专业频道如CCTV2、CCTV5、CCTV8拉动的广告收入都超过8亿元,而省级地面频道的“四小龙”年广告收入也都超过2亿元。

四、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创新空间

毫无疑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媒体样式相继出现,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新媒体所营造的语境之中[28]。新媒体一方面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冲击,改变着传媒的格局与生态;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大冲击,创造着新的社会生活景观。可以说,今后一个时期,新媒体的影响力还将加速提升。如,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科技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种背景下,未来电视节目的创新空间何在?电视各种类型节目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这些都成为电视业界与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与传统电视的关系

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将使传统电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受众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目前,我们看到新媒体正在非常强力地瓜分传统电视的受众市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2.53亿[29],远远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民区域,新一代年轻人主要的信息和娱乐通道是新媒体,电视的收视率整体明显下降。

2、电视的内容体系日显其封闭。电视不论是内容生产还是内容传播,在线性的时空状态下的呈现,远不及新媒体状态下的自由度和个性化。在信息资讯和娱乐等传统优势领域,电视对受众的吸引力已开始转向新媒体。

3、电视市场份额急剧减少。传统电视所占有的市场不论是广告还是付费,都正在被新媒体瓜分和占有,尤其是各种风险投资似乎更眷顾新媒体。受国家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许多资本难以进入新媒体,这也使电视的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4、电视体制机制趋于老化。在几十年的运行中,电视形成了成型的体制与机制,对庞大的电视从业者的管理以及电视生产运营、传播的管理,成本极高,内耗突出,负担沉重。由于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的积淀,轻装上阵,充满活力,电视与之相比较竞争力显然不足。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断言,新媒体将取代传统的电视?尽管我们可以预见新媒体广阔的前景,但在目前的情形下,我们必须看到,新媒体也有它相当的现实局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概念大于平台。即围绕着新媒体探讨多、概念多、说法多,而相比较而言,概念是远远大于平台的,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例,从现实看,只有几家获得了执照资格。

2、平台大于内容。即有限的平台基本上又是传统的内容,适合新媒体的内容还远远没有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平台存在,但是内容还比较陈旧,并没有完全适应新媒体的要求。

3、内容大于需求。即有限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它并没有引发更广泛的群体对这些内容的强烈需求。

以这三句话来概括新媒体的现实局限,并非否定新媒体的价值,因为按照规律,任何媒体都有从弱到强的积累过程,目前新媒体只是处于一个初创阶段,存在的种种局限也是必然的。

(二)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面对新媒体来势凶猛的冲击与挑战,传统电视是否意味着已成昨日黄花了?是否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了?笔者认为,恰如媒介发展史上新兴媒体的崛起并不会使传统媒体走向消亡,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的刺激下重新认知,发掘自己的媒介优势,还是可能变被动为主动,走向新生的。当前在新媒体不断壮大的语境下,传统电视空间,特别是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空间何在?笔者认为,传统电视节目创新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

1、内容主流化。中国电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倚靠其强大的背景和资源,在主流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占据着垄断的地位,在公众中形成了较高的权威性,在信息采集、制作、编排和播出的全过程中,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查、把关和监控。而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在这一方面的自由度和个人化色彩更重,主流化和权威性不够。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只有不断提高其节目的主流化和权威性才可以维持其内容的强势。

2、直播日常化。与新媒体相比,电视的弱势在于互动性、参与性不够,但电视如果能够将线性封闭的生产播出状态尽可能调整到直播的状态,以现在进行时的姿态与生活同步,而且这种直播应当是大量的、日常化的,这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以声像文字全息的优势充分张扬直播的魅力。2008年春节以来,从《抗击暴风雪》,到5.12汶川大地震爆发后,全国各大电视频道并机直播《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实现了“直播日常化”,尤其是对重大事件及时启动直播,不仅使中国电视获得了巨大的公信力与影响力,也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30]。

3、高端大制作。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在于信息海量,但其劣势在于信息的过度海量。在数量上,电视很难与新媒体来比拼;但从质量和品质来看,电视则拥有相当大的潜力与作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森林之歌》、《复兴之路》等,以其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浓丽的色彩、精湛的制作造就了中国电视荧屏的鲜亮的风景。这给我们一个启示:集中优势兵力,瞄准国际前沿,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大制作,打造荧屏精品,是电视拓展自己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国电视在内容生产上经历了以“宣传品”为主导、“作品”为主导,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国电视的节目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样态,都经历了不断的艰辛探索。正是靠着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才有了中国电视历史性的成就与辉煌。从中国电视50年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面对世界电视的竞争,中国电视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不断地学习借鉴不同国家、地区,不同传媒与艺术样式的理念与方式;另一方面坚持立足现实,坚定地走民族化[31]、本土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创出新的境界与局面。

[注释]

[1]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2]“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等。

[3]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4]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5]“在艺术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创造的,它们永远不是从现实中搬来的。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所有种类的艺术的基本创造物融合无间(即使它们具有了相似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特征,才使得各门艺术可以互换(置换)”。参见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腾守尧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6]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7]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8]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9]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0]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11]所谓“中国特色”,即依据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按照中国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与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中国民则特色、气派、风格、口味的电视节目。参见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12]“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 是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的一个重要口号,再加上思想上的空前解放,因此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得到肯定。参见时任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在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1983年3月31至4月10日)上的报告《立志改革,发挥优势,努力开创中国广播电视新局面》。

[13]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14]耿文婷:《春节联欢晚会的理性省思》,《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15]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16]随着电视节目生产数量的增加,电视节目的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精品意识”、“精品战略”陆续被提出,其内涵和外延也日益被深化,电视“精品意识”的自觉、“精品战略”的实施,也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以“作品”为主导的潮流与趋势。参见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4页。

[17]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18]“现代电视纪实”这一概念的提出参见朱羽君:《对电视的生命感悟—朱羽君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原载《中国电视》1994年第3期。

[19]胡智锋:《中国电视观念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36页。

[20]“电视谈话(TV taik)包括了从一有电视起就存在的所有不用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TV taik show)则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参见:Horace Newcomb:《Encyclopedia of TV》(the fist edition),Published by Routlege,1997.转引自苗棣、王怡林:《脱口成秀—电视谈话节目的理念与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1] “电视具有娱乐性……电视有时甚至是让人们高兴的一个理由。”“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 参见: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121页。

[22]黄升民:《媒介产业化十年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关于“媒介产业化”这个提法的由来、定义,以及理论体系,详见黄升民:《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23]胡智锋、周建新:《娱乐选秀热忧思》,《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2日

[24]胡智锋:《电视品牌的特征与创建》,《中国电视》,2003年第9期。

[25]彭吉象、杨乘虎:《中国电视频道化生存的理论构想及其营销策略———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26]胡智锋、赵帆:《创建科教频道的意义和价值》,《电视研究》2001年第7期。

[27]赵德全、李岭涛、罗霆:《中国电视省级地面频道四小龙序言——中国电视省级地面频道四小龙概念的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28]胡智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与对策》,《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29]人民网,2008年7月24日13:38。it.people.com.cn/GB/42891/42894/7556783.html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9

关键词:广播; 信号; 监测; 技术

随着我国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电视、广播节目总体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通过现金的方式方法对广播电视内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这种需求的存在,导致了行业内部的监播系统的产生。现阶段,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共计2000多个广播电视机构,根据实际的监督管理需要,各地成立了数量众多的广电部门来对日常的播放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如何针对我国当前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我国国内为数众多的广播电视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也就成为我国各地广电部门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的了解广播电视信号监测技术,笔者从广播电视监视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系统的工作流程、设备结构及技术难题进行详细探讨。

2 广播电视监播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作为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监督系统,广播电视监播系统能够根据事先设置的指令,对广播电视播出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为事后的查询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利用这套系统,能够对播出节目中的内容、广告、时长等要素进行监督和控制,尤其是能够针对事先设定的特殊词汇进行有效的监管,更是规范了我国当前的广播电视行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其工作目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提取关键词,或者根据预先设定的特殊图像来对播出内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2)根据预先设定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特殊记录和信息提取;(3)对播出的非法信号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切换;(4)从监测的最终结果出发,自动生成节目播放串单。实际上,在这一系统中,如何实现对所监督的播放内容进行有效的监测才是系统的设计难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要求,对广播电视播出的内容进行识别和控制,从而能够保证播出内容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从播出内容的共性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一般来说,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广播和电视台,在当前阶段所播放的节目中,以下几点特点值得我们给予特别关注:首先,同一广告的播出,在短时间内具有非常明显的连续性和重复性,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连续的疲劳轰炸。其次,广告播放过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矢量差异性。

在该系统中,实际上就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揭幕的原始音频信息提取随时间变化的语音特征序列,实现对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进行实时测和识别。这一过程中,重点内容就是矢量提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以来,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矢量量化问题更是成为当前对广播电视播放内容进行有效监控的重要前提。在实际检测过陈各种,如果检测出存在于矢量文件夹中相同或者相近的内容,那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监测,通过实践算法和其他数学算法的应用来具体的出现次数和首次出现时间、最后出现时间。

3 系统的工作流程、设备结构及技术难题

我国当前的光电节目监播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一般都是先从多路广播电视中的信号采集,将一般的广播电视信号转化成为 MPEG- 4或者其他能够被系统识别的格式文件,然后通过矢量计算,对信号的矢量特征进行提取,形成能够被系统识别的矢量文件夹,在此之后,利用控制识别算法,对这一文件夹中的内容进行计算,形成一定格式的数据录入相关数据库中,最终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调用和查询,形成监控信息,通过显示设备形成具体的统计图表,送交专人处理,实际上,完成这一目标,一般来说有磁盘列阵、多路电视信号转播器以及必要的矢量处理板卡等。这些设备对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显示意义,一定程度上其工作效果决定了系统的最终性能和整体的稳定性。

在该系统中,识别引擎设计对于系统的整体性能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下面几点问题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是直接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1)识别准确度。通常来说, 识别准确度不高于20%,那么对于系统来说,是无法实现识别的,但是识别准确度过高,所带来的巨大计算量,对于计算机来说同样是难以承受的。(2)计算能力。Dsp系统的广泛应用,就是由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设备对于如此巨大的数据流和计算量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3)处理速度。一般情况下,每套系统基本上都要针对十套以上的电视台节目,这样就形成了对硬件系统更高的要求。

当前阶段,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普遍较好,而且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时间也远远长于我国,所以其监播系统的发展同样走在了我国的前面,尤其是其种类繁多、系统性能多样的特点,更是对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垄断。而我国当前的广电事业的发展同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节目频道以及接受群体的快速增加,导致监播系统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

4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及发展前景

应该看到,虽然我国广电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监播系统的开发水平同样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同时我国的技术起点相对较高,所以在很多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尤其是系统的整体性能,更是达到了国际平均水平。

实现对广播电视播出节目的有效监控,是所有监播系统的最终设计目标,而对于这一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方式,一般主要有主观评价和指标评价两种。目前我国国内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主观评价方式,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对于节目的内涵的判定是非常不准确的,作为最为基础的判断部分,主观评价只有通过必要的定量分析之后,才能够保证其监督的准确性。但是在我国最初的广电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模拟体系没有数字化条件,而且主观评价相对于指标评价来说,更为方便快捷,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监播系统中。而在现阶段,指标评价体系的应用,配合人工主观评价模式,已经为我国的整体监播系统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必 要的条件[3],一定程度上为监播事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5 结束语

相对于国外平均水平来说,我国当前的广播电视信号检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由于我国当前的广播电视各个部分的技术的落后,同样还因为我国当前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影响。从我国当前的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我们急切的需求能够符合当前我国国家政策需求的先进的媒体监督提取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的数字电视信号自动化监测监播系统,快速多通道巡回检测算法等技术的大量应用,必将为我国的广电事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和帮助,而当前阶段的有线电视全网络( 前端播控及各级分配分支点) 的分布式监测系统的出现,更是代表了自动化监播系统发展的趋势。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自动化监管设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会是非常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胡航. 语音信号处理.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 271- 279.

广播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篇10

【关键词】深圳;户外广告;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84-01

广告一词,起源于拉丁语“ADVERTURE”,意思是引起注意或诱导。后来,英语中产生了“ADVERTISE”的词语,继承了拉丁语含义“引起人们注意”的内容,后发展为“通知别人某件事情”。现在世界通用的“ADVERTISE”一词,在西方工业革命后,由于各种商业活动的兴盛,才逐渐成为成熟的广告活动的代名词,而且西方的“广告”这个词,在语义上也具有非常现代的风格。

罗斯福说:如果不能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石破天惊,一语道明了广告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① 。什么是广告?有一种说法:“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对于广告,《辞海》的解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报道服务内容或文娱节目等的一种宣传方式。”《韦氏国际大辞典》则解释为:“广告是任何形式之公告,其目的在直接或间接帮助销售商品,帮助公布主义、学说或观念,或帮助引起公众的注意以参加集会等。”② 而我国1995年施行的《广告法》对广告进行了一个定义,称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③

目前深圳市区户外广告主要有立柱广告、电子显示屏、路牌广告、霓虹灯广告和车身广告五大类。电子显示屏以其较大的体积和新颖的制作材料刺激人们的视觉,立柱广告以其独特的创意吸引人们的注意,路牌广告以其体积、创意和所传递的信息等综合因素引起人们的注意,霓虹灯广告主要靠其精彩的广告语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车身广告靠汽车的移动增加与受众的接触,增强吸引力,可见户外广告不同的载体各有优势,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争夺人们的视觉。

户外广告是以视觉传播为特征的,综合起来看,深圳的户外广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呈现多元化的形式。

第二,技术与艺术呈现高度结合的趋势。

第三,户外广告的互动性很强。

第四,科学的管理监控。

第五,户外广告的网络化。

深圳的户外广告的载体十分丰富,现在国际流行的所有户外广告载体几乎在深圳都可以看到,其中比例最大的就是路牌广告,在笔者调查的范围内共有1675块路牌广告,另外还有325块灯光路牌(立柱广告),灯箱与霓虹灯广告约占三分之一,户外广告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深圳户外广告在受众接触频率、信任程度、感兴趣方面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广告媒体相比,处于中间的位置。

表1不同媒体的优缺点比较

媒体 优点 缺点

电视 表现力丰富,覆盖面广,能引起高度注意 成本高,干扰多,信息转瞬

即逝

报纸 记忆度高,富有灵活性,时效性强 保存时间短,反复阅读性差,表现手段受限

户外

广告 展示时间长,成本低,周期性长 对象选择性差,传播内容受限

杂志 展示时间较长,成本低 覆盖面小,不利于快速传播

网络 互动,适宜,形式多样,成本低 可信度不高,信息泛滥

广播 大众化宣传,信息传播方式灵活,想象力强,保存期长 只有声音,信息消逝快,目标受众选择余地小

深圳户外广告在受众接触率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等广告媒体相比,处于第三的位置。笔者把不同的媒体各自的优缺点用图表的方式作了一个比较,为了掌握这些媒体在广告受众心中的识别程度,我们在街头进行了问卷式的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答卷210份,统计结果表明,在电视、车身、户外、杂志、网络和广播广告几大类型中,广告受众对广告的记忆程度分别是:电视广告能识别91%、车身广告能识别65%、户外广告能识别59%、杂志广告能识别54%、网络广告能识别32%、广播广告能识别24%。户外广告的识别程度与其他几类广告相比,处于中间的位置。不同类型的广告媒介,由于自身物质载体和技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正是这些独特的特征决定了不同广告媒介的传播效果,决定了他们各自在承载广告上的长处和短处。

笔者通过调查统计,对深圳特区内65条主要街道,17个重要公共场所,以及公交车候车亭等公共场所展开全面调查,共有户外广告7000多个(不含车身广告),其中约80%的户外广告集中分布在各主要交通干线,约18%的户外广告分布在各个商业区,其余的分布于各大公共场所。在这些广告中,商业广告占到了95%,当中有70%的广告是由本地的企业投资的,外省和境外的企业只占到30%左右。在公益广告中,80%是由政府出资的,其余的为企业出资。公益广告以交通、教育、税收等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大,大型公益路牌广告还不足总量的1%,只是在深南大道南头路段和广深高速上各有三块公益广告牌。

目前深圳户外广告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这里除了广告人本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等问题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广告投资人对广告认识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对创意的影响和对广告创意设计本身所投入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创意设计的质量。④

随着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具体分工越来越细:文案编排、总体策划、绘画、摄影、印刷、植字、发行等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其中,摄影变成了主要的表现手法,植字代替了原来的手写。而电脑的应用更是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除了广告创作的初步构思,它几乎可以在所有流程中都担任起非常重要的角色。⑤

笔者认为,深圳的户外广告经历了从毫无章法到井然有序,从独领到百花争艳,从手工绘制到电脑喷绘,户外广告已经步入了正轨,正发展成为城市形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毛宏萍《广告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②刘镜奇《广告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③朱瑞波《户外广告设计》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④马泉《广告图形创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⑤泛克《平面广告150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39页。

参考文献

[1]邵晓峰.探索中的前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回顾与展望[J].艺术百家出版社,2009

[2]李咏涛.大道30年[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

[3]靳埭强.集•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暨教育研讨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敏.公共环境艺术设计[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崔银河.广告媒体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