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1:04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1

    因此,实现“科学养老、智能护理”的新模式,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引领人类护理方式的更新和转变,使所有失能、半失能老人尊严生活,成为一个首要的目标。

    一、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养老护理行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1900多万人。预计到2015年,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将达到2400多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是养老护理行业的重中之重,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l、传统的照护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护理行业定位于传统的照护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模式已难适应现代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其理念落后、设施陈旧、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低,面临着科学照护新模式的严峻挑战。

    2、特殊照护成为难中之难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照护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长期困扰着护理行业:术后康复期的老人,身体挪动的疼痛如何尽可能避免;长久卧床的老人,裤疮和泌尿系统感染如何防治;护理人员和老人的家属,如何协调配合,达到轻松高效护理与老人身心痊愈的双赢;照护的设施和环境,如何能使老人心情舒畅、尊严生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先进的照护设施拥有很大的需求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护理行业的重视,先进的照护设施日渐增多,从外观形状结构的改变,到护理功能细节的改善,都在尝试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实际护理需求。护理行业更是争相汲取现代化护理理念,引用先进设施,提高专业化素质。

    二、创建“和谐照护工程”,推广智能化照护设施

    “和谐照护工程”是依据现代化护理理念,对护理行业作出的重大前景规划,旨在用先进的智能照护设施、现代化照护服务,让失能、半失能老人进入智能化管理照护时代。

    由民政部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研制、河南省好佳老年服务中心生产,安徽省好佳商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销的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就是“和谐照护工程”首推的智能化护理系列产品,已获得相关系列的国家专利证书。

    这种全自动护理床具备多种特殊功能:智能大小便功能,全天24小时自动监护老人大小便,自动将大小便收集到接便器内,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自动清洗功能,自动完成接便器的清洗工作;翻身护理监护功能,自动告知翻身护理情况;尿滴淋功能,针对患有尿滴淋病症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还具有自动背起、坐起、腿部折起、防止肌肉萎缩等功能,并配有高强度护栏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同时,每张床位都可以和“智能型电脑自动护理床监护站”联接,进行集中护理服务管理。

    实践证明,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过程中,使用这种全自动护理床,避免了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实现了褥疮发生率为零;减轻了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了其身体的早日康复;实现了护理人员高标准、高质量轻松护理;护理环境洁净,老人身心健康,护理工作得到众多家属的一致好评。

    因此,好佳智能型全自动护理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对其人文关怀和科技创新尤为关注。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2

摘要:冠心病是老年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组心脏病症,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近年也有人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thrombotic heart disease)。1979年WHO将本病分为五型,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肌梗死(急性和陈旧性)、缺血性心肌病以及猝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及非 ST段抬高性)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粥样斑块不稳定,故又被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关键词: 冠心病 病因 护理 病人一般由于情绪不畅或食辛辣食物以及烟酒的刺激而到夜寐不安至夜间做梦,惊醒后感胸闷、心慌、气短、头昏目眩,此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病情就会迅速发展, 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具体特点及发作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根据具体情况按时间进行护理,使发病率大大减少。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针对30例冠心病患者的观察统计,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憋,心区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软,舌质紫暗,脉细,涩或结代。发现其发作时间多以夜间为多,晨和午后最少。有1例发作4次,2例发作3次,6例发作2次,其余均为1次。其发作时间几乎都在夜间10点到清晨2点之间。 1.2 治疗方法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院后及时做好评估工作,根据其特点确定患者的类型,疼痛程度及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医生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 2.护理 2.1 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温暖、干燥、空气流通,避免噪音喧哗,使病人精神愉快。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避免任何不良刺激,促进身心休息。 2.2 饮食护理 调节饮食,睡前不易过饱,易清淡,少油腻。饱餐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加重冠心病病人的心肌缺血,因此应避免饮食过饱,宜低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老年病人,饮食应给予易咀嚼、易消化的食物,富于营养,并保持适量的热量和纤维素。心力衰竭引起的心律失常要限制钠盐的摄入。 心动过速的老年病人,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烟草、酒精等。 2.3 生活护理 病情发作时绝对卧床,做好床边护理。当病人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晕厥时应叮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直至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起床活动。患者采取高枕卧位、半坐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以免患者感觉心脏的搏动而加重不适感。 2.4 病情观察 因此病多发作于半夜,夜班应加强巡视,尽早发现各种并发症的先兆,如头痛、烦躁不安、失眠、日夜颠倒、神志模糊或嗜睡、抽搐、昏迷等;有无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如黑粪、呕血等;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脉搏、心律、血压、尿量、紫绀程度,如有发作先兆,立即吸氧,给予速效救心丸口服,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并报告医师。 2.5 用药护理 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因此,护理人员须熟悉药物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禁忌症和毒副作用等,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用药而引起的心律失常。故在给药前需测量患者的血压、心律,如血压低于90/60mmHg、心率低于60 次/分钟或心律不规则时,须与医生联系,因该药毒性反应较重,故一般应白天给药,避免夜间给药。 2.6 恢复期护理 保持大小便通畅,心情舒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卧床病人常伴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所以保持病人大小便畅通是很必要的,可给小剂量缓泻药,如用番泻叶泡水饮、用液体石蜡油或在肛门内塞入肥皂头、开塞露等进行简易通便。 3.讨论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内脏器官,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中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常见心脏病,成为老年人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阻止病情的恶化和复发,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显著降低死亡率。 心脏要保持正常的功能,必须由冠状动脉供给心肌足量的血液。如果冠状动脉的病变不严重,不广泛,那么心肌

[1] [2] 

的供血不会受到什么阻碍,也不会引起心脏病。事实上,活到~岁,心脏健康的老年人,死后检查他们的冠状动脉,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粥样硬化。虽然这些病变尚轻,并未引起任何症状,也未影响心脏功能。冠心病更严重的表现是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产生了血凝块,使冠状动脉的一支突然完全堵塞,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发生严重缺血甚至坏死,产生急性心肌梗死。另有一些病人,由于缓慢长期缺血,心肌营养受到障碍,引起心脏逐渐扩大,收缩力较正常心肌减退,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和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 参 考 文 献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孙玉梅,阮海荷,孟春英.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症及其影响因素与研究[J],护理学杂志,,():-. 张宝惠.心脏康复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文章屋在线 wzk.co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3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衰老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解剖上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在生理上功能上出现许多障碍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的降低,听力、视力的减弱,记忆力和意志的减退;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营养吸收力降低;内环境平衡能力减弱,适应能力差,因而容易患病,患病后又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患病,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易反复等。

1.2 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论社区老年护理的模式,胸廓变形,变硬,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及深度受限;呼吸道粘膜和肌纤维萎缩;呼吸道管腔扩大,无效腔增加;肺组织萎缩,毛细血管减少,肺泡变薄,弹性减退,肺泡扩张,易形成老年性肺气肿。

1.3 循环系统的变化:人到老年,即使在健康状况下,心脏组织也产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如心肌纤维减少,脂肪组织增加。这些都使得心肌J顷应性和收缩效率降低,功能明显减退,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的普遍改变是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变硬和管腔变窄,导致器官血流量减少。故易引起老年人血压增高,心肌缺血。

1.4 神经系统的改变:脑细胞逐渐萎缩,大脑体缩小,脑重减轻,脑回变窄,脑沟宽,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脑脊液增多,脑血管发生程度不同的硬化,血流量减少,脑组织内营养物质的合量和代谢水平降低,氧供应不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和听力减弱,反应迟钝及运动不准确等功能衰退的表现。

1.5 空腔脏器的老化:胃肠平滑肌萎缩,弹力减退,韧带松驰,容易发生胃下垂,食道憩室等。胃肠粘膜萎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蠕动减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由于平滑肌纤维萎缩,器官或管腔变小,如膀胱变小,老年人夜尿量增加。

1.6 实质脏器的老化:肝、肾、胰、牌等均因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导致机能减退。由于肾循环血管硬化狭窄,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使肾清除率下降。同时肾小管退变,使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对电解质的排泄减少,调节水盐平衡功能降低。肝脏缩小,血流量减少,发生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胰脂肪酶分泌减少,常引起脂肪吸收延迟。

1.7 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性腺表现十分明显,到了老年男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随之减弱并最终丧失。女性性激素分泌减少,不仅影响生殖功能,还易引起骨组织代谢私 血管等方面的改变。如骨质疏松,易骨折,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引发冠心病等。在老年,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数量比例失调和活动改变,使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减弱,自身稳定功能紊乱和免疫监视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也较高。

2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调节功能不足,抗病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心理状态也随着老年人特有的变化而出现异常。

2.1 惶恐遗弃感:每一位老年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工作岗位上担负一定的职务,一旦离开工作岗位,会因年老失去地位而感到空虚和被遗弃。

子孙不孝,家庭不和睦,生病后住院担心花钱多,怕疼痛,怕失去生活能力,尤其是一些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显着的疾病,更易使他们产生I皇恐感。

2.2 孤独寂寞感:孤独寂寞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心理特征 .有些老年人由于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但是当他们离开工作岗位时,则往往着有所失,子女成家立业,各奔东西,加之亲朋亡故,更加孤独寂寞,忧心忡忡。特别是生病离开家的住进医院周围都是陌生人,这样病人自然产生孤独寂寞。如有的病人住大病室时和别人交流一多,情绪开始稳定,一般状态较好。

2.3 焦虑抑郁感:老年人爱操心,他们既关心儿孙的进步成长,对有些年青人的生活习惯又看不惯,管不了,只觉得自已年龄大了,力不从心,不中用了,因而焦虑不安。当有病时,这种心理更为明显,常担心自己的健康。往往因一些小事发脾气,性格孤僻、固执,不易与人合作,不能自制。特别是生病后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有的饮泣不语,还有的白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2.4 多疑、哕嗦,自卑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别人说话时,总怀疑是议论自己。子女们因工作忙,不能及时看望,问寒问暖,使老人就以为儿女冷落他们,常因一些小事生气,流泪。甚至悲愤而轻生。另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遇事好唠叨,使年青人讨厌他们,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悲观情绪。

3 社区老年护理的模式

社区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

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社区老年护理重在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社区老年护理的优点

4.1 有针对性提供护理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老年患者的机要出发,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变被动为主动。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 . 4.2 老年人对方便,廉价,优质社区护理的需求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患病几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理应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慢性病患者、心理疾病,先天性疾病患者等重点关护患者,他们除了接受医院的治疗外,还需要社区护理的安慰和帮助服务。因此老年人应成为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对象。社区 护士在给予这类患者必须的治疗和护理,让患者配合治疗,减少疾病恢复时间和经费外,可以安排一些活动促进社区老年人健康,具体体现在组织社区老人开展一些全面健身的有益活动以及一些卫生保健常识上。

4.3 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护理4.3.1 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l。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这种现象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尤其明显,无心理准备退休的老人表现较重。据报告,因离退休引起情绪失落感的占75 .针对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急、慢性疾病的发生。

4.3.2 空巢综合征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

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使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针对社会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的特点,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4.3.3 脑衰弱综合征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易入睡、睡眠不安稳等。有些老年人及其亲属认为脑衰弱是人类衰老的自然规律,不予重视;而另一些病人则过度紧张,产生焦虑、疑病症。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应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但不可要过度,以免产生焦虑疑病症,四处求医,补药不离身。

4.3.4 焦虑症、抑郁症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与抑郁障碍有 .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受到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鼓励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阅读书报、看电视、散步与朋友闲聊,适当的体育锻炼,使老人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生,减少患病的机会,降低老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4

关键词:老龄化;照护;养老模式

引言

随着老年人群体的快速发展这种形势下所需要的依赖性照顾也跟跟随着一起增长。也就说,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需要的照护者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这其中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的照顾需求量是尤为迫切的。由此引发出本文想讨论的关键是指为老年人(包括失能失智者)提供不同程度的照顾措施,使其在当今社会享受现代化发展的小康社会环境下,能保持自尊、主、独立性较强的品质生活,而这其中,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对照料护理的需求最迫切。调查显示,到2050年左右,在我们生活中的每3个人中就会有一个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健康是他们生活的核心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存在“带病生存”的现象。而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过早的进入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就说,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将面临着相对而言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我国老年人的照护种类一般分为长期照护和短期照护和无需照护三类

(一)长期照护一般是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这类人群其自身的生活起居都离不开他人的照料,照护者照顾这一类老年人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外很大程度上还伴随着陪伴和关怀的服务,其中包括精神慰藉、健康护理、生活照顾、临终关怀等综合性的服务。(二)短期照护是指老年人生活的一部分需要照护,这类人群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由于自己年龄增长体弱多病的情况,有时会出现疾病、孤独等特殊状况,短期内需要照护者的陪伴,此时照护者所提供的服务多半以陪伴和关怀为主。(三)无需照护是指那些年龄已经达到老年人年龄的范畴,但自身身心健康,能够完全的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同时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和工作圈。此类老年人一般情况下无需他人提供照护工作。综上所述,老年人在很大情况下需要来自社会、家庭以及他人的关怀与呵护,但是落实到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的长期照护政策制度相对缺乏、所提供此类的服务人员紧缺、其服务的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都相对不足,还有家庭成员由于工作等原因导致的家庭照护功能弱化,是长期照护这一服务门类陷入困境。据调查,现今我国至少需要1000名能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人员,但是目前从事相关行业不足百万。而伴随着家庭规模的日益小型化切家庭照护者要承担来自精神、经济的双重压力,在长期的这种生活状态下会导致照护功能急剧退化。另外在伴随着养老机构的服务限制,服务系统单一化,设备不完善,照护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价格较高。导致可选择程度低。所以老年人的供需失衡越来越严重。

二、所应该采取的对应措施

照护内容需求多元化长期照护的种类一般包括:家庭护理、协助配药、定期探访、健康咨询、血压监测、服药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照护方式的最大限制因素来自于被照护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失能程度的高低。而老年人由于其自身年龄的增长,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减慢、肠胃蠕动减弱、身体机能的下降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很多并发症并导致住院率和患病率升高。由此显示出照顾需求呈多元化。由国务院颁布的文章《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另外,对于照护人员,政府应该有组织有计划的建设较为专业化的队伍通过加强和利用医院和高校的资源,采取分层级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服务型-管理服务型-研究型养老护理服务人才。从而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知识文化水平,要建立健全体制关注照护人员健康问题以及较好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大大的缓解和解决社会现存的供需矛盾。通过借鉴其他的启示与经验,取其精华的建设我们自己的长期照护体系。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长期照护体系。以此为参考,我国需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长期照护体系。积极构建以家庭、社区、机构整合而形成的照护模式,这里就引出了“医养结合”的理念,这个理念及组合模式就提供给我们更具选择性和灵活性的照护模式。此处需列举一个国外发达国家的长期照护的例子国外的长期照护制度的历史是悠久和完善的。我们在这里举例英国:从12~15世纪,陆续建立起七百个庇护所,在1990年,英国建立起了长期的照料保险制度,1991年社区照护白皮书,因此建立起了条理清晰、分工明确的老年照护体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三种照护模式:(一)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政府管理型长期照护模式(二)美国所代表的的长期照护模式就是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的。(三)而新加坡的照护模式就是以家庭为主体的。此家庭模式是以社会、政府、个人多方协作形成的美国学者格里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等到了第五阶段,当代的家庭代际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子女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居住方式上产生分离。建立基于物联网先进技术有利于数据交换的技术平台,为照护老年人这一模式长期提供随时随地的链接和在线服务,同时监护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环境状态,从而更好的降低成本,方便生活,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另外在老年人的陪伴方面,通过信息的互动交流功能构建虚拟空间从而增加老年人本身和家人及其近亲之间的交流与表达,通过这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满足其自身的心理需求,丰富其精神生活。

三、老年人产品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出一些必要的基本的日常活动,其中包括上下床、走动、吃饭、洗澡、上厕所、穿脱衣服等一些基本的活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退化,导致其中任何一项功能的丧失都会导致对他们产生依赖和自己生活的严重不便。以下,我想通过本文所阐述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来归纳总结出老年人产品设计原则和方向。

(一)老年人吃饭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其对应的解决方式

关于老年人进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自己进食,一种是需要他人辅助。1.自己进食由于自己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在饮食时相对于我们年轻人,其咀嚼和吞咽能力都有所下降,因此他们所需要的时间更长。饭菜由于长时间放置变凉如果再被老年人食用会影响身体健康。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围绕老年人餐具以及如何保持食物的恒温展开设计。2.需要他人辅助-丧失吞咽能力吃流食丧失吞咽能力的老年人一般需要人工用注射器将食物通过胃管打入老年人体内,往往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注射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容易老化漏气,另外有一些食物比如肉类等需要搅碎机先把食物搅碎,在这过程中,食物在切换容器的过程中容易滴漏,堵塞注射器。针对这个问题最好使用专业的专门为注入流食使用的注射器,护理人员使用专业的器具可减轻其自身的工作负担。

(二)老年人排泄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其对应的解决方式

关于老年人排泄问题,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可以上厕所,一种是需要人帮扶上厕所,第三种是不能移动在床上解决大小便的。1.自己可以上厕所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肌肉强度在减弱,已经脑神经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也在下降,老年人在进行排泄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蹲坐,站起来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出现头晕、身体失衡,严重的情况下会使老年人跌倒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经过调查和采访发现,老年人更适宜使用坐式便器,且在其周围适当的位置和高度安装相应的扶手装置,以方便老年人起身、站立,这样就相对减少了意外的发生。2.需要人帮扶上厕所的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排泄是长期照护中需求量最大的且复杂程度相对而言较高的一种护理工作。这关系到老年人生活的环境卫生状况,跟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给照护者带来很大的挑战。完成这整个过程中,老年人挪移是个很大的问题,会消耗照护者的体力,因为这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次数多而且还难度大。3.在床上解决大小便对于护理者来说,难度极其大的还有老年人的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失能老年人的这一问题是在床上解决的。这给护理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现在家庭中解决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情况下会给老年人使用纸尿裤,但由于排泄物的处理难度和不知老年人何时产生排泄物,所以当老年人的身体浸泡其中是会对身体健康和舒适度造成很大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有一种创新型的产品出现能起到定时提醒,有效更换的作用,来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品质。

(三)老年人走路所遇到的问题和其对应的解决方式

陪伴老年人走路的帮扶工具大多是拐棍和轮椅,无障碍设施设计对于老年人还是非常重要,通过无障碍设计来保证老年人可以顺利的进行空间移动,但是要考虑到老年人视力衰弱的问题,要注意地表颜色、空间颜色和门的颜色,让老人能够明显的看到空间的变化,营造安全的空间环境。

(四)老年人洗澡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其对应的解决方式

老年人在浴室洗澡,洗澡时间的长短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的洗澡时间应该控制在短时间内,长时间密闭且狭小的室内空间容易让老年人产生晕倒、滑倒的状况,因为老年人本身大多患有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且自身体力有限。所以在洗澡的时候要对老年人用的洗浴设备做一定的改良设计,比如防滑,比如避免浴缸本身的冰冷性,充分保证老年人的安全。以下笔者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生理机能在不断的减退,这其中包括思维能力的延缓、运动能力的减弱、器官衰老导致的感知的能力下降。所以在考虑到为老年人而设计,其产品设计特点要遵循尽量避免过于尖锐且锋利的边缘,符号或文字等标识要够醒目且易于识别,铃声及音量要足够洪亮,老年人生活的区域比如浴室、卫生间、已经相关的公共区域要有各种适配的装置,例如提供给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扶手等。从而为老年人的行走、站立、借力也提供了方便。在关心老年人身体状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由于有部分老年人在其自身的生活中需要他人提供照顾和协助,其自身往往产生无力感,在包括老年人自身反应能力和听力的下降,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就会下降,在长时间的作用下,沟通交流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在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快乐感和认同感就会减少,老年人就更容易产生自闭的状态,这对其自身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同时,老年人的内心还是极度渴望得到来自于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来自于子女的认可和理解。综上所述,设计老年人产品时重在把握“度”,在产品使用时应尽量使外观语义简洁明确,操作上简单易学。能够解决老年人的相关问题,增加老年人操作的合理性。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结合了国内外老龄化及照护现状,又总结分析了老年人在饮食、排泄、走路、洗澡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式,因此围绕老年人的产品设计的探索与研究,笔者总结出老年人产品设计的要点:外观简洁大方、安全可靠。老年人对复杂的东西是本能的出现排斥的情况。造型应围绕功能进行设计,突出核心功能,注重易用性。老年人产品色彩要稳重亲和、容易分辨、能够进行有效的视觉引导,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划分功能分区、对安全提示的操作区添加警示颜色。注重产品本身的材料选择。要尊重老年人喜爱产品的喜好。老年人不喜欢操作繁琐且繁复的产品,他们一般偏好只使用产品的主要功能,如果产品的功能很复杂,会对老年人使用者产生一定的操作负担并丧失操作兴趣并产生畏惧心理。综上所述,针对老年人(包括失能半失能失智)的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加大力度围绕以老年人的经济、生活照料、服务医疗、精神慰藉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建立起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对老年人使用的产品也应该重视其使用人群,对老年人的这一体系应具备专业性、长期性、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恺悌,孙陆军,牟新谕等.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11-16.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11-13.

[3]陈晶莹.老年人之长期照护[J].台湾医学,2003,7(3):404-405.

[4]丁佳丽.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研究[J].重庆:重庆大学,2013:41-42.

[5]孙熠,薛阳阳.失能老人的健康需要对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2):141-144.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5

[关键词]失能老人;照护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77 ― 02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群体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群体,他们的日常活动、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长期以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一直以家庭子女照护为主,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进入老年期,家庭将很难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巨大压力。家庭的照护功能空前弱化,而社区和机构照护的功能又相对缺失,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

1. 以孝为基础的家庭照护占主导。中国老人“养老防老”的观念至今仍存,子女照顾年迈、患病的父母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传承。按照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子女始终是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后生活的依靠。因而,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子女供养式的家庭照护依旧是老人长期照护的主要资源。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共居式养老,即父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子女履行赡养和照料年迈父母的责任。

2.社区照护不断完善。民政部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的主要发展目标。在这两年内,我国大力发展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地都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如在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向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等日常服务外,还对行动不便或者具有特殊需求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等等。

3.机构照护进一步发展。近几十年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加速了中国长期照护中机构照护的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占全国收养老年人比例大幅提高。各类型养老机构中,城市公办养老机构逐步配备了医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当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二、失能老人现有照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但近几年来,老龄人口急剧增长,失能老人照料问题已经十分严峻,而现行老年人照料体资源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已经面临极大的挑战。

1.家庭难以承载失能老人重负。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对失能老人来说,家庭在老人的长期照护中一直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给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照护,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等。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子女们一方面要面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一旦老人失去自理能力,会对子女造成严重困扰。“4.2.1”结构家庭的日益增多,家庭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功能已经弱化到微乎其微。另外,许多家庭支持失能老年人的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照护会以极快的速度消耗掉整个家庭的财力资源,甚至会导致家庭经济危机。农村人口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承载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的能力十分脆弱。

2.社会照护发展缓慢。由于传统的家庭照护功能弱化,失能老人不得不寻求家庭以外的社会照护。然而,当前我国针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福利资源相对短缺,社会照护发展缓慢。

(1)接收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数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养老机构聘用护理员的费用很高,而聘用护理失能老人护理员的费用更高。这样,养老机构一方面为照顾失能老人要承担较大的安全责任,另一方面由于护理失能老人需要聘用更加专业的人员,薪金较高,挤压了养老机构利润空间。因此近半数的养老机构表示只接受自理老人,不收住失能老人。大多数民办的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另外,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价格昂贵,让人望而却步;能付得起的养老院往往照护质量堪忧,尤其是对失能老人这样一个需要专业性照护的群体;而享有政府补贴、硬件条件良好,价格较为适中的公办养老院则是数量有限,一床难求。从总体上看,当前齐齐哈尔市的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床位紧缺,服务相对落后,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前老年人口,尤其是最需要获得照护的失能人口增长的需要。

(2)社区照顾资源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仅仅只提供基础的家政服务,还没有建立起医疗保健、精神慰藉、餐饮供应、便民事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等功能完善的失能老人服务平台。另外,社区照护的人力资源相对欠缺,为失能老人提供照顾服务的人员大多是一些退休或者下岗人员,虽然部分社区有培训的助老员,但是专业水平依然不够。

(3)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举步维艰。我国的第三部门发展起步晚,政策和制度不健全,总体上发展滞后,同时,社会组织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支持。总的来说,社会组织资金缺乏,能力有限,政府当前的支持力度较小,参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护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失能老人身体的特殊性,既需要生活护理又需要心理护理及医疗护理。目前,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年龄在45―55岁左右,没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农村妇女或下岗失业人员占了绝大多数。一些比较专业的卫校毕业生认为照顾失能老人的工作脏、累,并且收入低,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导致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另外,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由于工作繁重、收入较少、社会认同感低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流动性大,降低了失能老人护理的专业水平。

三、关于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建议

1.强化政府扶持政策。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涉及政府各部门、家庭、社区、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系统服务产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的,老人照护服务机构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环节的协助和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做好职能定位,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为照护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外面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保证服务上的连续性。机构照护模式并不孤立于家庭、社区照护模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非正式组织等照护服务的提供主体。现有的缺少养护和医护功能的养老机构可以加强与医疗机构和专门照护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或者接受社会上专业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对养老机构内医疗护理设施的捐赠,和护理技能指导。逐步形成失能老人从家庭、社区、机构照护再到医院连贯的照护服务体系,保证长期照护服务的连贯性。

2.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失能老人的养老领域内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的原因在于:首先,社会组织具有其特定的优势,其规模相对较小,在服务提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迅速做出调整,满足失能老人群体不同的需要。其次,失能老人养老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当前我国失能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其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单靠政府和家庭的力量己经难以满足,社会组织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再次,很多社会组织开始向专业化阶段迈进。中国的失能老人照护模式一直是以政府保障和家庭照护为主,社会组织在养老领域的并不够深入,但是近几年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社会组织开始走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实现养老照护服务的道路。专业化的趋势使得社会组织更为重视失能老人的需求,更为关注他们的内心,也能为其提供更为有效地服务。因此,政府应将社会组织作为实施失能老人养老照护的一个重要载体,把“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政策落实下来,最大力度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实施养老服务,使我国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机构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3.加强长期照护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护理人员是长期照护发展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除了提高社会上对长期护理人员的工作的认识,提高适当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声望和工资待遇外,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工作就是加强对护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要加强对有志从事护理这一职业人员的分等级培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中进行宣传,鼓励这部分人参与到老年服务行业中来,开展分等级的护理技能培训并进行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发放相应的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以防虐待老人事件的发生。加强对高水平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鼓励志愿者队伍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由于失能老人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和需求的高水平,即使是低层次的照护服务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因而有必要对参与养老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总之,要有效解决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就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照护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必须大力发展居家、社区照护,充分发挥机构照护的必要支撑作用,同时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构建起政府、家庭、社区、机构、市场、社会团体等多元化的照护服务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模式。

〔参 考 文 献〕

〔1〕丁怡.失能老人照顾责任公共化与长期照顾制度的建立〔J〕.统计与决策,2012.

〔2〕何琼,江智霞,董红琴,钱永琴.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6

有位班主任老师,某日坐班,一进教室,一男生正大声责骂另一同学,并无视他的到来,甚至离开座位打了那位同学一个耳光。他把那位打人的同学叫到教室外进行批评教育,不料,该同学竟无视老师的批评教育,对他也大声斥责,并对老师指指点点,甚是无礼,后被其他老师看见才制止。 近几年,舆论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并揭露了个别老师虐待学生的事件。的确,在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人,缺乏最起码的道德,野蛮对待学生,严重体罚学生,造成了极怀的社会影响,严重败坏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应该批评。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何对待那些无视教师、无视纪律的学生。 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倡导师德、师爱,号召广大教师爱岗位、爱学生,因为“爱是教师智慧的生长点”。但如果教师的爱遇到那些目中完全无老师的学生,怎么办?那时那刻,老师的爱如果不能唤起他的良知,使他头脑清醒,认识错误,怎么办?老师又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践踏他人的人格、侵犯他人的尊严?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学生在人格上与老师平等,应该得到与大人一样的尊重,老师也毫无理由伤害他们。但问题是,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人格,也有自尊。当老师没有得到学生尊重的时候,当老师的人格被学生践踏的时候,老师该怎样对待那些无视老师人格的学生呢?现在,学生也知道,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对学生: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罚,更不能开除。因此,个别比较调皮的学生,就更加放肆,有的甚至公开与老师过不去,明明做了坏事,明明错了,他就是不承认。个别的还在老师面前放言:你敢把我怎样?让老师十分尴尬。有所私立学校,星期六,老师护送学生回家。火车上,老师给每个学生安排好了座位,可偏偏有个学生不服从安排,一幅玩世不恭的样子,骂老师:“你神经病吧?我坐哪里还要你规定!”老师气急,说:“你再说一遍!”不料,他仍以同样的态度,用同样的语气,重复了那句话。在众多学生面前,老师显得十分无奈、尴尬。 学生要面子,老师也要面子;学生有自尊,老师也有自尊。尊重本来就应该是相互的,不该是单向的。 “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以前,我们更多的强调教的一方,将学的一方看作受支配的、服从的,片面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老师的支配,维护老师的尊严,无视学生的个性,无视学生的尊严,使学生丧失了自尊,泯灭了个性。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要矫枉就过正,中国有句古话,叫“过犹不及”,现在个别地方,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将教育的天平全部倾向学生一方,以致让个别学生产生误解,认为现在可以为所欲为,老师不敢管了,造成学生在老师面前颐指气使、指手画脚,伤害老师,伤害同学。这样,将严重影响老师的积极性,育人的任务也难以圆满完成。 一方面是学生尊严,另一方面是老师自己的尊[!]严。为了维护学生的尊严,老师有时就得失去自己的尊严;为了维护老师自己的尊严,有时就要伤害学生的尊严,老师就要丢饭碗。 那么,老师将如何走出尴尬的处境呢?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7

【关键词】 老年患者;脑梗死;护理体会

老年人在脑梗死之后出现的认知障碍、抑郁症还有帕金森症等,都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社会以及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现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不仅是在生理上面症状得到改善,更是需要让更高层次的认知还有情感需求等能够得到维持[1]。本文以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65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体会。先报道如下。

1 急救措施

1.1 对老年脑梗死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这样对于脑循环有着很有效的改善作用,但如果患者本身神志并不清醒的则应该让患者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方面的措施。

1.2 通过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增华患者脑血流量以及加快建立侧支循环,能够极为有效地缩小患者脑梗死的面积,达到治疗的目的。

1.3 使用溶栓疗法进行治疗,经常使用的药物为尿激酶以及链激酶溶解血栓。一般情况下,在患者发病的24小时之内,到医院进行药物使用。应该在患者早期使用溶栓治疗的原因在于当血栓形成的第1天之内有着丰富的水分含量,分解起来比较容易,有着见效快以及疗程短的优势,但是对于病情的观察要十分密切避免出现脑出血的严重后果。

1.4 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方法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极为有效地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残概率。

1.5 对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数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主要是为了控制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在降血压的过程不能够太快,如果患者的血压太低需要进行适当的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往往过高,这对于治疗有消极影响,需要严格控制。

2 护 理

2.1 急救护理 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入住医院之后除了进行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以及扩血管等治疗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对并发症的处理。例如:患者出现了咳嗽咳痰症状,应该及时地进行抗炎、雾化以及化痰的处理,护理的时候需要翻身拍背并及时进行吸痰;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应该要进行胃黏膜保护治疗,并且指导患者家属对于饮食如何进行调整;患者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球麻痹症状,需要进行鼻饲流失以免出现误吸情况,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出现窒息对生命产生威胁;患者出现便秘则应该尽快进行通便,否则患者可能因为腹压的增加而导致颅内压升高以致出现脑疝;患者出现腹泻之后有一定概率造成血容量下降并因此使得脑血管疾病加重,需要及时进行止泻补液。其中脑疝有着病情变化迅速以及对患者生命有严重威胁的特点,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有直观的了解,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果患者的瞳孔发生变化(双侧瞳孔不一致),伴随有呼吸节律改变甚至是出现了潮式呼吸,则有可能是形成了脑疝,需要尽快及时地处理,对于出现昏迷或者是重症的患者,需要进入监护病房,方便护理人员随时进行观察,加强对并发症的护理。

2.2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如下:①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床铺的干燥、清洁以及平整,随时保持患者的皮肤还有衣裤整洁,避免皮肤出现完整性受损;室内的空气流通以及病室的清洁也需要重视,能够有效地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出现;②饮食护理。患者的饮食需要控制低盐低脂,对患者的进食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出现了饮水呛咳或者是吞咽困难的时候,进行糊状饮食,如果有必要的话鼻饲;做好口腔护理;③保持每天大便通畅,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每天大便情况;每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多饮水,必要的时候按照医嘱对患者使用通便药;如果患者出现大便失禁,应该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④安全措施。患者的床位需要有床栏设备,留有陪护人员。

2.3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及其家属在思想方面的工作,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禁忌要详细说明,让患者了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的思想顾虑以及心理负担有所消除。脑梗死患者因为其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导致心理常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护理人员需要通过沟通的方式安慰患者,改变患者消极紧张的心理状态。经常和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诉说过程中要注意自身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及正确性。

2.4 恢复期康复指导 在发病之前的72小时主要是以卧床休息为主,使得瘫痪肢体的功能得以保持;等到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之后,对于偏瘫或者失语的患者,进行肢体与语言功能的锻炼,这个过程需要循环渐进,活动内容不能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2]。

3 小 结

6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有着病死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以及多脏器容易受损等特点,需要尽早预防以及对高危因素严格控制,才能有效降低脑梗死的病发率。

参考文献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8

【关键词】老年 疾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9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2-02

1 病例资料

50份健康档案中,60-65岁老人有7人;66-70岁老人有25人;71-80有18人,小学和文盲各占6%,中学占80%,大学占8%。患高血压占80%,冠心病占15%,慢支肺气肿占2%,糖尿病占10%,脑梗1人占2%。其中患二种以上慢性病的老人占80%。

2 心理分析与护理

2.1 在社区随访中我们发现60-65岁的老人,由于刚刚离开工作岗位,普遍存在失落、寂寞感,他们对周围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更加感到焦虑。有5%的老人对去医院看病认为是很没面子的事,比如,一次,我们在社区为社区居民量血压时发现,有一位老人从医院看病取药回来,他把标有某某医院字样的药袋子放进另一个大包里,生怕别人知道他生病,对于这些病人,我们采取假装不知道的态度,只是嘱咐其定期检查,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引导鼓励他们适当参加社区的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如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社区居委会出黑板报、宣传栏、参加社区老年合唱团等,多和外界交流,让老人们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同时消除其寂寞、失落、自卑的心理。而7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最主要的心理是恐惧、怕死,这些病人长期受疾病折磨,对疾病的治疗早已丧失了信心,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下降,认为自己活着就是累赘,自暴自弃,脾气爆操,爱发火,这种现象在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患者中多见,如在一次随访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时,(该患者,男性,78岁,小学文化,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当时正对老伴发脾气,不肯吃饭。针对这个病人,我们护士先让其老伴回避离开一会儿,让病人把心中的不愉快说出来,扶病人安静躺下先量血压,然后对其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告诉病人此种不良情绪极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生命危险。嘱患者家属,以后发现病人要发怒时,转移其注意力,谈一些他感到有兴趣的事,愉快的事,如儿女们的事,他的朋友情况、或者看看电视等;对社区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病人,由于他们对自己疾病的预后知道的知识较多,总处于担心、焦虑、恐惧之中,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加强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如对糖尿病患者,我们告知患者和家属,如何控制饮食、如何监测血糖、尿糖、如何服用降糖药,如何注射胰岛素;对高血压病人,嘱其按时服药,定期测血压,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血压计,保持大便通畅,低盐低脂饮食,保持心情愉悦等等。对脑梗塞肢体活动受限者,指导其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对其他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好的老人,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建议他们做一些慢运动,如打打太极拳,散散步,练书法,听听音乐等,提高自我修养。告知患者只要保持心情愉快,按时服药,坚持健康饮食,控制好血压、血糖、情绪,适当锻炼,定期体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你们一定也能成为长寿老人的。2.2 在社区开着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有针对性的定期开办慢性病专题讲座,讲解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预防知识。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为社区居民测量血压,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尤其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社区护士经常上门,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为病人提高医疗服务和心理护理,并经常和老人保持联系,嘱咐老人的子女常看望关心老人,多和老人交流,关心不但是物质上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慰籍。

3 讨论与体会

医学心理学学家早就指出:人的心与身、精神与躯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统一体[1]。在社区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各种因素都可以给老人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压力,如子女的就业、老人房产的分配等,这些都在困扰着老人们的心,而慢性疾病的折磨无疑又是雪上加霜,多种因素导致老人们出现失眠、焦虑、紧张、烦躁等,这些心理问题又可引起病人生理疾病的加重,科学研究证明,患者情绪激动,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使肾上腺和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加,导致肾上腺素、儿茶酚安分泌增多,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有生命危险。作为社区护士我们要经常和老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告诉他们保持宁静、乐观、开朗、豁达的精神状态是防止疾病发展、保持健康的最好良方。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9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病率高达39.7%。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严重者会致残或猝死。因此,高质量的护理对有效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我医院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高血压患者56例,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龄50~84岁,平均63岁;收缩压60~280mmHg,舒张压100~150mmHg。所有病例符合规定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一期73例,占16.2%;二期339例,占75.5%;三期37例,占8.3%。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首先给于心理护理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因此,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及悲观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有关知识,使患者明白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必须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尽可能地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严重高血压病患者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则应绝对卧床,并在医院内住院观察。高血压病患者性生活要谨慎,因性生活会使血压升高,控制性生活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疲劳、饱餐、头痛、头晕、眼花时不要行性生活,以免发生意外。注意高血压的特殊临床表现,高斑压危象是由于精神创伤、紧张、劳累、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引起的周咽细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导致血压剧烈升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血压突然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出现心率增快、剧烈头痛、头晕、耳呜、出汗、气急、面色潮红或苍自等现象,高血压脑病是脑细小动脉持久而严重的痉挛、脑循环急,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发病常先有血压突然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患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继而心动过缓。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抽搐、昏迷。

2.2药物治疗与护理 首先是利尿剂应用的观察及护理,常用噻嗪类利尿剂是通过排尿利尿降低血容量达到降压目的,长期使用可引起钾丢失,空腹血糖和血脂升高,所以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经常观察患者有无低钾的一些表现,发现后及时报告医生,早期纠正。因此定期检查血钾、血钙、血糖、血脂,出现异常应及时补钙,停药或与保钾利尿剂联合使用,次之是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的观察与护理,常用销苯地平缓释片通过抑制钙通道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后,该药作用强,使用过程中可出现性低血压,我们对输液的速度严格掌握,使用静脉输液泵,做到准确、安全。

2.2.1脂肪、脂肪酸、蛋白比例合理,总脂肪小于总热量的30%,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选用优质蛋白lg/kg・d,脂肪40~50g/d,胆固醇300mg/d左右,不饱和脂肪酸的摄人可能有益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值应1~1.5为宜,以植物油为主,建议以少量花生油或橄榄油搭配食用效果更佳。多进食鱼类蛋白,鱼类蛋白富含蛋氨酸和牛磺酸,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病率,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压作用;大豆蛋白也有预防脑卒中发生的作用,故高血压患者可多吃鱼类和豆制品,特别是海鱼类,以增加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人。

2.2.2吃钠盐过多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而控制钠盐摄入量有利于降低和稳定血压,每天在3~49为宜,食盐量还应减去烹调用酱油中所含的钠,3m1酱油相当于1g盐。及时补充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补钾,钾钠比例≥1.5:1高血压病患者要随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混食,多吃果蔬,不要偏食,养成营养平衡的饮食习惯。

2.3饮食护理 限制能量摄人,控制体重,保持正常的体重指数。高血压患者可适当进瘦肉、家禽、鱼类、牛奶、鸡蛋等。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供给量,膳食纤维能延缓食物中糖的吸收,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减少糖脂的吸收,减少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麦麸、胶质、燕麦麸或混合纤维可作为含较高脂肪胆固醇和热卡食物的代用品。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C、A、E,多吃蔬菜和水果。

2.4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护理干预的重要环节多数高血压患者均需长期服降压药保持稳定的血压,切不可血压降下来就停药,血压上升义服药,使血压反复波动,甲基多巴,可尔宁等突然停药会引起血压反跳,应逐渐减量,不能随意停药。肥胖是引起高血压患者的重要因素,在宣教中除了讲肥胖的危害外,还要教给患者如何预防肥胖,如何合理地减肥,减少热卡摄入,适度增加有氧运动,使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合理膳食是宣教的重点。做好患者出院健康教育和随访是维护健康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出院教育是实施治疗保健一体化,患者长期受益的重要阶段,可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保持血压稳定,减少并发症,与入院住院同等重要,如何实现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是我们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结果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细心的观察护理,发现合理的治疗,正确的指导能帮助患者平稳血压,使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效控制,促进患者康复。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高血压的病因未明,可能与年龄、职业、环境、家族遗传、食盐量及体重因素有关,一般认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而体液内分泌因素及肾脏等也参与了发病过程。长期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失去了对大脑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作用,形成了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灶,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上升。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血压不易控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患病率在膳食营养素摄人量方面,高血压患者热能、胆固醇和钠的摄人量一般明显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营养素摄人量上限在心理因素中,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持续升高与不同程度的波动。因此,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对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

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篇10

关键词:师生 相处 解释

一、需要正视的问题——“叫我如何相信他(她)”

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听话的孩子”,这些“不听话的孩子”就是老师们口中所说的那些“老油条”“软硬不吃”“没法救了”的学生。他们原本也是天真无邪、有理想、有抱负学生,为什么常年的教育过程会形成其无所谓、自暴自弃的个性呢?

“我们和老师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比如说,学校规定进入校门就不能骑自行车了,只能推着走,但我们还是经常看到老师在校园里骑车,老师说只因为他是老师,我们是学生。”一个违反校规在校园骑车的学生如

是说。

“我们也想上进,也想有所作为,但是,种种现象让我们疑惑,教育的对象难道只是学生吗?老师有时候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作为学生需要的只是一个真诚的解释,而不是一个欲盖弥彰的解释。”一位曾经品学兼优的班干部如是说。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一贯倡导“师道尊严”,很少有人认为该为自己的“过”去向那些“小不点儿”解释点什么,认为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过失那是在“损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抺黑”“以后在学生中会抬不起头来”。基于这种观念,某些老师遇到事情就不想向学生进行解释,久而久之,就很难取得学生的信任,这种不信任就容易导致师生相处的被动,形成了上文所说的一个又一个“屡教不改”的例子。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修养)。我们深信这种共做、共学、共守的修养态度,才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沟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我们在要求学生为自己的错事解释的同时,也要想到为自己的过失进行解释。

二、亟待澄清的误区——“叫我如何敢信他(她)”

“不就是一个解释嘛,那很容易,打发那些小毛孩还不是小菜一碟,一件事情我给他十个八个解释都可以。”一位老师如是说。

其实,就是这种想法造成很多学生不敢相信老师,认为老师在骗他们。这所有的结果都源自于老师口中那些不当的解释,从实际情况看,不当的解释有这样三种情形:

一是虚假失实的解释。也就是在显而易见的事实面前,老师并没有说实情,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其他原因,有意隐瞒事实,编造谎言,推卸责任,为自己开脱。这种解释性的话说得越多,效果越差。因为人家看出了你的破绽,你的解释无非是“欲盖弥彰”,叫人难以置信。

二是闪烁其词的解释。在解释时,老师不是理直气壮,而是躲躲闪闪,半藏半露,前言不搭后语,或夸大客观原因。在学生看来老师似乎有难言之隐,这种解释很可能诱使学生产生疑心,即使你说得全是实话,也可能叫人产生误解,怀疑你所解释内容的可信度。

三是喋喋不休的解释。有时候,某些老师生怕学生不相信,解释时对于学生的质疑,要么强言争辩,无理搅三分;要么不厌其烦,一遍遍重复说明,结果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误以为你“心虚”,同样可能使真实的解释归于失效。

“解释”以某些老师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要达到恰到好处的解释却是颇有讲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不善把握解释的分寸和方式,结果难以达到让学生信任的目的,到头来落了个“文过饰非”“越描越黑”,让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三、呼唤真诚的解释——“叫我如何不信他(她)

“我们希望老师也能为自己的过失作出解释、承担责任,在我们眼里,好的老师不是神而是一个人,而人和我们是心灵相通的。”一位学生会干部如是说。

那么,如何解释才能让学生更信任你呢?

首先,解释的态度要真诚。诚实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以真诚态度进行解释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真诚的解释有着纯正的动机,这就是为了说明事情真相,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表现在解释的态度上,表情庄重、坦率、自然而认真,给人留下真实可靠、对自己的解释负责任的印象。真诚的态度还表现在对学生立场、判断力、理解力的充分信任上。

其次,解释的内容要真实。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实说明事情真相,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雕饰,不虚构,用事实说话,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的解释易于取信于人,达到预期目的。当然,为了增强解释的可信度,还要讲究解释的表达方式,以便实现积极的解释效果。经验证明,具有积极意义的解释方式有:

1.承担责任式解释

当出现失误、造成不良后果时,不管自己责任大小,在解释的时候,不但应如实说明事情的经过,同时还应主动承担自己应担负的责任,以求得别人的理解。 如某班主任因为发现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平时走得比较近,以为他们在谈恋爱,在上课时严正地批评了他们,后来经调查发现两人没这回事,为此,这位班主任特地在班会课上主动承担责任说:“说到底,是我当初没有认真调查就下了定论,是我的责任,还请两位同学谅解。”一番话,说得两位学生芥蒂全无。

2.严正声明式解释

当发现对方存有某种偏见时,仅仅对事情经过作出说明是不够的。为了有效地打消对方的疑惑,提高解释的可信度,还可以采取严正声明式解释,即在说明事情真相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指出自己所说的内容决非信口胡言,自己是敢于负责的,这样就可以提高解释的可信度。比如,某班学生期中考试,语文老师因为身体不好请假,进度不能及时赶上,复习较仓促,没有考好,在学校同类班级中列倒数第一,学生中间颇有微词。语文老师总结时,一方面如实讲了这次考试的成绩及排名,而后说:“说到底这次考试失利我应该承担责任,因为我的身体原因导致大家复习时间仓促。但请大家相信,从今以后我将加强体育锻炼,争取不再请病假,使大家下次能复习好、考得好!”他的解释不仅蠃来了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更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干劲!

3.借助他人式解释

有时候,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如果单靠当事人自己表白是很难把问题说清楚,使人相信的。这时不妨请一位权威的知情人帮助解释,效果会更好。某班一位学生退学了,班里都传言是因为班主任平时经常给他小鞋穿,他实在呆不下去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是他自己在学校里喝酒、斗殴,被学校开除的。班主任不想背黑锅,影响自己的形象,他知道这事光靠自己是难以把问题说清楚的,所以,一方面他自己向班级解释,同时还请了解情况的学校领导在适当的时候给以解释。这样一来,班级里的偏见就一扫而光,使班级重归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