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治疗方法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1:18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1

那么,“生物免疫治疗”到底是何方神圣?对肿瘤治疗能起什么作用?哪些病人才适合这样的治疗方式呢?

生物治疗:

对付肿瘤的未来方向

据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金川介绍,手术、放疗和化疗是目前公认的肿瘤治疗“指定动作”。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却是,光靠这些传统的方法,已经难以杀灭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正因如此,随着科技进步,目前肿瘤治疗已进入生物治疗时代,而且生物治疗将成为日后肿瘤治疗的主导。

而“免疫细胞治疗”其实就是生物治疗的一种。“说起‘生物治疗’,大家可能觉得很陌生,但如果提及靶向治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实靶向治疗就是生物治疗的一种。”金川说。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生物治疗方法,一种是靶向药物,另一种则是免疫细胞治疗。

作用机理:

激发自身抵抗力杀灭癌细胞

金川指出,其实“免疫细胞治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在国内外开展的时间已有三四十年。

金川说,免疫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与传统化学药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而不是传统的化学药品来杀伤肿瘤细胞的。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治疗的针对性更精确,“它瞄准的是肿瘤细胞本身,不会‘伤及无辜’。”

而具体到免疫细胞治疗,其方法就是从患者的外周血中采集单个核细胞,然后送到专业的实验室内进行培养、扩增、诱导,刺激细胞中的肿瘤抗原,从而获得能识别癌细胞的DC细胞和具有高杀瘤活性的CIK细胞,然后如同打点滴一样分次回输到患者体内。这样一来,这些携带了“秘密武器”的免疫细胞就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消除转移病灶,达到预防和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多重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免疫细胞治疗目前已经纳入了广州的医保。”

适应症:

晚期癌症患者获益不大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2

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而进行的治疗,与传统肿瘤治疗所采用的化疗、放疗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化疗、放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无法完全杀死血液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恶性疾病复发率高,同时,化疗、放疗时,无法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区别对待,导致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患者的正常细胞。

2生物治疗的分类

按照治疗原理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血液肿瘤的生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间接抗肿瘤方法,即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菌、疫苗、药物或基因导入等方法,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和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方法来完成;另一类直接抗肿瘤方法,主要是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化或转移。当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2.1细胞因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大规模运用后,大量的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细胞因子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当前,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IFN)、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三种。

2.1.1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主要分为三大类:IFN-α、IFN-β、IFN-γ,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干扰素(IFN)的主要作用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和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ADCC)作用;直接发挥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2.1.2白介素(IL)

白介素(IL)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调节细胞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主要产生至:B细胞、T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单核细胞。

2.1.3造血生长因子(HGF)

造血生长因子(HGF)是对一类细胞因子的统称,这类细胞因子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成熟、增殖等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成熟的造血细胞也有着功能激活的作用。临床上,这类细胞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生长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2.1.4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分为两种,即由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和由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β。目前,TNF-α在临床上的运用较为广泛,它不但对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细胞毒性,还能摧毁实体瘤周围的血管上皮组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对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肿瘤的出血性坏死、消退或消失。

2.2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给血液肿瘤患者输入或注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以此来达到治疗血液肿瘤的目的。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其次,从提取的外周血中分离出肿瘤杀伤细胞,并对其进行培育,使其在量上得以扩充;最后将扩充后的肿瘤杀伤细胞输入或注射进患者体内,使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采用的过继性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

2.3单克隆抗体

部分单克隆抗体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起着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此外,单克隆抗体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杀死肿瘤细胞,很多单克隆抗体都不具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特点,这一部分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时,主要是通过交联方式,携带一种细胞杀伤介质,这种介质定点抓哟用与肿瘤点,这就让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效果增加的同时,也减小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肿瘤治疗中运用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妥单抗、阿仑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依决洛单抗。

2.4诱导分化治疗

诱导分化治疗在我国最早的应用,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采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目前,我国已经在治疗APL成功的基础上,将诱导分化治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浆细胞肿瘤、恶性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CML及其他髓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当前肿瘤治疗中运用的诱导分化剂主要包括:外源性分化和内源性分化两种。

2.5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局限和不可预知,无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人相应的正常基因与温和病毒DNA重组,构成杂合重组DNA,利用病毒感染作用,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并整合至人染色体中,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恶性肿瘤。当前基因治疗主要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复、基因增补、基因失活、免疫调节等。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3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leukemia: current status

Yaling FU, Tao CHE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Yichang, Hubei Province 443002, China

Keywords: Chinese herbal drugs; effective components; leukemia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预后欠佳。经过多年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不仅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且具有延长或阻止白血病复发、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和预防白血病相关并发症的优势[1]。本文就近年来在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临床常用抗白血病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

临床用于白血病治疗的中药复方及单味药多具有清热解毒、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的功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药中提取、研制了多种抗白血病药物和制剂。应用于临床的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中药包括砒霜和雄黄等;中药有效成分包括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 As2O3)、亚砷酸、硫化砷(arsenic sulfide, As4S4)、长春新碱及长春碱类药、喜树碱类、三尖杉碱类、鬼臼素类、紫杉醇类、苦参碱、斑蝥素、槲皮素、蟾蜍灵、淫羊藿苷、甲异定靛和靛玉红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砷剂、高三尖杉酯碱和紫杉醇等[2]。

2 中医药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白血病之基本病因病机为正气不足,热毒侵袭,伤及营阴;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脉络瘀阻。故清热解毒、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为治疗本病常用的治疗大法。由于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故在治疗时应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2.1 扶正补虚 对于白血病所致气血两虚的患者宜用扶正补虚法进行治疗。扶正中药不仅能够扶助正气,调整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害,而且能够提高机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和巩固疗效,在白血病化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李仝等[3]认为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以益气养血和扶正祛邪为主,方用八珍汤化裁。唐由君[4]以益气养阴解毒方,或健脾补肾方配用六神丸,可避免或迟延白血病复发。用两方治疗急性白血病315例,1年生存率达80%以上,2年生存率为60%~75%,3年生存率27.3%~66.0%。复方青黛片为含砷中药,主要成分为青黛、雄黄、太子参和丹参等,其功效为祛邪扶正[5]。毕玲玲等[6]用复方青黛片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完全缓解率为94%。

2.2 清热解毒 对于白血病所致毒热炽盛的患者宜用清热解毒法进行治疗。清热解毒法大多用于白血病尚未进行系统化疗或化疗的诱导缓解阶段。研究表明,许多清热解毒药都具有抗癌细胞作用,可与化疗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尚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化疗中常易出现的感染倾向[7]。唐由君[4]以清热解毒散结方配用紫金锭,治疗急性白血病11例,7例获完全缓解。王泽民等[8]针对急性白血病阴虚内热的主要病机,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为治疗大法,选用大剂量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鲜中药(鲜生地、鲜白茅根和鲜麦冬等)为主组方,随证加减,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白血病76例,完全缓解37例(48.7%),部分缓解14例(18.4%),未缓解25例(32.9%),总缓解率达67.1%。对于血热毒盛证,范先基[9]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治法,以犀角地黄汤和六神丸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龙葵、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是白血病血热毒盛证的常用药物。

2.3 活血化瘀 对于白血病所致瘀血痰结的患者宜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活血化瘀药能够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调节免疫机能,有些活血化瘀药还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杀作用,同时也能使化疗药物容易到达病灶所在,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邓有安等[10]应用活血化瘀基本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20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7例,未缓解2例,总有效率90%,疗效明显好于单化疗对照组(21例总有效率57.14%)。唐由君[4]用犀黄丸,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长期稳定。犀黄丸由麝香、牛黄、乳香和没药组成,具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和活血化瘀之效。

3 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正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是受到极其精细调控的基本生命现象。与此相反,肿瘤细胞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细胞增殖失控;二是细胞分化障碍;三是细胞凋亡受阻。故中医药抗白血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抗增殖、诱导分化和凋亡。

3.1 抗白血病细胞增殖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白血病时,均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周期等发挥抑制增殖的作用[2]。冬凌草甲素可显著降低Raji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发生凋亡[11],具有明显的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紫杉醇作用于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后可见细胞染色质浓聚和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12],提示其有抑制K562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孙震晓等[13]发现中药地椒乙酸乙酯萃取物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并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大蒜素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人早幼白血病HL6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HL60细胞的增长被明显抑制[14]。姜黄素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如Ksam和转录因子E2F等合成,或降低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表达减少增殖[15, 16],或通过抑制环氧化酶2,降低NFκB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三七皂苷R1为中药三七总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可显著抑制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株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17]。Zhang等[18]发现,As2O3在不同浓度时有不同的效果,低浓度(0.1~1 μmol/L)时对细胞有增殖作用,可使κ端粒酶活性增加,而高浓度时则相反。

3.2 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革命”的全反式维甲酸的研究及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中的应用更推动了国内外诱导分化研究的进展。花宝金[19]报道,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中药有效单体主要包括苷类、多糖类、胆酸盐类、有机酸类、甾醇类、含维甲类和其他成分。袁丁等[20]发现,竹节参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HL60细胞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分化和周期阻滞有关。人参皂苷可诱导K562生成血红蛋白,使U937向成熟单核巨噬细胞系分化[21]。杜振兰等[7]报道,猪胆汁酸钠既可诱导HL60向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又可向中性粒细胞分化。As2O3在低剂量时能诱导细胞分化,而高剂量时促进细胞凋亡[22]。苦参碱可促使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可能与改变磷脂酶A2特别是胞质型磷脂酶A2的活性及cmyc表达下降有关,而这些又可能与苦参碱改变基因的甲基化有关[23]。靛玉红通过抑制CDK2和上调PU1表达,使HL60细胞向中性粒细胞方向分化[24]。

3.3 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中药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包括直接杀伤、细胞周期阻滞、影响凋亡基因表达、诱导分化、提高细胞因子及体内激素水平等。从三尖杉植物中提取出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能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是一种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已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疗效较好[25]。张晨等[26]报道雄黄体外对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CEM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亚二倍体的凋亡细胞和凋亡相关蛋白Apo2.7表达的升高。丹参酮能通过下调细胞cmyc、bcl2以及端粒酶活性,上调cfos和p53,诱导细胞凋亡[27]。三尖杉酯碱、人参皂苷、苦参和熊胆等均可通过分化白血病细胞而诱导其凋亡。激素可引起某些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如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引起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发生[28]。实验证明,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引起靶细胞凋亡。人参、党参、黄芪、枸杞子、参三七、冬虫夏草和刺五加等补益类中药的煎剂及有效成分均有良好的促进IL2的产生,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发挥抗肿瘤(白血病)的作用[29]。

4 中药治疗白血病的其他研究

4.1 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白血病细胞免受化疗药物攻击最重要的细胞防御机制,是白血病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逆转白血病MDR已取得不少的成绩,从单味药到中药复方以及联合用药均收到了明显疗效。高娜等[30]报道,中药及其单体如汉防己、砒霜、冬凌草、鸦胆子、全蝎、薏苡仁、川芎嗪、人参皂苷Rg3和补骨脂素,中药复方如复方三根制剂(由虎杖根、藤梨根、水杨梅根、党参、白术、茯苓、山楂肉、甘草等组成)、复方拮新康(主要成分为甲基莲心碱,属于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复方天佛参口服液(由天门冬、西洋参、佛手、倒卵叶五加、猕猴桃根、蟾酥等配伍制成)等均能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梁虹等[31]发现,As2O3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可能与其调控P糖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水平有关。浙贝母为临床常用的化痰散结类中药。李冬云等[32]报道,浙贝母生物碱具有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生物活性。研究证实,浙贝母生物碱对高表达的耐药蛋白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并能增加急性白血病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

4.2 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红参和麦冬提取物组成的注射液)可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减轻白血病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毒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减毒增效药物[33, 34]。马武开等[35]报道,中药解毒化瘀方能够减轻急性白血病化疗毒副反应,改善病人化疗期间生活质量。

4.3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白血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包括CD3及CD4下降、CD8升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低下等。许多扶正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子、茯苓、灵芝、女贞子和甘草等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活性、增加抗白血病能力的作用[36]。

4.4 介导生物学治疗 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治疗白血病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方法。这种治疗模式的特点是能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靶点,有选择性地去除白血病细胞,克服耐药,清除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对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如作用于CD33靶点的Mylotrag、HuM199,作用于CD45的抗CD45以及其他相关生物制品IL2、IL11和VEGF等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一些相关的研究证实了补益中药具有介导白血病生物学治疗的作用[29,37]。中药复方如养阴方、补血方、补益方等以及某些植物多糖,可诱发机体产生BRM,发挥抗白血病效果[38, 39]。

5 结语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惰性淋巴瘤;免疫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7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31-01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中有近四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惰性淋巴瘤,这种淋巴瘤生长较为缓慢,使机体有相对较长的生存期,但是这种淋巴瘤往往应用传统的放疗和化疗方法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对于这种淋巴瘤的治疗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开始转移到免疫治疗方法上来,并且这种治疗方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免疫治疗的一些方法对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作用做相关的阐述。

1 单克隆抗体治疗方法

1.1单克隆抗体治疗原理与机制

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是近年来惰性淋巴瘤治疗中一个重大进展。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的结合细胞上的靶抗原,并利用其内在的细胞毒性作用,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作用,或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单克隆抗体从试验到应用于临床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惰性淋巴瘤的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还有的单克隆抗体被用于与化疗进行联合治疗,CD20抗原具有调节细胞膜钙通道活性的作用,导致细胞成熟停止和凋亡,因而被用来与化疗联合治疗,此种治疗源于淋巴细胞在暴露于美罗华之后对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增强。惰性淋巴瘤以B细胞为主,它表达的B细胞抗原为单克隆抗体提供了靶分子。随着对靶抗原等高亲和抗体的出现,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为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找到了出路。

1.2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是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进展。单克隆抗体单药应用或与化疗联合应用显著提高了惰性淋巴瘤治疗的总体治疗效果。目前,大量的临床试验对大剂量美罗华治疗或维持治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估。瑞士临床肿瘤研究协作组报道了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在疾病达到临床缓解后,应用美罗华作为维持治疗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结果显示,美罗华维持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持续时间延长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提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在总体生存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Texas大学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美罗华治疗晚期淋巴瘤有效改善并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有治愈的可能性。

2 放射免疫治疗方法

2.1放射免疫治疗原理与机制

放射免疫结合物是指单克隆抗体与具有细胞毒性的放射性核素通过化学方法形成的螯合物, 其中单克隆抗体能将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无选择性杀伤作用的放射性核素运载到肿瘤部位, 达到相对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的目的。为了增强抗体的治疗作用,研究者将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与抗体结合,通过抗体的靶向效应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由于放射免疫治疗的靶向作用,可发挥其针对淋巴瘤的强烈的放射活性。放射免疫结合物主要通过释放放射效应的杀伤肿瘤细胞,由于发射的射线的细胞毒作用范围可超过多个细胞直径,保证了抗体阳性的细胞对周围抗体阴性细胞的杀伤作用。这种射线治疗方法相对价廉,容易被接受,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2.2放射免疫治疗应用

应用抗体的放射免疫治疗临床治疗细胞淋巴瘤应用最多的标记抗体是抗CD20抗体。其对低度恶性或转化的低度恶性淋巴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非血液学毒性轻微,包括低热、寒战、乏力、恶心以及甲状腺刺激激素升高,但其与放射免疫治疗的关系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同位素标记抗体对延长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作用尚不明确。此外,慢淋和Q细胞淋巴瘤的放射免疫治疗也在研究中。

3 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方法

3.1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原理与机制

通常认为惰性淋巴瘤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是不可治愈的。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无病生存,但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准确的说明它可以改善生存。高剂量的化疗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手段已被研究。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好处在于免疫介导的移植物具有抗肿瘤的效果,因此,用这种方法不能完全杀灭肿瘤, 但可以促成免疫介导的移植物有抗淋巴瘤作用以此作为治疗原理。

3.2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应用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对之前的常规化疗有反应的复发性惰性淋巴瘤。所有患者均有HLA配型相合的供者, 且自愿并可以作为供者。在移植过后多数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有完全治愈的先例。

4 疫苗接种治疗方法

4.1疫苗接种治疗原理与机制

治疗性的疫苗接种是诱导主动免疫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此方法更适用于处于缓解期或经标准治疗残余病灶很小的患者。淋巴瘤所有的肿瘤细胞均表达相同类型的免疫球蛋白,这一点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方向。取自淋巴结活检的肿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株混合形成杂交瘤以产生大量的单一蛋白,然后提纯该蛋白乳化成免疫佐剂。另外,应用树突状细胞是提高疫苗作用的一种途径。这些细胞可以自外周血分离,也可来自于体外与抗原共同培养的单核细胞或造血前体细胞。

4.2疫苗接种治疗应用

目前应用此法所获疫苗已首先试用于临床治疗低度恶性、滤泡型裂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化学治疗后第一次缓解期的病人,部分可检测到免疫效应,证明了这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目前的研究已经肯定了疫苗接种的临床效果,但如何使之更广泛地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单克隆抗体、放射性物质、非清髓异基因骨髓移植以及疫苗接种的治疗方法在惰性淋巴瘤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惰性淋巴瘤的治疗找到了新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惰性淋巴瘤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治疗的方法也会进一步改善,使之真正的能够做到大范围的治愈。目前来看,免疫治疗的方法还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慧平.惰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6(25):498-499.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细胞治疗;预后;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 R73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b)-0104-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hemo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ell immune in the treatment of extensiv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1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stage SCLC in No.81 Hospital of PLA from August 2011 to January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pproach included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and cell immunotherapy. The Kaplan-Meier and Cox estimation were used for the survival rate analysis. Results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as 20.7 months, 1- year and 2-year survival rate was 85% and 19% respectively. Single-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reatment methods (P=0.000) and numbers (P=0.001)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urvival time of extensive stage SCLC patients. Moreov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reatment numbers (P=0.087) and methods (P=0.053) were independ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ancer-related death in extensive stage SCLC patients. Whereas smoking, age, tumor locatio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rognosis. Conclusion The ideal treatment for extensive stage SCLC remains to be further studied, however, 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 is expect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gnosis for these patients.

[Key words]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mbination therapy; Cell therapy; Prognosis; Survival rate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约占肺癌总数的15%[1],具有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治疗手段较局限,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目前细胞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且安全有效的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现就对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生物治疗科(以下简称“我科”)收治的广泛期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预后因素,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22例广泛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60分,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其中1例失访,失访率为5%,余21例均有至少一次的随访记录。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其中男17例(81%),女4例(19%),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是62岁。7例患者仅治疗1次,余14例治疗均≥2次。15例(71%)患者有吸烟史。脑转移患者6例(29%)。肿瘤位于左肺者12例(57%),右肺者9例(43%)。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程序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且全部患者都签署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分期标准

临床分期采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分期标准(1973年),局限期为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及区域淋巴结,淋巴结包括双侧肺门、纵隔及锁骨上区域。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喉返神经受累均为局限期。超出局限期范围即为广泛期。本组患者均为广泛期。

1.3 方法

治疗方案综合治疗为化疗+放疗+细胞治疗,共16例(76%)患者行综合治疗,余5例患者因身体状况或经济原因仅行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或细胞治疗联合放疗,细胞治疗为树突状细胞疫苗(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方案。化疗患者多采用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多数患者为4~6周期。18例放疗患者中6例行全脑根治性放疗及胸部放疗,余12例仅行胸部放疗,其中2例行头颅预防性照射。在放化疗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时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放疗剂量。

细胞培养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肿瘤患者外周血,加淋巴细胞分离液,制备PBMC,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2 h,吸取悬浮细胞,用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液及培养瓶中,常规培养24 h后加CD3单抗(50 ng/mL)培养,定期给予补液及分瓶处理,根据细胞扩增情况,分3次收集CIK细胞并回输,附有贴壁细胞的空瓶中加入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第2、4天时半量换液,第5天加入小细胞肺癌抗原(NCI-H446),第6天加入rhTNF-α(500 U/mL),第7天收获DC细胞,制成悬液,于皮下注射回输至患者体内。回输前进行研究细胞的质量检测及流式细胞表型鉴定分析[3]。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方案以采集PBMC当日计为第0天,DC于第7、14、21、28天行6点皮下注射,注射部位为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均为淋巴结引流区域,期间将扩增至一定数量及状态良好的CIK细胞分3次静脉回输。此为1个周期细胞免疫治疗,每周期间隔3个月[4]。细胞治疗前后均行乳酸脱氢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治疗后数值上升即为升,数值下降即为降,以首次和末次检查数值为准。乳酸脱氢酶检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乳酸脱氢酶测定试剂盒,NSE检测采用康乃格诊断公司生产的NSE检测试剂盒,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检测。

1.4 评价标准

疗效评估WHO肿瘤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而免疫治疗中,一些判定为PD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免疫细胞大量浸润引起,且细胞治疗期间,多数患者表现出精神、睡眠及食欲上的好转,因此,患者的个人感觉亦是评判标准之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行非参数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生存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疗效随访截止于2015年5月1日,有12例(57%)患者死亡,其中8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例随访不足1年。治疗后患者中0例CR,1例PR,3例SD,17例PD。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7个月,其中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19%。见图1~3。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对21例广泛期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示治疗方式(P=0.000)及细胞治疗次数(P=0.001)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而年龄、性别、吸烟、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把治疗方式及细胞治疗次数纳入Cox比例模型中,显示治疗方式(P=0.053)及细胞治疗的次数(P=0.08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796、0.251。见表2。

3 讨论

SCL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因而其预后很差,约60%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5],单纯的局部治疗效果较差,虽然SCLC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出现耐药性,且化疗方案较为单一,近年来,Meta分析示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优于非顺铂组[6],目前,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成为SCLC的常用治疗方案,且4个周期和6个周期化疗对生存的影响不明显,而延长化疗周期对患者生存率无作用。多数研究支持早期同步放化疗,早期放疗将减少肿瘤细胞的再增殖效应,2010年NCCN关于SCLC胸部放疗剂量推荐为1.5 Gy/f*bid,总量45 Gy或1.8~2.0 Gy/f*qd,总量60~70 Gy。

肿瘤的免疫逃逸在肿瘤复发和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SCLC患者体内存在功能缺陷的多种免疫细胞[7],而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即DC+CIK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疗法等。采用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向肿瘤患者体内回输带有特定抗原的免疫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8]。DC与CIK的结合可更好地提高CIK细胞数量,经过DC的刺激,CIK细胞增殖能力更强,能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胞质颗粒,直接杀伤靶细胞,且能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不仅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间接杀死肿瘤[9-10]。理论上负载肿瘤抗原的DC及CIK有机结合能产生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双重抗肿瘤效应,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首选方案,在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上均取得较好疗效[11]。

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开展,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此治疗。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DC+CIK疗法,3个月为1个周期,配合放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20.7个月,蔡述华等[5]在研究66例广泛期SCLC时发现,仅使用化疗联合放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马楠等[12]研究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个月和16个月,提示细胞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13]。郑晨宏等[14]利用Meta分析发现,相比于单纯化疗,CIK细胞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组患者通过Cox分析发现,细胞治疗次数及综合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免疫治疗需一定的时间建立免疫应答,进而有可能与出现长期的临床效应有关[15],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逐渐提升,体内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从而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组中部分患者(约30%)在第1周期细胞治疗时即出现精神、体力或食欲上的好转,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加,比例有所上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其科研机构在研究癌症治疗性疫苗时发现,DC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能够反映生物活性的变化情况,因此采用与免疫治疗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16],且免疫治疗通常需治疗数月后才能见肿瘤的明显回缩,甚至有时由于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汇聚于肿瘤部位而导致肿瘤体积增大[17],因此不应单从肿瘤大小变化来判定肿瘤治疗的效果,目前仍需进一步探寻其评价标准。

在SCLC中,NSE多升高,且与疾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本组患者中,有11例(52%)患者行细胞治疗后出现NSE下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中,无论是SCLC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其升高均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18],Meta分析示乳酸脱氢酶对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组21例患者中,10例(48%)患者治疗后乳酸脱氢酶上升,但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均考虑可能与患者数量偏少、年龄大、体质较弱有关,亦可能与SCLC进展太快有关。

肿瘤的治疗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化疗、放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且化疗药物易出现耐药性,而细胞治疗不同于放化疗,是一种安全性极高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19],可配合手术、放化疗,减少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且可减轻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然而,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仍存在很多困难,包括标准治疗方式、放化疗与细胞治疗的结合时机等,但应加强不同治疗手段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21],从而能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Riaz SP,Lüchtenborg M,Coupland VH,et al. Trends in incidence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all lung cancer [J]. Lung Cancer,2012,75(3):280-284.

[2] Leemhuis T,Wells S,Scheffold C,et al. A phase Ⅰ trial of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Hodgkin disease and non-Hodgkin lymphoma [J].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005,11(3):181-187.

[3] 蔡凯,艾月琴,张闯,等.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后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3,20(4):449-455.

[4] 郑拢江龙委,姚露,等.DC-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4):459-464.

[5] 蔡述华,李建成,吴君心,等.190例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年,17(1):28-31.

[6] Sandler AB. Chemotherapy for 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Semin Oncol,2003,30(1):9-25.

[7] Wang W,Hodkinson P,Mclaren F,et al.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umor cells induce regulatory T lymphocytes,and patient survival correlates negatively with FOXP3+ cells in tumour infiltrate [J]. Int J Cancer,2012,131(6):E928-E937.

[8] 柳菁菁,张爽,李慧,等.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4,17(6):474-480.

[9] 李高峰,蒋永新.肺癌术后过继免疫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7,19(5):99-100,103.

[10] 翁剑锋,于丽伟,李砚屏,等.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9):1040-1043.

[11] Olioso P,Glancola R,Di Rti M,et al. Immunotherapy with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in solid and hematopoietic tumours:a pilot clinical trial [J]. Hematol Oncol,2009,27(3):130-139.

[12] 马楠,马东初,丁震宇,等.化疗联合DC-CIK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J].医药杂志,2015, 27(1):37-40.

[13] Iwai K,Soejima K,Kudoh S,et al. Extended survival observed in adoptive activated T lymphocyte immunotherapy for advanced lung cancer: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2,61(10):1781-1790.

[14] 郑晨宏,谢晓华.CIK细胞联合化疗对胃癌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3):363-368.

[15] 沈丽琴,陆玉峰,陈志刚,等.自体组织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9):742-745.

[16] Ulink A,Radord KJ,Melief C,et a1. Dendritic cell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J]. Adv Cancer Res,2008,99:363-407.

[17] 魏晓莉.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41(1):57-62.

[18] 闫瑞华,盛辉,乔青,等.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对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4,29(1):48-51.

[19] Ohira M,Nishida S,Tryphonopoulos P,et al. Clinical-scale isolation of interleukin-2-stimulated liver natural killer cells for treatment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Cell Transplant,2012,21(7):1397-1406.

[20] 丁震宇,韩雅玲,朴瑛,等.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一线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J].医药杂志,2015,27(1):31-40.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细胞治疗;预后;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 R73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b)-0104-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hemo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ell immune in the treatment of extensiv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1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stage SCLC in No.81 Hospital of PLA from August 2011 to January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pproach included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and cell immunotherapy. The Kaplan-Meier and Cox estimation were used for the survival rate analysis. Results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as 20.7 months, 1- year and 2-year survival rate was 85% and 19% respectively. Single-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reatment methods (P=0.000) and numbers (P=0.001)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urvival time of extensive stage SCLC patients. Moreov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reatment numbers (P=0.087) and methods (P=0.053) were independ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ancer-related death in extensive stage SCLC patients. Whereas smoking, age, tumor locatio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rognosis. Conclusion The ideal treatment for extensive stage SCLC remains to be further studied, however, 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 is expect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gnosis for these patients.

[Key words]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mbination therapy; Cell therapy; Prognosis; Survival rate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约占肺癌总数的15%[1],具有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治疗手段较局限,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目前细胞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且安全有效的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现就对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生物治疗科(以下简称“我科”)收治的广泛期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预后因素,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22例广泛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60分,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其中1例失访,失访率为5%,余21例均有至少一次的随访记录。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其中男17例(81%),女4例(19%),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是62岁。7例患者仅治疗1次,余14例治疗均≥2次。15例(71%)患者有吸烟史。脑转移患者6例(29%)。肿瘤位于左肺者12例(57%),右肺者9例(43%)。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程序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且全部患者都签署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分期标准

临床分期采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分期标准(1973年),局限期为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及区域淋巴结,淋巴结包括双侧肺门、纵隔及锁骨上区域。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喉返神经受累均为局限期。超出局限期范围即为广泛期。本组患者均为广泛期。

1.3 方法

治疗方案综合治疗为化疗+放疗+细胞治疗,共16例(76%)患者行综合治疗,余5例患者因身体状况或经济原因仅行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或细胞治疗联合放疗,细胞治疗为树突状细胞疫苗(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方案。化疗患者多采用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多数患者为4~6周期。18例放疗患者中6例行全脑根治性放疗及胸部放疗,余12例仅行胸部放疗,其中2例行头颅预防性照射。在放化疗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时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放疗剂量。

细胞培养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肿瘤患者外周血,加淋巴细胞分离液,制备PBMC,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2 h,吸取悬浮细胞,用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液及培养瓶中,常规培养24 h后加CD3单抗(50 ng/mL)培养,定期给予补液及分瓶处理,根据细胞扩增情况,分3次收集CIK细胞并回输,附有贴壁细胞的空瓶中加入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第2、4天时半量换液,第5天加入小细胞肺癌抗原(NCI-H446),第6天加入rhTNF-α(500 U/mL),第7天收获DC细胞,制成悬液,于皮下注射回输至患者体内。回输前进行研究细胞的质量检测及流式细胞表型鉴定分析[3]。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方案以采集PBMC当日计为第0天,DC于第7、14、21、28天行6点皮下注射,注射部位为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均为淋巴结引流区域,期间将扩增至一定数量及状态良好的CIK细胞分3次静脉回输。此为1个周期细胞免疫治疗,每周期间隔3个月[4]。细胞治疗前后均行乳酸脱氢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治疗后数值上升即为升,数值下降即为降,以首次和末次检查数值为准。乳酸脱氢酶检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乳酸脱氢酶测定试剂盒,NSE检测采用康乃格诊断公司生产的NSE检测试剂盒,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检测。

1.4 评价标准

疗效评估WHO肿瘤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而免疫治疗中,一些判定为PD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免疫细胞大量浸润引起,且细胞治疗期间,多数患者表现出精神、睡眠及食欲上的好转,因此,患者的个人感觉亦是评判标准之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行非参数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生存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疗效随访截止于2015年5月1日,有12例(57%)患者死亡,其中8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例随访不足1年。治疗后患者中0例CR,1例PR,3例SD,17例PD。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7个月,其中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19%。见图1~3。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对21例广泛期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示治疗方式(P=0.000)及细胞治疗次数(P=0.001)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而年龄、性别、吸烟、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把治疗方式及细胞治疗次数纳入Cox比例模型中,显示治疗方式(P=0.053)及细胞治疗的次数(P=0.08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796、0.251。见表2。

3 讨论

SCL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因而其预后很差,约60%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5],单纯的局部治疗效果较差,虽然SCLC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出现耐药性,且化疗方案较为单一,近年来,Meta分析示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优于非顺铂组[6],目前,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成为SCLC的常用治疗方案,且4个周期和6个周期化疗对生存的影响不明显,而延长化疗周期对患者生存率无作用。多数研究支持早期同步放化疗,早期放疗将减少肿瘤细胞的再增殖效应,2010年NCCN关于SCLC胸部放疗剂量推荐为1.5 Gy/f*bid,总量45 Gy或1.8~2.0 Gy/f*qd,总量60~70 Gy。

肿瘤的免疫逃逸在肿瘤复发和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SCLC患者体内存在功能缺陷的多种免疫细胞[7],而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即DC+CIK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疗法等。采用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向肿瘤患者体内回输带有特定抗原的免疫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8]。DC与CIK的结合可更好地提高CIK细胞数量,经过DC的刺激,CIK细胞增殖能力更强,能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胞质颗粒,直接杀伤靶细胞,且能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不仅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间接杀死肿瘤[9-10]。理论上负载肿瘤抗原的DC及CIK有机结合能产生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双重抗肿瘤效应,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首选方案,在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上均取得较好疗效[11]。

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开展,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此治疗。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DC+CIK疗法,3个月为1个周期,配合放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20.7个月,蔡述华等[5]在研究66例广泛期SCLC时发现,仅使用化疗联合放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马楠等[12]研究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个月和16个月,提示细胞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13]。郑晨宏等[14]利用Meta分析发现,相比于单纯化疗,CIK细胞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组患者通过Cox分析发现,细胞治疗次数及综合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免疫治疗需一定的时间建立免疫应答,进而有可能与出现长期的临床效应有关[15],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逐渐提升,体内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从而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组中部分患者(约30%)在第1周期细胞治疗时即出现精神、体力或食欲上的好转,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加,比例有所上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其科研机构在研究癌症治疗性疫苗时发现,DC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能够反映生物活性的变化情况,因此采用与免疫治疗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16],且免疫治疗通常需治疗数月后才能见肿瘤的明显回缩,甚至有时由于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汇聚于肿瘤部位而导致肿瘤体积增大[17],因此不应单从肿瘤大小变化来判定肿瘤治疗的效果,目前仍需进一步探寻其评价标准。 在SCLC中,NSE多升高,且与疾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本组患者中,有11例(52%)患者行细胞治疗后出现NSE下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中,无论是SCLC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其升高均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18],Meta分析示乳酸脱氢酶对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组21例患者中,10例(48%)患者治疗后乳酸脱氢酶上升,但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均考虑可能与患者数量偏少、年龄大、体质较弱有关,亦可能与SCLC进展太快有关。

肿瘤的治疗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化疗、放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且化疗药物易出现耐药性,而细胞治疗不同于放化疗,是一种安全性极高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19],可配合手术、放化疗,减少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且可减轻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然而,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仍存在很多困难,包括标准治疗方式、放化疗与细胞治疗的结合时机等,但应加强不同治疗手段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21],从而能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Riaz SP,Lüchtenborg M,Coupland VH,et al. Trends in incidence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all lung cancer [J]. Lung Cancer,2012,75(3):280-284.

[2] Leemhuis T,Wells S,Scheffold C,et al. A phase Ⅰ trial of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Hodgkin disease and non-Hodgkin lymphoma [J].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005,11(3):181-187.

[3] 蔡凯,艾月琴,张闯,等.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后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3,20(4):449-455.

[4] 郑拢江龙委,姚露,等.DC-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4):459-464.

[5] 蔡述华,李建成,吴君心,等.190例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年,17(1):28-31.

[6] Sandler AB. Chemotherapy for 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Semin Oncol,2003,30(1):9-25.

[7] Wang W,Hodkinson P,Mclaren F,et al.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umor cells induce regulatory T lymphocytes,and patient survival correlates negatively with FOXP3+ cells in tumour infiltrate [J]. Int J Cancer,2012,131(6):E928-E937.

[8] 柳菁菁,张爽,李慧,等.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4,17(6):474-480.

[9] 李高峰,蒋永新.肺癌术后过继免疫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7,19(5):99-100,103.

[10] 翁剑锋,于丽伟,李砚屏,等.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9):1040-1043.

[11] Olioso P,Glancola R,Di Rti M,et al. Immunotherapy with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in solid and hematopoietic tumours:a pilot clinical trial [J]. Hematol Oncol,2009,27(3):130-139.

[12] 马楠,马东初,丁震宇,等.化疗联合DC-CIK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 27(1):37-40.

[13] Iwai K,Soejima K,Kudoh S,et al. Extended survival observed in adoptive activated T lymphocyte immunotherapy for advanced lung cancer: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2,61(10):1781-1790.

[14] 郑晨宏,谢晓华.CIK细胞联合化疗对胃癌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3):363-368.

[15] 沈丽琴,陆玉峰,陈志刚,等.自体组织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9):742-745.

[16] Ulink A,Radord KJ,Melief C,et a1. Dendritic cell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J]. Adv Cancer Res,2008,99:363-407.

[17] 魏晓莉.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41(1):57-62.

[18] 闫瑞华,盛辉,乔青,等.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对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4,29(1):48-51.

[19] Ohira M,Nishida S,Tryphonopoulos P,et al. Clinical-scale isolation of interleukin-2-stimulated liver natural killer cells for treatment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Cell Transplant,2012,21(7):1397-1406.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基因治疗癌基因拮抗治疗化学基因治疗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乳腺癌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是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局部或全身的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这些手段虽然可以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存率甚至治愈,但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基因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日渐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1、免疫基因治疗

1.1。细胞因子治疗。细胞因子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是机体防御和清除肿瘤的重要因子。肿瘤的发生与肿瘤患者的细胞因子表达有关,因此,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达到清除肿瘤的目的,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1)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Pastorakova等将表达人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基因的质粒体外转染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361、HCT116、8-MG-BA)。检测结果表明hTNF-α在3种细胞株中均有表达,可显著诱导MDA-MB-361凋亡、坏死,对HCT116作用则较弱,而对8-MG-BA几乎无作用。动物实验表明hTNF-α可在裸鼠体内引起MDA-MB-361坏死。Loudon等研究发现DISC-hGMCSF能够高效转染人乳腺癌细胞,分泌GM-CSF;DISC-hGMCSF、在4T1中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效果不受影响;(2)将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表面相应的细胞因子受体表达增多,从而将大大增强细胞因子的抗肿瘤效果。乳腺癌细胞表面表达IL-13受体α2(IL-13Rα2)后,可提高其对IL-13的敏感性。Kawakami等将载有IL-13Rα2的质粒皮下注入乳腺癌荷瘤小鼠体内,再在鞘内注射IL-13进行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抗瘤效果,且对动物其它重要脏器无影响。病理结果显示,消退的瘤体内有大面积的组织坏死,伴有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浸润。以IL-13对肿瘤的直接毒性作用和相关免疫反应的激活有关。

1.2将癌特异抗原基因导入抗原提呈细胞。BA46是乳腺癌相关抗原,存在于多数乳腺癌细胞膜表面,但造血细胞表面无此抗原。自身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CTL反应。Liu等[4]将载有BA46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转染树突状细胞,实验结果表明树突状细胞可表达BA46抗原;树突状细胞基因组整合AAV/BA46/Neo载体;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迅速的BA46抗原特异性、MHC-I限制性CTL反应,但仅持续1周的时间;产生IFN-γT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而产生白细胞介素-4T细胞数量较低;树突状细胞高表达CD80和CD86。Chen等将带有ErbB22neu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NeuTK)转染树突状细胞,小鼠动物实验发现,经ErbB-2/neu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与Adm白细胞介素-12联合应用抗肿瘤效果则更好。

1.3肿瘤疫苗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试验的肿瘤疫苗治疗有以下2种:(1)全肿瘤细胞疫苗。即采用转基因手段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将编码促进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的基因直接在体内转染到肿瘤细胞内。或在体外将这些基因转染到肿瘤细胞内,在肿瘤细胞经放射线照射灭活后自身移植于体内,以增强免疫反应。目前用于该方面研究的免疫增强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2,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2)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具有强烈抗原提呈功能的树突状细胞也是免疫治疗的靶目标,能够有效地将肿瘤抗原提呈传递给CD4+和CD8+细胞,活化特异的CTLs。

2、癌基因拮抗治疗

2.1转染抑癌基因抑癌基因是指正常细胞内存在的、能抑制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的一类基因群。目前已分离克隆的抑癌基因主要有p53、Rb、ERBA、WT1、DCC、MCC、APC、nm23、MTS、TIMP、FHIT、BRCA1和BRCA2等。而以p53、FHIT、BRCA1和BRCA2等实验研究较多。现在常用的方法是以腺病毒为载体,将相应的抑癌基因转染乳腺癌细胞,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p53基因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野生型可直接抑制DNA复制,使细胞出现G1期阻滞可调控细胞凋亡。乳腺癌患者中有40%出现p53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将野生型p53基因导入p53基因缺失或变异的乳腺癌细胞,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在家族性乳腺癌中发现的与其发病相关的抑癌基因BRCA1常存在突变,在大多数散发性乳腺癌中表达往往过低。这一发现为将野生型BRCA1导入乳腺癌细胞,恢复BRCA1功能的基因修复治疗乳腺癌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有在乳腺癌动物模型中采用装有BRCA1的逆病毒载体,瘤内直接注射的方法,将BRCA1用于晚期乳腺癌胸壁转移瘤的治疗。

Fragilehistidinetriad(FHIT)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14.2,是一种新发现的抑癌基因。FHIT基因的大片段缺失常存在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许多肿瘤中。Sewgnani等研究表明用腺病毒转染FHIT(Ad-FHIT)后,可激活caspase-2并释放细胞色素2,最终导致乳腺癌细胞凋亡。

2.2抑制癌基因的治疗抑制癌基因功能是通过各种手段消除异常活化的癌基因的作用,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常用的主要有3种方法:(1)反义寡核苷酸(ODNS)或RNA干扰技术阻止癌基因mRNA转录和翻译。许多与乳腺癌有关的癌基因可受反义ODNS的有效靶击。实验证实反义ODNS能显著下调乳腺癌细胞c-erbB-2mRNA表达,抑制癌细胞增生。Osta等报道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siRNA能使EpCAM发生基因沉默现象,导致乳腺癌细胞系增殖率下降35%~80%。同时还可使乳腺癌细胞系MDA2MB2231的细胞迁移减少91.8%,细胞浸润减少96.4%。如果直接将这些体外合成的siRNA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内,仅会引起4~7天的基因沉默,不足以持续影响细胞生理功能。肿瘤的基因治疗需要一个能稳定而持久地产生siRNA的体系来维持这种抑制蛋白合成的效果。Brummelkamp等构建了一个载体系统—pSUPER,它使用RNA聚合酶ⅢHl-RNA基因启动子,将siRNA相应的正义链和反义链整合到启动子下游处,两序列间隔5个碱基。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后,利用RNA聚合酶转录大量的单链RNA,再折返形成19bp的双链siRNA。由于这些siRNA的一端存在发夹结构,故称为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shRNAs)。同样这些被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出现了持久而稳定的特异性蛋白合成的抑制,并出现了相应的表型。研究表明shRNAs的干扰效果优于siRNA的干扰效果,可根据其启动子的特点而选择不同长度的shRNAs,抑制乳腺癌细胞端粒酶的合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以显性负突变体干扰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Lee等在雌激素受体+乳腺癌细胞中转入雌激素受体显性负突变体后也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3)使癌基因蛋白不能到达正确的细胞内位置,即用细胞内抗体竞争性结合细胞内位点和生长因子受体。

3、化学基因治疗

3.1多药耐药基因治疗多药耐药(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癌药物产生耐药同时也对其他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获得耐药。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及大剂量化疗的严重骨髓抑制是现阶段临床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已分离了两种多药耐药基因:MDR1、MDR3,其中MDR1与肿瘤细胞典型多药耐药有关。它仅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可编码1280个氨基酸的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P-糖蛋白(P-gp),其中分子量为170×103,故又称为p170。Taka-hashi等在乳腺癌的MDR1基因治疗临床研究中发现,进展期乳腺癌和复发性乳腺癌患者行大剂量化疗的同时,移植已转入MDR1基因的自体同源外周干细胞,而后再用多西他奇化疗,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改善预后,无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在美国对高剂量化疗合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肿瘤患者,也已开始耐药基因的临床试验。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8

死亡率亦比后者高出60%。什么原因呢?患者只知道攻击性治疗能杀灭癌细胞,却不知道还能杀死好细胞,最后,没有死于癌症,却死于攻击性治疗。而保守性治疗尽管不作为,但也未伤及人体,效果反而好于前者。

这项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热烈讨论这个话题:晚期癌症病人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式?

来自“攻击派”的声音:辅助放化、疗是“以瘤为本”

越来越多的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前还在接受对身体损害极大的化疗或其他治疗。用化疗药物治疗癌症的目的是阻止癌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直至最终杀灭癌细胞。目前所使用的绝大多数化疗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发挥其抗癌作用。但是由于许多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都有细胞增殖的特点,因此绝大部分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也有毒性,特别是对那些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如骨髓细胞和黏膜细胞。

所以,选择有效药物的目标就是选择那些能够明显抑制或控制癌细胞的生长,而对身体毒性最小的药物。在那些最有效的化疗方案中,药物不仅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而且可以完全清除癌细胞,同时能够让骨髓和其他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就叫靶器官)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至少能恢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目前,随着研究的进展,“个体化放疗”方案正逐渐成为治疗的核心。这种方案不仅大大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而贯穿其中的人性化的实施方案更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癌症治疗领域中,放射治疗对治愈癌症的贡献率仅次于外科治疗,位居第二。目前,大约有70% 的癌症患者均需接受放射治疗。近10 年来,现代放射治疗学成为一门与医学影像学密切结合的学科,包括多排螺旋CT、功能性MRI、PET/CT 等新科技被不断运用于放射治疗中。而分子靶向药物的运用,又能使肿瘤的局部注射剂量增加,这些技术和药物的综合运用使放疗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了显著改善。

例如, 头颈部癌症患者,现在接受放疗时,面颈部不再画有紫色的放射定位标记,代之以定制的特殊面罩;一半以上的鼻咽癌放疗患者也告别了口干、牙齿脱落等并发症。以病为本,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个体化方案,是治疗的主导路线。

来自“保守派”的声音:“以人为本”,生存质量是关键

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往往以静养计划为依归,以临终关怀为主题。

固然,放、化疗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及治疗效果,但是这种“敌我不分”的治疗手段,不仅杀伤癌细胞,也严重损坏正常细胞,特别对增殖旺盛的正常细胞,如上皮细胞、消化区黏膜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生殖细胞等,均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对人体重要脏器,如肝、肾功能也有较大影响。

晚期癌症患者体质虚弱,无法承受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对于他们来说, 更实际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而不是接受无休止的放、化疗。癌症不是局部的疾病, 而是全身病变伴随肿瘤的扩散和转移, 但仍然有部分医生倾向于放疗和化疗。很多患者即使增加了身体的痛苦还是寄希望于康复而强行忍受,出现了“生命不息,化疗不止,死而后已”的惨痛局面。

试想,一位癌症晚期的80岁老人,治愈希望已经很小了,却还要进行大剂量的化疗,结果往往是钱花了,罪受了,人也没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进行“保守治疗”,以减轻痛苦,让他走得安然一些。对病人来说,缺乏科学知识,盲目追求“治愈”肿瘤,要求超标准的高强度放、化疗,即使出现了严重的毒副反应还咬牙坚持,结果却缩短了生存时间,又牺牲了生活质量。

抗癌路上,“带病生存”也要有生活质量

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放、化疗,有的更适合中医治疗。例如,用来治疗低度恶性的脑胶质瘤、低度恶性淋巴瘤等病,就能较好地发挥中医的长处,因为这些病人对化疗不敏感,用中药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9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治疗; 多糖类/治疗应用; 转移因子/治疗应用; 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plant polysaccharide oral liquid for the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Methods Nephelometry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were used to check out the activity of the serum immune globulin and the T cell subsets in the 102 reinfected children who were treated in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Dalian University from 200707 to 200807.A total of 102 cases of reinfected childre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plant polysaccharide oral liquid treatment group (62 cases) and transfer factor oral treatment group (40 cases).Both of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3 months.Prepare 40 cases of healthy children as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Follow up the 102 cases for 6 and 12 months.Results Before the treatment,each of functional parameters of the immune function of the reinfected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After 6 months` plant polysaccharide oral liquid treatment,the functional parameters were all put back or markedly improved,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98.4%.Meanwhile,after 12 months` plant polysaccharide oral liquid treatment,th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ransfer factor oral treatment group,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Therapy; Polysaccharides/Therapeutic use; Transfer factor/Therapeutic use; Child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儿科的常见病。统计资料表明,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患儿的80%,其中30%为反复呼吸道感染[1]。0~6岁RRTI患儿发病率为9.0%~13.2%,并且正在不断上升。因反复发病,经常用药,严重影响了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及肺功能降低等[2,3]。积极防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并越来越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本科对RRTI患儿使用新型免疫调节剂——植物多糖(复合多糖)治疗的临床和免疫学效果进行观察,发现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200707~200807收治RRTI患儿102例,其中男52例,女50例;年龄1.5~11岁,平均5岁;诊断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9例,反复支气管炎40例,反复肺炎13例。将102例RRTI患儿随机分为2组,植物多糖治疗组60例,转移因子治疗组4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5~10岁;均为到医院体检的幼儿园儿童及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组的民族习惯及居住地区均相同。

1.2 诊断标准 102例RRTI患儿按1987年成都会议制定的标准确诊为RRTI[4]。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1.3.1 血清IgG,IgA,IgM测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由本院检验科常规检测。

1.3.2 外周血T细胞亚群测定 无菌条件下取患儿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在1 h内检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T细胞亚群。

1.4 治疗方法 植物多糖治疗组应用植物多糖口服液[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卫食健字[1997]第677号]。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RRTI免疫指标与正常健康儿童对照为两均数t检验,植物多糖口服液治疗后测定值间用配对t检验,疗效比较为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后不再发病或每年发病

2.2 RRTI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 分别见表1,2。表1 RRTI患儿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健康小儿的比较注:与健康小儿比较,

at=12.45,19.83,P

表1结果表明,RRTI患儿血清IgG,IgA明显低于健康小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中IgG和IgA同时降低者70例(68.6%),单纯IgG降低者9例(8.8%),IgA降低者19例(18.6%),IgM无变化。表2 RRTI患儿两种方法治疗6个月后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由表2可见,植物多糖治疗组、转移因子治疗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gG,IgA,IgM指标均上升,尤以IgG和IgA最为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植物多糖治疗组、转移因子治疗组IgG,IgA,IgM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RRTI患儿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 分别见表3,4。表3 RRTI患儿治疗前T细胞亚群与健康小儿的比较 注:与健康小儿比较,at=21.87,15.32,8.90,4.58,P

由表3可见,治疗前RRTI患儿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小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植物多糖治疗组、转移因子治疗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RRTI患儿不同方法治疗后疗效比较 2组患儿均随访6~12个月。RRTI患儿不同方法治疗6个月疗效比较见表5。RRTI患儿不同方法治疗12个月疗效比较见表6。表5 RRTI患儿不同方法治疗6个月疗效比较由表5可见,植物多糖治疗组、转移因子治疗组患儿治疗6个月效果均显著,但两组显效例数和总有效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6 RRTI患儿不同方法治疗12个月疗效比较注:与植物多糖治疗组比较,aχ2=4.03,P<0.05;bχ2=9.11,P<0.01。

由表6可见,植物多糖治疗组患儿治疗12个月显效例数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转移因子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反复感染是免疫缺陷病的基本特征,RRTI已逐渐受到广泛注意,近年来,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RRTI患儿的免疫状况的认识更加深入。

IgG有4种亚类,IgG1,IgG3针对蛋白质多肽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病毒、细菌毒素为其致敏原;而IgG2,IgG4主要对多糖抗原应答,产生抗细菌加膜多糖抗体。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57],RRTI患儿即使血清总IgG正常,也不同程度的存在IgG亚类的缺乏,即存在IgG1~IgG4中一种或一种以上亚类的缺陷,而血清总IgG可能正常。

运用免疫学技术检测人类T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从而进行T细胞亚群分类,临床上以CD系统较常用,CD3+见于外周血全部T细胞,CD4+细胞见于辅助/诱导性T细胞,CD8+见于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RRTI小儿常有CD4+细胞低,CD4+/CD8+细胞比值下降或倒置,CD4+细胞绝对降低和CD8+细胞的绝对或相对增加均可导致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障碍,最终引起抗体和淋巴因子产生下降,患儿对RRTI易患性增加。本研究发现RRTI患儿IgG,IgA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辅助/诱导T细胞(CD4+)较正常儿童下降,CD4+/CD8+细胞比值下降或倒置,这些缺陷可导致体内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及分泌功能受到影响。使细胞免疫低下,促使RRTI发生。植物多糖可使患儿CD3+,CD4+及CD4+/CD8+细胞比值增加,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多糖是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甙链连接在一起的多聚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真菌、藻类、细菌和动物细胞膜上的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植物多糖不但是生物体的主要结构成分,还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和功能。随着传统中药的多糖成分被分离和纯化,对他们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药理功能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为多糖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量药理实验证明,植物多糖不仅能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还能促进细胞因子生成,激活补体系统,促进抗体产生等,对免疫系统发挥多方面的调节作用[8]。为主动免疫,通过激活体内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因子。

转移因子存在于人和某些动物致敏的细胞内,可以在不同种属的哺乳动物之间介导免疫反应,转移因子有触发和细胞免疫功能、使未接触过抗原的抗原结合细胞致敏,T淋巴细胞受体被诱发发生增效反应变成致敏淋巴细胞而释放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因子,攻击体内病毒等抗原物,同时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协同参与免疫反应的巨噬细胞识别、结合、吞噬和消化抗原的能力,还能提高体内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多种细胞因子在体内生成,调整多项免疫指标,作用于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纠正机体失衡的免疫,使免疫功能低下或亢进得到调整[9]。为被动免疫,通过补充免疫因子和免疫因子激活剂,使人体内的免疫因子水平暂时达到一种平衡。

本文以植物多糖口服液、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RRTI,短期内效果均显著,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远期疗效,植物多糖治疗组疗效明显,通过对62例患儿的随访观察,总有效率为96.8%,明显优于转移因子治疗组,两者差异显著,说明应用植物多糖口服液对RRTI有远期治疗效果,未发现任何副反应,且服用方便,味道好,不失为一种治疗RRTI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汪慧芸,郭明权.香菇多糖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13(4):335336.

[2] Strope GL,Stewart PW,Henderson FW,et al.Lung function in schoolage children who had mild lower respiratory illnesses in early childhood[J].Am Rev Respir Dis,1991,144(3 Pt 1):655662.

[3] 王隆瑛.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7,7(3):325.

[4] 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5] Beck CS,Heiner DC.Selective immunoglobulin G4 deficiency and recurrent infections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J].Am Rev Respir Dis,1981,124(1):9496.

[6] 张廷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免疫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4):198200.

[7] 李凤敏,王爱华,张海燕,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球蛋白IgG亚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4121413.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篇10

从前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干细胞由于其活细胞及动态的特点,使其具有化学药品无法完成的“神奇疗效”,从单一靶点的药物转变为多靶点的系统治疗,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为许多身患难治性疾病的患者与家庭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但同时,正是由于干细胞的活细胞特性,也使得干细胞的临床转化成为常规医疗实践的途径更具有挑战性,细胞来源的个体差异,细胞传代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免疫原性,冻存和复苏等都会成为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据此,干细胞治疗临床转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与其活细胞特性相匹配的管理法规与临床转化路径,而不是套用现行的化学药品的法规框架与商业模式。首先界定干细胞治疗临床转化的边界。界定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干细胞的伦理考量,某类干细胞的科学研究进展,与之配套的管理法规及转化路径。以目前干细胞研究和临床前实验开展的最充分的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为例,应先行明确MSC在我国进行临床转化研究的合法性地位,进一步根据伦理,科学,法规及商业等方面制定细则来评价和规范其转化路径,推动干细胞治疗的分层、有序管理,成熟一个转化一个。间质干细胞管理规范与质量标准制定通道,管理法规与质量标准:包括有硬件设备、软性流程、人员资质,并设立第三方的检测机构。最低门槛:根据供者筛查方面的最新能达到的检测手段,及实际实施的可能性,保证安全、有效及可控的前提,制定准入门槛性标准。这是必须要达到的,具有强制性,应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行业标准:为行业学会(如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等)根据目前国际发展趋势,建立的质量标准与管理规范,相对于现行门槛标准要高,为提升我国在该领域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升级而进行的前期准备与探索。行业规范与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但代表着该领域未来管理法规与质量标准升级、改进与完善的方向。产业标准:为提升中国干细胞产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中国干细胞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或产业联盟(如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须根据国际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应用经验与数据积累,产业国际发展趋势而制定更高的质量标准与管理规范。产业标准应着眼于未来的国际竞争而先人一步的进行研究探索,既为干细胞产业联盟的首要责任,亦是其永续经营的必由之路。通过在龙头企业内运行通过,输出为行业标准,再经过行业协会内更多企业的运行,最终形成法定标准的升级换代。这也是我国目前制定中国干细胞产业化管理规范与质量标准的产出通道,即龙头企业标准—行业协会标准—通行的国家标准。

间质干细胞临床转化的产业链及关键质控点

间质干细胞临床转化产业链包括了细胞的采集,细胞的处理与制备,细胞的运输,细胞的应用。干细胞从源头采集到终点临床治疗中整个产业链中,要达到安全、有效及可控的干细胞疗法,需要从如下几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1)干细胞采集—来源可控:间质干细胞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的许多组织中,如骨髓、新生儿的脐带组织、羊膜、胎盘、牙髓、脂肪等。供体的筛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伦理考量:用途告知;采集方法及采集方法可能并行的风险告知(如是骨髓来源的,采集骨髓可能会引起伤口感染等等告知);供者可能的隐私尊重与保密条款(因需要进行传染病,遗传病,家族史,血清病毒学等筛查,供者相关信息的保存以供追溯细胞质量等等);供者知情同意等等;科学方面:当前的科学研究最新进展所掌握的手段,对供者筛查包括:家族史、传染病、血清病毒学、遗传病、外源性感染等等,以及每项检测指标排除的最佳时间窗;管理法规:公共健康安全法案(FDA:Public Health Safety Act,Sec-tion 361;良好组织规范(Current Good Tissue Practice,CGTP);行业认证:AABB、ISO9000、FACT等等。(2)干细胞制备:主要是控制干细胞的纯度(细胞的特异表面标记),安全(细菌、病毒等检测),潜能(多向分化潜能),免疫原性,冻存与复苏。参照规范FDA的公共安全法案和良好组织规范。制备处理操作流程的标准化:SOP从采集入库—处理制备—冻存—复苏—发放—运输—医院(临床应用),及供追溯查阅的文件,至少保存10年可供追溯;传代代数的标准化;培养液的标准化,并且界定是否有动物来源的培养液,如果用小牛血清,则其来源必须为没有发生疯牛病的国家等等;无血清培养体系的建立;细胞的鉴定检测,表面标记,活细胞的数量,纯度,及功能鉴定。ISCT对MSCs的鉴定标准;冻存、保存及复苏:操作流程的固化;运输(GDP:Good Distribution Practice):温度,时间(最大限度保持干细胞。生物活性运输的时间及患者治疗最佳时间窗),运输液,包装器皿(冷冻袋)等。(3)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到达临床的干细胞需要配备表明干细胞“身份”的质量说明书,供临床医生检测该份干细胞是否合格的清单;临床应用,标准临床诊疗路径,包括:①适合应用间质干细胞治疗适应症的纳入/排除标准;②患者知情;③疗效判定指标/治疗无效的指标;④发生副反应的处理预案(抢救设备,抢救流程等);⑤临床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向干细胞制备机构沟通反馈。4.基于干细胞治疗的上述活细胞特性,干细胞治疗的商业化流通完全不同于现行制药工业的商业流通模式。化学药品成份的稳定性,使得其采取的是现行的从生产地发往世界各地的商业物流模式。但间质干细胞由于其活细胞的特点,其鉴定“身份”特质的细胞表面标记会受到组织来源、分离方法、制备方法、培养液、冻存方法、复苏方法、保存温度、运输温度、传代数及复苏后时间等变量的影响。故而需要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制药工业的商业物流模式,最大程度地保证干细胞发挥疗效的活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