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十篇

时间:2023-11-01 17:44:53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1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居民;死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a)-0166-02

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为了解近年来广州市区老城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策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现对广州市越秀区2006~2011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生命统计数据库中所有死于2006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的数据。

1.2 方法

分析2006~2011年度根本死因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越秀区居民的性别、寿命、死亡时间等特点,死因分类按ICD-10的标准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变量分组频数分析、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

死因分析发现,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共死亡44 213人,死亡人数超过10%的死因由高至低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其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12 177例,占全死因的27.54%;男性7 561例,占62.1%;女性4 616例,占37.9%,男女性别比达1.64∶1,分年度计算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详见表1。

2.2 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在各类致死呼吸系统疾病中,男女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前三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5.5%)、肺炎(27.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COPD)(18.7%);女性则为肺炎(40.9%)、恶性肿瘤(26.9%)、COPD(13.0%);具体见表2。而且,从2006~2011年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构成对比来看,肺炎的死亡所占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PD死亡者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变化不太大;而恶性肿瘤、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死亡病例则有下降的趋势,详见图1。

2.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年龄分布

经统计,2006~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死亡居民中根本死亡原因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平均年龄为(76.9±12.8)岁。从表3可见,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老年人(70岁以上)为主,从60岁开始,呼吸系统病死人数明显增加,80~89岁年龄段达最高峰(35.9%)。而在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超过10%的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死亡分析可见,恶性肿瘤在70~7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38.7%);而肺炎和COPD均在80~8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4.5%和46.7%);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肺炎致死超过半数(52.6%)。

2.4 呼吸系统病死亡的气候变化

据统计可知,越秀区居民呼吸疾病死亡与气候有关,死亡人数以1月份最多(1 256例,占全年的10.3%),10月份最少(874例,占7.2%)。对具体病种而言,则各有不同:肺炎在1、2月份较高,10月最低;恶性肿瘤在1、5、9月份较高,3、7、12月较低;COPD在1、3、12月较高,10月最低。详见图2。

3 讨论

根据本次资料统计可知,广州市越秀区近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较高,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表明此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形势较严峻,在今后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处于主要死因顺位中第三位,与上海市2010年[1]分析一致。呼吸系统死亡病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与广州市城区COPD的患病率和年龄特点相符[2],也与新疆26年的病例统计一致[3],但主要死亡病因则不同,经过多年的努力,肺结核已不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目前我区的呼吸系统疾病防治重点是肺炎、恶性肿瘤和COPD,在三级预防中可以对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天气寒冷的季节有所侧重,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防治重点是肺炎。老年肺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交叉且复杂,呼吸系统症状不典型,特异性体征较少,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4]。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在1月份最多,不论是总数还是肺炎、恶性肿瘤或COPD,均以1月份死亡为最,估计与广州的气候特征有关。北京H区研究结果[5]显示日平均气温>15℃时,日平均气温升高可能是呼吸系统死亡增加的危险因素,且在>25℃时气温升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更加明显。但广州市的情况不同,杨军等[6]利用广州市2003~2007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显示,低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危险度为1.020(1.001~1.037),而高温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广州市1、2月平均气温最低,1月份则通常是骤冷陆续发生的时候,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发生、加重。此外,李宁等[7]统计广州市多家医院2006~2008年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资料,结合同时期环境监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大气污染在冬季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影响高于夏季。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较多月份与各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月份趋于一致。钟南山院士长年对COPD的研究也表明,空气污染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环境治理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说明呼吸系统疾病对我市居民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危害,全社会必须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这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春凤,陈仲庆,刘文斌. 上海市五角场镇2010年居民死因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2,24(2):160-162.

[2] 刘升明,周玉民,王大礼,等. 广州部分城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5,25(5):314-316.

[3] 曹建江,朱武. 26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疾病构成比分析[J]. 农垦医学,2001,23(6):374-375.

[4] 郭丽. 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2(2):258-259.

[5] 陶辉,童建勇,沈艳辉,等. 北京市H区日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7):569-572,659.

[6] 杨军,欧春泉,丁研,等. 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136-138.

[7] 李宁,彭晓武,张本延,等. 广州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与大气污染的时间序列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863-867.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2

关键词: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全世界的社会问题,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是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其它感染性疾病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1]。儿童由于体质虚弱,导致其致病因素繁多,且无法逐一得到有效预防。近些年来,随着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诱因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空气污染已被广泛公认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气候因素、大气污染以及粉尘污染等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诱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大气污染物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的微粒PM10以及细颗粒PM2.5等也已被公认为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2],且可被人体吸入而直接影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而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对儿童的作用尤为明显。

1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空气污染因素

1.1室外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室外空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空气中微粒物质增多和空气中其它有害气体含量超标,且以微粒悬浮物对人体的影响最为显著。室外空气中的微粒主要分为PM2.5和PM10,前者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滋m的极细微粒,后者则指直径小于10?滋m的颗粒状物质。就人体的肺部和呼吸道结构和生理特征而言,粒径超过10?滋m后很难被吸入到呼吸道并进入肺中,多数能够被鼻毛、鼻腔粘膜或呼吸道粘膜捕捉[3]。但是,当微粒的直径小于10?滋m大于2.5?滋m时 ,颗粒则可随着呼吸进入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可诱发呼吸系统不适。但是随着人体粘膜的外排作用的不断加强,颗粒最终可随着人体的呼气、打喷嚏或者痰液排除体外,对人体的危害较为有限。但是,当空气中的微粒直径小于2.5?滋m时,不仅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系统,而且可以在呼吸道内大量蓄积并逐渐进入人体肺部,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其可在人体支气管或肺泡内发生致炎反应,诱发慢性阻塞性肺部、支气管炎甚至是尘肺病。儿童作为免疫功能较弱的特殊群体,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易于收到PM2.5或更小粒径微粒的影响。魏复盛等对PM2.5所致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吸入PM2.5可大大增加哮喘、支气管炎的发病几率。Desqueyroux等[4]对空气污染致病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的发病与PM10、PM2.5以及臭氧在空气中比例的增加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国外一些临床研究还证实[5],NO2和臭氧是目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肺病患者住院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且一直处于恶化态势。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方面,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6],NO2和PM10的浓度是导致呼吸系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与患者的死亡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正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空气微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王海荣等[7]对支气管炎、肺炎以及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SO2、NO2、PM10等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是导致儿童哮喘、肺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支气管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则为NO2和PM10,而导致儿童肺功能减弱的主要致病因素则为SO2,且女性儿童更易受到影响。关于SO2导致人体肺功能下降的原因,Sam等[8]进行的临床研究证实,当人体吸入大量SO2后,可导致患者出现呼气流量峰值(PEF)下降,使肺部无法获取足够的氧气而逐渐导致肺部功能受限、肺部功能下降。

1.2室内空气污染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致病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的装修质量,大量新型的装饰材料不断被广泛使用。甲醛、苯等在室内空气中的含量超标,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也已被社会广泛肯定为室内主要的污染源。室内装饰材料所释放出的甲苯、甲醛、苯等有害气体,人类长期接触不仅会出现神经过敏症状或免疫功能紊乱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白血病、肿瘤等恶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巨大。研究证实,当甲醛的在室内的含量超过0.25ppm/m3时,即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和体质虚弱的成年人最为明显[9]。儿童长期在室内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玩耍,可因室内污染源发生各种呼吸道疾病以及其它较为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因此,在新房装修时,应对房间及时通风、尽量购买释放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较少的装饰材料,以减少装饰材料对室内环境污染的程度。朱悦等[10]对室内环境在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以及室内环境中的螨虫、微粒等均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诱因,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对于降低儿童因室内环境而诱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3煤炭燃烧后的一次、二次污染物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影响 一直以来,煤炭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被广泛使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生存资料。虽然煤炭的燃烧可以为我们带来电、热等能源,但其所产生的粉尘或有害气体同样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煤炭燃烧后所产生的SO2、烟尘等一污染物在空气中可与其它污染物发生反应,并逐渐形成二次污染物,比如SO2、NOX和CO等。二次污染物可通过呼吸系统而进入人体,且不可经肝脏代谢而消除,NOX和CO可以逐渐进入人体血液而导致人体产生一些炎症性疾病或者全身不适症状。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煤炭燃烧后的二次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险情况更为明显,主要由于北方冬季因天寒采暖需燃烧大量煤炭,其空气中煤炭燃烧所致的污染物的释放量较大,可对儿童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来,冬季燃煤取暖导致室内CO中毒的案例发生率逐渐升高,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赵宝新等[11]对冬季采暖燃煤所致空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采暖期时空气中的PM10、SO2水平大幅增加,所处该环境的儿童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呈降低趋势但呼气流量峰值(PEF)有所升高,即说明PM10、SO2可降低儿童的肺功能。此外,就季节而言,冬季时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支气管炎等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除与冬季气温交替频繁有关以外,与冬季燃煤导致的空气内污染物含量增加也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2户外尘沙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有大量的研究证实[12],沙尘天气是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且具有季节性的特点。王振全等[13]指出,在一些沙尘天气高发的地区,尘肺病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大大高于无沙尘天气的地区。赵春霞等对沙尘暴对儿童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呼吸系统症状的相关因素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表明,在沙尘天气发生的前一天,该地区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大幅上升,且主要集中于体制虚弱、免疫力低下爱的儿童。孟紫强等进行的关于沙尘天气影响儿童呼吸系统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处于沙尘天气地区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其它地区,且沙尘天气能够与其它户外污染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儿童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产生影响而诱发相关的疾病[14]。

3展望与结论

从上文中可见,室内外的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等均是导致儿童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儿童作为免疫力和身体机能均较弱的特殊群体,对于一些致病诱因的抵御能力较弱,探明导致儿童出现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很有必要。就上述的内容而言,空气污染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① 室外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所致的空气中PM2.5、PM10等微粒的含量大幅增加,儿童吸入体内后在免疫力低时可诱发呼吸系统相关疾病。②室内装饰材料或其它污染源所释放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可刺激儿童的呼吸系统并进行其肺部,诱发相关呼吸系统疾病。③煤炭燃烧、秸秆燃烧等导致大气中烟尘、SO2、CO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增加了儿童患病几率。④沙尘暴、尘沙天气或者高发区域空气中粉尘和尘沙的含量较高,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慢性阻塞性肺部样症状或者相关呼吸系统疾病。因此,改善大气环境和周边生活环境对于降低上述因素所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实质性意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难题,欲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任重而道远。但从世界范围内的儿童以及全世界人类的健康出发碳、节能、环保洁净的生活模式是我们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宁,张本延,彭晓武.大气污染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1504-1505.

[2]魏复盛,胡伟,滕恩江,吴国平等.空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患病率的相关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3):220-224.

[3]胡伟,魏复盛.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肺功能的交互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6:361-363.

[4]Desqueyroux H,Pujet J C,Prosper M,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low-level air pollution on respiratory health of adults suffering from moderate to severe asthma[J].Environ Res,2002,89(1):29-37.

[5]查日胜.空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病症影响的纵向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21(18):445-446.

[6]李宁,张本延,彭晓武.大气污染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1504-1505.

[7]王海荣,翟秋敏,沈娟.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以河南省A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3):54-57.

[8]Sam Pattenden,Temenuga Antova,Manfred Neuberger,et al.Parental smoking and children's respiratory health:independent effects of prenatal and postnatal exposure[J].Tob Control,2006,15:294-301.

[9]潘小川.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科学基金,2005,(4):205-208.

[10]朱悦,杨小南,李宇斌.沈阳市某地区大气污染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的关系[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7):575-578.

[11]王少利,郭新彪,张金良.北京市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健康杂志,2004,01:713-715.

[12]霍焱,董芹,雷正翠,等.常州空气污染特征分析及对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14):501-503.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3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有创呼吸机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在临床上对于危重患者来说是重要的急救场所,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患者都呈现明显的呼吸衰竭,因此对于有创呼吸机的应用概率也非常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应用有创呼吸机情况下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几率[1]。本文对可能诱导重症监护病房当中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其中,男性46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为43.5岁,女性34例,年龄2~72岁,平均年龄为44.9岁,对所有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80例患者中引发下呼吸道的可能因素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实行全方位护理,跟踪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将所有重症监护病房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以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相关诱导因素,排除无关因素,找出各个因素与呼吸道疾病感染几率之间的关系。

1.2.2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确诊标准 患者使用有创呼吸机时间在48h之内便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为时间标准;将机械通气过程前后的胸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通气之后的胸部出现新浸渍的阴影区域[2];白细胞所占有的体积分数显著提高,乃至大于10×109/L;患者开始出现性肺部音、炎性支气管分泌物及肺实变等症状,这些都是发生肺部实质性感染的有力症状;另外,在对痰进行培养实验中发现了病原菌的存在或在已知的病原菌基础上又发现新病原菌的存在都可以作为确诊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标准[3]。

1.3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临床术后数据输入电脑,建立Excel表格,整理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临床术后数据进行t检验,对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情况 经过数据记录、统计发现,在选取的80例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中,有26例患者发生了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概率在32.5%,有11例因医治无效而死亡,死亡率在42.3%。

2.2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 经过数据分析可知,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会伴随机械通气时间(即带机时间)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

2.3发生基础疾病的数量 经过数据分析可知,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会伴随基础疾病数量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

2.4插管方式 在详细数据统计之后可以发现,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来说,插管方式对于下呼吸道疾病的感染也有一定的影响。在80例临床资料中,经鼻腔插管及经口插管的患者共有50例,而感染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有18例,发病几率在36.0%;对于30例进行气管切开再插管的患者来说,共有19例患有下呼吸道疾病,所占比率高达63.33%。很明显,采用气管切开后再插管方式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几率高于前者(P

2.5疾病严重情况 通过数据统计可知,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几率随着疾病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

3讨论

人体呼吸道的主要部分为鼻腔、咽喉、肺泡、气管、支气管等构成,其中鼻腔当中的主要结构鼻甲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进行异物净化、加湿、加温等,这是通过鼻甲中富含的丰富粘膜组织,血管、黏液等完成的[4],在这一过程完成后,下呼吸道便能够免受有害物质及各种微生物的侵害,得到一定的保护,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在建立人工气道工作过程中,人体的上述各项生理功能由于外界强力的侵入而受到了破坏,细菌便很容易入侵呼吸道,并滋生、繁殖,最终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等危险。在临床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由于经常会应用有创呼吸机进行通气,因此很容易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经过相关数据调查发现,这类疾病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70%[5]。有研究证实,侵入性的操作能够带给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高系数的呼吸道感染,属于独立高危因素。

本研究对重症监护病房当中应用有创呼吸机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和探讨,发现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所患基础疾病的数量、插管方式及疾病严重情况都能够显著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越长、基础疾病越多,气管切开后插管的插管方式及高危疾病状况都会提高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的发生几率。在临床上尽量采取最合适的医治组合,及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降低感染几率,以增加治疗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刘冰,贾淑梅,徐修礼,等.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03).

[2]周田美,董晓勤,余道军,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0).

[3]任玲,周宏,茅一平,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10(03).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4

老年人抵抗力低,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减弱。得了肺炎对老年人来说,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会陆续引起各个器官系统的连锁反应,比如呼吸衰竭、心脏功能衰竭、血液细菌感染、脑膜炎等,这些连锁反应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

美国2004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有20%的老年肺炎患者有全身血液细菌感染,就是人们常听说的败血症,病死率高达51%。而当肺炎球菌经血流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会引发脑膜炎,导致多达80%的老年患者死亡,即使抢救成功,也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肺炎使慢性病“霍上加霜”

对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气管炎、慢阻肺的老年患者来说,过冬时要特别注意预防肺炎。这些老年患者由于长期患呼吸系统疾病,损害了呼吸道的自净功能,使引起肺炎的细菌容易存留在呼吸道里。当身体的免疫力稍有下降,这些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加上天冷,老年人的抵抗力差,会使肺部炎症的严重程度大大增加,反复发作,使原先的哮喘,气管炎,慢阻肺等疾病加重,严重影响呼吸系统的换气功能。另外,对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天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大脑、心脏等主要器官的血流减慢、减少,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塞和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这些老年人的抵抗力都低,一旦得了肺炎,就会使肺的换气功能减弱,使心肌缺氧,诱发冠心病,加重原有心脏血管疾病的病情。对于既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又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危险系数远远高于其他人。这些老年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患肺炎:一旦得肺炎会比别人严重:从康复上来讲,老年人要比其他人慢:康复之后,肺炎依然会加重其原来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或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接种疫苗意识有待提高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龄15~80岁,所呼吸病为: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4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4例。本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转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引起,心衰、肺性脑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呼吸观察:患者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经常被迫做起。严重发病时,出现张口抬肩、用力喘气、额头出汗等症状。呼吸观察常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意识观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这时候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肿[1]。

1.3重症呼吸患者的基本护理方案

向患者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耐心对患者进行劝导,让患者对自己的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安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2]。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细菌培选用最合理的抗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此外要注意给患者补充营养,据病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长,长期反复发作,咯血,精神紧张、情绪消沉,恐惧,并极易烦燥,因此患者经常常拒绝做必要的检查及治疗。要想给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该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必须要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对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死亡10例、好转出院57例。对此结果反馈情况表明,医师应该多于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讨论

3.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因为在活动后常常伴随着呼吸急促,反应变慢,运动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点,所以在日常饮食起居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会难免发生意外。因此病房内、室外、厕所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无其它不良杂物,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或参加常规的室外活动时应有医护人员或专人陪伴并加以搀扶。饮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戒烟、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营养充足。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无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注意。如发现患者郁郁寡欢,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3.2重症呼吸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

重症呼吸系统患者的病情好转期护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好转期应该增强体质,促进患者进行有氧呼吸锻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转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保护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及保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护理

在治疗方面,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严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了改善患者症状,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较多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气雾疗法,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此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心理创伤较大,会产生不配合医师及时的检查及治疗等情绪。在常规性治疗方面,除了必要的医疗措施外,还需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间经常会表现出对于自身病情的担忧,从而降低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绪的变化,不断改变护理措施,或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对患者的逐步康复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总之要让患者有一种内心的舒适以及良好的归属感。

3.5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6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型呼吸衰竭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70-02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几年中空气中PM2.5的值也是不断的攀升,这就大大提高了人们患有肺病的几乎。空气中可吸入污染物的增多以及吸烟等等都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肺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的疾病。这种疾病虽然不会致命,但是会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劳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产生影响。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引起病人的呼吸衰竭,在这种情况下也很容易引起死亡。因此,采用较好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实验对象及其方法

1.1 临床资料的选取。临床资料的选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选取比较好的临床资料可以给我们的实验减轻很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好的临床资料还有助于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在特殊的治疗肺病的医院中采用随机的方式选取30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病的患者,同时要保证他们所患有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的程度以及时间的长短大致相同,这样有助于以后实验的开展。然后对这30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按照中华医学会关于呼吸病制定的诊断标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病的初始情况进行记录,通过记录发现30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基本情况没有太大的差异,既可以认为2组实验材料是基本相同的,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符合进行实验的标准。

1.2 实验方式的设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首先是对于对照组的处理,对于对照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病患者只是采取常规的治疗,对于实验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病患者在采取常规的治疗的时候再加上无创呼吸机治疗。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病的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测试。在对治疗情况进行记录的时候主要是对病人在呼吸能力和血气指标等方面进行记录。

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记录并根据情况确定治疗的的方法和所需要使用的药物,最后再确定治疗的效果。在对实验进行记录以后,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单因素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的有效率在80%,而对照组的有效率率仅在40%。通过统计学中的X2检验,两者在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并发症,对于这种疾病如果采用传统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医药费比较昂贵使患者很难承受,并且治疗效果也不是很好。而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这类疾病不仅操作简单并且费用也较低患者容易接受,治疗效果也比较的好。所以采取无创的呼吸机治疗方法对慢性肺部疾病进行治疗开创了治疗肺病的一种新的方式。

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有失败的时候,主要是由于呼吸中枢的驱动降低无法触动呼吸机或者肺部感染太严重并且并发症太多等原因造成的。同时在临床的研究中发现:正确引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无创呼吸机以及在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时候注意气道的顺畅等等都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4 结论

通过对无创呼吸机对肺疾病的治疗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很好的治疗肺疾病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改善病人血液中的含氧量,通过无创呼吸机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的成功率达到了80%以上。这也就说明了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可以使病人在承受最小痛苦的情况下,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体军.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31例治疗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2(3):63-66

[2] 朱燕辉,黄丽霞,丘敏梅.喉罩与口鼻罩在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09,5(8):1283-1284

[3] 李恒利.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严重呼吸衰竭55例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0,7(11):30-31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7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调查;分析;儿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20-01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范围最广泛、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类药品,在我国,也是目前用药不合理的重灾区。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容易导致引起耐药菌的大量产生,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特别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使用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由此增加了不良反应,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且使得大量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调查分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3024例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46d-13岁,住院时间为2-23d。主要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1.2 方法 统计患者的年龄、抗菌药物品种数、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时间、使用频率、联合用药情况等,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医院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的指标参照相关组织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各药品DDD值进行计算,并结合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频度DDDs等。用药频率DDDs为某药消耗总量除以DDD;使用频率为某药使用例数除以总例数再乘以100%;DUI为DDDs除以总用药天数。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标准为DUI在1.0及其以下。

2 结果

本组统计的3024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使用了抗菌药物的为2830例,使用率为93.58%。详细使用状况,见表1-5。

3 讨论

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住院最多的是肺炎患者,然后是支气管炎患者,而上呼吸道感染比支气管哮喘多。这几种疾病中,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细菌和支原体比较少见。而使用抗菌药物总数为2830例,93%以上的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说明其使用的普遍性。而药物使用疗程大多在4-7d,而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一般均在7d以上的疗程,症状比较严重的更是会超过15d的疗程,因此,用药时间比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的品种有β-内酰胺类、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尤其是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使用,高达50%以上,说明耐药菌产生的严重性,也表明医生在选用抗菌药物品种的时候存在不合理性和主观性。

总体上看,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基本合理,但使用剂量和使用品种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对用药合理性的评判标准进行制定,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用药方法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保证临床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超,何业健,李淑青.3036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00-202.

[2] 林秀娟,贺意辉,林红燕.258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的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11):5-7.

[3] 陈再厉,卢竞.1999年我国儿科临床医学进展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5(4):385-386.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68.7岁。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气肿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咳嗽、咳痰的对症护理、功能锻炼、电话随访。

1.3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45例,除2例因年龄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过护理干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减轻,情绪稳定,能正确对待疾病,身心状态良好。

2 护理

2.1 病人评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反复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发生,进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显下降,胸闷、气短、缺氧等肺气肿症状。3期矽肺支气管痉挛或粘膜水肿,缺氧出现紫绀,合并肺心病时,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

2.2 心理护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因为长期患病,影响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我们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有计划地进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病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动与患者接触,肯定他们为国家煤炭事业所做的贡献,耐心倾听工人师傅的诉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培养患者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属配合,逐渐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生活及饮食护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室内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给予卧床休息,坐位或半卧位,衣服宽松,被服松软、暖和,以减轻对呼吸运动的限制。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病人,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粗纤维饮食,低糖饮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过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饱和脂肪酸如:黄豆油、花生油等。粗纤维食物可预防便秘,避免产气食物,可以预防腹胀。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强壮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观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发绀加重常为原发病加重的表现,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及心肺体征变化,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及血压的变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5 咳嗽、咳痰对症护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励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指导病人每日2~4小时定时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在吸气终了屏气片刻后爆发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2)胸部叩击:五指并拢,呈空心掌叩击胸部,叩击从肺底到肺尖,肺外侧到内侧,叩击时间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况。

2.6 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锻炼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卧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气时尽力挺腹,用口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吸气2秒,呼气4~6秒,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1:2或1:3。(2)缩唇呼吸锻炼方法: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2]用鼻吸气,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两种锻炼方法达到提高潮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缓解气促的症状。

2.7 电话回访 患者出院后护士每月一次电话回访,询问身体情况,告诉病人做到生活规律、预防感冒、避免受凉及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避免烟尘吸入,如天气良好多到户外活动,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结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早期预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好转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9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正压通气;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195-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持续增长[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常因感染而导致急性发作,易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2]。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呼吸衰竭,且在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取得突破性进展[3]。本研究采用NIPPV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旨在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参照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进行诊断[4]。临床症状表现为:短期内有咳嗽、胸闷、气促加重;咳痰能力下降,痰量增加且呈黏液脓性。根据是否应用NIPPV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8~79岁,平均(65.0±6.0)岁;NIPPV治疗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43~80岁,平均(67.0±7.0)岁。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PaC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tension,PaO2)、动脉血pH值、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较性。排除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意识障碍拒绝NIPPV治疗;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利痰止咳、吸氧、纠正酸碱平衡、控制感染等。NIPPV治疗组:采用S/T模式,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进行辅助通气,控制氧流量为(5±1.5)L/min,呼吸频率(15±3.8)次/min,呼吸压力缓慢调节至(5.0±1.2)cm H2O。机型为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 VERSION型。4h/次,1次/d,治疗持续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变化水平。

1.3 疗效判定

无效:呼吸衰竭及肺功能均未改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检测值无明显变化。显效:临床症状有改善,各检测指标有好转。有效: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各检测指标接近正常值范围[5]。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对照组和NIPPV组各有20例患者,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较性。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对照组和NIPPV组在治疗1周后pH、PaCO2、PaO2、HR、RR值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血pH值及PaO2上升,PaCO2、HR、RR值下降,与治疗前检测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2.3 临床疗效比较

NIPPV组20例患者中,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为肺部呼吸受限且呈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根据病程的发展主要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6]。COP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7]。急性发作期后,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导致感染,极易产生严重的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8]。

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的区别是无需建立人工气道,采用无创的方式进行正压辅助通气,减轻患者的痛苦[9]。NIPPV采用鼻(面)罩方式将患者于呼吸机相连,避免了建立人工气道所带来的并发症[10],并且可以间断或长期使用,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同时,由于无创通气为正压通气,能够有效减小呼吸负荷,缓解呼吸肌疲劳,降低氧耗量,从而提高PaO2,降低PaCO2[11]。因此,NIPPV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尤其是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NIPPV组有效缓解了呼吸衰竭症状,肺功能得到改善,治疗后各项血气指标接近正常值,总有效率为85%,高于对照组的70%(P

综上所述,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疗法,能有效缓解其呼吸衰竭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叶熊,李永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418-418.

[2] 周玉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9):781-783.

[3] 詹庆元,李洁.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16(8):1323-1326.

[4] 彭敏,蔡柏蔷.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协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05, 44(5):394-397.

[5] 杜玉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4):515-517.

[6] 王翠茹,李玲,韩云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17(32):19-20.

[7] 高远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0):9-10.

[8] 王蓉美,张波,王东,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 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5(1):19-21.

[9] 张波,俞梦孙.无创正压通气技术[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5:003.

[10] 黎毅敏,罗群.无创正压通气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0):726-729.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呼吸训练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它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往往给患者身心造成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40例,进行6个月的呼吸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肺功能改善的结果。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1.4~83.6岁。根据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胸部X线和肺功能检查结果,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规给予抗炎和平喘,及一系列对症治疗,并自愿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1.2 呼吸功能训练方法 我院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坚持呼吸训练6个月,6个月后复查肺功能。主要的呼吸训练分为以下几种方式,缩唇呼吸[3]:患者闭口,通过鼻吸气,然后以缩唇动作的方式,慢慢呼气。吸气与呼气对时间比(1∶2)或者(1∶3);腹式呼吸:患者以卧、坐、立等进行练习,一手置于腹部,一手置于胸前。呼气时,稍微用力按压腹部,吸气时,将对抗手的压力,鼓起腹部,要注意用鼻深吸气,缩唇慢慢呼气。呼气时间比吸气时间长1至2倍,每次大约5分钟;坐式呼吸:患者双腿盘起,两手掌心置于膝盖,慢慢深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屏气大约8 s,然后慢慢呼气,连续重复15次左右;立式呼吸:患者双腿并拢,两臂上举进行吸气,并且同时放下呼气,连续重复15次左右。

1.3 肺功能检测指标 在训练前及呼吸训练6个月后,采用MDiffusion型肺功能仪(购自德国耶格公司)检测肺功能。检测指标:最大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的计量数据显著性分析。P

2 结果

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个月呼吸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最大肺活量(3.14±0.70 vs 2.64±0.37)、一秒钟用力呼气量(2.31±0.59 vs 1.68±0.61)、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78.22±9.87 vs 67.10±7.15)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常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进行性肺功能降低。呼吸肌功能失调,导致过多肺内气体残留,从而降低肺和胸廓的顺应性,并且如果肺膨胀过度,横膈受压形成低平状,从而减少了横膈的活动范围,降低肺通气量,主要表现在最大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的下降[4]。这些指标都是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敏感参数,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腹式呼吸训练也称之为膈式呼吸训练,这是最常用的呼吸训练模式。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过度膨胀,挤压膈肌,膈面平坦,收缩效率下降,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胸腹矛盾性吸气运动[5]。对于腹式呼吸训练,在呼吸运动中最关键的是协调膈肌和腹肌的活动。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负荷从耐受的低负荷开始,循序渐进的增加;强度从匀速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强对锻炼强度的耐受能力;医护人员随时进行耐心的宣教及指导,使患者正确掌握训练的要领[6]。本研究中,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6个月呼吸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最大肺活量(3.14±0.70 vs 2.64±0.37)、一秒钟用力呼气量(2.31±0.59 vs 1.68±0.61)、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78.22±9.87 vs 67.10±7.15)有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 曾群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护理杂志,2006,23(7):19-20.

[2] 邢西迁.如何提高COPD患者肺康复的训练效果.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58.

[3] 刘丽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护理杂志,2007,24(1):43-44.

[4] 李宾宾.呼吸训练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6.